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60610A - 接收装置、接收方法、程序及接收系统 - Google Patents

接收装置、接收方法、程序及接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60610A
CN103460610A CN2012800150652A CN201280015065A CN103460610A CN 103460610 A CN103460610 A CN 103460610A CN 2012800150652 A CN2012800150652 A CN 2012800150652A CN 201280015065 A CN201280015065 A CN 201280015065A CN 103460610 A CN103460610 A CN 1034606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signal
frequency band
unit
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506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60610B (zh
Inventor
冈本卓也
高桥宏雄
後藤友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4606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606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606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6061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66Acquisition of further OFDM parameters, e.g. bandwidth, subcarrier spacing, or guard interval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JTUNING RESONANT CIRCUITS; SELECTING RESONANT CIRCUITS
    • H03J7/00Automatic frequency control; Automatic scanning over a band of frequencies
    • H03J7/02Automatic frequency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6Circuits
    • H04B1/26Circuits for superheterodyne receivers
    • H04B1/28Circuits for superheterodyne receivers the receiver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three or mor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HBROADCAST COMMUNICATION
    • H04H20/00Arrangements for broadcast or for distribution combined with broadcast
    • H04H20/65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ransmission systems for broadcast
    • H04H20/76Wired systems
    • H04H20/77Wired systems using carrier wav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HBROADCAST COMMUNICATION
    • H04H40/00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eiving broadcast information
    • H04H40/18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circuits 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eiving
    • H04H40/27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circuits 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eiv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oadcast systems covered by groups H04H20/53 - H04H20/95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1Structure of client; Structure of client peripherals
    • H04N21/426Internal components of the client ; Characteristic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44Receiver circuitry for the reception of television signals according to analogue transmission standards
    • H04N5/455Demodulation-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ircuits Of Receivers In General (AREA)
  • Superheterodyn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在接收具有可变频带的信号的情况中能够改善接收性能的接收装置、接收方法、程序及接收系统。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接收装置包括:解调单元,其被配置为在第一频率与第二频率不同的情况中将接收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其中第一频率为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第二频率为在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一部分中包含的期望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以及所述基带信号的直流成分的频率位于所述第二频率附近。本发明技术可应用于接收DVB-C2的OFDM信号的接收器。

Description

接收装置、接收方法、程序及接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尤其在接收具有可变频带的信号的情况中能够改善接收性能的接收装置、接收方法、程序及接收系统。
背景技术
在地面数字广播中,例如,通常将信道(物理信道)定义为以恒定频率间隔隔开,以传输具有由法律和法规规定的带宽的独立信号。考虑到信道间干扰等,在信道之间建立具有预定带宽的防护频带。
例如,在作为欧洲地面数字广播标准的DVB-T/T2的情况中,如图1A所示,每个信道的带宽是8MHz。基于传输具有该预定带宽的信号的前提设计接收器。
例如,在干扰波存在于一些信道(物理信道)的一部分中的情况中,利用这种传输系统传输信号的传输操作员选择不使用其中存在干扰波的整个频带。这导致对频带的浪费使用。
同时,作为欧洲第二代缆线数字广播标准的在2010标准化的DVB-C2包括这样的布置,其被配置为避免这样的对频带的浪费使用(非专利文献1)。
如图1B所示,DVB-C2支持数据片段的概念,并且将预定数目的该数据片段组合以构成C2系统。每个数据片段具有3408以下的载波的带宽并且可以被自由组合,只要满足由标准指定的条件。
另外,DVB-C2支持陷波(notch)概念。传输操作员将由于外部干扰等导致的不可用的频带定义为陷波,并且C2系统可以包括以子载波为单位表达的关于陷波位置的信息。
图2A为示出DVB-T/T2信号的实例的视图,以及图2B为示出DVB-C2信号的实例的视图。在图2中,水平轴指示频率。将对DVB-C2的信号进行描述。
如图2B中的线包围的部分所示,C2系统包括前同步符号和数据符号。根据该标准,一个C2系统是具有达到大约3.5GHz的带宽的信号。
前同步符号是用于传输称为L1信令部分2数据(L1信息)的传输控制信息的符号。将在下文详细描述L1信息。利用前同步符号以3408个载波的周期(OFDM(正交频分复用)的3408个子载波的周期)重复传输相同的信息。该3408个载波对应于7.61MHz频带。
数据符号是用于传输诸如程序数据的TS(传输流)的符号。数据符号对每个数据片段被分割。例如,数据片段1(DS1)和数据片段2(DS2)传输不同的程序数据段。关于每个数据片段的参数,诸如数据片段数目,被包含在L1信息中。
图2B中以黑色绘出的部分表示陷波。所述陷波为用于FM广播、警用无线电、军事无线电等的频带,但是不用于传输C2系统信号。在从传输器输出的传输信号中,陷波时段为无信号时段。存在两种陷波,即,在带宽中具有少于48个载波的窄带陷波和在带宽中具有48个以上载波的宽带陷波。关于每个陷波的参数,诸如陷波数及其带宽,被包含在L1信息中。
