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97679A - 运输小车 - Google Patents

运输小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97679A
CN103597679A CN201280028613.5A CN201280028613A CN103597679A CN 103597679 A CN103597679 A CN 103597679A CN 201280028613 A CN201280028613 A CN 201280028613A CN 103597679 A CN103597679 A CN 1035976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verter
output relay
stacks
distribution board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861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泽航太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976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976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3/00Hand carts having more than one axis carrying transport wheel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Equipment therefor
    • B62B3/002Hand carts having more than one axis carrying transport wheel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Equipment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a rectangular shape, involving sidewalls or rack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3/00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assembly, or maintenance of boards or switchgea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05K7/14325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for cabinets or rack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09Forced ventilation, e.g. on 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1/00Switchgear having carriage withdrawable for isolation
    • H02B11/12Switchgear having carriage withdrawable for isolation with isolation by horizontal withdraw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Trip Switchboard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将逆变器叠堆(10)运送到用于安装逆变器叠堆(10)的配电盘(50)并用于将逆变器叠堆(10)安装在配电盘(50)中的运输小车(1),其中,运输小车具有:用于支承安装的逆变器叠堆(10)的支承面(3),该表面与在配电盘(50)中其上安装有逆变器叠堆(10)的表面(51)处于相同的高度水平;以及突出部(3a),该突出部设置成突出超过支承面(3),并且由于进入形成于安装表面(51)之间的进入部(52)的突出部而适于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定位。

Description

运输小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运输小车,并且更具体而言,涉及用于将逆变器叠堆运送到将安装有逆变器叠堆的配电盘并且用于将逆变器叠堆安装在配电盘内的运输小车。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升降机已被用于将逆变器叠堆运送到将安装有逆变器叠堆的配电盘并用于将逆变器叠堆安装在配电盘中。升降机能在设置在升降机自身上的脚轮上移动,并且能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在安装状态下支承逆变器叠堆的支柱。
在将逆变器叠堆运送到其将安装到的配电盘之后,为了使用这类升降机将逆变器叠堆安装在配电盘中,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支柱,从而匹配支柱的上表面和配电盘中的逆变器叠堆安装表面的高度水平。此外,逆变器叠堆随后朝配电盘水平移动(例如,参看专利文献1)。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平7-1235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为了使用上述的升降机将逆变器叠堆安装在配电盘中,不但需要使支柱的上表面与安装表面的高度水平相匹配,而且需要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定位。由于这个原因,需要足够高的定位精度,并且安装工作变得麻烦。另外,由于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支柱的机构被安装在升降机上,不仅外部尺寸增加,而且还引起过多成本。
鉴于上述的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运输小车以使得逆变器叠堆能更容易安装在配电盘中,同时实现成本的降低。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小车涉及用于将逆变器叠堆运送到将安装有逆变器叠堆的配电盘并且用于将逆变器叠堆安装在配电盘中的运输小车。该运输小车具有与配电盘中的逆变器叠堆安装表面相同的高度水平。另外,运输小车包括将逆变器叠堆支承成安装状态的支承面、以及设置成从支承面向外突出并通过自身进入形成于安装表面之间的进入部而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定位的突出部。
