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44024B - 具有可控的电晕形成位置的电晕点火器 - Google Patents

具有可控的电晕形成位置的电晕点火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44024B
CN103444024B CN201280013086.0A CN201280013086A CN103444024B CN 103444024 B CN103444024 B CN 103444024B CN 201280013086 A CN201280013086 A CN 201280013086A CN 103444024 B CN103444024 B CN 1034440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or
housing
body clearance
tip
housing bott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308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44024A (zh
Inventor
约翰·A·鲍里斯
詹姆斯·D·吕科瓦基
艾尔弗雷德·佩穆伊
基斯·汉普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edero-Moguel Igni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ederal Mogul Ignition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5541110&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3444024(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Federal Mogul Ignition Co filed Critical Federal Mogul Ignition Co
Publication of CN1034440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440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440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4402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50Sparking plugs having means for ionisation of g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52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a discharge along a surf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maintenance of spark gaps or sparking plugs
    • H01T2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maintenance of spark gaps or sparking plugs of sparking plu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park Plugs (AREA)
  • Ignition Installation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晕点火器(20),其包括一围绕中心电极(24)的绝缘体(28)和一围绕绝缘体(28)的壳体(30)。壳体(30)呈现壳体间隙(38),该壳体间隙具有在壳体底端(34)和壳体内表面(90)或壳体外表面(92)之间的壳体间隙宽度(ws)。壳体(30)具有壳体厚度(ts),该壳体厚度向壳体底端(34)处减小,使得壳体间隙宽度(ws)向壳体底端34处增大。壳体间隙(38)在壳体底端(34)处敞开,使得空气可以由此流入,而且壳体间隙宽度(ws)在壳体底端(34)处达到最大值。增大的壳体间隙宽度(ws)提高了沿着绝缘体(28)在中心电极(24)和壳体(30)之间的电晕放电22。

Description

具有可控的电晕形成位置的电晕点火器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1年1月13日提交的第61/432,364号和2011年1月14日提交的第61/432,520号美国临时申请的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一种用于发射射频电场以电离燃料-空气混合物并提供电晕放电的电晕点火器,以及一种形成该电晕点火器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电晕放电点火系统提供交流电压和电流,高低电位电极迅速转换使得电弧难以形成而且提高了电晕放电的形成。该系统包括一个带有中心电极的电晕点火器,该中心电极对高射频电压电势放电并且在燃烧室内产生强射频电场。该电场引起燃烧室中一部分燃料和空气混合物电离且击穿介质,从而促进燃料-空气混合物的燃烧。该电场是可控的,从而可使得燃料-空气混合物保持介电性能,同时在电极点火端产生电晕放电,这又称为低温等离子体(non-thermalplasma)。燃料-空气混合物的电离部分形成了火焰峰,该火焰峰其后可以保持燃烧状态,并且燃烧燃料-空气混合物的剩余部分。优选地,电场可以被集中于电极点火端并且是可控的,使得燃料-空气混合物不会失去其所有的介电性能,这能够在电极和接地的气缸壁、活塞或者点火器的其他部分之间形成热等离子体和电弧。Freen的美国专利6,883,507公开了一种电晕放电点火器系统的例子。
电晕点火器的中心电极由一种导电材料构成,并且该中心电极接收高射频电压并向燃烧室发射射频电场以电离燃料-空气混合物并且提供电晕放电。绝缘体由一种围绕着中心电极的电绝缘材料构成,并且该绝缘体容置于金属外壳中。该电晕放电系统的点火器并不包括特意放置在中心电极的点火端附近的任何接地电极单元。相反,接地被优选为通过气缸壁或者点火系统的活塞来提供。Lykowski和Hampton的美国申请2010/0083942公开了一种电晕点火器的例子。
