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93120B -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显示装置以及多显示器系统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显示装置以及多显示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93120B
CN103493120B CN201280020069.XA CN201280020069A CN103493120B CN 103493120 B CN103493120 B CN 103493120B CN 201280020069 A CN201280020069 A CN 201280020069A CN 103493120 B CN103493120 B CN 1034931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ating member
display device
display panel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006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93120A (zh
Inventor
森胁弘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4931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931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931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9312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6Combining plural substrates to produce large-area displays, e.g. tiled displ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4Light-guides, e.g. fibre-optic bundles, louvered or jalousie light-gui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6Lenses, e.g. microlenses or Fresnel lens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6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lacement of the optical elements
    • G02F1/133562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lacement of the optical elements on the viewer s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显示装置(100)的制造方法具备:第1工序,将显示面板(110)配置于箱体(130)的内部,以厚度方向的一部分(140A)收纳于窗部(131W)并且该厚度方向的剩余部分覆盖收纳部分(140A)和凸缘部(130F)的外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将覆盖部件(142)层叠于显示面板(110)的表面(110B);第2工序,隔着粘接剂(151)将导光部件(150)配置在覆盖部件(142)的表面的外周缘部;以及第3工序,将粘接剂(151)固化而将导光部件(150)粘接于覆盖部件(140)。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显示装置以及多显示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显示装置以及多显示器系统。更详细地说,本发明涉及为了构成显示没有接缝的无缝图像的多显示器系统而在周缘部设置有导光部件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构成显示无缝图像的多显示器系统的显示装置以及显示无缝图像的多显示器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用于数字标牌等为目的,积极进行了大画面显示器的开发。其中,组合多个超窄边框化的显示器来构成大画面的多显示器系统受到关注。
在组合多个显示器来构成大画面的情况下,优选显示器的接缝不易被视觉识别。因此,进行了以下处理:在各显示器的周缘部框状地配置透镜等导光构件使接缝不易被视觉识别(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0-0725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在显示器的周缘部框状地设置导光部件的方法,例如,如图33所示,有用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等粘接剂451将导光部件450粘接到显示面板410的表面的方法。在该情况下,设置有间隔物431,以使得粘接剂451不会滴落而进入模块内,但即使如此,粘接剂451的一部分451A有时也会越过间隔物431等而滴落到显示装置的箱体430的内部。那样的话,进入模块内的粘接剂451A绕入显示面板410的背面或附着于背光源(未图示)、透镜片(未图示),有可能使显示产生斑点或亮度下降,或招致其它显示特性的劣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粘接剂不会滴落到箱体内部地,进行导光部件的装配而得到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具备:第1工序,将显示面板配置在箱体的内部,将覆盖部件以厚度方向的一部分收纳于窗部的方式层叠于显示面板的表面,上述箱体具有上述窗部和构成包围该窗部的窗框部分并向内侧延伸的凸缘部,上述覆盖部件的厚度方向的一部分作为收纳部分能收纳于上述窗部并且该厚度方向的剩余部分覆盖该收纳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凸缘部的外面的至少一部分;
第2工序,与上述箱体的外周缘部对应地隔着粘接剂将导光部件配置在上述覆盖部件表面,上述导光部件将来自显示面板的出射光向显示面板外引导;以及
第3工序,将上述粘接剂固化而将上述导光部件粘接到上述覆盖部件。
根据上述的制造方法,在第1工序中,覆盖部件的上述剩余部分以覆盖凸缘部的外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因此,在第2工序中,即使因隔着粘接剂将导光部件配置于覆盖部件的表面而导致粘接剂扩展,粘接剂也不会滴落到箱体的内部。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优选:在上述第1工序中,上述覆盖部件是还具备向外延伸的延伸部的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
在上述第3工序之后,还具备从上述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将上述延伸部切除的第4工序。
根据上述的制造方法,在第1工序中,将具备向外延伸的延伸部的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层叠于显示面板表面,因此,在第2工序中,即使因隔着粘接剂将导光部件配置于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的表面的周缘部而导致粘接剂扩展,也会抑制从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的延伸部滴落到箱体的外部的粘接剂附着于箱体或飞散而使得箱体、其周边变脏。作为这种延伸部,优选箱体从导光部件起的延伸部的延伸长度是5cm以上。
另外,延伸部的延伸长度也可以是5cm以下,也可以大于5cm。在延伸部的延伸长度为5cm以下的情况下,在第4工序中切除的延伸部的量变少,能够降低这部分的成本。这时,优选设置将从延伸部的周缘部滴落的粘接剂接住的水槽状的粘接剂接受部。由此,抑制从延伸部的周缘部滴落的粘接剂飞散而使得箱体的外部变脏或周边部分变脏。
另外,在延伸部为5cm以上的情况下,即使在延伸部上配置导光部件,也会抑制粘接剂从延伸部的周缘部滴落,因此,能够不设置粘接剂接受部地,防止箱体的外部变脏或周边部分变脏。
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上述覆盖部件是将收纳于上述窗部的第1覆盖部件与覆盖该第1覆盖部件和上述凸缘部的外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第2覆盖部件贴合而构成的。
另外,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上述覆盖部件是由收纳于上述窗部的第1覆盖部与覆盖该第1覆盖部和上述凸缘部的外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第2覆盖部一体地形成的。
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在上述第1工序中,上述覆盖部件以覆盖上述显示面板的表面的至少显示区域整个面的方式层叠。
另外,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在上述第1工序中,上述覆盖部件以框状地覆盖上述显示面板的表面的周缘部的方式层叠。
在覆盖部件具备延伸部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在上述第4工序中,以上述覆盖部件的周缘端面与上述箱体的外侧面和上述导光部件的外周侧侧面中的至少一方成为齐平面的方式从上述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将延伸部切除。
根据上述的方法,只要以使覆盖部件的周缘端面与上述箱体的外侧面和上述导光部件的外周侧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对齐的方式将延伸部切除即可,因此切除工作是容易的。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上述导光部件以其外周侧侧面与上述箱体的外侧面成为齐平面的方式配置在粘接剂上。由此,覆盖部件的周缘端面、箱体的外侧面以及导光部件的外周侧侧面三者成为齐平面,因此,在组合多个显示装置而用作多显示器系统时,能够以导光部件与箱体之间不产生间隙的方式组合多个显示装置。因此,能够减轻组装大画面显示器时导光部件受到的应力。
在覆盖部件以框状地覆盖显示面板的表面的周缘部的方式贴设,上述覆盖部件是将收纳于上述窗部的第1覆盖部件与覆盖该第1覆盖部件和上述凸缘部的外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第2覆盖部件叠合而构成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优选:第2覆盖部件是还具备向显示面板内延伸的内侧延伸部的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
在上述第3工序之后且与上述第4工序独立地,还具备从上述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将上述内侧延伸部切除的第5工序。
根据上述的方法,即使在第2工序中涂敷到第2覆盖部件上的粘接剂扩展到显示面板内,也由于存在内侧延伸部而使得粘接剂不会滴落到显示面板上。
在该情况下,优选:在上述第2工序中,将上述导光部件配置为其内周侧端面与上述第1覆盖部件的内周侧端面成为齐平面,
在上述第5工序中,以上述第2覆盖部件的内周侧端面与上述第1覆盖部件的内周侧端面及上述导光部件的内周侧端面成为齐平面的方式将上述内侧延伸部切除。
据此,在第5工序中以第1覆盖部件的内周侧端面为基准切除内侧延伸部时,第2覆盖部件与显示面板之间存在与第1覆盖部件的厚度相当的间隙,因此,能够不损伤显示面板的表面地,将内侧延伸部切除。
上述覆盖部件也可以用丙烯酸树脂形成。在该情况下,能够形成具有优异的耐化学性、耐磨损性的覆盖部件。另外,丙烯酸树脂的折射率(1.49)与构成显示面板的玻璃、偏振板的折射率(1.5的程度)的差较小,能够使显示面板和覆盖部件的界面的光的折射变小,能够得到优异的显示视觉识别性。
在覆盖部件是将第1覆盖部件和第2覆盖部件叠合而构成的情况下,优选上述第1覆盖部件用透明弹性材料形成。作为透明弹性材料,例如可举出丙烯酸凝胶片、硅胶片、聚氨酯凝胶片等。
