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01109B - 具有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的变换器桥臂电路及变换器 - Google Patents

具有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的变换器桥臂电路及变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01109B
CN103501109B CN201310513213.XA CN201310513213A CN103501109B CN 103501109 B CN103501109 B CN 103501109B CN 201310513213 A CN201310513213 A CN 201310513213A CN 103501109 B CN103501109 B CN 1035011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ode
electric capacity
emitter
connect
switching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1321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01109A (zh
Inventor
郑琼林
王蓓蓓
邵天骢
张捷频
李艳
黄先进
游小杰
张立伟
王剑
郭希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31051321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501109B/zh
Publication of CN1035011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11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011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11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的变换器桥臂电路及变换器,涉及电路设计技术领域,所述变换器桥臂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源、桥臂单元、吸收单元、缓冲单元和能量有源回馈单元,所述能量有源回馈单元与所述电源连接;所述桥臂单元将所述电源供应的能量传递到负载;所述吸收单元抑制了所述桥臂单元工作时电压和电流的变化率,并将此过程所获得的残留能量转移到所述缓冲单元中;所述缓冲单元将接收到的残留能量经由所述能量有源回馈单元反馈至所述电源。本发明通过缓冲单元将残留能量集中接收,并通过能量有源回馈单元将残留能量回馈到电源中,不仅消除了无损吸收回路的电流环流问题,而且提高了变换器的效率。

Description

具有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的变换器桥臂电路及变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的变换器桥臂电路及变换器。
背景技术
变换器桥臂电路以其高开关频率特性被广泛的应用在电子电力变换器中来减小装置的体积和重量,或提高系统效率。但是,随着开关频率的增大,其开关损耗将会增大,同时也会产生很大的EMI噪声,影响周围电气设备和变换器本身的正常工作。
无损吸收回路是指把开关过程转移到吸收回路中的能量不经由电阻消耗掉,而是设法回馈到电源侧或负载侧。现有的各种无损吸收回路技术几乎都是通过无源元件和二极管来实现能量回馈,达到降低开关损耗的目的,故无损吸收回路也被称作无源软开关(passivesoftswitching)。开关过程中,无损吸收回路对开通di/dt和关断dv/dt的抑制,以及吸收回路中能量转移和回馈都是通过电路运行的参数条件变化自动切换工作模式实现的,故吸收回路中元器件参数的变化或不一致性对开关管的开关过程具有很好的鲁棒性;而软开关的开关时序与辅助回路元器件的谐振条件有关,其辅助元器件参数的变化或不一致性会恶化开关管的开关过程,甚至毁坏开关管。因此无损吸收回路相比较软开关技术而言,具有可靠性高、成本低、以及适宜于工业化批量生产等优点,从而得到广泛的研究。但现有的变换器桥臂电路无损吸收回路,要么电路结构非常复杂,要么能量回馈支路一直有电流环流存在,导致变换器的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避免无损吸收回路的电流环流问题,以提高变换器的效率。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的变换器桥臂电路,所述变换器桥臂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源、桥臂单元、吸收单元、缓冲单元和能量有源回馈单元,所述能量有源回馈单元与所述电源连接;
所述桥臂单元将所述电源供应的能量传递到负载;
所述吸收单元抑制了所述桥臂单元工作时电压和电流的变化率,并将此过程获得的残留能量转移到所述缓冲单元中;
所述缓冲单元将接收到的残留能量经由所述能量有源回馈单元反馈至所述电源。
其中,所述桥臂单元包括:两个开关管S1、S2和两个二极管,每个开关管均包括:集电极、发射极和栅极,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与电源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的阴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连接,由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的连接点为所述负载供电;
其中,所述吸收单元包括:两个电感L1、L2、两个电容C11、C21和两个二极管D11、D21,第一电感L1串联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与电源的阳极之间,第二电感L2串联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的阴极之间,第一电容C11并联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所述第二电容C21并联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所述第三二极管D11串联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电容C11之间,且其阴极a1与所述第一电容C11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21串联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与第二电容C21之间,且其阳极a2与所述第二电容C21连接。
其中,所述缓冲单元包括:两个电容C12、C22和两个二极管D12、D22,第三电容C12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12的第二端与第五二极管D12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12的阳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11的阴极a1连接,第四电容C22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的阴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2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二极管D22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D22的阴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21的阳极a2连接;
