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26902A - 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26902A
CN103426902A CN2013101873301A CN201310187330A CN103426902A CN 103426902 A CN103426902 A CN 103426902A CN 2013101873301 A CN2013101873301 A CN 2013101873301A CN 201310187330 A CN201310187330 A CN 201310187330A CN 103426902 A CN103426902 A CN 1034269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hole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layer
light emitting
organic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8733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晶行
李在万
申政均
曹贵正
安昭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269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269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4Carrier transporting layers
    • H10K50/15Hole transporting layers
    • H10K50/156Hole transporting layers comprising a multilayere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30/865Intermediate layers comprising a mixture of materials of the adjoining activ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4Carrier transporting layers
    • H10K50/15Hole transport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4Carrier transporting layers
    • H10K50/16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10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 H10K71/16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PVD], e.g. vacuum deposition or sputtering
    • H10K71/164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PVD], e.g. vacuum deposition or sputtering using vacuum de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60Forming conductive regions or layers, e.g.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1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heteroaromatic, or aryl chains, e.g. polyaniline, polyphenylene or polyphenylene vinyl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51Thickne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2Stacked devices having two or more layers, each emitting at different wavelength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40Thermal treatment, e.g. annealing in the presence of a solvent vapou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该有机发光装置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在基板上形成为彼此相对;第一堆叠,其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上,并且包括顺序地层叠的空穴注入层、第一空穴传输层、第一混合层、第二空穴传输层、第一发光层和第一电子传输层;第二堆叠,其形成所述第一堆叠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并包括顺序地层叠的第三空穴传输层、第四空穴传输层、第二发光层和第二电子传输层;以及电荷产生层,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堆叠和所述第二堆叠之间,以控制所述第一堆叠和所述第二堆叠之间的电荷平衡。所述第一混合层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第二空穴传输层的材料并设置在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第二空穴传输层之间。

Description

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本申请要求于2012年5月22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2-0054490的优先权权益,该专利申请特此以引用方式并入,如同在本文中完全阐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发光装置,更具体地讲,涉及能够通过去除空穴传输层之间的界面势垒来提高效率并延长寿命的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中作为核心技术在屏幕上表现各种信息的图像显示装置,在研发具有改进性能的薄型、轻质且便携式的装置方面,有持续进步。在这一点上,作为重量和体积减小的平板显示装置,近期备受关注的是通过调节从有机发光层发射的光量来显示图像的有机发光装置,而重量和体积是阴极射线管(CRT)的缺点。
有机发光装置(OLED)是使用置于电极之间的薄发光层的自发光装置,有机发光装置具有薄纸型设计。具体地,有机发光装置包括阳极、空穴注入层(HIL)、空穴传输层(HTL)、发射层(EML)、电子传输层(ETL)、电子注入层(EIL)和阴极。
