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96929A - 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96929A
CN103696929A CN201310449814.9A CN201310449814A CN103696929A CN 103696929 A CN103696929 A CN 103696929A CN 201310449814 A CN201310449814 A CN 201310449814A CN 103696929 A CN103696929 A CN 1036969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body
wall
inwall
valve
fl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4981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田宪司
坂野诚俊
近藤淳
小林俊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6969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969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1/00Multi-cylinder machines or pumps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1/12Multi-cylinder machines or pumps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 axe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1/14Multi-cylinder machines or pumps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 axe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1/141Details or component parts
    • F04B1/145Hou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036Component parts, details, e.g. sealings, lubrication
    • F04B27/1045Cylind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036Component parts, details, e.g. sealings, lubrication
    • F04B27/1081Casings, hou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12Casings; 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Fluid connections
    • F04B39/122Cylinder block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53/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1/00 - F04B23/00 or F04B39/00 - F04B47/00
    • F04B53/10Valves; Arrangement of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or (AREA)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压缩机,设置有包括缸膛的缸体、联接至缸体的端部的壳体以及保持在缸体与壳体之间的排出阀。缸体的端部包括隔板,隔板关闭缸膛的一端。隔板包括底部,底部形成缸膛的底表面。壳体包括外壁和内壁。外壁包括两个隔板支撑部,两个隔板支撑部与底部的部分接触。两个隔板支撑部布置在排出阀的相反侧上并且朝向内壁延伸。

Description

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缩机,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包括缸体和壳体的压缩机。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专利公开No.8-121330描述了一种包括单头活塞的往复式压缩机。该压缩机包括具有六个膛的缸体。分别限定膛的每个部分具有形成阀座的底部。阀座包括排出口。膛形成彼此完全独立的室。后壳体联接至缸体的后端部。吸入室形成在后壳体的中央部中并且朝向后壳体的后端部开口。排出室形成在吸入室的径向外侧处。排出阀和保持器布置在排出室附近的排出口中。缸体与后壳体联接以保持排出阀和保持器。
