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14326B - 一种高温堆肥促腐细菌复合菌剂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温堆肥促腐细菌复合菌剂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14326B
CN103614326B CN201310614216.2A CN201310614216A CN103614326B CN 103614326 B CN103614326 B CN 103614326B CN 201310614216 A CN201310614216 A CN 201310614216A CN 103614326 B CN103614326 B CN 1036143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bial inoculum
composting
day
bacillus
day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1421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14326A (zh
Inventor
崔宗均
袁旭峰
袁维强
王小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UNT EMEI GREEN L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Ltd Co
Original Assignee
MOUNT EMEI GREEN L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Ltd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UNT EMEI GREEN L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Ltd Co filed Critical MOUNT EMEI GREEN L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Ltd Co
Priority to CN20131061421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14326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143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143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143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1432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40Bio-organic fraction processing; Production of fertilisers from the organic fraction of waste or refuse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堆肥菌剂及其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堆肥菌剂的活性成分为CFU配比为(3~5):(1~2):(1~2):(1~2):(1~2)的热纤梭菌、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台湾假黄单胞菌、土壤短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本发明所提供的菌剂中各菌株能良好共生,且在微好氧共培养条件下,可按比例有规律的增殖,高效分解木质纤维素。菌剂制造过程因共培养,其制造过程简单,分解功能稳定,保质期长。实验证明,使用该菌剂发酵堆肥,无需大量通气、节省能源,减少氮素损失;可提前完全腐熟,提高肥料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高温堆肥促腐细菌复合菌剂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堆肥菌剂及其应用,特别涉及一种高温堆肥促腐细菌复合菌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堆肥化是自然界有机物分解,促进元素循环的重要环节,而随着生产集约化成都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废弃物集中越加严重的背景下,堆肥化技术是处理有机废弃物减轻环境压力和制造有机肥的重要途径。
堆肥化过程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分解的有机物全部分解,进入安全状态,部分元素矿化成为植物养分的过程。其过程可分为:糖类、淀粉、脂肪、蛋白等易分解物分解产热而升温阶段,伴随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而持续产热的高温发酵阶段,以及剩余分解物继续分解和木质纤维素中脱落的木质素单元重新组合形成腐殖质的后熟阶段,这三个过程。其中第一阶段短暂,第二阶段是时间较长且堆肥化物质变化剧烈的关键阶段,第三阶段是相对温和的必经阶段,因此堆肥化进程的关键是第二阶段的长短。
作为堆肥化进程的促进手段,堆肥发酵菌剂的使用,越来越收到关注。但对堆肥化过程机理的理解不足和菌剂制造、使用技术的合理程度不同,其使用效果千差万别,其主要问题在于:①有些菌剂片面关注升温效果,选用分解易分解物的中温微生物类作菌剂,结果不具备关键成分木质纤维素的分解能力,高温期迅速消失,起不到期望的作用。②过分强调好氧条件,促使容易分解淀粉、脂肪、蛋白质等成分,而抑制了难分解物-木质纤维素,而不得不需要较长不通气的二次发酵阶段来分解难分解物,结果延长了堆肥腐熟的总时间。③堆肥发酵环境中使用的菌剂,菌剂组成菌都将处于同一环境中,因此这些成员菌是否可以在共同环境中都良好生长?是否功能上协同至关重要。但现有的大部分堆肥复合菌剂,都分别利用不同的培养条件各自培养菌种,人为强行混合制成菌剂。结果往往难以保证这些菌都能够存活,更难以期望其稳定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堆肥菌剂。
本发明所提供的堆肥菌剂,其活性成分为热纤梭菌(Clostridiumthermocellum)、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Geobacillusthermophilus)、台湾假黄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taiwanensis)、土壤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agri)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
所述热纤梭菌(Clostridiumthermocellum)、所述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Geobacillusthermophilus)、所述台湾假黄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taiwanensis)、所述土壤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agri)和所述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的CFU配比为(3~5):(1~2):(1~2):(1~2):(1~2),如5:2:1:1:1。
进一步,所述菌剂还可包括辅料,所述辅料具体可为如下(a)或(b):
(a)由秸秆粉(如玉米秸秆粉、水稻秸秆粉或小麦秸秆粉)和碳酸钙按照质量比为(8~9):(1~2)的比例混合而成;所述秸秆粉的质量以干重计;
(b)由谷壳粉(如稻壳粉、花生壳粉或麦麸粉)和碳酸钙粉按照质量比为(8~9):(1~2)的比例混合而成;所述谷壳粉的质量以干重计。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料具体由玉米秸秆粉和碳酸钙按照质量比为9:1的比例混合而成;所述玉米秸秆粉的质量以干重计;
更加具体的,在所述菌剂中,作为活性成分的所述热纤梭菌(Clostridiumthermocellum)、所述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Geobacillusthermophilus)、所述台湾假黄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taiwanensis)、所述土壤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agri)和所述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的总量为(5×108~5×1010)cfu/g所述菌剂,如5×109cfu/g所述菌剂。
所述菌剂中,水分的质量含量为10%以下,如8~10%,具体如10%。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所述菌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所述菌剂的制备方法,具体可包括如下步骤:
(1)培养作为所述活性成分的各菌株;
(2)按照满足如下a1)-a3)的条件将作为所述活性成分的各菌株和所述辅料混合,得到所述菌剂:
a1)在所述菌剂中,作为所述活性成分的所述热纤梭菌(Clostridiumthermocellum)、所述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Geobacillusthermophilus)、所述台湾假黄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taiwanensis)、所述土壤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agri)和所述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的CFU配比为(3~5):(1~2):(1~2):(1~2):(1~2),如5:2:1:1:1。
a2)为如下a2-1)或a2-2):
a2-1)在所述菌剂中,作为所述辅料的所述秸秆粉和碳酸钙的质量比为(8~9):(1~2),如9:1或8:2;所述秸秆粉的质量以干重计;
a2-2)在所述菌剂中,作为所述辅料的所述稻壳粉和碳酸钙的质量比为(8~9):(1~2),如9:1或8:2;所述稻壳粉的质量以干重计;
a3)在所述菌剂中,作为活性成分的所述热纤梭菌(Clostridiumthermocellum)、所述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Geobacillusthermophilus)、所述台湾假黄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taiwanensis)、所述土壤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agri)和所述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的总量为(5×108~5×1010)cfu/g所述菌剂,如5×109cfu/g所述菌剂。
在所述方法的步骤(1)中,对作为所述活性成分的各菌株进行培养,既可以为将各菌株单独培养,也可以为将各菌株混合培养。
在所述方法的步骤(1)中,对作为所述活性成分的各菌株进行培养的培养基可为PCS1培养基或PCS2培养基;
所述PCS1培养基的溶剂为水,溶质及浓度具体如下:蛋白胨5g/L、酵母粉1g/L、氯化钠5g/L、碳酸钙3g/L、滤纸或秸秆10g/L,pH6.5~8.5;
所述PCS2培养基的溶剂为水,溶质及浓度具体如下:玉米蛋白5g/L、工业酵母粉1g/L、氯化钠5g/L、碳酸钙1g/L、滤纸或秸秆10g/L,pH6.5~8.5。
当培养体系在20L以下时可采用所述PCS1培养基,当培养体系超过20L时可采用所述PCS2培养基。
在所述方法的步骤(1)中,对作为所述活性成分的各菌株进行培养的条件具体可为:温度50~60℃(如55℃),静止培养,控制发酵液溶氧量为0.1-0.5mg/L,时间48h~72h(如72h)。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具体是按照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制备所述菌剂的:
(1)将活化的所述各菌株等量混合(5×109cfu/ml,1ml),接种到80倍体积的所述PC1S培养基中,55℃静止培养3天,获得种子液;
(2)将步骤(1)所得种子液按照1:50的体积比接种到所述PCS1培养基中,55℃静止培养,同时向培养体系中通入空气,使培养液中的溶氧量达到0.1-0.5mg/L,培养3天,获得混合菌株培养液;
(3)将粒径为1mm左右玉米秸秆粉和碳酸钙粉按照质量比为9:1的比例(玉米秸秆粉的质量以干重计)混合,添加到步骤(2)所得混合菌株培养液中,使最终含水量达到70%(质量分数),搅拌均匀后,停止通气,继续55℃静止培养1天,将培养物取出,55℃~60℃通风干燥,至含水量为10%(质量分数),得到所述菌剂。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所述菌剂堆制堆肥的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利用所述菌剂堆制堆肥的方法,具体可包括如下步骤:
(1)将所述菌剂和堆肥原料按照质量配比为(0.2~0.5):100,如0.2:100,的比例混合,得到混合物;
(2)用步骤(1)所得混合物堆制堆肥,堆制当天记为第1天,根据第3天的堆体温度按照如下进行翻堆:若第3天的所述堆体温度高于50℃,则自第3天起每天翻堆一次,至第12天;若第3天的所述堆体温度为50℃以下,则自第3天起隔天翻堆一次至第12天;
(3)自第13天起,每3天翻堆一次,当所述堆体温度降至40℃以下并不再升高时,停止翻堆;将堆体放置至堆体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小于20时,堆制结束。
在上述方法的步骤(3)中,自所述堆体温度降至40℃以下并不再升高时起,至堆体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小于20时止,这段时间通常为20-30天。
在以上所提供的堆制堆肥方法中,自第1天起,至堆体温度首次高于50℃时止为升温阶段;自第3天起,至堆体温度降至40℃以下并不再升高时止为高温发酵期;之后的20-30天为后熟期。
在所述方法的步骤(1)中,所述堆肥原料的主要成分如下物质中的至少一种:菌糠、畜禽粪便(如牛粪、猪粪或鸡粪)、秸秆。
在本发明中,步骤(1)中所述的堆肥原料为如下(b1)-(b7)中任一种:
(b1)由菌糠、尿素、碳酸钙和水混合而成的堆肥原料1;所述菌糠、所述尿素和所述碳酸钙的质量比为98:1:0.1,所述堆肥原料1中水分的质量分数为55~60%(如56%)。
(b2)由牛粪、秸秆、返料A和水混合而成的堆肥原料2;所述牛粪、所述秸秆和所述返料A的质量比为80:10:10,所述堆肥原料2中水分的质量分数为55~60%(如55%)。
(b3)由猪粪、秸秆、返料B和水混合而成的堆肥原料3;所述猪粪、所述秸秆和所述返料B的质量比为75:15:10,所述堆肥原料3中水分的质量分数为55~60%(如57%)。
(b4)由鸡粪、秸秆、返料C和水混合而成的堆肥原料4;所述鸡粪、所述秸秆和所述返料C的质量比为70:15:15,所述堆肥原料4中水分的质量分数为55~60%(如58%)。
(b5)由秸秆、牛粪和水混合而成的堆肥原料5;所述秸秆和所述牛粪的质量比为60:30,所述堆肥原料5中水分的质量分数为55~60%(如56%)。
(b6)由秸秆、猪粪和水混合而成的堆肥原料6;所述秸秆和所述猪粪的质量比为60:20,所述堆肥原料6中水分的质量分数为55~60%(如56%)。
(b7)由秸秆、鸡粪和水混合而成的堆肥原料7;所述秸秆和所述鸡粪的质量比为60:10,所述堆肥原料7中水分的质量分数为55~60%(如56%)。
在上述方法中,所述菌糠为包括木耳、香菇、平菇、双孢菇、金针菇、杏鲍菇等食用菌生产完剩下的栽培基质,经过去塑料皮,挫碎成自然颗粒后得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菌糠具体为取自于黑龙江省东宁县三岔口镇三岔口村的木耳生产完剩下的废弃栽培基质经过去塑料皮,挫碎成自然颗粒后得到。所述秸秆为玉米秸秆(也可用水稻秸秆、小麦秸秆、油菜秸秆甘薯藤、烟草秸秆、花草枯枝落叶、花草割草等),其粒径为2~5cm,水分质量分数为16%。所述返料A是指用初始堆肥原料2进行堆制所得堆肥;所述初始堆肥原料2与以上所述堆肥原料2相比仅缺少所述返料A,其余组成均相同。所述返料B是指用初始堆肥原料3进行堆制所得堆肥;所述初始堆肥原料3与以上所述堆肥原料3相比仅缺少所述返料B,其余组成均相同。所述返料C是指用初始堆肥原料4进行堆制所得堆肥;所述初始堆肥原料4与以上所述堆肥原料4相比仅缺少所述返料C,其余组成均相同。
在所述方法中,若堆体高度高于1.3m,则于堆肥的第3天开始向堆体中通入空气,通气量为每小时堆体体积的10~20%,如10%或20%。若堆体高度在1.3m以下则不需另行向堆体中通入空气。
在本发明中,以上所有的所述热纤梭菌(Clostridiumthermocellum)为热纤梭菌(Clostridiumthermocellum)ACCC00165;
所述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Geobacillusthermophilus)为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Geobacillusthermophilus)ACCC10253;
所述台湾假黄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taiwanensis)为在CGMCC编号为1.10867的菌株;
所述土壤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agri)为在CGMCC编号为1.3103的菌株;
所述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为在CGMCC编号为1.813的菌株。
在本发明中,作为辅料的所述秸秆粉或所述谷壳粉的粒径为0.1~5mm,如0.1~1mm或1mm~5mm,具体如1mm。
