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04203A - 立式空调送风方法 - Google Patents

立式空调送风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04203A
CN103604203A CN201310388289.4A CN201310388289A CN103604203A CN 103604203 A CN103604203 A CN 103604203A CN 201310388289 A CN201310388289 A CN 201310388289A CN 103604203 A CN103604203 A CN 1036042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ind
heat exchange
guiding member
wind gu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8828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04203B (zh
Inventor
王永涛
付裕
徐荣吉
矫立涛
王晶晶
于世鹏
张明杰
袁俊军
王晓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38828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04203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042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04203A/zh
Priority to PCT/CN2014/073417 priority patent/WO2014169743A1/zh
Priority to EP14785039.0A priority patent/EP2988072B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042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042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1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in which secondary air is induced by injector action of the primary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the floor; standing on the flo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立式空调送风方法,所述方法在空调本体的内部风道中设置空调送风装置,所述立式空调将内部风道中经热交换器交换后的热交换风从所述热交换风风道送至所述贯通风道,将立式空调外部的非热交换风从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吸入至所述贯通风道,所述热交换风与所述非热交换风形成混合风后一起经所述贯通风道从所述混合风出口送出,所述非热交换风的流量是所述热交换风流量的0.05-0.5倍。本发明通过将空调内部的热交换风及空调外部的非热交换风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形成混合风同时送出,不仅可以增大空调的进风量、加速室内空气流动,而且能够提高空调出风的柔和性,改善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

Description

立式空调送风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立式空调送风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市场上的立式空调风道结构一般都由进风口、离心风机、蒸发器和出风口组成。室内空气从进风口进入空调内部,经过离心风机离心加速后,空气经过蒸发器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空气再由出风口吹向室内,实现空调送风的目的。由于现有立式空调仅能将经蒸发器热交换后的空气送出来,送出的风不够柔和。尤其是在制冷模式下,空调所送出的风温度较低,这种温度较低的凉风直接吹到用户身上,会使得用户、尤其是畏寒的老人用户感觉极不舒适。
本申请人曾提出了一种可以应用在立式空调上的空调送风装置,在立式空调中设置该空调送风装置后,可以引入部分来自空调所处环境空间、不直接经过空调热交换器的非热交换风,该部分非热交换风与热交换后的热交换风混合形成混合风后从空调出风口送出。由于在立式空调中设置这种空调送风装置之后,颠覆了传统立式空调的送风方式。对于这种新的送风方式,如何对热交换风与非热交换风进行合理的配置,以便为用户提供较佳的使用舒适性,是需要研究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同时,如何设计空调送风装置的结构,使其满足空调新的送风方式的要求,也是需要研究的技术问题之一。而本发明正是针对上述这些要研究的技术问题而进行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而提供了一种立式空调送风方法,通过将空调内部的热交换风及空调外部的非热交换风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形成混合风同时送出,不仅可以增大空调的进风量、加速室内空气流动,而且能够提高空调出风的柔和性,改善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立式空调送风方法,所述方法在空调本体的内部风道中设置空调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导风体,每一所述导风体为单体部件,所述导风体的后开口为进风口、前开口为出风口,所述至少两个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导风体之间形成热交换风风道,位于后端的后端导风体的进风口为所述送风装置的非热交换风进口,位于前端的前端导风体的出风口为所述送风装置的混合风出口,所述立式空调将内部风道中经热交换器交换后的热交换风从所述热交换风风道送至所述贯通风道,将立式空调外部的非热交换风从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吸入至所述贯通风道,所述热交换风与所述非热交换风形成混合风后一起经所述贯通风道从所述混合风出口送出,所述非热交换风的流量是所述热交换风流量的0.05-0.5倍。
优选的,所述非热交换风的流量是所述热交换风流量的0.15-0.35倍。
优选的,所述导风体为环形导风体,所述热交换风风道为环形热交换风风道。
优选的,所述环形导风体至少部分从后向前渐缩。
优选的,所述环形导风体为片状结构,多个所述环形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形成套叠筒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环形导风体的径向剖面轮廓线为变曲率半径的曲线。
