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16904B - 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16904B
CN103716904B CN201310450033.1A CN201310450033A CN103716904B CN 103716904 B CN103716904 B CN 103716904B CN 201310450033 A CN201310450033 A CN 201310450033A CN 103716904 B CN103716904 B CN 1037169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wireless network
state
mfp10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5003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16904A (zh
Inventor
任勇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7169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69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169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69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0/00Affiliation to network, e.g. registration; Terminating affiliation with the network, e.g. de-regist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04W84/20Master-slave selection or change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通信装置。一种通信装置包括:接收单元,该接收单元被配置成通过主站设备,从第一设备接收从站设备的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传输单元,该传输单元被配置成在主站设备从第一无线网络断开的特定情况下,通过使用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将第一类型命令传输到第一设备,其中,第一类型命令是用于建立传输源设备及其传输目的地设备属于同一无线网络的同一网络所属状态的命令;以及建立单元,该建立单元被配置成当将第一类型命令传输到第一设备时,建立通信装置和第一设备属于与第一无线网络不同的第二无线网络的第一状态。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属于无线网络的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存在具有第一基站、第二基站和接入点的系统。第一基站将邀请消息通过接入点传输到第二基站。当第二基站接收到邀请消息时,第二基站通过接入点将响应消息传输到第一基站。由此,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直接执行通信,而不通过接入点。(见JP-A-2007-512753,JP-A-H10-145276和“Wi-Fi Peer-to-Peer(P2P)Technical SpecificationVersion.1”,Wi-Fi Alliance,2010)
发明内容
本公开公开了用于当主站设备从主站设备和多个从站设备属于的无线网络断开时,建立多个从站设备中的两个或更多设备属于新无线网络的状态的技术。
本公开的通信装置包括:接收单元;登记单元;传输单元和建立单元。接收单元被配置成在建立主站设备和多个从站设备所属的第一无线网络的状态下,通过主站设备来从第一设备接收从站设备的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其中,第一设备是多个从站设备中的一个。登记单元被配置成向通信装置的存储器登记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传输单元被配置成在主站设备从第一无线网络断开的特定情况下,通过使用登记存储器中的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来将第一类型命令传输到第一设备,其中,第一类型命令是用于建立从其发送第一类型命令的传输源设备以及向其发送第一类型命令的传输目的地设备属于同一无线网络的同一网络所属状态的命令。建立单元被配置成当将第一类型命令传输到第一设备时,建立第一状态,其中第一状态是通信装置和第一设备属于与第一无线网络不同的第二无线网络的状态。
根据上述配置,在已经建立了第一无线网络的状态下,通信装置接收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并且将其记录在存储器中。因此,在主站设备从第一无线网络断开的特定情况的情况下,通信装置能通过使用存储器中的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将第一类型命令传输到第一设备。结果,可以适当地建立通信装置和第一设备属于第二无线网络的第一状态。
在上述通信装置中,该装置可以包括:确认单元,该确认单元被配置成通过将预定信号传输到主站设备来确定是否从主站设备接收到响应信号,来确认主站设备是否从第一无线网络断开。在确认了主站设备从第一无线网络断开的特定情况下,传输单元可以将第一类型命令传输到第一设备。根据该配置,通信装置能适当地确认主站设备是否从第一无线网络断开以及能将第一类型命令在适当的时机传输到第一设备。
在上述通信装置中,第一类型命令可以是用于请求对其传输第一类型命令的传输目的地设备作为从站设备新属于从其传输第一类型命令的传输源设备已经作为主站设备所属的无线网络的命令。通信装置可以包括形成单元,该形成单元被配置成在特定情况下,新建立通信装置作为主站设备属于的第二无线网络。在特定情况下,在新建立第二无线网络后,传输单元可以将第一类型命令传输到第一设备,并且建立单元可以通过向第一设备提供用在第二无线网络中的无线设定信息来建立第一状态。根据该配置,在主站设备从第一无线网络断开的特定情况的情况下,通信装置新建立通信装置作为主站设备属于的第二无线网络。在此之后,通信装置传输用于请求第一设备作为从站设备新属于第二无线网络的第一类型命令以及将用在第二无线网络中的无线设定信息提供给第一设备。因此,通信装置能适当地建立第一状态。
上述通信装置中,接收单元可以通过主站设备,从两个或更多设备接收属于第一无线网络的多个从站设备中的包括第一设备的两个或更多设备的两个或更多标识信息。登记单元可以向存储器记录两个或更多标识信息。在特定情况下,传输单元可以通过使用两个或更多标识信息的每一个,将第一类型命令传输到两个或更多设备的每一个。当将第一类型命令传输到两个或更多设备的每一个时,建立单元可以通过将无线设定信息提供给这些设备来建立第一状态,其中第一状态是通信装置和两个或更多设备属于第二无线网络的状态。根据该配置,通信装置能适当地建立通信装置和两个或更多设备属于第二无线网络的第一状态。
在上述通信装置中,第一类型命令可以是用于请求执行协商通信的命令,所述协商通信用于确定对其传输第一类型命令的传输源设备和传输目的地设备的每一个成为未建立无线网络的主站和从站中的哪一个。当将第一类型命令传输到第一设备时,建立单元可以与第一设备执行协商通信来确定通信装置成为第二无线网络的主站和从站中的哪一个。当作为协商通信的结果,确定通信装置成为第二无线网络的主站时,建立单元可以为第一设备提供用在第二无线网络中的第一无线设定信息,由此建立第一状态。当作为协商通信的结果,确定通信装置成为第二无线网络的从站时,建立单元可以从第一设备获取用在第二无线网络中的第二无线设定信息,由此建立第一状态。根据该配置,通信装置能传输第一类型命令,因此与第一设备执行协商通信,从而确定通信装置成为主站和从站中的哪一个。然后,通信装置能通过根据协商通信的结果执行适当地处理来适当地建立第一状态。
在上述通信装置中,接收单元可以通过主站设备,从两个或更多设备接收属于第一无线网络的多个从站设备中的包括第一设备的两个或更多设备的两个或更多标识信息,登记单元可以向存储器记录两个或更多标识信息。在特定情况下,传输单元可以将第一类型命令传输到两个或更多设备中的仅第一设备。当作为协商通信的结果,确定通信装置成为第二无线网络的主站时:(A)建立单元可以将第一无线设定信息提供给第一设备,由此建立通信装置和仅第一设备属于第二无线网络的第二状态;(B)在建立第二同一网络所属状态后,传输单元通过使用存储器中的两个或更多标识信息中,不同于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的一个或多个设备的标识信息,将第二类型命令进一步传输到一个或多个设备的每一个;以及(C)当将第二类型命令传输到一个或多个设备时,建立单元对一个或多个设备,将第一无线设定信息提供到设备,由此建立通信装置和两个或更多设备属于第二无线网络的第一状态。第二类型命令可以是用于请求第二类型命令的传输目的地设备作为从站新属于第二类型命令的传输源设备已经作为主站所属的无线网络的命令。根据该配置,通信装置通过传输第一类型命令,建立通信装置和仅第一设备属于第二无线网络的第二状态。在此之后,通信装置通过传输第二类型命令,建立通信装置和两个或更多设备属于第二无线网络的第一状态。因此,通信装置能适当地建立第一状态。
在上述通信装置中,在多个从站设备中,属于第一无线网络的从站设备可以是通信装置的第一情况下,并且在特定情况下,传输单元可以将第一类型命令传输到第一设备。在多个从站设备中,属于第一无线网络的从站设备可以是第一设备的第二情况下,在特定情况下,传输单元可以不将第一类型命令传输到第一设备。在第一情况下,当第一类型命令传输到第一设备时,建立单元可以建立第一状态。在第二种情况下,当从第一设备接收到第一类型命令时,建立单元可以建立第一状态。根据该配置,依赖于首先属于第一无线网络的从站设备是否是通信装置,通信装置能通过执行适当的处理,适当地建立第一同一网络所属状态。
在上述通信装置中,当在主站从第一无线网络断开前,第一设备从第一无线网络断开时,在特定情况下,登记单元可以从存储器删除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传输单元不将第一类型命令传输到第一设备。根据该配置,可以降低通信装置的处理负担。
控制方法、计算机程序和存储用于实现通信装置的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也是新颖和有用的。而且,包括通信装置和第一设备的系统也是新颖和有用的。
附图说明
从下述参考附图考虑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上述和另外的特征和特性将变得更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1图示了通信系统的配置;
图2图示了参与列表管理处理的流程图;
图3是图示建立无线网络的方面的时序图;
图4是图示确认G/O设备和客户端设备是否存在的方面的时序图;
图5是MFP是最早CL设备的情况A的时序图;
图6是断开CL设备的情况B的时序图;
图7是便携式设备是最早CL设备的情况C的时序图;
图8是MFP在G/O协商中成为G/O设备的情况D的时序图;
图9是便携式终端在G/O协商中成为G/O设备的情况E的时序图;
图10是提供打印指令的情况F的时序图;
图11是在提供打印指令后,便携式终端在G/O协商中成为G/O设备的情况G的时序图;以及
图12是在提供打印指令后,MFP在G/O协商中成为G/O设备的情况H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说明性实施例)
(通信系统2的配置)
如图1所示,通信系统2包括多个MFP(多功能外围设备)10,110、便携式终端50和个人计算机(在下文中,称为“PC”)120。
(能由相应设备10、50、110、120执行的无线通信的类型)
相应设备10、50、110、120能执行基于WFD(Wi-Fi直接)模式的无线通信和基于正常Wi-Fi模式的无线通信。在下文中,基于相应方法的无线通信分别称为“WFD通信”和“正常Wi-Fi通信”。
(WFD通信)
WFD模式是以由Wi-Fi联盟准备的书面标准“Wi-Fi Peer-to-Peer(P2P)TechnicalSpecification Version1.1”设定的无线通信方法。WFD模式是用于基于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802.11标准和遵照802.11标准的标准(例如802.11a,11b,11g,11n等等)执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方法。
相应设备10、50、110、120属于WFD网络(在下文中,称为“WFDNW”),由此与属于WFDNW的另一设备执行目标数据的WFD通信。目标数据是包括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的信息和网络层的上层(例如,应用层)的信息的数据,并且例如包括打印数据、扫描数据等等。
可以执行WFD通信的设备,诸如相应设备10、50、110、120被称为“WFD兼容设备”。在WFD的书面标准中,将组所有者状态(在下文中,称为“G/O状态”)、客户端状态(在下文中,称为“CL状态”)和设备状态的三个状态定义成WFD兼容设备状态。WFD兼容设备能有选择地在三个状态的一个下操作。
当新建立无线网络时,第一和第二WFD兼容设备正常执行称为G/O协商的无线通信。在G/O协商中,第一WFD兼容设备(例如,MFP10)将指示第一WFD兼容设备的G/O优先级的信息传输到第二WFD兼容设备(例如,PC120),并且从第二WFD兼容设备接收指示第二WFD兼容设备的G/O优先级的信息。第一WFD兼容设备的G/O优先级是指示第一WFD兼容设备应当处于G/O状态并且被预定用于第一WFD兼容设备的程度的指标。同样地,第二WFD兼容设备的G/O优先级是指示第二WFD兼容设备应当处于G/O状态的程度的指标。