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菌剂由良好共生的细菌组成,在微好氧共培养条件下,可按比例有规律的增殖,高效分解木质纤维素。菌剂制造过程因共培养,其制造过程简单,分解功能稳定,保质期长。使用该菌剂发酵堆肥,因需微好氧条件,无需大量通气、而节省能源,减少氮素损失;显著提前木质纤维素的分解而提前完全腐熟,提高肥料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2中菌剂组和对照组的温度随堆制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2为实施例3中菌剂组和对照组的温度随堆制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3为实施例4中菌剂组和对照组的温度随堆制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4为实施例5中菌剂组和对照组的温度随堆制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5为实施例6中菌剂组和对照组的温度随堆制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6为实施例7中菌剂组和对照组的温度随堆制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7为实施例8中菌剂组和对照组的温度随堆制时间的变化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实施例1、菌剂的制备
一、实验材料
1、制备菌剂所有菌株
1号菌:热纤梭菌(Clostridiumthermocellum)ACCC00165(ACCC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菌种保藏编号:00165);
2号菌: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Geobacillusthermophilus)ACCC10253(ACCC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菌种保藏编号:10253);
3号菌:台湾假黄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taiwanensis)CGMCCNo1.10867(CGMCC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菌种目录编号:1.10867);
4号菌:土壤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agri)CGMCCNo1.3103(CGMCC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菌种目录编号:1.3103);
5号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CGMCCNo1.813(CGMCC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菌种目录编号:1.813)。
2、培养基
PCS1培养基:溶剂为水,溶质及浓度具体如下:蛋白胨5g/L、酵母粉1g/L、氯化钠5g/L、碳酸钙3g/L、滤纸或秸秆10g/L,pH6.5~8.5。其中,所述秸秆为玉米秸秆(也可用水稻秸秆或小麦秸秆替代),其粒径为0.1~5mm。
所述培养基成分中蛋白胨、酵母粉、氯化钠、碳酸钙均由“北京双旋微生物培养基制品厂购买,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正红旗东街甲39号邮编:100091”。
二、实验方法及结果
1、菌株混合培养时间的确定
在无菌条件下,用PCS1培养基分别活化培养5种菌(1号菌-5号菌),至各菌株的浓度为5×109cfu/ml时,每种菌各取1ml混合,将5ml混合菌液接种到装有400mlPC1S培养基的500ml三角瓶中,55℃静止培养,每隔24小时经细菌指纹基因定量PCR(具体方法见下文)分析确定培养体系中5种菌的比例关系。
结果如表1所示,可见,第72小时为菌总量与主要分解菌(1号菌)量最多时期,因此,选择培养第72小时作为制作菌剂的最佳时期。
本发明的发明人将被确定为制作菌剂的最佳时期(第72小时)的混合培养液转接,连续2年的培养也不改变菌种组成和比例。
表155℃静止培养5种菌的比例关系
培养时间 1号菌 2号菌 3号菌 4号菌 5号菌 总量cfu/ml
第24小时 0.01 1 2 4 3 5×108
第48小时 2 2 2 2 2 3×109
第72小时 5 2 1 1 1 2×1010
第96小时 5 1 2 1 1 2×109
第120小时 4 2 2 1 1 6×109
第144小时 4 2 2 1 1 4×109
第168小时 3 2 3 1 1 5×109
2、菌剂的制备及检测
(1)制备种子液:
在无菌条件下,用PCS1培养基分别活化培养5种菌(1号菌-5号菌),至各菌株的浓度为5×109cfu/ml时,每种菌各取1ml混合,将5ml混合菌液接种到有400mlPC1S培养基的500ml三角瓶中,55℃静止培养3天,获得种子液;
保存:将所得种子液混合均匀后取1.5ml分装于2ml离心管中,加0.5ml甘油,在-20℃以下冰冻保存。可保存5年以上。
(2)扩大培养:
将400ml步骤(1)所得种子液接种到20LPCS1培养基中,保持液面直径与液深相近,55℃静止培养3天,得到混合菌株培养液。培养过程中向培养液中通入空气,通气量为每小时培养液体积的1/10左右,从而使液体溶氧量达到0.1-0.5mg/L,即使培养液处于微好氧状态。
在进行扩大培养时,如果培养基用量超过20L,则可以将所述PCS1培养基替换为如下PCS2培养基。PCS2培养基:溶剂为水,溶质及浓度具体如下:玉米蛋白5g/L、工业酵母粉1g/L、氯化钠5g/L、碳酸钙1g/L、滤纸或秸秆10g/L,pH6.5~8.5。所述培养基成分中氯化钠、碳酸钙、玉米蛋白、工业酵母粉均由“北京双旋微生物培养基制品厂购买,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正红旗东街甲39号邮编:100091”。
(3)加入辅料:
将粒径为1mm的玉米秸秆粉(也可用水稻秸秆、小麦秸秆、稻壳粉、花生壳粉或麦麸粉等替代)和碳酸钙粉按照质量比为9:1的比例(秸秆粉或稻壳粉的质量以干重计)混合,添加到步骤(2)所得混合菌株培养液中,使最终含水量达到70%(质量分数),搅拌均匀后,停止通气,继续55℃静止培养1天,将培养物取出,55℃~60℃通风干燥,至含水量为10%(质量分数),得到菌剂。
菌剂保存:避光常温保存有效期1年以上。
(4)菌剂中活菌含量的测定
A.菌剂中活菌总数的测定方法
采用固体培养基全层培养法,具体如下:
①准备菌剂稀释液:准确称取0.5g菌剂加入到预先准备好的5ml无菌水试管中,混合均匀,作为1倍稀释液;从1倍稀释液中吸取0.5ml加入到4.5ml无菌水试管中混匀,作2倍稀释液;从2倍稀释液中吸取0.5ml加入到4.5ml无菌水试管中混匀,作3倍稀释液;以次做到7倍稀释液。
②培养基:用PCS1培养基再加琼脂粉0.15%(0.15g/100mL),120℃灭菌15分钟,放置冷却制60℃~70℃,还没有凝固。
③接种及培养:准确吸取上述方法①中5倍稀释液、6倍稀释液、7倍稀释液各0.2ml,加入到灭菌的空培养皿中,倒入方法②中冷却至60~70℃的培养基,使培养基厚度达到0.8~1cm,将培养皿在操作台平面上画圈混合,培养基要凝固时放置凝固,同样稀释倍数的作3个重复。培养基完全凝固后,盖上盖,倒置,落在一起装进塑料袋内,放置50℃培养3天。
④计数:培养3天后,选择可数的稀释倍数的培养皿,将培养皿底朝上放在白色平面上,数培养基内长出的所有菌落,按照稀释倍数和菌液加入量计算每g菌剂中菌数cfu/g。
实验重复三次,结果取平均值。
经检测,步骤(3)所得菌剂中,作为活性成分的热纤梭菌(Clostridiumthermocellum)ACCC00165、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Geobacillusthermophilus)ACCC10253、台湾假黄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taiwanensis)CGMCCNo1.10867、土壤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agri)CGMCCNo1.3103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CGMCCNo1.813的总含量为5×109cfu/g所述菌剂。
B.菌剂中5种活菌数量比的测定方法
采用细菌指纹基因定量PCR法,具体如下:
用于检测热纤梭菌(Clostridiumthermocellum)ACCC00165的特异性引物对为引物1和引物2:
引物1:5’-ACATAACGAGGCGGCATCGCT-3’;
引物2:5’-CACTTTCTTCGTCCCCAATC-3’。
用于检测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Geobacillusthermophilus)ACCC10253的特异性引物对为引物3和引物4:
引物3:5’-ATYATGYTVACRGCVTTYGGBCARGAAGA-3’;
引物4:5’-TAKCCTTTWATRTGIGCDGGIACRCCGATTTC-3’。
用于检测台湾假黄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taiwanensis)CGMCCNo1.10867的特异性引物对为引物5和引物6:
引物5:5’-GTTGGGGAAGAAATCCTGCT-3’;
引物6:5’-TGCCTCAGTGTCAGTGTTGG-3’。
