CN103743189A - 冰箱 - Google Patents

冰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43189A
CN103743189A CN201310479136.0A CN201310479136A CN103743189A CN 103743189 A CN103743189 A CN 103743189A CN 201310479136 A CN201310479136 A CN 201310479136A CN 103743189 A CN103743189 A CN 1037431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st
cooler
water
defrost water
refrig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7913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43189B (zh
Inventor
笹木宏格
合野一彰
品川英司
及川巧
古田和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Consumer Electronics Holdings Corp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440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2433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721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5091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691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1867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691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203201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Consumer Electronics Holdings Corp,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7431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431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431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4318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冰箱,该冰箱包括具有储藏室的冰箱本体、产生雾的雾产生机构以及设于冰箱本体内且收容雾产生机构的导管。在所述导管上,设有使由雾产生机构所产生的雾的供给目标不同的多个雾吹出口。本发明提供的冰箱能够将直接供给雾的雾供给目标设为多个储藏室。

Description

冰箱
本申请是发明名称为“冰箱”,申请日为2011年2月24日,申请号为201110048487.7的专利申请案的分案申请。
本申请的母案是基于先前日本专利申请案第2010-044059(于2010年3月1日申请)、日本专利申请案2010-072173(于2010年3月26日申请)、日本专利申请案2010-169195(于2010年7月28日申请)、日本专利申请案2010-169187(于2010年7月28日申请),并且要求其中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以参考例揭示于此。
本分案申请也要求上述的优先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雾(mist)放出机构即雾产生装置的冰箱。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家庭用冰箱中,有一种在冰箱本体内设置构成产生微细的雾的雾放出机构的雾产生装置,并将由该雾产生装置所产生的雾供给至冷藏室等的储藏室的冰箱(例如专利文献1、2)。
这些雾放出机构即雾产生装置主要具备可由用户(user)进行装卸地设置的储水部(储水盒(case)),并通过静电雾化方式或超声波雾化方式来使储存在储水部中的水雾化并放出。
此时,使雾产生所需的水一般是利用来自用户所装卸的供水箱(tank)的水,但存在下述问题,即,为了使雾产生装置持续动作,用户必须定期进行水的补给作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579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0523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有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冰箱,具备雾产生装置,能够不需要用户对雾产生装置的水的定期补给作业,并且能够稳定地进行对雾产生装置的水的供给。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冰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冰箱本体,具有储藏室;冷却器,设于该冰箱本体中,用于冷却所述储藏室;送风机,使所述储藏室的空气接触所述冷却器而循环;以及雾放出机构,具有储水部,使该储水部内的水雾化并放出,在所述冷却器的下方,配设用来承接从该冷却器掉落的除霜水的除霜水承接器,在该除霜水承接器与所述冷却器之间,配设用来蓄积所述冷却器上产生的除霜水的除霜水蓄积器,将该除霜水蓄积器作为所述雾放出机构的储水部。
本发明的冰箱包括:冰箱本体,具有多个储藏室;冷却器,设于所述冰箱本体中,生成对所述储藏室内进行冷却的冷气;送风机构,设在所述冰箱本体内且产生风;雾产生机构,具有储水部,使该储水部的水雾化而产生雾;以及雾产生室,设于所述冰箱本体内,收容所述雾产生机构,所述雾产生室具有导入由所述送风机构所产生的风的供风口以及向所述多个储藏室供给雾的多个雾吹出口,将由所述雾产生机构所产生的所述雾从所述多个雾吹出口以所述雾的供给目标不同的方式而供给至所述多个储藏室。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机构,可通过使水雾化并放出的雾放出机构来对储藏室内供给雾,可实现储藏室内的除菌或除臭、储藏物的新鲜度保持等。此时,冷却器所产生的除霜水被自动供给至雾放出机构,从而可不需要用户对雾放出机构的供水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冰箱整体的概略结构的纵剖侧面图。
图2是以除去门或搁板等的状态表示的冰箱本体的正面图。
图3是微冻室附近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4是雾产生室周边的放大正面图。
图5是沿着图4中的X1-X1线的横剖平面图。
图6是沿着图4中的X2-X2线的纵剖侧面图。
图7是沿着图4中的X3-X3线的纵剖侧面图。
图8是沿着图4中的X4-X4线的纵剖侧面图。
图9是静电雾化装置部分的纵剖正面图。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4的图。
图11是相当于图6的图。
图12是相当于图9的图。
图1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4的图。
图14是相当于图6的图。
图15是相当于图9的图。
图16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雾产生装置的相当于图9的图。
图17是表示冷冻循环(cycle)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8是第5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9的图。
图19是第6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9的图。
图20是第7实施方式的冰箱整体的纵剖侧面图。
图21是主要部分的纵剖正面图。
图22是主要部分的纵剖侧面图。
图23是主要部分的一部分的纵剖正面图。
图24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21的图。
图25是表示第9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21的图。
图26是表示第10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横剖平面图。
图27是表示第11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纵剖侧面图。
图28是除霜水蓄积器的立体图。
图29是除霜水蓄积器的纵剖侧面图。
图30是主要部分的横剖平面图。
图31是表示第12实例的相当于图27的图。
图32是表示第13实例的相当于图27的图。
图33是表示第14实例的相当于图27的图。
图34是表示第15实例的相当于图27的图。
图35是表示第16实例的相当于图27的图。
符号的说明
1:冰箱本体
2:隔热箱体
2a:外箱
2b:内箱(第1路径构件)
2c:隔热材料
3:冷藏室(储藏室)
3a、4a、5a、7a:隔热门
4:蔬菜室(储藏室)
5:制冰室
6:小冷冻室
7:冷冻室
8:自动制冰装置
8a:制冰盒
10:分隔壁
11:下部盒
12:上部盒
13:搁板
14:微冻室
15:蛋盒
16:小物盒
17:储水箱
18:微冻盒
19:隔热分隔壁
20:储冰容器
22:储藏容器
24:冷藏用冷却器
25:冷冻用冷却器
26:机械室
27:压缩机
27a:喷出部
27b:吸入部
28:除霜水蒸发皿
29:控制装置
30:冷冻用冷却器室
30a:冷气吹出口
30b:返回口
31:冷冻用送风风扇
32、40、234:除霜水承接器
34、229:冷气导管
35:冷藏用送风风扇
36、129:冷藏用冷却器室
36a:前部壁(第2路径构件)
36b:段部
36c:下部
37、108a:冷气供给导管
38:隔热材料(第1路径构件)
39:冷气供给口
40a、78c:突出部
42:送风导管
43、132、233:吸入口
44:连通口
45:雾产生室
46:导管构成构件
48、135、236:雾放出机构(雾产生装置的一形态即静电雾化装置)
50、77:雾放出部
51、76、136、237:雾产生单元(雾产生机构)
52:电源装置
53、78:供水部
53a:水平部
53b、78b:垂直部
53c:弯曲部
54、79、137:盒
55、141:保水材料
56、235、251、261、271、291:构成储水部的除霜水蓄积器(储水容器)
56a:溢水部
56b、251a、235a、261a、271a、291a:储水部
57、138、239:雾放出销(突部)
58:受电销
60:导线
61:供电端子
62:供风口(第1供风口)
63:面向冷藏室的雾用导管
64、65、66、67:雾吹出口
68:导管
70:除霜用加热器
71:第1路径构件
71a:冷却路径
72、84:第2路径构件
72a、82a:非冷却路径
73、83:隔热材料(第2路径构件)
74:第2供风口
74a:上侧的第2供风口
74b:下侧的第2供风口
75:静电雾化装置
78a:圆形部
80、81、281:加热器
82:第2路径构件
85:引导构件
129b:冷气返回口
129c:上壁部
129d、229e:前壁部
129e、229f:扩张部
131、232:吸入导管
139、240:吸水销
140:导电片
142:冷却剂流通管
142a:折返部
142a1:纵折返部
142a2:横折返部
142b:直状部
143:导热风扇
151:倾斜
161:突部
229a:通风路
229d:壁部
235b:底面部
235c:凹部
243、254、264、274、294:前壁
243a、254a、264a、274a、294a:安装部
244、245、252、253、262、263、272、273、292、293:左右两侧壁
244a、245a:左右两侧延伸部
246、255、265、275、295:后壁
246a:切口部(溢水部)
246b:突起部
255a、265a、275a:上端部
256、266、276、296:底面壁
265b:下端部
277:凸条部
292a、293a:左右两侧切口部
710:冷冻循环
720:冷凝器
730:三通阀
730a:入口部
730b:一个出口部
730c:另一个出口部
740:第1毛细管
750:蓄积器