从而,DVB-C2信号包括带宽可变的“数据片段”和“陷波”。接收器需要对OFDM信号解调,其中基本根据传输侧选择所述OFDM信号的带宽。在DVB-C2,存在期望数据片段的宽度可能小于3408个载波的情况。在信道扫描期间从L1信息获取期望数据片段的载波数。
通过在如图3A所示的具有固定带宽(3409个载波)的调谐窗口内接收信号,而执行在接收器中的接收处理。通过来自传输侧的L1信息指定适用于接收期望数据片段的信号的调谐窗的中心位置(中心频率)。
在接收器中,通过利用具有由传输侧指定的频率的信号执行正交解调而对OFDM信号解调。基于从解调获得的L1信息对程序数据解码。
引用列表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DVB-C2标准[数字视频广播(DVB);用于缆线系统的第二代数字传输系统的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DVB-C2)]DVB文档A138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将解决的问题
通常,可通过将OFDM信号下变频到通过传输侧指定频率的基带信号,而对期望数据片段的OFDM信号解调。这可以根据在L1信息中包含的OFDM信号的放置信息解调接收信号并检索需要的部分(即OFDM信号)而实现。OFDM信号用于传输构成期望数据片段的数据符号。
然而,在期望数据片段是DVB-C2的依赖静态DS且陷波(宽带陷波)被包括在接收信号的频带中的情况中,有时可以不执行解调。这里,表述“依赖静态DS”表示,作为其它数据片段的从属的数据片段,由于仅在动其它数据片段(DS)的频带获得L1信息后才可以解调所述依赖静态DS。
依赖静态DS是与一组其它数据片段分离的数据片段,诸如如图2B所示的DS8。依赖静态DS有时包括一个数据片段,有时包括含多个数据片段的一组数据片段。
在接收依赖静态DS的情况中,无论如何选择调谐窗,存在宽带陷波,其在接收信号的频带内或C2系统的频带外部的一部分,如图3B所示。即使接收并解调包括依赖静态DS的频带,也不能确保可以解码L1信息。同时,应注意,在DVB-C2中,仅在将要接收的数据片段是依赖静态DS的情况中,宽带陷波基本被包括在接收信号的频带中。
例如,在依赖静态DS的频带位于偏置到接收信号的频带中的高频带或低频带的位置中的情况中,可能不能正确执行解调。如下文所述,当解调OFDM信号时,通过利用OFDM符号校正载波频率误差而计算GI相关性。然而,如果当依赖静态DS的频带位于偏置位置时存在任何时钟频率误差,则可能不能获得正确的校正值。
考虑上述情况提出本发明,本发明涉及在接收具有可变频带的信号的情况中改善接收性能。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接收装置包括:解调单元,被配置为在第一频率与第二频率不同的情况中将接收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其中所述第一频率为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所述第二频率为在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一部分中包含的期望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以及所述基带信号的直流成分的频率位于所述第二频率附近。
接收装置可以是IC芯片、包括IC芯片的部件、或包括含IC芯片的部件的装置。
期望信号的频带可以包括将要接收的信号的频带和与将要接收的信号的频带相邻的相邻信号的频带。
在所述第一频率与第二频率不同的情况中,当将要接收的信号的两端的任一端与所述相邻信号相邻时,所述解调单元可以将所述接收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
另外,可以提供设置单元,以基于在所述接收信号中包含的传输控制信息指定所述第一频率和第二频率,并设置将成为基带信号的直流成分的频率。在该情况中,所述解调单元可以根据由所述设置单元设置的频率转换所述接收信号。
另外,可以提供接收单元,以接收在预定频带中具有固定带宽的信号,所述预定频带包括用于传输所述传输控制信息的信号的带宽。在该情况中,所述解调单元可以将由接收单元接收的接收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
另外,可以提供处理单元,以抑制在除期望信号的频带之外的频带中的信号。在该情况中,所述解调单元可以将信号已经受到处理单元的抑制的接收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
中心频率为第一频率的频带可以是DVB-C2调谐窗的频带,以及所述期望信号的频带可以是OFDM信号的频带,所述OFDM信号至少部分地包括将接收的数据片段的OFDM信号。
在期望信号的频带介于C2系统外部的频带与陷波的频带之间的情况中,所述解调单元可以将接收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所述基带信号的直流成分的频率相比于期望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将更接近C2系统外部的频带。
发明效果
本发明可在接收具有可变频带的信号的情况中改善接收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DVB-T/T2和DVB-C2信号的频谱的视图;
图2为示出C2系统的实例的视图;
图3为示出接收信号的实例的视图;
图4为示出接收装置的第一示例结构的框图;
图5为示出L1信息中包括的参数的视图;
图6为示出接收信号的实例的视图;
图7为描述信号的频率转变的视图;
图8为示出传输信号的实例的视图;
图9为示出接收信号的示例频带的视图;
图10为示出接收信号的另一个示例频带的视图;
图11为描述接收装置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2为详细示出接收装置的示例结构的框图;
图13为示出GI相关性计算单元的示例结构的框图;
图14为示出在图13所示的各个位置观测的信号的实例的视图;
图15为示出在图13所示的各个位置观测的信号的其它实例的视图;
图16为示出OFDM信号波形的视图;
图17为示出无误差的OFDM信号波形的视图;
图18为示出具有载波频率误差的OFDM信号波形的视图;
图19为示出具有时钟频率误差的OFDM信号波形的视图;
图20为示出频率与相位差之间的关系的视图;
图21为示出频率与相位差之间的关系的另一个视图;
图22为示出频率与相位差之间的关系的再一个视图;
图23为示出接收装置的第二示例结构的框图;
图24为示出接收装置的第三示例结构的框图;
图25为示出接收信号的频带的另一个实例的视图;
图26为示出接收系统的示例结构的视图;以及
图27为示出计算机的示例结构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将以下面的顺序进行描述。
1.接收装置的配置和操作
2.效果
3.修改实例
<接收装置的配置和操作>
[接收装置的示例结构]
图4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的第一示例结构的框图。
如图4所示的接收装置1为能够接收DVB-C2信号的低IF接收器。接收装置1包括RF调谐器11、解调单元12以及MPEG解码器13。
RF调谐器11包括频率转换单元21和振荡器22。解调单元12包括正交解调单元31、振荡器32、FFT计算单元33、均衡单元34、ECC处理单元35、以及频率设置单元36。将表示经缆线电路输入到接收装置1的DVB-C2的OFDM信号的RF信号输入到RF调谐器11中的频率转换单元21。
RF调谐器11中的频率转换单元21接收输入RF信号,并基于从振荡器22提供的信号转换RF信号的频率。频率转换单元21向正交解调单元31输出通过频率转换获得的IF信号。
振荡器22根据调谐窗生成预定频率的信号以将该信号输出到频率转换单元21。
解调单元12中的正交解调单元31基于从振荡器32提供的信号对从频率转换单元21提供的IF信号进行正交解调。正交解调单元31向FFT计算单元33输出通过执行正交解调获得的基带信号。基带信号是表示各个符号的时域信号,所述符号诸如构成C2系统的前同步符号和数据符号。
振荡器32生成具有由频率设置单元36设置的频率的信号,并将该信号输出到正交解调单元31。
FFT计算单元33对从正交解调单元31提供的基带信号执行FFT计算,并将频域信号输出到均衡单元34。
均衡单元34从自FFT计算单元33提供的频域信号提取导频符号,并基于提取的导频符号估计传输信道特征。均衡单元34基于估计的传输信道特征从信道移除失真,并均衡从FFT计算单元33提供的频域信号,并然后将均衡的信号输出到ECC处理单元35。
ECC处理单元35基于从均衡单元34提供的均衡的信号中包含的BCH和LDPC代码对每个符号的数据执行误差校正解码。从ECC处理单元35输出通过误差校正解码获得的L1信息和TS数据,并提供到频率设置单元36和MPEG解码器13。
例如,在横跨接收信号的频带包括OFDM信号的情况中,频率设置单元36基于从ECC处理单元35提供的L1信息向振荡器32输出期望数据片段的中心频率的信息。期望数据片段是将要接收的数据片段。
图5为示出L1信息中包括的参数的视图。将对主要参数进行描述。
第三行中的“START_FREQUENCY”表示用作C2系统的开始位置的频率。开始位置由从0Hz开始的绝对频率表示。第四行中的“C2_BANDWITH”表示C2系统的带宽。
第八行中的“NUM_DSLICE”表示C2帧中包含的数据片段的数目。第九行中的“NUM_NOTCH”表示C2帧中包含的陷波的数目。第10至45行的参数为用于各个数据片段的参数。
第11行中的“DSLICE_ID”表示C2系统中的数据片段的ID。第12行中的“DSLICE_TUNE_POS”表示基于由“START_FREQUENCY”表示的频率的数据片段的中心频率。
