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11254A - 串联式叶片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串联式叶片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11254A
CN103511254A CN201310241581.3A CN201310241581A CN103511254A CN 103511254 A CN103511254 A CN 103511254A CN 201310241581 A CN201310241581 A CN 201310241581A CN 103511254 A CN103511254 A CN 1035112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region
suction pressure
chamber
suction
compression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4158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11254B (zh
Inventor
小林和男
粥川浩明
佐藤真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112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12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112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125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串联式叶片压缩机,包括外壳、吸入室、排放室、第一压缩室和第二压缩室以及第一压缩单元和第二压缩单元。以串联的方式连接的第一压缩单元和第二压缩单元分别包括第一气缸室和第二气缸室、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以及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具有第一槽和第二槽。所述串联叶片压缩机还包括第一侧板、将第一压缩室与第二压缩室分开的第二侧板、第三侧板、被保持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第一气缸体、被保持在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之间的第二气缸体、以及节流装置。所述节流装置形成在第二侧板中或第二气缸体中,用于限制第二压缩单元的吸入阶段中的制冷剂气体的流率。

Description

串联式叶片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串联式叶片压缩机。
背景技术
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03-118294公开了一种串联式叶片压缩机,其包括壳体以及由该壳体可旋转地支撑的驱动轴,所述壳体具有形成在其中的吸入室、排放室以及压缩室。该串联式叶片压缩机还包括在壳体中以串联的方式彼此连接的多个压缩单元。随着驱动轴的转动,在吸入阶段,压缩单元将制冷剂气体从吸入室抽吸到压缩室中,在压缩阶段,压缩单元对压缩室中的抽入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并且在排放阶段,压缩单元将被压缩的制冷剂气体排放至排放室。
在上述的串联式叶片压缩机中,所述多个压缩单元包括第一压缩单元以及布置在第一压缩单元后方的第二压缩单元。第一压缩单元包括形成在壳体中的第一气缸室以及能够通过驱动轴转动的第一转子。第一转子具有形成在其中的多个槽。第一压缩单元还包括可滑动地容纳在相应的槽中的多个第一叶片。各个第一叶片、第一气缸室的内表面以及第一转子的外表面协同形成第一压缩室。
类似地,第二压缩单元包括形成在壳体中的第二气缸室以及能够通过驱动轴转动的第二转子。第二压缩单元还包括可滑动地容纳在第二转子中的相应的槽中的多个第二叶片。各个第二叶片、第二气缸室的内表面以及第二转子的外表面协同形成第二压缩室。
壳体包括外壳、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一气缸体以及第二气缸体。
外壳形成了串联式叶片压缩机的外部框架并具有穿过该外壳形成的入口和出口,制冷剂分别通过该入口和出口流入和流出该串联式叶片压缩机。第一侧板容置在外壳中并与外壳一起限定了与入口连通的吸入室。第二侧板容置在外壳中并将第一压缩单元与第二压缩单元分开。第三侧板容置在外壳中并与外壳一起限定了与出口连通的排放室。第一气缸体容置在外壳中,并被保持在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以在其中形成第一气缸室。第二气缸体容置在外壳中,并被保持在第二侧板与第三侧板之间以在其中形成第二气缸室。
在用于车辆的空调的串联式叶片压缩机中,驱动轴例如通过电磁离合器被驱动以转动,以使第一压缩单元和第二压缩单元工作。具体地,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转动并且制冷剂气体被抽入第一压缩室和第二压缩室中、在第一压缩室和第二压缩室中被压缩并从第一压缩室和第二压缩室中排出。排放至排放室中的高压制冷剂气体被供给至空调的制冷剂回路。
因此,具有两个压缩单元的串联式叶片压缩机能够增加驱动轴的每次旋转下制冷剂气体的输送量。
在上述串联式叶片压缩机中,每单元时间内的制冷剂气体的输送量与驱动轴的转速的增加量成比例地增加,从而使冷却能力以几乎不变的速率增加。串联式叶片压缩机的特性趋于导致压缩机的冷却能力过度增加并引起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温度升高,因此导致在驱动轴的高速转动期间发生能量损失。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限制吸入口或在吸入口与第一压缩单元和第二压缩单元之间设置任何节流装置。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在驱动轴的高速转动期间及其低速转动期间,被抽吸到第一压缩单元和第二压缩单元中的制冷剂气体的量减小,结果是压缩机的冷却能力变差。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串联式叶片压缩机,其能够在串联式叶片压缩机的低速运转期间保持冷却能力,并能够在串联式叶片压缩机的高速运转期间防止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温度升高以及能量损失的增加。