760:第2毛细管
A1、A2、B1、B2、B3、C1、C2、C3、D1、D2、D3:箭头
g: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多个实施方式的冰箱(冷冻冰箱)。
另外,对于实质上相同的构成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而且,相对于冰箱本体而将门侧(例如图1中的左侧)作为前面来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9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如图1以及图2所示,冰箱本体1在前表面开口的纵长矩形箱状的隔热箱体2内,具有沿上下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储藏室。
具体而言,在隔热箱体2内,从上段起依序设有冷藏室3、蔬菜室4作为储藏室,在其下方,左右排列设有制冰室5和小冷冻室6,在他们的下方设有冷冻室7。
在制冰室5内,设有众所周知的自动制冰装置8(参照图1)。隔热箱体2基本上由钢板制的外箱2a、合成树脂制的内箱2b、和设在外箱2a与内箱2b之间的隔热材料2c构成。
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均为冷藏温度段(例如1℃~4℃)的储藏室,冷藏室3与蔬菜室4之间通过塑料(plastic)制的分隔壁10而上下分隔。在冷藏室3的前表面部,如图1所示,设有铰链(hinge)开闭式的隔热门3a。
在蔬菜室4的前表面部,设有抽出式的隔热门4a。在隔热门4a的背面部,连结着用来构成储藏容器的下部盒11。在下部盒11的上部后方,设有比下部盒11小型的上部盒12。
冷藏室3内通过多个搁板13而上下分隔成多段。如图3所示,在冷藏室3内的最下部(分隔壁10的上部),在右侧设有微冻(chilled)室14,在其左侧,上下设有蛋盒15以及小物盒16,进而,在他们的左侧设有储水箱17。
储水箱17是用于储存供给至自动制冰装置8的制冰盒8a的水。在微冻室14内,可出入地设有微冻盒18。
制冰室5、小冷冻室6以及冷冻室7均为冷冻温度段(例如-10℃~-20℃)的储藏室。而且,蔬菜室4与制冰室5以及小冷冻室6之间如图1所示,通过隔热分隔壁19而上下分隔着。
在制冰室5的前表面部,设有抽出式的隔热门5a。在隔热门5a的背面部,连结着储冰容器20。在小冷冻室6的前表面部,虽未图示,但也设有连结着储藏容器的抽出式的隔热门。
在冷冻室7的前表面部,也设有连结着储藏容器22的抽出式的隔热门7a。
在冰箱本体1,虽未详细图示,但组装有具备冷藏用冷却器24以及冷冻用冷却器25这2个冷却器的冷冻循环。冷藏用冷却器24生成用于对冷藏温度段的储藏室即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进行冷却的冷气,其设在冰箱本体1的背面部。
冷冻用冷却器25生成用于对冷冻温度段的储藏室即制冰室5、小冷冻室6以及冷冻室7进行冷却的冷气,其设在冰箱本体1的背面部且冷藏用冷却器24的下方。
在冰箱本体1的下部背面部,设有机械室26。在该机械室26内,设有构成冷冻循环的压缩机27、冷凝器(未图示)、用于冷却压缩机27及冷凝器的冷却风扇(fan)(未图示)、以及除霜水蒸发皿28等。
在冰箱本体1的背面靠下部部分,设有安装着控制整体的微电脑(micro computer)等的控制装置29。另外,虽未图示,但冰箱本体1内所设的电子设备的地(earth)线经由外箱2a等而接地。
在冰箱本体1内的冷冻室7的背面部,设有冷冻用冷却器室30。在冷冻用冷却器室30内,位于下部而配设有冷冻用冷却器25、除霜用加热器(heater)(未图示)等,并且设有作为送风机构的冷冻用送风风扇31等。
冷冻用送风风扇31是利用借助风扇旋转的送风作用而产生风,以使由冷冻用冷却器25所生成的冷气循环,其设在冷冻用冷却器25的上方。
在冷冻用冷却器室30的前表面的中间部,设有冷气吹出口30a,在下端部设有返回口30b。
在上述结构中,当驱动冷冻用送风风扇31以及冷冻循环时,借助送风作用而产生风,由冷冻用冷却器25所生成的冷气进行从冷气吹出口30a供给至制冰室5、小冷冻室6、冷冻室7内,并从返回口30b返回冷冻用冷却器室30内的循环。
通过该冷气,制冰室5、小冷冻室6以及冷冻室7得以冷却。另外,在冷冻用冷却器25的下方部,设有用来承接冷冻用冷却器25的除霜时的除霜水的除霜水承接器32。该除霜水承接器32所承接的除霜水被导至冰箱外的机械室26内所设的除霜水蒸发皿28,并由除霜水蒸发皿28部分蒸发。
另外,冷冻用冷却器25的除霜是通过使冷冻用冷却器25用的除霜用加热器发热,而将冷冻用冷却器25的表面所附着的霜熔解去除,该霜等熔解后产生的水为除霜水,该除霜水从冷冻用冷却器25滴落并掉落。
并且,在冰箱本体1内的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的后方背部,设有冷藏用冷却器24、冷气导管34、及作为送风机构的冷藏用送风风扇35等。
即,在冰箱本体1内的冷藏室3的最下段的后方(微冻室14的后方),设有构成冷气导管34的一部分的冷藏用冷却器室36,在该冷藏用冷却器室36内,设有冷藏用冷却器24或该冷藏用冷却器24的除霜用加热器70等。
冷气导管34形成用于将由冷藏用冷却器24所生成的冷气供给至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的通路。冷藏用送风风扇35利用借助风扇旋转的送风作用而产生风,以使由冷藏用冷却器24所生成的冷气循环,其设在冷藏用冷却器24的下方。
在冷藏用冷却器室36的上方,设有向上方延伸的冷气供给导管37,冷藏用冷却器室36的上端部连通于冷气供给导管37的下端部。此时,由冷藏用冷却器室36和冷气供给导管37构成冷气导管34。
冷藏用冷却器室36的前部壁36a向冷气供给导管37更前方突出。而且,在该前部壁36a的背面侧(冷藏用冷却器24侧),设有覆盖冷藏用冷却器24的前表面的具有隔热性的隔热材料38。
在冷气供给导管37的前部,设有多个向冷藏室3内开口的冷气供给口39。
在冷藏用冷却器室36内的下部且冷藏用冷却器24的下方,设有除霜水承接器40。除霜水承接器40承接来自冷藏用冷却器24的除霜水。
该除霜水承接器40所承接的除霜水也与排水管32所承接的除霜水同样地,被导至冰箱外的机械室26内所设的除霜水蒸发皿28,并由除霜水蒸发皿28部分蒸发。
除霜水承接器40的左右的长度尺寸以及前后的纵深尺寸被设定为大于冷藏用冷却器24的左右的长度尺寸以及前后的纵深尺寸,以构成为全部承接从冷藏用冷却器24滴落的除霜水的大小。
在蔬菜室4的后方,位于除霜水承接器40的下方而设有送风导管42。在送风导管42内,设有送风机构的冷藏用送风风扇35。送风导管42在下端部具有吸入口43,且上端部以迂回除霜水承接器40的方式而连通于冷藏用冷却器室36(冷气导管34)。
吸入口43在蔬菜室4内开口。另外,在构成冷藏室3底部的分隔壁10的后部的左右的两角部,如图5所示,形成有多个连通口44(图5中仅示出右侧的连通口44)。该连通口44连通冷藏室3与蔬菜室4。
在此结构中,当驱动冷藏用送风风扇35时,借助送风作用,主要如图1的空心箭头所示,产生风。即,蔬菜室4内的空气从吸入口43被吸入冷藏用送风风扇35侧,该吸入的空气被吹出向送风导管42侧。
被吹出向送风导管42侧的空气通过冷气导管34(冷藏用冷却器室36以及冷气供给导管37)而从多个冷气供给口39被吹出至冷藏室3内。
被吹出至冷藏室3内的空气通过连通口44也被供给至蔬菜室4内,最终被冷藏用送风风扇35吸入。这样,借助冷藏用送风风扇35的送风作用来进行风的循环。
在此过程中,通过冷藏用冷却器室36内的空气经冷藏用冷却器24冷却后成为冷气,该冷气被供给至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被冷却至冷藏温度段的温度。
在冷气导管34中的冷藏用冷却器室36的前表面侧且微冻室14的后方,如图2、图4所示,在从正面观察冰箱本体1的右侧,可装卸地形成而设有雾产生室45。
该雾产生室45也如图5~图8所示,由冷藏用冷却器室36的前部壁36a、与相对于前部壁36a而可装卸地安装于前部壁36a的前表面的导管构成构件46包围而形成。此时,雾产生室45沿着前部壁36a而左右方向较长,且前后方向的纵深尺寸较小,形成为扁平的矩形箱状。
并且,在该雾产生室45内,收容有构成雾放出机构的雾产生装置的一形态即静电雾化装置48的主体部,所述雾放出机构构成用于产生雾的雾产生装置。
其次,对静电雾化装置48进行详述。
静电雾化装置48如图9所示,包括具有雾放出部50的雾产生单元(unit)51(相当于雾产生机构)、和用于对雾放出部50施加负的高电压的电源装置(变压器(transformer))52,以作为主体部。
静电雾化装置48除了主体部以外,还包括对雾放出部50供给水分的供水部53。供水部53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53a、和从该水平部53a的右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垂直部53b。
供水部53从正面观察呈逆L字状,是在呈L字状的盒54内收容保水材料55而构成。因此,供水部53在水平部53a与垂直部53b之间具有弯曲部53c。
水平部53a既可一体地设于垂直部53b,也可采用与垂直部53b不同的零件。水平部53a以及垂直部53b以与冷气导管34中的冷藏用冷却器室36的前部壁36a成平行的方式,沿着前部壁36a而配置。
保水材料55是利用毛细管现象来抽吸构成后述的除霜水蓄积器的储水容器56(储水部)中储存的水(除霜水)并供给至雾放出部50,其例如呈使纤维缠绕而成的毡(felt)状,且吸水性以及保水性优异。保水材料55只要吸水性以及保水性优异,且能够利用毛细管现象来抽吸水,则例如也可以是连续发泡体。
供水部53的水平部53a配置在雾产生室45内的稍靠右,垂直部53b的下端部如图8所示,贯穿导管构成构件46的下部、冷藏用冷却器室36的前部的段部36b所形成的孔而位于冷藏用冷却器室36内的下部的前方而插入。
在保水材料55中,也可使水平部53a的部分与垂直部53b的部分由不同的构件所构成。
在冷藏用冷却器室36内的下部前方,设有构成储水部(除霜水蓄积器)的储水容器56(参照图8)。该储水容器56位于承接冷藏用冷却器24的除霜水的位置,且设在冷藏用冷却器24与位于其下方的除霜水承接器40之间且供水部53的下方。
并且,储水容器56的前部安装于冷藏用冷却器室36的前部壁36a的下部36c,而设置成向后方突出的悬臂状态。此时,安装着储水容器56的前部的下部36c位于前部壁36a的下方且经由段部36b而向该前部壁36a更前方凸出(突出)。
如果将前部壁36a设为第1突出部,则下部36c成为向其更前方突出的第2突出部。储水容器56在安装于下部36c的安装状态下,远离冷藏用冷却器24以及形成冷藏用冷却器室36的后表面的内箱2b。
冷藏用冷却器24接触至形成冷藏用冷却器室36的后表面的内箱2b。供水部53中的垂直部53b的下端部贯穿导管构成构件46的下部、冷藏用冷却器室36的前部的段部36b所形成的孔而从上方插入储水容器56内。
储水容器56承接从冷藏用冷却器24滴落的除霜水并予以储存,供水部53的保水材料55如前所述,通过毛细管现象来抽吸储水容器56中储存的水(除霜水)并供给至雾放出部50。
储水容器56位于除霜水承接器40可储水的高度更上方。在该储水容器56的后部侧的前端部,形成为高度方向比形成储水容器56的周围的壁更低的溢水部56a。
由此,当储水容器56内储存的水溢出时,将从该溢水部56a溢出。从溢水部56a溢出的水由除霜水承接器40所承接,并排出至除霜水蒸发皿28。
在供水部53的水平部53a,设有上述雾放出部50。雾放出部50在冷藏室3的下部后方部位于蔬菜室4的上部后方部且微冻室14的后方,由用于放出雾的呈突部的多根雾放出销(pin)57构成。
多根雾放出销57以朝上突出的方式而配置于水平部53a的上部侧,此时,4根销排列成左右方向的横一列状且分别隔开而配置。进而,其他的多根雾放出销57以朝下突出的方式而配置于水平部53a的下部侧,此时,4根销排列成左右方向的横一列状且分别隔开而配置。
即,雾放出部50是由朝向不同的方向,此时为朝向上方和下方突出的多根雾放出销(突部)57构成。而且,雾放出部50是配置成,多根雾放出销57将供水部53的水平部53a夹在中间而向上下相反的方向延伸。
进而,多根雾放出销57配置成上下两段。各雾放出销57是与冷气导管34中的冷藏用冷却器室36的前部壁36a平行地配置。雾放出部50设在冷藏室3的下方后部且邻接于蔬菜室4的位置,且配置在微冻室14的后方。
各雾放出销57是如上所述般产生雾的部分,例如是将聚酯(polyester)纤维和导电性物质的碳(carbon)纤维混合捻合而形成为销状(棒状),具有保水性以及水的抽吸特性,并且具有导电性。
各雾放出销57承载着铂纳米胶体(nano choroid)。铂纳米胶体例如可通过将雾放出销57浸渍到含有铂纳米胶体的处理液中,并对其进行煅烧而承载。
各雾放出销57的底端部贯穿供水部53的盒54而接触保水材料55。在供水部53中的水平部53a的左端部,朝左突出地设有构成受电用电极的受电销58。受电销58的底端部在盒54内接触该保水材料55。
