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08255A - 可折叠两轮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可折叠两轮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08255A
CN103608255A CN201280018807.7A CN201280018807A CN103608255A CN 103608255 A CN103608255 A CN 103608255A CN 201280018807 A CN201280018807 A CN 201280018807A CN 103608255 A CN103608255 A CN 1036082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wheel
elements
center part
wheel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880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若尔特·海盖迪什
彼得·约瑟夫·于伟盖什
盖佐·约瑟夫·伊维塞
陶马什·什莱扎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VEO ZRT
Original Assignee
MOVEO ZR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VEO ZRT filed Critical MOVEO ZRT
Publication of CN1036082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082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5/00Collapsible or foldable cycles
    • B62K15/006Collapsible or foldable cycles the frame being foldable
    • B62K15/008Collapsible or foldable cycles the frame being foldable foldable about 2 or more ax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5/00Collapsible or foldable cycles
    • B62K2015/005Collapsible or foldable cycles having additional wheels for use when folded or collapsed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可折叠两轮车辆(10),其包括固持前轮(16)和后轮(20)的结构,所述固持结构至少部分地为自载式壳体结构,所述自载式壳体结构包括:鼻端元件(18),其固持所述前轮(16)的轮轴;前部元件(14),其提供把手力传递且用铰链(54)邻接到所述鼻端元件(18),所述铰链(54)具有与所述前轮(16)的所述轮轴交叉布置的铰链轴线;中心元件(24),其用铰链(86)邻接到所述前部元件(14),所述铰链(86)具有与所述后轮(20)的轮轴平行布置的铰链轴线;以及后部元件(22),其固持所述后轮(20)的所述轮轴且借助于与所述后轮(20)的所述轮轴平行布置的轮轴(30)以铰接方式接合到所述中心元件(24)。

Description

可折叠两轮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可折叠两轮车辆。
背景技术
在城市运输中以及在行进距离不超过20公里到30公里时,对脚踏车、电动脚踏车和电动小型摩托车的使用越来越多。如果这些车辆可折叠,情形就极为有利。如果这些车辆可折叠,那么也可将所述车辆作为补充交通车辆来应用(因为其能够以折叠状态装配到汽车的行李箱中),且如果折叠大小适当,可将所述车辆作为行李来携带(甚至在公共运输车辆上也如此)。可折叠两轮车辆的存储可能性也比无法折叠的车辆的存储可能性有利得多,这是因为可折叠两轮车辆在折叠状态下可被视为行李,且在许多情况下,可折叠两轮车辆可比不可折叠车辆得到更安全地存储。
在此类车辆的情况下,折叠大小和质量尽可能小具有显著重要性,这是因为这些因素确定了车辆的可运输性和可存储性以及提起及移动折叠车辆的可能性。
在脚踏车的情况下,此外,在近来的电动脚踏车的情况下,已广泛应用各种折叠方法,但并未将折叠如此广泛地用于小型摩托车。此情形的原因在于:为实现45公里/小时的预期速度而装设到小型摩托车中的器具质量很大,这种情形实际上限制了产生具有此类质量且便于由人力提起、携带及移动的车辆的机会。当前,电动小型摩托车的自重大于45公斤,如果使用过时的材料和技术(例如,钢架、铅电池),那么其自重甚至可增加到100公斤以上。
尤其可有利地使用可折叠成紧凑大小且甚至在折叠状态下也可容易地移动的那些先前技术可折叠小型摩托车。
GB 2 119 324 A中揭示了一种可折叠成手提箱的两轮车辆。所揭示车辆在折叠状态下为手提箱形状,但仅手提箱的一些结构元件在车辆的未折叠状态(即,操作状态)下发挥作用。手提箱的某些结构元件在车辆的操作状态下根本不起任何作用,而仅增加折叠状态下的车辆的体积,且增加车辆的质量。在折叠状态下形成手提箱的结构零件并不是两轮车辆的自载式壳体结构的组件,且前轮和后轮的其它机构是通过其它结构元件邻接到其,从而构成了从车身突出的结构零件。不利之处还在于:除手提箱的结构零件之外,在一些点处通过其它(在一些情况下为框架状)结构元件来加固车辆的结构。文献中描述的车辆的另一缺点在于:为了确保车辆在折叠状态下为封闭的手提箱形状,将增加质量的覆盖元件布置在把手和座椅上。