发明内容
一种串联式叶片压缩机,包括外壳、吸入室、排放室、第一压缩室和第二压缩室以及第一压缩单元和第二压缩单元。以串联的方式连接的第一压缩单元和第二压缩单元分别包括第一气缸室和第二气缸室、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以及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具有第一槽和第二槽。所述串联叶片压缩机还包括第一侧板、将第一压缩室与第二压缩室分开的第二侧板、第三侧板、被保持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第一气缸体、被保持在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之间的第二气缸体、以及节流装置。所述节流装置形成在第二侧板中或第二气缸体中,用于限制第二压缩单元的吸入阶段中的制冷剂气体的流率。
从下文结合附图的描述中,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及优点将变得明显,其中,附图通过示例示出了本发明的原理。
附图说明
在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别地阐述了被认为新颖的本发明的特征。通过连同附图一起参照下文对目前优选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最佳地理解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串联式叶片压缩机的纵向截面图;
图2是沿图1中的A-A线剖切的横向截面图;
图3是沿图1中的B-B线剖切的横向截面图;
图4是示出了图1的串联式叶片压缩机的驱动轴的转速与该串联式叶片压缩机的第一压缩单元和第二压缩单元中的每个以及整个串联式叶片压缩机的冷却效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串联式叶片压缩机的纵向截面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串联式叶片压缩机的纵向截面图;
图7是沿图6的C-C线剖切的横向截面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串联式叶片压缩机的纵向截面图;
图9是图8的串联式叶片压缩机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其示出了该串联式叶片压缩机在低速运转期间的状态;以及
图10是与图9类似的视图,其示出了在串联式叶片压缩机的高速运转期间该串联式叶片压缩机的状态。
具体实施例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串联式叶片压缩机的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串联式叶片压缩机包括前部壳体1和后部壳体3,该前部壳体1和后部壳体3彼此连接以协同形成外壳9。该串联式叶片压缩机(下文中简称为压缩机)还包括第一侧板11、第一气缸体5、第二侧板13、第二气缸体7以及第三侧板15,这些部件都容置在外壳9中并固定至该外壳9。第一气缸体5和第二气缸体7具有大致相同的外形。在下文对这些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在图1中看到的压缩机的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对应于压缩机的前部和后部。
如图2所示,第一气缸体5具有穿过该气缸体形成的第一气缸室5A,该第一气缸室5A具有在第一气缸体5的横向截面中看到的椭圆形状。如图3所示,第二气缸体7具有穿过该气缸体形成的第二气缸室7A,该第二气缸室7A具有与第一气缸室5A大致相同的椭圆形状。第一气缸体5和第二气缸体7容置并固定在外壳9中,使得各自的呈椭圆形的第一气缸室5A和第二气缸室7A同轴布置并以相同方式定位,以便具有相同的工作阶段,这从图2和图3的对照中容易理解。
如图1所示,第一气缸体5在外壳9中被保持在第一侧板11与第二侧板13之间。第一气缸室5A在其相反的轴向端处分别由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3封闭。
类似地,第二气缸体7在外壳9中被保持在第二侧板13与第三侧板15之间。第二气缸室7A在其相反的轴向端分别由第二侧板13和第三侧板15封闭。外壳9、第一和第二气缸体5、7以及第一至第三侧板11、13、15协同形成本发明的压缩机的壳体。
第一至第三侧板11、13、15具有分别轴向穿过第一至第三侧板形成的轴孔11A、13A、15A,滑动轴承17、19、21分别压配合在轴孔11A、13A、15A中。前部壳体1也具有穿过该壳体形成的轴孔1A,密封装置23压配合在该轴孔1A中。压缩机还包括驱动轴25,该驱动轴25由前部壳体1以及第一至第三侧板11、13、15分别通过密封装置23及滑动轴承17、19、21可转动地支撑。电磁离合器或皮带轮(未示出)在驱动轴25的延伸至前部壳体1的外侧的前端处固定地安装在驱动轴25上,动力通过该电磁离合器或皮带轮从车辆发动机或马达传递至驱动轴25。当从图2和图3中观察时,驱动轴25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分别具有圆形截面的第一转子27和第二转子29压配合至驱动轴25上,使得第一和第二转子27、29通过驱动轴25转动。第一转子27和第二转子29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气缸室5A和第二气缸室7A中。
第一转子27具有形成在该第一转子中的五个第一槽27A,这些槽关于驱动轴25大体沿径向方向延伸并在其中容纳可滑动的第一叶片31。每个第一叶片31的底面及其相应的第一槽27A在它们之间形成了第一背压室33。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叶片31、第一转子27的外周表面、第一气缸体5的内周表面、第一侧板11的后表面以及第二侧板13的前表面协同形成五个第一压缩室35。
