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27069A - 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27069A
CN103427069A CN2012101556985A CN201210155698A CN103427069A CN 103427069 A CN103427069 A CN 103427069A CN 2012101556985 A CN2012101556985 A CN 2012101556985A CN 201210155698 A CN201210155698 A CN 201210155698A CN 103427069 A CN103427069 A CN 1034270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ion
silicon
nano
resin
pr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5569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27069B (zh
Inventor
周宏明
李艳芬
李荐
朱玉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Beijing saide beauty resources recycling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Province Zhengyuan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And Device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Province Zhengyuan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And Device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Hunan Province Zhengyuan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And Device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21015569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427069B/zh
Publication of CN1034270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270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270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270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包括基体及形成于基体表面的含碳层,基体包括纳米硅,含锂化合物与碳微粉混合物,含碳层是覆盖在基体颗粒表面并起连接不同基体作用的无定型碳层。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工序是将纳米硅、氢化锂、碳微粉,有机碳源前驱体以及表面活性剂等添加剂共混后低温固化然后粉碎,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进行高温碳化处理。本发明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制成的复合材料具有容量、较好的循环性能,应用前景广泛。

Description

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采用的是石墨类碳材料,但其理论容量只有372mAh/g,因而限制了锂离子电池比能量的进一步提高,并且碳材料存在充放电容量低而限制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发展。
为了克服目前碳材料的困难,出现了很多改性研究:一方面是通过各种物理和化学手段,另外一方面的研究集中体现在寻找新的负极材料体系,如各类合金及其氧化物。这类新负极材料通常是理论容量高,首次库伦效率低,但循环稳定性差,将新负极材料与碳材料复合形成优势互补,得到高容量,循环性能好的复合负极材料,满足锂离子电池对负极材料的要求。其中硅以其极高的容量而成为研究的热点,但硅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体积膨胀使该材料迅速粉化失效。硅在嵌入锂离子的过程中,会与锂离子结合而产生Li-2Si,体积膨胀约300%。针对硅材料的缺点进行了大量的改性研究,纳米化,与碳材料复合均等最常用到的改进方法使硅作为负极材料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没有根本上克服其致命的体积膨胀。如CN1913200A提出将硅粉碎成小粒子,然后用裂解有机物的方法在外面包覆碳层,以提高负极材料的比容量和降低硅的体积效应,其负极性能的提高,得益于表面包覆的碳一方面提高了硅材料的电子电导率,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硅的体积效应。另外也有人将含锂化合物掺杂到硅的氧化物中经过热处理使锂离子预先与硅的氧化物反应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膨胀,而抑制该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部分膨胀,循环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本发明综合运用纳米硅与含锂化合物混合后低温热处理进行预膨胀并在纳米硅与碳微粉的混合粉末表面热解包覆无定形碳,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硅的循环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的制备高容量、循环性能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工艺步骤如下:
1) 将纳米硅,氢化锂与碳微粉以200r/min~3000r/min机械球墨混合3h~72h。
2)将混合后的粉末加入到质量浓度为50%的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有机碳源前驱体的溶液中高速搅拌1h~10h并挥发溶剂。
