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68617A - 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68617A
CN103568617A CN201310344109.2A CN201310344109A CN103568617A CN 103568617 A CN103568617 A CN 103568617A CN 201310344109 A CN201310344109 A CN 201310344109A CN 103568617 A CN103568617 A CN 1035686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iving layer
black receiving
content
inorganic particle
qua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4410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68617B (zh
Inventor
仁藤康弘
加茂久男
野口哲朗
田栗亮
小栗勲
苏秀儿
八田直也
汤本真也
荒木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5686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86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686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861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02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details, e.g. multilayer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02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details, e.g. multilayer materials
    • B41M5/506Intermediate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2Macromolecular coa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42Multiple imaging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2Macromolecular coatings
    • B41M5/5218Macromolecular coatings characterised by inorganic additives, e.g. pigments, clays

Landscapes

  •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s And Recording Media Thereof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aper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记录介质。一种记录介质依次包括支持体、包含第一无机颗粒和第一粘结剂的第一墨接收层、包含第二无机颗粒和第二粘结剂的第二墨接收层以及作为最外表面层并包含第三无机颗粒、第三粘结剂和不同于所述第三无机颗粒且具有1.0至20.0μm的平均二次粒径的颗粒的第三墨接收层。所述第一粘结剂的含量与所述第一无机颗粒的含量的质量比大于第二粘结剂的含量与第二无机颗粒的含量的质量比。所述具有特定平均二次粒径的颗粒的含量相对于所述第三无机颗粒的含量为0.5质量%以上。

Description

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为了获得具有高墨吸收性的记录介质,已知包括支持体和设置在该支持体上的两层墨接收层的记录介质。日本专利特开2008-265110号公开了包括支持体和设置在该支持体上的两层墨接收层的记录介质。具体地,在靠近支持体配置的墨接收层中,粘结剂的含量相对于用作无机颗粒的水合氧化铝的含量为7质量%以上且12质量%以下。另一方面,在远离支持体配置的另一个墨接收层中,粘结剂的含量相对于水合氧化铝的含量为4质量%以上且6质量%以下。
此外,为了获得具有高耐擦伤性的记录介质,已对在记录介质的最外表面层引入细颗粒进行了研究。日本专利特开2003-341225号记载了通过在记录介质的最外表面层中引入大小为1至10μm的无机细颗粒来改进记录介质的耐擦伤性。
近年来,对于照片书(photo-book)和相簿(photo-album)的需求已逐渐增加。用于照片书或相簿的记录介质所需要的性质之一为容易用手指翻阅页面的性质,即良好的翻页性。另外,在商业印刷领域,假设当生产照片书或相簿时,使记录介质进行高速打印和高速输送。因此,用于照片书或相簿的记录介质所需要的性质进一步包括可实现高速打印的高墨吸收性,以及当高速输送记录介质时在记录介质的表面上不容易由输送辊形成擦伤的性质,即,高耐输送擦伤性。
然而,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所进行的研究,日本专利特开2008-265110和2003-341225号中所记载的记录介质在这些性质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具有良好的翻页性、高墨吸收性和高耐输送擦伤性的记录介质。
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记录介质依次包括支持体、第一墨接收层、第二墨接收层和作为记录介质的最外表面层的第三墨接收层。所述第一墨接收层包括第一无机颗粒和第一粘结剂。所述第二墨接收层包括第二无机颗粒和第二粘结剂。在所述第一墨接收层中的所述第一粘结剂的含量与所述第一无机颗粒的含量的质量比大于在所述第二墨接收层中的第二粘结剂的含量与第二无机颗粒的含量的质量比。所述第三墨接收层包括第三无机颗粒、第三粘结剂和不同于所述第三无机颗粒并具有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的平均二次粒径的颗粒,和所述具有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的平均二次粒径的颗粒的含量相对于在所述第三墨接收层中的所述第三无机颗粒的含量为0.5质量%以上。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具有良好的翻页性、高墨吸收性和高耐输送擦伤性的记录介质。
从以下参考附图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中,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为说明根据本发明层结构的实例的记录介质的示意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借助实施方案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