类似地,第二转子29具有形成在该第二转子中的五个第二槽29A,这些槽关于驱动轴25大体沿径向方向延伸并在其中容纳可滑动的第二叶片37。每个第二叶片37的底面及其相应的第二槽29A在它们之间形成了第二背压室39。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叶片37、第二转子29的外周表面、第二气缸体7的内周表面、第二侧板13的后表面以及第三侧板15的前表面协同形成五个第一压缩室41。
第一转子27和第二转子29是具有大致相同的尺寸并由相同材料制成的相同部件。第一叶片31和第二叶片37也是如此。
如图1所示,吸入室43形成在前部壳体1与第一侧板11之间。前部壳体1具有穿过该前部壳体形成的入口1B,该入口1B在前部壳体1的顶部敞开,使得吸入室43与压缩机的外部通过该入口1B连通。第一侧板11具有穿过该第一侧板形成的两个吸入孔11B(图1中仅示出了一个吸入孔),这两个吸入孔11B与吸入室43连通。第一气缸体5具有穿过该气缸体形成的两个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这两个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分别与两个吸入孔11B连通。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分别通过形成在第一气缸体5中的两个吸入口5C与处于吸入阶段的第一压缩室35连通。如图2所示,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在压缩机的横向截面中呈长椭圆形。当在压缩机的横向截面中观察时,吸入口5C具有从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朝向第一气缸室5A变宽的形状。
两个第一排放压力区域5D形成在第一气缸体5与后部壳体3之间。第一压缩室35在排放阶段通过形成在第一气缸体5中的排放口5E与第一排放压力区域5D连通。用于关闭排放口5E的排放阀45和用于调节排放阀45的升降的保持器47设置在各个第一排放压力区域5D中。驱动轴25、第一气缸体5、第一转子27、第一叶片31、排放阀45以及保持器47协同形成第一压缩单元1C。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侧板13具有穿过该第二侧板形成的两个吸入连通通道13D,这两个吸入连通通道13D与第一气缸体5中相应的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连通。第二气缸体7具有穿过该第二气缸体形成的两个第二吸入压力区域7B,这两个吸入压力区域7B通过吸入连通通道13D与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连通。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吸入压力区域7B分别通过形成在第二气缸体7中的两个吸入口7C与处于吸入阶段的第二压缩室41连通。如图3所示,第二吸入压力区域7B在压缩机的横向截面中呈长椭圆形。吸入口7C的截面形状与第一气缸体5中的吸入口5C相同。
如图2所示,吸入连通通道13D在压缩机的横向截面中呈小圆形。吸入连通通道13D的截面积S3小于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的截面积S1,该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与第二吸入压力区域7B具有相同的形状。换言之,在吸入阶段中,从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到第二吸入压力区域7B的制冷剂气体流受到吸入连通通道13D的限制。吸入连通通道13D用作本发明的节流装置。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侧板13具有穿过该第二侧板形成的两个排放孔13E,这两个排放孔13E分别与第一排放压力区域5D连通。两个第二排放压力区域7D形成在第二气缸体7与后部壳体3之间,并分别通过排放孔13E与第一排放压力区域5D连通。如图3所示,在排放阶段中的第二压缩室41通过形成在第二气缸体7中的排放口7E与第二排放压力区域7D连通。用于关闭排放口7E的排放阀49和用于调节排放阀49的升降的保持器51设置在各个第二排放压力区域7D中。驱动轴25、第二气缸体7、第二转子29、第二叶片37、排放阀49以及保持器51协同形成第二压缩单元2C。因此,第一压缩单元1C和第二压缩单元2C沿压缩机的纵向方向按该顺序布置并被第二侧板13分开,但通过第二侧板13的吸入连通通道13D和排放孔13E以串联的方式彼此连接。
如图1所示,第三侧板15具有穿过该第三侧板形成的两个排放孔15B(在图中仅通过虚线示出了一个排放孔)。排放室53形成在第三侧板15与后部壳体3之间。在排放室53中,离心式油分离器55固定地安装在第三侧板15与后部壳体3之间。油分离器55包括端部框架57以及在该端部框架57中竖直地延伸并固定至端部框架57的圆筒形构件59。
端部框架57具有形成在其中的竖直地延伸的圆筒形油分离室57A以及压配合至该油分离室57A的上端中的圆筒形构件59。该油分离室57A的一部分用作引导表面57B,用于引导圆筒形构件59的外表面周围的制冷剂气体。排放孔15B与圆筒形构件59和引导表面57B之间的空间连通。端部框架57在与该端部框架的底部相邻的位置处具有穿过该端部框架形成的连通孔57C,油分离室57A通过该连通孔57C与排放室53连通。后部壳体3具有穿过该后部壳体形成的出口3A,该出口3A在后部壳体3的顶部处在圆筒形构件59的上方敞开,使得排放室53与压缩机的外部连通。
第二侧板13在其前表面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排油槽13F,在第一转子27的转动期间,该排油槽13F能够与处于吸入阶段的第一背压室33连通。第二侧板13设有适于防止第一压缩单元1C颤动的阀(未示出)。
类似地,第三侧板15在其前表面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排油槽15F,在第二转子29的转动期间,该排油槽15F能够与处于吸入阶段的第二背压室39连通。第三侧板15设有同样适于防止第二压缩单元2C颤动的阀(未示出)。
排放室53在其底部通过润滑油供给通道(未示出)与压缩室35、41的处于压缩或排放阶段的第一和第二背压室33、39连通。
驱动轴25、滑动轴承17、19、21、第一侧板11、第一气缸体5、第一叶片31、排放阀45、保持器47、第二侧板13、第二气缸体7、第二叶片37、排放阀49、保持器51、第三侧板15以及油分离器55组装成为子组件单元。
