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03237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03237A
CN103503237A CN201280019448.7A CN201280019448A CN103503237A CN 103503237 A CN103503237 A CN 103503237A CN 201280019448 A CN201280019448 A CN 201280019448A CN 103503237 A CN103503237 A CN 1035032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notch
bar
connector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944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03237B (zh
Inventor
小林贵雄
增田享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HK Sp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HK Sp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HK Sp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HK Sp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032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32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032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323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03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necting locations
    • H01R11/09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necting locations the connecting locations being identic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8Contacts for sliding cooperation with identically-shaped contact, e.g. for hermaphroditic coupling devic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具备:端子(11),其为棒状,与导体(10)连结,具有导电性;端子(21),其为棒状,与导体(20)连结,具有导电性;和固定构件(31),其使端子(11)以及端子(21)在延伸为棒状的方向上对齐,在与该对齐的方向垂直的方向重叠的状态,覆盖端子(11)以及端子(21)的接触部分的外周来进行固定。端子(11)以及端子(21)在重叠的状态下,相对部分的剖面中的外缘的至少一部分为相同形状。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介于两个连接对象物之间、实现两个连接对象物之间的电导通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连接配设于汽车等的内部的电子设备,而使用介于两个连接对象物之间、通过使两个连接对象物之间电导通,来对设备之间进行电连接的连接器。该连接器使分别与各连接对象物连结的两个端子接触,来使连接对象物之间电连接。
这里,在连接器中,需要稳定地对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持续电连接。作为用于实现稳定了的电导通的连接器,例如公开了如下这样的连接器(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2):将弹性片(弹性刀片、套管部)作为形成中空空间的圆筒端子的一部分,在将圆筒状的公端子收纳到圆筒端子的中空空间内时,弹性片按压连接于公端子的侧面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0-5384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03153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搭载于汽车等的连接器的情况下,需要实现即使流过大的电流,也能够实现稳定的电导通。作为该对策,例举了使端子间的接触电阻减小的对策,但在专利文献1、2公开的现有的连接器中,由于母端子(弹性片)相对于公端子的按压力的差、由通电发热所引起的弹性片的施力的下降,从而存在导致接触电阻增大的担心。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端子间的接触电阻,来获得稳定并高效的电导通的连接器。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达成目的,本发明是一种介于两个连接对象物之间,实现该两个连接对象物间的电导通的连接器,具备:导电性的第1端子、导电性的第2端子和固定构件,
所述导电性的第1端子具有:第1外周部,该第1外周部呈棒状延伸,是该棒状的外周侧面;和第1切口部,该第1切口部通过从不同于与一边的连接对象物之间的连结侧的端部的端部侧,沿着呈所述棒状延伸的方向,被切去一部分或者整体而成;
所述导电性的第2端子具有:第2外周部,该第2外周部呈棒状延伸,是该棒状的外周侧面;和第2切口部,该第2切口部通过从不同于与另一边的连接对象物之间的连结侧的端部的端部侧,沿着呈该棒状延伸的方向被切去一部分或者整体而成,在与呈所述棒状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呈与所述第1切口部相同的切割形状;
