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81830A - 车辆外后视镜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外后视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81830A
CN103481830A CN201310226263.XA CN201310226263A CN103481830A CN 103481830 A CN103481830 A CN 103481830A CN 201310226263 A CN201310226263 A CN 201310226263A CN 103481830 A CN103481830 A CN 1034818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lic film
mirror device
outer mirror
shroud cover
co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2626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滨田健宏
岩月正和
春田幸一
齐藤贵文
冈本健吾
千叶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CB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CB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CBC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818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818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12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27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movable bodies
    • H01Q1/32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 H01Q1/325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antenna on the vehicle
    • H01Q1/3266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antenna on the vehicle using the mirror of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12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 B60R2001/1261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with antenna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27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movable bodies
    • H01Q1/32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 H01Q1/3208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lication wherein the antenna is used
    • H01Q1/3233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lication wherein the antenna is used particular used as part of a sensor or in a security system, e.g. for automotive radar, navigation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外后视镜装置。底面涂层、金属薄膜和表面涂层被应用到车辆门后视镜装置的护罩盖的基底构件的外表面,并且具体地通过气相沉积形成所述金属薄膜。因此,所述金属薄膜的膜厚度可以制成比当通过电镀形成金属膜的情况下的厚度薄,从而容易操纵所述金属薄膜的厚度。因此,当在所述护罩盖的外表面上形成所述金属薄膜时所述护罩盖不发生不必要的变形,或者可以抑制在所述护罩盖中发生的变形。

Description

车辆外后视镜装置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外后视镜装置,诸如安装在车辆外部的门后视镜或翼子板后视镜(fender mirror)。
背景技术
公开(JP-A)号为2011-51435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车辆门后视镜装置,该车辆门后视镜装置是车辆外后视镜装置的一方面。在车辆门后视镜装置中,镜主体(镜)和护罩盖(在专利文献1中被称为“外壳盖”)被附接到支架(在专利文献1中被称为“镜底座”)上,该支架附接到车辆的主体上。
例如根据车辆模型,对护罩盖的外表面进行不同着色。在护罩盖的外表面被构造成具有金属光泽的金属颜色的情况下,在护罩盖上进行诸如镀铬的电镀加工。