US 4,598,923、US 6,273,442 B1、CN 1001450696 B、DE 31 12 768 A1、DE 35 06 129A1及WO 85/01711中也揭示了可折叠成手提箱的两轮车辆。然而,所揭示两轮车辆可能以复杂方式折叠,且为了使折叠状态下的形状优化,解决方案在许多情况下遇到严重折衷,且具有若干子单元,所述子单元完全增加质量,且在大多数所描述情况下,手提箱的所述零件并不构成自载式壳体结构。这些两轮车辆的已组装配置一股并不符合人机工程学。
US 3,710,883揭示一种可折叠两轮车辆,所述可折叠两轮车辆借助于框架元件来组装,但在其折叠状态下,车轮以使得车轮上的污物无法隐藏的方式从结构突出。US7,077,229 B2和US 7,159,884 B2中描述具备加强杆的可折叠两轮车辆。
已知的解决方案的缺点在于:由于优先考虑封闭折叠形式,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不利地增加了可折叠两轮车辆的总质量,且无法获得最小的可能的折叠大小。在许多特性情况下,在折叠车辆的侧视图中,车轮根本不重叠。此外,在车轮的重叠促进实现更紧凑形式的那些情况下,将车轮放置在适当位置中的操作很复杂,且车轮会从折叠结构突出。为了达到车轮在折叠状态下尽可能紧凑地定位,在许多情况下,将不利的小型车轮应用于先前技术文献中所描述的车辆中。先前技术的可折叠两轮车辆的另一缺点在于:在许多情况下,在折叠状态下,提供对车辆的覆盖的框架并不充当自载式壳体结构。
鉴于上文详述的社会要求及已知的解决方案和问题,需要产生一种可折叠两轮车辆,其具有最小的可能的折叠大小,且在未折叠状态下,其车身充当自载式壳体结构。另外,所述车辆具有尽可能低的总车辆质量,即,其并无仅促成给出折叠状态下的较规则形式的任何元件。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标为提供一种并无先前技术的解决方案的缺点的两轮可折叠车辆。
本发明的目标为产生一种具有自载式壳体结构的折叠两轮车辆,所述自载式壳体结构固持车轮且提供把手力传递,且在操作状态下,所述自载式壳体结构促成形成空气动力学形状。
本发明的另一目标为提供一种可折叠两轮车辆,其可折叠成最小的可能的大小,但将不含有仅促进折叠形状的紧凑性的元件,以便实现尽可能小的总车辆质量。
可通过根据技术方案1的两轮车辆来实现本发明的所述目标。
本发明的两轮车辆的前轮和后轮固持结构至少部分地为自载式壳体结构。所述自载式壳体结构包括固持前轮的轮轴的鼻端元件,权宜地具有插入式轮轴固持钩环和减震器。提供把手力传递的前部元件用铰链邻接到所述鼻端元件,所述铰链具有与前轮的轮轴交叉布置的铰链轴线。前部元件优选地包括:把手、镜子、节流杆和制动杆、展示速度和其它数据的显示器、转弯指示器开关、照明开关及其它控制装置。中心元件用铰链邻接到前部元件,所述铰链具有与后轮的轮轴平行布置的铰链轴线。前部元件也优选用可释放铰链连接附接到中心元件,所述可释放铰链连接补充所述铰链且两者一起形成虚拟把手轮轴。电动设施(例如,电池和电子控制器)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中心元件内部。固持后轮的轮轴的后部元件借助于与后轮的轮轴平行布置的轮轴以铰接方式接合到中心元件。术语‘平行’和‘交叉’也应理解为具有实际制造和应用所允许的公差的实质上平行及实质上交叉的布置。后部元件优选地包括可卸除式座椅。此外,在后部元件上形成有固持座椅的轨道和牌照固持器,且电池和电子控制器的至少一部分可布置在此元件中。
在根据本发明的两轮车辆上,优选地,前部元件与鼻端元件的接合表面及中心元件与后部元件的接合表面包括确保准确的装配位置且防止接合元件彼此之间发生扭转偏转的多个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两轮车辆优选为质量极小的可折叠轻型摩托车或小型摩托车。根据本发明的两轮车辆可设计成质量为约25公斤,此质量比当前可用的小型摩托车的质量要低得多。
根据本发明的两轮车辆优选地包括安装在前轮和/或后轮上的轮毂马达,尤其优选为电驱动式轮毂马达。更优选地,驱动两轮车辆的两个车轮。优选从内置电池,尤其优选布置在车辆的壳体结构之下的内置电池,得到驱动两轮车辆所需的电力。轮毂马达也能够在发电机模式中操作,在此情况下,极优选地,将显著部分的制动能量返回馈送到电池。可通过内置到两轮车辆中的人力驱动机构,增加根据本发明的两轮车辆的有效范围。通过踏板来提供增加两轮车辆的有效范围的驱动,所述踏板也充当搁脚板。以此方式,可直接驱动车轮或可驱动对轮毂马达馈电或对电池充电的发电机。
根据本发明的两轮车辆具有优选由复合材料制成的自载式壳体结构,所述复合材料尚未广泛用于生产小型摩托车。用于生产本发明的两轮车辆的壳体结构的复合材料的优选实例可包括玻璃、石棉或亚麻纤维,或在重要的负载支承组件的情况下,甚至更优选为碳纤维加固件。纤维的粘合剂材料为树脂,例如环氧树脂。自载式壳体结构可提供若干功能:提供新类型的形式和强度,可将操作所必要的单元(电池、马达控制器、操作单元、电缆等)布置在壳体结构中,且所述壳体结构通过折叠给予封闭结构。通过折叠获得的封闭结构可为非常优选的,这是因为:在使用两轮车辆时弄到车轮上的污物得以隐藏在封闭结构内部,因此在存储时或将其放入另一车辆中时,会造成最大污染的结构零件在罩盖内部。
