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42463B -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和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和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42463B
CN103542463B CN201310282634.6A CN201310282634A CN103542463B CN 103542463 B CN103542463 B CN 103542463B CN 201310282634 A CN201310282634 A CN 201310282634A CN 103542463 B CN103542463 B CN 1035424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door heat
heat converter
premises station
cold
produc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8263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42463A (zh
Inventor
田村秀哉
松永隆廣
渡邊真寿
川合圭人
木村隆志
户矢廣太郎
冈康弘
中岛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Gener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Gener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General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Gener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424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424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424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424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9/00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 F25B29/003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0Electric components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46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10Pressure
    • F24F2140/12Heat-exchange fluid press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和空气调节装置,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室外风扇;多个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与多个室内机连接;切换构件,通过切换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连接状态,将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功能切换为冷凝器或蒸发器中的任意一种;以及控制部,在进行制冷运转或以制冷为主体的运转时,计算出低压饱和温度,并且当外部空气温度比低压饱和温度低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时,控制所述切换构件,使所述多个室外热交换器全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和空气调节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基于2012年07月09日向日本特许厅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2-153762号,因此将所述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和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的有包括至少一个室外机和多个室内机的空气调节装置。室内机通过多个制冷剂配管以并联的方式与室外机连接。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可以把每一个室内机的运转状态设定(选择)成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中的任意一种,并可以使这些室内机同时运转(所谓的冷暖气自由运转(冷暖房フリー運転))。
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286253号(专利文献1)记载有这样的空气调节装置。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包括一个室外机、两个室内机和两个电磁阀单元。室外机包括压缩机、蓄能器、油分离器、接收罐、两个室外热交换器、以及与各室外热交换器连接的室外膨胀阀、排出阀和吸入阀。各室内机具备室内热交换器。各电磁阀单元具有两个电磁阀。电磁阀单元可以把各室内热交换器的连接切换到压缩机的排出侧(高压侧)或压缩机的吸入侧(低压侧)。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室外机、室内机和电磁阀单元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通过制冷剂配管的连接方式如下所述,与压缩机排出侧连接的排出管在与油分离器连接之后分路,一根分支管通过排出阀与室外热交换器连接,另一根分支管通过各电磁阀单元与室内热交换器连接,所述的排出管和分支管构成高压气管。
此外,与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的吸入管在与蓄能器连接之后分路,一根分支管通过吸入阀与室外热交换器连接,另一根分支管通过各电磁阀单元与室内热交换器连接,所述的吸入管和分支管构成低压气管。
在室外热交换器的两个连接口中,在一个连接口上连接有排出阀和吸入阀,在另一个连接口上,通过室外膨胀阀连接有分路后的制冷剂配管的一端。所述制冷剂配管的另一端在与接收罐连接之后分路。分路后的各个分支管与各室内热交换器的连接口连接。所述的分支管与未连接有电磁阀单元一侧的连接口连接。所述的制冷剂配管和分支管构成液管。
在以上说明过的空气调节装置中,通过打开或关闭电磁阀单元的各电磁阀,对室内热交换器和压缩机的连接进行切换。即,通过打开或关闭电磁阀,来对室内热交换器与压缩机的排出侧的连接或室内热交换器与压缩机的吸入侧的连接进行切换。由此,可以使各室内热交换器独立地分别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发挥作用。因此,可以按照室内机选择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并且可以使这些室内机同时运转。
在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中,有时存在全部(2个)室内机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或一个室内机进行制热运转且剩下的室内机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中,有时有对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机要求的能力比对进行制热运转的室内机要求的能力高的情况(在下面将该情况定为是以制冷为主体的运转),在该情况下,对各种阀进行开关控制,使得室外热交换器具有作为冷凝器的功能。
空气调节装置在进行制冷运转或以制冷为主体的运转时,有时外部空气温度低,在该情况下,有时冷凝温度降低,并且高压(在高压气管内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此时,为了使降低的高压升高,需要使压缩机的转速提高到性能上限的转速。可是,如果使压缩机的转速升高,则有时低压(在低压气管内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并且降到小于目标低压。此外,有时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凝能力相对于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的蒸发能力变得过剩,在该情况下,要降低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凝能力。
在所述的情况下,例如对与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多个室外热交换器中的一部分室外热交换器对应的流路切换装置进行切换,由此把该一部分室外热交换器与低压侧连接(变成该一部分室外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并且,也可以使与该一部分室外热交换器对应的室外膨胀阀全部关闭,从而使该一部分室外热交换器成为不使用的状态。这样,通过设置不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可以减少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由此,可以降低冷凝能力,并且可以通过降低冷凝能力而使低压升高,从而可以使低压接近目标低压。
可是,所述的方法把不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与低压侧连接。因此在室内机内蒸发后返回到室外机内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入所述不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有时会滞留。此时,例如设外部空气温度比制冷剂的低压饱和温度低(例如-10℃),在该情况下,存在滞留在不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冷凝而变成液态制冷剂(产生所谓的制冷剂积存(冷媒寝込み))的问题。由于制冷剂在不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内积存,所以在室内机中有时制冷剂不足。即,因制冷剂不足而使室内机的制冷能力或制热能力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通过消除或减轻在不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的积存,能抑制起因于制冷剂不足的制冷能力和/或制热能力的降低。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其包括:压缩机;室外风扇;多个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与多个室内机连接;切换构件,通过切换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连接状态,将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功能切换为冷凝器或蒸发器中的任意一种;以及控制部,在进行制冷运转或以制冷为主体的运转时,计算出低压饱和温度,并且当外部空气温度比所述低压饱和温度低且不能增加所述压缩机的运转容量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时,控制所述切换构件,使所述多个室外热交换器全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包括所述的室外机以及与所述室外机连接的多个室内机。
