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43506B - 卸带工具 - Google Patents
卸带工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443506B CN103443506B CN201280014734.4A CN201280014734A CN103443506B CN 103443506 B CN103443506 B CN 103443506B CN 201280014734 A CN201280014734 A CN 201280014734A CN 103443506 B CN103443506 B CN 10344350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lt wheel
- band
- belt
- instrument
- unlo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7/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7/24—Equipment for mounting belts, ropes, or chai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 Buckles (AREA)
Abstract
卸带工具(10)包括卸带工具本体(11)和带轮扣合部(12)。卸带工具本体(11)具有带载上面(11a’)、带滑落面(11b’)以及带载上面(11a’)与带滑落面(11b’)之间的带移动面(11c’)。带移动面(11c’)的至少带接触部分在俯视时的曲率半径为5-11mm。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绕在带轮上的传动带卸下来时所使用的卸带工具。
背景技术
在汽车、一般产业用机械中,作为传递来自驱动源的动力的手段广泛使用将传动带绕在带轮之间的皮带传动装置。
在组装这样的皮带传动装置的过程中会出现以下情况,即,将传动带绕在带轮上以后,为调整张力等先将传动带卸下来,之后再次将传动带绕在带轮上。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该情况下所使用的卸带工具。该卸带工具包括具有带轮扣合表面和皮带扣合表面的曲线状本体,由带轮扣合表面和皮带扣合表面形成内包角。
专利文献1:公表特许公报特表2004-5335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一种一边让带轮旋转一边将绕在带轮上的传动带卸下来时使用的卸带工具。该卸带工具包括:卸带工具本体和与带轮扣合以使所述卸带工具本体从带轮外周朝外突出着设置的带轮扣合部。所述卸带工具本体在所述带轮扣合部已扣合在带轮上的状态下具有带载上面、带滑落面以及带移动面,该带载上面构成:形成为从在卸取皮带之际的带轮旋转方向上的前侧朝着后侧且从接近带轮一侧朝着远离带轮一侧斜着延伸的本体正面,当带轮旋转而使得所述卸带工具本体位于传动带开始往带轮上绕以后且该卸带工具本体介于带轮和传动带之间时,该带载上面与绕在带轮上的传动带的内周接触而载上该传动带,以便将该传动带从接近带轮一侧朝着远离带轮一侧引导,该带滑落面构成:形成为从带轮宽度方向上的卸带一侧朝着卸带一侧的相反一侧且从接近带轮一侧朝着远离带轮一侧斜着延伸的本体侧面,该带滑落面与所述带载上面所载的传动带的内周接触而让该传动带滑落,以便从远离带轮一侧朝着接近带轮一侧的带轮外引导该传动带,该带移动面构成设置在所述带载上面和所述带滑落面之间且将所述带载上面和所述带滑落面平稳地连结起来、朝外鼓出的R面,该带移动面与所述带载上面所载的传动带的内周接触,而让该传动带朝着该带滑落面移动,所述带移动面的至少带接触部分在俯视时的曲率半径为5-11mm。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俯视、主视以及一侧面一侧看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的立体图。
图2是从仰视、后视以及另一侧面一侧看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的主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的一侧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的俯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的后视图。
图7是一立体图,示出已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装到多楔带用带轮上的状态。
图8是用于说明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将多楔带卸下来的卸取方法的第一说明图。
图9是用于说明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将多楔带卸下来的卸取方法的第二说明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将多楔带卸下来的卸取方法的第三说明图。
图11是用于说明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将多楔带卸下来的卸取方法的第四说明图。
