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57603A - 利用藻渣制备吸油材料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利用藻渣制备吸油材料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57603A
CN103657603A CN201310689857.4A CN201310689857A CN103657603A CN 103657603 A CN103657603 A CN 103657603A CN 201310689857 A CN201310689857 A CN 201310689857A CN 103657603 A CN103657603 A CN 1036576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absorption
residue
absorption material
algae
d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8985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57603B (zh
Inventor
张国琛
李莎
张倩
李秀辰
母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31068985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57603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576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576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576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576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olid-Sorbent Or Filter-Aiding Compositions (AREA)
  • Removal Of Floating Material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利用藻渣制备吸油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将藻渣进行干燥脱水处理,获得干藻渣;将干藻渣置于反应容器中,并加入水、硬脂酸和碱性化合物,混合均匀后将混合物放置到真空干燥箱内在干燥10-20小时,获得吸油材料,其中水、硬脂酸、碱性化合物和干藻渣的质量比为100:2-10:25-30:40-80,并且所述的碱性化合物由碳酸铵、氢氧化钠和氧化锌按照质量比为100:1-10:24-40的比例混合而成。

Description

利用藻渣制备吸油材料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油材料的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利用藻渣制备吸油材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含油污水的排放以及油船、油罐的泄漏会严重污染环境,尤其对海洋、河流等水体的负面影响巨大。这些油类在环境中滞留时间长,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同时也造成了石油资源的浪费。目前处理各类油污染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吸油材料。
目前,常见的吸油材料可以分为2个主要类别,一类是天然的无机吸油材料,如硅藻土、石灰等,这种吸油材料的漂浮差、吸油率低,并且吸油的同时也会吸水,因此目前已很少使用;另一类是有机吸油材料,其中人工合成的有机吸油材料如聚丙烯、聚乙烯和聚氨酯等,这类吸油材料虽然在吸油的同时不吸水,但是降解速度很慢或不能生物降解,吸油后处理困难,若处理不当可能造成二次污染。而天然有机吸油材料如竹纤维、木纤维、吸油草等,其吸油作用主要通过纤维表面吸附,利用纤维间隙和管腔的毛细管作用对油进行吸附,因此纤维特性对其吸油性能影响较大。且由于纤维素羟基多,有较大的亲水性,减弱了其吸油能力,同时也影响了其对油的保持能力,当在油水中长时间放置时,所吸附的油易被水置换而析出。因此,对天然有机吸油材料进行改性处理,使其在保持或提高吸油率的同时不吸水成为研究热点。
