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54506A - 叶片式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叶片式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54506A
CN109854506A CN201811443775.0A CN201811443775A CN109854506A CN 109854506 A CN109854506 A CN 109854506A CN 201811443775 A CN201811443775 A CN 201811443775A CN 109854506 A CN109854506 A CN 1098545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body
suction
suction chamber
shell
vane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4377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冢直星
中岛昭治
稻垣雅洋
佐藤真一
出户纪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8545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54506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提供一种叶片式压缩机,所述叶片式压缩机能够不导致尺寸的大型化地抑制吸入脉动和起动转矩的上升。叶片式压缩机具备:侧板,其封闭筒状的缸体的开口;压缩室,其对制冷剂气体压缩;吸入室,其与吸入口连通,在壳体内的缸体的外周侧沿旋转轴的周向延伸;排出室,其在旋转轴轴向上隔着壳体内的侧板而设置于与吸入室相反的一侧,排出在压缩室中压缩了的制冷剂气体;以及吸入通路,其贯通缸体并且将吸入室与压缩室连通。吸入通路避开与吸入口相对的位置,并且避开重力方向上的缸体的下端而向吸入室开口。

Description

叶片式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叶片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叶片式压缩机搭载于车辆,用于车辆空气调节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叶片式压缩机中,如图5所示,叶片式压缩机50的壳体(housing)51由后壳体52、和接合于该后壳体52的前端面的前壳体53形成。在后壳体52的内部收纳有筒状的缸体54。另外,在缸体54的前端面接合有前侧板55,在缸体54的后端面接合有后侧板56。并且,在壳体51内,由前壳体53的内表面与前侧板55的前端面划分出吸入室57。制冷剂气体从壳体51的外部(例如外部制冷剂回路)经由吸入口59而被吸入吸入室57。另外,由缸体54的外周面、后壳体52的内周面、前侧板55的后端面以及后侧板56的前端面划分出排出室58。
另外,例如,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叶片式压缩机中,如图6所示,叶片式压缩机60的壳体61由后壳体62、和接合于该后壳体62的前端面的前壳体63形成。前缸体64与前壳体63一体地形成,在缸体64的后端面接合有后侧板65。在缸体64的靠前的外周面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第1凹部64a,并且在缸体64的后端面形成有第2凹部64b。并且,在壳体61内,由缸体64的第1凹部64a与后壳体62的内周面划分出吸入室66。制冷剂气体从壳体51的外部(例如外部制冷剂回路)经由吸入口68而被吸入吸入室66。另外,由缸体64的第2凹部64b、后侧板65的前端面以及后壳体62的内周面划分出排出室67。
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的叶片式压缩机50、60具备:旋转轴71,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转子72,其在缸体54、64内能够与旋转轴71一体地旋转;以及多个叶片,所述多个叶片能够相对于形成于转子72的外周面的多个叶片槽伸缩(伸出/缩回)。向各叶片槽供给润滑油。并且,由上述的叶片在缸体54,64内划分出多个压缩室。在专利文献1中,吸入室57与压缩室通过沿轴向贯通前侧板55的吸入通路55a而连通,压缩室与排出室58通过沿径向贯通缸体54的排出通路而连通。在专利文献2中,吸入室66与压缩室通过沿径向贯通缸体64的吸入通路而连通,压缩室与排出室67通过沿径向贯通缸体64的排出通路而连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480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672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叶片式压缩机中,希望减轻经由吸入口和吸入通路吸入制冷剂气体时的吸入脉动。另外,当使这样的叶片式压缩机停止时,有时润滑油被吸入吸入室,并由于重力而积聚于吸入室的底侧。在该情况下,在再起动压缩机时,积聚于吸入室的润滑油经由吸入通路而进入压缩室内。当润滑油进入压缩室时,会对润滑油进行压缩,所以存在起动转矩上升这一问题。