3)于300℃~600℃低温热处理0.5h~5h使纳米硅与氢化锂的反应并使碳源前驱体固化。
4)粉碎过200目筛后重复步骤1)~3)进行二次包覆。
5)在惰性、真空或还原气氛下以2℃/min~10℃/min 的升温速率升温至600℃~1000℃并保温1h~10h进行碳化处理,粉碎过200目筛即可得复合负极材料。
本发明涉及的一种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其核为纳米硅,碳微粉及氢化锂的混合粉末,其中纳米硅的含量范围为20%~80%,碳微粉含量范围为20%~80%,氢化锂为纳米硅质量的1%~20%。纳米硅与氢化锂粒径均为0.5nm~100 nm,碳微粉粒径范围为10 nm ~100 nm,其壳层为热解无定形碳。
本发明涉及纳米硅与氢化锂混合后于300℃~600℃低温热处理进行一定程度的预膨胀。
本发明涉及的碳源前驱体优选石油沥青,聚羧甲基纤维素钠,聚氯乙烯,酚醛树脂,呋喃树脂中的一种或混合物。
本发明涉及的溶剂为水,乙醇,丙酮,二硫化碳,四氯化碳,四氢呋喃,甲苯,煤油,烷烃,环烷烃、N-甲基吡咯烷酮等。
本发明的液相浸渍包覆涉及加入一种或多种表面活性剂,其为硅烷偶联剂、偶联剂类型的钛酸酯偶联剂、聚酰胺类偶联剂、聚乙醇、羧甲基纤维素等一种或多种,表面活性剂加入量05%~15%。
本发明涉及的液相浸渍包覆采用二次包覆,每次包覆量为总包覆量的50%。
本发明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原料等成本低,反应时间短,设备投资少,产品可靠性高稳定性好,容量高,循环性能好,适合产业化生产,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附图说明
图1、图2为本发明制备的复合负极材料与未经处理的石墨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图3为本发明制备的复合负极材料的0.5充放电的循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下面的例子只是符合本发明技术内容的几个实例,并不说明本发明仅限于下述实例所述的内容,本行业中的技术人员依照本发明权利要求项制造的产品均属本发明内容。
实施例1 将粒径为50nm纳米硅,25nm氢化锂与100nm碳纳米管按40%,10%,50%比例混合500r/min球磨 48h,加入到含有0.5%的硅烷偶联剂含量为混合基体粉末质量10%的酚醛树脂酒精溶液中搅拌后挥发溶剂,300℃进行热处理1h,粉碎,过筛后仍加入到含有0.5%的硅烷偶联剂含量为混合基体粉末质量5%的酚醛树脂酒精溶液中搅拌后挥发溶剂,80℃烘干后以5℃/min升温至600℃保温2h,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
实施例2 将粒径为70nm纳米硅,25nm氢化锂与100nm碳纳米管按65%,15%,20%比例混合1000r/min球磨24h,加入到含有羧甲基纤维素0.6%含量为混合基体粉末质量20%的煤油沥青的二硫化碳溶液中搅拌后挥发溶剂,350℃进行热处理1h,粉碎,过筛后仍加入到含有羧甲基纤维素0.6%含量为混合基体粉末质量5%的煤油沥青的二硫化碳溶液中搅拌后挥发溶剂,80℃烘干后以5℃/min升温至700℃保温2h,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
实施例3 将粒径为60nm纳米硅,25nm氢化锂与500nm天然鳞片石墨按60%,20%,20%比例混合2000r/min球磨 6h,加入到含有钛酸酯偶联剂0.7%含量为混合基体粉末质量5%的聚氯乙烯的酒精溶液中搅拌后挥发溶剂,385℃进行热处理1h,粉碎,过筛后仍加入到含有钛酸酯偶联剂0.7%含量为混合基体粉末质量5%的聚氯乙烯的酒精溶液中搅拌后挥发溶剂,80℃烘干后以5℃/min升温至800℃保温2h,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
实施例4 将粒径为75nm纳米硅,25nm氢化锂与500nm天然鳞片石墨按32%,8%,60%比例混合500r/min球磨 72h,加入到含聚酰胺偶联剂0.8%含量为混合基体粉末质量1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的水溶液中搅拌后挥发溶剂,460℃进行热处理1h,粉碎,过筛后仍加入到含聚酰胺偶联剂0.8%含量为混合基体粉末质量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的水溶液中搅拌后挥发溶剂,80℃烘干后以5℃/min升温至850℃保温2h,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
实施例5 将粒径为100nm纳米硅,25nm氢化锂与500nm天然鳞片石墨按17%,3%,80%比例混合500r/min球磨 3h,加入到含聚乙烯醇0.9%含量为混合基体粉末质量12%的酚醛树脂的N-甲基吡咯烷酮溶液中搅拌后挥发溶剂,550℃进行热处理1h,粉碎,过筛后仍加入到含聚乙烯醇0.9%含量为混合基体粉末质量5%的酚醛树脂的N-甲基吡咯烷酮溶液中搅拌后挥发溶剂,80℃烘干后以5℃/min升温至900℃保温2h,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
实施例6 将粒径为85nm纳米硅,25nm氢化锂与1μm天然球形石墨按50%,10%,40%比例混合1500r/min球磨10h,加入到含聚乙烯醇1%含量为混合基体粉末质量8%的呋喃树脂的四氢呋喃溶液中搅拌后挥发溶剂,600℃进行热处理1h,粉碎,过筛后仍加入到含聚乙烯醇1%含量为混合基体粉末质量5%的呋喃树脂的四氢呋喃溶液中搅拌后挥发溶剂,80℃烘干后以5℃/min升温至900℃保温2h,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
对比例1 将粒径为20nm纳米硅,1nm氢化锂与5μm天然球形石墨按38%,12%,50%比例混合500r/min球磨 36h,加入到含量为混合基体粉末质量5%的酚醛树脂酒精溶液中搅拌后挥发溶剂,510℃进行热处理1h,粉碎,过筛后仍加入到含量为混合基体粉末质量5%的酚醛树脂酒精溶液中搅拌后挥发溶剂,80℃烘干后以5℃/min升温至900℃保温2h,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
对比例2 将粒径为30nm纳米硅与5μm中间相碳微球按38%,12%,50%比例混合500r/min球磨 36h,加入含有硅烷偶联剂到含量为5%的酚醛树脂酒精溶液中搅拌后挥发溶剂,410℃进行热处理1h,粉碎,过筛后仍加入到含有硅烷偶联剂到含量为5%的酚醛树脂酒精溶液中搅拌后挥发溶剂,80℃烘干后以5℃/min升温至1000℃保温2h,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
 