图12(a)是用于说明在带轮的外周面和卸带工具本体的本体正面之间具有台阶的情况下由本体正面载上多楔带的载上动作的说明图;图12(b)是用于说明在带轮的外周面和卸带工具本体的本体正面之间无台阶的情况下由本体正面载上多楔带的载上动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图1到图7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10。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10例如是一种在用于驱动设置在汽车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附件的皮带传动装置中,一边让多楔带用带轮20旋转一边将已绕在多楔带用带轮20上的多楔带B(传动带)卸下来时所使用的工具。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10由将树脂材料注塑成型后得到的块状注塑成型品构成。能够列举出的形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10的树脂材料例如有:聚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ABS树脂等。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10,其尺寸是根据卸取对象即多楔带B和多楔带用带轮20的尺寸设定的,最大外形寸法例如为20-60mm。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10包括从正面一侧朝着背面一侧延伸着形成的卸带工具本体11和一体地设置在该卸带工具本体11下侧的带轮扣合部12。
主视时,卸带工具本体11的本体正面11a呈由相互垂直的短边和长边以及与直角相对的斜边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形状,形成为短边设置在底面一侧、斜边设置在一本体侧面11b一侧、长边设置在另一本体侧面11e侧的形状。本体正面11a形成为从正面一侧朝着背面一侧且从卸带工具的下侧朝着卸带工具的上侧倾斜着延伸的平滑斜面。该本体正面11a的倾斜角θ1例如为20-60°(更优选为30-50°)。
卸带工具本体11的一本体侧面11b呈侧视时圆弧状延伸的带状。因为一本体侧面11b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本体正面11a的斜边,故该一本体侧面11b形成为从一侧面一侧朝向另一侧面一侧且从卸带工具的下侧朝着卸带工具的上侧倾斜着延伸的平滑斜面。该一本体侧面11b的倾斜角θ2例如为30-70°(更优选为40-60°)。
本体正面11a和一本体侧面11b的相交部分构成为将二者平稳地连接起来的朝外鼓出的R面11c。该R面11c的包括至少下部的部分在俯视时的曲率半径r为5-11mm。当俯视从卸带工具的上侧到卸带工具的下侧的那一部分R面11c时,该R面11c的曲率半径r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但卸带工具的下侧部分即至少带接触部分13在俯视时的曲率半径r为5-11mm,优选8-10mm。而且,优选该曲率半径r为卸取对象即多楔带B的厚度的1.2-2.6倍,更优选为1.9-2.3倍。
卸带工具本体11的本体背面11d和另一本体侧面11e分别形成为垂直面,并且形成有在本体背面11d和另一本体侧面11e上开着口的凹部14以防止在成型时产生缩孔。形成在一本体侧面11b的背面一侧的在上下方向中央稍微靠上的上部的通孔15与该凹部14连通。卸带工具本体11的本体顶面11f形成为从正面一侧朝着背面一侧延伸的细长带状而构成一本体侧面11b的上边的圆弧。
带轮扣合部12由多个肋12a构成。该多个肋12a被设置成在卸带工具本体11的底面朝下方下垂且形成为并排着延伸。如图7所示,带轮扣合部12构成为:多个肋12a与多楔带用带轮20上的槽扣合,使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10以扣合的方式装在多楔带用带轮20上。带轮扣合部12的正面一侧的面12b形成为与卸带工具本体11的本体正面11a相连续的斜面。此外,肋12a的形状、尺寸以及数量(图示之例中为三个)根据卸取对象即多楔带B和多楔带用带轮20的尺寸设定。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10上,与卸带工具本体11的另一本体侧面11e连续着朝下方下垂的板状凸缘(flange)嵌合片16沿着长度方向设置。因此,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10构成为:在已将它装到多楔带用带轮20上时,该卸带工具10在凸缘嵌合片16和构成带轮扣合部12的多个肋12a中的位于另一侧边缘的肋12a之间与多楔带用带轮20上的凸缘20a嵌合。也就是说,该凸缘嵌合片16构成在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10嵌合固定在多楔带用带轮20上的带轮嵌合固定部16’。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10上,卸带工具本体11的本体底面11g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细长地延伸,该本体底面11g在构成带轮扣合部12的多个肋12a中的位于一侧边缘的肋12a的外侧。而且,如图7所示,该卸带工具本体11的本体底面11g构成为:在已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10装到多楔带用带轮20上时,该本体底面11g覆盖住多楔带用带轮20的凸缘20a。也就是说,该卸带工具本体11上的细长的本体底面11g构成凸缘盖11g’。
接下来,参照图8到图12说明在多楔带B绕在位于装置前面一侧左右留有间隔地设置着的第一、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1、22之间的皮带传动装置中,利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10从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上将多楔带B卸在跟前一侧的方法。构成皮带传动装置的第一、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1、22的轮径例如为80-160mm。多楔带B例如其周长为700-3000mm,带宽为10-36mm,带厚为4.0-5.0mm。肋的高度例如为2.0-3.0mm,基端间的宽度例如为1.0-3.6mm,数量例如为3-6个。
首先,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10装在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中未绕上多楔带B、带轮外周露出的那一部分上。具体而言,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10设置成卸带工具本体11的一本体侧面11b朝向跟前一侧,亦即朝向带轮宽度方向的卸带一侧,让构成带轮扣合部12的多个肋12a与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的外周上的槽扣合,并且将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的里头一侧,亦即带轮宽度方向上与卸带一侧相反一侧的凸缘22a外嵌在构成带轮嵌合固定部16’的凸缘嵌合片16和肋12a之间。
