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60446B - 蓄电装置以及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以及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60446B
CN103460446B CN201180069880.2A CN201180069880A CN103460446B CN 103460446 B CN103460446 B CN 103460446B CN 201180069880 A CN201180069880 A CN 201180069880A CN 103460446 B CN103460446 B CN 1034604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nerating element
collector plate
electrode terminal
battery lead
join do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988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60446A (zh
Inventor
山本里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4604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604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604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604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4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 H01M50/566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by welding, soldering or braz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8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 stac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08Electric battery cell mak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提供蓄电装置以及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当欲将正极内部端子连接于发电元件的弯曲部时,存在弯曲部发生变形的情况。蓄电装置(1)具有发电元件(20)、收纳发电元件的壳体(10)及与发电元件连接的电极端子(24、25、31、32)。发电元件的电极板夹持隔片并被卷绕,具有进行充放电反应的反应区域(A)。电极板具有集电板及形成于集电板的一部分的活性物质层。在电极板中的未形成活性物质层的集电板相互重叠的状态下,发电元件中的与反应区域相邻的连接区域(R11、R12)与电极端子连接。发电元件具有电极板折返而成的弯曲部及在与弯曲部相邻的位置切断连接区域的一部分而成的切断部(26a)。电极端子被固定于切断部。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以及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局部弯曲的发电元件的蓄电装置以及该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具有进行充放电的发电元件以及收纳发电元件的壳体。发电元件由正极板、负极板以及配置在正极板和负极板之间的隔片构成。在利用正极板以及负极板夹持隔片的状态下进行卷绕,由此构成发电元件。
另一方面,在壳体设置有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用于将二次电池与负载电连接。被收纳于壳体的正极内部端子用于将正极端子与发电元件的正极板电连接。并且,被收纳于壳体的负极内部端子用于将负极端子与发电元件的负极板电连接。
在所谓的方形的二次电池中,将发电元件收纳于矩形状的壳体。发电元件形成为沿着壳体的内壁面的形状,发电元件的一部分弯曲。在发电元件的弯曲部,正极板以及负极板折返。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2813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1224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02670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6-040899号公报
在方形的二次电池中,当欲将正极内部端子连接于发电元件的弯曲部时,例如存在因连接正极内部端子时的力而导致弯曲部产生挠曲的忧虑。
发明内容
作为本申请的第一技术方案的蓄电装置具有发电元件、收纳发电元件的壳体以及与发电元件连接的电极端子。发电元件的电极板夹持隔片并被卷绕,且具有进行充放电反应的反应区域。电极板具有集电板以及形成于集电板的一部分的活性物质层。在电极板中的未形成活性物质层的集电板相互重叠的状态下,发电元件中的与反应区域相邻的连接区域与电极端子连接。发电元件具有:电极板折返而成的弯曲部;以及在与弯曲部相邻的位置处切断连接区域的一部分而成的切断部。电极端子被固定于切断部。