所述固定构件使所述第1端子以及所述第2端子在各自呈棒状延伸的方向上对齐,并在与该对齐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覆盖所述第1以及第2端子的外周来进行固定,
在所述第1端子和所述第2端子处于所述重叠的状态下,所述第1切口部与所述第2外周部或者所述第2切口部对置,该对置的部分在与呈所述棒状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中的外缘的至少一部分呈相同形状。
此外,与本发明有关的连接器在上述的发明中,在所述第1端子和所述第2端子处于所述重叠的状态下,所述第1切口部以及所述第2切口部相接触。
此外,与本发明有关的连接器在上述的发明中,所述第1切口部,在与呈所述棒状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为直线状或者凹凸状。
此外,与本发明有关的连接器在上述的发明中,所述重叠状态中的所述对置部分的所述第1端子与所述第2端子所形成的外周的剖面形状,是具有旋转角度θ(0°<θ<360°,θ为常数)的旋转对称性的图形。
此外,与本发明有关的连接器在上述的发明中,所述图形为圆。
此外,与本发明有关的连接器在上述的发明中,所述第1切口部在与呈所述棒状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中的外缘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2外周部的所述剖面中的外缘呈相同的形状,
在所述第1端子和所述第2端子处于所述重叠的状态下所述第1切口部以及所述第2外周部相接触。
此外,与本发明有关的连接器在上述的发明中,所述第1切口部或者所述第1外周部,在表面具有沿着呈所述棒状延伸的方向穿过的沟部。
此外,与本发明有关的连接器在上述的发明中,所述固定构件由弹性体形成,该弹性体在所述第1端子与所述第2端子重叠的方向,至少向着所述第1端子与所述第2端子之间的对置部分侧施力。
此外,与本发明有关的连接器在上述的发明中,所述第1端子与所述第2端子为相同的形状。
发明效果
与本发明有关的连接器,由于使两个端子在剖面为相同的外缘形状的部分彼此接触,因此能够得到减小端子间的接触电阻,来获得稳定并且效率的电导通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连接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连接器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连接器的端子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端子的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端子的A-A线剖面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图4所示的端子的B-B线剖面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图2所示的连接器的C-C线剖面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有关的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有关的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有关的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有关的连接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有关的连接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有关的连接器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图13所示的连接器的E-E线剖面的剖面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有关的连接器的端子的结构的图。
图16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有关的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17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有关的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18是表示接触电阻比较试验的概要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接触电阻比较试验的附加负荷-接触电阻的图表。
图20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有关的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21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有关的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22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有关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3是示意性地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有关的连接器的端子的结构的图。
符号说明:
1、2、3 连接器
10、10a~10c、20、20a~20c 导体
11、11a、21、51、61、71、81、90、100 端子
12、22、52、62、72、82 接触部
12a、22a、52a、62a、72a、82a、90a、100a 外周部
12b、22b、52b、62b、72b、82b、90b、100b 切口部
12c、12d、22c、22d 沟部
13、23、53、63 基部
13a、23a、53a、63a、90c、100c 收容穴