电源装置52在雾产生室45内,位于雾产生单元51的左侧而呈固定状态设置。在电源装置52的右端部,设有连结着导线60且由紧固(fasten)(平型)端子构成的供电端子61,该供电端子61连接于雾产生单元51的受电销58。
电源装置52如众所周知般,具备包含将高频电源(交流电源)转换为直流的高压变压器的整流电路、升压电路等,产生负的高电压(例如-6kV),并经由供电端于61而输出至受电销58。
由此,来自电源装置52的负的高电压从受电销58经由保水材料55的水分而施加至各雾放出销57,使得各雾放出销57带负电。而且,此时,冰箱本体1的外箱2a经由地线(未图示)等而接地。
以此方式构成的静电雾化装置48中,在利用保水材料55带来的毛细管现象来抽吸储水容器56的水并供给至各雾放出销57的状态下,对各雾放出销57施加来自电源装置52的负的高电压。
此时,电荷集中于各雾放出销57的前端部,通过对该前端部所含的水赋予超过表面张力的能量(energy),各雾放出销57的前端部的水发生分裂(雷氏分裂,Rayleigh fission),并从前端部呈微细的雾状而放出(静电雾化现象)。
此处,呈雾状放出的水粒子带负电,并包含通过该能量而生成的羟自由基(hydroxyl radical)。
因此,具有强氧化作用的羟自由基从各雾放出销57与雾一同被放出,通过羟自由基的作用可进行除菌或除臭。此时,未设置与带负电的雾放出销57对应的相对电极。
因此,来自雾放出销57的放电自身变得非常平缓,不会在放电电极与相对电极之间产生电晕(corona)放电,从而可抑制有害气体(臭氧(ozone)、或臭氧使空气中的氮发生氧化而产生的氮氧化物、亚硝酸、硝酸等)的产生。
此处,雾放出销57(雾放出部50)可称作是放出羟自由基这一除菌成分(也是除臭成分)的除菌成分放出机构(也是除臭成分放出机构),静电雾化装置48可称作是除菌成分产生机构(除臭成分产生机构)。
其次,对雾产生室45进行说明。
雾产生室45如上所述,在内部收容有雾产生单元51。由此,通过雾产生单元51的驱动而产生的雾易蓄积在雾产生室45内。
因此,即使在由雾产生单元51所生成的雾因时间的经过等而产生浓度不均的情况下,由于所生成的雾会在雾产生室45内扩散,因此雾产生室45内的雾的浓度易变得大致均匀。
雾产生室45在构成后壁的冷藏用冷却器室36的前部壁36a设有供风口62(参照图4、图7)。供风口62是用于将借助冷藏用送风风扇35的送风作用而产生且通过冷藏用冷却器室36的风(冷气)的一部分导入雾产生室45内的开口。
供风口62是在不与雾放出部50中的雾放出销57相向的位置,此时是在雾放出部50更左侧,设于电源装置52的上方以及冷藏用冷却器24的上方。
该供风口62如图7所示,后部贯穿隔热材料38并与冷气导管34中的冷藏用冷却器室36连通,前部与雾产生室45连通。
由此,通过冷气导管34中的冷藏用冷却器室36的冷气的一部分从后方朝向前方,即,从供风口62供给至雾产生室45内(风的流动如图4、图7的箭头A1所示)。
从供风口62供给至雾产生室45内的冷气在雾产生室45内形成对流。
而且,雾产生室45对应于多个储藏室(冷藏室3、微冻室14、蛋盒15以及蔬菜室4)而具有多个雾吹出口64、65、66、67。
设有这些雾吹出口64、65、66、67的位置是与供风口62所相向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即,是不与供风口62直接相向的位置,他们设在雾产生单元51的周围,用于对各储藏室供给雾。
雾吹出口64是设在供风口62上方的面向冷藏室的雾用导管63(参照图4、图7)的下端部的开口,位于供风口62更上方,且设在不与雾放出销57直接相向的位置。
即,雾吹出口64与雾放出销57在前后方向上不相向。
设在供风口62上方的面向冷藏室的雾用导管63位于冷藏用冷却器室36的前部壁36a的背面侧(背侧),并向上方延伸(参照图4、图7)。面向冷藏室的雾用导管63的下端部在雾产生室45内开口而成为冷藏室用的雾吹出口64,上端部连通至冷气导管34中的冷气供给导管37内。
由此,从供风口62导入的风(冷气)吹到雾产生室45的内周壁(导管构成构件46的背面)而改变方向,该风的一部分从雾吹出口64吹出。
因此,在雾产生室45内由雾产生单元51所产生的雾易借助从供风口62导入的风形成对流而扩散。由此,易使雾产生室45内的雾的浓度变得更加均匀。
并且,在雾产生室45内形成对流的雾的一部分与从供风口62导入的风的一部分一同通过雾吹出口64、面向冷藏室的雾用导管63、冷气供给导管37而从冷气供给口39供给至冷藏室3(风的流动如图4、图7的箭头B1所示)。
雾吹出口65如图4、图7所示,在导管构成构件46的前表面部且供风口62更上方,设在不与雾放出销57相向的位置,且与微冻室14连通。
即,微冻室用的雾吹出口65与雾放出销57在前后方向上不相向。
由此,从供风口62导入的风吹到雾产生室45的内周壁(导管构成构件46的背面)而改变方向,该风的一部分从微冻室用的雾吹出口65吹出。
因此,在雾产生室45内形成对流的上述的雾的一部分与从供风口62导入的风的一部分一同从微冻室用的雾吹出口65供给至微冻室14(风的流动如图4、图7的箭头B2所示)。
蛋盒用的雾吹出口66如图4所示,在导管构成构件46中的供风口62更上方的左方,设在不与雾放出销57相向的位置,且与蛋盒15连通。即,蛋盒用的雾吹出口66与雾放出销57在前后方向上不相向。
由此,从供风口62导入的风吹到雾产生室45的内周壁(导管构成构件46的背面)而改变方向,该风的一部分从蛋盒用的雾吹出口66吹出。
因此,在雾产生室45内形成对流的上述的雾的一部分与从供风口62导入的风的一部分一同从蛋盒用的雾吹出口66供给至蛋盒15(风以及雾的流动如图4的箭头B3所示)。
蔬菜室用的雾吹出口67如图4、图5所示,在雾产生室45的右下部,换言之,在供风口62更右侧下部,设在不与雾放出销57相向的位置,且经由连通口44而连通于蔬菜室4。即,蔬菜室用的雾吹出口67与雾放出销57在前后方向上不相向。
由此,从供风口62导入的风吹到雾产生室45的内周壁(导管构成构件46的背面)而改变方向,该风的一部分从蔬菜室用的雾吹出口67吹出。因此,在雾产生室45内形成对流的上述的雾的一部分与从供风口62导入的风的一部分一同从蔬菜室用的雾吹出口67经由连通口44而供给至蔬菜室4。
此时,向雾产生室45内吹入冷气的供风口62与蔬菜室用的雾吹出口67之间的距离L1被设定为大于供风口62与微冻室用的雾吹出口65之间的距离L2。
位于雾产生室45的上部且雾放出部50的上方,设有微冻室用风供给导管68(参照图4、图6、图8)。该微冻室用风供给导管68如图8所示,后部贯穿隔热材料38而与冷藏用冷却器室36连通,前部贯穿雾产生室45而与微冻室14连通。
因此,通过冷藏用冷却器室36的风的一部分,即,冷气的一部分通过微冻室用风供给导管68而直接供给至微冻室14(风的流动如图4、图6、图8的箭头A2所示)。而且,隔热材料38还兼作冷藏用冷却器24与雾放出部50之间的绝缘机构。
在图6以及图8中,在冷藏用冷却器24的附近,此时是在背部侧,位于内箱2b的隔热材料2c侧而配设有加热用的加热器70。该加热器70在冷藏用冷却器24的除霜时受到通电而发热,对冷藏用冷却器24及其周边进行加热。
图17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冰箱中的冷冻循环710的概略结构。在该冷冻循环710中,压缩机27的喷出部27a经由冷凝器720而连接于切换冷却剂的流路的切换阀,此时是连接于三通阀730的入口部730a。并且,三通阀730的一个出口部730b经由冷冻用的抽取器即第1毛细管(capillarytube)740、冷冻用冷却器25、蓄积器(accumulator)750而连接于压缩机27的吸入部27b,而且,三通阀730的另一个出口部730c经由冷藏用的抽取器即第2毛细管760、冷藏用冷却器24而连接于压缩机27的吸入部27b。
此处,在对冷冻温度段的储藏室(制冰室5、小冷冻室6、冷冻室7)进行冷却时,在使三通阀730的一个出口部730b开放的状态下,驱动压缩机27。于是,从压缩机27的喷出部27a喷出的冷却剂以依序通过冷凝器720、三通阀730的一个出口部730b、第1毛细管740、冷冻用冷却器25、蓄积器750,并从压缩机27的吸入部27b返回压缩机27的方式进行循环。
在此过程中,冷冻用冷却器25周围的空气得以冷却,该冷气如前所述般借助冷冻用送风风扇31而循环,由此使冷冻温度段的储藏室(制冰室5、小冷冻室6、冷冻室7)得以冷却。
而且,在对冷藏温度段的储藏室(冷藏室3、蔬菜室4、微冻室14)进行冷却时,在使三通阀730的另一个出口部730c开放的状态下,驱动压缩机27。
于是,从压缩机27的喷出部27a喷出的冷却剂以依序通过冷凝器720、三通阀730的另一个出口部730c、第2毛细管760、冷藏用冷却器24,并从压缩机27的吸入部27b返回压缩机27的方式进行循环。
在此过程中,冷藏用冷却器24周围的空气得以冷却,该冷气如前所述般借助冷藏用送风风扇35而循环,由此使冷藏温度段的储藏室(冷藏室3、蔬菜室4、微冻室14)得以冷却。
在对冷冻用冷却器25进行除霜时,在使压缩机27的运转停止的状态下,对未图示的除霜加热器进行通电,借助该除霜加热器来加热冷冻用冷却器25。由此,进行冷冻用冷却器25的除霜。因该除霜而产生的除霜水如前所述在由排水管32所承接后,被导至除霜水蒸发皿28并蒸发。
在该冷冻用冷却器25的除霜时,同时也进行冷藏用冷却器24的除霜。冷藏用冷却器24的除霜基本上是通过借助驱动冷藏用送风风扇35来使冷藏温度段的储藏室(冷藏室3、蔬菜室4、微冻室14)的空气通过冷气导管34而循环来进行。通过使冷藏温度段的储藏室的空气通过冷气导管34而循环,冷藏用冷却器24的温度成为正(plus)的温度,由此冷藏用冷却器24的温度上升而进行除霜。
在冷藏用冷却器24的除霜时,从该冷藏用冷却器24滴落的除霜水的一部分由静电雾化装置48的储水容器56所承接并储存,剩余的部分如前所述,在由除霜水承接器40所承接后,被导至除霜水蒸发皿28并蒸发。
另外,在冷藏用冷却器24的除霜时,通过对设在冷藏用冷却器24附近的加热器70的通电进行控制,可借助该加热器70的热来更确实地进行除霜。
冷藏用冷却器24的除霜除了与上述冷冻用冷却器25同时的除霜以外,还在冷冻用冷却器25对冷冻温度段的储藏室的冷却时进行。此时,虽然压缩机27受到驱动,但是通过在三通阀730的另一个出口部730c关闭而冷却剂不会流经冷藏用冷却器24的状态下,驱动冷藏用送风风扇35,并且对加热器70进行通电控制来进行。
其次,对具备上述雾产生机构的结构的冰箱的作用进行叙述。
在对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进行冷却时,经冷藏用冷却器24冷却后的冷气通过借助冷藏用送风风扇35的送风作用而产生的风,主要如图1中的空心箭头所示般通过冷气供给导管37而从多个冷气供给口39供给至冷藏室3。
进而,由冷藏用送风风扇35所产生的风的一部分从微冻室用风供给导管68直接供给至微冻室14(参照图4、图6、图8的箭头A2)。被供给至冷藏室3以及微冻室14的冷气在有助于食品等的储藏物的冷却之后汇流,从连通口44(参照图5)也供给至蔬菜室4。
被供给至蔬菜室4的冷气在有助于蔬菜等的储藏物的冷却之后,从吸入口43被吸入冷藏用送风风扇35侧,再次由冷藏用冷却器24进行冷却,从而重复这样的循环。
而且,在该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的冷却时,通过冷藏用冷却器室36的风的一部分如图7中的箭头A1所示,从供风口62导入并供给至雾产生室45内。此处,由于雾吹出口64、65、66、67设在不与供风口62直接相向的位置,因此从供风口62导入的风吹到雾产生室45的内周壁(导管构成构件46的背面)而改变方向,从供风口62导入的风分别从雾吹出口64、65、66、67而吹出。
此时,当驱动静电雾化装置48时,从雾产生单元51的多个各雾放出销57放出如上所述般含有羟自由基的微细的雾。所放出的雾在雾产生室45内蓄积并在雾产生室内扩散,雾产生室45内的雾的浓度变得大致均匀。
并且,通过从供风口62向雾产生室45内导入风,雾产生室45内的雾得以扩散并形成对流,雾的浓度变得更加均匀。
并且,形成对流而浓度变得大致均匀的雾的一部分如图4以及图7的箭头B1所示,从雾吹出口64经由面向冷藏室的雾用导管63以及冷气供给导管37而供给至冷藏室3,从微冻室用的雾吹出口65如箭头B2所示般供给至微冻室14,如箭头B3所示般从蛋盒用的雾吹出口66供给至蛋盒15,而且从蔬菜室用的雾吹出口67经由连通口44而供给至蔬菜室4。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雾产生单元51设在雾产生室45内的结构,因此由雾产生单元51所产生的雾易蓄积在雾产生室45内。
由此,即使由雾产生单元51所生成的雾产生浓度不均,由于雾会在雾产生室45内扩散,因此雾产生室45内的雾的浓度仍会变得大致均匀,从而可将浓度大致均匀的雾从雾吹出口64、65、66、67供给至储藏室(冷藏室3、微冻室14、蛋盒15以及蔬菜室4),从而可期待这些供给目标的除菌或除臭的效果,并且也可以期待蔬菜等的保湿或新鲜度保持。
根据上述第1实施方式,可获得如下所述的作用效果。
在构成雾放出机构的雾产生装置的一形态的静电雾化装置48中用于进行雾化的水可利用成为除霜水蓄积器的储水容器(储水部)56所蓄积的冷藏用冷却器24的除霜水,因此可自动地进行对储水容器56的供水,从而可不需要用户对静电雾化装置48的水的补给作业。