此时,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10以扣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上且嵌合固定在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上。卸带工具本体11从带轮外周朝外突出着设置。卸带工具本体11的细长的本体底面11g被定位在能够覆盖住带轮宽度方向上的卸带一侧的凸缘22a的位置上。带轮扣合部12的正面一侧的面12b被定位在能够使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的外周面和本体正面11a平稳地连续起来的位置上。
让第一多楔带用带轮21旋转,并且经多楔带B让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与第一多楔带用带轮21同步旋转,从而让卸带工具本体11位于多楔带B开始绕在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上的位置上。
此时,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旋转,卸带工具本体11已位于多楔带B开始绕在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上的位置上以后,如图8所示,当卸带工具本体11楔状地位于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和多楔带B之间时,如图9中箭头1所示,已绕在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上的多楔带B,其内周一边接触着滑动,一边经由带轮扣合部12正面一侧的面12b载于卸带工具本体11的倾斜的本体正面11a上。因此,在带轮扣合部12与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扣合的状态下,卸带工具本体11的本体正面11a构成从卸带时的带轮旋转方向的前侧(正面一侧)朝着后侧(背面一侧)且从卸带工具的下侧即接近带轮一侧朝着卸带工具的上侧即远离带轮一侧斜着延伸的倾斜面,并且构成与绕在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上的多楔带B的内周接触而载上该多楔带B,以便将该多楔带B从接近带轮一侧(卸带工具的下侧)朝着远离带轮一侧(卸带工具的上侧)引导的带载上面11a’。此外,该本体正面11a既可以形成为与带轮宽度方向平行,又可以形成为朝向卸带一侧地与带轮宽度方向稍微有点倾斜。带轮扣合部12正面一侧的面12b构成倾斜着延伸以便使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的外周面和构成带载上面11a’的本体正面11a平稳地连续起来的带引入面12b’。此外,多个肋12a可以形成为其前端垂直地沿着带轮宽度方向排列,还可以形成为其前端倾斜地沿着带轮宽度方向排列。
如图9中箭头2所示,卸带工具本体11的构成带载上面11a’的本体正面11a已载上的多楔带B,其内周一边接触着滑动一边经由R面11c朝着一本体侧面11b移动。因此,在带轮扣合部12已扣合在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上的状态下,卸带工具本体11的R面11c便被设置在卸带工具本体11的构成带载上面11a’的本体正面11a和一本体侧面11b之间,构成将上述两个面平稳地连结起来且朝外鼓出的曲面,并且构成与卸带工具本体11的构成带载上面11a’的本体正面11a已载上的多楔带B的内周接触而让该多楔带B朝着一本体侧面11b移动的带移动面11c’。
如图9中箭头3所示,已载于卸带工具本体11的构成带载上面11a’的本体正面11a上并经过了构成带移动面11c’的R面11c的多楔带B,其内周一边接触着滑动一边从一本体侧面11b上滑落下来,如图10所示,被引导到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外。最后,如图11所示,落在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外。因此,在带轮扣合部12已扣合在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上的状态下,卸带工具本体11的一本体侧面11b构成从带轮宽度方向上的卸带一侧(跟前一侧)朝着其相反一侧(里头一侧)且从接近带轮一侧朝着远离带轮一侧斜着延伸的倾斜面,并且构成与已载于卸带工具本体11的构成带载上面11a’的本体正面11a上并经过了构成带移动面11c’的R面11c的多楔带B的内周接触而让该多楔带B滑落,以便将该多楔带B从远离带轮一侧朝着接近带轮一侧引导的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外的带滑落面11b’。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10,通过使构成带移动面11c’的R面11c的至少带接触部分13在俯视时的曲率半径r为5-11mm,在将绕在第一、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1、22上的多楔带B卸下来时,就能够防止多楔带B出现龟裂、磨损等损伤。一般情况下,如果暂时从带轮上卸下来的传动带在卸下来被损害,那么在以后的再次组装中就不能再次使用该传动带了。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卸带工具10,因为能够防止多楔带B出现龟裂、磨损等损伤,所以在再次组装中还能够使用多楔带B。
因为对应于带轮宽度方向上的卸带一侧的相反一侧设置有构成带轮嵌合固定部16’的凸缘嵌合片16,所以能够防止从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上卸下来的多楔带B与凸缘嵌合片16接触而被损害。