31、31a、31b、32、33、34、35 固定构件
40  收容盒
40a 第1收容盒
40b 第2收容盒
101 电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由下面的实施方式限定。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参照的各图,仅仅以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内容的程度示意性地示出形状、大小以及位置关系,因此,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各图中例示的形状、大小以及位置关系。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连接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连接器的结构的侧视图。图1、2所示的连接器1,通过使分别与连接对象物连结的端子彼此接触,来进行连接对象物间的电导通。
连接器1具有:作为具有导电性的第1端子的端子11,其呈棒状延伸,与作为一个连接对象物的导体10连结;作为具有导电性的第2端子的端子21,其呈棒状延伸,与作为另一连接对象物的导体20连结;和固定构件31,其使端子11以及端子21在各自的棒状延伸的方向上对齐,并在与该对齐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重叠了的状态下,覆盖端子11以及端子21的接触部分的外周来进行固定。导体10以及导体20的多个电线由绝缘性树脂等包覆。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有关的连接器的端子的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端子11的结构的侧视图(a)以及俯视图(b)。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端子11的A-A线剖面的剖面图。此外,图6是表示图4所示的端子11的B-B线剖面的剖面图。端子11是,将呈棒状的导电性材料,从与导体10之间的连结侧的端部不同的端部侧,沿着延伸为棒状的方向,切去一部分而形成的。端子11具备:接触部12,其与端子21接触;以及基部13,其与接触部12连结,与导体10连接。
接触部12具有:作为第1外周部的外周部12a,其为棒状的外周侧面;和作为第1切口部的切口部12b,其在与延伸为棒状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剖面,被切为凹状。
如图5所示,切口部12b的剖面为凹状(弧状)。切口部12b的呈凹状的外缘的曲率半径,与相同剖面的外周部12a的外缘的曲率半径相等。
基部13具有收容穴13a,该收容穴13a形成有沿着端子11延伸的方向的大约柱状的中空空间。在该中空空间中,如图6所示的剖面图那样,与端子11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直径,与被汇集的多根电线101的最大径d1相等或更大。通过将多个电线101收容到收容穴13a的中空空间,能够使端子11与导体10电连结。此时,通过从基部13的外周侧加以铆接(塑性变形等),使得从收容穴13a的壁面对电线101进行压接,来对电线101与收容穴13a之间进行固定。
端子21为与端子11相同的形状。端子21具备:接触部22,其与端子11接触;以及基部23,其与接触部22连结,并与导体20连接。接触部22具有:作为第2外周部的外周部22a,其为棒状的外周侧面;和作为第2切口部的切口部22b,其在与延伸为棒状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被切为凹状。此外,基部23具有收容穴23a,该收容穴23a形成有沿着端子21延伸的方向上的大约柱状的中空空间,将导体20的多个电线收容至中空空间。
这里,端子11、21,使用纯铜系材料作为导电性材料。端子11、21,是通过针对例如由与基部13、23的直径相等的棒状的纯铜形成的构件,进行切割使得接触部12、22成为规定的剖面而形成的。另外,该被切成的切口面成为切口部12b、22b。
固定构件31,通过将板状的碳素工具钢或者不锈钢,沿着板面弯曲成大约圆环状而形成。如图7所示的剖面图所示,固定构件31呈大约椭圆形状,其中央部分具有与端子11或者端子21的外周部12a或者22a相等的曲率半径。此外,固定构件31被形成为端部侧的曲率半径比其他部分曲率半径小,在接触部12、22在与各端子11、21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重合的状态下,至少向着接触部12、22的接触部分施力并固定。另外,固定构件,只要是能够至少向着接触部12、22的接触部分施力并固定的弹性体,便能够应用。
如图1、2以及图7所示,连接器1通过使接触部12、22在各端子11、21的延伸的方向对齐,并在与该对齐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重叠,从而电连接端子11与端子21之间。此时,在端子11、21,切口部12b与外周部22a接触。这里,所谓切口部12b与外周部22a,由于各外缘的曲率半径相等,因此进行面接触。端子11的接触部12,在图4(b)所示的接触区域S1与接触部22接触。
这里,在连接器1中的端子11、21之间的接触表面,若设图4所示的接触区域S1的面积为Sa,图6所示的剖面积中多个电线101的各剖面积的和为Sb,则接触区域S1的面积Sa与多个电线101的各剖面积的和Sb之间的关系,可以设为Sa≥Sb。由于此关系,能够使端子11、21之间的接触电阻减小,获得稳定并且高效的电导通。
此外,在图6所示的剖面图,基部13的直径d2比被汇集的多个电线101的最大径d1大。因此,在设图5所示的接触部12的剖面的剖面积为Sc时,能够使该剖面积Sc与上述的多个电线101的各剖面积的和Sb为同等程度。由此,能够使端子11、21之间的通电电阻值降低。例如,在各剖面积的和Sb=20mm2(最大直径d1=5.0mm)的情况下,为了使剖面积Sc=20mm2,只要使基部13的直径为d2=7.1mm左右即可,不需相对于多个电线101的最大径d1将基部13的直径d2设定得极大,就能够对应。