当活塞压缩对应的一个膛中的制冷剂时,膛的压力变高并且使阀座(也称为隔板)变形。因此,应力可能集中在膛中的边缘处并且损坏隔板。在上述公开的压缩机中,排出室具有从后部支撑隔板的厚外壁。这抑制了隔板的变形。但是,厚外壁在后壳体中的形成减小了排出室的容积。当制冷剂排出时,这会增加一定量的噪音。另外,在相应的排出室中,厚外壁减小了布置在排出室附近的排出阀的长度。因此,排出阀变得较不灵活。这可能不利地影响排出阀的运动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没有不利地影响排出阀的运动特性的情况下抑制隔板的变形的压缩机。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一种设置有包括缸膛的缸体的压缩机。缸体包括端部。缸体的端部包括关闭缸膛的一端的隔板。隔板包括形成缸膛的底表面的底部。底部包括排出口,排出口延伸通过底部并且与缸膛连通。壳体联接至缸体的端部。壳体包括环形外壁、位于外壁的内侧的环形内壁、形成在外壁与内壁之间的排出室以及形成在内壁的内侧的吸入室。排出阀保持在缸体与壳体之间。外壁包括与底部的部分接触的两个隔板支撑部。两个隔板支撑部布置在排出阀的相反侧上并且朝向内壁延伸。
从结合附图以示例方式示出本发明的原理的下列描述中将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和优势。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本优选实施方式的下列描述与附图一起可以对本发明以及本发明的目的和优势进行最佳的理解,在附图中:
图1为总体上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截面图;
图2为沿图1中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
图3为沿图1中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
图4为图1中示出的排出阀的平面图;
图5为图1中示出的压缩机中的前壳体的后视图;
图6为沿图5中的线C-C截取的截面图;
图7为沿图1中的线D-D截取的截面图;
图8为沿图1中的线E-E截取的截面图;
图9为图1中示出的压缩机中的后壳体的正视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压缩机中的后壳体的正视图;
图11为沿图10中的线F-F截取的截面图;
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压缩机中的前壳体的后视图;
图13为沿图12中的线G-G截取的截面图;以及
图14为图12中示出的后壳体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图1至图9对压缩机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1示出压缩机10,其为双头活塞型斜板式压缩机。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10的壳体包括两个联接的缸体11和12、联接至缸体11的前壳体13以及联接至缸体12的后壳体14。螺栓56整体地紧固前壳体13、缸体11和12以及后壳体14。
轴孔11A延伸穿过缸体11,轴孔12A延伸穿过缸体12。旋转轴15插入到轴孔11A和12A中并且由轴孔11A和12A的壁的密封表面支撑从而可以旋转。旋转轴15包括前突出端,在前突出端处,唇密封式密封装置16布置在旋转轴15与前壳体13的内壁之间。密封装置16容置在容置室13A中,容置室13A限定在旋转轴15与前壳体13的内壁之间。
与旋转轴15一体地旋转的斜板17固定至旋转轴15。斜板室18形成在缸体11和12中。斜板17容置在斜板室18中。斜板17包括环形基部17A。推力轴承19布置在前缸体11的一端与斜板17的基部17A之间。推力轴承20布置在后缸体12的另一端与斜板17的基部17A之间。推力轴承19和20将斜板17夹在中间并且限制斜板17在旋转轴15的轴线L的方向上的运动。另外,推力轴承19和20压靠缸体11和12中的轴孔11A和12A的开口端。
参照图2,前缸体11包括围绕旋转轴15布置的三个前缸膛21。另外,参照图7,以与前缸体11相同的方式,后缸体12包括围绕旋转轴15布置的三个后缸膛22。前缸膛21在轴线L的方向上与后缸膛22配对并且对准。双头活塞23插入到每对对准的缸膛22中。缸体11的前端包括隔板11B,隔板11B关闭每个前缸膛21的一端。隔板11B与缸体11一体地形成。隔板11B包括底部11C,底部11C形成每个前缸膛21的底表面。缸体12的后端包括隔板12B,隔板12B关闭每个后缸膛22的一端。隔板12B与缸体12一体地形成。隔板12B包括底部12C,底部12C形成每个后缸膛22的底表面。
在每个双头活塞23中,两个底托24将斜板17夹在中间并且将与旋转轴15一体地旋转的斜板17的旋转运动传递至双头活塞23。这使双头活塞23在对应的前缸膛21和后缸膛22中往复运动。前压缩室25在前缸膛21中限定在双头活塞23与底部11C之间。后压缩室26在后缸膛22中限定在双头活塞23与底部12C之间。
参照图2,缸体11包括围绕轴孔11A布置的三个缸体吸入室27。每个缸体吸入室27布置在在围绕轴孔11A的圆周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前缸膛21之间。缸体吸入室27围绕轴孔11A以等间距布置。另外,缸体11包括围绕轴孔11A布置的三个缸体排出室29。每个缸体排出室29布置在在围绕轴孔11A的圆周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前缸膛21之间。缸体排出室29围绕轴孔11A以等间距布置。另外,缸体排出室29在缸体11的径向方向上位于缸体吸入室27的外侧。
参照图1和图3,三个排出口30延伸通过缸体11的底部11C以使前缸膛21与前排出室28连通。排出阀31在前排出室28附近布置在排出口30处,以便覆盖排出口30。如图4中所示,排出阀31包括保持在内壁34与隔板11B之间的固定部31A和从固定部31A向外壁33延伸的阀部31B。垫圈32与保持器32A一体地形成,保持器32A限制排出阀31的张开角。