第46至50行的参数为用于各个陷波的参数。第47行中的“NOTCH_START”表示基于由“START_FREQUENCY”表示的频率的陷波的位置。第48行中的“NOTCH_WIDTH”表示陷波的带宽。
频率设置单元36基于“DSLICE_TUNE_POS”执行诸如指定将要接收的期望数据片段的中心频率的处理。
MPEG解码器13对存储在构成从ECC处理单元35提供的TS的TS包中的数据进行解码,并将解码的数据提供到后续阶段。存储在TS包中的数据以预定压缩方法(诸如MPEG2)压缩。
[关于信号的频率转变]
此处将描述在横跨频带包括OFDM信号的情况中对接收信号的频率转变。
图6A示出在横跨频带包括OFDM信号的情况中的接收信号。在图6A中,沿梯形底部的轴表示频率,上指箭头表示频带的中心频率。在图6A的接收信号的频带中,仅包括OFDM信号且不包括陷波。图6A中的OFDM信号包括期望数据片段的OFDM信号。
在图4的实例中,包括横跨频带的OFDM信号的RF信号被输入到频率转换单元21。例如,将被输入到频率转换单元21的RF信号的频率为666MHz,并且RF信号具有预定带宽,诸如8MHz,已经通过RF调谐器11中设置的带通滤波器(未示出)。频率转换单元21将666MHz的RF信号例如转换为5MHz的IF信号,并将IF信号输出到正交解调单元31。下文将假设调谐窗的带宽,即接收信号的带宽为8MHz进行描述。
在横跨接收信号的频带包括OFDM信号的情况中,频率设置单元36根据L1信息中包括的期望数据片段的“DSLICE_TUNE_POS”在振荡器32中设置由“DSLICE_TUNE_POS”指定的频率。
正交解调单元31基于通过振荡器32生成的信号正交解调IF信号,并将IF信号下变频为基带信号,所述基带信号的直流成分将是期望数据片段的中心频率。正交解调单元31输出通过执行正交解调获得的基带信号。在图4中,将从正交解调单元31输出的信号的中心频率为0MHz。这指示所述信号为基带信号。
从而,在横跨接收信号的频带包括OFDM信号的情况中,执行解调,从而将接收信号下变频为基带信号,所述基带信号的直流成分将为通过期望数据片段的“DSLICE_TUNE_POS”指定的频率。
下面,将描述在仅在频带的一部分中包括OFDM信号的情况中对接收信号的频率转变。
图6B示出仅在频带的一部分中包括OFDM信号的情况中的接收信号。在图6B所示的接收信号中,阴影部分表示陷波。在图6B的接收信号中,在高于中心频带的频带中包括陷波。在图6B中的接收信号中包括的OFDM信号是依赖静态DS的OFDM信号,且在至少一部分中包括期望数据片段的OFDM信号。
如图7所示,包括仅在频带的一部分中的OFDM信号的RF信号被输入到频率转换单元21。将被输入到频率转换单元21的RF信号的频率为666MHz。频率转换单元21将666MHz的RF信号转换为5MHz的IF信号,并将IF信号输出到正交解调单元31。
在仅在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一部分中包括OFDM信号的情况中,频率设置单元36基于L1信息指定在接收信号包括的OFDM信号的整个频带的中心频率。然后,适当地将接收信号中包括的DVB-C2的OFDM信号的整个部分称为期望OFDM信号。
频率设置单元36在振荡器32中设置期望OFDM信号的指定中心频率。
正交解调单元31基于通过振荡器32生成的信号正交解调IF信号,并将IF信号下变频为基带信号,所述基带信号的直流成分将是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正交解调单元31输出通过执行正交解调获得的基带信号。在图7中的基带信号中,箭头在排除陷波频带的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中心处上指。这指示,基带信号是这样的信号,其直流成分将是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
从而,在仅在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一部分中包括OFDM信号的情况中,执行解调,从而将接收信号下变频为基带信号,所述基带信号的直流成分将为包括期望数据片段的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而不是通过期望数据片段的“DSLICE_TUNE_POS”指定的频率。
可以认为,传输侧在L1信息中设置关于用于接收每个数据片段的最优频率的信息。然而,传输侧视为最优的频率可能与用于解调的最优频率不同。从而,优选在接收侧计算用于解调的最优频率,然后利用计算的频率执行下变频。在接收装置1中,在仅在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一部分中包括OFDM信号的情况中,计算最优中心频率作为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从而利用计算的最优频率接收信号。
这使得在期望数据片段被包括在依赖静态DS的全部或一部分中且OFDM信号仅被包括在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一部分中的情况中改善接收性能。下文将描述通过将IF信号下变频到其直流成分将为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而不是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的基带信号能够改善接收性能的原因。
同时,应注意,用于计算最优中心频率的L1信息是在接收不是依赖静态DS的数据片段(正常数据片段)时接收的L1信息。在DVB-C2中,在期望数据片段被包括在依赖静态DS的全部或一部分中的情况中,首先接收正常数据片段。在接收正常数据片段时,可以对L1信息解码,并利用在接收正常数据片段时获得的L1信息接收依赖静态DS。如上所述,L1信息可以不总是被解码,即使接收并解调在包括依赖静态DS的频带中的信号。
[具体实例]
将描述解调处理的一些具体实例。
图8为示出在传输侧传输信号的实例的视图。
图8中的传输信号为具有8MHz带宽的信号,并且在该信号的频带的宽带陷波之间插入有依赖静态DS。在位于依赖静态DS的一侧的低频带中的宽带陷波中,包括局部干扰波。另外,在位于依赖静态DS的另一侧的高频带中的宽带陷波中,包括其它标准(诸如DVB-C)的信号作为干扰波。
在图8中,依赖静态DS的带宽为2MHz,并包括具有相同带宽的五个数据片段DS0至DS4。依赖静态DS被添加L1块,该L1块为传输L1信息的前同步符号块。在接收正常数据片段时获得的L1信息包括频率f0至f4的信息,所述频率f0至f4分别是数据片段DS0至DS04的中心频率。
将对接收的期望数据片段是最左侧数据片段DS0的情况进行描述。数据片段DS0的左端接触宽带陷波,且其右端接触一组相邻数据片段DS1至DS4。期望数据片段的中心频率将与包括期望数据片段的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不同。期望OFDM信号的带宽为2MHz。
图9为示出接收信号的实例的视图,该接收信号的频率已经被偏移从而使得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可以变为与期望数据片段DS0的中心频率相同。在该情况中,IF信号被下变频到其直流成分为频率f0(即DS0的中心频率)的基带信号。
图9中的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位于被偏置到接收信号的频带中的右侧(高频侧)的位置。
如果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位于接收信号的频带的偏置位置,则可能降低接收性能。在提供干扰去除滤波以抑制图9所示的除DS0以外的数据片段的OFDM信号从而避免由期望OFDM信号的偏置位置导致的接收性能的下降的情况中,可获得的连续导频数将减少,并且可能难于执行对其自身的解调。在DVB-C2的数据符号中,插入导频符号,诸如离散导频和连续导频,并用于在解调时估计传输信道特征。
图10为示出接收信号的实例的视图,该接收信号的频率已经被偏移从而使得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可以变为与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相同。在该情况中,IF信号被下变频到其直流成分为频率f2(即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中包括的DS2的中心频率)的基带信号。
图10中的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位于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中心。
这可以避免由期望OFDM信号的偏置位置导致的接收性能的下降。另外,即使设置干扰去除滤波以抑制除DS0至DS4的OFDM信号以外的信号,仍可能获得较多的被包括在2MHz频带中的连续导频,并且将难于执行对其自身的解调。
作为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还可以使用DS2的中心频率附近的频率代替DS2的中心频率。如果频率相比于DS0的中心频率更接近DS2的中心频率,则可以减少接收信号的频带中的OFDM信号的偏置位置。
可以偏移接收信号的频带,使得,仅在如图10所示期望数据片段被包括在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的端部时,或者在期望数据片段被包括在除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的端部以外的位置时,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变为与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相同。
[接收装置的操作]
这里,将参考图11所示的流程图描述接收装置1如何操作以接收依赖静态DS。