按照所述的室外机,在制冷运转或以制冷为主体的运转时,当不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中产生制冷剂积存的可能性增大了之时,使包括不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全部室外热交换器都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由此,可以使积存的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流出,即,可以减轻或消除制冷剂的积存。由此,可以改善或消除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机中的制冷剂不足。其结果可以抑制制冷和/或制热能力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行以制冷为主体的运转的情况下的制冷剂流进行说明的制冷剂回路的说明图。
图2是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在存在不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情况下的制冷剂流进行说明的制冷剂回路的说明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处理(制冷剂积存消除控制)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详细说明中,出于说明的目的,为了提供对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彻底的理解,提出了许多具体的细节。然而,显然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前提下实施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在其它的情况下,为了简化制图,示意性地示出了公知的结构和装置。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在两个室外机上以并联的方式连接有五个室内机。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中,可以把各室内机的每一个的运转状态设定(选择)为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中的任意一种,并可以使这些室内机同时运转(所谓冷暖气自由运转)。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实施例)。本发明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1包括两个室外机2a、2b、五个室内机8a~8e、五个切换单元6a~6e、分路器70、71、72。所述的室外机2a、2b、室内机8a~8e、切换单元6a~6e、分路器70~72通过高压气管30、高压气支管30a、30b、低压气管31、低压气支管31a、31b、液管32、液体支管32a、32b相互连接。由此构成了空气调节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
在空气调节装置1中,对应于室外机2a、2b、切换单元6a~6e所具备的各种阀类的开关状态,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运转动作。在制热运转中,全部的室内机进行制热运转。在以制热为主体的运转中,对进行制热运转的室内机所要求的总能力超过对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机所要求的总能力。在制冷运转中,全部的室内机进行制冷运转。在以制冷为主体的运转中,对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机所要求的总能力超过对进行制热运转的室内机所要求的总能力。在以下的说明中,从这些运转动作中例举进行以制冷为主体的运转的情况,参照图1进行说明。
图1是室内机8a~8c进行制冷运转,另一方面室内机8d、8e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的制冷剂回路图。首先对室外机2a、2b进行说明。室外机2a、2b的结构完全相同。因此在下面的说明中,对室外机2a的结构进行说明,而对室外机2b省略了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室外机2a包括压缩机21a、作为流路切换部(切换构件)的第1三通阀22a和第2三通阀23a、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a、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a、室外风扇26a、蓄能器27a、油分离器28a、接收罐29a、与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a连接的第一室外膨胀阀40a、与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a连接的第二室外膨胀阀41a、热气旁通管36a、装在热气旁通管36a上的第一电磁阀42a、回油管37a、装在回油管37a上的第二电磁阀43a、以及截止阀44a~46a。此外,第一室外膨胀阀40a和第二室外膨胀阀41a是本发明的流量调节部(切换构件)。
通过由变频器控制转速的电动机(图中没有表示)驱动压缩机21a。即,压缩机21a是可以改变运转容量的能力可变型压缩机。如图1所示,压缩机21a的排出侧通过制冷剂配管与油分离器28a的流入侧连接。油分离器28a的流出侧通过室外机高压气管33a与截止阀44a连接。此外,压缩机21a的吸入侧通过制冷剂配管与蓄能器27a的流出侧连接。蓄能器27a的流入侧通过室外机低压气管34a与截止阀45a连接。
第1三通阀22a和第2三通阀23a是用于切换制冷剂流动方向的阀。即,第1三通阀22a和第2三通阀23a可以把对应的室外热交换器24a或室外热交换器25a的一个制冷剂出入口的连接对象,切换为压缩机21a的排出侧(制冷剂排出口)或吸入侧(制冷剂吸入口)中的任意一个。
即,第1三通阀22a通过切换室外热交换器24a与压缩机21a的连接状态,将室外热交换器24a的功能切换为冷凝器或蒸发器中的任意一种。另一方面,第2三通阀23a通过切换室外热交换器25a与压缩机21a的连接状态,将室外热交换器25a的功能切换为冷凝器或蒸发器中的任意一种。
第1三通阀22a具有口a、口b和口c这三个口。第2三通阀23a具有口d、口e和口f这三个口。与第1三通阀22a的口a连接的制冷剂配管,在连接点A与室外机高压气管33a连接。此外,口b和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a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与口c连接的制冷剂配管在连接点D与室外机的低压气管34a连接。
与第2三通阀23a的口d连接的制冷剂配管,在连接点A与室外机高压气管33a和连接在第1三通阀22a的口a上的制冷剂配管连接。此外,口e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a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连接在口f上的制冷剂配管在连接点C与连接在第1三通阀22a的口c上的制冷剂配管连接。
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a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a具有主要由铝材制成的多个散热片(图中没有表示)以及内部流通制冷剂的多个铜管(图中没有表示)。如上所述,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a的一个制冷剂出入口与第1三通阀22a的口b连接。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a的另一个制冷剂出入口通过制冷剂配管与第一室外膨胀阀40a的一个口连接。此外,第一室外膨胀阀40a的另一个口通过室外机液管35a与截止阀46a连接。
如上所述,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a的一个制冷剂出入口通过制冷剂配管与第2三通阀23a的口e连接。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a的另一个制冷剂出入口通过制冷剂配管与第二室外膨胀阀41a的一个口连接。此外,第二室外膨胀阀41a的另一个口通过制冷剂配管,在连接点B与室外机液管35a连接。
第一室外膨胀阀40a和第二室外膨胀阀41a是由脉冲电动机(图中没有表示)驱动的电动膨胀阀。按照赋予脉冲电动机的脉冲数,对各室外膨胀阀的开度进行调节。
室外风扇26a配置在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a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a的附近。室外风扇26a是用树脂材料制成的螺旋桨式风扇,利用风扇电动机(图中没有表示)转动。通过室外风扇26a吸入到室外机2a内的外部空气在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a和/或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a中与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后,向室外机2a的外部排出。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把室外风扇26a(室外风扇26a的风扇电动机)的性能上限转速设定为900rpm。
蓄能器27a的流入侧与室外机低压气管34a连接。蓄能器27a的流出侧通过制冷剂配管与压缩机21a的吸入侧连接。蓄能器27a把流入的制冷剂分离成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分离后的气态制冷剂被压缩机21a吸入。
油分离器28a的流入侧通过制冷剂配管与压缩机21a的排出侧连接。油分离器28a的流出侧与室外机高压气管33a连接。油分离器28a从制冷剂分离出含在从压缩机21a排出的制冷剂中的压缩机21a的冷冻机油。此外,被分离出的冷冻机油通过回油管37a(在后面叙述)被吸入到压缩机21a中。
接收罐29a设置在室外机液管35a上的连接点B和截止阀46a之间。接收罐29a是可以收容制冷剂的容器。接收罐29a调节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a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a内部的制冷剂量。即,接收罐29a起到缓冲罐的作用。接收罐29a例如具有进行制冷剂的气液分离的功能。