可在几个步骤中折叠根据本发明的两轮车辆,且滚轮(用于旅行箱和旅行包,用于辅助移动封闭结构)从两轮车辆的结构显露出来。可容易地移动及运输根据本发明的两轮车辆,甚至在具有较大大小的情况下,在如下文中所描述仅部分地折叠时,且在此情况下,两轮车辆依靠其自身的车轮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两轮车辆的有趣特征为:所述两轮车辆优选地具有多功能座椅,所述多功能座椅在所述两轮车辆上充当高强度座椅、靠背或行李箱,且所述多功能座椅优选地布置在后部元件上。所述座椅优选地可从两轮车辆卸除。尤其优选的是,所述座椅具备绑带,所述绑带使得所述座椅能够用作背包。所述座椅可在距搁脚板的各种距离处固定在两轮车辆上,此情形对于确保矮个子的人和高个子的人同样可舒适地使用所述车辆很重要。
根据本发明的可折叠两轮车辆具有自载式壳体结构,所述自载式壳体结构完成把手力传递且固持车轮。‘固持’车轮意味着:将车轮夹持在轮轴固持盒中,所述轮轴固持盒允许旋转且通过减震器附接到所述自载式壳体结构。
与操作状态尺寸相比,根据本发明的可折叠两轮车辆可折叠成最小的可能的大小,且突出的结构零件在折叠状态下放置在折叠起来的壳体结构内部或所述结构零件可折叠在壳体结构之上。并非单独地覆盖在折叠状态下突出的结构元件(例如,把手、镜子、牌照固持器)以便使质量最小化,但从鼻端元件突出的前轮除外,鼻端元件在折叠状态下转动而邻近于中心元件。在折叠状态下,挡泥板可以完全覆盖车轮的突出部分的方式折叠在前轮之上,由此阻止车轮污物的散开。在将根据本发明的可折叠两轮车辆折叠起来时,后轮定位于由中心元件和后部元件形成的封闭空间中,且因此,污染物也可能无法自由地从所述封闭空间漏出。
优选地,将前照灯装配在根据本发明的两轮车辆上。此外,座椅可包括加强框架和夹持元件。夹持元件经配置以在布置于后部元件上的轨道上滑动,且通过将座椅座向下折叠而优选地在沿着所述轨道的长度的任意位置将座椅按压在所述轨道上。优选地,将尾灯和制动灯布置在加强框架上。
附图说明
现将用实例参看图式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可折叠两轮车辆的操作状态的透视图,
图2为第一中间折叠状态下的图1的两轮车辆,
图3为另一中间折叠状态下的图1的两轮车辆,
图4为再一中间折叠状态下的图1的两轮车辆,
图5为折叠状态下的图1的两轮车辆,
图6A为根据本发明的两轮车辆的座椅的前视透视图,
图6B为根据本发明的两轮车辆的座椅的后视透视图,
图7A为根据本发明的两轮车辆的实施例的侧视图,其中搁脚板布置在中心元件上,
图7B为根据本发明的两轮车辆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其中搁脚板布置在鼻端元件上,
图8为图1中展示的两轮车辆的细节图,其描绘鼻端元件的轮廓,
图9为图1中展示的两轮车辆的细节图,其描绘后部元件的轮廓,
图10为图1中展示的两轮车辆的前部元件和鼻端元件在折叠状态下的接合的透视图,
图11为图1中展示的两轮车辆的细节图,其描绘中心元件的轮廓,以及
图12为图1中展示的两轮车辆的中心元件和后部元件在折叠状态下的接合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两轮车辆10的优选实施例的透视图。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两轮车辆10优选为小型摩托车,其优选可为汽油驱动式或更优选为电驱动式。在电驱动的情况下,用于驱动的电池布置在自载式壳体结构之下。自载式壳体结构由以下结构单元组成:前部元件14,其根据所描绘实施例带有把手12;鼻端元件18,其固持前轮16;中心元件24,其接合到前部元件14;以及后部元件22,其固持后轮20且经配置以紧固座椅26。
图1展示:前部元件14不仅用于固持具有制动杆的把手12,而且用于固持镜子40,且前照灯34也装设在前部元件14上。也可看见沿着连接前部元件14与鼻端元件18的线形成的铰链54,通过所述铰链54,鼻端元件18以鼻端元件18可在邻近于前部元件14的位置中转动的方式附接到前部元件。稍后将详细描述固定及折叠方法。鼻端元件18上也存在绑带50,所述绑带50在由图1描绘的优选实施例中用于在折叠状态下固定鼻端元件18。当然,可想出其它优选的固定方式,用来在折叠状态下固定鼻端元件18。挡泥板46布置在鼻端元件18上,且所述挡泥板具有转出位置。当挡泥板46转出且补充有轮罩56时,挡泥板46在折叠状态下完全覆盖前轮16。
前部元件14以稍后将详细描述的方式接合到中心元件24,使得前部元件14可折叠在中心元件24之上。两轮车辆10优选地包括以可折叠方式形成的搁脚板28。在此实施例中,搁脚板28形成于中心元件24上。也可将与适当发电机共同操作的搁脚板28配置为踏板,所述踏板优选地促成或替换两轮车辆10的驱动。图1中可看见中心元件24与后部元件22的接合表面,所述表面的开始点在轮轴30中。后部元件22可以稍后详细描述的方式围绕轮轴30转动到中心元件24下方。此外,两轮车辆10优选地包括撑脚架32。尤其优选的是,将撑脚架32固定到轮轴30,所述轮轴30连接中心元件24与后部元件22。在启动两轮车辆10之前或将两轮车辆10折叠起来之前,可将撑脚架32转动到后部元件22的壳体结构下方。此外,将牌照固持器38接合到后部元件22。在图1中展示的优选实施例中,牌照固持器38不仅用于固持牌照,而且在折叠状态下用于借助于其背面上的突出部将后部元件22固定到中心元件24。当然,其它优选的固定方法也有可能用于将后部元件22固定在封闭位置中。中心元件24和后部元件22具有在折叠状态下装配到彼此的弯曲形状,优选地以使得支持后部元件22的挡泥板和后轮20覆盖功能的方式进行。另外,弯曲形式促成确保中心元件24在脚附近较为细长,此有助于为两轮车辆10的乘客留出位置。
