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19978A - 粘合剂组合物及易分解性粘合带 - Google Patents

粘合剂组合物及易分解性粘合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19978A
CN103619978A CN201280027737.1A CN201280027737A CN103619978A CN 103619978 A CN103619978 A CN 103619978A CN 201280027737 A CN201280027737 A CN 201280027737A CN 103619978 A CN103619978 A CN 1036199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hyl
acrylate
acid
poly
binder com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773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本章一
佐藤绘理子
森野彰规
田中浩二郎
中村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IC Corp
Osaka University NUC
Original Assignee
Osaka University NUC
Dainippon Ink and Chemic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292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7421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Osaka University NUC, Dainippon Ink and Chemic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Osaka University NUC
Publication of CN1036199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199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9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ation on to a macromolecule having groups capable of inducing the formation of new polymer chains bound exclusively at one or both ends of the starting macromolecule
    • C08F293/005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ation on to a macromolecule having groups capable of inducing the formation of new polymer chains bound exclusively at one or both ends of the starting macromolecule using free radical "living" or "controlled" polymerisation, e.g. using a complexing ag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33/00Adhesive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Adhesive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J1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09J133/06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the oxygen atom being present only as part of the carboxyl radic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1/00Features of adhesiv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J9/00, e.g. additives
    • C09J11/02Non-macromolecular additives
    • C09J11/06Non-macromolecular additives organ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53/00Adhesives based on block copolymers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sequence of a polymer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Adhesive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3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hesive composition
    • C09J7/38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PSA]
    • C09J7/381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PSA] based on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9J7/385Acrylic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5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process specific features
    • C09J2301/50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process specific features process for debonding adheren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易分解性粘合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是含有将(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作为主要单体成分的丙烯酸系聚合物(X)的同时,还含有酸催化剂或酸发生剂的粘合剂组合物,其中,所述丙烯酸系聚合物(X)含有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所述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包含由含有羧基前体基团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a)衍生出的重复单元,且该重复单元数为10以上。

Description

粘合剂组合物及易分解性粘合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易分解性粘合带及实现所述易分解性粘合带的易分解性粘合剂组合物,所述易分解性粘合带在进行向被粘物的贴附、物品间的固定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能够容易地将上述贴附、固定加以分解。
背景技术
粘合带作为操作性优异的高粘接可靠性的接合手段而用于OA机械、IT·家电产品、汽车等各产业领域中的部件固定用途、部件的暂时固定用途、表示产品信息的标签用途等中。近年来,从地球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在上述家电、汽车等各种产业领域中,使用后的产品的再循环、再利用的要求在提高。在对各种产品进行再循环、再利用时,需要进行将部件的固定或标签所使用的粘合带加以剥离的操作,但由于该粘合带设置于产品中的各处,因此希望通过简单的除去工序来实现操作成本的降低。
作为易分解性的粘合带,例如已公开了具有粘接力不同的2层以上的粘合层的粘合构件(参照专利文献1)。该粘合带是下述的粘合构件,即,所述粘合构件是借助具有重叠结构的粘合层的粘合构件中的弱粘合层对被粘物进行接合处理,从而实现被粘物的牢固的固定、和将该弱粘合层作为剥离面的容易的分解的粘合构件。
作为其他的易分解性的粘合剂组合物,公开了含有脂肪族聚酯的粘合剂组合物(参照专利文献2)。公开了该粘合剂组合物在温水浸渍下的剥离操作中能够通过聚己内酯的水解促进作用而容易地剥离这一内容。
此外,作为使用了丙烯酸系的嵌段共聚物的粘合剂组合物,公开了一种含有嵌段共聚物的粘合剂组合物,所述嵌段共聚物通过在制造出在丙烯酸系聚合物嵌段中具有羧基前体基团(-COO t-Butyl)的丙烯酸系共聚物后将该羧基前体基团转换为羧基而得到(参照专利文献3)。就该粘合剂组合物而言,具有制造在侧链具有叔丁基作为羧基前体基团的丙烯酸系共聚物的工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400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13714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1675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粘合中,因必须为多层粘合剂层的构成,故存在制造成本变高的问题。另外,因为是利用弱粘合层来进行与被粘物的粘接的构成,故提高粘接力有限,难以向牢固地将物品固定的用途中展开。
另外,就上述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粘合剂组合物而言,因在剥离时必须进行温水浸渍,故在进行分解操作的构件大的情况下设备成本大,且不适用于将电子部件等再利用时等无法使用水的部件。
进一步,就上述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粘合剂组合物而言,在所得的粘合剂组合物中未残留上述叔丁基,故不具有分解性。另外,具有叔丁基的丙烯酸类共聚物也不过具有丙烯酸正丁酯与丙烯酸叔丁酯的无规聚合物嵌段,而无法实现易分解性。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易分解性粘合带及能够实现上述易分解性粘合带的粘合剂组合物,所述易分解性粘合带可适宜地进行向被粘物的贴附、部件间的固定,且在分解时即使不使用温水等水,也可利用加热、能量射线照射而容易地分解。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提供以下的(1)~(6)。