其中,所述缓冲单元包括:第三电容Co和第五二极管Do,所述第五二极管Do的阳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11的阴极a1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o的阴极与所述第三电容Co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o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21的阳极a2连接。
其中,所述桥臂单元包括:两个开关管S1、S2和两个二极管,每个开关管均包括:集电极、发射极和栅极,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与电源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的阴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连接,由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的连接点为所述负载供电;
其中,所述吸收单元包括:两个电感L1、L2、两个电容C11、C21和两个二极管D11、D21,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串联连接,且连接后的所述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串联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之间,第一电容C11并联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所述第二电容C21并联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由所述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的连接点为负载供电,所述第三二极管D11串联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电容C11之间,且其阳极a1与所述第一电容C11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21串联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电容C21之间,且其阴极a2与所述第二电容C21连接。
其中,所述缓冲单元包括:第三电容Co和第五二极管Do,所述第五二极管Do的阳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21的阴极a2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o的阴极与所述第三电容Co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o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11的阳极a1连接。
其中,所述缓冲单元包括:两个电容C12、C22和两个二极管D12、D22,第三电容C1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21的阳极b2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1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二极管D12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12的阳极与所述电源的负极连接,第四电容C2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11的阴极b1,所述第四电容C2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二极管D22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D22的阴极与所述电源的阳极连接。
其中,所述能量有源回馈单元为直流/直流隔离式变换电路,所述缓冲单元中电容的电压低于所述电源的电压,所述缓冲单元中电容的电压由所述电源的电压、所述缓冲单元中电容的电容值、所述直流/直流隔离式变换电路中的变压器匝比和控制占空比决定。
其中,所述能量有源回馈单元为直流/直流隔离式变换电路,所述直流/直流隔离式变换电路为推挽式变换电路、正激式变换电路、反激式变换电路、全桥式变换电路或半桥式变换电路。
其中,所述能量有源回馈单元为直流/直流非隔离式变换电路,所述直流/直流非隔离式变换电路包括辅助开关管Sa1和Sa2,每个辅助开关管均包括:集电极、发射极和栅极,所述辅助开关管Sa1的发射极与第三二极管D11的阳极a1连接,所述辅助开关管Sa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五二极管D12的阴极连接,所述辅助开关管Sa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21的阴极a2连接,所述辅助开关管Sa2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六二极管D22的阳极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的连接点的电流Io在开关管S1和第二二极管之间换向时,所述辅助开关管Sa1处于常通状态,所述辅助开关管Sa2处于常断状态,且所述辅助开关管Sa2能承受预设的反向电压;所述电流Io在开关管S2和第一二极管之间换向时,所述辅助开关管Sa2处于常通状态,Sa1处于常断状态,且所述辅助开关管Sa1能承受预设的反向电压,所述反向电压大小通过改变所述缓冲单元中电容的电容值和吸收单元中电容的电容值之间的比值来调整。
其中,所述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为独立电感或耦合电感。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器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的变换器桥臂电路,所有变换器桥臂电路共用一个能量有源回馈单元。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缓冲单元将残留能量集中接收,并通过能量有源回馈单元将残留能量回馈到电源中,不仅消除了无损吸收回路的电流环流问题,而且提高了变换器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具有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的变换器桥臂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具有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的变换器桥臂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的具有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的变换器桥臂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的具有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的变换器桥臂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四种实施例的具有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的变换器桥臂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图1是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具有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的变换器桥臂电路的结构框图;参照图1,所述变换器桥臂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源、桥臂单元、吸收单元、缓冲单元和能量有源回馈单元,所述能量有源回馈单元与所述电源连接;