在这点上,为了提高空穴迁移率,空穴传输层包括多个层(例如,第一空穴传输层和第二空穴传输层)。然而,当空穴传输层具有双层结构时,第一空穴传输层和第二空穴传输层之间的界面势垒中断了空穴到发光层的移动。因此,驱动电压可能增大,并且寿命和装置的效率会降低。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致力于一种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所述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基本上消除了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点而导致的一个或更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通过消除空穴传输层之间的界面势垒而提高效率且延长寿命的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额外优点、目的和特征将部分地在随后的描述中阐述,并且部分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后面的内容之后将变得清楚,或者可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获知。本发明的目的和其它优点可以通过在书面描述及其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具体指出的结构实现和达到。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目的,如本文中实施和广义描述的,一种有机发光装置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在基板上形成为彼此相对;以及有机层,其包括顺序地层叠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空穴注入层、第一空穴传输层、混合层、第二空穴传输层、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所述混合层由用于形成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第二空穴传输层的材料形成,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第二空穴传输层之间。
这里,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可以由用以下的公式1表达的胺衍生物形成。在公式1中,R1≠R2≠R3,并且R1、R2和R3构成芳香环。
公式1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021
所述第二空穴传输层可以由具有10-7至10-5cm2/Vs的空穴迁移率的呋喃或噻吩衍生物形成。
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可以具有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023
的厚度,并且所述第二空穴传输层可以具有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024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025
的厚度。
所述混合层可以具有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026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027
的厚度。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一种有机发光装置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在基板上形成为彼此相对;第一堆叠,其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上,并且包括顺序地层叠的空穴注入层、第一空穴传输层、第一混合层、第二空穴传输层、第一发光层和第一电子传输层;第二堆叠,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堆叠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并且包括顺序地层叠的第三空穴传输层、第四空穴传输层、第二发光层和第二电子传输层;以及电荷产生层,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堆叠和所述第二堆叠之间,以控制所述第一堆叠和所述第二堆叠之间的电荷平衡。所述第一混合层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第二空穴传输层的材料,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第二空穴传输层之间。
所述有机发光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混合层,所述第二混合层由用于形成所述第三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第四空穴传输层的材料形成,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三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第四空穴传输层之间。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一种制造有机发光装置的方法包括:在基板上形成第一电极;通过在所述第一电极上顺序地层叠空穴注入层、第一空穴传输层、第一混合层、第二空穴传输层、第一发光层和第一电子传输层,来形成第一堆叠;通过在所述第一堆叠的所述第一电子传输层上顺序地层叠n型电荷产生层和p型电荷产生层,来形成电荷产生层;以及通过在所述p型电荷产生层上顺序地层叠第三空穴传输层、第四空穴传输层、第二发光层和第二电子传输层,来形成第二堆叠。通过共沉积用于形成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第二空穴传输层的材料以混合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第二空穴传输层的材料,来形成所述第一混合层。
形成所述第二堆叠的步骤还可以包括:通过在所述第三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第四空穴传输层之间共沉积用于形成所述第三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第四空穴传输层的材料以混合所述第三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第四空穴传输层的材料,来形成第二混合层。
应理解,对本发明的以上总体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并且旨在提供对如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被包括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并入并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示出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与描述一起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有机发光装置的能带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有机发光装置的能带图;
图5A至图5C是用于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有机发光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有机发光装置的真空沉积装置的截面图;以及