另外,本发明的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输小车使得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小车在逆变器叠堆可移动的方向上设置在支承面上。另外,运输小车包括引导构件,该引导构件在逆变器叠堆移动时进行引导,以便限制相对于移动方向在水平方向上的偏移。
另外,本发明的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输小车使得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运输小车包括固定和支承构件,该固定和支承构件从支承面直立并通过经由紧固构件紧固到支承在支承面上的逆变器叠堆而固定和支承逆变器叠堆。
另外,本发明的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输小车使得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运输小车包括把持部,其设置成在包括支承面的基座上形成左右的一对,以用于由运送者把持。
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将逆变器叠堆支承成安装状态的支承面具有与在配电盘中的逆变器叠堆安装表面相同的高度水平,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的定位通过使设置成从支承面向外突出的突出部进入形成于安装表面之间的进入部来进行,因此,不像迄今所用的升降机那样需要高的定位精度。此外,不像升降机那样需要使支柱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机构等。因此,获得可以将逆变器叠堆更容易地安装在配电盘中的优点,同时实现成本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应用了运输小车的逆变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构成图1所示逆变器装置的逆变器叠堆由运输小车运送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从正面看应用于图1和图2所示逆变器装置的运输小车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从背面看应用于图1和图2所示逆变器装置的运输小车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将运输小车置于配电盘附近的情况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示出容纳有逆变器叠堆的图1和图2所示配电盘的容纳底部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图6所示容纳底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示出从侧面看图6所示配电盘的容纳底部的情况的图示。
图9是示出构成图1和图2所示逆变器装置的逆变器叠堆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逆变器主体的上表面的构型的图示。
图11是示出风扇块的构型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用于将风扇块设置在逆变器主体中的过程的图示。
图13是示出用于将风扇块设置在逆变器主体中的过程的图示。
图14示出用于将风扇块设置在逆变器主体中的过程,该图是示出从前面看主要部分的情况的放大剖视图。
图15示出用于将风扇块设置在逆变器主体内的过程,该图示出从侧面看主要部分的情况的放大剖视图。
图16示出用于将风扇块设置在逆变器主体内的过程,该图示出从侧面看主要部分的情况的放大剖视图。
图17是设置在逆变器主体的上部上的风扇块的前视图。
图18是设置在逆变器主体的上部上的风扇块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剖图。
图19是设置在逆变器主体的上部上的风扇块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用于示出用于从逆变器主体移除风扇块的过程的图示。
图21是用于示出用于从逆变器主体移除风扇块的过程的前视图。
图22是用于示出用于从逆变器主体移除风扇块的过程的图示。
图23是示出逆变器叠堆和配电盘的输入侧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24是示出图23中所示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25是示出逆变器叠堆和配电盘的输入侧连接状态的释放的立体图。
图26是示出逆变器叠堆和配电盘的输出侧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27是示出构成图26中所示的输出继电器条的第二输出继电器条的立体图。
图28是示出已移除构成图26所示输出继电器条的第二输出继电器条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9是示出下框架的构型的图示。
图30是示出下框架的修改示例的构型的图示。
图31是示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前视图。
图32是示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侧视图。
图33是从前面看的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34是从后面看的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35是示出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的前视图。
图36是示出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的侧视图。
图37是从前面看的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38是从后面看的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39是示出安装了图31至图34中所示的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状态的图示。
图40是示出安装了图35至图38中所示的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的状态的图示。
图41是从前面看的可应用于图31至图34中所示的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附连构件的立体图。
图42是从后面看的可应用于图31至图34中所示的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的附连构件从后面看的立体图。
图43是示出应用了图41和图42所示附连构件的状态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看附图,将提供根据本发明的运输小车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应用了运输小车的逆变器装置的立体图。此处所示的逆变器装置被构造成包括逆变器叠堆10和配电盘50。逆变器叠堆10包括位于其内部的逆变器电路,如图2所示由运输小车1运输,并且安装在目标配电盘50中。