在电晕点火器的使用过程中,当能量施加于中心电极时,由于中心电极和金属外壳之间空气的低的相对介电常数,电势和电压能够在它们之间骤降。高压降和电场强度中对应的峰值使得中心电极和壳体之间的空气发生电离,导致电极点火端的能量显著损失。此外,临近壳体的电离的空气易向电极点火端移动,或者反过来,穿过中心电极和壳体之间的绝缘体形成一个导电通路,而且降低电极点火端电晕放电的效果。中心电极和壳体之间的导电通路可以引起这些部件之间的电弧放电,这通常是不需要的,而且会降低电极点火端的点火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包括一用于提供电晕放电的点火器。该点火器包括一个由导电材料构成的用于接收高射频电压并发射射频电场以电离燃料-空气混合物并提供电晕放电的中心电极。绝缘体由一种电绝缘材料构成并且围绕着中心电极设置。绝缘体从绝缘体顶端向绝缘体鼻端纵向延伸。绝缘体还具有在绝缘体顶端和绝缘体鼻端之间延伸的绝缘体外表面。由导电金属材料构成的壳体围绕着绝缘体设置,并且该壳体从壳体顶端向绝缘体鼻端纵向延伸至壳体底端。该壳体具有在壳体底端和壳体顶端之间延伸的一个面向绝缘体外表面的壳体内表面和壳体外表面。壳体呈现(present)一个壳体间隙,该壳体间隙具有在绝缘体外表面和壳体内表面与之间的壳体间隙宽度。壳体间隙在壳体底端处敞开使得空气可以由此流入,而且壳体间隙宽度朝壳体底端方向增大。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提供射频电场以电离一部分易燃的燃料-空气混合物并且在内燃机的燃烧室中提供电晕放电的电晕放电点火系统,该系统包括电晕点火器。
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形成电晕点火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由导电材料构成的中心电极,提供一由电绝缘材料构成的绝缘体,该绝缘体包括从绝缘体顶端向绝缘体鼻端纵向延伸的绝缘体内表面。该方法接下来包括沿着绝缘体内表面将中心电极插入绝缘体。该方法还包括提供一由导电材料构成的壳体,该壳体包括从壳体顶端纵向延伸至壳体底端的壳体内表面,然后沿着壳体内表面将绝缘体插入壳体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形成一个位于绝缘体和壳体内表面之间的具有壳体间隙宽度的壳体间隙,其中的壳体间隙宽度朝壳体底端方向增大,并且在壳体底端处敞开,使得空气可以由此流入。
增大的壳体间隙宽度控制着电晕放电的位置并且提高了中心电极和壳体之间的电晕放电。因此,电晕点火器能够提供更可控的、集中的电晕放电以及相对于其他电晕点火器更强劲的点火。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本发明的其他优势将更好地被阐述,同时更易于被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设置于燃烧室中的电晕点火器的剖面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壳体底端和绝缘体鼻端的放大图;
图2A是图2的壳体间隙的放大图;
图2B-2E是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壳体间隙的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设置于燃烧室中的电晕点火器的剖面图;
图3A是图3的壳体底端的放大图;
图3B是可替换的壳体底端的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设置于燃烧室中的电晕点火器的剖面图;
图4A是图4的壳体底端的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壳体底端和绝缘体鼻端的放大图;以及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壳体底端和绝缘体鼻端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电晕放电点火系统的电晕点火器20。该系统特意创造了一种能够抑制电弧形成并促进形成能够产生电晕放电22的强电场的电源。该电晕放电点火系统的点火过程包括在1MHz左右下运行的多次放电。
该系统的点火器20包括一个中心电极24和一个电极点火端36,中心电极24用于接收高射频电压下的能量,电极点火端36能够发射射频电场以电离一部分易燃的燃料-空气混合物,同时在内燃机的燃烧室26中提供电晕放电22。中心电极24插入绝缘体28中,金属壳体30围绕着绝缘体28设置。壳体30从壳体顶端32向壳体底端34延伸,使得绝缘体28和电极点火端36伸出壳体底端34之外。壳体30具有壳体厚度ts,该壳体厚度向壳体底端34处减小,从而提供壳体间隙38,该壳体间隙38具有壳体间隙宽度ws,该壳体间隙宽度向壳体底端34处增大,并且在壳体底端34处敞开,使得空气可以由此流入。
增大的壳体间隙宽度ws有助于控制电晕放电22的位置,提高中心电极24和壳体30之间的电晕放电22。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晕点火器20提供中心电极24和壳体30之间以及电极点火端36处的电晕放电22,如图1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电晕点火器20仅提供中心电极24和壳体30之间的电晕放电22,如图2所示。
在某些实施例中,增大的壳体间隙38还可有助于壳体30和绝缘体28之间的任何电晕的形成以移出壳体间隙38。在某些实施例中,电晕点火器20的设计可能降低中心电极24和壳体30之间的电弧放电。例如,增大的壳体间隙宽度ws可以在中心电极24和接地壳体30之间形成较大的距离,从而增加形成导电通路所用的时间,导致中心电极24和壳体30之间不需要的电弧放电。
电晕点火器20适用于汽车或工业机械的内燃机中。如图1所示,引擎通常包括气缸体40,该气缸体具有围绕气缸中心轴周向延伸并且在其中形成空间的侧壁。气缸体40的侧壁具有围绕顶部开口的顶端,气缸盖42设置于该顶端并且覆盖顶部开口延伸。活塞44设置于沿气缸体40的侧壁的空间中,使其能够在内燃机运行时沿侧壁滑动。活塞44与气缸盖42间隔开,从而使得气缸体40、气缸盖42和活塞44之间形成燃烧室26。燃烧室26中含有通过电晕点火器20电离的易燃燃料-空气混合物。气缸盖42包括接收点火器20的接入端口,点火器20横向地伸入燃烧室26,使得壳体间隙38暴露于燃烧室26的燃料-空气混合物中。点火器20接收到来自于电源(图中未显示)的高射频电压并发射射频电场以电离一部分燃料-空气混合物并形成电晕放电22。
点火器20的中心电极24沿电极中心轴ae纵向地从电极终端48向电极点火端36延伸。高射频交流电压下施加能量于中心电极24,电极终端48接收该高射频交流电压下的能量(通常,电压高达4000V,电流低于1A,频率在0.5-5.0MHz间)。电极24包括一个电极主体部分50,该电极主体部分采用导电材料形成,比如镍。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极24的材料具有低于1200nΩ·m的低电阻系数。电极主体部分50具有电极直径De,该电极直径垂直于电极中心轴ae。电极主体部分50包括位于电极终端48的头部52,该头部的电极直径De比其他电极主体部分50的电极直径De更大。