图1也展示座椅26。在图中所展示的实施例中,座椅26固定到后部元件22。座椅26优选地具备加强框架36,使得座椅26对两轮车辆10的乘客提供适当支撑。座椅26具有座椅座42,座椅座42在如图1中所展示向下折叠时,将座椅26固定到后部元件22。通过将座椅座42折叠起来,可将座椅26从后部元件22卸除。
由鼻端元件18固持的前轮16和由后部元件22固持的后轮20优选地具备用于驱动目的的先前技术的轮毂马达,所述轮毂马达优选地为电驱动式,且其小的大小和小的质量促成两轮车辆10具有尽可能低的总车辆质量。
图2到5说明可折叠两轮车辆10的折叠步骤。
图2展示图1中展示的实施例的第一折叠状态。在此折叠状态下,图1中展示的座椅26已从后部元件22卸除,且搁脚板28已向内折叠。可优选地通过把手12的顶部上的偏心快锁来调整两轮车辆10的把手12的副把手。重要的是在折叠时具有调整选项,这是因为把手12为车身的突出程度相对较大的部分,且通过折叠把手12,可实现紧凑得多的折叠状态。把手12向内折叠的选项也促成了使用两轮车辆10的人的舒适:对于高个子的人,可更向外地折叠把手12的副把手,且在矮个子的人的情况下,向外折叠把手12的副把手较少些。在折叠期间,可通过致动图12中展示的把手释放机构106将把手12的右手侧(在驾驶方向上)副把手驱动脱离其固持器,以便使把手12更适当地匹配中心元件24。在图2中展示的折叠状态下,把手12的右手侧副把手已在解锁后向下折叠且向下转动。不必以此方式来将把手12的左手侧副把手向内折叠,这是因为通过将鼻端元件18向内折叠,把手12的左手侧副把手即使不转动也装配到在两轮车辆10的左手侧上显露出来的几何形状中。通过转移负载的偏心单元和前齿轮来确保把手12的容易锁定。
图3展示图1中描绘的实施例的下一折叠状态。在此折叠状态下,后部元件22已折叠到中心元件24之下。在将后部元件22折叠到中心元件24之下之前,借助于按钮55将空气从后减震器72排掉,由此促进折叠过程。按后轮20装配到位于中心元件24的底部中的凹槽中的方式来配置中心元件24。在此实施例中,在折叠过程期间将布置在中心元件24上的搁脚板28引入到后部元件22中。在图2中展示的优选实施例中,可观察到牌照固持器38的内侧上的小突出部,在将后部元件22转动到中心元件24下方之后,所述突出部卡进形成于中心元件24上的凹口中。在图2中展示的优选实施例中,借助于此固定机构将后部元件22与中心元件24固定到彼此。当然,不同的优选固定方法也可用于将后部元件22固定在封闭位置中。在图3中可观察到设置于后部元件22的背部上的后反射器57。出于补充目的将后反射器57装设在座椅26上,靠近尾灯67(如图6B中所展示而配置)。将结合图12详细描述连接后部元件22与中心元件24的轮轴30。
在图3中展示的折叠状态下,前部元件14连同鼻端元件18(在此位置中,两者形成一个单元)折叠于中心元件24之上。通过致动图11中展示的铰链86来执行将前部元件14折叠于中心元件24之上的操作。前部元件14和中心元件24的配置使得在折叠状态下,前部元件14装配到中心元件24。在折叠状态下,借助于适当固定,可有利地将前部元件14固定到中心元件24。在此折叠状态下,可使两轮车辆10依靠前轮16滚动,且可借助于图12中展示的成形件108适当地固持两轮车辆10,所述成形件108为图9中展示的固定元件74的部分,所述固定元件74连接中心元件24与后部元件22。
图4展示图1中描绘的实施例的另一折叠状态。在此折叠状态下,借助于以上各图中展示的铰链54,将鼻端元件18向内折叠成邻近于中心元件24且邻近于后部元件22。将结合图10描述使得鼻端元件18能够向内折叠的铰链54的组件及鼻端元件18与前部元件14之间的接头的其它组件。图4中展示夹持元件64,其使得能够将鼻端元件18固定到前部元件14。在此折叠状态下,可通过滚轮44支撑两轮车辆10的折叠结构且依靠滚轮44移动两轮车辆10的折叠结构。优选地,按以下方式来配置滚轮44:使得促进折叠状态下的两轮车辆10的移动,且所述滚轮44分别布置在中心元件24上及后部元件22上。
图5中展示由图1描绘的实施例的最终折叠状态。在此折叠状态下,与先前各图中描绘的折叠状态相比,臂48从前部元件14拉出,且挡泥板46转出,且轮罩56从挡泥板46下转出以覆盖前轮16。可将臂48从前部元件14与鼻端元件18的接合表面拉出。在两轮车辆10的操作状态下,臂48位于前部元件14的壳体之下。可借助于拉出来的臂48使折叠起来的两轮车辆10以类似于拉杆箱的方式滚动。在此优选实施例中,用双手握住拉出来的臂48及定位于牌照固持器38的上部部分中的另一手柄来将折叠的两轮车辆10放置到汽车的行李箱中或将其提起到运输车辆。
图6A展示座椅26。座椅26也充当靠背,座椅26由复合材料制成,且包括优选加有垫子的框架36、座椅座42及存储部分61。通过将座椅座42向下折叠,以使得通过将座椅座42向下折叠将夹持元件63按压在图9中展示的轨道70上的方式将座椅26固定到两轮车辆10的后部元件22。夹持元件63优选由金属制成。可在轨道70上连续地调整座椅26的位置,所述轨道70为装有绑带的滑道。通过使座椅26在轨道70上移动,可将座椅26调整到距搁脚板28有一定距离处,所述距离对应于使用两轮车辆10的人的高度。通过基于偏心原理的拉伸将夹持元件63按压在轨道70上;优选地也在行驶状态下通过乘客的质量来紧固座椅26的固定位置。可将座椅座42和座椅26的框架36(框架36上有照明设备)一起卸除。通过将座椅座42折叠起来,解锁偏心件,且接着可朝着两轮车辆10的背面卸除框架36。框架36上的照明设备的控制及其电力供应器具备防水的插接接头,所述接头可被断开。穿过开口65将照明设备的电力供应器引入到框架36中。