电极板包括正极板以及负极板。切断部能够设置于正极板以及负极板中的至少一方。正极板能够由集电板以及形成于集电板的一部分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构成。并且,负极板能够由集电板以及形成于集电板的一部分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构成。另一方面,电极端子包括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
电极端子在切断部能够配置在由集电板夹持的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使切断部的整体与电极端子接触。并且,能够在切断部处预先使集电板相互重叠,并将电极端子配置在与相互重叠的集电板相邻的位置。电极端子能够被焊接于切断部。
连接区域是与反应区域不同的区域,因此,即便在连接区域形成切断部,也不会对发电元件的充放电特性造成影响。具体而言,连接区域能够由正极板的集电板、负极板的集电板构成。
电极端子能够固定于壳体中的与弯曲部相对的区域。由此,能够使发电元件以及电极端子的连接部分接近壳体,能够使电极端子小型化。如果使电极端子小型化,则能够降低电极端子的电阻。
本申请的第二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该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发电元件收纳于壳体的蓄电装置,具有第一工序以及第二工序。发电元件的电极板夹持隔片并被卷绕。电极板具有集电板以及形成于集电板的一部分的活性物质层。发电元件具有:进行充放电反应的反应区域;以及包括电极板中的未形成活性物质层的集电板的、供电极端子连接的连接区域。在第一工序中,在发电元件中的与电极板折返而成的弯曲部相邻的位置将连接区域的一部分切断而形成切断部。在第二工序中,在使连接区域的集电板相互重叠的状态下,将电极端子与切断部连接在一起。
在第二工序中,能够将电极端子配置在切断部中的由集电板夹持的位置。并且,在第二工序中,能够将电极端子配置在切断部中的与相互重叠的集电板相邻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发电元件的与弯曲部相邻的位置设置切断部,能够容易地将电极端子固定于切断部。在切断部处,集电板容易沿着电极端子变形,不会伴随着电极端子的固定而在弯曲部产生挠曲。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实施例1的单电池的分解图。
图2是示出作为实施例1的单电池的内部构造的图。
图3是实施例1中的发电元件的展开图。
图4是对实施例1中的发电元件与正极内部端子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对实施例1中的发电元件与正极内部端子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对实施例1中的发电元件与正极内部端子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7是对实施例1中的发电元件与正极内部端子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示出实施例2中的发电元件与正极内部端子的连接构造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单电池(蓄电装置)进行说明。作为单电池,能够使用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之类的二次电池。并且,代替二次电池,也能够使用双电荷层电容器(电容器)。
本实施例的单电池例如能够搭载于车辆。具体而言,能够将多个单电池电串联而构成电池组,并将电池组搭载于车辆。电池组的输出能够作为用于使车辆行驶的能量加以使用。
具体而言,能够利用电动发电机将从电池组输出的电能转换成用于使车辆行驶的动能。并且,通过利用电动发电机将在车辆制动时产生的动能转换成电能,能够将该电能储存于电池组。
图1是作为本实施例的单电池的分解图。图2是示出作为本实施例的单电池的内部构造的图。在图1以及图2中,X轴、Y轴以及Z轴是相互正交的轴。X轴、Y轴以及Z轴的关系在其他附图中也是同样的。
单电池1具有壳体10以及被收纳于壳体10的发电元件20。壳体10具有壳体主体11以及盖12,壳体主体11以及盖12能够由金属(例如铝)形成。壳体主体11具有开口部11a,该开口部11a在将发电元件20组装与壳体主体11时使用。
盖12配置在堵塞壳体主体11的开口部11a的位置。通过对盖12以及开口部11a进行焊接,能够使壳体10的内部成为密闭状态。在盖12固定有正极端子31以及负极端子32。正极端子31以及负极端子32相对于盖12绝缘。
在盖12设置有阀33,阀33位于正极端子31以及负极端子32之间。阀33用于将在壳体10的内部产生的气体排出至壳体10的外部。当进行单电池1的过充电等时,存在从发电元件20产生气体的忧虑。伴随着气体的产生,壳体10的内压上升,当壳体10的内压达到阀33的工作压力时,阀33从关闭状态变化为打开状态。由此,能够将在壳体10内部产生的气体排出至壳体10的外部。
发电元件20是能够进行充放电的要素。如图3所示,发电元件20具有正极板(电极板)21、负极板(电极板)22及配置在正极板21和负极板22之间的隔片(包括电解液)23。图3是发电元件20的展开图。
正极板21具有集电板21a以及形成于集电板21a的表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1b。正极活性物质层21b形成于集电板21a的两面,在集电板21a的一部分区域未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21b。正极活性物质层21b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以及粘接剂等。
负极板22具有集电板22a以及形成于集电板22a的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2b。负极活性物质层22b形成于集电板22a的两面,在集电板22a的一部分的区域未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22b。负极活性物质层22b包含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以及粘接剂等。集电板21a、22a例如能够由铝、铜之类的金属形成。