中心电极24插入绝缘体28中,因此中心电极24的头部52沿着绝缘体28的孔放置在电极座54上。在一个实施例中,将电极24插入绝缘体28所需的间隙提供电极24和绝缘体28之间的电极间隙46,允许空气在电极24和绝缘体28之间流动。可选的,电极24和绝缘体28之间没有间隙。根据一个实施例,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绝缘体28的孔连续地贯穿绝缘体28延伸,从而使得电极点火端36被设置于绝缘体28外部。根据另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电极点火端36被绝缘体28包住。
当电极点火端36被设置于绝缘体28外部时,中心电极24通常包括一个围绕并且临近电极点火端36的点火尖端56,该点火尖端用于发射射频电场以电离一部分燃料-空气混合物并且在燃烧室26中提供电晕放电22。点火尖端56由导电材料形成,该导电材料在高温下提供优异的热性能,例如,该导电材料是一种包括选自元素周期表的第4-12族的至少一种元素的材料。如图1所示,点火尖端56具有尖端直径Dt,Dt大于电极主体部分50的电极直径De。点火尖端56通常包括多个叉状部57,每个叉状部57具有尖端长度lt,其从电极中心轴ae向外延伸,如图2所示。
电晕点火器20的绝缘体28被设置于环绕并纵向沿着电极主体部分50。绝缘体28从绝缘体顶端58纵向延伸,越过电极终端48直到绝缘体鼻端60。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绝缘体鼻端60的放大视图,其中,绝缘体鼻端60与电极24的电极点火端36和点火尖端56间隔开。绝缘体鼻端60和点火尖端56之间具有尖端间距64,其使得外界空气能够在绝缘体鼻端60和点火尖端56之间流动。根据另一个实施例(图中未示),点火尖端56紧靠绝缘体28,因此其间没有空隙。
绝缘体28由电绝缘材料构成,通常为包括氧化铝的陶瓷材料。绝缘体28的导电性小于中心电极24和壳体30的导电性。在一个实施例中,绝缘体28的绝缘强度为14-25kV/mm。绝缘体28还具有保持电荷的相对介电常数,通常该介电常数为6-12。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绝缘体28的热膨胀系数(CTE)介于2×10-6/℃和10×10-6/℃之间。
绝缘体28包括一个绝缘体内表面62,该绝缘体内表面面对电极主体部分50的电极24表面并且沿着绝缘体顶端58和绝缘体鼻端60之间的电极中心轴ae纵向延伸。绝缘体内表面62具有一个绝缘体孔以容置中心电极24,该绝缘体内表面62还包括用于支撑中心电极24的头部52的电极座54。
在一个实施例中,绝缘体孔从绝缘体顶端58向绝缘体鼻端60连续延伸,而电极点火尖端56设置于绝缘体鼻端60外部,如图1,2和4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绝缘体鼻端60是封闭的并且包裹住电极点火端36,如图3所示。
点火器20通常通过将电极点火端36穿过绝缘体顶端58插入绝缘体孔,直至中心电极24的头部52抵靠在电极座54上形成。头部52下部的电极主体部分50的其余部分通常与绝缘体内表面62间隔开从而在其间形成电极间隙46。
电晕点火器20的绝缘体28包括一个与绝缘体内表面62相对的绝缘体外表面66,该绝缘体外表面沿着电极中心轴ae从绝缘体顶端58向绝缘体鼻端60纵向延伸的。绝缘体外表面66位于绝缘体内表面62的对面,向外朝向壳体30且远离中心电极24面向。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绝缘体28被设计为紧紧地固定于壳体30中并且为高效率的制造过程提供了便利。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绝缘体28包括沿着电极主体部分50从绝缘体顶端58向绝缘体鼻端60延伸的绝缘体第一区域68。绝缘体第一区域68具有大致垂直于电极中心轴ae延伸的绝缘体第一直径D1。绝缘体28还包括一个临近绝缘体第一区域68并且向绝缘体鼻端60延伸的绝缘体中心区域70。绝缘体中心区域70具有大致垂直于电极中心轴ae延伸的绝缘体中间直径Dm,而且绝缘体中间直径Dm大于绝缘体第一直径D1。绝缘体上肩部72从绝缘体第一区域68向绝缘体中心区域70径向向外延伸。
绝缘体28还包括一个临近绝缘体中心区域70并且向绝缘体鼻端60处延伸的绝缘体第二区域74。绝缘体第二区域74具有大致垂直于电极中心轴ae延伸的绝缘体第二直径D2,该绝缘体第二直径小于绝缘体中心直径Dm。绝缘体下肩部76从绝缘体中心区域70向绝缘体第二区域74径向向外延伸。
绝缘体28进一步包括从绝缘体第二区域74向绝缘体鼻端60延伸的绝缘体鼻部区域78。绝缘体鼻部区域78具有大致垂直于电极中心轴ae延伸的绝缘体鼻部直径Dn,该绝缘体鼻部直径优选向绝缘体鼻端60处逐渐变小或减少。绝缘体鼻端60处的绝缘体鼻部直径Dn小于绝缘体第二直径D2,而且还小于点火尖端56的尖端直径Dt
如图1所示,电晕点火器20包括一个由导电材料构成的端子80,该端子容置于绝缘体28中。该端子80包括一个与端子导线(图中未示)电连接的第一终端82,该端子导线与电源(图中未示)电连接。端子80还包括一个与电极终端48电连接的第二终端83。因此,端子80从电源接收高射频电压并且将该高射频电压传送至电极24。导电密封层84由导电材料构成,该导电密封层84设置于端子80和电极24之间并将两者电连接起来,使得能量可以从端子80转送到电极24。
电晕点火器20的壳体30环绕在绝缘体28周围。壳体30由导电材料构成,比如钢。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30具有低于1000nΩ·m的低电阻系数。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壳体30沿着绝缘体28从壳体顶端32向壳体底端34处纵向延伸。壳体底端34是壳体30的最接近电极点火端36的位置。
壳体30包括一个位于壳体顶端32处的壳体上表面86和一个位于壳体底端34处的壳体下表面88。壳体30包括一个面对绝缘体外表面66的壳体内表面90和一个对面的壳体外表面92,壳体内表面和壳体外表面均从位于壳体顶端32处的壳体上表面86向位于壳体底端34处的壳体下表面88纵向连续延伸。壳体厚度ts从壳体内表面90向壳体外表面92延伸。壳体外表面92具有周向围绕着绝缘体28延伸的周长,壳体外直径Ds1横穿该周长。壳体外直径Ds1优选至少比点火尖端的尖端长度lt大1.5倍,从而与相较于采用较小壳体外直径Ds1时所需的时间相比,增加在中心电极24和壳体30之间形成导电通路所用的时间。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外直径Ds1为12-18mm。