用于检测土壤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agri)CGMCCNo1.3103的特异性引物对为引物7和引物8:
引物7:5’-TGGCTTTTCGCTATCACTGG-3’;
引物8:5’-TAGCCGTGGCTTTCTCGTCA-3’。
用于检测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CGMCCNo1.813的特异性引物对为引物9和引物10:
引物9:5’-CCTACGGGAGGCAGCAGTAG-3’;
引物10:5’-GCGTTGCTCCGTCAGACTTT-3’。
利用各菌株的特异性引物对按照“Hua,B.,Lu,Y.,Wang,J.,Wen,B.,Cao,Y.,Wang,X.,Cui,Z.2013.DynamicChangesintheCompositeMicrobialSystemMC1DuringandFollowingitsRapidDegradationofLignocellulose.ApplBiochemBiotechnol.”中记载的方法,进行定量PCR,根据PCR结果从而检测菌剂中各菌株的CFU配比。
实验重复三次,结果取平均值。
结果显示,步骤(3)所得菌剂中,作为活性成分的热纤梭菌(Clostridiumthermocellum)ACCC00165、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Geobacillusthermophilus)ACCC10253、台湾假黄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taiwanensis)CGMCCNo1.10867、土壤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agri)CGMCCNo1.3103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CGMCCNo1.813这5种菌的CFU配比为5:2:1:1:1。
实施例2、以食用菌菌糠为主要原料堆制堆肥
一、高温堆肥
堆肥原料:由菌糠、尿素、碳酸钙和水混合而成;菌糠、尿素和碳酸钙的质量比为98:1:0.1,水分的质量分数为56%。其中,所述菌糠为取自于黑龙江省东宁县三岔口镇三岔口村的木耳生产完剩下的废弃栽培基质(也可以为香菇、平菇、双孢菇、金针菇、杏鲍菇等的菌糠),经过去塑料皮,挫碎成自然颗粒得到。
将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与堆肥原料按照0.2:100的质量比混合均匀,堆制成宽3m、高1.3m、长20m的堆体。堆制过程中,每日定时监测堆体温度(测温点位于堆体内部垂直中轴线自上而下1/2处)。在堆制的第3天(堆制当天记为第1天)堆体温度高于50℃,用翻堆机每天进行一次翻堆,至第12天。自第13天起,每3天翻堆一次。第21天堆体温度下降至40℃以下并不再上升,停止翻堆,堆制进入后熟阶段,每日定时监测堆体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当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小于20时,后熟阶段完成,整个堆制过程也随之结束。
同时设置了不加菌剂的空白对照。
实验进行三次重复。
二、堆制效果检测
1、堆制过程中堆体温度的测定
在堆体横截面的中垂线自上而下1/2处放置温度监测探头,沿着堆体长度方向每隔3m放置一个温度监测探头,监测堆制堆肥过程中堆体内部温度变化,取每天上午10:00时的检测数据。
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堆制堆肥,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相比,堆体升温早1天,高温发酵期(50℃以上)维持18天,且没有二次升温。
2、后熟期的测定
后熟期:自堆体温度下降至40℃以下并不再上升时(记为时间点A)起,至堆体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小于20时(记为时间点B)止,这一段时间为后熟期。
堆体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简称碳氮比)的测定方法:按照农业行业标准《有机肥料中有机质的测定》(NY525-2002)和农业行业标准《有机肥料全氮的测定》(NYT297-1995)测定得到堆体中总碳元素和总氮元素含量,进而得到碳氮比。
结果如表2所示,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后熟期为24天,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40天相比,缩短了16天。
表2菌剂组和对照组后熟期的测定
时间点A 时间点B 后熟期长(B-A)
菌剂组 第21天 第45天 24天
对照组 第20天 第60天 40天
3、总腐熟时间的测定
总腐熟时间:自堆制时起,至后熟阶段完成(堆体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小于20)时止,这一段时间为总腐熟时间,即整个堆制过程所用时间。
根据以上步骤2对于堆体中碳氮比的测定结果,可见,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总腐熟时间为45天,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60天相比,缩短了15天。
4、腐熟后种子发芽指数的测定
种子发芽指数检测方法具体如下:按照“张鸣,高天鹏,刘玲玲等.麦秆和羊粪混合高温堆肥腐熟进程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0年11期,pp566-569”一文进行。
结果如表3所示,可见,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腐熟后发芽指数为92%,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86%相比,提高了6%。
表3腐熟后种子发芽指数的测定结果(单位:%)
重复1 重复2 重复3 平均值
菌剂组 94 93 89 92
对照组 86 88 84 86
5、堆制前后有机质损失率的测定
堆制前后有机质损失率的测定方法具体如下:按照农业行业标准《有机肥料中有机质的测定》(NY525-2002)进行。
结果如表4所示,可见,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堆制前后有机质降解率为39%,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33%相比,提高了6%。
表4堆制前后有机质损失率的测定(单位:%)
重复1 重复2 重复3 平均值
菌剂组 41 38 38 39
对照组 35 32 32 33
6、堆制后堆体中氮元素含量的测定
堆制后堆体中氮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具体如下:按照农业行业标准《有机肥料全氮的测定》(NYT297-1995)测定。
结果如表5所示,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堆制后氮元素的质量含量为2.0%,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1.2%相比,提高了0.8%。
表5堆制后堆体中氮元素质量含量的测定(单位:%)
重复1 重复2 重复3 平均值
菌剂组 1.8 1.9 2.3 2.0
对照组 1.2 1.1 1.3 1.2
实施例3、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堆制堆肥
一、高温堆制
堆肥原料:由牛粪、秸秆、返料和水混合而成;牛粪、秸秆和返料的质量比为80:10:10,水分的质量分数为55%。其中,返料是指用初始堆肥原料按照如下方法堆制最终所得堆肥;所述初始堆肥原料与以上所述堆肥原料相比仅缺少返料,其余组成均相同。秸秆为玉米秸秆(也可用水稻秸秆、小麦秸秆、油菜秸秆甘薯藤、烟草秸秆、花草枯枝落叶、花草割草等),其粒径为2~5cm,水分质量分数为16%。
将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与堆肥原料按照0.2:100的质量比混合均匀,堆制成宽3m、高1.5m、长20m的堆体。在堆制的第3天(堆制当天记为第1天)起开始向堆体内通入空气,通气量为每小时堆体体积的20%。堆制过程中,每日定时监测堆体温度(测温点位于堆体内部垂直中轴线自上而下1/2处)。在堆制的第3天堆体温度高于50℃,用翻堆机每天进行一次翻堆,至第12天。自第13天起,每3天翻堆一次。第25天堆体温度下降至40℃以下并不再上升,停止翻堆,同时停止通气,堆制进入后熟阶段,每日定时监测堆体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当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小于20时,后熟阶段完成,整个堆制过程也随之结束。
同时设置了不加菌剂的空白对照。
实验进行三次重复。
二、堆制效果检测
各参数的测定方法同实施例2。
1、堆制过程中堆体温度的测定
结果如图2所示,可见,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堆制堆肥,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相比,堆体升温早1天,高温发酵期(50℃以上)维持22天,且没有二次升温。