在该情况下,透明弹性材料具有粘附性,因此,能够不使用粘接材料地,将第1覆盖部件层叠于显示面板表面,并且能够不使用粘接材料地,在第1覆盖部件上层叠第2覆盖部件。另外,透明弹性材料本身具有适度的粘附性,因此,第1覆盖部件的再加工性也很优异。透明弹性材料具有挠性和弹性,因此,在厚度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一边抑制气泡进入显示面板和第1覆盖部件之间等,一边贴附第1覆盖部件。而且,能够利用透明弹性材料所具有的弹性来吸收施加到显示面板和导光透镜之间的应力,提高面板的强度。
在覆盖部件是将第1覆盖部件和第2覆盖部件叠合而构成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上述第2覆盖部件也可以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树脂或者三乙酰纤维素树脂形成。构成第2覆盖部件的PET树脂、TAC树脂的厚度例如为10~100μm。
在该情况下,第2覆盖部件具有挠性,因此,贴附是容易的,并抑制气泡进入第1覆盖部件和第2覆盖部件之间等。另外,在第2覆盖部件具备延伸部、内侧延伸部的情况下,第2覆盖部件连同延伸部、内侧延伸部均用PET树脂或者TAC树脂形成,因此,在第4工序、第5工序中,能够容易地切断延伸部、内侧延伸部。另外,用PET树脂形成的第2覆盖部件具有耐化学性高、材料费用低的优点。在用TAC树脂形成第2覆盖部件的情况下,TAC树脂的折射率是1.48,因此与导光部件(折射率为1.49的程度)的光学相位差较小,能够得到良好的视觉识别性。
或者,第2覆盖部件也可以用透明弹性材料形成。作为透明弹性材料,例如可举出丙烯酸凝胶片、硅胶片、聚氨酯凝胶片等。
在该情况下,第2覆盖部件具有挠性,因此,贴附是容易的,并抑制气泡进入第1覆盖部件和第2覆盖部件之间等。另外,在第2覆盖部件具备延伸部、内侧延伸部的情况下,第2覆盖部件连同延伸部、内侧延伸部均用透明弹性材料形成,因此,在第4工序、第5工序中,能够容易地切断延伸部、内侧延伸部。而且,透明弹性材料所具有的粘附性使得涂敷于第2覆盖部件上的粘接剂不易发生流淌。另外,能够利用透明弹性材料所具有的弹性来吸收施加到显示面板和导光透镜之间的应力,提高面板的强度。
另外,上述第2覆盖部件也可以用丙烯酸树脂形成。在该情况下,能够得到具有优异的耐化学性、耐磨损性的第2覆盖部件。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在上述显示面板的对角线的长度为812mm以上的情况下是优选的。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在上述显示面板是在2个基板间设置有液晶层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情况下是优选的。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有:显示面板;
箱体,其内配置上述显示面板,具有能从外部视觉识别该显示面板的显示图像的窗部和构成包围该窗部的窗框部分并向内侧延伸的凸缘部;
透明的覆盖部件,其层叠于上述显示面板的表面,厚度方向的一部分作为收纳部分收纳于上述窗部,并且该厚度方向的剩余部分将该收纳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凸缘部的外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以及
导光部件,其利用粘接剂粘接于上述覆盖部件表面的外周缘部,将来自显示面板的出射光向显示面板外引导。
根据上述的构成,层叠于显示面板的表面的覆盖部件以厚度方向的一部分收纳于上述窗部,并且该厚度方向的剩余部分将该收纳部分和凸缘部的外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方式设置,因此,即使利用粘接剂将导光部件粘接于覆盖部件表面,粘接剂也不会滴落到箱体的内部。因此,能够防止因粘接剂侵入箱体的内部而绕入显示面板的背面或附着于背光源、透镜片等而导致显示产生斑点、亮度的下降等。
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覆盖部件是将收纳于上述窗部的第1覆盖部件与覆盖该第1覆盖部件和上述凸缘部的外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第2覆盖部件贴合而构成的。
另外,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覆盖部件是由收纳于上述窗部的第1覆盖部与覆盖该第1覆盖部和上述凸缘部的外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第2覆盖部一体地形成的。
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覆盖部件以覆盖上述显示面板的表面的至少显示区域整个面的方式贴设。
另外,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覆盖部件以框状地覆盖上述显示面板的表面的周缘部的方式贴设。
优选上述覆盖部件的周缘端面与上述导光部件的外周侧的侧面和上述箱体的外侧面中的至少一方为齐平面。
在该情况下,上述导光部件也可以与该导光部件的外周侧的侧面和上述箱体的外侧面为齐平面,在该情况下,导光部件的外周侧的侧面、覆盖部件的周缘端面以及箱体的外侧面三者成为齐平面,因此,在组合多个显示装置而用作多显示器系统时,能够以导光部件与箱体之间不产生间隙的方式组合多个显示装置。因此,能够减轻组装大画面显示器时导光部件受到的应力。
在覆盖部件以框状地覆盖显示面板的表面的周缘部的方式贴设,上述覆盖部件是将收纳于上述窗部的第1覆盖部件与覆盖该第1覆盖部件和上述凸缘部的外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第2覆盖部件叠合而构成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优选上述第2覆盖部件的内周侧端面与上述第1覆盖部件的内周侧端面和上述导光部件的内周侧端面中的至少一方为齐平面。
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覆盖部件也可以用丙烯酸树脂形成。
在覆盖部件是将第1覆盖部件和第2覆盖部件叠合而构成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第1覆盖部件也可以用透明弹性材料形成。
另外,在覆盖部件是将第1覆盖部件和第2覆盖部件叠合而构成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第2覆盖部件可以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树脂或者三乙酰纤维素树脂形成,也可以用透明弹性材料形成,还可以用丙烯酸树脂形成。
在覆盖部件是将第1覆盖部件和第2覆盖部件叠合而构成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上述第1覆盖部件也可以包括触摸面板片。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在上述显示面板的对角线的长度为812mm以上的情况下是优选的。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在上述显示面板是在2个基板间设置有液晶层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情况下是优选的。
本发明的多显示器系统是组合多个本发明的显示装置来进行大画面显示的。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在显示面板的周缘部设置有将来自显示面板的出射光向显示面板外引导的导光部件,因此,即使将它们组合多个来进行图像的放大显示,也能够使接缝部分不易被视觉识别,得到良好的显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第1工序中,以覆盖部件的厚度方向的剩余部分覆盖凸缘部的外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覆盖部件,因此,在第2工序中,即使因隔着粘接剂将导光部件配置于覆盖部件的表面而导致粘接剂扩展,粘接剂也不会滴落到箱体的内部。因此,能够防止因粘接剂侵入箱体的内部而绕入显示面板的背面或附着于背光源、透镜片等而导致显示产生斑点、亮度的下降等。
附图说明
图1是多显示器系统的整体构成的概要示意图。
图2是示出多显示器系统的显示器的组装状态的图。
图3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4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概要俯视图。
图5是显示面板的截面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贴附工序的流程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的第1工序的说明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的第2工序的说明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的第3工序的说明图。
图10是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的第4工序的说明图。
图11是变形例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概要截面图。
图12是变形例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概要俯视图。
图13是变形例2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概要截面图。
图14是变形例2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概要俯视图。
图15是变形例3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概要截面图。
图16是变形例4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的第2工序的说明图。
图17是变形例5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概要截面图。
图18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的贴附工序的流程图。
图20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导光部件的贴附工序的说明图。
图21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22是变形例6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23是并排配置的2个变形例6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24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的贴附工序的流程图。
图25是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的第1工序的说明图。
图26是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的第1工序的说明图。
图27是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的第2工序的说明图。
图28是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的第2和第3工序的说明图。
图29是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的第4和第5工序的说明图。
图30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的导光部件的贴附完成状态的图。
图31是变形例7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的第4工序和第5工序的说明图。
图32是变形例7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33是现有的显示装置中的导光部件的装配工序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示例性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此外,在附图中相同或者对应的构成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实施方式1》