图7A至图7D是示出用于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制造第一堆叠的方法的真空沉积装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附图中示出所述优选实施方式的示例。只要可能,在整个附图中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在本发明的下面描述中,当并入本文的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详细描述会使本发明的主题模糊时,将省去该详细描述。
下文中,将参照图1至图7D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有机发光装置的能带图。
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包括第一电极10、包括发光层18的有机层和第二电极30。当有机发光装置向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30施加电压时,从第一电极10注入的空穴和从第二电极30注入的电子复合,以产生激子,当从激发态降低为基态时激子发光。
构成阳极的第一电极10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例如,由诸如铟锡氧化物(ITO)和铟锌氧化物(IZO)的透明导电氧化物(TCO)形成。
构成阴极的第二电极30由诸如铝(Al)、金(Au)、钼(Mo)、铬(Cr)、铜(Cu)和LiF、或铝和LiF的合金的反射性金属材料形成。
有机层包括顺序地层叠的空穴注入层14、第一空穴传输层16a、混合层16ab、第二空穴传输层16b、发光层18和电子传输层28。
电子传输层28将从第二电极30接收的电子传输到发光层18。第一空穴传输层16a将从空穴注入层14接收的空穴传输到第二空穴传输层16b,具有有机层的最大厚度,并且调节有机发光装置的腔(cavity)。第二空穴传输层16b将从第一空穴传输层16a接收的空穴传输到发光层18,并且具有比有机发光层18的三线态能量(T1)高的三线态能量,以防止传输到发光层18的空穴重新进入第二空穴传输层16b。也就是说,第二空穴传输层16用作空穴阻挡层,从而提高有机发光装置的效率。第一空穴传输层16a由用以下的公式1表达的胺衍生物形成。这里,R1≠R2≠R3,并且R1、R2和R3构成芳香环化合物。另外,第二空穴传输层16b由呋喃或噻吩衍生物形成,并且具有10-7至10-5cm2/Vs的空穴迁移率。另外,第一空穴传输层16a具有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041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042
的厚度,并且第二空穴传输层16b具有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043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044
的厚度。
公式1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051
使用用于形成第一空穴传输层16a和第二空穴传输层16b的材料在第一空穴传输层16a和第二空穴传输层16b之间形成混合层16ab。具体地,因为混合层16ab是由分别用于形成第一空穴传输层16a和第二空穴传输层16b的相同材料在由不同材料形成的第一空穴传输层16a和第二空穴传输层16b之间形成的,所以混合层16ab消除了第一空穴传输层16a和第二空穴传输层16b之间的界面势垒,以有助于空穴注入,从而提高有机发光装置的效率并延长其寿命。通过将用于形成第一空穴传输层16a和第二空穴传输层16b的材料共沉积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052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053
的厚度来形成混合层16ab。表1示出相对于混合层的厚度的根据本发明的有机发光装置的驱动电压(V)、效率(cd/A)和寿命(小时)。
表1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054
基于表1中示出的结果,当混合层的厚度在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055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056
的范围内时,有机发光装置表现出4.6V的最低驱动电压和7.4至7.5的高电流效率。另外,寿命的T90值指的是装置达到寿命的90%状态的时间。例如,当混合层的厚度是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057
时,装置到达寿命的90%状态的时间是70小时。如表1中所示,通过在由不同材料形成的空穴传输层之间形成混合层,有机发光装置可以具有改进的驱动电压(V)特性、提高的效率(cd/A)和延长的寿命。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有机发光装置的能带图。
参照图3和图4,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包括形成在基板上彼此相对的第一电极110和第二电极130以及层叠在第一电极110和第二电极130之间的第一堆叠210、电荷产生层122和第二堆叠220。这种具有多堆叠结构的有机发光装置包括分别包括发射不同颜色光的发光层的堆叠。当混合从堆叠的发光层发射的具有不同颜色的光束时,实现白光。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通过混合从第一发光层118发射的蓝光和从第二发光层126发射的黄-绿光来实现白光。
构成阳极的第一电极110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例如,由诸如铟锡氧化物(ITO)和铟锌氧化物(IZO)的透明导电氧化物(TCO)形成。
构成阴极的第二电极130由诸如铝(Al)、金(Au)、钼(Mo)、铬(Cr)、铜(Cu)和LiF、或铝和LiF的合金的反射性金属材料形成。
第一堆叠包括顺序地层叠在第一电极110和电荷产生层122之间的缓冲层112、空穴注入层114、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第一混合层116ab、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第一发光层118和第一电子传输层120。在这点上,第一发光层118是包括掺杂有蓝色荧光掺杂物的基质(host)的发光层,从而发射蓝光。
第一电子传输层116a将从n型电荷产生层122a接收的电子传输到第一发光层118。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将从空穴注入层114接收的空穴传输到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具有最大厚度或第一堆叠,并且调节有机发光装置的腔。另外,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将从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接收的空穴传输到第一发光层118,并且具有比第一发光层118的三线态能量(T1)高的三线态能量,以防止传输到第一发光层118的空穴重新进入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也就是说,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用作空穴阻挡层,从而提高有机发光装置的效率。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由用以下的公式1表达的胺衍生物形成。这里,R1≠R2≠R3,并且R1、R2和R3构成芳香环化合物。另外,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由呋喃或噻吩衍生物形成,并且具有10-7至10-5cm2/Vs的空穴迁移率。另外,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具有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061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062