图6B从座椅26的背面展示座椅26。此图提供存储部分61的较好视图,所述存储部分61具备绑带52,所述绑带52使得存储部分61能够用作背包。固定到座椅26的背包允许座椅26便于携带且提供了用于运输较小的行李的存储部分61。图6B也展示布置在框架36上的尾灯67。尾灯67的此配置是有利的,这是因为构成尾灯67的制动灯和位置指示灯升高到适当高度以获得较好可见度。
图7A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在此实施例中,搁脚板28以类似于图1到5中展示的实施例的方式固定到中心元件24。在图7B中展示的另一实施例中,搁脚板28以可折叠方式形成于鼻端元件18上。此实施例尤其为有利的,这是因为在此配置中,因为搁脚板28的位置靠前(与目前为止所论述的实施例中的位置相比),所以可将两轮车辆10制造成轮轴间距较短。因此,在此实施例中,中心元件24和后部元件22可优选地具有较短的设计,此导致比先前实施例小的折叠状态。
图8中展示根据图1的两轮车辆10的前部部分。图中描绘了布置在鼻端元件18的壳体结构之下的多个单元。为了更好理解,图上也展示了鼻端元件18的轮廓。所述图展示了可围绕两侧固定点60转动的轮轴支撑钩环62。借助于有孔的负载转移插入物将固定点60固定到鼻端元件18的内表面。前减震器58的一端固定到轮轴支撑钩环62的端点。前减震器58的另一端固定到夹持元件64的固定部分。因此,借助于轮轴支撑钩环62将前轮16的轮轴直接耦合到自载式壳体结构,且通过使用前减震器58,也提供了前轮16的悬挂。也可充分观察到夹持元件64的可移动部分,且当此可移动部分钩住前部元件14上的突出部时,可耦合前部元件14与鼻端元件18。
图9展示两轮车辆10的后部部分。所述图展示后部元件22内部的多个单元。为了更好理解,也展示后部元件22的轮廓。图中展示后轮20的轮轴邻接到能够围绕轮轴30转动的后叉71。两轮车辆10的后叉71具有一股在小型摩托车和摩托车中使用的水平布置。后轮20的制动钳位于后叉71上,且后减震器72连接到后叉71。后减震器72的上部接头固定到设置在后部元件22上的夹持元件74的固定部分。两轮车辆10的前减震器58和后减震器72为所谓的空气弹簧。优选地,在折叠起来之前,将空气从后减震器72释放掉以便允许更容易折叠。可借助于按钮55将空气从后减震器72释放掉,所述按钮55展示于图1到5中且在面向移动方向时位于两轮车辆10的左手侧上。当重新组装两轮车辆10时,可借助于按钮55再次使后减震器72开始工作。两轮车辆10的后叉71能够在后部元件22与中心元件24的接合轮轴30上转动。所述图也展示折叠到后部元件22的壳体结构之下的撑脚架32。撑脚架32也可围绕轮轴30转动。类似于夹持元件64,夹持元件74通过可释放耦合而邻接到中心元件24和后部元件22。
图10展示前部元件14与鼻端元件18的接合表面(下文中称为前接合表面)以及两轮车辆10的相关联结构元件。两轮车辆10的前接合表面可相对于彼此转动约180°。接面为铰接式结构,其铰接板82层压到前部元件14与鼻端元件18的接合表面中或胶合到所述接合表面。层压到材料中意味着:在复合物凝固之前,将材料结构的元件而不是复合物的元件放置在复合层之间,以确保所装配结构增加复合物的强度。通过这些组件,将所装配元件上出现的负载作为分散式负载转移到复合结构。铰接板82与夹持元件64相关联,所述夹持元件64确保对前部元件14和鼻端元件18的夹持。夹持元件64的可移动部分在鼻端元件18上,且金属钩在前部元件14上。前接合表面的重要组件为两个凹入定位元件76和两个凸起定位元件78,除防止前部元件14与鼻端元件18彼此之间发生扭转外,所述定位元件也具有定位和负载转移功能。凹入定位元件76和凸起定位元件78的材料通常为金属。在前接合表面上,在两轮车辆10的折叠状态下辅助移动两轮车辆10的臂48是可接近的,可将所述臂从前部元件14的壳体结构拉出,且可通过使臂48弯曲90°而形成手柄,如图5中所展示。另外,前接合表面具有缆线孔隙80,其用于导引制动缆线和电缆且用于在折叠状态下容纳制动缆线和电缆。将所应用缆线的长度的尺寸设定成:使得在两轮车辆10的折叠状态下或在两轮车辆10的操作状态下,所述缆线均不应承载任何负载。
图11展示前部元件14与中心元件24的邻接。两轮车辆10的转向部分为通过夹持元件64耦合的前部元件14与鼻端元件18。转向部分的旋转轴线为虚拟把手轮轴,所述虚拟把手轮轴由两个独立的结构元件组成。一个独立的结构元件为底部短轴90,其容纳在下部铰接板88中且在下部铰接板88中转动。下部铰接板88和上部铰接板89能够围绕铰链86转动,所述铰链86垂直于虚拟把手轮轴,且即使在折叠起来时,所述铰链86也在前部元件14与中心元件24之间提供固定连接。下部铰接板88优选固定到图10中所展示的铰接板82。虚拟把手轮轴的另一独立的结构元件为上部短轴92,所述上部短轴92固定到中心元件24且通过可释放耦合而邻接到前部元件14。在两轮车辆10的操作状态下,下部短轴90和上部短轴92在转向单元与中心元件24之间提供固定接合。根据所述图,由轮轴94的适当部分收纳上部短轴92。由下部短轴90和上部短轴92界定的旋转轴线为虚拟把手轮轴。当折叠两轮车辆10时,可借助于释放销96将轮轴94从前部元件14的轮轴固持器盒98释放(即,前部元件与中心元件之间的可释放耦合)。在两轮车辆10的操作状态下,释放销96优选借助于弹簧来确保:当将轮轴94按压到轮轴固持器盒98中时,在前部元件14与中心元件24之间提供固定耦合。当在折叠两轮车辆10时将释放销96切换到其释放位置时,轮轴94与轮轴固持器盒98分离,从而终止了前部元件14与中心元件24之间的此上部耦合。当以此方式释放上部短轴92时,前部元件14围绕铰链86转动,所述铰链86提供下部铰接板88与上部铰接板89之间的接合,且前部元件14可在中心元件24之上弯曲。在具有转动功能的情况下,将下部铰接板88和上部铰接板89层压到复合自载式壳体结构中或胶合到所述复合自载式壳体结构,且下部铰接板88和上部铰接板89中设置有用于制动线和缆线的镗孔99。