在通过这种电镀加工在护罩盖上形成金属膜的情况下,镀层的厚度尤其在批量生产中难以操纵(控制),此外,在电镀加工之后护罩盖变形。由于不仅在外表面上执行这样的电镀而且在内表面上也执行这样的电镀,故护罩盖整体变硬。因此,如上所述由于护罩盖通过电镀加工而造成变形,故难以将诸如护罩边缘和透镜的其他部件与护罩盖组装在一起。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旨在获得一种车辆外门后视镜装置,该装置被构造成包括护罩(visor)部件,该护罩部件形成有具有金属光泽的金属薄膜,该金属薄膜的厚度容易操纵,该金属薄膜不容易发生不必要的变形和硬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车辆外后视镜装置包括:镜,该镜直接或间接地通过附接到车辆主体的支架支撑;和护罩,该护罩通过被组装的多个护罩部件形成并且直接或间接地由该支架支撑,该镜在护罩的开口端侧设置在护罩的内部,以及通过气相沉积在至少一个护罩部件的外表面上形成金属薄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车辆外后视镜装置,由支架直接或间接支撑的镜借助支架被附接到车辆主体。通过组装多个护罩部件形成的护罩直接或间接地由该支架支撑,并且该镜在开口端侧设置在护罩的内部。
通过气相沉积,在构成护罩的至少一个护罩部件的外表面上形成金属薄膜。从而,护罩的外观呈现金属颜色,这改善了外观。如上文所述,通过气相沉积形成护罩部件的外表面的金属薄膜。从而,该膜的厚度可以被制成比在通过电镀在护罩部件的表面上形成金属膜的情况下的厚度薄,且容易操纵金属薄膜的厚度。
因此,在将金属薄膜形成到护罩部件的外表面期间,在护罩部件中没有发生不必要的变形(或者在护罩部件中发生的变形可以被抑制)。此外,金属薄膜的厚度可以比电镀情况下的膜厚度更薄,从而护罩部件即使当形成有金属薄膜时也没有过度硬化。与其他部件(例如其他护罩部件)的组装因此可以容易地执行。
应该注意,对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外后视镜装置的方位没有限制,只要其是设置在车辆车厢的外部的后视镜装置。因此,本发明可以被应用到所谓的“车辆门后视镜装置”,可以被应用到所谓的“车辆翼子板后视镜装置”,或者可以被应用到所谓的“车辆侧下方后视镜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车辆外后视镜装置是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其还包括:底面涂层,该底面涂层应用到所述至少一个护罩部件的外表面上以置于所述至少一个护罩部件和所述金属薄膜之间;和表面涂层,该表面涂层透明并且应用到金属薄膜的与底面涂层相反的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车辆外后视镜装置,底面涂层被施加到护罩部件外表面上,并且金属薄膜通过气相沉积形成在底面涂层上。此外,透明的表面涂层被施加到金属薄膜上。因此,在本发明的车辆外后视镜装置的至少一个护罩部件上形成包括底面涂层、金属薄膜和表面涂层的三个膜层。
应该注意,当通过普通的涂覆将涂层膜(该涂膜不是金属颜色)应用到护罩部件时,具有所需颜色的底涂层被施加到护罩部件的外表面,然后在底涂层的表面上形成透明的表面涂层。在本发明中,除了如上文所述能够使金属薄膜的膜厚度制得更薄外,该厚度还容易被操纵。
因此,底面涂层的膜厚度与金属薄膜的膜厚度之和可以被设定成基本上等于如上文所述的涂膜的底涂层的膜厚度。因此,同样的形状可以用于具有通过气相沉积形成有金属薄膜的金属颜色的外表面的护罩、以及用于具有通过涂覆形成非金属颜色的外表面的护罩,从而使得常见的模具能够用来模制各种护罩。
应该注意,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也可以提供有其他构造元件,只要该构造包括底面涂层、金属薄膜和表面涂层。例如,考虑到例如车辆颜色或者部件的耐用性,膜状中间涂层可以置于金属薄膜和表面涂层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车辆外后视镜装置是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其中金属薄膜被构造成包括铟(In)和锡(Sn)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车辆外后视镜装置,在至少一个护罩部件的外表面上形成的金属薄膜被构造成包括铟(In)和锡(Sn)中的至少一种。因此,应用到护罩部件的外表面上的金属薄膜呈现出金属的光泽,从而改善了外观。
应该注意,在本发明中,如上文所述,只要金属薄膜包括铟(In)和锡(Sn)中的至少一种,则对金属薄膜没有限制。因此,金属薄膜可以用铟构造而成,或者可以用锡构造而成。还可以利用铟合金或者锡合金进行构造。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车辆外后视镜装置是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其还包括天线,该天线设置在护罩的内部并且接收电磁波。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车辆外后视镜装置中,接收电磁波(无线电波)的天线被设置在护罩的内部。因此,天线可以接收从外部输出到护罩的电磁波。因此,发射器被设置在轮胎的内部并且输出包括诸如气压信息的电磁波,同时在护罩内的天线接收电磁波,由此能够从车辆车厢的内部监视轮胎的气压。
金属薄膜形成在构成护罩的护罩部件上。然而,通过气相沉积形成金属薄膜提供了所谓的“岛状结构”的金属薄膜,其中在该金属薄膜内形成微观的间隙,由此可以使电磁波通过这些间隙。因此,即使当天线设置在护罩的内部时,天线也可以接收从护罩的外部输出的电磁波。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到第四方面的车辆外后视镜装置中,形成有金属薄膜的多个区域可以形成在底面涂层上,且在这些区域之间形成间隙。