(多显示器系统)
图1是多显示器系统10的概要示意图。多显示器系统10例如用于进行大画面显示的数字标牌用途等。
多显示器系统10具有多个显示装置100(图1中为9个)和管理部200。管理部200与每个显示装置100经由网络201相互通信。管理部200具有传送显示于各显示装置100的内容或进行显示装置100的显示模式的切换的功能。此外,各显示装置100除了如图1所示并联连接以外,也可以利用GPIB接口板(GeneralPurposeInterfaceBus接口板)等而串联连接。
图2示出将多个显示装置100组装为一体后的状态。多个显示装置100作为整体构成大画面显示器300。各显示装置100可以基于来自管理部200的指示,以在大画面显示器300中构成1个图像的方式,将该图像的一部分放大显示。另外,也可以在各显示装置100中不放大,而显示相同的图像(即,9个图像显示为瓷砖状)。或者,还可以在各显示装置100中显示不同的图像。
(显示装置)
图3和4分别是显示装置100的截面图和概要俯视图。显示装置100具备:显示面板110,其进行图像显示;背光源单元120,其使光入射到显示面板110;箱体130,其内配置显示面板110和背光源单元120;第1片材(第1覆盖部件)140A和第2片材(第2覆盖部件)140B(以下,有时也统称为覆盖部件140),其覆盖而保护显示面板110的显示视觉识别侧表面110B;以及导光部件150,其与显示面板110的周缘部对应地设置。
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110具备:相对配置的2个基板111A、111B;框状地设置于它们之间的周缘部而将两者粘接的粘接材料112;设置于被粘接材料112包围的区域的液晶层113;以及设置在与基板111A、111B各自的液晶层113相反一侧的表面的偏振板114A、114B。此外,基板111A和偏振板114A配置于显示面板110的背光源单元侧110A,基板111B和偏振板114B配置于显示面板110的显示视觉识别侧110B。显示面板110优选对角线的长度为812mm(32英寸大小)以上,例如,更优选是纵长度为747mm和横长度为1328mm的60英寸程度的大小。
背光源单元120以与显示面板110的偏振板114A侧表面相对的方式配置。背光源单元120未图示,但例如具有:冷阴极管、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等光源;以及将来自光源的光导向显示面板110的导光板和扩散板。被导光板引导而入射到显示面板110的光经过基板111A透射过液晶层113时,利用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来调整其透射率,从显示视觉识别侧的基板111B出射,使显示被视觉识别。
箱体130例如包括:其内配置显示面板110的前面箱体部131;以及支撑背光源单元120的背面箱体部132。
前面箱体部131以在底面具有窗部131W,构成窗部131W的窗框部分的凸缘部130F向内侧延伸的方式设置。在前面箱体部131的内部配置有显示面板110和第1片材140A的厚度方向的一部分。显示面板110以从外部通过窗部131W能视觉识别显示图像的方式定位到前面箱体部131内。在显示面板110的偏振板114B的表面,沿着周缘部框状地形成有间隔物133。在前面箱体部131中,构成窗部131W的面131A与第1片材140A的侧面抵接而固定于第1片材140A。另外,凸缘部130F的内面131B与间隔物133的前端抵接,使得显示面板110和前面箱体部131被固定。
背面箱体部132是矩形的有底箱型,在其内部配置有背光源单元120。背光源单元120的底面固定于背面箱体部132的底面,由此,背光源单元120被背面箱体部132支撑。另外,前面箱体部131的侧壁面的内侧与背面箱体部132的侧壁面的外侧抵接,由此,两者相互支撑。
间隔物133以框状地介于凸缘部130F的内面131B和显示面板110的周缘部之间而将两者固定的方式设置。间隔物133用硅胶(作为市售品,例如株式会社寺冈制作所生产的硅胶粘附胶带)等形成。间隔物133的高度例如为0.1~0.2mm。
覆盖部件140包括第1片材140A和第2片材140B。第1片材140A通过双面胶带141A贴合于显示面板110,第2片材140B通过双面胶带141B贴合于第1片材140A。
第1片材140A以覆盖显示面板110的显示区域整个面的方式贴设于显示视觉识别侧表面110B。第1片材140A形成为嵌入设置于前面箱体部131的窗部131W的大小,收纳于窗部131W。第1片材140A的厚度例如为0.1~1mm。
第2片材140B以覆盖第1片材140A的与显示面板110相反一侧的表面的整个面的方式设置。另外,第2片材140B形成为比第1片材140A大一圈,第2片材140B的外周缘部覆盖凸缘部130F的外面。第2片材140B的厚度例如为0.01~0.5mm。
优选第1、第2片材140A、140B、双面胶带141A、141B的折射率为1.3~1.7,更优选接近1.5。构成显示面板110的玻璃、偏振板114B的折射率是1.5的程度,通过用折射率的值与它们接近的材料来构成第1、第2片材140A、140B、双面胶带141A、141B,能够在显示面板110和双面胶带141A的界面、双面胶带141A和第1片材140A的界面、第1片材140A和双面胶带141B的界面、双面胶带141B和第2片材140B的界面等,将光的折射抑制得小。作为这样的第1、第2片材140A、140B的材料,例如可举出丙烯酸树脂(折射率1.5)等。此外,从耐化学性、耐磨损性的观点出发,丙烯酸树脂作为第1、第2片材140A、140B的材料也是优选的。另外,作为这样的双面胶带141A、141B的材料,例如可举出包括丙烯酸类树脂材料的胶带(折射率约为1.5)等。具体地说,作为双面胶带141A、141B,例如能够使用光学用透明双面胶带(OCA胶带(OpticalClearAdhesiveTape))、丙烯酸凝胶片等。作为光学用透明双面胶带,例如能够使用住友3M株式会社生产的高透明性粘接剂转写胶带等市售品。另外,作为丙烯酸凝胶片,能够使用分子梯度膜双面胶带(共同技研化学株式会社注册商标)等,作为市售品,例如可举出共同技研化学株式会社生产的“300Z”系列等。
导光部件150在第2片材140B的与第1片材140A相反一侧的表面框状地设置于周缘部。例如,在图3的截面图中,导光部件150具有以下形状,该形状包括:构成面对第2片材140B的平面的直线;构成导光部件150的周缘端面150S(参照图10)的直线;以及将这2条直线相连而构成向显示视觉识别侧鼓出的曲面的曲线。导光部件150例如用丙烯酸树脂等透明的绝缘性材料形成。导光部件150的宽度例如为10~100mm,厚度例如为10~30mm。
在显示面板110中,来自用于进行图像显示的显示面板110的出射光在未设置导光部件150的区域中如图3中的箭头A所示相对于显示面板110平均地垂直出射。另一方面,由于在显示面板110的显示视觉识别侧的周缘部设置有导光部件150,因此如图3中的箭头B所示,显示面板110的周缘部的光透射过导光部件150时在导光部件150的曲面进行折射,而朝显示面板110外前进。因此,在使用多个显示装置100构成具有大画面显示器300的多显示器系统10来将图像放大显示时,来自显示面板110的出射光中的周缘部的出射光被导向显示面板110外,各显示装置100的接缝处的显示容易被视觉识别,接缝变得不醒目。
导光部件150利用粘接剂151粘接于第2片材140B的表面。作为粘接剂151,例如可举出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或者热固化性树脂等。
此外,前面箱体部131的外侧面130S、第2片材140B的周缘端面140S以及导光部件150的外周侧侧面150S(分别参照图10)以成为齐平面的方式定位。由此,在组合多个显示装置100来构成大画面显示器300时,能够以导光部件与箱体之间不产生间隙的方式组合多个显示装置。因此,能够减轻组装大画面显示器时导光部件受到的应力。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接着,说明上述的构成的显示装置100的制造方法。在此,使用图6的流程图,分为准备工序、第1工序、第2工序、第3工序以及第4工序来详细地说明。
-准备工序-
首先,准备显示面板110、背光源单元120、前面箱体部131、背面箱体部132、第1片材140A、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导光部件150。此外,显示面板110通过现有公知的方法制作。
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用具有比成为第2片材140B的片材材料还大一圈的面积的丙烯酸树脂片等材料形成。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的外周缘部,即,比成为第2片材140B的部分向外延伸的部分(即,比箱体130的外侧面130S向外延伸的部分)构成延伸部142a。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以从成为第2片材140B的部分延伸的长度例如为100μm~1mm的方式形成。
在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上,预先在与第1片材140A相反一侧的表面贴附罩膜152。罩膜152被定位到被配置导光部件150的区域包围的区域。作为罩膜152,例如能够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三乙酰纤维素(TAC)等的膜。
此外,也可以在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的整个面贴附罩膜152后除去配置导光部件150的区域。另外,也可以将预先切出了与配置导光部件150的区域的内侧的区域对应的形状的罩膜152贴附到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的相应位置。
-第1工序-
首先,将背光源单元120固定于背面箱体部132。然后,如图7所示,在显示面板110的显示视觉识别侧表面110B的周缘部或者前面箱体部131的凸缘部130F的内面将间隔物133配置为框状,将前面箱体部131的凸缘部130F的内面和显示面板110的显示视觉识别侧表面110B的周缘部固定。接着,利用螺丝固定等以前面箱体部131的侧壁面的内侧和背面箱体部132的侧壁面的外侧抵接而相互支撑的方式来组装前面箱体部131和背面箱体部132。由此,显示面板110和背光源单元120包含于箱体130内部。
接着,在步骤S111中,在第1片材140A的成为显示面板110侧的表面贴附双面胶带141A。然后,在步骤S112中,以覆盖显示面板110的显示区域的方式,隔着双面胶带141A贴设第1片材140A。这时,第1片材140A以收纳于前面箱体部131的窗部131W的方式定位。
接着,在步骤S113中,在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的成为第1片材140A侧的表面贴附双面胶带141B。然后,在步骤S114中,以覆盖第1片材140A的与显示面板110相反一侧的表面的方式,隔着双面胶带141B贴设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这时,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以覆盖第1片材140A和凸缘部130F,并且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的周缘部的延伸部142a比箱体130的外侧面130S向外延伸的方式定位。
此外,上述准备工序和第1工序也可以适当调换各工序的顺序来进行。例如,在构成显示面板110的基板111A、111B的表面贴附偏振板114A、114B,然后在偏振板114B的表面贴附第1片材140A后,将高密度多芯片SOF(SystemOnFilm:膜上系统)和印刷配线板(PrintedWritingBoard;以下有时也称为“PWB”。)安装于显示面板110,以该显示面板110和背光源单元120包含于箱体130内部的方式进行组装。另外,也可以在安装高密度多芯片SOF和PWB后,进行第1片材140A和第2片材140B的贴附,然后以显示面板110和背光源单元120包含于箱体130内部的方式进行组装。另外,也可以在显示面板110的偏振板114B表面贴附双面胶带141A后贴附第1片材140A,在第1片材140A的表面贴附双面胶带141B后,以显示面板110和背光源单元120包含于箱体130内部的方式进行组装。
-第2工序-
接着,如图8所示,在延伸部142a的周缘端正下方的位置以环绕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的外周的方式设置水槽状的粘接剂接受部170。粘接剂接受部170是例如对不锈钢材料进行加工而形成的。
接着,在步骤S121中,在导光部件150的粘接到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侧的表面涂敷粘接剂151。然后,在步骤S122中,将涂敷粘接剂151后的导光部件150配置于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中的成为第2片材140B的区域的周缘部。这时,以导光部件150的外周侧侧面150S和前面箱体部131的外侧面130S成为齐平面的方式配置导光部件150。另外,使配置导光部件150的位置与罩膜152不重叠。