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送风方法,为方便灵活设置其他环形导风体的数量及结构来提高送风风量、送风速度及送风均匀性,所述前端导风体为前端环形导风体,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的最小内口径小于其他所有环形导风体的最小内口径。
优选的,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的最小内口径不小于其他所有环形导风体中最小内口径的0.95倍。
优选的,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有四个所述环形导风体。
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送风方法,为有效引导风向,四个所述环形导风体中的前端环形导风体的内口径从其进风口至其出风口先渐缩再渐扩,中间形成内口径最小的颈部,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内口径渐缩的部分与其相邻的环形导风体之间形成环形热交换风风道,除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之外的其他三个环形导风体的内口径从进风口至出风口渐缩。
为实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送风方法还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立式空调送风方法,所述方法在空调本体的内部风道中设置空调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有第一导风体和第二导风体,第一导风体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第一导风体的前开口为混合风出口,第一导风体的后开口为进风口,第二导风体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第二导风体的前开口为出风口,第二导风体的后开口为非热交换风进口,第一导风体和第二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第一导风体和第二导风体之间形成热交换风风道,所述立式空调将内部风道中经热交换器交换后的热交换风从所述热交换风风道送至所述贯通风道,将立式空调外部的非热交换风从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吸入至所述贯通风道,所述热交换风与所述非热交换风形成混合风后一起经所述贯通风道从所述混合风出口送出,所述非热交换风的流量是所述热交换风流量的0.05-0.5倍。
优选的,所述非热交换风的流量是所述热交换风流量的0.15-0.35倍。
优选的,所述空调送风装置具有第一导风体和第二导风体。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风体和所述第二导风体均为环形导风体,所述热交换风风道为环形热交换风风道。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风导风体至少部分从后向前渐缩,所述第二导风体至少部分从后向前渐缩。
更优选的,所述第一导风体和所述第二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形成套叠筒型结构。
优选的,第一导风体和所述第二导风体的径向剖面轮廓线均为变曲率半径的曲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采用本发明的空调送风方法,在将空调内部的热交换风送出的同时,利用热交换风流动产生的负压吸入与热交换风的流量呈特定比例的空调外部的非热交换风,将两部分风形成混合风同时送出,这样的混合风的温度符合人体体感舒适所需的温度,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同时,利用送风装置所产生的负压作用吸入部分外部未热交换的风参与到空调最后的送风中,增大了空调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进一步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匀性。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送风方法的立式空调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立式空调的局部侧剖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立式空调中空调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4和图5均是图3空调送风装置的径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应用本发明送风方法的立式空调另一个实施例的侧剖结构示意图图;
图7是图6立式空调中空调送风装置的径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首先,对该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术语作一简要说明:下述在提到每个结构件的前或后时,是以结构件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来定义的;对于多个结构件的排列位置进行前或后的描述时,也是以多个结构件构成的装置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所做的定义。下述的热交换风是指来自空调内部、经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风;非热交换风是指来自空调所处环境空间的风,是相对于热交换风而言、不是直接来自于热交换器的部分风;混合风是指热交换风与非热交换风混合形成的风。下述的环,是指环绕形成的封闭结构,并不局限于圆环。
请参考图1和图2,该图1所示为应用本发明送风方法的立式空调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是立式空调的局部侧剖结构示意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意,该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包括有室内机,室内机包括有构成空调壳体的前面板2、后背板3、左侧面板、右侧面板及顶板和底板(图中未标注),壳体限定了空调的内部风道4。在前面板2的上部开设有混合风出口21,在后背板3上部、与前面板2上的混合风出口21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非热交换风进口31。在内部风道4中自下而上设置有风机5、热交换器6和空调送风装置1,且风机5的设置使得空调内部风道4中的风从前面板2上的混合风出口21吹出。
其中,空调送风装置1的结构请参考图3至图5所示。