作为本发明的发明人所进行的各种研究的结果,发现通过以特定量在充当记录介质最外表面层的墨接收层中引入特定的颗粒,进一步在最外表面层与支持体之间设置两层墨接收层,并控制两层墨接收层的每一层中的粘结剂含量与无机颗粒含量的质量比以满足特定关系,来改进翻页性、耐输送擦伤性和墨吸收性。本发明中,将充当记录介质最外表面层的层称作"第三墨接收层"。设置在最外表面层与支持体之间的两个墨接收层从第三墨接收层朝支持体方向分别称作"第二墨接收层"和"第一墨接收层"。
具体地,在本发明中,第三墨接收层包含无机颗粒、具有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的平均二次粒径的颗粒(下文中还称作"大粒径颗粒")、粘结剂和交联剂,大粒径颗粒的含量相对于无机颗粒的含量为0.5质量%以上。此外,在设置于最外表面层和支持体之间的两层墨接收层中,靠近支持体设置的第一墨接收层中粘结剂的含量与无机颗粒的含量的质量比大于第二墨接收层中粘结剂的含量与无机颗粒的含量的质量比。利用该结构,可获得具有良好的翻页性、高墨吸收性和高耐输送擦伤性的记录介质。认为其原因如下:由于在图像记录期间大粒径颗粒存在于记录介质的表面,记录介质的表面与输送辊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因而不太可能形成由于输送造成的擦伤。另外,当记录介质用于照片书或相簿时,由于记录介质与用作下一页的另一记录介质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因而当翻阅页面时记录介质容易彼此分离。此外,在设置于最外表面层与支持体之间的两层墨接收层中,由于靠近支持体设置的第一墨接收层中粘结剂的含量与无机颗粒的含量的质量比大于第二墨接收层中粘结剂的含量与无机颗粒的含量的质量比,因而第一墨接收层具有较小的平均孔半径。因此,作为靠近支持体的墨接收层的第一墨接收层的毛细管作用增加,强力吸收施涂至记录介质表面上的墨,因而增加墨吸收性。在该情况下,由于特定量的大粒径颗粒存在于位于记录介质表面上的第三墨接收层,施涂至记录介质上的墨首先吸收于各自具有大体积的孔中且设置在大粒径颗粒之间,然后通过强毛细管作用从第三墨接收层的孔朝向第二和第一墨接收层迅速吸收。因此,进一步增加了墨吸收性。
如上述原理所述,各墨接收层的结构彼此协同影响,从而可实现本发明的优势。
记录介质
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记录介质顺次包括支持体、第一墨接收层、第二墨接收层和作为记录介质的最外表面层的第三墨接收层。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层结构的实例。如图1所示,记录介质包括支持体1、设置在支持体1上的第一墨接收层2、设置在第一墨接收层2上的第二墨接收层3和设置在第二墨接收层3上的第三墨接收层4。本发明中,记录介质可为用于喷墨记录方法的喷墨记录介质。以下将描述构成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记录介质的组分。
<支持体>
支持体的实例包括仅包含基纸(base paper)的支持体以及包含基纸和树脂层、即被覆有树脂的基纸的支持体。在本发明中,优选使用包含基纸和树脂层的支持体。在该情况中,树脂层可仅设置在基纸的一个表面上,但优选树脂层设置在基纸的两面上。
通过使用木浆作为主要材料,并可选地添加由聚丙烯等构成的合成浆或由尼龙或聚酯等构成的合成纤维造纸来生产基纸。木浆的实例包括阔叶树漂白硫酸盐纸浆(laubholz bleached kraft pulp,LBKP)、阔叶树漂白亚硫酸盐纸浆(LBSP)、针叶树(nadelholz)漂白硫酸盐纸浆(NBKP)、针叶树漂白亚硫酸盐纸浆(NBSP)、阔叶树(laubholz)溶解纸浆(LDP)、针叶树溶解纸浆(NDP)、落叶树未漂白硫酸盐纸浆(LUKP)和针叶树未漂白硫酸盐纸浆(NUKP)。这些可单独使用或以其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在这些各种类型的木浆中,优选使用具有高短纤维组分含量的LBKP、NBSP、LBSP、NDP和LDP。纸浆可为具有低杂质含量的化学纸浆(硫酸盐纸浆或亚硫酸盐纸浆)。还可使用为改进白色度而进行漂白处理的纸浆。可根据需要将施胶剂(sizing agent)、白色颜料、纸张增强剂(paper-strengthening agent)、荧光增白剂、水分保持剂、分散剂和软化剂等添加至基纸中。
本发明中,JIS P8118中规定的基纸的纸密度优选为0.6g/cm3以上且1.2g/cm3以下。此外,纸密度更优选0.7g/cm3以上且1.2g/cm3以下。
本发明中,当支持体包括树脂层时,树脂层的厚度优选为20μm以上且60μm以下。本发明中,通过下述方法计算树脂层的厚度。首先,用超薄切片机切断记录介质的截面,并用扫面电子显微镜观察截面。接下来,测定树脂层任意100个以上的点的厚度,并将其平均值定义为树脂层的厚度。本发明中其它层的厚度也通过相同方法计算。
在树脂层设置在基纸的两面上的情况下,在两面上的树脂层各自的厚度可满足上述范围。树脂层中使用的树脂可为热塑性树脂。热塑性树脂的实例包括丙烯酸类树脂、丙烯酸硅酮树脂、聚烯烃树脂和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这些树脂中,优选使用聚烯烃树脂。本发明中,术语"聚烯烃树脂"是指通过使用烯烃作为单体获得的聚合物。其具体实例包括乙烯、丙烯或异丁烯的均聚物及其共聚物。这些聚烯烃树脂可根据需要单独使用或以两种以上的树脂组合使用。这些聚烯烃树脂中,优选使用聚乙烯。优选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用作聚乙烯。树脂层可包含白色颜料、荧光增白剂、群青(ultramarine)等,以便调整不透明度、白色度和色相。这些中,优选引入白色颜料,这是因为可改进不透明度。白色颜料的实例包括金红石型二氧化钛和锐钛矿型二氧化钛。
<墨接收层>
本发明中,墨接收层可仅设置在支持体的一个表面上,或设置在支持体的两面上。本发明中,墨接收层优选设置在支持体的两面上。设置在支持体一个表面上的所有墨接收层的总厚度优选30μm以上且45μm以下。
本发明中,墨接收层由至少三层构成,即第一墨接收层、第二墨接收层和作为记录介质最外表面层的第三墨接收层。可在第三墨接收层上进一步设置层,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优势即可。现将描述可包括在各墨接收层中的材料。
(第一墨接收层)
本发明中,第一墨接收层包含无机颗粒和粘结剂。为了区别构成第二和第三墨接收层的材料,将包含在第一墨接收层中的无机颗粒称作"第一无机颗粒",并将包含在第一墨接收层中的粘结剂称作"第一粘结剂"。构成各墨接收层的材料可相同或不同。例如,第一墨接收层中的第一无机颗粒、第二墨接收层中的第二无机颗粒和第三墨接收层中的第三无机颗粒可相同或不同。
第一墨接收层的厚度优选20μm以上且35μm以下,更优选25μm以上且30μm以下。
(1)无机颗粒
无机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优选50nm以下,更优选1nm以上且30nm以下,并特别优选3nm以上且10nm以下。本发明中,无机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为当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无机颗粒时,具有与无机颗粒的一次颗粒的投影面积相等的面积的圆的直径的数均粒径。在该情况下,对至少100个以上的点进行测定。
本发明中,可在用分散剂分散无机颗粒的状态下将无机颗粒用于墨接收层涂布液。分散状态下的无机颗粒的平均二次粒径优选0.1nm以上且500nm以下,更优选1nm以上且300nm以下,并特别优选10nm以上且250nm以下。分散状态下的无机颗粒的平均二次粒径可通过动态光散射法测量。