如上文解释的,在本发明的车辆外后视镜装置中,可以获得车辆外后视镜装置,该装置构造成包括形成有金属薄膜的护罩部件,该金属薄膜具有金属色泽并且该膜的厚度容易被操纵,在膜中不容易发生不必要的变形和硬化。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附图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车辆外后视镜装置的护罩部件的底面涂层、金属薄膜和表面涂层的结构的剖面;
图2是示出从正面侧观看的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车辆外后视镜装置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从正面侧观看的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车辆外后视镜装置的护罩内的构造的透视图;以及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车辆外后视镜装置的护罩内的构造的背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造
图2是示出从车辆的右侧的斜后方观看的、用作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车辆外后视镜装置的车辆门后视镜装置10的示意性总体构造的透视图。图3是示出从车辆的右侧的斜后方观看的车辆门后视镜装置10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图4是从车辆前侧观看的车辆门后视镜装置10的主要部分的背面视图。
车辆门后视镜装置10设置在车辆门的车辆前侧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的外部(图中未示出)。如图2到图4分别示出,车辆门后视镜装置10配备有用作支撑构件的支架12。通过将支架12附接到车辆门上,车辆门后视镜装置10被支撑在门上(车辆主体侧)。支架12设置有块状支撑部分14。支撑部分14形成为从支架12的支撑在门上的部分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向外凸出。支撑部分1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凸出端部分)形成基本上半圆柱形状。
如图4所示,在支架12中设置容纳装置16,主体部分18被附接到容纳装置16。容纳装置16支撑在支架12的支撑部分14上。容纳装置16能够相对于支架12旋转。主体部分18相对于支架12旋转,并且由此通过旋转容纳装置16来相对于车辆主体旋转。
作为构造护罩20的护罩部件之一的护罩主体22附接到容纳装置16上。护罩主体22配备有框形的边缘部分24,从边缘部分24连续地形成周壁26。底壁28形成在周壁26的与边缘部分24相反的一侧,将护罩主体22配置成整体朝向边缘部分24侧的有底的管形开口。护罩主体22的底壁28被附接到容纳装置16。
如图3所示,镜面调整装置30被设置在护罩主体22的内侧。镜面调整装置30设置有固定部分32,并且该固定部分32被固定到护罩主体22的底壁28上。倾斜体34被支撑在固定部分32上,且比固定部分32更接近护罩主体22开口侧。倾斜体34可以相对于固定部分32电动或手动倾斜。如图2所示,镜36安装在倾斜体34的与固定部分32相反的一侧。在镜36的镜面(反射面)面向护罩主体22的开口侧的状态下,镜36设置在护罩主体22的内部。通过相对于固定部分32倾斜镜面调整装置30的倾斜体34,镜36与倾斜体34整体倾斜,由此调整镜36的反射面的角度。
如图3所示,天线42也设置在护罩主体22的内部。天线42配备有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箱体44,例如通过将金属丝构件制成线圈形状而制成的天线主体容纳在箱体44的内部。天线42例如被构造成监控车辆轮胎气压的气压监控装置。气压监控装置包括附接到车轮轮胎的压力传感器,且压力传感器输出包括轮胎气压数据的电磁波(无线电波)。从压力传感器输出的电磁波由箱体44内的天线主体接收。天线主体通过电缆和通过设置在车辆中的控制器连接到设置在车厢内部的监控器,使得例如在监控器上显示轮胎气压信息。
如图2到图4分别示出,作为护罩部件之一的护罩盖50从护罩主体22的底壁28与边缘部分24相反的一侧安装到护罩主体22上。护罩盖50被构造成朝向护罩主体22的边缘部分24侧的有底开口。开口的形状被构造成与边缘部分24的外周形状相同,或者为类似的形状但略小于边缘部分24的外周形状。比镜36更接近底壁28侧的各个部件,尤其是设置在底壁28的与边缘部分24相反的一侧上的各个部件,如上文所述通过将护罩盖50安装到护罩主体22上而被护罩盖50遮盖。
在护罩盖50中形成有切口(缺口)部分62。切口部分62在护罩盖50的开口边缘上开口。透镜64对应于切口部分62被附接到护罩主体22。当护罩盖50被安装到护罩主体22上时,作为护罩部件之一的透镜64进入切口部分62,并且透镜64暴露于护罩盖50的外部。透镜64构成转向信号灯。当车厢中的驾驶员操作转向信号开关时,设置在护罩主体22上的转向信号灯的灯闪烁(发亮),来自该灯的光通过透镜64发出使得可以从外部看到发出的光。
图1示意性地示出护罩盖50的剖面结构。如图1所示,护罩盖50设置有构成主体部分的基底构件82。通过模制合成树脂形成该基底构件82,并且该基底构件形成护罩盖50的形状。在基底构件82的外表面(基底构件82的朝向护罩盖50的外部的面)处,形成底面涂层84。通过对基底构件82的外表面涂覆形成底面涂层84,并且底面涂层84被构造成厚度为小于或等于40μm。