如图3的立体图和图4的径向剖面结构示意图所示意,同时结合图1和图2所示意,空调送风装置1包括有四个环形导风体,从前往后分别为前端环形导风体11、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第二中间环形导风体14和后端环形导风体12。这四个环形导风体均为片状结构,前后依次排列,形成套叠筒型结构。前后依次排列的这四个环形导风体中的每一个环形导风体均为单体部件,独立成型。其中,位于最前端的前端环形导风体11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为混合风出口111和进风口112;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为出风口131和进风口132;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4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为出风口141和进风口142;位于最后端的后端环形导风体12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为出风口121和非热交换风进口122。前端环形导风体11、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第二中间环形导风体14及后端环形导风体12前后依次排列之后,中间形成前后贯通所有四个环形导风体的贯通风道18。而且,前端环形导风体11与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之间形成有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5,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与第二中间环形导风体14之间形成有第二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6,第二中间环形导风体14与后端环形导风体12之间形成有第三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7,室内机中的内部风道4将通过这三个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与空调送风装置1中的贯通风道18相连通。
在将空调送风装置1装配到空调中时,前端环形导风体11的混合风出口111作为整个空调送风装置1的出风口,将与前面板2上的混合风出口21进行封闭装配,而后端环形导风体12中的非热交换风进口122作为整个空调送风装置1的非热交换风进风口,将与后背板3上的非热交换风进口31进行封闭装配。
基于上述结构的空调送风装置1,该实施例立式空调的送风方法如下:
空调运行时,室内风进入空调内部,在风机5的作用下,加速吹向热交换器6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热交换风从内部风道4吹向空调送风装置1、并经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5、第二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6及第三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7进入贯通风道18,进而经贯通风道18从前端环形导风体11上的混合风出口111及前面板2上的混合风出口21吹出。由于从环形热交换风风道吹出的热交换风风速变大,从而使得相应环形导风体表面压力减小而在贯通风道18内形成负压,空调外部的室内风作为非热交换风,在负压的作用下,将从后背板3上的非热交换风进口31及后端环形导风体12的非热交换风进口122进入贯通风道18,并与环形热交换风风道所吹出的热交换风形成混合风后一起送到室内。而且,从非热交换风进口122所吸入的非热交换风的流量是从所有环形热交换风风道所吹出的热交换风流量的0.05-0.5倍。作为优选实施方式,非热交换风的流量是热交换风流量的0.15-0.35倍。
经该方法所送出的混合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能提高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具体可参考下面的送风试验检测结果。同时,利用空气送风装置1所产生的负压作用吸入部分外部未热交换的风参与到空调最后的出风中,增大了空调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进一步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匀性。
为提高空调送风装置1的导风性能,尤其是对热交换风的导风能力,以使得混合风沿环形导风体的表面均匀送出,四个环形导风体的表面均为曲面。也即,环形导风体的径向剖面轮廓线为曲线,且优选为变曲率半径的曲线。而且,在该实施例立式空调的四个环形导风体中,前端环形导风体11的内口径从其进风口112至其出风口、即混合风出口111的方向先渐缩再渐扩,形成渐缩部113和渐扩部114,渐缩部113与渐扩部114的过渡处为前端环形导风体11的颈部115,颈部115是前端环形导风体11各处内口径最小的地方。前端环形导风体11的进风口112的内口径还大于其作为出风口的混合风出口111的内口径。通过将前端环形导风体11设置成具有渐扩部114的结构,可以形成扩口导流部,能增加气流流动的顺畅性、尤其是混合风的顺畅流动。
对于上述这种结构的前端环形导风体11,第一热交换风风道15是由前端环形导风体11的渐缩部113与相邻的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所形成的。而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第二中间环形导风体14和后端环形导风体12的内口径均是从进风口至出风口的方向渐缩的。也即,进风口132的内口径大于出风口131的内口径,进风口142的内口径大于出风口141的内口径,非热交换风进口122的内口径大于出风口121的内口径。采用这样结构的环形导风体,可以有效引导气流沿环形导风体表面向前流动,从而利于送风风量的提升及送风均匀性的提高。
而且,在该实施例中,前端环形导风体11的颈部115的内口径作为整个前端环形导风体11的最小内口径,比其余三个环形导风体中的最小内口径要小。也即,颈部115的内口径要比其余三个环形导风体的出风口内口径中的最小值还要小。上述所说的内口径,是指圆环形导风体内壁各处的内周长。
由于空调送风装置1的最小内口径位于前端环形导风体11上,而前端环形导风体11位于整个空调送风装置1的最前端,那么,在空调送风装置1装配到空调室内机中时,如图1的主视图所示,用户从室内机正面仅能看到前端环形导风体11的渐扩部114及颈部115,看不到后面其余的结构,外观一致性较好,提高了用户的视觉感受。因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随意地设置除前端环形导风体11的渐扩部114及颈部115之外的空调送风装置1的其他结构,以提高空调送风装置1的整体送风性能。例如,就可以将空调送风装置1设置成具有四个环形导风体的结构,以减小相邻环形导风体之间的间隙,也即使得各环形热交换风风道变窄,提高热交换风送风速度的同时,还能够增加贯通风道中所产生的负压,以便在噪音较低的情况下引入较多的非热交换风,提高整体送风风量,且还可以提高空调送风装置1在周向方向上的送风均匀性。
考虑到若颈部115的内口径过小会影响出风,在该实施例中,颈部115的内口径虽然小于其余三个环形导风体中的最小内口径,但不小于其余三个环形导风体中的最小内口径的0.95倍。
