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87594B - 分析用器件及使用该分析用器件的分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分析用器件及使用该分析用器件的分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87594B
CN103487594B CN201310470674.3A CN201310470674A CN103487594B CN 103487594 B CN103487594 B CN 103487594B CN 201310470674 A CN201310470674 A CN 201310470674A CN 103487594 B CN103487594 B CN 1034875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analysis device
capillary
room
test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7067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87594A (zh
Inventor
佐伯博司
杉本博文
曾我部诚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u Hei Holding Co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Healthc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854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7642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9712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2496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950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7643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3267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0899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Healthc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Healthcar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875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875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875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875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0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 B01L3/502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 B01L3/5027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 B01L3/502753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characterised by bulk separation arrangements on lab-on-a-chip devices, e.g. for filtration or centrifug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0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 B01L3/502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 B01L3/5027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 B01L3/502715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characterised by interfacing components, e.g. fluidic, electrical, optical or mechanical inte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0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 B01L3/502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 B01L3/5027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 B01L3/50273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or forces applied to move the fluid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0029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provided with flat sample substrates, e.g. slides
    • G01N35/00069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provided with flat sample substrates, e.g. slides whereby the sample substrate is of the bio-disk type, i.e. having the format of an optical dis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200/00Solutions for specific problems relating to 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 B01L2200/06Fluid handling related problems
    • B01L2200/0605Metering of flu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200/00Solutions for specific problems relating to 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 B01L2200/06Fluid handling related problems
    • B01L2200/0621Control of the sequence of chambers filled or empti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200/00Solutions for specific problems relating to 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 B01L2200/06Fluid handling related problems
    • B01L2200/0647Handling flowable solids, e.g. microscopic beads, cells, particles
    • B01L2200/0652Sorting or classification of particles or molecu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08Geometry, shape and general structure
    • B01L2300/0803Disc sh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08Geometry, shape and general structure
    • B01L2300/0861Configuration of multiple channels and/or chambers in a single devices
    • B01L2300/0867Multiple inlets and one sample wells, e.g. mixing, dilu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08Geometry, shape and general structure
    • B01L2300/0861Configuration of multiple channels and/or chambers in a single devices
    • B01L2300/087Multiple sequential cha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400/00Moving or stopping fluids
    • B01L2400/04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 B01L2400/0403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specific forces
    • B01L2400/0406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specific forces capillary for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400/00Moving or stopping fluids
    • B01L2400/04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 B01L2400/0403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specific forces
    • B01L2400/0409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specific forces centrifugal for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400/00Moving or stopping fluids
    • B01L2400/04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 B01L2400/0403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specific forces
    • B01L2400/0457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specific forces passive flow or gravit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01N2035/0439Rotary sample carriers, i.e. carousels
    • G01N2035/0446Combinations of the above
    • G01N2035/0449Combinations of the above using centrifugal transport of liqui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36/00Chemistry: analytical and immunological testing
    • Y10T436/25Chemistry: analytical and immunological testing including sample preparation
    • Y10T436/25375Liberation or purification of sample or separation of material from a sample [e.g., filtering, centrifuging, etc.]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分析用器件及使用该分析用器件的分析方法。特征在于,相对于保持试样液的第一保持腔(243)在旋转驱动的周向邻接地配置有操作腔(245),设置设于第一保持腔(243)的侧壁的通过毛细管力抽吸试样液并输送至操作腔(245)的连接部(255),设置相对于操作腔(245)配置于旋转驱动的外周方向的与操作腔(245)的最外周位置通过连接通路(256)连通的第二保持腔(247、248),连接部(255)伸长至比保持于第一保持腔(243)的试样液的液面更靠近外周方向的位置而形成;可以实现试样液的微量化,能够消除试样液和试剂的搅拌不均,可实现小型化。

Description

分析用器件及使用该分析用器件的分析方法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号为201210464877.7、名称为“分析用器件及使用该分析用器件的分析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其中,该申请号为201210464877.7的发明专利申请是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09/003007,国际申请日为2009年06月30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号为200980112376.9,名称为“分析用器件及使用该分析用器件的分析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从生物等采集的液体的分析的分析用器件。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对从生物等采集的液体进行分析的方法,已知使用形成有液体流路的分析用器件来进行分析的方法。分析用器件可以采用旋转装置来进行流体的控制,能够利用离心力来进行试样液的稀释、溶液的计量、固体成分的分离、分离得到的流体的输送分配、溶液和试剂的混合等,因此可进行各种生物化学分析。
利用离心力输送溶液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分析用器件如图57所示,可以通过移液管等插入器具将试样液从注入口91注入收纳腔92,通过分析用器件90的旋转将试样液输送至分离腔93并离心分离后,经由连接流路94将溶液成分采集至计量流路95,通过分析用器件90的下一次旋转将计量流路95内的溶液成分输送至测定点96。这时,在分离腔93的最外周设有用于排出全血的具有虹吸管形状的连接流路97,使得残留于分离腔93的全血不会紧跟着流入连接流路94、计量流路95。如下构成:利用该连接流路97的虹吸效应,将分离腔93内的不需要的试样液排出至溢流腔98。
此外,利用离心力输送溶液的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分析用器件如图58所示,将在稀释液计量室84中通过离心力计量后的稀释液和在分离室80中离心分离后的上清的血浆经由虹吸管流路82、84通过离心力输送至混合室86,在混合室86中进行搅拌后,经由虹吸管流路87输送至设于比混合室86更靠近外周的位置的测定小室88来进行测定。
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利用离心力计量试样的分析用器件。该分析用器件如图59~图62所示构成。
图59表示本发明的分析用器件。此外,图60表示作为其主要部分的形成有微通道的基底基板。
图59中,分析用器件由具有微通道204a、204b的基底基板3和闭塞基底基板3的开口部的覆盖基板4、粘接层300构成。
形成于基底基板3的微通道204a、204b通过注塑成形制作有如图60所示的具有凹凸的微通道图案,可以将要分析的试样液注入分析用器件并利用离心力和毛细管力实现流体移动。图61中,旋转轴心107表示实施分析时的分析用器件的旋转中心。
测定时的分析用器件中,在微通道204a内填充有使试样液和试剂反应而得的反应溶液205,反应溶液205的吸光度根据试样液和试剂的反应比例而变化。于是,通过从光源部206对微通道204a照射透射光,在受光部207测定该透射光的光量,从而可以测定透射反应溶液205的光量的变化,对反应状态进行分析。
下面,对该分析用器件的微通道结构和试样液的输送过程进行说明。