子组件单元设有O形圈并插入至后部壳体3中。随后,该后部壳体3被设置O形圈并联接至前部壳体1。前部壳体1和后部壳体3通过图2和图3中示出的多个螺栓71紧固在一起。因此,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被组装起来。
为了方便起见,附图中未示出压缩机的外部制冷回路,但压缩机的出口3A连接至外部制冷回路,该外部制冷回路包括按此顺序布置的冷凝器、膨胀阀以及蒸发器,并且蒸发器连接至压缩机的入口1B。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以及在相邻的部件之间连接的管路协同形成制冷回路。
随着驱动轴25通过诸如发动机之类的动力源而转动,压缩机的第一和第二压缩单元1C、2C的压缩室35、41反复地经历吸入、压缩和排放阶段。
具体地,第一和第二转子27、29与驱动轴25一起转动以改变第一和第二压缩单元1C、2C的第一和第二压缩室35、41的容积。制冷剂气体通过入口1B从蒸发器被抽吸到吸入室43中。吸入室43中的制冷剂气体通过各个吸入孔11B、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以及吸入口5C被抽吸到第一压缩室35中。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中的制冷剂气体通过各个吸入连通通道13D、第二吸入压力区域7B以及吸入口7C被抽吸到第二压缩室41中。
在第一压缩室35中被压缩的制冷剂气体通过排放口5E被排放至第一排放压力区域5D中。第一排放压力区域5D中的高压制冷剂气体通过排放孔13E流至第二排放压力区域7D中。另一方面,第二压缩室41中的制冷剂气体通过排放口7E被排放至第二排放压力区域7D中。第二排放压力区域7D中的高压制冷剂气体通过排放孔15B被排放到分离器55的引导表面57B上。制冷剂气体沿引导表面57B流动,从而在离心力的影响下使润滑油与制冷剂气体分离。分离了润滑油的制冷剂气体通过出口3A被供给至冷凝器。
在吸入连通通道13D的截面积S3小于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的截面积S1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中,在吸入阶段中流至第二吸入压力区域7B中的制冷剂气体流受到吸入连通通道13D的限制,并且因此流动速率降低。因此,随着驱动轴25的转速的增加,被抽吸到第二压缩单元2C的压缩室41中的制冷剂气体的量减少。
图4中示出了驱动轴25的转速与第一和第二压缩单元1C、2C的冷却效率之间的关系。具体地,驱动轴转速与第一压缩单元1C的冷却效率之间的关系由点划线L1表示,而驱动轴转速与第二压缩单元2C的冷却效率之间的关系由双点划线L2表示。另外,驱动轴转速与压缩机的总冷却效率(或第一压缩单元1C和第二压缩单元2C的冷却效率的总和)之间的关系由图4中的实线L3表示。
下文将描述在压缩机的低速运转期间压缩机的冷却效率。当驱动轴25以低速转动时,制冷剂气体通过第一压缩单元1C的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被抽吸到压缩室35中而不受限制,从而使冷却效率与驱动轴25的转速的增加成比例地增加,如由线L1表示的那样。在压缩机的低速运转期间,通过第二压缩单元2C的第二吸入压力区域7B被抽吸到第二压缩室41中的制冷剂气体仅受到吸入连通通道13D的很小的影响,从而使冷却效率与驱动轴25的转速的增加几乎成比例地增加,如由在较低的驱动轴转速范围内的线L2表示的那样。由于吸入连通通道13D导致的冷却效率的增加速率的任何减缓小到可以忽略。因此,在慢速下运转的压缩机能够保持所需的冷却效率,如图4中的线L3表示的那样。
下文将描述在驱动轴25的高速转动期间压缩机的冷却效率。被抽吸到第一压缩单元1C中的制冷剂气体流不受限制,从而使冷却效率与驱动轴25的转速的增加成比例地增加。与压缩机低速运转期间的情况相比,随着驱动轴25的转速增加,被抽吸到第二压缩单元2C中的制冷剂气体受到吸入连通通道13D的更大的影响,使得冷却效率随着驱动轴25的转速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如线L2所示。因此,如线L3所示,在高速运转期间,随着驱动轴25的转速的增加,压缩机的总冷却效率逐渐降低,从而防止冷却效率过度增加并且还防止制冷剂气体的温度升高,因此,能够防止压缩机的能量损失增加。
因此,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能够在压缩机的低速运转期间保持冷却效率并且能够在压缩机的高速运转期间防止压缩机的温度升高和能量损失增加。
此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是有利的,因为,仅仅通过使吸入连通通道13D的截面积S3小于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的截面积S1就能够容易地设置节流装置,从而能够简化压缩机的制造。
而且,压缩机的第一气缸体5、第一转子27以及第一叶片31分别与第二气缸体7、第二转子29以及第二叶片37大致相同的压缩机在压缩机的制造成本方面是有利的。
驱动轴25在其前端处操作性地连接至与驱动轴25的后端隔开的动力源。第二压缩单元2C与驱动轴25的后端相邻地设置,使得第二压缩单元2C趋于比与驱动轴25的前端相邻地设置并因此与动力源相邻地设置的第一压缩单元1C振动得更大。因此,在驱动轴25的高速运转期间,第二压缩单元2C的振动趋于增加。通过降低第二压缩单元2C的冷却效率,能够有效地抑制压缩机的整体振动。
作为降低冷却效率的替代方法,能够想到使被压缩的制冷剂气体返回至吸入侧(例如,吸入室43、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或第二吸入压力区域7B)。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排放的制冷剂气体的温度的升高可导致可靠性降低,并且被压缩的制冷剂气体释放至吸入侧可降低压缩效率。因此,理想的是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描述的那样限制制冷剂气体流。
图5示出了压缩机的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用吸入连通通道213D和节流孔261A来代替吸入连通通道13D。其它元件或部件类似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对应元件或部件。为了方便起见,相同的参考标记用来指示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共同的部件,并且对这种共同部件的描述将被省略。