在该实施例中,为避免用户从室内机的侧方向上看到空调送风装置1的内部结构,除前端环形导风体11之外的其他三个环形导风体的出风口的内口径沿后端环形导风体12至前端环形导风体11的方向渐缩。也即,第二中间环形导风体14的出风口141的内口径小于后端环形导风体12的出风口121的内口径、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的出风口131的内口径小于第二中间环形导风体14的出风口141的内口径。而且,考虑到若渐缩比例过大会阻碍气流的流动,优选这三个出风口的内口径按照2-5%的缩减比例渐缩。
对于能够将经热交换器6交换后的热交换风及外部非热交换风形成混合风而送出的空调送风装置1来说,其环形热交换风风道的结构对减少风阻、降低压损、降低噪音至关重要,进而会影响到空调送风装置1所吸入的外部非热交换风的风量及混合风出风的温度,而热交换风风道的结构主要取决于形成该风道的相邻两个环形导风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导风体自身的结构。在该实施例中,各环形热交换风风道的结构如下:
以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5为例,如图5的径向剖面结构示意图所示意,该风道具有靠近空调送风装置1的贯通风道的出风端152和远离贯通风道的进风端151,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5从其进风端151至其出风端152渐缩。
具体来说,如图5所示,在由前端环形导风体11的渐缩部113与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所形成的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5中存在着多个渐缩部113表面与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表面之间的内切圆,如内切圆153、154、155和156,这些内切圆的直径沿从进风端151至出风端152的方向是逐渐缩小的。即如图5所示,内切圆153、154、155和156是从进风端151依次向出风端152方向所画出的内切圆,则内切圆153的直径D1、内切圆154的直径D2、内切圆155的直径D3及内切圆156的直径D4之间满足下述关系:D1>D2>D3>D4。而且,考虑到送风方向变化的不同,进风端151是将上下方向的送风大角度变向、而出风端152的送风方向变化较小,各内切圆直径之间的渐缩比例优选是非等比例渐缩,且靠近进风端151处的内切圆直径的缩减比例要大于靠近出风端152处的内切圆直径的缩减比例。例如,假设内切圆153是进风端151处的进风端内切圆,内切圆154是紧邻内切圆153的内切圆,内切圆156是出风端152处的出风端内切圆,内切圆155是紧邻内切圆156的内切圆,则D1、D2、D3、D4之间满足下述关系:(1-D2/D1)>(1-D4/D3)。
同样的,第二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6及第三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7也按照与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5的上述条件来设置。
空调送风装置1中采用上述结构的热交换风风道之后,不仅利于热交换风风道周向方向出风均匀,而且可以改变热交换风的方向,使得热交换风及非热交换风均沿各环形导风体的表面吹出,有效避免了因两部分风在贯通风道内的环形导风体表面处交汇碰撞而降低风速、产生噪音及凝露等问题的发生。
图6和图7示出了应用本发明送风方法的立式空调的另一个实施例,其中,图6是该实施例的侧剖结构示意图,图7是该实施例中空调送风装置的径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该实施例的立式空调的基本结构与图1至图5实施例的类似,区别在于空调送风装置的结构不同。如图6和图7所示,该实施例的立式空调上部设置有空调送风装置7。空调送风装置7包括有两个环形导风体,分别是第一导风体71和第二导风体72。第一环形导风体71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是作为前开口的混合风出口711和作为后开口为进风口712;第二环形导风体72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是作为前开口的出风口721和作为后开口的非热交换风进口722。这两个环形导风体均为片状结构,前后依次排列,形成套叠筒型结构,中间形成前后贯通这两个环形导风体的贯通风道74。第一环形导风体71和第二环形导风体72均为单体部件,独立成型。第一环形导风体71和第二环形导风体72之间形成有环形热交换风风道73。室内机中的内部风道(参见图2所示)将通过环形热交换风风道73与空调送风装置7中的贯通风道74相连通。
与第一个实施例类似,为提高空调送风装置7的导风性能,尤其是对热交换风的导风能力,以使得混合风沿环形导风体的表面均匀送出,第一环形导风体71和第二环形导风体72的表面均为曲面。也即,这两个环形导风体的径向剖面轮廓线均为曲线,且优选为变曲率半径的曲线。而且,如图7所示,第一环形导风体71的内口径从其进风口712至其混合风出口711的方向先渐缩再渐扩,而第二环形导风体72的内口径从其进风口722至其出风口721渐缩,形成利于导风的较佳结构。
基于上述结构的空调送风装置7,该实施例立式空调的送风方法与图1实施例类似,简单来说如下:
空调运行时,室内风进入空调内部,在风机的作用下,加速吹向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热交换风从内部风道吹向空调送风装置7、并经环形热交换风风道73进入贯通风道74,进而经贯通风道74从第一环形导风体71上的混合风出口711及前面板上的混合风出口吹出。同时,贯通风道74内形成负压,空调外部的室内风作为非热交换风,在负压的作用下,将从后背板上的非热交换风进口及第二环形导风体72的非热交换风进口722进入贯通风道74,并与环形热交换风风道73所吹出的热交换风形成混合风后一起送到室内。而且,从非热交换风进口722所吸入的非热交换风的流量是从环形热交换风风道73所吹出的热交换风流量的0.05-0.5倍。作为优选实施方式,非热交换风的流量是热交换风流量的0.15-0.35倍。
经该方法所送出的混合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能提高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具体可参考下面的送风试验检测结果。同时,利用空气送风装置7所产生的负压作用吸入部分外部未热交换的风参与到空调最后的出风中,增大了空调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进一步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匀性。
在立式空调中采用上述各实施例的空调送风装置1及空调送风装置7之后,可以通过风量测试来检测热交换风的流量和非热交换风的流量,而通过温度检测可以检测热交换风的温度及混合风的温度。具体检测过程可采用下述方法来进行:
将空调送风装置1中的混合风出口111或空调送风装置7的混合风出口711通过连接管与风量测试用接收室相连接,利用接收室来检测从混合空气出口所吹出的空气流量。具体检测过程可以根据有关检测标准来执行,为现有技术,在此不作具体阐述。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使用挡板封堵空调后背板3处的非热交换风进口31,此时,从混合风出口所吹出的风量将是全部热交换风的流量,定义为热交换风风量;如果拿掉挡板,如上所描述,空调送风装置将带动空调外部的非热交换风一起从混合风出口吹出,也即混合风出口所吹出的风量将是热交换风与非热交换风的总量,定义为总风量。热交换风风量和总风量是容易通过接收室而获得的。而在相同条件下所获得的总风量与热交换风风量之差就是在负压作用下所吸入的非热交换风的流量,定义为非热交换风风量。这里所说的相同条件,是指同一立式空调内、采用同一空调送风装置、电机工作在相同转速的检测条件。
应用上述检测方法对采用本发明空调送风装置的立式空调进行风量及出风温度检测的结果例举如下。
送风检测试验实施例一:
空调送风装置的前后深度为400mm(空调壳体上部的厚度也为400mm),空调为3匹机(7200W)。
在风扇电机转速为550r/min的条件下,热交换风风量、总风量及非热交换风风量分别为1053m3/h、1274m3/h、221m3/h,非热交换风风量是热交换风风量的0.21倍。
在风扇电机转速为500r/min的条件下,热交换风风量、总风量及非热交换风气风量分别为982m3/h、1178m3/h、196m3/h,非热交换风风量是热交换风风量的0.20倍。
在风扇电机转速为450r/min的条件下,热交换风风量、总风量及非热交换风风量分别为928m3/h、1104m3/h、176m3/h,非热交换风风量是热交换风风量的0.19倍。
在各种不同转速下,如果室温为27℃左右,检测到的热交换风温度为13℃左右,混合风温度为19.5℃左右,混合风的温度更符合人体体感温度舒适性的要求。
送风检测试验实施例二:
空调送风装置的前后深度为400mm(空调壳体上部的厚度也为400mm),空调为2匹机(5000W)。
在风扇电机转速为550r/min的条件下,热交换风风量、总风量及非热交换风风量分别为982m3/h、1178m3/h、196m3/h,非热交换风风量是热交换风风量的0.20倍。
在风扇电机转速为500r/min的条件下,热交换风风量、总风量及非热交换风风量分别为928m3/h、1104m3/h、176m3/h,非热交换风风量是热交换风风量的0.19倍。
在风扇电机转速为450r/min的条件下,热交换风风量、总风量及非热交换风风量分别为864m3/h、1016m3/h、152m3/h,非热交换风风量是热交换风风量的0.18倍。
在各种不同转速下,如果室温为26℃左右,检测到的热交换风温度为13℃左右,混合风温度为19℃左右,混合风的温度更符合人体体感温度舒适性的要求。
送风检测试验实施例三:
空调送风装置的前后深度为260mm(空调壳体上部的厚度也为260mm),空调为3匹机(7200W)。
在风扇电机转速为550r/min的条件下,热交换风风量、总风量及非热交换风风量分别为1005m3/h、1331m3/h、326m3/h,非热交换风风量是热交换风风量的0.32倍。
在风扇电机转速为500r/min的条件下,热交换风风量、总风量及非热交换风风量分别为951m3/h、1236m3/h、285m3/h,非热交换风风量是热交换风风量的0.30倍。
在风扇电机转速为450r/min的条件下,热交换风风量、总风量及非热交换风风量分别为898m3/h、1158m3/h、260m3/h,非热交换风风量是热交换风风量的0.29倍。
在各种不同转速下,如果室温为30℃左右,检测到的热交换风温度为14℃左右,混合风温度为20℃左右,混合风的温度更符合人体体感温度舒适性的要求。
送风检测试验实施例四:
空调送风装置的前后深度为260mm(空调壳体上部的厚度也为260mm),空调为2匹机(5000W)。
在风扇电机转速为550r/min的条件下,热交换风风量、总风量及非热交换风风量分别为951m3/h、1236m3/h、285m3/h,非热交换风风量是热交换风风量的0.30倍。
在风扇电机转速为500r/min的条件下,热交换风风量、总风量及非热交换风风量分别为898m3/h、1158m3/h、260m3/h,非热交换风风量是热交换风风量的0.29倍。
在风扇电机转速为450r/min的条件下,热交换风风量、总风量及非热交换风风量分别为836m3/h、1070m3/h、234m3/h,非热交换风风量是热交换风风量的0.28倍。
在各种不同转速下,如果室温为30℃左右,检测到的热交换风温度为14℃左右,混合风温度为20℃左右,混合风的温度更符合人体体感温度舒适性的要求。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7)

1.一种立式空调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在空调本体的内部风道中设置空调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导风体,每一所述导风体为单体部件,所述导风体的后开口为进风口、前开口为出风口,所述至少两个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导风体之间形成热交换风风道,位于后端的后端导风体的进风口为所述送风装置的非热交换风进口,位于前端的前端导风体的出风口为所述送风装置的混合风出口,所述立式空调将内部风道中经热交换器交换后的热交换风从所述热交换风风道送至所述贯通风道,将立式空调外部的非热交换风从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吸入至所述贯通风道,所述热交换风与所述非热交换风形成混合风后一起经所述贯通风道从所述混合风出口送出,所述非热交换风的流量是所述热交换风流量的0.05-0.5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热交换风的流量是所述热交换风流量的0.15-0.35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体为环形导风体,所述热交换风风道为环形热交换风风道。
4.根据权利3所述的立式空调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导风体至少部分从后向前渐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空调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导风体为片状结构,多个所述环形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形成套叠筒型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空调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导风体的径向剖面轮廓线为变曲率半径的曲线。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立式空调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导风体为前端环形导风体,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的最小内口径小于其他所有环形导风体的最小内口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式空调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的最小内口径不小于其他所有环形导风体中最小内口径的0.95倍。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空调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有四个所述环形导风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式空调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环形导风体中的前端环形导风体的内口径从其进风口至其出风口先渐缩再渐扩,中间形成内口径最小的颈部,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内口径渐缩的部分与其相邻的环形导风体之间形成环形热交换风风道,除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之外的其他三个环形导风体的内口径从进风口至出风口渐缩。