热气旁通管36a的一端在连接点E与室外机高压气管33a连接。热气旁通管36a的另一端在连接点F与室外机低压气管34a连接。在热气旁通管36a上设有第一电磁阀42a。通过第一电磁阀42a的开关,可以把热气旁通管36a的状态在制冷剂流动的状态和制冷剂未流动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回油管37a的一端与油分离器28a的回油口连接。回油管37a的另一端在连接点G与连接压缩机21a的吸入侧和蓄能器27a的流出侧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在回油管37a上设有第二电磁阀43a。通过第二电磁阀43a的开关,可以把回油管37a的状态在制冷剂流动的状态和制冷剂未流动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除了以上说明的结构以外,在室外机2a上还设置有各种传感器。如图1所示,在连接压缩机21a的排出侧和油分离器28a的制冷剂配管上,设置有高压传感器50a和排出温度传感器53a。高压传感器50a(高压检测装置或高压检测器)检测从压缩机21a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排出温度传感器53a检测从压缩机21a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
此外,在室外机低压气管34a的连接点F和蓄能器27a的流入侧之间,设置有低压传感器51a和吸入温度传感器54a,低压传感器51a(低压检测装置或低压检测器)检测被吸入压缩机21a的制冷剂的压力。吸入温度传感器54a检测被吸入压缩机21a的制冷剂的温度。
此外,在室外机液管35a的连接点B和截止阀46a之间,设置有中间压力传感器52a和制冷剂温度传感器55a。中间压力传感器52a检测流过室外机液管35a内的制冷剂的压力。制冷剂温度传感器55a检测流过室外机液管35a内的制冷剂的温度。
在连接第1三通阀22a的口b和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a的制冷剂配管上,设置有第一气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56a。第一气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56a检测从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a流出的或向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a流入的制冷剂的温度。
在连接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a和第一室外膨胀阀40a的制冷剂配管上,设置有第一液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59a。第一液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59a检测从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a流出的或向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a流入的制冷剂的温度。
在连接第2三通阀23a的口e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a的制冷剂配管上,设置有第二气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57a。第二气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57a检测从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a流出的或向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a流入的制冷剂的温度。
在连接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a和第二室外膨胀阀41a的制冷剂配管上,设置有第二液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60a。第二液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60a检测从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a流出的或向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a流入的制冷剂的温度。
此外,在室外机2a的吸入口(图中没有表示)附近,装备有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58a。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58a是检测流入室外机2a内的外部空气温度的外部空气温度检测装置(外部空气温度检测器)。
室外机2a具备安装在控制基板(图中没有表示)上的控制装置(控制部)100a。控制装置100a包括CPU110a、存储部120a、以及通信部130a。CPU110a获取来自设在室外机2a上的所述各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此外,CPU110a通过通信部130a获取从各室内机8a~8e输出的控制信号。CPU110a根据获取的检测信号和控制信号进行各种各样的控制。即,CPU110a例如进行压缩机21a的驱动控制、第1三通阀22a和第2三通阀23a的切换控制、室外风扇26a的风扇电动机的转动控制、第一室外膨胀阀40a和第二室外膨胀阀41a的开度控制。
存储部120a具有ROM和/或RAM。存储部120a存储室外机2a的控制程序及与来自各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对应的检测值。通信部130a是进行室外机2a和室内机8a~8e的通信的接口。
此外,室外机2b的结构与室外机2a的结构相同。即,把赋予室外机2a的构成要素(装置和构件)的附图标记的末尾从a变更成b得到的附图标记,成为与室外机2a的构成要素对应的室外机2b的构成要素的附图标记。但是,对于第1三通阀和第2三通阀、制冷剂配管的连接点,在室外机2a和室外机2b中改变了记号。即,室外机2b的第1三通阀22b的口g、h、j对应于室外机2a的第1三通阀22a的口a、b、c。室外机2b的第2三通阀23b的口k、m、n对应于室外机2a的第2三通阀23a的口d、e、f。此外,室外机2b中的连接点H、J、K、M、N、P、Q对应于室外机2a中的连接点A、B、C、D、E、F、G。
如图1所示,在以制冷为主体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中,分别切换各个三通阀,使得室外机2a、2b各自具备的两个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
具体地说,室外机2a的第1三通阀22a被切换成连通口a和口b。此外,室外机2a的第2三通阀23a被切换成连通口d和口e。此外,室外机2b的第1三通阀22b被切换成连通口g和口h。室外机2b的第2三通阀23b被切换成连通口k和口m。在图1中,用实线表示各三通阀连通的口之间。用虚线表示没有连通的口之间。
五个室内机8a~8e分别包括室内交换器、室内膨胀阀、室内风扇。具体地说,它们是室内热交换器81a~81e、室内膨胀阀82a~82e、室内风扇83a~83e。此外,各室内机8a~8e的结构全都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对室内机8a的结构进行说明。省略了针对其他室内机8b~8e的说明。
室内热交换器81a的一个制冷剂出入口通过制冷剂配管与室内膨胀阀82a的一个口连接。室内热交换器81a的另一个制冷剂出入口通过制冷剂配管与切换单元6a(在后面叙述)连接。在室内机8a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室内热交换器81a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室内机8a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室内热交换器81a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
如上所述,室内膨胀阀82a的一个口与室内热交换器81a连接。室内膨胀阀82a的另一个口与液管32连接。在室内热交换器81a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根据对室内机8a要求的制冷能力调节室内膨胀阀82a的开度。在室内热交换器81a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根据对室内机8a要求的制热能力调节室内膨胀阀82a的开度。
室内风扇83a利用风扇电动机(图中没有表示)转动。通过室内风扇83a吸入到室内机8a内的室内空气,在室内热交换器81a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向室内提供。
除了以上说明的结构以外,室内机8a中还设有各种传感器。即,在室内机8a中设有制冷剂温度传感器84a、85a、室温传感器86a。制冷剂温度传感器84a设在室内热交换器81a的室内膨胀阀82a侧的制冷剂配管上,检测制冷剂的温度。制冷剂温度传感器85a设在室内热交换器81a的切换单元6a侧的制冷剂配管上,检测制冷剂的温度。室温传感器86a设在室内机8a的室内空气的吸入口(图中没有表示)附近,检测流入室内机8a内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即检测室内温度。
此外,室内机8b~8e的结构与室内机8a的结构相同。即,把赋予室内机8a的构成要素(装置和构件)的附图标记的末尾从a分别变更成b、c、d或e得到的附图标记,分别成为与室内机8a的构成要素对应的室内机8b~8e的构成要素的附图标记。
空气调节装置1具有与五个室内机8a~8e对应的五个切换单元6a~6e。切换单元6a~6e分别包括两个电磁阀、第一分流管、第二分流管。具体地说,它们是电磁阀61a~61e、电磁阀62a~62e、第一分流管63a~63e、第二分流管64a~64e。切换单元6a~6e的结构全都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对切换单元6a的结构进行说明。省略了对其他切换单元6b~6e的说明。
第一分流管63a的一端与高压气管30连接。第二分流管64a的一端与低压气管31连接。此外,第一分流管63a的另一端和第二分流管64a的另一端相互连接,连接部和室内热交换器81a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在第一分流管63a上设有电磁阀61a。在第二分流管64a上设有电磁阀62a。通过打开或关闭电磁阀61a和电磁阀62a,可以对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路进行切换。即,通过打开或关闭电磁阀61a和电磁阀62a,可以对与切换单元6a对应的室内机8a的室内热交换器81a与压缩机21a和/或压缩机21b的连接进行切换。具体地说,对应于电磁阀61a和电磁阀62a的打开或关闭,室内热交换器81a与压缩机21a和/或压缩机21b的排出侧(高压气管30侧)连接,或者室内热交换器81a与压缩机21a和/或压缩机21b的吸入侧(低压气管31侧)连接。
如上所述,切换单元6b~6e的结构与切换单元6a的结构相同。即,把赋予切换单元6a的构成要素(装置和构件)的附图标记末尾分别从a变更成b、c、d或e得到的附图标记,分别成为与切换单元6a的构成要素对应的切换单元6b~6e的构成要素的附图标记。