图61是表示分析用器件的微通道结构的俯视图。此外,图62(a)~图62(d)表示分析用器件的输送过程。
如图60和图61所示,微通道结构由用于注入/收纳试样液的液体收纳室209、计量一定量的试样液并保持的计量室210、用于接收超出计量室210的容量的剩余的容量的试样液的溢流室211、用于输送通过计量室210计量好的试样液并使其与试剂反应来测定吸光度的测定小室212构成。
液体收纳室209通过连接通路213与计量室210连接,通过从注入口208如图62(a)所示将试样液注入/收纳至液体收纳室209并使分析用器件旋转,可以如图62(b)所示将试样液输送至计量室210。
计量室210从位于计量室210的旋转半径方向的最内侧的溢流口214通过毛细管通路217与配置于计量室210的旋转半径方向的内侧的溢流室211的流入口216连接。此外,计量室210从位于计量室210的旋转半径方向的最外侧的位置通过连接通路215与测定小室212连接。在溢流室211设有空气孔218而使试样液易于流入,在测定小室212也设有空气孔219而使试样液易于流入连接流路215。
连接流路215呈具备配置于比溢流室211的流入口216与毛细管通路217的界面更靠近分析用器件的旋转轴心的位置的弯管的虹吸管形状。
通过像这样将计量室210与测定小室212连接,即使将收纳于液体收纳室290内的试样液通过分析用器件的旋转输送并填充至计量室210,如图62(b)所示,连接通路215内的试样液也只是填充至与分析用器件的旋转轴心的旋转半径方向上的距离同自分析用器件的旋转轴心至溢流室211的流入口216与毛细管通路217的界面为止的距离相当的位置。
如果计量室210的填充结束后使分析用器件停止,则连接通路215内毛细管力发挥作用,如图62(c)所示试样液充满至测定小室212的入口。这时,由于测定小室212的深度大,毛细管力与连接通路215的毛细管力相比极小,因此试样液不会流入测定小室212内。
连接通路215被充满后,通过使分析用器件再次旋转,保持于计量室210内的试样液如图62(d)所示藉由虹吸效应被输送至测定小室212。
构成计量室210的壁面中,位于分析用器件的旋转半径方向的内侧的壁面形状以从计量室210的连接通路213附近向溢流口214附近陷入旋转半径方向的内侧的形态形成。即,构成计量室210的壁面中,位于分析用器件的旋转半径方向的内侧的壁面以旋转半径方向上的位置从计量室210的试样液的流入口向溢流口逐渐接近旋转轴心的形态形成,藉此在从液体收容室209输送试样液时计量室210内的空气选择性地向溢流口214漏出,因此填充计量室210时因空气混入而产生的试样液的计量偏差减少。
毛细管通路217的深度形成为50μm~200μm,分析用器件的旋转中,液面稳定在与旋转轴心的旋转半径方向上的距离同旋转轴心至溢流室211的流入口216与毛细管通路217的界面为止的距离相当的位置来进行计量,旋转减速/停止时,试样液因毛细管通路217的毛细管力而被捕获于毛细管通路217内,因此可以防止向溢流室211的流出,能够精密地计量。此外,被捕获于毛细管通路217内的试样液在下一次旋转时通过离心力被送回计量室210,因此可以将所计量的试样液全部输送给下一工序。
由此,形成如下构成:通过分析用器件的旋转将注入液体收纳室209内的试样液输送至计量室210,将超出规定量的试样液经由毛细管通路217排出至溢流室211,从而可以计量规定量的试样液。
此外,专利文献4中,如下构成:如图63(a)、(b)所示,通过移液管等插入器具将试样液从注入口286注入流入通路284,通过分析用器件的旋转将试样液输送至测定小室285,通过旋转的减速或停止而利用作用于流路287的毛细管力抽吸试样液,通过再次使旋转加速而将试样液送回测定小室285,从而可以实现试样液和试剂288的搅拌。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0786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表平10-50134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7-03322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2006-145451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专利文献1中,通过毛细管力在连接流路97中流动的全血的输送速度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必须给输送时间留有余地。然而,如果自填充至连接流路97的出口起到下一动作为止的等待时间长,则全血在连接流路97的出口凝固而堵塞时,发生无法将分离腔93的全血排出至溢流腔98的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自填充至连接流路97的出口起到下一动作为止的等待时间长,也可以抑制全血在连接流路97的出口凝固,送液的稳定性提高了的分析用器件。
专利文献2中,由于必须稀释血浆,因此必须将用于采集血浆的结构和用于计量稀释液的结构与混合室86邻接地配置,而且必须将用于输送至下一工序的流路全部朝外周方向形成,所以分析用器件的外径扩大且仅利用圆盘形状的一部分,因而存在产生大量以阴影290表示的不需要的区域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实现小型化的结构的分析用器件。
专利文献3中,由于溢流室211的流入口216配置于比计量室210的溢流口214更靠近内周方向的位置,因此必须设置见于液体收纳室209的外周侧与计量室210的内周侧之间的空间S,难以使分析用器件小型化。
此外,计量室210与溢流室211通过毛细管通路217连接,被输送至计量室210的液体的流量比被排出的液体的流量大,试样液的计量中虹吸管形状的连接通路215内的试样液超出连接通路215的最内周侧的弯曲部,可能会将未计量的试样液输送至测定小室212。
此外,虽然可以取数十微升的规定量的试样液至测定小室212并确保较长的光路长度来实施吸光度的测定,但仅能将数十微升的规定量的试样液供给给一个测定小室212,因此存在无法进行多个项目的分析的问题。
另外,现状是:在将以稀释液稀释检查对象而得的液体作为试样液的情况下,必须在基底基板3的液体收纳室209的上游侧设置对规定量的检查对象和规定量的稀释液进行混合的混合单元和从稀释液计量规定量的稀释液的计量室以及接收剩余的稀释液的溢流室等,使分析用器件的小型化更加困难。
本发明是解决现有的课题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可容易地小型化的具有计量机构的分析用器件。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可通过吸光度测定同时进行多个项目的分析的分析方法。
专利文献4中,由于测定小室285与离心方向垂直地配置,因此通过光学方法测定测定小室285内的试样液时,需要大量用于充满测定小室285内的试样液,存在难以实现试样液的微量化的课题。
此外,如果无法准确地控制测定小室285的试样液的量和流路287的体积以及流路287中的试剂288的涂布位置,则产生搅拌不均,试剂的比重大时,试剂可能会沉淀于测定小室285的外周侧,存在测定精度下降的问题。
此外,由用于对试样液和试剂进行搅拌的流入通路284、测定小室285、流路287构成的搅拌机构的结构呈U字形状,因此形成于流入通路284与流路287之间的区域成为没用的空间,存在不适应分析用器件的小型化的课题。
本发明是解决现有的课题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可实现试样液的微量化、能消除试样液与试剂的搅拌不均、适应于小型化的分析用器件。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记载的分析用器件是具有将试样液通过由旋转驱动产生的离心力向测定点输送的微通道结构且用于读取所述测定点的反应液的信息的分析用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持通过所述离心力输送的试样液的第一保持腔、相对于所述第一保持腔在所述旋转驱动的周向邻接配置的操作腔、设于所述第一保持腔的侧壁的通过毛细管力抽吸保持于所述第一保持腔的试样液并输送至所述操作腔的连接部、相对于所述操作腔配置于所述旋转驱动的外周方向的藉由连接通路与所述操作腔的最外周位置连通的保持通过离心力从所述操作腔输送的试样液的第二保持腔;所述操作腔的连接部伸长至相对于产生所述离心力的旋转轴心比保持于所述第一保持腔的试样液的液面更靠近外周方向的位置而形成。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2记载的分析用器件的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中,将所述操作腔和所述连接部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尺寸限制为有毛细管力作用的大小。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3记载的分析用器件的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中,在所述操作腔的内周侧的侧方形成有对大气开放的腔。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4记载的分析用器件的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3中,所述腔与所述第一保持腔连接而形成。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5记载的分析用器件的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中,所述连接通路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尺寸以所述连接通路的毛细管力比作用于所述操作腔的毛细管力大的条件进行限制。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6记载的分析用器件的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中,所述操作腔承载有试剂,所述试剂的周边形成有沿半径方向伸长的搅拌肋。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7记载的分析方法的特征在于,将试样液通过由旋转驱动产生的离心力向分析用器件的测定点输送时,通过所述离心力将试样液经由有毛细管力作用的联络通路输送至第一保持腔,使所述旋转驱动停止或减速而将所述第一保持腔的试样液经由设于所述第一保持腔的侧壁的有毛细管力作用的连接部输送至相对于第一保持腔在所述旋转驱动的周向邻接配置的操作腔来进行定量,使分析用器件摇动,对所述操作腔的试样液进行摇动搅拌来溶解配置于所述操作腔的试剂,将溶解了所述试剂的所述操作腔的试样液通过由所述旋转驱动产生的离心力经由有毛细管力作用的连接通路向相对于所述操作腔配置于所述旋转驱动的外周方向的后段的测定点输送。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8记载的分析用器件是具有将试样液通过离心力向测定点输送的微通道结构且用于读取所述测定点的反应液的信息的分析用器件,其特征在于,设有:利用所述离心力将所述试样液分离成溶液成分和固体成分的分离腔、输送在所述分离腔中分离得到的所述溶液成分的一部分并保持该部分成分的计量流路、基端与所述分离腔的底部连接的输送所述分离腔的试样液的连接流路、与所述连接流路的另一端连接的溢流腔;且从所述连接流路的出口朝周向和内周方向设有贮液部。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9记载的分析用器件的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8中,形成为贮液部的宽度w2比所述连接流路的宽度w1大。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0记载的分析用器件是具有将试样液通过离心力向测定点输送的微通道结构且用于读取所述测定点的反应液的信息的分析用器件,其特征在于,设有:利用所述离心力将所述试样液分离成溶液成分和固体成分的分离腔、输送在所述分离腔中分离得到的所述溶液成分的一部分并保持该部分成分的计量流路、基端与所述分离腔的底部连接的输送所述分离腔的试样液的连接流路、与所述连接流路的另一端连接的溢流腔;且从所述连接流路的出口进一步朝周向设有贮液用连接流路。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1记载的分析方法的特征在于,通过离心力将接收入分离腔的试样液分离成溶液成分和固体成分,通过离心力将在所述分离腔中分离得到的溶液成分向测定点输送,读取所述测定点的反应液的信息来分析所述溶液成分,同时通过基端与所述分离腔的外周侧的底部连接且前端开口于溢流腔的连接流路的毛细管力抽吸残留于分离腔的试样液,使所述连接流路的位于所述溢流腔的开口部分的宽度w2比所述连接流路的至所述前端为止的流路的宽度w1大而贮积试样液,然后使比此前更大的所述离心力作用于所述分离腔来将所述分离腔的试样液排出至所述溢流腔。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2记载的分析方法的特征在于,通过离心力将接收入分离腔的试样液分离成溶液成分和固体成分,通过离心力将在所述分离腔中分离得到的溶液成分向测定点输送,读取所述测定点的反应液的信息来分析所述溶液成分,同时通过基端与所述分离腔的外周侧的底部连接且前端开口于溢流腔的连接流路藉由毛细管力抽吸残留于分离腔的试样液,通过区别于所述连接流路的另一贮液用连接流路再藉由毛细管力抽吸到达所述连接流路的位于所述溢流腔的开口部分的试样液,然后使比此前更大的所述离心力作用于所述分离腔来将所述分离腔的试样液排出至所述溢流腔。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3记载的分析用器件是具有将试样液通过离心力向测定点输送的微通道结构的分析用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沿着自获得所述离心力的旋转轴心向外周的方向输送液体的溢流腔的中途,交叉配置有沿周向从前一工序向后一工序输送液体的毛细管流路,所述溢流腔的液体通过所述离心力越过所述毛细管流路而排出。
此外,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4记载的分析用器件是具有将试样液通过离心力向测定点输送的微通道结构,在保持腔中计量规定量的稀释液,将超过规定量的剩余稀释液从所述保持腔经由溢流腔排出至室中,将所述试样液与所述规定量的稀释液在混合腔中混合而稀释,将在所述混合腔中稀释了的稀释试样液经由毛细管流路向所述测定点输送,用于读取所述测定点的反应液的信息的分析用器件;其特征在于,如下构成:沿着从中央向外周的外周方向配置有所述保持腔、所述混合腔,在所述保持腔和所述混合腔的侧方沿所述外周方向配置有所述溢流腔和所述室,所述毛细管流路与向所述室的所述剩余稀释液的流动方向交叉地配置于所述溢流腔的中途,所述溢流腔的所述剩余稀释液通过所述离心力越过所述毛细管流路流入所述室。
此外,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5记载的分析用器件的特征在于,如下构成:在与大气连通的大气侧溢流腔与所述室之间设有通过第一溢流流路与所述室连通且通过第二溢流流路与所述大气侧溢流腔连通的隔断用溢流腔,从所述混合腔经由所述毛细管流路进行输送的过程中所述室和所述隔断用溢流腔的两出口与大气隔断而内部呈负压。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6记载的使用分析用器件的分析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分析用器件具有将试样液通过离心力向测定点输送的微通道结构,通过所述离心力在保持腔中计量规定量的稀释液并将超过规定量的剩余稀释液从所述保持腔经由溢流腔向室排出,越过与向所述室的所述剩余稀释液的流动方向交叉地配置于所述溢流腔的中途的毛细管流路排出至所述室,使在所述混合腔中稀释了的稀释试样液倾向与所述毛细管流路的一端相接的位置并经由所述毛细管流路向所述测定点输送,读取所述测定点的反应液的信息。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7记载的分析用器件的特征在于,包括:通过连接通路与液体收纳室连接且相对于所述液体收纳室配置于旋转半径方向的外侧的保持一定量的从所述液体收纳室接收的液体的计量室、与所述计量室连接的收纳剩余容量的液体的溢流室、配置于所述计量室的后段的测定从所述计量室接收的液体的测定小室;将所述溢流室的流入口与所述计量室的溢流口通过沿同一旋转半径方向延伸的毛细管通路连接。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8记载的分析用器件的特征在于,包括:通过连接通路与液体收纳室连接且相对于所述液体收纳室配置于旋转半径方向的外侧的保持一定量的从所述液体收纳室接收的液体的计量室、与所述计量室连接的收纳剩余容量的液体的溢流室、配置于所述计量室的后段的测定从所述计量室接收的液体的测定小室;通过自所述溢流口向旋转半径方向的外侧延伸的毛细管通路将所述计量室的溢流口与所述溢流室的流入口连接。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9记载的分析用器件的特征在于,包括:通过第一连接通路与液体收纳室连接且相对于所述液体收纳室配置于旋转半径方向的外侧的保持一定量的从所述液体收纳室接收的液体的第一计量室、通过第二连接通路与液体收纳室连接且相对于所述液体收纳室配置于旋转半径方向的外侧的保持一定量的从所述液体收纳室接收的液体的第二计量室、配置于所述第一计量室与所述第二计量室之间的与所述第一计量室及所述第二计量室连接的收纳剩余容量的液体的溢流室、配置于所述第一计量室的后段的测定从所述第一计量室接收的液体的第一测定小室、配置于所述第二计量室的后段的测定从所述第二计量室接收的液体的第二测定小室;将所述溢流室的流入口与所述第一计量室的第一溢流口通过沿同一旋转半径方向延伸的第一毛细管通路连接,将所述溢流室的流入口与第二计量室的第二溢流口通过沿同一旋转半径方向延伸的第二毛细管通路连接。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20的分析方法的特征在于,使分析用器件旋转而将位于其液体收纳室中的稀释液或作为分析对象的试样液输送至分析用器件的配置于所述液体收纳室的所述旋转半径的外侧的多个计量室,同时将在所述计量室中定量后剩余的所述稀释液或试样液输送至分析用器件的配置于所述计量室的所述旋转半径的外侧的溢流室,使分析用器件的旋转减速或停止后再使分析用器件旋转,从而将在所述计量室中定量而得的所述稀释液或试样液输送至分别配置于所述多个计量室的后段的分析用器件的多个测定小室,使规定量的试样液与置于测定小室的试剂反应,在分析用器件的旋转过程中使光分别透射所述多个测定小室中的分析对象来测定吸光度。
