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57570U - 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57570U
CN203857570U CN201420218682.9U CN201420218682U CN203857570U CN 203857570 U CN203857570 U CN 203857570U CN 201420218682 U CN201420218682 U CN 201420218682U CN 203857570 U CN203857570 U CN 2038575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ind
heat exchange
inlet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1868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永涛
关婷婷
吴仲妮
李建
刘丙磊
闫宝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21868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8575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575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5757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本体和形成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部的换热器及贯流风扇,所述室内机本体上形成有安装部、混合风出口和非热交换风进口,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形成有连通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和所述混合风出口的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导风体,所述至少两个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导风体之间形成热交换风风道。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可以解决现有具有安装部的空调送风风量少、送出的风不够柔和的问题。

Description

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现有壁挂式空调或吊顶式空调等具有安装部的空调在送风时,换热器换热后的风直接在内部风扇的作用下、从空调上开设的出风口吹出,所吹出的风全部是热交换风。一般的,在换热器与出风口之间不设置额外的送风装置。这种空调送风的一个缺点是由于送出的风全部是热交换风,风量较少,室内风循环速度慢;另一个缺点是送出的风不够柔和,尤其是在制冷模式下,所吹出的凉风直接吹到用户身上,用户感觉不舒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具有安装部的空调送风风量少、送出的风不够柔和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本体和形成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部的换热器及贯流风扇,所述室内机本体上形成有安装部、混合风出口和非热交换风进口,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形成有连通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和所述混合风出口的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导风体,所述至少两个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导风体之间形成热交换风风道。
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混合风出口形成在所述室内机本体的正面,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形成在所述室内机本体的背面,在所述室内机本体的侧面上形成有主进风口,所述贯流风扇邻近所述主进风口而设置。
优选的,所述换热器形成在所述主进风口与所述贯流风扇之间。
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主进风口包括分别形成在所述室内机本体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左侧主进风口和右侧主进风口,所述换热器包括形成在所述左侧主进风口与所述贯流风扇之间的左侧换热器和形成在所述右侧主进风口与所述贯流风扇之间的右侧换热器,所述左侧主进风口与所述右侧主进风口以所述送风装置轴线的垂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所述左侧换热器与所述右侧换热器也以该轴为对称轴左右对称。
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室内机本体的正投影优选呈圆形或边数大于4的多边形。
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为提高送风均匀性能,在至少一个所述热交换风风道中形成有对来自所述换热器、并进入所述热交换风风道的热交换风进行分配的气流分配组件。
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气流分配组件以将进入所述热交换风风道的所述热交换风沿所述热交换风风道周向方向均匀分配的结构形成在所述热交换风风道内。