通过如图3所示那样层叠正极板21、负极板22以及隔片23,并卷绕该层叠体,得到图2所示的发电元件20。在图2中,发电元件20的区域A是正极活性物质层21b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22b相互重叠的区域,是进行充放电反应的反应区域。
在图2所示的发电元件20的一端(区域A的左侧)存在仅卷绕正极板21的集电板21a而成的区域(称作正极连接区域)R11。在正极连接区域R11连接有正极内部端子24。正极内部端子24以及集电板21a例如能够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正极内部端子24也连接于正极端子31,正极内部端子24与正极端子31例如能够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正极内部端子24用于对发电元件20(正极连接区域R11)与正极端子31进行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正极内部端子24与正极端子31分体构成,但二者也能够构成为一体。当正极内部端子24与正极端子31分体构成时,正极内部端子24相当于本发明的电极端子。当正极内部端子24与正极端子31构成为一体时,正极内部端子24与正极端子31相当于本发明的电极端子。
在图2所示的发电元件20的另一端(区域A的右侧)存在仅卷绕负极板22的集电板22a而成的区域(称作负极连接区域)R12。在负极连接区域R12连接有负极内部端子25。负极内部端子25以及集电板22a例如能够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负极内部端子25也连接于负极端子32,负极内部端子25与负极端子32例如能够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负极内部端子25用于对发电元件20(负极连接区域R12)与负极端子32进行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负极内部端子25与负极端子32分体构成,但二者也能够构成为一体。当负极内部端子25与负极端子32分体构成时,负极内部端子25相当于本发明的电极端子。当负极内部端子25与负极端子32一体构成时,负极内部端子25与负极端子32相当于本发明的电极端子。
其次,对单电池1的制造方法进行简单说明。
首先,准备发电元件20,并将发电元件20收纳于壳体主体11。当将发电元件20收纳于壳体主体11时,发电元件20以及盖12(包括正极端子31以及负极端子32)经由正极内部端子24以及负极内部端子25构成为一体。在发电元件20连接有正极内部端子24以及负极内部端子25,在正极内部端子24以及负极内部端子25分别连接有固定于盖12的正极端子31以及负极端子32。
通过将盖12固定于壳体主体11的开口部11a,能够使壳体10的内部成为密闭状态。其次,朝壳体10的内部注入电解液,并堵塞形成于壳体10的电解液的注入口。由此,能够得到单电池1。
注入到壳体10的电解液主要浸入隔片23、正极活性物质层21b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22b。并且,在形成于壳体10的内部的空间中的、除了发电元件20之外的空间也存在电解液。
其次,对将正极内部端子24以及负极内部端子25与发电元件20连接在一起的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3所示,通过层叠正极板21、隔片23以及负极板22,并将该层叠体绕规定轴进行卷绕,制造图4所示的形状的发电元件20。与图4的纸面正交的方向(Y方向)是规定轴所延伸的方向。在对层叠体的卷绕结束之后,利用带等对层叠体的端部进行固定,由此能够将发电元件20维持在图4所示的形状。
并且,如图4所示,在发电元件20形成缝隙26。缝隙26形成于发电元件20的正极连接区域R11以及负极连接区域R12,且沿Y方向延伸。图4是从Y方向观察发电元件20的正极连接区域R11时的图。图4示出形成于正极连接区域R11的缝隙26,但在负极连接区域R12也形成有与图4所示的缝隙26同样的缝隙。
正极连接区域R11以及负极连接区域R12具有相同构造,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仅以正极连接区域R11的构造为主进行说明。
能够使用能够切断集电板21a的装置(例如切断器)来形成缝隙26。缝隙26只要形成于正极连接区域R11即可。即,只要在Y方向上的正极连接区域R11的范围内形成有缝隙26即可。在反应区域A未形成缝隙26,正极板21、隔片23以及负极板22的层叠体卷绕在一起。
在本实施例中,从Y方向上的发电元件20的边缘朝向内侧形成有缝隙26。此处,缝隙26只要形成于正极连接区域R11的范围内即可,也可以在Y方向上的发电元件20的边缘不形成缝隙26。即,也可以在Y方向上的缝隙26的两侧存在集电板21a。
在图4所示的平面内,缝隙26从发电元件20的中心延伸至发电元件20的外周。通过形成缝隙26,正极连接区域R11的集电板21a具有构成缝隙26的多个切断部26a。
其次,如图5所示,将正极内部端子24插入到形成于发电元件20(正极连接区域R11)的缝隙26。由于缝隙26延伸至Y方向上的发电元件20的边缘,因此,例如能够通过使正极内部端子24相对于发电元件20沿Y方向滑动而将正极内部端子24插入到缝隙26中。在图5所示的平面内,由于缝隙26从发电元件20的中心部延伸至发电元件20的外周,因此,能够使正极内部端子24的一端位于发电元件20的中心部,并使正极内部端子24的另一端位于发电元件20的外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Y方向上的正极内部端子24的长度比Y方向上的缝隙26的长度短,将Y方向上的正极内部端子24的整体插入到缝隙26中。另外,也能够将Y方向上的正极内部端子24的长度设定成Y方向上的缝隙26的长度以上的长度。在该情况下,正极内部端子24的一部分从缝隙26沿Y方向突出。
