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72674B - 一种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572674B CN103572674B CN201310590310.9A CN201310590310A CN103572674B CN 103572674 B CN103572674 B CN 103572674B CN 201310590310 A CN201310590310 A CN 201310590310A CN 103572674 B CN103572674 B CN 10357267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ad
- hand rotation
- wagon flow
- configuration structure
- isla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 Road Signs Or Road Mark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之一种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包括进口道和出口道,进口道包括左转道、直行道以及特定车流右转道、常规右转道,出口道包括相对于该进口道具有的右向出口道,该右向出口道包括右边道、中间道以及左边道,其中:该右向出口道设有特定通道接地点,该直行道与该特定车流右转道之间还设有分隔岛,该特定车流右转道与该常规右转道之间还设有导流岛,在该分隔岛和导流岛相对的前端还架设有门架式交通标志牌,以及在该特定车流右转道与所述特定通道接地点之间以导向线连通。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分流右转导向及时、准确,解决了常规右转道无法进入特定通道或者即使可进入特定通道但需交织运行的问题,有效地提升平交口整体运行效率的良好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尤其是指一种受控分流右转解决出口道交织的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交通需求短期、快速、不均衡的增长在促进城市交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以交通拥堵为代表的诸多问题。近年来,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可持续、智能化发展的主要瓶颈,直接诱发交通事故率的上升以及环境污染加剧等亟待解决的交通问题。
平交口作为道路交通的咽喉与枢纽,是道路交通的瓶颈,往往又是道路拥堵的根源,它决定了道路交通系统通行能力、运行时间、行车延误、运营效率及安全等关键因素。随着现代交通的持续发展,上跨或下穿通道(一般包括上跨或下穿地面道路的通道、过江通道)越来越多,这些通道往往受到拆迁、纵坡的控制需在交叉口范围内接地,而通道接地点往往又是重要的交通发生吸引点,这就使得出口道设有特定通道平交口的交通特性变得更为复杂。
特定通道作为重要的交通发生吸引点,保障车流平顺、稳定地进入特定通道,减少与其他车辆的交织与冲突,成为提升平交口整体运行效率的关键。由于交通设计的不足以及导流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让驾驶员在短暂的反应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右转进入特定通道的车流与常规右转车流往往相互交织,造成右转车辆运行速度减小,右转车道通行能力降低,当车流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可由局部交通阻塞演变为平交口的交通拥堵,降低了平交口的整体运行效率。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受控分流右转解决出口道交织的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该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设置特定车流右转道并同时结合门架式交通标志引导,使驾驶员在短暂的反应时间内及时、准确作出判断,将特定车流与其它车流进行空间上的分离;针对通道接地点位于出口道右边道的情况,特定车流可不受平交口信号灯控制而按照常规右转车流的通行方式通过特定车流右转道进入特定通道;针对通道接地点位于出口道中间道和左边道的情况,结合平交口信号灯控制对特定车流与其他车流进行时间上的分离后,特定车流通过特定车流右转道明确行驶方向,平顺、稳定地进入特定通道,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平交口的整体运行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之一种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包括进口道和出口道,所述进口道包括左转道、直行道(或者直左道)以及特定车流右转道、常规右转道,所述出口道包括相对于该进口道具有的右向出口道,该右向出口道包括右边道、中间道以及左边道,其中:该右向出口道设有特定通道接地点,该直行道(或者直左道)与该特定车流右转道之间还设有分隔岛,该特定车流右转道与该常规右转道之间还设有导流岛,在该分隔岛和导流岛相对的前端还架设有门架式交通标志牌,以及在该特定车流右转道与所述特定通道接地点之间以导向线连通。
根据平面交叉口的条件,结合各方向行人流量,可设置地下过街通道、天桥或者斑马线供行人及自行车过街。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该进口道直行道(或直左道)与该特定车流右转道之间设有分隔岛。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该特定车流右转道与该常规右转道之间设有导流岛。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特定车流右转道由特定车流右转道入口道与导向道组合而成。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该特定车流右转道入口道为分隔岛与导流岛之间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车道组成。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该特定车流右转道导向道为车道导向线所标记的车道。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该门架式交通标志为门架式指路标志和(/或)门架式可变信息标志。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该门架式交通标志设置在特定车流右转道入口处。