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79536B - 蓄电元件以及电源组件 - Google Patents

蓄电元件以及电源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79536B
CN103579536B CN201310306287.6A CN201310306287A CN103579536B CN 103579536 B CN103579536 B CN 103579536B CN 201310306287 A CN201310306287 A CN 201310306287A CN 103579536 B CN103579536 B CN 1035795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ommodating container
chimeric
charge storage
recess
storage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0628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79536A (zh
Inventor
殿西雅光
隺田彰吾
西川隆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filed Critical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44317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42513B/zh
Publication of CN1035795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795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795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795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28Fix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e. not intended for disconnection
    • H01M50/529Intercell connections through partitions, e.g. in a battery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28Fix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e. not intended for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蓄电元件以及电源组件。蓄电元件具备:发电单元;收纳容器,该收纳容器对上述发电单元进行收纳;连接体,该连接体与上述发电单元电连接、且具有外部连接用的端子部件;以及绝缘部件,该绝缘部件在多个嵌合部位与上述收纳容器嵌合,该绝缘部件供上述连接体固定使用,并且使形成有上述发电单元以及上述连接体的导电路、与上述收纳容器绝缘。

Description

蓄电元件以及电源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电元件以及电源组件。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作为与一次电池置换的电池而使用。此外,二次电池作为手机或IT设备等的电子设备的电源而得到广泛普及。尤其是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因此,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在电动汽车等产业用大型电气设备中的应用也得以推进发展。
图12是示出基于现有技术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示意性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这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例如于日本特开2010-097822号公报中有所记载。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0具备六面体的外部结构。该外部结构构成为包括容器主体110与板状的盖部120。容器主体110的形状为具有开口的箱状。容器主体110的开口被盖部120封闭。盖部120的材质为铝。
端子引出用的贯通孔120a在盖部120开口。绝缘封闭件122位于贯通孔120a的上方。绝缘封闭件12的外形为八棱柱形状。绝缘封闭件122为绝缘性材料制的部件。在绝缘封闭件122的被框体122a包围的底面122b上形成有贯通孔122c。此外,贯通孔122c与底面122b一起朝盖部120的贯通孔120a延伸。即,贯通孔122c与贯通孔120a连通。
连接部件123为导电性的金属制部件。八棱柱形状的主体部123a位于连接部件123的中央。筒部123b以及123c分别从主体部123a的两底面突出。主体部123a嵌合于绝缘封闭件122的框体122a。筒部123b插入到盖部120的贯通孔120a。由此,使得筒部123b与收纳于容器主体110内部的集电体(未图示)连接。集电体在容器主体110内与发电单元连接。
在盖部120的两端、且在比贯通孔120a靠外侧的位置形成有凸部120b。凸部120b为盖部120的壁体的突出部分。凸部120b的平面形状(横截面形状)为矩形。进而,在凸部120b覆盖固定有止转部件121。止转部件121具有高度较低的四棱柱状。止转部件121为合成树脂制的部件。止转部件121的背面(未图示)具有与凸部120b的形状对应的凹部。因此,止转部件121通过与凸部120b嵌合而固定于盖部120上。
进而,端子部件125位于止转部件121的上方。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0借助端子部件125而与外部负载或者其它电池连接。端子部件125为由铁、不锈钢等的强度高且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制成的部件。端子部件125具备螺栓部125a与基座部125b。在螺栓部125a的表面设置有螺纹牙。基座部125b形成于螺栓部125a的根部。基座部125b的外形为四棱柱状。
在基座部125b的与盖部120对置的一侧的主面形成有凹部125c。凹部125c的形状与止转部件121的形状对应。凹部125c嵌合于止转部件121。由此,端子部件125以相对于盖部120绝缘的状态而固定于盖部120。
进而,以覆盖于连接部件123以及端子部件125双方的方式载置有桥接(bridge)部件124。在桥接部件124的表面形成有贯通孔124a与贯通孔124b。连接部件123的筒部123c插入于贯通孔124a。端子部件125的螺栓部125a插入于贯通孔124b。桥接部件124为导电性金属制的板状的部件。筒部123c插入于贯通孔124a。螺栓部125a插入于贯通孔124b。在该状态下,对筒部123c的末端进行铆接加工。由此,将桥接部件124固定于连接部件123。由此,使得连接部件123与端子部件125电连接。
在这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0中,经由端子部件125而能够利用蓄积于容器主体110内部的电力。具体而言,将外部负载的配线(未图示)安装于端子部件125的螺栓部125a,并利用螺母等进行紧固。由此,使得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0与外部负载电连接。
在以上那样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0中,如图12所示,端子部件125经由绝缘性的止转部件121而固定于盖部120。在该情况下,有时会在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制成的止转部件121与由金属材料制成的盖部120的凸部120b之间产生晃动。因此,在现有技术中,难以将端子部件125稳定地固定于盖部120。