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第二侧板13中的吸入连通通道213D具有与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相同的截面形状。换言之,吸入连通通道213D具有与图2所示的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相同的长椭圆形的截面形状和截面尺寸,从而使吸入连通通道213D的截面积S23与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的截面积S1大致相同。
第二气缸体7具有形成在其中的、位于第二吸入压力区域7B的前端处的内凸缘部261B,该内凸缘部是在第二吸入压力区域7B的前端处从第二吸入压力区域7B的外周向内延伸的凸缘的形式。该内凸缘部261B在其中央处具有前述的节流孔261A。第二吸入压力区域7B的从内凸缘部261B的后端延伸至第二吸入压力区域7B的后端的部分具有与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相同的截面形状和尺寸。
吸入连通通道213D通过节流孔261A与第二吸入压力区域7B连通。节流孔261A的截面积对应于第二吸入压力区域7B的截面积S2。第二吸入压力区域7B的截面积S2小于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的截面积S1和吸入连通通道213D的截面积S23。节流孔261A用作本发明的节流装置。经过节流孔261A的制冷剂气体流受到限制,并且被抽吸到第二压缩室41中的制冷剂气体的量(或流动速率)因此减少。节流孔261A对被抽吸到第二压缩单元2C的制冷剂气体的流动速率的限制随着驱动轴25的转动的增加而增加。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提供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有益效果。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缩机能够仅仅通过在第二气缸体7的第二吸入压力区域7B中形成内凸缘部261B和节流孔261A而设置有节流装置,从而能够简化压缩机的制造。
图6和图7示出了压缩机的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用吸入连通通道313D和吸入口307C以分别代替吸入连通通道13D和吸入口7C。其它元件或部件类似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对应元件或部件。为了方便起见,相同的参考标记用来指示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中共同的部件,并且对这种共同部件的描述将被省略。
类似于第二实施方式,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吸入连通通道313D具有与图2所示的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相同的长椭圆形的截面形状和截面尺寸,从而使吸入连通通道313D的截面积与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的截面积S1相同。
如图7所示,吸入口307C形成为以大致相同的宽度从第二吸入压力区域7B延伸至第二气缸室7A。吸入口307C面向第二气缸室7A以使得第二吸入压力区域7B能够与第二气缸室7A连通。每个吸入口307C均沿逆时针方向从第二吸入压力区域7B向第二气缸室7A倾斜。第一压缩单元1C的吸入口5C的形状由图7中的双点划线K1表示,以供参考。
吸入口307C具有面向第二气缸室7A的开口307H。与由线K1表示的吸入口5C相比,吸入口307C的开口307H的沿驱动轴25的周向方向的长度比吸入口5C的开口的沿驱动轴25的周向方向的长度短。换言之,开口307H的面积小于吸入口5C的开口的面积。开口307H用作为本发明的节流装置。当第一和第二吸入压力区域5B、7B中的制冷剂气体分别被抽吸到第一和第二气缸室5A、7A中时,经过吸入口307C的开口307H进入压缩室41中的制冷剂气体流受到开口307H的限制大于经过吸入口5C的开口的制冷剂气体流受到的限制。因此,开口307H对被抽吸到第二压缩单元2C的制冷剂气体流的限制随着驱动轴25的转动的增加而增加。换言之,开口307H形成为使得第二吸入压力区域7B与第二压缩室41连通时的第二压缩单元2C的吸入阶段比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与第一压缩室35连通时的第一压缩单元1C的吸入阶段短。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提供了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有益效果。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压缩机能够仅仅通过形成吸入口307C的开口307H而容易地设置有节流装置,从而能够简化压缩机的制造。
图8至图10示出了压缩机的第四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用吸入连通通道413D、阀体462和推压构件463来代替吸入连通通道13D。其它元件或部件类似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对应元件或部件。为了方便起见,相同的参考标记用来指示第一和第四实施方式中共同的部件,并且对这种共同部件的描述将被省略。
如图8和图9所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吸入连通通道413D形成为使得其截面积大于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的截面积。
第二侧板13设置有阀体462和推压构件463。
阀体462具有穿过该阀体形成的、沿阀体462的纵向方向延伸的阀孔462C,并且阀体462包括圆筒形主体462A以及外凸缘部462B,该外凸缘部462B在主体462A的前端处从主体462A的外周向外延伸。