如果采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7的构成,则通过控制由旋转驱动产生的离心力,即使微量的试样液,也可在第一保持腔与操作腔之间藉由连接部移动,使承载于操作腔的试剂与试样液充分搅拌。对于该试剂与试样液搅拌后的操作腔的试样液,通过控制由旋转驱动产生的离心力,可以藉由连接通路被输送至第二保持腔,在此测定透射率来进行分析。此外,通过将第一保持腔和操作腔配置于周向,可实现分析用器件的小型化。
此外,如果采用权利要求8~权利要求12的构成,则通过在设置与连接流路的另一端连接的溢流腔的同时,从所述连接流路的出口朝周向和内周方向设置贮液部或者从所述连接流路的出口进一步朝周向设置贮液用连接流路,即使等待时间长,也可抑制全血在连接流路的出口凝固的情况。
此外,如果采用权利要求13~权利要求16的构成,则构成为在沿着自旋转轴心向外周的方向输送液体的溢流腔的中途,交叉配置有沿周向从前一工序向后一工序输送液体的毛细管流路,所述溢流腔的液体通过所述离心力越过所述毛细管流路而排出,因此可以经由所述毛细管流路将稀释试样液向所述测定点输送,能够使分析用器件小型化。
此外,如果采用权利要求17~权利要求20的构成,则可以削减液体收纳室与计量室之间的空间,因此可将沿径向配置的室靠近内周方向配置,能够实现分析用器件的小型化。此外,由于能够以输送至计量室的试样液的流量比排出的试样液的流量小的条件进行限制,因此可以排除计量时的误差。另外,同时设置多个计量室时可以分别计量试样液,因此也可以实现多个项目的测定。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分析用器件的保护盖关闭的状态和保护盖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析用器件的主视图和底视图。
图3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析用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稀释液容器的俯视图、A-A剖视图、侧视图、后视图、主视图。
图5是上述实施方式的保护盖的俯视图、侧视图、B-B剖视图、主视图。
图6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稀释液容器的密封状态和保护盖打开的状态以及稀释液释放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分析用仪器设置成出货状态的工序的剖视图。
图8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析装置的门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析装置的剖视图。
图10是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台的放大俯视图。
图11是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台的A-AA剖视图和B-BB剖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台与分析用器件的凸部的卡合状态的转台的放大俯视图。
图13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析装置的结构图。
图14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析用器件的注入口附近的放大立体图、打开保护盖来从指尖采集试样液的状态的立体图、从转台侧透过覆盖基板观察分析用器件的微通道结构时的放大立体图。
图15是点样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析用器件并设置在转台上后使其旋转前的状态图。
图16是将试样液保持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析用器件的毛细管腔内并在稀释液溶液的密封铝箔破裂的状态下设置于转台时的状态图和分离时的状态图。
图17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稀释液容器的液体释放的放大剖视图。
图18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工序3中从分离腔流入计量流路并保持规定量时的状态图和工序4中从计量流路流入混合腔时的状态图。
图19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工序6中使分析用器件摇动时的状态图和将转台沿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而流入测定室和保持腔时的状态图。
图20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工序8中使分析用器件摇动时的状态图和工序9中将转台沿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而使与操作腔的试剂反应后的稀释血浆流入分离腔后通过维持高速旋转而将操作腔内生成的凝集物离心分离时的状态图。
图21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工序10中使转台停止而稀释血浆流入计量流路并保持规定量时的状态图和工序11中保持于计量流路的稀释血浆流入测定室时的状态图。
图2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工序12中测定室的稀释血浆与试剂的反应开始时的状态图和工序13中搅拌试剂和稀释血浆时的状态图。
图23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工序2中从稀释液容器流出的稀释液经由排出流路流入保持腔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和将稀释血浆从混合腔经由毛细管流路输送至下一工序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24是将残留于分离腔的试样液排出至溢流腔的情况的问题的说明图和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改善例的分析用器件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25是用于说明混合腔的结构和溶液的输送方法的问题的表示摇动前的混合腔的液面的状态的俯视图、表示摇动后的混合腔的液面的状态的俯视图、混合腔的A-A剖视图。
图26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的分析用器件的摇动前的混合腔的液面的状态的俯视图、表示摇动后的混合腔的液面的状态的俯视图、混合腔的B-B剖视图。
图27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的分析用器件的摇动前的混合腔的液面的状态的俯视图、表示摇动后的混合腔的液面的状态的俯视图、混合腔的C-C剖视图。
图28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的分析用器件的摇动前的混合腔的液面的状态的俯视图、表示摇动后的混合腔的液面的状态的俯视图、混合腔的D-D剖视图。
图29是用于说明将分析用器件进一步小型化的情况的问题的表示摇动前的混合腔的液面的状态的俯视图、表示摇动后的混合腔的液面的状态的俯视图、混合腔的E-E剖视图。
图30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的分析用器件的摇动前的混合腔的液面的状态的俯视图、表示摇动后的混合腔的液面的状态的俯视图、混合腔的G-G剖视图。
图31是表示实施例4中从混合腔向毛细管流路的稀释血浆的吸出开始后的混合腔的液面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32是使转台停止于180°附近时的分析用器件的俯视图和使转台停止于60°、300°附近时的分析用器件的俯视图。
图33是上述实施方式的保持腔与混合腔之间配置有溢流腔的情况的布局的说明图。
图34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析用器件的图19中的F-F剖视图。
图35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析用器件的毛细管区中的试剂的承载状态的放大俯视图和G-G剖视图。
图36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析用器件的操作腔中的试剂的承载状态的放大俯视图和H-H剖视图。
图37是从混合腔39侧观察毛细管流路37的入口附近时的立体图和实施方式2的立体图。
图3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分析用器件的基底基板的微通道结构的立体图。
图39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分析用仪器的基底基板的微通道结构的俯视图。
图4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分析用器件的基底基板的微通道结构的立体图。
图41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分析用仪器的基底基板的微通道结构的俯视图。
图4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的实施方式5的俯视图。
图4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分析用器件的基底基板的微通道结构的立体图。
图44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分析用仪器的基底基板的微通道结构的俯视图。
图45是上述实施方式的输送过程的工序图。
图4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分析用器件的基底基板的微通道结构的立体图。
图47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分析用仪器的基底基板的微通道结构的俯视图。
图4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分析用器件的基底基板的微通道结构的俯视图。
图4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分析用器件的基底基板的微通道结构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50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分析用仪器的基底基板的微通道结构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51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析用器件的俯视图。
图5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析用仪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3是图50的A-A、B-B、C-C剖视图。
图54是上述实施方式的输送过程的工序图。
图5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分析用器件的基底基板的微通道结构的立体图。
图56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分析用仪器的基底基板的微通道结构的俯视图。
图57是专利文献1的结构图。
图58是专利文献2的结构图。
图59是专利文献3的分析用器件的放大剖视图。
图60是上述以往例中的基底基板的立体图。
图61是表示上述以往例的分析用仪器的微通道结构的俯视图。
图62是上述以往例的输送过程的工序图。
图63是专利文献4的俯视图和剖视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图6示出分析用器件。
图1(a)、(b)示出分析用器件1的保护盖2关闭的状态和保护盖打开的状态。图2(a)、(b)示出分析用器件1的主视图和底视图。图3示出以图1(a)中的下侧朝上的状态下分解的状态。
该分析用器件1由相互组合的以下4个部件构成:在一面形成有表面具有微细的凹凸形状的微通道结构的基底基板3、覆盖基底基板3的表面的覆盖基板4、保持稀释液的稀释液容器5、用于防止试样液飞散的保护盖2。
在分析用器件1的底面,所述覆盖基板4形成有向分析用器件1的底部突出的作为调芯用嵌合部的旋转支承部15。保护盖2的内周部形成有旋转支承部16,保护盖2关闭的分析用器件1中,旋转支承部16以与旋转支承部15的外周相接的方式形成。另外,所述覆盖基板4形成有基端与旋转支承部15连接且前端向外周延伸的作为制动用卡合部的凸部114。
基底基板3和覆盖基板4以内部设置有稀释液容器5等的状态下接合,保护盖2安装于该接合而得的结构。
通过以覆盖基板4覆盖形成于基底基板3的上表面的数个凹部的开口,形成后述的多个收纳区域和在这些收纳区域之间进行连接的微通道结构的流路等。
收容区域中有需要的部分预先承载有各种分析所需要的试剂。保护盖2的一侧与形成于基底基板3和覆盖基板4的轴6a,6b卡合,以可开闭的方式枢轴支承。要检查的试样液为血液的情况下,毛细管力发挥作用的所述微通道结构的各流路的间隙设定为50μm~300μm。
采用该分析用器件1的分析工序的概要为,将试样液点样于预先设置有稀释液的分析用器件1,将该试样液的至少一部分用所述稀释液稀释后进行测定。
图4示出稀释液容器5的形状。
图4(a)为俯视图,图4(b)为图4(a)的A-A剖视图,图4(c)为侧视图,图4(d)为后视图,图4(e)为从开口部7观察时的主视图。该开口部7在向稀释液容器5的内部5a中如图6(a)所示填充稀释液8后通过作为密封构件的密封铝箔9密封。在稀释液容器5的与开口部7的相反侧形成有插销部10。该稀释液容器5设置于在基底基板3和覆盖基板4之间形成的稀释液容器收纳部11,以可自由地移动至图6(a)所示的液体保持位置和图6(c)所示的液体释放位置的方式收纳。
图5示出保护盖2的形状。
图5(a)为俯视图,图5(b)为侧视图,图5(c)为图5(a)的B-B剖视图,图5(d)为后视图,图5(e)为从开口2a观察时的主视图。在保护盖2的内侧形成有可在图1(a)所示的闭塞状态下如图6(a)所示卡合稀释液容器5的插销部10的卡定用沟12。
图6(a)表示使用前的分析用器件1。该状态下保护盖2闭塞,稀释液容器5的插销部10卡合于保护盖2的卡定用沟12而卡定在液体保持位置,从而使稀释液容器5不会沿箭头J方向移动。分析用器件在该状态下供予使用者。
试样液点样时,克服图6(a)中的与插销部10的卡合将保护盖2如图1(b)所示打开后,保护盖2的形成有卡定用沟12的底部2b发生弹性变形,如图6(b)所示,保护盖2的卡定用沟12与稀释液容器5的插销部10的卡合被解除。
在该状态下,将试样液点样于分析用器件1的露出的注入口13,关闭保护盖2。这时,通过关闭保护盖2,形成有卡定用沟12的壁面14与稀释液容器5的插销部10的保护盖2侧的面5b抵接,将稀释液容器5沿所示箭头J方向(接近液体释放位置的方向)推入。稀释液容器收纳部11中自基底基板3侧形成有作为突出部的开封肋11a,若稀释液容器5通过保护盖2被压入,蒙在稀释液容器5的倾斜的开口部7的密封面的密封铝箔9如图6(c)所示撞上开封肋11a而破裂。
还有,图7示出将分析用器件1设置成图6(a)所示的出货状态的制造工序。首先,在关闭保护盖2之前,将设于稀释液容器5的下表面的沟42(参照图3和图4(d))与设于覆盖基板4的孔43对准,在该液体保持位置穿过孔43使除基底基板3或覆盖基板4外另设的卡定工具44的突起44a与稀释液容器5的沟42卡合,设置为将稀释液容器5卡定于液体保持位置的状态。接着,从形成于保护盖2的上表面的切口45(参照图1)插入按压工具46按压保护盖2的底面而使其发生弹性变形,在该状态下关闭保护盖2后解除按压工具46,从而可以设置成图6(a)的状态。
还有,该实施方式中以将沟42设于稀释液容器5的下表面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如下构成:将沟42设于稀释液容器5的上表面,对应于该沟42在基底基板3上设置孔43,使卡定工具44的突起44a与沟42卡合。
此外,保护盖2的卡定用沟12与稀释液容器5的插销部10直接卡合来将稀释液容器5卡定于液体保持位置,但也可以使保护盖2的卡定用沟12与稀释液容器5的插销部10间接地卡合来将稀释液容器5卡定于液体保持位置。