本发明中,第一无机颗粒在第一墨接收层中的含量(质量%)优选30质量%以上且98质量%以下,更优选70质量%以上且96质量%以下。
本发明中,当形成第一墨接收层时第一无机颗粒的涂布量(g/m2)优选8g/m2以上且45g/m2以下。当第一无机颗粒的量在上述范围内时,第一墨接收层可容易具有优选的厚度。第一无机颗粒的涂布量更优选15g/m2以上且30g/m2以下。
用于本发明的无机颗粒的实例包括由水合氧化铝、氧化铝、二氧化硅、胶体二氧化硅、二氧化钛、沸石、高岭土、滑石、水滑石、氧化锌、氢氧化锌、硅酸铝、硅酸钙、硅酸镁、氧化锆和氢氧化锆等构成的颗粒。这些无机颗粒可根据需要单独使用或以两种以上的无机颗粒组合使用。在上述无机颗粒中,优选使用水合氧化铝、氧化铝和二氧化硅,这些全部可形成显示高墨吸收性的多孔结构。
可适当用于墨接收层的水合氧化铝为由通式(X)表示的水合氧化铝:
Al2O3-n(OH)2n·mH2O  通式  (X)
(其中n表示0、1、2或3,m为0以上且10以下、优选0以上且5以下,然而,m和n不同时为0)。注意,m可不表示整数,因为在许多情况下,mH2O表示不参与晶格形成的可除去的水相。另外,m可在加热水合氧化铝时达到0。
本发明中,水合氧化铝可通过已知方法生产。具体地,其实例包括其中烷氧基铝被水解的方法、其中铝酸钠被水解的方法、以及其中通过向铝酸钠水溶液中添加硫酸铝或氯化铝来中和铝酸钠水溶液的方法。
已知的水合氧化铝的晶体结构根据热处理温度包括无定形、三水铝石和勃姆石。水合氧化铝的晶体结构可通过X射线衍射来分析。本发明中,这些中,优选具有勃姆石结构的水合氧化铝或无定形水合氧化铝。其具体实例包括例如日本专利特开7-232473、8-132731、9-66664和9-76628中记载的水合氧化铝。商购可得的水合氧化铝的实例包括DISPERAL HP14和HP18(二者均由Sasol制造)。这些可根据需要单独使用或以其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本发明中,水合氧化铝具有优选100m2/g以上且200m2/g以下、并更优选125m2/g以上且190m2/g以下的比表面积,比表面积由BET法测定。BET法为其中使具有已知大小的分子或离子吸附于样品表面上,并基于吸附量测定样品的比表面积。本发明中,将氮气用作允许吸附于样品上的气体。
水合氧化铝优选具有板状形状。此外,平均径厚比,即水合氧化铝平板表面的平均一次粒径与水合氧化铝的平均颗粒厚度之比优选3.0以上且10以下。平均颗粒厚度如下测定。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水合氧化铝颗粒,并选择任意10个水合氧化铝颗粒。由10个水合氧化铝颗粒的厚度的个数平均值计算平均颗粒厚度。另外,平板表面的最小粒径与平板表面的最大粒径之比优选0.60以上且1.0以下。
气相法氧化铝优选用作墨接收层中的氧化铝。此类气相法氧化铝的实例包括γ-氧化铝、α-氧化铝、δ-氧化铝、θ-氧化铝和χ-氧化铝。这些中,从图像的光学浓度和墨吸收性的观点,优选使用γ-氧化铝。气相法氧化铝的具体实例包括AEROXIDE Alu C、Alu130和Alu65(全部由EVONIK Industries制造)。
本发明中,由BET法测定的气相法氧化铝的比表面积优选50m2/g以上,更优选80m2/g以上。气相法氧化铝的比表面积优选150m2/g以下,更优选120m2/g以下。
气相法氧化铝的平均一次粒径优选5nm以上,更优选11nm以上。气相法氧化铝的平均一次粒径优选30nm以下,更优选15nm以下。
用于本发明的水合氧化铝和氧化铝可以以水分散液的形式在墨接收层涂布液中混合。可将酸用作水分散液用分散剂。由通式(Y)表示的磺酸A优选用作酸,这是因为可获得抑制图像渗色的效果:
R-SO3H    通式(Y)
(其中R表示氢原子、具有1至4个碳原子的烷基或具有1至4个碳原子的烯基,R可被氧基、卤原子、烷氧基或酰基取代。)本发明中,相对于水合氧化铝和氧化铝的总含量,酸的含量优选1.0质量%以上且2.0质量%以下,更优选1.3质量%以上且1.6质量%以下。
用于墨接收层的二氧化硅根据其生产方法广义上分为两种二氧化硅,即,通过湿式法获得的二氧化硅和通过干式法(气相法)获得的二氧化硅。已知的湿式法为其中通过硅酸盐的酸解(acid decomposition)生产活性二氧化硅、将活性二氧化硅适当地聚合以凝固和沉淀聚合产物,从而获得水合二氧化硅的方法。已知的干式法(气相法)的实例包括通过下述方法获得无水二氧化硅的方法:其中在高温下在气相中水解卤化硅的方法(火焰水解法)或其中在电炉中通过弧光将石英砂和焦炭加热、还原并气化,并将所得气体用空气氧化的方法(电弧法)。本发明中,优选使用通过干式法(气相法)获得的二氧化硅(下文中还称作"气相法二氧化硅")。其原因如下。气相法二氧化硅具有特别大的比表面积,因而具有特别高的墨吸收性。另外,气相法二氧化硅具有低折射率因而可赋予墨接收层以透明性,从而获得良好的显色性。气相法二氧化硅的具体实例包括AEROSIL(由Nippon Aerosil Co.,Ltd.制造)和Reolosil QS系列(由TOKUYAMA Corporation制造)。
本发明中,由BET法测定的气相法二氧化硅的比表面积优选50m2/g以上且400m2/g以下,更优选200m2/g以上且350m2/g以下。
本发明中,优选用分散剂分散气相法二氧化硅的颗粒的状态下将气相法二氧化硅用于墨接收层涂布液。分散状态下的气相法二氧化硅更优选具有50nm以上且300nm以下的粒径。分散状态下的气相法二氧化硅的粒径可通过动态光散射法测定。
本发明中,水合氧化铝、氧化铝和二氧化硅可作为混合物使用。具体地,选自水合氧化铝、氧化铝和二氧化硅的至少两种可以以粉末形式混合并分散,从而制备分散液。本发明中,水合氧化铝和气相法氧化铝优选用作无机颗粒。在该情况下,包含在第一墨接收层中的水合氧化铝的含量(质量%)与气相法氧化铝的含量(质量%)的质量比优选60/40以上且95/5以下。即,水合氧化铝的含量优选为气相法氧化铝的含量的1.5倍以上且19.0倍以下。此外,水合氧化铝的含量与气相法氧化铝的含量的质量比更优选75/25以上且85/15以下。即,水合氧化铝的含量优选为气相法氧化铝的含量的3.0倍以上且5.7倍以下。
(2)粘结剂
本发明中,术语"粘结剂"是指可粘结无机颗粒以形成涂膜的材料。
本发明中,第一墨接收层中的第一粘结剂的含量与第一无机颗粒的含量的质量比P1优选10.5质量%以上且17.0质量%以下。当质量比P1小于10.5质量%时,墨接收层中无机颗粒之间的粘着力弱,并且可能不会充分获得耐输送擦伤性的改进效果。当质量比P1大于17.0质量%时,墨接收层中的孔容积小,并且可能不会获得墨吸收性的改进效果。
粘结剂的实例包括淀粉衍生物如氧化淀粉、醚化淀粉和磷酸-酯化淀粉;纤维素衍生物如羧甲基纤维素和羟乙基纤维素;酪蛋白、明胶、大豆蛋白、聚乙烯醇及其衍生物;聚乙烯吡咯烷酮;马来酸酐树脂;共轭聚合物如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共聚物的胶乳;丙烯酸类聚合物如丙烯酸酯聚合物和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的胶乳;乙烯基聚合物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胶乳;通过用具有如羧基等官能团的单体将上述聚合物改性所获得的官能团改性的聚合物胶乳;通过用阳离子基团将上述聚合物阳离子化所获得的阳离子化聚合物;通过用阳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将上述聚合物的表面阳离子化所获得的阳离子化聚合物;通过在阳离子性聚乙烯醇的存在下将构成上述聚合物任一种的单体聚合以使聚乙烯醇分布在聚合物的表面所获得的聚合物;通过在阳离子胶粒的悬浮分散液中将构成上述聚合物任一种的单体聚合以使阳离子胶粒分布在聚合物的表面上所获得的聚合物;热固性合成树脂如三聚氰胺树脂和脲醛树脂的水性粘结剂;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的聚合物和共聚物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以及合成树脂如聚氨酯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醇缩丁醛和醇酸树脂。这些粘结剂可根据需要单独使用或以两种以上的粘结剂组合使用。