外凸缘部462B能够在吸入连通通道413D的内表面上往复地滑动。主体462A在吸入连通通道413D中向后延伸,并且该主体462A的后端延伸至第二吸入压力区域7B中。如图9和图10所示,阀体462的外凸缘部462B由吸入连通通道413D的内表面引导,从而使阀体462能够在吸入连通通道413D中沿其纵向方向滑动。
推压构件463由线圈弹簧制成。阀体462的主体462A穿过吸入连通通道413D中的推压构件463,并且推压构件463在其相反的端部处分别与外凸缘部462B和第二气缸体7的前表面接触。阀体462和推压构件463用作本发明的节流装置。
在驱动轴25的低速运转期间,制冷剂气体在低速下从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通过阀孔462C流至第二吸入压力区域7B中并使用较小的力向后推压外凸缘部462B,该力由图9中的箭头表示。该推压力未大到足以使阀体462向后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主体462A设置为其后端定位在前部吸入口7C的前方,因此,前部吸入口7C完全敞开而不被主体462A封闭。
另一方面,在驱动轴25的高速运转期间,制冷剂气体在高速下从第一吸入压力区域5B通过462C流动至第二吸入压力区域7B中并使用随着驱动轴25的转速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的大的力向后推压阀体462的外凸缘部462B。因此,阀体462的主体462A逐渐向后移动,同时压缩推压构件463并逐渐地封闭前部吸入口7C。如图10所示,随着驱动轴25的转速的进一步增加,吸入口7C被完全封闭。换言之,形成第二吸入压力区域7B与第二压缩室41之间的流体连通的通道的有效截面积减半,因为两个吸入口7C中的一个被封闭。
在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第二压缩单元2C中,允许流至压缩室41中的制冷剂气体的流动速率的限制随着驱动轴25的转速的增加而增加。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提供了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有益效果。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压缩机能够仅仅通过改变推压构件463对阀体462的推压力而使得可以在压缩机的高速运转期间对允许流至压缩室41中的制冷剂气体的流动速率的限制进行调节。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可以以多种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修改。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节流装置的吸入连通通道13D在其整个长度上具有相同的圆形截面。连通通道可呈锥形或孔口形。在这种情况下,吸入连通通道的具有最小内径的部分用作节流装置。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节流装置的节流孔261A定位在第二气缸体7的前部。在第二气缸体7的前部与吸入口7C之间的任何位置形成的诸如261A之类的任何节流孔都可用作节流装置。
本发明适用于车辆的空调。

Claims (6)

1.一种串联式叶片压缩机,包括:
壳体;
形成在所述壳体中的吸入室;
形成在所述壳体中的排放室;
多个压缩室,所述多个压缩室形成在所述壳体中并且包括第一压缩室和第二压缩室;
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由所述壳体可转动地支撑;以及
多个压缩单元,所述多个压缩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中、以串联的方式彼此连接并且包括第一压缩单元和第二压缩单元,每个压缩单元在吸入阶段中通过所述驱动轴的转动将制冷剂气体抽吸到所述压缩室中、在压缩阶段中在所述压缩室中对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并且在排放阶段中将制冷剂气体排放至所述排放室,其中,所述第一压缩单元包括:
形成在所述壳体中的第一气缸室;
第一转子,所述第一转子设置在所述第一气缸室中、通过所述驱动轴而转动并且具有多个第一槽;以及
多个第一叶片,所述多个第一叶片可滑动地设置在相应的第一槽中并与所述第一气缸室的内周表面和所述第一转子的外周表面协同形成所述第一压缩室,其中,所述第二压缩单元包括:
形成在所述壳体中的第二气缸室;
第二转子,所述第二转子设置在所述第二气缸室中、通过所述驱动轴而转动并且具有多个第二槽;以及
多个第二叶片,所述多个第二叶片可滑动地设置在相应的第二槽中并在所述第一压缩室的后方与所述第二气缸室的内周表面和所述第二转子的外周表面协同形成所述第二压缩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与所述串联式叶片压缩机的外部连通的入口和出口;
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容置在所述外壳中并与所述外壳协同形成所述吸入室,所述吸入室与所述入口连通;
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容置在所述外壳中并将所述第一压缩室与所述第二压缩室分开;
第三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容置在所述外壳中并与所述外壳协同形成所述排放室,所述排放室与所述出口连通;
第一气缸体,所述第一气缸体容置在所述外壳中、被保持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并且形成所述第一气缸室;以及
第二气缸体,所述第二气缸体容置在所述外壳中、被保持在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之间并且形成所述第二气缸室;其中,所述串联式叶片压缩机还包括:
节流装置,所述节流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中或所述第二气缸体中,以限制在所述第二压缩单元的吸入阶段中流入至所述第二压缩室中的制冷剂气体的流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式叶片压缩机,还包括:
第一吸入压力区域,所述第一吸入压力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气缸体中并在所述第一压缩单元的吸入阶段中与所述第一压缩室连通;
第二吸入压力区域,所述第二吸入压力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二气缸体中并在所述第二压缩单元的吸入阶段中与所述第二压缩室连通;以及
吸入连通通道,所述吸入连通通道形成所述第一吸入压力区域与所述第二吸入压力区域之间的流体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连通通道的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吸入压力区域的截面积,其中,所述吸入连通通道形成所述节流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式叶片压缩机,还包括:
第一吸入压力区域,所述第一吸入压力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气缸体中并在所述第一压缩单元的吸入阶段中与所述第一压缩室连通;
第二吸入压力区域,所述第二吸入压力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二气缸体中并在所述第二压缩单元的吸入阶段中与所述第二压缩室连通;以及
吸入连通通道,所述吸入连通通道形成所述第一吸入压力区域与所述第二吸入压力区域之间的流体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连通通道具有与所述第一吸入压力区域相同的截面尺寸,其中,所述第二吸入压力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吸入压力区域的截面积和所述吸入连通通道的截面积,其中,所述第二吸入压力区域的所述一部分形成所述节流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式叶片压缩机,还包括:
第一吸入压力区域,所述第一吸入压力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气缸体中并在所述第一压缩单元的吸入阶段中与所述第一压缩室连通;
第二吸入压力区域,所述第二吸入压力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二气缸体中并在所述第二压缩单元的吸入阶段中与所述第二压缩室连通;以及
吸入连通通道,所述吸入连通通道形成所述第一吸入压力区域与所述第二吸入压力区域之间的流体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缸体包括吸入口,所述吸入口具有面向所述第二气缸室的开口,所述开口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二吸入压力区域与所述第二压缩室连通时的所述第二压缩单元的吸入阶段比所述第一吸入压力区域与所述第一压缩室连通时的所述第一压缩单元的吸入阶段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式叶片压缩机,还包括:
第一吸入压力区域,所述第一吸入压力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气缸体中并在所述第一压缩单元的吸入阶段中与所述第一压缩室连通;
第二吸入压力区域,所述第二吸入压力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二气缸体中并在所述第二压缩单元的吸入阶段中与所述第二压缩室连通;以及
吸入连通通道,所述吸入连通通道形成所述第一吸入压力区域与所述第二吸入压力区域之间的流体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装置包括:
阀体,所述阀体允许改变形成所述第二吸入压力区域与所述第二压缩室之间的流体连通的通道的截面积;以及
推压构件,所述推压构件对所述阀体进行推压以随着所述驱动轴的转速的增加而减小所述通道的截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式叶片压缩机,其中,所述外壳包括:
前部壳体,所述前部壳体形成所述入口并与所述第一侧板协同形成所述吸入室;以及
后部壳体,所述后部壳体形成所述出口并与所述第三侧板协同形成所述排放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缸体和所述第二气缸体是相同的部件,所述第一转子和所述第二转子是相同的部件,并且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是相同的部件。
CN201310241581.3A 2012-06-19 2013-06-18 串联式叶片压缩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112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38128 2012-06-19
JP2012138128A JP5751215B2 (ja) 2012-06-19 2012-06-19 タンデム式ベーン型圧縮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11254A true CN103511254A (zh) 2014-01-15
CN103511254B CN103511254B (zh) 2016-04-06

Family

ID=49894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4158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11254B (zh) 2012-06-19 2013-06-18 串联式叶片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751215B2 (zh)
CN (1) CN103511254B (zh)
BR (1) BR102013015194A2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22444A (zh) * 2015-12-30 2016-03-23 泊头市广腾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多级大流量滑片泵