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1,在相同形状的两个端子,由于使剖面中的外缘形状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的部分彼此接触,因此能够使接触的表面积增大,降低端子间的接触电阻,来获得稳定并且高效的电导通。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1,由于能够使用相同形状的端子制作连接器,因此不需像以往那样分别制作公端子以及母端子,能够削减制造工序以及制造成本。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虽然对各端子的形状一样的连接器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至少接触部分中的剖面(外缘)形状相同。此外,如果能够确保上述的接触区域S1的面积Sa,则各接触部的端子延伸的方向的长度也可以不同。
图8是表示与本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有关的连接器的剖面图。另外,此剖面图对应于图2的C-C线剖面。在变形例1中,如图8所示的剖面图所示,在接触部12、22的外周部12a、22a形成沟部12c、22c。沟部12c、22c被设置为在各外周部12a、22a分别沿着端子11、21延伸的方向而穿过。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虽然对外周部与切口部的曲率半径相同的连接器进行了说明,但由于制造上的面精度等,存在曲率半径有少许不同的可能性。此时,由于外周部与切口部的曲率半径的差异,导致在图7所示的剖面,接触部12、22的接触不是线接触,而是点接触,其结果,导致接触面积缩小。但是,在变形例1中,使接触部12、22接触时,虽然沟部12c、22c彼此不接触,但接触部12、22之间的接触在剖面上不是一点,而是通过沟部在两侧使之面接触,因此能够确保接触的表面积。
图9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有关的连接器的剖面图。如图9所示的变形例2,沟部12d、22d也可以分别形成在切口部12b、22b。在此变形例2中,沟部12d、22d也分别被设置为在各切口部12b、22b,沿着端子11、21延伸的方向穿过,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变形例1相同的效果。
图10是表示与本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有关的连接器的侧视图。在变形例3中,使用多个固定构件31a、31b(这里是两个固定构件),将端子间的接触部分的外周覆盖并固定。此时,基于固定构件31a、31b的固定部分可以任意设定。
另外,固定构件也能够对与弯曲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幅度)进行调节。作为该幅度,能够设为与例如图4(b)所示的接触区域S1的端子11延伸的方向的长度相等。此外,在端子的棒状延伸的方向上,在各端子的接触部的长度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设为与长度短的一方的接触部相等的长度幅度。通过根据接触区域、接触部来将固定构件的幅度变长,来覆盖接触部分,从而相对于对端子在接触状态的接触部分离的方向上施加的负荷而言,能够抑制端子的旋转,来维持端子间的接触状态。
图11是表示与本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有关的连接器的结构的立体图。变形例4是在使用多个由连接器连结的导体的情况下,使用收容盒40来汇集导体。具体来讲,收容盒40具有:第1收容盒40a,其将3根上述的端子11并列地收纳在一起;第2收容盒40b,其将3根上述的端子21并列地收纳在一起。端子11与3根导体10a~10c分别连结。此外,端子21与3根导体20a~20c分别连结。
在第1收容盒40a与第2收容盒40b连结的时候,第1收容盒40a以及第2收容盒40b在连结侧的侧面,如上所述,分别收纳端子11以及端子21,以使得接触部12(切口部12b)以及接触部22(外周部22a)能够接触。由于通过收容盒40能够保持多个端子的接触状态,并且能够覆盖端子间的接触部分,因此包括端子的保护在内,能够进一步确实维持端子的连结状态。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参照图12~1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有关的连接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有关的连接器的结构的侧视图。图14是表示图13所示的连接器的E-E线剖面的剖面图。图12~14所示的连接器2通过将分别与连接对象物连结的端子彼此接触并连结,来进行连接对象物间的电导通。另外,对于与图1等中上述的连接器相同的结构要素,附上相同的符号。
连接器2具有:作为第1端子的端子51,其呈棒状延伸,与导体10连结,且具有导电性;作为第2端子的端子61,其呈棒状延伸,与导体20连结,且具有导电性;和固定构件32,其使端子51以及端子61在各自的棒状延伸的方向上对齐,并在与其对齐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覆盖端子51以及端子61的接触部分的外周来进行固定。
图15是表示与本实施方式2有关的连接器的端子51的结构的侧视图(a)以及俯视图(b)。将呈棒状的导电性材料,从与导体10的连结侧的端部不同的端部侧,沿着延伸为棒状的方向,切去一部分而形成端子51。在与端子51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呈半月状(参见图14),且具备:接触部52,其与端子61接触;以及基部53,其与接触部52连结,与导体10连接。接触部52具有:作为第1外周部的外周部52a,其为棒状的外周侧面(弧状部分);和作为第1切口部的切口部52b,其在与延伸为棒状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被切为直线状。
此外,基部53具有收容穴53a,该收容穴53a形成在端子51延伸的方向上延伸的大约柱状的中空空间,将多个电线101收容在中空空间。电线101通过从基部53的外周侧加以铆接(塑性变形等),使其压接收容穴53a的壁面,来固定电线101与收容穴53a之间。