在步骤S1,接收装置1接收各个单元中的正常数据片段。在该情况中的接收装置1的各个单元中的信号频率转变如参考图4所述。
即,RF调谐器11中的频率转换单元21将RF信号转换为IF信号。解调单元12中的正交解调单元31基于从振荡器32提供的信号对IF信号进行正交解调。由于将接收的对象为正常数据片段,执行通过正交解调单元31的正交解调,使得将IF信号下变频为基带信号,该基带信号的直流成分将是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另外,FFT计算单元33对时域基带信号执行FFT计算。均衡单元34均衡频域信号。ECC处理单元35对每个均衡的符号数据执行误差校正解码,并输出经过误差校正解码的数据。
在步骤S2,频率设置单元36获取从ECC处理单元35输出的L1信息作为在接收正常数据片段时的误差校正解码的数据。
在步骤S3,如参考图10所述,频率设置单元36确定接收信号的频带中的中心频率作为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以接收依赖静态DS。
在步骤S4,接收装置1接收各个单元中的依赖静态DS。在该情况中的接收装置1的各个单元中的信号频率转变与参考图7所述相同。
即,RF调谐器11中的频率转换单元21将RF信号转换为IF信号。解调单元12中的正交解调单元31基于从振荡器32提供的信号对IF信号进行正交解调。由于将接收的对象为依赖静态DS,执行通过正交解调单元31的正交解调,使得将IF信号下变频为基带信号,该基带信号的直流成分将是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另外,FFT计算单元33对时域基带信号执行FFT计算。均衡单元34均衡频域信号。ECC处理单元35对每个均衡的符号数据执行误差校正解码,并输出经过误差校正解码的数据。
通过上述系列处理,接收装置1可以在接收依赖静态DS时改善接收性能。
<效果>
这里,描述通过如上所述在依赖静态DS时偏移接收信号的频带而改善接收性能的原因。
图12为详细示出接收装置1的示例结构的框图。图12所示的与图4中相同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从而,将适当省略重复描述。
图12中的解调单元12除了包括图4中的部件之外,还包括:时钟频率校正单元51、载波频率校正单元52、GI相关性计算单元53、载波频率校正值生成单元54、时钟频率误差检测单元55、以及时钟频率校正值生成单元56。作为通过在正交解调单元31中正交解调获得的基带信号的时域OFDM信号被提供到时钟频率校正单元51。另外,通过在FFT计算单元33中的FFT计算获得的频域OFDM信号被提供到时钟频率误差检测单元55。
时钟频率校正单元51根据从时钟频率校正值生成单元56提供的时钟频率校正值校正从正交解调单元31提供的时域OFDM信号中包含的时钟频率误差(采样频率误差)。将被提供到时钟频率校正单元51的接收信号包括实轴成分(I成分)和虚轴成分(Q成分)。时钟频率校正单元51向载波频率校正单元52输出通过时钟频率误差校正而校正过的时域OFDM信号。
载波频率校正单元52根据从载波频率校正值生成单元54提供的载波频率校正值校正从时钟频率校正单元51提供的时域OFDM信号中包含的载波频率误差。载波频率校正单元52向FFT计算单元33和GI相关性计算单元53输出通过载波频率误差校正而校正过的时域OFDM信号。
GI相关性计算单元53获得对应于例如GI长度的时段平均值作为GI相关性(自相关)。GI相关性是通过将时域OFDM信号与延迟信号相乘获得的值。延迟信号是延迟从载波频率校正单元52提供的时域OFDM信号的有效符号的长度的信号。这样获得的GI相关性取位于OFDM符号之间的边界处的峰值。
在用于数字正交解调的载波频率与将被数字化地正交解调的OFDM信号(接收的OFDM信号)的中心频率匹配的情况中,取峰值的GI相关性的相位变为零。然而,在用于数字正交解调的载波频率与将被数字地且正交地解调的OFDM信号的中心频率不同时,取峰值GI相关性的相位被相应地旋转。
从而,取峰值的GI相关性的相位表示用于数字正交解调的载波频率与将被数字地且正交地解调的OFDM信号的中心频率之间的差值的大小。载波频率校正值生成单元54基于取峰值的GI相关性的相位估计载波频率误差,并将估计的载波频率误差量输出到载波频率校正值生成单元54。
载波频率校正值生成单元54为积分器,其将通过GI相关性计算单元53估计的载波频率误差的量积分,并将积分结果作为载波频率校正值输出到载波频率校正单元52。
时钟频率误差检测单元55估计在从FFT计算单元33提供的频域OFDM信号中包含的时钟频率误差。基于例如OFDM的导频符号之间的相位差估计频域OFDM信号中包含的时钟频率误差。
在OFDM中,以预定频率间隔布置各个子载波,并且子载波数越大,频率越高。在没有时钟频率误差的情况中,在频域OFDM信号中仅包括由信道噪声等导致的相位误差。从而,每个导频载波的相位误差基本恒定。
相反地,在存在时钟频率误差的情况中,在导频载波的相位误差中,除了包括由信道噪声等导致的相位误差外,还包括由时钟频率误差导致的相位误差。子载波数越大,且导频载波的频率越高,则由时钟频率误差导致的相位误差越大。即,由时钟频率误差导致的相位误差与子载波数成比例。
时钟频率误差检测单元55检测与子载波数成比例的相位误差并估计时钟频率误差。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0-87749中公开了估计时钟频率误差的技术。时钟频率误差检测单元55将估计的时钟频率误差量输出到时钟频率校正值生成单元56。
时钟频率校正值生成单元56为积分器,其将时钟频率误差检测单元55估计的时钟频率误差量积分,并将积分结果作为时钟频率校正值输出到时钟频率校正单元51。
图13为示出GI相关性计算单元53的示例结构的框图。
GI相关性计算单元53包括:延迟单元61、乘法单元62、移动平均值计算单元63、峰值检测单元64、以及I/Q相位差计算单元65。从载波频率校正单元52输出的时域OFDM信号被输入到延迟单元61和乘法单元62。
延迟单元61将输入的时域OFDM信号延迟有效符号的长度,然后将转置到复共轭(Conj)的延迟信号输出到乘法单元62。
乘法单元62通过将输入的时域OFDM信号与通过延迟单元61延迟的延迟信号相乘获得乘积值,然后将该乘积值输出到移动平均值计算单元63。
移动平均值计算单元63获得对应于从乘法单元62提供的乘积值的GI长度的每个时段的移动平均值作为GI相关性,然后将该GI相关性输出到峰值检测单元64。
峰值检测单元64检测GI相关性的峰值点,并将关于峰值点的I成分和Q成分的相位的信息输出到I/Q相位差计算单元65。还将关于峰值点的信息提供到FFT计算单元33,从而设置用于FFT计算的对象周期。
I/Q相位差计算单元65向载波频率校正值生成单元54输出关于由通过峰值检测单元64检测的峰值点处的I成分与Q成分之间的相位差表示的载波频率误差的信息。
将描述载波频率误差的影响。
图14为示出在图13所示的各个位置A、B和C处的信号的实例的视图。位置A是观测输入信号的位置,位置B是观测延迟信号的位置。位置C是观测GI相关性的移动平均值的位置。水平方向表示时间方向。
如图14的上部所示,一个OFDM符号包括有效符号和防护间隔(GI)。有效符号是其中在传输时执行IFFT处理的信号时段。防护间隔(GI)是这样的部分,其中在有效符号的头部完全复制在阴影区域中所示的有效符号的后半部的部分波形。
在图14中,上部示出输入信号,中部示出延迟信号。在没有载波频率误差的情况中,如图14下部所示,I成分的GI相关性取在输入信号的OFDM符号的边界处的峰值点。
另一方面,在存在载波频率误差Δf的情况中,在通过公式(1)表示输入信号r(t)的情况中,通过下面示出的公式(2)表示GI相关性。t表示时间。公式(1)中的rB(t)表示在没有载波频率误差情况中的输入信号,以及公式(2)中的Tu表示有效符号长度。
[公式1]r(t)=rB(t)ej2πΔft···(1)
[公式2]
r ( t ) &CenterDot; r * ( t - Tu ) = r B ( t ) e j 2 &pi;&Delta;ft &CenterDot; r B * ( t - Tu ) e - j 2 &pi;&Delta;f ( t - Tu ) = | r B ( t ) | 2 e + j 2 &pi;&Delta;fTu . . . ( 2 )
根据公式(2)中的e+j2πΔfTu,可以清楚,在GI相关性的峰值点处的I成分和Q成分中出现与载波频率误差Δf成比例的旋转。图15为示出在存在载波频率误差的情况中的信号实例的视图。如图15的下部所示,GI相关性还取在Q成分中的峰值。
下文将描述时钟频率误差的影响。
图16为示出OFDM信号波形的视图。OFDM信号被看作信号S1至S4的一组四个正弦波。信号S1至S4对应于各个载波。
从时间t1至t2的时段对应于GI的时段,从时间t2到t3的时段对应于有效符号的时段。在信号S1的有效符号的时段中,包括一个周期正弦波,在信号S2的有效符号的时段中,包括两个周期的正弦波。在信号S3的有效符号的时段中,包括三个周期正弦波,在信号S4的有效符号的时段中,包括四个周期的正弦波。
如图17中箭头所示,GI相关性对应于通过将每个载波的预定位置中的信号与已经被延迟有效符号的长度的信号相乘获得的值。从而,在既没有载波频率误差也没有时钟频率误差的情况中,在将相乘的信号之间将没有相位差,且仅在I成分中生成GI相关性。在图17中的信号S1中,在位置P1处的信号相位与位置P2处的信号相位之间没有相位差。位置P1为GI和有效符号之间的边界,且位置P2为有效符号的末端。
图18为示出在存在0.25个载波的载波频率误差的情况中的波形的视图。没有时钟频率误差。
在该情况中,在所有载波中,在预定位置处的信号相位与被延迟有效符号的长度的信号相位之间同样地生成固定相位差Δθ。在信号S1中的有效符号的时段中,包括1.25个周期的正弦波。在信号S2中的有效符号的时段中,包括2.25个周期的正弦波。在信号S3中的有效符号的时段中,包括3.25个周期的正弦波。在信号S4中的有效符号的时段中,包括4.25个周期的正弦波。
图19为示出在存在1/10时钟的时钟频率误差的情况中的波形的视图。没有载波频率误差。