为了抑制润滑油进入压缩室,例如,通过使吸入室沿旋转轴的轴向延长而增大吸入室的容积,从而降低积聚于吸入室的底侧的润滑油的液面的高度即可。但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在壳体51内为在前壳体53的内表面与前侧板55的前端面之间划分出吸入室57的构成,所以若要使吸入室57沿旋转轴71的轴向延长以增大吸入室57的容积,则叶片式压缩机中的旋转轴71的轴向上的尺寸大型化。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由缸体64的第1凹部64a与后壳体62的内周面划分出吸入室66,由缸体64的第2凹部64b、后侧板65的前端面以及后壳体62的内周面划分出排出室67。因此,吸入室66与排出室67配置成在旋转轴71的径向上的缸体64与壳体61之间沿旋转轴71的轴向排列。因此,使吸入室66在旋转轴71的径向上的缸体64与壳体61之间沿旋转轴71的轴向延伸而增大吸入室66的容积这一情况因排出室67的存在而变得困难。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叶片式压缩机,所述叶片式压缩机能够不导致尺寸的大型化地抑制吸入脉动和起动转矩的上升。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点的叶片式压缩机的要旨在于,具备:筒状的壳体,其具有与外部连通的吸入口;旋转轴,其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筒状的缸体,其收纳于所述壳体内并且固定于所述壳体;转子,其在所述缸体内能够与所述旋转轴一体地旋转;叶片,其能够相对于所述转子的叶片槽伸缩;分隔壁,其封闭所述缸体的开口;压缩室,其由所述叶片在所述缸体内划分并且对制冷剂气体压缩;吸入室,其与所述吸入口连通,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缸体的外周侧沿所述旋转轴的周向延伸;排出室,其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隔着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分隔壁而设置于与所述吸入室相反的一侧,排出在所述压缩室中压缩了的制冷剂气体;吸入通路,其贯通所述缸体并且将所述吸入室与所述压缩室连通;排出通路,其贯通所述分隔壁并且将所述压缩室与所述排出室连通;以及排出阀,其相对于所述分隔壁设置于所述排出室侧,对所述排出通路进行开闭,所述叶片式压缩机中,所述吸入通路避开与所述吸入口相对的位置,并且避开重力方向上的所述缸体的下端而向所述吸入室开口。
像以往技术那样,在排出室在旋转轴的径向上位于缸体的外周侧的情况下,吸入通路的开口位置也由排出室的配置唯一决定。另一方面,通过在旋转轴的轴向上隔着分隔壁而将排出室设置于与吸入室相反的一侧,能够增加吸入通路的开口位置的自由度。吸入通路避开与吸入口相对的位置,并且避开重力方向上的缸体的下端而向吸入室开口。
另外,在排出室在旋转轴的径向上位于缸体的外周侧的情况下,当使吸入室沿旋转轴的轴向延伸而增大吸入室的容积时,叶片式压缩机中的旋转轴的轴向上的尺寸会大型化。另一方面,通过在旋转轴的轴向上隔着分隔壁而将排出室设置于与吸入室相反的一侧,即使使吸入室沿旋转轴的轴向较长地延伸而增大吸入室的容积,也不会使叶片式压缩机中的旋转轴的轴向上的尺寸大型化,易于增大吸入室的容积。
通过增大吸入室的容积,并且使吸入通路的开口不与吸入口相对,能够减少吸入脉动。另外,通过使吸入室沿旋转轴的轴向较长地延伸,在叶片式压缩机停止时积聚于吸入室的底侧的润滑油的液面的高度变低,通过使吸入通路避开缸体的下端而开口,能够抑制积聚于吸入室的润滑油经由吸入通路进入压缩室。因此,能够抑制因润滑油的压缩引起的起动转矩的上升。根据上述,能够不导致叶片式压缩机的尺寸的大型化地抑制吸入脉动和起动转矩的上升。
另外,关于叶片式压缩机,优选,所述吸入通路在所述重力方向上的比所述转子的下端靠上侧的位置向所述吸入室开口。由此,能够使吸入通路进一步远离润滑油的液面。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润滑油向吸入通路的进入。
另外,关于叶片式压缩机,优选,所述吸入通路在所述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由此,与吸入通路为1个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吸入效率。