对正极内部端子24插入于缝隙26中的发电元件20赋予图5的箭头F所示的力。箭头F所示的力是在X方向上夹持发电元件20的力。通过对发电元件20赋予箭头F所示的力,能够使发电元件20变形成图6所示的形状。
图6示出正极连接区域R11的集电板21a的形状,在集电板21a形成有多个切断部26a。此处,由于在发电元件20的反应区域A未形成缝隙26,因此正极板21、隔片23以及负极板22的层叠体卷绕在一起。进而,在反应区域A的Z方向上的两端具有层叠体折返的部分(弯曲部)。位于反应区域A的上方的弯曲部面对盖12,位于反应区域A的下方的弯曲部面对壳体主体11的底面。
图6所示的发电元件20具备沿着正极内部端子24的平面(Y-Z平面)的第一区域R21、以及具有曲率的第二区域R22。第一区域R21沿着壳体主体11中的构成Y-Z平面的侧面配置。第二区域R22沿着壳体主体11的底面(X-Y平面)配置。
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集电板21a的多个切断部26a在X方向上与正极内部端子24对置。另一方面,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集电板21a的多个切断部26a朝向沿着正极内部端子24的平面(Y-Z平面)的方向(图6的上方向)。
如图6所示,多个切断部26a分别位于在X方向上夹持正极内部端子24的位置。位于正极内部端子24的一侧的多个切断部26a在Z方向上的位置互不相同。
位于发电元件20的最内侧的集电板21a在Z方向上的第一区域R21的长度最短。并且,位于发电元件20的最外侧的集电板21a在Z方向上的第一区域R21的长度最长。进而,从发电元件20的内侧朝向外侧,Z方向上的第一区域R21的长度呈阶梯状地变长。
发电元件20的正极连接区域R1是通过卷绕集电板21a而构成的,因此,在图4所示的平面内,根据发电元件20的径向的位置,发电元件20的周方向上的集电体21a的长度互不相同。即,位于发电元件20的最内侧的集电板21a在周方向上的长度最短,位于发电元件20的最外侧的集电板21a在周方向上的长度最长。因此,当对图5所示的发电元件20赋予箭头F所示的力时,能够使集电板21a的多个切断部26a成为图6所示的位置关系。
其次,如图7所示,将多个切断部26a焊接于正极内部端子24。如上所述,随着集电板21a从正极内部端子24沿X方向离开,Z方向上的第一区域R21的长度变长。因此,当使多个切断部26a接近正极内部端子24时,能够使所有的切断部26a均与正极内部端子24接触。
此处,当Z方向上的第一区域R21的长度在所有的集电板21a中都相等时,例如难以使位于发电元件20的最外层的集电板21a的切断部26a与正极内部端子24接触。
当最外层的集电板21a的切断部26a不与正极内部端子24接触时,该切断部26a与位于相比最外层的集电板21a靠发电元件20的内侧的集电板21a接触。在该情况下,在最外层的集电板21a与正极内部端子24之间存在其他的集电板21a,最外层的集电板21a与正极内部端子24之间的电流路径变长、或者电阻增加。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能够使多个切断部26a与正极内部端子24接触,因此能够提高各集电板21a与正极内部端子24之间的导电性。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将正极内部端子24配置在与X方向上的发电元件20的中央部对应的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在X方向上夹持正极内部端子24而使所有的集电板21a与正极内部端子24接触。
通过如上所述那样将正极内部端子24焊接于正极连接区域R11的集电板21a,能够将正极内部端子24固定于发电元件20。并且,通过将负极内部端子25焊接于负极连接区域R12的集电板22a,能够将负极内部端子25固定于发电元件20。在正极连接区域R11中,能够使不与正极内部端子24的多个集电板21a例如通过焊接而相互接触。在负极连接区域R12中,能够使不与负极内部端子25的多个集电板22a例如通过焊接而相互接触。
根据本实施例,使切断部26a位于与反应区域A的弯曲部在Y方向上相邻的位置,能够使正极连接区域R11与正极内部端子24的连接位置接近正极端子31。由此,能够抑制正极内部端子24的大型化。并且,通过在正极连接区域R11的集电板21a形成缝隙26,能够容易地将正极连接区域R11的集电板21a与正极内部端子24连接。对于负极连接区域R12与负极内部端子25的连接也是同样的。
在未形成缝隙26的情况下,为了使集电板21a与正极内部端子24的连接位置接近正极端子31,将正极内部端子24连接于集电板21a的折返部分(称作弯曲部)。此处,存在因将正极内部端子24连接于集电板21a的弯曲部时的外力而导致集电板21a的弯曲部产生挠曲的忧虑。
当在正极连接区域R11的集电板21a产生挠曲时,挠曲的影响有时也会作用于与正极连接区域R11相邻的反应区域A(参照图2)。反应区域A是对单电池1的输入输出特性造成主要影响的区域,因此,当在反应区域A作用有挠曲的影响时,存在对单电池1的输入输出特性造成不良影响的忧虑。在将负极内部端子25连接于负极连接区域R12时,也存在负极连接区域R12的集电板22a产生挠曲的忧虑。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形成缝隙26,在集电板21a未形成弯曲部。即,与正极内部端子24连接的集电板21a沿着正极内部端子24的方向配置(参照图6),因此能够防止在集电板21a产生挠曲。如果在正极连接区域R11不产生挠曲,则挠曲的影响也不会作用于反应区域A。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将正极内部端子24插入到缝隙26中,因此只要使将正极内部端子24从发电元件20的正极连接区域R11朝正极端子31延伸即可,不需要将正极内部端子24形成为复杂的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在正极连接区域R11以及负极连接区域R12双方形成缝隙26,但并不限定于此。具体而言,也能够仅在正极连接区域R11以及负极连接区域R12中的一方形成缝隙26。在该情况下,在形成有缝隙26的连接区域(R11或者R12)能够得到与本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针对沿着同心圆卷绕的集电板21a、22a(参照图4)形成缝隙26,但并不限定于此。具体而言,也能够在利用图5所示的箭头F的力使沿着同心圆卷绕的集电板21a、22a变形之后,在集电板21a、22a形成缝隙26。