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0那样的蓄电元件中,从发电单元向收纳容器的外部延伸的导电路,在通过止转部件121那样的绝缘构造而形成为相对于收纳容器绝缘的状态下,与端子部件125那样的连接用的端子连接。然而却存在难以将该绝缘构造稳定地固定于收纳容器这样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导电路周围的绝缘构造稳定地固定于收纳容器的蓄电元件等。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蓄电元件具备:发电单元;收纳容器,该收纳容器对上述发电单元进行收纳;连接体,该连接体与上述发电单元电连接;以及绝缘部件,该绝缘部件在多个嵌合部位与上述收纳容器嵌合,该绝缘部件供上述连接体固定使用,并且使形成有上述发电单元以及上述连接体的导电路相对于上述收纳容器绝缘。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蓄电元件,对于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而言,上述连接体具有外部连接用的端子部件,上述绝缘部件的多个嵌合部位的位置异于上述绝缘部件的上述端子部件的固定位置。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蓄电元件,对于本发明的第三方面而言,上述多个嵌合部位分散在以上述端子部件的固定位置为原点的正交座标的、处于对角位置的象限上。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蓄电元件,对于本发明的第四方面而言,上述多个嵌合部位在以上述端子部件的固定位置为原点的正交座标的一个座标轴上隔着上述原点而分散配置。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第四方面中的任意方面的蓄电元件,对于本发明的第五方面而言,上述多个嵌合部位包括第一嵌合部位以及第二嵌合部位,从第一嵌合部位至上述端子部件的固定位置的距离,大于从第二嵌合部位至上述端子部件的固定位置的距离。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蓄电元件,对于本发明的第六方面而言,上述第一嵌合部位的外形尺寸大于上述第二嵌合部位的外形尺寸。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蓄电元件,对于本发明的第七方面而言,上述第一嵌合部位位于上述收纳容器的比上述端子部件的固定位置靠外缘侧的位置,上述第二嵌合部位位于上述收纳容器的比上述端子部件的固定位置靠中央侧的位置。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蓄电元件,对于本发明的第八方面而言,上述多个嵌合部位包括两个相对于上述端子部件的固定位置所成的角度处于90°~180°的范围的嵌合部位。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第八方面中的任意方面的蓄电元件,对于本发明的第九方面而言,上述多个嵌合部位包括如下嵌合部位,该嵌合部位具有将朝向上述端子部件的固定位置的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扁平的平面形状。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蓄电元件,对于本发明的第十方面而言,还具有在上述收纳容器内与上述发电单元连接的集电体,上述连接体具有将上述收纳容器的壁体贯通、且与上述集电体连接的中继部件,上述多个嵌合部位的位置异于上述中继部件和上述集电体的连接位置。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第九方面中的任意方面的蓄电元件,对于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而言,还具有在上述收纳容器内与上述发电单元连接的集电体,上述连接体还具有将上述收纳容器的壁体贯通、且与上述集电体连接的中继部件,上述端子部件与上述中继部件连接、且以在上述收纳容器的表面露出的状态配置于上述绝缘部件上。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的蓄电元件,对于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而言,上述端子部件具有朝外部露出的轴状的端子主体,上述端子部件的固定位置为上述端子主体的位置。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的蓄电元件,对于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而言,上述端子部件具有沿着上述收纳容器的上述表面的板状的端子主体,上述中继部件具有轴状的中继杆,该中继杆在一端与上述集电体结合,并且,上述中继部件与上述端子部件一体化,上述端子部件的固定位置为上述中继杆的位置。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十三方面中的任意方面的蓄电元件,对于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而言,具备:凸部,该凸部形成于上述收纳容器的表面;以及凹部,该凹部形成于上述绝缘部件的与上述收纳容器的上述凸部对置的面,且具有与上述凸部对应的形状,上述多个嵌合部位中的至少一个嵌合部位通过上述收纳容器的凸部与上述绝缘部件的凹部的嵌合而形成。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第十四方面中的任意方面的蓄电元件,对于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而言,具备:凹部,该凹部形成于上述收纳容器的表面;以及凸部,该凸部形成于上述绝缘部件的与上述收纳容器的上述凹部对置的面,且具有与上述凹部对应的形状,上述多个嵌合部位中的至少一个通过上述收纳容器的凹部与上述绝缘部件的凸部的嵌合而形成。
另外,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是一种电源组件,该电源组件至少包括一个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第十五方面中的任意方面的蓄电元件。
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发明,能够将导电路周围的绝缘构造稳定地嵌合并固定于收纳容器上。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上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3是示出上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结构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4A及图4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原理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原理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6A及图6B是示出上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另一结构例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7A及图7B是示出上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又一结构例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8是示出上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又一结构例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9是示出上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又一结构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0是示出上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又一结构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1是示出上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其它结构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2是示出现有技术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示意性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具备作为外部结构的具有六面体的外形的收纳容器。收纳容器包括板状的盖部20与箱状的容器主体10。盖部20的材质例如为铝。容器主体10具有开口10x。
