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57981U - 一种射频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射频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57981U
CN204257981U CN201420674761.0U CN201420674761U CN204257981U CN 204257981 U CN204257981 U CN 204257981U CN 201420674761 U CN201420674761 U CN 201420674761U CN 204257981 U CN204257981 U CN 2042579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adapter
outer conductor
radio frequency
inner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7476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向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VIC FORSTAR S&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FUSHID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FUSHID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 FUSHID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67476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2579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579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579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面板、印刷电路板同轴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射频连接器。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更大的偏转角度α1,更大的安装偏差Δd1的射频连接器,更好的补偿板到板连接中产生的径向和轴向安装偏差,进而具有更高的偏差兼容能力;在插入转接器的过程中,受挤压的空间变大,缩短了最大受力的时间;同时,转接器的插入连接变的更为柔和;改进后的环状突起将偏转角度α1限制因素优化成最远的口部支点和端部支点,结构更为合理。本实用新型具有快速拆装的优点的同时,新改进的结构为连接状态下产生更好的机械可靠性提供了进一步的结构支持。本实用新型避免了空气腔的形成对连接性能所产生的影响,在电气性能方面具有更大的耐受功率容量。

Description

一种射频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面板、印刷电路板同轴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射频连接器。
背景技术
射频连接器广泛应用于信号传输网络中,起到传输线电气连接、分离作用。
现有技术中,各种面板、电路板的板到板互连器通常是由左、右两个连接器及转接器组成,左、右两个连接器在中间通过转接器实现连接;现有技术中的板到板互连器通常结构过于复杂且容差补偿能力相对较弱,无法充分满足补偿元件之间径向和轴向位置偏差。
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板到板互连器,包括:左端接连接器1.1、右端接连接器1.3和转接器1.2;左端接连接器1.1和右端接连接器1.3分别安装在两块基板上,通过中间的转接器1.2进行连接。左端接连接器1.1包括:左端接连接器内导体1.1.1、左端接连接器外导体1.1.2和左端接连接器绝缘介质1.1.3;右端接连接器1.3包括:右端接连接器内导体1.3.1、右端接连接器外导体1.3.2和右端接连接器绝缘介质1.3.3;转接器1.2包括:转接器内导体1.2.1、转接器外导体1.2.2和转接器绝缘介质1.2.3。
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板到板互连器的偏差工作状态。由于左端接连接器1.1和右端接连接器1.3存在安装偏差△d1,造成板到板互连器处于偏斜工作状态。左端接连接器1.1与中间的转接器1.2中心轴线的偏转角度α1为此种结构的工作能力;其中,偏转角度α1的最大值为板到板互连器的最大工作能力。若安装偏差△d1增大,偏转角度α1也伴随增大,则干涉点1.4的受力会越来越大,由此而降低了整个连接接触的可靠性。
图3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左端接连接器1.2的外导体内孔的环状突起的内圈圆柱面的轴向尺寸L过大,及环状突起面向内孔外侧的锥面的锥顶角β过大,导致对插时易产生刚性碰撞,磨损连接件的同时造成连接的不可靠。
现有技术中:转接器内导体1.2.1的外直径a,小于1.2mm(相应转接器外导体1.2.2的内直径b小于3.4mm)或大于1.5mm(相应转接器外导体1.2.2的内直径b大于3.6mm);转接器内导体1.2.1的外直径a小于1.2mm时,内部会缺乏足够的空间加工出偏转空间;转接器内导体1.2.1的外直径a大于1.5mm时,在外导体1.2.2发生偏转的情况下,这种结构形式构成形成空气腔Q的一个必要因素。
现有技术中的左端接连接器外导体1.1.2和右端接连接器外导体1.3.2的内孔直径设计或均小于4.5mm或均大于4.7mm;内孔直径设计若均小于4.5mm,会造成耐受功率达不到目前的行业要求;内孔直径设计若均大于4.7mm,外导体在偏转时构成形成空气腔Q的另一个必要因素,空气腔Q的形成会影响连接性能,且由此引起的阻抗失配难以得到修正。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更大的偏转角度α1,更大的安装偏差△d1的射频连接器。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射频连接器,包括:第一端接连接器、第二端接连接器和转接器;