本实施方式的冷冻冰箱采用了具备冷藏用冷却器24和冷冻用冷却器25这2个冷却器的双蒸发器(evaporator)方式的冷冻循环。此处,如本实施方式般的采用双蒸发器方式的冷冻循环的冷冻冰箱的冷冻用冷却器25的周边温度或单蒸发器方式的冷冻冰箱的冷却器的周边温度在除霜时会因除霜加热器的加热而成为正的温度,但在除霜时以外会始终保持-20℃以下的温度。假设在这些冷却器侧设置所述储水容器,则即使在冷却器的除霜时储水容器承接并储存除霜水,该储水容器内的水也易结冰而难以融化。因此,存在难以稳定地对雾放出部50进行水的供给的问题。
对于此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具备冷藏用冷却器24和冷冻用冷却器25这2个冷却器的双蒸发器方式的冷冻冰箱中,采用了将储水容器56设在冷藏用冷却器24侧,且设置在承接该除霜水的位置(例如,冷藏用冷却器24的下方)的结构。在双蒸发器方式的冷冻冰箱中,冷藏用冷却器24的周边温度虽然在该冷藏用冷却器24的冷却运转中会成为负(minus)温度,但远高于冷冻用冷却器25的温度,并且,在冷冻用冷却器25的冷却运转中(冷冻温度段的储藏室的冷却中)或压缩机27的运转停止中,会因冷藏用送风风扇35的空气循环而上升至接近冷藏室3的温度的+3℃附近为止。因此,尤其设置在冷藏用冷却器24下方的储水容器56内的水难以结冰,而且,即使结冰也易融化,因而,能够稳定地对雾放出部50进行水的供给。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冷藏用冷却器24的附近设有加热器70,因此通过对该加热器70进行通电控制,可更确实地防止储水容器56内的水的结冰,从而可更稳定地对雾放出部50进行水的供给。
此时,在内箱2b的内面侧(冷藏用冷却器24侧),也可以位于加热器70的附近而贴附例如由铝片(sheet)构成的导热构件,并使该导热构件的下端部延伸至储水容器56的附近为止,利用该加热器70的热来经由导热构件而加热储水容器56。当如此般构成时,可更确实地防止储水容器56内的水的结冰。
构成雾产生装置的静电雾化装置48的雾放出部50是由朝向不同的方向突出的多个雾放出销(突部)57所构成。借助该结构,与雾产生用的突部的突出方向仅为单向的情况不同,可将雾的供给方向设为多个方向,从而可加宽雾的供给范围。
雾放出部50通过采用所述雾放出销(突部)57将供水部53的水平部53a夹在中间而向上下相反方向延伸的结构,从而也可将雾朝向上方与下方的相反方向放出,可加宽雾的供给范围。
而且,供水部53的水平部53a以及各雾放出销57是以与冷气导管34中的冷藏用冷却器室36的前部壁36a成平行的方式以沿着该前部壁36a而配置,由此可实现前后方向的薄型化。通过将雾放出销(突部)57配置成上下两段,可实现紧凑(compact)化。
雾放出部50通过采用使多个所述雾放出销(突部)57排列成列状而配置的结构,可增多雾的放出量,可进一步加宽雾的供给范围,而且,可实现薄型化。
采用了下述结构,即,所述供水部53具有弯曲部53c,在所述弯曲部53c的下方设有储存水的储水容器56,可将所述储水容器56中储存的水供给至所述弯曲部53c。
由此,可将储水容器56的水经由弯曲部53c而供给至雾放出销57。电源装置52将雾放出部50夹在中间而配置于所述弯曲部53c的相反侧。由此,可使电源装置52更加远离储水容器56。
而且,通过将电源装置52以及雾产生单元51以与冷气导管34中的冷藏用冷却器室36的前部壁36a成平行的方式以沿着前部壁36a而配置,可实现静电雾化装置48的纵深方向的薄型化。
将静电雾化装置48的雾放出部50的雾放出销(突部)57以沿着冷气导管34的方式而配置。由此,可抑制静电雾化装置48的前后方向的纵深尺寸,从而可实现薄型化。伴随于此,可抑制冰箱容积的减少。
在冷气导管34的前部,设有向雾产生室45内供给冷气的供风口62,将静电雾化装置48的雾放出部50配置于所述冷气导管34的前方。由此,可利用从供风口62供给至雾产生室45内的冷却风,来使从雾放出部50放出的雾飘到远处。
供风口62与雾放出部50(雾放出销57)以与相向的位置不同的方式而配置在左右偏离的位置上,因此从供风口62供给至雾产生室45内的冷却风不会直接吹到雾放出部50(雾放出销57)。由此,可抑制雾放出销57直接受到来自供风口62的冷却风而干燥。
在冰箱本体1,包括收容具有雾放出部50的静电雾化装置48的雾产生室45,在该雾产生室45内,设有使由所述雾放出部50所产生的雾的供给目标不同的多个雾吹出口。
多个雾吹出口具体而言是指冷藏室用雾吹出口64、微冻室用雾吹出口65、蛋盒用雾吹出口66、蔬菜室用雾吹出口67。由此,可将雾产生室45内产生的雾供给至冷藏室3、微冻室14、蛋盒15以及蔬菜室4这4个供给目标,可加宽雾的供给范围,可扩大雾的效果范围。
雾的供给目标中的微冻室14、蛋盒15以及蔬菜室4分别具有微冻盒18、蛋盒15、蔬菜盒(下部盒11、上部盒12),可将雾良好地供给至这些盒内。
此时,多个雾吹出口(冷藏室用雾吹出口64、微冻室用雾吹出口65、蛋盒用雾吹出口66和蔬菜室用雾吹出口67)是配置在以雾放出部50为中心的周围,因此可将从雾放出部50放出的雾良好地供给至各雾吹出口。
雾产生单元51具有雾放出销(突部)57,所述雾产生室45的多个雾吹出口(冷藏室用雾吹出口63a、微冻室用雾吹出口65、蛋盒用雾吹出口66和蔬菜室用雾吹出口67)是配置在跟与所述雾放出销57相向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上,即使从这些雾吹出口万一有手指或异物插入至雾产生室45内,也能防止他们直接接触雾放出销57,从而可确保安全性。
而且,由于形成雾用产生室45的导管构成构件46为可装卸,因此可容易进行雾产生单元51等的保养(maintenance)。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10图12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冰箱本体1如图11所示,具有形成冷却路径71a的第1路径构件71和形成非冷却路径72a的第2路径构件72。
冷却路径71a是指冷藏用冷却器室36中的收容有冷藏用冷却器24的空间。通过冷却路径71a内的空气(风)由冷藏用冷却器24进行冷却。此时,第1路径构件71是形成冷藏用冷却器室36的内箱2b以及后述的隔热材料73的后部。
非冷却路径72a是用于将借助冷藏用送风风扇35的送风作用而产生的风不经由冷藏用冷却器24而送往雾产生室45的空间,是冷藏用冷却器室36中的未收容冷藏用冷却器24的空间。
通过非冷却路径72a内的空气(风)由于内部未收容冷藏用冷却器24,因此不会由冷藏用冷却器24直接冷却。此时,第2路径构件72为前部壁36a以及隔热材料73的前部。
隔热材料73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隔热材料38。该隔热材料73延伸至第1实施方式的隔热材料38更下方,即,延伸至冷藏用冷却器24更下方。并且,隔热材料73在厚度方向上,在雾产生室45侧的部分,即,在前部的一部形成有切口。
该切口的形状是用于形成非冷却路径72a,且纵向从隔热材料73的下端延伸至位于最上方的雾放出销57的上端部附近(参照图11)。
另外,切口的左右方向的大小为任意,但优选为全部容纳多根雾放出销57的横向的范围以上。
雾产生室45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供风口62相同的第1供风口和第2供风口74(参照图10~图12)。第2供风口74是用于将借助冷藏用送风风扇35的送风作用而产生的风且通过非冷却路径72a的风导入雾产生室45内的开口(风的流动如图11的箭头C1、C2、C3所示)。
第2供风口74设在前部壁36a中的与雾放出部50的雾放出销57相向的位置。
即,第2实施方式中,第2供风口74设在上下两处(将上侧的第2供风口表示为74a,将下侧的第2供风口表示为74b),一个第2供风口74a位于设在水平部53a上方的雾放出销57的后方,另一个第2供风口74b位于设在水平部53a下方的雾放出销57的后方。
换言之,从整面观察冰箱本体1,上侧的第2供风口74a与设在水平部53a上方的雾放出销57位于重合的位置,下侧的第2供风口74b与设在水平部53a下方的雾放出销57位于重合的位置。
根据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借助冷藏用送风风扇35的送风作用而产生的风中的通过冷却路径71a的风由冷却路径71a内的冷藏用冷却器24进行冷却。该冷却的风的一部分从第1供风口(供风口62)被导入至雾产生室45内。
供风口62与雾放出部50(雾放出销57)位于彼此不相向的位置上,因此从供风口62供给至雾产生室45内的冷却风不直接吹到雾放出部50(雾放出销57)。
由此,可使雾放出销57直接受到来自供风口62的冷却风而干燥、冻结受到抑制。
并且,与雾产生用的突部的突出方向仅为单向的情况不同,可将雾的供给方向设为多个方向,因此可加宽雾的供给范围。
而且,借助冷藏用送风风扇35的送风作用而产生的风(冷气)中的通过非冷却路径72a的风未被冷藏用冷却器24冷却,而从第2供风口74(74a、74b)被导入雾产生室45内。并且,从第2供风口74被导入的风吹到雾放出销57。
第2实施方式中,从第2供风口74a被导入的风(参照图10、图11所示的箭头C2)易吹到雾放出销57中的设在水平部53a上方的雾放出销57,并从位于该雾放出销57附近的雾吹出口64、65、66供给至各储藏室。
而且,从第2供风口74b被导入的风(参照图10、图11所示的箭头C3)易吹到雾放出销57中的设在水平部53a下方的雾放出销57,并从位于该雾放出销57附近的雾吹出口67供给至各储藏室。
由此,可使雾放出销57所产生并存在于雾放出销57附近的浓度高的雾容易地形成对流,可易使雾产生室45内的雾的浓度以高的状态均匀地存在,从而能够将浓度高且大致均匀浓度的雾从雾吹出口64、65、66、67供给至储藏室。
吹到雾放出销57的风从雾放出销57附近的雾吹出口64、65、66、67被供给至各储藏室。由此,能够将雾产生室45内的雾效率良好地供给至各储藏室。
由于风从不同的多个供风口(第2实施方式中为第1供风口(供风口62)、第2供风口74a、74b)被导入至雾产生室45,因此雾产生室45内的风的流动易变得复杂,从而能够使雾产生室内的雾的浓度更加均匀。
除此以外,第2实施方式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13~图15来说明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的冰箱本体1如图14所示,具有形成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冷却路径71a的第1路径构件71、以及形成与第2实施方式的非冷却路径72a(参照图11)不同形状的非冷却路径82a的第2路径构件82。
非冷却路径82a是用于将由冷藏用送风风扇35所产生的风不经由冷藏用冷却器24而送往雾产生室45的空间,是冷藏用冷却器室36中的未收容冷藏用冷却器24的空间。
通过非冷却路径82a内的空气(风)由于内部未收容冷藏用冷却器24,因此不会由冷藏用冷却器24直接冷却。第2路径构件82为前部壁36a以及隔热材料83。
隔热材料83相当于第2实施方式的隔热材料73。该隔热材料83是与隔热材料73同样地延伸至冷藏用冷却器24更下方为止。并且,隔热材料83在厚度方向上,在雾产生室45侧的一部分形成有切口。该切口的形状是用于形成非冷却路径82a,纵向从隔热材料73的下端延伸至水平部53a的后方附近为止(参照图14)。
另外,切口的左右方向的大小为任意,但优选为全部容纳多根雾放出销57的横向的范围以上。
雾产生室45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供风口62相同的第1供风口和第2供风口84(参照图13~图15)。第2供风口84是用于将由冷藏用送风风扇35所产生的风中的通过非冷却路径82a的风导入雾产生室45内的开口(风的流动如图14的箭头D1、D2、D3所示)。
第2供风口84设在前部壁36a中的与雾放出部50的雾放出销57相向的位置上。
进而,雾产生室45具有将从第2供风口84导入的风引导至多根雾放出销57的引导构件85。第3实施方式的引导构件85设在雾产生单元51的水平部53a的背侧(背面侧),呈平行地沿着水平部53a而延伸的三角柱。
并且,当从冰箱本体1的侧面方向观察引导构件85时,引导构件85的三角形的顶角的1个延伸至第2供风口84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为止。
根据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与雾产生用的突部的突出方向仅为单向的情况不同,可将雾的供给方向设为多个方向,因此可加宽雾的供给范围。
另外,借助冷藏用送风风扇35的送风作用而产生的风中的通过非冷却路径82a的风未经冷藏用冷却器24冷却而从第2供风口84导入雾产生室45内。
从第2供风口84导入的风吹到引导构件85而上下分离。分离后流向上方的风(参照图13、图14所示的箭头D2)易吹到雾放出销57中的设在水平部53a上方的雾放出销57,并从位于该雾放出销57附近的雾吹出口64、65、66供给至储藏室(尤其是(冷藏室3、微冻室14、蛋盒15)。