第一WFD兼容设备比较两个G/O优先级,因此确定具有较高优先级的设备成为处于G/O状态以及具有较低优先级的设备成为处于CL设备。第二WFD兼容设备比较两个G/O优先级,因此确定G/O状态和CL状态。
例如,假定第一WFD兼容设备处于G/O状态以及第二WFD兼容设备处于CL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第一WFD兼容设备首先准备应当用在WFDNW中的WFD无线设定信息。WFD无线设定信息包括验证方法、加密方法、密码和SSID(服务集标识符)、BSSID(基本服务集标识符)等等。包括在WFD无线设定信息中的验证方法、加密方法和密码是用于WFDNW中的验证和加密的信息。包括在WFD无线设定信息中的SSID是用于识别WFDNW的网络标识符。包括在WFD无线设定信息中的BSSID是G/O设备(即,第一WFD兼容设备)的MAC地址。同时,在下文中,将WFD无线设定信息称为WFDWSI(WFD无线设定信息)。
第一WFD兼容设备(即,G/O设备)准备WFDWSI的方法如下。即,第一WFD兼容设备指定已经预定的验证和加密方法。第一WFD兼容设备指定预定密码或新生成密码,由此准备密码。第一WFD兼容设备指定预定的SSID或新生成SSID,由此准备SSDI。第一WFD兼容设备将分配给第一WFD兼容设备的MAC地址指定为BSSID。
第一WFD兼容设备将准备的WFDWSI提供给第二WFD兼容设备。由此,第一和第二WFD兼容设备基于WFDWSI执行验证通信(即,验证请求信号、4向握手信号等等的通信)。第一WFD兼容设备(即,G/O设备)执行第二WFD兼容设备(即,CL设备)的验证。当验证成功时,在第一和第二WFD兼容设备间建立连接。第一WFD兼容设备将第二WFD兼容设备的MAC地址设定在第一WFD兼容设备的管理列表中。管理列表是设定CL设备的MAC地址以便G/O设备管理CL设备的列表。
作为相应处理的结果,第一WFD兼容设备新属于WFDNW,作为G/O设备(即,其新建立WFDNW)以及第二WFD兼容设备新参与WFDNW,作为CL设备。
在通过G/O协商新建立WFDNW的步骤中,仅一个G/O设备和一个CL设备属于WFDNW。此时,G/O设备可以与另一设备建立连接,由此使得另一设备新参与WFDNW中,作为CL设备。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或更多CL设备属于WFDNW。即,在WFDNW中,可以存在一个G/O设备和一个或多个CL设备。G/O设备管理一个或多个CL设备。具体地,G/O设备在G/O设备的存储器中的管理列表中,设定一个或多个CL设备的MAC地址。而且,当CL设备从WFDNW断开时,G/O设备从管理列表删除CL设备的MAC地址。同时,当CL设备的数量成为0零(即,当在管理列表中设定的CL设备的数量成为0时),G/O设备从G/O状态转变成设备状态并且消除WFDNW。
G/O设备能不通过另一设备与CL设备执行目标数据的无线通信。而且,G/O设备能在一对CL设备之间中继目标数据的无线通信。换句话说,这一对CL设备能通过G/O设备执行目标数据的无线通信。
如上所述,在WFDNW中,可以不通过与WFD兼容设备分离地配置的AP(接入点),在目标数据的传输源的WFD兼容设备和目标数据的传输目的地的WFD兼容设备之间执行目标数据的无线通信。也就是,可以说WFD通信和WFD模式是不通过AP以及不使用AP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无线通信。同时,AP是称为无线接入点、无线LAN路由器等等的正常AP,并且不同于WFD模式的G/O设备和正常Wi-Fi模式的所谓SoftAP。
而且,G/O设备不能与设备状态设备(即,处于设备状态的WFD兼容设备)执行目标数据的无线通信,但能执行用于与设备仪器建立连接的连接数据的无线通信。即,G/O设备能与设备状态设备执行连接数据的无线通信,由此与设备仪器建立连接,从而使得设备状态设备新参与WFDNW中。换句话说,设备状态设备能与G/O设备执行连接数据的无线通信,因此与G/O设备建立连接,从而新参与WFDNW中。在这种情况下,设备状态设备从设备状态转变成CL状态(即,设备状态设备参与WFDNW中,作为CL设备)。连接数据是包括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的下层(例如,物理层和数据链接层)的信息的数据(即,不包括网络层的信息的数据),以及包括探测请求信号、探测响应信号、关联请求信号、关联响应信号、验证请求信号、4向握手信号、邀请请求信号、邀请响应信号等等。
而且,G/O设备不能与WFD非兼容设备执行目标数据的无线通信,但能与WFD非兼容设备执行连接数据的无线通信。WFD非兼容设备是不能根据WFD模式操作的设备(即,不能以WFD模式的三种状态的任何一个有选择地操作的设备)。G/O设备能与WFD非兼容设备执行连接数据的无线通信,由此与WFD非兼容设备建立连接,从而使得WFD非兼容设备能够新参与WFDNW中。换句话说,WFD非兼容设备能与G/O设备执行连接数据的无线通信,因此与G/O设备建立连接,由此新参与WFDNW中。尽管WFD非兼容设备不能有选择地以三种状态的任何一种(即,G/O状态、CL状态和设备状态)操作,但当其属于WFDNW时,以与CL状态相同的状态操作。
(正常Wi-Fi通信)
正常Wi-Fi模式是由Wi-Fi联盟定义的无线通信方法,并且不同于WFD模式。正常Wi-Fi模式是根据IEEE802.11标准和遵照802.11标准的标准(例如,802.11a,11b,11g,11n等等),如WFD模式,执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方法。
然而,如上所述,尽管WFD模式是用于不通过AP执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方法,但正常Wi-Fi模式是用于通过AP执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方法。而且,尽管WFD模式是具有G/O协商的结构的无线通信方法,但正常Wi-Fi模式是不具有这种结构的无线通信方法。而且,尽管WFD模式是允许在三个状态(即,G/O状态,CL状态和设备状态)的任何一个有选择地操作的无线通信方法,但正常Wi-Fi模式是不允许选择操作的无线通信方法。在这些方面,WFD模式不同于正常Wi-Fi模式。
能执行正常Wi-Fi通信的设备,诸如相应设备10、50、110、120被称为“正常Wi-Fi兼容设备”。当AP建立正常Wi-FiNW时,正常Wi-Fi兼容设备从AP获取目前用在正常Wi-FiNW中的正常Wi-Fi无线设定信息(在下文中,称为“Wi-FiWSI”)。正常Wi-FiWSI是由AP准备的无线设定信息,以及包括验证方法、加密方法、密码、SSID、BSSID等等,如WFDWSI。相应信息与包括在WFDWSI中的相应信息相同,除用在正常Wi-FiNW中外。同时,包括在正常Wi-FiWSI中的BSSID是AP的MAC地址。
正常Wi-Fi兼容设备和AP基于正常Wi-FiWSI执行验证通信。当AP执行正常Wi-Fi兼容设备的验证并且验证成功时,在AP和正常Wi-Fi兼容设备之间建立连接。由此,正常Wi-Fi兼容设备新属于(参与)正常Wi-FiNW。
(MFP10的配置)
接着,将描述MFP10的配置。MFP110具有与MFP10相同的配置。MFP10是能执行包括打印和扫描功能的多功能的外围设备。MFP10具有操作单元12、显示单元14、打印执行单元16、扫描执行单元18、无线LAN接口(在下文中,该接口称为“I/F”)20和控制单元30。相应单元12至30连接到总线(省略其参考数字)。
操作单元12具有多个按键。用户能通过操作该操作单元12,将各种指令输入到MFP10。显示单元14是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器。打印执行单元16是打印机构,诸如喷墨型和激光型。扫描执行单元18是扫描机构,诸如CCD和CIS。
无线LAN I/F20是用于执行WFD通信和正常Wi-Fi通信的接口。无线LAN I/F接口20物理上是一个接口(即,一个IC芯片)。然而,无线LAN I/F20分配有用在WFD通信中的MAC地址(在下文中,称为“用于WFD的MAC地址”)和用在正常Wi-Fi通信中的MAC地址(在下文中,称为“用于正常Wi-Fi的MAC地址”)。具体地,预先为无线LAN I/F20分配有用于正常Wi-Fi的MAC地址。控制单元30通过使用用于正常Wi-Fi的MAC地址,生成与用于正常Wi-Fi的MAC地址不同的、用于WFD的MAC地址,并且将用于WFD的MAC地址分配给无线LAN I/F20。因此,控制单元30能同时执行使用用于正常Wi-Fi的MAC地址的正常Wi-Fi通信和使用用于WFD的MAC地址的WFD通信。即,MFP10能同时属于WFDNW和正常Wi-Fi。
同时,能为MFP10也分配有用于WFD的MAC地址和用于正常Wi-Fi的MAC地址。用于MFP10的WFD的MAC地址不同于用于MFP110的WFD的MAC地址。而且,用于MFP10的正常Wi-Fi的MAC地址不同于用于MFP110的正常Wi-Fi的MAC地址。
控制单元30具有CPU32和存储器34。存储器34由ROM、RAM、硬盘驱动器等等组成。CPU32响应于在存储器34中存储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CPU32响应于程序执行处理,使得实现相应单元41至46的相应功能。
存储器34还在其中存储指示与WFD有关的、MFP10的当前状态(即,G/O状态、CL状态或设备状态)的WFD状态值。当MFP10属于WFDNW(即,WFD状态值指示G/O状态或CL状态)时,存储器34进一步在其中存储当前在WFDNW中使用的WFDWSI。当MFP10属于正常Wi-FiNW时,存储器34进一步在其中存储当前在正常Wi-FiNW中使用的正常Wi-FiWSI。
(便携式终端50的配置)
便携式终端50是便携式终端装置,诸如便携式电话(例如,智能电话)、PDA、笔记本PC、平板PC、便携式音乐再现装置、便携式运动图像再现装置等等。便携式终端50能执行WFD通信和正常Wi-Fi通信。
便携式终端50具有操作单元52、显示单元54、无线LAN I/F60和控制单元70。相应单元52至70连接到总线(省略其参考数字)。操作单元52具有多个按键。用户能通过操作该操作单元52将各种指令输入到便携式终端50。显示单元54是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器。
无线LAN I/F60是用于执行WFD通信和正常Wi-Fi通信的接口。与MFP10的无线LANI/F20不同,便携式终端50的无线LAN I/F60仅分配有一个MAC地址。因此,便携式终端50不能同时属于WFDNW和正常Wi-FiNW。便携式终端50的MAC地址不同于MFP10,110的用于WFD的MAC地址和用于正常Wi-Fi的MAC地址。
控制单元70具有CPU72和存储器74。存储器74由ROM、RAM、硬盘驱动器等等组成。CPU72响应于在存储器74中存储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存储器74中的程序包括用于使得MPF10,110能够执行各种功能(例如,打印功能、扫描功能等等)的应用76。应用76可以从由MFP10,110的厂商提供的服务器安装在便携式终端50中,或可以从与MFP10,110一起运送的介质安装在便携式终端50中。CPU72响应于应用76执行处理,使得实现相应单元81至89的功能。
如MFP10,存储器74进一步在其中存储WFD状态值。而且,当便携式终端50属于WFDNW时,存储器74进一步在其中存储WFDWSI。而且,当便携式终端50属于正常Wi-FiNW时,存储器74进一步在其中存储正常Wi-FiWSI。
(PC120的配置)
PC120具有OS(操作系统)程序。PC120能响应于OS程序,执行WFD通信和正常Wi-Fi通信。PC120仅被分配有一个MAC地址。PC120的MAC地址不同于MFP10,110的用于WFD的MAC地址和用于Wi-Fi的MAC地址,以及也不同于便携式终端50的MAC地址。
(参与列表管理处理,图2)
随后,将参考图2描述由MFP10执行的参与列表管理处理。象MFP10一样,便携式终端50和MFP110也执行参与列表管理处理。参与列表管理处理是由CL设备执行的处理。即,G/O设备和设备状态设备不执行参与列表管理处理。
参与列表是设定属于WFDNW的相应CL设备的MAC地址的列表。如上所述,G/O设备具有设定相应CL设备的MAC地址的管理列表。参与列表不同于管理列表之处在于它是由相应CL设备所携带。
尽管稍后会详细描述,在参与列表中,更早属于WFDNW的CL设备(即,首先执行用于参与WFDNW中的WFD连接操作(稍后所述)的CL设备)的MAC地址设定在更高级。例如,假定建立G/O设备(例如,PC120)、第一CL设备(例如,MFP10)和第二CL设备(例如,MFP100)所属的WFDNW的情况。当首先使得第一CL设备能够属于WFDNW,然后使得第二CL设备能够属于WFDNW时,将第一CL设备的MAC地址设定为参与列表的最高级,以及将第二CL设备的MAC地址设定为参与列表的次高级。同时,在参与列表中不设定G/O设备的MAC地址。
在S10中,控制单元30确定MFP10的状态是否从设备状态转变成CL状态。如上所述,参与列表管理处理不是由设备状态设备执行而是由CL设备执行的处理。因此,在作为MFP10从设备状态转变成CL状态的结果,参与列表管理处理开始后,当首次执行S10的处理时,控制单元30确定S10中为“是”并进入S12。
在S12中,控制单元30通过执行G/O协商,确定MFP10是否已经转变到CL状态。当在S10通过执行G/O协商,MFP10已经转变到CL状态时(例如,稍后所述的图3的S108的转变),控制单元30确定S12中为“是”并进入S14。由于作为G/O协商的结果,新建立WFDNW,所以MFP10执行G/O协商,因此属于WFDNW,作为CL设备(即S12的确定结果为“是”)的描述是指属于WFDNW的第一CL设备是MFP10。
在S12中,控制单元30进一步确定MFP10是否接收到稍后所述的邀请请求信号(在下文中,称为“Ireq信号”),并因此转变到用于MFP10的WFD的MAC地址设定在存储器34中的参与列表的次高级的状态(在下文中,称为“MFP10处于次高级的状态”)的S10的CL状态。当MFP10接收到Ireq信号,并因此转变到MFP10处于次高级的状态的CL状态(例如,稍后所述的图7的S518的转变)时,控制单元30确定S12为“是”并进入S14。