在底面涂层84的与基底构件82相反的一侧上形成金属薄膜86。通过在底面涂层84的表面上执行铟(In)、锡(Sn)或它们的合金的气相沉积,而形成金属薄膜86,并且设定金属薄膜86的厚度为小于或等于1μm。因此,通过使用气相沉积形成金属薄膜86,护罩盖50的外表面呈现具有金属光泽的金属颜色。
此外,由于使用气相沉积形成金属薄膜86,故金属薄膜86呈现所谓的“岛状结构”,形成有金属薄膜86的很多区域(也就是已经气相沉积金属的区域)形成在底面涂层84上,并且在形成有金属薄膜86的各个区域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88。此外,由于金属薄膜86通过气相沉积形成,因此升华的金属难以到达护罩盖50的内部。因此,金属薄膜86基本上没有形成在护罩盖50的内侧。
进一步将透明的表面涂层90应用到金属薄膜86的与底面涂层84侧的相反的一侧。表面涂层90被涂覆的厚度小于或等于50μm。因此表面涂层90覆盖金属薄膜86。因此防止或抑制了对金属薄膜86的损害。
应该注意,底面涂层84的厚度基本上等于在将普通颜色涂层应用到护罩盖50的情况下(在该情况下没有形成金属薄膜86)的底涂层的厚度。表面涂层90具有的厚度还基本上等于在将普通颜色涂层应用到护罩盖50的情况下的表面涂层的厚度。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操作和有利效果
在如上文所述配置的车辆门后视镜装置10中,金属薄膜86通过气相沉积形成在构成护罩20的护罩盖50的外表面上。因此护罩20的外观呈现金属颜色,这改善了外观。如上文所述通过使用气相沉积在护罩盖50的外表面上形成金属薄膜86。因此,金属薄膜86的膜厚度可以比当通过电镀将金属膜形成在护罩盖50的表面上时更薄,从而很容易操纵(控制)膜的厚度。
因此,当在护罩盖50的外表面上形成金属薄膜86时,不会发生护罩盖50的不必要的变形(或者可以抑制护罩盖50发生的变形)。此外,如上文所述,金属薄膜86的厚度可以比使用电镀时制得更薄,同时护罩盖50即使在形成金属薄膜86时也没有硬化到极点,其中金属薄膜86的结构是如上文所述的岛状结构。因此,可以容易地将护罩盖50组装到护罩主体22上。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透镜64进入的切口部分62在护罩盖50上形成,同时切口部分62在护罩盖50的开口边缘上开口。因此,在常规的护罩盖中,在切口部分62一侧处的护罩盖50相对于在切口部分62另一侧处的护罩盖50可以变形并且被硬化,从而使护罩盖50组装到护罩主体22将变得困难,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将护罩盖50组装到护罩主体22将变得不可能,使得护罩盖50最后成为缺陷部件。
然而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不容易发生诸如上文所述的护罩盖50的变形。金属薄膜86具有岛状结构,此外其不会硬化到极点,从而即使假如在护罩盖50上发生轻微的变形,仍然可以将护罩盖50组装到护罩主体22上。因此,在护罩盖50中不容易产生缺陷,这提高了制造成品率,从而能够降低成本。
此外,在底面涂层84上形成金属薄膜86,该底面涂层84已经被应用到护罩盖50的基底构件82上。透明的表面涂层90进一步被应用到金属薄膜86上。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因此,在护罩盖50的基底构件82上形成三个膜层,即,底面涂层84、金属薄膜86和表面涂层90。
如上文所述,在通过普通涂覆(喷涂)将非金属颜色的涂层膜应用到护罩盖50的情况下,底面涂层84的厚度基本上等于所需颜色的施加到护罩盖50的基底构件82的外表面上的底涂层的厚度。此外,应用到金属薄膜86上的表面涂层90的厚度基本上等于在通过普通涂覆将非金属颜色的涂层膜施加到护罩盖50的情况下的表面涂层的厚度。与底面涂层84的厚度和表面涂层90的厚度相比,金属薄膜86的厚度充分小。
因此,底面涂层84、金属薄膜86和表面涂层90这三个膜层的总厚度可以被设定成基本上等于在通过普通涂覆将非金属颜色的涂层膜应用到护罩盖50的情况下的底涂层和表面涂层的总厚度。因此,具有金属颜色的外表面的护罩盖50与通过涂覆而具有的非金属颜色的外表面的护罩盖50可采用相同的形状,这使得常见的模具能够用来模制各种护罩盖50。
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在护罩主体22内部的天线42接收从外部输出到护罩20的电磁波。尽管护罩盖50上形成金属薄膜86,但金属薄膜86具有如上文所述的岛状结构,并且在金属薄膜86中形成的非常小的(微观的)间隙88(在形成有金属薄膜86的区域之间)。因此,即使金属薄膜86形成在护罩盖50上,电磁波能够通过金属薄膜86中的间隙88。因此,即使当天线42设置在护罩主体22的内部时,通过天线42仍可以接收从护罩20的外部输出的电磁波。
应该注意,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气相沉积中用以构造金属薄膜86的材料是铟(In)或锡(Sn)或者它们的合金,然而其不限于铟(In)或锡(Sn)或者它们的合金作为构造金属薄膜86的气相沉积的材料。可以使用的金属和合金的其他示例包括:例如铝(Al)、铬(Cr)、锌(Zn)、银(Ag)和镍(Ni)的金属和合金,以及还可以使用例如硅(Si)、钛(Ti)和镁(Mg)的氧化物或氟化物。
虽然有关形成金属薄膜86的方法没有特别详细地说明,除了真空气相沉积之外还可以应用物理气相沉积方法或者化学气相沉积方法,但是可以采用一般被称为“真空气相沉积”的任一方法。
此外,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这样的构造,其中底面涂层84、金属薄膜86和表面涂层90形成在护罩盖50的基底构件82的外表面上。然而,明显地,不同于底面涂层84、金属薄膜86和表面涂层90的构造也是可以的。例如,考虑到车辆颜色或者部件的耐用性,膜状的中间涂层可以形成在金属薄膜86和表面涂层90之间。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车辆外后视镜装置适用于车辆门后视镜装置10,然而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的车辆外后视镜装置,诸如车辆翼子板后视镜或者车辆侧下方后视镜装置。