所述第一端接连接器包括:第一端接连接器内导体和与其同轴的第一端接连接器外导体,所述第一端接连接器内导体和第一端接连接器外导体之间紧固设置有第一端接连接器绝缘介质;所述第一端接连接器外导体的内腔设置有两端均带有过渡锥面的环状突起;
所述转接器包括:转接器内导体和与其同轴的转接器外导体,所述转接器内导体和转接器外导体之间设有转接器绝缘介质;
所述环状突起的内圈圆柱面的轴向尺寸L的长度为:0.1~0.4mm,及环状突起面向内孔外侧的锥面的锥顶角β的范围为40度~90度;
所述第二端接连接器包括:第二端接连接器内导体和与其同轴的第二端接连接器外导体,所述第二端接连接器内导体和第二端接连接器外导体之间紧固设置有第二端接连接器绝缘介质;所述第二端接连接器外导体内腔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所述第二型腔为面向外侧开口渐宽的圆台状。
优选地,所述转接器外导体的内径为3.4~3.6mm,所述转接器内导体的外径为1.2~1.5mm,所述第一端接连接器外导体的内腔和第一型腔的内径为4.5~4.7mm。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接连接器外导体的内腔径向设有用于定位所述第一端接连接器绝缘介质的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将所述内腔分隔成安装所述第一端接连接器绝缘介质的第一绝缘空腔和与所述转接器相连接的第一连接腔,所述环状突起位于所述第一连接腔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绝缘空腔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连接腔。
优选地,所述第一型腔内腔径向设有用于定位所述第二端接连接器绝缘介质的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将所述第一型腔分隔成安装所述第二端接连接器绝缘介质的第二绝缘空腔和与所述转接器相连接的第二连接腔。
优选地,所述第二绝缘空腔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连接腔。
优选地,所述第二端接连接器外导体为分体式结构,包括:左套管、右套管和中间套管,所述左套管和右套管通过中间套管实现同轴线的紧固连接。
优选地,所述转接器内导体为分体式结构,包括:左触碰管、右触碰管和中连轴,所述左触碰管和右触碰管通过所述中连轴实现同轴线的紧固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端接连接器外导体为具有两个组成部分的分体式结构,其中一部分仅包含第一型腔,另一部分仅包含第二型腔,所述第二端接连接器外导体的两个组成部分同轴线后,紧固连接。
优选地,所述转接器内导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多个向轴线收拢的,实现与所述第一端接连接器内导体或第二端接连接器内导体弹性连接的金属弹片。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射频连接器,具有更大的偏转角度α1,其由原来的0度~0.2度变为现在的0.2度2.0度,更大的安装偏差△d1,其由原来的0度~0.5度变为现在的0.5度~5.1度,更好的补偿板到板连接中产生的径向和轴向安装偏差,进而具有更高的偏差兼容能力;
本实用新型通过减小左端接连接器外导体内孔的环状突起的内圈圆柱面的轴向尺寸,及环状突起面向内孔外侧的锥面的锥顶角β,使射频连接器在插入转接器的过程中,受挤压的空间变大,缩短了最大受力的时间;同时,由于锥顶角β的变小,使翻越环状突起的引导面变长,使转接器的插入连接变的更为柔和;改进后的环状突起将偏转角度α1限制因素优化成最远的口部支点和端部支点,结构更为合理;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射频连接器,具有快速拆装的优点的同时,新改进的结构为连接状态下产生更好的机械可靠性提供了进一步的结构支持;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射频连接器,转接器的内导体外直径设计在1.2~1.5mm之间,既保证内腔具有足够大的空间加工出偏转空间,又避免了形成外导体在偏转时产生空气腔的其中一个必要因素;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射频连接器,大导引端连接器的外导体内直径设计在4.5~4.7mm之间,即在功率方面满足目前行业的需求,又避免了形成外导体在偏转时产生空气腔的另一个必要因素;避免了空气腔的形成对连接性能所产生的影响,在电气性能方面具有更大的耐受功率容量。
本实用新型转接器内导体通过采用弹性连接的金属弹片及设置接触触点来实现有效柔性接触,从结构形式上解决因连接偏置而带来的接触不良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板到板互连器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板到板互连器偏差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板到板互连器左端接连接器或右端接连接器的外导体内孔的环状突起的内圈圆环面的轴向尺寸L及环状突起面向内孔外侧的锥面的锥顶角β位置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射频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射频连接器在偏差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第一端接连接器外导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第二端接连接器外导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转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