参照图3和5,前壳体13包括外壁33和位于外壁33的内侧的内壁34。外壁33和内壁34中的每一者均是环形的。前排出室28形成在外壁33与内壁34之间,前吸入室55形成在内壁34的内侧。前吸入室55与容置室13A连通。
外壁33将形成在外壁33的内侧的前排出室28与外部隔离并且在径向方向上具有预定厚度。外壁33包括向内壁34延伸的多个隔板支撑部33A。隔板支撑部33A与底部11C的部分接触。每个阀部31B的远端布置在隔板支撑部33A中的两个之间。如图5中的虚线所示,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减小重量,外壁33成形为具有在径向方向上的预定厚度,同时在容纳螺栓56的部分处向内侧延伸。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增加底部11C的强度,外壁33包括与底部11C接触的多对隔板支撑部33A。每对隔板支撑部33A中的隔板支撑部33A布置在相应的阀部31B的远端的相反侧上并且朝向内壁34延伸。
内壁34将形成在内壁34的外侧的前排出室28与形成在内壁34的内侧的前吸入室55隔离。内壁34的部分形成阀支撑部34A。固定部31A保持在阀支撑部34A与底部11C之间,其中,阀支撑部34A部分地覆盖底部11C的部分。
如图5和图6中所示,肋部35连接内壁34和外壁33。肋部35与底部11C相对。另外,肋部35连接内壁34的阀支撑部34A与外壁33的位于每对隔板支撑部33A中的两个隔板支撑部33A之间的部分。肋部35的纵向方向与压缩机的径向方向一致。肋部35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在轴线L的方向上的高度T2。内壁34和外壁33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在轴线L的方向上的高度T1。肋部35的高度T2设定成小于内壁34和外壁33的高度T1。因此,当排出阀31和垫圈32保持在缸体11与前壳体13之间时,肋部35不接触排出阀31和垫圈32。
如图1和图3中所示,缸体11和前壳体13彼此联接,其中排出阀31和垫圈32布置在缸体11与前壳体13之间。通孔延伸通过排出阀31和垫圈32以使形成在缸体11中的缸体排出室29与形成在前壳体13中的前排出室28连通。另外,通孔延伸通过排出阀31和垫圈32以使形成在前壳体13中的前吸入室55与形成在缸体11中的缸体吸入室27连通。在前壳体13中,其间布置有排出阀31和垫圈32的缸体11和前壳体13的联接形成前吸入室55和前排出室28,前吸入室55与缸体吸入室27连通并且与外部隔离,前排出室28与缸体排出室29连通并且与外部隔离。
现在将对压缩机10的后部结构进行描述。参照图7,缸体12包括围绕轴孔12A布置的三个缸体吸入室36。每个缸体吸入室36布置在在围绕轴孔12A的圆周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后缸膛22之间。缸体吸入室36围绕轴孔12A以等间距布置。另外,缸体12包括围绕轴孔12A布置的三个缸体排出室45。每个缸体排出室45布置在在围绕轴孔12A的圆周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后缸膛22之间。缸体排出室45围绕轴孔12A以等间距布置。另外,缸体排出室45在缸体12的径向方向上位于缸体吸入室36的外侧。缸体吸入室27在轴线L延伸的方向上与缸体吸入室36配对并且对准。
参照图1和8,三个排出口39延伸通过缸体12的底部12C以使后缸膛22与后排出室38连通。排出阀40在后排出室38附近布置在排出口39处从而覆盖排出口39。排出阀40包括固定部40A和阀部40B,固定部40A保持在内壁43与隔板12B之间,阀部40B从固定部40A向外壁42延伸。垫圈41与保持器41A一体地形成,保持器41A限制排出阀40的张开角。
参照图8和图9,前壳体13包括外壁42和位于外壁42的内侧的内壁43。外壁42和内壁43中的每一者均是环形的。后排出室38形成在外壁42与内壁43之间,并且后吸入室57形成在内壁43的内侧。后吸入室57与位于后吸入室57的内侧的吸入室37连通。
外壁42将形成在外壁42的内侧的后排出室38与外部隔离并且具有在径向方向上的预定厚度。以与前侧相同的方式,外壁42包括向内壁43延伸的多个隔板支撑部42A。隔板支撑部42A与底部12C的部分接触。每个阀部40B的远端布置在隔板支撑部42A中的两个之间。每对隔板支撑部42A中的隔板支撑部42A布置在相应的阀部40B的远端的相反侧上并且向内壁43延伸。
内壁43将形成在内壁43的外侧的后排出室38与形成在内壁43的内侧的后吸入室57隔离。内壁43的部分形成阀支撑部43A。固定部40A保持在阀支撑部43A与底部12C之间,其中,阀支撑部43A部分地覆盖底部12C。即,阀支撑部43A接触固定部40A并且使固定部40A紧靠底部12C的部分。
如图9中所示,肋部44连接内壁43和外壁42。肋部44与底部12C相对。另外,肋部44连接内壁43的阀支撑部43A与外壁42的位于每对隔板支撑部42A中的两个隔板支撑部42A之间的部分。肋部44的纵向方向与压缩机的径向方向一致。肋部44在轴线L的方向上的高度小于内壁43和外壁42在轴线L的方向上的高度。因此,当排出阀40和垫圈41保持在缸体12与后壳体14之间时,肋部44不接触排出阀40和垫圈41。
如图1中所示,缸体12和后壳体14彼此联接,其中排出阀40和垫圈41布置在缸体12与后壳体14之间。通孔延伸通过排出阀40和垫圈41以使形成在缸体12中的缸体排出室45与形成在后壳体14中的后排出室38连通。另外,通孔延伸通过排出阀40和垫圈41以使形成在缸体12中的缸体吸入室36与形成在后壳体14中的后吸入室57连通。在后壳体14中,其间布置有排出阀40和垫圈41的缸体12和后壳体14的联接形成后吸入室57和37以及后排出室38,后吸入室57和37与缸体吸入室36连通并且与外部隔离,后排出室38与缸体排出室45连通并且与外部隔离。