另外,关于叶片式压缩机,优选,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隔着所述缸体而与所述分隔壁相反的一侧也形成所述吸入室。由此,吸入室的容积增大,所以能够减少吸入脉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不导致尺寸的大型化地抑制吸入脉动和起动转矩的上升。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叶片式压缩机的侧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的2-2线剖视图。
图3是图1中的3-3线剖视图。
图4是第2实施方式的叶片式压缩机的侧剖视图。
图5是以往例的叶片式压缩机的侧剖视图。
图6是以往例的叶片式压缩机的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叶片式压缩机;
11:壳体;
14:缸体;
142:下端;
15:作为分隔壁的侧板;
15b:作为分隔壁的后侧板;
16:旋转轴;
17:转子;
17a:叶片槽;
17b:下端;
18:叶片;
21:吸入口;
22:排出阀;
31、41:吸入室;
31a:底部;
32:压缩室;
33:排出室;
34:吸入通路;
35:排出通路。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3对将叶片式压缩机具体化了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叶片式压缩机搭载于车辆,用于车辆空气调节装置。
如图1所示,叶片式压缩机10的壳体11由有底筒状的后壳体12、和结合于该后壳体12的前端的有底筒状的前壳体13形成。在壳体11内收纳有筒状的缸体14。本实施方式的缸体14与前壳体13一体地形成。即,缸体14固定于壳体11。在缸体14的外周面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凹部14a。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14a遍及缸体14的周向整周地延伸。在凹部14a中,将位于重力方向的最下侧的部分设为缸体14的下端142。在从轴向观察缸体14时,缸体14的内周面形成为大致椭圆状。
如图1和图2所示,叶片式压缩机10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16。也就是说,旋转轴16的轴向与叶片式压缩机10的前后方向一致。旋转轴16贯通缸体14。旋转轴16由前壳体13和后述的侧板15支承为可旋转。叶片式压缩机10具备圆筒状的转子17,所述转子17在缸体14内以能够与旋转轴16一体地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旋转轴16。转子17的前端面与前壳体13的后端面相对。在转子17的外周面,在多个部位呈放射状地形成有叶片槽17a,并且在各叶片槽17a收纳有叶片18。叶片18能够相对于叶片槽17a伸缩。叶片18的顶端面通过与旋转轴16的旋转相伴的转子17的旋转而与缸体14的内周面接触。各叶片槽17a被供给润滑油L。在转子17的外周面,将位于重力方向的最下侧的部分设为转子17的下端17b。在重力方向上,转子17的下端17b位于比缸体14的下端142靠上侧的位置。换言之,缸体14的下端142位于比转子17的下端17b靠下侧的位置。
如图1所示,叶片式压缩机10具备相对于缸体14的后端面14b并排设置的侧板15。缸体14的后端面14b是位于旋转轴16的轴向的端面。侧板15的厚度方向与叶片式压缩机10的前后方向一致。本实施方式的侧板15的前端面结合于缸体14的后端。因此,侧板15封闭缸体14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侧板15构成分隔壁。
在壳体11内形成有从壳体11的外部(例如外部制冷剂回路)吸入制冷剂气体的吸入室31。吸入室31由缸体14的凹部14a与后壳体12的内周面划分。也就是说,吸入室31形成于比侧板15靠前侧,即比侧板15靠旋转轴16的轴向的一端侧。另外,吸入室31在缸体14的外周侧沿旋转轴16的周向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室31遍及缸体14的全周地延伸。将划分吸入室31的后壳体12(壳体11)的内周面中的在重力方向上位于最下侧的部分设为吸入室31的底部31a。缸体14的下端142配置在从吸入室31的底部31a离开了预定的高度X的位置。
在缸体14内形成有对被吸入吸入室31的制冷剂气体压缩的多个压缩室32。各压缩室32由前壳体13的后端面、侧板15的前端面、转子17的外周面、缸体14的内周面以及叶片18划分。也就是说,各压缩室32形成于侧板15的前侧且缸体14的内周侧。在叶片式压缩机10中,通过转子17的旋转,压缩室32的容积扩大的行程成为吸入行程,压缩室32的容积减小的行程成为压缩行程。
后壳体12具有与壳体11的外部连通的吸入口21。吸入室31与吸入口21连通。并且,壳体11的外部与吸入室31通过吸入口21而连通。本实施方式的叶片式压缩机10,以吸入口21在重力方向上处于上侧的方式搭载于车辆。吸入口21与缸体14的靠前的部分、即旋转轴16的轴向上的前壳体13侧的部分在旋转轴16的径向上重叠。