同时,在MFP10当属于WFDNW时处于CL状态的同时,已经在存储器34中存储为S12的确定目标的参与列表。例如,假定MFP10的状态按CL状态(在下文中,称为“CL状态(1)”)、设备状态和CL状态(在下文中,称为“CL状态(2)”)的顺序转变。即,假定在MFP10以CL状态(1)参与特定WFDNW中后,MFP10由于任何原因从特定WFDNW断开并转变成设备状态并以CL状态(2)再次参与WFDNW中(其可以是与特定WFDNW相同的网络(NW)或不同于WFDNW)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MFP10当处于CL状态(1)时,将参与列表存储在存储器34中。即使当MFP10从CL状态(1)转换成设备状态时,也未从存储器34删除该参与列表。然后,MFP10从设备状态转换成CL状态(2)。此时,MFP10在S10确定是并执行S12的确定。当MFP10处于CL状态(1)时,作为S12中的确定目标的参与列表存储在存储器34中并保持在存储器34中,即使转变到设备状态时也未被删除。
Ireq信号是由G/O设备传输的信号。Ireq信号是用于请求Ireq信号的传输目的地设备(例如,MFP10)新属于Ireq信号的传输源设备(即,G/O设备)所属的现有WFDNW,作为CL设备的信号。如稍后详细所述,Ireq信号是在参与列表中设定的最高级的设备成为G/O设备后,从该G/O设备传输到次高级的相应设备,此后在参与列表中设定的信号。此时,最高级的设备(即,G/O设备)首先将Ireq信号传输到参与列表中次高级的设备,然后将Ireq信号依序地传输到第三最高级的相应设备并以此类推。因此,MFP10接收处于次高级的状态的Ireq信号并属于MFDNW作为CL设备(即,S12的确定结果为“是”)的描述是指属于WFDNW的第一CL设备是MFP10。
如上所述,S12中的是确定是指属于WFDNW的第一CL设备(在下文中,称为“最早CL设备”是MFP10。在这种情况下,在S14中,控制单元30生成新的参与列表,其中设定用于MFP10的WFD的MAC地址并将新参与列表存储在存储器34中。在S14时,新参与列表仅包括用于MFP10的WFD的MAC地址。即,用于MFP10的WFD的MAC地址设定为参与列表的最高级。同时,在S14时,当旧的参与列表(例如,在MFP10处于CL状态(1)时存储的参与列表)已经存储在存储器74中时,控制单元30从存储器34删除旧参与列表并将新参与列表存储在存储器34中。当S14的处理结束时,控制单元返回到S10。
另一方面,当MFP10转变到CL状态,而不执行G/O协商和不接收Ireq信号时,控制单元30在S12中确定为“否”并进入S16。关于S12中的确定的结果为“否”的情况,考虑以下两种情况。
例如,当应用用于使得处于设备状态的设备能够参与现有的WFDNW中的WFD连接操作时,处于设备状态的设备新参与现有的WFDNW中而不执行G/O协议和不接收Ireq信号,并因此转变到CL状态(例如,稍后所述的将WFD连接操作(S120)应用于图3的便携式终端50的情况)。当在这种情况下,MFP10转变到CL状态时,S12的确定结果为“否”。
而且,例如,当处于设备状态的设备在该设备处于参与列表的第三最高级或更低的状态,从现有的WFDNW的G/O设备接收Ireq信号时,处于设备状态的设备新参与现有的WFDNW中,并因此转换到CL状态(例如,稍后将描述的,在图5中,MFP110接收Ireq信号的情况)。当在这种情况下,MFP10转变到CL状态时,S12的确定的结果为“否”。
在任何情况下,当处于设备状态的MFP10新参与WFDNW中时,CL设备已经属于WFDNW。因此,MFP10不是已经最早参与WFDNW中的最早的CL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如S14所述,最早CL设备已经生成参与列表。如稍后所述,当最早CL设备在生成参与列表后,从新属于WFDNW的CL设备接收到参与通知时,将该CL设备的MAC地址添加到该参与列表,由此生成更新的参与列表(S24)。最早的CL设备进一步将更新的参与列表传输到属于WFDNW的另一CL设备(S26)。
在S16中,控制单元30向WFDNW广播参与通知,该参与通知指示MFP10新参与WFDNW,以便从最早CL设备获取更新的参与列表。参与通知包括用于MFP10的WFD的MAC地址。将参与通知通过G/O设备传输到属于WFDNW的相应CL设备(即,不同于MFP10的相应CL设备)。
当最早CL设备从MFP10接收参与通知时,将用于MFP10的WFD的MAC地址设定为参与列表的最低级,由此生成更新的参与列表。然后,最早CL设备将更新的参与列表广播给WFDNW。
在S18中,接收单元41从最早CL设备接收参与列表。如上所述,用于WFP10的WFD的MAC地址设定为所接收到的参与列表的最低级。在S18中,登记单元43将所接收到的参与列表存储在存储器34中。同时,当旧参与列表已经存储在存储器34中时,控制单元30从存储器34删除旧参与列表,以及将所接收到的参与列表存储在存储器34中。当S18的处理结束时,控制单元返回到S10。
在S20中,接收单元41监视是否接收到参与通知。当不同于FMP10的新CL设备参与WFDNW中时,新CL设备将包括新CL设备的MAC地址的参与通知广播到WFDNW(S16)。在这种情况下,接收单元41通过G/O设备从新CL设备接收参与通知。结果,控制单元确定S20中为“是”并进入S22。
在S22中,控制单元30确定用于MFP10的WFD的MAC地址是否设定为存储器34中的参与列表的最高级。即,控制单元30确定MFP10是否是最早CL设备。当MFP10是最早CL设备时,控制单元30确定S22中为“是”并进入S24。当MFP10不是最早CL设备时,控制单元30确定S22中为“否”,跳过S24至S26并返回到S10。
在S24中,登记单元43将包括在参与通知中的MAC地址(即,新CL设备的MAC地址)设定为参与列表的最低级,由此生成更新的参与列表。由此,将更新的参与列表存储在存储器34中。
然后,在S26中,控制单元30将更新的参与列表广播到WFDNW。将参与列表通过G/O设备传输到属于WFDNW的相应CL设备(即,不同于MFP10的相应CL设备)。结果,相应CL设备在S18中接收和存储参与列表或在S32中更新参与列表。当S26的处理结束时,控制单元返回到S10。
在S30中,接收单元41监视是否接收到参与列表。在S26或S48中(稍后所述),与MFP10不同的最早CL设备能将参与列表广播到WFDNW。在这种情况下,接收单元41通过G/O设备从最早CL设备接收参与列表。结果,控制单元确定S30中为“是”并进入S32。
在S32中,登记单元43从存储器34删除旧参与列表并将所接收到的参与列表存储在存储器34中。由此,登记单元34能更新参与列表。当S32的处理结束时,控制单元30返回到S10。
在S40中,控制单元30确定用于MFP10的WFD的MAC地址是否设定为存储器34中的参与列表的最高级。即,控制单元30确定MFP10是否是最早CL设备。当MPF10是最早CL设备时,控制单元30确定S40中为“是”并进入S42。
在S42中,控制单元30执行与作为最早CL设备的MFP10不同的相应CL设备的存在确认。具体地,控制单元30首先将包括作为传输目的地的设定在参与列表的次高级和更低级的相应MAC地址的每一CL存在确认信号传输到G/O设备。每一CL存在确认信号通过G/O设备被传输到每一CL设备。
当每一CL设备从MFP10接收到CL存在确认信号时,其将包括CL设备的MAC地址的响应信号通过G/O设备传输到MFP10。然而,例如当CL设备的电源断开时,当CL设备位于不能执行与G/O设备的无线通信的位置时等等,CL设备从WFDNW断开。由于所断开的设备不能接收CL存在确认信号,因此不能向MFP10传输响应信号。因此,控制单元30通过监视是否接收到响应信号,能确定在向参与列表登记的相应CL设备中是否有断开设备。
在S44中,控制单元30确定是否存在断开设备。当存在断开设备时,控制单元30确定S44中为“是”并进入S46。另一方面,当没有断开设备时,控制单元30确定S44中为“否”,跳过S46和S48并返回到S10。
在S46中,登记单元43从存储器34中的参与列表删除断开设备的MAC地址,由此生成更新的参与列表。
然后,在S48中,控制单元30将更新的参与列表广播到WFDNW。将参与列表通过G/P设备传输到属于WFNDW的相应设备(即,与MFP10不同的、除断开设备外的相应CL设备)。结果,相应CL设备更新参与列表(S32)。
无论何时控制单元30在S40中确定“是”,其执行S42至S48的处理。即,控制单元30重复地确认CL设备是否存在。例如,在用于执行S40的确定的间隔基本恒定的情况下,控制单元30定期地确认CL设备是否存在。当S48的处理结束时,控制单元返回到S10。
如上所述,在S40至S48中,作为最早CL设备的MFP10确认CL设备是否存在。换句话说,当最早CL设备是与MFP10不同的另一设备时,另一CL设备执行存在确认。然而,存在另一CL设备将从WFDNW断开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没有CL设备来执行存在确认,使得不更新参与列表。为防止这种情况,控制单元30执行稍后将描述的S50和S52的处理。
在S50中,控制单元30确定MFP10是否处于次高状态(即,用于MFP10的WFD的MAC地址设定为参与列表的次高级)。当MFP10处于次高状态时,控制单元30确定S50中为“是”并进入S52。另一方面,当MFP10不是次高状态时,控制单元30确定S50中为“否”,跳过S52并返回到S10。
在S52中,控制单元30确定未接收到存在确认信号的状态是否持续预定时间段。当最早CL设备从WFDNW断开时,不从最早CL设备传输CL存在确认信号。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预定时间段未接收到CL存在确认信号,所以控制单元30确定S52为“是”并执行S42至S48。
即,控制单元30代替最早CL设备传输CL存在确认信号(S42)。结果,控制单元确定最早CL设备从WFDNW断开(S44为“是”)。然后,登记单元43从存储器34中的参与列表删除最早CL设备的MAC地址,由此生成更新参与列表(S46)。因此,在更新参与列表中,用于MFP10的WFD的MAC地址设定为最高级。即,MFP10成为最早CL设备。然后,控制单元30将更新参与列表广播到WFDNW(S48)。
同时,与MFP10一样,便携式终端50和MFP110执行图2的参与列表管理处理。当便携式终端50执行参与列表管理处理时,控制单元70、接收单元81和登记单元83代替控制单元30、接收单元41和登记单元43执行图2的相应处理。由于相应设备10、50、110执行参与列表管理处理,所以当每一设备10等等是CL设备时,相应设备10等等在其中能携带设定相应设备10等等的MAC地址的参与列表。
同时,PC120不执行参与列表管理处理。因此,不必在PC120中安装用于执行参与列表管理处理的特殊程序(例如,便携式终端50的应用76)。由于PC120不执行参与列表管理处理,所以PC120的MAC地址不设定在参与列表中,即使PC120属于WFDNW,作为CL设备。因此,即使在PC120处于CL状态的状态下执行图5及此后的处理(稍后将描述),当G/O设备从WFDNW断开时,PC120也不能属于新WFDNW。然而,其他设备10、50、110能适当地属于新WFDNW。即,说明性实施例的技术不仅在建立仅能执行参与列表管理处理的相应设备10、50、110所属的WFDNW的情况下,而且在建立不能执行参与列表管理处理的设备120也能所属的WFDNW的情况下均能有效地起作用。同时,在修改的实施例中,PC120可以具有特殊程序并且执行参与列表管理处理。
(建立WFDNW的方面,图3)
在图3的初始状态下,不建立WFDNW以及相应设备10、50、110、120均处于设备状态。
在S100中,用户将用于使得MFP10能够属于WFDNW的WFD连接操作施加到MFP10。具体地,用户从包括在显示单元14上显示的屏幕中的多个项(例如,“WFD模式的无线连接”和“正常Wi-Fi模式的无线连接”),选择指示“WFD模式的无线连接”的项。在S102中,用户将用于使得PC120属于WFDNW的WFD连接操作(即,选择指示“WFD模式的无线连接”的项的操作)施加到PC120。
在S104中,MFP10的控制单元30与PC120执行G/O协商。在S106中,PC120作为G/O协商的结果,确定PC120处于G/O状态。而且,在S108中,MFP10的控制单元30作为G/O协商的结果,确定MFP10处于CL状态。
在S110中,PC120准备应当用在WFDNW中的WFDWSI(在下文中,称为“WS1”)并且将WS1提供给MFP10。结果,在PC120和MFP10之间建立连接。由此,PC120新建立WFDNW(在下文中,称为“第一WFDNW”,作为G/O设备,以及MFP10参与第一WFDNW中,作为CL设备。MFP10的控制单元30将指示CL状态的WFD状态和WS1存储在存储器34中。
由于通过执行G/O协商,MFP10从设备状态转变到CL状态,所以MFP10是最早CL设备。因此,MFP10的控制单元30生成将用于MFP10的WFD的MAC地址设定在最高级的参与列表(图2的S10中为“是”,S12中为“是”,S14)。在图3后的相应图(图3至12)中,用不具有附加的参考数字的矩形框表示参与列表,以及用带圆圈的数字表示参与列表中的等级(即,参与WFDNW的顺序)。参与列表中的“MFP10”、“MFP110”和“便携式终端50”是指在参与列表中设定用于MFP10的WFD的MAC地址、用于MFP110的WFD的MAC地址,以及便携式终端50的MAC地址。
然后,在S120中,用户将用于使得便携式终端50属于第一WFDNW的WFD连接操作(即,选择指示“WFD模式的无线连接”的项的操作)施加到便携式终端50。在这种情况下,便携式终端50的控制单元70将连接请求传输到作为G/O设备的PC120。而且,在S121中,用户也将WFD连接操作(即,选择指示“WFD模式的无线连接”的项的操作)施加到作为G/O设备的PC120。由此,在S122中,当PC120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连接请求时,PC将当前用在第一WFDNW中的WS1提供给便携式终端50。结果,在PC120和便携式终端50之间建立连接。由此,在S124中,便携式终端50从设备状态转变成CL状态并且新参与第一WFDNW中,作为CL设备。
便携式终端50从设备状态转变成CL状态,而不执行G/O协商以及不接收Ireq信号(图2的S10为“是”以及S12为“否”)。因此,便携式终端50的控制单元70广播包括便携式终端50的MAC地址的参与通知(图2的S16)。