所述桥臂单元将所述电源供应的能量传递到负载;
所述吸收单元抑制了所述桥臂单元工作时电压和电流的变化率,并将此过程获得的残留能量转移到所述缓冲单元中;
所述缓冲单元将接收到的残留能量经由所述能量有源回馈单元反馈至所述电源。
本实施方式通过缓冲单元将残留能量集中接收,并通过能量有源回馈单元将残留能量回馈到电源中,不仅消除了无损吸收回路的电流环流问题,而且提高了变换器的效率。
根据吸收电感和缓冲电容连接位置的不同,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EnergyActiveRecoverySnubber,EARS)的缓冲电容有单缓冲支路电容和双缓冲支路电容两种,辅助开关管的耐压有低压(电压可以是桥臂直流侧电压的十分之一左右)和常压(电压等于桥臂直流侧电压)两种。低压辅助开关管能量回馈电路具有隔离变压电路结构,可以是推挽式变换电路、正激式变换电路、反激式变换电路、全桥式变换电路或半桥式变换电路等直流/直流(DC/DC)隔离变换电路拓扑形式。低压辅助开关管及其能量缓冲电容的电压与隔离变压器的匝比有关。而常压辅助开关管能量回馈电路有隔离式和非隔离式两种。
实施例1
图2是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具有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的变换器桥臂电路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为变换器桥臂电路中具有双缓冲支路电容、低压辅助开关管的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辅助开关管构成的能量回馈电路是推挽式直流/直流变换电路结构;参照图2,所述桥臂单元包括:两个开关管S1、S2和两个二极管,每个开关管均包括:集电极、发射极和栅极,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与电源的阳极(即图中的“P”点)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的阴极(即图中的“N”点)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连接,由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的连接点为所述负载供电。
优选地,所述吸收单元包括:两个电感L1、L2、两个电容C11、C21和两个二极管D11、D21,第一电感L1串联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与电源的阳极之间,第二电感L2串联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的阴极之间,第一电容C11并联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所述第二电容C21并联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所述第三二极管D11串联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电容C11之间,且其阴极a1与所述第一电容C11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21串联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与第二电容C21之间,且其阳极a2与所述第二电容C21连接;
优选地,所述缓冲单元包括:两个电容C12、C22和两个二极管D12、D22,第三电容C12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12的第二端与第五二极管D12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12的阳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11的阴极a1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22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的阴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2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二极管D22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D22的阴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21的阳极a2连接;
其中,L1和L2是吸收电感,串联在开关管S1和S2的两侧,用于抑制开关管开通过程的电流上升率di/dt,以降低开通损耗;C11和C21是吸收电容,分别并联在开关管S1和S2上,用于抑制开关管关断过程中的电压上升率dv/dt;D11和D21分别与吸收电容C11和C21串联,用于防止开关管开通时吸收电容的电压通过开关管短路放电;C12和C22分别为S1和S2对应的缓冲电容,通过D12和D22自动换流,在开关过程将吸收电感和吸收电容的谐振能量转移到C12和C22中。
下面以桥臂单元上开关管S1的开关状态为例进行分析,S2的开关工作过程与S1类似,这里便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变换器桥臂电路的工作原理为:当S1开通时,电感L1的电流逐渐增加,电感L2的电流逐渐减小,二极管D12两端不再承受反向压降,则C11通过二极管D12、电感L1、开关管S1谐振回路向缓冲电容C12转移能量。当L2中的电流谐振减小至0时,电源Vin通过电感L1、开关管S1、二极管D21、电感L2为C21进行谐振充电。当C11放电结束后,若L1中的电流除了负载电流和L2中的电流外,仍存在一定的残余电流,则L1将通过二极管D11和D12将残余电流转移到缓冲电容C12中,与此同时,L2与C21仍然进行谐振,为C21充电。若L2电流下降为0、C21的电压充电至时(定义VC12=VC22=Vb),则二极管D22不再承受反向压降,开始导通,C21通过电感L1、电源Vin、缓冲电容C22、二极管D22、负载电流Io进行谐振放电,当谐振半周,C21放电电流为0时,C21电压稳定在大于等于Vin但小于等于Vin+Vb的值;若C21电压充电至Vin+2Vb时,L2电流还未下降为0,此时二极管D22导通,电感L2中多余的电流将经过D21、D22转移到缓冲电容C22中,当L2中电流下降为0时,C21按上述所说的过程通过电感L1、直流侧电压源Vin、缓冲电容C22、二极管D22、负载电流Io进行谐振放电,谐振半周之后该过程结束,C21电压稳定在Vin,此后进入S1开通稳态。当S1关断时,电感L1对C11进行线性充电,当C11电压充电至Vin+Vb-Vc21时,二极管D22开始导通,则C21通过二极管D22、负载电流源Io、缓冲电容C22进行谐振放电,C11通过L1继续谐振充电,当Vc21下降到小于等于Vb时,S1的续流二极管(S2的反并联二极管,即第二二极管)开始导通,则L2通过S1的续流二极管参与谐振过程,电流逐渐上升。当L2的电流上升到Io时,若C21的电压还未放电到0,留有残余电压ΔV,则C11充电至Vin+2Vb-ΔV;当L2的电流上升到Io时,C21的电压已经放电到0,则C11充电至Vin+2Vb。此后电容C11通过二极管D12、缓冲电容C12、电源Vin、电感L2、S2的反并联二极管、负载电流Io进行谐振放电,谐振半周之后C11放电电流为0时,C11电压稳定在大于等于Vin但小于等于Vin+Vb的某个值,而后进入S1关断稳态。在S1开关过程中,吸收回路中的能量转移到C12和C22中,因此C12和C22中的电压是波动的。由于吸收回路的能量缓冲由桥臂上下两侧的两个电容C12和C22分别来承担,因此其相应的回馈电路需要用两个辅助开关管和两个变压器原边,故本实施例的辅助DC/DC隔离变换器采用推挽式变换电路的形式来实现,但不限于推挽式变换电路。
