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81442U - 同轴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同轴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81442U
CN203481442U CN201320562067.5U CN201320562067U CN203481442U CN 203481442 U CN203481442 U CN 203481442U CN 201320562067 U CN201320562067 U CN 201320562067U CN 203481442 U CN203481442 U CN 2034814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wire
electric connector
fastener
dielectric
adap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6206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飞
刘爱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atfoo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atfoo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atfoo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atfoo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56206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4814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814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8144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同轴连接器组件,包括圆柱体状的适配器和与适配器一端电连接的第一电连接器,第一电连接器具有第一内导体,适配器具有第二内导体,第二内导体的端部呈球状体,第一内导体的端部设有沿其长度方向的盲孔,盲孔内设有卡合第二内导体端部的第一卡合件,从而实现第二内导体和第一内导体之间的卡合连接,本实用新型在保证第一电连接器的轴线与第二电连接器之间的轴线不在相同的中心线上时的安装和稳定连接的前提下,减少对绝缘材料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同轴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路板与电路板之间一般通过同轴连接器组件进行电连接。
请参阅图1所示现有技术专利号为CN201080062190.x的同轴连接器组件,其中第一衬垫7沿第一内导体5延伸、且形成一个大体上圆柱型基底区域17,其在此处支撑第一内导体5且在其上形成了由外突出的、环形固定珠子10(第一可操作连接装置)。固定珠子10在基底区域的后方、非自由端。在组装状态,后者啮合进入适配器4的第二衬垫12.1的环形沟槽11(第二可操作连接装置)中,并且随之构成铰接机械连接13。机械连接13具有一定的间隙,使适配器4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接器部件3在横向方向内倾斜一定角度。
不难看出,现有技术第一衬垫7需要额外设置延伸的部分,增加了生产成本,且需要通过第一衬垫7的固定珠子10与适配器4的第二衬垫12.1的环形沟槽11的相配合来实现第一电连接器的轴线与第二电连接器之间的轴线不在相同的中心线上时的安装和稳定连接。然而,现有技术的这种方式所需采用的衬垫(绝缘)材料较多,导致生产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现有技术需要通过第一衬垫的延伸部分及其固定珠子与第二衬垫的环形沟槽配合形成铰接机械连接,导致生产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组件,在保证第一电连接器的轴线与第二电连接器之间的轴线不在相同的中心线上时的安装和稳定连接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组件,包括圆柱体状的适配器和与所述适配器一端电连接的第一电连接器,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具有第一内导体,所述适配器具有第二内导体,所述第二内导体的端部呈球状体,所述第一内导体的端部设有沿其长度方向的盲孔,所述盲孔内设有卡合所述第二内导体端部的第一卡合件。
其中,所述第一卡合件为呈筒状的薄壁件,所述第一卡合件的内孔朝盲孔开口方向直径逐渐缩小。
其中,所述第一卡合件上开有至少两条沿轴向延伸的切槽。
其中,还包括一个与所述第一卡合件小直径端直接连接的引导件,所述引导件也为呈筒状的薄壁件,其内孔呈圆柱体状或者朝盲孔开口方向直径逐渐增大的截头圆锥体状。
其中,所述同轴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与所述适配器另一端电连接的第二电连接器。
其中,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具有第三内导体,所述第二内导体的端部呈球状体,所述第三内导体的端部设有盲孔,所述盲孔内设有卡合所述第二内导体端部的第二卡合件。
