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78537U -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 Google Patents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478537U CN203478537U CN201320421924.XU CN201320421924U CN203478537U CN 203478537 U CN203478537 U CN 203478537U CN 201320421924 U CN201320421924 U CN 201320421924U CN 203478537 U CN203478537 U CN 2034785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nnular
- wind guiding
- guiding member
- wi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环形导风体,所述环形导风体的后开口为进风口、前开口为出风口,所述至少两个环形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之间形成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位于最后端的后端环形导风体的进风口为所述送风装置的非热交换风进口,位于最前端的前端环形导风体的出风口为所述送风装置的混合风出口,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的最小内口径小于其他所有环形导风体的最小内口径。本实用新型通过对送风装置中环形导风体的内口径进行合理的结构限定,利于设置整个送风装置的结构而提高送风装置及空调的送风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空调送风装置及具有该空调送风装置的立式空调。
背景技术
现有立式空调送风时,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风直接在内部风扇的作用下、从空调上开设的出风口吹出,且所吹出的风全部是热交换风。一般的,在热交换器与出风口之间不设置额外的送风装置。这种空调送风的一个缺点是由于送出风全部是热交换风,风量较少,室内风循环速度慢;另一个缺点是送出的风不够柔和,尤其是在制冷模式下,所吹出的凉风直接吹到用户身上,用户感觉不舒适。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人曾提出了一种可以应用在空调上的空调送风装置。这样的空调送风装置一般由两个或三个环形导风体构成,环形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贯通风道,在将空调内部风道中的热交换风经贯通风道前端吹出的同时,能利用负压作用吸入部分外部未热交换的非热交换风参与到空调最后的出风中,增大了空调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进一步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匀性和出风的柔和性。但是,由于空调送风装置包括有多个环形导风体,在将空调送风装置安装到空调中时,空调前面板上的出风口处于常开状态,多个环形导风体外露,整体外观一致性较差,影响了用户对这类产品的认可。为尽量减少用户的不满意度,只能尽量地减少环形导风体的个数。但如果环形导风体个数少,相邻环形导风体之间的间隙变大,热交换风送风速度变慢,不仅降低了所引入的非热交换风风量、减少了空调的总出风风量,且使得整个空调送风装置在周向方向上送风不够均匀,送风性能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通过对送风装置中环形导风体的内口径进行合理的结构限定,利于设置整个送风装置的结构而提高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的送风性能。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送风装置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环形导风体,所述环形导风体的后开口为进风口、前开口为出风口,所述至少两个环形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之间形成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位于最后端的后端环形导风体的进风口为所述送风装置的非热交换风进口,位于最前端的前端环形导风体的出风口为所述送风装置的混合风出口,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的最小内口径小于其他所有环形导风体的最小内口径。
优选的,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的最小内口径不小于其他所有环形导风体中最小内口径的0.95倍。
如上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优选包括有四个所述环形导风体。
如上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为有效引导风向,所述四个环形导风体中的前端环形导风体的内口径从其进风口至其出风口先渐缩再渐扩,中间形成内口径最小的颈部,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内口径渐缩的部分与其相邻的环形导风体之间形成环形热交换风风道,除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之外的其他三个环形导风体的内口径从进风口至出风口渐缩。
如上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综合考虑送风性能及外形美观性,所述四个环形导风体中除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之外的其他三个环形导风体的出风口的内口径沿位于最后端的后端环形导风体至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的方向渐缩,渐缩比例为2-5%。
如上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为减少风阻、降低压损,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具有靠近所述贯通风道的出风端和远离所述贯通风道的进风端,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从所述进风端向所述出风端渐缩。
如上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形成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的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之间存在多个内切圆,所述内切圆的直径从所述进风端至所述出风端渐缩,且靠近所述进风端的内切圆直径的渐缩比例大于靠近所述出风端的内切圆直径的渐缩比例。