本实施例的变换器桥臂电路中的能量有源回馈单元为推挽式变换电路,其由辅助开关管Sa1、Sa2、二极管Da1、Da2、Ds、变压器组成,由于推挽式变换电路的工作原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技术,故而在此不再赘述。辅助开关管Sa1、Sa2的控制方式独立于开关管S1、S2的控制逻辑,缓冲电容C12和C22上的电压平均值取决于变压器的匝比,变换器输出侧滤波电感可用变压器的漏感来获得。因推挽式变换电路输出侧为桥臂单元两侧的电源Vin,输出电压需要维持恒定不变,因此可以采用前馈或者反馈的形式实现可调占空比。
图2中的辅助直流/直流隔离变换电路中的低压辅助开关管的选择只依赖于C12或C22中的电压和需要回馈的能量,且其控制独立于桥臂单元中的开关管控制逻辑时序。这非常有利于辅助直流/直流隔离变换器的设计。同一变换器中不同桥臂单元对应的缓冲单元可以共用一个辅助直流/直流隔离变换电路。这种具有辅助开关管的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EARS)技术,解决了无损吸收回路的能量无源回馈的环流问题。变换器桥臂电路上的吸收电感、吸收电容及其串联的二极管和能量回馈支路在图2电路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相应的变化,得到不同的无损吸收回路。
实施例2
图3是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的具有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的变换器桥臂电路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变换器桥臂电路中具有单缓冲支路电容、低压辅助开关管的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辅助开关管构成的能量回馈电路是单端正激式直流/直流变换电路结构;参照图3,所述桥臂单元包括:两个开关管S1、S2和两个二极管,每个开关管均包括:集电极、发射极和栅极,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与电源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的阴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连接,由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的连接点为所述负载供电。
所述吸收单元包括:两个电感L1、L2、两个电容C11、C21和两个二极管D11、D21,所述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串联连接,且连接后的所述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串联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之间,第一电容C11并联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所述第二电容C21并联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由所述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的连接点为负载供电,所述第三二极管D11串联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电容C11之间,且其阳极a1与所述第一电容C11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21串联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电容C21之间,且其阴极a2与所述第二电容C21连接。
优选地,所述缓冲单元包括:第三电容Co和第五二极管Do,所述第五二极管Do的阳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21的阴极a2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o的阴极与所述第三电容Co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o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11的阳极a1连接。
下面以桥臂单元上开关管S1的开关状态为例进行分析,S2的开关工作过程与S1类似,这里便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变换器桥臂电路的工作原理为:当S1开通时,电感L1电流线性增加到Io,L2中电流线性减小为0,之后C11通过开关管S1、电感L1和L2、二极管D21、Do构成的放电谐振回路向缓冲电容Co转移能量,电源Vin通过开关管S1、电感L1和L2、二极管D21给C21进行谐振充电。当C11放电结束,C21充电至Vin+VCo时,谐振过程结束。此后,L1和L2中的电流能量通过二极管D11、D21、Do转移到缓冲电容Co中。当L2中电流降为零时,L1中电流降为Io,此后S1开通暂态过程结束,进入稳态。当S1关断时,C11线性充电至Vin,C21通过缓冲电容Co线性放电至VCo;此后输入电压源Vin、电容C11、C21、Co、输出电流源Io、L1和L2构成谐振回路;当L1电流谐振到0时、L2的电流谐振到Io时,C11电压充电至Vin+VCo、C21电压放电至0,而后进入S1关断稳态。依据电路原理,在S1开关过程中,吸收回路中的能量转移到同一个缓冲电容Co中,因此Co的电压是波动的。本实施例的辅助DC/DC隔离变换器采用单端正激式变换电路的形式来实现,但不限于单端正激式变换电路。
本实施例的变换器桥臂电路中的能量有源回馈单元为单端正激式变换电路,其由辅助开关管Sa、二极管Da、Ds、变压器组成,由于单端正激式变换电路的工作原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技术,故而在此不再赘述。辅助开关管Sa的控制方式独立于桥臂开关管的控制逻辑,缓冲电容Co上的电压平均值取决于变压器的匝比。同样其输出侧的滤波电感可以用变压器的漏感来实现。为维持输出电压的恒定不变,可以采用前馈或者反馈的控制方式实现可调占空比。辅助DC/DC隔离变换器不限于正激形式,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
实施例3