其中,所述第一电连接器还包括所述第一外导体,和位于第一外导体内壁和第一内导体外壁之间的绝缘介质,所述绝缘介质包括第一绝缘介质和第二绝缘介质,所述第一外导体的内孔呈阶梯状,包括与第一绝缘介质过盈配合的、直径较大的第一轴孔,和与第二绝缘介质过盈配合的、直径较小的第二轴孔,所述第一内导体的外周上还设有压合部,所述压合部将所述第一绝缘介质沿轴向抵接在所述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交界的阶梯面上。
其中,所述第一轴孔靠近第二轴孔处设有一圈环形凸台,所述第一绝缘介质位于所述凸台的内壁和第一内导体外壁之间,且所述第一绝缘介质与所述凸台等高。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组件,包括圆柱体状的适配器和与所述适配器一端电连接的第一电连接器,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具有第一内导体,所述适配器具有第二内导体,所述第一内导体的端部呈球状体,所述第二内导体的端部设有盲孔,所述盲孔内设有卡合所述第一内导体端部的卡合件。
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组件通过第二内导体的端部呈球状体,第一内导体的盲孔内设有卡合第二内导体端部的第一卡合件,实现第二内导体和第一内导体之间的卡合连接,在保证第一电连接器的轴线与第二电连接器之间的轴线不在相同的中心线上时的安装和稳定连接的前提下,减少对绝缘材料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同轴连接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组件一实施例的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同轴连接器组件组装完成后的配合方式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同轴连接器组件中的其中一电连接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的卡合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的内导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7是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组件的电连接器的内导体与卡合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实用新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实用新型的描述。
请参阅图2和图3,图2是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组件一实施例的安装过程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同轴连接器组件组装完成后的配合方式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同轴连接器组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电连接器、第二电连接器以及用于连接第一电连接器和第二电连接器的适配器。
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一电连接器和第二电连接器可以采用相同的结构,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对其中的某一个作结构的改变(即结构不同);为便于后续说明,本实施例第一电连接器和第二电连接器以相同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并简称为电连接器。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同轴连接器组件的电连接器包括第一外导体11、第一内导体12、绝缘介质13和卡合件14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导体11可以采用铜(譬如黄铜)等导电材料并通过车削加工等工艺制得。电连接器可以通过设于第一外导体11一端的外周上的外螺纹结构而固定于电路板等产品上,且第一外导体11该一端的端口与该电路板等产品的电缆等的外导线通过焊接等方式实现稳固的电连接,不难看出,本实施例电连接器采用外螺纹结构的方式进行安装固定,便于拆卸且利于检修等。此外,第一外导体11的另一端的外周呈外六角型结构,以在使用时使得第一外导体11的各点受力更加均匀,且可以用于配合具有外螺纹结构的一端进行旋转安装或拆卸,更具实用性。
本实施例的第一内导体12可以采用铜(譬如黄铜)等导电材料并通过车削加工等工艺制得。第一外导体11套设于第一内导体12外且第一外导体11与第一内导体12之间彼此绝缘设置,第一内导体12与该电路板等产品对应的电缆的内芯通过焊接等方式实现稳固的电连接。
绝缘介质13设于第一外导体11内壁和第一内导体12外壁之间,具体而言,绝缘介质13可以部分或全部地设置于第一内导体12的外周上。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绝缘介质13可以采用聚醚醚酮(PEEK)和/或聚四氟乙烯(PTFE)等材料并通过车削加工等工艺制得,以使得绝缘介质13具备优良的耐热耐磨性能。
卡合件143与第一内导体12电连接且卡合件143设于第一内导体12的端部,卡合件143设有内孔140且内孔140的孔壁开有至少两条沿第一内导体12的轴向延伸的切槽141。其中,切槽141可以为两条、三条、四条或者更多条,其可以为平行于第一内导体12的轴向方向的矩形方式,也可以为三角形或者其他不规则图形的方式,在此不作限定。此外,为了简化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本实施例可以通过一次切槽工艺而形成两条切槽141(即切槽141的数目为偶数)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请参阅图5,为了使内孔140的孔壁具备更好的弹性夹持力,本实施例切槽141优选地在卡合件143的径向方向上贯穿内孔140的孔壁设置;此外,切槽141在卡合件143的轴向方向上可以不贯穿内孔140孔壁的两端面,或者只贯穿内孔140的孔壁其中一端面的设置,在此不作限定。