的厚度,并且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具有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063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064
的厚度。
公式1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065
使用用于形成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和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的材料在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和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之间形成第一混合层116ab。具体地,因为第一混合层116ab是由分别用于形成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和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的相同材料在由不同材料形成的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和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之间形成的,所以第一混合层116ab消除了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和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之间的界面势垒,以有助于空穴注入,从而提高有机发光装置的效率并延长其寿命。通过将用于形成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和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的材料共沉积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071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072
的厚度来形成第一混合层116ab。
如上所述,可以通过使用第一混合层116ab来消除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和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之间的界面势垒。来自第一电极110的多个空穴在除了发光层之外的层中没有被消除,而是用于第一发光层118中的发光,以转变到激发态,从而提高发光效率。
具体地,从第一电极110注入的空穴和从n型电荷产生层注入的电子在第一发光层118中复合,产生激子,并且当激子从激发态降低到基态时,发射蓝光。如上所述,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将从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接收的空穴传输到第一发光层118。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的空穴迁移率比传统空穴传输层的空穴迁移率慢。也就是说,与发光层相邻的空穴传输层通常包括NPD,并且NPD的空穴迁移率是10-7cm2/Vs,该空穴迁移率高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的空穴迁移率。如上所述,当与发光层相邻的空穴传输层的空穴迁移率高时,在第一发光层118中,大量的空穴没有与电子复合。相反,空穴移动到第一电子传输层120而被消除。然而,因为与第一发光层118相邻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的空穴迁移率低,所以注入到第一电极110的空穴在第一发光层118中可以与电子复合,以转变为激发态,而不是移动到第一电子传输层120。尽管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的空穴迁移率高于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的空穴迁移率,但是可以通过使用第一混合层116ab消除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和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之间的界面势垒,来得到相同的效果。
电荷产生层(CGL)122用于控制堆叠之间的电荷平衡。电荷产生层122包括n型有机层122a和p型有机层122b,n型有机层122a与第一堆叠210相邻地设置并且将电子注入到第一堆叠210,并且p型有机层122b与第二堆叠220相邻地设置并且将空穴注入到第二堆叠220。
第二堆叠220包括顺序地层叠在第二电极130和电荷产生层122之间的第三空穴传输层124a、第二混合层124ab、第四空穴传输层124b、第二发光层126和第二电子传输层128。第二发光层126可以是包括掺杂有黄-绿色荧光掺杂物的一个基质的单个发光层或者掺杂有黄-绿色荧光掺杂物的两个基质的单个发光层。
第二电子传输层128将从第二电极130接收的电子传输到第二发光层126,并且第三空穴传输层124a将从p型电荷产生层122b接收的空穴传输到第四空穴传输层124b。第四空穴传输层124b将从第三空穴传输层124a接收的空穴传输到第二发光层126。第三空穴传输层124a由与第一堆叠210的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相同的材料形成,并且第四空穴传输层124b由与第一堆叠210的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相同的材料形成。因此,将不再提供对其的详细描述。使用分别用于形成第三空穴传输层124a和第四空穴传输层124b的材料在第三空穴传输层124a和第四空穴传输层124b之间形成第二混合层124ab。因为第二混合层124ab是由分别用于形成第三空穴传输层124a和第四空穴传输层124b的相同材料在由不同材料形成的第三空穴传输层124a和第四空穴传输层124b之间形成的,所以第二混合层124ab消除了第三空穴传输层124a和第四空穴传输层124b之间的界面势垒,以有助于空穴注入,从而提高有机发光装置的效率并延长有机发光装置的寿命。因此,通过将用于形成第三空穴传输层124a和第四空穴传输层124b的材料共沉积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081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082
的厚度形成第二混合层124ab。因为第二混合层124ab由于与第一混合层116ab具有相同的构成元素和材料而导致具有与第一混合层116ab相同的效果,所以将不再提供对其的详细描述。