图4是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的具有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的变换器桥臂电路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变换器桥臂电路中具有单缓冲支路电容、常压辅助开关管的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辅助开关管构成的能量回馈电路是双端正激式直流/直流变换电路结构;参照图4,本实施例的变换器桥臂电路与实施例1的电路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缓冲单元包括:第三电容Co和第五二极管Do,所述第五二极管Do的阳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11的阴极a1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o的阴极与所述第三电容Co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o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21的阳极a2连接。
本实施例的辅助DC/DC隔离变换器采用双端正激式变换电路的形式来实现,但不限于双端正激式变换电路。本实施例的变换器桥臂电路中的能量有源回馈单元为双端正激式变换电路,其由辅助开关管Sa1、Sa2、二极管Da1、Da2、Ds、变压器组成,由于单端正激式变换电路的工作原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技术,故而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以桥臂单元上开关管S1的开关状态为例进行分析,S2的开关工作过程与S1类似,这里便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变换器桥臂电路的工作原理为:当S1开通时,电感L1中电流线性增加到Io,L2中电流线性减小到0,开关管S2的反并联二极管截止。此后,C11通过二极管Do、D21、L2、电源Vin、L1、S1组成的谐振回路将能量转移到缓冲电容Co中,电源Vin通过L1、S1、D21、L2为C21进行谐振充电。当C11放电结束、C21充电至Vin时,谐振过程结束。谐振过程结束时,L1和L2中的谐振电流达到最大值。此后,L1和L2中的谐振电流向Co和C21并联放电,当L2电流降为零时,L1电流降为Io。此后S1开通暂态过程结束,进入稳态。当S1关断时,输入电压源Vin通过电感L1、二极管D11、输出电流源Io对C11进行充电,同时,C21通过输出电流源Io、输入电压源Vin、电感L1、二极管D11、Do回路将能量转移到缓冲电容Co中。此过程Vco近似看作不变,则C11是线性充电,C21是线性放电,C11和C21的充放电电流相等,均为Io的一半。当C21放电结束后,C11充电至Vin。此后D21、S1的续流二极管(S2的反并联二极管,即第二二极管)导通,将C21的电压箝位在零电平,L1通过Vin和输出电流源Io向C11和Co电容中谐振放电,同时,C11和Co通过Vin和输出电流源Io给L2进行谐振充电。当L1电流由Io降为零时,L2电流由零上升为Io,谐振过程结束,S1关断暂态过程也结束,进入稳态。当C11充电至Vin时,谐振过程结束,D21中的电流转移到L2中。与实施例2的原理类似,在开关换向期间,Co的电压是波动的,缓冲电容Co的能量以双端正激式变换电路的形式回馈到电源侧。同一变换器中不同桥臂单元对应的缓冲单元可以共用一个辅助直流/直流隔离变换电路。辅助开关管Sa1、Sa2的控制独立于开关管S1、S2的控制逻辑时序,缓冲电容Co上的电压平均值等于直流侧输入电压Vin,其输出侧的滤波电感也可以用变压器的漏感实现。由于双端正激式变换电路的输出端为电源,因此要维持输出电压的恒定不变,可以采用前馈或反馈的形式实现可调占空比。
实施例4
图5是本发明第四种实施例的具有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的变换器桥臂电路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变换器桥臂电路中具有双缓冲支路电容、常压辅助开关管的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辅助开关管构成的能量回馈电路是直流/直流非隔离式变换电路结构;参照图5,本实施例的变换器桥臂电路与实施例2的电路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缓冲单元包括:两个电容C12、C22和两个二极管D12、D22,所述第三电容C1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21的阳极b2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1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二极管D12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12的阳极与所述电源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2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11的阴极b1,所述第四电容C2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二极管D22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D22的阴极与所述电源的阳极连接。
本实施例的所述能量有源回馈单元为直流/直流非隔离式变换电路,由辅助开关管Sa1和Sa2组成,所述辅助开关管Sa1的发射极与第三二极管D11的阳极a1连接,所述辅助开关管Sa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五二极管D12的阴极连接,所述辅助开关管Sa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21的阴极a2连接,所述辅助开关管Sa2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六二极管D22的阳极连接。
由于本实施例的,下面开关管S1的开关状态为例进行分析,S2的开关工作过程与S1类似,这里便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变换器桥臂电路的工作原理为:当Io电流为正时,辅助开关管Sa1工作在导通状态,Sa2工作在截止状态,电流Io在开关管S1与其续流二极管(即第二二极管)之间换向,且Sa2能承受预设的反向电压,所述反向电压大小通过改变所述缓冲单元中电容C12、C22的电容值和吸收单元中电容C11、C21的电容值之间的比值来调整。当S1开通时,电感L1中电流线性上升,L2中电流线性下降,当L1电流上升到Io,L2电流下降为零时,C11通过开关管S1,电感L1和L2回路为缓冲电容C12进行充电,将C11和谐振电感L1和L2的能量全部转移到C12中;当S1关断时,C11线性充电,当C11电压上升至使D12不再承受反向压降时,C12开始向负载放电,将C12的能量全部转移到负载侧,当C12中电压下降为零时,S1的续流二极管(即第一二极管)开始导通。
当图4中的Io电流为负时,则辅助开关管Sa1工作在截止状态,Sa2工作在导通状态,电流Io在开关管S2与其续流二极管(即开关管S1的反并联二极管)之间换向。
图5的工作原理表明,辅助开关管Sa1和Sa2的导通和关断状态,只与电流Io的方向有关,与桥臂开关管的控制逻辑时序无关。因此辅助开关管Sa1和Sa2的控制非常简单。但在实际电路中,该辅助开关管Sa1和Sa2会承受反向压降。可通过调节吸收电容C11或C21与缓冲电容C12或C22的比值来降低辅助开关管所承受的反向电压。显然,辅助开关管承受的反向电压可以远小于正向电压,因此该辅助开关管Sa1和Sa2可以用IGBT等器件来实现。
对于实施例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变换器桥臂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可以为独立电感(即普通意义上的电感),还可以为耦合电感,但为耦合电感时,不仅可以使桥臂电路中主开关管的电流应力更小,还可以使开通损耗进一步减小。