需要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内导体12和卡合件143之间采用分体设置的方式,本实施例的第一内导体12的端部设有沿其长度方向的盲孔120,卡合件143设于盲孔120内,卡合件143的内孔140朝盲孔120开口方向直径逐渐缩小。
请结合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同轴连接器组件,不难看出,现有技术中“第一衬垫(7)沿第一内导体(5)延伸、且形成一个大体上圆柱型基底区域(17),其在此处支撑第一内导体(5)且在其上形成了由外突出的、环形固定珠子(10)(第一可操作连接装置)。固定珠子(10)在基底区域的后方、非自由端。在组装状态,后者啮合进入适配器(4)的第二衬垫(12.1)的环形沟槽(11)(第二可操作连接装置)中,并且随之构成铰接机械连接(13)。机械连接(13)具有一定的间隙,使适配器(4)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接器部件(3)在横向方向内倾斜一定角度”;此外,现有技术中,从图1不难看出,第一外导体(8)分为相连接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用以将第一衬垫(7)压合固定在另一部分上。换而言之,现有技术第一衬垫(7)需要额外设置延伸的部分,增加了生产成本,且需要通过第一衬垫(7)的固定珠子(10)与适配器(4)的第二衬垫(12.1)的环形沟槽(11)的相配合来实现“第一电连接器的轴线与第二电连接器之间的轴线不在相同的中心线上时的安装和稳定连接”,此外,第一外导体(8)采用分体设置的方式也增加了加工工艺流程,导致生产成本偏高且结构强度较差。
为了解决图1所示同轴连接器组件的生产成本偏高、结构强度较差的技术问题,请接着参阅图4,本实施例的第一外导体11包括第一筒体部111和第二筒体部112,第一筒体部111和第二筒体部112一体成型。本实施例只需加工出一体成型的第一外导体11,降低了第一外导体11的加工成本与组装成本且一体成型的方式提高了结构强度。
同时,本实施例为了保证将绝缘介质13固定于第一外导体11上,对应地,绝缘介质13可以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绝缘介质131和第二绝缘介质132,第一外导体11的内孔呈阶梯状,包括与第一绝缘介质131过盈配合的、直径较大的第一轴孔1111,和与第二绝缘介质132过盈配合的、直径较小的第二轴孔1121,第一内导体12的外周上还可以具有压合部121、限位结构122和定位部123(如图6所示)。第一绝缘介质131通过压合部121沿轴向抵接在第一轴孔1111和第二轴孔1121交界的阶梯面上,以将第一绝缘介质131牢固地限定于第一筒体部111内,且第一绝缘介质131与第一筒体部111之间过盈配合;第二绝缘介质132套设于限位结构122上,且安装完成后第二绝缘介质132设于第二筒体部112内并与第二筒体部112之间过盈配合。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绝缘介质131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无需设置包裹第一内导体12的延伸部分。具体而言,为了限定第一绝缘介质131,第一轴孔1111靠近第二轴孔1121处设有一圈环形凸台1110(图4所示),第一绝缘介质131位于环形凸台1110的内壁和第一内导体12的外壁之间且第一绝缘介质131与环形凸台1110等高,即有效地节省了第一绝缘介质131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不难看出,本实施例通过环形凸台1110的作用使得第一绝缘介质131与第一筒体部111之间进一步过盈配合、并通过压合部121的作用限定第一绝缘介质131的位置,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对第一绝缘介质131的定位作用,而且无需采用现有技术“第一外导体(8)需设置为相连接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用以将第一衬垫(7)压合固定在另一部分上”的方式,减少了工艺流程并节省了生产成本。
需要对应指出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绝缘介质131优选地采用聚醚醚酮制得,且针对于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而言,能更好地降低对聚醚醚酮材料的使用以降低生产成本;此外,第二绝缘介质132可以采用成本较低的聚四氟乙烯材料制得。
从图6不难看出,限位结构122远离定位部123的一侧呈倾斜设置,在组装时第二绝缘介质132从限位结构122的倾斜侧套入直至抵接定位部123,接着通过定位部123的限位作用以及限位结构122的过盈配合作用而使得第二绝缘介质132和第一内导体12之间紧密配合;具体而言,第二绝缘介质132从限位结构122的倾斜侧套入的过程中受到的摩擦阻力较小,而在反向退出的过程中受到限位结构122另一侧的摩擦阻力较大,因此很好地防止第二绝缘介质132和第一内导体12之间相对滑动。容易理解地,本实施例采用第一外导体11与第一内导体12固有的组合方式来间接地实现固定第二绝缘介质132,既保证了第一外导体11的结构强度,降低了其加工成本,且便于组装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适配器可以为圆柱体状,其设置有第二外导体31、绝缘层32以及第二内导体33。