如图2所示,在缸体14的凹部14a形成有沿径向贯通缸体14的2个吸入通路34。吸入室31与吸入行程中的压缩室32通过吸入通路34而连通。2个吸入通路34在缸体14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以使得从吸入口21经由吸入室31到达吸入通路34的制冷剂气体的路径的长度分别成为相同的长度。在各吸入通路34中,位于缸体14的外周侧、即位于吸入室31侧的开口为各吸入通路34的入口34a。各吸入通路34避开与吸入口21相对的位置而向吸入室31开口。
2个吸入通路34中的位于重力方向的下侧的另一方的吸入通路34的入口34a在重力方向上配置在比预定的高度X靠上侧的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另一方的吸入通路34的入口34a的开口边缘中的重力方向的最下部B在重力方向上配置在比转子17的下端17b靠上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各吸入通路34在旋转轴16的周向上避开缸体14的下端142而向吸入室31开口。
如图1所示,在壳体11内配设有用于分离制冷剂气体中所包含的润滑油L的油分离器24。油分离器24具有有底圆筒状的外壳(case)25,并且在外壳25的开口侧嵌合固定有圆筒状的油分离筒26。在外壳25的周壁中的侧板15侧的外周面形成有凹部25a。
在壳体11内形成有供在压缩室32中压缩了的制冷剂气体排出的排出室33。排出室33由侧板15的后端面与外壳25的凹部25a划分。也就是说,排出室33设置于比侧板15靠后侧的位置,即在壳体11内设置于比侧板15靠旋转轴16的轴向的另一端侧。换言之,排出室33在旋转轴16的轴向上隔着壳体11内的侧板15而设置于与吸入室31相反的一侧。在油分离器24的外壳25的周壁形成有将排出室33与外壳25内连通的连通路25b。
如图1和图3所示,在缸体14和侧板15形成有将压缩行程中的压缩室32与排出室33连通的排出通路35。排出通路35由从缸体14的内周面贯通到后端面的第1通路35a、和与第1通路35a连通并且贯通侧板15的第2通路35b构成。
第1通路35a中的缸体14的内周面侧的开口351位于缸体14的内周面中的靠后的部分,即位于侧板15侧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缸体14的周向上形成有2个排出通路35。各排出通路35能够通过安装于侧板15中的排出室33侧的后端面的板状的排出阀22来进行开闭。通过将贯通排出阀22的螺栓22a相对于侧板15拧紧从而安装各排出阀22。由此,各排出阀22以排出阀22的厚度方向与旋转轴16的轴向一致的方式被安装于侧板15。并且,在压缩室32中压缩了的制冷剂气体在通过排出通路35时推开排出阀22而向排出室33排出。此外,在后壳体12的内周面与侧板15的外周面之间配设有密封部材37。由该密封部材37密封吸入室31与排出室33之间。
在壳体11内形成有储存通过油分离器24分离出的润滑油L的储油室36。在外壳25的下部形成有用于将外壳25内的润滑油L向储油室36排出的油通路25c。另外,在侧板15形成有用于将储存于储油室36的底侧的润滑油L向叶片槽17a引导的油供给通路27。在后壳体12形成有排出口23。外壳25内的油分离筒26与壳体11的外部(例如外部制冷剂回路)通过排出口23而连接。
接着,对叶片式压缩机10的动作进行说明。当旋转轴16旋转时,转子17和叶片18旋转,制冷剂气体从叶片式压缩机10的外部经由吸入口21而被吸入到吸入室31。被吸入到吸入室31的制冷剂气体经由各吸入通路34而被吸入吸入行程中的各压缩室32。然后,被吸入各压缩室32的制冷剂气体通过压缩行程中的压缩室32的容积减小而被压缩。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从各压缩室32经由排出通路35向排出室33排出。
排出室33内的制冷剂气体经由连通路25b流入外壳25内,被吹送到油分离筒26的外周面,并且一边在油分离筒26的外周面旋转一边被引导至外壳25内的下方。此时,通过离心分离从制冷剂气体分离出润滑油L。并且,从制冷剂气体分离出的润滑油L向外壳25的底侧移动,并且经由油通路25c储存于储油室36的底侧。储存于储油室36的底侧的润滑油L从油供给通路27被引导至叶片槽17a,作为背压将叶片18向外周侧推出。并且,由被向外周侧推出的叶片18划分出压缩室32。另外,由被引导至叶片槽17a的润滑油L来对叶片18与叶片槽17a的滑动部分进行润滑。另一方面,在油分离器24中,分离出润滑油L后的制冷剂气体在油分离筒26的内部向上方移动,并经由排出口23向叶片式压缩机10的外部排出。
接着,对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和作用进行记载。
(1)在像以往技术那样排出室在旋转轴的径向上位于缸体的外周侧的情况下,吸入通路的开口位置也由排出室的配置唯一决定。另一方面,通过在旋转轴16的轴向上隔着侧板15而将排出室33设置于与吸入室31相反的一侧,能够增加吸入通路34的入口34a的自由度。吸入通路34避开与吸入口21相对的位置,并且避开重力方向上的缸体14的下端142而向吸入室31开口。
另外,在排出室在旋转轴的径向上位于缸体的外周侧的情况下,当使吸入室沿旋转轴的轴向延伸而增大吸入室的容积时,叶片式压缩机中的旋转轴的轴向上的尺寸会大型化。另一方面,通过在旋转轴16的轴向上隔着侧板15而将排出室33设置于与吸入室31相反的一侧,即使使吸入室31沿旋转轴16的轴向较长地延伸而增大吸入室31的容积,也不会使叶片式压缩机10中的旋转轴16的轴向上的尺寸大型化,易于增大吸入室31的容积。