海藻作为生长在海洋里的低等自养植物,国内年产量达1110万吨左右,占世界海藻年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海藻加工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藻渣,若不加以利用,则会造成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藻渣的干物质中粗纤维的含量约50%左右,微孔结构丰富,因此如能利用藻渣作为吸油材料的原料,使其变废为宝,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操作简单、方便,能够获得吸油速度快、便于使用、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吸油材料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利用藻渣制备吸油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a、将藻渣进行干燥脱水处理,获得干藻渣,
b、将干藻渣置于反应容器中,并加入水、硬脂酸和碱性化合物,混合均匀后将混合物放置到真空干燥箱内在干燥10-20小时,获得吸油材料,其中水、硬脂酸、碱性化合物和干藻渣的质量比为100:2-10:25-30:40-80,并且所述的碱性化合物由碳酸铵、氢氧化钠和氧化锌按照质量比为100:1-10:24-40的比例混合而成。
所述a步骤中获得的干藻渣的含水率10-20%、粒度范围是0.9-3.1mm。 
所述b步骤中将混合物放置到真空干燥箱内的干燥条件是50-80℃、80-90Kpa。
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所公开的方法,利用藻渣作为制备吸油材料的原料,来源广泛,反应试剂易得且价廉,反应工艺简单,综合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可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而利用本方法所获得的吸油材料具有吸油前体积小,便于贮藏和运输的优点,使用时可以直接撒向水面,吸油后可用拖网进行收集。并且该种吸油材料的吸油速度快,可在5分钟内吸附最大饱和吸附量70%以上的油,10分钟时即能达到最大吸油量,可以有效防止漏油继续扩散。同时该种吸油材料的密度小,可长时间漂浮在海平面上,只吸油不吸水,吸油性能良好,吸油率可达2.87g/g;而且该吸油材料便于回收处理,可通过压力或离心的方式回收油,也可以用作燃料,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可以说这种方法以及利用该方法制备的吸油材料具备了多种优点,特别适合于在本领域中推广应用,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方法4种实施例制成的吸油材料的吸油性能测试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对海带渣进行干燥脱水处理并粉碎,获得粒度为0.9mm的干燥海带渣;将干燥海带渣置于反应容器中,并向反应容器中加入水,水与干燥海带渣的质量比为10:7,再向反应容器中加入为水质量12%的的硬脂酸、为水质量26.4%的碱性化合物,其中碱性化合物按照15份氧化锌、50份碳酸铵和1份氢氧化钠的质量比配置而成,将上述物质在反应容器中搅拌混合,搅拌2小时后,将混合物置于真空干燥箱中,在60℃、90Kpa的条件下干燥处理20小时,即获得海带渣吸油材料,其吸油率可达2.87g/g。
实施例二
对海带渣进行干燥脱水处理并粉碎,获得粒度为0.9mm的干燥海带渣;将干燥海带渣置于反应容器中,并向反应容器中加入水,水与干燥海带渣的质量比为10:7,再向反应容器中加入为水质量12%的的硬脂酸、为水质量26.8%的碱性化合物,其中碱性化合物按照15份氧化锌、50份碳酸铵和2份氢氧化钠的质量比配置而成,将上述物质在反应容器中搅拌混合,搅拌2小时后,将混合物置于真空干燥箱中,在60℃、90Kpa的条件下干燥处理20小时,即获得海带渣吸油材料,其吸油率可达2.08g/g。
实施例三
对裙带菜渣进行干燥脱水处理并粉碎,获得粒度为0.9-1.7mm的干燥裙带菜渣;将干燥裙带草渣置于反应容器中,并向反应容器中加入水,水与干燥裙带菜渣的质量比为2:1,再向反应容器中加入为水质量12%的的硬脂酸、为水质量26.8%的碱性化合物,其中碱性化合物按照15份氧化锌、50份碳酸铵和2份氢氧化钠的质量比配置而成,将上述物质在反应容器中搅拌混合,搅拌2小时后,将混合物置于真空干燥箱中,在60℃、80Kpa的条件下干燥处理10小时,即获得裙带菜渣吸油材料,其吸油率可达1.62g/g。
实施例四
对裙带菜渣进行干燥脱水处理并粉碎,获得粒度为1.7-3.1mm的干燥裙带菜渣;将干燥裙带草渣置于反应容器中,并向反应容器中加入水,水与干燥裙带菜渣的质量比为5:3,再向反应容器中加入为水质量12%的的硬脂酸、为水质量26.4%的碱性化合物,其中碱性化合物按照15份氧化锌、50份碳酸铵和1份氢氧化钠的质量比配置而成,将上述物质在反应容器中搅拌混合,搅拌2小时后,将混合物置于真空干燥箱中,在60℃、80Kpa的条件下干燥处理10小时,即获得裙带菜渣吸油材料,其吸油率可达1.28g/g。

Claims (3)