第二外导体31用于连接第一电连接器和第二电连接器的第一外导体11。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在其中一个电连接器的第一外导体11的内侧壁上设有卡置槽1120,相应地,第二外导体31与第一外导体11的内侧壁配合的端部上具有凸起(未标示),组装完成后,通过卡置槽1120和该凸起的配合即可实现第一外导体11的内侧壁与第二外导体31之间的自锁固定作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同时在第一电连接器和第二电连接器的内侧壁上设有卡置槽或相类似的用于固定的结构,以便于安装时无需考虑第二外导体31的哪一端部上具有凸起、而直接进行安装,减少检查的过程,提高工作效率。
绝缘层32套接于第二外导体31内,其中,绝缘层32可以采用聚醚醚酮或聚四氟乙烯等绝缘材料并通过车削加工等工艺制得,绝缘层32与第二外导体31之间可以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为了解决由于第一绝缘介质131不设置包裹第一内导体12的延伸部分(图1所示),而导致第一电连接器的轴线与第二电连接器之间的轴线不在相同的中心线上时无法安装和稳定连接的技术问题而实现自锁关节式连接,本实施例为了将第二内导体33引导进入卡合件143的呈筒状的薄壁件内,同轴连接器组件还可以包括引导件144和设于卡合件143与引导件144之间的过渡面145。引导件144也可以为呈筒状的薄壁件,其内孔呈圆柱体状或者朝盲孔120开口方向直径逐渐增大的截头圆锥体状。
第二内导体33的端部呈球状体,优选地,球状体的直径大于卡合件143的外径,在组装状态下,卡合件143的筒体内壁卡接球状体。不难看出,本实施例有效地解决了第一电连接器的轴线与第二电连接器之间的轴线不在相同的中心线上时无法安装和稳定连接的技术问题。
为了便于拆装,本实施例过渡面145的内壁之间也可以呈弧形平滑过渡(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斜面),以在需要拆装时,通过大于一定牛顿(N)的力的拉拔作用,挤压过渡面145的内壁之间的弧形面,使得第二内导体33退回到引导件144的内壁上。其中,本实施例拉拔作用的力的数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并结合卡合件143的材料、引导件144的内壁的弹性力设置弧形面的形状来实现,其具体的实现过程在本技术领域人员理解的范围内,不作细述。
不难看出,本实施例同轴连接器组件可以通过第二内导体33挤压内孔140具有切槽141的孔壁实现弹性连接,凸起与卡置槽1120配合连接,本实施例可以在适配器与内孔140配合发生相对转动,而第一电连接器的轴线与第二电连接器之间的轴线不在相同的中心线上时,仍能通过第二内导体33球状体和卡合件143的配合来实现安装并稳定连接。
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一筒体部111远离第二筒体部112的开口可以倾斜设置,以将适配器的第二外导体31引导入第一外导体11与第一内导体12之间,并能有效地防止第二外导体31与第一筒体部111的开口端面发生刚性碰撞。
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需要“在第二内导体(14)设置弹簧舌(18),在其末端具有第一接触珠子(20),且弹簧舌(18)通过狭缝22被功能性地彼此分离且在径向方向弹开”,而第二内导体(14)的弹簧舌在安装及使用过程中容易受第一内导体(5)碰撞、挤压而损坏,进而容易导致接触不良等。而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与第一内导体12配合的卡合件143,由于卡合件143的内孔140的孔壁设有平行于第一内导体12的轴向方向的切槽141,在第二内导体33接插入内孔140后,内孔140的孔壁受力发生形变,而通过切槽141的作用既提供弹性的夹持力又能防止变形,且无需在第二内导体33设置弹簧舌及狭缝等,保证了第二内导体33的结构强度且接触性能良好。
综上所述,电连接器和适配器组装状态下,第二内导体33插入卡合件143,卡合件143卡合连接适配器的第二内导体33,第一内导体12和第二内导体33活动连接,本实施例实现了另一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之间轴线不在相同的中心线上的安装和稳定连接。
本实施例与适配器另一端电连接的电连接器,可以相类似地具有第三内导体(参考前述的第一内导体),第三内导体的端部设有另一卡合件(参考前述的卡合件),在另一电连接器和适配器组装状态下,第二内导体33插入另一卡合件,另一卡合件卡合连接适配器的第二内导体33,第三内导体和第二内导体33活动连接,使得另一电连接器和适配器在轴向上和径向上相对于彼此可以移动,同时本实施例实现了另一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之间轴线不在相同的中心线上的安装和稳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内导体的端部可以呈球状体,而在第二内导体的端部设有盲孔,本实施例的卡合件可以设于盲孔内并与第一内导体端部卡合连接,其具体的实现过程请参阅本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在本技术领域人员容易结合理解的范围内,不作细述。
请参阅图7,图7是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组件的电连接器的内导体与卡合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内导体51与卡合件52之间可以采用分体设置的方式。