2、后熟期的测定
结果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堆制堆肥的后熟期为30天,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45天相比,缩短了15天。
表6菌剂组和对照组后熟期的测定
时间点A 时间点B 后熟期长(B-A)
菌剂组 第25天 第55天 30天
对照组 第23天 第68天 45天
3、总腐熟时间的测定
根据以上步骤2对于堆体中碳氮比的测定结果,可见,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堆制堆肥的总腐熟时间为55天,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68天相比,缩短了13天。
4、腐熟后种子发芽指数的测定
结果如表7所示,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腐熟后发芽指数为90%,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83%相比,提高了7%。
表7腐熟后种子发芽指数的测定结果(单位:%)
重复1 重复2 重复3 平均值
菌剂组 92 90 88 90
对照组 85 84 80 83
5、堆制前后有机质损失率的测定
结果如表8所示,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堆制前后有机质降解率为38%,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34%相比,提高了4%。
表8堆制前后有机质损失率的测定(单位:%)
重复1 重复2 重复3 平均值
菌剂组 39 38 37 38
对照组 34 35 33 34
6、堆制后堆体中氮元素含量的测定
结果如表9所示,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堆制后氮元素的质量含量为1.9%,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1.3%相比,提高了0.6%。
表9堆制后堆体中氮元素质量含量的测定(单位:%)
重复1 重复2 重复3 平均值
菌剂组 2.0 2.1 1.6 1.9
对照组 1.3 1.5 1.1 1.3
实施例4、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的堆制发酵
一、高温堆制
堆肥原料:由猪粪、秸秆、返料和水混合而成;猪粪、秸秆和返料的质量比为75:15:10,水分的质量分数为57%。其中,返料是指用初始堆肥原料按照如下方法堆制最终所得堆肥;所述初始堆肥原料与以上所述堆肥原料相比仅缺少返料,其余组成均相同。秸秆为玉米秸秆(也可用水稻秸秆、小麦秸秆、油菜秸秆甘薯藤、烟草秸秆、花草枯枝落叶、花草割草等),其粒径为2~5cm,水分质量分数为16%。
堆制具体操作同实施例3。其中,在制作堆肥的第23天堆体温度下降至40℃以下并不再上升。
二、堆制效果检测
各参数的测定方法同实施例2。
1、堆制过程中堆体温度的测定
结果如图3所示,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堆制堆肥,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相比,堆体升温早1天,高温发酵期(50℃以上)维持20天,且没有二次升温。
2、后熟期的测定
结果如表10所示,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后熟期为26天,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41天相比,缩短了15天。
表10菌剂组和对照组后熟期的测定
时间点A 时间点B 后熟期长(B-A)
菌剂组 第23天 第49天 26天
对照组 第21天 第62天 41天
3、总腐熟时间的测定
根据以上步骤2对于堆体中碳氮比的测定结果,可见,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总腐熟时间为49天,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62天相比,缩短了13天。
4、腐熟后种子发芽指数的测定
结果如表11所示,可见,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腐熟后发芽指数为92%,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86%相比,提高了6%。
表11腐熟后种子发芽指数的测定结果(单位:%)
重复1 重复2 重复3 平均值
菌剂组 95 91 90 92
对照组 88 85 85 86
5、堆制前后有机质损失率的测定
结果如表12所示,可见,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堆制前后有机质降解率为38%,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33%相比,提高了5%。
表12堆制前后有机质损失率的测定(单位:%)
重复1 重复2 重复3 平均值
菌剂组 38 38 38 38
对照组 34 32 33 33
6、堆制后堆体中氮元素含量的测定
结果如表13所示,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堆制后氮元素的质量含量为2.1%,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1.5%相比,提高了6%。
表13堆制后堆体中氮元素质量含量的测定(单位:%)
重复1 重复2 重复3 平均值
菌剂组 2.1 2.2 2.0 2.1
对照组 1.4 1.6 1.5 1.5
实施例5、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堆制堆肥
一、高温堆制
堆肥原料:由鸡粪、秸秆、返料和水混合而成;鸡粪、秸秆和返料的质量比为70:15:15,水分的质量分数为58%。其中,返料是指用初始堆肥原料按照如下方法堆制最终所得堆肥;所述初始堆肥原料与以上所述堆肥原料相比仅缺少返料,其余组成均相同。秸秆为玉米秸秆(也可用水稻秸秆、小麦秸秆、油菜秸秆甘薯藤、烟草秸秆、花草枯枝落叶、花草割草等),其粒径为2~5cm,水分质量分数为16%。
堆制具体操作同实施例3。其中,在制作堆肥的第21天,堆体温度下降至40℃以下并不再上升。
二、堆制效果检测
各参数的测定方法同实施例2。
1、堆制过程中堆体温度的测定
结果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相比,堆体升温早1天,高温发酵期(50℃以上)维持18天,且没有二次升温。
2、后熟期的测定
结果如表14所示,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后熟期为25天,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38天相比,缩短了9天。
表14菌剂组和对照组后熟期的测定
时间点A 时间点B 后熟期长(B-A)
菌剂组 第21天 第46天 25天
对照组 第19天 第57天 38天
3、总腐熟时间的测定
根据以上步骤2对于堆体中碳氮比的测定结果,可见,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总腐熟时间为46天,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57天相比,缩短了11天。
4、腐熟后种子发芽指数的测定
结果如表15所示,可见,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腐熟后发芽指数为90%,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86%相比,提高了4%。
表15腐熟后种子发芽指数的测定结果(单位:%)
重复1 重复2 重复3 平均值
菌剂组 85 91 94 90
对照组 81 88 89 86
5、堆制前后有机质损失率的测定
结果如表16所示,可见,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堆制前后有机质降解率为37%,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33%相比,提高了4%。
表16堆制前后有机质损失率的测定(单位:%)
重复1 重复2 重复3 平均值
菌剂组 37 37 37 37
对照组 35 33 31 33
6、堆制后堆体中氮元素含量的测定
结果如表17所示,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堆制后氮元素的质量含量为2.2%,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1.7%相比,提高了0.5%。
表17堆制后堆体中氮元素质量含量的测定(单位:%)
重复1 重复2 重复3 平均值
菌剂组 2.1 2.1 2.4 2.2
对照组 1.6 1.6 1.9 1.7
实施例6、以秸秆为主要原料堆制堆肥
一、高温堆制
堆肥原料:由秸秆、牛粪和水混合而成;秸秆和牛粪的质量比为60:30,水分的质量分数为56%。其中,秸秆为玉米秸秆(也可用水稻秸秆、小麦秸秆、油菜秸秆甘薯藤、烟草秸秆、花草枯枝落叶、花草割草等),其粒径为2~5cm,水分质量分数为16%。