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该分隔岛和导流岛为实体岛,可用于安放门架式交通标志的立柱。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该特定通道为上跨或下穿地面道路的通道或过江通道或其他特定方向交通流。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该通道接地点为特定通道与平交口地面的连接处。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该接地点设置于所述右边道或中间道或左边道。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该地下行人过街通道、天桥或斑马线与该接地点的间距为0m至500m。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右转进入通道专用车道并同时结合门架式交通标志引导将通道车流与其它车流进行空间上的分离,有效解决了通道车流通过常规右转车道进入通道过程中交织长度不足或无法进入通道等问题,从而避免了交通紊乱,达成了交通安全有序的良好效果;
2.设置分隔岛与导流岛,消除了其他车流对通道车流的纵向干扰,使之通道车流通过车道导向线快速、有序、平顺地进入通道,减少了车辆在交叉口的行车延误,提高了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与通行效率;
3.通过设置右转进入通道专用车道并同时结合门架式交通标志引导,使驾驶员在短暂的反应时间内快速、准确做出判断,避免走错道或拥堵,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与经济损失;
4.通过有效地解决出口道设特定通道平交口右转交通组织的问题,则在相当多的设计中可以让通道接地点放在平交口内,以改善通道纵坡,避免使用过大纵坡值,从而提高行车平顺性和燃油经济性,从另一个角度增加了通道的安全性能与通行能力,从而改善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5.通过对平交口右转交通流在导流岛前提前分流,则右转交通流右转后去往不同方向过程中,减少或者取消了交织运行,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之平交口渠化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右转结构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右转结构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右转结构之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之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达成目的及功效,以下兹例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所示,一种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包括进口道10和相对的出口道20,所述进口道10包括左转道101、直行道102以及特定车流右转道103、常规右转道104,所述出口道20包括右边道201、中间道202以及左边道203,其中:该出口道20还设有通道接地点30,该直行道102与该特定车流右转道103之间还设有分隔岛40,该特定车流右转道103与常规右转道104之间还设有导流岛70,在该分隔岛40和导流岛70相对的前端还架设有门架式交通标志50,以及在该特定车流右转道103与该接地点30之间采用右转的导向线60连接。
请结合参阅图2所示,在该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中,该接地点30设于该右边道201临近斑马线80的0m至500m位置,同时在该特定车流右转道103至右边的通道接地点30与该常规右转道104至该右边道201的右边拓宽道之间设有导流岛70,其中:所述特定车流右转道103至该右边道201上的接地点30之间通过所述导向线60连通。
请结合参阅图3所示,在该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中,该接地点30设于该中间道202临近斑马线80的0m至500m位置,同时在该特定车流右转道103至右边的该右边道201与该常规右转道104至该右边道201的右边拓宽道之间设有导流岛70,其中:所述特定车流右转道103至右边的该中间道202上的接地点30之间通过所述导向线60连通。
请结合参阅图4所示,在该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中,该接地点30设于该左边道203临近斑马线80的0m至500m位置,同时在该特定车流右转道103至右边的该右边道201与该常规右转道104至该右边道201的右边拓宽道之间设有导流岛70,其中:所述特定车流右转道103至右边的该左边道203上的接地点30之间通过所述导向线60连通。
综上设计构思,使驾驶员在结合门架式交通标志时,可在短暂的时间内能够做到准确、迅速路况判断,并及时选择适宜车流通道通行,而达到充分利用交叉段有限空间上的分离,其中:设置分隔岛40与导流岛70,可消除其他车流对通道车流的纵向干扰,而接地点30在分别的右边道201、中间道202或左边道203设置可充分利用交叉段有限空间,如,特定车流通过特定车流右转道进入右边道201的接地点30是不受平交口信号灯控制而直接按照常规右转车流的通行方式右转进入特定通道;中间道202和左边道203接地点30的设置,可结合平交口信号灯控制对通道车流与其他车流进行时间上的分离;再结合导向线明确行驶方向所做的设计。综合上述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的实施,使车流中分流的车辆平顺、稳定地各行其道,避免冲突和交织,从而有效提升了平交口的整体运行效率。