在上述粘结剂中,优选使用聚乙烯醇和聚乙烯醇衍生物。聚乙烯醇衍生物的实例包括阳离子改性的聚乙烯醇、阴离子改性的聚乙烯醇、硅烷醇改性的聚乙烯醇和聚乙烯醇缩醛。作为阳离子改性的聚乙烯醇,如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61-10483号中记载的,优选在聚乙烯醇的主链或侧链具有伯氨基至叔氨基和季铵基中的任一种的聚乙烯醇。
聚乙烯醇可通过例如使聚乙酸乙烯酯皂化来合成。聚乙烯醇的皂化度优选80摩尔%以上且100摩尔%以下,更优选85摩尔%以上且98摩尔%以下。注意,皂化度为当通过使聚乙酸乙烯酯皂化获得聚乙烯醇时由皂化反应产生的羟基的摩尔数的比例。将根据JIS-K6726中所记载的方法测定的值用于本发明。聚乙烯醇的平均聚合度优选1,500以上,更优选2,000以上且5,000以下。本发明中,将根据JIS-K6726中所记载的方法测定的粘均聚合度用作平均聚合度。
在墨接收层涂布液的制备中,聚乙烯醇或聚乙烯醇衍生物可以以水溶液的形式使用。在此类情况中,在水溶液中聚乙烯醇或聚乙烯醇衍生物的固成分优选3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
(3)交联剂
本发明中,第一墨接收层可进一步包含第一交联剂。交联剂的实例包括醛系化合物、三聚氰胺系化合物、异氰酸酯系化合物、锆系化合物、酰胺系化合物、铝系化合物、硼酸和硼酸盐。这些交联剂可根据需要单独使用或以两种以上的化合物组合使用。特别地,当聚乙烯醇或聚乙烯醇衍生物用作粘结剂时,在上述交联剂中,优选使用硼酸和硼酸盐。即,第一交联剂、第二交联剂和第三交联剂各自独立地优选为选自硼酸和硼酸盐的至少一种。
硼酸的实例包括原硼酸(H3BO3)、偏硼酸和二硼酸。硼酸盐可为上述任一种硼酸的水溶性盐。其实例包括硼酸的碱金属盐如硼酸的钠盐和硼酸的钾盐;硼酸的碱土金属盐如硼酸的镁盐和硼酸的钙盐;和硼酸的铵盐。这些中,从涂布液随时间的稳定性以及抑制裂纹产生的效果的观点,优选使用原硼酸。
交联剂的使用量可根据生产条件等适当调节。本发明中,第一墨接收层中第一交联剂的含量与第一粘结剂的含量的质量比B1优选1.0质量%以上且50.0质量%以下,更优选10.5质量%以上且20.0质量%以下。
此外,在粘结剂为聚乙烯醇及交联剂为选自硼酸和硼酸盐的至少一种的情况下,相对于第一墨接收层中聚乙烯醇的含量,硼酸和硼酸盐的总含量优选10质量%以上且15质量%以下。
第一墨接收层中交联剂的含量与无机颗粒的含量的质量比优选1.5质量%以上且2.5质量%以下。
(4)其他添加剂
本发明中,除上述组分以外第一墨接收层可包含添加剂。添加剂的具体实例包括pH调整剂、增稠剂、流动性改进剂、消泡剂、抑泡剂(foam inhibitor)、表面活性剂、脱模剂、渗透剂、着色颜料、着色燃料、荧光增白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防腐剂(antiseptic agent)、抗真菌剂、防水剂、染料固定剂、固化剂和耐候材料。
(第二墨接收层)
第二墨接收层包含第二无机颗粒和第二粘结剂。第二墨接收层的厚度优选5μm以上且15μm以下。
(1)无机颗粒
作为第二墨接收层的第二无机颗粒,可使用与示例为可用于第一墨接收层的无机颗粒的那些相同的无机颗粒。关于第二无机颗粒的物性的优选范围,除了下述范围以外,也与第一无机颗粒的那些相同。该相同也适用于以下关于粘结剂和交联剂的描述。
本发明中,第二墨接收层中的第二无机颗粒的含量(质量%)优选30质量以上且98质量%以下,更优选70质量%以上且96质量%以下。
本发明中,当形成第二墨接收层时第二无机颗粒的涂布量(g/m2)优选3g/m2以上且15g/m2以下。当第二无机颗粒的量在上述范围内时,第二墨接收层可容易具有优选的厚度。
(2)粘结剂
作为第二墨接收层的粘结剂,可使用与示例为可用于第一墨接收层的粘结剂的那些相同的化合物。
本发明中,第二墨接收层中第二粘结剂的含量与第二无机颗粒的含量的质量比P2优选7.0质量%以上且10.5质量%以下。当质量比P2小于7.0质量%时,墨接收层中无机颗粒之间的粘着力弱,且可能不会充分获得耐输送擦伤性的改进效果。当质量比P2大于10.5质量%时,墨接收层中的孔容积小,且可能不会充分获得墨吸收性的改进效果。
(3)交联剂
本发明中,第二墨接收层可进一步包含第二交联剂。作为第二墨接收层的交联剂,可使用与示例为可用于第一墨接收层的交联剂的那些相同的化合物。
交联剂的使用量可根据生产条件等适当调整。本发明中,第二墨接收层中的第二交联剂的含量与第二粘结剂的含量的质量比B2优选1.0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更优选8.8质量%以上且23.8质量%以下。
此外,在粘结剂为聚乙烯醇及交联剂为选自硼酸和硼酸盐的至少一种的情况下,相对于第二墨接收层中聚乙烯醇的含量,硼酸和硼酸盐的总含量优选10质量%以上且15质量%以下。
第二墨接收层中交联剂的含量与无机颗粒的含量的质量比优选1.1质量%以上且1.4质量%以下。
(4)其他添加剂
本发明中,除上述组分以外第二墨接收层可包含添加剂。具体地,可使用与示例为可用于第一墨接收层的其他添加剂的那些相同的化合物。
(第三墨接收层)
第三墨接收层包含第三无机颗粒、不同于所述第三无机颗粒并具有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的平均二次粒径的颗粒、第三粘结剂和第三交联剂。第三墨接收层的厚度优选0.1μm以上且18μm以下,更优选0.1μm以上且5μm以下,且特别优选0.2μm以上且2.0μm以下。
(1)无机颗粒
作为第三墨接收层的第三无机颗粒,可使用与示例为可用于第一墨接收层的无机颗粒的那些相同的无机颗粒。
本发明中,第三墨接收层中第三无机颗粒的含量(质量%)优选30质量%以上且98质量%以下,更优选70质量%以上且96质量%以下。
本发明中,当形成第三墨接收层时第三无机颗粒的涂布量(g/m2)优选0.1g/m2以上且18g/m2以下。当第三无机颗粒的量在上述范围内时,第二墨接收层可容易具有优选的厚度。
(2)不同于所述第三无机颗粒并具有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的平均二次粒径的颗粒
本发明中,第三墨接收层包含不同于所述第三无机颗粒并具有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的平均二次粒径的大粒径颗粒。平均二次粒径优选2.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更优选2.0μm以上且6.0μm以下。当颗粒的平均二次粒径小于1.0μm时,可能不会充分获得记录介质的翻页性。另外,颗粒是致密排列的,这导致墨吸收性的降低。当颗粒的平均二次粒径大于20.0μm时,颗粒之间的粘合性弱,因而耐输送擦伤性可降低。在第三墨接收层中,具有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的平均二次粒径的颗粒的平均二次粒径优选比第三无机颗粒的平均二次粒径大。大粒径颗粒的平均二次粒径如下测定。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以50,000倍放大倍率观察记录介质的表面,并选择存在于表面上的任意100个颗粒。测定100个颗粒的粒径,并计算数均粒径。