将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与堆制原料按照0.2:100的质量比混合均匀,堆制成宽3m、高1.5m、长30m的堆体。在堆制的第3天(堆制当天记为第1天)起开始向堆体内通入空气,通气量为每小时堆体体积的10%。堆制过程中,每日定时监测堆体温度(测温点位于堆体内部垂直中轴线自上而下1/2处)。在堆制的第3天堆体温度为50℃以下,用翻堆机隔天进行一次翻堆,至第12天。自第13天起,每3天翻堆一次。第28天堆体温度下降至40℃以下并不再上升,停止翻堆,同时停止通气,堆制进入后熟阶段,每日定时监测堆体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当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小于20时,后熟阶段完成,整个堆制过程也随之结束。
同时设置了不加菌剂的空白对照。
实验进行三次重复。
二、堆制效果检测
各参数的测定方法同实施例2。
1、堆制过程中堆体温度的测定
结果如图5所示,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相比,堆体升温早1天,高温发酵期(50℃以上)维持25天,且没有二次升温。
2、后熟期的测定
结果如表18所示,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后熟期为31天,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46天相比,缩短了15天。
表18菌剂组和对照组后熟期的测定
时间点A 时间点B 后熟期长(B-A)
菌剂组 第28天 第59天 31天
对照组 第23天 第69天 46天
3、总腐熟时间的测定
根据以上步骤2对于堆体中碳氮比的测定结果,可见,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总腐熟时间为59天,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69天相比,缩短了10天。
4、腐熟后种子发芽指数的测定
结果如表19所示,可见,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腐熟后发芽指数为91%,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88%相比,提高了3%。
表19腐熟后种子发芽指数的测定结果(单位:%)
重复1 重复2 重复3 平均值
菌剂组 92 94 87 91
对照组 90 88 86 88
5、堆制前后有机质损失率的测定
结果如表20所示,可见,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堆制前后有机质降解率为41%,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36%相比,降低了5%。
表20堆制前后有机质损失率的测定(单位:%)
重复1 重复2 重复3 平均值
菌剂组 44 39 40 41
对照组 34 37 37 36
6、堆制后堆体中氮元素含量的测定
结果如表21所示,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堆制后氮元素的质量含量为1.6%,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1.2%相比,提高了0.4%。
表21堆制后堆体中氮元素质量含量的测定(单位:%)
重复1 重复2 重复3 平均值
菌剂组 1.6 1.5 1.7 1.6
对照组 1.2 1.2 1.2 1.2
实施例7、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的堆制发酵
一、高温堆制
堆肥原料:由秸秆、猪粪和水混合而成;秸秆和猪粪的质量比为60:20,水分的质量分数为56%。中,秸秆为玉米秸秆(也可用水稻秸秆、小麦秸秆、油菜秸秆甘薯藤、烟草秸秆、花草枯枝落叶、花草割草等),其粒径为2~5cm,水分质量分数为16%。
堆制具体操作同实施例6。其中,在制作堆肥的第27天,堆体温度下降至40℃以下并不再上升。
二、堆制效果检测
各参数的测定方法同实施例2。
1、堆制过程中堆体温度的测定
结果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相比,堆体升温早1天,高温发酵期(50℃以上)维持24天,且没有二次升温。
2、后熟期的测定
结果如表22所示,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后熟期为30天,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45天相比,缩短了15天。
表22菌剂组和对照组后熟期的测定
时间点A 时间点B 后熟期长(B-A)
菌剂组 第27天 第57天 30天
对照组 第22天 第67天 45天
3、总腐熟时间的测定
根据以上步骤2对于堆体中碳氮比的测定结果,可见,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总腐熟时间为57天,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67天相比,缩短了10天。
4、腐熟后种子发芽指数的测定
结果如表23所示,可见,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腐熟后发芽指数为92,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88%相比,提高了4%。
表23腐熟后种子发芽指数的测定结果(单位:%)
重复1 重复2 重复3 平均值
菌剂组 94 91 91 92
对照组 92 87 85 88
5、堆制前后有机质损失率的测定
结果如表24所示,可见,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堆制前后有机质降解率为41%,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37%相比,提高了4%。
表24堆制前后有机质损失率的测定(单位:%)
重复1 重复2 重复3 平均值
菌剂组 43 42 38 41
对照组 38 38 35 37
6、堆制后堆体中氮元素含量的测定
结果如表25所示,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堆制后氮元素的质量含量为1.8%,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1.2%相比,提高了0.6%。
表25堆制后堆体中氮元素质量含量的测定(单位:%)
重复1 重复2 重复3 平均值
菌剂组 2.1 2.0 1.3 1.8
对照组 1.3 1.2 1.1 1.2
实施例8、以秸秆为主要原料堆制堆肥
一、高温堆制
堆肥原料:由秸秆、鸡粪和水混合而成;秸秆和鸡粪的质量比为60:10,水分的质量分数为56%。其中,秸秆为玉米秸秆(也可用水稻秸秆、小麦秸秆、油菜秸秆甘薯藤、烟草秸秆、花草枯枝落叶、花草割草等),其粒径为2~5cm,水分质量分数为16%。
堆制具体操作同实施例6。其中,在制作堆肥的第27天,堆体温度下降至40℃以下并不再上升。
二、堆制效果检测
各参数的测定方法同实施例2。
1、堆制过程中堆体温度的测定
结果如图7所示,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相比,堆体升温早1天,高温发酵期(50℃以上)维持24天,且没有二次升温。
2、后熟期的测定
结果如表26所示,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后熟期为30天,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44天相比,缩短了14天。
表26菌剂组和对照组后熟期的测定
时间点A 时间点B 后熟期长(B-A)
菌剂组 第27天 第57天 30天
对照组 第22天 第66天 44天
3、总腐熟时间的测定
根据以上步骤2对于堆体中碳氮比的测定结果,可见,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总腐熟时间为57天,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66天相比,缩短了9天。
4、腐熟后种子发芽指数的测定
结果如表27所示,可见,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腐熟后发芽指数为91%,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88%相比,提高了3%。
表27腐熟后种子发芽指数的测定结果(单位:%)
重复1 重复2 重复3 平均值
菌剂组 90 87 95 91
对照组 87 87 90 88
5、堆制前后有机质损失率的测定
结果如表28所示,可见,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堆制前后有机质降解率为42%,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37%相比,提高了5%。
表28堆制前后有机质损失率的测定(单位:%)
重复1 重复2 重复3 平均值
菌剂组 44 41 41 42
对照组 40 35 36 37
6、堆制后堆体中氮元素含量的测定
结果如表29所示,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的堆制后氮元素的质量含量为1.9%,与不使用菌剂的对照组的1.3%相比,提高了0.6%。
表29堆制后堆体中氮元素质量含量的测定(单位:%)