尽管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有机发光装置包括第一堆叠210和第二堆叠220,但有机发光装置还可以具有包括至少两个堆叠的多堆叠结构。另外,在具有包括至少两个堆叠的多堆叠结构的有机发光装置中,每个堆叠可以包括由不同材料形成的至少两个空穴传输层,并且可以在由不同材料形成的空穴传输层之间形成混合层。同时,如图3和图4中所示,第一堆叠210包括第一混合层116ab,并且第二堆叠220包括第二混合层124ab。然而,混合层还可以只在第一堆叠210和第二堆叠220中的一个中形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另外,尽管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且在本文中示出的有机发光装置是底部发光型有机发光装置,但是还可以使用顶部发光型有机发光装置。也就是说,有机发光装置可以被设计成在与基板100相反的方向上发光,而不是朝向基板100发光。当有机发光装置是顶部发光型有机发光装置时,层叠次序可以颠倒。
图5A至图5C是用于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有机发光装置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有机发光装置的真空沉积装置的截面图。图7A至图7D是示出用于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制造第一堆叠的方法的真空沉积装置的截面图。
参照图5A,使用诸如溅射的沉积方法在基板100上顺序地形成第一电极110和缓冲层112。第一电极110可以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例如,由诸如铟锡氧化物(ITO)和铟锌氧化物(IZO)的透明导电氧化物(TCO)形成。
参照图5B,使用真空沉积装置260顺序地形成第一堆叠210、电荷产生层122和第二堆叠220。换句话讲,在设置有第一电极110和缓冲层112的基板100上,顺序地层叠空穴注入层114、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第一混合层116ab、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第一发光层118和第一电子传输层120,以形成第一堆叠210。在第一堆叠210的第一电子传输层120上,顺序地层叠n型电荷产生层122a和p型电荷产生层122b,以形成电荷产生层122。在电荷产生层122上顺序地层叠第三空穴传输层124a、第二混合层124ab、第四空穴传输层124b、第二发光层126和第二电子传输层128,以形成第二堆叠220。
具体地,如图6中所示,真空沉积装置260包括:真空腔室160,其包括用于沉积有机层的多个膜形成腔室160a至160d;隔墙156,其分隔膜形成腔室160a至160d;蒸发源114a'、116a'和116b',其分别包括用于形成有机层的有机材料,并且被设置在膜形成腔室160a至160d中;支架152,其固定基板100;以及轨道150,其用于将基板100从膜形成腔室160a至160d中的一个移动到另一个。将参照图7A至图7D描述使用真空沉积装置260形成第一堆叠210、电荷产生层122和第二堆叠220的有机层的方法。
如图7A中所示,经由轨道150将设置有第一电极110和缓冲层112的基板100传送到第一膜形成腔室160a。在第一膜形成腔室160a中设置包含用于形成空穴注入层114的有机材料114a的第一蒸发容器114a'和用于控制有机材料114a的沉积的遮门(shutter)140。当打开遮门140时,第一蒸发容器114a'通过加热蒸发第一蒸发容器114a'中包含的用于形成空穴注入层114的有机材料114a,并且在基板100上沉积从第一蒸发容器114a'蒸发的用于形成空穴注入层114的有机材料114a,以形成空穴注入层114。
然后,如图7B中所示,经由轨道150将设置有空穴注入层114的基板100传输到第二膜形成腔室160b中。在第二膜形成腔室160b中设置包含用于形成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的有机材料216a的第二蒸发容器116a'和用于控制有机材料216a的沉积的遮门140。当遮门140打开时,第二蒸发容器116a'通过加热蒸发第二蒸发容器116a'中包含的用于形成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的有机材料216a,并且在基板100上沉积从第二蒸发容器116a'蒸发的用于形成空穴传输层116a的有机材料216a,以形成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
这里,由用以下的公式1表达的胺衍生物将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形成为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101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102
的厚度。这里,R1≠R2≠R3,并且R1、R2和R3构成芳香环。
公式1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103
然后,如图7C中所示,经由轨道150将设置有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的基板100传输到第三膜形成腔室160c中。在第三膜形成腔室160c中设置包含用于形成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的有机材料216a的第二蒸发容器116a'、包括用于形成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的有机材料216b的第三蒸发容器116b'、以及用于控制通过第二蒸发容器116a'和第三蒸发容器116b'对有机材料216a和216b的沉积的遮门。用于形成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的有机材料216a与第二膜形成腔室160b中使用的有机材料相同,并且第三蒸发容器116b'中包含的用于形成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的有机材料216b是具有10-7至10-5cm2/Vs的空穴迁移率的呋喃或噻吩衍生物。
当第二蒸发容器116a'的遮门140和第三蒸发容器116b'的遮门140同时打开时,第二蒸发容器116a'通过加热蒸发第二蒸发容器116a'中包含的用于形成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的有机材料216a,并且第三蒸发容器116b'通过加热蒸发第三蒸发容器116b'中包含的用于形成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的有机材料216b。因此,在基板100上沉积从第二蒸发容器116a'蒸发的用于形成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的有机材料216a和从第三蒸发容器116b'蒸发的用于形成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的有机材料216b,以形成包括用于形成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和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的材料的第一混合层116ab。通过将用于形成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和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的材料共沉积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104
Figure BDA00003215279200111
的厚度来形成第一混合层116ab。