11.一种立式空调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在空调本体的内部风道中设置空调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有第一导风体和第二导风体,第一导风体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第一导风体的前开口为混合风出口,第一导风体的后开口为进风口,第二导风体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第二导风体的前开口为出风口,第二导风体的后开口为非热交换风进口,第一导风体和第二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第一导风体和第二导风体之间形成热交换风风道,所述立式空调将内部风道中经热交换器交换后的热交换风从所述热交换风风道送至所述贯通风道,将立式空调外部的非热交换风从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吸入至所述贯通风道,所述热交换风与所述非热交换风形成混合风后一起经所述贯通风道从所述混合风出口送出,所述非热交换风的流量是所述热交换风流量的0.05-0.5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立式空调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热交换风的流量是所述热交换风流量的0.15-0.35倍。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立式空调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送风装置具有第一导风体和第二导风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立式空调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体和所述第二导风体均为环形导风体,所述热交换风风道为环形热交换风风道。
15.根据权利14所述的立式空调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导风体至少部分从后向前渐缩,所述第二导风体至少部分从后向前渐缩。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立式空调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体和所述第二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形成套叠筒型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立式空调送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体和所述第二导风体的径向剖面轮廓线均为变曲率半径的曲线。
CN201310388289.4A 2013-04-17 2013-08-31 立式空调送风方法 Active CN1036042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88289.4A CN103604203B (zh) 2013-04-17 2013-08-31 立式空调送风方法
PCT/CN2014/073417 WO2014169743A1 (zh) 2013-04-17 2014-03-14 立式空调送风方法
EP14785039.0A EP2988072B1 (en) 2013-04-17 2014-03-14 Air supply method of vertical air condition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32602 2013-04-17
CN201310132602.8 2013-04-17
CN2013101326028 2013-04-17
CN201310388289.4A CN103604203B (zh) 2013-04-17 2013-08-31 立式空调送风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04203A true CN103604203A (zh) 2014-02-26
CN103604203B CN103604203B (zh) 2015-06-10

Family

ID=50122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88289.4A Active CN103604203B (zh) 2013-04-17 2013-08-31 立式空调送风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988072B1 (zh)
CN (1) CN103604203B (zh)
WO (1) WO2014169743A1 (zh)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69743A1 (zh) * 2013-04-17 2014-10-23 海尔集团公司 立式空调送风方法
CN104976684A (zh) * 2014-04-14 2015-10-14 中山市雅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能卷吸气流的空调
CN104976683A (zh) * 2014-04-14 2015-10-14 中山市雅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环状气流喷口的空调
CN105091084A (zh) * 2014-04-30 2015-11-2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05135523A (zh) * 2015-09-08 2015-12-09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5333495A (zh) * 2014-07-31 2016-02-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立式空调