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气流分配组件包括有多个气流分配板,所述多个气流分配板在所述热交换风风道的周向方向上、沿所述热交换风送风风向左右对称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通过在具有安装部和贯流风扇的空调室内机中设置送风装置,利用该送风装置将空调内部风道中的热交换风经贯通风道前端吹出的同时,能利用负压作用吸入部分外部未热交换的非热交换风参与到空调最后的出风中,增大了空调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进一步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匀性。且,这样的混合空气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从而,提高了该类空调的送风性能。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实施例的立体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实施例的立体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6是图4中B-B′向剖视图;
图7是图3中A-A′向剖视图;
图8是图6中换热器与主进风口的立体图;
图9是图6中换热器与主进风口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首先,对该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到的技术术语作一简要说明:下述在提到每个结构件的前或后时,是以结构件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来定义的;对于多个结构件的排列位置进行前或后的描述时,也是以多个结构件构成的装置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所做的定义。下述的热交换风是指来自空调内部、经换热器热交换后的风;非热交换风是指来自空调所处环境空间的风,是相对于热交换风而言、不是直接来自于换热器的风;混合风是指热交换风与非热交换风混合形成的风。
请参见图1至图9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1和图2的立体图所示意,该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有室内机本体100。具体来说,室内机本体100包括前壳1和后壳2,两者以可拆卸方式进行连接。优选的,前壳1和后壳2的正投影均为圆形,也即,前壳轮廓线11及后壳轮廓线(图中未标注)均为圆形,从而,整个室内机本体100的正投影也为圆形,如图3的主视图及图5的后视图所示。从而,整个室内机外形独特美观,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审美需求。但是,室内机本体100的正投影不局限于为圆形,还可以是边数大于4的多边形,且优选为边数大于4的正多边形,如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等。
在该实施例中,后壳2作为室内机本体100的主要部分,厚度大于前壳1的厚度,且后壳2主体呈圆筒形结构,中间围成较大的容纳空间,用以容纳、布置室内机的其他部件,如换热器、贯流风扇等。具体部件及布置结构参见后续的描述。
后壳2上具有安装部21,安装部21具有安装面211。该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可以是通过安装部21安装于墙面上,形成壁挂式空调器;也可以是通过安装部21安装于屋顶,形成吊顶式空调器。而且,空调室内机安装后,安装面211将贴在或靠近墙面或屋顶。
在后壳2上、也即室内机本体100的背面上形成有非热交换风进口22,在前壳1上、也即室内机本体100的正面上形成有混合风出口13,且非热交换风进口22与混合风出口13在位置上前后相对应,均为圆形。在所述室内机本体100内部、也即前壳1和后壳2所围成的空间内设置有送风装置3,非热交换风进口22和混合风出口13通过送风装置3连通。结合图4的侧视图所示,在后壳2的圆筒形侧壁上、也即室内机本体100的侧面上形成有主进风口,用来在室内机本体100内设置的贯流风扇的作用下吸入外部的风。具体而言,主进风口包括形成在后壳2左侧壁上的第一主进风口23和形成在右侧壁上的第二主进风口24。
结合图6和图7所示,其中,图6是图4中B-B′向剖视图,也即垂直于送风装置3轴线的截面图,图7是图3中A-A′向剖视图。送风装置3包括有四个从前往后依次排列的导风体,分别为前端导风体31、第一中间导风体32、第二中间导风体33和后端导风体34。前后依次排列的这四个导风体均为环形。其中,前端导风体31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为混合风出口和进风口(图中未标注);第一中间导风体32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为出风口和进风口(图中未标注);第二中间导风体33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为出风口和进风口(图中未标注);后端导风体34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为出风口和非热交换风进口(图中未标注)。前端导风体31、第一中间导风体32、第二中间导风体33和后端导风体34前后依次排列之后,中间形成前后贯通所有四个导风体的贯通风道(图中未标注)。而且,前端导风体3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32之间形成有第一热交换风风道35,第一中间导风体32与第二中间导风体33之间形成有第二热交换风风道36;第二中间导风体33与后端导风体34之间形成有第三环形热交换风风道37。且,这三个热交换风风道均为环形。
在室内机本体100内设置上述结构的送风装置3之后,室内机运行时,在贯流风扇的作用下,室内风通过第一主进风口23和第二主进风口24进入室内机本体100内部,并加速吹向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热交换风吹向送风装置3,并经第一热交换风风道35、第二热交换风风道36和第三热交换风风道37进入贯通风道,进而经贯通风道从前端导风体31上的混合风出口及前壳1上的混合风出口13吹出。由于从各热交换风风道吹出的热交换风风速变大,从而使得相应导风体表面压力减小而在贯通风道内形成负压。外部的室内风作为非热交换风,在负压的作用下,将从后壳2上的非热交换风进口22及后端导风体34的非热交换风进口进入贯通风道,并与热交换风风道所吹出的热交换风形成混合风后一起送到室内。