在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上配置导光部件150会导致粘接剂151扩展而从粘接导光部件150的区域溢出。朝延伸部142a溢出的粘接剂151A顺着延伸部142a扩展,其一部分从延伸部142a的周缘端流到下方。从延伸部142a的周缘端流到下方的粘接剂151A被设置于延伸部142a的周缘端正下方的位置的粘接剂接受部170接住。另外,溢出的粘接剂151中的扩展到显示区域侧的粘接剂151B向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上的扩展被罩膜152限制,一部分搭跨到罩膜152上。此外,在固化后的粘接剂151B的除去困难的情况下,事先擦拭来除去搭跨的粘接剂151B。
此外,也可以在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的周缘部涂敷粘接剂151后,在其上配置导光部件150。
-第3工序-
接着,在步骤S131中,如图9所示,利用紫外线照射和/或者加热将介于导光部件150和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间的粘接剂151固化。在利用紫外线照射进行粘接剂151的固化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将导光部件150以外的区域遮蔽的状态下进行紫外线的照射。由此,导光部件150粘接于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
-第4工序-
然后,在步骤S141中,如图10所示,从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例如使用丙烯酸切割器将延伸部142a切除。这时,以前面箱体部131的外侧面130S和导光部件150的外周侧侧面150S成为齐平面的方式,从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将延伸部142a切除。通过从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将延伸部142a切除,从而仅残留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的成为第2片材140B的部分。
接着,以构成窗部131W的面131A与第1片材140A的侧面抵接而固定于第1片材140A的方式,从前面箱体部131的侧方进行螺丝拧紧(未图示)来调整凸缘部130F和第1片材140A的间隙。
最后,从第2片材140B的表面将罩膜152剥离。由此,制作显示装置100。
此外,说明了在准备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的阶段,预先将罩膜152贴附于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步骤S114中在第1片材140A上贴设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后,在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上贴附罩膜152。
另外,说明了在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的与第1片材140A相反一侧的表面贴附了罩膜152的状态下,隔着粘接剂151来配置导光部件150,但贴附罩膜152不是必须的工序。在不贴附罩膜152的情况下,在按压导光部件150时粘接剂151会扩展而使得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表面变脏,因此,使用丙酮等溶剂,进行扩展到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表面的粘接剂151的擦除。
(实施方式1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1,在第1工序中,以覆盖箱体130的凸缘部130F的外面的方式配置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因此,在第2工序中,即使因在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上的规定的部分配置导光部件150而导致粘接剂151扩展,粘接剂151也不会滴落到箱体130的内部。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在第1工序中,将具备向外延伸的延伸部142a的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层叠于显示面板110表面,因此,在第2工序中,即使因在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上的规定的部分配置导光部件150而导致粘接剂151扩展,也会抑制从延伸部142a流到箱体130的外部的粘接剂151A飞散而使得箱体130的外部变脏或周边部分变脏。而且,在实施方式1中,在延伸部142a的周缘端正下方的位置设置有粘接剂接受部170,因此,从延伸部142a流到下方的粘接剂151A被设置于延伸部142a的周缘端正下方的位置的粘接剂接受部170接住,更有效地抑制流下的粘接剂151A飞散而使得箱体130的外部变脏或周边部分变脏。积存于粘接剂接受部170的粘接剂151A能够回收进行再利用,能够有效地使用粘接剂151。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实施例。
(变形例1、2)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第1片材140A以覆盖显示面板110的至少显示区域整个面的方式设置,第2片材140B以覆盖第1片材140A的与显示面板110相反一侧的表面的整个面的方式设置,但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如作为变形例1的图11和12所示,也可以是第2片材140B以框状地覆盖第1片材140A的周缘部的方式贴设。另外,如作为变形例2的图13和14所示,也可以是第1片材140A以不覆盖显示面板110的显示区域的中央部分的方式框状地设置,而且第2片材140B以框状地覆盖第1片材140A的周缘部的方式设置。
在变形例1、2中,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得到如下效果:防止粘接导光部件150的粘接剂151滴落到箱体130的内部,或抑制流到箱体130的外部的粘接剂151A飞散而使得箱体130的外部变脏或周边部分变脏。
(变形例3)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将包括丙烯酸树脂的丙烯酸片用作第1片材140A,但也可以取代第1片材140A,而贴设触摸面板片160。
触摸面板片160可以是电阻膜方式,可以是静电电容方式(模拟电容耦合方式),可以是超声波式,也可以是其它方式。
以下,在图15中作为变形例3来说明采用电阻膜方式的触摸面板片作为触摸面板片160的情况下的显示装置100。在触摸面板片160中,在透明膜161A的表面设置有ITO膜等透明导电膜162A的第1基材和在透明膜161B的表面设置有ITO膜等透明导电膜162B的第2基材以各自的透明导电膜162A、162B侧彼此面对的方式相对配置。第1基材和第2基材通过设置于周缘部的双面胶带163相互粘接。在第1基材的透明导电膜162A表面,以规定的间距设置有例如包括环氧树脂等的点间隔物164。另外,在第2基材的透明膜161B表面,设置有例如涂敷丙烯酸聚氨酯类树脂、硅氧烷类树脂等的硬质树脂固化处理而得的硬涂层膜165。
作为触摸面板片160的基材的透明膜161A、161B优选折射率为1.3~1.7的材料,由此,能够使例如显示面板110和触摸面板片160的透明膜161A的界面处的光的折射变小。作为这样的透明膜161A、161B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膜(折射率为1.58)、PEN(聚萘二甲酸)膜(折射率为1.64)、PC(聚碳酸酯)膜(折射率为1.58)、玻璃膜(折射率为1.5)等。
除了取代第1片材140A而使用触摸面板片160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
在变形例3中,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得到如下效果:防止粘接导光部件150的粘接剂151滴落到箱体130的内部,或抑制流到箱体130的外部的粘接剂151A飞散而使得箱体130的外部变脏或周边部分变脏。
(其它变形例)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在第1工序中层叠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142,但例如也可以如作为变形例4的图16所示,第2片材142不具备延伸部。在该情况下,第2片材142也以覆盖箱体130的凸缘部130F的方式配置,因此,粘接剂151不会滴落到箱体130的内部。此外,在该情况下,在制造方法中不需要第4工序。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用丙烯酸树脂形成第1片材140A,但例如也可以用丙烯酸凝胶片、硅胶片等透明弹性材料形成。例如,在用丙烯酸凝胶片形成第1片材的情况下,丙烯酸凝胶片本身具有粘性,因此,如作为变形例5的图17所示,能够适当省略用于将显示面板110和第1片材140A贴合的双面胶带141A、用于将第1片材140A和第2片材140B贴合的双面胶带141B。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用丙烯酸树脂形成第2片材140B,但例如也可以用丙烯酸凝胶片、PET膜、TAC膜等形成。在用丙烯酸凝胶片形成第2片材140B的情况下,延伸部142a也用丙烯酸凝胶片形成,因此,丙烯酸凝胶片的粘附性使得粘接剂不易流下,另外,能够容易地切断延伸部142a。另外,在用PET膜、TAC膜形成第2片材140B的情况下,耐化学性优异,而且延伸部142a也用PET膜、TAC膜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切断延伸部142a。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构成窗部131W的面131A与第1片材140A的侧面抵接,但也可以是构成窗部131W的面131A与第1片材140A的侧面分开。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导光部件150设置为框状地覆盖显示面板表面的外周缘部,但导光部件150只要设置于显示面板110的外周缘部中的、在组合多个显示装置100来构成大画面显示器300时与其它显示装置100相邻的区域即可。
《实施方式2》
(显示装置)
然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00。显示装置100与实施方式1同样,通过组合多个来构成多显示器系统10。
图18是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100的截面图。显示装置100具备:显示面板110,其进行图像显示;背光源单元120,其使光入射到显示面板110;箱体130,其内配置显示面板110和背光源单元120;覆盖部件140,其覆盖而保护显示面板110的显示视觉识别侧表面110B;以及导光部件150,其与显示面板110的周缘部对应地设置。
覆盖部件140以覆盖显示面板110的显示区域整个面的方式,用双面胶带141贴设于显示视觉识别侧表面110B。覆盖部件140由显示面板110侧的构成厚度方向的一部分的第1覆盖部140C和成为厚度方向的其剩余部分的第2覆盖部140D形成。第1覆盖部140C形成为嵌入设置于前面箱体部131的窗部131W的大小,收纳于窗部131W。第2覆盖部140D的外周缘部比第1覆盖部140C向外延伸,形成为比第1覆盖部140C大一圈。另外,第2覆盖部140D的外周缘部覆盖凸缘部130F的外面。第1覆盖部140C的厚度例如为0.1~1mm。第2覆盖部140D的厚度例如为0.01~0.5mm。