图3和图4均示出应用于图1和图2所示逆变器装置的运输小车1,其中图3是示出从前面看运输小车1的情况的立体图,而图4是示出从后面看运输小车1的情况的立体图。
如图3和图4所示,运输小车1由设置在包括多个(例如,四个)小车脚轮1a的基座2上的支承面3、导轨引导件(引导构件)4、固定板(固定和支承构件)5和把持部6构成。
支承面3由在基座2的上表面上的钢板等构成,并且是设置在逆变器叠堆10的底部上的脚轮10a能在其上滚动的表面。在安装有逆变器叠堆10的状态下,支承面3支承逆变器叠堆10。如图5所示,支承面3具有与配电盘50中的逆变器叠堆10的两个安装表面51(即,逆变器叠堆10的脚轮10a能在其上滚动的表面)相同的高度水平。
在这类支承面3上设有突出部3a。突出部3a为板状部,其形成为从支承面3的后缘部向后突出。突出部3a的左右宽度的大小与配电盘50中的两个安装表面51之间的距离匹配,并且当使运输小车1从前面靠近时,在水平方向上的定位通过进入形成于安装表面51之间的配电盘50的进入部52的突出部3a来进行,如图5所示。
导轨引导件4是在支承面3的左右两端上沿纵向延伸的细长板状体。导轨引导件4用螺钉等固定到支承面3。这种类型的导轨引导件4当在安装状态下由支承面3支承的逆变器叠堆10朝配电盘50移动时引导逆变器叠堆10的脚轮10a的滚动,并且限制在逆变器叠堆10的沿水平方向的偏差。
固定板5是设置成在支承面3的前侧从基座2竖直设立的板状体。多个(例如,两个)螺纹孔5a形成于固定板5中。当逆变器叠堆10在安装状态下由支承面3支承时,螺纹孔5a设置成与形成于逆变器叠堆10的下部前表面中的螺纹孔10b一一对应。由于这个原因,当逆变器叠堆10由支承面3支承时,螺钉N1从前面插入穿过固定板5的螺纹孔5a和逆变器叠堆10的螺纹孔10b,并且通过绕螺钉N1的轴线旋转螺钉而拧紧螺钉N1而将固定板5紧固到逆变器叠堆10。
也就是说,固定板5通过经由诸如螺钉N1的紧固构件紧固到由支承面3支承的逆变器叠堆10而固定和支承逆变器叠堆10。
把持部6形成为用以在基座2上形成左右一对。把持部6由作为细长杆状体的适当弯曲的管子构成,并且通过焊接等方式将每根管子的两端连接到基座2,并且由使用者(即,逆变器叠堆10的运送者)把持。图3和图4中的附图标记7为止挡件,并且设置在把持部6上。
安装在这类运输小车1的支承面3上且由其支承的逆变器叠堆10被运送到配电盘50的前面,在配电盘内将安装有逆变器叠堆10,如图2所示,并且随后由靠近配电盘50的运输小车1进行定位,并且突出部3a进入配电盘50的预定进入部52中。然后,移除穿过固定板5的螺纹孔5b和逆变器叠堆10的螺纹孔10b的螺钉N1,从而释放固定板5和逆变器叠堆10的紧固,并且如图1所示,通过使逆变器叠堆10移动和从配电盘50的前面进入,可将逆变器叠堆10容纳在配电盘50中。
图6是示出其内容纳有逆变器叠堆10的图1和图2中所示的配电盘50的容纳底部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图6中所示的容纳底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并且图8是示出从侧面看图6中所示的配电盘50的容纳底部的情况的图示。如图6至图8所示,配电盘50包括输出继电器端子53。
提供了多个(例如,三个)输出继电器端子53,U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V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和W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设置成在逆变器叠堆10进入方向(即,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设置在配电盘50的容纳底部中以便横跨绝缘体54平行对准。每一个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背面端部531向下弯曲,并且连接到诸如马达的负载的输出线55附接到每个背面端部531。另外,在每一个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正面端部532中形成有通孔532a,并且螺母532b固定并支承在对应于相关的通孔532a的下表面上。
输出继电器端子53定位成低于要容纳的逆变器叠堆10的底部,或者更具体而言,输出继电器端子53在处于低于逆变器叠堆10的脚轮10a的高度水平的位置。
图9是示出构成图1和图2所示逆变器装置的逆变器叠堆10的立体图。逆变器叠堆10被构造成包括下框架20、逆变器主体30和风扇块40。下框架20构成逆变器叠堆10的底部,并且具有上述的脚轮10a。虽然下文将给出详细描述,但下框架20由通过螺纹连接等方式连结的多个框架构件21形成,以便形成长方体的各侧面。
逆变器主体30是将诸如逆变器电路的各种电路包含到其内部的筐体。在逆变器主体30的上表面中形成开口31,如图10所示。在其内形成有这类开口31的逆变器主体30的上表面的后缘部32上形成向前突出的两个突片321。另外,板簧构件322通过用螺钉等紧固而固定到后缘部32。板簧构件322的前端部322a具有向下弯曲的形式,并且前端部322a从上方进入形成于后缘部32内的矩形通孔323。
另外,逆变器主体30使得其左右方向为纵向的两个长孔331形成于连接到其内形成有开口31的上表面的上部前表面33内。螺栓构件60的主体部分60a从前面穿过长孔331,其中穿过长孔331的本体部60a螺纹连接到固定到板构件61的螺母612中,以便穿过形成于板构件61中的比长孔331大的通孔611,板构件61为细长的板状体。另外,虽然在图10中未示出,但止挡螺母62固定到螺栓构件60的前端部60b(参看图18和图19)。
风扇块40设置在逆变器主体30的上部上,并且具有箱的形式,在箱的内部容纳有多个风扇F,用以将风送至逆变器主体30。风扇块40形成其上表面和下表面开放的长方体形式,如图11所示。
在这类风扇块40中形成有配合孔41、凸缘42和闭锁孔43。多个(例如,两个)配合孔41形成于风扇块40的下部前表面中,即,从延伸端部向下延伸的部分的前表面中,该延伸端部从风扇块40的前表面的下端部分向前延伸。配合孔41具有键孔的形状,其中直径大于螺栓构件60的头部60c的直径的附连孔部411和直径小于螺栓构件60的头部60c的直径的夹持孔部412形成为连续的。
凸缘42形成为在形成风扇块40的下表面开口40a的左右下侧边缘部分的后侧处向下延伸。闭锁孔43形成于风扇块40的后表面中,并且具有例如允许突片321插穿的大小。
这类风扇块40以下面的方式与逆变器主体30配合且设置在逆变器主体30上。风扇块40在逆变器主体30的上表面上从前向后滑动,以使得螺栓构件60的头部60c相对地穿过配合孔41的附连孔部411,如图12所示。此时,风扇块40的凸缘42定位在形成逆变器主体30的开口31的上表面的上侧缘部34的内侧,如图13和图14所示,从而防止滑动的风扇块40在水平方向上比所需的偏离得多。
然后,逆变器主体30的突片321相对地插过风扇块40的闭锁孔43,如图15所示,并且风扇块40的后侧通过板簧构件322的前端部322a与逆变器主体30配合,前端部322a利用其自身的弹性回复力压紧从风扇块40的后表面的下端部分向后延伸的后延伸部分44,如图16所示。