MFP10的接收单元41通过PC120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参与通知(图2的S20)。由于MFP10是最早CL设备(S22为“是”),MFP10的登记单元43将便携式终端50的MAC地址添加到参与列表的最低级(S24)。然后,MFP10的控制单元30将参与列表广播到第一WFDNW(S26)。
便携式终端50的接收单元81通过PC120从MFP10接收参与列表(图2的S18)。然后,便携式终端50的登记单元83将参与列表存储在存储器74中(S18)。
然后,在S130中,用户将用于使得MFP110属于第一WFDNW的WFD连接操作(即,选择指示“WFD模式的无线连接”的项的操作)施加到MFP110。在这种情况下,MFP110将连接请求传输到作为G/O设备的PC120。而且,在S131中,用户将WFD连接操作(即,选择指示“WFD模式的无线连接”的项的操作)也施加到作为G/O设备的PC120。由此,在S132中,当PC120从MFP110接收连接请求时,PC将当前用在第一WFDNW中的WS1提供给MFP110。结果,在PC120和MFP110之间建立连接。由此,在S134中,MFP110转变到CL状态并且新参与第一WFDNW中,作为CL设备。
MFP110在不执行G/O协商和不接收Ireq信号的情况下(图2的S10为“是”,S12为“否”),从设备状态转换到CL状态。因此,MFP110广播包括用于MFP110的WFD的MAC地址的参与通知(图2的S16)。
便携式终端50的接收单元81通过PC120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参与通知(图2中的S20)。由于便携式终端50不是最早CL设备(S22中为“否”),所以便携式终端50的控制单元70不执行S24和S26的处理,即使它接收参与通知。
MFP10的接收单元41通过PC120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参与通知(图2的S20)。由于MFP10是最早CL设备(S22为“是”),所以MFP10的登记单元43将用于MFP110的MFD的MAC地址设定为参与列表的最低级,由此生成更新的参与列表(S24)。然后,MFP10的控制单元30将更新的参与列表广播到第一WFDNW(S26)。
便携式终端50的接收单元81通过PC120从MFP10接收参与列表(图2的S30为“是”)。然后,便携式终端50的登记单元83更新存储器74中的参与列表(S32)。
MFP110通过PC120,从MFP10接收参与列表(图2的S18)。然后,MFP110将参与列表存储在MFP110的存储器(未示出)中(S18)。
如上所述,当执行图3的相应处理时,建立第一WFDNW,其中,PC120是G/O设备,以及MPF10、110和便携式终端50是CL设备。由此,例如,便携式终端50能通过使用第一WFDNW,通过PC120(即,G/O设备)将打印数据传输到MFP10,以便使得MFP10能够执行打印操作。在这种情况下,MFP10的控制单元30通过使用第一WFDNW,经PC120(即G/O设备)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数据。然后,MFP10的控制单元30将打印数据提供给打印执行单元16,由此使得打印执行单元16能够执行打印操作。
(确认G/O设备和客户端设备是否存在的方面,图4)
随后,参考图4,设定用于确认G/O设备和客户端设备是否存在的相应处理。在图4的初始状态下,建立第一WFDNW,其中,PC120是G/O设备,以及MPF10、110和便携式终端50是CL设备。参与列表包括按从较高级的顺序,MFP10、便携式终端50和MFP110的相应MAC地址。
每一CL设备正常确认G/O设备是否存在。因此,在S200中,作为CL设备的MFP10的确认单元45确认是否存在作为G/O设备的PC120。具体地,确认单元45将G/O存在确认信号传输到PC120。
在传输G/O存在确认信号的步骤S200中,PC120从第一WFDNW断开。因此,在S202中,PC120从MFP10接收G/O存在确认信号并将响应信号发送到MFP10。
在S204中,由于MFP10的确认单元45从PC120接收到响应信号,MFP10确认PC120属于第一WFDNW,即,PC120未从第一WFDNW断开。同时,确认单元45重复地确认是否存在G/O设备(即,PC120)。例如,在用于执行G/O设备的存在确认的间隔基本恒定的情况下,确认单元45定期地确认G/O设备是否存在。
尽管在图4中未示出,但便携式终端50的确认单元85也重复地确认G/O设备(即,PC120)是否存在,与MFP10一样。MFP110也重复地确认G/O设备(即,PC120)是否存在,与MFP10一样。
在图4的例子中,MFP10是最早CL设备。因此,MFP10的控制单元30执行与MFP10不同的相应CL设备(即,便携式终端50和MFP110)是否存在的确认(图2的S40为“是”,S42)。具体地,控制单元30将包括作为传输目的地、在参与列表的次高级设定的便携式终端50的MAC地址的CL存在确认信号传输到PC120。
由于便携式终端50未从第一WFDNW断开,所以便携式终端50的控制单元70通过PC120,从MFP10接收存在确认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在S210中,控制单元70将包括便携式终端50的MAC地址的响应信号通过PC120传输到MFP10。
由于MFP10的控制单元30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响应信号,所以控制单元30确认便携式终端50属于第一WFDNW,即,便携式终端50未从第一WFDNW断开。然后,控制单元30将包括作为传输目的地、设定为参与列表的最低级的用于MFP110的WFD的MAC地址的存在确认信号传输到PC120。
例如,当MFP110的电源成为断开时,在S212中,MFP110从第一WFDNW断开。在这种情况下,由于MFP110未接收CL存在确认信号,因此不会传输响应信号。
由于MFP10的控制单元30未从MFP110接收到响应信号,因此确认MFP110不属于第一WFDNW,即,MFP110从第一WFDNW断开(图2的S44为“是”)。在这种情况下,MFP10的登记单元43从参与列表删除用于MFP110的WFD的MAC地址(S46)。然后,MFP10的控制单元30将参与列表广播到第一WFDNW(S48)。
便携式终端50的接收单元81通过PC120,从MFP10接收参与列表(图2的S30为“是”)。然后,便携式终端50的登记单元83更新存储器74中的参与列表(S32)。
例如,当作为G/O设备的PC120的电源成为断开时,在S220中,PC120从第一WFD断开。在此之后,在S222中,MFP10的确认单元45将G/O存在确认信号传输到PC120。然而,由于PC120未接收G/O存在确认信号,因此不传输响应信号。在S224中,由于MFP10的确认单元45未从PC120接收到响应信号,因此确认PC120不属于第一WFDNW,即PC120从第一WFDNW断开。
同时,尽管图4未示出,但便携式终端50的确认单元85也将G/O存在确认信号传输到PC120,但未接收到响应信号。结果,便携式终端50的确认单元85确认PC120从第一WFDNW断开。
如上所述,CL设备,诸如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能通过向PC120(即,G/O设备)传输G/O存在确认信号并确定是否从PC120接收到响应信号,适当地确认PC120(即,G/O设备)是否从第一WFDNW断开。结果,MFP10或便携式终端50能在适当时机传输Ireq信号(稍后将描述)。在下文中,将描述当PC120(即,G/O设备)从第一WFDNW断开时,由CL设备执行的处理(参考图5至7)。
(情况A;图5)
在图5的情况A的初始状态下,建立第一WFDNW,其中PC120是G/O设备以及MPF10,110和便携式终端50是CL设备。而且,参与列表按从较高级的顺序,包括MFP10、便携式终端50和MFP110的相应MAC地址。即,MFP10是最早参与第一WFDNW的CL设备。
在S300中,作为G/O设备的PC120从第一WFDNW断开。由此,消除在图5的初始状态下建立的第一WFDNW。在这种情况下,在S302中,MFP10的确认单元45确认PC120从第一WFDNW断开,并且MFP10的状态从CL状态转变成设备状态。即,确认单元45将在存储器34中存储的WFD状态值从指示CL状态的值改变成指示设备状态的值,并且删除存储器34中的WFDWSI。同时,参与列表不从存储器34删除并且保持在存储器34中。
同样地,在S304中,便携式终端50的确认单元85确认PC120从第一WFDNW断开并且使便携式终端50的状态从CL状态转变到设备状态。而且,在S306中,MFP110确认PC120从第一WFDNW断开并且使MPF110的状态从CL状态转变到设备状态。由于相应设备10、50和110在设备状态操作,所以相应设备不能执行目标数据的无线通信。例如,便携式终端50不能将打印数据传输到MFP10(或MFP110)。
当MFP10从CL状态转变到设备状态时,MFP10的控制单元30确定用于MFP10的WFD的MAC地址是否设定为存储器34中的参与列表的最高级。即,控制单元30确定MFP10是否是第一WFDNW的最早CL设备。在S308中,控制单元30确定MPF10是最早CL设备。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单元30执行稍后将描述的S310至S316的处理。
同时,便携式终端50的控制单元70确定便携式终端50不是第一WFDNW的最早CL设备。而且,MFP110确定MFP110不是第一WFDNW的最早CL设备。在这种情况下,便携式终端50和MFP110待机直到从第一WFDNW的最早CL设备(即,MFP10)接收到Ireq信号为止。
在S310中,MFP10的形成单元46使MFP10的状态从设备状态转变成G/O状态。如上所述,当新建立WFDNW时,通常执行G/O协商,使得确定G/O设备和客户端设备。在S310中,形成单元46在不执行G/O协商的情况下,使MFP10的状态从CL状态转变成G/O状态。当执行S310的处理时,MFP10成为G/O设备。然而,客户端设备不存在。换句话说,当执行S310的处理时,可以说新建立仅G/O设备(即,MFP10)所属的WFDNW(在下文中,称为“第二WFDNW”)。
更具体地说,在S310中,形成单元46将存储器34中的WFD状态值从指示设备状态的值改变成指示G/O状态的值。形成单元46还准备应当用在第二WFDNW中的WFDWSI(在下文中,称为“WS2”),并将WS2存储在存储器34中。
由于MFP10执行S310的处理,所以其操作为G/O设备。因此,MFP10能够传输仅能由G/O设备传输的Ireq信号,由此在稍后将描述的S312和S320中,使得便携式终端50和MFP110能够参与第二WFDNW。
在S312中,MFP10的传输单元45提取设定在存储器34中的参与列表的次高级的便携式终端50的MAC地址。然后,传输单元42传输包括作为传输目的地的便携式终端50的MAC地址的Ireq信号。由此,MFP10能请求便携式终端50新参与第二WFDNW中,作为CL设备。
当从MFP10接收到Ireq信号时,便携式终端50的控制单元70传输邀请请求信号(在下文中,称为“Ires信号”)。
在S314中,MFP10的建立单元44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Ires信号。然后,在S316中,建立单元84将WS2提供给便携式终端50。结果,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之间建立连接。
在S318中,便携式终端50的控制单元70使便携式终端50的状态从设备状态转变成CL状态。即,控制单元70将指示CL状态的WFD状态值和WS2存储在存储器74中。由此,便携式终端50新参与第二WFDNW中,作为CL设备。
由于便携式终端50从设备状态转变成CL设备,因此便携式终端50的控制单元70确定图2的S10为“是”。由于便携式终端50在次高级状态接收Ireq信号,并且转变到CL状态,因此控制单元70确定图2的S10为“是”。因此,控制单元70生成将便携式终端50的MAC地址设定在最高级的新参与列表,并且将该新参与列表存储在存储器74中,代替将便携式终端50的MAC地址设定在第三最高级或更低的旧参与列表(S14)。
然后,与便携式终端50一样,MFP10的控制单元30使得MFP110能够参与第二WFDNW。即,在S320中,MFP10的传输单元42传输包括作为传输目的地、设定为存储器34中的参与列表的第三最高级(即,最低级)的用于MFP110的WFD的MAC地址的Ireq信号。象这样,传输单元42按从参与列表的较高级,通过使用相应MAC地址传输相应Ireq信号。在S322中,MFP10的建立单元44从MFP10接收到Ires信号。在S324中,建立单元44将WS2提供到MFP110。结果,在MFP10和MFP110之间建立连接。
在S326中,MFP110使MFP110的状态从设备状态转变到CL状态。由此,MFP10新参与第二WFDNW中,作为CL设备。MFP110确定图2的S10中为“是”,并还确定S12中为“否”。因此,MFP110将包括用于MFP10的WFD的MAC地址的参与通知广播到第二WFDNW。
便携式终端50的接收单元81通过MFP10(即,G/O设备),从MFP110接收参与通知。在这种情况下,便携式终端50的控制单元70确定图2的S20中为“是”,确定S22中为“是”并且进入S24。便携式终端50的登记单元83将包括在参与通知中的用于MFP110的WFD的MAC地址设定为参与列表的最低级,由此生成更新的参与列表(S24)。然后,便携式终端50的控制单元70将更新的参与列表广播到第二WFDNW(S26)。
当MFP110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到参与列表时(图2的S18),其将所接收到的参与列表存储在MFP110的存储器(未示出)中,代替旧参与列表(S18)。
(情况A的效果)
如图3所示,MFP10通过PC120(即,G/O设备)接收包括便携式终端50的MAC地址的参与通知,以及将便携式终端50的MAC地址设定在参与列表中(图2中的S24)。而且,MFP10通过PC120,接收包括用于MFP110的WFD的MAC地址的参与通知,并且将用于MFP110的WFD的MAC地址设定在参与列表中(图2中的S24)。然后,如图5所示,当PC120(即,G/O设备)从第一WFDNW断开时(S300),MFP10建立MFP10所属的第二WFDNW,作为G/O设备(S310)。