壳体内表面90沿着绝缘体第一区域68、沿着绝缘体上肩部72、绝缘体中心区域70、绝缘体下肩部76和绝缘体第二区域74向临近绝缘体鼻部区域78的壳体底端34延伸。壳体内表面90具有容置绝缘体28的壳体孔。壳体内表面90还具有横穿壳体孔延伸的壳体内直径Ds2。壳体内直径Ds2大于绝缘体鼻部直径Dn,从而使绝缘体28可以插入壳体孔中,而且绝缘体鼻部区域78的至少一部分突伸至壳体底端34外部。壳体内表面90具有用于支撑绝缘体下肩部76的壳体座94。在图1的实施例中,壳体座94设置于工具接收元件98附近。
从壳体顶端32到壳体底端34连续延伸的壳体内表面90通常与绝缘体外表面66间隔开,从而在两者之间提供壳体间隙38,如图1,图2,图3和图3A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壳体内表面90紧靠绝缘体28设置,且壳体间隙38仅存在于沿壳体内表面90和壳体底端34之间的壳体下表面88处,如图3B和图4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4A所示,壳体间隙38位于壳体30和气缸体40之间。
壳体间隙38位于壳体底端34和壳体内表面90与壳体外表面92中的一个之间,比如位于壳体底端34和壳体内表面90之间,或者位于壳体底端34和壳体外表面92之间。壳体间隙38具有在壳体内表面90或壳体外表面92与壳体底端34之间逐渐增大的壳体间隙宽度ws,例如沿着壳体下表面88从壳体内表面90向壳体底端34。如图所示,壳体厚度ts向壳体底端34减小,使得壳体间隙宽度ws在壳体底端34处最大。壳体间隙38在壳体底端34处敞开使得外界空气可以由此流入。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比如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壳体30具有在壳体顶端32和壳体底端34之间的壳体长度ls,增大的壳体间隙宽度ws沿着壳体长度ls的0.1-10%延伸。
增大的壳体间隙宽度ws有助于在壳体30和绝缘体28之间形成任何可能的电晕放电22以移出壳体间隙38。增大的壳体间隙宽度ws还在中心电极24和接地壳体30之间形成较大的距离,因此,相对于较小的壳体间隙,在中心电极24和壳体30之间形成导电通路所需的时间被延长。据此,增大的壳体间隙宽度ws有益于在电极点火端46处集中电晕放电22,同时阻止中心电极24和壳体30之间不需要的电弧放电。
在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壳体间隙38在壳体顶端32和壳体底端34之间连续延伸。壳体内表面90平滑地过渡到壳体下表面88,壳体下表面88处具有一个面向绝缘体外表面66的凸面轮廓,如图2A和图2B中具体所示。壳体下表面88的凸面轮廓具有逐渐增大的壳体间隙宽度ws。在本实施例中,壳体下表面88具有面对绝缘体外表面66的大于0.010的球面半径,优选大于0.1。特定点处沿着壳体下表面88的球面半径通过在特定点使用假定的具有半径的三维球体来测定。该球面半径即为三维球体的半径。壳体下表面88处的球面半径用于表示壳体间隙38,以及沿着壳体间隙38改变电场强度和电压场,从而促进壳体30和点火尖端56之间的电晕放电22的形成,同时减少强烈放电(harddischarge)的形成。
在图3和图3A所示的实施例中,壳体间隙38同样在壳体顶端32和壳体底端34之间连续延伸。然而,在该实施例中,整个壳体下表面88被倒角,使得壳体下表面88从壳体内表面90向壳体外表面92连续延伸,而且壳体底端34位于壳体外表面92处。该倒角的壳体下表面88处具有壳体间隙宽度ws,且该宽度从壳体内表面90向位于壳体外表面92处的壳体底端34处递增。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C所示,壳体下表面88仅有一部分被倒角,因此壳体底端34沿壳体内表面90和壳体外表面92之间的壳体下表面88设置。在该实施例中,壳体间隙宽度ws从壳体内表面90处沿着壳体下表面88的一部分向壳体底端34递增,然后沿着壳体下表面88直到壳体外表面92均保持一致。在图2C所示实施例中,壳体下表面88处的倒角用于呈现壳体间隙38以及沿着壳体间隙38改变电场强度和电压场,从而促进壳体30和点火尖端56之间的电晕放电22的形成,同时减少强烈放电的形成。
在图4和图4A所示的实施例中,逐渐增大的壳体间隙宽度ws位于壳体30和气缸体40之间。在该实施例中,壳体外表面92与气缸体40配合,而壳体间隙38在壳体外表面92和壳体底端34之间沿着壳体下表面88设置。壳体下表面88的一部分被倒角。壳体下表面88的倒角部分处具有沿壳体下表面88的一部分从壳体外表面92向壳体底端34处递增的壳体间隙宽度ws,然后沿着壳体下表面88直到壳体内表面90处均保持一致。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将内部密封100安置于壳体内表面90和绝缘体外表面66之间,当绝缘体28插入壳体30时用来支撑绝缘体28。内部密封100将绝缘体外表面66和壳体内表面90间隔开,从而在其间提供壳体间隙38。当采用内部密封100时,壳体间隙38通常从壳体顶端32向壳体底端34连续延伸。如图1,图3和图4中所示,其中一个内部密封100被通常设置于绝缘体下肩部76的绝缘体外表面66和工具接收元件98附近的壳体座94的壳体内表面90之间,另一个内部密封100通常设置于绝缘体上肩部72的绝缘体外表面66和壳体内表面90之间。该内部密封100用以提供支撑并且将绝缘体28维持在与壳体30相对固定的位置上。
在图1,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绝缘体28抵靠在内部密封100上,该内部密封100设置于壳体座94上,且绝缘体28的剩余部分与壳体内表面90间隔开,从而使绝缘体外表面66和壳体内表面90之间具有壳体间隙38。该壳体间隙38沿着绝缘体外表面66从绝缘体上肩部72向绝缘体鼻部区域78连续延伸,同时环状围绕绝缘体28。
在图2D和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壳体内表面90和逐渐变细的绝缘体鼻部区域78用来形成壳体间隙38,并且沿着壳体间隙38改变电场强度和电压场,从而促进壳体30和点火尖端56之间的电晕放电22的形成,同时减少强烈放电的形成。在一个实施例中,仅通过逐渐变细的绝缘体38而非壳体38来形成增大的壳体间隙38。在此实施例中,壳体长度ls可比其他实施例中的更长。
在图2E所示的实施例中,壳体下表面88处的倒角和逐渐变细的绝缘体鼻部区域78被用于呈现壳体间隙38,并沿着壳体间隙38改变电场强度和电压场,从而增强壳体30和点火尖端56之间电晕放电22的形成,同时降低强烈放电的形成。