而且,分离后流向下方的风(参照图13、图14所示的箭头D3)易吹到雾放出销57中的设在水平部53a下方的雾放出销57,并从位于该雾放出销57附近的雾吹出口67供给至储藏室(尤其是蔬菜室4)。
由此,可使由雾放出销57所产生并存在于该雾放出销57附近的浓度高的雾在雾产生室45内形成对流,可使雾产生室45内的雾的浓度较高且大致均匀,从而可将浓度高且浓度大致均匀的雾从雾吹出口64、65、66、67供给至各储藏室。
通过在雾产生室45内设置引导构件85,从而可利用仅在一处设置第2供风口84的简单结构来获得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由此,可提高冰箱的生产效率。
除此以外,第3实施方式起到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冰箱,与雾产生用的突部的突出方向仅为单向的情况不同,可将雾的供给方向设为多个方向,从而可加宽雾的供给范围。
(第4实施方式)
图16表示第4实施方式。该第4实施方式中,在构成雾产生装置的静电雾化装置75中,雾产生单元76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雾产生单元76具备雾放出部77和对该雾放出部77供给水分的供水部78。供水部78具有从正面观察呈圆形的圆形部78a和从该圆形部78a向下方延伸的垂直部78b,且在盒79内收容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保水材料55而构成。
垂直部78b的下端部贯穿导管构成构件46的下部、冷藏用冷却器室36的前部的段部36b(参照图8),从上方插入冷藏用冷却器室36内所设的储水容器56内。
供水部78中的圆形部78a以及垂直部78b以与冷气导管34中的冷藏用冷却器室36的前部壁36a成平行的方式而沿着前部壁36a而配置。
雾放出部77分别由构成突部的多根雾放出销57所构成。雾放出销57呈放射状地设在圆形部78a的外周部。因此,雾放出部77是由朝向不同的方向突出的多个雾放出销57(突部)所构成。
各雾放出销57的底端部贯穿盒79而接触保水材料55。各雾放出销57也是以与冷气导管34中的冷藏用冷却器室36的前部壁36a成平行的方式以沿着前部壁36a而配置。
在供水部78中的圆形部78a的左部,设有向左侧方突出的突出部78c,在该突出部78c上,以朝左突出的状态而设有受电销58。该受电销58连接于电源装置52侧的供电端子61。
在此结构中,储水容器56内储存的水被保水材料55抽吸并供给至各雾放出销57。而且,来自电源装置52的负的高电压从受电销58经由保水材料55的水分而施加至各雾放出销57,基于此,从各雾放出销57放出微细的雾。
从各雾放出销57放出的雾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从多个雾吹出口(冷藏室用的雾吹出口64、微冻室用的雾吹出口65、蛋盒用的雾吹出口66、蔬菜室用的雾吹出口67)供给至冷藏室3、微冻室14、蛋盒15以及蔬菜室4等多个供给目标。
在构成此种本实施方式的雾产生装置的静电雾化装置75中,尤其雾放出销57呈放射状地配置着,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具有可将雾向更多方向放出的优点。
而且,根据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雾产生装置的静电雾化装置,具备放出雾的雾放出部、对雾放出部供给水的供水部、以及对雾放出部施加负的电压的电源装置,雾放出部是由朝向不同的方向突出的多个突部构成。
借助该结构,与雾产生用的突部的突出方向仅为单向的情况不同,可将雾的供给方向设为多个方向,从而可加宽雾的供给范围。
(第5实施方式)
图18表示第5实施方式,对于与图9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该第5实施方式中,取代设在冷藏用冷却器24附近的加热器70,而将加热器80设在构成除霜水蓄积器的储水容器(储水部)56的附近,此时是设在位于储水容器56下方的除霜水承接器40的底面。加热器80配置在与储水容器56的下表面相向的位置上。
在该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对加热器80进行通电控制,而更确实地防止储水容器56内的水结冰,从而可稳定地对雾放出部50进行水的供给。
(第6实施方式)
图19表示第6实施方式,对于与图9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该第6实施方式中,将加热器81设在构成除霜水蓄积器的储水容器(储水部)56的底部的下表面。在该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对加热器81进行通电控制,而更确实地防止储水容器56内的水结冰,从而可稳定地对雾放出部50进行水的供给。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各种冰箱,采用了将构成雾放出机构的雾产生装置的储水部设置在构成承接冷却器的除霜水的除霜水蓄积器的储水容器的位置的结构。
借助该结构,在具备雾放出机构即雾产生装置的冰箱中,使雾产生装置产生雾所需的水可由储水容器来承接冷却器的除霜水并加以利用,因此能够不需要用户对雾产生装置的水的补给作业。
另外,尤其设置在冷藏用冷却器下方的储水容器内的水难以结冰,而且,即使结冰也易融化,因此可稳定地进行对雾产生装置的水的供给。
(第7实施方式)
首先,图20图23表示第7实施方式。该第7实施方式中,雾产生装置135部分的结构以及冷藏用冷却器24和除霜水蓄积器56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在冷藏用冷却器室129的前表面部,设有吸入导管131。该吸入导管131是以从冷藏室3(微冻室14)的底部的后部所形成的吸入口132延伸至面向所述冷藏用送风机130的部位为止的方式而设置着。另外,在对冷藏室3与蔬菜室4进行划分的所述分隔壁10上,设有用于将来自冷藏室3的冷气的一部分导至蔬菜室4内的冷气供给导管108a。
在此结构中,当驱动冷藏用送风机30时,如图中的空心箭头所示,冷藏室3的空气从所述吸入口132通过吸入导管131而被吸入冷藏用冷却器室129内,并且蔬菜室4的空气从冷气返回口129b同样地被吸入冷藏用冷却器室129内。
这些吸入的空气通过冷藏用冷却器室129内而接触冷藏用冷却器24之后,通过吹出导管37而从多个吹出口39吹出至冷藏室3,吹出至该冷藏室3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所述冷气供给导管108a而吹出至蔬菜室4。
并且,冷藏室3的空气从所述吸入口132通过吸入导管131而被吸入冷藏用冷却器室129内,并且蔬菜室4的空气从冷气返回口129b同样地被吸入冷藏用冷却器室129内,从而进行这样的循环。
在此过程中,循环空气经冷藏用冷却器24冷却而成为冷气,该冷气被供给至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被冷却至所述冷藏温度段的温度。
在冷藏用冷却器室129中的冷藏用冷却器24的下方部且冷藏用送风机35的上方部,配设有在进行冷藏用冷却器24的除霜时承接从冷藏用冷却器24掉落的除霜水的除霜水承接器40,由该除霜水承接器40所承接的除霜水还通过未图示的导水管(pipe)而导至所述机械室26内的除霜水蒸发皿28并蒸发。
而且,在冷藏用冷却器室129中的冷藏用冷却器24的下方部且除霜水承接器40的上方部,即,在除霜水承接器40与冷藏用冷却器24之间,同样配设有在进行冷藏用冷却器24的除霜时蓄积从冷藏用冷却器24掉落的除霜水的除霜水蓄积器56,该除霜水蓄积器56和除霜水承接器40的详细情况后述。
另外,冷藏用冷却器24的除霜是与冷冻用冷却器25的除霜同样地,通过使冷藏用冷却器24用的除霜用加热器70发热而将冷藏用冷却器24的表面所附着的霜熔解去除,该霜熔解后产生的水为除霜水,该除霜水从冷藏用冷却器24滴落并掉落。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冷藏用冷却器室129的前侧即前表面部(冷藏用冷却器室129外),设有作为雾放出机构的静电雾化装置135,该静电雾化装置135用于产生发挥除菌或除臭作用的雾并供给至所述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
详细而言,该静电雾化装置135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具备蓄积水的储水部(后述)、抽吸该储水部内的水并雾化的雾产生单元136、及对该雾产生单元136施加高电压的未图示的高压电源装置而构成。
雾产生单元136如图22所示,通过位于冷藏用冷却器24前方且未图示的适当的安装机构,而安装在冷藏用冷却器室129的比吹出导管37更向前方突出的冷藏用冷却器室前壁部129d上。该雾产生单元136如图23所示,是在呈环(ring)状的绝缘材料制的盒137中具备多根例如7根雾放出销138、1根吸水销139、导电片140、保水材料141以及未图示的电极销等而构成。
雾放出销138和吸水销139例如是使聚酯纤维与作为导电性物质的碳纤维混合捻合而形成为销状(棒状),具有保水性以及吸水特性,并且具有导电性。该雾放出销138以及吸水销139还承载着铂纳米胶体。铂纳米胶体例如可通过将雾放出销138浸渍到含有铂纳米胶体的处理液中并对其进行煅烧而承载。
并且,这些雾放出销138以及吸水销139分别通过等间隔地形成在盒137的周壁上的8个孔而呈放射状配置。
其中,吸水销139大致笔直地指向下方,而且,该吸水销139比雾放出销138长,所有雾放出销138的长度大致相同。由所述可理解的是,吸水销139是使雾放出销138的一个加长而获得。
导电片140例如是将聚酯纤维与作为导电性物质的碳纤维混合而形成为无纺布状,具有保水性以及导电性。该导电片140配置成沿着盒37的内周面的环状,且与雾放出销138以及吸水销139的底端部侧接触(电性连接)。而且,虽未图示,但电极销的前端电性连接于该导电片140。
保水材料141例如是由保水性以及吸水特性优异的氨基甲酸酯海绵(urethane sponge)形成为圆盘形,其紧密地收纳于盒137内的导电片140的内侧,因而雾放出销138以及吸水销139经由导电片140而间接地接触该保水材料141。
此处,对除霜水承接器40和除霜水蓄积器56进行详述。
如图22所示,除霜水承接器40安装于隔热箱体2的内壁并以从此处向前方(蔬菜室4内方向)突出的方式而固定,除霜水蓄积器56安装于冷藏用冷却器室129的内壁并以从此处向后方(与蔬菜室4内方向为相反的方向)突出的方式而固定。因而,这些除霜水承接器40与除霜水蓄积器56的突出方向相反。
另外,冷藏用冷却器室129为了配设这些除霜水承接器40和除霜水蓄积器56,而具有使该配设部分的空间(space)较其他部分尤其更向前方扩张而成的扩张部129e。
该扩张部129e较冷藏用冷却器室前壁部129d更向前方突出,在该扩张部129e中配设着除霜水承接器40和除霜水蓄积器56。
扩张部129e优选从冷藏用冷却器室前壁部129d朝向分隔壁10延伸。而且,在除霜水蓄积器56与隔热箱体2的内壁之间设置间隙g而使他们隔离,尤其,其隔离距离至少为除霜水蓄积器56与隔热箱体2的内壁不会由水滴所连接的程度以上的尺寸。
进而,除霜水承接器40与除霜水蓄积器56均由作为电绝缘材料的塑料所形成。
而且,除霜水蓄积器56在前部的安装部56a的后侧,具有比安装部56a低一段的容器状的储水部56b,在该储水部56b内,如W所示般蓄积从冷藏用冷却器24掉落的除霜水。
与此相对,雾产生单元136的吸水销139从上方向下方(冷藏用冷却器室129内)贯穿冷藏用冷却器室129的扩张部分的上壁部129c,并使下端部在除霜水蓄积器56的储水部56b的内部位于底部附近为止。
此处,在冷藏用冷却器室129内设有扩张部129e,在该扩张部129e中配设有除霜水蓄积器56,因此在冷藏用冷却器24的前方且蔬菜室4的最后方且微冻室14的后方,可与冷藏用冷却器室前壁部129d平行地配置雾产生单元136,从而可向微冻室14内效率良好地放出雾,并且也可增大微冻室14的容积。
另外,吸入导管131的吸入口132位于上述冷藏用冷却器室129的、吸水销139所贯穿的部分的前方,尤其是正前方。
如此,除霜水蓄积器56的储水部56b中蓄积的除霜水由吸水销139所抽吸并由导电片140所保持,进而,从该导电片140由保水材料141吸入保持,并从该保水材料141经由导电片140而分别供给至雾放出销138。
因而,吸水销139是作为将除霜水蓄积器56中蓄积的除霜水供给至静电雾化装置135的供水机构而发挥功能,而且,除霜水蓄积器56是作为静电雾化装置135的储水部而发挥功能,即,将除霜水蓄积器56设为雾放出机构即静电雾化装置135的储水部。
图21表示冷藏用冷却器24的详细情况与除霜水蓄积器56及除霜水承接器40的关系。冷藏用冷却器24具有在冷冻循环中使冷却剂流通的冷却剂流通管142以作为主体,使该冷却剂流通管142如各折返部142a所示般折返。
此时,例如形成为前后两列(图21仅示出前一列)的蛇行状,且在该冷却剂流通管142内安装多个导热风扇143而构成。另外,导热风扇143除了冷却剂流通管142的折返部142a以外,还安装于除此以外的直状部142b。