将该分析用器件1设置于图8和图9所示的分析装置100的转台101。
该实施方式中,转台101被安装于如图9所示的倾斜的旋转轴心107处,相对水平线H倾斜角度θ,可以根据分析用器件1的旋转停止位置来控制分析用器件1内的溶液所承受的重力的方向。
具体而言,使分析用器件1停止于图32(a)所示的位置(将正上方设为0°(360°)表示时的180°附近的位置)时,由于操作腔121的下侧122从正面看朝向下侧,因此操作腔121内的溶液125承受朝外周方向(下侧122)的重力。
此外,使分析用器件1停止于图32(b)所示的60°附近的位置时,由于操作腔121的左上侧123从正面看朝向下侧,因此操作腔121内的溶液125承受朝左上方的重力。同样地,在图32(c)所示的300°附近的位置,由于操作腔121的右上侧124从正面看朝向下侧,因此操作腔121内的溶液125承受朝右上方的重力。
如上所述,通过使旋转轴心107倾斜,使分析用器件1停止于任意的位置,从而可以用作用于将分析用器件1内的溶液向规定方向输送的驱动力之一。
分析用器件1内的溶液所承受的重力的大小可通过调整旋转轴心107的倾斜角度θ来设定,理想的是根据输送的液体量和附着于分析用器件1内的壁面的力的关系来设定。
角度θ理想的是在10°~45°的范围内,若角度θ小于10°,则溶液承受的重力过小而可能无法获得输送所需的驱动力,若角度θ大于45°,则对旋转轴心107的负荷增大,或者通过离心力输送的溶液可能因自重随意移动而无法控制。
在转台101的上表面形成有环状沟102,在将分析用器件1设置于转台101的状态下,分析用器件1的形成于覆盖基板4的旋转支承部15和形成于保护盖2的旋转支承部16与环状沟102卡合而将其收纳。
将分析用器件1设置于转台101之后,在使转台101旋转前关闭分析装置的门103,则所设置的分析用器件1在转台101的旋转轴心上的位置藉由设于门103侧的夹具(clamper)104通过作为加力单元的弹簧105a的作用力被压向转台101侧,分析用器件1与通过旋转驱动单元106旋转驱动的转台101一体地旋转。107表示转台101的旋转中的轴心。
如图10和11(a)所示,转台101的环状沟102的内周等间隔地设有多条沟115,作为转台101侧的制动用卡合部。图11(a)表示图10的A-AA剖视图,图11(b)表示图10的B-BB剖视图。转台101的沟115与沟115之间的间隔壁116的顶部成形为山形形状。此外,沟115与沟115之间的间隔壁116的内径R1比设于分析用器件1的底面中央的收纳于转台101的环状沟102中的旋转支承部15的外径R2大。
由于这样构成,因此如果将分析用器件1设置于转台101,则如图9所示,形成于转台101的环状沟102的中央作为调芯用嵌合部的中央凸部117位于分析用器件1的旋转支承部15的内侧,起到将分析用器件1与转台101的中心对准的调芯用嵌合部的作用。这时,如图9和图12所示,分析用器件1的凸部114的前端114a与等间隔地形成于转台101的环状沟102的内周的沟115中的某一条卡合,形成分析用器件1不会沿转台101的周向滑动的状态。
安装保护盖2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附着于注入口13附近的试样液在分析中因离心力而飞散至外部。
作为构成分析用器件1的部件的材料,理想的是材料成本低廉且量产性良好的树脂材料。所述分析装置100通过测定透过分析用器件1的光的光学测定方法来进行试样液的分析,因此作为基底基板3和覆盖基板4的材料,理想的是PC、PMMA、AS、MS等透明性好的合成树脂。
此外,作为稀释液容器5的材料,由于需要预先将稀释液8长时间封入稀释液容器5的内部,因此理想的是PP、PE等水分透过率低的结晶性的合成树脂。作为保护盖2的材料,只要是成形性好的材料即可,一般不会有问题,理想的是PP、PE、ABS等廉价的树脂。
基底基板3和覆盖基板4的接合理想的是不易对承载于所述收纳区域的试剂的反应活性造成影响的方法,较好是接合时不易产生反应性的气体或溶剂的超声波熔接或激光熔接等。
此外,对于通过基底基板3和覆盖基板4的接合而使溶液藉由基底基板3和覆盖基板4之间的微小的间隙所产生的毛细管力输送的部分实施了用于提高毛细管力的亲水处理。具体来说,进行采用亲水性聚合物或表面活性剂等的亲水处理。在这里,亲水性是指与水的接触角不足90°,较好是接触角不足40°。
图13示出分析装置100的结构。
该分析装置100由以下的部分构成:用于使转台101旋转的旋转驱动单元106、用于以光学方式测定分析用器件1内的溶液的光学测定单元108、控制转台101的旋转速度和旋转方向以及光学测定单元的测定时间等的控制单元109、用于处理通过光学测定单元108得到的信号并演算测定结果的演算部110、用于显示通过演算部110得到的结果的显示部111。
旋转驱动单元106以如下的条件构成:不仅可以介以转台101使分析用器件1围绕旋转轴心107朝任意的方向以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而且可以使分析用器件1在规定的停止位置以旋转轴心107为中心以规定的振幅范围、周期左右往复运动来实现摇动。
光学测定单元108包括用于对分析用器件1的测定部照射特定波长的光的光源112和检测自光源112照射的光中透过分析用器件1的透射光的光量的光检测器113。
下面,结合分析工序对分析用器件1的微通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该结构呈如下的构成:通过转台101旋转驱动分析用器件1,对于从注入口13进入内部的试样液,使用以位于注入口13的内周侧的所述旋转轴心107为中心使分析用器件1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和设于分析用器件1内的毛细管流路的毛细管力,在分析用器件1的内部输送溶液。
图14示出分析用器件1的注入口13的附近。
图14(a)表示从分析用器件1的外侧观察注入口13时的放大图,图14(b)是表示打开保护盖2来从指尖120采集试样液18时的状态的图,图14(c)是从转台101侧透过覆盖基板4观察所述微通道结构时的图。
注入口13呈从设于分析用器件1的内部的旋转轴心107向外周方向突出的形状,介以作为以朝内周方向伸长的形态形成于基底基板3与覆盖基板4之间的微小间隙δ的有毛细管力作用的诱导部17,与可通过毛细管力保持所需量的毛细管腔19连接,因此通过打开保护盖2并直接将试样液18与该注入口13接触,附着于注入口13附近的试样液便通过诱导部17的毛细管力进入分析用器件1的内部。
在诱导部17与毛细管腔19的连接部形成有在基底基板3形成凹部21而改变通路的走向的弯曲部22。
从诱导部17观察,隔着毛细管腔19在其前方形成有接收腔23,该接收腔23是无毛细管力作用的间隙。在毛细管腔19和弯曲部22以及诱导部17的一部分的侧方形成有一端与分离腔23连接而另一端向大气开放的腔24。通过腔24的作用,从注入口13采集的试样液优先顺着诱导部17和毛细管腔19的未形成腔24的一侧的侧壁填充,因此在注入口13混入气泡的情况下,在诱导部17的与腔24邻接的区间内空气被向腔24排出,可以在不混入气泡的情况下填充试样液18。
图15示出将这样点样后的分析用器件1设置于转台101而使其旋转前的状态。这时,如图6(c)所说明的那样,稀释液容器5的密封铝箔9撞上开封肋11a而破裂。25a~25m是形成于基底基板3的空气孔。
此外,如图16所示,在沿着自获得离心力的旋转轴心107向外周的方向(箭头K方向)输送液体的溢流腔的中途,交叉配置有沿周向从前一工序向后一工序输送液体的毛细管流路37,所述液体通过所述离心力越过所述毛细管流路37而排出。具体而言,在从分析用器件1的中央向外周的外周方向(箭头K方向)配置有保持腔27、混合腔39。在保持腔27和混合腔39的侧方沿所述外周方向配置有溢流腔29a、29b和参照测定室29c。在溢流腔29a、29b的中途与向参照测定室29c的剩余稀释液的流动方向交叉地形成有毛细管流路37。
另外,分析用器件1中,在与大气连通的溢流腔29e和参照测定室29c之间设有通过溢流流路28c与参照测定室29c连通且通过溢流流路28d与溢流腔29e连通的溢流腔29d。
将分析工序与控制旋转驱动单元106的运转的控制单元109的构成一起进行说明。
-工序1-
在注入口13点样了接受检查的试样液的分析用器件1如图16(a)所示将试样液保持于毛细管腔19内,在稀释液溶液5的密封铝箔9破裂的状态下设置于转台101。
-工序2-
关闭门103后,将转台101朝顺时针方向(C2方向)旋转驱动后,所保持的试样液在弯曲部22的位置断开,诱导部17内的试样液被排出至保护盖2内,毛细管腔19内的试样液18如图16(b)所示经由接收腔23a流入分离腔23b、23c并同时在分离腔23b、23c中被离心分离为血浆成分18a和血细胞成分18b。
从稀释液容器5流出的稀释液8如图16(b)和图23(a)所示经由排出流路26流入保持腔27。如果流入保持腔27的稀释液8超过规定量,则剩余的稀释液8经由溢流流路28a流入溢流腔29a,再越过毛细管流路37,经由溢流腔29b、溢流流路28b,流入作为参照测定室的溢流腔29c。
与保持腔27同样,如果流入溢流腔29c的稀释液超过规定量,则剩余稀释液经由作为参照侧溢流流路的溢流流路28c流入作为隔断用溢流腔的溢流腔29d。
还有,稀释液容器5中,与被密封铝箔9密封的开口部7相反的一侧的底部形状如图4(a)、(b)所示以圆弧面32形成,且在图16(b)所示的状态的稀释液容器5的液体释放位置,如图17所示,以圆弧面32的中心m相对于旋转轴心107在更靠近排出流路26的方向上偏置恰好距离d的方式形成,因此向该圆弧面32流动的稀释液8被变为沿圆弧面32从外侧向开口部7流动(箭头n方向),被从稀释液容器5的开口部7高效地释放至稀释液容器收纳部11。
-工序3-
接着,使转台101的旋转停止后,血浆成分18a被抽吸至形成于分离腔23b的壁面的毛细管腔33,如图18(a)所示经由与毛细管腔33连通的连接流路30流至计量流路38,从而保持规定量。
在这里,该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构成:在计量流路38的出口形成有朝内周方向伸长的填充确认区域38a,进入下一工序前,以100rpm左右低速旋转,可以在将血浆成分18a保持于填充确认区域38a的状态下通过光学方法检测血浆成分18a的有无。分析用器件1内的填充确认区域38a的内表面粗糙化,使得使光透射时通过填充确认区域38a的光发生散射,未填充血浆成分18a时透射的光量减少,填充有血浆成分18a时,由于表面的微细凹凸中也填充液体,因此光的散射受到抑制,透射的光量增加。通过检测该光量的差,可以检出是否填充有血浆成分18a。
此外,分离腔23b、23c内的试样液被吸至连接分离腔23c和溢流腔36b的具有虹吸管形状的连接流路34内,同样稀释液8也被吸至连接保持腔27和混合腔39的具有虹吸管形状的连接流路41内。
在这里,形成于连接流路41的出口的防流入沟32a为了防止稀释液8从连接流路41流入计量流路38而形成,以0.2mm~0.5mm左右的深度同时形成于基底基板3和覆盖基板4。
毛细管腔33自分离腔23b的最外周的位置向内周侧形成。换言之,毛细管腔33的最外周的位置伸长至比图16(b)所示的血浆成分18a和血细胞成分18b的分离界面18c更靠外周方向的位置而形成。
通过如上所述设定毛细管腔33的外周侧的位置,毛细管腔33的外周端浸渍于在分离腔23b中分离而得的血浆成分18a和血细胞成分18b,由于血浆成分18a的粘度比血细胞成分18b低,因此血浆成分18a优先被毛细管腔33吸出,可以经由连接流路30向计量流路38输送血浆成分18a。
此外,血浆成分18a被吸出后,血细胞成分18b也紧接着血浆成分18a被吸出,因此可以将毛细管腔33和连接流路30的到中途为止的通路用血细胞成分18b置换,计量流路38被血浆成分18a充满后,连接流路30和毛细管腔33内的液体的输送也停止,因此血细胞成分18b不会混入计量流路38。
因此,与现有的构成相比,可以将送液损失抑制到最低限度,因此能够降低测定所需的试样液量。
此外,图24中示出连接流路34及其周边的放大图,对该连接流路34及其周边进行详细说明。
以往,如图24(a)所示,设置与分离腔23c的最外周位置(r1)连接且出口的半径位置(r2)满足r1<r2的具有虹吸管形状的连接流路34,使得残留于分离腔23b、23c的试样液被吸至毛细管腔33而不输送至下一工序,试样液被吸至连接流路34内后,使转台101旋转而通过虹吸效应将残留于分离腔23b、23c内的试样液排出至溢流腔36b。但是,试样液为血液的情况下,在连接流路34内流动的血细胞成分18b的输送速度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必须预留血细胞成分18b到达连接流路34的出口为止的时间,再开始下一工序的旋转。后来发现这时先到达连接流路34的出口的血细胞成分18b的凝固在至下一工序为止的等待时间内被促进,开始下一工序的旋转时使连接流路34的出口堵塞而无法排出。为了避免该现象,通过使连接流路34的出口的位置(r2)进一步伸向外周侧,血细胞成分18b不会填充至连接流路34的出口,也可以抑制血细胞成分18b的凝固,但不适应分析用器件1的小型化。
在这里,该实施方式中,如图24(b)所示,从连接流路34的出口进一步朝周向和内周方向设有贮液部34a。通过这样设置贮液部34a,血细胞成分18b即使到达连接流路34的出口,也会流入贮液部34a,因此血细胞成分18b的输送不会停止于连接流路34的出口。
此外,形成为贮液部34a的宽度(w2)比连接流路34的宽度(w1)大,因此作用于血细胞成分18b的液体前端的表面张力的方向不会朝向同一方向,推进力分散。因此,血细胞成分18b在流入贮液部34a后输送速度下降,因此可以通过较少的区域来吸收输送速度的个体差异。
此外,如图24(c)所示,也可以从连接流路34的出口进一步朝内周方向设置贮液用连接流路34b。在贮液用连接流路34b的出口设有大气开放腔31a和其内部与大气连通的空气孔25n。
通过这样构成,可以获得与图24(b)的结构同样的效果。
-工序4-
将转台101沿顺时针方向(C2方向)旋转驱动后,如图18(b)所示,保持于计量流路38的血浆成分18a在大气开放腔31的位置断开,恰好规定量的血浆成分18a流入混合腔39,保持腔27内的稀释液8也经由虹吸管形状的连接流路41流入混合腔39。
此外,分离腔23b、23c和连接通路30、毛细管腔33内的试样液18经由虹吸管形状的连接流路34和防逆流通路35流入溢流腔36a。
-工序5-
接着,停止转台101的旋转,使分析用器件1处于图18(b)所示的位置,以40~80Hz的频率控制转台101而使分析用器件1产生±1mm左右的摇动,对由被输送至混合腔39内的稀释液8和血浆成分18a形成的作为测定对象的稀释血浆40进行搅拌。
-工序6-
然后,使分析用器件1处于图19(a)所示的位置,以80~200Hz的频率控制转台101而使分析用器件1产生±1mm左右的摇动,将保持于混合腔39的稀释血浆40输送至形成于比稀释血浆40的液面更靠近内周侧的位置的毛细管流路37的入口。图37(a)示出从混合腔39侧观察毛细管流路37的入口附近时的立体图。
被输送至毛细管流路37的入口的稀释血浆40通过毛细管力被吸出至毛细管流路37内,被依次输送至毛细管流路37、计量流路47a、47b、47c、溢流流路47d。
在这里,基于图25~图31对该实施方式的混合腔39的结构和溶液的输送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图25(a)是表示摇动前的混合腔39内的液面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5(b)是表示摇动后的混合腔39内的液面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5(c)是图25(b)所示的混合腔39的A-A剖视图。
混合腔39由从混合腔39的内周侧向最外周位置逐渐变窄的倾斜的壁面形成,以可将稀释血浆40保持于液面高度(d1)的方式构成,且采用在比液面高度d1更靠近内周的位置(d0)设置用于将稀释血浆40输送至下一工序的毛细管流路的入口37a的结构。还有,本实施方式中进行操作的混合腔39内的液量为数十微升左右。因此,作用于混合腔39的壁面的表面张力高,不易受到重力的影响。
以在图25(a)所示的操作腔121的位置进行摇动的情况为例,对保持于作为操作腔的混合腔39的稀释血浆40的动态进行说明。
如图25(b)所示,混合腔39内的稀释血浆40的液面因摇动的惯性力而左右移动,因此稀释血浆40逐渐形成被混合腔39的两侧的壁面牵拉的液面。
因此,被两侧的壁面牵拉的液面的高度因反复摇动而向混合腔的内周方向伸长,因此可以向毛细管流路的入口37a输送。
然而,以恒定的混合腔39的厚度(t1)形成的情况下,如图28(c)所示,稀释血浆40的液面沿天面(基底基板3侧的面)伸长,因此无法到达设于基底基板3与覆盖基板4的接合界面附近的毛细管流路的入口37a。
(实施例1)
因此,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图26所示的结构进行液面的控制。图26(a)是表示摇动前的混合腔39内的液面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6(b)是表示摇动后的混合腔39内的液面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6(c)是图26(b)所示的混合腔39的B-B剖视图。
混合腔29呈在比稀释血浆40的液面高度(d1)更靠近内周的位置(d2)设置阶差39a而使厚度扩大(t1<t2)的结构。
通过这样构成来进行摇动,对于在混合腔39的两壁面伸长的液面,液面的伸长被设于天面的阶差39a抑制,取而代之的是底面侧的液面以阶差39a为基点朝内周方向伸长。这是因为设置阶差39a而使表面张力作用于与液面的伸长方向不同的方向。因此,可以到达毛细管流路的入口37a。
然而,工序5中,必须将血浆成分18a和稀释液8保持在混合腔39内,通过摇动可靠地进行搅拌,因此必须使毛细管流路的入口37a的位置(d0)与液面位置(d1)的距离足够远,从而使液面不会在工序5的摇动中到达毛细管流路的入口37a而被吸出至毛细管流路37。特别是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处理数十微升的液量的情况下,仅采用图26所示的结构时,液面通过摇动而朝内周方向伸长的距离短,可能会无法使液面到达毛细管流路37的入口37a,或者无法使与毛细管流路的入口37a的距离足够远,导致稀释血浆40在搅拌中被吸出至毛细管流路37。
