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67251B - 一种高通量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通量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67251B
CN103667251B CN201210322582.6A CN201210322582A CN103667251B CN 103667251 B CN103667251 B CN 103667251B CN 201210322582 A CN201210322582 A CN 201210322582A CN 103667251 B CN103667251 B CN 1036672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hogenic bacterium
seqidno
sequence
capture probe
d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2258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67251A (zh
Inventor
王慧
储瑞蔼
谢东
韩雪松
周贤
邱红玲
李井泉
尹珺
王寿利
王奕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Institute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SIB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SIBS of CAS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SIBS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21032258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6725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672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72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672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72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通量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采用针对多种致病菌标志性DNA序列的通用引物对对样品进行PCR扩增,从而获得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使得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与分别针对所述致病菌标志性DNA序列的特异性捕获探针接触,获得带有不同可检测标记物的杂交产物;检测可检测标记物的信号以确定样品中致病菌的存在或数量。本发明还提供了用于检测致病菌的试剂盒。本发明的方法和试剂盒可准确快速、高通量地检测致病菌,具有易操作、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优点,其应用前景广泛。

Description

一种高通量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检测、公共卫生和细菌学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通量、快速检测致病菌(优选食源性致病菌)的新方法。
背景技术
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肠源性病毒感染等,是当今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引起这些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子是致病细菌。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就必须对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等各环节实施全程管理和监控,这就需要大量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快速、方便、准确、灵敏的食品安全分析检测技术。
目前,食品检验检疫工作中的细菌鉴定主要方法有: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PCR、SouthernBlot杂交(即DNA印迹法)、ELISA等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
但是,传统检测方法操作繁琐、耗时费力,一般需要5天,有的甚至需要一个月的时间;ELISA方法虽然灵敏度高,但容易污染,出现假阳性;采用多重PCR技术,虽然可以达到对单一菌的快速、准确和方便的诊断目的,但在病原菌未明时,需要采用多种不同引物进行试验,这对病原菌的复杂性和PCR程序的多样性来说是不够理想的。
随着生物芯片技术的日趋成熟,高效、快速、准确、灵敏的生物芯片技术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其中就包括食品微生物检测领域。液相芯片技术是新近开发出的新一代分子诊断技术平台,该平台既能保证信息质量,又能提供相对高通量的检测,其高通量、高精确性的特点提供了食源性细菌所需的多指标联合检测的思路。
目前最先进的技术是科学家韩健博士发明的Tem-PCR(targetenrichedmultiplexPCR,靶序列富集多重PCR)技术与液相芯片检测技术的结合运用,该技术能在一次反应中对多种靶序列进行高度敏感和特异的扩增和检测,其主要原理是,针对待扩增的每一种靶序列,设计两对巢式的特异性引物:F0,R0;Fi,Ri。其中的Fi和Ri引物带有一个能被通用的超级引物(SuperPrimer)识别的标签序列。巢式的靶序列特异性引物的浓度极低,用于在PCR的最初几个循环中富集目标序列。只有超级引物的浓度足以进行指数扩增,而且只有反向超级引物进行了生物素的标记。最后通过液相芯片检测平台输出信号,达到检测目的。该技术与普通PCR技术相比具有兼容性好、特异性强、效率超高、可半定量等优点,但是该技术也存在对所需DNA模板要求高、PCR反应时间长、敏感性不够强等缺点。
细菌rRNA按沉降系数分为3种,分别为5S、16S和23SrRNA。16SrDNA是细菌染色体上编码16SrRNA相对应的DNA序列,存在于所有细菌染色体基因中,它的内部结构包含保守区及可变区。16SrDNA是编码原核生物核糖体小亚基rRNA(16SrRNA)的基因,其长度约为1500pb,是细菌分类学研究中最常用、最有用的“分子钟”。
在核糖体RNA(rRNA)特征序列中,经研究认为16SrRNA及其类似的rRNA基因序列作为生物系统发育指标最为合适,其主要依据是:它们为细胞所共有;其功能同源且最为古老;既含有保守序列又含可变序列;分子大小适合操作;它的序列变化与进化距离相适应。依据16SrRNA序列绘制的生命进化树,卡尔·沃斯(CarlWoese)将地球上的所有细胞生物划分为3个域(domain),即古生菌(Archaea,也称Archaebacteria)、细菌(Bacteria,也称Eubacteria)和真核生物(Eukarya)。16SrRNA序列分析作为微生物分类系统的主要依据也得到了广泛认同,随着微生物核糖体数据库的日益完善,该技术成为细菌分类和鉴定的一个有力工具。
关于16SrDNA的数据库信息及分析软件较其它分类鉴定用的基因丰富得多,如RDP(http://rdp.cme.msu.edu/html/)、ARB(http://www.ard-home.de/)、ORS(http://soul.mikro.biologie.tu-muenchen.de/ORS/)、OPD(http://www.com.msu.eduOPD/)及PRIMROSE、CLUSTAL-X、PRIMERPREMIER、DNASTART等,各分析软件因采用的算法不同而各有所长。
然而,本领域中尚未提供同时检测样品中多种致病菌的方法。本领域中仍然迫切需要开发出能够克服目前致病菌检测中的不足、高通量、快速检测多种致病菌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高通量、快速检测致病菌的方法,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检测时间短等优点。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用于本发明方法的试剂盒,以及本发明的方法和试剂盒在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提供了一种获得样品中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的方法,所述致病菌为选自下组中的至少两种:大肠杆菌(E.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morium)、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单增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小肠结肠耶尔森菌(Yersimaenterocolitica)、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jejuni),所述方法包括:
(i)获得针对SEQIDNO:22所示序列ACGCGAAGAACCTTACC的通用上游引物和针对SEQIDNO:23所示序列TGTTGGGTTAAGTCCCGCAACGAG的通用下游引物;
(ii)采用所述通用上游引物和通用下游引物对所述样品进行PCR扩增,从而获得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其中,所述标志性DNA序列位于所述致病菌的16SrDNA中,且包含所述一种或多种致病菌各自独有的特异性序列。