随后,风扇块40的前侧通过螺栓构件60与逆变器主体30配合,如图17至图19所示,螺栓构件60在水平方向上移位,以使得其头部60c从附连孔部411移动至夹持孔部412,并且螺栓构件60被拧紧。通过这样做,可以将风扇块40设置在逆变器主体30的上表面上。
同时,这类风扇块40以下面的方式从逆变器主体30被移除。将附接到风扇块40的连接器CN移除,从而释放螺栓构件60的拧紧力,如图20所示。随后,使螺栓构件60在水平方向上移位,从而使其头部60c从夹持孔部412移动至附连孔部411,如图21所示。然后,通过将风扇块40向前侧拉出而从逆变器主体30移除风扇块40,如图22所示。
也就是说,在逆变器主体30和风扇块40之间,螺栓构件60、配合孔41、突片321、闭锁孔43和板簧构件322构成致使风扇块40与逆变器主体30配合的配合装置。特别地,螺栓构件60和配合孔41设计成使得当螺栓构件在螺栓构件60的主体部分60a穿过配合孔41的夹持孔部412的状态下被拧紧时,风扇块40与逆变器主体30配合,而当主体部分60a通过螺栓构件60的拧紧力被释放以及螺栓构件60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配合孔41滑动而穿过配合孔41的附连孔部411时,允许通过向前侧拉出而使风扇块40与逆变器主体30脱开。
具有这类构型的逆变器叠堆10以下面的方式容纳和安装在配电盘50中。
图23是示出逆变器叠堆10和配电盘50的输入侧连接状态的立体图,而图24是示出图23所示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如图23和图24所示,逆变器叠堆10设计成使得设置在逆变器主体30上的两个输入端子35各自通过输入继电器条70连结到配电盘50的输入侧端子56。
输入继电器条70为板状构件,该构件通过如下方式来连结以上描述的输入侧端子56和输入端子35,即,上端部分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配电盘50的对应输入侧端子56,而下端部分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逆变器叠堆10的对应输入端子35。
此外,在每个输入继电器条70中,在孔部71中形成有与相同侧部(右侧部或左侧部)连通的切口72,作为紧固构件T的螺栓穿过孔部71。
由于切口72以这种方式形成于输入继电器条70的孔部71中,可以通过释放紧固构件T的拧紧力而与输入继电器条70脱开,而不移除紧固构件T,如图25所示。
图26是示出逆变器叠堆10和配电盘50的输出侧连接状态的立体图。如图26所示和此前所描述的图8中所示,设置在逆变器主体30上的三个未示出的输出端子各自通过输出继电器条73连结到配电盘50的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正面端部532。这里提供了三个输出继电器条73,其中一个连结U相输出端子与U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一个连结V相输出端子与V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而一个连结W相输出端子与W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
这类输出继电器端子73中的每一个都具有相同的构型,并且包括第一输出继电器条731和第二输出继电器条732。第一输出继电器条731在垂直方向上延伸,并且其上端部分连结到对应的输出端子。
第二输出继电器条732具有L形纵向截面形式,并且更具体而言具有基部7321和前端部7322,如图27所示。基部7321是在垂直方向上延伸且从逆变器叠堆10的底部向下突出的区域,其中其上端部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第一输出继电器条731的下端部。前端部7322是从基部7321的下端部向前延伸的区域,并且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对应的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正面端部532。也就是说,设置在配电盘50中的输出继电器端子53设计成使得连接到诸如马达的负载的输出线55附接到背面端部531,并且正面端部532连结到逆变器叠堆10的输出端子,且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从逆变器叠堆10的底部向下突出的输出继电器条73。
紧固构件T所插过的基部7321内的插入孔7321a和紧固构件T所插过的前端部7322内的插入孔7322a形成于这类第二输出继电器条732中,从而具有大于紧固构件T的外径的直径。
由于这个原因,可以用基部7321的插入孔7321a来吸收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尺寸公差,并且可以用前端部7322的插入孔7322a来吸收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尺寸公差。
同样,输出继电器条73设计成使得通过从第一输出继电器条731和对应的输出继电器端子53移除第二输出继电器条732可以实现检查逆变器叠堆10的驱动的单个逆变器的设置,如图28所示。
由于输出继电器条73设置成穿过逆变器叠堆10的下框架20,下框架20设计成使得构成输出继电器条73所穿过的四边框架的一侧的框架构件21(即,构成前上侧的框架构件21和构成前下侧的框架构件21)由诸如不锈钢的非磁性体形成,而其它框架构件21由金属片等形成,如图29所示。
通过以这种方式使构成输出继电器条73所穿过的四边框架的一侧的框架构件21由非磁性体形成,可以控制过电流的发生。
在图29中,构成前上侧的框架构件21和构成前下侧的框架构件21与输出继电器条73所穿过的四边框架的一侧一样由非磁性体形成,但该实施例的下框架20设计成使得下框架20的前部23可由诸如不锈钢的非磁性体制成,该下框架由构成左右一对前纵向边的纵向框架构件22构成,该对前纵向边连结构成前上侧的框架构件21和构成前下侧的框架构件21,如图30所示。
同样对于这种构型来说,通过使构成输出继电器条73所穿过的四边框架的一侧的框架构件21由非磁性体形成,可以控制过电流的发生。
上述的逆变器装置使得输出继电器条73为输出继电器单元,其中示出了连结U相输出端子和U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一个、连结V相输出端子和V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一个、以及连结W相输出端子和W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一个,但在该实施例中,可择一地选自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和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的输出继电器单元可用作输出继电器单元而不是输出继电器条73。
图31至图34中的每一个示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其中图31为前视图,图32为侧视图,图33为从前面看的立体图,并且图34为从后面看的立体图。