然后,MFP10通过使用参与列表中的便携式终端50的MAC地址,将Ireq信号传输到便携式终端50(S312),并且将WS2提供到便携式终端50(S316)。由此,MFP10能适当地建立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第二WFDNW的状态。结果,例如,为使得MFP10能够执行打印操作,便携式终端50能通过使用第二WFDNW将打印数据传输到MFP10,而不通过其他装置(例如,PC120)。
而且,MFP10通过使用参与列表中用于MFP110的WFD的MAC地址,将Ireq信号传输到MFP110(S320)并且将WS2提供给MFP110(S324)。由此,MFP10能适当地建立MFP10,1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第二WFDNW的状态。结果,例如,为使得MFP110能够执行打印操作,便携式终端50能通过使用第二WFDNW,经MFP10(即,G/O设备)将打印数据传输到MFP110。
如上所述,当PC120(即,G/O设备)从第一WFDNW断开时,MFP10自动地形成相应设备10,50,110所属的第二WFDNW。即,MFP10自动地形成第二WFDNW,即使用户不将WFD连接操作(参考图3)施加到相应设备10,50,110。
(情况B,图6)
图6的情况B的初始状态与图5的情况A相同。在情况B中,在PC120(即,G/O设备)从第一WFDNW断开前,在S400中,便携式终端50从第一WFDNW断开。
在S402中,MFP10的控制单元30将CL存在确认信号传输到便携式终端50。由于控制单元30未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到响应信号,因此,确定便携式终端50从第一WFDNW断开(图2的S44为“是”)。因此,MFP10的登记单元43从参与列表删除便携式终端50的MAC地址,由此生成更新的参与列表(S46)。然后,MFP10的控制单元30将更新的参与列表广播到第一WFDNW(S48)。
当MFP110从MFP10接收到参与列表时(图2中的S30),其将所接收到的参与列表存储在MFP110的存储器(未示出)中,代替旧的参与列表(S32)。
在S410中,PC120从第一WFDNW断开。在这种情况下,在S412中,MFP10的确认单元45确认PC120从第一WFDNW断开,并使MFP10的状态从CL状态转变到设备状态。而且,在S414中,MFP110确认PC120从第一WFDNW断开并且使MFP110的状态从CL状态转变到设备状态。
此后由MFP10执行的S416和S418的处理与图5的S308和S310相同。由于便携式终端50的MAC地址未设定在参与列表中,所以MFP10的传输单元42未将Ireq信号传输到便携式终端50。而且,S420至S426的处理与图5的S320至S326相同。结果,MFP110新参与第二WFDNW中,作为CL设备。
由于MFP110从设备状态转变到CL状态,所以MFP110确定图2的S10为“是”。而且,由于MFP110在次高级状态接收到Ireq信号,并转变到CL状态,所以MFP110确定S12中为“是”。因此,MFP110生成将用于MFP110的WFD的MAC地址设定在最高级的新参与列表,并且将新参与列表存储在MFP110的存储器(未示出)中,代替旧的参与列表(S14)。
如图6的情况B所示,便携式终端50从第一WFDNW断开的状态可以是指存在便携式终端50的电源关闭或便携式终端50位于远离MFP10的位置的高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MFP10不能使得便携式终端50能够属于第二WFDNW,所以MFP10不能将Ireq信号传输到便携式终端50。因此,可以降低MFP10的处理负担。
(情况C,图7)
在图7的情况C的初始状态下,建立第一WFDNW,与图5的情况A的初始状态一样。然而,参与列表包括按从较高级的顺序的便携式终端50和MFP10,110的相应MAC地址。即,情况C不同于情况A之处在于便携式终端50是最早CL设备。
S500至S506的处理与图5的S300至S306相同。在S508中,便携式终端50的控制单元70确定便携式终端50是最早CL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在S510中,便携式终端50的形成单元86使便携式终端50的状态从设备状态转变到G/0状态并且新建立第三WFDNW。形成单元86准备应当用在第三WFDNW中的WFDWSI(在下文中,称为“WS3”),并将WS3存储在存储器74中。
此后由便携式终端50执行的处理S512至S516与图5的S312至S316相同,除由便携式终端50的传输单元82和建立单元84执行外。结果,在S518中,MFP10的建立单元44新参与第三WFDNW。MFP10生成参与列表的处理与在图5的情况A中便携式终端50生成参与列表的处理相同。
此后由便携式终端50执行的处理S520至S524与图5的S320至S324相同,除由便携式终端50的传输单元82和建立单元84执行外。结果,在S526中,MFP110新参与第三WFDNW。MFP10生成更新参与列表的处理与在图5的情况A中便携式终端50生成更新参与列表的处理相同。
如图5的情况A所示,在MFP10是第一WFDNW的最早CL设备的情况下,MFP10将Ireq信号传输到便携式终端50(S312),由此建立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第二WFDNW的状态。同时,如图7的情况C所示,在便携式终端50是第一WFDNW的最早设备级的情况下,MFP10不将Ireq信号传输到便携式终端50,但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Ireq信号(S512),由此建立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第三MFDNW的状态。依赖于第一WFDNW的最早设备是MFP10还是便携式终端50,MFP10能通过执行适当的处理,建立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WFDNW的状态。
(对应关系)
MFP10、PC120和便携式终端50分别是“通信装置”、“主站设备”和“第一设备”的例子。MFP10,110和便携式终端50是“多个从站设备”的例子。用于MFP10的WFD的MAC地址和便携式终端50的MAC地址是“两个或更多设备的两个或更多识别信息”的例子。Ireq信号、G/O存在确认信号和WS2分别是“第一类型命令”、“预定信号”和“无线设定信息”的例子。
在图5的情况A和图6的情况B中,第一WFDNW和第二WFDNW分别是“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的例子。在图7的情况C中,第一WFDNW和第三WFDNW分别是“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的例子。而且,图5的情况A的情况和图7的情况C的情况分别是“第一情况”和“第二情况”的例子。同时,在图7的情况C中,可以说便携式终端50和MFP10分别是“通信装置”和“第一设备”的例子。
(第二说明性实施例)
随后,将参考图8和9,开始第二说明性实施例。而且在该说明性实施例中,图2至4的相应处理与第一示例性相同。在该说明性实施例中,使用G/O协商请求信号(在下文中,称为“G/O协商信号”)代替Ireq信号。G/O协商信号是用于请求G/O协商的执行的信号。
(情况D;图8)
图8的情况D的初始状态与图5的情况A的初始状态相同。S600至S608的处理与图5的S300至S308相同。在S610中,MFP10的传输单元42传输包括作为传输目的地,设定在存储器34中的参与列表的次高级的便携式终端50的MAC地址的G/O协商信号。由此,MFP10能请求便携式终端50执行G/O协商。
在S612中,MFP10的建立单元44执行与便携式终端50的G/O协商。在S614中,建立单元44作为G/O协商的结果确定MFP10成为处于G/O状态,并且使MFP10的状态从设备状态转变成G/O状态。而且,在S616中,便携式终端50的建立单元84作为G/O协商的结果确定便携式终端50成为处于CL状态,并且使便携式终端50的状态从设备状态转变成CL状态。
在S618中,MFP10的建立单元44将应当用在第二WFDNW中的WFDWSI(即,WS2)提供给便携式终端50。结果,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之间建立连接。由此,MFP10新建立第二WFDNW,作为G/O设备,以及便携式终端50参与第二WFDNW,作为CL设备。
由于便携式终端50执行G/O协商,并因此从设备状态转变成CL状态,所以便携式终端50是第二WFDNW的最早CL设备。因此,便携式终端50的控制单元70生成将便携式终端50的MAC地址设定在最高级的参与列表(图2的S10为“是”,S12为“是”,S14)。
然后,MFP10的传输单元将Ireq信号传输到作为传输目的地,设定在参与列表的第三最高级或更低的每一MAC地址。即,在S620中,传输单元42将Ireq信号传输到MFP110。S620至S626的处理与图5的S320至S326的处理相同。而且,在S626后执行的与参与列表相关的相应处理与图5的相应处理相同。
(情况E,图9)
图9的情况E不同于图8的情况D之处在于G/O协商的结果是不同的。S700至S712的处理与图8的S600至S612的处理相同。在S714中,MFP10的建立单元44作为G/O协商的结果确定MFP10成为处于CL状态,并且使MFP10的状态从设备状态转变到CL状态。而且,在S716中,便携式终端50的建立单元84作为G/O协商的结果确定便携式终端50成为处于G/O状态,以及使便携式终端50的状态从设备状态转变到G/O状态。
在S718中,便携式终端50的建立单元44将应当用在第三WFDNW中的WFDWSI(即,WS3)提供给MFP10。结果,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之间建立连接。由此,便携式终端50新建立第三WFDNW,作为G/O设备,以及MFP10参与第三WFDNW中,作为CL设备。
此后执行的与参与列表有关的相应处理,以及S720至S726的处理与图5的情况A和图8的情况D相同,除处理的执行对象不同。
(第二说明性实施例的效果)
如图8和9所示,当PC120(即,G/O设备)从第一WFDNW断开时(S600,S700),MFP10将G/O协商信号传输到便携式终端50(S610,S710)。因此,MFP10能通过与便携式终端50执行G/O协商,确定MFP10成为处于G/O状态和CL状态中的哪一个(S612,S712)。
当确定MFP10成为处于G/O状态时(图8的S614),MFP10将第二WFDNW的WFDWSI(即,WS2)提供给便携式终端50(S618),由此建立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第二WFDNW的状态。同时,当确定MFP10成为处于CL状态时(图9的S714),MFP10从便携式终端50获取第三WFDNW的WFDWSI(即,WS3)(S718),由此建立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第三WFDNW的状态。MFP10能根据G/O协商的结果,通过执行适当的处理,建立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WFDNW的状态。
而且,在图8的情况D中,MFP10进一步将Ireq信号和WS2传输到MFP110(S620,S624),由此建立MFP10,1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第二WFDNW的状态。MFP10能适当地建立MFP10,1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第二WFDNW的状态。
(对应关系)
在该说明性实施例中,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分别是“通信装置”和“第一设备”的例子。G/O协商信号和Ireq信号是“第一类型命令”和“第二类型命令”的例子。在图8的情况D中,建立仅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所属的第二WFDNW的状态是“第二同一网络所属状态”的例子。而且,在图8的情况D中,建立MFP10,110和便携式终端50所属的第二WFDNW的状态是“第一同一网络所属状态”的例子。
图8的WS2和图9的WS3分别是“第一无线设定信息”和“第二无线设定信息”的例子。在图8的情况D中,第一WFDNW和第二WFDNW分别是“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的例子。在图9的情况E中,第一WFDNW和第三WFDNW分别是“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的例子。
(第三说明性实施例)
随后,将参考图10描述第三说明性实施例。在该说明性实施例中,最早CL设备不传输Ireq信号,但当存在作为触发的打印指令时,便携式终端50传输Ireq信号。而且,与第一和第二说明性实施例不同,在该说明性实施例中,第一WFDNW的所有CL设备不属于第二WFDNW,但应当执行打印操作的便携式终端50和仅MFP10(或MFP110)属于新的WFDNW。
图2至4的相应处理与第一说明性实施例相同。然而,在该说明性实施例中,如果基于图3的处理,一旦生成参与列表,即使到便携式终端50的打印指令(其是触发)使得便携式终端50从设备状态转变到CL状态(即,即使图2的S10中的确定结果为“是”),也不执行S12至S18的处理。而且,在该说明性实施例中,在参与列表中,不仅设定设备的MAC地址,而且还设定设备的型号名和节点名。即,在图2的S14中,设备(例如,MFP10的登记单元43和便携式终端50的登记单元83)关联和描述参与列表中的设备的MAC地址、型号名和节点名。在S16中,设备(例如,MFP10的控制单元30和便携式终端50的控制单元70)广播包括设备的MAC地址、型号名和节点名的参与通知。而且,在S24中,设备(例如MFP10的登记单元43和便携式终端50的登记单元83)在参与列表中关联和描述包括在参与通知中的MAC地址、型号名和节点名。