端子61呈与端子51相同的形状。端子61具备:接触部62,其与端子51接触;以及基部63,其与接触部62连结,并与导体20连接。接触部62具有:作为第2外周部的外周部62a,其为棒状的外周侧面(弧状部分);和作为第2切口部的切口部62b,其在与延伸为棒状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被切为直线状。此外,基部63具有收容穴63a,该收容穴63a形成沿着棒状延伸的方向的大约柱状的中空空间,将导体20的多个电线收容在中空空间。
这里,端子51、61与端子11、21相同,使用纯铜作为导电性材料。端子51、61对于例如由与基部53、63的直径相等的棒状的纯铜形成的构件,通过在形成接触部12、22的位置,将与延伸为棒状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切为半月状而形成。另外,该被切出的切口面形成切口部52b、62b。
固定构件32,通过将板状的碳素工具钢或者不锈钢,沿着板面弯曲成大约圆环状而形成。如图14所示的剖面图所示,固定构件32为中央部分的曲率半径与外周部52a或者外周部62a的曲率半径相等的大约椭圆形状。此外,固定构件32形成为端部侧的曲率半径比其他部分的曲率半径小,以接触部52、62在与延伸为棒状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重合的状态,至少向着接触部52、62的接触部分施力并固定。
此时,在固定构件32的与接触部52、62之间的接触部分附近,固定构件32与接触部52(62)相离距离d3。在接触部分附近,通过使固定构件32与接触部52(62)分离,能够抑制在接触部分附近固定构件32与接触部52(62)之间的摩擦力的发生,来抑制相对于接触方向(与接触部的重合面正交的方向)的施力的减少,能够更确实地维持接触部的接触状态。
如图12~14所示,连接器2通过使接触部52、62与各端子51、61的延伸的方向对齐,并重合于与该对齐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从而电连接端子51与端子61之间。此时,在端子51、61,切口部52b与外周部62a接触。此外,在接触部52、62接触的状态下,该接触部52、62所形成的外周面的剖面形状,呈具有旋转角度θ(0°<θ<360°,θ为常数)的旋转对称性的图形(圆)。这里,由于切口部52b与切口部62b各自的剖面为直线状,因此进行面接触。在图15(b)所示的接触区域S2,端子51的接触部52与接触部62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2中,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连接器2的端子51、61之间的接触表面,若接触区域S2的面积为Sd,与图6所示的剖面同样地,基部53的剖面中的多个电线的各剖面积的和为Se,则接触区域S2的面积Sd与多个电线的各剖面积的和Se的关系,能够成为Sd≥Se。基于此关系,能够使端子51、61之间的接触电阻降低,获得稳定并且高效的电导通。
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2,在相同形状的两个端子,由于在剖面使呈相同外缘形状的部分彼此接触,因此能够使接触的表面积增大,减少端子间的接触电阻,来获得稳定并且高效的电导通。此外,由于能够使用相同形状的端子制作连接器,因此不需像以往那样,分别制作公端子以及母端子,能够削减制造工序以及制造成本。
进一步地,根据本实施方式2,由于使剖面呈直线状的平面彼此接触,因此与呈弧状的面相比,能够更容易且确实地使接触部彼此接触。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虽然针对在切口部52b、62b,与延伸为棒状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为一条直线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呈波状线状。
图16是表示与本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有关的连接器的剖面图。此外,图17是表示与本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有关的连接器的剖面图。图16、17所示的剖面对应于图13的E-E线剖面。
在图16所示的变形例1中,在呈相同形状的接触部54、64的剖面,切口部54b、64b的剖面呈具有一组凹凸形状的波状线状。此时,切口部54b、64b的剖面中的外缘呈相对于平面P1倾斜了角度θ1的波状线状。另外,平面P1对应于图14所示的切口部52b、62b的外缘。此外,在接触部54、64接触了的状态(重合的状态)下,接触部54、64(外周部54a、64a)的剖面中的外缘为圆。
在图17所示的变形例2中,在呈相同形状的接触部55、65的剖面,切口部55b、65b呈具有多组凹凸形状的波状线状。这种情况下,切口部55b、65b的剖面中的外缘,也呈相对于与切口部52b、62b的外缘对应的平面,倾斜了规定角度的波状线状。此外,在接触部55、65接触了的状态(重合的状态)下,接触部55、65(外周部55a、65a)的剖面中的外缘为圆。
如上述的变形例1、2所示,通过将切口部的剖面设为波状线状,从而能够使切口部彼此的接触面积比图12等所示的实施方式2的结构中的接触面积大。由此,能够降低端子间的接触电阻,来获得进一步稳定并且高效的电导通。
此外,与图12等所示的实施方式2的切口部52b、62b的形状相比,上述的变形例1、2实现使接触电阻值进一步降低的效果。图18是表示接触电阻比较试验的概要的示意图。图19是表示接触电阻比较试验的附加负荷(N)-接触电阻(μΩ)的图表。在接触电阻比较试验中,如图18所示,使用试验片200、201,来测定试验片间的接触电阻。试验片200具有与试验片201的倾斜部201a、201b接触的凸部200a、200b。此外,倾斜部201a、201b使用从平面P2的倾斜角度θ2为θ2=0°、10°、20°、40°、60°、75°的倾斜部。在接触电阻比较试验中,分别求出在各倾斜角度θ2,试验片200、201相对于附加负荷F之间的接触电阻。此时,凸部200a、200b与倾斜部201a、201b的接触面积,与各倾斜角度θ2无关,为固定(相同接触面积)。