通过增大吸入室31的容积,并且使吸入通路34的入口34a不与吸入口21相对,能够减少吸入脉动。另外,在叶片式压缩机10停止时,润滑油L有时从压缩室32侧或排出室33侧被吸入到吸入室31而积聚于吸入室31的底侧,但通过使吸入室31沿旋转轴16的轴向较长地延伸,积聚于吸入室31的底侧的润滑油L的液面La的高度变低,通过使吸入通路34避开缸体14的下端142而开口,能够抑制积聚于吸入室31的润滑油L经由吸入通路34进入压缩室32。因此,能够抑制因润滑油L的压缩引起的起动转矩的上升。根据上述,能够不导致叶片式压缩机10的尺寸的大型化地抑制吸入脉动和起动转矩的上升。
(2)吸入通路34在缸体14的周向上配置有2个,所以与配置有1个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吸入效率。
(3)通过将吸入通路34的入口34a配置在比转子17的下端17b靠上侧的位置,能够使吸入通路34的入口34a进一步远离润滑油L的液面La。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润滑油L进入吸入通路34的入口34a。
(4)吸入室31内的制冷剂气体为低温低压,排出室33内的制冷剂气体为高温高压。在吸入室31与排出室33在缸体14的外周侧沿前后方向并排设置的情况下,转子17的轴向的一部分隔着缸体14而与排出室33在径向上重叠。因此,转子17的轴向的一部分可能会由于向排出室33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热而发生变形。另外,在压缩室32内,在前后方向上产生温度分布的不均,由此压缩效率可能会降低。另外,排出室33的热向吸入室31传递,由此吸入效率可能会降低。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缸体14的外周侧形成有吸入室31,未形成排出室33,所以能够抑制转子17的变形、压缩效率的降低以及吸入效率的降低。
(5)例如,在排出室33配置在缸体14的外周侧的情况下,排出阀22就要以排出阀22的厚度方向与旋转轴16的径向一致的方式被安装于缸体14,需要将排出室33中的旋转轴16的轴向的长度最低限度地确保为与排出阀22的宽度相应的长度。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得排出阀22的厚度方向与旋转轴16的轴向一致的方式将各排出阀22安装于侧板15,所以与必须将排出室33中的旋转轴16的轴向的长度最低限度地确保(至少确保)为与排出阀22的宽度相应的长度的构成相比,能够使叶片式压缩机10的轴向上的尺寸小型化。
(第2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4对将叶片式压缩机具体化了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注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说明。
如图4所示,叶片式压缩机10的壳体11由后壳体12、和结合于该后壳体12的前端的前壳体13形成。叶片式压缩机10具备筒状的缸体14。在缸体14的前端结合有前侧板15a。因此,前侧板15a封闭缸体14的一方的开口。另外,在缸体14的后端相对地结合有作为侧板的后侧板15b。因此,后侧板15b封闭缸体14的另一方的开口。前侧板15a和后侧板15b的厚度方向与叶片式压缩机10的前后方向一致。本实施方式中,后侧板15b构成分隔壁。
在壳体11内形成有吸入室41。吸入室41具有由前壳体13的内表面与前侧板15a的前端面划分的前侧吸入室41a、和由缸体14的凹部14a与后壳体12的内周面划分的外周侧吸入室41b。也就是说,吸入室41除了形成于缸体14的外周侧以外,还形成于比缸体14的前端面靠前侧的位置,即还形成在旋转轴16的轴向上隔着缸体14而与后侧板15b相反的一侧。在前侧板15a和缸体14形成有吸入连通路42。吸入连通路42由沿前后方向贯通前侧板15a的第1通路42a、和连通于第1通路42a并且沿前后方向连通缸体14的第2通路42b构成。前侧吸入室41a与外周侧吸入室41b通过吸入连通路42而连通。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吸入室31同样地,外周侧吸入室41b经由吸入通路34而与吸入行程中的压缩室32连通。
在第2实施方式中,除了与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1)~(5)同样的效果以外,还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
(6)吸入室41不仅形成于缸体14的外周侧,也形成于比缸体14的前端面靠前侧的位置,所以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吸入室41的容积进一步增大,能够更进一步减少吸入脉动。
此外,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也可以像以下那样进行变更。