参照图1对以上说明过的室外机2a、2b、室内机8a~8e和切换单元6a~6e与高压气管30、高压气支管30a、30b、低压气管31、低压气支管31a、31b、液管32、液体支管32a、32b和分路器70~72的连接状态进行说明。
高压气支管30a的一端与室外机2a的截止阀44a连接。高压气支管30b的一端与室外机2b的截止阀44b连接。高压气支管30a的另一端和高压气支管30b的另一端与分路器70连接。高压气管30的一端与所述分路器70连接。高压气管30的另一端分路,与各切换单元6a~6e的第一分流管63a~63e连接。
低压气支管31a的一端与室外机2a的截止阀45a连接。低压气支管31b的一端与室外机2b的截止阀45b连接。低压气支管31a的另一端和低压气支管31b的另一端与分路器71连接。低压气管31的一端与所述分路器71连接。低压气管31的另一端分路,与切换单元6a~6e的第二分流管64a~64e连接。
液体支管32a的一端与室外机2a的截止阀46a连接。液体支管32b的一端与室外机2b的截止阀46b连接。液体支管32a的另一端和液体支管32b的另一端与分路器72连接。液管32的一端与所述分路器72连接。液管32的另一端分路,与连接在室内机8a~8e的室内膨胀阀82a~82e上的制冷剂配管连接。
此外,通过制冷剂配管分别连接各室内机8a~8e的室内热交换器81a~81e和与此对应的切换单元6a~6e的第一分流管63a~63e和第二分流管64a~64e的连接点。
按照以上说明过的连接,构成了空气调节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通过使制冷剂流过制冷剂回路,建立起制冷循环。
下面参照图1对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1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中,在室外机2a、2b、室内机8a~8e所具备的各热交换器成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在热交换器上画有阴影线。另一方面,在热交换器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用白色表示热交换器。此外,对于室外机2a具有的第一电磁阀42a和第二电磁阀43a、室外机2b具有的第一电磁阀42b和第二电磁阀43b、切换单元6a~6e具有的电磁阀61a~61e和电磁阀62a~62e的打开或关闭状态,用黑色表示关闭着的情况,用白色表示打开着的情况。
此外,图中的箭头表示制冷剂流。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室内机8a~8c进行制冷运转而室内机8d、8e进行制热运转。在对室内机8a~8c要求的运转能力(制冷能力)比对室内机8d、8e要求的运转能力(制热能力)大的情况下,空气调节装置1进行以制冷为主体的运转。此时,室外机2a的第1三通阀22a被切换成口a和口b连通。由此,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a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室外机2a的第2三通阀23a被切换成口d和口e连通。由此,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a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室外机2b的第1三通阀22b被切换成口g和口h连通。由此,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b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室外机2b的第2三通阀23b被切换成口k和口m连通。由此,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此外,室外机2a的第一电磁阀42a和第二电磁阀43a都关闭。同样地,室外机2b的第一电磁阀42b和第二电磁阀43b都关闭。热气旁通管36a、36b、回油管37a、37b成为制冷剂或冷冻机油不流动的状态。
通过关闭分别与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机8a~8c对应的切换单元6a~6c的电磁阀61a~61c,在第一分流管63a~63c内没有制冷剂流动。并且,通过打开电磁阀62a~62c,制冷剂流过第二分流管64a~64c内。由此,室内机8a~8c的室内热交换器81a~81c全都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打开分别与进行制热运转的室内机8d和室内机8e对应的切换单元6d和切换单元6e的电磁阀61d和电磁阀61e,制冷剂流过第一分流管63d内和第一分流管63e内。并且,通过关闭电磁阀62d和电磁阀62e,在第二分流管64d内和第二分流管64e内没有制冷剂流动。由此,室内机8d和室内机8e的室内热交换器81d和室内热交换器81e全都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
从压缩机21a排出的高压制冷剂通过油分离器28a,流过室外机高压气管33a内。所述高压制冷剂在连接点A向第1三通阀22a和第2三通阀23a侧、以及截止阀44a侧分流。同样地,从压缩机21b排出的高压制冷剂通过油分离器28b,流过室外机高压气管33b内。所述制冷剂在连接点H向第1三通阀22b和第2三通阀23b侧、以及截止阀44b侧分流。
经过第1三通阀22a流入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a的制冷剂和经过第2三通阀23a流入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a的制冷剂,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
在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a中冷凝了的制冷剂经过第一室外膨胀阀40a,变成中间压力的制冷剂。通过CPU110a,根据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a出口的制冷剂过冷度,来设定第一室外膨胀阀40a的开度。例如利用使用由高压传感器50a检测到的压力计算出的高压饱和温度(相当于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a中的冷凝温度)以及由第一液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59a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计算出制冷剂过冷度。
在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a中冷凝的制冷剂经过第二室外膨胀阀41a,变成中间压力的制冷剂。通过CPU110a,根据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a出口的制冷剂过冷度,来设定第二室外膨胀阀41a的开度。例如利用使用由高压传感器50a检测到的压力计算出的高压饱和温度(相当于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a中的冷凝温度)以及由第二液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60a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计算出制冷剂过冷度。
经过第1三通阀22b流入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b的制冷剂和经过第2三通阀23b流入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的制冷剂,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在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b中冷凝的制冷剂经过第一室外膨胀阀40b,变成中间压力的制冷剂。通过CPU110b,根据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b出口的制冷剂过冷度,来设定第一室外膨胀阀40b的开度。例如利用使用由高压传感器50b检测到的压力计算出的高压饱和温度(相当于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b中的冷凝温度)以及由第一液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59b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计算出制冷剂过冷度。
在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中冷凝的制冷剂经过第二室外膨胀阀41b,变成中间压力的制冷剂。通过CPU110b,根据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出口的制冷剂过冷度来设定第二室外膨胀阀41b的开度。例如利用使用由高压传感器50b检测到的压力计算出的高压饱和温度(相当于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中的冷凝温度)以及由第二液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60b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计算出制冷剂过冷度。
经过了第一室外膨胀阀40a的制冷剂和经过了第二室外膨胀阀41a的制冷剂在连接点B汇合,流过室外机液管35a内。所述制冷剂通过截止阀46a流过液体支管32a内。经过了第一室外膨胀阀40b的制冷剂和经过了第二室外膨胀阀41b的制冷剂在连接点J汇合,流过室外机液管35b内。所述制冷剂通过截止阀46b流过液体支管32b内。流过液体支管32a内和液体支管32b内的制冷剂在分路器72汇合,通过液管32流入室内机8a~8c。
流入了室内机8a~8c的制冷剂通过对应的室内膨胀阀82a~82c减压,变成低压的制冷剂。变成了低压的制冷剂流入室内热交换器81a~81c。流入了室内热交换器81a~81c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由此,在设置有室内机8a~8c的室内进行制冷。根据室内热交换器81a~81c的制冷剂出口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来决定室内膨胀阀82a~82c的开度。例如从由制冷剂温度传感器85a~85c检测到的室内热交换器81a~81c的制冷剂出口的制冷剂温度,减去由制冷剂温度传感器84a~84c检测到的室内热交换器81a~81c的制冷剂入口的制冷剂温度,由此求出制冷剂的过热度。
从室内热交换器81a~81c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对应的各切换单元6a~6c。所述制冷剂流过具有打开的各电磁阀62a~62c的第二分流管64a~64c内,流入低压气管31。流过低压气管31内并流入分路器71的制冷剂,从分路器71分流到低压气支管31a和低压气支管31b。分流到低压气支管31a的制冷剂通过截止阀45a流入室外机2a。流入室外机2a的制冷剂流过室外机低压气管34a内。所述制冷剂通过蓄能器27a被压缩机21a吸入进行重新压缩。分流到低压气支管31b的制冷剂通过截止阀45b流入室外机2b。流入室外机2b的制冷剂流过室外机低压气管34b内。所述制冷剂通过蓄能器27b被压缩机21b吸入进行重新压缩。