(1)一种易分解性粘合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是含有将(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作为主要单体成分的丙烯酸系聚合物(X)的同时,还含有酸催化剂或酸发生剂的粘合剂组合物,其中,
所述丙烯酸系聚合物(X)含有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所述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包含由含有羧基前体基团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a)衍生出的重复单元,且该重复单元数为10以上。
(2)根据(1)所述的易分解性粘合剂组合物,其中,所述丙烯酸系聚合物(X)是具有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和聚(甲基)丙烯酸酯链(B)的丙烯酸系嵌段聚合物,其中,所述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包含由含有羧基前体基团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a)衍生出的重复单元,且该重复单元数为10以上,所述聚(甲基)丙烯酸酯链(B)包含由其他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b)衍生出的重复单元
(3)根据(1)或(2)所述的易分解性粘合剂组合物,其中,所述含有羧基前体基团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a)是选自(甲基)丙烯酸叔丁酯、2-甲基-2-金刚烷基(甲基)丙烯酸酯、2-乙基-2-金刚烷基(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冰片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及(甲基)丙烯酸苄基酯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2)或(3)所述的易分解性粘合剂组合物,其中,所述聚(甲基)丙烯酸酯链(B)含有选自(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及(甲基)丙烯酸正丁酯中的至少一种作为主要单体成分。
(5)根据(2)~(4)中任一项所述的易分解性粘合剂组合物,其中,所述丙烯酸系聚合物中的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与聚(甲基)丙烯酸酯链(B)的比率以由(A)/(B)所表示的摩尔比计为75/25~20/80。
(6)一种易分解性粘合带,其具有包含(1)~(5)中任一项所述的粘合剂组合物的粘合剂层。
就利用具有上述构成的粘合剂组合物而形成的粘合剂层而言,在贴附时,表现出基于丙烯酸系聚合物的粘合特性,在进行分解时,通过因加热、曝光等外部刺激而产生的酸,从而使聚合物侧链的羧基前体基团分解,可大幅降低粘合力,因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分解。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易分解性粘合剂组合物,可以不降低丙烯酸系聚合物所具有的粘合特性,而在分解时利用热、光等简易的手段,容易地不残胶地进行分解。因此,能够不受特别限制地适用于以下用途,并且还可在分解时利用简易的加热设备、能量射线照射设备等容易地进行分解,所述用途包括:适于再循环或再利用的OA机械、IT·家电制品、汽车等各产业领域的部件固定用途、部件的暂时固定用途、表示制品信息的标签用途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加热前后的180°剥离强度(mN/20mm宽)及剥离距离(mm)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2中的加热前后的180°剥离强度(mN/20mm宽)及剥离距离(mm)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3中的加热前后的180°剥离强度(mN/20mm宽)及剥离距离(mm)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4中的加热前后、UV照射后、以及UV照射及加热后的180°剥离强度(mN)及剥离距离(mm/20mm宽)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5中的加热前后、UV照射后、以及UV照射及加热后的180°剥离强度(mN)及剥离距离(mm/20mm宽)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6中的加热前后、UV照射后、以及UV照射及加热后的180°剥离强度(mN)及剥离距离(mm/20mm宽)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7中的加热前后、UV照射后、以及UV照射及加热后的180°剥离强度(mN)及剥离距离(mm/20mm宽)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8中的加热前后、UV照射后、以及UV照射及加热后的180°剥离强度(mN)及剥离距离(mm/20mm宽)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9中的加热前后、UV照射后、以及UV照射及加热后的180°剥离强度(mN)及剥离距离(mm/20mm宽)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10中的加热前后、UV照射后、以及UV照射及加热后的180°剥离强度(mN)及剥离距离(mm/20mm宽)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例11中的加热前后、UV照射后、以及UV照射及加热后的180°剥离强度(mN)及剥离距离(mm/20mm宽)的图。
图12是表示比较例1中的加热前后的180°剥离强度(mN/20mm宽)及剥离距离(mm)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进行构成的附加、省略、置换及其他变型。
[丙烯酸系聚合物(X)]
在本发明的易分解性粘合剂组合物中使用的丙烯酸系聚合物(X)含有包含由含有羧基前体基团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a)衍生出的重复单元的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上述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至少是包含由上述(甲基)丙烯酸酯单体(a)衍生出的重复单元连接而为10个以上的重复单元的聚(甲基)丙烯酸酯链。
构成上述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的侧链的羧基前体基团通过酸催化剂,或者通过因来自粘合剂层外部的光、热所产生的酸的酸发生剂的酸成分而被转换为羧基,上述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成为聚(甲基)丙烯酸链。因上述聚(甲基)丙烯酸链使粘合剂层变硬、使粘合剂层的粘合性降低,故通过由外部刺激而产生的酸成分引起侧链分解,由此,粘合剂层的剥离性提高,变得可良好地分解。
作为羧基前体基团,只要是利用酸而变成羧基的基团,就没有特别限制,但可优选使用具有由通过酸而易发生烯烃脱离的仲碳原子或叔碳原子的烷基、和羧基构成的酯基。另外,作为具有仲碳原子或叔碳原子的烷基以外的基团,也可优选使用在缓和的条件下易于脱离的苄基等。在上述侧链分解时发生脱离的羧基前体基团之中,发生脱离而生成烯、烷等气体的基团有助于提高粘合剂层的剥离性,因此还可获得良好的再剥离性,因而优选。
上述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具体来说是下式(1)所表示的聚合物链。
Figure BDA0000431097890000051
上述式(1)中的R1表示氢原子或甲基,优选为氢原子。
另外,X1受到酸的影响而脱离,在上述式(1)中表示能够形成羧基的烷基。X1为具有仲碳原子或叔碳原子的烷基时,(甲基)丙烯酰氧基的氧原子、与上述烷基的仲碳原子或叔碳原子键合。只要上述X1是通过脱离而在上述式(1)中能够形成羧基的烷基,就可以在各个重复单元中不同,但在制造方面优选相同的重复单元连接而得的结构。若重复单元数n为10以上,则可通过酸催化剂或者通过因来自粘合剂层外部的光、热而产生酸的酸发生剂的酸成分而使侧链分解,有助于粘合剂层的剥离。上述重复单元数n是能够聚合的重复单元数,只要可实现粘合特性,就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为10以上,更优选为20以上,关于上限优选为10万以下。
在构成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a)中,作为具有仲碳原子的烷基的仲碳原子与(甲基)丙烯酰氧基键合而成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a1-1),例如可以使用(甲基)丙烯酸仲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仲己酯、(甲基)丙烯酸仲辛酯、(甲基)丙烯酸仲壬酯、(甲基)丙烯酸仲癸酯、(甲基)丙烯酸冰片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等。
此外,作为具有叔碳原子的烷基的叔碳原子与(甲基)丙烯酰氧基键合而成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a1-2),例如可以使用(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叔己酯、(甲基)丙烯酸叔辛酯、(甲基)丙烯酸叔壬酯、(甲基)丙烯酸叔癸酯、2-甲基-2-金刚烷基(甲基)丙烯酸酯等2-烷基-2-金刚烷基(甲基)丙烯酸酯等。
此外,作为上述物质以外的含有羧基前体基团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a),还优选可以使用(甲基)丙烯酸苄基酯。