然后,如图7D中所示,经由轨道150将设置有第一混合层116ab的基板100传输到第四膜形成腔室160d中。在第四膜形成腔室160d中设置包含用于形成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的有机材料216b的第三蒸发容器116b'和用于控制有机材料216b的沉积的遮门140。当遮门140打开时,第三蒸发容器116b'通过加热蒸发第三蒸发容器116b'中包含的用于形成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的有机材料216b,并且在基板100上沉积从第三蒸发容器116b'蒸发的用于形成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的有机材料216b,以形成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
根据上述方法,顺序地形成第一堆叠210的第一电子传输层120、包括n型电荷产生层122a和p型电荷产生层122b的电荷产生层122、以及第二堆叠220的第三空穴传输层124a、第二混合层124ab、第四空穴传输层124b、第二发光层126和第二电子传输层128。
具体地,用与如图5C中所示的第一混合层116ab的相同方式,通过使用包括用于形成第三空穴传输层124a的有机材料的蒸发源和包括用于形成第四空穴传输层124b的有机材料的蒸发源共沉积用于形成第三空穴传输层124a和第四空穴传输层124b的有机材料,可以形成第二堆叠220的第二混合层124ab。在这点上,由与第一空穴传输层116a相同的材料形成第三空穴传输层124a,并且由与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相同的材料形成第四空穴传输层124b。
最后,使用诸如溅射的沉积法在设置有第一堆叠210、电荷产生层122和第二堆叠220的基板100上形成第二电极130。第二电极30由诸如铝(Al)、金(Au)、钼(Mo)、铬(Cr)、铜(Cu)和LiF、或铝和LiF的合金的反射性金属材料形成。
如从以上描述中清楚的,因为根据本发明的有机发光装置包括由不同材料形成的第一空穴传输层和第二空穴传输层的混合层,并且该混合层设置在第一空穴传输层和第二空穴传输层之间,所以第一空穴传输层和第二空穴传输层之间的界面势垒被消除,从而有助于空穴注入,以提高有机发光装置的效率并延长有机发光装置的寿命。
另外,因为第一空穴传输层由空穴迁移率比第二空穴传输层高的材料形成以提高空穴迁移率,并且第二空穴传输层116b的空穴迁移率低于传统空穴传输层(即,10-4cm2/Vs),所以在发光层中空穴与电子复合,而没有从发光层逸出。
在这点上,因为第一空穴传输层和第二空穴传输层具有不同的空穴迁移率,并且由不同材料形成,所以第一空穴传输层和第二空穴传输层之间的界面势垒通常可能增加。然而,根据本发明,在第一空穴传输层和第二空穴传输层之间形成混合层,使得第一空穴传输层和第二空穴传输层之间的界面势垒被消除,以增大空穴迁移率并且提高发光层中的电子和空穴的复合速率。结果,有机发光装置的发光效率提高且有机发光装置的寿命延长。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显而易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因此,本发明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的本发明的修改和变型。

Claims (17)

1.一种有机发光装置,所述有机发光装置包括: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在基板上形成为彼此相对;以及
有机层,其包括顺序地层叠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空穴注入层、第一空穴传输层、混合层、第二空穴传输层、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
其中,所述混合层由用于形成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第二空穴传输层的材料形成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第二空穴传输层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由用以下的公式1表达的胺衍生物形成,其中R1≠R2≠R3,并且R1、R2和R3构成芳香环:
公式1
Figure FDA000032152791000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空穴传输层由具有10-7至10-5cm2/Vs的空穴迁移率的呋喃或噻吩衍生物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具有
Figure FDA00003215279100012
Figure FDA00003215279100013
的厚度,并且所述第二空穴传输层具有
Figure FDA00003215279100014
Figure FDA00003215279100015
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混合层具有
Figure FDA00003215279100016
的厚度。
6.一种有机发光装置,所述有机发光装置包括: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在基板上形成为彼此相对;
第一堆叠,其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上,并且包括顺序地层叠的空穴注入层、第一空穴传输层、第一混合层、第二空穴传输层、第一发光层和第一电子传输层;
第二堆叠,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堆叠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并且包括顺序地层叠的第三空穴传输层、第四空穴传输层、第二发光层和第二电子传输层;以及
电荷产生层,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堆叠和所述第二堆叠之间,以控制所述第一堆叠和所述第二堆叠之间的电荷平衡,
其中所述第一混合层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第二空穴传输层的材料,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第二空穴传输层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该有机发光装置还包括第二混合层,所述第二混合层由用于形成所述第三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第四空穴传输层的材料形成,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三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第四空穴传输层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由用以下的公式1表达的胺衍生物形成,其中R1≠R2≠R3,并且R1、R2和R3构成芳香环:
公式1
Figure FDA00003215279100021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空穴传输层由具有10-7至10-5cm2/Vs的空穴迁移率的呋喃或噻吩衍生物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具有
Figure FDA00003215279100022
Figure FDA00003215279100023
的厚度,并且所述第二空穴传输层具有
Figure FDA00003215279100024