图12展示中心元件24与后部元件22的接合表面(下文中称为后结合表面)。两轮车辆10的后接合表面可相对于彼此转动180°。在折叠状态下,将两个元件折叠于彼此之上,且相应地配置中心元件24和后部元件22。后结合表面借助于轮轴30转动。金属板的转动接头装配在轮轴30上,所述转动接头构成铰接式结构以用于加固中心元件24与后部元件22的接合表面。优选地将所述铰接式结构层压到后部元件22和中心元件24中或胶合到后部元件22和中心元件24,且尤其优选的是,将其层压在表示接合表面的复合材料之下。提供中心元件24和后部元件22的转动的轮轴30也固持后叉71和撑脚架32。借助于撑脚架32,可确保两轮车辆10在操作状态下的直立式停放。在操作状态下,撑脚架32优选比两轮车辆10的宽度宽。在行驶期间及在折叠状态下,撑脚架32在后部元件22的壳体结构之下。
后接合表面的其它显著组件为两个凹入定位元件102和两个凸起定位元件104,所述定位元件的材料通常为金属,且具有定位和负载转移作用,从而防止在两轮车辆10的操作状态下发生扭转。夹持元件74与后接合表面相关联,且所述夹持元件将后部元件22与中心元件24固定到彼此。固定元件74的可移动部分在后部元件22上,且中心元件24固持成形组件108,所述成形组件108固定夹持元件74的移动部分。如果部分地折叠两轮车辆10,那么可将成形组件108作为手柄来应用以促进移动。两个滚轮44布置在后接合表面上。在两轮车辆10的折叠状态下,滚轮44促进折叠起来的两轮车辆10的移动。如果滚轮44布置在中心元件24与后部元件22的接合表面上,那么存在孔隙100,所述孔隙100用于在接合表面的与滚轮44对置的相应部分上在折叠起来的位置中收纳滚轮44。轮轴30确保制动和电缆在中心元件24与后部元件22之间的布线。图12展示把手释放机构106,可通过所述把手释放机构106使向内折叠的把手12转动而离开其位置。
下文概述折叠两轮车辆10的步骤。首先,通过将座椅座42折叠起来将座椅26从两轮车辆10卸除,后续接着向内折叠搁脚板28、把手12和显示单元。其后,释放固定元件74,以使得后部元件22可折叠到中心元件24之下,从而使得后部元件22收纳搁脚板28。借助于牌照固持器38上的突出部将后部元件22固定到中心元件24。接下来,借助于释放销96,断开前部元件14与中心元件24之间的可释放耦合,将前部元件14折叠于中心元件24之上,且借助于经适当配置的突出部和凹口将前部元件14固定到中心元件24。在此折叠状态下,可使两轮车辆10依靠后轮20滚动。为了实现更紧凑的折叠状态,释放夹持元件64,使得可将鼻端元件18定位成靠近前部元件14且借助于绑带50固定鼻端元件18。为了在已向内折叠的鼻端元件18所位于的同一侧上实现甚至更紧凑的形式,使用把手释放机构106以转动把手12的适当臂。最后,将折叠起来的两轮车辆10升高到滚轮44上,且借助于拉出臂48,简单地使两轮车辆10可移动。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上文详细描述的优选实施例,而是在由权利要求书界定的保护范围内,其它版本、修改和发展为可能的。
根据本发明的两轮车辆不仅可为马达驱动式车辆(例如,小型摩托车),而且可为由人力驱动的脚踏车。另外,可优选地以或多或少地用任何任意引擎(例如,汽油或电驱动式引擎)补充人力驱动的方式来配置根据本发明的两轮车辆。

Claims (17)

1.一种可折叠两轮车辆(10),其包括固持前轮(16)和后轮(20)的结构,所述固持结构至少部分地为自载式壳体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自载式壳体结构包括
鼻端元件(18),其固持所述前轮(16)的轮轴,
前部元件(14),其提供把手力传递且用铰链(54)邻接到所述鼻端元件(18),所述铰链(54)具有与所述前轮(16)的所述轮轴交叉布置的铰链轴线,
中心元件(24),其用铰链(86)邻接到所述前部元件(14),所述铰链(86)具有与所述后轮(20)的轮轴平行布置的铰链轴线,以及
后部元件(22),其固持所述后轮(20)的所述轮轴且借助于与所述后轮(20)的所述轮轴平行布置的轮轴(30)以铰接方式接合到所述中心元件(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所述鼻端元件(18)是以其可在邻近于所述前部元件(14)的位置中转动的方式附接到所述前部元件(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挡泥板(46)布置在所述鼻端元件(18)上,所述挡泥板(46)具有转出位置,在所述转出位置中补充有轮罩(56),在折叠状态下,所述轮罩(56)完全覆盖所述前轮(16)。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元件(14)也用可释放铰链连接附接到所述中心元件(24),所述可释放铰链连接补充所述铰链(86)且两者一起形成虚拟把手轮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元件(14)与所述中心元件(24)之间的所述可释放接合可通过多个释放销(96)来释放。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促进在折叠状态下的所述两轮车辆(10)的移动的多个滚轮(44)布置在所述中心元件(24)和/或所述后部元件(22)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44)布置在所述中心元件(24)与所述后部元件(22)的接合表面上,且在所述接合表面的与所述滚轮(44)对置的相应部分上存在多个孔隙(100),所述孔隙(100)用于收纳在折叠状态下的所述滚轮(44)。