如图12(a)所示,如果在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的外周面和构成带载上面11a’的本体正面11a之间设置台阶,那么在多楔带B载上本体正面11a时,就有可能在台阶部分施加折弯一样的逆弯曲。但是,如图12(b)所示,因带轮扣合部12的构成带引入面12b’的正面一侧的面12b斜着延伸而让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的外周面和本体正面11a平稳地连续起来,故多楔带B顺利地从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的外周面载于本体正面11a上,而能够避免施加在多楔带B上的折弯一样的逆弯曲。
因为对应于带轮宽度方向的卸带一侧设置有卸带工具本体11的本体底面11g,该本体底面11g构成覆盖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的凸缘22a的凸缘盖11g’,所以能够防止从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上卸下来的多楔带B与第二多楔带用带轮22的凸缘22a接触而被损害。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在卸取绕在多楔带用带轮20上的多楔带B时所使用的卸带工具10,但并不限于此,该卸带工具10还可以在卸取绕在带轮上的V带等其它种类传动带时使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卸带工具10为注塑成型品,但并不限于此,卸带工具10还可以是树脂切削加工品或者是由金属等其他材料形成的形成品。
实施例
使用结构与所述实施方式一样的卸带工具1-9做了试验并进行了评价。
(卸带工具)
制作了实施例1-5中的卸带工具和比较例1-4中的卸带工具。实施例1-5中的卸带工具的结构和上述实施方式一样,且构成带移动面的R面的带接触部分在俯视时的曲率半径分别为5mm、6mm、8mm、10mm及11mm;比较例1-4中的构成带移动面的R面的带接触部分在俯视时的曲率半径分别为2mm、4mm、12mm及15mm。
(试验评价方法)
用实施例1-5、比较例1-4中的各卸带工具分别重复进行了10次将新的安装在汽车发动机附件驱动用皮带传动装置上的汽车用多楔带卸下来,然后再将它安装到皮带传动装置上的操作。
对进行完10次装卸后的多楔带的肋的表面做了观察。
此外,用于试验评价的多楔带用带轮的轮径为120mm。多楔带其周长为678mm,带幅为10.68mm,带厚为4.3mm;肋的高度为2.0mm,肋的基端间宽度为3.56mm,肋的数量为3个。
(试验评价结果)
表1示出试验评价结果。
表1
带移动面的曲率半径r(mm) | 肋侧面龟裂 | 肋顶端磨损 | 综合判定5 --> | |
实施例1 | 5 | 无 | 无 | OK |
实施例2 | 6 | 无 | 无 | OK |
实施例3 | 8 | 无 | 无 | OK |
实施例4 | 10 | 无 | 无 | OK |
实施例5 | 11 | 无 | 无 | OK |
比较例1 | 2 | 无 | 有(显著) | NG |
比较例2 | 4 | 无 | 有 | NG |
比较例3 | 12 | 有 | 无 | NG |
比较例4 | 15 | 有 | 无 | NG |
在实施例1-5、比较例1、2中没有出现肋侧面的龟裂,而在比较例3、4中出现了肋侧面的龟裂。
在实施例1-5、比较例3、4中没有出现肋顶端的磨损,而在比较例1、2中出现了肋顶端的磨损。特别是比较例1中的磨损非常大。
从以上结果来看,作为一个整体评价,实施例1-5好,比较例1-4不好。
-产业实用性-
本发明对将绕在带轮上的传动带卸下来时所使用的卸带工具有用,尤其是对将绕在用于驱动设置在汽车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附件的皮带传动装置的带轮上的多楔带卸下来时所使用的卸带工具有用。
-符号说明-
B多楔带
10卸带工具
11卸带工具本体
11a本体正面
11a’带载上面
11b一本体侧面
11b’带滑落面
11cR面
11c’带移动面
11d本体背面
11e另一本体侧面
11f本体平面
11g本体底面
11g’凸缘盖
12带轮扣合部
12a肋
12b正面一侧的面
12带引入面
13带接触部分
14凹部
15通孔
16凸缘嵌合片
16’带轮嵌合固定部
20多楔带用带轮
21第一多楔带用带轮
22第二多楔带用带轮
20a、21a凸缘
Claims (10)
1.一种卸带工具,其特征在于:在一边让带轮旋转一边将绕在带轮上的传动带卸下来时使用该卸带工具,该卸带工具包括:卸带工具本体和与带轮扣合以使所述卸带工具本体从带轮外周朝外突出着设置的带轮扣合部,
所述卸带工具本体在所述带轮扣合部已扣合在带轮上的状态下具有带载上面、带滑落面以及带移动面,
该带载上面构成:形成为从在卸取皮带之际的带轮旋转方向上的前侧朝着后侧且从接近带轮一侧朝着远离带轮一侧斜着延伸的本体正面,当带轮旋转而使得所述卸带工具本体位于传动带开始往带轮上绕以后且该卸带工具本体介于带轮和传动带之间时,该带载上面与绕在带轮上的传动带的内周接触而载上该传动带,以便将该传动带从接近带轮一侧朝着远离带轮一侧引导,
该带滑落面构成:形成为从带轮宽度方向上的卸带一侧朝着卸带一侧的相反一侧且从接近带轮一侧朝着远离带轮一侧斜着延伸的本体侧面,该带滑落面与所述带载上面所载的传动带的内周接触而让该传动带滑落,以便从远离带轮一侧朝着接近带轮一侧的带轮外引导该传动带,
该带移动面构成设置在所述带载上面和所述带滑落面之间且将所述带载上面和所述带滑落面平稳地连结起来、朝外鼓出的R面,该带移动面与所述带载上面所载的传动带的内周接触,而让该传动带朝着该带滑落面移动,
所述带移动面的至少带接触部分在俯视时的曲率半径为5mm-11mm,
进一步包括对应于带轮宽度方向上的卸带一侧的相反一侧设置的带轮嵌合固定部,
所述带轮扣合部由形成为与多楔带用带轮上的槽扣合且并排着延伸的多个肋构成,
所述卸带工具构成为在所述带轮嵌合固定部和构成所述带轮扣合部的多个肋中的位于卸带一侧的相反一侧边缘的肋之间与带轮的凸缘嵌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带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轮扣合部的正面一侧的面构成:斜着延伸以便在该带轮扣合部已扣合在带轮上的状态下让带轮的外周面和所述带载上面平稳地连续起来的带引入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带工具,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覆盖住对应于带轮宽度方向上的卸带一侧设置的带轮的凸缘的凸缘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带工具,其特征在于:
该卸带工具用于将绕在用于驱动设置在汽车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附件的皮带传动装置的多楔带用带轮上的多楔带卸下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带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移动面的至少带接触部分在俯视时的曲率半径是卸取对象即传动带的厚度的1.2倍-2.6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带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载上面形成为平滑的斜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卸带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载上面的倾斜角为20°-6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带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滑落面形成为平滑的斜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卸带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滑落面的倾斜角为30°-7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带工具,其特征在于:
该卸带工具由将树脂材料注塑成型后所得到的块状注塑成型品构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64787 | 2011-03-23 | ||
JP2011-064787 | 2011-03-23 | ||
PCT/JP2012/001609 WO2012127802A1 (ja) | 2011-03-23 | 2012-03-08 | ベルト取外具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43506A CN103443506A (zh) | 2013-12-11 |
CN103443506B true CN103443506B (zh) | 2016-05-18 |
Family
ID=46878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14734.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43506B (zh) | 2011-03-23 | 2012-03-08 | 卸带工具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753238B2 (zh) |
JP (1) | JP5940055B2 (zh) |
KR (1) | KR101747999B1 (zh) |
CN (1) | CN103443506B (zh) |
DE (1) | DE112012001369T5 (zh) |
WO (1) | WO201212780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6114927A1 (en) * | 2015-01-15 | 2016-07-21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Drive belt safety device and a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
JP6194027B2 (ja) * | 2015-01-29 | 2017-09-06 |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 ベルト取付治具 |
WO2018143988A1 (en) * | 2017-02-02 | 2018-08-09 | Cummins Inc. | Pulley with drive feature for belt installation |
US10920861B1 (en) | 2018-02-01 | 2021-02-16 | Brunswick Corporation | Tool for installation and removal of a stretch fit belt on a marine engine |
KR20210004030A (ko) * | 2019-07-03 | 2021-01-13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용 엔진의 벨트 연결 구조 및 연결 방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924109A (en) * | 1960-02-09 | X h hand tool for removing v-belts | ||
US3138963A (en) * | 1963-03-28 | 1964-06-30 | Joseph E Prince | Device for putting on and taking off upsilon-belts |
US6565467B2 (en) | 2001-01-26 | 2003-05-20 | The Gates Corporation | Belt de-installation tool |
CN2537523Y (zh) * | 2001-07-26 | 2003-02-26 | 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 | 带轮装卸具 |