(实施例2)
基于图27对通过摇动而仅使混合腔39的一侧面的液面的伸长距离增加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7(a)是表示摇动前的混合腔39内的液面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7(b)是表示摇动后的混合腔39内的液面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7(c)是图27(b)所示的混合腔39的C-C剖视图。
混合腔39呈在与毛细管流路的入口37a所在的侧壁39d相对的侧壁39e上,于比稀释血浆40的液面高度(d1)更靠近内周的位置(d3)设置以朝内周方向进一步扩大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部39b的结构。
通过这样构成来进行摇动,对于沿着混合腔39的与毛细管流路的入口37a所在的侧壁39d相对的侧壁39e伸长的液面,液面的伸长被设于壁面的弯曲部39b抑制,毛细管流路的入口37a所在的壁面的液面进一步朝内周方向伸长。这是因为设置了弯曲部39b而使表面张力作用于与液面的伸长方向不同的方向。因此,即使毛细管流路的入口37a的距离足够远,也可以到达。
(实施例3)
图28中,组合图26的结构和图27的结构来进行液面的控制。关于图26所示的结构中的液面的动态,如基于图26和图27的说明所述。
(实施例4)
为了使分析用器件1进一步小型化,可考虑如图29(a)所示,在保持于混合腔39的稀释血浆40的液面附近形成计量流路38的出口。
保持于计量流路38的血浆成分18a通过由分析用器件1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被输送至混合腔39,这时以浸润覆盖基板4的表面的方式输送。由于一旦浸润后表面的表面张力下降,因此液体容易流动,所以使混合腔39摇动后,则如图29(b)所示,稀释血浆40也向血浆成分18a所经过的通路浸润扩散,达到计量流路38的出口而逆流至计量流路38。
因此,该实施方式中,进一步通过图30所示的结构进行液面的控制。
图30(a)中与图29(a)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在覆盖基板4设有凹部(follow)39c。凹部39c形成于比稀释血浆40的液面高度(d1)更靠近内周的位置,形成于覆盖基板4的表面中所有不希望浸润扩散的区域(计量流路38的出口周边、弯曲部39b的周边等)。这时,在毛细管流路的入口37a所在的壁面侧残留未形成凹部的宽度w的区域39f。
通过这样构成,即使使混合腔39摇动,也可以通过作用于凹部39c的阶差部分的表面张力来抑制液面向输送血浆成分18a时已浸润了的通路的扩散,可使稀释血浆40的液面到达毛细管流路的入口37a。
如果对形成于覆盖基板4的凹部39c的内表面预先通过拒水剂等进行拒水处理,则更加有效。
从混合腔39向毛细管流路37的稀释血浆40的吸出开始后,混合腔39内的液面状态如图31所示。
从混合腔39吸出稀释血浆40时,在图19(a)所示的位置附近进行摇动的方法的效率高,毛细管流路37的输送速度也因毛细管力和作用于流入毛细管流路37的稀释血浆的重力的同时作用而得到促进。
此外,通过在稀释血浆40经由毛细管流路到达计量流路47a、47b、47c和溢流流路47d期间反复进行摇动,可以通过摇动的惯性力抑制趋向附着于混合腔39的稀释血浆40的表面张力,因此输送速度进一步得到促进。
通过图25~图31说明的混合腔39的结构和溶液的输送方法的说明到此为止,下面基于图23和图33对本实施方式的分析用器件1的小型化进行说明。
图33(a)是保持腔37与混合腔39之间配置有溢流腔29c的情况的布局图。
如下配置:输送至保持腔27的稀释液8若超过规定量,则经由溢流流路28a流入溢流腔29a,再经由溢流流路28b流入溢流腔29c。
在这里,为了使分析用器件1小型化,溢流腔29c必须与保持腔27的外周位置邻接地形成。
对于混合腔39,血浆成分18a和稀释液8在图33(a)中从右侧输送而来,因此难以将混合而得的稀释血浆40从混合腔29的右侧输送至下一工序,必须向混合腔39的左侧输送。
然而,毛细管流路37必须通过溢流腔29c的外周侧向左侧展开,因此混合腔39的位置也由可配置毛细管流路37的半径位置确定。因此,通过将溢流腔29c配置于保持腔27与混合腔39之间,外形上它们之间的距离增大ΔR1而变为R2。
此外,毛细管流路37展开至内周位置的通路也对应于向外周配置的距离而延长,因此稀释血浆40的损失增加。
图33(b)是以朝周向伸长的方式配置溢流腔29a的情况的布局图。
由于以朝周向伸长的方式形成溢流腔29a,因此可以将混合腔39位置配置于内周侧而使其邻接于保持腔27,但由于溢流腔29a配置于左侧的区域,因此可展开毛细管流路37的内周位置朝外周方向挪动ΔR2。因此,可以配置下一工序所需的流路和腔的空间D1缩小ΔR2而变为D2,因此配置变得困难,结果外形上扩大ΔR2而变为R3。
因此,该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图33(c)所示的结构来实现分析用器件1的小型化。
图33(c)中,采用如下构成:输送至保持腔27的稀释液8若超过规定量,则经由溢流流路28a流入溢流腔29a,再向溢流腔29a的半径方向的外侧经由毛细管流路37、溢流腔29b、溢流流路28b,流入配置于最外周的溢流腔29c。
混合腔39邻接于保持腔27的外周位置配置,毛细管流路37以沿周向横穿溢流腔29与溢流腔29b之间的方式配置。即,相对于通过离心力朝外周方向输送的通路,设置通过毛细管力沿周向横穿的通路。
由于这样配置,因此进行稀释液8的计量时,如图23(a)所示,离心力作用于箭头Y的方向,所以通过溢流腔29a的稀释液不会流入与毛细管流路37的周向的一端连接的混合腔39,而是被输送至溢流腔29c。
此外,将稀释血浆40从混合腔39经由毛细管流路37输送至下一工序时,如图23(b)所示,毛细管力作用于箭头X的方向,所以可以在稀释血浆40不流入与毛细管流路37邻接形成的溢流腔29a、29b的情况下进行输送。
这时,输送至溢流腔29c和溢流腔29d的稀释液8随着分析用器件1的旋转的停止而被填充至与作为连通大气的大气侧溢流腔的溢流腔29e连接的作为大气侧溢流流路的溢流流路28d和溢流流路28b、28c,因此溢流腔29c、29d的两个出口与大气隔断而内部形成负压。因此,即使在进行摇动的同时将液体从混合腔39输送至毛细管流路37,稀释液8也不会从溢流腔29c流出,可以将稀释血浆40展开至下一工序。在溢流腔29c、29d内形成气泡51a、51b。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分析用器件1的结构,可以在不使用ΔR1和ΔR2等额外的区域的情况下配置必要的流路图案,因此可以实现分析用器件1的小型化。
还有,该实施方式中,计量稀释液8时所排出的液体的输送通路与将混合后的稀释血浆40输送至下一工序的通路交叉地配置,但并不是用于特别限定的工序的结构。
-工序7-
将转台101沿顺时针方向(C2方向)旋转驱动后,如图19(b)所示,保持于计量流路47a、47b、47c的稀释血浆40在作为与连通大气的大气开放腔50的连接部的弯曲部48a、48b、48c、48d的位置断开,恰好规定量的稀释血浆流入测定室52b、52c和保持腔53。
此外,这时保持于溢流流路47d的稀释血浆40经由防逆流通路55流入溢流腔54。此外,这时毛细管流路37内的稀释血浆40经由溢流腔29b、溢流流路28b流入溢流腔29c。
在计量流路47a的一部分的侧壁形成有凹部49而在弯曲部48a附近与大气开放腔50连通,因此弯曲部48a附近的附着于壁面的力减小,使弯曲部48a处的液体断开良好。
测定室52a~52c的形状为沿离心力作用的方向伸长的形状,具体来说,以分析用器件1的圆周方向的宽度自分析用器件1的旋转中心向最外周变窄的方式形成。
多个测定室52a~52c的外周侧的底部配置在分析用器件1的同一半径上,因此测定多个测定室52a~52c时不需要为不同的半径距离配置多个同一波长的光源112及与之对应的光检测器113,不仅可以削减装置的成本,而且可以在同一测定小室内使用多种不同的波长进行测定,因此可以通过根据混合溶液的浓度选择最适的波长来使测定灵敏度提高。
另外,在位于各测定室52a~52c的周向的侧壁的一侧壁以自所述测定室的外周位置向内周方向伸长的方式形成有毛细管区56a~56c。图19(b)中的F-F剖面示于图34。
毛细管区56b的可吸取容量形成为比可将保持于测定室52b的试样液全部收纳的容量少的容量。毛细管区56a、56c也同样,形成为比可将保持于各测定室52a、52c的试样液全部收纳的容量少的容量。
测定室52a~52c的光路长度根据由使各检查对象的成分与试剂反应后的混合溶液得到的吸光度的范围进行调整。
此外,在毛细管区56a、56b、56c内,如图35(a)所示,用于与各检查对象的成分反应的试剂58a1、58a2、58b1、58b2、58b3、58c1、58c2承载在形成于毛细管区56a、56b、56c内的试剂承载部57a1、57a2、57b1、57b2、57b3、57c1、57c2。图35(a)中的G-G剖面示于图35(b)。
试剂承载部57b1、57b2、57b3以与覆盖基板4的间隙比毛细管区56b与覆盖基板4的间隙窄的方式从毛细管区56b突出地形成。
因此,通过将试剂58b1、58b2、58b3涂布于该试剂承载部57b1、57b2、57b3,可以通过试剂承载部57b1、57b2、57b3与毛细管区56b的阶差来抑制试剂58b1、58b2、58b3的扩散,因此能够在不使种类不同的试剂相互混杂的情况下承载。
另外,试剂承载部57b1、57b2、57b3的间隙比毛细管区56b窄,因此吸入毛细管区56b的液体可靠地被填充至试剂承载部57b1、57b2、57b3,因而可以可靠地使试剂58b1、58b2、58b3溶解。
毛细管区56b以50~300μm左右的有毛细管力作用的间隙形成,因此试剂承载部57b1、57b2、57b3比毛细管区56b突出数十微米左右形成。毛细管区56a、56c也同样地构成。
-工序8-
接着,停止转台101的旋转,使分析用器件1处于图20(a)所示的位置,以60~120Hz的频率控制转台101而使分析用器件1产生±1mm左右的摇动,将保持于保持腔53的稀释血浆40经由以浸没于稀释血浆40的液面的方式形成于保持腔53的侧壁的连接部59通过毛细管力的作用输送至操作腔61。
然后,以120~200Hz的频率控制转台101,对如图36(a)所示的承载于操作腔61的试剂67a、67b与稀释血浆40进行搅拌,使稀释血浆40内所含的特定的成分与试剂反应。
此外,输送至测定室52b、52c的稀释血浆40通过毛细管力如图20(c)所示被吸至毛细管区56b、56c,这时开始试剂58b1、58b2、58b3、58c1、58c2的溶解,开始稀释血浆40内所含的特定的成分与试剂的反应。
如图36(a)所示,操作腔61相对于旋转轴心107与保持腔53的周向邻接地形成。操作腔61的与覆盖基板4的间隙形成为有毛细管力作用的间隙,试剂67a、67b承载于试剂承载部65a、65b。在操作腔61,于试剂67a、67b的周边、具体为试剂67a、67b之间形成有沿半径方向伸长的搅拌肋63。
如图36(b)所示,搅拌肋63与覆盖基板4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尺寸比操作腔61的与覆盖基板4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尺寸小。
此外,试剂承载部65a、65b以与覆盖基板4的间隙比操作腔61与覆盖基板4的间隙窄的方式从操作腔61突出地形成。
因此,试剂承载部65a、65b的间隙比操作腔61窄,因此流入操作腔61的液体可靠地被填充至试剂承载部65a、65b,因而可以可靠地使试剂67a、67b溶解。试剂承载部65a、65b比操作腔61突出数十微米左右形成。
在操作腔61的内周侧的侧方形成有腔62,腔62通过连通部60与保持腔53连接。腔62的与覆盖基板4的间隙形成为没有毛细管力作用的间隙。此外,腔62通过形成于连通部60附近的空气孔25h与大气连通。
保持腔53与操作腔61藉由从保持腔53的侧壁通过所述连通部60延伸的连接部59连接。连接部59的与覆盖基板2的间隙形成为有毛细管力作用的间隙。在这里,连接部59的前端伸长至比保持于保持腔53的稀释血浆40的液面相对于所述旋转轴心更靠近外周方向的位置而形成。
在操作腔61的外周侧形成有分离腔66,通过连接通路64连接。连接通路64的与覆盖基板4之间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尺寸为有毛细管力作用的间隙,限制为比作用于操作腔61的毛细管力大的尺寸。
操作腔61中,以稀释血浆40充满的空间和间隙的大小相同,但残留少量未充满稀释血浆40的空间61a。
图20(a)所示的状态下,稀释血浆40与试剂67a、67b接触,试剂67a、67b溶出至稀释血浆40。如果在该状态下使分析用器件1以旋转轴心107为中心进行规定角度的摇动,则操作腔61的稀释血浆40由于存在所述空间61a而在操作腔61中移动,在该搅拌时撞击搅拌肋53,因而更可靠地得到搅拌。藉此,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即使在试剂的比重大的情况下,也使试剂不会沉淀。
-工序9-
接着,将转台101沿顺时针方向(C2方向)旋转驱动后,如图20(b)所示,与操作腔61的试剂反应后的稀释血浆通过连接通路64流入分离腔66,再通过维持高速旋转而将操作腔61内生成的凝集物离心分离。在这里,该实施方式以将在使检查对象的成分与试剂反应时阻碍所述反应的成分于前一工序中排除的方式构成,通过在操作腔61使稀释血浆与试剂反应,从而对阻碍后一工序的反应的特定成分进行凝集处理,藉由在下一工序中进行离心分离来排除所述凝集物。
此外,保持于毛细管区56b、56c的试剂与稀释血浆的混合溶液通过离心力输送至测定室52b、52c的外周侧,从而进行试剂与稀释血浆的搅拌。
在这里,通过反复进行分析用器件1的旋转和停止的动作,可以促进试剂与稀释血浆的搅拌,因此与仅基于扩散的搅拌相比,可以可靠地在短时间内进行搅拌。
-工序10-
接着,使转台101的旋转停止后,稀释血浆40被吸至形成于分离腔66b的壁面的毛细管腔69,经由与毛细管腔69连通的连接流路70如图21(a)所示流至计量流路80,从而保持规定量。
此外,分离腔66内的含凝集物的稀释血浆40被吸入连接分离腔66与溢流腔81a的具有虹吸管形状的连接流路68内。
此外,输送至测定室52b、52c的试剂与稀释血浆的混合溶剂通过毛细管力再次被吸至毛细管区56b、56c。
如图21(a)所示,毛细管腔69的最外周的位置以浸没在保持于分离腔66的稀释血浆的方式朝外周方向伸长而形成。
通过这样形成毛细管腔69,上清的稀释血浆比比重大的沉淀物等优先地被毛细管腔69吸出,可以经由连接流路70向计量流路80输送除去了沉淀物的稀释血浆40。
-工序11-
将转台101沿顺时针方向(C2方向)旋转驱动后,如图21(b)所示,保持于计量流路80的稀释血浆40在作为与连通大气的大气开放腔83的连接部的弯曲部84的位置断开,恰好规定量的稀释血浆流入测定室52a。
此外,分离腔66和连接通路70、毛细管腔69内的稀释血浆40经由虹吸管形状的连接流路68流入溢流腔81a。
此外,保持于毛细管区56b、56c的试剂与稀释血浆的混合溶液通过离心力输送至测定室52b、52c的外周侧,从而进行试剂与稀释血浆的搅拌。
在这里,输送至溢流腔81a的稀释血浆40随着分析用器件1的旋转的停止而被填充至与连通大气的溢流腔81b连接的溢流流路82c,因此溢流腔81a的出口与大气隔断而内部形成负压。因此,可以防止稀释血浆40从溢流腔81a经连接流路68流出。
-工序12-
接着,使转台101的旋转停止后,输送至测定室52a的稀释血浆40通过毛细管力如图22(a)所示被吸至毛细管区56a,这时开始试剂58a1、58a2的溶解,开始稀释血浆40内所含的特定的成分与试剂的反应。
此外,输送至测定室52b、52c的试剂与稀释血浆的混合溶剂通过毛细管力再次被吸至毛细管区56b、56c。
-工序13-
将转台101沿顺时针方向(C2方向)旋转驱动后,如图22(b)所示,保持于毛细管区56a、56b、56c的试剂与稀释血浆的混合溶液通过离心力输送至测定室52a、52b、52c的外周侧,从而进行试剂与稀释血浆的搅拌。
对于输送至测定室52a的稀释血浆40,也通过反复进行工序11和工序12的动作来促进试剂与稀释血浆40的搅拌,因此与仅基于扩散的搅拌相比,可以可靠地在短时间内进行搅拌。
-工序14-
将分析用器件1沿逆时针方向(C1方向)或顺时针方向(C2方向)旋转驱动,在各测定室52a、52b、52c通过光源112与光检测器113之间时,演算部110读取光检测器113的检出值,算出特定成分的浓度。还有,工序7和工序11中稀释血浆40流入各测定室52a、52b、52c的时候,在各测定室52a、52b、52c通过光源112与光检测器113之间时,演算部110读取光检测器113的检出值,从而可以算出与试剂反应前的吸光度,因此通过将该吸光度作为测定室52a、52b、52c的参照数据用于演算部110的计算处理,可以改善测定精度。
(实施方式2)
上述实施方式1中,经由毛细管流路37将稀释血浆40输送至后一工序时,如图37(a)所示,使分析用器件1倾斜地停止在位于混合腔39的稀释血浆40与毛细管流路37的入口接触的位置,但像图37(b)所示的实施方式2这样在混合腔39的侧壁形成向混合腔39的底部延伸的毛细管流路37b的情况下,位于混合腔39的稀释血浆40可以经由毛细管流路37b输送至毛细管流路37的入口,因此可以不用使分析用器件1如图37(a)所示位于倾斜的位置。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测定室中通过光学方法读取信息而根据衰减量来测定成分,但在测定室中通过电学方法读取试剂与试样的反应产物的信息来测定成分的情况下也同样。
(实施方式3)
图38、图39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