电极体11包括:作为带状的电极的正极以及负极;以及夹持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带状的隔离件。正极与负极隔着隔离件而卷绕成长圆筒形。正极与负极在卷绕轴的不同的方向上配置为相对于隔离件偏移。正极以及负极在电极体11的两端分别以规定的宽度从隔离件突出。进而,在各电极的端部并未担载有活性物质。因此,作为基材的金属箔在各电极的端部露出。
从正极的电极体11的端部外露(露出)的铝箔为正极11a。集电体12与正极11a连接。集电体12为导电性的金属部件。
在集电体12的一端形成有主面12a。主面12a具有与电极体11的表面平行地延伸的板状。在主面12a上形成有贯通孔12b。另外,在集电体12的另一端形成有臂部12c。臂部12c朝电极体11的侧面弯曲。臂部12c与在电极体11的侧面露出的正极11a一起被夹持板14夹持。夹持板14的材质例如为铝等金属。通过超声波焊接等方式对夹持于夹持板14的臂部12c以及正极11a彼此进行连接及固定。此外,在图中,仅对正极侧的结构标注附图标记。负极侧的电极以及集电体也具有相同的结构。负极的基材例如为铜。
在盖部20的两端以从表面20a凸起的方式形成有凸部21。凸部21的平面形状(横截面形状)为矩形。在凸部21的上部形成有与表面20a平行的平面21a。贯通孔21b在平面21a上开口。另外,在比凸部21靠盖部20的中央的位置形成有凸部22。凸部22的外形为圆筒形状。
在盖部20与集电体12之间配置有绝缘封闭件13。绝缘封闭件13将集电体12的主面12a覆盖。绝缘封闭件13的材质例如为合成树脂。该合成树脂具备绝缘性以及恒定的弹性。在绝缘封闭件13的主面13a上形成有贯通孔13b。贯通孔13b与盖部20的贯通孔21b以及集电体12的贯通孔12b构成同心圆。
绝缘封闭件23位于盖部20的上方。盖部20的凸部21以及凸部22被绝缘封闭件23覆盖。绝缘封闭件23的材质与绝缘封闭件13相同,例如为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绝缘封闭件23具备:主面23a;以及形成于主面23a的周围的框体23b。在主面23a上形成有凹部23c与贯通孔23d。在凹部23c载置有端子部件25(后述)。贯通孔23d与盖部20的贯通孔21b构成同心圆。另外,主面23a的背面与盖部20对置。在主面23a的背面形成有凹部23e。凹部23e具有与盖部20的凸部21对应的形状。进而,在凹部23e内形成有与贯通孔23d连通的筒部23f。筒部23f具有与贯通孔21b以及13b对应的外形。筒部23f嵌入到贯通孔21b以及贯通孔13b。
在绝缘封闭件23的凹部23c内载置有端子部件25。与现有例的端子部件125相同,端子部件25为用于将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与外部负载或者其它电池连接的部件。端子部件25的材质例如为铁或者不锈钢等的强度较高的导电性的金属。端子部件25具有螺栓部25a与基座部25b。在螺栓部25a的表面设置有螺纹牙。基座部25b形成于螺栓部25a的根部。基座部25b的外形为与凹部23c嵌合的四棱柱状。
在绝缘封闭件23的凹部23c配置有端子部件25。以覆盖于绝缘封闭件23的主面23a的方式而载置有中继部件24。中继部件24具有板状的桥接部24a与中继杆24b。贯通孔24a1在桥接部24a开口。桥接部24a的材质例如为导电性金属。中继杆24b具有从桥接部24a朝盖部20侧突出的圆柱状。通过使桥接部24a与框体23b嵌合而将中继部件24配置于绝缘封闭件23。此外,对于中继部件24而言,例如可以通过锻造或者铸造等方式并利用相同的坯料构成桥接部24a与中继杆24b。可以通过对由不同种类或者相同种类的材料构成的独立的两块坯料进行一体成形而构成桥接部24a与中继杆24b。
接下来,参照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结构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图2是示出自绝缘封闭件23及端子部件25起直至集电体12周边为止的部分的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2是对组合后的状态下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进行剖切所得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其中,以与盖部20的长边方向平行、且与中继部件24的中继杆24b的延伸方向平行的面作为剖切面。
如图2所示,绝缘封闭件23的筒部23f贯通于盖部20的贯通孔21b以及绝缘封闭件13的贯通孔13b。筒部23f的端面和绝缘封闭件13的背面一起与集电体12的主面12a接触。并且,中继部件24的中继杆24b将绝缘封闭件13的贯通孔13b以及集电体12的贯通孔12b贯通。在该状态下,对中继杆24b的末端进行铆接。对中继杆24b的末端进行整形以使其具有铆接端24c。铆接端24c具有大于贯通孔13b的外径以及贯通孔12b的外径的外径。
通过将绝缘封闭件23、盖部20、绝缘封闭件13以及集电体12夹持于中继部件24的桥接部24a与铆接端24c,使得绝缘封闭件23、盖部20、绝缘封闭件13以及集电体12互相压接而固定为一体。另外,端子部件25的基座部25b与凹部23c嵌合。端子部件25的螺栓部25a插入到中继部件24的桥接部24a的贯通孔24a1。在该状态下,通过将端子部件25(基座部25b)夹持于绝缘封闭件23与桥接部24a之间而对该端子部件25进行固定。
在这种结构中,集电体12与端子部件25经由中继部件24而电连接。由此,形成用于将蓄积于电极体11的电力朝盖部20外取出的导电路。
另外,绝缘封闭件23的凹部23c位于端子部件25的基座部25b与盖部20之间。中继部件24的中继杆24b的侧面以被绝缘封闭件23的筒部23f遮蔽的状态而与盖部20接触。绝缘封闭件13位于集电体12的主面12a与盖部20的背面之间。通过这些结构而使导电路与盖部20绝缘。
另外,对于盖部20而言,通过使盖部20的壁体发生变形而形成凸部21以及凸部22。即,凸部21的形状为盖部20的背面的凹部21X反转后的形状。另外,凸部22的形状为盖部20的背面的凹部22X反转后的形状。凸部21嵌合于绝缘封闭件23的凹部23g。凸部22嵌合于绝缘封闭件23的凹部23e。
在以上的结构中,容器主体10与盖部20的组合相当于本发明的收纳容器。电极体11相当于本发明的发电单元。另外,集电体12、端子部件25以及中继部件24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集电体、端子部件以及中继部件。端子部件25与中继部件24的组合相当于本发明的连接体。包括电极体11、集电体12以及连接体的导电路相当于本发明的导电路。另外,绝缘封闭件23相当于本发明的绝缘部件。端子部件25的螺栓部25a相当于本发明的端子主体。中继部件24的中继杆24b相当于本发明的中继杆。进而,盖部20的凸部21以及22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凸部。绝缘封闭件23的凹部23e以及23g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凹部。
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具有用于固定(或者载置)端子部件25的绝缘封闭件23。绝缘封闭件23具有:嵌合于盖部20的凸部21的凹部23e;以及嵌合于盖部20的凸部22的凹部23g。凹部23e与凹部23g以它们之间隔着端子部件25的螺栓部25a的方式而互相分离配置。
以下,参照图3的主要部分俯视图进行说明。在盖部20上,凹部23g、端子部件25以及凹部23e配置在同一直线上,其中,凹部23e包括供中继部件24的中继杆24b插入的贯通孔23d。凹部23g相对于螺栓部25a位于靠近盖部20的中央的位置。凹部23e相对于螺栓部25a位于靠近盖部20的外缘的位置。因此,绝缘封闭件23与盖部20的嵌合部位为两处。即,盖部20的凸部21与凹部23e嵌合,并且,盖部20的凸部22与凹部23g嵌合。由此,绝缘封闭件23在盖部20上的移动受到限制。
之所以进行上述配置是基于如下理由。即,在图12所示的现有例中,在端子部件125与盖部120之间所产生的晃动是因各部件的制造公差这种先天因素而产生的。能够想到,当端子部件25与外部负载或者其它电池连接时或者分离时,螺栓部125a周围的扭矩或者其它负载施加于端子部件25成为产生该晃动的后天因素。
另一方面,止转部件(凸部)120b的材质包含合成树脂材料以使得端子部件125与盖部120绝缘。合成树脂材料与盖部所含有的金属材料相比其耐磨损性以及强度更小。因此,难以对端子部件与绝缘部件之间的间隙进行高精度的调整。