另一方面,从连接点A流过室外机高压气管33a内并通过截止阀44a流入高压气支管30a的高压制冷剂、以及从连接点H流过室外机高压气管33b内并通过截止阀44b流入高压气支管30b的高压制冷剂,在分路器70汇合。汇合后的高压制冷剂在高压气管30内流动,从高压气管30流入切换单元6d和切换单元6e。
流入了切换单元6d的高压制冷剂在具有打开的电磁阀61d的第一分流管63d内流动,从切换单元6d流出。所述高压制冷剂流入与切换单元6d对应的室内机8d。流入了室内机8d的高压制冷剂流入室内热交换器81d,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流入了切换单元6e的高压制冷剂在具有打开的电磁阀61e的第一分流管63e内流动,从切换单元6e流出。所述高压制冷剂流入与切换单元6e对应的室内机8e。流入室内机8e的高压制冷剂流入室内热交换器81e,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由此,室内空气被加热,对设置有室内机8d和室内机8e的室内进行制热。
从室内热交换器81d流出的高压制冷剂经过室内膨胀阀82d被减压。根据室内热交换器81d的制冷剂出口的制冷剂过冷度来决定室内膨胀阀82d的开度。从室内热交换器81e流出的高压制冷剂经过室内膨胀阀82e被减压。根据室内热交换器81e的制冷剂出口的制冷剂过冷度决定室内膨胀阀82e的开度。例如从高压饱和温度(相当于室内热交换器81d内和室内热交换器81e内的冷凝温度)减去由制冷剂温度传感器84d和制冷剂温度传感器84e检测到的室内热交换器81d和室内热交换器81e的制冷剂出口的制冷剂温度,求出制冷剂的过冷度,根据通过室外机2a的高压传感器50a和室外机2b的高压传感器50b检测到的压力,计算出所述高压饱和温度。
经过室内膨胀阀82d从室内机8d流出的制冷剂和经过室内膨胀阀82e从室内机8e流出的制冷剂,在液管32内流动,流入进行制冷运转的各室内机8a~8c。
下面参照图1至图3对空气调节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的动作、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和图2,以空气调节装置1进行以制冷为主体的运转的情况为例,对在不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中产生制冷剂积存的原因进行说明。
图2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1与图1所示的相同,进行以制冷为主体的运转。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把制冷剂回路切换成不使用室外机2b的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具体地说,把制冷剂回路切换成使第2三通阀23b的口m和口n连通。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与低压侧(室外机低压气管34b)连接。而且,第二室外膨胀阀41b成为完全关闭状态(图2中涂了黑色)。
例如当通过压缩机21a和压缩机21b难以控制低压时、或者当冷凝能力变成过剩时,如上所述的不使用室外机2b的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这样的控制(或者是减少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个数这样的控制)是有效的。
即,为了在外部空气温度低的状态下使高压升高,存在把压缩机21a和压缩机21b的转速提高到性能上限转速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由于低压降低,所以优选的是把低压升高到目标低压。为此,通过减少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个数,可以使冷凝能力降低。由此可以使低压升高。
此外,有时相对于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81a~81c的蒸发能力,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81d、81e、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a、24b、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a、25b的冷凝能力过剩。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通过降低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个数,来降低冷凝能力。
空气调节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在成为图2所示的状态时,从低压气支管31b流入室外机2b并在室外机低压气管34b内流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从连接点M向第2三通阀23b侧分流。分流后的制冷剂流入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图2中用虚线箭头表示)。流入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的制冷剂因为第二室外膨胀阀41b是完全关闭的,所以滞留在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内。
此时,如果满足以下条件(制冷剂积存的产生条件),则存在制冷剂在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内积存的问题。首先,制冷剂积存的产生条件包括由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58a和/或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58b检测到的外部空气温度To比根据由低压传感器51a和/或低压传感器51b检测到的压力计算出的低压饱和温度Ts(相当于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各室内热交换器81a~81c的蒸发温度)低。此外,制冷剂积存的产生条件也包括不能增加压缩机21a和/或压缩机21b的运转容量(例如前述那样把压缩机21a和/或压缩机21b的转速提高到性能上限转速)的状态,即包括由于不能降低低压,所以不能降低低压饱和温度Ts的状态。制冷剂积存的产生条件还包括这样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例如10分钟)以上。在满足了所述的条件的情况下,存在滞留在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内的制冷剂冷凝后变成液态制冷剂而积存在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内的问题。
这样的状态长时间持续,会使积存在不使用的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内的制冷剂量增加。在该情况下,在制冷剂回路内循环的制冷剂量减少。由此,在室内机8a~8e内流动的制冷剂量减少。由此,存在制冷能力或制热能力降低的问题。
对与此相关的空气调节装置1的控制进行说明。例如设当在存在不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的状态下进行制冷运转或以制冷为主体的运转时,制冷剂积存的产生条件成立。在该情况下,在空气调节装置1中,使也包括不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全部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即,为了使在不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内积存的制冷剂从该室外热交换器流出,执行制冷剂积存消除控制。
下面参照图3对制冷剂积存消除控制进行具体地说明。图3所示的流程图表示在制冷剂积存消除控制中的处理的流程。“ST”表示步骤,后附的数字表示步骤的编号。此外,在图3中,以与制冷剂积存消除控制本质部分有关的处理为中心进行说明。因此,对于控制制冷剂回路使得实现使用者指示的设定温度或控制室内风扇83a~83e使得实现使用者指示的风量等其他的一般的处理,省略了说明。
首先,CPU110a和CPU 110b通过通信部130a和通信部130b从室内机8a~8e获取室内机8a~8e的使用者要求的运转模式或运转能力。然后判断是否进行制冷运转或以制冷为主体的运转(ST1)。
在不进行制冷运转或以制冷为主体的运转的情况下(在ST1中为否),CPU110a和CPU 110b判断是否正在执行制冷剂积存消除控制(ST10)。如果不是正在执行制冷剂积存消除控制(在ST10中为否),则CPU110a和CPU110b使处理前进到ST12。如果是正在执行制冷剂积存消除控制(在ST10中为是),则CPU110a和CPU110b停止制冷剂积存消除控制(ST11)。然后,CPU110a对室外机2a的第1三通阀22a和第2三通阀23a进行切换,进行制热运转或以制热为主体的运转。同样地,CPU110b对室外机2b的第1三通阀22b和第2三通阀23b进行切换,进行制热运转或以制热为主体的运转(ST12)。
具体地说,CPU110a对第1三通阀22a进行切换,使得口b和口c连通。并且,CPU110a对第2三通阀23a进行切换,使得口e和口f连通(图1中用虚线表示的状态)。由此,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a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a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然后,CPU110a以与要求的运转能力对应的转速驱动压缩机21a。并且,CPU110a使第一室外膨胀阀40a的开度成为与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a的出口的制冷剂过热度对应的开度。然后,CPU110a使第二室外膨胀阀41a的开度成为与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a的出口的制冷剂过热度对应的开度。
此外,例如利用使用由低压传感器51a检测到的压力计算出的低压饱和温度和由第一气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56a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和/或由第二气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57a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可以求出制冷剂过热度。CPU110a定期地(例如每30秒)求出制冷剂过热度,调节第一室外膨胀阀40a的度和/或第二室外膨胀阀41a的开度。
同样地,CPU110b对第1三通阀22b进行切换,使得口h和口j连通。并且CPU110b对第2三通阀23b进行切换,使得口m和口n连通(图1中用虚线表示的状态)。由此,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b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然后,CPU110b以与要求的运转能力对应的转速驱动压缩机21b。并且CPU110b使第一室外膨胀阀40b的开度成为与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b的出口的制冷剂过热度对应的开度。CPU110b使第二室外膨胀阀41b的开度成为与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的出口的制冷剂过热度对应的开度。