该分析用器件在将具有微通道204a、204b的基底基板3和闭塞基底基板3的开口部的覆盖基板4粘合而构成这一点上与表示以往例的图59相同,但基底基板3中的计量室210相对于液体收纳室209的配置以及计量室210与溢流室211的连接与图61不同。
图38表示基底基板3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39表示其俯视图。
将溢流室211的流入口216与计量室210的溢流口214配置于同一旋转半径方向上,将溢流室211的流入口216与计量室210的溢流口214通过沿同一旋转半径方向延伸的第三毛细管通路217c连接。图39中的计量室210的L1表示采集恰好规定量的从液体收纳室209经由第一连接通路213a流入计量室210的试样液的状态的液面。流入计量室210的剩余部分的试样液超过第三毛细管通路217c的设置高度而流入溢流室211,使计量室210的试样液的采样量为规定量。
计量室210的最外周部通过具备配置于比溢流室211的流入口216与毛细管通路217的界面更靠近分析用器件的旋转轴心的位置的弯管的虹吸管形状的连接通路215与测定小室212连接。208为与大气连通的注入口,218、219为与大气侧连通的空气孔。还有,连接通路215以0.5mm~2mm的宽度、50μm~200μm的深度形成,但只要可以通过毛细管力将试样液填充至连接通路215内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由于这样构成,因此图61与图39相比较,可以削减图61中见于液体收纳室209的外周侧与计量室210的内周侧之间的空间S,图61为在分析用器件的有限的径向尺寸中设置1个测定小室212的情况,但该实施方式3的情况下,分析用器件的径向尺寸与图61相同时可以设置更多的测定小室212。此外,测定小室212的数量与图61同样即可的情况下,可以使分析用器件小型化。
还有,也可以在连接通路215的中途,于比计量室210的旋转半径方向的最外侧更靠外侧的位置与测定小室212之间如假想线所示设置毛细管阀222,将计量室210与测定小室212连接。
此外,液体收纳室209、计量室210、溢流室211、测定小室212的深度形成为0.3mm~2mm,但可以根据试样液的量和用于吸光度测定的条件(光路长度、测定波长、试样液的反应浓度、试剂的种类等)来进行调整。
还有,第一连接通路213a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尺寸与宽度方向的剖面尺寸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为比第三毛细管通路217c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尺寸与宽度方向的剖面尺寸小,使得通过第一连接通路213a的液体的流量比通过第三毛细管通路217c的液体的流量少。具体而言,通过使第一连接通路213a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尺寸为深度50μm~200μm的毛细管形状而呈比第三毛细管通路217c小的尺寸,将试样液从液体收纳室209输送至计量室210进行计量时,可以避免保持于连接通路215内的试样液的液面超过连接通路215的最内侧点而将计量中的试样液输送至测定小室212的现象,因此能够使计量工序更稳定。
(实施方式4)
图40、图41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
表示以往例的图61中,将溢流室211的流入口216配置于比计量室210的溢流口214更靠近旋转半径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将溢流室211的流入口216与计量室210的溢流口214通过毛细管通路217连接,但该实施方式4如图41所示,将溢流室211的流入口216配置于比计量室210的溢流口214更靠近旋转半径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将溢流室211的流入口216与计量室210的溢流口214通过第四毛细管通路217d连接。其他与图39相同,起相同作用的部分标记同一符号。
图41中的计量室210的L1表示采集恰好规定量的从液体收纳室209流入的试样液至计量室210的状态的液面,从液体收纳室209流入计量室210的剩余部分的试样液超过第四毛细管通路217d的设置高度而流入溢流室211,使计量室210的试样液的采样量为规定量。
由于这样构成,因此图61与图41相比较,在图41所示的实施方式4的情况下可以削减图61中见于液体收纳室209的外周侧与计量室210的内周侧之间的空间S,图61图示在分析用器件的有限的径向尺寸中设置1个测定小室212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实施方式4的情况下,分析用器件的径向尺寸与图61相同时可以设置更多的测定小室212。此外,测定小室212的数量与图61同样即可的情况下,可以使分析用器件小型化。
还有,该情况下也与图39所示的实施方式3的情况同样,也可以在连接通路215的中途,于比计量室210的旋转半径方向的最外侧更靠外侧的位置与测定小室212之间如假想线所示设置毛细管阀222,将计量室210与测定小室212连接。
此外,液体收纳室209、计量室210、溢流室211、测定小室212的以0.3mm~2mm的深度形成,但可以根据试样液的量和用于吸光度测定的条件(光路长度、测定波长、试样液的反应浓度、试剂的种类等)来进行调整。
还有,第一连接通路213a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尺寸与宽度方向的剖面尺寸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为比第四毛细管通路217d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尺寸与宽度方向的剖面尺寸小,使得通过第一连接通路213a的液体的流量比通过第四毛细管通路217d的液体的流量少。具体而言,通过使第一连接通路213a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尺寸为深度50μm~200μm的毛细管形状而呈比第四毛细管通路217d小的尺寸,将试样液从液体收纳室209输送至计量室210进行计量时,可以避免保持于连接通路215内的试样液的液面超过连接通路215的最内侧点而将计量中的试样液输送至测定小室212的现象,因此能够使计量工序更稳定。
(实施方式5)
上述的实施方式3和实施方式4中,将试样液注入液体收纳室209,但将以稀释液稀释检查对象而得的液体作为试样液的情况下,必须在基底基板3的液体收纳室209的上游侧设置对规定量的检查对象和规定量的稀释液进行混合的混合单元和从稀释液计量规定量的稀释液的计量室以及接收剩余的稀释液的溢流室等。该情况下,可以将与实施方式3或实施方式4中以计量室对试样液进行定量、将剩余的试样液接收于溢流室、将在计量室定量而得的试样液输送至计量室的后段的具体的结构部分相同的结构进一步设置在基底基板3的液体收纳室209的上游侧,以较少的空间来实施稀释液的定量和剩余的稀释液的接收。
作为具体例子,将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示于图42。
图42所示的分析用器件的基底基板3形成有计量稀释液并输送至混合室209c的第一组G1、计量血液并输送至混合室209c的第二组G2、将在混合室209c中混合而得的试样液输送至测定小室212的第三组G3。第一组G1、第二组G2、第三组G3的基本结构相同,稀释液保持部209a、血液保持部209b相当于实施方式3中的液体收纳室209。稀释液计量室210a、血液定量室210b、试样液计量部210c相当于实施方式3中的计量室210。稀释液溢流室211a、血液排出室211b、试样液溢流室211c相当于实施方式3中的溢流室211。
从注入口208a注入稀释液保持部209a的稀释液经由第一连接通路213a流入稀释液计量室210a。稀释液计量室210a中剩余的稀释液经由相当于实施方式3中的第三毛细管通路217c的第五毛细管通路217e流入稀释液溢流室211a。在稀释液计量室210a中定量后的稀释液经由虹吸管形状的第一连接通路215a流入混合室209c。
从注入口208b注入血液保持部209b的血液经由第二连接通路213b流入血液定量室210b。血液定量室210b中剩余的血液经由相当于实施方式3中的第三毛细管通路217c的第六毛细管通路217f流入血液排出室211b。在血液定量室210b中定量后的血液经由虹吸管形状的第二连接通路215b流入混合室209c。
混合室209c中混合了的规定量的血液和规定量的稀释液经由虹吸管形状的第三连接通路215c流入试样液计量部210c。试样液计量部210c中剩余的试样液经由相当于实施方式3中的第三毛细管通路217c的第七毛细管通路217g流入试样液溢流室211c。在试样液计量部210c中定量后的试样液经由虹吸管形状的第四连接通路215d流入测定小室212。
通过这样以沿同一半径延伸的第五毛细管通路217e连接稀释液计量室210a和稀释液溢流室211a,可以削减第一组G1中的稀释液保持部209a与稀释液计量室210a之间的空间。此外,通过以沿同一半径延伸的第六毛细管通路217f连接血液定量室210b和血液排出室211b,可以削减第二组G2中的血液保持部209b与血液定量室210b之间的空间。此外,通过以沿同一半径延伸的第七毛细管通路217g连接试样液计量部210c和试样液溢流室211c,可以削减第三组G3中的混合室209c与试样液计量部210c之间的空间,可将沿径向配置的室靠近内周方向配置,能够实现分析用器件的小型化。
还有,对于将试样液进行定量计量并接收剩余的试样液的情况或者将稀释液和试样液分别定量计量并分别接收剩余的稀释液和试样液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仅将稀释液定量计量并接收剩余的稀释液的情况下,也仅通过在实施方式3或实施方式4的结构中将试样液置换为稀释液就可以实施。
(实施方式6)
图43、图44、图45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
图43表示基底基板3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44表示其俯视图。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一个液体收纳室209分别设置各一个计量室210和溢流室211以及测定小室212,但该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一个液体收纳室209设置一个溢流室211和分别多个的第一、第二计量室210d、210e以及第一、第二测定小室212a、212b,这一点不同。
如图43和图44所示,相对于成为实施分析时的分析用器件的旋转轴心的旋转轴心107,基底基板3上,收纳作为分析对象的试样液的液体收纳室209设于最内周部。在比该液体收纳室209更靠近旋转半径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形成有第一计量室210d和第二计量室210e。第一计量室210d通过第一连接通路213a与液体收纳室209连接。第二计量室210e通过第二连接通路213b与液体收纳室209连接。
另外,在基底基板3上,于第一计量室210d与所述第二计量室210e之间形成有溢流室211,溢流室211的流入口216和第一计量室210d的第一溢流口214a通过沿同一旋转半径方向延伸的第一毛细管通路217a连接。此外,溢流室211的流入口216和第二计量室210e的第二溢流口214b通过沿同一旋转半径方向延伸的第二毛细管通路217b连接。
另外,第一计量室210d的最外周部通过具备配置于比溢流室211的流入口216与第一毛细管通路217a的界面更靠近分析用器件的旋转轴心的位置的弯管的虹吸管形状的第一连接通路215a与第一测定小室212a连接。第二计量室210e的最外周部通过具备配置于比溢流室211的流入口216与第二毛细管通路217b的界面更靠近分析用器件的旋转轴心的位置的弯管的虹吸管形状的第二连接通路215b与第二测定小室212b连接。第一、第二连接通路215a、215b以0.5mm~2mm的宽度、50μm~200μm的深度形成,但只要可以通过毛细管力将试样液填充至第一、第二连接通路215a、215b内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还有,第一、第二连接通路213a、213b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尺寸与宽度方向的剖面尺寸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为比第一、第二毛细管通路217a、217b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尺寸与宽度方向的剖面尺寸小,使得通过第一、第二连接通路213a、213b的液体的流量比通过第一、第二毛细管通路217a、217b的液体的流量少。具体而言,通过使第一、第二连接通路213a、213b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尺寸为深度50μm~200μm的毛细管形状而呈比第一、第二毛细管通路217a、217b小的尺寸,将试样液从液体收纳室209输送至计量室210进行计量时,可以避免保持于连接通路215内的试样液的液面超过连接通路215的最内侧点而将计量中的试样液输送至测定小室212的现象,因此能够使计量工序更稳定。
另外,溢流室211设有将厚度方向的剖面尺寸限制为有毛细管力作用的大小的槛部220。218a、218b、219a、219b、221为与大气侧连通的空气孔。通过将空气孔221形成于溢流室211的比槛部220更靠近内周侧的没有毛细管力作用的区域,从而使从第一、第二计量室210d、210e向溢流室211的剩余部分液体的流动顺利地进行。
图45(a)~图45(d)示出分析用器件的输送过程。
如图45(a)所示,从注入口208注入试样液并收纳于液体收纳室209,通过使分析用器件旋转,可以经由第一、第二连接通路213a、213b如图45(b)所示将试样液输送至第一、第二计量室210d、210e。输送至第一、第二计量室210d、210e的试样液中,从第一、第二溢流口214a、214b越过第一、第二毛细管通路217a、217b的试样液流入溢流室211。这时,第一、第二连接通路215a、215b内的试样液仅填充至与分析用器件的旋转轴心的旋转半径方向上的距离同自分析用器件的旋转轴心至溢流室211的流入口216与第一、第二毛细管通路217a、217b的界面为止的距离相当的位置。
如果第一、第二计量室210d、210e的填充结束后使分析用器件减速或停止,则如图45(c)所示,第一、第二连接通路215a、215b内毛细管力发挥作用,试样液充满至第一、第二测定小室212a、212b的入口。这时,由于第一、第二测定小室212a、212b的深度大,毛细管力与第一、第二连接通路215a、215b的毛细管力相比极小,因此试样液不会流入第一、第二测定小室212a、212b内。
此外,由于设有槛部220,因此使分析用器件减速或停止时,不会发生从溢流室211向第一、第二计量室210d、210e的试样液的逆流。
第一、第二连接通路215a、215b被试样液充满后,通过使分析用器件再次旋转,保持于第一、第二计量室210d、210e内的试样液如图45(d)所示藉由虹吸效应被输送至第一、第二测定小室212a、212b,在第一、第二测定小室212a、212b中分别实施分析。
由于像这样在基底基板3上相对于一个液体收纳室209适当地形成一个溢流室211和分别多个的第一、第二计量室210d、210e以及第一、第二测定小室212a、212b,因此分析用器件的径向尺寸与图61相同时,可以设置更多的测定小室212。
还有,也可以在第一、第二连接通路215a、215b的中途,于比第一、第二计量室210d、210e的旋转半径方向的最外侧更靠外侧的位置与第一、第二测定小室212a、212b之间如假想线所示设置毛细管阀222a、222b,将第一、第二计量室210d、210e与第一、第二测定小室212a、212b连接。
此外,液体收纳室209、第一计量室210d、第二计量室210e、溢流室211、第一测定小室212a、第二测定小室212b的深度形成为0.3mm~2mm,但可以根据试样液的量和用于吸光度测定的条件(光路长度、测定波长、试样液的反应浓度、试剂的种类等)来进行调整。
(实施方式7)
图46和图47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
该实施方式7示出将实施方式6的结构展开于基底基板3的分析用器件的具体例子。
由基底基板3和覆盖基板(图46和图47中未图示)2接合而得的该分析用器件中,点样于血液点样部223的血液经由在与覆盖基板4之间形成的微流路224被吸至血液保持部225。此外,设置于稀释液贮留部226的稀释容器(未图示)中放置有稀释液。如果在该状态下将分析用器件以旋转轴心107为中心旋转驱动,则血液经由血液分离部228在血液定量室229被定量。剩余的血液回收至血液排出部230。此外,稀释液在稀释液定量室231被定量。剩余的稀释液经由毛细管通路236回收至稀释液排出部232。在血液定量室229中定量而得的血液和在稀释液定量室231定量而得的稀释液在混合部233混合并被输送至液体收纳室209。
输送至液体收纳室209的作为所述试样液的稀释血液经由第一、第二连接通路213a、213b输送至第一、第二计量室210d、210e进行定量。剩余的稀释血液经由第一、第二毛细管通路217a、217b回收至溢流室211。通过使分析用器件再次旋转,在第一、第二计量室210d、210e定量而得的稀释血液从第一、第二计量室210d、210e经由虹吸管状的第一、第二连接通路215a、215b被输送至第一、第二测定小室212a、212b,在第一、第二测定小室212a、212b中分别实施分析。第一、第二测定小室212a、212b的内部设置有试剂234a、234b、234c。