因此,在本发明中,在成为产生晃动的因素之一、且成为绝缘封闭件23的转动中心的端子部件25的周围的多处位置,使盖部20与绝缘封闭件23嵌合并进行固定。由此,能够抑制晃动,并且能够将绝缘封闭件23稳定地固定于盖部20。
即,如图3所示,将螺栓部25a的位置(即绝缘封闭件23的转动中心)作为转动中心O。该转动中心O为绝缘封闭件23的端子部件25的固定位置。基于凹部23e的嵌合部位P1与基于凹部23g的嵌合部位P2处于在彼此正对的方向上相对于转动中心(原点)O分离的位置。由此,通过两个轴(两处位置)而将绝缘封闭件23固定于盖部20。由此,由一方的嵌合位置周围的晃动而引起的绝缘封闭件23的移动被另一方的嵌合位置限制。其结果,将由晃动而引起的绝缘封闭件23整体的移动的幅度抑制为较小。
此外,嵌合部位P1的位置相当于凹部23e的平面上的重心位置。嵌合部位P2的位置相当于凹部23g的平面上的重心位置。或者,可以将凹部23e以及凹部23g的外形部分、或者凸部21以及凸部22的外形部分看作嵌合部位。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中心O相对于盖部20与绝缘封闭件23的嵌合部位分离。将从转动中心O至嵌合部位P1的距离设为Da。将从转动中心O至嵌合部位P2的距离设为Db。从嵌合部位P1至P2的距离为(Da+Db)。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将从嵌合部位P1至P2的距离(Da+Db)设定为较大。
将从嵌合部位P1至嵌合部位P2的距离设定为较大在以下方面较为有利。即,如图4A示意性所示,绝缘封闭件23具有相同尺寸的凹部α1以及α2。进而,盖部20形成为具有与凹部α1对应的凸部β1、以及与凹部α2对应的凸部β2。凹部α1与凸部β1以恒定的间隙进行嵌合,从而形成嵌合部位P1。凹部α2与凸部β2以恒定的间隙进行嵌合,从而形成嵌合部位P2。
在该情况下,绝缘封闭件23绕转动中心O以与嵌合部位P1及P2的间隙、和从嵌合部位P1至P2的距离对应的转动角θ1进行转动。
与此相对,如图4B所示,在将从嵌合部位P1至P2的距离(Da+Db)设定为较大的情况下,能够将转动角θ2抑制为比转动角θ1小。
这样,通过将从嵌合部位P1至P2的距离(Da+Db)设定为较大,能够减小作为由晃动所导致的移动的一部分的、绕转动中心O旋转的旋转角。由此,减小了嵌合部位处的个别的间隙所造成的影响。其结果,能够将绝缘封闭件23整体的运动的幅度抑制为更小。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形成为使得转动中心O与嵌合部位P1(第一嵌合部位)之间的距离Da、和转动中心O与嵌合部位P2(第二嵌合部位)之间的距离Db互不相同。即,在距离Da与距离DB之间,设定成Da>Db的关系。
如上所述,在嵌合部位P1以及P2,设置于绝缘封闭件23的凹部与设置于盖部20的凸部分别以恒定的间隙进行嵌合。在该情况下,如图4B所示,设定成Da>Db的关系,由此借助嵌合部位P1来限制由嵌合部位周围的晃动而引起的移动。由此,与设定成Da=Db的情况相比,能够将转动角抑制为较小。其结果,能够将绝缘封闭件23整体的移动的幅度抑制为更小。进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当将螺母紧固于螺栓部25a等时所产生的、绝缘封闭件23的因以转动中心O(螺栓部25a)为中心转动而引起的晃动。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较大的距离Da侧的凹部23e的平面尺寸(嵌合部位P1的平面尺寸)大于较小的距离Db侧的凹部23g的平面尺寸(嵌合部位P2的平面尺寸)。由此,使绝缘封闭件23的相对于以螺栓部25a为中心的转动的阻力的平衡(冲击的平衡)在凹部23e侧与凹部23g侧变得比较均匀。由此,当对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施加有振动或冲击等外力时,能够抑制绝缘封闭件23以螺栓部25a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情况。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处于嵌合部位P1的凹部23e的平面形状为矩形。另外,在凹部23e中,与盖部20的长边方向一致的一侧的尺寸W大于短边方向上的尺寸D。由此,能够将转动中心O的切线方向上的凹部23e与凸部21的接触部分设定为较大。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嵌合部位P1处的晃动。
此外,以盖部20上的配置为例对转动中心O相对于各嵌合部位P1以及P2的配置关系进行了说明。然而,上述配置关系取决于转动中心O相对于嵌合部位P1以及P2的关系。因而,无论盖部20的外形、以及和上述配置关系无关的盖部20的各元件的位置如何,上述配置关系均不受上述因素影响而成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具有矩形的外形的盖部20上沿盖部20的长边方向配置有端子部件25以及中继杆24b。进而,供中继杆24b贯通的凹部23e配置成比盖部20的螺栓部25a靠外缘。由此,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内部的从集电体12至中继杆24b的距离缩短。因此,能够减小因电极体11的重量而发挥作用的、朝向中继杆24b的力矩载荷。若该力矩载荷较大,则中继杆24b的铆接松弛,从而收纳容器的气密状态有可能受到破坏。因此,为了降低力矩载荷,更加优选本实施方式的结构。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中,绝缘封闭件23与盖部20的两个嵌合部位、亦即凸部21与凹部23e的嵌合部位P1和凸部22与凹部23g的嵌合部位P2以它们之间隔着端子部件25的螺栓部25a的方式而分离配置。由此,能够抑制绝缘封闭件23的晃动。其结果,能够将绝缘封闭件23稳定地固定于收纳容器。
此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嵌合部位P1以及P2、与端子部件25的螺栓部25a的转动中心O配置在同一直线上。然而,它们的配置不限定于此。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盖部20与绝缘封闭件23嵌合固定于多个部位。进而,螺栓部25a的位置、与盖部20和绝缘封闭件23的多个嵌合部位分离。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在绝缘封闭件23所产生的晃动。
例如,螺栓部25a的位置、与盖部20和绝缘封闭件23的多个嵌合部位可以形成为图5所示那样的关系。在图5中,在盖部20上,以转动中心O为原点设定有X-Y座标(正交座标)。除转动中心O以外,盖部20与绝缘封闭件23的多个嵌合部位可以配置于X-Y平面上的任意位置。
此外,在图5中,盖部20与绝缘封闭件23的多个嵌合部位优选配置为跨越形成为对角的关系的多个象限。例如,优选地,嵌合部位包括位于上述X-Y座标的第一象限的嵌合部位Pa与位于上述X-Y座标的第三象限的嵌合部位Pc。或者,优选地,嵌合部位包括位于第二象限的嵌合部位Pb与位于第四象限的嵌合部位Pd。
根据这样的配置,转动中心O与两个嵌合部位(连接部位)所构成的角为90°以上。由此,能够将该两个嵌合部位之间的距离设定为大于从嵌合部位至转动中心O的距离。进而,晃动的移动方向在每个嵌合部位都不相同。由此,能够更加容易地抑制上述绝缘封闭件23的因绕转动中心O转动而引起的晃动。
另外,基于相同的理由,优选多个嵌合部位分散地配置于上述X-Y座标的X轴或者Y轴上。此外,在嵌合部位分散于X轴上的情况下,嵌合部位的配置与图3所示的配置大致一致。在该情况下,转动中心O与两个嵌合部位所构成的角的最大值为180°。
在图6A所示的例子中,在盖部20的靠近中央的位置配置有凹部23g1以及23g2。这样,嵌合部位可以为3个以上。凹部23g1与凹部23e的配置关系或者凹部23g2与凹部23e的配置关系满足图5所示的上述的关系。
进而,如图6B所示,相对于图3所示的例子,凹部23e以及凹部23g相对于螺栓部25a的配置位置可以调换。螺栓部25a、凹部23e以及凹部23g配置于同一直线上,从而满足图5所示的关系。
此外,在图5中举例示出的X-Y座标中,X轴以及Y轴分别与具有矩形的外形的盖部20的长边方向以及短边方向一致。然而,可以相对于转动中心O以任意的旋转角来设定X-Y座标。即,螺栓部25a、与凹部23e以及凹部23g可以与盖部20的外形形状毫无关联地布置。优选地,螺栓部25a与凹部23e以及凹部23g布置成转动中心O与任意选择的两个连接部位(凹部23e以及凹部23g的位置)所构成的角大致为90°以上大致180°以下。由此,能够容易地抑制绝缘封闭件23的因绕转动中心O转动而引起的晃动。