如图1中所示,吸入通道46延伸通过缸体11和12。吸入通道46具有前开口和后开口,前开口与三个缸体吸入室27中的一个连通,后开口与三个缸体吸入室36中的一个连通。另外,前缸体11包括进口47。进口47具有在缸体11的外表面中开口的一端和在吸入通道46的壁表面中开口的另一端。管道将进口47连接至外部制冷剂回路。
排出通道48(参照图2)延伸通过缸体11和12。排出通道48具有前开口和后开口,前开口与三个缸体排出室29中的一个连通,后开口与三个缸体排出室45中的一个连通。另外,前缸体11包括出口(未示出)。出口具有在缸体11的外表面中开口的一端和在排出通道48的壁表面中开口的另一端。管道将出口连接至外部制冷剂回路。如图2中所示,排出通道48在缸体的圆周方向上与吸入通道46间隔开。
现在将对前吸入结构进行描述。如图2中所示,缸体11包括吸入室连通通道50,吸入室连通通道50连通缸体吸入室27和轴孔11A。另外,缸体11包括膛连通通道51,膛连通通道51连通轴孔11A和前缸膛21。吸入室连通通道50和膛连通通道51在围绕轴孔11A的圆周方向上交替地布置。
如图1和2中所示,旋转轴15的前部包括形成在圆周表面中的进入槽52。进入槽52朝向轴孔11A的密封表面开口并且分别与吸入室连通通道50和膛连通通道51连通。旋转轴15的旋转使进入槽52移动并且机械地转换与进入槽52连通的吸入室连通通道50和膛连通通道51。这样,旋转轴15的由密封表面包围的部分作用为与旋转轴15一体地形成的前旋转阀。
现在将对后吸入结构进行描述。如图1和7中所示,缸体12包括后进入通道53,其连通后缸膛22和轴孔12A。另外,旋转轴15的后部包括形成在圆周表面中的供给槽54。供给槽54具有朝向后壳体14中的吸入室37开口的一端和与后进入通道53连通的另一端。旋转轴15的旋转使供给槽54移动并且机械地转换与供给槽54连通的后进入通道53。这样,旋转轴15的由密封表面包围的部分作用为与旋转轴15一体地形成的后旋转阀。
现在将对压缩机10的操作进行描述。制冷剂通过进口47吸入到吸入通道46中并且被供给至缸体吸入室27和36中的每一个。参照图2,当前缸膛21进入吸入冲程时,前旋转阀的进入槽52使相应的膛连通通道51与吸入室连通通道50的相邻的一个连通。这将制冷剂从相应的缸体吸入室27通过前旋转阀吸入到前缸膛21中。
旋转轴15的进一步旋转使进入槽52移动并且使膛连通通道51与吸入室连通通道50隔开。这关闭了前缸膛21,并且前缸膛21转换至压缩冲程和排出冲程。更具体地,随着相应的双头活塞23向前移动,吸入到相应的前压缩室25中的制冷剂被压缩至高压。然后,制冷剂从排出口30强行打开排出阀31并且排出到相应的前排出室28中。在此,从排出口30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使排出阀31的阀部31B移动至阀部31B接触垫圈32的限制器32A的位置,以打开排出阀31。
在压缩冲程中,前压缩室25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是高的。因此,由将底部11C向前推的内部压力产生的外力作用在底部11C上并且使底部11C变形。当底部11C变形时,应力集中在底部11C和前缸膛21连接处的边缘R处。前壳体13包括外壁33和内壁34,外壁33和内壁34限定前排出室28和前吸入室55。缸体11的隔板11B通过排出阀31和垫圈32中的至少一者向外壁33的端表面和内壁34的端表面施加力。
隔板支撑部33A从外壁33延伸并且与底部11C的部分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隔板支撑部33A通过垫圈32与底部11C的部分接触。因此,前壳体13接触底部11C的区域与现有技术相比有所增加。这抑制了在压缩过程中底部11C的变形。另外,隔板支撑部33A成对地布置在阀部31B的远端的相反侧上。这防止排出阀31与隔板支撑部33A之间的相互干涉,同时为排出阀31保持在径向方向上的预定长度(从固定部31A至阀部31B的长度)。
另外,固定部31A保持在作为内壁34的部分的阀支撑部34A与底部11C之间,其中,阀支撑部34A部分地覆盖底部11C。因此,前壳体13接触底部11C的区域与现有技术相比有所增加。这进一步抑制了在压缩过程中底部11C的变形。阀支撑部34A作用为保持排出阀31的固定部31A并且作用为抑制底部11C的变形。
肋部35连接内壁34和外壁33并且与底部11C相对。这提高了内壁34和外壁33的强度,提高了整个前壳体13的刚度,并且进一步抑制了在压缩过程中底部11C的变形。另外,肋部35在轴线L的方向上的高度T2设定成小于内壁34和外壁33在轴线L的方向上的高度T1。因此,肋部35不与排出阀31和垫圈32产生干涉,并且排出阀31的运动特性不受影响。
隔板支撑部33A和阀支撑部34A的形成减小了前排出室28的容积。但是,与当完全地增加外壁33或内壁34的厚度时相比,确保了用于前排出室28的足够的容积。当制冷剂排出时,这避免了噪音的产生。排出至前排出室28的制冷剂流动通过缸体排出室29并且经由排出通道48和出口进入外部制冷剂回路。
在压缩机的后侧,当制冷剂被吸入到吸入室37时,如果后缸膛22进入吸入冲程,后旋转阀的与吸入室37连通的供给槽54与相应的后进入通道53连通。这将制冷剂从吸入室37通过后旋转阀吸入到后进入通道53中。制冷剂进一步被吸入到与后进入通道53连通的缸膛22中。
旋转轴15的进一步旋转使供给槽54与后进入通道53隔开并且关闭后缸膛22。然后,后缸膛22转换至压缩冲程和排出冲程。更具体地,随着相应的双头活塞23向后移动,吸入到相应的后压缩室26中的制冷剂被压缩至高压。然后,制冷剂从排出口39强行打开排出阀40并且被排出到相应的后排出室38中。在此,从排出口39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使排出阀40的阀部40B移动至阀部40B接触垫圈41的保持器41A的位置,以打开排出阀40。