第三墨接收层中大粒径颗粒的含量相对于第三无机颗粒的含量为0.5质量%以上。此外,大粒径颗粒的含量更优选5.0质量%以下。大粒径颗粒的含量特别优选1.5质量%以上且4.0质量%以下。当大粒径颗粒的含量小于0.5质量%时,大粒径颗粒的量小,且可能不会充分获得翻页性和耐输送擦伤性。当大粒径颗粒的含量超过5.0质量%时,大粒径颗粒的量大,且在表面上形成凹凸,这可导致光泽度的降低。
大粒径颗粒的实例包括湿法二氧化硅和树脂颗粒。本发明中,优选使用湿法二氧化硅。湿法二氧化硅为通过湿式法获得的二氧化硅,在湿式法中通过硅酸盐的酸解生产活性二氧化硅、将活性二氧化硅适当地聚合以凝固和沉淀聚合产物,从而获得水合二氧化硅。特别地,优选沉淀法二氧化硅或凝胶法二氧化硅。沉淀法二氧化硅可通过使硅酸钠与硫酸在碱性条件下反应来获得。沉淀法二氧化硅的具体实例包括NIPSIL K-500(由Tosoh Silica Corporation制造)FINESIL;X-37、X-37B和X-45(它们所有均由Tokuyama Corporation制造)。凝胶法二氧化硅可通过使硅酸钠与硫酸在酸性条件下反应来获得。凝胶法二氧化硅的具体实例包括MIZUKASIL P-707和P78A(二者由MizusawaIndustrial Chemicals,Ltd.制造)。湿法二氧化硅的表面通常阴离子带电。其表面阴离子带电的湿法二氧化硅也可适当地使用,这是由于其与无机颗粒的高相容性。可选地,湿法二氧化硅的表面可通过阳离子树脂而阳离子带电。
树脂颗粒的实例包括由聚酰胺树脂、聚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烯烃树脂、聚砜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偏二氯乙烯树脂、聚苯硫醚树脂、离聚物树脂、丙烯酸类树脂、乙烯基树脂、脲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聚氨酯树脂、尼龙、纤维素化合物和淀粉组成的颗粒。这些中,优选聚烯烃树脂。树脂颗粒的形状不特别限定。树脂颗粒的形状越接近于球形越好。树脂颗粒的形状更优选为真球形。从相容性的观点,树脂颗粒的表面优选具有与用于墨接收层的无机颗粒的离子性相同的离子性,或优选非离子性。例如,在无机颗粒为阳离子性的情况下,所用树脂颗粒优选为阳离子性或非离子性。
(3)粘结剂
作为第三墨接收层的粘结剂,可使用与示例为可用于第一墨接收层的粘结剂的那些相同的粘结剂。
本发明中,第三墨接收层中第三粘结剂的含量与第三无机颗粒的含量的质量比优选7.0质量%以上且11.0质量%以下,更优选8.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
(4)交联剂
本发明中,第三墨接收层可进一步包含第三交联剂。作为第三墨接收层的交联剂,可使用与示例为可用于第一墨接收层的交联剂的那些相同的交联剂。
交联剂的使用量可根据生产条件等适当调整。本发明中,第三墨接收层中的第三交联剂的含量与第三粘结剂的含量的质量比优选10.0质量%以上且30.0质量%以下,更优选12.0质量%以上且25.0质量%以下。
(5)其他添加剂
本发明中,除上述组分以外第三墨接收层可包含添加剂。具体地,可使用与示例为可用于第一墨接收层的其他添加剂的那些相同的化合物。
(各墨接收层之间的关系)
如上所述,本发明中,第一墨接收层中第一粘结剂的含量与第一无机颗粒的含量的质量比P1大于第二墨接收层中第二粘结剂的含量与第二无机颗粒的含量的质量比P2。
记录介质的生产方法
本发明中,记录介质的生产方法不特别限定。记录介质的生产方法可包括制备墨接收层涂布液的步骤,和将墨接收层涂布液施涂至支持体上的步骤。以下将描述记录介质的生产方法。
<支持体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中,可使用常用的造纸方法作为基纸的制备方法。造纸机的实例包括长网造纸机(Fourdrinier machine)、圆网造纸机(cylinder machine)、筒式造纸机(drum machine)和夹网造纸机(twin-wire machine)。为了增加基纸的表面平滑性,表面处理可通过在造纸过程期间或之后施加热和压力来进行。表面处理方法的实例包括压延处理如机器压延(machine calendaring)和多辊压延(super calendaring)。
在基纸上设置树脂层的方法,即用树脂被覆基纸的方法的实例包括熔融挤出法、湿式层压法和干式层压法。这些方法中,优选熔融挤出法,其中在基纸的一面或两面上挤出熔融树脂,从而用树脂被覆基纸。广泛使用的方法的实例为包括如下的方法(也称作"挤出涂布法"):使从挤出模中挤出的树脂与在轧辊和冷却辊之间的辊隙点(nip point)处输送的基纸相接触,并用辊隙使树脂与基纸压力结合,从而使基纸与树脂层层压。在通过熔融挤出法的树脂层形成中,可进行预处理,以使基纸与树脂层更牢固地彼此粘合。预处理的实例包括利用硫酸和铬酸的混合物的酸蚀处理、利用气体火焰的火焰处理、紫外线照射处理、电晕放电处理、辉光放电处理和利用钛酸烷基酯等的锚固涂布处理等。这些预处理中,优选电晕放电处理。
<墨接收层的形成方法>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记录介质中,例如,可采用以下方法作为在支持体上形成墨接收层的方法。首先,制备墨接收层涂布液,然后将涂布液施涂至支持体上并干燥。因此,可获得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记录介质。本发明中,可采用顺序涂布法或同时多层涂布法。在顺序涂布法中,制备各墨接收层形成用涂布液,将第一墨接收层形成用涂布液施涂至支持体上,然后干燥,将第二墨接收层形成用涂布液施涂于其上,然后干燥,并将第三墨接收层形成用涂布液施涂于其上,然后干燥。在同时多层涂布法中,制备各墨接收层形成用涂布液,并将涂布液同时施涂至支持体上。特别地,从高生产力的观点优选使用滑动珠涂(slide bead)系统或滑动帘涂系统等的同时多层涂布法。涂布液可在涂布期间加热。涂布后的干燥方法的实例包括使用热风干燥机如直线隧道式干燥机、拱状干燥机、气环式干燥机(air-loop dryer)或正弦曲线气浮式干燥机(sine-curve air float dryer)的方法;和使用利用红外线、加热或微波等的干燥机的方法。
实施例
将借助实施例和比较例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本发明不受限于下述实施例,只要其不超过本发明的要旨即可。注意,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下述实施例的描述中的术语"份"基于质量。
记录介质的制备
<支持体的制备>
将80份根据加拿大标准游离度(Canadian Standard Freeness,CSF)的游离度(freeness)为450mL的LBKP、20份根据加拿大标准游离度(CSF)的游离度为480mL的NBKP、0.60份阳离子化淀粉、10份重质碳酸钙、15份轻质碳酸钙、0.10份烷基烯酮二聚体和0.030份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混合。将水添加至所得混合物中,以便混合物具有3.0质量%的固成分,从而制备纸料。随后,利用长网造纸机对纸料进行造纸,其中进行三段湿压,随后用多筒式干燥机干燥。然后使用施胶压榨装置用氧化淀粉的水溶液浸渍所得纸,以便在干燥后具有1.0g/m2的固成分,然后干燥。此外,对纸进行机械压延精制,从而制备具有基重170g/m2、Stockigt施胶度(Stockigt sizing degree)100秒、透气度50秒、别克平滑度(Bekk smoothness)30秒、Gurley刚度(Gurley stiffness)11.0mN和厚度100μm的基纸。接下来,将包含70份低密度聚乙烯、20份高密度聚乙烯和10份氧化钛的树脂组合物施涂至基纸的表面上,以使干燥涂布量为25g/m2。该表面称作支持体的"主表面"。此外,将包含50份低密度聚乙烯的树脂组合物施涂至基纸的另一面,以使干燥涂布量为25g/m2。因此,制备支持体。