(情况E;图10)
图10的情况F的初始状态与图5的情况A的初始状态相同。S800至S806的处理与图5的S300至S306相同。尽管MFP10是第一WFDNW的最早CL设备,但是即使当PC120(即,G/O设备)从第一WFDNW断开时,也不传送Ireq信号。
在S808中,用户启动便携式终端50的应用76,然后根据由应用76显示的屏幕将打印指令提供给便携式终端50。打印指令包括存储在便携式终端50中的打印目标的数据(即,打印数据)的用户的选择。
便携式终端50的应用76预先存储MFP10,110的型号名(即,由MFP10,110的厂商制造的各种产品的型号名)。在S810中,便携式终端50的显示控制单元89从存储器74中的参与列表提取与MFP10,110的型号名相关联的节点名,由此提取MFP10,110的相应节点名。然后,显示控制单元89生成包括MFP10,110的相应节点名的MFP列表并在显示单元54上显示该MFP列表。
在S812中,用户将用于从MFP列表选择MFP10的节点名的选择指令应用于操作单元52。在这种情况下,在S814中,便携式终端50的形成单元86使便携式终端50的状态从设备状态转变成G/O状态,而不执行G/O协商。由此,形成单元86新建立第三WFDNW。
然后,在S816中,便携式终端50的传输单元82首先从参与列表提取与由用户选择的MFP10的节点名相关联的用于MFP10的WFD的MAC地址。然后,传输单元82传输包括作为传输目的地、用于MFP10的WFD的MAC地址的Ireq信号。
在S818中,便携式终端50的建立单元84从MFP10接收Ires信号。然后,在S820中,建立单元84将第三WFDNW的WFDWSI(即,WS3)提供给MFP10。结果,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之间建立连接。
在S822中,MFP10的控制单元30使MFP10的状态从设备状态转变到CL状态。由此,MFP10新参与第三WFDNW中,作为CL设备。
同时,当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之间建立连接时,将预定信息从便携式终端50提供给MFP10。预定信息是指示已经将打印指令提供给便携式终端50的信息。由此,即使当图2的S10的确定结果为“是”时,MFP10的控制单元30也知道已经将打印指令提供到便携式终端50。结果,MFP10不执行S12至S18的处理。由于MFP10不生成新参与列表,因此,MFP10,110和便携式终端50能继续使用旧参与列表(即,描述有关第一WFDNW的相应CL设备的信息的参与列表)。
然后,在S824中,便携式终端50的通信执行单元87通过使用第三WFDNW,而不通过其他装置,将在便携式终端50中存储的打印数据传输到MFP10。由此,MFP10的控制单元30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数据并且将打印数据提供到打印执行单元16。结果,可以将打印的打印介质提供给用户。
在S826中,当打印数据的通信结束时,便携式终端50的消除单元88将指示便携式终端50从第三WFDNW断开的断开信号传输到MFP10。然后,在S828中,消除单元88使便携式终端50的状态从G/O状态转变到设备状态。即,消除单元88将指示设备状态的WFD状态值存储在存储器74中并从存储器74删除WS3。
而且,在S830中,当MFP10的控制单元30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断开信号时,使MFP10的状态从G/O状态转变到设备状态。即,控制单元30将指示设备状态的WFD状态值存储在存储器34中,并且从存储器34删除WS3。由此,消除第三WFDNW。与此相同,由于消除第三WFDNW,因此与保持第三WFDNW的配置相比,可以降低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的处理负载。例如,便携式终端50可以作为G/O设备操作,使得它不必执行管理CL设备的处理。
(第三说明性实施例的效果)
如图3所示,便携式终端50通过PC120(即,G/O设备)接收包括用于MFP10的WFD的MAC地址的参与列表,并且将该参与列表存储在存储器74中(图2的S18)。然后,如图10所示,当PC120(即,G/O设备)从第一WFDNW断开(S800)以及提供MFP10的打印指令和选择指令(S808,S812)时,便携式终端50建立便携式终端50作为G/O设备所属的第三WFDNW(S814)。
然后,便携式终端50通过使用参与列表中用于MFP10的WFD的MAC地址,将Ireq信号传输到MFP10(S816),以及将WS3提供给MFP10(S820)。由此,便携式终端50能适当地建立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第三WFDNW的状态。为使MFP10执行打印操作,便携式终端50通过使用第三WFDNW,而不通过其他装置,将打印数据传输到MFP10(S824)。便携式终端50能自动地形成第三WFDNW,由此即使用户不将WFD连接操作(参考图3)施加到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也能将打印数据适当地传输到MFP10。
(对应关系)
便携式终端50和MFP10分别是“通信装置”和“第一装置”的例子。Ireq信号和WS3分别是“第一类型命令”和“无线设定信息”的例子。第一WFDNW和第三WFDNW分别是“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的例子。
(第四说明性实施例)
随后,将参考图11和12,描述第四说明性实施例。在该说明性实施例中,使用G/O协商信号,代替Ireq信号。其他基本上与第三说明性实施例相同。
(情况G;图11)
S900至S912的处理与图10的S800至S812相同。在S914中,便携式终端50的传输单元82传输包括作为传输目的地、参与列表中的用于MFP10的WFD的MAC地址的G/O协商信号。由此,在S916中,便携式终端50的建立单元84与MFP10执行G/O协商。
在S918中,MFP10的建立单元84作为G/O协商的结果确定MFP10成为处于CL状态,以及使MFP10的状态从设备状态转变到CL状态。而且,在S920中,便携式终端50的建立单元84作为G/O协商的结果确定便携式终端50成为处于G/O状态,以及使便携式终端50的状态从设备状态转变到G/O状态。
然后,在S922中,便携式终端50的建立单元84为MFP10提供第三WFDNW的WFDWSI(即,WS3)。结果,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之间建立连接。此后的相应处理(即,S924至S930)与图10的S824至S830相同。
(情况H;图12)
图12的情况H不同于图11的情况G之处在于G/O协商的结果不同。S1000至S1016的处理与图11的S900至S916的处理相同。在S1018中,MFP10的建立单元44作为G/O协商的结果确定MFP10成为处于G/O状态,以及使MFP10的状态从设备状态转变到G/O状态。而且,在S1020中,便携式终端50的建立单元84作为G/O协商的结果确定便携式终端50变得处于CL状态,以及使便携式终端50的状态从设备状态转变到CL状态。
然后,在S1022中,MFP10的建立单元44为便携式终端50提供第二WFDNW的WFDWSI(即,WS2)。结果,在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之间建立连接。此后的相应处理(即,S1024至S1030)与图11中的S924至S930的相应处理相同。
(第四说明性实施例的效果)
如图11和12所示,当PC120(即,G/O设备)从第一WFDNW断开时(S900,S1000),便携式终端50将G/O协商信号传输到MFP10(S914,S1014)。因此,便携式终端50与MFP10执行G/O协商(S916,S1016),由此确定便携式终端50成为处于G/O状态和CL状态中的哪一个。
当确定便携式终端50成为处于G/O状态时(图11中的S920),便携式终端50将第三WFDNW的WFDWSI(即,WS3)提供到MFP10(S922),由此建立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第三WFDNW的状态。另一方面,当确定便携式终端50成为处于CL状态时(图12的S1020),便携式终端50从MFP10获取第二WFDNW的WFDWSI(即,WS2)(S1022),由此建立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第二WFDNW的状态。便携式终端50根据G/O协商的结果,执行适当的处理,由此适当地建立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同一WFDNW的状态。
(对应关系)
在该说明性实施例中,便携式终端50和MFP10分别是“通信装置”和“第一设备”的例子。G/O协商信号是“第一类型命令”的例子。图11的WS3和图12的WS2分别是“第一无线设定信息”和“第二无线设定信息”的例子。在图11的情况G中,第一WFDNW和第三WFDNW分别是“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的例子。而且,在图12的情况H中,第一WFDNW和第二WFDNW分别是“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的例子。
尽管已经具体地描述了本发明的特定说明性实施例,但它们仅是示例性的并且不限制权利要求书。在权利要求书中定义的技术包括对上述说明性实施例的多种改进和改变。在下文中,例举上述说明性实施例的修改实施例。
(修改实施例1)
例如,在图5的情况A中,当施加用于断开PC120的电源的操作时,PC120(即,G/O设备)可以将指示PC120从第一WFDNW断开的断开信号传输到相应设备10,50,110。在这种情况下,当相应设备10,50,110从PC120接收到断开信号时,相应设备可以转变到设备状态(S302至S306)。即,相应设备10,50,110可以知道PC120从第一WFDNW断开,即使未传输G/O存在确认信号(参考图4)。因此,可以省略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的确认单元45,85。
(修改实施例2)
在图5的情况A的情况下,当参与列表仅包括用于MFP10的WFD的MAC地址和便携式终端50的MAC地址时(即,当参与列表仅包括两个MAC地址时),MFP10的传输单元42可以将Ireq信号传输到仅便携式终端50,而不将Ireq信号传输到MFP110。在这种情况下,MFP10的建立单元44可以建立仅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第二WFDNW的状态。而且,在另一修改实施例中,在图5的情况A中,当参与列表包括另一MAC地址时(即,当参与列表包括四个或更多MAC地址时),MFP10的传输单元42可以将Ireq信号传输到包括相应设备50,110的三个或更多设备中的每一个。在这种情况下,MFP10的建立单元44可以建立包括相应设备10,50,110的四个或更多设备属于第二WFDNW的状态。一般来说,“多个从站设备”可以是两个或更多从站设备。
(修改实施例3)
例如,在图5的情况A中,作为第一WFDNW的最早CL设备(即,处于参与列表的最高级的设备)的MFP10传输Ireq信号。代替此,处于参与列表中的次高级的设备(例如,在图5的情况A中的便携式终端50)可以传输Ireq信号。而且,例如,由用户从参与列表预先选择的设备可以传输Ireq信号。
(修改实施例4)
在图10至12的情况F至H中,显示控制单元89显示包括参与列表中的所有MFP的节点名的MFP列表。代替此,显示控制单元89可以显示仅包括参与列表中的所有MFP的节点名中,作为便携式终端50已经向其传输打印数据的传输目的地的MFP的节点名的MFP列表。而且,显示控制单元89可以显示仅包括参与列表中的所有MFP的节点名中,预先由用户选定的节点名的MFP列表。
(修改实施例5)
在上述说明性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将打印数据从便携式终端50传输到MFP10的例子。然而,说明性实施例的技术还能应用于不同于打印数据的数据的通信。例如,扫描数据可以从MFP10传输到便携式终端50。而且,上述说明性实施例的技术还能应用于与打印数据和扫描数据不同的数据(例如,语音数据、运动图像数据等等)的通信。
(修改实施例6)
CL设备(例如,MFP10)获得其他CL设备(例如,便携式终端50)的MAC地址的方法不限于执行图2的参与列表管理处理的方法。例如,当建立便携式终端50和MFP10,110作为CL设备所属的WFDNW时,MFP10的控制单元30可以将MAC地址的请求分组在预定时机(例如,定期地)广播到WFDNW。在这种情况下,当便携式终端50接收请求分组时,便携式终端50将包括便携式终端50的MAC地址的响应分组传输到MFP10。由此,接收单元41能通过G/O设备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MAC地址。同样地,接收单元41能从MFP110接收MAC地址。而且,便携式终端50的控制单元70可以在预定时机(例如定期地)将MAC地址的请求分组广播到WFDNW。在这种情况下,接收单元81能通过G/O设备,从相应MFP10,110接收相应MFP10,110的MFDMAC。
(修改实施例7)
“主站”不限于WFD的G/O设备,并且可以是任何设备,因为它是管理属于无线网络的相应设备的设备(例如,能关联属于无线网络的相应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的设备)。而且,“从站”不限于WFD的CL设备,并且可以是任何设备,因为它是从无线网络中的主站管理的设备。
(修改实施例8)
“通信装置”和“从站设备(第一设备)”不限于MFP10和便携式终端50,并且可以是其他通信装置(例如,打印机、扫描仪、传真装置、复印机、电话、台式PC、服务器等等)。而且,“主站设备”不限于PC120,并且可以是其他通信装置(例如,MFP、打印机、扫描仪、传真装置、复印机、便携式终端等等)。
(修改实施例9)