相对于此种冷藏用冷却器室129,除霜水蓄积器56如前所述配设于冷藏用冷却器24与除霜水承接器40之间,但尤其配置于冷藏用冷却器24的折返部142a与除霜水承接器40之间,尤其储水部56b位于冷藏用冷却器24的折返部142a的正下方。
因而,除霜水蓄积器56此时对应于冷藏用冷却器24的折返部142a所存在的两侧部而配设有2个,其各自以储水部56b来承接并蓄积从折返部142a掉落的除霜水。
另外,在冷藏用冷却器24的折返部142a以外的部分的下方,即,在安装有导热风扇143的直状部142b的下方,未配设除霜水蓄积器56,两除霜水蓄积器56在避开安装有该导热风扇143的直状部142b的下方(正下方)的位置通过未图示的连通部而连通。
换言之,除霜水蓄积器56配设在远离冷藏用冷却器24的中心部分的位置且折返部142a的下方,但也能以与折返部142a以外的部分,即,直状部142b的安装有导热风扇143的部分稍许重合的方式而配设着。
与此相对,除霜水承接器40位于从冷藏用冷却器24的直状部142b包含折返部142a的全部的下方以及两除霜水蓄积器56的下方,由此,承接从冷藏用冷却器24掉落的除霜水。
来自高压电源装置的负的高电压经由电极销以及导电片140而分别施加至雾放出销138,各雾放出销138带负电。
但是,在以此方式构成的雾放出机构即静电雾化装置135中,是在除霜水蓄积器56内的除霜水被供给至各雾放出销138的状态下,进行负的高电压对各雾放出销138的施加。此时,电荷集中于各雾放出销138的前端部,对前端部所含的水赋予超过表面张力的能量。由此,各雾放出销138的前端部的水发生分裂(雷氏分裂),以由前端部呈雾状而放出(静电雾化现象)。
因而,具有强氧化作用的羟自由基从各雾放出销138与雾一同被放出,从而可借助羟自由基的作用来进行除菌或除臭。
其次,对上述结构的作用、效果进行叙述。
当进行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的冷却时,如前所述般驱动冷藏用送风机30。由此,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的空气一方面接触冷藏用冷却器19一方面进行循环,以进行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的冷却的情况如上所述。
而且,随着进行该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的冷却,霜会附着于冷藏用冷却器24的表面,但该霜在停止这些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的冷却时,通过使除霜用加热器70发热而熔解并去除,该霜熔解后产生的除霜水从冷藏用冷却器24滴落并掉落,由除霜水蓄积器56以及除霜水承接器40所承接。
其中,由除霜水承接器40所承接的除霜水不会蓄积在除霜水承接器40中而通过本图示的导水管被导引至机械室26内的除霜水蒸发皿28并蒸发,但由除霜水蓄积器56所承接的除霜水蓄积在除霜水蓄积器56中。
蓄积在该除霜水蓄积器56中的除霜水通过静电雾化装置135的吸水销139而供给至雾产生单元136,由该雾产生单元136如前所述般雾化并放出。
并且,该放出的雾由通过进行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的冷却时的冷藏用送风机35的驱动而循环的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的空气所运送而供给至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由此,可实现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和微冻室14的除菌或除臭,并且也可期待储藏物(蔬菜等)的新鲜度保持等。
此时,来自冷藏用冷却器24的除霜水从除霜水蓄积器56自动供给至静电雾化装置135的雾产生单元136,因此可不需要用户对静电雾化装置135的供水作业。
并且,在进行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的冷却时,通过冷藏用送风机35的驱动而循环的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的空气在与冷藏用冷却器24接触的过程中成为冷气,该冷气被供给至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
静电雾化装置135的储水部是配设在除霜水承接器40与冷藏用冷却器24的冷却剂流通管142的折返部142a之间的除霜水蓄积器56,而在除此以外的部分,除霜水蓄积器56不会妨碍冷藏用冷却器24中的冷气的通过(参照图21的空心箭头),因此能够良好地确保冷藏用冷却器24中的冷气的流动,从而能够良好地确保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的冷却性能。
进而,配设在除霜水承接器40与冷藏用冷却器24的折返部142a之间的除霜水蓄积器56较除霜水承接器40更接近冷却器,能够以仅如此短的距离来将除霜水供给至静电雾化装置135,因此也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对静电雾化装置135的供水。而且,此时,可使从除霜水蓄积器56向作为雾放出机构的静电雾化装置135的供水机构即吸水销139较短即可,因此也可以使吸水销139变得廉价。
针对以上,图24至图26表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至第10实施方式,分别对与第7实例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仅对不同的部分进行叙述。
(第8实施方式)
在图24所示的第8实施方式中,在冷藏用冷却器24的折返部142a,附带有朝向除霜水蓄积器56侧(下方)的倾斜151。倾斜151在折返部142a中附带于纵折返部142a1的下侧或横折返部142a2,但也可以附带于纵折返部142a1的上侧。而且,在折返部142a中也可不附带有倾斜151,但这是任意的,也可以附带于其上。
这样,在冷藏用冷却器24的折返部142a附带有朝向除霜水蓄积器56侧(下方)的倾斜151,使得直状部142b或倾斜151的除霜水易在倾斜151部分流下而集中。
其结果,除霜水易从折返部142a掉落,可增多除霜水蓄积器56中的除霜水的储存量,进而可增多对静电雾化装置135的除霜水供给量,因此也可以使雾的放出变得充分。另外,优选使倾斜151的最下部位于除霜水蓄积器56的上方的结构。
(第9实施方式)
在图25所示的第9实施方式中,在冷藏用冷却器24的折返部142a设有除水用的突部161。
该突部161例如由与冷藏用冷却器24的冷却剂流通管142不同的零件构成,将其安装在位于冷藏用冷却器24的最下部的两侧的折返部142a,但也可以安装于其他折返部142a,或者也可以将冷却剂流通管42的相应部分扩径而一体地形成这些突部161。
这样,在冷藏用冷却器24的折返部142a设有除水用的突部161的实施方式中,除霜水也易从突部161掉落,可增多除霜水蓄积器56中的除霜水的储存量,进而可增多对静电雾化装置135的除霜水供给量,因此也可以使雾的放出变得充分。
另外,在冷藏用冷却器24的折返部142a,也可以一并设置第8实施方式的倾斜151,由此,能够使除霜水更易掉落。
(第10实施方式)
在图26所示的第10实施方式中,在除霜水承接器40上,设有可承接来自除霜水蓄积器56的溢水的突出部40a。该突出部40a大于除霜水蓄积器56的储水部56b,且位于储水部56b的下方,尤其是正下方,从而在除霜水从该储水部56b溢出时承接溢水。
这样,在除霜水承接器40中设有可承接来自除霜水蓄积器56的溢水的突出部40a的实施方式中,可避免来自除霜水蓄积器56的溢水掉落到除霜水承接器40的下方,尤其是掉落到冷藏用送风机35的部分。
而且,可利用突出部40a来阻止欲从除霜水承接器40的下方通过冷藏用冷却器24的折返部142a的部分的空气的流动,以使该空气尽可能通过冷藏用冷却器24的冷却效果高的导热风扇143的部分,因此也可以使冷藏用冷却器24对空气的冷却效率变得良好,从而可提高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的冷却效率。
另外,在冷藏用冷却器24的折返部142a,也可以一并设置第8实施方式的倾斜151以及第9实施方式的突部161的任一者或该两者。
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适用于具备冷藏用冷却器24和冷冻用冷却器25这两个冷却器的冰箱,但也可将本发明适用于在冰箱本体1内具备1个冷却器,且通过阻尼器(damper)装置等来进行对各室的冷气流通控制的类型的冰箱。
除霜水蓄积器除了承接从折返部向下方分离并掉落的除霜水的结构以外,还可以采用设置抵接于折返部且将除霜水导至除霜水蓄积器的导水部以蓄积除霜水的结构。
(第11实施方式)
首先,图27~图30表示第11实施方式。该第11实施方式中,除霜水蓄积器56的结构与图22所示的第7实施方式不同。
冷气导管229为了配设这些除霜水承接器234和除霜水蓄积器235,而具有使该配设部分的空间较其他部分尤其更向前方扩张而成的扩张部229f。
该扩张部229f比前壁部229e更向前方突出,在该扩张部229f中配设有除霜水承接器234和除霜水蓄积器235。232为吸入导管,233为吸入口。
在除霜水承接器234与冷气导管229的内面之间也设有间隙,通过该间隙来形成冷气所通过的通风路229a。除霜水承接器234与除霜水蓄积器235均由作为电绝缘材料的合成树脂所形成,除霜水蓄积器235是在该合成树脂中添加具有抗菌效果的例如银(Ag)而形成,具有抗菌作用。
进而,对于除霜水蓄积器235,对其表面进行粗化而使濡湿性变得良好,以使附着于其外表面以及内表面的水滴变小。对于除霜水蓄积器235,例如实施辉光(glow)放电处理、借助溶剂的蚀刻(etching)处理、或喷射(blast)研磨等的处理,从而可提高濡湿性。
而且,也可以对除霜水蓄积器235的外表面实施使濡湿性变得良好的涂层(coating)。
而且,除霜水蓄积器235在设于其前壁243的安装部243a的后侧,具有比该安装部243a位于更低部的容器状的储水部235a,在该储水部235a中,如W所示般承接并蓄积从冷藏用冷却器24掉落的除霜水。
与此相对,雾产生单元237的吸水销240从上方向下方(冷气导管229内)贯穿冷气导管229的扩张部分的上壁部229d,下端部在除霜水蓄积器235的储水部235a的内部位于底面部235b附近为止。在除霜水蓄积器235的储水部235a的底面部235b,在与吸水销240的下端部的位置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凹部235c,该底面部235b是以将凹部235c作为最低部而朝向下方倾斜的方式而形成。
参照图28以及图29,对除霜水蓄积器235进行说明。
除霜水蓄积器235整体呈矩形容器形状,前壁243与左右两侧壁244、245形成为相同的高度。后壁246在上部形成有切口部246a,后壁246的高度形成为高度低于另三个(前、左右)壁。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切口部246a设为溢水部。
藉由将除霜水蓄积器235的前壁243的安装部243a固定于冷气导管229内的内面,除霜水蓄积器235以悬臂支撑的方式得以固定。除霜水蓄积器235的储水部35a承接并蓄积从冷藏用冷却器24滴落的除霜水,从凹部235c逐渐储存除霜水,当除霜水的水位到达后壁246的上端为止时,切口部246a成为除霜水溢出的溢水部。
在后壁246上,设有使其下端部较底面部235b的后端部更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246b。左右两侧壁244、245的后端部(前端部)设有较后壁246更向后方(前方)突出而形成的左右两侧延伸部244a、245a。
这样,蓄积在除霜水蓄积器235的储水部235a中的除霜水由吸水销240抽吸并与前述同样地分别供给至雾放出销239。
因而,吸水销240是作为将蓄积在除霜水蓄积器235中的除霜水供给至静电雾化装置236的供水机构而发挥功能,而且,除霜水蓄积器235是作为静电雾化装置236的储水部而发挥功能,即,将除霜水蓄积器235设为雾放出机构即静电雾化装置236的储水部。
图30是从上方观察冷气导管229内的除霜水蓄积器235和除霜水承接器234的图。除霜水蓄积器235从冷气导管229的前部侧向后方突出,位于除霜水蓄积器235更下方的除霜水承接器234从冷气导管229的后部侧向前方突出。除霜水蓄积器235的后壁246从其上方观察时位于除霜水承接器234的范围内。因而,成为除霜水蓄积器235的溢水部的后壁246的切口部246a、突起部246b、以及左右两侧壁244、245的左右两侧延伸部244a、245a从他们上方观察时也位于除霜水承接器34的范围内。
其次,对上述结构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叙述。