具体而言,内导体51设有沿长度方向的盲孔510,卡合件52设于盲孔510内并电连接。当然,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卡合件52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与内导体51相连接,在此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的卡合件52可以为呈筒状的薄壁件,且薄壁件的筒体靠近盲孔510开口的部分为引导件521,引导件521部分的筒体直径朝盲孔510开口方向逐渐增大。薄壁件的筒体靠近盲孔510孔底的部分为卡合部522,卡合部522的筒体直径朝盲孔510开口方向逐渐缩小,第二内导体(参阅图2、图3)端部(即插入端)设有直径大于薄壁件卡合部522的筒体小直径端的球状体,在组装状态下,卡合部522的筒体内壁卡接球状体。卡合部522和引导件521上开有至少两条沿轴向延伸的切槽520。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卡合件52也可以仅设置卡合部522而不设置引导件521的方式,即图7所示的卡合部522即为卡合件52,在本技术领域人员容易理解的范围内,不作限定。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经由切槽520分离形成的多片弹片,切槽520在卡合件52的轴向方向上可以不贯穿两端面设置。进一步而言,引导件521和卡合部522之间在非组装和非工作状态下呈弧形设置,以形成两端半径略大于中间部分半径的瓶颈状内孔,换而言之,多片弹片的中间部分向卡合件52的中轴线位置弯折以分别形成弓形,进而多片弹片组合形成瓶颈状的内孔。
相对于引导件521和卡合部522之间在非组装和非工作状态下呈弧形设置而使得内孔呈瓶颈状的方式而言,卡合件52的外周也可以呈内凹形设置,其具体内凹的弧度可以根据卡合件52的结构强度及材料成本而进行设置:譬如若卡合件52的材料成本较高,则卡合件52的外周所需的材料越少越好,此时内凹的弧度越大,即在内孔的各部分半径一定的情况下,弹片越薄;当然,也可以为了提高结构强度而减少内凹的弧度,以在内孔的各部分半径一定的情况下,使弹片的厚度更厚。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卡合件52可以不设置切槽520及多片弹片的形式,而仅需设置两端半径略大于中间部分半径的瓶颈状内孔,而内孔在瓶颈位置的半径略小于第二内导体33的插入端的半径,以形成因受挤压产生形变而具备弹性恢复力的弹片并进行可靠的弹性连接即可,在此不作细述。
此外,本实施例的同轴连接器组件还可以包括外导体及绝缘介质等结构,其具体可以参阅前面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相关描述,本实施例仅针对卡合件52和内导体51的部分结构进行描述,而在本技术领域人员容易结合理解的范围内,不对其组合方式进行限定性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在电连接器和适配器组装状态下,第二内导体33插入卡合件52,卡合件52弹性卡合适配器的第二内导体33,内导体51和第二内导体33活动连接,使得电连接器和适配器在轴向上和径向上相对于彼此可以移动。本实用新型通过卡合件52的作用实现了电连接器之间的稳定连接,可以有效地避免现有技术中需要在第二内导体33设置弹簧舌以及狭缝所导致第二内导体33容易损坏和接触不良的情况,此外间接地提高了第二内导体33的适用性,同时本实施例实现了另一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之间轴线不在相同的中心线上的安装和稳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组件,包括圆柱体状的适配器和与适配器一端电连接的第一电连接器,第一电连接器具有第一内导体,适配器具有第二内导体,第一内导体的端部呈球状,第二内导体的端部设有盲孔,盲孔内设有卡合第一内导体端部的卡合件。
同理,本实施例适配器的第二内导体与另一电连接器连接的端部也可以设置盲孔,而盲孔内设有卡合另一电连接器的第三内导体端部的卡合件。本实施例的卡合件的具体结构请参阅前面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在本技术领域人员容易结合理解的范围内,不作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结构,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结构或部分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结构或部分、组件等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结构中,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划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同轴连接器组件,包括圆柱体状的适配器和与所述适配器一端电连接的第一电连接器,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具有第一内导体,所述适配器具有第二内导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导体的端部呈球状体,所述第一内导体的端部设有沿其长度方向的盲孔,所述盲孔内设有卡合所述第二内导体端部的第一卡合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件为呈筒状的薄壁件,所述第一卡合件的内孔朝盲孔开口方向直径逐渐缩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件上开有至少两条沿轴向延伸的切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与所述第一卡合件小直径端直接连接的引导件,所述引导件也为呈筒状的薄壁件,其内孔呈圆柱体状或者朝盲孔开口方向直径逐渐增大的截头圆锥体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适配器另一端电连接的第二电连接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具有第三内导体,所述第二内导体的端部呈球状体,所述第三内导体的端部设有盲孔,所述盲孔内设有卡合所述第二内导体端部的第二卡合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还包括第一外导体,和位于第一外导体内壁和第一内导体外壁之间的绝缘介质,所述绝缘介质包括第一绝缘介质和第二绝缘介质,所述第一外导体的内孔呈阶梯状,包括与第一绝缘介质过盈配合的、直径较大的第一轴孔,和与第二绝缘介质过盈配合的、直径较小的第二轴孔,所述第一内导体的外周上还设有压合部,所述压合部将所述第一绝缘介质沿轴向抵接在所述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交界的阶梯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孔靠近第二轴孔处设有一圈环形凸台,所述第一绝缘介质位于所述凸台的内壁和第一内导体外壁之间,且所述第一绝缘介质与所述凸台等高。 