Claims (5)

1.一种车辆外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外后视镜装置包括:
镜,所述镜直接或间接地通过附接到车辆主体的支架支撑;和
护罩,所述护罩通过被组装的多个护罩部件形成并且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所述支架支撑,所述镜在所述护罩的开口端侧设置在所述护罩的内部,以及通过气相沉积在至少一个所述护罩部件的外表面上形成金属薄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外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外后视镜装置还包括:
底面涂层,所述底面涂层被应用到至少一个所述护罩部件的外表面以便置于至少一个所述护罩部件和所述金属薄膜之间;和
表面涂层,所述表面涂层是透明的并且应用到所述金属薄膜的与所述底面涂层相反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外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薄膜被构造成包括铟和锡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外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外后视镜装置还包括天线,所述天线设置在所述护罩的内部并且接收电磁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外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有所述金属薄膜的多个区域形成在所述底面涂层上,并且在所述区域之间形成间隙。
CN201310226263.XA 2012-06-12 2013-06-07 车辆外后视镜装置 Pending CN10348183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33081A JP2013256187A (ja) 2012-06-12 2012-06-12 車両用アウタミラー装置
JP2012-133081 2012-06-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81830A true CN103481830A (zh) 2014-01-01

Family

ID=49714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26263.XA Pending CN103481830A (zh) 2012-06-12 2013-06-07 车辆外后视镜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328339A1 (zh)
JP (1) JP2013256187A (zh)
CN (1) CN10348183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02932B (zh) * 2012-08-31 2017-03-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门
KR102199201B1 (ko) * 2019-05-13 2021-01-07 주식회사 아이유플러스 사각지대를 감시하는 독립형 사이드미러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12324A (ja) * 2001-01-11 2002-07-31 Hashimoto Forming Ind Co Ltd 金属光輝色を呈する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2003040043A (ja) * 2001-07-26 2003-02-13 Giken Co Ltd 金属調自動車用内外装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40032638A1 (en) * 1999-07-09 2004-02-19 Tonar William L. Electrochromic devices with thin bezel-covered edge
JP2006005515A (ja) * 2004-06-16 2006-01-05 Altia Hashimoto Co Ltd 電波等の透過装置
CN1838480A (zh) * 2005-03-24 2006-09-27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51235B1 (en) * 1995-06-30 1999-05-06 Toyoda Gosei Co., Ltd. Flexible metallized products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UPR381201A0 (en) * 2001-03-19 2001-04-12 Schefenacker Vision Systems Australia Pty Ltd Improved pivot assemblies
WO2008051910A2 (en) * 2006-10-24 2008-05-02 Donnelly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for exterior mirror