在该情况中,在每个载波中,在预定位置处的信号相位与被延迟有效符号的长度的信号相位之间地生成与初始载波频率成比例的相位差。
假设,在信号S1中,在位于GI与有效符号之间的边界处的信号相位与有效符号的末端处的信号相位之间的相位差为Δθ。在信号S2中,在位于GI与有效符号之间的边界处的信号相位与有效符号的末端处的信号相位之间生成Δθ×2的相位差。在信号S3中,在位于GI与有效符号之间的边界处的信号相位与有效符号的末端处的信号相位之间生成Δθ×3的相位差。另外,在信号S4中,在位于GI与有效符号之间的边界处的信号相位与有效符号的末端处的信号相位之间生成Δθ×4的相位差。
在信号S1的有效符号的时段中,包括0.9个周期的正弦波,而在信号S2的有效符号的时段中,包括1.8个周期的正弦波。在信号S3的有效符号的时段中,包括2.7个周期的正弦波,在信号S4的有效符号的时段中,包括3.6个周期的正弦波。
图20为示出在仅存在时钟频率误差的情况中频率与相位差之间的关系的视图。图20A为示出载波的分布的视图。如图20B所示,GI相关性的相位差与载波频率(载波数)成比例。
假设图20中的频带f1至f2为DVB-C2调谐窗的频带,在当横跨接收信号的频带包括OFDM信号时仅存在时钟频率误差的情况中,如图20B所示,生成与载波数成比例的GI相关性的相位差。
现在,考虑当仅在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一部分中包括OFDM信号时仅存在时钟频率误差的情况。如图21A所示,在OFDM信号关于频率f1至f2的频带(即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对称分布的情况中,通过I/Q相位差计算单元65检测并通过载波频率校正值生成单元54积分在如图21B中的着色频率范围f11至f12中所示的相位差。通过载波频率校正值生成单元54得到的积分结果变为零,并确定没有载波频率误差。
这里,通过载波频率校正值生成单元54得到的确定结果是正确的,因为考虑仅存在时钟频率误差的情况。在载波频率校正单元52中,根据载波频率误差的当前状态执行适当处理。具体是,当载波频率误差为零时,在载波频率校正单元52中不执行校正。
相反地,如图22A所示,在OFDM信号关于频率f1至f2的频带(即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不对称分布、并且OFDM信号的频带位于偏置位置的情况中,通过载波频率校正值生成单元54检测并由载波频率校正值生成单元54积分在如图22B中的着色频率范围f21至f22中所示的相位差。通过载波频率校正值生成单元54得到的积分结果不变为零,并确定所存在的载波频率误差等于积分结果。
这里,载波频率校正值生成单元54中的确定结果是不正确的,因为考虑仅存在时钟频率误差的情况。在载波频率校正单元52中,执行不适于当前载波频率误差的当前状态的处理。具体是,在载波频率校正单元52中执行校正,所校正的载波频率误差等于积分结果,而实际载波频率误差为零。
在OFDM信号的频带位于接收信号的频带中的偏置位置的情况中,执行的校正不符合载波频率误差的实际状态。相比于OFDM信号的频带不处于偏置位置的情况,该结果降低了接收性能。
换句话说,在被包括在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一部分中的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位于偏置位置的情况中,通过解决偏置位置并执行下变频,使得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可以关于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对称定位,而可以改善接收性能。
<修改实例>
图23为示出接收装置1的第二示例结构的框图。
图23所示的与图4中相同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从而,将适当省略重复描述。图23所示的接收装置1的结构是正交解调单元31的后续阶段,其不同于图4所示的结构在于,在FFT计算单元33的在前阶段设置滤波处理单元101。
解调单元12中的正交解调单元31对从RF调谐器11中的频率转换单元21提供的IF信号进行正交解调。正交解调单元31向滤波处理单元101输出通过执行正交解调获得的时域基带信号。
在图23所示的实例中,如参考图7所述,在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一部分中包括期望OFDM信号。从滤波处理单元101提供的基带信号是通过下变频IF信号获得的信号,并且基带信号的直流成分将为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
滤波处理单元101基于关于从频率设置单元36提供的期望OFDM信号的信息,通过低通滤波抑制与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相邻且不同于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的频带中的信号。滤波处理单元101向FFT计算单元33输出基带信号,该基带信号中除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之外的频带中的信号已经被抑制。
FFT计算单元33对从滤波处理单元101提供的基带信号执行FFT计算,并输出频域基带信号。
频率设置单元36基于从ECC处理单元35提供的L1信息指定在接收信号中包括的OFDM信号的频带,并然后将关于OFDM信号的频带的信息输出到滤波处理单元101。
可以假设,在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外部存在一些干扰。优选通过滤波处理预先抑制这些干扰。例如,在存在作为干扰的高功率信号并且未对该信号进行抑制的情况中,在FFT计算中出现溢出,这可能导致接收性能的下降。从而,通过在FFT计算前抑制所述干扰,可以避免FFT计算中的溢出,并且可以改善接收性能。通过在上述滤波处理前将待处理的信号下变频为基带信号,可以通过利用低通滤波器执行滤波处理,所述低通滤波器不采用复数系数而是实数系数,这减小了电路规模。
滤波处理单元101可被置于解调单元12中的正交解调单元31的在前阶段,或者可以置于另一个位置,诸如RF调谐器11内部。
图24为示出接收装置1的第三示例结构的框图。图24所示的与图4中相同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从而,将适当省略重复描述。
在图24中的接收装置1中,在仅在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一部分中包括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的情况中,在将RF信号转换为IF信号的阶段执行用于解决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的偏置位置的处理。
在仅在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一部分中包括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的情况中,频率设置单元36基于L1信息指定在接收信号的频带中包括的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并将关于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的信息输出到RF调谐器11中的振荡器22。
RF调谐器11中的振荡器22生成具有由频率设置单元36设置的频率的信号,并将该信号输出到频率转换单元21。
频率转换单元21接收输入RF信号,并基于从振荡器22提供的预定频率的信号转换RF信号的频率。频率转换单元21向正交解调单元31输出通过频率转换获得的IF信号。IF信号的频率与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相同。
从而,通过在将RF信号转换为IF信号的阶段而不是在将IF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的正交解调阶段解决OFDM信号的频带的偏置位置,也可以改善接收性能。
图25为示出偏移接收信号的频带的另一个实例的视图。
与图10中的情况相同,图25中的依赖静态DS的带宽为2MHz并包括五个数据片段DS0至DS4。将要接收的期望数据片段为最左端DS0。依赖静态DS的左端接触宽带陷波,且其右端接触C2系统外部的频带。图25中的依赖静态DS为在C2系统端部设置的数据片段。
在该情况中,频率设置单元36基于L1信息指定频率f2。频率f2为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频率设置单元36基于频率f2设置远离宽带陷波的预定频率作为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频率f2为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在图25中的实例中,将频率f3设置为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频率f3比频率f2更接近C2系统外部的频带。频率f3是DS3的中心频率。
通过将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设置为比期望OFDM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更接近C2系统外部的频带的频率,可以缩小接收信号的频带中包括的陷波的带宽。从而,在陷波的频带中存在一些干扰的情况中,可以减少干扰的影响。
[接收系统的示例结构]
图26为示出应用接收装置1的接收系统的示例结构的框图。