此处所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包括三个输出继电器条81和固定板82。这三个输出继电器条81是连结U相输出端子和U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一个、连结V相输出端子和V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一个、以及连结W相输出端子和W相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一个。
这三个输出继电器条81包括第一输出继电器条811和第二输出继电器条812。第一输出继电器条811在垂直方向上延伸,并且其上端部分可连结到对应的输出端子。第二输出继电器条812具有L形纵向截面形式,并且更具体而言具有基部8121和前端部8122。基部8121在垂直方向上延伸,并且其上端部分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第一输出继电器条811的下端部分。前端部8122是从基部8121的下端部分向前延伸的区域,并且可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对应的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正面端部532。此外,紧固构件T所插过的基部8121中的插入孔(未示出)和紧固构件T所插过的前端部8122中的插入孔8122a形成于第二输出继电器条812中,从而具有大于紧固构件T的外径的直径。
固定板82通过在金属片上进行合适的弯曲过程而构成,并且经由作为绝缘构件的树脂80a与三个输出继电器条81一体地连结,从而形成单元。这类固定板82用于在逆变器叠堆10中进行固定。图31至图34中的附图标记83为霍尔效应电流互感器,并且进行电流检测。
由于这类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具有三个输出继电器条81,来自输出端子的三相的输出可原样地输出至输出继电器端子53。
图35至图38中的每一个示出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其中图35为前视图,图36为侧视图,图37为从前面看的立体图,并且图38为从后面看的立体图。
此处所示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包括一个输出继电器条91和固定板92。输出继电器条91包括第一输出继电器条911和第二输出继电器条912。第一输出继电器条911在垂直方向上延伸,并且其上端部分可连结到三个输出端子。
第二输出继电器条912具有L形纵向截面形式,并且更具体而言具有基部9121和前端部9122。基部9121在垂直方向上延伸,并且其上端部分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第一输出继电器条911的下端部分。前端部9122是从基部9121的下端部向前延伸的区域,并且可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任何输出继电器端子53的正面端部532。此外,紧固构件T所插过的基部9121中的插入孔(未示出)和紧固构件T所插过的前端部9122中的插入孔9122a形成于第二输出继电器条912中,从而具有大于紧固构件T的外径的直径。
固定板92通过在金属片上进行合适的弯曲过程而构成,并且经由作为绝缘构件的树脂90a与输出继电器条91一体地连结,从而形成单元。这类固定板92用于在逆变器叠堆10中进行固定。图35至图38中的附图标记93为霍尔效应电流互感器,并且进行电流检测。
由于这类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具有一个输出继电器条91,来自输出端子的三相的输出可作为单个相输出到输出继电器端子53,该单个相为U相、V相和W相中的一个。
此外,通过将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通过固定板82固定到逆变器叠堆10的下框架20并将输出继电器条81紧固到输出端子和输出继电器端子53,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可用作输出继电器单元,如图39所示,或者通过将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通过固定板92固定到逆变器叠堆10的下框架20并将输出继电器条91紧固到输出端子和输出继电器端子53中的一个,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可用作输出继电器单元,如图40所示。
如上所述,运输小车1使得在安装状态下支承逆变器叠堆10的支承面3具有与其内安装有逆变器叠堆10的配电盘50中的逆变器叠堆10的安装表面51相同的高度水平,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的定位通过使设置成从支承面3向外突出的突出部3a进入形成于安装表面51之间的配电盘50的进入部52来进行,因此,不像迄今所用的升降机那样需要高的定位精度。此外,不像升降机那样需要使支柱在垂直方向上移动的机构等。因此,根据运输小车1,可以更容易地将逆变器叠堆10安装在配电盘50中,同时实现成本降低。
同样,根据运输小车1,在移动逆变器叠堆10时,在逆变器叠堆10可移动的方向上设置在支承面3上的导轨引导件4限制相对于移动方向在水平方向上的偏差,因此,可以很好地进行逆变器叠堆10安装工作。
此外,根据运输小车1,逆变器叠堆10由从支承面3竖直设立的固定板5固定和支承,该固定板通过诸如螺钉N1的紧固构件紧固到由支承面3支承的逆变器叠堆10,因此,可以甚至在运输期间防止逆变器叠堆10下落。
更进一步地,根据运输小车1,把持部6设置成在包括支承面3的基座2上形成左右的一对,因此,可以很好地运输逆变器叠堆10,甚至在狭窄的通道内等情况下。
逆变器叠堆10设计成使得当螺栓构件60在螺栓构件60的主体部分60a穿过配合孔41的夹持孔部412的状态下被拧紧时,风扇块40与逆变器主体30配合,而当主体部分60a通过螺栓构件60的拧紧力被释放和螺栓构件60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配合孔41滑动而穿过配合孔41的附连孔部411时,允许通过向前侧拉出而使风扇块40与逆变器主体30脱开,因此,即便在其内安装有逆变器叠堆10的容纳区域的宽度较小时,也可以使风扇块40与逆变器主体30脱开,从而可以容易地进行移除风扇块40的工作。特别地,根据逆变器叠堆10,止挡螺母62固定到螺栓构件60的前端部60b,因此,即便在螺栓构件60的拧紧力被释放时,螺栓构件60也不掉出。因此,可以防止螺栓构件60在风扇块40与逆变器主体30脱开时掉出。
同样,根据逆变器叠堆10,当风扇块40设置在逆变器主体30的上表面上时,逆变器主体30的突片321插过风扇块40的闭锁孔43,而且,风扇块40的后延伸部分44被附接到逆变器主体30的板簧构件322压紧,因此,朝后推动风扇块40足够简单,并且因此可以良好地进行风扇块40安装工作。