在一些优选例中,通过以上所述的PCR扩增方法获得的分别是SEQIDNO:16-21所示的标志性DNA序列。
在一些优选例中,所述通用下游引物的序列针对SEQIDNO:24所示序列TGTTGGGTTAAGTCCCGCAACGA。
在一些优选例中,所述通用上游引物的序列如SEQIDNO:1或SEQIDNO:3所示;所述通用下游引物的序列如SEQIDNO:2、SEQIDNO:4、SEQIDNO:5、SEQIDNO:6或SEQIDNO:7所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通用上游引物为与SEQIDNO:22所示序列的15~17个连续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的序列;所述通用下游引物为与SEQIDNO:23的15~23个连续核苷酸序列完全互补的序列。
在一些优选例中,所述通用下游引物为与SEQIDNO:24所示序列TGTTGGGTTAAGTCCCGCAACGA的15~23个连续核苷酸序列完全互补的序列。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通用上游引物为与SEQIDNO:22所示序列的15~17个连续核苷酸序列完全互补的序列;所述通用下游引物为与SEQIDNO:23的15~23个连续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的序列。
在一些优选例中,所述通用下游引物为与SEQIDNO:24所示序列TGTTGGGTTAAGTCCCGCAACGA的15~23个连续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的序列。
在一些优选例中,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分别如下:a)SEQIDNO:16所示的大肠杆菌的标志性DNA序列;b)SEQIDNO:17所示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标志性DNA序列;c)SEQIDNO:18所示的蜡状芽孢杆菌的标志性DNA序列;d)SEQIDNO:19所示的单增李斯特菌的标志性DNA序列;e)SEQIDNO:20所示的小肠结肠耶尔森菌的标志性DNA序列;和f)SEQIDNO:21所示的空肠弯曲杆菌的标志性DNA序列。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提供了一种检测样品中致病菌的方法,所述致病菌为选自下组中的至少两种:大肠杆菌(E.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morium)、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单增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小肠结肠耶尔森菌(Yersimaenterocolitica)、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jejuni),所述方法包括:
(A)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方法获得样品中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
(B)提供分别针对所述至少两种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的相应特异性捕获探针;
(C)在杂交条件下,使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与所述特异性捕获探针接触,并且在所述接触之前、之时或之后用不同的可检测标记物标记所述特异性捕获探针或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与所述特异性捕获探针形成的复合物,获得带有不同可检测标记物的杂交产物;
(D)检测连接到所述杂交产物上的可检测标记物的信号,以确定样品中各种待测致病菌的存在或数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用于食品检验、食品加工过程检测、临床样品或化妆品检测,优选用于食品检疫。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检测标记物选自:编码微球、或其它载体(如荧光标记物、发光蛋白等)。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步骤(A)之后,分离和/或纯化所述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和/或将所述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与可检测标记物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检测标记物是生物素、抗生物素、抗体、标记细胞或发光蛋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样品来源于:食品、血液或尿液。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样品是DNA样品或菌液。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样品中可包含所述6种致病菌中的1、2、3、4、5或6种。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异性捕获探针选自:
a)针对SEQIDNO:16所示大肠杆菌标志性DNA序列的特异性捕获探针;b)针对SEQIDNO:17所示鼠伤寒沙门氏菌标志性DNA序列的特异性捕获探针;c)针对SEQIDNO:18所示蜡状芽孢杆菌标志性DNA序列的特异性捕获探针;d)针对SEQIDNO:19所示单增李斯特菌标志性DNA序列的特异性捕获探针;e)针对SEQIDNO:20所示小肠结肠耶尔森菌标志性DNA序列的特异性捕获探针;和f)针对SEQIDNO:21所示空肠弯曲杆菌标志性DNA序列的特异性捕获探针。
在另一些优选例中,所述特异性捕获探针的G/C为45~60%,优选50~55%。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特异性捕获探针的长度为20-25bp,更优选22bp。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特异性捕获探针的Tm值为40-60℃,优选52℃。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特异性捕获探针的5′端将修饰或封闭,以便于与编码微球偶联。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特异性捕获探针选自下组:
a)SEQIDNO:10所示的大肠杆菌的特异性捕获探针;
b)SEQIDNO:11所示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特异性捕获探针;
c)SEQIDNO:12所示的蜡状芽孢杆菌的特异性捕获探针;
d)SEQIDNO:13所示的单增李斯特菌的特异性捕获探针;
e)SEQIDNO:14所示的小肠结肠耶尔森菌的特异性捕获探针;和
f)SEQIDNO:15所示的空肠弯曲杆菌的特异性捕获探针。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C)中的所述可检测标记物为编码微球,所述编码微球采用可产生不同可信号的标记物编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标记物选自:不同颜色的标记物或其不同比例的组合。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标记物选自: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物、或不同比例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荧光标记物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编码微球与捕获探针偶联。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偶联通过EDC法进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偶联是通过NHS偶联剂进行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微球是聚苯乙烯微球,并根据其表面带有的分子残基的不同,可以结合不同的探针分子。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D)中的所述检测采用选自下组的一种或多种系统或仪器:液相芯片检测系统、流式细胞仪或固相芯片。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致病菌和/或治疗致病菌感染的试剂盒,所述致病菌为选自下组中的至少两种:大肠杆菌(E.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morium)、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单增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小肠结肠耶尔森菌(Yersimaenterocolitica)、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jejuni),所述试剂盒包含:
(i′)针对SEQIDNO:22所示序列ACGCGAAGAACCTTACC的通用上游引物和针对SEQIDNO:23所示序列TGTTGGGTTAAGTCCCGCAACGAG的通用下游引物,其中采用所述通用上游引物和通用下游引物对所述样品进行PCR扩增,可获得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其中,所述标志性DNA序列位于所述致病菌的16SrDNA中,且包含所述一种或多种致病菌各自独有的特异性序列;