图26所示的接收系统201包括调谐器211、解调单元212、信号处理单元213、及输出单元214。
调谐器211接收经诸如数字地面广播、数字卫星广播、CATV网络或互联网的信道传输的信号,并将接收的信号输出到解调单元212。上述RF调谐器11被包括在调谐器211中。
解调单元212对从调谐器211提供的信号执行信道解码(包括解调和误差校正),并然后将从信道解码获得的数据输出到信号处理单元213。上述解调单元12被包括在解调单元212中。
信号处理单元213对从根据需要解码的信道获得的数据执行信号处理(诸如解压缩和解扰),并获取待传输的数据。上述MPEG解码器13被包括在信号处理单元213中。
在已经利用MPEG或其它预定压缩方法通过传输侧压缩诸如视频或音频的待传输的数据的情况中,执行通过信号处理单元213进行的解压缩。另外,在通过传输侧对待传输的数据进行加扰的情况中,执行解扰。信号处理单元213向输出单元214输出通过适当执行信号处理获得的待传输的数据。
当基于从信号处理单元213提供的数据显示图像时,输出单元214对从信号处理单元213提供的数据执行诸如D/A转换的处理。输出单元214将通过D/A转换获得的图像信号输出到在接收系统201中设置的显示器或在接收系统201外部的显示器,以显示图像。
另外,在将从信号处理单元213提供的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情况中,输出单元214将从信号处理单元213提供的数据输出到接收系统201内部的记录介质或接收系统201外部的记录介质,以用于记录。记录介质例如包括硬盘、闪存或光盘。接收系统201外部的记录介质不仅可以是在接收系统201外面的记录介质,还可以是经网络连接的记录介质。
具有上述结构的接收系统201可包括硬件,诸如IC(集成电路)芯片。可选地,接收系统201可包括诸如其上布置多个IC芯片的板的部件。另外,可选地,接收系统201可包括具有上述部件的独立装置。
调谐器211、解调单元212、信号处理单元213和输出单元214中的每一个可被配置为单个独立硬件或软件模块。另外,可将调谐器211、解调单元212、信号处理单元213和输出单元214中的两个或更多个组合为为单个独立硬件或软件模块。例如,可以将调谐器211和解调单元212配置为单个硬件,并可以将信号处理单元213和输出单元214配置为单个硬件。
接收系统201可应用于例如接收数字电视广播的电视机、接收无线电广播的无线电接收器、以及记录电视广播的记录器。
[计算机的示例结构]
上述系列处理可以通过硬件或软件执行。在通过软件执行系列处理的情况中,从程序记录介质将构成软件的程序安装到结合到专用硬件的计算机、通用个人计算机等中。
图27为示出通过程序执行上述系列处理的计算机硬件的示例结构的框图。
CPU(中央处理单元)251、ROM(只读存储器)252以及RAM(随机存取存储器)253通过总线254相互连接。
该总线254还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255。输入单元256和输出单元257被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255。输入单元256包括例如键盘和鼠标。输出单元257包括例如显示器和扬声器。另外,存储单元258、通信单元259以及驱动器260还被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255。存储单元258包括例如硬盘或非易失性存储器。通信单元259包括例如网络接口。驱动器260驱动可移除介质261。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计算机中,通过CPU251经输入输出接口255和总线254装载存储在存储单元258中程序以用于执行而进行上述系列处理。
由CPU251执行的程序被记录在例如可移除介质261上,或经有线或无线传输介质(诸如局域网、互联网或数字广播)被提供,并被安装在存储单元258上。
同时,将由计算机执行的程序可以是用于以根据本说明书中描述的顺序的先后次序执行操作的程序,或者可以是用于并行执行操作或在需要时(诸如呼叫时)执行操作的程序。
本发明技术的实施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下以各种方式修改。
[修改实例]
本发明还可以包括如下配置。
(1)一种接收装置,包括:
解调单元,被配置为在第一频率与第二频率不同的情况中将接收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频率为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所述第二频率为在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一部分中包含的期望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以及所述基带信号的直流成分的频率位于所述第二频率附近。
(2)根据(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在所述期望信号的频带中包括将要接收的信号的频带和与将要接收的信号的频带相邻的相邻信号的频带。
(3)根据(2)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频率与第二频率不同的情况中,当将要接收的信号的两端的任一端与所述相邻信号相邻时,所述解调单元将所述接收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收装置,还包括
设置单元,被配置为基于在所述接收信号中包含的传输控制信息指定所述第一频率和第二频率,并设置将成为基带信号的直流成分的频率,
其中,所述解调单元根据由所述设置单元设置的频率转换所述接收信号。
(5)根据(4)所述的接收装置,还包括
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在预定频带中具有固定带宽的信号,所述预定频带包括用于传输所述传输控制信息的信号的带宽,
其中,所述解调单元将由接收单元接收的接收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
(6)根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接收装置,还包括
处理单元,被配置为抑制在除期望信号的频带之外的频带中的信号,
其中所述解调单元将信号已经受到处理单元的抑制的接收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
(7)根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中心频率为第一频率的频带是DVB-C2调谐窗的频带,以及所述期望信号的频带是OFDM信号的频带,所述OFDM信号至少部分地包括将接收的数据片段的OFDM信号。
(8)根据(7)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在期望信号的频带介于C2系统外部的频带与陷波的频带之间的情况中,所述解调单元将接收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且所述基带信号的直流成分的频率相比于期望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将更接近C2系统外部的频带。
(9)一种接收方法,包括:
在第一频率与第二频率不同的情况中将接收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的步骤,
其中所述第一频率为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所述第二频率为在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一部分中包含的期望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以及所述基带信号的直流成分的频率位于所述第二频率附近。
(10)一种用于使得计算机执行包括如下步骤的处理的程序:
在第一频率与第二频率不同的情况中将接收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的步骤,
其中所述第一频率为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所述第二频率为在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一部分中包含的期望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以及所述基带信号的直流成分的频率位于所述第二频率附近。
(11)一种接收系统,包括:
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经信道传输的信号,使得该信号具有预定频带中的固定带宽;
解调单元,被配置为解调通过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接收信号;
信号处理单元,被配置为对通过所述解调单元解调的数据执行信号处理,以获得要传输的数据;以及
输出单元,被配置为输出通过所述信号处理单元获得的要传输的数据,
其中所述解调单元包括转换单元,该转换单元被配置为在第一频率与第二频率不同的情况中将接收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所述第一频率为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第二频率为在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一部分中包含的期望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以及所述基带信号的直流成分的频率位于所述第二频率附近。