上述的逆变器装置设计成使得输出继电器端子53设置成在逆变器叠堆10进入方向上在其内容纳有逆变器叠堆10的容纳底部中延伸,连接到诸如马达的负载的输出线55附接到背面端部531,而正面端部532连结到逆变器叠堆10的输出端子,且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从逆变器叠堆10的底部向下突出的输出继电器条73,因此,可以简单地通过释放输出继电器端子53和输出继电器条73的紧固而释放逆变器叠堆10和配电盘50的输出侧连接状态。因此,根据逆变器装置,可以容易地将逆变器叠堆10从配电盘50移除。
同样,根据逆变器装置,输入继电器条70设计成使得当诸如螺栓的紧固构件T被插过其内形成有与相同的侧部连通的切口72的孔部71时,可以通过释放紧固构件T的拧紧力而与输入继电器条70脱开,而不移除紧固构件T,从而可以释放逆变器叠堆10和配电盘50的输入侧连接状态。因此,也由于这个原因,可以容易地将逆变器叠堆10从配电盘50移除。
此外,根据该逆变器装置,构成逆变器叠堆10的下框架20设计成使得当构成输出继电器条73所穿过的四侧框架的一侧的框架构件21由非磁性体形成时,可以控制过电流的发生,因此,可以防止因过电流等的发生所导致的发热和振动。同样,当下框架20的其它框架构件21由金属片等构成时,与所有框架构件均由诸如不锈钢的非磁性体形成时相比,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因此,可以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同时防止因过电流等的发生所导致的发热和振动。假设在下框架20中明显不会发生因通过输出继电器条73传输的电流量而导致的过电流,由非磁性体形成的框架构件21可替换成由诸如金属片的磁性体形成的框架构件。当通过这种方式显然不会发生过电流时,可通过使构成下框架20的所有框架构件21由磁性体构成而实现运营成本的降低。
更进一步地,根据该逆变器装置,可以将择一地选自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和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的输出继电器单元被用作输出继电器单元而不是输出继电器条73,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连结逆变器叠堆10和配电盘50的输出端子构型的改变。
在上文中,已提供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以进行各种改变。
在上述实施例中,择一地选自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和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90的输出继电器单元被用作输出继电器单元,但本发明使得具有下面的类型的附连构件84的输出继电器单元可被用作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的修改示例。
图41和图42中的每一个示出可应用于图31至图34所示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的附连构件84,其中图41为从前面看的立体图,而图42为从后面看的立体图。此处所示附连构件84包括三个输出继电器附接条85。
这三个输出继电器附接条85包括第一输出继电器附接条851和第二输出继电器附接条852。第一输出继电器附接条851形成为具有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基部8511、从第一基部8511的上端部分向右延伸的右延伸部8512、以及从第一基部8511的下端部分向左延伸的左延伸部8513,其中第一基部8511经由作为绝缘构件的树脂84a连结到附接固定板86。
第二输出继电器附接条852形成为具有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基部8521、从第二基部8521的上端部分向后延伸的后延伸部8522、以及从第二基部8521的下端部分向前延伸的前延伸部8523,其中后延伸部8522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第一输出继电器附接条851的左延伸部8513。
通过将附接固定板86固定到逆变器叠堆10的下框架20和将每个第二输出继电器附接条852的前延伸部8523通过紧固构件T紧固到对应第二输出继电器条812的前端部8122而使用这类附连构件84,如图43所示。
通过将包括这类附连构件84的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80用作输出继电器单元,可以对客户需求和规格变化灵活地做出响应。
附图标记列表
1    运输小车
1a   小车脚轮
2    基台
3    支承面
3a   突出部
4    导轨引导件(引导构件)
5    固定板(固定和支承构件)
5a   螺纹孔
6    把持部
10   逆变器叠堆
10a  脚轮
20   下框架
21   框架构件
30   逆变器主体
31   开口
32   后缘部
321  突片
322  板簧构件
322a 前端部
323  通孔
33   上部前表面
331  长孔
34   上侧缘部
35   输入端子
40   风扇块
40a  下表面开口
41   配合孔
411  附连孔部
412  夹持孔部
42   凸缘
43   闭锁孔
44   后延伸部
50   配电盘
51   安装表面
52   进入部
53   输出继电器端子
531  背面端部
532  正面端部
532a 通孔
532b 螺母
54   绝缘体
55   输出线
56   输入侧端子
60   螺栓构件
60a  主体部分
60b  前端部
60c  头部
61   板构件
611  通孔
612  螺母
62   止挡螺母
70   输入继电器条
71   孔部
72   切口
73   输出继电器条
731  第一输出继电器条
732  第二输出继电器条
7321  基部
7322  前端部
7321a 插入孔
7322a 插入孔
80    第一输出继电器单元
81    输出继电器条
80a   树脂
811   第一输出继电器条
812   第二输出继电器条
8121  基部
8122  前端部
8122a 插入孔
82    固定板
84    附连构件
84a   树脂
85    输出继电器附接条
851   第一输出继电器附接条
8511  第一基部
8512  右延伸部
8513  左延伸部
852   第二输出继电器附接条
8521  第二基部
8522  后延伸部
8523  前延伸部
86     附接固定板
90     第二输出继电器单元
90a    树脂
91     输出继电器条
911    第一输出继电器条
912    第二输出继电器条
9121   基部
9122  前端部
9122a 插入孔
92     固定板
F      风扇
T      紧固构件

Claims (4)

1.一种用于将逆变器叠堆运送到用于安装所述逆变器叠堆的配电盘并且用于将所述逆变器叠堆安装在所述配电盘内的运输小车,所述运输小车的特征在于包括:
支承面,所述支承面具有与所述配电盘内的逆变器叠堆安装表面相同的高度水平,并且将所述逆变器叠堆支承成安装状态;以及