(ii′)针对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的相应特异性捕获探针、各种可检测标记物、或各种特异性捕获探针与可检测标记物的连接物;
(iii′)一个或多个容器和/或包装物;
(iv′)任选的,PCR扩增用试剂;
(v′)任选的,用于连接所述特异性捕获探针和可检测标记物的试剂;
(vi′)任选的,检测信号用的试剂和/或仪器;
(vii′)任选的,使用说明书;
(viii′)任选的,致病菌治疗剂。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中,提供了下述物质在制备检测致病菌和/或治疗致病菌感染的试剂盒中的用途:
(i)针对SEQIDNO:22所示序列ACGCGAAGAACCTTACC的通用上游引物和针对SEQIDNO:23所示序列TGTTGGGTTAAGTCCCGCAACGAG的通用下游引物,其中采用所述通用上游引物和通用下游引物对所述样品进行PCR扩增,可获得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其中,所述标志性DNA序列位于所述致病菌的16SrDNA中,且包含所述一种或多种致病菌各自独有的特异性序列;
(ii)针对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的相应特异性捕获探针、各种可检测标记物、或各种特异性捕获探针与可检测标记物的连接物;
(iii)一个或多个容器和/或包装物;
(iv)任选的,PCR扩增用试剂;
(v)任选的,用于连接所述特异性捕获探针和可检测标记物的试剂;
(vi)任选的,检测信号用的试剂和/或仪器;
(vii)任选的,使用说明书;
(viii)任选的,致病菌治疗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检测标记物是微球。
在本发明的其它方面中,还提供了本发明上述方法和试剂盒在检测致病菌和/或治疗致病菌感染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其它方面由于本文的公开内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其中这些显示仅为了图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而不是为了局限本发明的范围。
图1:针对16SrDNA基因的通用引物和特异性捕获探针的设计示意图。
图2:采用通用引物对(SEQIDNO:1、SEQIDNO:2)PCR扩增不同菌株的凝胶电泳图。
图3:采用通用引物对(SEQIDNO:3、SEQIDNO:4)PCR扩增不同菌株的凝胶电泳图。
图4:采用通用引物对(SEQIDNO:3、SEQIDNO:5)PCR扩增不同菌株的凝胶电泳图。
图5:采用通用引物对(SEQIDNO:3、SEQIDNO:6)PCR扩增不同菌株的凝胶电泳图。
图6:采用通用引物对(SEQIDNO:3、SEQIDNO:7)PCR扩增不同菌株的凝胶电泳图。
图7:采用通用引物对(SEQIDNO:8、SEQIDNO:9)PCR扩增不同菌株的凝胶电泳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主要是为了克服目前致病菌(尤其是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高通量快速检测致病菌的方法,采用一对通用引物及特异性捕获探针设计,通过液相芯片实现信号输出的方法,可同时、快速检测多种致病菌。该方法高效、灵敏、特异性强、交叉反应少,克服多重PCR及荧光检测系统中存在的PCR反应引物设计繁琐及产生交叉反应等缺点。
本发明人开发的以16SrDNAPCR技术为核心的新型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只需采用一对通用引物就可以对多种不同细菌的16SrRNA特征信息进行扩增,获得的为包含多重性的16SrDNA信息的PCR产物。这种常规的PCR方法,可以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扩增反应。所获得的PCR产物,采用与特异性引物偶联的编码微球,用液相芯片检测系统(如Luminex200),可以实现多重性和高通量的检测目标。
获得致病菌标志性DNA序列的方法
本发明中提供了一种获得样品中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的方法,所述致病菌为选自下组中的至少两种:大肠杆菌(E.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morium)、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单增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小肠结肠耶尔森菌(Yersimaenterocolitica)、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jejuni),所述方法包括:
(i)获得针对SEQIDNO:22所示序列ACGCGAAGAACCTTACC的通用上游引物和针对SEQIDNO:23所示序列TGTTGGGTTAAGTCCCGCAACGAG的通用下游引物;
(ii)采用所述通用上游引物和通用下游引物对所述样品进行PCR扩增,从而获得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其中,所述标志性DNA序列位于所述致病菌的16SrDNA中,且包含所述一种或多种致病菌各自独有的特异性序列。
如本文所用,术语“标志性DNA序列”是指位于各种致病菌16SrDNA中、且可由本发明的通用引物对扩增获得的特定序列,所述序列的两端包含各菌共有的保守序列,而在该序列内部具有各种致病菌独有的特异性序列。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分别如下:a)SEQIDNO:16所示的大肠杆菌的标志性DNA序列;b)SEQIDNO:17所示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标志性DNA序列;c)SEQIDNO:18所示的蜡状芽孢杆菌的标志性DNA序列;d)SEQIDNO:19所示的单增李斯特菌的标志性DNA序列;e)SEQIDNO:20所示的小肠结肠耶尔森菌的标志性DNA序列;和f)SEQIDNO:21所示的空肠弯曲杆菌的标志性DNA序列。
如本文所用,术语“特异性序列”或“可变区”可互换使用,均是指位于各种待测致病菌16SrDNA基因内部、各种待测致病菌独有的一段区域。通过分析和比较各种待测致病菌的16SrDNA序列可确定该特异性序列的存在和具体位置。通常,该特异性序列两端具有各种致病菌共有的保守序列。所述的特异性序列可用于区分致病菌的种类。
可采用序列比对、参考文献(液体芯片技术定量测定人体血清CEA、AFP、NSE和tPSA,粱惠仪等,JMolDiagnTher,2010年7月,Vo1.2,No.4;王嘉莉等;High-Throughput,Sensitive,andAccurateMultiplexPCR-MicrosphereFlowCytometrySystemforLarge-ScaleComprehensiveDetectionofRespiratoryViruses(以新技术平台Luminex快速检测具二甲氧基苯青霉素抗药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2007年5月30日提前公开.10.1128/JCM.02501-06.2007,45(8):2626.DOI:J.Clin.Microbiol.JamesR.Prudent等)、实验验证等本领域常规技术确定适用于本发明方法的各待测致病菌的特异性序列或包含该序列的标志性DNA序列。关于16SrDNA的数据库信息及分析软件在本领域中是已知的,例如RDP(http://rdp.cme.msu.edu/html/)、ARB(http://www.ard-home.de/)、ORS(http://soul.mikro.biologie.tu-muenchen.de/ORS/)、OPD(http://www.com.msu.eduOPD/)及PRIMROSE、CLUSTAL-X、PRIMERPREMIER、DNASTART等,各分析软件因采用的算法不同而各有所长,这些数据库和软件均可用于本发明中。
如本文所用,术语“保守序列”或“共有序列”可互换使用,均是指各种致病菌的16SrRNA基因(16SrDNA)的标志性DNA序列中的一致序列。针对“保守序列”设计出的本发明的通用引物可用于扩增出各种待测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为了实现通用扩增的目的,通常该保守序列位于可变区的两端。
如本文所用,术语“通用引物对”是指针对致病菌标志性DNA序列中的保守区域、可用于扩增出包含各种致病菌的特异性序列的致病菌标志性DNA序列的一对通用引物。正向通用引物通常针对标志性DNA序列的上游;反向通用引物通常针对标志性DNA序列的下游。
通用引物对的设计可根据本领域中常规的引物设计规则进行、采用已知的引物设计软件和/或由提供引物设计的公司提供专门的服务。本发明的通用上游引物和通用下游引物分别针对SEQIDNO:22所示序列ACGCGAAGAACCTTACC(即单增李斯特菌16srDNA的927~943bp)和针对SEQIDNO:23所示序列TGTTGGGTTAAGTCCCGCAACGAG(即单增李斯特菌16srDNA的1041~1064bp)。例如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采用SEQIDNO:1或3的正向通用引物与SEQIDNO:2、4、5、6或7的反向通用引物组合形成通用引物对。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可采用本领域中已知的PCR方法和常规条件、采用本发明的通用引物对,对样品进行PCR扩增。也可对已知类型的菌种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将测序信息用于后续的特异性捕获探针设计。
致病菌检测方法