在上述(甲基)丙烯酸酯单体(a)中,(甲基)丙烯酸叔丁酯、2-甲基-2-金刚烷基(甲基)丙烯酸酯、2-乙基-2-金刚烷基(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冰片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苄基酯尤其适宜借助酸而形成羧基,因此可优选使用,其中,特别优选可以使用丙烯酸叔丁酯。此外,丙烯酸异冰片酯不仅适宜借助酸而形成羧基,而且能够提高粘合剂层的热稳定性,因此特别优选使用。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丙烯酸系聚合物(X)可以是仅由含有上述(甲基)丙烯酸酯单体(a)的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构成的聚合物,也可以是与除了上述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以外的其他的聚(甲基)丙烯酸酯链(B)的共聚物。特别是通过将丙烯酸系聚合物(X)制成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与其他的聚(甲基)丙烯酸酯链(B)的嵌段共聚物,从而可适宜地对上述丙烯酸系聚合物(X)赋予良好的粘合性能等。上述嵌段共聚物可以是一个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与一个聚(甲基)丙烯酸酯链(B)的嵌段共聚物(AB型嵌段共聚物),也可以是多个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多个聚(甲基)丙烯酸酯链(B)无规地进行嵌段聚合而得的嵌段共聚物(ABA型、BAB型、ABAB型、ABABA型等)。
作为聚(甲基)丙烯酸酯链(B),只要是根据使用的方式而具有适宜的粘合特性的构成即可,可使用含有由除了上述(甲基)丙烯酸酯单体(a)以外的其他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b)衍生出的重复单元的聚(甲基)丙烯酸酯链(B)。上述聚(甲基)丙烯酸酯链(B)可使用下述的聚(甲基)丙烯酸酯链:将除了(甲基)丙烯酸酯单体(a)以外的其他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b)作为主要重复单元,且含有所述主要重复单元优选为构成聚(甲基)丙烯酸酯链(B)的单体成分中的5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80质量%以上。另外,也可在其他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b)中并用,而使用在侧链具有羟基、羧基、氨基、亚氨基等官能团的含有极性基团的乙烯基单体作为单体成分。
作为构成除了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以外的其他聚(甲基)丙烯酸酯链(B)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b),可优选使用例如具有碳数1~14的烷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可使用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正壬酯、(甲基)丙烯酸异壬酯、(甲基)丙烯酸正癸酯、(甲基)丙烯酸异癸酯、(甲基)丙烯酸正十一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四烷基酯等。其中,通过将(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用作主要单体成分,从而适于提高所得的粘合剂层的粘合性。
另外,也可在(甲基)丙烯酸酯单体(b)中并用而使用含有羟基的乙烯基单体,可使用例如:(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丙酯、(甲基)丙烯酸-3-羟丙酯、(甲基)丙烯酸-2-羟丁酯、(甲基)丙烯酸-4-羟丁酯、(甲基)丙烯酸-2-羟己酯、(甲基)丙烯酸-6-羟己酯、(甲基)丙烯酸-8-羟辛酯、(甲基)丙烯酸-10-羟癸酯、(甲基)丙烯酸-12-羟基月桂基酯等。
另外,也可使用含有羧基的乙烯基单体,可使用例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马来酸、巴豆酸、丙烯酸二聚体、环氧乙烷改性琥珀酸丙烯酸酯等具有羧基的单体等。
另外,也可使用含有氮的乙烯基单体,可使用例如: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二乙基丙烯酰胺、N-乙烯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N-二乙基丙烯酰胺、N,N-二乙基甲基丙烯酰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N-二甲氨基丙基丙烯酰胺、N,N-二甲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二丙酮丙烯酰胺等含有酰胺基的乙烯基单体;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N,N-二甲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N,N-二甲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等含有氨基的乙烯基单体。
另外,也可使用含亚氨基的单体,可使用例如:环己基马来酰亚胺、异丙基马来酰亚胺、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衣康酰亚胺等。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丙烯酸系聚合物(X)的数均分子量只要在1万~200万左右的范围内根据使用方式适当调整即可,通过后述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法来制造上述丙烯酸系聚合物(X)时,从维持良好的生产效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万~10万左右,从维持分解前的良好的粘合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5万~100万左右。
上述数均分子量是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的标准聚苯乙烯换算。作为测定条件的示例,可以使用以下条件来进行测定:使用HLC-8220GPC(东曹公司制),色谱柱使用TSK gel GMHXL[东曹制],色谱柱温度为40℃,洗脱液为四氢呋喃,流量设为1.0mL/分钟,标准聚苯乙烯使用TSK标准聚苯乙烯。
为了对分子量进行调整,也可以在聚合中使用链转移剂。作为链转移剂,可以使用公知的链转移剂,例如月桂基硫醇、缩水甘油基硫醇、巯基乙酸(mercapto-acetic acid)、2-巯基乙醇、巯基乙酸(thioglycolic acid)、巯基乙酸2-乙基己酯、2,3-二巯基-1-丙醇等。
丙烯酸系聚合物(X)为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与聚(甲基)丙烯酸酯链(B)的共聚物时,相对于(A)与(B)的合计,优选(A)为75摩尔%以下,上述共聚比率以由(A)/(B)所表示的摩尔比计更优选为75/25~20/80,特别优选为65/35~20/80。通过使嵌段共聚比为上述范围,从而变得易于适宜地表现出基于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的适宜的分解性、和聚(甲基)丙烯酸酯链(B)的粘合性等特性。
丙烯酸聚合物(X)可通过例如使上述丙烯酸类单体的混合物进行自由基聚合反应来制造。作为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X)的制造方法,具体而言,可列举出活性自由基聚合法、使用偶氮系引发剂或过氧化物来进行的以往已知的自由基聚合法。其中,采用活性自由基聚合法不会引起在自由基聚合过程中的链转移反应、终止反应等副反应,可制造出分子量分布窄的丙烯酸类聚合物,因而优选。
作为上述活性自由基聚合法,例如可以列举出: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法)、将有机碲作为生长末端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法(TERP法等)、借助硝基氧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法(NMP法)、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反应法(RAFT法)等。
上述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法)是在例如过渡金属络合物和有机卤化物的存在下,使上述的丙烯酸类单体进行聚合的方法。
作为构成上述过渡金属络合物的过渡金属,例如可以使用Cu、Ru、Fe、Rh、V、Ni、或它们的卤化物。此外,作为与上述过渡金属配位的配体,可以列举出联吡啶衍生物、硫醇衍生物、三氟酸酯(trifluorate)衍生物、叔烷胺衍生物等。
上述有机卤化物为聚合引发剂,例如可以使用2-溴(或氯)丙酸甲酯、2-溴(或氯)丙酸乙酯、2-溴(或氯)-2-甲基丙酸甲酯、2-溴(或氯)-2-甲基丙酸乙酯、1-苯基乙基氯(或溴)(chloro(or bromo)1-phenylethyl)、2-溴(或氯)丙酸2-羟基乙酯、2-溴(或氯)丙酸4-羟基丁酯、2-溴(或氯)-2-甲基丙酸2-羟基乙酯、2-溴(或氯)-2-甲基丙酸4-羟基丁酯等。
另外,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X)例如也可如下地制造:利用上述自由基聚合法使含有羧基前体基团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a)聚合,由此制造由上述具有羧基前体基团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a)的均聚物形成的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接着,利用与上述同样的方法制造聚(甲基)丙烯酸酯链(B),再利用在上述(A)及(B)中分别导入的乙炔基与叠氮基的环化加成反应等点击(click)反应,使上述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和(B)键合。
[酸催化剂、酸发生剂]
作为本发明所使用的酸催化剂,例如可以使用对甲苯磺酸、苯磺酸等芳香族磺酸、脂肪族磺酸等有机酸、盐酸或硫酸等无机酸、以及它们的水合物。
本发明所使用的酸发生剂例如为:可通过利用紫外线等能量射线的光照射而引发阳离子聚合的产生酸的光致酸发生剂、通过加热等而产生酸的热致酸发生剂。其中,光致酸发生剂可通过光和热这两种外部刺激而使粘合剂层适宜地分解,另一方面,在作为粘合剂组合物而加以保管时或作为粘合带而将物品固定时,不易容易地发生解体、分解,能够保持稳定的保存性、粘合特性,因此优选加以使用。