在采用送风装置3之后,热交换风经贯通风道前端吹出的同时,能吸入部分外部未热交换的非热交换风参与到空调最后的出风中,这样的混合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而且,利用送风装置3所产生的负压作用吸入部分外部未热交换的风参与到空调最后的出风中,增大了空调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进一步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匀性。
对于设置送风装置3的室内机而言,由于要壁挂式或吊顶式安装,体积不能过大,否则,会因安装空间限制或影响室内整体布局而不被用户所选用。为此,需要对这种室内机的结构作相应改进设计。具体而言,需要对室内机的蒸发器、贯流风扇、风道、进出风口等均作适应性设计。更具体的结构请参考下面的描述。
参见图6和图7所示,同时结合图1至图5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室内机本体100内设置有两个贯流风扇,分别为第一贯流风扇41和第二贯流风扇42。送风装置3的轴线与安装部21的安装面211相垂直,第一贯流风扇41的轴线及第二贯流风扇42的轴线也分别与安装面211相垂直。也即,在该实施例中,送风装置3沿前壳1至后壳2的方向、也即室内机本体100的厚度方向设置,第一贯流风扇41和第二贯流风扇42也沿室内机本体100的厚度方向设置。而且,送风装置3的轴线、第一贯流风扇41的轴线及第二贯流风扇42的轴线相互平行。
通过如此设置,贯流风扇长度变小,能够有效缩小整个室内机本体100的体积。而通过加大贯流风扇直径,且采用两个贯流风扇,不影响其送风性能。
为保证送风均匀性,第一贯流风扇41和第二贯流风扇42以送风装置3轴线的垂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设置。也即,在图6中,第一贯流风扇41和第二贯流风扇42以圆形混合风出口13竖直方向的直径所在的直线L为对称轴左右对称。
第一贯流风扇41与第一主进风口23相对应,在两者之间设置有第一换热器61;第二贯流风扇42与第二主进风口24相对应,在两者之间设置有第二换热器62。从而,形成吸风式结构,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机的噪音。而且,第一主进风口23与第二主进风口24以直线L为对称轴左右对称,第一换热器61和第二换热器62也以该直线L为对称轴左右对称。
与所设置的两个贯流风扇相对应,在室内机本体100内还设置有第一风道51和第二风道52。具体的,第一风道51和第二风道52也以直线L为对称轴左右对称。第一贯流风扇41设置在第一风道51的进风口处,第二贯流风扇42设置在第二风道52的进风口处,而送风装置3设置在第一风道51及第二风道52的出风口处。
具体来说,在图6所示的剖视图中,第一风道51包括有第一蜗壳511和第二蜗壳512,第二风道52包括有第一蜗壳521和第二蜗壳522。第一蜗壳511作为第一风道51的后蜗壳,与作为第二风道52后蜗壳的第一蜗壳521形成“人”字型结构。第一蜗壳511中的后蜗舌部5111和第一蜗壳521的后蜗舌部5211相互分离,形成“人”字型结构的两个分支端;而第一蜗壳511相对于后蜗舌部5111的第一蜗壳顶端5112和第一蜗壳521相对于后蜗舌部5211的第一蜗壳顶端5212重叠,形成“人”字型结构的顶端。其中,“人”字型结构的顶端邻近或抵靠送风装置3,优选抵靠送风装置3。从而,使得两个风道的风在进入到送风装置3之前为各自独立的风道,避免两个风道内的风混合而产生噪音。优选的,第一蜗壳511和第一蜗壳521为一体式结构。
与第一蜗壳511相对的第二蜗壳512作为第一风道51的前蜗壳,其第二蜗壳第一端5121将沿“人”字型结构自分支端向顶端的方向延伸,也即在图6中是从下向上延伸。优选的,第二蜗壳第一端5121延伸至前壳1及后壳2的轮廓线。同样的,与第一蜗壳521相对的第二蜗壳522作为第二风道52的前蜗壳,其第二蜗壳第一端5221也自下向上延伸。优选,第二蜗壳第一端5221延伸至前壳1及后壳2的轮廓线。作为更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蜗壳第一端5121和第二蜗壳第一端5221以相对于“人”字型结构的轴线、也即图6中的直线L逐渐外扩的结构自下而上延伸,并与前壳1及后壳2的轮廓线形成扇形区域53。送风装置3形成在扇形区域53的中部。从而,借助于第一风道51和第二风道52,第一贯流风扇41和第二贯流风扇42可以将第一换热器61和第二换热器62热交换后的热交换风平稳、均匀地吹送至送风装置3,并经送风装置3送出。从而,不仅能够保证空调的送风性能,且可以确保在送风装置3中形成稳定、连续的负压区,以引入外部的非热交换风与热交换风混合为混合风一并送出,进一步提升空调送风性能。
对于第二蜗壳第一端5121及第二蜗壳第一端5221向上延伸未达前壳1及后壳2的轮廓线的情况,送风装置3仍设置于第一风道51和第二风道52的出风口处,且优选送风装置3部分或全部位于该两风道出风口的内侧。
第二蜗壳512上与第二蜗壳第一端5121相对的一端、也即远离送风装置3的一端为第二蜗壳蜗舌部5122,该第二蜗壳蜗舌部5122向第一贯流风扇41延伸,形成其蜗舌部。作为更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蜗壳蜗舌部5122的末端继续向后方的第一换热器61延伸,并包裹住部分第一换热器61。同样的,第二蜗壳522上与第二蜗壳第一端5221相对的一端、也即远离送风装置3的一端为第二蜗壳蜗舌部5222,该第二蜗壳蜗舌部5222向第二贯流风扇42延伸,形成其蜗舌部。作为更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蜗壳蜗舌部5222的末端继续向后方的第二换热器62延伸,并包裹住部分第二换热器62。
进一步的,在该实施例中,为保证经第一风道51和第二风道52送往送风装置3中的风能够在送风装置3的周向方向上进风均匀,在送风装置3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风风道中设置气流分配组件38。优选的,在该实施例中,送风装置3的三个热交换风风道中均设置有气流分配组件38。具体来说,参见图2、图6及图7所示,气流分配组件38包括第一气流分配板381和第二气流分配板382,两个气流分配板在热交换风风道的周向方向上、沿热交换风送风风向左右对称分布于各热交换风风道中。具体而言,第一气流分配板381设置于第一热交换风风道36、第二热交换风风道37和第三热交换风风道38中;第二气流分配板388也设置在第一热交换风风道36、第二热交换风风道37和第三热交换风风道38中。而且,两个气流分配板分别位于“人”字型结构的顶端两侧、靠近“人”字型结构的顶端,且以直线L为对称轴左右对称设置。第一气流分配板381和第二气流分配板382均为弯曲分配板,且每个气流分配板的表面均为弧形曲线面,可以有效地引导风向,并降低气流在分流过程中的压损和噪音,实现低噪音前提下的高速送风。