另外,例如利用使用由低压传感器51b检测到的压力计算出的低压饱和温度以及由第一气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56b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和/或由第二气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57b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可以求出制冷剂过热度。CPU110b定期地(例如每30秒)求出制冷剂过热度,调节第一室外膨胀阀40b的开度和/或第二室外膨胀阀41b的开度。
如上所述,CPU110a和CPU 110b控制对应的室外机2a和室外机2b,执行制热运转或以制热为主体的运转,使处理返回到ST1。
在进行制冷运转或以制冷为主体的运转的情况下(在ST1中为是),CPU110a和CPU110b判断是否存在不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ST2)。在不存在不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使用全部的室外热交换器)情况下(在ST2中为否),空气调节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成为图1所示的状态。此时,如前所述,CPU110a和CPU110b控制室外机2a和室外机2b的构成要素,进行制冷运转或以制冷为主体的运转,使处理返回到ST1。
在存在不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情况下(在ST2中为是),空气调节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例如成为图2所示的状态。具体地说,室外机2a的第1三通阀22a被切换成口a和口b连通。并且第2三通阀23a被切换成口d和口e连通(在图2中用实线表示的状态)。由此,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a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a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
此外,室外机2b的第1三通阀22b被切换成口g和口h连通。并且第2三通阀23b被切换成口m和口n连通(在图2中用实线表示的状态)。由此,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b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并且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成为不使用的状态。
在所述的制冷剂回路中,CPU110a以与要求的运转能力对应的转速驱动压缩机21a。并且CPU110a使第一室外膨胀阀40a和第二室外膨胀阀41a的开度成为与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a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a的出口的制冷剂过冷度对应的开度。例如利用使用由高压传感器50a检测到的压力计算出的高压饱和温度以及由第一液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59a和/或第二液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60a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可以求出制冷剂过冷度。CPU110a定期地(例如每30秒)求出制冷剂过冷度,调节第一室外膨胀阀40a和/或第二室外膨胀阀41a的开度。
此外,CPU110b以与要求的运转能力对应的转速驱动压缩机21b。并且CPU110b使第一室外膨胀阀40b的开度成为与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b和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的出口的制冷剂过冷度对应的开度。此外,CPU110b使第二室外膨胀阀41b成为完全关闭的状态。例如利用使用由高压传感器50b检测到的压力计算出的高压饱和温度以及由第一液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59b和/或第二液体侧制冷剂温度传感器60b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可以求出制冷剂过冷度。CPU110b定期地(例如每30秒)求出制冷剂过冷度,调节第一室外膨胀阀40b的开度。
如上所述,CPU110a和CPU110b控制对应的室外机2a和室外机2b,执行以制冷为主体的运转。
然后,CPU110a和CPU110b获取由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58a和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58b检测到的外部空气温度To(ST3)。并且CPU110a和CPU110b获取由低压传感器51a和低压传感器51b检测到的压力。CPU110a和CPU110b使用获取的压力,计算出低压饱和温度Ts(ST4)。此外,CPU110a和CPU110b定期地(例如每5秒)获取外部空气温度To并计算出低压饱和温度Ts。
然后,CPU110a和CPU110b判断制冷剂积存的产生条件是否成立(ST5)。如上所述,所谓制冷剂积存的产生条件是以认为在不使用的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内有可能产生制冷剂积存为基础的条件。如前所述,作为具体的制冷剂积存的产生条件的例子,可以举出获取的外部空气温度To比计算出的低压饱和温度Ts低、且不能增加压缩机21a和压缩机21b的运转容量的状态是否持续例如10分钟以上的规定时间。
在制冷剂积存的产生条件没有成立的情况下(在ST5中为否),CPU110a和CPU110b使处理返回到ST1。在制冷剂积存的产生条件成立了的情况下(在ST5中为是),CPU110a和CPU110b执行制冷剂积存消除控制(ST6)。如上所述,所谓制冷剂积存消除控制是指用于使包括不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全部室外热交换器都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从而使积存在不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内中的制冷剂从该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控制。在本实施例中,使不使用的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因此,CPU110b控制第2三通阀23b和第二室外膨胀阀41b。
具体地说,CPU110b对第2三通阀23b进行切换,使得口k和口m连通。并且使第二室外膨胀阀41b的开度成为与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的出口的制冷剂过冷度对应的开度。由此,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由此使全部室外热交换器(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4a、24b、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a、25b)都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即,可以实现图1所示的制冷剂回路。
如上所述,在空气调节装置1中,执行使不使用的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制冷剂积存消除控制。由此,使积存在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内的制冷剂从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流出。流出的制冷剂从第二室外膨胀阀41b通过室外机液管35b,从室外机2b流出。由此可以消除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中的制冷剂积存。
此外,CPU110a和CPU110b在执行制冷剂积存消除控制时,使室外风扇26a和室外风扇26b的转速在0~900rpm之间,以规定的比例(例如100rpm/20秒)增减,采用该方式的原因如下所述,在执行制冷剂积存消除控制时,与图2所示的制冷剂回路相比,冷凝器增加,这是因为不使用的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5b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因此,冷凝能力变得过剩,高压(在高压气管30内、高压气支管30a内、高压气支管30b内、室外机高压气管33a内和室外机高压气管33b内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而在进行制热运转的室内机8d和室内机8e中,高压有可能低于为了发挥所希望的制热能力的目标高压,该目标高压是可以确保与在液管32内、液体支管32a和液体支管32b内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液压)之间产生压差的高压。
CPU110a和CPU110b定期地获取高压传感器50a和高压传感器50b检测到的高压。CPU110a和CPU110b根据获取的高压与目标高压的压差,使室外风扇26a和室外风扇26b的转速在0~900rpm之间变化。如上所述,例如在因增加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造成冷凝能力变得过剩而导致高压低于目标高压的情况下,CPU110a和CPU110b使室外风扇26a和室外风扇26b的转速以规定的比例减少。即,CPU110a和CPU110b使各室外热交换器的通风量减少。由此,各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冷凝能力降低,高压升高。由此,可以改善或消除起因于冷凝能力过剩的高压降低。因此,在进行制热运转的室内机8d和室内机8e中,可以抑制制热能力降低。
然后,CPU110a和CPU110b判断制冷剂积存消除条件是否成立(ST7)。所谓制冷剂积存消除条件是指,即使存在不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也不使该室外热交换器中产生制冷剂积存的条件。具体地说,制冷剂积存消除条件包括从获取的外部空气温度To减去规定温度(例如2℃)得到的温度比低压饱和温度Ts高的状态是否持续例如5分钟以上的规定时间。如果满足制冷剂积存消除条件,则即使存在不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内产生制冷剂积存的可能性也变得较小。