JP2007130876A (ja) * 2005-11-10 2007-05-31 Toyoda Gosei Co Ltd 透明装飾品
JP4847311B2 (ja) * 2006-12-25 2011-12-2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JP2008189168A (ja) * 2007-02-06 2008-08-21 Sakae Riken Kogyo Co Ltd 発光体を内部に有するドアミラー装置
JP5483280B2 (ja) * 2010-03-16 2014-05-07 株式会社フク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加飾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32638A1 (en) * 1999-07-09 2004-02-19 Tonar William L. Electrochromic devices with thin bezel-covered edge
JP2002212324A (ja) * 2001-01-11 2002-07-31 Hashimoto Forming Ind Co Ltd 金属光輝色を呈する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2003040043A (ja) * 2001-07-26 2003-02-13 Giken Co Ltd 金属調自動車用内外装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005515A (ja) * 2004-06-16 2006-01-05 Altia Hashimoto Co Ltd 電波等の透過装置
CN1838480A (zh) * 2005-03-24 2006-09-27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256187A (ja) 2013-12-26
US20130328339A1 (en) 2013-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77503B2 (en) Plated resin produc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lated resin product
EP0751235B1 (en) Flexible metallized products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10191348B2 (en) Electro-optic element
US8783882B2 (en) Extended field of view exterior mirror element for vehicle
US20030011909A1 (en) Consolidated exterior sideview mirror assembly incorporating an in-mold film process
US8794774B2 (en) Vehicle mirror assembly with wide angle element
CN103481830A (zh) 车辆外后视镜装置
JP2019524536A (ja) 車両用レドーム
US7025469B1 (en) Vehicle rear-view mirror with wide viewing angle and reduced image distortion
US10273576B2 (en) Gloss degree adjustment of plastics substrates having a metallic finish
JP3571021B2 (ja) 反射防止成形品とその製造方法、反射防止成形品用金型
EP4119511A1 (en) Vehicle glass, frame memb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vehicle glass
CN111148857A (zh) 具有支承pvd沉积的涂层的纹理化表面的装饰部件和/或其制造方法
EP1739205A2 (en)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vehicle mirrors
CN115476778A (zh) 主体透明式无缝集成激光雷达的汽车饰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2423963B (zh) 具有补偿层的塑料装饰板
CN115739572A (zh) 遮镀治具的制作方法、遮镀治具及遮镀方法
US10737530B2 (en) Two-shot molding for selectively metalizing parts
JP2013147064A (ja) ミラー装置
JPH06171358A (ja) 車両の樹脂製ウィンド構造
KR20210002490A (ko) 전자파 투과성 금속 광택 물품
US11795563B2 (en) Selective metallized translucent automotive components by laser ablation
JPH0512883Y2 (zh)
JP2006026948A (ja) 表面光輝処理された成形品及び表面光輝処理方法
US8041442B2 (en) Process for selecting surrogate par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