<无机颗粒分散液的制备>
(无机颗粒分散液1的制备)
向160.0g纯水添加40.0g水合氧化铝DISPERAL HP14(由Sasol制造)和0.6g(相对于水合氧化铝的固成分为1.5质量%)甲磺酸。然后用混合机搅拌所得混合物30分钟。因此,制备包含水合氧化铝作为无机颗粒的无机颗粒分散液1(固成分:20.0质量%)。无机颗粒分散液1中的水合氧化铝具有130nm的平均一次粒径。
(无机颗粒分散液2的制备)
向160.0g纯水添加40.0g气相法氧化铝AEROXIDE Alu C(由EVONIKIndustries制造)和0.5g(相对于气相法氧化铝的固成分为1.3质量%)甲磺酸。然后用混合机搅拌所得混合物30分钟。因此,制备包含气相法氧化铝作为无机颗粒的无机颗粒分散液2(固成分:20.0质量%)。无机颗粒分散液2中的气相法氧化铝具有160nm的平均一次粒径。
(无机颗粒分散液3的制备)
向160.0g纯水添加40.0g气相法氧化铝AEROXIDE Alu65(由EVONIKIndustries制造)和0.5g(相对于气相法氧化铝的固成分为1.3质量%)甲磺酸。然后用混合机搅拌所得混合物30分钟。因此,制备包含气相法氧化铝作为无机颗粒的无机颗粒分散液3(固成分:20.0质量%)。无机颗粒分散液3中的气相法氧化铝具有180nm的平均一次粒径。
(无机颗粒分散液4的制备)
向160.0g纯水添加40.0g气相法氧化铝AEROXIDE Alu130(由EVONIKIndustries制造)和0.5g(相对于气相法氧化铝的固成分为1.3质量%)甲磺酸。然后用混合机搅拌所得混合物30分钟。因此,制备包含气相法氧化铝作为无机颗粒的无机颗粒分散液4(固成分:20.0质量%)。无机颗粒分散液4中的气相法氧化铝具有150nm的平均一次粒径。
<粘结剂水溶液>
通过使用聚合度为3,500和皂化度为88摩尔%的聚乙烯醇PVA235(由Kuraray Co.,Ltd.制造)制备固成分为9.0质量%的粘结剂水溶液。
<大粒径颗粒的制备>
如下所述制备大粒径颗粒,并测定颗粒的平均二次粒径。
(湿法二氧化硅颗粒)
颗粒A:FINESIL X-37B(由Tokuyama Corporation制造,平均二次粒径:3.0μm)
颗粒B:NIPGEL BY-001(由Tosoh Silica Corporation制造,平均二次粒径:20.0μm)
颗粒C:MIZUKASIL P-707A(由Mizusawa Industrial Chemicals,Ltd.制造,平均二次粒径:1.0μm)
颗粒D:MIZUKASIL P-707M(由Mizusawa Industrial Chemicals,Ltd.制造,平均二次粒径:35.0μm)
(树脂颗粒)
颗粒E:NBX-8(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制造,平均一次粒径:5.0μm)<记录介质的制备>
用帘式涂布机将第一涂布液、第二涂布液、第三涂布液以该顺序同时施涂至上述制备的支持体上,并在100℃下热风干燥,由此获得记录介质。在该步骤中,将膜厚度(μm)控制为表1和2所示的值。所用第一和第二涂布液各自通过将上述制备的无机颗粒分散液(固成分:20.0质量%)、粘结剂水溶液(固成分:9.0质量%)和充当交联剂的硼酸水溶液(固成分:5.0质量%)混合以便将固成分的比例控制为表1所示的比例来制备。所用第三涂布液通过将无机颗粒分散液(固成分:20.0质量%)、大粒径颗粒、粘结剂水溶液(固成分:9.0质量%)和硼酸水溶液(固成分:5.0质量%)混合以便将固成分的比例控制为表2所示的比例来制备。
Figure BDA00003639550700221
Figure BDA00003639550700231
Figure BDA00003639550700241
Figure BDA00003639550700251
[评价]
本发明中,下述"记录介质的翻页性的评价"、"墨吸收性的评价"和"耐输送擦伤性的评价"的评价标准中的AA-B被认为是优选的水平,评价标准中的C和D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水平。当图像记录在下述各评价中的记录介质上时,使用其中包括墨盒BCI-321(由CANON KABUSHIKI KAISHA制造)的喷墨记录设备PIXUS MP990(由CANON KABUSHIKI KAISHA制造)进行记录。在23℃温度和的50%相对湿度下进行记录。在上述喷墨记录设备中,将在600dpi×600dpi的分辨率下、在1/600英寸×1/600英寸的单元区域内设置一滴约11ng的墨的条件下记录的图像定义为100%记录任务。
(记录介质的翻页性的评价)
使用20个切成A4大小的记录介质制备相簿。通过用手指翻阅相簿来评价记录介质的翻页性。评价标准如下。评价结果示于表3。
AA:表面的滑动性非常高且翻页性非常好。
A:表面的滑动性高且翻页性良好。
B:表面具有滑动性且页面容易翻阅。
C:表面的滑动性低且记录介质趋于稍微相互粘附。翻页性稍差。
D:表面的滑动性非常低且记录介质趋于相互粘附翻页性差。
(墨吸收性的评价)
使用上述喷墨记录设备在记录介质上记录5个具有150%、200%、250%、300%和350%的记录任务的绿色实心图像。通过目视观察图像中的成珠现象发生与否来评价墨吸收性。成珠现象为其中墨滴在被记录介质吸收之前彼此结合的现象。已知成珠现象与墨吸收性高度相关。当即使在具有高记录任务的图像中也不发生成珠现象时,确定墨吸收性高。评价结果示于表3。
AA:即使在具有350%的记录任务的图像中也不发生成珠现象。
A:在具有300%的记录任务的图像中不发生成珠现象,但在具有350%的记录任务的图像中发生。
B:在具有250%的记录任务的图像中不发生成珠现象,但在具有300%的记录任务的图像中发生。
C:在具有200%的记录任务的图像中不发生成珠现象,但在具有250%的记录任务的图像中发生。
D:即使在具有200%的记录任务的图像中也发生成珠现象。
(耐输送擦伤性的评价)
改造上述喷墨记录设备,以使输送辊的压力可调整为1.5-2.0kgf。使用喷墨记录设备在记录介质的整个表面上记录黑色实心图像(具有100%的记录任务)。通过目视观察由输送辊形成的且在记录后在记录介质上的输送擦伤的存在与否来评价记录介质的耐输送擦伤性。评价标准如下。评价结果示于表3。
AA:即使当输送辊的压力为2.0kgf时也未观察到输送擦伤。
A:当输送辊的压力为1.8kgf时未观察到输送擦伤。然而,当输送辊的压力为2.0kgf时观察到输送擦伤。
B:当输送辊的压力为1.7kgf时未观察到输送擦伤。然而,当输送辊的压力为1.8kgf时观察到输送擦伤。
C:当输送辊的压力为1.5kgf时未观察到输送擦伤。然而,当输送辊的压力为1.7kgf时观察到输送擦伤。
D:即使当输送辊的压力为1.5kgf时也观察到输送擦伤。
(光泽度的评价)
用光泽计VG-2000(由Nippon Denshoku industries Co.,Ltd.制造)评价记录介质的20°光泽度。评价结果示于表3。
AA:20°光泽度为25以上。
A:20°光泽度为20以上且小于25。
B:20°光泽度为15以上且小于20。
C:20°光泽度为10以上且小于15。
D:20°光泽度小于10。
表3评价结果
Figure BDA00003639550700281
尽管已参考示例性实施方案描述本发明,要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涵盖所有此类改进及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11)

1.一种记录介质,其依次包括:
支持体;
第一墨接收层;
第二墨接收层;和
第三墨接收层,其为所述记录介质的最外表面层,
其中所述第一墨接收层包括第一无机颗粒和第一粘结剂,