另外,螺栓部25a、与凹部23e以及凹部23g的配置可以不拘泥于基于上述的X-Y座标的配置。即,优选地,与螺栓部25a对应的转动中心O、和与凹部23e以及凹部23g对应的多个嵌合部位的位置关系,配置为使得多个嵌合部位对绝缘封闭件23的绕转动中心O的转动进行限制。由此,能够抑制绝缘封闭件23的晃动。
因此,多个嵌合部位只要分散地配置为它们不被视作形成一个嵌合部位即可。即,只要将多个嵌合部位分散地配置为使得承受产生晃动的力的方向互不相同的程度即可。
在采用上述X-Y座标进行布置的情况下,各象限或者各座标轴的、配置嵌合部位时的微差、或电池组装时的误差、抑或各部件尺寸的公差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中。同样,有时会因上述的微差、误差或者公差而使得转动中心O与两个嵌合部位所构成的角产生数值上的误差。例如,转动中心O与两个嵌合部位所构成的角有时还会达到90°以下(例如,比90°低几°~10°左右)。这样的误差处于本发明的角度(大致90°以上大致180°以下)的允许范围内。
另外,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如上所述,螺栓部25a、凹部23e以及凹部23g配置于同一直线上。进而,转动中心O与凹部23e以及凹部23g的各嵌合部位构成的角(第一角度)为18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角度为180°意味着转动中心O与两个嵌合部位排列于同一直线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大致180°是指以180°为基准的角度。即,第一角度为大致180°意味着转动中心O与两个嵌合部位大致排列于同一直线上,且各部分排列在上述微差等的范围内。凹部23e以及凹部23g为嵌合部位的具体的形状。在第一角度为大致180°的情况下,包括转动中心O的螺栓部25a的一部分、凹部23e的一部分以及凹部23g的一部分配置在同一直线上,或者它们排列成都靠近同一直线。
进而,在上述的说明中,凹部23e在盖部20的俯视图中形成为包括中继部件24的中继杆24b的插入位置(贯通孔23d)。然而,嵌合区域的位置与将发电单元和集电体连接的中继部件的位置可以不重叠。
因此,如图7A所示的例子那样,凹部23e1可以比盖部20的中继杆24b靠近中央。或者,如图7B所示的例子那样,凹部23e2可以比盖部20的中继杆24b靠近外缘。尤其是在图7B所示的例子中,能够将凹部23e2与凹部23g的距离(嵌合部位之间的距离)、以及螺栓部25a与凹部23e2的距离设定为较大。因此,图7B所示的例子为优选方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封闭件23的凹部具有凹部23g那样的圆形的平面形状(横截面形状)、或者凹部23e那样的矩形的平面形状(横截面形状)。然而,这些凹部的形状可以为任意形状。在图7A以及图7B所示的例子中,凹部23e1以及23e2的平面形状为正方形。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封闭件23的凹部23e为将沿着盖部20的长边方向的方向作为长边的矩形。然而,绝缘封闭件23的凹部可以不与作为收纳容器的主面的盖部20的形状对应。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凹部23e3以及23e4的形状可以为具有相对于盖部20的长边方向倾斜的边的矩形。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凹部23e3以及23e4的形状取决于作为导致绝缘封闭件23产生晃动的因素之一的、凹部23e3以及23e4相对于螺栓部25a上的转动中心O的关系。凹部23e3以及23e4的形状为矩形。该矩形的长边方向在图5所示的X-Y座标系中沿着使座标轴Y绕转动中心O旋转而得的座标系的座标轴Y1以及Y2。座标轴Y与座标轴Y1以及Y2均与转动中心O的半径方向对应。因此,凹部23e3以及23e4的形状可以为将该半径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扁平的形状。由此,与图3所示的例子相同,能够保持抑制嵌合部位P1处的晃动的效果。
此外,图8所示的凹部23g3为凹部23g的变形例,且具有长圆形状的平面形状。该凹部23g3也起到与凹部23e3以及23e4相同的效果。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连接体包括具有螺栓部25a的端子部件25、以及中继部件24。然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连接体可以不包括螺栓部25a。
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并未设置端子部件25。因此,在该例子中,桥接部24a不具有贯通孔24a1。通过焊接等方式而将起始自外部负载的配线与桥接部24a的表面直接连接。在该例子中,桥接部24a作为焊接端子(连接体的端子部件)而发挥功能。另外,若不包括端子部件25,则绝缘封闭件23不具有凹部23c。进而,在筒部23f与框体23b之间还设置有凹部23h。盖部20具有形状与凹部23h的形状对应的凸部26。由此,凹部23h与凸部26形成了嵌合部位。
在该结构中,绝缘封闭件23借助凹部23g与凸部22的嵌合部位、以及凹部23h与凸部26的嵌合部位这两个部位而使得中继部件24的中继杆24b位于固定在盖部20的这些嵌合部位之间。该中继杆24b的位置成为绝缘封闭件23的端子部件(桥接部24a)的固定位置。与图3所示的结构相同,各嵌合部位与中继杆24b在平面上排列于同一直线上。
因此,绝缘封闭件23与作为连接体而发挥功能的中继部件24直接固定于中继杆24b的位置(固定位置)。中继杆24b的位置成为图4中示出的转动中心O。由此,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能够抑制绝缘封闭件23的晃动。
尤其是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中继杆24b与集电体12连接。由此,即使当单独使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时或者保管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时等,在对收纳容器施加有振动等外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绝缘封闭件23的因以中继杆24b为中心的转动而引起的晃动。
进而,在例如将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用作电源组件的情况下,通过焊接而使母线与桥接部24a接合。在该情况下,在使用该组件的过程中,振动、冲击等有时会经由母线而直接向中继杆24b或集电体12传递。此时,若绝缘封闭件23与盖部20的嵌合部位处的晃动幅度较大,则因振动或冲击等而产生的不必要的应力会施加到母线以及中继部件(中继端子)24等。由此,有可能导致焊接部以及绝缘封闭件23的气密部分劣化。然而,根据图9所示的例子,能够抑制这样的晃动,并且能够减弱其不良影响。
此外,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中继部件24相当于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端子部件一体化而得的中继部件。另外,桥接部24a相当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板状的端子主体。
另外,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转动中心O与中继杆24b的位置一致。至于这一点,在图3等所示的具有螺栓部25a的例子中,也可以在看做转动中心O的位置与中继杆24b的位置一致的情况下设置各凹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封闭件23包括主面23a与筒部23f。在主面23a载置有中继部件24的桥接部24a与端子部件25的基座部25b。筒部23f将中继部件24的中继杆24b的侧面覆盖。然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绝缘封闭件只要能够使从集电体形成至容器主体上的导电路与盖部20绝缘即可。因而,对绝缘封闭件的具体的形状不作限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20具有凸部21以及22,另一方面,绝缘封闭件23具有与这些凸部对应的凹部23e以及23g。这样,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中,多个嵌合部位全部都可以朝相同的方向突出。或者,多个嵌合部位的一部分可以朝与其它嵌合部位不同的方向突出。对嵌合的方向不作限定。因此,盖部20可以具有凹部,另一方面,绝缘封闭件可以具有凸部(例如,参照图10)。