该实施方式7中,以围在稀释液贮留部226的周围的方式弯曲地配置对稀释液进行定量计量的稀释液定量室231,且接收稀释液定量室231中产生的剩余的稀释液的稀释液排出部232也沿稀释液贮留部226的周围形成,连接该稀释液定量室231和稀释液排出部232的毛细管通路236与第一、第二毛细管通路217a、217b同样呈沿同一旋转半径方向延伸的形状,有利于分析用器件的小型化。另外,该情况下,连接稀释液贮留部226和稀释液定量室231的毛细管通路237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尺寸与宽度方向的剖面尺寸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为比毛细管通路236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尺寸与宽度方向的剖面尺寸小,使得通过连接通路237的液体的流量比通过毛细管通路236的液体的流量少。该实施方式7如下构成:液体收纳室209中剩余的试样液通过毛细管通路238经由稀释液排出部232接收于第三、第四测定小室212c、212d。
(实施方式8)
图48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
实施方式7和实施方式8中,在溢流室211形成槛部220来减小与覆盖基板4的间隙,从而限制为有毛细管力作用的大小,但也可以不设槛部220。
该图48中,溢流室211配置有具有吸水性的吸水性材料235,吸水性材料235吸取流入溢流室211的试样液,因而可以在使分析用器件减速或停止时防止从溢流室211向第一、第二计量室210d、210e的试样液的逆流。实施方式7的情况也同样。
(实施方式9)
图49~图54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
该分析用器件1的外观形状如图51所示呈圆盘状,以旋转轴心107为中心旋转驱动。该旋转驱动中的分析用器件1的姿态为:旋转轴心107倾斜,相对于水平面倾斜0°以上45°以下的规定角度。规定角度较好是在10°~45°的范围内。
如图52所示,分析用器件1由基底基板3与闭塞基底基板3的开口部的覆盖基板4通过粘接层300粘合而构成,所述基底基板3具有微通道的液体收纳室241、第一保持腔243、操作腔245、第二保持腔247、248等。
图49表示基底基板3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50表示其俯视图。图53表示图50的A-A剖视图、B-B剖视图、C-C剖视图。
在旋转轴心和基底基板3的第一保持腔243之间形成有液体收纳室241。试样液从贯通孔244注入液体收纳室241。液体收纳室241与第一保持腔243通过联络通路242连接。如图53(a)所示,联络通路242的与覆盖基板4的间隙形成为有毛细管力作用的间隙。
相对于旋转轴心与基底基板3的第一保持腔243的周向邻接地形成有操作腔245。操作腔245的与覆盖基板4的间隙形成为有毛细管力作用的间隙,承载有第一试剂249、250。在操作腔245,于第一试剂249、250的周边、具体为第一试剂249、250之间形成有沿半径方向伸长的搅拌肋251。搅拌肋251与覆盖基板4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尺寸比操作腔245的与覆盖基板4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尺寸小。在操作腔245的内周侧的侧方形成有腔252,腔252通过连通部253与第一保持腔243连接。腔252的与覆盖基板4的间隙形成为没有毛细管力作用的间隙。此外,腔252通过形成于第一保持腔243的贯通孔254与大气连通。
第一保持腔243与操作腔245藉由从第一保持腔243的侧壁通过所述连通部253延伸的连接部255连接。如图53(b)所示,连接部255的与覆盖基板4的间隙形成为有毛细管力作用的间隙。在这里,连接部255的前端伸长至比保持于第一保持腔243的试样液的液面相对于所述旋转轴心更靠近外周方向的位置而形成。更具体而言,连接部255的前端延长至第一保持腔243的最外周部分。
操作腔245的外周侧形成有第二保持腔247、248。第二保持腔247、248中的内周侧的第二保持腔247比外周侧的第二保持腔248深,第二保持腔247通过连接通路256连接。连接通路256的与覆盖基板4之间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尺寸如图53(c)所示为有毛细管力作用的间隙,限制为比作用于操作腔245的毛细管力大的尺寸。257为与大气连通的连通孔。第二保持腔248承载有第二试剂258。
图54(a)~(d)示出试剂的输送过程。
如图54(a)所示,将试样液283注入液体收纳室241后,如果将分析用器件1以旋转轴心107为中心旋转驱动,则试样液283藉由离心力通过联络通路242被输送至第一保持腔243。
在试样液283移动至第一保持腔243的状态下,如果使分析用器件1的旋转驱动减速或者如图54(b)所示使分析用器件1停止于第一保持腔243的最外周部位于下侧的状态,则位于第一保持部243的试样液283经由连接部255通过毛细管力如图54(c)所示被输送至毛细管力比该连接部255大的操作腔245。还有,试样液283被吸至操作腔245的状态下,操作腔245中以试样液283充满的空间和间隙的大小相同,但残留少量未充满试样液283的空间246。
该图54(c)所示的状态下,试样液283与第一试剂249、250接触,第一试剂249、250溶出至试样液。如果在该状态下使分析用器件1以旋转轴心107为中心进行规定角度的摇动,则操作腔245的试样液283由于存在所述空间246而在操作腔245中移动,在该搅拌时撞击搅拌肋53,因而更可靠地得到搅拌。藉此,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即使在试剂的比重大的情况下,也使试剂不会沉淀。
图54(c)中进行充分的搅拌后,如果将分析用器件1以旋转轴心107为中心旋转驱动,则操作腔245的试样液通过连接通路256流入第二保持腔247、248,如图54(d)所示保持于外周侧的第二保持腔248。外周侧的第二保持腔248承载有第二试剂258,因此如果在该图54(d)所示的状态下使分析用器件1以旋转轴心107为中心进行规定角度的摇动,则试样液中进一步溶入第二试剂258。
第二试剂258完全溶解后,使分析用器件1旋转的同时,如图52所示,使从光源259投射的光260透过外周侧的作为测定点的第二保持腔248的试样液,通过光检测器261读取来实施分析。
由于这样构成,因此即使是少量的试样液,也可以使试样液在第一保持腔243与操作腔245之间可靠地移动并使第一试剂249、250溶解。此外,可以将操作腔245的试样液输送至第二保持腔247、248并溶解第二试剂258,实现准确的测定。
(实施方式10)
实施方式9中,以将试样液注入液体收纳室241并在位于试样液输送的终止端的第二保持腔248进行检测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而图54和图55所示的实施方式10中示出在输送的中途设置第一保持腔243、操作腔245、第二保持腔247、248的分析用器件。
还有,起到与实施方式9同样的作用的部分标记同一符号。
该实施方式10的情况也与实施方式9的情况同样,通过基底基板3与覆盖基板4的粘合构成,图55和图56示出实施方式10的基底基板3。
该分析用器件中,将点样于血液点样部262的作为试样液的血液用放置于稀释液贮留部263的稀释液稀释,输送至测定部264、265、266、267、268、269,通过光检测器261适当地读取从光源259透过各测定部264~269的光260来实施分析。
点样于血液点样部262的血液经由在与覆盖基板4之间形成的微流路270被吸至血液保持部271。如果在该状态下将分析用器件以旋转轴心为中心旋转驱动,则血液经由血液分离部272在血液定量室273被定量。剩余的血液回收至血液排出部274。此外,稀释液在稀释液定量室275被定量。剩余的稀释液经由混合部276回收至排出部277。
在血液定量室273中定量而得的血液和在稀释液定量室275定量而得的稀释液在混合部276混合并向液体收纳室241输送。
向液体收纳室241输送的作为所述试样液的稀释血液在有毛细管力作用的稀释血液定量室278、279、280、281被定量。
通过使分析用器件再次旋转,在稀释血液定量室278~281定量而得的稀释血液被输送至测定部264~267。在有毛细管力作用的液体收纳室241中定量而得的稀释血液通过联络通路242被输送至第一保持腔243。第一保持腔243的稀释血液经由连接部255被吸至操作腔245。
操作腔245与实施方式9同样承载有试剂,但未图示。测定部264~266、268也承载有试剂。
通过在该状态下使分析用器件摇动,各试剂经搅拌而溶解,在分析用器件的旋转中测定吸光度。通过使分析用器件旋转,操作腔245的稀释血液经由连接通路256被输送至第二保持腔247。第二保持腔247的稀释血液的一部分移动至测定部268,并经由虹吸管形状的通路282输送至测定部269,在分析用器件的旋转中测定吸光度。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对用于从生物等采集的液体的成分分析的分析用器件的小型化和高性能化有用。

Claims (3)

1.一种分析用器件,具有将作为分析对象的试样液通过在绕旋转中心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向测定点输送的微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设有:
保持腔,在该保持腔中计量规定量的稀释液;
混合腔,在该混合腔中将所述试样液与从所述保持腔流入的规定量的稀释液混合;
溢流腔,超过规定量的剩余稀释液从所述保持腔流入所述溢流腔;以及
室,所述剩余稀释液从所述溢流腔流入所述室,
所述保持腔配置在比所述混合腔更靠近所述旋转中心的内周,
所述溢流腔和所述室朝向远离所述旋转中心的外周方向配置在所述保持腔和所述混合腔的一侧,
在所述溢流腔与所述室之间,形成有利用所述离心力使所述剩余稀释液沿所述外周方向流过的溢流流路,
所述分析用器件具有毛细管流路,该毛细管流路的一端与所述混合腔的出口连接,利用毛细管力将在所述混合腔中处理后的成分吸取,
所述毛细管流路的中途沿周向横穿经过所述溢流腔中途,
从所述保持腔利用所述离心力流入所述溢流腔的所述剩余稀释液通过所述离心力沿所述外周方向越过所述毛细管流路的间隙,然后通过所述离心力沿所述外周方向经过所述溢流流路而排出到所述室,
利用所述毛细管流路的毛细管力将在所述混合腔中处理后的试样液吸取,并从所述毛细管流路的另一端朝向所述测定点输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用器件,其特征在于,如下构成:在与大气连通的大气侧溢流腔与所述室之间设有通过第一溢流流路与所述室连通且通过第二溢流流路与所述大气侧溢流腔连通的隔断用溢流腔,从所述混合腔经由所述毛细管流路进行输送的过程中所述室和所述隔断用溢流腔的两出口与大气隔断而内部呈负压。
3.一种使用分析用器件的分析方法,通过微通道结构的流路的毛细管力和使分析用器件绕旋转中心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将取入所述分析用器件内部的作为分析对象的试样液与定量的稀释液混合处理,并朝向在所述分析用器件内部形成的测定点输送,并读取所述测定点中的反应液的信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析用器件内部形成有:
保持腔,在该保持腔中计量规定量的稀释液;
混合腔,在该混合腔中将所述试样液与从所述保持腔流入的规定量的稀释液混合;
溢流腔,超过规定量的剩余稀释液从所述保持腔流入所述溢流腔;以及
室,所述室与所述溢流腔分开,
将所述保持腔配置在比所述混合腔更靠近所述旋转中心的内周,
所述溢流腔和所述室朝向远离所述旋转中心的外周方向配置在所述保持腔和所述混合腔的一侧,
所述分析用器件配置有毛细管流路,该毛细管流路的一端与所述混合腔的出口连接,且所述毛细管流路的中途沿周向横穿所述溢流腔中途,
从所述保持腔利用所述离心力流入所述溢流腔的所述剩余稀释液通过所述离心力沿所述外周方向越过所述毛细管流路的间隙,然后通过所述离心力沿所述外周方向经过在所述溢流腔与所述室之间形成的溢流流路,并排出到所述室,
利用所述毛细管流路的毛细管力将在所述混合腔中处理后的试样液吸取,并利用所述毛细管流路,沿所述周向横穿所述溢流腔中途,并移送至所述毛细管流路的另一端,然后,从所述毛细管流路的另一端朝向所述测定点移送,
所述分析用器件读取所述测定点的反应液的信息。
CN201310470674.3A 2008-07-17 2009-06-30 分析用器件及使用该分析用器件的分析方法 Active CN1034875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85445A JP5376427B2 (ja) 2008-07-17 2008-07-17 分析用デバイス
JP2008-185445 2008-07-17
JP2008197121A JP5224961B2 (ja) 2008-07-31 2008-07-31 分析用デバイスと分析方法
JP2008-197121 2008-07-31
JP2008-295003 2008-11-19
JP2008295003A JP5376430B2 (ja) 2008-11-19 2008-11-19 分析用デバイスとこの分析用デバイスを使用した分析方法
JP2008-326739 2008-12-24
JP2008326739A JP5408992B2 (ja) 2008-12-24 2008-12-24 分析用デバイスとこの分析用デバイスを使用した分析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23769A Division CN101981455B (zh) 2008-07-17 2009-06-30 分析用器件及使用该分析用器件的分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87594A CN103487594A (zh) 2014-01-01
CN103487594B true CN103487594B (zh) 2015-02-18

Family

ID=41550145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64877.7A Active CN102981004B (zh) 2008-07-17 2009-06-30 分析用器件及使用该分析用器件的分析方法
CN2009801123769A Active CN101981455B (zh) 2008-07-17 2009-06-30 分析用器件及使用该分析用器件的分析方法
CN201310470674.3A Active CN103487594B (zh) 2008-07-17 2009-06-30 分析用器件及使用该分析用器件的分析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64877.7A Active CN102981004B (zh) 2008-07-17 2009-06-30 分析用器件及使用该分析用器件的分析方法
CN2009801123769A Active CN101981455B (zh) 2008-07-17 2009-06-30 分析用器件及使用该分析用器件的分析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9046503B2 (zh)
EP (1) EP2302396B1 (zh)
CN (3) CN102981004B (zh)
WO (1) WO20100077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24356B (zh) * 2012-05-21 2015-12-09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分析卡匣及其分析系统
EP2878951B1 (en) * 2012-07-24 2019-11-20 PHC Holdings Corporation Analyzing device
KR101446526B1 (ko) 2013-05-02 2014-10-08 주식회사 퀀타매트릭스 마이크로플루이딕 멀티-웰 기반의 세포배양검사 장치
KR101396110B1 (ko) 2013-10-30 2014-05-16 아주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장쇄 분지를 갖는 지방족 폴리카보네이트 및 이의 방향족 폴리에스터 공중합체
EP2942104A1 (en) * 2014-05-08 2015-11-11 Radisens Diagnostics Ltd. Sample applicator for point of care device
EP2952257A1 (en) * 2014-06-06 2015-12-09 Roche Diagnostics GmbH Rotatable cartridge for processing and analyzing a biological sample
KR101859860B1 (ko) 2014-06-06 2018-05-18 에프. 호프만-라 로슈 아게 생물학적 샘플을 분석하기 위한 계측 챔버를 갖는 회전 가능한 카트리지
EP2952258A1 (en) * 2014-06-06 2015-12-09 Roche Diagnostics GmbH Rotatable cartridge for analyzing a biological sample
WO2016002731A1 (ja) 2014-06-30 2016-01-07 パナソニックヘルスケア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試料分析用基板および試料分析装置