其中所述第二墨接收层包括第二无机颗粒和第二粘结剂,
其中在所述第一墨接收层中的所述第一粘结剂的含量与所述第一无机颗粒的含量的质量比大于在所述第二墨接收层中的所述第二粘结剂的含量与所述第二无机颗粒的含量的质量比,
其中所述第三墨接收层包括第三无机颗粒、第三粘结剂和不同于所述第三无机颗粒并具有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的平均二次粒径的颗粒,和
其中相对于在所述第三墨接收层中的所述第三无机颗粒的含量,所述具有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的平均二次粒径的颗粒的含量为0.5质量%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其中在所述第一墨接收层中的所述第一粘结剂的含量与所述第一无机颗粒的含量的质量比为10.5质量%以上且17.0质量%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其中在所述第二墨接收层中的所述第二粘结剂的含量与所述第二无机颗粒的含量的质量比为7.0质量%以上且10.5质量%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
其中所述第一墨接收层进一步包括第一交联剂,和
其中在所述第一墨接收层中的所述第一交联剂的含量与所述第一粘结剂的含量的质量比为10.5质量%以上且20.0质量%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
其中所述第二墨接收层进一步包括第二交联剂,和
其中在所述第二墨接收层中的所述第二交联剂的含量与所述第二粘结剂的含量的质量比为8.8质量%以上且23.8质量%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其中相对于在所述第三墨接收层中的所述第三无机颗粒的含量,所述具有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的平均二次粒径的颗粒的含量为5.0质量%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其中所述具有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的平均二次粒径的颗粒具有比在所述第三墨接收层中的所述第三无机颗粒的平均二次粒径大的平均二次粒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其中在所述第三墨接收层中的所述第三无机颗粒具有0.1nm以上且500nm以下的平均二次粒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
其中在所述第三墨接收层中的所述第三无机颗粒为选自氧化铝、水合氧化铝、气相法二氧化硅和湿法二氧化硅的至少一种,和
其中所述具有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的平均二次粒径的颗粒为选自湿法二氧化硅和树脂颗粒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介质,其中在所述第三墨接收层中的所述具有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的平均二次粒径的颗粒为湿法二氧化硅。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
其中所述第一墨接收层进一步包括第一交联剂,所述第二墨接收层进一步包括第二交联剂,和所述第三墨接收层进一步包括第三交联剂,和
其中所述第一交联剂、所述第二交联剂和所述第三交联剂各自独立地为选自硼酸和硼酸盐的至少一种。
CN201310344109.2A 2012-08-08 2013-08-08 记录介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686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76023 2012-08-08
JP2012176023 2012-08-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68617A true CN103568617A (zh) 2014-02-12
CN103568617B CN103568617B (zh) 2015-06-10

Family

ID=48875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4410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68617B (zh) 2012-08-08 2013-08-08 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47968B2 (zh)
EP (1) EP2695740B1 (zh)
JP (1) JP2014051089A (zh)
CN (1) CN10356861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11337A (zh) * 2016-05-30 2019-02-05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物、图像记录方法和图像记录设备
CN109476168A (zh) * 2016-09-30 2019-03-1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热转印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294814A1 (en) 2015-05-08 2018-03-21 Evonik Degussa GmbH Color-bleed resistant silica and silicate pigment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EP3231626B1 (en) * 2016-04-11 2019-02-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medium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989A (zh) * 1994-02-24 1996-04-10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介质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它的喷墨打印方法
CN1370687A (zh) * 2001-02-16 2002-09-25 三菱制纸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材料
JP2003231342A (ja) * 2002-02-05 2003-08-19 Oji Paper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05178205A (ja) * 2003-12-19 2005-07-07 Toshiba Corp 熱転写記録媒体及び印刷物
CN1726105A (zh) * 2002-11-12 2006-01-25 圣戈本陶瓷及塑料股份有限公司 浇注粗晶粒硅化碳化硅制品的方法及设备