作为上述光致酸发生剂,例如可以使用N-羟基萘酰亚胺三氟甲烷磺酸酯、N-羟基萘酰亚胺甲烷磺酸酯、N-羟基萘酰亚胺苯磺酸酯、N-羟基萘酰亚胺三氟甲磺酸酯、双(环己基磺酰基)重氮甲烷、双(叔丁基磺酰基)重氮甲烷、双(对甲苯磺酰基)重氮甲烷、三苯基锍三氟甲烷磺酸酯、二苯基-4-甲基苯基锍三氟甲烷磺酸酯、二苯基-2,4,6-三甲基苯基锍-对甲苯磺酸酯、双(十二烷基苯基)碘鎓六氟锑酸盐、双(叔丁基苯基)碘鎓六氟磷酸盐、双(叔丁基苯基)碘鎓三氟甲烷磺酸盐、三苯基锍三氟甲烷磺酸盐、联苯碘鎓三氟甲烷磺酸盐、苯基-(3-羟基-十五烷基苯基)碘鎓六氟锑酸盐、苯基-(3-羟基十五烷基苯基)碘鎓六氟锑酸盐等。
这些光致酸发生剂只要根据所使用的用途适宜选择即可。例如,有时这些酸发生剂因与粘合剂的混合而导致热分解温度降低,因此,其中,就使用N-羟基萘酰亚胺三氟甲烷磺酸酯、双(环己基磺酰基)重氮甲烷等酸发生剂单独的热分解温度约为150℃以上的光致酸发生剂的情况而言,从防止保存时等因热的影响而产生酸而使粘合剂组合物进行分解的方面考虑,是优选的。
此外,在光致酸发生剂中,就双(环己基磺酰基)重氮甲烷等因加热而产生气体的光致酸发生剂而言,通过基于光而产生酸、和基于加热而产生气体,从而尤其易于实现高分解性,因此优选。就N-羟基萘酰亚胺三氟甲烷磺酸酯等即使通过100℃左右的加热也不易产生气体的光致酸发生剂而言,由于可以得到热稳定性高的粘合剂层,因此优选。
而且,在光致酸发生剂中,就骨架中具有苯环、萘环结构等光吸收性的结构的光致酸发生剂而言,由于可以通过少的光照射时间、少的含量来实现分解性,因此易于降低制造成本、分解成本,因而优选。另一方面,就不具有这些光吸收性的结构的光致酸发生剂而言,优选可以适用于需要对光照射具有稳定性的情形。
此外,作为上述热致酸发生剂,可以使用锍盐、苯并噻唑鎓(benzothiazonium)盐、铵盐、鏻盐,例如可以使用4-乙酰氧基苯基二甲基锍六氟砷酸盐、苄基-4-羟基苯基甲基锍六氟锑酸盐、4-乙酰氧基苯基苄基甲基锍六氟锑酸盐、二苄基-4-羟基苯基锍六氟锑酸盐、4-乙酰氧基苯基苄基锍六氟锑酸盐、及3-苄基苯并噻唑鎓六氟锑酸盐等。
[粘合剂组合物]
本发明的粘合剂组合物通过含有上述丙烯酸类共聚物(X)的同时还含有酸催化剂或酸发生剂,从而使所得到的粘合剂层在贴附时可充分表现出丙烯酸系聚合物的粘合特性。进行分解时,在酸催化剂或利用加热、光等外部刺激而产生酸的酸发生剂的存在下,通过进行加热、光照射,从而(甲基)丙烯酰氧基所键合的仲碳原子或叔碳原子发生分解,可使粘合力大幅降低且可变得容易地分解。
作为粘合剂组合物中的酸催化剂或酸发生剂的含量,只要根据所使用的酸发生剂的种类、所需的分解性来适当调整即可,但相对于含有羧基前体基团的(甲基)丙烯酸酯(a)所具有的羧基前体基团1摩尔优选使用10摩尔%以下,特别优选使用1~10摩尔%。其中,在为光致酸发生剂时,在使用具有光吸收性的结构的光致酸发生剂时优选为0.1~5摩尔%左右,特别优选为0.1~3摩尔%。另一方面,在使用不具有光吸收性的结构的光致酸发生剂时,优选为3~10摩尔%左右,特别优选为4~8摩尔%。
对于所使用的丙烯酸系聚合物,相对于上述丙烯酸系聚合物(X)100质量份,优选使用15质量份以下的酸催化剂或酸发生剂。其中,为光致酸发生剂时,在使用具有光吸收性的结构的光致酸发生剂时优选为0.1~5重量份左右,特别优选为0.2~3重量份。另一方面,使用不具有光吸收性的结构的光致酸发生剂时,优选为5~15重量份左右,特别优选为7~12重量份。
本发明的粘合剂组合物是含有丙烯酸系聚合物作为主要构成成分的丙烯酸系粘合剂组合物,作为丙烯酸系聚合物,可以是仅含有上述丙烯酸系聚合物(X)的粘合剂组合物,也可以是含有其他的丙烯酸系聚合物的粘合剂组合物。另外,根据需要可以含有增粘树脂、交联剂、其他的添加剂等。
(增粘树脂)
在本发明的粘合剂组合物中,为了调整所得的粘合剂层的强粘接性,可以使用增粘树脂。作为本发明所使用的增粘树脂,例如可以例示出松香系、聚合松香系、聚合松香酯系、松香酚系、稳定化松香酯系、歧化松香酯系、萜烯系、萜烯酚系、石油树脂系等。
(交联剂)
在本发明的粘合剂组合物中,为了提高所得的粘合剂层的凝聚力,还优选使用交联剂。作为交联剂,可以使用公知的异氰酸酯系交联剂、环氧系交联剂、氮丙啶系交联剂、多价金属盐系交联剂、金属螯合物系交联剂、酮-酰肼系交联剂、噁唑啉系交联剂、碳二亚胺系交联剂、硅烷系交联剂、缩水甘油基(烷氧基)环氧硅烷系交联剂等。
(添加剂)
在本发明的粘合剂组合物中,作为添加剂,可以根据需要在不阻碍本发明的所要求的效果的范围内,将用于调节pH的碱(氨水等)或酸、发泡剂、增塑剂、软化剂、抗氧化剂、玻璃或塑料制的纤维·球·珠·金属粉末等填充剂、颜料·染料等着色剂、pH调节剂、皮膜形成助剂、流平剂、增稠剂、疏水剂、消泡剂等公知的添加剂任意地添加到粘合剂组合物中。
上述发泡剂从进行粘合剂的分解的方面考虑而可以使用,例如可以使用通过进行加热而发生体积膨胀的、无机发泡剂、有机发泡剂及热膨胀性中空球体等。
[易分解性粘合带]
本发明的易分解性粘合带是具有包含上述粘合剂组合物的粘合剂层的粘合带。粘合剂层可以是单层的粘合剂的层,也可以是如双面粘合带那样的包含多层粘合剂的层及片的多层。在两个以上的构件固定用途中,可适宜地使用双面粘合带。
在本发明的易分解性粘合带中使用基材时,可列举出例如:包含聚烯烃(例如聚丙烯、聚乙烯)、聚酯(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乙烯、ABS、聚碳酸酯、聚酰亚胺膜、聚氯乙烯、尼龙、聚乙烯醇等的塑料系膜,包含浆类、人造纤维、马尼拉麻、丙烯腈、尼龙、聚酯等的无纺布、纸、布、或金属箔等。形成双面粘合带时,因易于兼具再剥离性和粘接性,由此,作为中芯,可适宜地使用聚酯系膜、无纺布。
另外,以提高基材、中芯与粘合剂层的密合性为目的,可以对单面或双面实施电晕处理、等离子体处理、锚固涂布(anchor coat)处理等。
本发明的易分解性粘合带在具有基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制造:使用辊涂机或模涂机等,将粘合剂溶液直接涂布于基材后,经过干燥工序,使间隔件贴合的直涂法;在间隔件上暂时涂布粘合剂溶剂,在经过干燥工序后,转印于基材的转印法。不具有基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间隔件上涂布粘合剂溶液并使其他的间隔件贴合的方法来制造。
(分解方法)
就本发明的易分解性粘合带而言,在贴附时良好地粘接于被粘对象或固定于部件之间,当进行分解、剥离时,能够通过基于热、光的外部刺激而良好地剥离。就热、光的外部刺激而言,只要根据所使用的酸发生剂来进行适宜调整即可,但优选在贴附时的通常的使用方式中不会发生的温度或强度的热、光条件下能够剥离。
在本发明的易分解性粘合带含有酸催化剂的情况下,通过借助加热来促进羧基前体基团的脱离反应,并且借助粘合剂层的流动性增加而使酸适宜地在粘合剂层中扩散,由此可以使粘合带适宜地分解。此外,在含有借助热、光而产生酸的酸发生剂的情况下,通过进行光照射、加热而产生酸,从而可使粘合带适宜地分解,在上述酸的存在下,通过根据需要进一步进行加热等,从而通过进一步促进羧基前体基团的脱离反应、借助粘合剂层的流动性增加所引起的酸扩散,而可以进一步适宜地使粘合带分解。尤其是在本发明中,优选使用光致酸发生剂,通过照射紫外线等光而产生可使粘合剂分解的酸,然后,通过进行加热,而使由上述酸所引起的粘合剂的分解高效地进行。
紫外线等光的强度只要为所使用的光致酸发生剂适宜地产生酸的能量以上即可,此外,就加热温度而言,只要在热致酸发生剂适宜地产生酸的温度以上进行加热即可。此外,就酸存在下的加热温度而言,只要按照如下温度进行调整即可,即,基于粘合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来使粘合剂层的流动性上升而可使酸有效地扩散的温度,或者促进羧基前体基团的脱离反应而有效地进行侧链分解的温度。
就本发明的易分解性粘合带而言,在操作工序中的粘接不充分、再循环时的构件间的分离时,具有能够借助热、光等外部刺激而容易地分解的再剥离性。因此,适宜作为进行汽车、建材、OA、家电业界等工业用途中的各种制品的部件间固定的粘合带来使用。
实施例
列举实施例对本发明加以更具体的说明。
(配体的合成例)
<三(2-(二甲氨基)乙基)胺(以下,略记为Me6TREN)的合成>
将37%甲醛水溶液17.5ml及甲酸17ml加入到反应容器中,在0℃搅拌1小时后,滴入三(2-氨基乙基)胺3.05g与纯水17.5ml的混合溶液,在95℃回流11小时。
将反应溶液冷却至室温后,减压蒸馏除去挥发成分(45℃、65mmHg)。在残渣中加入饱和氢氧化钠水溶液将pH调至10以上后,用二氯甲烷萃取分离出的有机层(用100ml进行3次)。用无水硫酸钠干燥二氯甲烷层。除去无水硫酸钠后,减压蒸馏除去二氯甲烷,得到粗产物。进一步通过减压蒸馏(100℃、10mmHg)来精制粗产物,得到作为目标产物的Me6TREN。Me6TREN的收率为43%。
(制造例1)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丙烯酸叔丁酯(以下,略记为丙烯酸叔丁酯)9.00g、Me6TREN77.5μl、甲苯7.4ml、丙酮3.5ml,为了除去溶解氧而重复3次冻结、脱气、熔融这一循环,然后进行氩置换。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溴化铜42.0mg并搅拌15分钟后,加入作为引发剂的2-溴丙酸甲酯130.3μl,在60℃聚合1小时。
丙烯酸叔丁酯的反应率为50%。就反应率而言,测定所得到的聚合混合物的1H-NMR光谱,由残留单体与生成聚合物的积分比而算出(下同)。利用将丙酮作为展开溶剂、将硅胶作为填充剂的柱色谱,从该聚合混合物中除去催化剂。
减压蒸馏除去丙酮后,为了除去残留单体而在40℃减压加热24小时,得到大分子引发剂(1)。大分子引发剂(1)是在ω-末端具有溴原子的聚丙烯酸叔丁酯,数均分子量[Mn]为4,400、重均分子量[Mw]为5,000、多分散指数[Mw/Mn]为1.13。分子量的测定利用本文中记载的GPC法进行(下同)。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大分子引发剂(1)0.78g、丙烯酸-2-乙基己酯3.57g、Me6TREN25.7μl、乙酸乙酯1.45g,为了除去溶解氧而重复3次冻结、脱气、熔融这一循环,然后进行氩置换。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溴化铜13.9mg并搅拌15分钟后,在60℃聚合25分钟。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反应率为94%。利用将丙酮作为展开溶剂、将硅胶作为填充剂的柱色谱从该聚合混合物中除去催化剂。减压蒸馏除去丙酮后,用丙酮稀释至10重量%左右。将该丙酮溶液投入到约20倍量的甲醇与水的混合溶剂(甲醇/水=80/20体积分率)中使聚合物沉淀,通过倾析进行分离。将沉淀物在40℃减压加热12小时,以油状聚合物的形式得到嵌段共聚物(1)。
嵌段共聚物(1)是具有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和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嵌段的聚合物,数均分子量[Mn]为18,600、重均分子量[Mw]为22,800、多分散指数[Mw/Mn]为1.23。测定嵌段共聚物(1)的1H-NMR光谱,由积分比算出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和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嵌段的聚合度,结果如下所述。
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30聚体