为实现前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式空调采用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立式空调,包括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前面板、后背板、左右两侧面板,所述前面板、后面板及左右两侧面板限定所述室内机的内部风道,在所述前面板上开设有混合风出口,在所述后背板上、与所述混合风出口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非热交换风进口,在所述室内机内部设置有上述权利要求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所述空调送风装置中的混合风出口和非热交换风进口分别与所述前面板上的混合风出口和所述后背板上的非热交换风进口对应封闭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构成空调送风装置的多个环形导风体在位于最前端的前端环形导风体的最小内口径设置呈大于其他所有环形导风体的最小内口径,使得前端环形导风体可以对其他环形导风体进行遮挡,不会因环形导风体外露而影响外观效果,从而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其他环形导风体的数量及结构来提高送风风量、送风速度及送风均匀性,在保证送风性能的前提下提高了送风装置及空调的外观一致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式空调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立式空调的局部侧剖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立式空调中空调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4和图5是图3空调送风装置的径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首先,对该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术语作一简要说明:下述在提到每个结构件的前或后时,是以结构件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来定义的;对于多个结构件的排列位置进行前或后的描述时,也是以多个结构件构成的装置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所做的定义。下述的热交换风是指来自空调内部、经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风;非热交换风是指来自空调所处环境空间的风,是相对于热交换风而言、不是直接来自于热交换器的部分风;混合风是指热交换风与非热交换风混合形成的风。下述的环,是指环绕形成的封闭结构,并不局限于圆环。
请参考图1和图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立式空调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图1是该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是其局部侧剖结构示意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意,该实施例的空调为立式空调,包括有室内机,室内机包括有构成空调壳体的前面板2、后背板3、左侧面板、右侧面板及顶板和底板(图中未标注),壳体限定了空调的内部风道4。在前面板2的上部开设有圆形混合风出口21,在后背板3上部、与前面板2上的混合风出口21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圆形非热交换风进口31。在内部风道4中自下而上设置有风机5、热交换器6和空调送风装置1,且风机5的设置使得空调内部风道4中的风从前面板2上的混合风出口21吹出。
其中,空调送风装置1的结构请参考图3至图5所示。
如图3的立体图和图4的径向剖面结构示意图所示意,同时结合图1和图2所示意,空调送风装置1包括有四个圆环形导风体,从前往后分别为前端环形导风体11、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第二中间环形导风体14和后端环形导风体12。前后依次排列的这四个环形导风体中的每一个环形导风体均为单体部件,独立成型。其中,位于最前端的前端环形导风体11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为混合风出口111和进风口112;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为出风口131和进风口132;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4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为出风口141和进风口142;位于最后端的后端环形导风体12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为出风口121和非热交换风进口122。前端环形导风体11、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第二中间环形导风体14及后端环形导风体12前后依次排列之后,中间形成前后贯通所有四个环形导风体的贯通风道(图中未标注)。而且,前端环形导风体11与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之间形成有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5,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与第二中间环形导风体14之间形成有第二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6,第二中间环形导风体14与后端环形导风体12之间形成有第三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7,室内机中的内部风道4将通过这三个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与空调送风装置1中的贯通风道相连通。
在将空调送风装置1装配到空调中时,前端环形导风体11的混合风出口111作为整个空调送风装置1的出风口,将与前面板2上的混合风出口21进行封闭装配,而后端环形导风体12中的非热交换风进口122作为整个空调送风装置1的非热交换风进风口,将与后背板3上的非热交换风进口31进行封闭装配。
在这四个环形导风体中,前端环形导风体11的内口径从其进风口112至其出风口、即混合风出口111的方向先渐缩再渐扩,形成渐缩部113和渐扩部114,渐缩部113与渐扩部114的过渡处为前端环形导风体11的颈部115,颈部1115是前端环形导风体11各处内口径最小的地方。通过将前端环形导风体11设置成具有渐扩部114的结构,可以形成扩口导流部,能增加气流流动的顺畅性、尤其是混合风的顺畅流动。
对于这种结构的前端环形导风体11,第一热交换风风道15是由前端环形导风体11的渐缩部113与相邻的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所形成的。而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第二中间环形导风体14和后端环形导风体12的内口径均是从进风口至出风口的方向渐缩的。也即,进风口132的内口径大于出风口131的内口径,进风口142的内口径大于出风口141的内口径,非热交换风进口122的内口径大于出风口121的内口径。采用这样结构的环形导风体,可以有效引导气流沿环形导风体表面向前流动,从而利于送风风量的提升及送风均匀性的提高。
而且,在该实施例中,前端环形导风体11的颈部115的内口径作为整个前端环形导风体11的最小内口径,比其余三个环形导风体中的最小内口径要小。也即,颈部115的内口径要比其余三个环形导风体的出风口内口径中的最小值还要小。上述所说的内口径,是指圆环形导风体内壁各处的内周长。
由于空调送风装置1的最小内口径位于前端环形导风体11上,而前端环形导风体11位于整个空调送风装置1的最前端,那么,在空调送风装置1装配到空调室内机中时,如图1的主视图所示,用户从室内机正面仅能看到前端环形导风体11的渐扩部114及颈部115,看不到后面其余的结构,外观一致性较好,提高了用户的视觉感受。因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随意地设置除前端环形导风体11的渐扩部114及颈部115之外的空调送风装置1的其他结构,以提高空调送风装置1的整体送风性能。例如,就可以将空调送风装置1设置成具有四个环形导风体的结构,以减小相邻环形导风体之间的间隙,也即使得各环形热交换风风道变窄,提高热交换风送风速度的同时,还能够增加贯通风道中所产生的负压,以便引入较多的非热交换风,提高整体送风风量,且还可以提高空调送风装置1在周向方向上的送风均匀性。
考虑到若颈部115的内口径过小会影响出风,在该实施例中,颈部115的内口径虽然小于其余三个环形导风体中的最小内口径,但不小于其余三个环形导风体中的最小内口径的0.95倍。
在该实施例中,为避免用户从室内机的侧方向上看到空调送风装置1的内部结构,除前端环形导风体11之外的其他三个环形导风体的出风口的内口径沿后端环形导风体12至前端环形导风体11的方向、即图中从右向左的箭头所示方向渐缩。也即,第二中间环形导风体14的出风口141的内口径小于后端环形导风体12的出风口121的内口径、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的出风口131的内口径小于第二中间环形导风体14的出风口141的内口径。而且,考虑到若渐缩比例过大会阻碍气流的流动,优选这三个出风口的内口径按照2-5%的缩减比例渐缩。