附图标记列表
1接收装置,11RF调谐器,12解调单元,13MPEG解码器,21频率转换单元,22振荡器,31正交解调单元,32振荡器,33FFT计算单元,34均衡单元,35ECC处理单元,36频率设置单元,101滤波处理单元

Claims (11)

1.一种接收装置,包括:
解调单元,被配置为在第一频率与第二频率不同的情况中将接收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频率为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所述第二频率为在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一部分中包含的期望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以及所述基带信号的直流成分的频率位于所述第二频率附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在所述期望信号的频带中包括将要接收的信号的频带和与将要接收的信号的频带相邻的相邻信号的频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频率与第二频率不同的情况中,当将要接收的信号的两端的任一端与所述相邻信号相邻时,所述解调单元将所述接收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还包括
设置单元,被配置为基于在所述接收信号中包含的传输控制信息指定所述第一频率和第二频率,并设置将成为基带信号的直流成分的频率,
其中,所述解调单元根据由所述设置单元设置的频率转换所述接收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收装置,还包括
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在预定频带中具有固定带宽的信号,所述预定频带包括用于传输所述传输控制信息的信号的带宽,
其中,所述解调单元将由接收单元接收的接收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还包括
处理单元,被配置为抑制在除期望信号的频带之外的频带中的信号,
其中所述解调单元将信号已经受到处理单元的抑制的接收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中心频率为第一频率的频带是DVB-C2调谐窗的频带,以及所述期望信号的频带是OFDM信号的频带,所述OFDM信号至少部分地包括将接收的数据片段的OFDM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在期望信号的频带介于C2系统外部的频带与陷波的频带之间的情况中,所述解调单元将接收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且所述基带信号的直流成分的频率相比于期望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将更接近C2系统外部的频带。
9.一种接收方法,包括:
在第一频率与第二频率不同的情况中将接收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的步骤,
其中所述第一频率为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所述第二频率为在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一部分中包含的期望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以及所述基带信号的直流成分的频率位于所述第二频率附近。
10.一种用于使得计算机执行包括如下步骤的处理的程序:
在第一频率与第二频率不同的情况中将接收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的步骤,
其中所述第一频率为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所述第二频率为在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一部分中包含的期望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以及所述基带信号的直流成分的频率位于所述第二频率附近。
11.一种接收系统,包括:
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经信道传输的信号,使得该信号具有预定频带中的固定带宽;
解调单元,被配置为解调通过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接收信号;
信号处理单元,被配置为对通过所述解调单元解调的数据执行信号处理,以获得要传输的数据;以及
输出单元,被配置为输出通过所述信号处理单元获得的要传输的数据,
其中所述解调单元包括转换单元,该转换单元被配置为在第一频率与第二频率不同的情况中将接收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所述第一频率为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第二频率为在接收信号的频带的一部分中包含的期望信号的频带的中心频率,以及所述基带信号的直流成分的频率位于所述第二频率附近。
CN201280015065.2A 2011-03-31 2012-03-23 接收装置、接收方法及接收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606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80120 2011-03-31
JP2011080120A JP5828215B2 (ja) 2011-03-31 2011-03-31 受信装置、受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PCT/JP2012/057528 WO2012133193A1 (ja) 2011-03-31 2012-03-23 受信装置、受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受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60610A true CN103460610A (zh) 2013-12-18
CN103460610B CN103460610B (zh) 2016-10-05

Family

ID=46930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5065.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60610B (zh) 2011-03-31 2012-03-23 接收装置、接收方法及接收系统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203678B2 (zh)
EP (1) EP2693647B1 (zh)
JP (1) JP5828215B2 (zh)
CN (1) CN103460610B (zh)
BR (1) BR112013024391A2 (zh)
RU (1) RU2600984C2 (zh)
WO (1) WO201213319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95199A1 (zh) * 2016-11-27 2018-05-31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6400302A (zh) * 2023-06-05 2023-07-07 成都实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雷达信号接收处理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66217A1 (en) * 2014-10-31 2016-05-0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Radio receiver, method of detecting an obtruding signal in the radio receiver, and computer program
TWI610545B (zh) * 2016-06-21 2018-01-01 晨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檢測凹口頻帶之檢測方法及檢測裝置
EP3360476B1 (en) * 2017-02-13 2020-09-30 Stichting IMEC Nederland A method and a device for detecting of a vital sign
US10491253B2 (en) * 2018-03-07 2019-11-26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Reducing interference in radio broadcast bands