本发明中提供了一种检测致病菌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A)采用如上所述的方法获得样品中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
(B)提供分别针对所述至少两种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的相应特异性捕获探针;
(C)在杂交条件下,使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与所述特异性捕获探针接触,并且在所述接触之前、之时或之后用不同的可检测标记物标记所述特异性捕获探针或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与所述特异性捕获探针形成的复合物,获得带有不同可检测标记物的杂交产物;
(D)检测连接到所述杂交产物上的可检测标记物的信号,以确定样品中各种待测致病菌的存在或数量。
如本文所用,术语“特异性捕获探针”或“捕获探针”可互换使用,均是指针对可能存在的某种致病菌在16SrDNA标志性DNA序列中的特异性序列设计的,从而可特异性捕获该种致病菌的16SrDNA扩增产物的探针。根据需要,本发明的捕获探针可带有或不带有标记物(如放射性、生物素、荧光标记物等)。可根据本领域中常规的探针设计规则设计探针,并人工合成探针。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SEQIDNO:10~15的捕获探针序列分别特异性地针对并可分别捕获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蜡状芽孢杆菌、李斯特菌、小肠结肠耶尔森菌和空肠弯曲杆菌的标志性DNA序列,更具体而言标志性DNA序列中的特异性序列。
可用各种可检测标记物与捕获探针连接,以使得被特定捕获探针捕获的序列上带有特定的标记,从而将特定可检测标记与特定菌的序列对应起来,便于区分不同的细菌。所述可检测标记物包括但不限于:编码微球、载体(例如荧光标记物、发光蛋白)等,优选编码微球。连接标记物和捕获探针的方法是本领域中所熟知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所选的标记物对捕获探针或标记物进行修饰或改造,以得到两者可相互连接(例如可参见许艳军,厦门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液相芯片中羧基功能性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表征及其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及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等文献)。
如本文所用,术语“编码微球”是指具有不同可检测区分的特征(例如大小和/或颜色)、能与捕获探针偶联、并可被检测设备区分的各种微球。微球的材料可为:聚苯乙烯,如MultiAnalyte微球或SeroMap微球等。微球的直径可为20nm-200μm,优选5~10μm,更优选5.6μm。微球可用不同配比的染料(优选荧光染料)染成不同的颜色(如荧光色),从而获得可多达数种、十数种、数十种、甚至百余种不同的编码微球。可通过市售途径获得编码微球,例如购自凯杰生物、BIO-RAD或根据需要自行设计和制备编码微球(例如可参考陈玮,液相芯片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进展,成都医学院病理教研室,成都医院学报,2008(3):225-231,该文献以其全文纳入本文作为参考)。
本发明的捕获探针可经过修饰或改造具有适于与编码微球偶联的接头或基团,例如可在捕获探针的5′端连接AMB以用于进一步与编码微球连接。捕获探针与编码微球的偶联,可采用本领域中已知的方法进行(例如可参考韩卫宁等,液相芯片技术在核酸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现代预防医学,2008(10):1911-1915,该文献以其全文纳入本文作为参考)。例如在适合捕获探针上的接头或基团与编码微球上的相应结构连接或反应的条件下,混合和孵化捕获探针和编码微球。
在适当条件下,使采用通用引物对扩增得到的PCR产物与不同的捕获探针-编码微球偶联物杂交,以使得PCR产物带有来自编码微球的可检测信号。杂交条件可参照厂商提供的操作规程(例如luminex偶联试剂盒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或本领域中的常规条件进行。
可采用本领域中已知的方法检测连接到所述PCR产物上的编码微球的信号,以测定致病菌的存在或数量。例如可采用荧光微球检测系统、流式细胞仪或固相芯片等。当检测到与特定致病菌的捕获探针偶联的特定编码微球信号时,表明被检测的样品中带有此种特定的致病菌。如需要的话,可通过编码微球信号的强弱测定样品中致病菌的数量。
试剂盒及试剂的应用
本发明中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致病菌的试剂盒,其包含:
(i′)针对SEQIDNO:22所示序列ACGCGAAGAACCTTACC的通用上游引物和针对SEQIDNO:23所示序列TGTTGGGTTAAGTCCCGCAACGAG的通用下游引物,其中采用所述通用上游引物和通用下游引物对所述样品进行PCR扩增,可获得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其中,所述标志性DNA序列位于所述致病菌的16SrDNA中,且包含所述一种或多种致病菌各自独有的特异性序列;
(ii′)针对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的相应特异性捕获探针、各种可检测标记物、或各种特异性捕获探针与可检测标记物的连接物;
(iii′)一个或多个容器和/或包装物;
(iv′)任选的,PCR扩增用试剂;
(v′)任选的,用于连接所述特异性捕获探针和可检测标记物的试剂;
(vi′)任选的,检测信号用的试剂和/或仪器;
(vii′)任选的,使用说明书;
(viii′)任选的,致病菌治疗剂。
本发明中进一步提供了采用本发明的方法或试剂盒检测致病菌和/或治疗致病菌感染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优点
利用本发明的技术,可在4小时内对多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及其混合物进行准确、快速检测;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细菌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分型等)相比,新技术的特色和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可以直接用菌液或待检样品作为PCR模板进行快速多重PCR扩增,可同时对多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高通量并行检测,一次实验即可得出全部结果,操作简便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序列表说明
本发明序列表中序列号与具体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实施例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对本发明做出适当的修改、变动,这些修改和变动都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可采用本领域中的常规方法,例如参考《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纽约,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NewYork:ColdSpringHarborLaboratoryPress,1989)或按照供应商所建议的条件。DNA的测序方法为本领域常规的方法,也可由商业公司提供测试。
除非另外说明,否则百分比和份数按重量计算。除非另行定义,文中所使用的所有专业与科学用语与本领域熟练人员所熟悉的意义相同。此外,任何与所记载内容相似或均等的方法及材料皆可应用于本发明方法中。文中所述的较佳实施方法与材料仅作示范之用。
材料与方法
1.主要实验仪器
本实验的主要实验仪器是PCR仪(BIO-RADS1000Thermalcycler)、荧光微球检测系统(luminexliquichip200)。
2.实验菌株
3.主要实验试剂
大肠杆菌和志贺氏菌采用LB培养基培养;鼠伤寒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蜡状芽孢杆菌、小肠结肠耶尔森氏菌采用肉汤培养基培养;弯曲杆菌采用布氏肉汤培养基培养。
HotStarTaqPlus标准混合试剂盒(HotStarTaqPlusMastermixkit,cat.No.203645)、EDC、偶联微球、鞘液、S-PE均购自德国凯杰生物(QIAGEN)。
4.通用引物和捕获探针设计
通用引物的设计及生物素标记,根据食源性细菌的16SrDNA中标志性DNA序列的保守区域,设计一对通用引物,该引物的位置和序列如下所示:
通用上游引物16S-for针对SEQIDNO:22所示序列ACGCGAAGAACCTTACC,
序列:5’-ACGCGAAGAACCTTACC-3’(SEQIDNO:1);
序列:5’-GCGAAGAACCTTACC-3’(SEQIDNO:3);
通用下游引物16S-rev针对SEQIDNO:23所示序列CTGTTGGGTTAAGTCCCGCAACGAG,
序列:5’-TGCGGGACTTAACCCAAC-3’(SEQIDNO:2);
序列:5’-TGCGGGACTTAACCC-3’(SEQIDNO:4);
序列:5’-TCGTTGCGGGACTTAACCCAACA-3’(SEQIDNO:5);
序列:5’-GTTGCGGGACTTAACCCAACA-3’(SEQIDNO:6);
序列:5’-CTCGTTGCGGGACTTAACCCAA-3’(SEQIDNO:7);