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嵌段:95聚体
(制造例2)
除了将聚合时间设为2小时来代替聚合时间1小时以外,与制造例1的大分子引发剂(1)同样地操作,得到大分子引发剂(2)。丙烯酸叔丁酯的反应率为97%。大分子引发剂(2)是在ω-末端具有溴原子的聚丙烯酸叔丁酯,数均分子量[Mn]为8,400、重均分子量[Mw]为9,200、多分散指数[Mw/Mn]为1.09。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大分子引发剂(2)0.80g、丙烯酸-2-乙基己酯1.76g、Me6TREN12.7μl、乙酸乙酯0.86g,为了除去溶解氧而重复3次冻结、脱气、熔融这一循环,然后进行氩置换。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溴化铜6.9mg并搅拌15分钟后,在60℃聚合18分钟。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反应率为71%。利用将丙酮作为展开溶剂、将硅胶作为填充剂的柱色谱从该聚合混合物中除去催化剂。
减压蒸馏除去丙酮后,用丙酮稀释至10重量%左右。将该丙酮溶液投入到约20倍量的甲醇与水的混合溶剂(甲醇/水=80/20体积分率)中使聚合物沉淀,通过倾析进行分离。将沉淀物在40℃减压加热12小时,以油状聚合物的形式得到嵌段共聚物(2)。
嵌段共聚物(2)是具有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和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嵌段的共聚物,数均分子量[Mn]为20,000、重均分子量[Mw]为24,100、多分散指数[Mw/Mn]为1.21。测定嵌段共聚物(2)的1H-NMR光谱,由积分比算出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和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嵌段的聚合度,结果如下所述。
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61聚体
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嵌段:68聚体
(制造例3)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丙烯酸叔丁酯4.50g、Me6TREN25.3μl、甲苯2.2ml、丙酮3.2ml,为了除去溶解氧而重复3次冻结、脱气、熔融这一循环,然后进行氩置换。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溴化铜13.7mg并搅拌15分钟后,加入作为引发剂的2-溴丙酸甲酯35.5μl,在60℃聚合3.3小时。丙烯酸叔丁酯的反应率为81%。利用将丙酮作为展开溶剂、将硅胶作为填充剂的柱色谱从该聚合混合物中除去催化剂。
减压蒸馏除去丙酮后,为了除去残留单体而在40℃减压加热24小时,得到大分子引发剂(3)。大分子引发剂(3)是在ω-末端具有溴原子的聚丙烯酸叔丁酯,数均分子量[Mn]为11,800、重均分子量[Mw]为12,900、多分散指数[Mw/Mn]为1.09。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大分子引发剂(3)1.42g、丙烯酸-2-乙基己酯0.89g、Me6TREN15.9μl、乙酸乙酯0.78g,为了除去溶解氧而重复3次冻结、脱气、熔融这一循环,然后进行氩置换。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溴化铜8.6mg并搅拌15分钟后,在60℃聚合15分钟。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反应率为84%。利用将丙酮作为展开溶剂、将硅胶作为填充剂的柱色谱从该聚合混合物中除去催化剂。
减压蒸馏除去丙酮后,用丙酮稀释至10重量%左右。将该丙酮溶液投入到约20倍量的甲醇与水的混合溶剂(甲醇/水=80/20体积分率)中使聚合物沉淀,通过倾析进行分离。将沉淀物在40℃减压加热12小时,以油状聚合物的形式得到嵌段共聚物(3)。嵌段共聚物(3)是具有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和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嵌段的共聚物,数均分子量[Mn]为18,500、重均分子量[Mw]为21,600、多分散指数[Mw/Mn]为1.17。测定嵌段共聚物(3)的1H-NMR光谱,由积分比算出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和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嵌段的聚合度,结果如下所述。
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94聚体
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嵌段:36聚体
(制造例4)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大分子引发剂(2)1.28g、丙烯酸-2-乙基己酯2.83g、Me6TREN20.3μl、乙酸乙酯4.11g,为了除去溶解氧而重复3次冻结、脱气、熔融这一循环,然后进行氩置换。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溴化铜11.0mg并搅拌15分钟后,在60℃聚合2小时。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反应率为34%。利用将丙酮作为展开溶剂、将硅胶作为填充剂的柱色谱从该聚合混合物中除去催化剂。减压蒸馏除去丙酮后,用丙酮稀释至10重量%左右。将该丙酮溶液投入到约20倍量的甲醇与水的混合溶剂(甲醇/水=80/20体积分率)中使聚合物沉淀,通过倾析进行分离。将沉淀物在40℃减压加热12小时,以油状聚合物的形式得到嵌段共聚物(4)。嵌段共聚物(4)是具有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和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嵌段的共聚物,数均分子量[Mn]为12,600、重均分子量[Mw]为15,000、多分散指数[Mw/Mn]为1.19。测定嵌段共聚物(4)的1H-NMR光谱,由积分比算出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和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嵌段的聚合度,结果如下所述。
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61聚体
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嵌段:34聚体
(制造例5)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大分子引发剂(3)1.51g、丙烯酸-2-乙基己酯1.49g、Me6TREN16.9μl、乙酸乙酯1.46g,为了除去溶解氧而重复3次冻结、脱气、熔融这一循环,然后进行氩置换。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溴化铜9.2mg并搅拌15分钟后,在60℃聚合0.5小时。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反应率为75%。利用将丙酮作为展开溶剂、将硅胶作为填充剂的柱色谱从该聚合混合物中除去催化剂。减压蒸馏除去丙酮后,用丙酮稀释至10重量%左右。将该丙酮溶液投入到约20倍量的甲醇与水的混合溶剂(甲醇/水=80/20体积分率)中使聚合物沉淀,通过倾析进行分离。将沉淀物在40℃减压加热12小时,以油状聚合物的形式得到嵌段共聚物(5)。嵌段共聚物(5)是具有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和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嵌段的共聚物,数均分子量[Mn]为19,500、重均分子量[Mw]为23,200、多分散指数[Mw/Mn]为1.19。测定嵌段共聚物(5)的1H-NMR光谱,由积分比算出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和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嵌段的聚合度,结果如下所述。
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94聚体
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嵌段:50聚体
(制造例6)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丙烯酸叔丁酯4.11g、Me6TREN43.8μl、甲苯3.3ml、丙酮1.6ml,为了除去溶解氧而重复3次冻结、脱气、熔融这一循环,然后进行氩置换。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溴化铜23.0mg并搅拌15分钟后,加入作为引发剂的2-溴丙酸甲酯36.8μl,在60℃聚合1小时。丙烯酸叔丁酯的反应率为48%。利用将丙酮作为展开溶剂、将硅胶作为填充剂的柱色谱从该聚合混合物中除去催化剂。
减压蒸馏除去丙酮后,为了除去残留单体而在40℃减压加热24小时,得到大分子引发剂(4)。大分子引发剂(4)是在ω-末端具有溴原子的聚丙烯酸叔丁酯,数均分子量[Mn]为6,200、重均分子量[Mw]为6,800、多分散指数[Mw/Mn]为1.10。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大分子引发剂(4)1.20g、丙烯酸-2-乙基己酯1.28g、Me6TREN33.2μl、乙酸乙酯0.50g,为了除去溶解氧而重复进行冻结、脱气、熔融这一循环,然后进行氩置换。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溴化铜12.5mg并搅拌15分钟后,在60℃聚合31分钟。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反应率为89%。利用将丙酮作为展开溶剂、将硅胶作为填充剂的柱色谱从该聚合混合物中除去催化剂。减压蒸馏除去丙酮后,用丙酮稀释至10重量%左右。将该丙酮溶液投入到约20倍量的甲醇与水的混合溶剂(甲醇/水=80/20体积分率)中使聚合物沉淀,通过倾析进行分离。将沉淀物在40℃减压加热12小时,以油状聚合物的形式得到嵌段共聚物(6)。