壳体30通常包括工具接收元件98,制造者或最终的使用者可以通过该工具接收元件来安装或者从气缸盖42上移除该电晕点火器20。该工具接收元件98沿着绝缘体中心局域70从绝缘低上肩部72向绝缘体下肩部76延伸。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30还包括沿着绝缘体第二区域74的螺纹,这些螺纹旋入气缸盖42中,同时使电晕点火器20相对于气缸盖42和燃烧室26保持在所需位置。
壳体30通常还包括一个沿着绝缘体中心区域70的绝缘体外表面66的工具接收元件98纵向延伸,然后沿着绝缘体上肩部72朝着绝缘体第一区域68向内延伸的翻边唇102。该翻边唇102环绕着绝缘体上肩部72延伸从而使绝缘体第一区域68突伸出翻边唇102之外。壳体上表面86朝向绝缘体28向内翻转,而且至少一部分壳体上表面86与绝缘体中心区域70配合,这有益于固定壳体30使其对抗相对于绝缘体28的轴向移动。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壳体30包括壳体底端34处的突起104,而且壳体间隙38位于突起104和绝缘体28之间。点火尖端56的叉状部57朝着壳体30向上延伸并与突起104对齐。壳体间隙38的形状,点火尖端56的配置以及壳体30的对齐的突起104有助于在壳体30和点火尖端56之间形成电晕放电22。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中心电极24被绝缘体28包裹住,而且壳体下表面88包括一个球面半径。在该实施例中,闭合的绝缘体鼻端60从壳体底端34处激发电晕放电22,而且当对中心电极24仍然采用高电压以成形电晕放电22的流光(streamer)时消除强烈放电的可能性。
本发明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形成电晕点火器20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包括提供中心电极24,绝缘体28和壳体30。绝缘体28通常通过陶瓷材料模塑形成,从而使其具有一个从绝缘体顶端58向绝缘体鼻端60连续贯穿的孔,或者部分贯穿绝缘体28使得孔与绝缘体鼻端60间隔开。壳体30通常通过模塑或铸造形成,从而使壳体厚度ts向壳体底端34处减小。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成形壳体下表面88以提供减小的壳体厚度ts。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对壳体下表面88倒角,从而提供减小的壳体厚度ts
接下来,该方法包括将电极24沿着绝缘体内表面62插入绝缘体孔内,以及沿着壳体内表面90将绝缘体28插入壳体孔内。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在壳体孔中将内部密封100设置于壳体座94上,以及将绝缘体28设置于内部密封100上来形成壳体间隙38。壳体30通常围绕着绝缘体28弯曲,从而能够使壳体30相对于绝缘体28固定于特定位置。壳体上表面86可向内移动以与绝缘体28配合。
在电晕点火器20的操作过程中,壳体间隙38内具有高电场,包括在壳体间隙38的开口处的区域朝向中心电极24的显著电场。在该区域中,等势线与绝缘体外表面66成一个角度,使得电势沿着绝缘体外表面66从绝缘体28向壳体30处逐渐增大。高电场产生的阳离子向负极化的壳体30移动,即朝低压处移动。但是,带负电荷的离子开始朝着绝缘体外表面66移动,即向高电压处移动,然后离开壳体30向着中心电极24总是移动至高电压处。因此,电晕点火器20的设计有助于电晕放电22的形成,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有助于电弧放电,该电弧放电跨过壳体30和中心电极24之间的绝缘体外表面66。
显然,根据以上教导,本发明的多种修改和变化都是可行的,并且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以不同于具体描述的形式实现。

Claims (19)

1.一种用于提供电晕放电的电晕点火器,其特征在于,该电晕点火器包括:
一由导电材料构成的中心电极,所述中心电极从用于接收高射频电压的电极终端延伸至用于发射射频电场以电离燃料-空气混合物并提供电晕放电的电极点火端,所述中心电极包括一点火尖端,所述点火尖端从所述电极点火端径向向外延伸以形成一尖端直径;
一由电绝缘材料构成的环绕所述中心电极并从绝缘体顶端向绝缘体鼻端纵向延伸的绝缘体,
所述绝缘体具有在所述绝缘体顶端和所述绝缘体鼻端之间延伸的绝缘体外表面,所述绝缘体具有在所述绝缘体鼻端处的小于所述点火尖端的所述尖端直径的一绝缘体鼻部直径;
一由导电材料构成的环绕所述绝缘体并且从壳体顶端向所述绝缘体鼻端纵向延伸至壳体底端的壳体,
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壳体底端和壳体顶端之间延伸的一面向所述绝缘体外表面的壳体内表面和壳体外表面,
所述壳体呈现一个壳体间隙,该壳体间隙具有在所述绝缘体外表面和所述壳体内表面之间的壳体间隙宽度,该壳体间隙从壳体顶端到壳体底端连续地延伸,
所述壳体间隙在所述壳体底端处敞开,使得空气由此流入,以及
所述壳体间隙宽度向所述壳体底端处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一个在所述壳体内表面和所述壳体外表面之间连续延伸的位于所述壳体底端处的壳体下表面,而且所述壳体下表面处呈现所述增大的壳体间隙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底端设置于所述壳体外表面处,而且所述壳体间隙宽度从所述壳体内表面沿着所述壳体下表面向所述壳体外表面处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底端在所述壳体内表面和所述壳体外表面之间沿着所述壳体下表面设置,且所述壳体间隙宽度从所述壳体内表面沿着壳体下表面向所述壳体底端处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点火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部分所述壳体下表面被倒角。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点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下表面具有一个面向所述绝缘体的凸面轮廓。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点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下表面具有一个面向所述绝缘体的大于0.010英寸的球面半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间隙宽度递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间隙设置于所述壳体和所述绝缘体之间,并且在所述壳体顶端和所述壳体底端之间沿着所述壳体连续延伸,且所述壳体间隙在所述壳体底端处达到最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壳体顶端和所述壳体底端之间的壳体长度,而且所述增大的壳体间隙宽度沿着所述壳体长度的0.1%-10%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壳体内表面和所述壳体外表面之间的壳体厚度,而且所述壳体厚度向所述壳体底端减小。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外表面具有周向围绕所述绝缘体延伸的周长,而且壳体外直径横穿所述周长,