在图19中,曲线L1表示θ2=0°的情况下的附加负荷-接触电阻、曲线L2表示θ2=10°的情况下的附加负荷-接触电阻、曲线L3表示θ2=20°的情况下的附加负荷-接触电阻、曲线L4表示がθ2=40°的情况下的附加负荷-接触电阻、曲线L5表示θ2=60°的情况下的附加负荷-接触电阻、曲线L6表示θ2=75°的情况下的附加负荷-接触电阻。这里,如果附加负荷F变大,则导致接触电阻变低,倾斜角度θ2的值越大,则试验片间的接触电阻越低。
基于上述的倾斜角度与接触电阻的关系,与变形例1、2有关的呈波状线状的切口部,与被切成直线状(对应于平面P2)的切口部52b、62b的形状相比,能够使接触电阻进一步降低。
这里,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以及变形例1、2中,虽然对在接触部接触的状态(重合的状态)下,接触部(外周部)的剖面中的外缘为圆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仅限于此。
图20是表示与本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有关的连接器的剖面图。在图20所示的变形例3中,在呈相同形状的接触部56、66的剖面中,切口部56b、66b呈具有多组凹凸形状的波状线状。此时,在接触部56、66接触的状态(重合的状态)下,切口部56b、66b以错开端部位置的状态接触。也就是说,在剖面为波状线状的多个凹凸形状中,若将一组凹凸形状M作为一个周期的波线形状,则切口部56b、66b在偏离了1/2周期的状态下重合。此时,接触部56、66(外周部56a、66a)的剖面中的外缘的端部不接触。此外,固定构件33与上述的固定构件31、32同样地,由沿着板面弯曲为大约圆环状的弹性体形成,至少向着接触部56、66的接触部分施力并固定。此时,虽然切口部56b、66b在偏离了1/2周期的状态下重合,但由于通过固定构件33的施力会施加负荷使得切口部56b、66b的面彼此压接,因此能够维持接触状态。
图21是表示与本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有关的连接器的剖面图。在图21所示的变形例4中,呈相同形状的端子71、81的各接触部72、82,在与延伸为棒状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具有一部分倾斜切下的切口部72b、82b。此外,在接触部72、82接触了的状态(重合的状态)下,接触部72、82(外周部72a、82a)的剖面中的外缘形状呈具有多角形(旋转角度θ(0°<θ<360°,θ为常数)的旋转对称性的图形。
这里,在将端子71以及端子81在与延伸为棒状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重合的状态下,对端子71以及端子81的接触部分的外周进行覆盖并固定的固定构件34中,也呈围绕成大约矩形状的形状。此时,固定构件34被弯曲成端部向内周侧弯曲,并且与端部对置的部分在内周侧呈凸状。固定构件34通过该端部与凸形状而夹在接触部72、82两侧,至少向着接触部72、82的接触部分施力。
端子71、81与端子11、21同样地,使用纯铜作为导电性材料。此外,端子71、81为例如由棒状的纯铜构成的构件,通过对与延伸为棒状的方向垂直的剖面呈多角形的构件,在接触部72、82的位置进行切割使得与延伸为棒状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为规定的形状从而形成该端子71、81。另外,该被切去的切口面为切口部72b、82b。
(实施方式3)
图22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有关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3是示意性地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有关的连接器的端子的结构的图。在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2有关的端子中,图22、23所示的连接器3为不具有基部的结构。
图22所示的连接器3具有:端子90,其呈大约棒状延伸,与导体10连结,且具有导电性;端子100,其呈大约棒状延伸,与导体20连结,且具有导电性;和固定构件35,其使端子90以及端子100在各自的棒状延伸的方向上对齐,并在与该相对齐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覆盖端子90以及端子100的接触部分的外周来进行固定。固定构件35,与上述的固定构件32同样地,通过将板状的碳素工具钢或者不锈钢沿着板面弯曲为大约圆环状而形成。
图23是表示与本实施方式3有关的连接器3的端子90的结构的侧视图(a)以及俯视图(b)。端子90是将呈棒状的导电性材料,从与导体10的连结侧的端部不同的端部侧,沿着延伸为棒状的方向,切去整体而形成的。端子90,呈与图17所示的接触部55或者接触部65大约相同的剖面形状,具有:作为第1外周部的外周部90a,其为棒状的外周侧面(弧状部分);和作为第1切口部的切口部90b,其在与延伸为棒状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被切为波状线状。此外,端子90,形成在端子90延伸的方向上延伸的大约柱状的中空空间,具有将导体10的多个电线收容在中空空间的收容穴90c。多个电线101通过被压入到收容穴90c,从而被保持在收容穴90c。
端子100出与端子90同样的形状。端子100呈与图19所示的接触部55或者接触部65大约相同的剖面形状,具有:作为第2外周部的外周部100a,其为棒状的外周侧面(弧状部分);和作为第2切口部的切口部100b,其在与延伸为棒状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被切为波状线状。此外,端子100,形成在端子100延伸的方向上延伸的大约柱状的中空空间,具有将导体20的多个电线收容在中空空间的收容穴100c。导体20的多个电线通过被压入收容穴100c,从而被保持在收容穴100c。
此外,在端子90、100接触了的状态(重合的状态)下,端子90、100(外周部90a、100a)的剖面中的外缘形状呈圆形(具有旋转角度θ(0°<θ<360°,θ为常数)的旋转对称性的图形)。
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3,在相同形状的两个端子,由于使在剖面呈相同外缘形状的部分彼此接触,能够使接触的表面积增大,减小端子间的接触电阻,来获得稳定并且高效的电导通。此外,由于能够使用相同形状的端子制作连接器,因此不需像以往那样分别制作公端子以及母端子,能够削减制造工序以及制造成本。