○在第1实施方式中,前壳体13与缸体14也可以是分开的个体。在该情况下,缸体14固定于后壳体12(壳体11)的内周面。另外,在前壳体13与缸体14是分开的个体的情况下,缸体14与侧板15也可以一体地形成。
○在第2实施方式中,前侧板15a与缸体14也可以一体地形成。
○在第2实施方式中,缸体14与后侧板15b也可以一体地形成。
○吸入通路34的入口34a也可以位于比转子17的下端17b靠下侧的位置。
○在第1实施方式中,吸入室31也可以不遍及缸体14的周向整周地形成。同样地,在第2实施方式中,外周侧吸入室41b也可以不遍及缸体14的周向整周地形成。吸入室31、外周侧吸入室41b也可以在缸体14的周向上根据沿轴向延伸的壁而变得不连续,还可以遍及小于360度的范围地形成。
○吸入室31也可以由缸体14中的切除了后端侧而得到的部分、侧板15(后侧板15b)的前端面以及后壳体12的内周面划分。在该情况下,排出通路35不贯通缸体14,仅贯通侧板15(后侧板15b),由此将压缩行程中的压缩室32与排出室33连通。
○吸入通路34的数量并非限定于2个,也可以是1个还可以是3个以上。另外,在形成有多个吸入通路34的情况下,各吸入通路34也可以配置在从吸入口21经由吸入室31到达吸入通路34的制冷剂气体的路径的长度分别成为不同的长度的位置。

Claims (4)

1.一种叶片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筒状的壳体,其具有与外部连通的吸入口;
旋转轴,其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筒状的缸体,其收纳于所述壳体内并且固定于所述壳体;
转子,其在所述缸体内能够与所述旋转轴一体地旋转;
叶片,其能够相对于所述转子的叶片槽伸缩;
分隔壁,其封闭所述缸体的开口;
压缩室,其由所述叶片在所述缸体内划分并且对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
吸入室,其与所述吸入口连通,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缸体的外周侧沿所述旋转轴的周向延伸;
排出室,其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隔着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分隔壁而设置于与所述吸入室相反的一侧,排出在所述压缩室中压缩了的制冷剂气体;
吸入通路,其贯通所述缸体并且将所述吸入室与所述压缩室连通;
排出通路,其贯通所述分隔壁并且将所述压缩室与所述排出室连通;以及
排出阀,其相对于所述分隔壁设置于所述排出室侧,对所述排出通路进行开闭,
所述吸入通路避开与所述吸入口相对的位置,并且避开重力方向上的所述缸体的下端而向所述吸入室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式压缩机,其中,所述吸入通路在所述重力方向上的比所述转子的下端靠上侧的位置向所述吸入室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叶片式压缩机,其中,所述吸入通路在所述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叶片式压缩机,其中,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隔着所述缸体而与所述分隔壁相反的一侧也形成所述吸入室。
CN201811443775.0A 2017-11-30 2018-11-29 叶片式压缩机 Withdrawn CN1098545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0876 2017-11-30
JP2017230876A JP2019100234A (ja) 2017-11-30 2017-11-30 ベーン型圧縮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54506A true CN109854506A (zh) 2019-06-07

Family

ID=66890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43775.0A Withdrawn CN109854506A (zh) 2017-11-30 2018-11-29 叶片式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100234A (zh)
CN (1) CN10985450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27762A (zh) * 2021-01-11 2021-04-30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一种滑片式压力匹配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3298A (zh) * 2001-02-28 2002-10-09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气体压缩机