对于能够将经热交换器6交换后的热交换风及外部非热交换风形成混合风而送出的空调送风装置1来说,其环形热交换风风道的结构对减少风阻、降低压损、降低噪音至关重要,进而会影响到空调送风装置1所吸入的外部非热交换风的风量及混合风出风的温度,而热交换风风道的结构主要取决于形成该风道的相邻两个环形导风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导风体自身的结构。在该实施例中,各环形热交换风风道的结构如下:
以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5为例,如图5的径向剖面结构示意图所示意,该风道具有靠近空调送风装置1的贯通风道的出风端152和远离贯通风道的进风端151,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5从其进风端151至其出风端152渐缩。
具体来说,在图5所示,在由前端环形导风体11的渐缩部113与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所形成的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5中存在着多个渐缩部113表面与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3表面之间的内切圆,如内切圆153、154、155和156,这些内切圆的直径沿从进风端151至出风端152的方向是逐渐缩小的。即如图5所示,内切圆153、154、155和156是从进风端151依次向出风端152方向所画出的内切圆,则内切圆153的直径D1、内切圆154的直径D2、内切圆155的直径D3及内切圆156的直径D4之间满足下述关系:D1>D2>D3>D4。而且,考虑到送风方向变化的不同,进风端151是将上下方向的送风大角度变向、而出风端152的送风方向变化较小,各内切圆直径之间的渐缩比例优选是非等比例渐缩,且靠近进风端151处的内切圆直径的缩减比例要大于靠近出风端152处的内切圆直径的缩减比例。例如,假设内切圆153是进风端151处的进风端内切圆,内切圆154是紧邻内切圆153的内切圆,内切圆156是出风端152处的出风端内切圆,内切圆155是紧邻内切圆156的内切圆,则D1、D2、D3、D4之间满足下述关系:(1-D2/D1)>(1-D4/D3)。
同样的,第二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6及第三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7也按照与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5的上述条件来设置。
空调送风装置1中采用上述结构的热交换风风道之后,不仅利于热交换风风道周向方向出风均匀,而且可以改变热交换风的方向,使得热交换风及非热交换风均沿各环形导风体的表面吹出,有效避免了因两部分风在贯通风道内的环形导风体表面处交汇碰撞而降低风速、产生噪音及凝露等问题的发生。
在该实施例,作为优选实施方式,前面板2上的混合风出口21和后背板3上的非热交换风进口31的形状为圆形;相应的,空调送风装置1中各环形导风体的形状为圆环形。但不局限于此,还可以设计成其他形状的组合,如椭圆形和椭圆环、正多边形和正多边形环等。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环形导风体,所述环形导风体的后开口为进风口、前开口为出风口,所述至少两个环形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之间形成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位于最后端的后端环形导风体的进风口为所述送风装置的非热交换风进口,位于最前端的前端环形导风体的出风口为所述送风装置的混合风出口,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的最小内口径小于其他所有环形导风体的最小内口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的最小内口径不小于其他所有环形导风体中最小内口径的0.95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有四个所述环形导风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四个环形导风体中的前端环形导风体的内口径从其进风口至其出风口先渐缩再渐扩,中间形成内口径最小的颈部,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内口径渐缩的部分与其相邻的环形导风体之间形成环形热交换风风道,除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之外的其他三个环形导风体的内口径从进风口至出风口渐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四个环形导风体中除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之外的其他三个环形导风体的出风口的内口径沿位于最后端的后端环形导风体至所述前端环形导风体的方向渐缩,渐缩比例为2-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具有靠近所述贯通风道的出风端和远离所述贯通风道的进风端,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从所述进风端向所述出风端渐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的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之间存在多个内切圆,所述内切圆的直径从所述进风端至所述出风端渐缩,且靠近所述进风端的内切圆直径的渐缩比例大于靠近所述出风端的内切圆直径的渐缩比例。
8.一种立式空调,包括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前面板、后背板、左右两侧面板,所述前面板、后面板及左右两侧面板限定所述室内机的内部风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面板上开设有混合风出口,在所述后背板上、与所述混合风出口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非热交换风进口,在所述室内机内部设置有上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所述空调送风装置中的混合风出口和非热交换风进口分别与所述前面板上的混合风出口和所述后背板上的非热交换风进口对应封闭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421924.XU CN203478537U (zh) | 2013-07-16 | 2013-07-16 |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421924.XU CN203478537U (zh) | 2013-07-16 | 2013-07-16 |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478537U true CN203478537U (zh) | 2014-03-12 |
Family
ID=50226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421924.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78537U (zh) | 2013-07-16 | 2013-07-16 |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478537U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91674A (zh) * | 2013-07-16 | 2014-02-19 | 海尔集团公司 |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