RU193322U1 (ru) * 2019-09-02 2019-10-24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Концерн "Созвезди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высокоточной оценки несущей частоты широкополосного сигнала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096C (zh) * 1996-03-27 2003-03-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电接收装置
JP2007150542A (ja) * 2005-11-25 2007-06-14 Toshiba Corp 無線受信装置及び無線受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60050B2 (ja) * 1996-03-27 2005-06-1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
JP4284568B2 (ja) * 1999-03-18 2009-06-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EP1271871A1 (en) * 2001-06-20 2003-01-02 Motorola, Inc. Compensation of mismatch between quadrature paths
EP1685688A2 (en) * 2003-11-18 2006-08-02 Ibiquity Digital Corporation Coherent tracking for fm iboc receiver using a switch diversity antenna system
WO2006137324A1 (ja) * 2005-06-22 2006-12-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無線受信装置
JP2008098785A (ja) * 2006-10-06 2008-04-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受信機
US8502920B2 (en) * 2007-03-14 2013-08-06 Vyacheslav Shyshki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xtracting a desired television signal from a wideband IF input
US7672653B2 (en) * 2007-03-20 2010-03-02 Intel Corporation Removing interfering signals in a broadband radio frequency receiver
PL2131540T3 (pl) * 2008-06-04 2013-12-31 Sony Corp Nowa struktura ramki dla systemów z wieloma nośnymi
JP2010087749A (ja) 2008-09-30 2010-04-15 Sony Corp 受信装置、受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347792B2 (ja) * 2009-07-16 2013-11-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信号処理装置、信号処理方法、及び、受信システム
EP2533453B1 (en) * 2011-06-10 2015-08-19 Sony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in a multi carrier transmiss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096C (zh) * 1996-03-27 2003-03-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电接收装置
JP2007150542A (ja) * 2005-11-25 2007-06-14 Toshiba Corp 無線受信装置及び無線受信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95199A1 (zh) * 2016-11-27 2018-05-31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8123782A (zh) * 2016-11-27 2018-06-05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中的方法和装置
US10925020B2 (en) 2016-11-27 2021-02-16 Shanghai Langbo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 Method and devic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11665037B2 (en) 2016-11-27 2023-05-30 Shanghai Langbo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mpany Limiied Method and devic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16400302A (zh) * 2023-06-05 2023-07-07 成都实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雷达信号接收处理方法
CN116400302B (zh) * 2023-06-05 2023-08-22 成都实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雷达信号接收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10332A1 (en) 2014-01-09
WO2012133193A1 (ja) 2012-10-04
US9203678B2 (en) 2015-12-01
BR112013024391A2 (pt) 2019-09-24
RU2013143171A (ru) 2015-03-27
EP2693647B1 (en) 2016-08-31
EP2693647A4 (en) 2014-09-10
RU2600984C2 (ru) 2016-10-27
EP2693647A1 (en) 2014-02-05
JP5828215B2 (ja) 2015-12-02
CN103460610B (zh) 2016-10-05
JP2012216955A (ja) 2012-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60610A (zh) 接收装置、接收方法、程序及接收系统
EP2451101B1 (en) Receiver device, integrated circuit, receiving method, and receiving program
KR101290950B1 (ko) Ofdm 송신장치, ofdm 송신방법, ofdm 수신장치 및 ofdm 수신방법
US8208522B2 (en) System and methods for receiving OFDM symbols having timing and frequency offsets
RU2549205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обработки сигналов
US20050242860A1 (en) FFT-based multichannel video receiver
EP3057278A1 (en) Demodulating dvb-t2 future extension frames using information from the t2 frames
KR101395686B1 (ko) Dvb-t/h 수신기에서의 공통 위상 오차를 제거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KR101406160B1 (ko) Dvb-t/h 수신기에서의 공통 위상 오차를 제거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JP5754211B2 (ja) 受信装置、受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受信システム
CN103703705B (zh) 接收设备、接收方法和接收系统
US7801229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estimating the transfer func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channel for a COFDM demodulator
US10097394B2 (en) Filtering identifier for an OFDM system
Sunagawa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JAPAN ISDB-T 1SEG SDR PROCESS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005

Termination date: 2017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