射频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射频连接器在偏差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转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转接器内导体第一种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分体结构的转接器内导体的左触碰管或右触碰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射频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射频连接器在偏差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和3中的第一端接连接器外导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和3中的第二端接连接器外导体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端接连接器外导体分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图4~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射频连接器,包括:第一端接连接器2.1、第二端接连接器2.3和转接器2.2;
第一端接连接器2.1包括:第一端接连接器内导体2.1.1和与其同轴的第一端接连接器外导体2.1.2,第一端接连接器内导体2.1.1和第一端接连接器外导体2.1.2之间紧固设置有第一端接连接器绝缘介质2.1.3;第一端接连接器外导体2.1.2的内腔2.4设置有两端均带有过渡锥面的环状突起2.5;第一端接连接器外导体2.1.2的内腔径向设有用于定位第一端接连接器绝缘介质2.1.3的第一凸台2.8,第一凸台2.8将内腔2.4分隔成安装第一端接连接器绝缘介质2.1.3的第一绝缘空腔2.4.1和与转接器2.2相连接的第一连接腔2.4.2,环状突起2.5位于第一连接腔2.4.2内,具体结构如图6所示;
转接器2.2包括:转接器内导体2.2.1和与其同轴的转接器外导体2.2.2,转接器内导体2.2.1和转接器外导体2.2.2之间设有转接器绝缘介质2.2.3;
转接器内导体2.2.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多个向轴线收拢的,实现与第一端接连接器内导体2.1.1或第二端接连接器内导体2.3.1弹性连接的金属弹片2.10,具体结构如图8所示;
转接器外导体2.2.2的内径为3.4~3.6mm,转接器内导体2.2.1的外径为1.2~1.5mm,第一端接连接器外导体2.1.2的内腔2.4和第一型腔2.6的内径为4.5~4.7mm;
环状突起的的内圈圆柱面的轴向尺寸L的长度为:0.1~0.4mm,及环状突起面向内孔外侧的锥面的锥顶角β的范围为40度~90度;
第二端接连接器2.3包括:第二端接连接器内导体2.3.1和与其同轴的第二端接连接器外导体2.3.2,第二端接连接器内导体2.3.1和第二端接连接器外导体2.3.2之间紧固设置有第二端接连接器绝缘介质2.3.3;第二端接连接器外导体2.3.2内腔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型腔2.6和第二型腔2.7;第二型腔2.7为面向外侧开口渐宽的圆台状;第一型腔2.6内腔径向设有用于定位第二端接连接器绝缘介质2.3.3的第二凸台2.9,第二凸台2.9将第一型腔2.6分隔成安装第二端接连接器绝缘介质2.3.3的第二绝缘空腔2.6.1和与转接器2.2相连接的第二连接腔2.6.2,具体结构如图7所示。
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射频连接器,具有更大的偏转角度α1,更大的安装偏差△d1,弹性接触形变量△d2设计为0.05~0.50mm,更好的补偿板到板连接中产生的径向和轴向安装偏差,进而具有更高的偏差兼容能力。
实施例2:
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为满足阻抗设计的需求,第一绝缘空腔2.4.1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连接腔2.4.2;第二绝缘空腔2.6.1的内径大于第二连接腔2.6.2;转接器内导体2.2.1和转接器外导体2.2.2采用整体式结构设计。
本实施例中,射频连接器,具有更大的偏转角度α1,更大的安装偏差△d1,弹性接触形变量△d2设计为0.05~0.50mm,更好的补偿板到板连接中产生的径向和轴向安装偏差,进而具有更高的偏差兼容能力,其偏差工作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
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中的转接器外导体2.2.2均采用分体式设计,包括:左套管3.1、右套管3.2和中间套管3.3,左套管3.1和右套管3.2通过中间套管3.3实现同轴线的紧固连接,方便维修和更换,具体结构如图11所示。
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中的转接器内导体2.2.1为分体式结构,包括:左触碰管4.1、右触碰管4.2和中连轴4.3,所述左触碰管4.1和右触碰管4.2通过所述中连轴4.3实现同轴线的紧固连接,具体结构如图12所示。
图11~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金属弹片2.10与第一端接连接器内导体2.1.1或第二端接连接器内导体2.3.1弹性连接的触碰端的内侧设置有凸起的接触触点2.10.1。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分体式结构的转接器内导体2.2.1中不含凸起的接触触点2.10.1的左触碰管4.1或右触碰管4.2,其结构示意如图13所示。
实施例3:
图14和图15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为满足阻抗设计的需求,第一绝缘空腔2.4.1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连接腔2.4.2,具体结构如图16所示;第二绝缘空腔2.6.1的内径大于第二连接腔2.6.2,具体结构如图17所示。相对于实施例1,其阻抗能力取得更优的技术效果。