8.根据权利要求1到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元件(14)与所述鼻端元件(18)的接合表面以及所述中心元件(24)与所述后部元件(22)的所述接合表面具备确保准确的装配位置且防止接合元件彼此之间发生扭转偏转的多个组件,优选地具备凹入定位元件(76、102)及凸起定位元件(78、104)。
9.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10)包括以可折叠方式形成于所述鼻端元件(18)上或所述中心元件(24)上的搁脚板(28),所述搁脚板(28)优选地作为踏板,用来促成驱动所述两轮车辆(10)。
10.根据权利要求1到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10)包括以可卸除方式布置在所述后部元件(22)上的座椅(26)。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26)包括加强框架(36)及邻接夹持元件(63),所述夹持元件(63)经配置以在布置在所述后部元件(22)上的轨道(70)上滑动,且当将所述座椅(26)的座椅座(42)向下折叠时,优选地在沿着所述轨道(70)的长度的任意位置将所述夹持元件(63)按压在所述轨道(70)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尾灯和/或制动灯布置在所述加强框架(36)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0到12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26)具备绑带(52),所述绑带(52)使得所述座椅(26)能够用作背包。
14.根据权利要求1到1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10)包括固定到所述轮轴(30)的撑脚架(32),所述轮轴(30)连接所述中心元件(24)与所述后部元件(22)。
15.根据权利要求1到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10)包括安装在所述前轮(16)上和/或所述后轮(20)上的轮毂马达。
16.根据权利要求1到1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所述自载式壳体结构由复合材料制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到1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折叠状态下接合的所述中心元件(24)的边缘及所述后部元件(22)的边缘具有弯曲形状,其优选地支持所述后部元件(22)的挡泥板功能。
CN201280018807.7A 2011-02-16 2012-02-16 可折叠两轮车辆 Pending CN1036082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HU1100082A HUP1100082A2 (en) 2011-02-16 2011-02-16 Collapsible two wheeled vehicle
HUP1100082 2011-02-16
PCT/HU2012/000012 WO2012110836A1 (en) 2011-02-16 2012-02-16 Foldable two-wheeled vehicl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08255A true CN103608255A (zh) 2014-02-26

Family

ID=89990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8807.7A Pending CN103608255A (zh) 2011-02-16 2012-02-16 可折叠两轮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08255A (zh)
HU (1) HUP1100082A2 (zh)
TW (1) TW201244981A (zh)
WO (1) WO201211083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1633A (zh) * 2016-06-06 2019-04-16 尤耶特有限责任公司 能够折叠的小型摩托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76454B2 (ja) 2020-10-27 2023-11-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GB2618809A (en) * 2022-05-17 2023-11-22 Rif Bikes Ltd Foldable bicycle fram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19324A (en) * 1982-03-24 1983-11-16 John Arthur Sellars Foldable cycles