在压缩冲程中,后压缩室26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是高的。因此,外力作用在底部12C上并且使底部12C变形。当底部12C变形时,应力集中在底部12C和后缸膛22连接处的边缘R处。以与前壳体13相同的方式,后壳体14包括外壁42和内壁43,外壁42和内壁43限定后排出室38和后吸入室57。缸体12的隔板12B通过排出阀40和垫圈41中的至少一个向外壁42的端表面和内壁43的端表面施加力。
隔板支撑部42A从外壁42延伸,内壁43包括阀支撑部43A,并且肋部44连接内壁43和外壁42。该结构与前侧相同并且获得与前侧相同的优势。前侧处的外壁33、内壁34、隔板支撑部33A、阀支撑部34A、肋部35、前吸入室55以及前排出室28与后侧处的外壁42、内壁43、隔板支撑部42A、阀支撑部43A、肋部44、后吸入室57以及后排出室38相对应。排出至后排出室38的制冷剂流动通过缸体排出室45并且经由排出通道48和出口进入外部制冷剂回路。
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具有下文描述的优势。
(1)隔板支撑部33A从前壳体13的外壁33延伸,并且隔板支撑部33A接触底部11C的部分。这增加了前壳体13接触底部11C的区域并且允许在压缩过程中底部11C的变形受到抑制。另外,隔板支撑部33A成对地布置使得每对隔板支撑部33A中的隔板支撑部33A布置在相应的阀部31B的远端的相反侧上。这防止排出阀31与隔板支撑部33A之间的干涉,将排出阀31的长度(从固定部31A至阀部31B的长度)保持在预定长度,以及允许避免排出阀31的运动特性的变差。
(2)阀支撑部34A由前壳体13中的内壁34的部分形成,并且固定部31A保持在阀支撑部34A与底部11C之间,其中,阀支撑部34A部分地覆盖底部11C的部分。这增加了前壳体13接触底部11C的区域并且允许进一步抑制在压缩过程中底部11C的变形。另外,阀支撑部34A作用为保持排出阀31的固定部31A并且作用为抑制底部11C的变形。这简化了结构。
(3)肋部35连接前壳体13中的内壁34和外壁33,并且肋部35与底部11C相对。这提高了内壁34和外壁33的刚性,并且允许进一步抑制在压缩过程中底部11C的变形。另外,肋部35在轴线L的方向上的高度T2设定为小于内壁34和外壁33在轴线L的方向上的高度T1。因此,肋部35、排出阀31以及垫圈32不相互干涉,并且排出阀的运动特性不受影响。
(4)前壳体13中的隔板支撑部33A和阀支撑部34A的形成减小了前排出室28的容积。但是,与当完全地增加外壁33或内壁34的厚度时相比,确保了用于前排出室28的足够的容积。当制冷剂排出时,这避免了噪音的产生。
(5)隔板支撑部42A从后壳体14的外壁42延伸,并且隔板支撑部42A接触底部12C的部分。因此,后壳体14接触底部12C的区域增大,并且在压缩过程中底部12C的变形被抑制。另外,隔板支撑部42A成对地布置,使得每对隔板支撑部42A中的隔板支撑部42A布置在相应的阀部40B的远端的相反侧上。这防止了排出阀40与隔板支撑部42A之间的干涉,将排出阀40的长度(从固定部40A至阀部40B的长度)保持在预定长度,并且允许避免排出阀40的运动特性的变差。
(6)后壳体14的内壁43包括阀支撑部43A,并且固定部40A保持在阀支撑部43A与底部12C之间,其中,阀支撑部43A部分地覆盖底部12C的部分。这增加了后壳体14接触底部12C的区域并且允许进一步抑制在压缩过程中底部12C的变形。另外,阀支撑部43A作用为保持排出阀40的固定部40A以及作用为抑制底部12C的变形。这简化了结构。
(7)肋部44连接后壳体14中的内壁43和外壁42,并且肋部44与底部12C相对。肋部44提高了内壁43和外壁42的刚性,并且允许进一步抑制在压缩过程中底部12C的变形。另外,肋部44在轴线L的方向上的高度设定成小于内壁43和外壁42在轴线L的方向上的高度。因此,肋部44、排出阀40以及垫圈41不相互干涉,并且排出阀40的运动特性不受影响。
(8)后壳体14中的隔板支撑部42A和阀支撑部43A的形成减小了后排出室38的容积。但是,与当完全地增加外壁42或内壁43的厚度时相比,确保了用于后排出室38的足够的容积。当制冷剂排出时,这避免了噪音的产生。
第二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图10和图11对压缩机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在该实施方式中,后壳体14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有变化。除此之外,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相似或相同的附图标记给予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相应的部件相同的那些部件。将不对这些部件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0和图11中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壳体61包括圆柱形突出部62,其布置在连接外壁42和内壁43的每个肋部44的相对侧上。突出部62布置在与底部12C相对的位置处,并且肋部44布置在避免与隔板支撑部42A和阀部43A干涉的位置。每个突出部62在轴线L的方向上的高度与内壁43和外壁42在轴线L的方向上的高度相同。每个突出部62布置成接触底部12C的部分。另外,突出部62布置在避免与排出阀40和垫圈41干涉的位置。在图10中,突出部62布置在六个位置处。
突出部62还增加了后壳体61接触底部12C的区域。这进一步抑制在压缩过程中底部12C的变形。另外,突出部62布置成使得不与排出阀40干涉。因此,排出阀40的运动特性不受影响。本实施方式也获得第一实施方式的优势(1)至(8)。
第三实施方式