按如下方法测量上述实施例1-6,对比例1-2的首次放电容量、首次库伦效率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将获得的电极材料制作成纽扣电池进行首次充放电测试。
表1
  首次放电容量(mAh/g) 首次库伦效率(%)
实施例1 628 56
实施例2 693 61
实施例3 731 79
实施例4 685 75
实施例5 710 78
实施例6 752 71
对比例1 659 68
对比例2 530 62

Claims (15)

1.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将纳米硅,氢化锂,碳微粉混合均匀。
2.将混合后的粉末加入到含有机碳源前驱体的溶液中高速搅拌一段时间并挥发溶剂,进行液相浸渍包覆。
3.于低温热处理使纳米硅与氢化锂的反应并使碳源前驱体固化。
4.粉碎过筛后重复步骤1)~3)进行二次包覆。
5.在惰性、真空或还原气氛下进行碳化处理,粉碎过筛即可得复合负极材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负极材料包括混合基体及形成于混合基体表面的包覆层,混合基体包括纳米硅,碳微粉,包覆层为无定形碳,采用氢化锂与硅混合并低温热处理使得硅预膨胀。
7.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所述的纳米硅,氢化锂粒径均为0.5nm~100nm,纳米硅的含量为基体混合粉末的20%~80%,氢化锂含量为纳米硅质量的1%~2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所述的碳微粉可以是天然石墨、人造石墨、活性炭、石墨烯、碳纳米管、中间相碳中的至少一种,其粒径为10nm~10μ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纳米硅,氢化锂与碳微粉的混合方法采用机械球磨法,机械球磨转速为200r/min~3000r/min,球磨时间为3h~72h。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的有机碳源前驱体为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合成树脂、尿素树脂、氨甲酸乙酯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环氧树脂、呋喃树脂、酚醛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酰胺醋酸乙树脂、丙烯酸树脂、烯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氯乙烯共聚树脂、丙烯晴树脂、醋酸乙烯脂及其相关改性树脂、聚羧甲基纤维素、石油沥青、煤沥青中的至少一种。
11.有机碳源前驱体的包覆量为5%~30%。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溶剂为水,乙醇,丙酮,二硫化碳,四氯化碳,四氢呋喃,甲苯,煤油,烷烃,环烷烃、N-甲基吡咯烷酮等中的至少一种。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可以在有机碳源前驱体溶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以形成悬浊液改善界面性能使包覆更加均匀。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表面活性剂包括硅烷偶联剂、偶联剂类型的钛酸酯偶联剂、聚酰胺类偶联剂、聚乙醇、羧甲基纤维素中的至少一种,加入的表面活性剂含量的0.5wt%-15wt%。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低温热处理温度为300℃~600℃,热处理时间为0.5h~5h,碳化处理时,碳化处理温度为600℃~1000℃,升温速率为2℃/min~10℃/min,碳化时间为1h~10h。
CN201210155698.5A 2012-05-19 2012-05-19 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 Active CN1034270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55698.5A CN103427069B (zh) 2012-05-19 2012-05-19 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55698.5A CN103427069B (zh) 2012-05-19 2012-05-19 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27069A true CN103427069A (zh) 2013-12-04
CN103427069B CN103427069B (zh) 2016-03-16

Family

ID=496515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55698.5A Active CN103427069B (zh) 2012-05-19 2012-05-19 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427069B (zh)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32613A (zh) * 2014-11-18 2015-02-04 东莞市翔丰华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53092A (zh) * 2015-05-12 2015-09-30 浙江天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41602B (zh) * 2013-12-31 2017-09-15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一种包括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的电触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48807A (zh) * 2015-07-07 2018-03-27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具有三维键合网络的硅基复合物
CN108232131A (zh) * 2017-12-06 2018-06-29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氟化物包覆三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726517A (zh) * 2018-07-21 2018-11-02 吉林大学 提高稻壳基电容炭体积比电容的方法
CN108899529A (zh) * 2018-07-18 2018-11-27 绍兴文理学院 一种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8933216A (zh) * 2017-05-27 2018-12-04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包含石墨烯/纤维素复合材料的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1792640A (zh) * 2020-07-31 2020-10-20 广东凯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球形低膨胀高容量石墨负极材料、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CN112164794A (zh) * 2020-09-09 2021-01-01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一种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2164793A (zh) * 2020-09-09 2021-01-01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一种核壳硅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186181A (zh) * 2020-09-09 2021-01-05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一种硅炭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电池负极、锂电池
CN113036255A (zh) * 2021-02-26 2021-06-25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利用废旧锂离子电池负极制备硅碳复合材料的方法和应用
CN114023948A (zh) * 2021-10-29 2022-02-08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14824A (zh) * 2010-04-05 2011-10-12 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2214823A (zh) * 2010-04-05 2011-10-12 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2376944A (zh) * 2011-11-24 2012-03-14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制备锂离子电池用硅碳合金负极材料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14824A (zh) * 2010-04-05 2011-10-12 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2214823A (zh) * 2010-04-05 2011-10-12 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2376944A (zh) * 2011-11-24 2012-03-14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制备锂离子电池用硅碳合金负极材料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ZHIBIN ZHOU等: ""High capacity Si/DC/MWCNTs nanocomposite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vol. 493, no. 12, 4 January 2010 (2010-01-04), pages 636 - 639 *