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与图2所示的例子不同,盖部20的表面20a具有凹部27以取代凸部22。另一方面,绝缘封闭件23具有与凹部27对应的凸部23i以取代凹部23g。即,图10所示的例子中,具有突出方向(嵌合的方向)不同的多个嵌合部位。
进而,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在多个嵌合部位的所有部位,盖部20都具有凹部27以及28。集电体12与盖部20的平坦的背面进行面接触。将凹部28设置成与集电体12相邻。进而,绝缘封闭件23具有与凹部27以及28对应的两个凸部23i以及23j。
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尤其是绝缘封闭件23具有凸部23i以及23j。由此,能够将绝缘封闭件23侧的厚度设定为较大。由此,能够提高铆接加工时等的针对所产生的裂纹或变形的耐性。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嵌合部位的凹部形成为反映出凹部23g那样的绝缘封闭件(绝缘部件)23上的凹陷、或者凹部27那样的盖部20的壁体的变形的形状。然而,形成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嵌合部位的凹部例如可以为贯通孔。总之,形成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嵌合部位的凹部只要能够嵌合于凸部即可。对凹部的与嵌合无直接关系的部分的形状并不进行限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电极体11为卷绕型的。然而,电极体11可以为层叠型的电极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蓄电元件而示出了以锂离子二次电池为代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然而,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元件只要是能够通过电化学反应而进行充放电的电池即可。蓄电元件例如可以为镍氢电池或者其它各种二次电池,也可以为一次电池。进而,蓄电元件可以为双电荷层电容那样的以电荷的形式直接蓄积电力的元件。总之,本发明的蓄电元件只要是能够蓄积电力的元件即可。本发明的蓄电元件并不限定于上述具体方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包括容器主体10以及盖部20的电池容器相当于本发明的收纳容器。绝缘封闭件23以及端子部件25设置于盖部20上。然而,绝缘部件以及端子部件可以设置于容器主体侧。总之,本发明所涉及的绝缘部件只要构成为在多个嵌合部位固定于收纳容器即可。因而,并不对构成收纳容器的盖部与容器主体的结合的方式、以及构成收纳容器的部件的种类、形状、或个数进行限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主体10的材质为铝。然而,容器主体10的材质可以为其它任意材质。因而,容器主体10的材质例如可以为铝合金、不锈钢或其它任意金属、或者金属化合物。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主体10的形状的外形为六面体。然而,容器主体10的形状可以为其它任意形状。容器主体10的形状例如可以为圆筒形状、球形、椭圆体或其它任意形状的曲面体、或者多面体等。总之,并不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收纳容器的形状、材质、或者其它具体的结构进行限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实施方式,对单体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进行了说明。本发明的电源组件包括多个蓄电元件,且至少包括一个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元件。尤其是本发明的电源组件可以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集合体。由于此处的结构能够抑制由蓄电元件之间的连接而引起的绝缘部件的晃动,因此该结构为优选结构。
总之,包括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在内,只要处于不超出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而后加以实施。
如上所述,本发明具有能够将导电路周围的绝缘构造稳定地固定于收纳容器的效果,例如在二次电池这样的蓄电元件中益处良多。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为以下的第一蓄电元件~第十三蓄电元件以及第一电源组件。
第一蓄电元件具备:发电单元;收纳容器,其对上述发电单元进行收纳;连接体,其与上述发电单元电连接、且具有外部连接用的端子部件;以及绝缘部件,其使形成有上述发电单元以及上述连接体的导电路相对于上述收纳容器绝缘,上述连接体固定于上述绝缘部件,上述绝缘部件在上述收纳容器上的嵌合部位(a)、或者嵌合部位(b)与上述收纳容器嵌合,其中,嵌合部位(a)是与上述连接体的上述端子部件的位置不同的多个嵌合部位,嵌合部位(b)是与上述连接体和上述绝缘部件的固定位置不同的多个嵌合部位。
在第一蓄电元件的基础上,在第二蓄电元件中,上述多个嵌合部位至少在以上述收纳容器上的(a)上述连接体的上述端子部件的位置、或者(b)上述连接体与上述绝缘部件的固定位置为原点,分散于以绕上述原点的任意的旋转角而设定的正交座标的(イ)处于对角关系的象限上、或者(ロ)将上述原点夹于中间的座标轴上。在第二蓄电元件的基础上,在第三蓄电元件中,当上述原点为上述收纳容器上的(a)上述连接体的上述端子部件的位置时,或者当上述原点为(b)上述连接体与上述绝缘部件的固定位置时,上述多个嵌合部位中的某一个嵌合部位即为上述原点。
在第二蓄电元件或者第三蓄电元件的基础上,在第四蓄电元件中,上述多个嵌合部位中的至少一个嵌合部位与上述原点之间的距离,异于上述多个嵌合部位中的另一个嵌合部位与上述原点之间的距离。在第四蓄电元件的基础上,在第五蓄电元件中,上述多个嵌合部位中的上述一个嵌合部位以及上述另一个嵌合部位与上述原点之间的距离更大的一方,其外形尺寸更大。在第五蓄电元件的基础上,在第六蓄电元件中,在上述绝缘部件所处的上述收纳容器的主面上,上述原点与位于上述主面的外缘侧的上述嵌合部位之间的距离,大于上述原点与位于上述主面的中央侧的上述嵌合部位之间的距离。
在第二蓄电元件~第六蓄电元件中的任意蓄电元件的基础上,在第七蓄电元件中,(a)上述连接体的上述端子部件的位置或者(b)上述连接体与上述绝缘部件的固定位置、以及上述多个嵌合部位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在第二蓄电元件~第七蓄电元件中的任意蓄电元件的基础上,在第八蓄电元件中,上述收纳容器的表面上的上述多个嵌合部位中的至少一个嵌合部位的平面形状,形成为将沿着以上述原点为中心的半径方向的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扁平的图形。
在第二嵌合部位~第八嵌合部位中的任意蓄电元件的基础上,在第九蓄电元件中,上述连接体与集电体连接,上述集电体在上述收纳容器内与上述发电单元连接,上述连接体还具有将上述收纳容器的壁体贯通并与上述集电体连接的中继部件,上述端子部件与上述中继部件连接、且以在上述收纳容器的表面露出的状态而配置于上述绝缘部件上。在第九蓄电元件的基础上,在第十蓄电元件中,上述端子部件具有从上述收纳容器的上述表面突出的轴状的端子主体,(a)上述连接体的上述端子部件的位置为上述端子主体的位置。
在第九蓄电元件的基础上,在第十一蓄电元件中,上述端子部件具有沿着上述收纳容器的上述表面的板状的端子主体,上述中继部件具有轴状的中继杆,上述中继杆在一端与上述集电体结合,并且,上述中继部件与上述端子部件一体化,(b)上述连接体与上述绝缘部件的固定位置为上述中继杆的位置。在第一蓄电元件~第十一蓄电元件中的任意蓄电元件的基础上,在第十二蓄电元件中,具备:凸部,其形成于上述收纳容器的表面;以及凹部,其形成于上述绝缘部件的与上述收纳容器的上述凸部对置的面,且具有与上述凸部对应的形状,上述多个嵌合部位中的至少一个嵌合部位通过上述收纳容器的上述凸部以及上述绝缘部件的凹部的嵌合而形成。
在第一嵌合部位~第十二嵌合部位中的任意蓄电元件的基础上,在第十三蓄电元件中,具备:凹部,其形成于上述收纳容器的表面;以及凸部,其形成于上述绝缘部件的与上述收纳容器的上述凹部对置的面,且具有与上述凹部对应的形状,上述多个嵌合部位中的至少一个嵌合部位通过上述收纳容器的上述凹部以及上述绝缘部件的凸部的嵌合而形成。第一电源组件至少包括一个第一蓄电元件~第十三蓄电元件中的任意蓄电元件。