嵌段共聚物(6)是具有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和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嵌段的共聚物,数均分子量[Mn]为11,300、重均分子量[Mw]为15,100、多分散指数[Mw/Mn]为1.34。测定嵌段共聚物(6)的1H-NMR光谱,由积分比算出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和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嵌段的聚合度,结果如下所述。
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53聚体
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嵌段:39聚体
(制造例7)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丙烯酸-2-乙基己酯3.12g、Me6TREN58.3μl、乙酸乙酯3.27g,为了除去溶解氧而重复3次冻结、脱气、熔融这一循环,然后进行氩置换。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溴化铜30.4mg并搅拌15分钟后,加入作为引发剂的2,6-二溴庚二酸二甲酯95.0μl,在60℃聚合10分钟。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反应率为86%。利用将丙酮作为展开溶剂、将硅胶作为填充剂的柱色谱从该聚合混合物中除去催化剂。
减压蒸馏除去丙酮后,用丙酮稀释至10重量%左右。将该丙酮溶液投入到约20倍量的甲醇与水的混合溶剂(甲醇/水=80/20体积分率)中使聚合物沉淀,通过倾析进行分离。将沉淀物在40℃减压加热12小时,以油状聚合物的形式得到二官能性大分子引发剂(5)。二官能性大分子引发剂(5)是在两末端具有溴原子的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数均分子量[Mn]为6,000、重均分子量[Mw]为7,000、多分散指数[Mw/Mn]为1.16。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二官能性大分子引发剂(5)0.52g、丙烯酸叔丁酯0.68g、Me6TREN23.6μl、乙酸乙酯0.40g,为了除去溶解氧而重复进行冻结、脱气、熔融这一循环,然后进行氩置换。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溴化铜8.7mg并搅拌15分钟后,在60℃聚合17分钟。丙烯酸叔丁酯的反应率为97%。利用将丙酮作为展开溶剂、将硅胶作为填充剂的柱色谱从该聚合混合物中除去催化剂。
减压蒸馏除去丙酮后,用丙酮稀释至10重量%左右。将该丙酮溶液投入到约20倍量的甲醇与水的混合溶剂(甲醇/水=80/20体积分率)中使聚合物沉淀,通过倾析进行分离。将沉淀物在40℃减压加热12小时,以油状聚合物的形式得到ABA型三嵌段共聚物(7)。
ABA型三嵌段共聚物(7)是具有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作为A嵌段、且具有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嵌段作为B嵌段的共聚物,数均分子量[Mn]为12,800、重均分子量[Mw]为15,800、多分散指数[Mw/Mn]为1.23。测定ABA型三嵌段共聚物(7)的1H-NMR光谱,由积分比算出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和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嵌段的聚合度,结果如下所述。
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54聚体
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嵌段:33聚体
(制造例8)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丙烯酸-2-乙基己酯3.08g、Me6TREN52.1μl、乙酸乙酯3.12g,为了除去溶解氧而重复3次冻结、脱气、熔融这一循环,然后进行氩置换。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溴化铜17.1mg并搅拌15分钟后,加入作为引发剂的2-溴丙酸甲酯27.4μl,在60℃聚合32分钟。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反应率为73%。利用将丙酮作为展开溶剂、将硅胶作为填充剂的柱色谱从该聚合混合物中除去催化剂。
减压蒸馏除去丙酮后,用丙酮稀释至10重量%左右。将该丙酮溶液投入到约20倍量的甲醇与水的混合溶剂(甲醇/水=80/20体积分率)中使聚合物沉淀,通过倾析进行分离。将沉淀物在40℃减压加热12小时,得到大分子引发剂(6)。大分子引发剂(6)是在ω-末端具有溴原子的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数均分子量[Mn]为9,300、重均分子量[Mw]为11,000、多分散指数[Mw/Mn]为1.19。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大分子引发剂(6)114g、丙烯酸异冰片酯0.89g、Me6TREN17.5μl、乙酸乙酯0.41g,为了除去溶解氧而重复进行冻结、脱气、熔融这一循环,然后进行氩置换。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溴化铜9.2mg并搅拌15分钟后,在60℃聚合64分钟。丙烯酸异冰片酯的反应率为76%。利用将氯仿作为展开溶剂、将硅胶作为填充剂的柱色谱从该聚合混合物中除去催化剂。将氯仿减压蒸馏除去后,用氯仿稀释至5重量%左右。将该氯仿溶液投入到约20倍量的甲醇与水的混合溶剂(甲醇/水=80/20体积分率)使聚合物沉淀,通过倾析进行分离。将沉淀物在40℃减压加热12小时,以油状聚合物的形式得到嵌段共聚物(8)。
嵌段共聚物(8)是具有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嵌段和聚丙烯酸异冰片酯嵌段的共聚物,数均分子量[Mn]为14,800、重均分子量[Mw]为19,100、多分散指数[Mw/Mn]为1.29。测定嵌段共聚物(8)的1H-NMR光谱,由积分比算出聚丙烯酸异冰片酯嵌段和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嵌段的聚合度,结果如下所述。
聚丙烯酸异冰片酯:29聚体
聚丙烯酸-2-乙基己酯嵌段:57聚体
(制造例9)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丙烯酸叔丁酯4.98g、作为引发剂的2-溴丙酸甲酯74.3μl、Me6TREN53.5μl、甲苯3.5g、丙酮1.5g,为了除去溶解氧而重复3次冻结、脱气、熔融这一循环,然后进行氩置换。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溴化铜27.9mg并搅拌10分钟后,在60℃聚合1小时。丙烯酸叔丁酯的反应率为54%。利用将氯仿作为展开溶剂、将硅胶作为填充剂的柱色谱从该聚合混合物中除去催化剂。
将氯仿减压蒸馏除去后,用氯仿稀释至10重量%左右。将该氯仿溶液投入到约20倍量的甲醇与水的混合溶剂(甲醇/水=80/20体积分率)使聚合物沉淀,通过倾析进行分离。将沉淀物在40℃减压加热12小时,得到大分子引发剂(7)。大分子引发剂(7)是在ω-末端具有溴原子的聚丙烯酸叔丁酯,数均分子量[Mn]为5,800、重均分子量[Mw]为6,600、多分散指数[Mw/Mn]为1.14。
在样品管中加入溴化铜0.92mg、Me6TREN5.32μl、苯甲醚0.95g,搅拌10分钟得到溶液(1)。在舒伦克瓶中加入溶液(1)0.95g、大分子引发剂(7)0.66g、丙烯酸正丁酯1.24g及作为还原剂的2-乙基己酸锡(II)87.7μl。为了除去溶解氧而重复3次冻结、脱气、熔融这一循环,然后进行氩置换,然后在60℃聚合120分钟。丙烯酸正丁酯的反应率为42%。利用将氯仿作为展开溶剂、将中性氧化铝作为填充剂的柱色谱从该聚合混合物中除去催化剂。将氯仿减压蒸馏除去后,用氯仿稀释至10重量%左右。
将该氯仿溶液投入到约20倍量的甲醇与水的混合溶剂(甲醇/水=80/20体积分率)使聚合物沉淀,通过倾析进行分离。将沉淀物在40℃减压加热12小时,得到嵌段共聚物(9)。
嵌段共聚物(9)是具有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和聚丙烯酸正丁酯嵌段的共聚物,数均分子量[Mn]为8,500、重均分子量[Mw]为9,900、多分散指数[Mw/Mn]为1.17。测定嵌段共聚物(9)的1H-NMR光谱,由积分比算出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和聚丙烯酸正丁酯嵌段的聚合度,结果如下所述。
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36聚体
聚丙烯酸正丁酯嵌段:27聚体
(比较制造例1)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丙烯酸叔丁酯1.53g、丙烯酸-2-乙基己酯2.20g、Me6TREN19.0μl、乙酸乙酯1.26g,为了除去溶解氧而重复3次冻结、脱气、熔融这一循环,然后进行氩置换。
在舒伦克瓶中加入溴化铜17.1mg并搅拌15分钟后,加入作为引发剂的2-溴丙酸甲酯19.0μl,在60℃聚合16分钟。丙烯酸叔丁酯的反应率为89%,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反应率为88%。
利用将丙酮作为展开溶剂、将硅胶作为填充剂的柱色谱从该聚合混合物中除去催化剂。
减压蒸馏除去丙酮后,用丙酮稀释至10重量%左右。将该丙酮溶液投入到约20倍量的甲醇与水的混合溶剂(甲醇/水=80/20体积分率)中使聚合物沉淀,通过倾析进行分离。将沉淀物在40℃减压加热12小时,以油状聚合物的形式得到无规共聚物(1)。无规共聚物(1)的数均分子量[Mn]为19,800、重均分子量[Mw]为21,600、多分散指数[Mw/Mn]为1.09。测定无规共聚物(1)的1H-NMR光谱,由积分比算出共聚物组成,结果如下所述。
丙烯酸叔丁酯单元:64单元
丙烯酸-2-乙基己酯单元:64单元
(实施例1)
在嵌段共聚物(1)中加入对甲苯磺酸一水合物(TS:相对于嵌段共聚物(1)中的叔丁基为5mol%)作为酸催化剂,用丙酮稀释而得到包含30重量%丙酮溶液的粘合剂组合物。
使用间隙10milli-inch的敷贴机,将该粘合剂组合物涂布于厚度为50μm的PET膜上,减压干燥12小时制成粘合片。将粘合片切断成宽20mm、长175mm的长方形,在宽50mm、长150mm、厚0.5mm的SUS板上,通过使重2kg的手压滚往返1次来进行压接,从而得到两个试验片。
将经压接的试验片中的1个在室温静置20分钟后,使用拉伸试验器以30mm/分钟的速度进行剥离,测定了180°剥离强度。180°剥离强度测定在室温下进行(在以下的实施例、比较例中也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在100℃对经压接的试验片中的1个加热1小时后放置冷却至室温,使用拉伸试验器以30mm/分钟的速度进行剥离,测定了180°剥离强度。得到的结果示于表1及图1。