对于实施例1或2所述的变换器桥臂电路,其中,所述能量有源回馈单元为直流/直流隔离式变换电路,所述缓冲单元中电容的电压低于所述电源的电压,所述缓冲单元中电容的电压由所述电源的电压、所述缓冲单元中电容的电容值、所述直流/直流隔离式变换电路中的变压器匝比和控制占空比决定。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变换器,所述变换器包括:至少两个实施例1或3所述的变换器桥臂电路,所有变换器桥臂电路可共用一个能量有源回馈单元,从而简化电路和节约成本。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发明的范畴,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具有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的变换器桥臂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器桥臂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源、桥臂单元、吸收单元、缓冲单元和能量有源回馈单元,所述能量有源回馈单元与所述电源连接;
所述桥臂单元将所述电源供应的能量传递到负载;
所述吸收单元抑制了所述桥臂单元工作时电压和电流的变化率,并将此过程获得的残留能量转移到所述缓冲单元中;
所述缓冲单元将接收到的残留能量经由所述能量有源回馈单元反馈至所述电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换器桥臂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桥臂单元包括:两个开关管S1、S2和两个二极管,每个开关管均包括:集电极、发射极和栅极,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与电源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的阴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连接,由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的连接点为所述负载供电;
其中,所述吸收单元包括:两个电感L1、L2、两个电容C11、C21和两个二极管D11、D21,第一电感L1串联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与电源的阳极之间,第二电感L2串联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的阴极之间,第一电容C11并联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第二电容C21并联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第三二极管D11串联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电容C11之间,且其阴极a1与所述第一电容C11连接,第四二极管D21串联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与第二电容C21之间,且其阳极a2与所述第二电容C21连接;
其中,所述缓冲单元包括:两个电容C12、C22和两个二极管D12、D22,第三电容C12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12的第二端与第五二极管D12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12的阳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11的阴极a1连接,第四电容C22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的阴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22的第二端与第六二极管D22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D22的阴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21的阳极a2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换器桥臂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桥臂单元包括:两个开关管S1、S2和两个二极管,每个开关管均包括:集电极、发射极和栅极,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与电源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的阴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连接,由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的连接点为所述负载供电;
其中,所述吸收单元包括:两个电感L1、L2、两个电容C11、C21和两个二极管D11、D21,第一电感L1串联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与电源的阳极之间,第二电感L2串联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的阴极之间,第一电容C11并联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第二电容C21并联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第三二极管D11串联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电容C11之间,且其阴极a1与所述第一电容C11连接,第四二极管D21串联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与第二电容C21之间,且其阳极a2与所述第二电容C21连接;
所述缓冲单元包括:第三电容Co和第五二极管Do,所述第五二极管Do的阳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11的阴极a1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o的阴极与所述第三电容Co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o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21的阳极a2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换器桥臂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桥臂单元包括:两个开关管S1、S2和两个二极管,每个开关管均包括:集电极、发射极和栅极,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与电源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的阴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连接,由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的连接点为所述负载供电;