覆盖部件140、双面胶带141优选折射率为1.3~1.7,更优选接近1.5。构成显示面板110的玻璃、偏振板114B的折射率是1.5的程度,通过用折射率的值与它们接近的材料构成覆盖部件140、双面胶带141,能够在显示面板110和双面胶带141的界面、双面胶带141和覆盖部件140的界面等将光的折射抑制得小。作为这样的覆盖部件140的材料,例如可举出丙烯酸树脂(折射率为1.49)等。此外,从耐化学性、耐磨损性的观点出发,丙烯酸树脂作为覆盖部件140的材料也是优选的。另外,作为这样的双面胶带141的材料,例如可举出包括丙烯酸类树脂材料的胶带(折射率约为1.5)等。具体地说,作为双面胶带141,例如能够使用光学用透明双面胶带(OCA胶带(OpticalClearAdhesiveTape))、丙烯酸凝胶片等。作为光学用透明双面胶带,例如能够使用住友3M株式会社生产的高透明性粘接剂转写胶带等市售品。另外,作为丙烯酸凝胶片能够使用分子梯度膜双面胶带(共同技研化学株式会社注册商标)等,作为市售品,例如可举出共同技研化学株式会社生产的“300Z”系列等。
除了覆盖部件140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接着,说明上述构成的显示装置100的制造方法。在此,使用图19的流程图,分为准备工序、第1工序、第2工序、第3工序以及第4工序来说明。
-准备工序-
首先,准备显示面板110、背光源单元120、前面箱体部131、背面箱体部132、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3、导光部件150。此外,显示面板110通过现有公知的方法制作。
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3由以下部分一体地形成:第1覆盖部140C,其是厚度方向的一部分,能收纳于前面箱体部131的窗部131W;第2覆盖部140D,其与第1覆盖部140C在厚度方向连续,且具有比第1覆盖部140C大一圈的面积;以及延伸部143a,其从第2覆盖部140D进一步向箱体130外延伸。此外,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3中的第1覆盖部140C和第2覆盖部140D与成为覆盖部件140的部分对应。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3以从第2覆盖部140D延伸的长度例如为100μm~1mm的方式形成。
在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3上,预先在成为与显示面板110相反一侧的表面贴附罩膜152。罩膜152定位到被配置导光部件150的区域包围的区域。作为罩膜152,例如能够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三乙酰纤维素(TAC)等的膜。
-第1工序-
首先,与实施方式1同样,以将显示面板110和背光源单元120包含于箱体130内部的方式,将显示面板110、背光源单元120、前面箱体部131以及背面箱体部132组装。
接着,在步骤S211中,在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3的成为显示面板110侧的表面贴附双面胶带141。然后,在步骤S212中,以覆盖显示面板110的显示视觉识别侧表面110B的显示区域的方式,隔着双面胶带141贴设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3。这时,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3的第1覆盖部140C收纳于前面箱体部131的窗部131W,而第2覆盖部140D的外周缘部覆盖凸缘部130F的外面,而且延伸部143a以比箱体130的外侧面130S向外延伸的方式定位。
-第2工序-
接着,如图20所示,在延伸部143a的周缘端正下方的位置以环绕带延伸部的片的外周的方式设置水槽状的粘接剂接受部170。
接着,在步骤S221中,在导光部件150的粘接到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3侧的表面涂敷粘接剂151。然后,在步骤S222中,将涂敷粘接剂151后的导光部件150配置于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3的第2覆盖部140D的周缘部。这时,以导光部件150的外周侧侧面150S和前面箱体部131的外侧面130S成为齐平面的方式配置导光部件150。另外,使配置导光部件150的位置与罩膜152不重叠。
在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3上配置导光部件150会导致粘接剂151扩展而从粘接导光部件150的区域溢出。朝延伸部143a溢出的粘接剂151A顺着延伸部143a扩展,其一部分从延伸部143a的周缘端流到下方。从延伸部143a的周缘端流到下方的粘接剂151A被设置于延伸部143a的周缘端正下方的位置的粘接剂接受部170接住。另外,溢出的粘接剂151中的扩展到显示区域侧的粘接剂151B向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3上的扩展被罩膜152限制,一部分搭跨到罩膜152上。此外,事先擦拭来除去搭跨的粘接剂151B。
此外,也可以在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3的表面涂敷粘接剂151后在其上配置导光部件150。
-第3工序-
接着,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步骤S231中利用紫外线照射和/或者加热将介于导光部件150和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3之间的粘接剂151固化。
-第4工序-
然后,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步骤S241中从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3将延伸部143a切除。这时,以前面箱体部131的外侧面130S和导光部件150的外周侧侧面150S成为齐平面的方式,从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3将延伸部143a切除。通过从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3将延伸部143a切除,从而仅残留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3的成为覆盖部件140的部分。
接着,以构成窗部131W的面131A与覆盖部件140的第1覆盖部140C的侧面抵接而固定于覆盖部件140的方式,从前面箱体部131的侧方进行螺丝拧紧(未图示)来调整凸缘部130F和第1覆盖部140C的间隙。
最后,从覆盖部件140的表面将罩膜152剥离。由此,制作显示装置100。
(实施方式2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2,在第1工序中,以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3的第2覆盖部140D的周缘部覆盖箱体130的凸缘部130F的外面的方式配置带延伸部的片,因此,在第2工序中,即使因在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3的表面的规定的部分配置导光部件150而导致粘接剂151扩展,粘接剂151也不会滴落到箱体130的内部。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2,在第1工序中,将具备向第2覆盖部140D外延伸的延伸部143a的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3层叠于显示面板110表面,因此,在第2工序中,即使因在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3的表面的规定的部分配置导光部件150而导致粘接剂151扩展,也会抑制从带延伸部的片的端部流到箱体的外部的粘接剂151A飞散而使得箱体130的外部变脏或周边部分变脏。而且,在实施方式2中,在延伸部143a的周缘端正下方的位置设置有粘接剂接受部170,因此,从延伸部143a的周缘端流到下方的粘接剂151A被设置于延伸部143a的周缘端正下方的位置的粘接剂接受部170接住,更有效地抑制流下的粘接剂151A飞散而使得箱体130的外部变脏或周边部分变脏。
《实施方式3》
(显示装置)
然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00。显示装置100与实施方式1同样,通过组合多个来构成多显示器系统10。
图21是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100的截面图。显示装置100具备:显示面板110,其进行图像显示;背光源单元120,其使光入射到显示面板110;箱体130,其内配置显示面板110和背光源单元120;覆盖部件140,其覆盖而保护显示面板110的显示视觉识别侧表面110B;以及导光部件150,其与显示面板110的周缘部对应地设置。
显示面板110具备(参照图5):相对配置的2个基板111A、111B;框状地设置于它们之间的周缘部而将两者粘接的粘接材料112;设置于粘接材料112包围的区域的液晶层113;以及设置于基板111A、111B各自的与液晶层113相反一侧的表面的偏振板114A、114B。此外,基板111A和偏振板114A配置于显示面板110的背光源单元侧110A,基板111B和偏振板114B配置于显示面板110的显示视觉识别侧110B。显示面板110优选对角线的长度为812mm(32英寸大小)以上,例如更优选是纵长度为747mm和横长度为1328mm的60英寸程度的大小。
背光源单元120以与显示面板110的偏振板114A侧表面相对的方式配置。背光源单元120未图示,但例如具有:冷阴极管、LED(LightEmittingDiode)等光源;以及将来自光源的光导向显示面板110的导光板和扩散板。被导光板引导而入射到显示面板110的光经过基板111A透射过液晶层113时,利用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来调整其透射率,从显示视觉识别侧的基板111B出射,使显示被视觉识别。
箱体130例如包括:其内配置显示面板110的前面箱体部131;以及支撑背光源单元120的背面箱体部132。
前面箱体部131以在底面具有窗部131W,构成窗部131W的窗框部分的凸缘部130F向内侧延伸的方式设置。在前面箱体部131的内部配置有显示面板110和第1覆盖部件140E的厚度方向的一部分。显示面板110以从外部通过窗部131W能视觉识别显示图像的方式定位到前面箱体部131内。在显示面板110的显示视觉识别侧表面110B,沿着周缘部框状地形成有间隔物133。在前面箱体部131中,构成窗部131W的面131A与第1覆盖部件140E的侧面抵接而固定于第1覆盖部件140E。另外,凸缘部130F的内面131B与间隔物133的前端抵接,使得显示面板110和前面箱体部131被固定。
背面箱体部132是矩形的有底箱型,其内部配置有背光源单元120。背光源单元120的底面固定于背面箱体部132的底面,由此,背光源单元120被背面箱体部132支撑。另外,前面箱体部131的侧壁面的内侧与背面箱体部132的侧壁面的外侧抵接,由此,两者相互支撑。
间隔物133以框状地介于凸缘部130F的内面131B和显示面板110的显示视觉识别侧表面110B的周缘部之间而将两者固定的方式设置。间隔物133用硅胶(作为市售品,例如株式会社寺冈制作所生产的硅胶粘附胶带)等形成。间隔物133的高度例如为0.1~0.2mm。
覆盖部件140包括第1覆盖部件140E和第2覆盖部件140F。第1覆盖部件140E和第2覆盖部件140F以框状地覆盖显示面板110的显示视觉识别侧表面110B的周缘部的方式设置。
第1覆盖部件140E以框状地覆盖显示面板110的周缘部的方式贴设于显示视觉识别侧表面110B。第1覆盖部件140E形成为嵌入设置于前面箱体部131的窗部131W的大小,收纳于窗部131W。第1覆盖部件140E的厚度比前侧箱体部131的凸缘部130F的厚度大,例如为0.1~1mm。
第1覆盖部件140E用透明弹性材料形成。作为透明弹性材料,例如可举出丙烯酸凝胶片、硅胶片、聚氨酯凝胶片等。由于第1覆盖部件140E用透明弹性材料形成,因此第1覆盖部件140E本身具有粘附性、挠性、弹性等性质。利用第1覆盖部件140E的粘附性,能够不使用双面胶带等粘接材料地,将第1覆盖部件140E层叠于显示面板110表面,并且能够不使用粘接材料地,在第1覆盖部件140E上层叠第2覆盖部件140F。另外,利用第1覆盖部件140E的粘附性,将一度贴附于显示面板110上的第1覆盖部件140E剥去也是容易的。另外,利用第1覆盖部件140E的挠性,能够一边抑制气泡进入显示面板110和第1覆盖部件140E之间等,一边贴附第1覆盖部件140E。而且,能够利用第1覆盖部件140E的弹性来吸收施加到显示面板110和导光透镜150之间的应力,提高面板的强度。
第2覆盖部件140F以覆盖第1覆盖部件140E的与显示面板110相反一侧的表面和凸缘部130F的表面的方式框状地设置。第2覆盖部件140F的厚度例如为0.01~0.5mm。
第2覆盖部件140F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树脂片形成。由于第2覆盖部件140F用PET树脂片形成,因此第2覆盖部件140F具有挠性,能够容易地向第1覆盖部件140E上贴附,抑制气泡进入第1覆盖部件140E和第2覆盖部件140F之间等。另外,用PET树脂形成的第2覆盖部件140F具有耐化学性高、材料费用低的优点。