紫外线照射使用东芝理化学用汞灯“SHL-100UVQ-2”(75W)作为光源,将光源与样品的距离设置为10cm,灯点亮后经过15分钟以上后再照射样品(在以下的实施例、比较例中也在相同条件下照射)。
(实施例2)
除了使用嵌段共聚物(2)来代替嵌段共聚物(1)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成粘合剂组合物。关于得到的粘合剂组合物,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了180°剥离强度。得到的结果示于表1及图2。
(实施例3)
除了使用嵌段共聚物(3)来代替嵌段共聚物(1)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成粘合剂组合物。关于得到的粘合剂组合物,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了180°剥离强度。得到的结果示于表1及图3。
(实施例4)
在嵌段共聚物(4)中加入双(环己基磺酰基)重氮甲烷(BCD:相对于嵌段共聚物(4)中的叔丁基为7mol%)作为光致酸发生剂,用丙酮稀释,得到包含30重量%丙酮溶液的粘合剂组合物。
使用间隙10milli-inch的敷贴机,将该粘合剂组合物涂布于厚度为50μm的PET膜上,减压干燥12小时,制成粘合片。将粘合片切断成宽20mm、长175mm的长方形,在宽50mm、长150mm、厚0.5mm的SUS板上,通过使重2kg的手压滚往返1次来进行压接,从而得到4个试验片。
将经压接的试验片中的1个在室温静置20分钟后,使用拉伸试验器以30mm/分钟的速度进行剥离,测定了180°剥离强度。在100℃对经压接的试验片中的1个加热1小时后放置冷却至室温。在室温对经压接的试验片中的1个照射紫外线24小时。在室温对经压接的试验片中的1个照射紫外线24小时后,在100℃加热1小时,放置冷却至室温。关于这些试验片,使用拉伸试验器以30mm/分钟的速度进行剥离,测定了180°剥离强度。得到的结果示于表1及图4。
(实施例5)
在嵌段共聚物(5)中加入N-羟基萘酰亚胺三氟甲磺酸酯(NIT:相对于嵌段共聚物(5)中的叔丁基为1mol%)作为光致酸发生剂,用丙酮稀释,得到包含30重量%丙酮溶液的粘合剂组合物。
使用间隙4milli-inch的敷贴机,将该粘合剂组合物涂布于厚度为50μm的PET膜上,减压干燥12小时,制成粘合片。
将粘合片切断成宽20mm、长175mm的长方形,在宽50mm、长150mm、厚0.5mm的SUS板上,通过使重2kg的手压滚往返1次来进行压接,从而得到4个试验片。
将经压接的试验片中的1个在室温静置20分钟后,使用拉伸试验器以30mm/分钟的速度进行剥离,测定了180°剥离强度。在100℃对经压接的试验片中的1个加热1小时后放置冷却至室温。在室温对经压接的试验片中的1个照射紫外线2小时。在室温对经压接的试验片中的1个照射紫外线2小时后,在100℃加热1小时,放置冷却至室温。关于这些试验片,使用拉伸试验器以30mm/分钟的速度进行剥离,测定了180°剥离强度。得到的结果示于表1及图5。
(实施例6)
在嵌段共聚物(5)中加入双(环己基磺酰基)重氮甲烷(相对于嵌段共聚物(5)中的叔丁基为5mol%)作为光致酸发生剂,用丙酮稀释,得到包含30重量%丙酮溶液的粘合剂组合物。
使用间隙4milli-inch的敷贴机在厚度为50μm的PET膜上涂布该粘合剂组合物,减压干燥12小时,制成粘合片。
将粘合片切断成宽20mm、长175mm的长方形,在宽50mm、长150mm、厚0.5mm的SUS板上,通过使重2kg的手压滚往返1次来进行压接,从而得到4个试验片。
将经压接的试验片中的1个在室温静置1-2小时后,使用拉伸试验器以30mm/分钟的速度进行剥离,测定了180°剥离强度。在室温将经压接的试验片中的1个静置30分钟后,在100℃加热1小时后放置冷却至室温(约30分钟)。在室温将经压接的试验片中的1个静置30分钟后,在室温照射紫外线8小时,进一步静置30分钟。在室温将经压接的试验片中的1个静置30分钟后,在室温照射紫外线8小时后,在100℃加热1小时,放置冷却至室温(约30分钟)。关于这些试验片,使用拉伸试验器以30mm/分钟的速度进行剥离,测定了180°剥离强度。得到的结果示于表1及图6。
(实施例7)
在嵌段共聚物(5)中加入双(环己基磺酰基)重氮甲烷(相对于嵌段共聚物(5)中的叔丁基为7mol%)作为光致酸发生剂,用丙酮稀释得到包含30重量%丙酮溶液的粘合剂组合物。
关于得到的粘合剂组合物,除了将紫外线照射时间都设置为24小时来代替8小时以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测定了180°剥离强度。得到的结果示于表1及图7。
(实施例8)
在嵌段共聚物(6)中加入N-羟基萘酰亚胺三氟甲磺酸酯(相对于嵌段共聚物(6)中的叔丁基为0.2mol%)作为光致酸发生剂,用丙酮稀释,得到包含30重量%丙酮溶液的粘合剂组合物。
关于得到的粘合剂组合物,除了将紫外线照射时间都设置为1小时来代替8小时以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测定了180°剥离强度。得到的结果示于表1及图8。
(实施例9)
除了使用ABA型三嵌段共聚物(7)来代替嵌段共聚物(6)以外,与实施例8同样地测定了180°剥离强度。得到的结果示于表1及图9。
(实施例10)
在嵌段共聚物(8)中加入N-羟基萘酰亚胺三氟甲磺酸酯(相对于嵌段共聚物(8)中的异冰片基为0.5mol%)作为光致酸发生剂,用甲苯稀释,得到包含30重量%甲苯溶液的粘合剂组合物。使用间隙4milli-inch的敷贴机,在厚度为50μm的PET膜上涂布该粘合剂组合物,减压干燥12小时制成粘合片。将粘合片切断成宽20mm、长175mm的长方形,在宽50mm、长150mm、厚0.5mm的SUS板上,通过使重2kg的手压滚往返1次来进行压接,从而得到4个试验片。
将经压接的试验片中的1个在室温静置1-2小时后,使用拉伸试验器以30mm/分钟的速度进行剥离,测定了180°剥离强度。在室温将经压接的试验片中的1个静置30分钟后,在150℃加热1小时后放置冷却至室温(约30分钟)。在室温将经压接的试验片中的1个静置30分钟后,在室温照射紫外线1小时,进一步静置30分钟。在室温将经压接的试验片中的1个静置30分钟后,在室温照射紫外线1小时后,在150℃加热1小时,放置冷却至室温(约30分钟)。关于这些试验片,使用拉伸试验器以30mm/分钟的速度进行剥离,测定了180°剥离强度。得到的结果示于表1及图10。
(实施例11)
在嵌段共聚物(9)中加入N-羟基萘酰亚胺三氟甲磺酸酯(相对于嵌段共聚物(9)中的叔丁基为0.3mol%)作为光致酸发生剂,用甲苯稀释,得到包含30重量%甲苯溶液的粘合剂组合物。使用间隙4milli-inch的敷贴机在厚度为50μm的PET膜上涂布该粘合剂组合物,减压干燥12小时制成粘合片。将粘合片切断成宽20mm、长175mm的长方形,在宽50mm、长150mm、厚0.5mm的SUS板上,通过使重2kg的手压滚往返两次来进行压接,从而得到4个试验片。
将经压接的试验片中的1个在室温静置1-2小时后,使用拉伸试验器以30mm/分钟的速度进行剥离,测定了180°剥离强度。在室温将经压接的试验片中的1个静置30分钟后,在100℃加热1小时后放置冷却至室温(约30分钟)。在室温将经压接的试验片中的1个静置30分钟后,在室温照射紫外线1小时,进一步静置30分钟。在室温将经压接的试验片中的1个静置30分钟后,在室温照射紫外线1小时后,在100℃加热1小时,放置冷却至室温(约30分钟)。关于这些试验片,使用拉伸试验器以30mm/分钟的速度进行剥离,测定了180°剥离强度。得到的结果示于表1及图11。
(比较例1)
除了使用无规共聚物(1)来代替嵌段共聚物(1)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了180°剥离强度。得到的结果示于表1及图12。
[表1]
Figure BDA0000431097890000281
*1在100℃加热1小时
*2在室温照射紫外线
*3在室温照射紫外线后在100℃加热1小时
*4粘合强度弱,测定限度(≈0)
*5降低率(%)是通过下式[(分解前的剥离强度一分解后的剥离强度)/分解前的剥离强度]所算出的值,降低率越大,表示通过加热、光照射而使粘合剂越易被分解。
表中的180°剥离强度表示剥离距离0~120mm之间的平均值,表中的(SS)的标记表示基于粘滑现象的剥离。
由表1可知,对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来说,即,对包含含有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24mol%或47mol%的嵌段共聚物(1)或(2)、和酸催化剂的粘合带来说,180°剥离强度在100℃加热1小时后有效降低,可很好地进行分解。
对于实施例3来说,即,对于包含含有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72mo1%的嵌段共聚物(3)、和酸催化剂的粘合带来说,是在剥离时断断续续地进行剥离的表现出粘滑现象的粘合带,但上述粘合带通过在100℃加热1小时而大体上发生剥离,可分解至无法测定180°剥离强度的状态。
对于实施例4来说,即,对于包含含有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64mo1%的嵌段共聚物(4)、和作为光致酸发生剂的BCD7mol%的粘合带来说,即使仅在紫外线照射或加热下,也可看到180°剥离强度的降低,在紫外线照射后再进行加热的情况下发生显著的降低,具有特别适宜的分解性。
对于实施例5来说,即,对于包含含有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65mol%的嵌段共聚物(5)、和作为光致酸发生剂的NIT1mol%的粘合带来说,即使仅在紫外线照射或加热下也可看到180°剥离强度的降低,在紫外线照射后再进行加热的情况下发生显著的降低,具有特别适宜的分解性。
对于实施例6来说,即,对于包含含有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65mol%的嵌段共聚物(5)、和作为光致酸发生剂的BCD5mol%的粘合带来说,即使仅在紫外线照射下,180°剥离强度也降低,在紫外线照射后在进行加热的情况下显著降低,可特别适宜地分解。
对于实施例7来说,即,对于包含含有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65mol%的嵌段共聚物(5)、和作为光致酸发生剂的BCD7mol%的粘合带来说,在紫外线照射、或在紫外线照射后再进行加热的情况下180°剥离强度显著降低,可特别适宜地分解。
对于实施例8来说,即,对于包含含有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58mol%的嵌段共聚物(6)、和作为光致酸发生剂的NIT0.2mol%的粘合带来说,仅在紫外线照射后再进行加热的情况下180°剥离强度有效降低,可特别适宜地分解。
对于实施例9来说,即,对于包含含有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62mol%的ABA型三嵌段共聚物(7)、和作为光致酸发生剂的NIT0.2mol%的粘合带来说,仅在紫外线照射后再进行加热的情况下,180°剥离强度有效降低,可特别适宜地分解。