在上述说明性实施例中,MFP10的CPU32执行存储器34中的程序(即,软件),由此实现相应单元41至46。代替此,可以通过诸如逻辑电路等等的硬件来实现相应单元41至46中的至少一个。同样地,相应单元81至89中的至少一个可以通过诸如逻辑电路等等的硬件来实现。
而且,在说明书或附图中所图示的技术元件展示出单独的或通过其各种组合的技术可用性,并且不限于在提交申请时在权利要求中限定的组合。而且,在说明书或附图中例示的技术同时实现多个目的,以及任何一个目的的实现具有技术可用性。

Claims (8)

1.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被配置成,在已经建立了主站设备和多个从站设备所属于的第一无线网络的状态下,通过所述主站设备来从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设备是所述多个从站设备中的一个;
登记单元,所述登记单元被配置成,向所述通信装置的存储器登记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标识信息;
发送单元,所述发送单元被配置成,在所述主站设备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断开连接的特定情况下,通过使用登记在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标识信息来将第一类型命令发送到所述第一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类型命令是用于建立下述状态的命令:在所述状态中,从其发送所述第一类型命令的发送源设备以及对其发送所述第一类型命令的发送目的地设备属于同一无线网络;以及
建立单元,所述建立单元被配置成,当将所述第一类型命令发送到所述第一设备时,建立第一状态,其中,所述第一状态是所述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一设备属于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不同的第二无线网络的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类型命令是用于请求对其发送所述第一类型命令的发送目的地设备作为从站而新属于下述无线网络的命令:所述无线网络是从其发送所述第一类型命令的发送源设备已经作为主站而属于的无线网络,
其中,所述通信装置进一步包括:形成单元,所述形成单元被配置成,在所述特定情况下,新建立所述通信装置作为主站而属于的所述第二无线网络,并且
其中,在所述特定情况下,在新建立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之后,所述发送单元将所述第一类型命令发送到所述第一设备;并且
其中,所述建立单元通过向所述第一设备供应在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中使用的无线设定信息来建立所述第一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包括:
确认单元,所述确认单元被配置成,通过将预定信号发送到所述主站设备,以确定是否从所述主站设备接收到响应信号,来确认所述主站设备是否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断开连接,
其中,在确认了所述主站设备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断开连接的所述特定情况下,所述发送单元将所述第一类型命令发送到所述第一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当在所述主站设备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断开连接之前,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断开连接时,所述登记单元从所述存储器中删除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标识信息,并且在所述特定情况的情况下,所述发送单元不将所述第一类型命令发送到所述第一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接收单元通过所述主站设备从属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所述多个从站设备中的两个或更多个设备接收所述两个或更多个设备的两个或更多个标识信息,所述两个或更多个设备包括所述第一设备,
其中,所述登记单元向所述存储器登记所述两个或更多个标识信息,
其中,在所述特定情况下,所述发送单元通过使用所述两个或更多个标识信息中的每一个来将所述第一类型命令发送到所述两个或更多个设备中的每一个;并且
其中,当将所述第一类型命令发送到所述两个或更多个设备中的每一个时,所述建立单元通过将所述无线设定信息供应到所述设备来建立所述第一状态,其中,所述第一状态是所述通信装置和所述两个或更多个设备属于所述第二无线网络的状态。
5.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被配置成,在已经建立了主站设备和多个从站设备所属于的第一无线网络的状态下,通过所述主站设备来从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设备是所述多个从站设备中的一个;
登记单元,所述登记单元被配置成,向所述通信装置的存储器登记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标识信息;
发送单元,所述发送单元被配置成,在所述主站设备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断开连接的特定情况下,通过使用登记在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标识信息来将第一类型命令发送到所述第一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类型命令是用于建立下述状态的命令:在所述状态中,从其发送所述第一类型命令的发送源设备以及对其发送所述第一类型命令的发送目的地设备属于同一无线网络;以及
建立单元,所述建立单元被配置成,当将所述第一类型命令发送到所述第一设备时,建立第一状态,其中,所述第一状态是所述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一设备属于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不同的第二无线网络的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类型命令是用于请求协商通信的执行的命令,所述协商通信用于确定发送源设备和对其发送所述第一类型命令的发送目的地设备中的每一个成为未建立的无线网络的主站和从站中的哪一个,并且
其中,当将所述第一类型命令发送到所述第一设备时,所述建立单元与所述第一设备执行所述协商通信,以确定所述通信装置成为所述第二无线网络的主站和从站中的哪一个,
其中,当作为所述协商通信的结果而确定了所述通信装置成为所述第二无线网络的所述主站时,所述建立单元向所述第一设备供应在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中使用的第一无线设定信息,由此建立所述第一状态,并且
其中,当作为所述协商通信的结果而确定了所述通信装置成为所述第二无线网络的所述从站时,所述建立单元从所述第一设备获取在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中使用的第二无线设定信息,由此建立所述第一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接收单元通过所述主站设备从属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所述多个从站设备中的两个或更多个设备接收所述两个或更多个设备的两个或更多个标识信息,所述两个或更多个设备包括所述第一设备,
其中,所述登记单元向所述存储器登记所述两个或更多个标识信息,
其中,在所述特定情况下,所述发送单元将所述第一类型命令仅发送到所述两个或更多个设备中的所述第一设备,
其中,当作为所述协商通信的结果而确定了所述通信装置成为所述第二无线网络的所述主站时:
所述建立单元将所述第一无线设定信息供应到所述第一设备,以由此建立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二状态中,所述通信装置和仅所述第一设备属于所述第二无线网络;
在建立所述第二状态之后,所述发送单元通过使用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两个或更多个标识信息中的与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标识信息不同的一个或多个设备的标识信息,来将第二类型命令进一步发送到所述一个或多个设备中的每一个;以及
当将所述第二类型命令发送到所述一个或多个设备时,所述建立单元针对所述一个或多个设备来进行建立,将所述第一无线设定信息供应到所述设备,以由此建立所述第一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中,所述通信装置和所述两个或更多个设备属于所述第二无线网络,
其中,所述第二类型命令是用于请求所述第二类型命令的发送目的地设备作为从站而新属于下述无线网络的命令:所述无线网络是所述第二类型命令的发送源设备已经作为主站而属于的无线网络。
7.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被配置成,在已经建立了主站设备和多个从站设备所属于的第一无线网络的状态下,通过所述主站设备来从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设备是所述多个从站设备中的一个;
登记单元,所述登记单元被配置成,向所述通信装置的存储器登记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标识信息;
发送单元,所述发送单元被配置成,在所述主站设备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断开连接的特定情况下,通过使用登记在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标识信息来将第一类型命令发送到所述第一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类型命令是用于建立下述状态的命令:在所述状态中,从其发送所述第一类型命令的发送源设备以及对其发送所述第一类型命令的发送目的地设备属于同一无线网络;以及
建立单元,所述建立单元被配置成,当将所述第一类型命令发送到所述第一设备时,建立第一状态,其中,所述第一状态是所述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一设备属于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不同的第二无线网络的状态,
其中,在所述多个从站设备中的属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从站设备是所述通信装置的第一状况下,在所述特定情况下,所述发送单元将所述第一类型命令发送到所述第一设备,
其中,在所述多个从站设备中的属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从站设备是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二状况下,在所述特定情况下,所述发送单元不将所述第一类型命令发送到所述第一设备,
其中,在所述第一状况下,当将所述第一类型命令发送到所述第一设备时,所述建立单元建立所述第一状态,并且
其中,在所述第二状况下,当从所述第一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类型命令时,所述建立单元建立所述第一状态。
8.一种控制通信装置的方法,包括:
在已经建立了主站设备和多个从站设备所属于的第一无线网络的状态下,通过所述主站设备来从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设备是所述多个从站设备中的一个;
向所述通信装置的存储器登记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标识信息;
在所述主站设备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断开连接的特定情况下,通过使用登记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标识信息来将第一类型命令发送到所述第一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类型命令是用于建立下述状态的命令:在所述状态中,从其发送所述第一类型命令的发送源设备以及对其发送第一类型命令的发送目的地设备属于同一无线网络;以及
当将所述第一类型命令发送到所述第一设备时,建立第一状态,其中,所述第一状态是所述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一设备属于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不同的第二无线网络的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类型命令是用于请求对其发送所述第一类型命令的发送目的地设备作为从站而新属于下述无线网络的命令:所述无线网络是从其发送所述第一类型命令的发送源设备已经作为主站而属于的无线网络,
其中,所述控制通信装置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特定情况下,新建立所述通信装置作为主站而属于的所述第二无线网络,并且