另设计可扩增16SrDNA最长片段的一对引物(参考周煌,16SrRNA序列分析法在医学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北京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生物技术通讯,Vol.10,NO4,1999):
上游引物16S-for针对各菌的16SrDNA的8-28bp处:
序列:5’-AGAGTTTGATCCTGGCTCAG-3’(SEQIDNO:8);
下游引物16S-rev针对各菌的16SrDNA的1460-1510处:
序列:5’-ACGGTTACCTTGTTACGACTT-3’(SEQIDNO:9)。
各菌16SrDNAGenebank号:单增李斯特菌,JQ901483;大肠杆菌O157,CP001925.1;鼠伤寒沙门氏,JQ867391.1;空肠弯曲杆菌,CP001960.1;小肠结肠耶尔森菌,CP001048.1;蜡状芽孢杆菌,CP003187.1。
SEQIDNO:1-7扩增片段长度为130-140bp,SEQIDNO:8-9扩增片段长度的为1500bp左右,设计好的引物在5’端用生物素(Biotin)标记,用于luminex仪器Luminex-流式荧光技术(又称液态芯片,液相芯片))信号检测。
通过DNA测序获得PCR后的序列,然后结合NCBI中数据库Taxonomy,获得各菌株的16SrDNA,利用核酸比对软件DNAMAN进行比对,获得各菌株在通用引物区间内的标志性序列,即为设计的特异性探针所针对的序列(即为设计捕获探针所针对的序列)。对每种致病菌各设计一条捕获探针,Tm值为52℃左右,并在5’端磷酸化封闭,用于探针和微球的偶联。设计构思如图1所示。捕获探针的具体序列如表1所示:
表1.针对各菌株所设计的探针序列
AMB(由合成引物探针公司完成修饰)是化学物质氨基连接臂(Aminolinker)C12/5′端氨基修饰,用于连接探针和磁珠。
5.通用引物PCR反应及条件
试验中PCR的反应体系包括(50μl)(试剂盒HotStarTag:203645;品名:HotStarTaqPlusMasterMixKit(1000):Hotstar酶25μl,水22μl,通用引物(20μmol/l)各1μl,模板为约1μl1×108CFU/ml菌液。
PCR程序为:95℃,5min;94℃,40s;55℃,40s;72℃,1min;34个循环;72℃,2min;16℃,5min;终止。
所得到的PCR产物由英潍捷基(上海)贸易有限公司测序。
6.探针、微球的偶联
涡旋微球(1.25×107个微球/ml)5min,将100微升微球转至耦合管中,避光,用0.1MMES洗涤微球。离心微球12000rpm,3min,弃上清,再用50微升0.1MMES悬浮。将5微升100pmol/l的探针试剂加入到每一个相应的微球(即不同编码的微球)悬浮液中。立即加入2.5微升10毫克/毫升EDC到每一个包含探针和微球的混合管中,涡旋10sec,孵化混合液30min(室温)。
第二次EDC的添加和孵化(步骤同上)
二次孵化加2.5微升(0.1MMES溶解的EDC溶液10mg/ml)至探针-微球的混合管中,涡旋10sec,孵化30min,在室温暗处放置。
然后,用0.02%吐温20洗涤微球,加入1ml0.02%吐温20到偶联的微球的耦合管中,涡旋10sec,离心12000rpm,3min,弃上清。加1ml0.1%SDS清洗,涡旋10sec,12000rpm,3min离心。重新悬浮,用250微升1×TE,涡旋5sec。4℃保存。
7.荧光微球系统检测
步骤1:通用引物PCR扩增(同第5部分中所描述)
步骤2:通用引物PCR扩增产物与探针-微球偶联物的反应
A.反应体系中相关试剂的添加量:
微球混合体系(1×103个微球/ml):500微升-50×N=M
50表示稀释倍数;N表示各种探针-微球溶液的体积(μl);M表示1×TE的体积(mol/L)。
1×TE(10mMTris-HCl,pH=8.0,0.1mMEDTApH=8.0)的配制:
1MTris-HClpH=8.0,1ml;
0.5MEDTApH=8.0,0.2ml;
用超纯水定容至100ml。
成分 体积μl/r×n
微球混合体系 10
检测缓冲液 35
PCR产物 5
“r”是“反应(reaction)”的简写;
“n”是“数量(number)”的简写;
“体积μl/r×n”表示单个反应体系所需的试剂体积。
检测缓冲液(1.8l)的配方:606.6ml超纯水,1080ml的5MTMAC,9ml的20%肌氨酰(Sarkosyl),90ml的1MTris-HCl(pH=8.0),14.4ml的0.5MEDTA(pH=8.0)。
杂交过程:
将微球稀释液(微球混合体系+检测缓冲液)涡旋15s,混匀后加入到杂交管或96孔板中,每孔45μl,将PCR产物加入到相应孔中,每孔5μl,混匀后,将孔板于52℃孵育10min;孵育后,每孔加入10μlS-PE,52℃孵育5min;孵育后,每孔加入120微升事先预热的ddH2O,终止杂交过程,待测。
采用荧光微球检测系统(luminexliquichip200),通过红、绿两束激光分别检测微球编码和报告荧光以进行定性和半定量。
实施例1.采用SEQIDNO:1所示的通用上游引物和SEQIDNO:2所示的通用 下游引物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PCR扩增
培养所要检测的食源性致病菌:出血性大肠杆菌(EcoliO157:H7,即E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murium,即Salm)、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即Bacc)、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即List)、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jejuni,即Cj)、小肠结肠耶尔森氏菌(Yersiniaenterocolitica,即Yer),并将菌液调至104CFU/ml,直接进行PCR扩增。
PCR扩增结果如图2所示。
图2所示为菌种PCR凝胶电泳图,从左到右依次是空白、实验菌株salm(鼠伤寒沙门氏菌)、list(单增李斯特菌)、Ecoli(O157:H7,大肠杆菌O157)、cj(空肠弯曲杆菌)、yer(小肠结肠耶尔森菌)、bacc(蜡状芽孢杆菌)、以上6种菌的混合菌样、六种菌的混合DNA样和分子量标记(Marker100-2000bp)。
该结果显示:所设计的引物可以高灵敏度、特异性扩增相应的菌株及菌株混合液。
实施例2.采用SEQIDNO:3所示的通用上游引物和SEQIDNO:4所示的通用 下游引物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PCR扩增
菌液的扩增方法同上(实施例1),PCR扩增结果如图3所示。
图3所示为菌种PCR凝胶电泳图,从左到右依次是空白、混合菌液、实验菌株salm(鼠伤寒沙门氏菌)、list(单增李斯特菌)、分子量标记(Marker100-2000bp)、Ecoli(O157:H7)、cj(空肠弯曲杆菌)、yer(小肠结肠耶尔森菌)、bacc(蜡状芽孢杆菌)。
该结果显示:所设计的引物也可以有效扩增获得PCR产物,可作为通用引物。
实施例3.采用SEQIDNO:3所示的通用上游引物和SEQIDNO:5所示的通用 下游引物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PCR扩增
菌液的扩增方法同上(实施例1),PCR扩增结果如图4所示。
图4所示为菌种PCR凝胶电泳图,从左到右依次是混合菌液、实验菌株salm(鼠伤寒沙门氏菌)、list(单增李斯特菌)、Ecoli(O157:H7)、cj(空肠弯曲杆菌)、yer(小肠结肠耶尔森菌)、bacc(蜡状芽孢杆菌)、分子量标记(Marker100-2000bp)。
该结果显示:所设计的引物也可以作为通用引物,获得相应的PCR产物以及混合菌的PCR产物。
实施例4.采用SEQIDNO:3所示的通用上游引物和SEQIDNO:6所示的通用 下游引物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PCR扩增
菌液的扩增方法同上(实施例1),PCR扩增结果如图5所示。
图5所示为菌种PCR凝胶电泳图,从左到右依次是分子量标记(Marker100-2000bp)、空白、混合菌液、实验菌株salm(鼠伤寒沙门氏菌)、list(单增李斯特菌)、cj(空肠弯曲杆菌)、Ecoli(O157:H7)、yer(小肠结肠耶尔森菌)、bacc(蜡状芽孢杆菌)。
该结果显示:所设计的引物也可以作为通用引物,获得相应的PCR产物以及混合菌的PCR产物。
实施例5.采用SEQIDNO:3所示的通用上游引物和SEQIDNO:7所示的通用 下游引物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PCR扩增
菌液的扩增方法同上(实施例1),PCR扩增结果如图6所示。
图6所示为菌种PCR凝胶电泳图,从左到右依次是分子量标记(Marker100-2000bp)、空白、混合菌液、Ecoli(O157:H7)、实验菌株salm(鼠伤寒沙门氏菌)、list(单增李斯特菌)、cj(空肠弯曲杆菌)、yer(小肠结肠耶尔森菌)、bacc(蜡状芽孢杆菌)。
该结果显示:所设计的引物也可以作为通用引物,获得相应的PCR产物以及混合菌的PCR产物。
实施例6.采用SEQIDNO:8所示的上游引物和SEQIDNO:9所示的下游引物对 食源性致病菌进行PCR扩增(扩增长度大约在1500bp)
菌液的扩增方法同上(实施例1),PCR扩增结果如图7所示。
图7所示为菌种PCR凝胶电泳图,从左到右依次是空白、混合菌液、实验菌株salm(鼠伤寒沙门氏菌)、list(单增李斯特菌)、cj(空肠弯曲杆菌)、Ecoli(O157:H7)、yer(小肠结肠耶尔森菌)、bacc(蜡状芽孢杆菌)、分子量标记(Marker100-2000bp)。
该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引物扩增单个菌时,可以获得目标产物,当对混合菌液进行PCR扩增时,就得不到目标产物,而我们设计实验的关键是需要可以对混合菌液有效扩增的引物。因为我们所要检测的样品均是混合菌液(如:尿液、食品其中的微生物一定不止一种),此引物不能作为通用引物运用于本实验。
实施例7.采用Luminex系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
将包含单一菌株或混合菌株样品的实施例1中所得的PCR产物与偶联了探针的微球反应,然后采用Luminex系统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数据类型:平均值,n=8