对于实施例10来说,即,对于包含含有聚丙烯酸异冰片酯嵌段34mol%的嵌段共聚物(8)、和作为光致酸发生剂的NIT0.5mol%的粘合带来说,仅在紫外线照射后再进行加热的情况下,180°剥离强度有效降低,可特别适宜地分解。
对于实施例11来说,即,对于包含含有聚丙烯酸叔丁酯嵌段57mol%的嵌段共聚物(9)、和作为光致酸发生剂的NIT0.3mol%的粘合带来说,即使仅在加热或紫外线照射下,180°剥离强度也降低,在紫外线照射后再进行加热的情况下显著降低,可特别适宜地分解。
另一方面,对于比较例1来说,即,对于包含无规共聚物(1)和酸催化剂的粘合带来说,180°剥离强度在100℃加热1小时后几乎看不到降低,不具有易分解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易分解性粘合带以及能够实现上述易分解性粘合带的粘合剂组合物,所述易分解性粘合带可适宜地向被粘物贴附,进行部件间的固定,且在分解时即使不使用温水等水,也能够利用加热、能量射线照射而容易地进行分解。

Claims (6)

1.一种易分解性粘合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是含有将(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作为主要单体成分的丙烯酸系聚合物(X)的同时,还含有酸催化剂或酸发生剂的粘合剂组合物,其中,
所述丙烯酸系聚合物(X)含有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所述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包含由含有羧基前体基团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a)衍生出的重复单元,且该重复单元数为10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分解性粘合剂组合物,其中,
所述丙烯酸系聚合物(X)是具有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和聚(甲基)丙烯酸酯链(B)的丙烯酸系嵌段聚合物,所述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包含由含有羧基前体基团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a)衍生出的重复单元,且该重复单元数为10以上,所述聚(甲基)丙烯酸酯链(B)包含由其他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b)衍生出的重复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易分解性粘合剂组合物,其中,
所述含有羧基前体基团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a)是选自(甲基)丙烯酸叔丁酯、2-甲基-2-金刚烷基(甲基)丙烯酸酯、2-乙基-2-金刚烷基(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冰片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及(甲基)丙烯酸苄基酯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易分解性粘合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甲基)丙烯酸酯链(B)含有选自(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及(甲基)丙烯酸正丁酯中的至少一种作为主要单体成分。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易分解性粘合剂组合物,其中,所述丙烯酸系聚合物中的聚(甲基)丙烯酸酯链(A)与聚(甲基)丙烯酸酯链(B)的比率以由(A)/(B)所表示的摩尔比计为75/25~20/80。
6.一种易分解性粘合带,其具有包含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粘合剂组合物的粘合剂层。
CN201280027737.1A 2011-06-09 2012-06-05 粘合剂组合物及易分解性粘合带 Pending CN1036199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29280 2011-06-09
JP2011129280A JP5174217B2 (ja) 2010-06-10 2011-06-09 易解体性粘着剤組成物及び易解体性粘着テープ
PCT/JP2012/064485 WO2012169501A1 (ja) 2011-06-09 2012-06-05 粘着剤組成物及び易解体性粘着テー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19978A true CN103619978A (zh) 2014-03-05

Family

ID=47296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7737.1A Pending CN103619978A (zh) 2011-06-09 2012-06-05 粘合剂组合物及易分解性粘合带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719736A4 (zh)
KR (1) KR20140062433A (zh)
CN (1) CN103619978A (zh)
TW (1) TW201319201A (zh)
WO (1) WO201216950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76797A (zh) * 2016-07-21 2019-03-15 大塚化学株式会社 嵌段共聚物、组合物和膜
CN110591570A (zh) * 2013-08-30 2019-12-20 迪睿合株式会社 自由基聚合型粘接剂组合物和电连接体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208500A1 (ja) * 2013-06-25 2014-12-31 株式会社ニトムズ 有機質汚れ除去用粘着クリーナー
KR102426905B1 (ko) * 2020-12-08 2022-08-01 (주)트러스 광경화형 점착제와 열발포제를 포함하는 재박리 가능한 점착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재박리 가능한 점착테이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43732A (ja) * 2002-07-15 2004-02-12 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発泡性接着剤組成物
JP2007186606A (ja) * 2006-01-13 2007-07-26 Konica Minolta Medical & Graphic Inc 発泡性接着剤組成物
JP2010070597A (ja) * 2008-09-17 2010-04-02 Kaneka Corp 粘着剤
CN103649261A (zh) * 2011-06-02 2014-03-19 Dic株式会社 易分解性粘合剂组合物及易分解性粘合带
CN103649262A (zh) * 2011-06-02 2014-03-19 Dic株式会社 易分解性粘合剂组合物及易分解性粘合带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43732A (ja) * 2002-07-15 2004-02-12 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発泡性接着剤組成物
JP2007186606A (ja) * 2006-01-13 2007-07-26 Konica Minolta Medical & Graphic Inc 発泡性接着剤組成物
JP2010070597A (ja) * 2008-09-17 2010-04-02 Kaneka Corp 粘着剤
CN103649261A (zh) * 2011-06-02 2014-03-19 Dic株式会社 易分解性粘合剂组合物及易分解性粘合带
CN103649262A (zh) * 2011-06-02 2014-03-19 Dic株式会社 易分解性粘合剂组合物及易分解性粘合带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91570A (zh) * 2013-08-30 2019-12-20 迪睿合株式会社 自由基聚合型粘接剂组合物和电连接体的制造方法
CN110591570B (zh) * 2013-08-30 2022-03-11 迪睿合株式会社 自由基聚合型粘接剂组合物和电连接体的制造方法
CN109476797A (zh) * 2016-07-21 2019-03-15 大塚化学株式会社 嵌段共聚物、组合物和膜
CN109476797B (zh) * 2016-07-21 2021-09-07 大塚化学株式会社 嵌段共聚物、组合物和膜
TWI750201B (zh) * 2016-07-21 2021-12-21 日商大塚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團聯共聚物、組成物及薄膜
TWI750892B (zh) * 2016-07-21 2021-12-21 日商大塚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團聯共聚物、組成物及薄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19736A4 (en) 2015-10-14
KR20140062433A (ko) 2014-05-23
WO2012169501A1 (ja) 2012-12-13
TW201319201A (zh) 2013-05-16
EP2719736A1 (en) 2014-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74217B2 (ja) 易解体性粘着剤組成物及び易解体性粘着テープ
CN103619978A (zh) 粘合剂组合物及易分解性粘合带
CN106133102B (zh) 感温性粘合剂
CN103649262B (zh) 易分解性粘合剂组合物及易分解性粘合带
CN103608420B (zh) 易分解性粘合剂组合物及易分解性粘合带
TWI535814B (zh) 易解體性黏著劑組成物及易解體性黏著帶
CN105102571B (zh) 粘合剂组合物以及易分解性粘合带
CN103649261B (zh) 易分解性粘合剂组合物及易分解性粘合带
JP2015007189A (ja) 接着剤組成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