Figure FDA00003215279100025
的厚度。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混合层具有
Figure FDA00003215279100026
Figure FDA00003215279100027
的厚度。
12.一种制造有机发光装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基板上形成第一电极;
通过在所述第一电极上顺序地层叠空穴注入层、第一空穴传输层、第一混合层、第二空穴传输层、第一发光层和第一电子传输层,来形成第一堆叠;
通过在所述第一堆叠的所述第一电子传输层上顺序地层叠n型电荷产生层和p型电荷产生层,来形成电荷产生层;以及
通过在所述p型电荷产生层上顺序地层叠第三空穴传输层、第四空穴传输层、第二发光层和第二电子传输层,来形成第二堆叠,
其中通过共沉积用于形成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第二空穴传输层的材料以混合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第二空穴传输层的所述材料,来形成所述第一混合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第二堆叠的步骤还包括:通过在所述第三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第四空穴传输层之间共沉积用于形成所述第三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第四空穴传输层的材料以混合所述第三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第四空穴传输层的材料,来形成第二混合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由用以下的公式1表达的胺衍生物形成,其中R1≠R2≠R3,并且R1、R2和R3构成芳香环:
公式1
Figure FDA00003215279100031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空穴传输层由具有10-7至10-5cm2/Vs的空穴迁移率的呋喃或噻吩衍生物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空穴传输层具有
Figure FDA00003215279100033
的厚度,并且所述第二空穴传输层具有
Figure FDA00003215279100034
Figure FDA00003215279100035
的厚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混合层具有
Figure FDA00003215279100037
的厚度。
CN2013101873301A 2012-05-22 2013-05-20 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342690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20054490A KR101950836B1 (ko) 2012-05-22 2012-05-22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KR10-2012-0054490 2012-05-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26902A true CN103426902A (zh) 2013-12-04

Family

ID=49620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873301A Pending CN103426902A (zh) 2012-05-22 2013-05-20 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862060B2 (zh)
KR (1) KR101950836B1 (zh)
CN (1) CN103426902A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87444A (zh) * 2013-12-31 2014-06-25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可提高寿命的oled蓝光器件
CN105514291A (zh) * 2015-12-31 2016-04-20 固安翌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5609648A (zh) * 2014-11-18 2016-05-25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和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CN105742323A (zh) * 2014-12-30 2016-07-0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具有多层堆叠结构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CN106549108A (zh) * 2015-09-18 2017-03-29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9860407A (zh) * 2019-01-31 2019-06-07 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35058A (zh) * 2019-09-26 2019-12-31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器件及显示面板
WO2024000517A1 (zh) * 2022-06-30 2024-01-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15367B (zh) * 2013-12-24 2016-03-30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及电子设备
JP2015122459A (ja) * 2013-12-25 2015-07-02 三星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Samsung Display Co.,Ltd. 有機el素子
US9763302B2 (en) 2014-09-10 2017-09-12 Lutron Electronics Co., Inc. Control device having buttons with multiple-level backlighting
EP3269209B1 (en) 2015-03-13 2024-04-10 Lutron Technology Company LLC Control device having an illuminated portion controlled in response to an external sensor
US9860952B2 (en) 2015-05-26 2018-01-02 Lutron Electronics Co., Inc. Control device having buttons with automatically adjustable backlighting
MX2017015178A (es) 2015-05-26 2018-08-01 Lutron Electronics Co Dispositivo de control de temperatura con iluminacion de fondo automaticamente ajustable.