如上所述,在制冷剂积存消除条件中,对从外部空气温度To减去规定温度得到的温度与低压饱和温度Ts进行比较。例如,设在制冷剂积存消除条件中,从外部空气温度To不减去规定温度,对外部空气温度To与低压饱和温度Ts进行比较,使制冷剂积存消除控制停止,于是,有可能频繁发生下述情况:紧接着使制冷剂积存消除控制停止,制冷剂积存的产生条件再次成立,执行制冷剂积存消除控制。为了抑制这种情况,把从外部空气温度To减去规定温度得到的温度与低压饱和温度Ts进行比较。
如果制冷剂积存消除条件不成立(在ST7中为否),则CPU110a和CPU110b使处理返回到ST1。如果制冷剂积存消除条件成立(在ST7中为是),则CPU110a和CPU110b停止制冷剂积存消除控制(ST8)。
然后,CPU110a和CPU110b判断是否因全部的室内机8a~8e的运转停止而使室外机2a和室外机2b的运转结束(ST9)。在使运转结束的情况下(在ST9中为是),CPU110a和CPU110b使对应的压缩机21a或压缩机21b停止。CPU110a和CPU110b使对应的第一室外膨胀阀40a或第一室外膨胀阀40b、第二室外膨胀阀41a或第二室外膨胀阀41b全部关闭,使处理结束。如果无需使运转结束(在ST9中为否),则CPU110a和CPU110b使处理返回到ST1。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按照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可以抑制制冷剂在不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内积存。即,当在空气调节装置1中进行制冷运转或以制冷为主体的运转时,在不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中产生了制冷剂积存。在该情况下,使包括不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全部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由此使积存的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流出。其结果,可以消除制冷剂的积存。由此,可以改善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机中的制冷剂不足的情况。其结果,可以抑制制冷和/或制热能力的降低。
此外,在以上说明过的实施例中,对在制冷剂积存的产生条件成立的情况下,使包括不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全部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可是,例如也有因电动机的故障等而存在不能转动的室外风扇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当执行制冷剂积存消除控制时,优选的是不把与该室外风扇对应的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使用。
此外,也可以把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表述为以下的第一空气调节装置。第一空气调节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室外机、多个室内机以及多个切换单元,所述至少一个室外机室外机包括:至少一个压缩机;室外风扇;多个室外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分别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一个制冷剂出入口连接,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与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排出口连接或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与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吸入口连接之间进行切换;流量调节装置,分别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另一个制冷剂出入口连接,调节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流量;外部空气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外部空气温度;低压检测装置,检测所述压缩机的低压侧的压力;控制装置,对所述流路切换装置和所述流量调节装置进行控制,所述多个室内机具有室内热交换器,所述多个切换单元与多个所述室内机对应设置,切换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所述室外机和多个所述切换单元通过高压气管和低压气管连接,多个所述室内机至少与一个所述室外机通过液管连接,对应的多个所述室内机和多个所述切换单元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当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和不使用的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混合存在时,并且当由所述外部空气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外部空气温度比利用由所述低压检测装置检测到的低压侧压力计算出的低压饱和温度低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时,所述控制装置使全部的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
按照第一空气调节装置,使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即,在进行制冷运转和以制冷为主体的运转时,即使在不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中产生了制冷剂积存,通过使包括不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全部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可以使积存的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流出,从而可以消除制冷剂积存。由此,可以消除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机中的制冷剂不足的情况,从而可以防止制冷/制热能力降低。
出于示例和说明的目的已经给出了所述详细的说明。根据上面的教导,许多变形和改变都是可能的。所述的详细说明并非没有遗漏或者旨在限制在这里说明的主题。尽管已经通过文字以特有的结构特征和/或方法过程对所述主题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的主题不是必须限于所述的具体特征或者具体过程。更确切地说,将所述的具体特征和具体过程作为实施权利要求书的示例进行了说明。

Claims (8)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
室外风扇;
多个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与多个室内机连接;
切换构件,通过切换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连接状态,将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功能切换为冷凝器或蒸发器中的任意一种;以及
控制部,在进行制冷运转或以制冷为主体的运转时,计算出低压饱和温度,并且当外部空气温度比所述低压饱和温度低且不能增加所述压缩机的运转容量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时,控制所述切换构件,使所述多个室外热交换器全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还包括外部空气温度检测器,所述外部空气温度检测器检测外部空气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还包括低压检测器,所述低压检测器检测所述压缩机的低压侧的压力,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低压侧的压力计算出所述低压饱和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构件包括:
流路切换部,把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一个制冷剂出入口的连接对象切换为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排出口或制冷剂吸入口中的任意一个;以及
流量调节部,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另一个制冷剂出入口连接,调节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流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切换部是三通阀。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量调节部是膨胀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还包括高压检测器,所述高压检测器检测所述压缩机的高压侧的压力,
当所述高压侧的压力低于目标高压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室外风扇的转速以规定的比例减少。
8.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以及与所述室外机连接的多个室内机。
CN201310282634.6A 2012-07-09 2013-07-05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和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1035424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53762A JP6052488B2 (ja) 2012-07-09 2012-07-09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2-153762 2012-07-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42463A CN103542463A (zh) 2014-01-29
CN103542463B true CN103542463B (zh) 2017-03-01

Family

ID=48782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82634.6A Active CN103542463B (zh) 2012-07-09 2013-07-05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和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175890B2 (zh)