Claims (17)

1.一种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发电单元;
收纳容器,该收纳容器对所述发电单元进行收纳;
连接体,该连接体与所述发电单元电连接;以及
绝缘部件,该绝缘部件在多个嵌合部位与所述收纳容器嵌合,该绝缘部件供所述连接体固定使用,并且使形成有所述发电单元以及所述连接体的导电路相对于所述收纳容器绝缘,
所述多个嵌合部位包括第一嵌合部位以及第二嵌合部位,
所述绝缘部件具有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在所述第一嵌合部位以及所述第二嵌合部位与所述收纳容器嵌合,所述绝缘部件的转动中心、第一嵌合部位以及第二嵌合部位配置在同一直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体具有外部连接用的端子部件,
所述绝缘部件的多个嵌合部位的位置异于所述绝缘部件的所述端子部件的固定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嵌合部位分散在以所述端子部件的固定位置为原点的正交座标的、处于对角位置的象限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嵌合部位在以所述端子部件的固定位置为原点的正交座标的一个座标轴上隔着所述原点而分散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
从第一嵌合部位至所述端子部件的固定位置的距离,大于从第二嵌合部位至所述端子部件的固定位置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嵌合部位的外形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嵌合部位的外形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嵌合部位位于所述收纳容器的比所述端子部件的固定位置靠外缘侧的位置,
所述第二嵌合部位位于所述收纳容器的比所述端子部件的固定位置靠中央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嵌合部位包括两个相对于所述端子部件的固定位置而构成的角度处于90°~180°的范围的嵌合部位。
9.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嵌合部位包括如下嵌合部位,该嵌合部位具有将朝向所述端子部件的固定位置的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扁平的平面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元件还具有在所述收纳容器内与所述发电单元连接的集电体,
所述连接体具有将所述收纳容器的壁体贯通、且与所述集电体连接的中继部件,
所述多个嵌合部位的位置异于所述中继部件和所述集电体的连接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元件还具有在所述收纳容器内与所述发电单元连接的集电体,
所述连接体还具有将所述收纳容器的壁体贯通、且与所述集电体连接的中继部件,
所述端子部件与所述中继部件连接,并且具有轴状的端子主体,且以所述端子主体在所述收纳容器的表面露出的状态配置于所述绝缘部件上,
所述端子部件的固定位置为所述端子主体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元件还具有在所述收纳容器内与所述发电单元连接的集电体,
所述连接体还具有将所述收纳容器的壁体贯通、且与所述集电体连接的中继部件,
所述端子部件与所述中继部件连接,并且具有沿着所述收纳容器的表面的板状的端子主体,且以所述端子主体在所述收纳容器的表面露出的状态配置于所述绝缘部件上,
所述中继部件具有轴状的中继杆,该中继杆在一端与所述集电体结合,并且,所述中继部件与所述端子部件一体化,
所述端子部件的固定位置为所述中继杆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元件具备:
凸部,该凸部形成于所述收纳容器的表面;以及
凹部,该凹部形成于所述绝缘部件的与所述收纳容器的所述凸部对置的面,且具有与所述凸部对应的形状,
所述多个嵌合部位中的至少一个嵌合部位通过所述收纳容器的凸部与所述绝缘部件的凹部的嵌合而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元件具备:
凹部,该凹部形成于所述收纳容器的表面;以及
凸部,该凸部形成于所述绝缘部件的与所述收纳容器的所述凹部对置的面,且具有与所述凹部对应的形状,
所述多个嵌合部位中的至少一个嵌合部位通过所述收纳容器的凹部与所述绝缘部件的凸部的嵌合而形成。
15.一种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发电单元;
收纳容器,该收纳容器对所述发电单元进行收纳;
连接体,该连接体与所述发电单元电连接;以及
绝缘部件,该绝缘部件在多个嵌合部位与所述收纳容器嵌合,该绝缘部件供所述连接体固定使用,并且使形成有所述发电单元以及所述连接体的导电路相对于所述收纳容器绝缘,
所述连接体具有外部连接用的端子部件,
所述绝缘部件的多个嵌合部位的位置异于所述绝缘部件的所述端子部件的固定位置,
所述多个嵌合部位分散在以所述端子部件的固定位置为原点的正交座标的、处于对角位置的象限上。
16.一种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发电单元;
收纳容器,该收纳容器对所述发电单元进行收纳;
连接体,该连接体与所述发电单元电连接;以及
绝缘部件,该绝缘部件在多个嵌合部位与所述收纳容器嵌合,该绝缘部件供所述连接体固定使用,并且使形成有所述发电单元以及所述连接体的导电路相对于所述收纳容器绝缘,
所述连接体具有外部连接用的端子部件,
所述绝缘部件的多个嵌合部位的位置异于所述绝缘部件的所述端子部件的固定位置,
所述多个嵌合部位在以所述端子部件的固定位置为原点的正交座标的一个座标轴上隔着所述原点而分散配置。
17.一种电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组件至少包括一个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
CN201310306287.6A 2012-07-30 2013-07-19 蓄电元件以及电源组件 Active CN1035795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43179.8A CN108242513B (zh) 2012-07-30 2013-07-19 蓄电元件以及电源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69017A JP6119139B2 (ja) 2012-07-30 2012-07-30 蓄電素子及び電源モジュール
JP2012-169017 2012-07-30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43179.8A Division CN108242513B (zh) 2012-07-30 2013-07-19 蓄电元件以及电源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79536A CN103579536A (zh) 2014-02-12
CN103579536B true CN103579536B (zh) 2018-02-02

Family

ID=4991241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43179.8A Active CN108242513B (zh) 2012-07-30 2013-07-19 蓄电元件以及电源组件
CN201310306287.6A Active CN103579536B (zh) 2012-07-30 2013-07-19 蓄电元件以及电源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43179.8A Active CN108242513B (zh) 2012-07-30 2013-07-19 蓄电元件以及电源组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537133B2 (zh)
JP (1) JP6119139B2 (zh)
KR (1) KR102092970B1 (zh)
CN (2) CN108242513B (zh)