9.一种同轴连接器组件,包括圆柱体状的适配器和与所述适配器一端电连接的第一电连接器,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具有第一内导体,所述适配器具有第二内导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导体的端部呈球状体,所述第二内导体的端部设有盲孔,所述盲孔内设有卡合所述第一内导体端部的卡合件。 
CN201320562067.5U 2013-09-10 2013-09-10 同轴连接器组件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814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62067.5U CN203481442U (zh) 2013-09-10 2013-09-10 同轴连接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62067.5U CN203481442U (zh) 2013-09-10 2013-09-10 同轴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81442U true CN203481442U (zh) 2014-03-12

Family

ID=502297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62067.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81442U (zh) 2013-09-10 2013-09-10 同轴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48144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2290A (zh) * 2016-12-27 2017-03-22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与其配合的配合电连接器
CN114600320A (zh) * 2019-11-13 2022-06-07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2290A (zh) * 2016-12-27 2017-03-22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与其配合的配合电连接器
CN114600320A (zh) * 2019-11-13 2022-06-07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装置
CN114600320B (zh) * 2019-11-13 2024-05-14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481564U (zh) 同轴连接器组件
CN103187637B (zh) 屏蔽连接器
CN101964463A (zh) 射频连接器
CN102570115A (zh) 一种插座导体和插座系统
US20150064961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cable tie
CN203277730U (zh) 电连接器及旋转双曲面母线族密绕线簧结构的插孔接触件
CN107800009A (zh) 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器快速安装机构
CN103337733A (zh) 一种射频同轴连接器
CN204632948U (zh) 快速装接同轴电缆的射频连接器
CN203481442U (zh) 同轴连接器组件
CN105612665B (zh) 射频拉远单元、腔体滤波器及同轴连接器组件
CN204257981U (zh) 一种射频连接器
CN102509953A (zh)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头和插座
CN201194296Y (zh) 一种射频同轴连接器
CN104917018A (zh) 一种方向可选的高压大电流连接器
CN202513328U (zh) 一种插座导体和插座系统
CN1692532A (zh) 同轴插接连接
CN206379535U (zh) 一种磁悬浮列车圆形屏蔽连接器系统
CN201238127Y (zh) 射频同轴半刚电缆直式组装结构
CN102005653A (zh) 一种射频天馈系统用射频同轴连接器
CN202930718U (zh) 一种电缆转接机构
CN103117460A (zh) 一种电缆连接器、基站装置及通信设备
US20150357739A1 (en) Power connector
CN201515033U (zh) 中空内导体电缆的连接结构
CN204741100U (zh) 母全绝缘接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2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