现将参照图12至14对压缩机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在该实施方式中,前壳体13和后壳体14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有变化。除此之外,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相似或相同的附图标记给予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相应的部件相同的那些部件。将不对这些部件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2中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前壳体71中,两个肋部72将外壁33的每对隔板支撑部33A连接至内壁34的相应的阀支撑部34A。肋部72与底部11C相对。每个隔板支撑部33A从螺栓孔75观察时朝向相应的阀支撑部34A定位。螺栓孔75沿着肋部72中的一个的延长线定位。每对肋部72从相应的成对的隔板支撑部33A延伸并且连接至相应的阀支撑部34A。每对肋部72中的两个肋部72的端部彼此靠近地定位在相应的阀支撑部34A的附近。另外,如图13中所示,肋部72在轴线L的方向上的高度T2设定为小于内壁34和外壁33在轴线L的方向上的高度T1。因此,当排出阀31和垫圈32保持在缸体11与前壳体71之间时,肋部72不接触排出阀31和垫圈32。图12示出三对肋部72或者总共六个肋部72。
如图14中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后壳体73中,两个肋部74将外壁42的每对隔板支撑部42A连接至内壁43的相应的阀支撑部43A。肋部74与底部12C相对。每个隔板支撑部42A从螺栓孔76上观察时朝向相应的阀支撑部43A定位。螺栓孔76沿着肋部74中的一个的延长线定位。每对肋部74从相应的成对的隔板支撑部42A延伸并且连接至相应的阀支撑部43A。每对肋部74中的两个肋部74的端部彼此靠近地定位在相应的阀支撑部43A的附近。另外,虽然未在图中示出,肋部74在轴线L的方向上的高度设定为小于内壁43和外壁42在轴线L的方向上的高度。因此,当排出阀40和垫圈41保持在缸体12与后壳体73之间时,肋部74不接触排出阀40和垫圈41。图14示出三对肋部74或者总共六个肋部74。
在前壳体71中,每对隔板支撑部33A通过一对肋部72连接至相应的阀支撑部34A。这提高了隔板支撑部33A和阀支撑部34A的刚性,并且允许进一步抑制在压缩过程中底部11C的变形。另外,螺栓孔75沿着肋部72的延长线定位。这允许进一步地提高阀支撑部34A的刚性。另外,肋部72在轴线L的方向上的高度T2设定为小于内壁34和外壁33在轴线L的方向上的高度T1。因此,肋部72、排出阀31以及垫圈32不相互干涉,并且排出阀31的运动特性不受影响。
在后壳体73中,每对隔板支撑部42A通过一对肋部74连接至相应的阀支撑部43A。这提高了隔板支撑部42A和阀支撑部43A的刚性,并且允许进一步抑制在压缩过程中底部12C的变形。另外,螺栓孔76沿着肋部74的延长线定位。这允许进一步地提高阀支撑部43A的刚性。另外,肋部74在轴线L的方向上的高度设定为小于内壁43和外壁42在轴线L的方向上的高度。因此,肋部74、排出阀40以及垫圈41不相互干涉,并且排出阀40的运动特性不受影响。本实施方式也获得第一实施方式的优势(1)、(2)、(4)至(6)以及(8)。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以多种其它特定形式实施。特别地,应当理解,本发明可以以下列形式实施。
在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前壳体和后壳体基本上具有相同结构,其中,隔板支撑部从外壁延伸,阀支撑部由内壁的部分形成。但是,前壳体和后壳体不必具有相同的结构。例如,为至少仅后壳体提供上述结构。
在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应用于双头活塞型斜板式压缩机。然而,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单头活塞型变排量斜板式压缩机。另外,代替旋转阀,排出机构和吸入机构可以由布置在缸体的隔板中的排出口和吸入口以及簧片排出阀和簧片吸入阀形成。
在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应用于下述压缩机,其在一侧上具有三个缸并且在两侧上具有总共六个缸。然而,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下述压缩机,其在一侧上具有五个缸并且在两侧上具有总共十个缸。
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垫圈32(垫圈41)保持在在缸体11(缸体12)与前壳体(后壳体)之间。然而,只要可以确保密封,可以省略垫圈32(垫圈41)。这样,垫圈与本发明的优势无关。
本示例和实施方式被认为是示意性的和非限制性的,并且本发明不限制于文中给出的具体内容,而是可以在随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和等同物内进行改进。

Claims (4)

1.一种压缩机,包括:
缸体,所述缸体包括缸膛,其中,所述缸体包括端部,所述缸体的所述端部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关闭所述缸膛的一端,所述隔板包括底部,所述底部形成所述缸膛的底表面,所述底部包括排出口,所述排出口延伸通过所述底部并且与所述缸膛连通;