在本实施例中,缝隙26从发电元件20的中心延伸至外周,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也能够仅在沿着同心圆卷绕的集电板21a、22a的一部分形成缝隙26。具体而言,能够仅在沿着同心圆卷绕的集电板21a、22a中的位于发电元件20的外周侧的集电板21a、22a形成缝隙26。此处,在位于发电元件20的内周侧的集电板21a、22a不形成缝隙26。在该情况下,正极内部端子24(或者负极内部端子25)的端部不达到发电元件20的中心。
在本实施例中,在利用图5所示的箭头F的力使沿着同心圆卷绕的集电板21a、22a变形之前,将正极内部端子24以及负极内部端子25插入到形成于集电板21a、22a的缝隙26中,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在将集电板21a、22a焊接于正极内部端子24以及负极内部端子25之前将正极内部端子24以及负极内部端子25插入到缝隙26中即可。
例如,在沿着同心圆卷绕的集电板21a、22a形成缝隙26之后,利用图5所示的箭头F的力使集电板21a、22a变形。其次,能够在变形后的集电板21a、22a中(参照图6),在与缝隙26对应的位置插入正极内部端子24以及负极内部端子25。
实施例2
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单电池1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对与在实施例1中说明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主要对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实施例1中,在正极连接区域R11的集电板21a以及负极连接区域R12的集电板22a形成缝隙26,并将正极内部端子24以及负极内部端子25插入到缝隙26中。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在正极连接区域R11的集电板21a以及负极连接区域R12的集电板22a形成缝隙26,但正极内部端子24以及负极内部端子25并不插入于缝隙26。
图8是示出本实施例中的发电元件20(正极连接区域R11)与正极内部端子24的连接构造的图,是与图7对应的图。图8示出正极连接区域R11与正极内部端子24的连接构造,但负极连接区域R12与负极内部端子25的连接构造也能够形成为与图8同样的构造。
如图8所示,正极连接区域R1的多个集电板21a被相互焊接在一起。此处,多个集电板21a在包括切断部26a在内的区域被相互焊接在一起。并且,在被相互焊接在一起的多个集电板21a焊接有正极内部端子24。正极内部端子24固定于位于发电元件20的最外层的集电板21a。
其次,对将正极内部端子24与发电元件20连接的方法进行具体说明。将负极内部端子25与发电元件20连接的方法同将正极内部端子24与发电元件20连接的方法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图4)相同,将通过层叠正极板21、负极板22以及隔片23而得到的层叠体绕规定轴卷绕而构成发电元件20。进而,在发电元件20的正极连接区域R11形成缝隙26。由此,在正极连接区域R11的集电板21a形成有多个切断部26a。
其次,利用图5的箭头F所示的力使形成有缝隙26的发电元件20变形。由此,正极连接区域R11的集电板21a具备沿着规定的平面(Y-Z平面)的第一区域R21以及具有曲率的第二区域R22(参照图6)。其次,将包括多个切断部26a在内的区域相互焊接在一起。在集电板21a被相互焊接在一起的区域焊接正极内部端子24。由此,得到图8所示的构造。
包括多个切断部26a在内的区域的焊接和正极内部端子24的焊接能够在互不相同的时刻进行,也能够同时进行。当在互不相同的时刻进行焊接的情况下,能够在将包括多个切断部26a在内的区域相互焊接在一起之后焊接正极内部端子24。并且,也能够在将正极内部端子24焊接于位于发电元件20的最外层的集电板21a之后,将包括多个切断部26a在内的区域相互焊接在一起。
根据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同,通过在正极连接区域R11形成缝隙26,不会产生折返集电板21a的部分(弯曲部)。由此,能够防止当将正极内部端子24焊接于集电板21a时在集电板21a产生挠曲。
能够对在实施例1中说明的构造与在实施例2中说明的构造进行组合。例如,能够形成为:正极连接区域R11与正极内部端子24的连接使用在实施例1中说明的构造,负极连接区域R12与负极内部端子25的连接使用在实施例2中说明的构造。

Claims (5)

1.一种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装置具有:
发电元件,该发电元件的电极板夹持隔片并被卷绕,具有进行充放电反应的反应区域,所述电极板具有集电板以及形成于所述集电板的一部分的活性物质层,
壳体,该壳体收纳所述发电元件;以及
电极端子,该电极端子与所述发电元件连接,
在所述电极板中的未形成所述活性物质层的所述集电板相互重叠的状态下,所述发电元件中的与所述反应区域相邻的连接区域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
所述发电元件具有:所述电极板折返而成的弯曲部;以及在与所述弯曲部相邻的位置处切断所述连接区域的一部分而成的多个切断部,
所述电极端子被焊接于所述多个切断部,且所述电极端子在所述多个切断部由所述集电板夹持,
所述多个切断部在与所述集电板夹持所述电极端子的方向以及所述发电元件的卷绕轴延伸的方向均正交的方向上相互位于不同位置。