第一气流分配板381将第一风道51中的风均匀送往送风装置3中各热交换风风道的左半部分,第二气流分配板382将第二风道52中的风均匀送往送风装置3中各热交换风风道的右半部分,最终实现了送风装置3的热交换风风道在周向方向上进风及出风的均匀性,提高了送风装置3的送风均匀性。
为保证空调的换热效果,以直线L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换热器61和第二换热器62均采用多段式换热器,以增大换热面积。在该实施例中,均采用三段式换热器。具体来说,第一换热器61包括有第一换热器上段611、第一换热器中段612及第一换热器下段613。相对称的,第二换热器62包括有第二换热器上段621、第二换热器中段622及第二换热器下段623。以第一换热器61和第一贯流风扇41为例,在室内机本体100内设置第一换热器61和第一贯流风扇41时,除了将第一换热器61设置在第一主进风口23和第一贯流风扇41之间,形成吸风式结构之外,第一换热器61迎风面要与第一主进风口23相对应,第一换热器61的背风面要与第一风道51的进风口相对应。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一主进风口23和第二主进风口24形成在室内机本体100的侧面,与形成在室内机本体100正面上的混合风出口13距离较近,为避免主进风口的进风与混合风出口13的出风发生干涉,第一主进风口23和第二主进风口24所在的侧面要位于混合风出口13所在的正面限定的区域内。具体来说,如图1所示,第一主进风口23和第二主进风口24形成在后壳2上,混合风出口13形成在前壳1上,因此,前壳轮廓线11要位于后壳2的轮廓线(图中未标注)之外。也即,在图3的主视图中,后壳2被前壳1完全遮挡。从而,混合风出口13的出风不会从第一主进风口23及第二主进风口24再次被吸入。
而且,参见图8示出的换热器与主进风口的立体图及图9示出的图6中换热器与主进风口的放大图,以右侧的第二主进风口24与第二换热器62为例,为增大进风量、提高换热效率,第二主进风口24包围大部分第二换热器62。具体来说,第二主进风口24包围了全部第二换热器上段621、全部第二换热器中段622及大部分的第二换热器下段623。且第二主进风口24上端开口的高度大于第二换热器上段621的高度,确保有足够的风从第二主进风口24进入到第二换热器上段621。第二主进风口24上形成有进风格栅241,在进风格栅241内设置有过滤网242。第一主进风口23与第二主进风口24对称设置,结构与第二主进风口24相同。
结合图1、图3和图4所示意,在该实施例中,前壳1上形成有凹部12,混合风出口13形成在凹部12内。具体来说,凹部12具有外轮廓线121和内轮廓线122,该两轮廓线均为圆形,内轮廓线122形成混合风出口13的轮廓线。内轮廓线122与外轮廓线121之间形成环形导风面123。优选的,环形导风面123表面为弧面,前壳1前表面为中间外凸的弧面,混合风出口13所在的面为平面。而且,内轮廓线122限定的混合风出口13相对于凹部12偏心设置。优选的,在与混合风出口13的轴线相垂直的截面上,混合风出口12中心以凹部12中心偏离室内机主体100中心的方向偏离凹部12中心。具体而言,图3的主视图为与混合风出口13的轴线相垂直的截面,在该图3中,室内机本体100的中心为点M1,凹部12的中心为点M2,混合风出口12的中心为点M3。点M1、点M2和点M3共线,点M2位于点M1的上方,点M3位于点M2的上方。从而,从混合风出口12吹出的风,将在环形导风面123的导向下从凹部12送出。
参见图2的立体图、图4的侧视图及图5的后视图所示,安装部21上形成有缺口212。缺口212包括有第一面2121和第二面2122。其中,第一面2121为平面,与安装部21的安装面211垂直并连接;第二面2122远离安装面211,并与安装面211相平行。非热交换风进口22形成在第二面2122上。
优选的,在第一面2121上形成有进风腔,非热交换风进口22部分位于进风腔内。具体而言,进风腔包括第一进风腔213和第二进风腔214,第一进风腔213靠近安装面211,第二进风腔214位于第一进风腔213和非热交换风进口22之间。非热交换风进口22部分位于第二进风腔214内。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在室内机本体100通过安装部21安装到位后,为非热交换风进口22预留进风口,实现非交换风进口22的无阻碍进风,提高空调送风性能。
而且,在安装面211上形成有对室内机本体100安装时进行定位的定位部。具体来说,在安装面211上形成有第一定位部215和第二定位部216。其中,第一定位部215形成在第一进风腔213左侧、且靠近第一面2121与第一进风腔213连接部位,第二定位部216形成在第一进风腔213右侧、且靠近第一面2121与第一进风腔213连接部位。更优选的,第一定位部215和第二定位部216对称形成在第一进风腔213的两侧,以保证定位稳定性。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本体和形成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部的换热器及贯流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本体上形成有安装部、混合风出口和非热交换风进口,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形成有连通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和所述混合风出口的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导风体,所述至少两个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导风体之间形成热交换风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风出口形成在所述室内机本体的正面,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形成在所述室内机本体的背面,在所述室内机本体的侧面上形成有主进风口,所述贯流风扇邻近所述主进风口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形成在所述主进风口与所述贯流风扇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进风口包括分别形成在所述室内机本体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左侧主进风口和右侧主进风口,所述换热器包括形成在所述左侧主进风口与所述贯流风扇之间的左侧换热器和形成在所述右侧主进风口与所述贯流风扇之间的右侧换热器,所述左侧主进风口与所述右侧主进风口以所述送风装置轴线的垂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所述左侧换热器与所述右侧换热器也以该轴为对称轴左右对称。