阳性结果判定依据:所获得的荧光强度中位值(MPI)大于250,或为阴性结果的平均值加上5倍的标准差(标准差δ=根号[Σ(Xi-X0)^2/n],i=1~n)。
以表格中关于List菌的数据为例:
阴性结果的平均值=(56+39+56.5+33+42)/5=45.3
Σ(Xi-X0)
=(56-45.3)+(162.5-45.3)+(39-45.3)+(56.5-45.3)+(33-45.3)+(42-45.3)
=117.2
Σ(Xi-X0)^2/n=117.2*2/6=39,根号39=6.25,
阳性结果=45.3+5*6.25=76.5,其中162.5大于76.5。所以采用本发明的试剂和方法对单增李斯特菌检测的结果为阳性。
其它结果可以按此方法类推。
首先是单个样的测定,即对样品为单种菌的PCR产物进行检测,以确定检测探针设计的可行性、灵敏度及特异性。由表2的编码1-6可以得出:探针设计正确,灵敏度高,且特异性高。
然后对混合样品(以上菌混合浓度均在1×104CFU/ml左右,直接获得的PCR产物)进行测定。从编码7的混合样品测定可以得出探针特异性强的结论。
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结论:本发明的系统可以作为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有效系统。
实施例8.采用Luminex系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特异性
将包含各种菌株的样品的PCR产物与偶联了探针的微球反应,然后采用Luminex系统进行检测。特异性检测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数据类型:平均值,n=12
阳性结果判定依据同上。所获得的荧光强度中位值(MPI)大于250,或为阴性结果的平均值加上5倍的标准差。
从表3可以看出,编码1-6为所设计引物所针对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显示本发明的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编码7-11是未纳入探针设计中的其它菌类,采用本系统未探测到6种特异性探针所针对的细菌以外的菌,表明系统特异性强,没有发生交叉反应。
实施例9.采用Luminex系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同类型菌株
将包含鼠伤寒沙门氏菌不同型号的菌株的样品的PCR产物与偶联了探针的微球反应,然后采用Luminex系统进行检测。特异性检测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数据类型:平均值,n=6
从表4可以看出,编码1-4为不同型号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检测结果,结果显示本发明所设计的针对鼠伤寒沙门氏菌CICC21484的探针也同样适用于其它型号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在其它菌株中,我们查看了各菌不同型号菌株的16SDNA序列,其序列基本一致,所以所设计的探针基本能探测大部分的同类型菌株。结论
由于16S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已从根本上影响了人们对细菌之间进化关系的理解,许多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中均进行了16SrRNA序列测定。然而,本领域中尚未采用16SrDNA、PCR扩增及借助仪器快速鉴别未知样品中微生物的种类。
本实验中采用PCR扩增将16SrRNA片段扩增成16SrDNA。然后,通过比对多种菌的16SrDNA序列,找到各菌的高度特异性区域,在高度特异性区域的两端找到这些菌的高度保守区设计通用引物并使其带生物素标记。
本实验对16SrDNA长约1500bp左右的序列设计多对引物,由图2、3、4、5、6、7表明在16SrDNA的约900~1200bp处(例如单增李斯特菌16SrDNA的920-1140bp处)设计引物,可扩增约在130-140bp片段,可获得高效率的扩增,而引物16S-FORSEQIDNO:8、16S-REVSEQIDNO:9并不能扩增混合菌样的有效片段,不能符合本次实验同时检测6种菌的要求。这说明,任意选择16SrDNA中的所谓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常常不能在混合菌多重PCR的状况下获得目的DNA产物。
发明人经过反复实验和尝试发现:针对具体的6种常用的致病菌大肠杆菌(E.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morium)、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单增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小肠结肠耶尔森菌(Yersimaenterocolitica)、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jejuni),根据SEQIDNO:22和SEQIDNO:23分别设计上下游通用引物,可以同时扩增各菌标志性DNA。
本实验引物的设计解决了以往食源性细菌采用多重PCR的扩增所导致的交叉反应,引物设计简单,成本降低。
捕获探针的设计主要针对在通用引物PCR扩增后所得的序列中的各菌的高度特异性区域。
对探针的5’端进行修饰(如氨基化)以便该探针和微球的偶联,每个探针偶联一个编码的(如颜色编码)微球,使得仪器识别PCR产物和探针微球结合后的微球信号,从而实现单一反应体系同时检测多种菌株的目的。
本发明的反应体系检测灵敏、特异性强、检测速度快,在15min就可完成检测过程,液相芯片技术改变以往通用芯片需要将探针固定在芯片上、芯片成本高的状况,而只需要一个无菌反应体系(如96孔细胞培养板),就可以一次完成多个(如96个)样品的测定,成本低、效率高,是大批量样品检测的首选方法。
在不久的将来液相芯片技术会以其高通量、检测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以及检测动态范围宽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与各研究领域。
此外,虽然实施例中的通用引物序列和捕获探针是针对特定的致病菌设计和制备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的构思确定其它致病菌中可用于本发明的可变区序列,并设计和制备相应的通用引物序列和捕获探针,以实现对其它致病菌的检测。
在本发明提及的所有文献都在本申请中引用作为参考,就如同每一篇文献被单独引用作为参考那样。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的上述讲授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获得样品中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的方法,所述致病菌为选自下组中的至少两种:大肠杆菌(E.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murium)、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单增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小肠结肠耶尔森菌(Yersimaenterocolitica)、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jejuni),所述方法包括:
(i)获得针对SEQIDNO:22所示序列ACGCGAAGAACCTTACC的通用上游引物和针对SEQIDNO:23所示序列TGTTGGGTTAAGTCCCGCAACGAG的通用下游引物;
(ii)采用所述通用上游引物和通用下游引物对所述样品进行PCR扩增,从而获得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其中,所述标志性DNA序列位于所述致病菌的16SrDNA中,且包含所述一种或多种致病菌各自独有的特异性序列,
其中,所述方法用于非疾病诊断和/或治疗目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用上游引物为与SEQIDNO:22所示序列的15~17个连续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的序列;所述通用下游引物为与SEQIDNO:23的15~23个连续核苷酸序列完全互补的序列。
3.一种检测样品中致病菌的方法,所述致病菌为选自下组中的至少两种:大肠杆菌(E.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murium)、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单增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小肠结肠耶尔森菌(Yersimaenterocolitica)、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jejuni),所述方法包括:
(A)采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获得样品中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
(B)提供分别针对所述至少两种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的相应特异性捕获探针;
(C)在杂交条件下,使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与所述特异性捕获探针接触,并且在所述接触之前、之时或之后用不同的可检测标记物标记所述特异性捕获探针或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与所述特异性捕获探针形成的复合物,获得带有不同可检测标记物的杂交产物;