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设置成从所述支承面向外突出并且通过自身进入形成于所述安装表面之间的进入部而沿水平方向进行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引导构件,所述引导构件沿所述逆变器叠堆能移动的方向设置在所述支承面上,并且在所述逆变器叠堆移动时限制相对于移动方向在水平方向上的偏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运输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和支承构件,所述固定和支承构件从所述支承面直立设置,并通过经由紧固构件紧固到支承于所述支承面上的所述逆变器叠堆而固定和支承所述逆变器叠堆。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运输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把持部,所述把持部设置成在包括所述支承面的基座上形成左右一对,以用于由运送者把持。
CN201280028613.5A 2011-10-31 2012-10-26 运输小车 Pending CN1035976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9685 2011-10-31
JP2011239685A JP2013099115A (ja) 2011-10-31 2011-10-31 運搬用カート
PCT/JP2012/077749 WO2013065602A1 (ja) 2011-10-31 2012-10-26 運搬用カー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97679A true CN103597679A (zh) 2014-02-19

Family

ID=48191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8613.5A Pending CN103597679A (zh) 2011-10-31 2012-10-26 运输小车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131965A1 (zh)
JP (1) JP2013099115A (zh)
CN (1) CN103597679A (zh)
DE (1) DE112012002171T5 (zh)
WO (1) WO2013065602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95673A (zh) * 2014-04-02 2014-07-02 苏州天钻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推车及安全推运货物的方法
CN105109885A (zh) * 2015-08-27 2015-12-02 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发电机组移动就位平台及方法
CN107171234A (zh) * 2017-07-31 2017-09-15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枣庄供电公司 一种变电站保护屏柜体安装就位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62527B (zh) * 2014-09-30 2016-09-07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面向10kV开关小车的转运系统
FR3133724A1 (fr) * 2022-03-17 2023-09-22 Socomec Procédé d’insertion et d’extraction d’un module électrique lourd et volumineux dans une armoire électrique, et chariot de transfert permettant la mise en œuvre dudit procédé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79428A (en) * 1997-01-15 1998-07-14 Mitsubishi Semiconductor America, Inc. Carrier cart
JP2002058118A (ja) * 2000-08-09 2002-02-22 Yaskawa Electric Corp 交換治具を有するユニット装置
JP2002271921A (ja) * 2001-03-09 2002-09-20 Toshiba Corp キュービクル
US6626631B1 (en) * 2001-12-20 2003-09-30 Shawn Malakiman Paper turner for work and turn printing operation
JP2008187849A (ja) * 2007-01-31 2008-08-14 Yaskawa Electric Corp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収納方法
CN101291043A (zh) * 2008-06-12 2008-10-22 江苏镇安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电气柜手车专用转运车
JP3149621U (ja) * 2009-01-23 2009-04-02 有限会社ねこのて企画 電源筐体の機器着脱用装置
CN101702494A (zh) * 2009-11-19 2010-05-05 江苏省电力公司常州供电公司 用于隔离开关机构安装的平台车
CN201690139U (zh) * 2010-05-17 2010-12-29 福州天一同益电气有限公司 开关柜手车转运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89300A (en) * 1966-04-11 1970-01-13 Domino Sugar Co Cargo handling apparatus
US3869052A (en) * 1973-09-14 1975-03-04 Beatrice Foods Co Truck for loading oven compartments
US4312619A (en) * 1979-07-19 1982-01-26 Fmc Corporation Aircraft cargo loa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S59129386U (ja) * 1983-02-10 1984-08-30 株式会社東芝 電力変換装置
CA2139966A1 (en) * 1994-09-21 1996-03-22 Eugene Anthony Kazmark, Jr. Collapsible cart
US6102645A (en) * 1998-02-27 2000-08-15 Dethmers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c. Wheeled cargo transportation cart with dual self-aligning spring action loading ramps