CN111550403A (zh) * 2020-05-14 2020-08-18 天津市百利溢通电泵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预紧弹簧的多级型五滑片式潜油电泵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53885U (ja) * 1984-03-22 1985-10-14 株式会社ボッシュオートモーティブ システム 可変容量型コンプレツサ
CN86102105A (zh) * 1986-03-26 1987-10-14 鲁道夫·德雷斯马 压缩机
JPH03118294U (zh) * 1990-03-20 1991-12-06
CN1349593A (zh) * 1999-03-05 2002-05-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回转式流体机械、叶片式流体机械及内燃机的废热回收装置
JP2006125305A (ja) * 2004-10-29 2006-05-18 Calsonic Compressor Inc 容量可変型気体圧縮機
JP2006329002A (ja) * 2005-05-24 2006-12-07 Calsonic Compressor Inc 気体圧縮機
US20090162234A1 (en) * 2007-12-25 2009-06-25 K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Vane-type compress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39793U (ja) * 1983-08-26 1985-03-19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ロ−タリコンプレツサ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53885U (ja) * 1984-03-22 1985-10-14 株式会社ボッシュオートモーティブ システム 可変容量型コンプレツサ
CN86102105A (zh) * 1986-03-26 1987-10-14 鲁道夫·德雷斯马 压缩机
JPH03118294U (zh) * 1990-03-20 1991-12-06
CN1349593A (zh) * 1999-03-05 2002-05-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回转式流体机械、叶片式流体机械及内燃机的废热回收装置
JP2006125305A (ja) * 2004-10-29 2006-05-18 Calsonic Compressor Inc 容量可変型気体圧縮機
JP2006329002A (ja) * 2005-05-24 2006-12-07 Calsonic Compressor Inc 気体圧縮機
US20090162234A1 (en) * 2007-12-25 2009-06-25 K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Vane-type compressor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22444A (zh) * 2015-12-30 2016-03-23 泊头市广腾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多级大流量滑片泵
CN111550403A (zh) * 2020-05-14 2020-08-18 天津市百利溢通电泵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预紧弹簧的多级型五滑片式潜油电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51215B2 (ja) 2015-07-22
JP2014001697A (ja) 2014-01-09
CN103511254B (zh) 2016-04-06
BR102013015194A2 (pt) 2015-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71178B2 (en) Vapor injection system for a scroll compressor
CN103807166B (zh) 涡旋压缩机
CN102678547B (zh) 涡旋压缩机
CN103362806B (zh) 旋转叶片式压缩机
CN102374156B (zh) 压缩机
US20190101119A1 (en) Compressor
US20060110266A1 (en) Compressor provided with an oil separator
WO2007077856A1 (ja) 圧縮機
US4403929A (en) Rotary compressor
EP0401968B1 (en) A rotary compressor
CN103362811A (zh) 串联式叶片压缩机
CN203098281U (zh) 涡旋压缩机
US4104010A (en) Rotary compressor comprising improved rotor lubrication system
CN103511254B (zh) 串联式叶片压缩机
US8915724B2 (en) Scroll compressor with control valve for controlling cooling capacity based on speed and centrifugal force
CN107781160A (zh) 涡旋压缩机
JP2008133810A (ja) 圧縮機
CN203051114U (zh) 涡旋压缩机
CN104948459A (zh) 叶片式压缩机
JP2005201171A (ja) 圧縮機の潤滑機構
CN103511255B (zh) 串联式叶片压缩机
CN109854506A (zh) 叶片式压缩机
JP2008014174A (ja) 圧縮機
JPS6325196B2 (zh)
CN103362810B (zh) 级联型叶片压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06

Termination date: 202106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