其中,在所述特定情况下,在新建立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之后,将所述第一类型命令发送到所述第一设备;并且
其中,通过向所述第一设备供应在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中使用的无线设定信息来建立所述第一状态。
CN201310450033.1A 2012-09-28 2013-09-27 通信装置 Active CN1037169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8271 2012-09-28
JP2012218271A JP6036118B2 (ja) 2012-09-28 2012-09-28 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16904A CN103716904A (zh) 2014-04-09
CN103716904B true CN103716904B (zh) 2017-05-17

Family

ID=49261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50033.1A Active CN103716904B (zh) 2012-09-28 2013-09-27 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226328B2 (zh)
EP (1) EP2723140B1 (zh)
JP (1) JP6036118B2 (zh)
CN (1) CN1037169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54657B1 (ko) * 2012-06-19 2019-05-3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Wi-Fi P2P 네트워크에서 단말 간 연결 방법 및 그 단말
JP2015103827A (ja) * 2013-11-21 2015-06-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管理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512798B2 (ja) * 2014-11-19 2019-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398750B2 (ja) * 2015-01-29 2018-10-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
JP6524717B2 (ja) * 2015-03-04 2019-06-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機器、通信モード制御方法および通信モード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547521B2 (ja) * 2015-08-31 2019-07-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及び親局機器
KR101704638B1 (ko) * 2015-09-03 2017-02-08 재단법인 실감교류인체감응솔루션연구단 병렬 필드 버스 네트워크 기반 모터 제어 시스템
JP6524896B2 (ja) 2015-11-27 2019-06-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グラム
KR102599479B1 (ko) * 2016-11-02 2023-11-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근거리통신 연결을 위한 전자장치, 시스템 및 방법
JP6862872B2 (ja) * 2017-02-02 2021-04-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7215048B2 (ja) * 2018-09-28 2023-01-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端末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107655A1 (en) * 2003-05-28 2004-12-09 Philips Intellectual Property & Standards Gmbh Adhoc network reconstruction after radio contact lost with master device
CN1602606A (zh) * 2002-10-04 2005-03-30 索尼株式会社 具有通信功能的电子设备
CN102549979A (zh) * 2009-07-10 2012-07-04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 用于传送业务的方法和设备
EP2503840A1 (en) * 2011-03-23 2012-09-26 Sony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determining a master unit and correspond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progra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02655A3 (en) * 1996-04-17 1999-11-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2924828B2 (ja) 1996-11-07 1999-07-2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アドホック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とその接続方法
AU730712B2 (en) 1996-11-07 2001-03-15 Nec Corporatio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optimal parent terminal and ad hoc network for the same
JP2003092578A (ja) * 2001-09-18 2003-03-28 Fujitsu Ltd 管理装置、処理装置、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9370033B2 (en) 2003-11-20 2016-06-14 Koninklijke Philips N.V. Method for derect communication between a first station and a second station of a wireless network
US7685134B2 (en) 2003-12-31 2010-03-23 Nokia Corporation Media file sharing, correlation of metadata related to shared media files and assembling shared media file collections
JP4678859B2 (ja) * 2006-01-12 2011-04-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WO2011096752A2 (ko) * 2010-02-05 2011-08-11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소스 장치, 데스티네이션 장치 및 릴레이 장치의 통신 방법
US8817594B2 (en) * 2010-07-13 2014-08-2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Technique establishing a forwarding path in a network system
US8908537B2 (en) * 2012-01-27 2014-12-09 Alcatel Lucent Redundant network connections
GB2511562B (en) 2012-03-02 2015-08-12 Seven Networks Inc Providing data to a mobile application accessible at a mobile device via different network connections without interruption and mobile device which hands over
US8819247B2 (en) 2012-05-08 2014-08-26 Blackberry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ing a first device to communicate data from a second device
JP5907033B2 (ja) * 2012-09-28 2016-04-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2606A (zh) * 2002-10-04 2005-03-30 索尼株式会社 具有通信功能的电子设备
WO2004107655A1 (en) * 2003-05-28 2004-12-09 Philips Intellectual Property & Standards Gmbh Adhoc network reconstruction after radio contact lost with master device
CN102549979A (zh) * 2009-07-10 2012-07-04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 用于传送业务的方法和设备
EP2503840A1 (en) * 2011-03-23 2012-09-26 Sony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determining a master unit and correspond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progra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36118B2 (ja) 2016-11-30
EP2723140B1 (en) 2015-04-29
EP2723140A1 (en) 2014-04-23
CN103716904A (zh) 2014-04-09
JP2014072786A (ja) 2014-04-21
US20140094211A1 (en) 2014-04-03
US9226328B2 (en) 2015-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6904B (zh) 通信装置
CN103906194B (zh) 通信装置
US11290335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03369637B (zh) 通信装置
CN102833876B (zh) 无线通信设备
CN103369454B (zh) 通信装置
KR100861387B1 (ko) 통신 장치, 통신 방법, 통신 장치의 제어 방법 및 통신시스템
US9398627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P2958029A1 (en) Function executing device
CN104023158B (zh) 终端设备和功能执行设备
US20150092601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02833873B (zh) 无线通信装置
WO2006088016A1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2014027384A (ja) 通信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US20140280661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03716865B (zh) 通信装置
JP6171297B2 (ja) 無線通信装置
JP2011108109A (ja) 通信端末機器、及び通信中継機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20150077798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05163306B (zh) 通信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2014045379A (ja) 通信装置、及び、携帯端末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20078090A (ja) 通信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JP6471775B2 (ja) 無線通信装置
JP6481743B2 (ja) 通信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JP6191719B2 (ja) 端末装置及び機能実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