2.一种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装置具有:
发电元件,该发电元件的电极板夹持隔片并被卷绕,具有进行充放电反应的反应区域,所述电极板具有集电板以及形成于所述集电板的一部分的活性物质层,
壳体,该壳体收纳所述发电元件;以及
电极端子,该电极端子与所述发电元件连接,
在所述电极板中的未形成所述活性物质层的所述集电板相互重叠的状态下,所述发电元件中的与所述反应区域相邻的连接区域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
所述发电元件具有:所述电极板折返而成的弯曲部;以及在与所述弯曲部相邻的位置处切断所述连接区域的一部分而成的切断部,
所述电极端子被焊接于所述切断部,且所述电极端子在所述切断部配置于与相互重叠的所述集电板的最外层相邻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端子被固定于所述壳体中的与所述弯曲部相对的区域。
4.一种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发电元件被收纳于壳体的蓄电装置,
所述发电元件的电极板夹持隔片并被卷绕,所述电极板具有集电板以及形成于所述集电板的一部分的活性物质层,并且,所述发电元件具有进行充放电反应的反应区域以及包括所述电极板中的未形成所述活性物质层的所述集电板的、供电极端子连接的连接区域,
所述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
第一工序,在该第一工序中,在所述发电元件中的与所述电极板折返而成的弯曲部相邻的位置将所述连接区域的一部分切断而形成多个切断部;以及
第二工序,在该第二工序中,在使所述连接区域的所述集电板相互重叠的状态下,将所述电极端子与所述多个切断部焊接在一起,
在所述第二工序中,将所述电极端子配置在所述多个切断部中的由所述集电板夹持的位置,
所述多个切断部在与所述集电板夹持所述电极端子的方向以及所述发电元件的卷绕轴延伸的方向均正交的方向上相互位于不同位置。
5.一种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发电元件被收纳于壳体的蓄电装置,
所述发电元件的电极板夹持隔片并被卷绕,所述电极板具有集电板以及形成于所述集电板的一部分的活性物质层,并且,所述发电元件具有进行充放电反应的反应区域以及包括所述电极板中的未形成所述活性物质层的所述集电板的、供电极端子连接的连接区域,
所述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
第一工序,在该第一工序中,在所述发电元件中的与所述电极板折返而成的弯曲部相邻的位置将所述连接区域的一部分切断而形成切断部;以及
第二工序,在该第二工序中,在使所述连接区域的所述集电板相互重叠的状态下,将所述电极端子与所述切断部焊接在一起,
在所述第二工序中,将所述电极端子配置在所述切断部中的与相互重叠的所述集电板的最外层相邻的位置。
CN201180069880.2A 2011-03-28 2011-03-28 蓄电装置以及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34604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01835 WO2012131760A1 (ja) 2011-03-28 2011-03-28 蓄電装置およ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60446A CN103460446A (zh) 2013-12-18
CN103460446B true CN103460446B (zh) 2017-02-15

Family

ID=46929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9880.2A Active CN103460446B (zh) 2011-03-28 2011-03-28 蓄电装置以及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54128B2 (zh)
JP (1) JP5692359B2 (zh)
CN (1) CN103460446B (zh)
WO (1) WO20121317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83393B2 (ja) * 2015-03-03 2017-08-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蓄電装置
PL3128579T3 (pl) 2015-08-07 2020-04-30 Robert Bosch Gmbh Ogniwo baterii
US11065827B2 (en) 2015-11-02 2021-07-20 Teijin Carbon America, Inc. Thermoplastic composite in-situ melt processing method for composite overwrapped tools
EP3246377B1 (en) * 2016-05-18 2019-02-27 Merck Patent GmbH Liquid-crystal medium
US10512935B2 (en) * 2017-05-01 2019-12-24 The Boeing Company Composite materials cured with thermoplastic thin film coating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53242A (zh) * 2005-10-21 2007-04-25 松下电动车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用于二次电池的集电板