1.一种利用藻渣制备吸油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a、将藻渣进行干燥脱水处理,获得干藻渣,
b、将干藻渣置于反应容器中,并加入水、硬脂酸和碱性化合物,混合均匀后将混合物放置到真空干燥箱内在干燥10-20小时,获得吸油材料,其中水、硬脂酸、碱性化合物和干藻渣的质量比为100:2-10:25-30:40-80,并且所述的碱性化合物由碳酸铵、氢氧化钠和氧化锌按照质量比为100:1-10:24-40的比例混合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藻渣制备吸油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步骤中获得的干藻渣的含水率10-20%、粒度范围是0.9-3.1mm。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藻渣制备吸油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b步骤中将混合物放置到真空干燥箱内的干燥条件是50-80℃、80-90Kpa。
CN201310689857.4A 2013-12-16 2013-12-16 利用藻渣制备吸油材料的方法 Active CN1036576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89857.4A CN103657603B (zh) 2013-12-16 2013-12-16 利用藻渣制备吸油材料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89857.4A CN103657603B (zh) 2013-12-16 2013-12-16 利用藻渣制备吸油材料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57603A true CN103657603A (zh) 2014-03-26
CN103657603B CN103657603B (zh) 2016-06-01

Family

ID=50297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89857.4A Active CN103657603B (zh) 2013-12-16 2013-12-16 利用藻渣制备吸油材料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5760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56607A (zh) * 2014-06-16 2014-09-24 李美凤 一种浒苔凝胶吸油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254703A (zh) * 2020-03-20 2020-06-09 母超航 一种改性天然植物纤维绒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5928A (ja) * 1997-07-17 1999-02-09 Kenji Shinohara 油吸着拡散防止、油水浄化及び分解、海底改良剤及び 海底改良物マリンアース
CN1978511A (zh) * 2006-11-29 2007-06-13 上海宜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循环使用的吸油材料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5928A (ja) * 1997-07-17 1999-02-09 Kenji Shinohara 油吸着拡散防止、油水浄化及び分解、海底改良剤及び 海底改良物マリンアース
CN1978511A (zh) * 2006-11-29 2007-06-13 上海宜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循环使用的吸油材料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杨磊等: "江蓠藻渣及其膳食纤维对Pb2 + 和Cd2 + 吸附研究", 《渔业现代化》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56607A (zh) * 2014-06-16 2014-09-24 李美凤 一种浒苔凝胶吸油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254703A (zh) * 2020-03-20 2020-06-09 母超航 一种改性天然植物纤维绒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57603B (zh) 2016-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02295B (zh) 一种增强型水泥助磨剂
CN106589444B (zh) 一种利用废纸制备磁性纤维素气凝胶的方法
CN105107468A (zh) 一种超疏水超亲油秸秆纤维的制备方法
CN103464114A (zh) 一种石墨烯/壳聚糖多孔海绵吸油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3833917B (zh) 一种红麻杆/树脂复合吸油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80547A (zh) 一种由废纸制备磁性纤维素气凝胶的方法
CN105582898A (zh) 一种改性纤维素基吸油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9513425A (zh) 一种花生壳石墨烯复合气凝胶吸油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49496A (zh) 一种魔芋葡甘聚糖吸油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560421B (zh) 一种高浓度脱硫型水煤浆添加剂及制备方法
CN105251438A (zh) 一种以纤维为造孔剂的粉煤灰基吸附材料
CN106672965A (zh) 一种用棉秸秆制备高比表面多级孔活性炭的方法
CN103657603A (zh) 利用藻渣制备吸油材料的方法
CN106268663A (zh) 一种重金属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CN1854239B (zh) 粉尘覆盖抑制剂
CN103061117B (zh) 一种木棉纤维吸油材料
CN114870802A (zh) 一种多元固废协同制备磁性多孔碳复合吸附材料的方法
CN102732350A (zh) 纸泥及城市生活垃圾生物质环保再生能源燃料及制备方法
CN101863636A (zh) 印染污泥再利用方法
CN104888720A (zh) 一种海藻质油污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Kumar et al. Tea byproducts biorefinery for bioenergy recovery and value-added products development: A step towards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CN108273829B (zh) 一种降低拜耳法赤泥碱性的方法
CN115028391B (zh) 一种再生混凝土微粉活化利用的固化剂制备方法
CN104327189A (zh) 木屑制备高吸油材料的方法
CN202390861U (zh) 一种适用于含多价阳离子矿物环境的土工衬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