所述壳体外直径比所述尖端直径至少大1.5倍。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点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尖端直径为4-7mm,所述壳体外直径为12-18mm。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包括一个延伸到所述壳体底端外部的绝缘体鼻部区域,且所述绝缘体鼻部区域的所述绝缘体外表面具有向所述绝缘体鼻端处减小的所述绝缘体鼻部直径。
15.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点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点火器鼻端伸出所述壳体底端外。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包裹住所述电极点火端。
17.一种电晕放电点火系统,该系统用于提供射频电场以电离一部分易燃的燃料-空气混合物并且在内燃机的燃烧室中提供电晕放电,该系统包括:
气缸体、汽缸盖和活塞,其间形成燃烧室,
在所述燃烧室中提供的燃料-空气混合物,
一设置于所述气缸盖处的横向延伸入所述燃烧室中的用于接收高射频电压并且发射射频电场以电离一部分燃料-空气混合物并形成所述电晕放电的点火器,
所述点火器包括一个由导电材料构成的中心电极,用于接收高射频电压并发射射频电场以电离燃料-空气混合物并提供电晕放电,所述中心电极从电极终端延伸至电极点火端;
一由电绝缘材料构成的围绕所述中心电极设置并且从绝缘体顶端向绝缘体鼻端纵向延伸的绝缘体,
所述中心电极包括一点火尖端,所述点火尖端从所述电极点火端径向向外延伸以形成一尖端直径;
所述绝缘体具有在所述绝缘体顶端和所述绝缘体鼻端之间延伸的一个面向所述中心电极的绝缘体内表面和对面的绝缘体外表面,
所述绝缘体具有在所述绝缘体鼻端处的小于所述点火尖端的所述尖端直径的一绝缘体鼻部直径;
一由导电材料构成的围绕所述绝缘体设置的并且从壳体顶端向所述绝缘体鼻端纵向延伸至壳体底端的壳体,
所述绝缘体鼻端突出于所述壳体底端外,
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壳体底端和所述壳体顶端之间延伸的一个面向所述绝缘体外表面的壳体内表面和对面的壳体外表面,
所述壳体呈现壳体间隙,该壳体间隙具有在所述绝缘体外表面和所述壳体内表面之间的壳体间隙宽度,该壳体间隙从壳体顶端到壳体底端连续地延伸,
所述壳体间隙在所述壳体底端处敞开,使得空气由此流入,以及,
所述壳体间隙宽度向所述壳体底端处增大。
18.一种形成电晕点火器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一由导电材料构成的中心电极,所述中心电极从用于接收高射频电压的电极终端延伸至用于发射射频电场以电离燃料-空气混合物并提供电晕放电的电极点火端,所述中心电极包括一点火尖端,所述点火尖端从所述电极点火端径向向外延伸以形成一尖端直径;
提供一由电绝缘材料构成的绝缘体,该绝缘体包括一个绝缘体内表面,该绝缘体内表面从绝缘体顶端纵向延伸至绝缘体鼻端,所述绝缘体具有在所述绝缘体鼻端处的小于所述点火尖端的所述尖端直径的一绝缘体鼻部直径;
将中心电极沿绝缘体内表面插入绝缘体中,
提供一由导电材料构成的壳体,该壳体包括从壳体顶端向壳体底端纵向延伸的壳体内表面,
将绝缘体沿着壳体内表面插入壳体,以及,
在绝缘体和壳体内表面之间形成具有壳体间隙宽度的壳体间隙,该壳体间隙从壳体顶端到壳体底端连续地延伸,其中该壳体间隙宽度朝壳体底端处增大而且在壳体底端处敞开,使得空气由此流入。
19.权利要求18中所述的方法包括将绝缘体鼻端伸出壳体底端外。
CN201280013086.0A 2011-01-13 2012-01-13 具有可控的电晕形成位置的电晕点火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440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161432520P 2011-01-13 2011-01-13
US201161432364P 2011-01-13 2011-01-13
US61/432,364 2011-01-13
US61/432364 2011-01-13
US61/432,520 2011-01-13
US61/432520 2011-01-13
PCT/US2012/021302 WO2012097290A1 (en) 2011-01-13 2012-01-13 Corona igniter having controlled location of corona format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44024A CN103444024A (zh) 2013-12-11
CN103444024B true CN103444024B (zh) 2016-01-20

Family

ID=45541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3086.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44024B (zh) 2011-01-13 2012-01-13 具有可控的电晕形成位置的电晕点火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844490B2 (zh)
EP (1) EP2664039B2 (zh)
JP (1) JP5963775B2 (zh)
KR (1) KR101891622B1 (zh)
CN (1) CN103444024B (zh)
WO (1) WO20120972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108251B4 (de) * 2011-10-21 2017-12-07 Borgwarner Ludwigsburg Gmbh Korona-Zündeinrichtung