CN101834305A (zh) * 2009-03-11 2010-09-15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可再充电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61938B2 (ja) * 2001-12-20 2008-03-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681146A (zh) * 2004-03-29 2005-10-12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极封装及使用该电极封装的二次电池
KR100599752B1 (ko) * 2004-06-23 2006-07-1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와 이에 사용되는 전극 조립체
KR100570625B1 (ko) 2004-07-28 2006-04-1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KR100612364B1 (ko) 2004-10-28 2006-08-1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JP4491747B2 (ja) 2007-07-23 2010-06-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
JP5195208B2 (ja) * 2008-09-17 2013-05-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及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JP5287181B2 (ja) 2008-11-28 2013-09-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及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KR101147171B1 (ko) * 2009-04-21 2012-05-25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53242A (zh) * 2005-10-21 2007-04-25 松下电动车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用于二次电池的集电板
CN101834305A (zh) * 2009-03-11 2010-09-15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可再充电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2131760A1 (ja) 2014-07-24
US20140011063A1 (en) 2014-01-09
JP5692359B2 (ja) 2015-04-01
WO2012131760A1 (ja) 2012-10-04
US10454128B2 (en) 2019-10-22
CN103460446A (zh) 2013-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18515B2 (ja) 電池
JP5583421B2 (ja) 角形密閉二次電池及び角形密閉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5558265B2 (ja) 電池
US10115937B2 (en) Battery including branched current collector sections
CN104350633B (zh) 具有单一电极端子连接部的电池组件
KR100637443B1 (ko) 이차 전지와 이에 사용되는 단자 조립체
JP4532448B2 (ja) 角形電池用電極ユニット、角形電池および角形電池用電極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06025373A (zh) 方形二次电池以及使用其的组电池
CN103460446B (zh) 蓄电装置以及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CN210805919U (zh)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电池模块和使用二次电池的装置
CN107636887A (zh) 电池模块
KR100627360B1 (ko) 집전판용 플레이트와 이의 이차 전지 및 전지 모듈
JP2000106167A (ja) 電 池
US20140023913A1 (en) Prismatic secondary battery
JP2001283824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KR101528003B1 (ko) 전극 탭 상호 접속부재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기화학소자
CN217655970U (zh) 电池盖板组件及动力电池
KR101417280B1 (ko)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148017B1 (ko) 권취형 전극군을 가지는 이차전지
JP2003123846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7316520B2 (ja) 電池
KR100627296B1 (ko) 이차 전지와 이에 사용되는 단자 조립체
JP4107468B2 (ja) 電池
JP2006278016A (ja) 密閉形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密閉形電池複数個で構成した組電池
JP7385639B2 (ja) 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