壳体,所述壳体联接至所述缸体的所述端部,其中,所述壳体包括环形外壁、位于所述外壁的内侧的环形内壁、形成在所述外壁与所述内壁之间的排出室以及形成在所述内壁的内侧的吸入室;以及
排出阀,所述排出阀保持在所述缸体与所述壳体之间,其中
所述外壁包括两个隔板支撑部,所述两个隔板支撑部与所述底部的部分接触,以及
所述两个隔板支撑部布置在所述排出阀的相反侧上并且朝向所述内壁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中
所述排出阀包括固定部和阀部,所述固定部保持在所述缸体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阀部能够关闭所述排出口;
所述内壁包括阀支撑部,所述阀支撑部与所述隔板保持所述固定部;以及
所述阀支撑部与所述底部的部分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机,其中
所述壳体包括连接所述内壁和所述外壁的肋部,
所述肋部具有比所述内壁和所述外壁小的高度,以及
所述肋部与所述底部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中
所述肋部是两个肋部中的一个,以及
所述两个肋部分别从所述两个隔板支撑部朝向所述内壁延伸并且连接至所述内壁。
CN201310449814.9A 2012-09-27 2013-09-25 压缩机 Pending CN1036969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5190 2012-09-27
JP2012215190 2012-09-27
JP2013-110570 2013-05-27
JP2013110570A JP2014080965A (ja) 2012-09-27 2013-05-27 圧縮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96929A true CN103696929A (zh) 2014-04-02

Family

ID=50339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49814.9A Pending CN103696929A (zh) 2012-09-27 2013-09-25 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086760A1 (zh)
JP (1) JP2014080965A (zh)
KR (1) KR101475729B1 (zh)
CN (1) CN103696929A (zh)
BR (1) BR102013024665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33094A (ja) * 2015-01-21 2016-07-2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両頭ピストン型斜板式圧縮機
KR101926923B1 (ko) * 2016-11-02 2018-12-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컨 컴프레서
DE102017203928A1 (de) * 2017-03-09 2018-09-13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Axialkolbenmaschine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21330A (ja) * 1994-10-27 1996-05-14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往復動型圧縮機
US5702236A (en) * 1994-02-23 1997-12-30 Kabushiki Kaisha Toyoda Jiboshokki Seisakusho Reciprocating piston type compressor having a discharge chamber with a plurality of pulsation attenuating subchambers
CN1178292A (zh) * 1996-06-24 1998-04-08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 压缩机
CN1065024C (zh) * 1995-01-31 2001-04-25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 往复活塞式制冷压缩机
JP2003035263A (ja) * 2001-07-24 2003-02-07 Zexel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 往復式冷媒圧縮機
US20070065299A1 (en) * 2005-09-02 2007-03-22 Jeongsik Shin Compressor
CN100549413C (zh) * 2003-03-13 2009-10-14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活塞式压缩机
CN101769375A (zh) * 2008-12-29 2010-07-07 上海三电贝洱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缸盖垫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6873Y2 (zh) * 1986-01-17 1991-02-20