US9088136B2 (en) * 2012-03-23 2015-07-21 Federal-Mogul Ignition Company Corona ignition device with improved electrical performance
US10056738B2 (en) 2012-03-23 2018-08-21 Federal-Mogul Llc Corona ignition device with improved electrical performance
JP6025283B2 (ja) * 2012-07-24 2016-11-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点火装置
DE102012111190B3 (de) * 2012-10-29 2014-04-30 Borgwarner Beru Systems Gmbh Koronazünd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Zündkopfes für eine Koronazündeinrichtung
DE102012110657B3 (de) * 2012-11-07 2014-02-06 Borgwarner Beru Systems Gmbh Koronazündeinrichtung
JP6370877B2 (ja) * 2013-03-15 2018-08-15 フェデラル−モーグル・イグニション・カンパニーFederal−Mogul Ignition Company コロナ点火装置のための摩耗保護機構
JP6041824B2 (ja) * 2014-03-22 2016-12-14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および、点火システム
JP6425949B2 (ja) 2014-09-08 2018-11-21 株式会社Soken 内燃機関用の点火プラグ
US9775227B2 (en) * 2014-12-01 2017-09-26 Ngk Spark Plug Co., Ltd. Non-thermal equilibrium plasma ignition plug and non-thermal equilibrium plasma ignition device
DE102015120254B4 (de) * 2015-11-23 2019-11-28 Borgwarner Ludwigsburg Gmbh Koronazünd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WO2017095412A1 (en) * 2015-12-03 2017-06-0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operation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KR20190034669A (ko) * 2016-08-18 2019-04-02 테네코 인코퍼레이티드 개선된 전기적 성능을 가지는 코로나 점화 장치
US11022086B2 (en) * 2018-10-19 2021-06-01 Tenneco Inc. Optimized barrier discharge device for corona ignition
US20200182217A1 (en) * 2018-12-10 2020-06-1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Combustion ignition devices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7302462B2 (ja) 2019-12-11 2023-07-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構造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15594A2 (fr) * 2003-09-12 2005-03-16 Renault s.a.s. Système de génération de plasma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30937A (en) 1933-01-05 1936-02-18 Siemens Ag Incandescent igniter
US2357602A (en) 1942-06-05 1944-09-05 Melville F Peters Spark plug
US2470568A (en) 1946-04-06 1949-05-17 Douglas Aircraft Co Inc Spark plug
US3743877A (en) 1971-10-12 1973-07-03 W Strumbos Multiple heat range spark plug
JPS51124536U (zh) * 1975-04-04 1976-10-08
US4841925A (en) 1986-12-22 1989-06-27 Combustion Electromagnetics, Inc. Enhanced flame ignition for hydrocarbon fuels
DE3816968A1 (de) 1988-05-18 1989-11-30 Beru Werk Ruprecht Gmbh Co A Zuendkerze
JP3079383B2 (ja) 1990-09-29 2000-08-21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スパークプラグ
US5469013A (en) 1993-03-31 1995-11-21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Large discharge-volume, silent discharge spark plug
DE4331269C2 (de) 1993-09-15 1995-07-13 Bosch Gmbh Robert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Zündkerze mit Gleitfunkenstrecke und nach den Verfahren hergestellte Zündkerzen
JP3272615B2 (ja) 1995-11-16 2002-04-08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スパークプラグ