综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不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依本发明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包括进口道和出口道,进口道包括左转道、直行道以及特定车流右转道、常规右转道,出口道包括连接进口道的右向出口道,右向出口道包括右边道、中间道以及左边道,其特征在于:右向出口道还包括导向线,导向线在特定车流右转道与接地点之间连接并以此形成特定通道,在直行道与特定车流右转道之间设有分隔岛,在特定车流右转道与常规右转道之间设有导流岛,在分隔岛和导流岛相对的前端架设有门架式交通标志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特定车流右转道由特定车流右转道入口道与导向道组合而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特定车流右转道入口道为分隔岛与导流岛之间的一个以上的车道组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导向道为车道导向线所标记的车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门架式交通标志牌为门架式指路标志牌和/或门架式可变信息标志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门架式交通标志牌设置在特定车流右转道入口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分隔岛和导流岛为实体岛,用于安放门架式交通标志牌的立柱。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特定通道为上跨或下穿地面道路的通道或过江通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接地点为特定通道与平交口地面的连接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接地点设置于出口道右边道或中间道或左边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可设置地下过街通道、天桥或斑马线供行人及自行车过街。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地下过街通道、天桥或斑马线与接地点的间距为0m至500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590310.9A CN103572674B (zh) | 2013-11-22 | 2013-11-22 | 一种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590310.9A CN103572674B (zh) | 2013-11-22 | 2013-11-22 | 一种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72674A CN103572674A (zh) | 2014-02-12 |
CN103572674B true CN103572674B (zh) | 2016-01-20 |
Family
ID=50045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590310.9A Active CN103572674B (zh) | 2013-11-22 | 2013-11-22 | 一种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572674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42225A (zh) * | 2003-11-07 | 2004-11-03 | 雍尚平 | 在信号交叉口一种新型的车道设置方式及其交通控制组织 |
CN1594738A (zh) * | 2004-06-30 | 2005-03-16 | 大连理工大学 | 三块板道路与交叉口交通组织改良方法 |
CN2773148Y (zh) * | 2005-04-13 | 2006-04-19 | 陈恩兵 | 城市道路十字平交道口 |
CN101463582B (zh) * | 2007-12-21 | 2016-05-11 | 黄宝文 | 交通设施更新设置的路口 |
ES2582206T3 (es) * | 2008-11-19 | 2016-09-09 | Vicente L. Simó Montaner | Sistema de gestión de tráfico en rotondas urbanas e interurbanas |
CN102808365B (zh) * | 2012-08-29 | 2014-07-16 | 周家齐 | 一种城市交叉路口电子程控左转时间车道的方法 |
-
2013
- 2013-11-22 CN CN201310590310.9A patent/CN103572674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72674A (zh) | 2014-0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894932B (zh) | 基于停车需求的城市道路一体化设计方法 | |
CN102296503B (zh) | 改进型全苜蓿叶立交桥 | |
CN105070080A (zh) | 一种左转无冲突的平面道路交叉口疏导系统 | |
CN104074112A (zh) | 一种城市道路上下游交叉口潮汐车道及其设计方法 | |
CN1752344A (zh) | 一种新型t型信号控制交叉囗交通设计与交通控制方法 | |
CN101463582A (zh) | 道路交通信号的设置及路口交通控制方法 | |
CN102881176B (zh) | 一种设公交专用道的三进口道交叉口渠化及信号配时方法 | |
CN102646331A (zh) | 十字形交叉口对角行人过街与机动车左转协同设计方法 | |
CN102518014A (zh) | 一种基于交通潮汐流特性的道路结构 | |
CN102268852A (zh) | 一种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两相位实施方法 | |
CN105672074A (zh) | 城市道路十字路口分流系统 | |
CN100383340C (zh) | 单向式立体交叉立交桥 | |
CN202099708U (zh) | 一种新型式道路十字路口的低立交桥 | |
CN104762856A (zh) | 世界城市交通无红绿灯快速立体交叉通道 | |
CN103266545A (zh) | 闹市区交叉路口大交通量立体互通分流系统 | |
CN203049396U (zh) | 路口快捷立交桥 | |
CN207619758U (zh) | 高流量立交路口 | |
CN103572674B (zh) | 一种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 | |
CN203307697U (zh) | 十字路口立交桥 | |
CN109778624A (zh) | 八方向同行通行方式的交叉路口及其通行方法 | |
CN203049395U (zh) | 准轨道交通道路系统 | |
CN108301271A (zh) | 一种交通路口绿全行方法 | |
CN101487214A (zh) | 城市十字路口人性化多功能立交桥 | |
CN101177927A (zh) | 快速通行道路系统 | |
CN204356601U (zh) | 一种平交口交通配置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