Cited B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41602B (zh) * 2013-12-31 2017-09-15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一种包括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的电触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32613A (zh) * 2014-11-18 2015-02-04 东莞市翔丰华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53092A (zh) * 2015-05-12 2015-09-30 浙江天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48807A (zh) * 2015-07-07 2018-03-27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具有三维键合网络的硅基复合物
CN108933216A (zh) * 2017-05-27 2018-12-04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包含石墨烯/纤维素复合材料的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8933216B (zh) * 2017-05-27 2020-10-30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包含石墨烯/纤维素复合材料的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8232131A (zh) * 2017-12-06 2018-06-29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氟化物包覆三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232131B (zh) * 2017-12-06 2021-08-31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氟化物包覆三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899529B (zh) * 2018-07-18 2021-05-18 绍兴文理学院 一种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8899529A (zh) * 2018-07-18 2018-11-27 绍兴文理学院 一种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8726517A (zh) * 2018-07-21 2018-11-02 吉林大学 提高稻壳基电容炭体积比电容的方法
CN108726517B (zh) * 2018-07-21 2022-03-18 吉林大学 提高稻壳基电容炭体积比电容的方法
CN111792640A (zh) * 2020-07-31 2020-10-20 广东凯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球形低膨胀高容量石墨负极材料、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CN111792640B (zh) * 2020-07-31 2022-05-06 广东凯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球形低膨胀高容量石墨负极材料、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CN112164793A (zh) * 2020-09-09 2021-01-01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一种核壳硅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186181A (zh) * 2020-09-09 2021-01-05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一种硅炭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电池负极、锂电池
CN112164794A (zh) * 2020-09-09 2021-01-01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一种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3036255A (zh) * 2021-02-26 2021-06-25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利用废旧锂离子电池负极制备硅碳复合材料的方法和应用
WO2022179292A1 (zh) * 2021-02-26 2022-09-01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利用废旧锂离子电池负极制备硅碳复合材料的方法和应用
CN114023948A (zh) * 2021-10-29 2022-02-08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14023948B (zh) * 2021-10-29 2023-03-03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27069B (zh) 2016-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27069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
CN103311522B (zh) 一种硅/碳复合微球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6711461A (zh) 一种球形多孔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CN106025221B (zh) 一种硅/碳/石墨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3107319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碳微球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58228A (zh) 一种核壳结构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CN100356617C (zh) 纳米级磷酸亚铁锂/碳复合材料、固相制备方法及应用
TWI711208B (zh) 一種矽氧化物與非晶碳層包覆以多層石墨烯為載體之奈米矽的負極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CN106025222A (zh) 一种包覆的硅/碳/石墨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5789594A (zh) 一种硅/氧化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577045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155353B (zh) 一种石墨化碳包覆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作为储能器件电极材料的应用
CN102659091A (zh) 一种高容量的石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应用
CN114122397B (zh) 一种碳纳米管连接的双碳层包覆介孔氧化亚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489866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负极复合材料和制备方法
CN113206249B (zh) 一种具有良好电化学性能的锂电池硅氧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99073A (zh) 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及锂离子电池
CN112259737B (zh) 一种锂电池介孔球形氧化亚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8598391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纳米硅复合负极材料
CN107464938B (zh) 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碳化钼/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锂空气电池中的应用
CN109755522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高能量密度与高功率密度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1816855B (zh) 含镁一氧化硅/硅@树脂碳/cvd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8682813A (zh) 一种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9449385A (zh) 碳包覆的无定型硅/石墨烯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锂离子电池
CN105140493A (zh) 一种镍钴锰酸锂/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228

Address after: 100125 Beijing city Chaoyang District Liangmaqiao Road No. 39 in the first Shanghai C202 Center

Patentee aft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Beijing saide beauty resources recycling

Address before: 410083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o. 202 agricultural extension business building

Patentee before: Hunan Province Zhengyuan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and Device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