其中,所述吸收单元包括:两个电感L1、L2、两个电容C11、C21和两个二极管D11、D21,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串联连接,且连接后的所述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串联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之间,第一电容C11并联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第二电容C21并联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由所述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的连接点为负载供电,第三二极管D11串联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电容C11之间,且其阳极a1与所述第一电容C11连接,第四二极管D21串联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电容C21之间,且其阴极a2与所述第二电容C21连接;
其中,所述缓冲单元包括:第三电容Co和第五二极管Do,所述第五二极管Do的阳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21的阴极a2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o的阴极与所述第三电容Co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o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11的阳极a1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换器桥臂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桥臂单元包括:两个开关管S1、S2和两个二极管,每个开关管均包括:集电极、发射极和栅极,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与电源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的阴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连接,由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的连接点为所述负载供电;
其中,所述吸收单元包括:两个电感L1、L2、两个电容C11、C21和两个二极管D11、D21,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串联连接,且连接后的所述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串联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之间,第一电容C11并联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第二电容C21并联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由所述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的连接点为负载供电,第三二极管D11串联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电容C11之间,且其阳极a1与所述第一电容C11连接,第四二极管D21串联于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电容C21之间,且其阴极a2与所述第二电容C21连接;
其中,所述缓冲单元包括:两个电容C12、C22和两个二极管D12、D22,第三电容C1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21的阳极b2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12的第二端与第五二极管D12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12的阳极与所述电源的负极连接,第四电容C2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11的阴极b1,所述第四电容C22的第二端与第六二极管D22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D22的阴极与所述电源的阳极连接。
6.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变换器桥臂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有源回馈单元为直流/直流隔离式变换电路,所述缓冲单元中电容的电压低于所述电源的电压,所述缓冲单元中电容的电压由所述电源的电压、所述缓冲单元中电容的电容值、所述直流/直流隔离式变换电路中的变压器匝比和控制占空比决定。
7.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变换器桥臂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有源回馈单元为直流/直流隔离式变换电路,所述直流/直流隔离式变换电路为推挽式变换电路、正激式变换电路、反激式变换电路、全桥式变换电路或半桥式变换电路。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换器桥臂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有源回馈单元为直流/直流非隔离式变换电路,所述直流/直流非隔离式变换电路包括辅助开关管Sa1和Sa2,每个辅助开关管均包括:集电极、发射极和栅极,所述辅助开关管Sa1的发射极与第三二极管D11的阳极a1连接,所述辅助开关管Sa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五二极管D12的阴极连接,所述辅助开关管Sa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21的阴极a2连接,所述辅助开关管Sa2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六二极管D22的阳极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的连接点的电流Io在开关管S1和第二二极管之间换向时,所述辅助开关管Sa1处于常通状态,所述辅助开关管Sa2处于常断状态,且所述辅助开关管Sa2能承受预设的反向电压;所述电流Io在开关管S2和第一二极管之间换向时,所述辅助开关管Sa2处于常通状态,Sa1处于常断状态,且所述辅助开关管Sa1能承受预设的反向电压,所述反向电压大小通过改变所述缓冲单元中电容的电容值和吸收单元中电容的电容值之间的比值来调整。
9.如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变换器桥臂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为独立电感或耦合电感。
10.一种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器包括:至少两个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变换器桥臂电路,连接到相同直流电源的所有变换器桥臂电路共用一个能量有源回馈单元。