(D)检测连接到所述杂交产物上的可检测标记物的信号,以确定样品中各种待测致病菌的存在或数量,
其中,所述方法用于非疾病诊断和/或治疗目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用于食品检验、食品加工过程检测或化妆品检测。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用于食品检疫。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异性捕获探针选自:
a)针对SEQIDNO:16所示大肠杆菌标志性DNA序列的特异性捕获探针;
b)针对SEQIDNO:17所示鼠伤寒沙门氏菌标志性DNA序列的特异性捕获探针;
c)针对SEQIDNO:18所示蜡状芽孢杆菌标志性DNA序列的特异性捕获探针;
d)针对SEQIDNO:19所示单增李斯特菌标志性DNA序列的特异性捕获探针;
e)针对SEQIDNO:20所示小肠结肠耶尔森菌标志性DNA序列的特异性捕获探针;和
f)针对SEQIDNO:21所示空肠弯曲杆菌标志性DNA序列的特异性捕获探针。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的所述可检测标记物为编码微球,所述编码微球采用可产生不同可检测信号的标记物编码。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中的所述检测采用选自下组的一种或多种系统或仪器:液相芯片检测系统、流式细胞仪或固相芯片。
9.一种用于检测致病菌的试剂盒,所述致病菌为选自下组中的至少两种:大肠杆菌(E.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murium)、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单增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小肠结肠耶尔森菌(Yersimaenterocolitica)、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jejuni),所述试剂盒包含:
(i')针对SEQIDNO:22所示序列ACGCGAAGAACCTTACC的通用上游引物和针对SEQIDNO:23所示序列TGTTGGGTTAAGTCCCGCAACGAG的通用下游引物,其中采用所述通用上游引物和通用下游引物对所述样品进行PCR扩增,可获得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其中,所述标志性DNA序列位于所述致病菌的16SrDNA中,且包含所述一种或多种致病菌各自独有的特异性序列;
(ii')针对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的相应特异性捕获探针、各种可检测标记物、或各种特异性捕获探针与可检测标记物的连接物;
(iii')一个或多个容器和/或包装物;
(iv')任选的,PCR扩增用试剂;
(v')任选的,用于连接所述特异性捕获探针和可检测标记物的试剂;
(vi')任选的,检测信号用的试剂;
(vii')任选的,使用说明书。
10.一种用于检测致病菌并治疗致病菌感染的试剂盒,所述致病菌为选自下组中的至少两种:大肠杆菌(E.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murium)、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单增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小肠结肠耶尔森菌(Yersimaenterocolitica)、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jejuni),所述试剂盒包含:
(i')针对SEQIDNO:22所示序列ACGCGAAGAACCTTACC的通用上游引物和针对SEQIDNO:23所示序列TGTTGGGTTAAGTCCCGCAACGAG的通用下游引物,其中采用所述通用上游引物和通用下游引物对所述样品进行PCR扩增,可获得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其中,所述标志性DNA序列位于所述致病菌的16SrDNA中,且包含所述一种或多种致病菌各自独有的特异性序列;
(ii')针对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的相应特异性捕获探针、各种可检测标记物、或各种特异性捕获探针与可检测标记物的连接物;
(iii')一个或多个容器和/或包装物;
(iv')任选的,PCR扩增用试剂;
(v')任选的,用于连接所述特异性捕获探针和可检测标记物的试剂;
(vi')任选的,检测信号用的试剂;
(vii')任选的,使用说明书;以及
(viii')致病菌治疗剂。
11.下述物质在制备检测致病菌的试剂盒中的用途:
(i)针对SEQIDNO:22所示序列ACGCGAAGAACCTTACC的通用上游引物和针对SEQIDNO:23所示序列TGTTGGGTTAAGTCCCGCAACGAG的通用下游引物,其中采用所述通用上游引物和通用下游引物对所述样品进行PCR扩增,可获得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其中,所述标志性DNA序列位于所述致病菌的16SrDNA中,且包含所述一种或多种致病菌各自独有的特异性序列;
(ii)针对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的相应特异性捕获探针、各种可检测标记物、或各种特异性捕获探针与可检测标记物的连接物;
(iii)一个或多个容器和/或包装物;
(iv)任选的,PCR扩增用试剂;
(v)任选的,用于连接所述特异性捕获探针和可检测标记物的试剂;
(vi)任选的,检测信号用的试剂;
(vii)任选的,使用说明书。
12.下述物质在制备检测致病菌并治疗致病菌感染的试剂盒中的用途:
(i)针对SEQIDNO:22所示序列ACGCGAAGAACCTTACC的通用上游引物和针对SEQIDNO:23所示序列TGTTGGGTTAAGTCCCGCAACGAG的通用下游引物,其中采用所述通用上游引物和通用下游引物对所述样品进行PCR扩增,可获得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其中,所述标志性DNA序列位于所述致病菌的16SrDNA中,且包含所述一种或多种致病菌各自独有的特异性序列;
(ii)针对所述致病菌的标志性DNA序列的相应特异性捕获探针、各种可检测标记物、或各种特异性捕获探针与可检测标记物的连接物;
(iii)一个或多个容器和/或包装物;
(iv)任选的,PCR扩增用试剂;
(v)任选的,用于连接所述特异性捕获探针和可检测标记物的试剂;
(vi)任选的,检测信号用的试剂;
(vii)任选的,使用说明书;以及
(viii)致病菌治疗剂。
CN201210322582.6A 2012-09-03 2012-09-03 一种高通量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 Active CN1036672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22582.6A CN103667251B (zh) 2012-09-03 2012-09-03 一种高通量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22582.6A CN103667251B (zh) 2012-09-03 2012-09-03 一种高通量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67251A CN103667251A (zh) 2014-03-26
CN103667251B true CN103667251B (zh) 2016-03-23

Family

ID=50306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22582.6A Active CN103667251B (zh) 2012-09-03 2012-09-03 一种高通量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672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98230B (zh) * 2014-04-18 2016-02-17 北京农学院 一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侵染叶类蔬菜的评估方法
CN106148502B (zh) * 2014-12-11 2020-02-28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一种直接检测食源致病菌的高通量方法
CN104988144A (zh) * 2015-06-26 2015-10-21 南开大学 检测土壤中10种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基因液相芯片及其检测方法
CN106636379A (zh) * 2016-12-06 2017-05-10 河北意和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 一种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的三重pcr检测方法
CN106755497B (zh) * 2017-01-23 2019-03-12 江西华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CN106916894A (zh) * 2017-04-06 2017-07-04 吉林大学 一种多重pcr检测微生态活菌制剂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
CN109112222B (zh) * 2017-06-22 2022-07-15 李莉 肠道菌群的荧光检测试剂盒