随着进行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的冷却,霜会附着于冷藏用冷却器24的表面,但该霜在停止这些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的冷却时,如前所述般通过使除霜用加热器发热而熔解并去除,该霜熔解后产生的除霜水从冷藏用冷却器24滴落,并由除霜水蓄积器235以及除霜水承接器234所承接。
其中,由除霜水承接器234所承接的除霜水不会蓄积在除霜水承接器234中而通过未图示的导水管被导至机械室26内的除霜水蒸发皿28并蒸发,但由除霜水蓄积器235所承接的除霜水蓄积在除霜水蓄积器235中。
蓄积在该除霜水蓄积器235中的除霜水通过作为雾放出机构的静电雾化装置236的吸水销240而供给至雾产生单元237,且由该雾产生单元237如前所述般雾化并放出。
并且,该放出的雾由通过进行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的冷却时的冷藏用送风机35的驱动而循环的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的空气所运送而供给至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由此,可实现冷藏室3以及蔬菜室4和微冻室14的除菌或除臭,并且也可期待储藏物(蔬菜等)的新鲜度保持等。
来自冷藏用冷却器24的除霜水从除霜水蓄积器235自动供给至静电雾化装置236的雾产生单元237,因此可不需要用户对静电雾化装置236的供水作业。而且,除霜水与一般使用的水不同,不含矿物质(mineral)。
因此,不存在矿物质因长年使用而结晶化为结晶的矿物质成为除霜水蓄积器235、雾产生单元237等的静电雾化装置236的污染或劣化的原因的可能。
另一方面,难以适当调节蓄积在除霜水蓄积器235中的除霜水的量,从而蓄积在除霜水蓄积器235中的除霜水有时会溢出。
此时,如图27以及图30所示,除霜水蓄积器235的后壁246的切口部246a以及突起部246b从上方观察时处于除霜水承接器234的范围内,因此溢出的除霜水将从成为溢水部的切口部246a溢出,并在后壁246的外表面向下方流下,并从下端部的突起部246b滴落而由除霜水承接器34确实地承接。
由该除霜水承接器234所承接的除霜水通过上述导水管而导至机械室26内的除霜水蒸发皿28并蒸发。因此,从除霜水蓄积器235溢出的除霜水可确实地排出至冰箱外,可防止除霜水流出至蔬菜室4等的冰箱内。
并且,借助突起部246b的存在,溢出的除霜水易在该突起部246b流下而滴落,因此可使溢出的除霜水更确实地滴落到除霜水承接器234中。
而且,除霜水蓄积器235的左右两侧壁244、245在除霜水蓄积器235的后端部以夹持后壁246的方式而设置,在他们的前端部,设有比后壁246更向后方(前方)突出而形成的左右两侧延伸部244a、245a。
因此,可通过左右两侧延伸部244a、245a来阻止从后壁246的形成溢水部的切口部246a溢出的除霜水绕回左右两侧壁244、245的外面侧,从而可使除霜水更确实地滴落至除霜水承接器234并排出至冰箱外。
而且,在除霜水蓄积器235的底面部235b,在与雾产生单元237的吸水销240的下端部的位置对应的部位设有凹部235c。
该凹部235c位于除霜水蓄积器235的底面部235b的最低部。因此,即使除霜水蓄积器35所储存的除霜水变少,也能够对雾产生单元237的吸水销240供给水,也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对静电雾化装置36的供水。
将除霜水蓄积器235与隔热箱体2的内箱2b之间的隔离距离设为20mm以上。这样,使有可能与所述静电雾化装置236的高电压电源装置即充电部电性连接的除霜水蓄积器235、与非充电金属部的冷藏用冷却器24及其周围的濡湿部分隔离,以消除通过除霜水等的水滴而导通的可能。
水滴的最大直径因表面张力的影响而成为8mm~10mm,将除霜水蓄积器235与隔热箱体2的内箱2b之间的隔离距离设为20mm以上,以使得各水滴不会结合。
所述除霜水蓄积器235是添加具有抗菌效果的例如银(Ag)而形成,可通过该抗菌作用来保持除霜水蓄积器235清洁。
相对于上述第11实施方式,图31至图35表示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至第16实施方式,分别对于与第11实例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仅对不同的部分进行叙述。
(第12实施方式)
在图31所示的第12实施方式中,除霜水蓄积器251由左右两侧壁252、253(图中仅示出右侧壁253)、前壁254、后壁255以及底面壁256构成,呈上表面开口的大致矩形容器状。
在前壁254的上部设有安装部254a,除霜水蓄积器251在安装部254a中通过悬臂支撑而固定于冷气导管229的内面的前侧部。
除霜水蓄积器251在该安装部254a的后侧,具有比安装部254a位于更低部的容器状的储水部251a,在该储水部251a内,如W所示般承接并蓄积从冷藏用冷却器24掉落的除霜水。
与此相对,雾产生单元237的吸水销240的下端部在除霜水蓄积器251的储水部251a的内部位于底面壁256附近为止。
除霜水蓄积器251的左右两侧壁252、253的上端部的高度位置随着朝向后部侧而形成为较低。即,除霜水蓄积器251的上表面开口部的高度位置随着朝向后部侧而形成为较低,且该上表面开口部中的后端部以成为最低部的方式而形成。
因而,除霜水蓄积器251的后壁255的上端部255a成为除霜水的溢水部。除霜水蓄积器251的后壁255从其上方观察时位于除霜水承接器234的范围内。
因此,从除霜水蓄积器251溢出的除霜水从作为溢水部的后壁255的上端部255a溢出并在后壁255的外表面向下方流下而滴落,因此能够确实地由除霜水承接器234来承接并排出至冰箱外,从而能够防止从除霜水蓄积器235溢出的除霜水流出至蔬菜室4等的冰箱内。
(第13实施方式)
在图32所示的第13实施方式中,除霜水蓄积器261由左右两侧壁262、263(图中仅示出右侧壁263)、前壁264、后壁265以及底面壁266构成,呈上表面开口的大致矩形容器状。
在前壁264的上部设有安装部264a,除霜水蓄积器261在安装部264a中通过悬臂支撑而固定于冷气导管229的内面的前侧部。
除霜水蓄积器261在该安装部264a的后侧,具有比安装部264a位于更低部的容器状的储水部261a,在该储水部261a内,如W所示般承接并蓄积从冷藏用冷却器24掉落的除霜水。
与此相对,雾产生单元237的吸水销240的下端部在除霜水蓄积器261的储水部261a的内部位于底面壁266附近为止。
除霜水蓄积器261的左右两侧壁262、263的上端部的高度位置随着朝向后部侧而形成为较低。即,除霜水蓄积器261的上表面开口部的高度位置随着朝向后部侧而形成为较低,且该上表面开口部中的后端部以成为最低部的方式而形成。
因而,除霜水蓄积器261的后壁265的上端部265a成为除霜水的溢水部。而且,除霜水蓄积器261的底面壁266以其下表面随着朝向后部侧而变低的方式而设置着。
因而,除霜水蓄积器261的后壁265的下端部265b与底面壁266的接合部成为整个除霜水蓄积器261的最低部。除霜水蓄积器261的后壁265的上端部265a以及下端部265b(所述接合部)从其上方观察时位于除霜水承接器234的范围内。
除霜水蓄积器261的成为溢水部的后壁265的上端部265a以及下端部265b(所述接合部)从他们上方观察时位于除霜水承接器234的范围内。
因此,溢出的除霜水从成为溢水部的后壁265的上端部265a溢出,并在后壁265的外表面向下方流下,并集中滴落到成为整个除霜水蓄积器261的最底部的下端部265b(所述接合部),因此可更确实地由除霜水承接器234来承接。因此,可防止从除霜水蓄积器261溢出的除霜水流出至蔬菜室4等的冰箱内。
(第14实施方式)
在图33所示的第14实施方式中,除霜水蓄积器271由左右两侧壁272、273(图中仅示出右侧壁273)、前壁274、后壁275以及底面壁276构成,呈上表面开口的大致矩形容器状。
在前壁274的上部设有安装部274a,除霜水蓄积器271在安装部274a中通过悬臂支撑而固定于冷气导管229的内面的前侧部。
除霜水蓄积器271在该安装部274a的后侧,具有比安装部274a位于更低部的容器状的储水部271a,在该储水部271a内,如W所示般承接并蓄积从冷藏用冷却器24掉落的除霜水。
与此相对,雾产生单元237的吸水销240的下端部在除霜水蓄积器271的储水部271a的内部位于底面壁276附近为止。
除霜水蓄积器271的左右两侧壁272、273的上端部的高度位置随着朝向后部侧而形成为较低,除霜水蓄积器271的上表面开口部中的后端部以成为最低部的方式而形成。
因而,除霜水蓄积器271的后壁275的上端部275a成为除霜水的溢水部。在除霜水蓄积器271的底面壁276的后端部(前端部),设有向左右宽度方向延伸且向下方凸设而形成的突起部的凸条部277。
除霜水蓄积器271的后壁275从其上方观察时位于除霜水承接器234的范围内。因而,除霜水蓄积器271的成为溢水部的后壁275的上端部275a以及底面壁276的后端部所设的凸条部277从他们上方观察时也位于除霜水承接器234的范围内。
因此,从除霜水蓄积器271溢出的除霜水从作为溢水部的后壁275的上端部275a溢出并在后壁275的外表面向下方流下而从凸条部277滴落,因此能够确实由除霜水承接器234来承接。
并且,通过凸条部277的存在,易在该凸条部277流下并滴落,因此可使溢出的除霜水更确实地滴落至除霜水承接器234。
(第15实施方式)
图34所示的第15实施方式是在上述图31所示的第12实施方式中,在除霜水蓄积器251的底面壁256具备防冻用加热器,对于与第11实例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仅对不同的部分进行叙述。
除霜水蓄积器251在其底面壁256的下表面具备加热器281。加热器281是借助通电而发热的电热加热器。
加热器281是用于防止除霜水蓄积器251中储存的除霜水的冻结,且在冷藏用冷却器19进行冷却的冷却运转时受到通电而发热。
储存在除霜水蓄积器251中的除霜水由加热器281进行加热,因此不存在冻结的可能,从而能够确实地将水供给至静电雾化装置36。
(第16实施方式)
图35所示的第16实施方式中,除霜水蓄积器291由左右两侧壁292、293(图中仅示出右侧壁293)、前壁294、后壁295以及底面壁296构成,呈上表面开口的大致矩形容器状。
在前壁294的上部设有安装部294a,除霜水蓄积器291在安装部294a中通过悬臂支撑而固定于冷气导管229的内面的前侧部。
除霜水蓄积器291在该安装部294a的后侧,具有比安装部294a位于更低部的容器状的储水部291a,在该储水部291a内,如W所示般承接并蓄积从冷藏用冷却器24掉落的除霜水。
与此相对,雾产生单元237的吸水销240的下端部在除霜水蓄积器291的储水部291a的内部位于底面壁296附近为止。
在除霜水蓄积器291的后部侧(前端侧)且左右两侧壁292、293(图中仅示出右侧壁293)的上端部,形成有矩形状的左右两侧切口部292a、293a(图中仅示出右侧切口部293a)。
该左右两侧切口部292a、293a成为除霜水蓄积器291的溢水部。除霜水蓄积器291的左右两侧切口部292a、293a被设置成,从他们上方观察时位于除霜水承接器234的范围内。
除霜水蓄积器291的左右两侧切口部292a、293a从上方观察时位于除霜水承接器234的范围内,因此溢出的除霜水从作为溢水部的左右两侧切口部292a、293a溢出并在左右两侧壁292、293的外表面向下方流下并滴落,从而由除霜水承接器234确实地承接。因此,可防止从除霜水蓄积器291溢出的除霜水流出至蔬菜室4等的冰箱内。
对本发明的若干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示例而提示,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颖的实施方式能以其他的各种形态而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
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和其均等的范围内。例如,对于供风口的数量以及位置、雾吹出口的数量以及位置、雾放出销的形状,也可在不脱离上述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
作为构成雾放出机构的雾产生装置,并不限于静电雾化装置,例如也可以使用通过超声波振动元件的超声波振动来使储水部中储存的水雾化并使雾放出的超声波式雾化装置。

Claims (7)

1.一种冰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冰箱本体,具有多个储藏室;
冷却器,设于所述冰箱本体中,生成对所述储藏室内进行冷却的冷气;
送风机构,设在所述冰箱本体内且产生风;
雾产生机构,具有储水部,使该储水部的水雾化而产生雾;以及
雾产生室,设于所述冰箱本体内,收容所述雾产生机构,
所述雾产生室具有导入由所述送风机构所产生的风的供风口以及向所述多个储藏室供给雾的多个雾吹出口,