CN201310513213.XA 2013-10-25 2013-10-25 具有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的变换器桥臂电路及变换器 Active CN1035011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13213.XA CN103501109B (zh) 2013-10-25 2013-10-25 具有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的变换器桥臂电路及变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13213.XA CN103501109B (zh) 2013-10-25 2013-10-25 具有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的变换器桥臂电路及变换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01109A CN103501109A (zh) 2014-01-08
CN103501109B true CN103501109B (zh) 2016-03-23

Family

ID=49866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13213.XA Active CN103501109B (zh) 2013-10-25 2013-10-25 具有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的变换器桥臂电路及变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5011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1031B (zh) * 2014-09-11 2017-07-18 杭州硅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管理系统及其能量回收单元
US9590507B1 (en) * 2015-12-18 2017-03-07 Infineon Technologies Austria Ag Auxiliary supply for a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y controller using bang-bang regulation
CN107888093A (zh) * 2017-10-20 2018-04-06 合肥成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便携式充电电源
CN108923633A (zh) * 2018-07-10 2018-11-30 深圳市新威尔电子有限公司 开关电源缓冲电路及其电源缓冲模块
CN109889028B (zh) * 2019-03-29 2020-11-10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吸收电容预充电电路和尖峰电压吸收电路
CN111276942B (zh) * 2020-03-26 2022-05-10 特变电工西安柔性输配电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海上风电柔直送出系统的桥臂电流应力降低方法
CN112039426A (zh) * 2020-08-25 2020-12-04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一种低损耗太阳电池分流调节模块
US11601036B2 (en) 2021-04-16 2023-03-07 Delta Electronics, Inc. AC-DC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with zero voltage switching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021A (zh) * 1997-03-25 1997-12-17 陈可民 软开关有源吸收电路
CN2602543Y (zh) * 2002-11-08 2004-02-04 钱龙圣 无损耗吸收的软开关电路
CN1555126A (zh) * 2003-12-25 2004-12-15 福州大学 一种适用于多管变换器的无源软开关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61911B2 (ja) * 1995-01-18 2002-03-04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スナバ回路
US7092259B2 (en) * 2003-05-09 2006-08-15 Jacobs Mark E Active clamp DC/DC converter with resonant transi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021A (zh) * 1997-03-25 1997-12-17 陈可民 软开关有源吸收电路
CN2602543Y (zh) * 2002-11-08 2004-02-04 钱龙圣 无损耗吸收的软开关电路
CN1555126A (zh) * 2003-12-25 2004-12-15 福州大学 一种适用于多管变换器的无源软开关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01109A (zh) 2014-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01109B (zh) 具有能量有源回馈吸收回路的变换器桥臂电路及变换器
CN101527520B (zh) 基于llc串联谐振的单级单相ac-dc变换器
CN105186866A (zh) 一种非隔离型软开关高增益dc/dc变换器
CN100379132C (zh) 软开关pwm交错并联双管正激变换器
CN113258774B (zh) 一种零电压关断零电流开通高增益Boost变换器
CN102946194A (zh) 一种高增益交错并联升压型变换器
CN102969893A (zh) 一种高增益升压型直流变换器
CN110719035B (zh) 单级dab-llc混合型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
CN106655775B (zh) 一种含有软开关的两端口输入ZVT高增益Boost变换器
CN101534056B (zh) 一种输出可调的变结构直流开关电源
CN104218800B (zh) 一种高降压非隔离型dc/dc变换器
CN203911754U (zh) 一种交错并联零电压关断高增益dc/dc变换器
CN105207486A (zh) 一种双向谐振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5249052U (zh) 同步整流控制装置及开关电源
CN109450260A (zh) 一种电容串接式交错并联反激电路
CN203911753U (zh) 零电压关断交错并联式dc/dc变换器
CN103887987A (zh) 一种基于开关电容的多重倍压高增益高频整流隔离变换器
CN204068701U (zh) 一种非隔离型高降压比dc/dc变换器
CN110034681A (zh) 一种交错并联zvzcs高升压dc/dc变换器
CN101635510B (zh) 一种复合式正激直流变换器
CN104113208A (zh) 一种包括无损缓冲电路的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
CN104300780B (zh) 大功率非隔离dc/dc软开关电路
CN112003466A (zh) 一种可实现升降压的三相apfc整流器及其工作方法
CN104348356A (zh) 一种耦合电感式交错并联Boost软开关电路
CN111596130A (zh) 一种利用谐振频率检测技术提高能量路由器效率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