图15所示,本实施例具有更大的偏转角度α1,更大的安装偏差△d1,更好的补偿板到板连接中产生的径向和轴向安装偏差,进而具有更高的偏差兼容能力;改进后的环状突起将偏转角度α1限制因素优化成最远的口部支点2.11和端部支点2.12,结构更为合理。
进一步的,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端接连接器外导体2.3.2采用具有两个组成部分的分体式结构,其中一部分仅包含第一型腔2.6,另一部分仅包含第二型腔2.7,这两个组成部分采用套装卡接的形式实现同轴线的紧固连接。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射频连接器的使用方式不限于单独使用时实现面板、电路板的两快板的板到板射频连接,采用多个本实用新型一种射频连接器共同实现面板、电路板的两快板的板到板射频连接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射频连接器,包括:第一端接连接器(2.1)、第二端接连接器(2.3)和转接器(2.2);
所述第一端接连接器(2.1)包括:第一端接连接器内导体(2.1.1)和与其同轴的第一端接连接器外导体(2.1.2),所述第一端接连接器内导体(2.1.1)和第一端接连接器外导体(2.1.2)之间紧固设置有第一端接连接器绝缘介质(2.1.3);所述第一端接连接器外导体(2.1.2)的内腔(2.4)设置有两端均带有过渡锥面的环状突起(2.5);
所述转接器(2.2)包括:转接器内导体(2.2.1)和与其同轴的转接器外导体(2.2.2),所述转接器内导体(2.2.1)和转接器外导体(2.2.2)之间设有转接器绝缘介质(2.2.3);
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突起的内圈圆柱面的轴向尺寸L的长度为:0.1~0.4mm,及环状突起面向内孔外侧的锥面的锥顶角β的范围为40度~90度;
所述第二端接连接器(2.3)包括:第二端接连接器内导体(2.3.1)和与其同轴的第二端接连接器外导体(2.3.2),所述第二端接连接器内导体(2.3.1)和第二端接连接器外导体(2.3.2)之间紧固设置有第二端接连接器绝缘介质(2.3.3);所述第二端接连接器外导体(2.3.2)内腔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型腔(2.6)和第二型腔(2.7);所述第二型腔(2.7)为面向外侧开口渐宽的圆台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器外导体(2.2.2)的内径为3.4~3.6mm,所述转接器内导体(2.2.1)的外径为1.2~1.5mm,所述第一端接连接器外导体(2.1.2)的内腔(2.4)和第一型腔(2.6)的内径为4.5~4.7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接连接器外导体(2.1.2)的内腔径向设有用于定位所述第一端接连接器绝缘介质(2.1.3)的第一凸台(2.8),所述第一凸台(2.8)将所述内腔(2.4)分隔成安装所述第一端接连接器绝缘介质(2.1.3)的第一绝缘空腔(2.4.1)和与所述转接器(2.2)相连接的第一连接腔(2.4.2),所述环状突起(2.5)位于所述第一连接腔(2.4.2)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空腔(2.4.1)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连接腔(2.4.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型腔(2.6)内腔径向设有用于定位所述第二端接连接器绝缘介质(2.3.3)的第二凸台(2.9),所述第二凸台(2.9)将所述第一型腔(2.6)分隔成安装所述第二端接连接器绝缘介质(2.3.3)的第二绝缘空腔(2.6.1)和与所述转接器(2.2)相连接的第二连接腔(2.6.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空腔(2.6.1)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连接腔(2.6.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器外导体(2.2.2)为分体式结构,包括:左套管(3.1)、右套管(3.2)和中间套管(3.3),所述左套管(3.1)和右套管(3.2)通过中间套管(3.3)实现同轴线的紧固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器内导体(2.2.1)为分体式结构,包括:左触碰管(4.1)、右触碰管(4.2)和中连轴(4.3),所述左触碰管(4.1)和右触碰管(4.2)通过所述中连轴(4.3)实现同轴线的紧固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项,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接连接器外导体(2.3.2)为具有两个组成部分的分体式结构,其中一部分仅包含第一型腔(2.6),另一部分仅包含第二型腔(2.7),所述第二端接连接器外导体(2.3.2)的两个组成部分同轴线后,紧固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8项,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器内导体(2.2.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多个向轴线收拢的,实现与所述第一端接连接器内导体(2.1.1)或第二端接连接器内导体(2.3.1)弹性连接的金属弹片(2.10)。