重复1 重复2 重复3 平均值
菌剂组 1.8 2.0 1.9 1.9
对照组 1.3 1.3 1.3 1.3
综合以上各实施例的结果,可见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菌剂进行堆制,其堆制效果远好于未采用菌剂的对照组。本发明所提供的堆制菌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Claims (9)

1.一种堆肥菌剂,其活性成分为热纤梭菌(Clostridiumthermocellum)、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Geobacillusthermophilus)、台湾假黄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taiwanensis)、土壤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agri)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
所述热纤梭菌(Clostridiumthermocellum)、所述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Geobacillusthermophilus)、所述台湾假黄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taiwanensis)、所述土壤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agri)和所述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的CFU配比为(3~5):(1~2):(1~2):(1~2):(1~2);
所述热纤梭菌(Clostridiumthermocellum)为热纤梭菌(Clostridiumthermocellum)ACCC00165;
所述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Geobacillusthermophilus)为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Geobacillusthermophilus)ACCC10253;
所述台湾假黄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taiwanensis)为在CGMCC编号为1.10867的菌株;
所述土壤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agri)为在CGMCC编号为1.3103的菌株;
所述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为在CGMCC编号为1.813的菌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菌剂还包括辅料,所述辅料为如下(a)或(b):
(a)由秸秆粉和碳酸钙按照质量比为(8~9):(1~2)的比例混合而成;
(b)由谷壳粉和碳酸钙粉按照质量比为(8~9):(1~2)的比例混合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菌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菌剂中,作为活性成分的所述热纤梭菌(Clostridiumthermocellum)、所述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Geobacillusthermophilus)、所述台湾假黄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taiwanensis)、所述土壤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agri)和所述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的总量为(5×108~5×1010)cfu/g所述菌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秸秆粉或所述谷壳粉的粒径为0.1~5mm。
5.权利要求2-4中任一所述的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培养作为所述活性成分的各菌株;
(2)按照如下a1)-a3)的条件将作为所述活性成分的各菌株和所述辅料混合,得到所述菌剂:
a1)在所述菌剂中,作为所述活性成分的所述热纤梭菌(Clostridiumthermocellum)、所述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Geobacillusthermophilus)、所述台湾假黄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taiwanensis)、所述土壤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agri)和所述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的CFU配比为(3~5):(1~2):(1~2):(1~2):(1~2);
a2)为如下a2-1)或a2-2):
a2-1)在所述菌剂中,作为所述辅料的所述秸秆粉和碳酸钙的质量比为(8~9):(1~2);
a2-2)在所述菌剂中,作为所述辅料的所述稻壳粉和碳酸钙的质量比为(8~9):(1~2);
a3)在所述菌剂中,作为活性成分的所述热纤梭菌(Clostridiumthermocellum)、所述嗜热脂肪地芽胞杆菌(Geobacillusthermophilus)、所述台湾假黄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taiwanensis)、所述土壤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agri)和所述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的总量为(5×108~5×1010)cfu/g所述菌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对作为所述活性成分的各菌株进行培养的培养基为PCS1培养基或PCS2培养基;
所述PCS1培养基的溶剂为水,溶质及浓度如下:蛋白胨5g/L、酵母粉1g/L、氯化钠5g/L、碳酸钙3g/L、滤纸或秸秆10g/L;
所述PCS2培养基的溶剂为水,溶质及浓度如下:玉米蛋白5g/L、酵母粉1g/L、氯化钠5g/L、碳酸钙1g/L、滤纸或秸秆10g/L。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对作为所述活性成分的各菌株进行培养的条件为:温度50~60℃,静止培养,控制发酵液溶氧量为0.1-0.5mg/L,时间48h~72h。
8.利用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菌剂堆制堆肥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所述菌剂和堆肥原料按照质量配比为(0.2~0.5):100的比例混合,得到混合物;
(2)用步骤(1)所得混合物堆制堆肥,堆制当天记为第1天,根据第3天的堆体温度按照如下进行翻堆:若第3天的所述堆体温度高于50℃,则自第3天起每天翻堆一次,至第12天;若第3天的所述堆体温度为50℃以下,则自第3天起隔天翻堆一次至第12天;
(3)自第13天起,每3天翻堆一次,当所述堆体温度降至40℃以下并不再升高时,停止翻堆;将堆体放置至堆体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小于20时,堆制结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方法中,若堆体高度高于1.3m,则于堆制的第3天开始向堆体中通入空气,通气量为每小时堆体体积的10~20%。
CN201310614216.2A 2013-11-27 2013-11-27 一种高温堆肥促腐细菌复合菌剂及其应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143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14216.2A CN103614326B (zh) 2013-11-27 2013-11-27 一种高温堆肥促腐细菌复合菌剂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14216.2A CN103614326B (zh) 2013-11-27 2013-11-27 一种高温堆肥促腐细菌复合菌剂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14326A CN103614326A (zh) 2014-03-05
CN103614326B true CN103614326B (zh) 2016-05-04

Family