将由所述雾产生机构所产生的所述雾从所述多个雾吹出口以所述雾的供给目标不同的方式而供给至所述多个储藏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雾吹出口吹出的所述雾的供给目标的储藏室内分别具有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雾产生机构具有朝向不同的方向而突出的多个雾放出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雾放出销是配置成上下两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冰箱本体内,设有向所述储藏室供给冷气的冷气导管,所述雾产生室是沿着所述冷气导管而配置,而且,在所述冷气导管上,设有向所述雾产生室内供给冷气的所述供风口即雾用冷气供给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雾产生机构具有雾产生用的雾放出销,
所述雾产生室的所述多个雾吹出口配置在与相向于所述雾放出销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雾产生室覆盖所述雾产生机构的上方,
在与所述雾产生室的上表面不同的位置,设有将所述雾产生机构所产生的雾供给至所述储藏室的雾吹出口。
CN201310479136.0A 2010-03-01 2011-02-24 冰箱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431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4059 2010-03-01
JP2010044059A JP5624338B2 (ja) 2010-03-01 2010-03-01 冷蔵庫
JP2010-072173 2010-03-26
JP2010072173A JP5650917B2 (ja) 2010-03-26 2010-03-26 冷蔵庫
JP2010169187A JP5618676B2 (ja) 2010-07-28 2010-07-28 冷蔵庫
JP2010-169187 2010-07-28
JP2010-169195 2010-07-28
JP2010169195A JP2012032016A (ja) 2010-07-28 2010-07-28 冷蔵庫
CN201110048487.7A CN102192632B (zh) 2010-03-01 2011-02-24 冰箱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48487.7A Division CN102192632B (zh) 2010-03-01 2011-02-24 冰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43189A true CN103743189A (zh) 2014-04-23
CN103743189B CN103743189B (zh) 2016-03-16

Family

ID=44601217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79136.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43189B (zh) 2010-03-01 2011-02-24 冰箱
CN20131063259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91676B (zh) 2010-03-01 2011-02-24 冰箱
CN201110048487.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2632B (zh) 2010-03-01 2011-02-24 冰箱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3259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91676B (zh) 2010-03-01 2011-02-24 冰箱
CN201110048487.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2632B (zh) 2010-03-01 2011-02-24 冰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3) CN103743189B (zh)
TW (1) TWI4326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81803B (zh) * 2010-05-27 2015-04-21 Toshiba Kk 冰箱
JP2012032011A (ja) * 2010-07-28 2012-02-16 Toshiba Corp 冷蔵庫
JP2014134328A (ja) * 2013-01-09 2014-07-24 Toshiba Corp 冷蔵庫
CN106802052A (zh) * 2017-02-15 2017-06-06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冰箱保鲜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冰箱
CN109855363B (zh) * 2019-01-18 2021-05-25 重庆海尔制冷电器有限公司 加湿组件、其控制方法以及冰箱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75821Y (zh) * 2006-09-08 2007-11-14 余泰成 一种冷藏设备
JP2008145010A (ja) * 2006-12-07 2008-06-26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蔵庫
JP2008292135A (ja) * 2007-04-26 2008-12-04 Panasonic Corp 冷蔵庫
JP2009115375A (ja) * 2007-11-06 2009-05-28 Panasonic Corp 冷蔵庫
CN101557878A (zh) * 2006-12-15 2009-10-14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用于在温度调节设备中使用的静电雾化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5661A (en) * 1976-07-29 1978-02-13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Defrosting device for refrigerator
FR2629185A1 (fr) * 1988-03-25 1989-09-29 Selnor Electromenager Nord Enceinte comportant un dispositif d'humidification d'air
CN2106336U (zh) * 1990-07-10 1992-06-0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冷藏箱的冷藏室湿汽喷雾装置
JP2000018801A (ja) * 1998-07-02 2000-01-18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冷蔵庫
CN1427234A (zh) * 2001-12-17 2003-07-02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用于冰箱的双蒸发器除霜排水装置
CN1989383B (zh) * 2004-07-22 2011-04-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收纳库和使用该收纳库的冷藏库
JP2006145080A (ja) * 2004-11-17 2006-06-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蔵庫
JP4688622B2 (ja) * 2005-10-03 2011-05-2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オゾン発生機能を有する電気機器
CN2919143Y (zh) * 2006-02-21 2007-07-04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自动控制湿度的电冰箱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75821Y (zh) * 2006-09-08 2007-11-14 余泰成 一种冷藏设备
JP2008145010A (ja) * 2006-12-07 2008-06-26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蔵庫
CN101557878A (zh) * 2006-12-15 2009-10-14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用于在温度调节设备中使用的静电雾化单元
JP2008292135A (ja) * 2007-04-26 2008-12-04 Panasonic Corp 冷蔵庫
JP2009115375A (ja) * 2007-11-06 2009-05-28 Panasonic Corp 冷蔵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2632A (zh) 2011-09-21
CN103743189B (zh) 2016-03-16
CN102192632B (zh) 2014-07-09
TWI432687B (zh) 2014-04-01
TW201139957A (en) 2011-11-16
CN103791676A (zh) 2014-05-14
CN103791676B (zh) 2017-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2632B (zh) 冰箱
CN101861504B (zh) 冰箱
CN208312835U (zh) 双系统风冷冰箱
JP5788264B2 (ja) 冷蔵庫
CN102345961B (zh) 冰箱
CN102261788A (zh) 冰箱
KR100431480B1 (ko) 냉장고
CN101821569A (zh) 冰箱
KR100469322B1 (ko) 증발기
JP2017009285A (ja) 冷蔵庫
JP2018048799A (ja) 冷蔵庫
CN113899134A (zh) 冰箱
CN102261791B (zh) 雾产生装置及冰箱
JP2012063059A (ja) 冷蔵庫
CN102345958B (zh) 冰箱
CN111886461A (zh) 冰箱
CN102345960A (zh) 冰箱
JP5624338B2 (ja) 冷蔵庫
JP6449389B2 (ja) 冷蔵庫
JP2012032016A (ja) 冷蔵庫
JP6034457B2 (ja) 冷蔵庫
JP5788049B2 (ja) 冷蔵庫
JP2012013325A (ja) 冷蔵庫
KR20080108670A (ko) 냉장고 제상 시스템
JP5523932B2 (ja) 冷蔵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Corp.

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Corp.

Patentee after: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Holdings Corp.

Patentee after: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port area, Japan, 1, a number of Zhi Pu Ding,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Holdings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18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18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Corp.

Patentee after: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Holdings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