CN1403327A (zh) * 2001-09-04 2003-03-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二轮车辆的车座保持构造以及二轮车辆
TW200920654A (en) * 2007-11-02 2009-05-16 Sanyang Industry Co Ltd Driving wheel of motorcy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10883A (en) 1971-10-22 1973-01-16 P Rizzo Folding motorcycle or the like
DE3112768A1 (de) 1981-03-31 1982-10-07 Axel 4150 Krefeld Schneider Klappbares fahrrad
HU185269B (en) 1982-03-16 1984-12-28 Lajos Csizmadia Collapsible bicycle
EP0157869A1 (en) 1983-10-12 1985-10-16 MILLER, Eric Giles Combined foldable bicycle and container
DE3506129A1 (de) 1985-02-22 1986-08-28 Oskar Dipl.-Ing. 7000 Stuttgart Schwarz Klappbares fahrrad
GB9804231D0 (en) 1998-02-28 1998-04-22 Fallon Vincent Portable folding vehicle
US7077229B2 (en) 2004-02-10 2006-07-18 Shuei-Yuan Lee Folding and portable electric scooter
US7159884B2 (en) 2004-08-03 2007-01-09 Hong Jiun Gu Foldable bicycle
CN101450696B (zh) 2009-02-27 2010-12-01 上海大学 箱体式折叠自行车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19324A (en) * 1982-03-24 1983-11-16 John Arthur Sellars Foldable cycles
CN1403327A (zh) * 2001-09-04 2003-03-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二轮车辆的车座保持构造以及二轮车辆
TW200920654A (en) * 2007-11-02 2009-05-16 Sanyang Industry Co Ltd Driving wheel of motorcycl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1633A (zh) * 2016-06-06 2019-04-16 尤耶特有限责任公司 能够折叠的小型摩托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110836A1 (en) 2012-08-23
HUP1100082A2 (en) 2012-09-28
TW201244981A (en) 2012-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76359B2 (en) Transportation vehicle
US10654541B2 (en) Convertible scooter
KR100583430B1 (ko) 차륜 가변형 스쿠터
US9114843B2 (en) Collapsible cycle
US20150353157A1 (en) Self-propelled unicycle engagable with vehicle
CN105253231A (zh) 模块化自行车
US11084550B2 (en) Convertible scooter
US9919761B2 (en) Electric-motorized kick-scooter
CN107878342A (zh) 移动单元、机动车辆、货架、小型车辆
JP2001511395A (ja) 単座席モータ車両
JP2009280184A (ja) トランク機能を備えた自転車
CN103608255A (zh) 可折叠两轮车辆
CN102951234B (zh) 手提箱式折叠车
CN105329389B (zh) 轴传动可折叠电动自行车
CN206704397U (zh) 电动助力折叠四轮童车
CN105416483B (zh) 微型折叠电动车
CN205652268U (zh) 一种展开能形成电动自行车的折叠行李车
WO2020023004A1 (en) Foldable step-through mid-drive e-bike and folding bike fastened by steering assembly
WO2017173805A1 (zh) 一种可折叠代步车
CN201132572Y (zh) 多用途便携式折叠电动车
CN101941495A (zh) 多功能折叠电动自行车
CN110949588A (zh) 拉杆式折叠电动车
CN208007189U (zh) 轻便大容量多接口箱包行李车
NL2003040C2 (en) Vehicle.
CN205417948U (zh) 微型折叠电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