JPH059512Y2 (zh) * 1987-03-11 1993-03-09
JPH06147116A (ja) * 1992-11-13 1994-05-27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ピストン型圧縮機
JPH08170588A (ja) * 1994-12-16 1996-07-02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往復動型圧縮機
KR20110003827A (ko) * 2009-07-06 2011-01-13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압축기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02236A (en) * 1994-02-23 1997-12-30 Kabushiki Kaisha Toyoda Jiboshokki Seisakusho Reciprocating piston type compressor having a discharge chamber with a plurality of pulsation attenuating subchambers
JPH08121330A (ja) * 1994-10-27 1996-05-14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往復動型圧縮機
CN1065024C (zh) * 1995-01-31 2001-04-25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 往复活塞式制冷压缩机
CN1178292A (zh) * 1996-06-24 1998-04-08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 压缩机
JP2003035263A (ja) * 2001-07-24 2003-02-07 Zexel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 往復式冷媒圧縮機
CN100549413C (zh) * 2003-03-13 2009-10-14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活塞式压缩机
US20070065299A1 (en) * 2005-09-02 2007-03-22 Jeongsik Shin Compressor
CN101769375A (zh) * 2008-12-29 2010-07-07 上海三电贝洱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缸盖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86760A1 (en) 2014-03-27
JP2014080965A (ja) 2014-05-08
KR101475729B1 (ko) 2014-12-23
KR20140041354A (ko) 2014-04-04
BR102013024665A2 (pt) 2016-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30317B2 (ja) 両頭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US20210131427A1 (en) Scroll compressor
CN104214099B (zh) 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泵体结构及空调器
US20120251344A1 (en) Double-headed piston type swash plate compressor
KR20030042418A (ko) 밀폐형 로터리 압축기
CN103696929A (zh) 压缩机
CN105392995A (zh) 旋转压缩机
US20130205990A1 (en) Piston machine
US9695825B2 (en) Rotary compressor
EP3502476B1 (en) Rotary compressor
CN103850939A (zh)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JP2015531846A (ja) 冷媒充填型回転式圧縮機
JP2014167290A (ja) ベーン型圧縮機
US20190024658A1 (en) Rotary compressor
JP3899203B2 (ja) 往復動型圧縮機
KR20150105918A (ko) 피스톤식 압축기
KR102201409B1 (ko) 로터리 압축기
CN109595165B (zh) 高低压分割的多级压缩机
CN101545485B (zh) 侧向进气的旋转空气压缩装置
US11933305B2 (en) Rotary compressor with an oil groove facing the vane and exposed to a gap between the vane and the piston
CN101571128B (zh) 一种旋转式空气压缩机
CN208793231U (zh) 气缸、压缩机构、旋转式压缩机及热泵装置
KR101697148B1 (ko) 원심 흡입식 하이브리드 베인 유체기계
JPH07293431A (ja) 往復動型圧縮機における冷媒ガス吸入構造
JP2010242523A (ja) ポン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