WO2014169743A1 (zh) * | 2013-04-17 | 2014-10-23 | 海尔集团公司 | 立式空调送风方法 |
CN104713212A (zh) * | 2015-03-12 | 2015-06-1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
CN105091087A (zh) * | 2014-04-30 | 2015-11-25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具有两个换热器的空调室内机 |
CN105091083A (zh) * | 2014-04-19 | 2015-11-25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及立式空调器 |
CN105258221A (zh) * | 2015-10-20 | 2016-01-2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内机 |
CN105485768A (zh) * | 2015-12-23 | 2016-04-1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
CN105674539A (zh) * | 2016-03-01 | 2016-06-15 | 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式空调室内机底座及一种空调 |
CN105698261A (zh) * | 2014-11-28 | 2016-06-22 | 青岛海高设计制造有限公司 | 柜式空调 |
-
2013
- 2013-07-16 CN CN201320421924.XU patent/CN20347853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169743A1 (zh) * | 2013-04-17 | 2014-10-23 | 海尔集团公司 | 立式空调送风方法 |
CN103591674B (zh) * | 2013-07-16 | 2015-06-10 | 海尔集团公司 |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
CN103591674A (zh) * | 2013-07-16 | 2014-02-19 | 海尔集团公司 |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
CN105091083A (zh) * | 2014-04-19 | 2015-11-25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及立式空调器 |
CN105091083B (zh) * | 2014-04-19 | 2017-10-24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及立式空调器 |
CN105091087B (zh) * | 2014-04-30 | 2018-08-3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具有两个换热器的空调室内机 |
CN105091087A (zh) * | 2014-04-30 | 2015-11-25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具有两个换热器的空调室内机 |
CN105698261A (zh) * | 2014-11-28 | 2016-06-22 | 青岛海高设计制造有限公司 | 柜式空调 |
CN105698261B (zh) * | 2014-11-28 | 2019-06-07 | 青岛海高设计制造有限公司 | 柜式空调 |
CN104713212A (zh) * | 2015-03-12 | 2015-06-1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
CN105258221A (zh) * | 2015-10-20 | 2016-01-2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内机 |
CN105258221B (zh) * | 2015-10-20 | 2017-12-2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内机 |
CN105485768A (zh) * | 2015-12-23 | 2016-04-1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
CN105485768B (zh) * | 2015-12-23 | 2019-01-0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
CN105674539A (zh) * | 2016-03-01 | 2016-06-15 | 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式空调室内机底座及一种空调 |
CN105674539B (zh) * | 2016-03-01 | 2019-02-22 | 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式空调室内机底座及一种空调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478537U (zh) |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 |
CN103591674A (zh) |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 |
CN103453640B (zh) | 利用空调送风装置送风的方法 | |
CN203478539U (zh) | 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 |
CN203478543U (zh) |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 |
CN203571974U (zh) | 柜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3453643B (zh) | 设有气流分配组件的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 |
CN103453632B (zh) | 空调送风装置 | |
CN103604203A (zh) | 立式空调送风方法 | |
CN203478542U (zh) | 立式空调 | |
CN103453644B (zh) | 立式空调及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 |
CN103453638B (zh) | 设有气流分配组件的空调送风装置 | |
CN103453641A (zh) |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 |
CN203274149U (zh) | 设有气流分配组件的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 |
CN203274163U (zh) | 立式空调及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 |
CN203857578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03857568U (zh) | 一种空气调节器 | |
CN103453646B (zh) | 空调及空调送风装置 | |
CN203274153U (zh) | 设有气流分配组件的空调送风装置 | |
CN203274162U (zh) | 空调及空调送风装置 | |
CN203274148U (zh) | 一种立式空调中的空调送风装置 | |
CN203857571U (zh) | 一种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 | |
CN203857570U (zh) | 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 | |
CN203857572U (zh) | 空调器 | |
CN103453642B (zh) | 一种立式空调中的空调送风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