CN105605736A (zh) * 2016-01-06 2016-05-2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送风方法
EP3051221A4 (en) * 2014-08-29 2016-12-21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eral Corp Ltd WALL-MOUNTED AIR 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CN107816788A (zh) * 2016-09-12 2018-03-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出风装置及空调柜机
KR101904189B1 (ko) * 2014-08-29 2018-10-04 칭다오 하이얼 에어 컨디셔너 제너럴 코퍼레이션 리미티드 벽걸이형 에어컨 실내기
KR101904188B1 (ko) * 2014-08-29 2018-11-13 칭다오 하이얼 에어 컨디셔너 제너럴 코퍼레이션 리미티드 벽걸이형 에어컨
CN110726178A (zh) * 2018-07-16 2020-01-2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送风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CN112902423A (zh) * 2021-02-06 2021-06-0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圆形散流装置
WO2021223391A1 (zh) * 2020-07-16 2021-11-1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4294711A (zh) * 2021-12-08 2022-04-08 约克广州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风机盘管
CN114909722A (zh) * 2022-03-25 2022-08-1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桌面空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78967B (zh) * 2018-08-22 2023-12-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具有异向导风结构的空调器及其出风控制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983400U (zh) * 2010-08-17 2011-09-21 木村工机株式会社 诱导吹出口
KR101234065B1 (ko) * 2011-12-20 2013-02-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86294Y (zh) * 1995-08-07 1998-07-15 明盈塑胶钢模有限公司 轻钢架方型叶片组合式扩散出风口装置
JPH10141751A (ja) * 1996-11-12 1998-05-29 Shinko Kogyo Co Ltd 空調用の誘引式吹出装置
JP3913334B2 (ja) * 1996-11-20 2007-05-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換気送風装置および換気送風システム
CN2384157Y (zh) * 1999-07-23 2000-06-21 张永龙 可形成多向扰流之出风栅板
CN201041399Y (zh) * 2007-04-24 2008-03-26 崔国华 一种风口装置
JP5028511B2 (ja) * 2010-07-21 2012-09-19 木村工機株式会社 変風量吹出装置
CN102840627B (zh) * 2011-12-08 2013-10-30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CN103759342B (zh) * 2011-12-20 2017-04-12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KR101203540B1 (ko) * 2011-12-20 2012-11-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03604203B (zh) * 2013-04-17 2015-06-10 海尔集团公司 立式空调送风方法
CN203478537U (zh) * 2013-07-16 2014-03-12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CN103591674B (zh) * 2013-07-16 2015-06-10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983400U (zh) * 2010-08-17 2011-09-21 木村工机株式会社 诱导吹出口
KR101234065B1 (ko) * 2011-12-20 2013-02-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ited B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69743A1 (zh) * 2013-04-17 2014-10-23 海尔集团公司 立式空调送风方法
CN104976684A (zh) * 2014-04-14 2015-10-14 中山市雅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能卷吸气流的空调
CN104976683A (zh) * 2014-04-14 2015-10-14 中山市雅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环状气流喷口的空调
CN105091084A (zh) * 2014-04-30 2015-11-2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05091084B (zh) * 2014-04-30 2017-09-0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05333495A (zh) * 2014-07-31 2016-02-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立式空调
CN105333495B (zh) * 2014-07-31 2018-07-1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立式空调
KR101904184B1 (ko) * 2014-08-29 2018-10-04 칭다오 하이얼 에어 컨디셔너 제너럴 코퍼레이션 리미티드 벽걸이형 에어컨 실내기