CN106662595B (zh) * 2014-06-30 2019-10-15 普和希控股公司 试样分析用基板、试样分析装置、试样分析系统及从含磁性颗粒的液体中去除液体的方法
US10309976B2 (en) 2014-06-30 2019-06-04 Phc Holdings Corporation Substrate for sample analysis, sample analysis device, sample analysis system, and program for sample analysis system
WO2016002729A1 (ja) 2014-06-30 2016-01-07 パナソニックヘルスケア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試料分析用基板、試料分析装置、試料分析システムおよび試料分析システム用プログラム
TWI550274B (zh) * 2014-08-20 2016-09-21 紹興普施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微流體檢驗裝置及其運作方法
JP6660305B2 (ja) * 2014-12-12 2020-03-11 Phc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試料分析用基板、試料分析装置、試料分析システムおよび試料分析システム用プログラム
EP3173149A1 (en) * 2015-11-26 2017-05-31 Roche Diagnostics GmbH Determining a quantity of an analyte in a blood sample
WO2017111128A1 (ja) * 2015-12-24 2017-06-29 パナソニックヘルスケア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試料分析用基板、試料分析装置、試料分析システムおよび試料分析システム用プログラム
EP3399319A4 (en) * 2015-12-28 2019-01-02 PHC Holdings Corporation Specimen analysis substrate, specimen analysis device, specimen analysis system, and program for specimen analysis system
US10222307B2 (en) * 2016-05-18 2019-03-05 Credo Biomedical Pte Ltd. Mixing and transfer device for materials used in b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assays
JP6419130B2 (ja) * 2016-10-31 2018-11-07 シス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測定用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送液方法
WO2018220135A1 (en) * 2017-05-31 2018-12-06 Biosurfit, S.A. Liquid handling, in particular metering
GB201806931D0 (en) * 2018-04-27 2018-06-13 Radisens Diagnostics Ltd An improved point-of-care diagnostic assay cartridge
CN108444760A (zh) * 2018-05-11 2018-08-24 石家庄禾柏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定量式试剂采集光盘
JP6992901B2 (ja) * 2018-08-06 2022-01-13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試料注入装置
JP7220106B2 (ja) * 2019-03-22 2023-02-09 シス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検出方法
CN109932523A (zh) * 2019-04-11 2019-06-25 石家庄禾柏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离心力的液体定量转移装置
CN110568202B (zh) * 2019-09-12 2022-05-24 重庆科技学院 一种自动分样定容免疫荧光定量快速检测微流控芯片
NO20201413A1 (en) 2020-12-21 2022-06-22 Spinchip Diagnostics As Processing cartridge
CN115112647B (zh) * 2022-08-25 2022-12-09 济南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 基于农药残留食品的检测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8020A (zh) * 2001-12-14 2005-05-18 爱科来株式会社 样品测量器具
CN1800858A (zh) * 2005-01-07 2006-07-12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化学分析装置和化学分析盒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134560A1 (de) * 1981-09-01 1983-03-17 Boehringer Mannheim Gmbh, 6800 Mannheim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steuern und mischen einer der zentrifugalkraft ausgesetzten fluessigkeitsstroemung
US4883763A (en) * 1984-05-03 1989-11-28 Abbott Laboratories Sample processor card for centrifuge
DE69130986T2 (de) * 1990-06-04 1999-09-30 Abaxis, Inc. Rotoren für die Analytik und Verfahren zur Analyse biologischer Fluide
AU4047493A (en) * 1992-04-02 1993-11-08 Abaxis, Inc. Analytical rotor with dye mixing chamber
US6235531B1 (en) * 1993-09-01 2001-05-22 Abaxis, Inc. Modified siphons for improved metering precision
EP0764266A4 (en) 1994-06-06 1998-08-05 Abay Sa MODIFIED SIPHONE TO IMPROVE DOSING ACCURACY
JP4521505B2 (ja) * 1999-10-19 2010-08-11 東レ株式会社 塗布ヘッドの清掃方法および清掃装置並びに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用部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US20020151078A1 (en) * 2000-05-15 2002-10-17 Kellogg Gregory J. Microfluidic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DE10313201A1 (de) 2003-03-21 2004-10-07 Steag Microparts Gmbh Mikrostrukturierte Trennvorrichtung und mikrofluidisches Verfahren zum Abtrennen von flüssigen Bestandteilen aus einer Flüssigkeit, die Partikel enthält
US7238269B2 (en) 2003-07-01 2007-07-0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Sample processing device with unvented channel
EP1669733B1 (en) * 2003-10-03 2019-01-16 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s Science Measuring chip
JP2005345160A (ja) 2004-05-31 2005-12-15 Advance Co Ltd 生体情報分析ユニット
JP2006010529A (ja) 2004-06-25 2006-01-12 Canon Inc 磁性粒子分離装置および分離方法
DE102004046396A1 (de) 2004-09-24 2006-04-13 Land Baden-Württemberg, vertreten durch das Ministerium für Wissenschaft, Forschung und Kunst Baden-Württemberg, vertreten durch den Minister Partikelsedimentations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Durchführen einer Partikelsedimentation
JP4403954B2 (ja) * 2004-11-24 2010-01-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攪拌装置とこれを用いた攪拌方法
JP4646204B2 (ja) 2005-01-27 2011-03-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検査対象受体、分取装置、及び分取方法
JP4673149B2 (ja) 2005-06-29 2011-04-20 ローム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チップの使用方法、マイクロ流路及びマイクロチップ
JP4619224B2 (ja) 2005-07-27 2011-01-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回転分析デバイス
JP4802925B2 (ja) 2005-08-19 2011-10-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分析用デバイス、およびこれを使用する分析装置
JP2007078786A (ja) 2005-09-12 2007-03-29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ディスプレイ用光学フィルム
JP2007093384A (ja) 2005-09-28 2007-04-12 Sharp Corp ハイブリッド基板、測定基板、データ基板、測定装置、再生装置、および測定再生装置
US8172455B2 (en) 2005-10-28 2012-05-08 Arkray, Inc. Liquid feeding method and cartridge to be used therein
JP4775039B2 (ja) 2006-03-03 2011-09-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流体チップ
JP4884038B2 (ja) * 2006-03-10 2012-02-22 東京応化工業株式会社 スリットノズル洗浄装置
JP2007330857A (ja) 2006-06-13 2007-12-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送液装置及び送液方法
EP2046992B1 (en) * 2006-08-02 2013-04-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hin film chemical analysis apparatus with membrane burst valve
US8512638B2 (en) * 2006-10-31 2013-08-20 Panasonic Corporation Microchip and analyzer using the same
US7854893B2 (en) * 2008-03-28 2010-12-21 Panasonic Corporation Analysis device and an analysis apparatus using the analysis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8020A (zh) * 2001-12-14 2005-05-18 爱科来株式会社 样品测量器具
CN1800858A (zh) * 2005-01-07 2006-07-12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化学分析装置和化学分析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02396A4 (en) 2015-10-21
CN101981455B (zh) 2013-07-03
CN102981004B (zh) 2014-01-01
US9962700B2 (en) 2018-05-08
US20150251183A1 (en) 2015-09-10
EP2302396A1 (en) 2011-03-30
CN101981455A (zh) 2011-02-23
US9046503B2 (en) 2015-06-02
CN103487594A (zh) 2014-01-01
EP2302396B1 (en) 2018-09-26
WO2010007733A1 (ja) 2010-01-21
US20110117665A1 (en) 2011-05-19
CN102981004A (zh) 2013-03-20
US20180221880A1 (en) 2018-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87594B (zh) 分析用器件及使用该分析用器件的分析方法
CN102099688B (zh) 分析用仪器
CN103487596B (zh) 使用分析用器件的分析方法
CN102695561B (zh) 样品处理盒以及在离心力下处理和/或分析样品的方法
JP4614992B2 (ja) 分析用デバイスとこれを使用する分析装置および分析方法
CN101883985B (zh) 分析用仪器和使用该分析用仪器的分析装置和分析方法
CN101772704B (zh) 分析用仪器和使用该分析用仪器的分析装置及分析方法
JP4752546B2 (ja) 遠心分離デバイス及び遠心分離方法
JP2010151447A (ja) 分析用デバイスとこの分析用デバイスを使用した分析方法
JP5376430B2 (ja) 分析用デバイスとこの分析用デバイスを使用した分析方法
JP5376436B2 (ja) 分析用デバイスを使用する分析装置および分析方法
JPWO2017047297A1 (ja) 解析容器
JP5273990B2 (ja) 分析用デバイスとこれを使用する分析装置および分析方法
JP2009092391A (ja) 分析用デバイスとこれを使用する分析装置および分析方法
JP2009092390A (ja) 分析用デバイスとこれを使用する分析装置および分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PANASONIC HEALTHCARE +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52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526

Address after: Ehime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Healthcare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0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s health medical treatment is controlled interest Co., Ltd.

Address before: Ehime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Healthcare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Pu Hei holding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s health medical treatment is controlled interest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