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本体的正投影呈圆形或边数大于4的多边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所述热交换风风道中形成有对来自所述换热器、并进入所述热交换风风道的热交换风进行分配的气流分配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分配组件以将进入所述热交换风风道的所述热交换风沿所述热交换风风道周向方向均匀分配的结构形成在所述热交换风风道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分配组件包括有多个气流分配板,所述多个气流分配板在所述热交换风风道的周向方向上、沿所述热交换风送风风向左右对称分布。
CN201420218682.9U 2014-04-30 2014-04-30 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575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18682.9U CN203857570U (zh) 2014-04-30 2014-04-30 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18682.9U CN203857570U (zh) 2014-04-30 2014-04-30 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57570U true CN203857570U (zh) 2014-10-01

Family

ID=51607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18682.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57570U (zh) 2014-04-30 2014-04-30 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85757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49205A (zh) * 2015-06-23 2015-09-30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05091091A (zh) * 2014-04-30 2015-11-2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
CN105135523A (zh) * 2015-09-08 2015-12-09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1091A (zh) * 2014-04-30 2015-11-2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
CN105091091B (zh) * 2014-04-30 2018-01-1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
CN104949205A (zh) * 2015-06-23 2015-09-30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04949205B (zh) * 2015-06-23 2018-05-01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05135523A (zh) * 2015-09-08 2015-12-09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53634B (zh) 空调送风方法
CN203478543U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CN103453640A (zh) 利用空调送风装置送风的方法
CN105627430A (zh) 分体壁挂式空调器
CN203478537U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CN203857578U (zh) 一种空调器
CN203857568U (zh) 一种空气调节器
CN103591674A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CN203478542U (zh) 立式空调
CN105091087A (zh) 具有两个换热器的空调室内机
CN104807077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03453641A (zh)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CN105091090A (zh) 空气调节器
CN103453638A (zh) 设有气流分配组件的空调送风装置
CN203857570U (zh) 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
CN203857571U (zh) 一种具有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
CN203857572U (zh) 空调器
CN104456888A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CN203274163U (zh) 立式空调及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CN105091084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05091118A (zh) 一种空调器
CN203857569U (zh) 具有两个换热器的空调室内机
CN203274153U (zh) 设有气流分配组件的空调送风装置
CN203928141U (zh) 空气调节器
CN203274162U (zh) 空调及空调送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