CN107236812B (zh) * 2017-07-07 2020-04-14 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用于蜡样芽孢杆菌的检测试剂盒、检测方法及应用
US11371073B2 (en) * 2020-03-11 2022-06-28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Agriculture Listeria detection
CN112575097B (zh) * 2020-10-12 2022-05-10 南开大学 一种用于检测蜡样芽孢杆菌的液相芯片及应用
CN112538544B (zh) * 2020-12-30 2022-06-14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 具有特异性分子靶标的食源性致病菌标准菌株活菌的检测方法及应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17323A2 (en) * 2003-04-02 2006-11-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fectious etiologic agent detection probe and probe set, carrier, and genetic screening method
CN1982472A (zh) * 2005-12-16 2007-06-20 天津生物芯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检测肠道重要致病菌的基因芯片及其检测方法和检测试剂盒
CN101240335A (zh) * 2007-02-09 2008-08-13 天津生物芯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检测奶制品中常见致病菌的基因芯片和试剂盒
CN102229992A (zh) * 2011-05-27 2011-11-02 中南大学 用于多种细菌的基因检测膜条及其引物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17323A2 (en) * 2003-04-02 2006-11-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fectious etiologic agent detection probe and probe set, carrier, and genetic screening method
CN1982472A (zh) * 2005-12-16 2007-06-20 天津生物芯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检测肠道重要致病菌的基因芯片及其检测方法和检测试剂盒
CN101240335A (zh) * 2007-02-09 2008-08-13 天津生物芯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检测奶制品中常见致病菌的基因芯片和试剂盒
CN102229992A (zh) * 2011-05-27 2011-11-02 中南大学 用于多种细菌的基因检测膜条及其引物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dentification of Bacillus spp., Escherichia coli, Salmonella spp., Staphylococcus spp. and Vibrio spp. with 16S ribosomal DNA-based oligonucleotide array hybridization;Yu-Cheng Chiang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061231;第107卷;131-13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67251A (zh) 2014-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67251B (zh) 一种高通量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
Chung et al. A magneto-DNA nanoparticle system for rapid detection and phenotyping of bacteria
Yang et al. Magnetic nano-beads based separation combined with propidium monoazide treatment and multiplex PCR assay for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viable Salmonella Typhimurium, Escherichia coli O157: H7 and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n food products
Zuiderwijk et al. An amplification-free hybridization-based DNA assay to detec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utilizing the up-converting phosphor technology
CN104419703B (zh) 一种高通量快速检测常见致病菌的方法
Luo et al. A colorimetric assay method for invA gene of Salmonella using DNAzyme probe self-assembled gold nanoparticles as single tag
CN107430644A (zh) 用于测定胃肠道菌群失调的方法
CN110195119A (zh) 一种用于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试剂盒、引物对、探针和方法
KR20130005208A (ko) 리얼타임 pcr을 이용한 카바페넴 내성 장내균 검사 방법 및 키트
Mu et al. The fluorescent probe-based recombinase-aided amplification for rapid detec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O157: H7
CN110373485A (zh) 一种解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和淋球菌三联检试剂盒
CN109439727A (zh) 一种检测微生物的方法及试剂盒
Chen et al. Multiplex PCR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five pathogenic bacteria closely related to foodborne diseases
Hu et al. Multiplexed and DNA amplification-free detection of foodborne pathogens in egg samples: Combining electrical resistance-based microsphere counting and DNA hybridization reaction
CN108977555B (zh) 一种禽致病性大肠杆菌o78血清型的特异性基因、检测方法及免疫层析试纸条
CN112094930B (zh) 一种肺炎链球菌血清分型试剂盒及分型方法
CN109337995A (zh) 土拉杆菌及其亚种的pcr检测方法和试剂盒
CN103509790B (zh) 利用单管巢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改良结核菌诊断方法
Carter et al. Rapid, multiplexed characterization of 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STEC) isolates using suspension array technology
CN111172301A (zh) 一种艰难梭菌毒素b的pcr荧光检测试剂盒及其应用
Nosaz et al. Development of a DNA aptamer to detect Brucella abortus and Brucella melitensis through cell SELEX
CN102936625B (zh) 一种用于副溶血性弧菌分子分型的分子马达生物传感器试剂盒
Chung et al. A magneto-DNA nanoparticle system for target specific bacterial identification
CN104031129A (zh) 用于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表皮葡萄球菌的肽核酸探针组及其试剂盒、使用方法、用途
RU2567011C2 (ru) ЗОНД ПЕПТИДНО-НУКЛЕИНОВОЙ КИСЛОТЫ, НАБОР И СПОСОБ ОБНАРУЖЕНИЯ И/ИЛИ КОЛИЧЕСТВЕННОГО ОПРЕДЕЛЕНИЯ Salmonella spp. И ИХ ПРИМЕНЕНИ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0031 Yueyang Road, Shanghai, No. 319, No.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Institute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ddress before: 200031 Yueyang Road, Shanghai, No. 319, No.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