DE (1) DE1020132145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45848B (zh) 2015-01-12 2019-07-12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顶盖
USD804418S1 (en) * 2015-07-14 2017-12-05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Rechargeable battery
JP6623898B2 (ja) * 2016-03-30 2019-12-2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US10388933B2 (en) 2016-08-08 2019-08-20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WO2019102863A1 (ja) * 2017-11-21 2019-05-3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池ケース
US11329469B2 (en) * 2019-12-30 2022-05-10 Consolidated Edison Company Of New York, Inc. Apparatus to limit event energy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34304A (zh) * 2009-03-11 2010-09-15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可再充电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59683B1 (ko) * 2002-02-05 2008-09-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캡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한 이차전지
KR100696791B1 (ko) * 2005-04-27 2007-03-1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캡 조립체와 이를 구비하는 리튬이온 이차전지
JP4670958B2 (ja) * 2007-01-12 2011-04-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極およびバッテリ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245536B2 (ja) * 2008-05-23 2013-07-2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池
JP5418809B2 (ja) * 2008-10-16 2014-02-19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25904B2 (ja) * 2010-04-28 2014-06-18 日立ビーク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5790987B2 (ja) * 2010-05-17 2015-10-07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池及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US8916287B2 (en) * 2010-08-16 2014-12-23 Samsung Sdi Co., Ltd. Rechargeable battery
JP5679272B2 (ja) 2010-08-30 2015-03-04 エリーパワー株式会社 電極端子付き電池蓋および密閉型電池
JP2012164634A (ja) * 2011-01-20 2012-08-30 Gs Yuasa Corp 蓄電素子
CN103329303B (zh) 2011-01-31 2016-05-11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元件
US9023497B2 (en) 2011-02-18 2015-05-05 Samsung Sdi Co., Ltd. Secondary battery
US8748034B2 (en) 2011-04-14 2014-06-10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Battery including baffling member including one of projecting portion and recessed portion extending from lid plate
JP5862237B2 (ja) 2011-11-29 2016-02-16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34304A (zh) * 2009-03-11 2010-09-15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可再充电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79536A (zh) 2014-02-12
KR20140016169A (ko) 2014-02-07
DE102013214501A1 (de) 2014-01-30
JP6119139B2 (ja) 2017-04-26
CN108242513A (zh) 2018-07-03
JP2014026948A (ja) 2014-02-06
CN108242513B (zh) 2020-11-20
US20140030586A1 (en) 2014-01-30
KR102092970B1 (ko) 2020-03-24
US9537133B2 (en) 2017-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79536B (zh) 蓄电元件以及电源组件
US10461288B2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same
EP2390942B1 (en) Electrode terminal and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JP6115084B2 (ja) 蓄電素子
CN104795586B (zh) 蓄电元件
CN106025109B (zh) 蓄电元件
US7883795B2 (en) Secondary battery
US9105881B2 (en) Energy storage element
JP2006294524A (ja) 電池間接続構造
JP2009164102A (ja) 保護回路基板、バッテリパッ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222701A (ja) 組電池
CN110114932B (zh) 电池模块以及包括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
CN107887535A (zh) 蓄电元件
WO2013031761A1 (ja) 接続体、接続体の製造方法、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CN108630876A (zh) 蓄电元件
JP2013127948A (ja) 集電体、蓄電素子及び集電体の製造方法
KR20160030852A (ko) 축전 소자
CN103378338B (zh) 电池
JP2013012363A (ja) 蓄電素子
JP4168592B2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3239322A (ja) 電池パック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池パック
US9034513B2 (en) Energy storage device
JP2013118100A (ja) 電池パック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3500529A (ja) 方向に関係なく結合されるリングターミナルを含む電池パック
CN115881900A (zh) 应用于铅酸储能电池的通孔型双极板结构及其铅酸储能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