导光部件150在第2覆盖部件140F的与第1覆盖部件140E相反一侧的表面框状地设置在周缘部。例如,在图21的截面图中,导光部件150具有以下形状,该形状包括:构成面对第2覆盖部件140F的平面的直线;构成导光部件150的周缘端面150S的直线以及将这2条直线相连而构成向显示视觉识别侧鼓出的曲面的曲线。导光部件150例如用丙烯酸树脂等透明的绝缘性材料形成。导光部件150的宽度例如为10~100mm,厚度例如为10~30mm。
在显示面板110中来自用于进行图像显示的显示面板110的出射光在未设置导光部件150的区域中如图21中的箭头A所示相对于显示面板110平均地垂直出射。另一方面,由于在显示面板110的显示视觉识别侧的周缘部设置有导光部件150,如图21中的箭头B所示,显示面板110的周缘部的光透射过导光部件150时在导光部件150的曲面进行折射,而朝显示面板110外前进。因此,在使用多个显示装置100构成具有大画面显示器300的多显示器系统10来将图像放大显示时,来自显示面板110的出射光中的周缘部的出射光被导向显示面板110外,各显示装置100的接缝处的显示容易被视觉识别,接缝变得不醒目。
导光部件150利用粘接剂151粘接于第2覆盖部件140F的表面。作为粘接剂151,例如可举出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或者热固化性树脂等。
此外,在图21中导光部件150的外周侧侧面定位于比箱体130的外侧面靠外周侧,但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如作为变形例6的图22和23所示,在显示面板的各边中边框区域的宽度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在显示装置的边框区域中的宽度较大的部分(在图22中为左边的F1),导光部件150的外周侧侧面定位于比箱体130的外侧面靠内周侧,而在边框区域的宽度较小的部分(在图22中为右边的F2),导光部件150的外周侧侧面定位于比箱体130的外侧面靠外周侧。此外,在图22中,用斜线表示的区域是存在导光部件150的区域。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接着,说明上述的构成的显示装置100的制造方法。在此,使用图24的流程图和图25~30,分为准备工序、第1工序、第2工序、第3工序、第4工序以及第5工序来说明。
-准备工序-
首先,准备显示面板110、背光源单元120、前面箱体部131、背面箱体部132、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2、导光部件150。此外,显示面板110通过现有公知的方法制作。
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2用具有比导光部件150的宽度大的宽度的4个长条状的PET树脂片形成。各PET树脂片以与显示面板110的各边对应的方式配置,整体上构成矩形。各PET树脂片的沿着在长度方向延伸的一边的区域构成向面板外延伸的外侧延伸部142a,沿着在长度方向延伸的另一边的区域构成向面板内延伸的内侧延伸部142b。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2向面板外侧延伸的外侧延伸部142a的延伸长度为1~10cm。向面板内侧延伸的内侧延伸部142b的延伸长度为1~10cm。
-第1工序-
首先,将背光源单元120固定于背面箱体部132。然后,如图7所示,在显示面板110的显示视觉识别侧表面110B的周缘部或者前面箱体部131的凸缘部130F的内面将间隔物133配置为框状,将前面箱体部131的凸缘部130F的内面和显示面板110的显示视觉识别侧表面110B的周缘部固定。接着,利用螺丝固定等以前面箱体部131的侧壁面的内侧和背面箱体部132的侧壁面的外侧抵接而相互支撑的方式来组装前面箱体部131和背面箱体部132。由此,显示面板110和背光源单元120包含于箱体130内部。
接着,在步骤S311中,在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2的成为显示面板110侧的表面,使用辊子贴附第1覆盖部件140E。这时,由于第1覆盖部件140E是透明弹性材料,因此能够以使第1覆盖部件140E挠曲而气泡不进入第1覆盖部件140E和显示面板110之间等的方式贴附。此外,第1覆盖部件140E以使长条片状的透明弹性材料与显示面板110的4边分别对应而整体上成为框状的方式贴设。
然后,在步骤S312中,以覆盖第1覆盖部件140E和前侧箱体部131的凸缘部130F的方式贴设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2。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2利用第1覆盖部件140E的粘附性粘接于第1覆盖部件140E的表面。这时,由于第2覆盖部件140F是PET树脂膜,因此能够以使第2覆盖部件140F挠曲而气泡不进入第1覆盖部件140E和第2覆盖部件140F之间等的方式贴附。
-第2工序-
接着,在步骤S321中,为了使制作中的显示装置倾斜而配置夹具J1和间隔物S1。夹具J1具有:在使显示装置倾斜的状态下与前侧箱体部131的凸缘部130F为相同高度的部分;以及利用台阶而比其变高了的部分,夹具J1为箱体状。将间隔物S1配置于背面箱体部132下,由此,以箱体背面部132的底边为支点而显示装置整体倾斜为倚靠于夹具J1。然后,如图27所示,利用夹具J1和间隔物S1使显示装置整体倾斜地配置。
这时,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2的外侧延伸部142a搭在夹具J1上,并且外侧延伸部142a的延伸端侧搭在夹具J1中的由于台阶而高度变高了的部分。
接着,在步骤S322中,在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2的表面涂敷粘接剂151。然后,在其上配置导光部件150。导光部件150在使外周侧端面的部分与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2接触后,如图27的箭头所示,使导光部件150的内周侧端面逐渐地靠近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2。这时,同时粘接剂151扩展。当导光部件150完全配置于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2上时,粘接剂151A、151B扩展到外侧延伸部142a、内侧延伸部142b上。这时,外侧延伸部142a设置有由于夹具J1而朝向上方的倾斜,因此,粘接剂151A不会从外侧延伸部151A的中途部向外扩展并滴落。当导光部件150完全配置于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2上时,将夹具J1、J2和间隔物S1卸下,使倾斜的显示装置变为水平。然后,用夹具J2进行导光透镜150的对位,对导光透镜150以第1覆盖部件140E的内周侧端面和导光部件的150的内周侧侧面成为齐平面的方式定位。
-第3工序-
接着,简单地擦除溢出到面板内的粘接剂151B,之后,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步骤S331中利用紫外线照射和/或者加热将介于导光部件150和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2之间的粘接剂151固化。
-第4工序/第5工序-
然后,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步骤S341中,从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2将外侧延伸部142a切除,并且从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2将内侧延伸部142b切除。在图29中C4所示的位置插入切割器,从而以第2覆盖部件140F的外周侧端面140S和导光部件150的外周侧侧面150S成为齐平面的方式进行外侧延伸部142a的切除。另外,在图29中C5所示的位置插入切割器,从而以第2覆盖部件140F的内周侧端面和第1覆盖部件140E的内周侧端面140T成为齐平面的方式进行内侧延伸部142b的切除。在切除内侧延伸部142b时,在内侧延伸部142b和显示面板110表面之间存在与第1覆盖部件140E的厚度相当的间隙,因此,能够不损伤显示面板110的表面地,将内侧延伸部142b切除。由此,如图30所示,制作显示装置100。
(实施方式3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3,在第1工序中,以覆盖箱体130的凸缘部130F的外面的方式配置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2,因此,在第2工序中,即使因在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142上的规定的部分配置导光部件150而导致粘接剂151扩展,粘接剂151也不会滴落到箱体130的内部。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3,在第2工序中在使显示装置倾斜的状态下按压导光部件150来使粘接剂151扩展,进行导光部件150的粘接,因此,粘接剂151不会扩展到面板外。面板内存在内侧延伸部142b,因此,扩展到面板内的粘接剂151B能够与第5工序中的内侧延伸部142b的切除同时地被简单地除去。
《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
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了在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制造方法的第4工序中,以导光部件150的外周侧侧面150S为基准进行外侧延伸部142a的除去,但例如也可以如作为变形例7的图31所示,以前侧箱体部131的外侧面130S为基准将外侧延伸部142a切除。在该情况下,如图32所示,第2覆盖部件140F的外周侧侧面140S和箱体130的外侧面130S形成为齐平面。
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了用PET树脂片形成第2覆盖部件140F,但例如也可以用TAC树脂片、透明弹性材料片、丙烯酸树脂片等形成。
在用TAC树脂片形成第2覆盖部件140F的情况下,与PET树脂片同样,第2覆盖部件140F具有挠性,因此,能够容易地向第1覆盖部件140E上贴附,抑制气泡进入第1覆盖部件140E和第2覆盖部件140F之间等。另外,在用TAC树脂形成第2覆盖部件140F的情况下,TAC树脂的折射率为1.48,因此与导光部件(折射率为1.49的程度)的光学相位差较小,能够得到良好的视觉识别性。
在用丙烯酸凝胶片、硅胶片、聚氨酯凝胶片等透明弹性材料片形成第2覆盖部件140F的情况下,第2覆盖部件140F具有挠性,因此,能够容易地向第1覆盖部件140E上贴附,抑制气泡进入第1覆盖部件140E和第2覆盖部件140F之间等。另外,外侧延伸部142a、内侧延伸部142b也用透明弹性材料形成,因此,在第4工序、第5工序中,能够将外侧延伸部142a、内侧延伸部142b容易地切断。而且,利用透明弹性材料所具有的粘附性,涂敷于第2覆盖部件140F上的粘接剂151不易发生流淌。另外,能够利用透明弹性材料所具有的弹性来吸收施加到显示面板110和导光透镜150之间的应力,提高面板的强度。
在用丙烯酸树脂片形成第2覆盖部件140F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优异的耐化学性、耐磨损性。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和2中,说明了在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第2工序中,在延伸部142a、143a的周缘端正下方的位置设置有粘接剂接受部170的状态下进行粘接剂151的涂敷,但也可以利用设置粘接剂接受部170以外的方法来接住流下的粘接剂151A。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和2中,说明了覆盖部件140的周缘端面140S、前面箱体部131的外侧面130S以及导光部件150的外周侧侧面150S以成为齐平面的方式形成,但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导光部件150的外周侧侧面150S也可以以位于比前面箱体部131的外侧面130S靠外的方式形成。在该情况下,在组合多个显示装置100而用作多显示器系统时,在相邻的显示装置100间导光部件150彼此没有间隙地被组合,而箱体130彼此之间会存在间隙。