JP3432102B2 (ja) 1996-02-15 2003-08-04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H11219771A (ja) 1998-02-02 1999-08-10 Ngk Spark Plug Co Ltd 層状燃焼方式エンジン用スパークプラグ
DE19852652A1 (de) * 1998-11-16 2000-05-18 Bosch Gmbh Robert Zündvorrichtung für Hochfrequenz-Zündung
JP3859410B2 (ja) 1999-11-16 2006-12-20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
US6883507B2 (en) 2003-01-06 2005-04-26 Etatech,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and sustaining a corona electric discharge for igniting a combustible gaseous mixture
DE10340043B4 (de) 2003-08-28 2014-10-30 Robert Bosch Gmbh Zündkerze
FR2859831B1 (fr) 2003-09-12 2009-01-16 Renault Sa Bougie de generation de plasma.
JP4351272B2 (ja) 2006-09-07 2009-10-28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4970892B2 (ja) 2006-10-24 2012-07-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のスパークプラグ
US7723906B2 (en) 2006-12-08 2010-05-25 Denso Corporation Spark plug designed to minimize drop in insulation resistance
JP4924275B2 (ja) 2007-08-02 2012-04-2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平衡プラズマ放電式の点火装置
CN102224650B (zh) * 2008-10-03 2013-10-30 费德罗-莫格尔点火公司 用于空气/燃料混合物及其发动机的点火器和将其装入汽缸盖的方法
CN102334252B (zh) 2009-01-12 2013-03-27 费德罗-莫格尔点火公司 用于空气/燃料混合物的可弯曲点火器装置及其构造方法
JP2011034953A (ja) * 2009-02-26 2011-02-17 Ngk Insulators Ltd プラズマイグナイター及び内燃機関の点火装置
DE102010042318A1 (de) 2010-10-12 2012-04-1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Zündanlage mit wahlweiser Luftfunken-Zündung und Teilentladungs-Zündung in Abhängigkeit der Motorlast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15594A2 (fr) * 2003-09-12 2005-03-16 Renault s.a.s. Système de génération de plasma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64039B1 (en) 2015-06-24
EP2664039B2 (en) 2021-09-01
EP2664039A1 (en) 2013-11-20
JP2014503975A (ja) 2014-02-13
KR20140004162A (ko) 2014-01-10
JP5963775B2 (ja) 2016-08-03
US20120279468A1 (en) 2012-11-08
US8844490B2 (en) 2014-09-30
KR101891622B1 (ko) 2018-08-27
CN103444024A (zh) 2013-12-11
WO2012097290A1 (en) 2012-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44024B (zh) 具有可控的电晕形成位置的电晕点火器
US8464679B2 (en) Corona tip insulator
US7741761B2 (en) Radiofrequency plasma spark plug
CN103061950B (zh) 电晕点火装置
JP5926283B2 (ja) 形状化された絶縁体を有するコロナ点火器
EP2724430B2 (en) Corona igniter assembly including corona enhancing insulator geometry
EP2745362B2 (en) Corona igniter including temperature control features
JP2014501431A5 (zh)
KR101575381B1 (ko) 내연 기관용 플라즈마 플러그
JP2014505329A (ja) 改良されたコロナ制御を用いるコロナ点火装置
JP2014501431A (ja) 非対称な着火を有するコロナ点火装置
US9502865B2 (en) Shrink fit ceramic center electrode
WO2014145184A1 (en) Wear protection feature for corona igniter
CN113169526B (zh) 用于电晕点火的优化的势垒放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710

Address after: 27300 miles eleven miles west, 48034, south field, Michigan, USA

Patentee after: Federo-Moguel Ignition Co., Ltd.

Address before: Michigan state highway 26555 northwest of Southfield

Patentee before: Federal Mogul Ignition Company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0

Termination date: 20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