US6234497B1 (en) * 1999-07-08 2001-05-22 Wesco Industrial Products, Inc. Hand truck having a folding nose piece
US6394743B1 (en) * 1999-12-20 2002-05-28 Cymer, Inc. Cart for module replacement
US6799933B1 (en) * 2002-08-23 2004-10-05 Carl Wasinger Freight load pallet carrier and method for distributing freight load pallets
US7163213B2 (en) * 2004-01-20 2007-01-16 Industryassist Powered hand truck
US7111853B2 (en) * 2004-09-16 2006-09-26 Tracewell Systems, Inc. Transportable container for electrical devices
US7219905B1 (en) * 2006-05-17 2007-05-22 Wilson Vern A Removable side racks for a moving dolly
US8226071B2 (en) * 2008-09-03 2012-07-2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Apparatus for transporting generator coils
US8147175B2 (en) * 2008-09-12 2012-04-03 Xerox Corporation Stacker cart
US8105006B2 (en) * 2008-09-12 2012-01-31 Xerox Corporation Stacker cart
US8192134B2 (en) * 2008-09-12 2012-06-05 Xerox Corporation Lifting mechanism with a tilting platform for transferring paper stacks
JP5895452B2 (ja) * 2011-10-31 2016-03-30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装置
JP5821534B2 (ja) * 2011-10-31 2015-11-24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79428A (en) * 1997-01-15 1998-07-14 Mitsubishi Semiconductor America, Inc. Carrier cart
JP2002058118A (ja) * 2000-08-09 2002-02-22 Yaskawa Electric Corp 交換治具を有するユニット装置
JP2002271921A (ja) * 2001-03-09 2002-09-20 Toshiba Corp キュービクル
US6626631B1 (en) * 2001-12-20 2003-09-30 Shawn Malakiman Paper turner for work and turn printing operation
JP2008187849A (ja) * 2007-01-31 2008-08-14 Yaskawa Electric Corp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収納方法
CN101291043A (zh) * 2008-06-12 2008-10-22 江苏镇安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电气柜手车专用转运车
JP3149621U (ja) * 2009-01-23 2009-04-02 有限会社ねこのて企画 電源筐体の機器着脱用装置
CN101702494A (zh) * 2009-11-19 2010-05-05 江苏省电力公司常州供电公司 用于隔离开关机构安装的平台车
CN201690139U (zh) * 2010-05-17 2010-12-29 福州天一同益电气有限公司 开关柜手车转运车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95673A (zh) * 2014-04-02 2014-07-02 苏州天钻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推车及安全推运货物的方法
CN105109885A (zh) * 2015-08-27 2015-12-02 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发电机组移动就位平台及方法
CN105109885B (zh) * 2015-08-27 2017-05-31 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发电机组移动就位平台及方法
CN107171234A (zh) * 2017-07-31 2017-09-15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枣庄供电公司 一种变电站保护屏柜体安装就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131965A1 (en) 2014-05-15
JP2013099115A (ja) 2013-05-20
WO2013065602A1 (ja) 2013-05-10
DE112012002171T5 (de) 2014-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20938B (zh) 逆变器设备
CN103636114A (zh) 逆变器叠堆
CN103597679A (zh) 运输小车
EP2775606B1 (en) Inverter device
CN103597681B (zh) 逆变器装置
JP4563404B2 (ja) 運搬用パレットの製造方法
WO2016006094A1 (ja) ユニット格納装置及び鉄道車両
CN109895633B (zh) 一种可扩展主负继电器的模块化高压配电盒
US20170047715A1 (en) Panelboard, and switchgear assembly and stab assembly therefor
CN103636115B (zh) 逆变器装置
JP2019009971A (ja) 高圧受電設備設置構造
CN209677791U (zh) 一种新型文件柜
JP2000184521A (ja) 閉鎖配電盤の母線装置
CN215497841U (zh) 一种配电柜运输用防撞机构
KR200453414Y1 (ko) 회로차단기의 고정장치
JP2005210857A (ja) 遮断器接続装置
JP6398177B2 (ja) 搬送装置
CN104507281A (zh) 一种分布式测控节点电路封装盒
GB2413902A (en) Cable box selectively mounted on fuse box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