在上述变形例6中,说明了对于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00,考虑到显示面板110的边框区域的宽度有时因位置的不同而不同这一点来决定导光部件150的配置位置的情况,但在实施方式1、2的构成的显示装置100中,也优选考虑到显示面板110的边框区域的宽度有时因位置的不同而不同这一点来决定导光部件150的配置位置。
在实施方式1~3中,说明了导光部件150与显示装置100的箱体130的外周缘部对应地设置为框状的构成,但导光部件150未必一定设置为框状。导光部件150只要与显示装置100的外周缘部中的、至少在组合多个显示装置100来构成多显示器系统10的情况下成为相邻的显示装置的境界的部分对应地设置即可。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作为显示装置100示出了液晶显示装置,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有机EL显示装置、无机EL显示装置、电泳显示装置、等离子体显示器(PD(plasmadisplay))、等离子体选址液晶显示器(PALC(plasmaaddressedliquidcrystaldisplay))、场发射显示器(FED(fieldemissiondisplay))或者表面电场显示器(SED(surface-conductionelectron-emitterdisplay))等。另外,在显示装置100中,显示面板110的驱动方式也可以利用场序彩色方式。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对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显示装置以及多显示器系统是有用的。更详细地说,本发明对为了构成显示没有接缝的无缝图像的多显示器系统而在周缘部设置有导光部件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构成显示无缝图像的多显示器系统的显示装置以及显示无缝图像的多显示器系统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0多显示器系统
100显示装置
110显示面板
110B显示视觉识别侧表面(表面)
111A、111B基板
113液晶层
130箱体
130F凸缘部
130S箱体的外侧面
131W窗部
140覆盖部件
140A第1片材(第1覆盖部件)
140B第2片材(第2覆盖部件)
140C第1覆盖部
140D第2覆盖部
140S覆盖部件的周缘端面
142带延伸部的第2片材(带延伸部的第2覆盖部件)
142a延伸部(外侧延伸部)
142b内侧延伸部
143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
143a延伸部
150导光部件
150S导光部件的外周侧侧面
151、151A、151B粘接剂
160触摸面板片(第1覆盖部件)
170粘接剂接受部

Claims (31)

1.一种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具备:
第1工序,将显示面板配置在箱体的内部,将覆盖部件以厚度方向的一部分收纳于窗部的方式层叠于显示面板的表面,上述箱体具有上述窗部和构成包围该窗部的窗框部分并向内侧延伸的凸缘部,上述覆盖部件的厚度方向的一部分作为收纳部分能收纳于上述窗部并且该厚度方向的剩余部分覆盖该收纳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凸缘部的外面的至少一部分;
第2工序,与上述箱体的外周缘部对应地隔着粘接剂将导光部件配置在上述覆盖部件表面,上述导光部件将来自显示面板的出射光向显示面板外引导;以及
第3工序,将上述粘接剂固化而将上述导光部件粘接到上述覆盖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工序中,上述覆盖部件是还具备向外延伸的延伸部的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
在上述第3工序之后,还具备从上述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将上述延伸部切除的第4工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覆盖部件是将收纳于上述窗部的第1覆盖部件与覆盖该第1覆盖部件和上述凸缘部的外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第2覆盖部件叠合而构成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覆盖部件是将收纳于上述窗部的第1覆盖部件与覆盖该第1覆盖部件和上述凸缘部的外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第2覆盖部件叠合而构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覆盖部件是由收纳于上述窗部的第1覆盖部与覆盖该第1覆盖部和上述凸缘部的外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第2覆盖部一体地形成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覆盖部件是由收纳于上述窗部的第1覆盖部与覆盖该第1覆盖部和上述凸缘部的外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第2覆盖部一体地形成的。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工序中,上述覆盖部件以覆盖上述显示面板的表面的至少显示区域整个面的方式层叠。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工序中,上述覆盖部件以框状地覆盖上述显示面板的表面的周缘部的方式层叠。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4工序中,以上述覆盖部件的周缘端面与上述箱体的外侧面和上述导光部件的外周侧侧面中的至少一方成为齐平面的方式从上述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将延伸部切除。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工序中,上述覆盖部件是将收纳于上述窗部的第1覆盖部件与覆盖该第1覆盖部件和上述凸缘部的外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第2覆盖部件叠合而构成的,且该第2覆盖部件是还具备向显示面板内延伸的内侧延伸部的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
在上述第3工序之后且与上述第4工序独立地,还具备从上述带延伸部的覆盖部件将上述内侧延伸部切除的第5工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工序中,将上述导光部件配置为其内周侧端面与上述第1覆盖部件的内周侧端面成为齐平面,
在上述第5工序中,以上述第2覆盖部件的内周侧端面与上述第1覆盖部件的内周侧端面及上述导光部件的内周侧端面成为齐平面的方式将上述内侧延伸部切除。
12.根据权利要求1~6、9~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覆盖部件是用丙烯酸树脂形成的。
13.根据权利要求3、4、10以及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覆盖部件是用透明弹性材料形成的。
14.根据权利要求3、4、10以及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覆盖部件是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树脂或者三乙酰纤维素树脂形成的。
15.根据权利要求3、4、10以及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覆盖部件是用透明弹性材料形成的。
16.根据权利要求3、4、10以及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覆盖部件是用丙烯酸树脂形成的。
17.根据权利要求1~6、9~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面板是在2个基板间设置有液晶层的液晶显示面板。
18.一种显示装置,具有:
显示面板;
箱体,其内配置上述显示面板,具有窗部和构成包围该窗部的窗框部分并向内侧延伸的凸缘部;
透明的覆盖部件,其层叠于上述显示面板的表面,厚度方向的一部分作为收纳部分收纳于上述窗部,并且该厚度方向的剩余部分将该收纳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凸缘部的外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以及
导光部件,其利用粘接剂按框状粘接于上述覆盖部件表面的外周缘部,将来自显示面板的出射光向显示面板外引导。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覆盖部件是将收纳于上述窗部的第1覆盖部件与覆盖该第1覆盖部件和上述凸缘部的外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第2覆盖部件叠合而构成的。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覆盖部件是由收纳于上述窗部的第1覆盖部与覆盖该第1覆盖部和上述凸缘部的外面的第2覆盖部一体地形成的。
21.根据权利要求18~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覆盖部件以覆盖上述显示面板的表面的至少显示区域整个面的方式贴设。
22.根据权利要求18~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覆盖部件以框状地覆盖上述显示面板的表面的周缘部的方式贴设。
23.根据权利要求18~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覆盖部件的周缘端面与上述导光部件的外周侧的侧面和上述箱体的外侧面中的至少一方为齐平面。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覆盖部件是将收纳于上述窗部的第1覆盖部件与覆盖该第1覆盖部件和上述凸缘部的外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第2覆盖部件叠合而构成的,
上述第2覆盖部件的内周侧端面与上述第1覆盖部件的内周侧端面和上述导光部件的内周侧端面中的至少一方为齐平面。
25.根据权利要求18~20、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覆盖部件是用丙烯酸树脂形成的。
26.根据权利要求19或2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覆盖部件是用透明弹性材料形成的。
27.根据权利要求19或2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覆盖部件是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树脂或者三乙酰纤维素树脂形成的。
28.根据权利要求19或2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覆盖部件是用透明弹性材料形成的。
29.根据权利要求19或2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覆盖部件是用丙烯酸树脂形成的。
30.根据权利要求18~20、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面板是在2个基板间设置有液晶层的液晶显示面板。
31.一种多显示器系统,
组合多个权利要求18~3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来进行大画面显示。
CN201280020069.XA 2011-04-28 2012-04-20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显示装置以及多显示器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931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00626 2011-04-28
JP2011-100626 2011-04-28
JP2011-177349 2011-08-13
JP2011177349 2011-08-13