JP2006064125A (ja) * | 2004-08-30 | 2006-03-09 | Mitsuboshi Belting Ltd | ベルト取付け治具及びベルト取付け方法 |
JP2006250286A (ja) * | 2005-03-11 | 2006-09-21 | Toyota Motor Corp | エンジンのベルト交換治具、ベルトテンショナ及びベルト交換方法 |
JP4860460B2 (ja) * | 2006-12-28 | 2012-01-25 |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 ベルト取付方法、ベルト取付治具、ベルト着脱方法及びベルト着脱治具 |
JP2009115149A (ja) * | 2007-11-05 | 2009-05-28 | Gates Unitta Asia Co | ベルト取り外し治具 |
-
2012
- 2012-03-08 WO PCT/JP2012/001609 patent/WO201212780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3-08 DE DE112012001369T patent/DE112012001369T5/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2-03-08 CN CN201280014734.4A patent/CN10344350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3-08 KR KR1020137027667A patent/KR10174799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2-03-08 JP JP2013505797A patent/JP5940055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9-19 US US14/031,858 patent/US8753238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1747999B1 (ko) | 2017-06-15 |
CN103443506A (zh) | 2013-12-11 |
WO2012127802A1 (ja) | 2012-09-27 |
US8753238B2 (en) | 2014-06-17 |
DE112012001369T5 (de) | 2013-12-19 |
KR20140026420A (ko) | 2014-03-05 |
US20140018200A1 (en) | 2014-01-16 |
JPWO2012127802A1 (ja) | 2014-07-24 |
JP5940055B2 (ja) | 2016-06-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43506B (zh) | 卸带工具 | |
JP6133541B2 (ja) |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 |
JP6694470B2 (ja) | 自走式床掃除用集塵装置及び床掃除用集塵装置用の走行車 | |
USD758293S1 (en) | Tread portion of an automobile tire | |
US9120282B2 (en) | Buffing apparatus for production of retreaded tire | |
IN2014DN07928A (zh) | ||
US10131067B2 (en) | Cutting machine | |
PL2167330T3 (pl) | Opona pneumatyczna pojazdu | |
EP2754569A1 (en) | Pneumatic tire | |
WO2008053668A1 (fr) | Pneumatique | |
CN104114352B (zh) | 在凸台中包括至少一个增加的元件的用于硫化轮胎胎面的模具 | |
EP2651792A1 (en) | Gripper attachment | |
CN104495096A (zh) | 液晶面板包装箱 | |
WO2019108173A1 (en) | Tire sipe design for aggression resistance | |
JP2014162250A (ja) | タイヤ | |
JP5491956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EP3880493B1 (en) | Average void depth truck tire with angled ribs having decoupled shoulder blocks | |
ATE533646T1 (de) | Fahrzeugluftreifen | |
US20120267823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pneumatic tire mold | |
RU2015131105A (ru) | Протектор, содержащий скульптурные элементы с перекрывающим слоем | |
EP3292005A1 (fr) | Bande de roulement comportant un bloc présentant une pluralité de découpures | |
EP3263307A1 (en) | Tire mold molding element, tire vulcanization molding mold, and tire | |
ATE485178T1 (de) | Fahrzeugluftreifen | |
CN105711073B (zh) | 片状部件的沟槽形成装置及沟槽形成方法 | |
WO2014111243A3 (de) | Verfahren zum runden von kanten an polymeren kfz-bauteile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18 Termination date: 2017030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