进一步地,根据本实施方式3,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2相比,能够通过更简易的结构,容易并且确实地使接触部彼此接触。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有关的连接器,在对电子构件之间等进行连接,高效地进行电导通的情况下是有用的。

Claims (9)

1.一种连接器,介于两个连接对象物之间,实现该两个连接对象物之间的电导通,该连接器具备:
导电性的第1端子、导电性的第2端子和固定构件,
所述导电性的第1端子具有:第1外周部,该第1外周部呈棒状延伸,是该棒状的外周侧面;和第1切口部,该第1切口部通过从不同于与一边的连接对象物之间的连结侧的端部的端部侧,沿着呈所述棒状延伸的方向,被切去一部分或者整体而成;
所述导电性的第2端子具有:第2外周部,该第2外周部呈棒状延伸,是该棒状的外周侧面;和第2切口部,该第2切口部通过从不同于与另一边的连接对象物之间的连结侧的端部的端部侧,沿着呈该棒状延伸的方向被切去一部分或者整体而成,在与呈所述棒状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呈与所述第1切口部相同的切割形状;
所述固定构件使所述第1端子以及所述第2端子在各自呈棒状延伸的方向上对齐,并在与该对齐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覆盖所述第1以及第2端子的外周来进行固定,
在所述第1端子和所述第2端子处于所述重叠的状态下,所述第1切口部与所述第2外周部或者所述第2切口部对置,该对置的部分在与呈所述棒状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中的外缘的至少一部分呈相同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端子和所述第2端子处于所述重叠的状态下,所述第1切口部以及所述第2切口部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切口部中,在与呈所述棒状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为直线状或者凹凸状。
4.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叠状态中的所述对置部分的所述第1端子与所述第2端子所形成的外周的剖面形状,是具有旋转角度θ(0°<θ<360°,θ为常数)的旋转对称性的图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形为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切口部在与呈所述棒状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中的外缘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2外周部的所述剖面中的外缘呈相同的形状,
在所述第1端子和所述第2端子处于所述重叠的状态下所述第1切口部以及所述第2外周部相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切口部或者所述第1外周部,在表面具有沿着呈所述棒状延伸的方向穿过的沟部。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构件由弹性体形成,该弹性体在所述第1端子与所述第2端子重叠的方向,至少向着所述第1端子与所述第2端子之间的对置部分侧施力。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端子与所述第2端子为相同形状。
CN201280019448.7A 2011-04-21 2012-04-20 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032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95106 2011-04-21
JP2011-095106 2011-04-21
PCT/JP2012/060779 WO2012144627A1 (ja) 2011-04-21 2012-04-20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03237A true CN103503237A (zh) 2014-01-08
CN103503237B CN103503237B (zh) 2016-03-02

Family

ID=470417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944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03237B (zh) 2011-04-21 2012-04-20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038476A1 (zh)
JP (1) JP5903095B2 (zh)
CN (1) CN103503237B (zh)
WO (1) WO20121446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54171A1 (ja) * 2012-04-12 2013-10-17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321760B1 (ja) * 2016-11-16 2018-05-09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接続部材およびそれを具備するモータ駆動装置
JP7121503B2 (ja) 2018-03-02 2022-08-18 Towa株式会社 圧着端子及び圧着端子の接続構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5293A (en) * 1906-11-30 1909-06-15 Allis Chalmers Cable-connector.