CN102189865A (zh) * 2010-01-28 2011-09-21 佳能株式会社 双面记录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1226B2 (ja) 1984-06-27 1994-06-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2714350B2 (ja) 1993-04-28 1998-02-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被記録媒体、被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この被記録媒体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印字物及びアルミナ水和物の分散物
JP2883299B2 (ja) 1994-09-16 1999-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被記録媒体、その製造方法、被記録媒体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2921786B2 (ja) 1995-05-01 1999-07-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被記録媒体、該媒体の製造方法、該媒体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JP2921787B2 (ja) 1995-06-23 1999-07-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被記録媒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WO2002034541A1 (fr) * 2000-10-24 2002-05-02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imited Materiau d'enregistrement pour imprimante a jet d'encre
JP2003341225A (ja) 2002-05-29 2003-12-03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用記録材料
JP3933039B2 (ja) * 2002-11-22 2007-06-20 王子製紙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体
GB0604020D0 (en) * 2006-02-28 2006-04-12 Eastman Kodak Co Ink-jet receiver
JP2008265110A (ja) 2007-04-18 2008-11-06 Canon Inc インク吸収性記録媒体
JP2009233970A (ja) * 2008-03-26 2009-10-15 Fujifilm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989A (zh) * 1994-02-24 1996-04-10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介质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它的喷墨打印方法
CN1370687A (zh) * 2001-02-16 2002-09-25 三菱制纸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材料
US7563494B2 (en) * 2001-02-16 2009-07-21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imited Ink-jet recording material
JP2003231342A (ja) * 2002-02-05 2003-08-19 Oji Paper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726105A (zh) * 2002-11-12 2006-01-25 圣戈本陶瓷及塑料股份有限公司 浇注粗晶粒硅化碳化硅制品的方法及设备
JP2005178205A (ja) * 2003-12-19 2005-07-07 Toshiba Corp 熱転写記録媒体及び印刷物
CN102189865A (zh) * 2010-01-28 2011-09-21 佳能株式会社 双面记录介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11337A (zh) * 2016-05-30 2019-02-05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物、图像记录方法和图像记录设备
CN109311337B (zh) * 2016-05-30 2021-03-16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物、图像记录方法和图像记录设备
US10946684B2 (en) 2016-05-30 2021-03-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ed material, image recording method,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9476168A (zh) * 2016-09-30 2019-03-1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热转印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95740A2 (en) 2014-02-12
EP2695740B1 (en) 2017-09-06
US8747968B2 (en) 2014-06-10
CN103568617B (zh) 2015-06-10
EP2695740A3 (en) 2016-06-22
JP2014051089A (ja) 2014-03-20
US20140044898A1 (en) 2014-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68617B (zh) 记录介质
CN103991302B (zh) 记录介质
CN103507463A (zh) 记录介质
JP6671904B2 (ja) 記録媒体
CN103223796B (zh) 记录介质
EP3000610B1 (en) Recording medium
CN103507465A (zh) 记录介质和图像记录方法
JP6226582B2 (ja) 記録媒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000609B1 (en) Recording medium
CN104339909B (zh) 记录介质
KR20150017313A (ko) 기록 매체
JP2015131410A (ja) 記録媒体
JP2019209514A (ja) 記録媒体
JP2019081325A (ja) 記録媒体
JP2023065866A (ja) 記録媒体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0

Termination date: 2018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