ID=50165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14216.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14326B (zh) 2013-11-27 2013-11-27 一种高温堆肥促腐细菌复合菌剂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143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87411A (zh) * 2014-05-12 2015-11-25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一种用于城市生活垃圾高温堆肥的复合菌剂及其生产方法
CN104450591B (zh) * 2014-12-28 2017-06-30 天津凯英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假黄单孢菌株kyli‑01及其培养与应用
CN105218236A (zh) * 2015-10-08 2016-01-06 安徽莱姆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温堆肥组合物、高温堆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31553A (zh) * 2015-10-20 2016-02-17 西南科技大学 一种养殖和屠宰固体废弃物高温快速堆肥复合菌剂的制备方法
WO2018209398A1 (en) 2017-05-17 2018-11-22 Microbio Pty Ltd Biomarkers and uses thereof
CN107338200B (zh) * 2017-06-06 2020-06-16 福建农林大学 一种无需添加辅料和调节碳氮比的高温堆肥方法
CN108486010A (zh) * 2018-03-27 2018-09-04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一种高温堆肥细菌复合菌剂及其应用
CN109294951B (zh) * 2018-10-15 2021-09-14 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 一株假黄单胞菌及其微生物制剂在生物堆肥方面的应用
CN109576189B (zh) * 2018-12-29 2022-04-19 合肥市东方美捷分子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黑臭水体用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272305A (zh) * 2019-05-05 2019-09-24 南京农业大学 一种植物源材料高温堆肥方法及其中使用的酵头
CN110938558A (zh) * 2019-11-15 2020-03-31 陕西山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木质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系及其培养方法和应用
CN111778176A (zh) * 2020-05-22 2020-10-16 山西晋一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酵菌剂及枯枝落叶发酵制作有机肥的方法
CN111676174B (zh) * 2020-07-17 2022-02-08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一种畜禽粪便堆肥用促腐保氮菌剂及制备和应用方法
CN113773986B (zh) * 2021-08-26 2023-07-18 郑州轻工业大学 一种用于冬季有机固废好氧发酵快速升温的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7402795B (zh) * 2023-12-14 2024-03-1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一种复合菌剂及其在好氧堆肥和降解塑料中的应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89445A (ja) * 2007-05-28 2008-12-04 Tosoh Corp 石油類分解微生物および微生物コンソーシアム、ならびにそれらを用いた石油類汚染土壌の浄化方法
CN101775359A (zh) * 2009-01-13 2010-07-14 刘相梅 一种直接分解农作物秸秆发酵产沼气的专用微生物复合菌剂制备及其应用方法
CN102250794A (zh) * 2011-06-21 2011-11-2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一种日本假黄单胞菌和微生物菌剂及它们的应用
CN102676426A (zh) * 2012-05-09 2012-09-19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 一种能快速分解棉秆的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89445A (ja) * 2007-05-28 2008-12-04 Tosoh Corp 石油類分解微生物および微生物コンソーシアム、ならびにそれらを用いた石油類汚染土壌の浄化方法
CN101775359A (zh) * 2009-01-13 2010-07-14 刘相梅 一种直接分解农作物秸秆发酵产沼气的专用微生物复合菌剂制备及其应用方法
CN102250794A (zh) * 2011-06-21 2011-11-2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一种日本假黄单胞菌和微生物菌剂及它们的应用
CN102676426A (zh) * 2012-05-09 2012-09-19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 一种能快速分解棉秆的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14326A (zh) 2014-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14326B (zh) 一种高温堆肥促腐细菌复合菌剂及其应用
CN104447038B (zh) 一种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508760B (zh) 一种利用鸡粪生产有机肥的方法
CN103451129B (zh) 一种畜禽粪便的发酵菌剂及发酵方法
CN102976807B (zh) 一种利用腐殖酸和移动式发酵生产高效肥料的方法
CN101333510B (zh) 一种处理污泥制备生物有机肥料的方法及其专用发酵剂
CN103011961B (zh) 一种活性有机菌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47095B (zh) 一种生物活性有机药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336595B (zh) 利用香蕉茎叶进行生物发酵制作生物有机肥的方法
CN103951474A (zh) 猪粪发酵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10237A (zh) 一种玉米培养基质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32459A (zh) 一种微生物土壤调理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951966A (zh) 一种复合微生物菌肥的生产方法
CN101880182A (zh) 寒区畜禽粪便低温快速发酵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463334A (zh) 一种用于制备生物有机肥的发酵液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518182A (zh) 一种利用马铃薯废渣液生物发酵制取生物有机肥和复合微生物肥料的方法及其产品
CN108017446A (zh) 含活性碳酶及微生物菌团的营养剂的制备方法
CN102432355A (zh) 香蕉茎秆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7285925A (zh) 一种利用微生物制剂秸秆堆沤还田的方法
CN107337495A (zh) 一种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6810407A (zh) 一种生态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7298633A (zh) 一种秸秆堆沤用生物制剂
CN106591147A (zh) 一种黑曲霉njdl‑12菌株及其在滨海盐碱土改良上的应用
CN107118052A (zh) 一种有机生态土壤循环调理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30370A (zh) 一种同时含木霉和解淀粉芽孢杆菌的草炭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04

Termination date: 202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