US3220757A (en) * 1962-03-22 1965-11-30 David M Potter Quick-disconnect coupling
JPS54171786U (zh) * 1978-05-24 1979-12-04
JPH0344869U (zh) * 1989-09-08 1991-04-25
JP2008103153A (ja) * 2006-10-18 2008-05-01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ソケット端子
JP2010538430A (ja) * 2007-09-05 2010-12-09 プレシ・ディップ・エス・アー コンタクト・クリップ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16043A (en) * 1968-04-11 1970-06-02 Thomas & Betts Corp Hermaphroditic disconnect terminal
JPS5837674U (ja) * 1981-09-07 1983-03-11 大宏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端子
JPS6446965U (zh) * 1987-09-17 1989-03-23
JP3160394B2 (ja) * 1992-10-30 2001-04-25 中部電力株式会社 導電性金属部材の接続構造
US6305962B1 (en) * 1999-02-16 2001-10-23 Nimbus, Incorporated Inline cable connector
CN101151427A (zh) * 2005-02-08 2008-03-26 舒格钢铁工程私人有限公司 金属加强筋的成形方法和设备
US8079863B2 (en) * 2009-09-11 2011-12-20 Hubbell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terminal with hermaphiditic connection section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5293A (en) * 1906-11-30 1909-06-15 Allis Chalmers Cable-connector.
US3220757A (en) * 1962-03-22 1965-11-30 David M Potter Quick-disconnect coupling
JPS54171786U (zh) * 1978-05-24 1979-12-04
JPH0344869U (zh) * 1989-09-08 1991-04-25
JP2008103153A (ja) * 2006-10-18 2008-05-01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ソケット端子
JP2010538430A (ja) * 2007-09-05 2010-12-09 プレシ・ディップ・エス・アー コンタクト・クリッ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03237B (zh) 2016-03-02
US20140038476A1 (en) 2014-02-06
WO2012144627A1 (ja) 2012-10-26
JP5903095B2 (ja) 2016-04-13
JPWO2012144627A1 (ja) 2014-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14871B (zh) 电源装置以及电池连接体
US9270043B2 (en) Connector
US7611384B2 (en) Battery terminal connector
CN105655742A (zh) 具有芯线的保持、固定功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CN102544865B (zh) 连接器
JP6514142B2 (ja) 分岐コネクタ
CN103503237B (zh) 连接器
CN105390648A (zh) 蓄电装置
CN202651382U (zh) 螺钉端子台、电动马达控制器和电气设备
CN103038950A (zh) 连接端子
CN108028475A (zh) 用于导体的连接设备
US9960506B2 (en) Bend radius adapter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same
CN111327138A (zh) 线圈体
CN103490188A (zh) 压接端子
CN202513328U (zh) 一种插座导体和插座系统
US20150357739A1 (en) Power connector
CN101826683B (zh) 电连接器
CN203481442U (zh) 同轴连接器组件
CN204190005U (zh) 线缆连接器
CN206364354U (zh) 导电滑环
CN106058577A (zh) 连接器组件
EP3937315B1 (en) Retention clip for a mechanical strain relief of a cable and cable assembly as well as connector with such a retention clip
EP2894728B1 (en) Shielding connector and method and tool for installing a shielding connector
JP2022024593A (ja) 雌端子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CN103891048A (zh) 端子压接电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2

Termination date: 2018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