EP (1) EP2685175B1 (zh)
JP (1) JP6052488B2 (zh)
CN (1) CN103542463B (zh)
AU (1) AU2013206683B2 (zh)
ES (1) ES2875503T3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50012498A (ko) * 2013-07-25 2015-02-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히트 펌프 및 유로 전환 장치
CN103759455B (zh) * 2014-01-27 2015-08-19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热回收变频多联式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6365078B2 (ja) * 2014-07-31 2018-08-0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CN105065249B (zh) * 2015-08-31 2017-07-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压缩机性能检测装置、具有该装置的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CN108027179B (zh) * 2015-09-11 2020-02-11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机
CA3238295A1 (en) * 2016-12-12 2018-06-21 Evapco, Inc. Low charge packaged ammonia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evaporative condenser
CN107328026B (zh) * 2017-07-31 2019-06-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机控制方法和装置、空调室外机
CN108105912B (zh) * 2017-12-11 2019-11-29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及其防冷媒偏流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CN109297151B (zh) * 2018-10-22 2020-12-15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的回油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系统
CN109798644B (zh) * 2019-01-15 2020-11-13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和空调系统
JP7406124B2 (ja) * 2021-05-07 2023-12-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14017846B (zh) * 2021-12-03 2022-10-28 青岛海信网络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重力热管列间空调的控制方法和重力热管列间空调
CN114234372B (zh) * 2021-12-15 2022-11-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模块化多联机的控制方法、装置、多联机系统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83725B2 (ja) * 1999-01-29 2007-02-2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方法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952537A (zh) * 2005-10-17 2007-04-25 海尔集团公司 用于多联空调的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2105752A (zh) * 2008-07-29 2011-06-2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57577B2 (ja) * 1991-06-25 1996-11-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
JPH0755280A (ja) * 1993-08-20 1995-03-03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調システム
JPH09310931A (ja) * 1996-05-23 1997-12-0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1033119A (ja) * 1999-07-19 2001-02-09 Fujitsu General Ltd 多室形空気調和装置
US6990822B2 (en) * 2002-03-18 2006-01-31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essure adjusting device fo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equipped with the same
JP4315714B2 (ja) 2003-03-19 2009-08-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KR20060025827A (ko) * 2004-09-17 2006-03-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실형 공기조화 시스템
JP2006145174A (ja) * 2004-11-24 2006-06-0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JP4718904B2 (ja) * 2005-06-01 2011-07-06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1086372A (zh) * 2006-06-06 2007-12-12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中央空调室内机液冷媒防止滞留控制方法
JP5263522B2 (ja) * 2008-12-11 2013-08-1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冷凍装置
JP5747709B2 (ja) * 2011-07-22 2015-07-15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装置
US9046284B2 (en) * 2011-09-30 2015-06-02 Fujitsu General Limite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83725B2 (ja) * 1999-01-29 2007-02-2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方法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952537A (zh) * 2005-10-17 2007-04-25 海尔集团公司 用于多联空调的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2105752A (zh) * 2008-07-29 2011-06-2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16097A (ja) 2014-01-30
CN103542463A (zh) 2014-01-29
AU2013206683A1 (en) 2014-01-23
ES2875503T3 (es) 2021-11-10
EP2685175A2 (en) 2014-01-15
EP2685175A3 (en) 2018-03-21
US9175890B2 (en) 2015-11-03
US20140007601A1 (en) 2014-01-09
EP2685175B1 (en) 2021-05-12
JP6052488B2 (ja) 2016-12-27
AU2013206683B2 (en) 2017-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42463B (zh)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和空气调节装置
CN105526727B (zh) 制冷装置
CN104024752B (zh) 室外机以及空气调节装置
CN105605816B (zh) 空调装置
CN105485805B (zh) 空气调节机
EP2693130B1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4884876B (zh) 制冷循环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方法
US20110041541A1 (en) Air Conditioner
CN104995463B (zh) 空调装置
CN106524557A (zh) 多联机系统及其除霜时的防回液控制方法
CN106524610A (zh) 空调系统和空调
CN104508406B (zh) 集装箱用制冷装置
CN110291339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1726132A (zh) 一种空调器
CN106152312A (zh)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和空气调节装置
CN109373533A (zh) 调节方法、调节装置、多联机系统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5841254A (zh)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和空气调节装置
CN109373545A (zh) 调节方法、调节装置、多联机系统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2014214951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1307964B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7314584B (zh) 空调系统及气液分离器积液控制方法
CN105953468A (zh) 多联机系统及其过冷回路的阀体控制方法
CN107238161A (zh) 多联机系统及其模式切换控制方法
CN109612026A (zh) 室外机组、空调器及其除霜方法
CN104422208B (zh) 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