EP3051221A4 (en) * 2014-08-29 2016-12-21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eral Corp Ltd WALL-MOUNTED AIR 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KR20170010379A (ko) * 2014-08-29 2017-01-31 칭다오 하이얼 에어 컨디셔너 제너럴 코퍼레이션 리미티드 벽걸이형 에어컨 실내기
JP2017521626A (ja) * 2014-08-29 2017-08-03 チンタオ ハイアール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ナー ゼネラル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リミテッド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eral Corp.,Ltd. 壁掛け式エアコン室内機
KR101904188B1 (ko) * 2014-08-29 2018-11-13 칭다오 하이얼 에어 컨디셔너 제너럴 코퍼레이션 리미티드 벽걸이형 에어컨
KR101904189B1 (ko) * 2014-08-29 2018-10-04 칭다오 하이얼 에어 컨디셔너 제너럴 코퍼레이션 리미티드 벽걸이형 에어컨 실내기
CN105135523A (zh) * 2015-09-08 2015-12-09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5605736A (zh) * 2016-01-06 2016-05-2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送风方法
CN105605736B (zh) * 2016-01-06 2019-03-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送风方法
CN107816788A (zh) * 2016-09-12 2018-03-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出风装置及空调柜机
CN107816788B (zh) * 2016-09-12 2024-03-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出风装置及空调柜机
CN110726178A (zh) * 2018-07-16 2020-01-2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送风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CN110726178B (zh) * 2018-07-16 2021-04-2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送风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WO2021223391A1 (zh) * 2020-07-16 2021-11-1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2902423A (zh) * 2021-02-06 2021-06-0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圆形散流装置
CN112902423B (zh) * 2021-02-06 2022-07-0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圆形散流装置
CN114294711A (zh) * 2021-12-08 2022-04-08 约克广州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风机盘管
CN114909722A (zh) * 2022-03-25 2022-08-1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桌面空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69743A1 (zh) 2014-10-23
EP2988072A4 (en) 2016-12-21
CN103604203B (zh) 2015-06-10
EP2988072A1 (en) 2016-02-24
EP2988072B1 (en) 2018-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04203B (zh) 立式空调送风方法
CN103591674B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CN103453640B (zh) 利用空调送风装置送风的方法
CN203478537U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CN103453643B (zh) 设有气流分配组件的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CN203478543U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CN203478542U (zh) 立式空调
CN103453632B (zh) 空调送风装置
CN205279272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3453644B (zh) 立式空调及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CN103453638A (zh) 设有气流分配组件的空调送风装置
CN203274149U (zh) 设有气流分配组件的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CN104807077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03274163U (zh) 立式空调及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WO2019085943A1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3453639B (zh) 一种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CN103453646A (zh) 空调及空调送风装置
CN203274148U (zh) 一种立式空调中的空调送风装置
CN105091084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03274162U (zh) 空调及空调送风装置
CN203274153U (zh) 设有气流分配组件的空调送风装置
WO2019062626A1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03857571U (zh) 一种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
CN103453642B (zh) 一种立式空调中的空调送风装置
CN110056963A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