CN201420674761.0U 2014-11-12 2014-11-12 一种射频连接器 Active CN2042579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74761.0U CN204257981U (zh) 2014-11-12 2014-11-12 一种射频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74761.0U CN204257981U (zh) 2014-11-12 2014-11-12 一种射频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57981U true CN204257981U (zh) 2015-04-08

Family

ID=52962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74761.0U Active CN204257981U (zh) 2014-11-12 2014-11-12 一种射频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57981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04530A (zh) * 2017-05-16 2017-09-26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 自治式潜器对接充电插头装置
CN108023246A (zh) * 2016-11-03 2018-05-11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转接器、插座和连接器组合
CN108023250A (zh) * 2016-11-03 2018-05-11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转接器、插座和连接器组合
CN109672039A (zh) * 2019-01-09 2019-04-23 吴通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同轴连接器
WO2022151713A1 (zh) * 2021-01-15 2022-07-21 金谷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连接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23246A (zh) * 2016-11-03 2018-05-11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转接器、插座和连接器组合
CN108023250A (zh) * 2016-11-03 2018-05-11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转接器、插座和连接器组合
CN108023250B (zh) * 2016-11-03 2023-12-15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转接器、插座和连接器组合
CN108023246B (zh) * 2016-11-03 2023-12-15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转接器、插座和连接器组合
CN107204530A (zh) * 2017-05-16 2017-09-26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 自治式潜器对接充电插头装置
CN109672039A (zh) * 2019-01-09 2019-04-23 吴通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同轴连接器
WO2022151713A1 (zh) * 2021-01-15 2022-07-21 金谷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257981U (zh) 一种射频连接器
CN103337733B (zh) 一种射频同轴连接器
CN103597671B (zh) 同轴插入式连接器
CN109994856A (zh) 一种易于实现电连接器微型化的簧片式插针接触件
CN103618167B (zh) 浮动接口反极性盲插连接器
CN204992023U (zh) 直式射频连接器
CN202042771U (zh) 射频同轴连接器及其中心导体
CN103682819A (zh) 一种浮动式快速插拔毫米波同轴连接器
CN201323284Y (zh) 同轴连接器内导体组件
CN105281122B (zh) 一种具有径向和轴向浮动功能的弹性镂空射频同轴连接器
CN204257860U (zh) 一种射频连接器
CN104518318A (zh) 类弓字形弹性接触簧片
CN206516797U (zh) 一种用于电连接器的插孔结构及与之配合的插针结构
CN202523859U (zh) 一种7/8射频同轴电缆用连接器
CN203013989U (zh) 在多板连接中能对安装偏差进行独立补偿的射频转接器
CN104518317B (zh) 端接式转接连接器
CN103855531A (zh) 在多板连接中能对安装偏差进行独立补偿的射频转接器
CN202134734U (zh) 耐高电压的连接器组件
CN203707461U (zh) 一种浮动盲插射频连接器
CN207542432U (zh) 一种快速插拔sma射频同轴连接器
CN101997209A (zh) 射频多同轴高密度集束连接器
CN204905608U (zh) 一种高频连接器
CN204732543U (zh) 多孔径布线连接头
CN201408830Y (zh) 大功率柔软波导组件
CN205157614U (zh) 一种电能表接插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710077 Xi'an high tech Zone, Shaanxi Jin Road, No. 71

Patentee after: AVIC FORSTAR S&T CO., LTD.

Address before: 710077 Xi'an high tech Zone, Shaanxi Jin Road, No. 71

Patentee before: Xian Fushid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