CN101639069A (zh) * 2008-07-29 2010-02-03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叶片式压缩机
CN102477981A (zh) * 2010-11-24 2012-05-30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叶片式压缩机
CN104074760A (zh) * 2013-03-25 2014-10-0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旋转叶片式压缩机
CN105909522A (zh) * 2015-02-25 2016-08-3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叶片式压缩机
CN107269527A (zh) * 2016-03-31 2017-10-20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叶片式压缩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3298A (zh) * 2001-02-28 2002-10-09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气体压缩机
CN101639069A (zh) * 2008-07-29 2010-02-03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叶片式压缩机
CN102477981A (zh) * 2010-11-24 2012-05-30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叶片式压缩机
CN104074760A (zh) * 2013-03-25 2014-10-0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旋转叶片式压缩机
CN105909522A (zh) * 2015-02-25 2016-08-3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叶片式压缩机
CN107269527A (zh) * 2016-03-31 2017-10-20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叶片式压缩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27762A (zh) * 2021-01-11 2021-04-30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一种滑片式压力匹配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00234A (ja) 2019-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27349B2 (ja) ベーン型圧縮機
JP5408073B2 (ja) 圧縮機
WO2018094914A1 (zh) 喷气增焓涡旋压缩机及制冷系统
US20140119968A1 (en) Rotary compressor
CN103775338A (zh) 旋转式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制冷循环系统
CN105464976B (zh) 压缩机
WO2007077856A1 (ja) 圧縮機
CN205689435U (zh) 压缩机
JP5708570B2 (ja) ベーン型圧縮機
CN102878082B (zh) 一种壳体内低压力结构的旋转式压缩机
CN106168215B (zh) 压缩机
CN109854506A (zh) 叶片式压缩机
CN106168216A (zh) 压缩机
CN104912797B (zh) 压缩机
CN107781160A (zh) 涡旋压缩机
JP6156158B2 (ja) ベーン型圧縮機
US20110223052A1 (en) Gas compressor
WO2019202682A1 (ja) 油分離器、スクリュー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4105881A (zh) 涡旋式压缩机
CN103270301A (zh) 制冷剂压缩机
CN206000727U (zh) 涡旋压缩机
US20040170517A1 (en) Compressor
CN207246020U (zh) 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JP5222420B2 (ja) 気体圧縮機
CN103511254B (zh) 串联式叶片压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