PCT/JP2012/002765 WO2012147323A1 (ja) 2011-04-28 2012-04-20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及びマルチ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93120A CN103493120A (zh) 2014-01-01
CN103493120B true CN103493120B (zh) 2016-03-09

Family

ID=47071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006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93120B (zh) 2011-04-28 2012-04-20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显示装置以及多显示器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307197A1 (zh)
CN (1) CN103493120B (zh)
WO (1) WO20121473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63904A (ja) * 2013-02-27 2014-09-08 Nok Corp 電子カセッテ用緩衝材
CN103217831B (zh) * 2013-03-29 2015-12-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JP5653538B1 (ja) * 2013-07-31 2015-01-14 株式会社東芝 映像表示装置
CN103885230B (zh) * 2014-03-07 2017-01-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d显示装置
JP6340867B2 (ja) * 2014-03-28 2018-06-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
CN104460081A (zh) * 2014-12-10 2015-03-2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器和用于其的双面胶带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08707A (ja) * 2005-04-27 2006-11-09 Hitachi Displays Ltd 表示装置
JP2007078912A (ja) * 2005-09-13 2007-03-29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9069333A (ja) * 2007-09-12 2009-04-02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1515085A (zh) * 2009-04-07 2009-08-26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WO2010070871A1 (ja) * 2008-12-18 2010-06-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2010157957A (ja) * 2009-01-05 2010-07-15 Panasonic Corp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を備える携帯端末装置
WO2010140537A1 (ja) * 2009-06-03 2010-12-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01943353A (zh) * 2009-07-03 2011-01-12 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2004355A (zh) * 2009-08-31 2011-04-06 日立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CN201787434U (zh) * 2010-07-27 2011-04-06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64785B (en) * 1996-11-21 2001-11-21 Seiko Epson Corp Input device, liquid cryst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using the liquid crystal device
US6081354A (en) * 1998-05-15 2000-06-27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Holographic reflector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4912520B2 (ja) * 1999-05-31 2012-04-11 三星モバイル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 マルチ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4625642B2 (ja) * 2004-02-19 2011-02-02 日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TWI372266B (en) * 2004-05-20 2012-09-11 Fujifilm Corp Polarizing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2008309957A (ja) * 2007-06-13 2008-12-25 Nippon Oil Corp 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JP5393048B2 (ja) * 2007-06-29 2014-01-2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積層偏光板ならびに偏光光源装置
JP4731637B2 (ja) * 2008-03-31 2011-07-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US8872997B2 (en) * 2010-08-31 2014-10-28 Apple Inc. Display assembly
US8625047B2 (en) * 2011-05-31 2014-01-07 Microsoft Corporation Fluid ingress resistant interactive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08707A (ja) * 2005-04-27 2006-11-09 Hitachi Displays Ltd 表示装置
JP2007078912A (ja) * 2005-09-13 2007-03-29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9069333A (ja) * 2007-09-12 2009-04-02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10070871A1 (ja) * 2008-12-18 2010-06-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2010157957A (ja) * 2009-01-05 2010-07-15 Panasonic Corp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を備える携帯端末装置
CN101515085A (zh) * 2009-04-07 2009-08-26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WO2010140537A1 (ja) * 2009-06-03 2010-12-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01943353A (zh) * 2009-07-03 2011-01-12 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2004355A (zh) * 2009-08-31 2011-04-06 日立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CN201787434U (zh) * 2010-07-27 2011-04-06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93120A (zh) 2014-01-01
WO2012147323A1 (ja) 2012-11-01
US20140307197A1 (en) 2014-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93120B (zh)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显示装置以及多显示器系统
US20120106197A1 (en) Flat Panel Display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2768420B (zh) 显示设备
KR102272216B1 (ko) 타일드 표시 장치
KR102307693B1 (ko) 표시패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9128323B2 (en) Display device
KR102323679B1 (ko) 멀티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6412721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20160170130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WO2012120838A1 (ja) 表示装置、マルチ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3676271B (zh) 显示装置以及罩部件
CN105278158A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KR20170115223A (ko) 표시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120054443A (ko) 광학시트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043868B2 (ja) 表示装置
CN102915156B (zh) 触控显示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CN103376571A (zh) 显示单元与电子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104570476A (zh) 液晶面板与背光模组定位胶结构及显示器
US20160231774A1 (en) Display module
US20150234511A1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KR101378344B1 (ko) 영상표시장치
US10754082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0487536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10297358B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曲面显示面板
US20150054789A1 (en) Filter structure of infrared touch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9

Termination date: 202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