KR102348376B1 (ko) * 2015-09-30 2022-01-0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350510B1 (ko) * 2015-11-12 2022-01-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620085B1 (ko) * 2016-07-29 2024-01-0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6817145B2 (ja) * 2017-05-29 2021-01-20 エルジー ディスプレイ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有機電界発光装置および有機電界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9423610B (zh) * 2017-08-24 2020-12-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蒸镀装置及蒸镀方法
CN112424968A (zh) * 2018-07-19 2021-02-26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设备、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显示设备的制造装置
KR102594499B1 (ko) * 2018-08-22 2023-10-2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다이오드 표시장치
JP2020184568A (ja) 2019-05-07 2020-1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有機発光素子、それを有する表示装置、撮像装置、照明装置、移動体
WO2023038006A1 (ja) * 2021-09-07 2023-03-16 保土谷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WO2023063402A1 (ja) * 2021-10-15 2023-04-20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電子機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7642A (zh) * 2003-11-13 2005-05-18 爱美思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711001A (zh) * 2004-06-18 2005-12-21 三星Sdi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显示器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790729A (zh) * 2004-11-02 2006-06-21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半导体器件和发光器件
CN1856196A (zh) * 2005-04-25 2006-11-01 孙润光 一种有源矩阵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120098011A1 (en) * 2010-10-22 2012-04-26 Hongseok Choi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evice
CN102456840A (zh) * 2010-10-21 2012-05-1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57694A (ja) * 1991-06-03 1992-12-10 Denki Kagaku Kogyo Kk 有機薄膜el素子
US6573651B2 (en) * 2000-12-18 2003-06-03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Highly efficient OLEDs using doped ambipolar conductive molecular organic thin films
TW545080B (en) * 2000-12-28 2003-08-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2289353A (ja) * 2001-03-26 2002-10-04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有機半導体ダイオード
US6791258B2 (en) * 2001-06-21 2004-09-1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rganic light emitting full color display panel
US6872472B2 (en) * 2002-02-15 2005-03-29 Eastman Kodak Company Providing a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having stacked electroluminescent units
US20030230980A1 (en) * 2002-06-18 2003-12-18 Forrest Stephen R Very low voltage, high efficiency phosphorescent oled in a p-i-n structure
KR100669757B1 (ko) * 2004-11-12 2007-01-1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US7750561B2 (en) * 2005-05-20 2010-07-06 Lg Display Co., Ltd. Stacked OLED structure
US20070252516A1 (en) * 2006-04-27 2007-11-01 Eastman Kodak Company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including organic EIL layer
KR101386216B1 (ko) * 2006-06-07 2014-04-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KR100922759B1 (ko) * 2008-02-26 2009-10-21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US8951646B2 (en) * 2008-03-07 2015-02-10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Layered structure comprising a layer containing a conjugated polymer compound
KR20100076789A (ko) * 2008-12-26 2010-07-0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다이오드
US9067947B2 (en) * 2009-01-16 2015-06-30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 and devices
TWI380490B (en) * 2009-05-05 2012-12-21 Univ Nat Chiao Tung Organic photosensitive photoelectric device
JP5760334B2 (ja) * 2009-06-19 2015-08-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有機電子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351417B1 (ko) * 2010-10-26 2014-01-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KR101229022B1 (ko) * 2010-12-27 2013-02-0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 발광소자의 제조 방법
KR101464270B1 (ko) * 2012-08-24 2014-11-2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429725B1 (ko) * 2012-10-31 2014-08-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7642A (zh) * 2003-11-13 2005-05-18 爱美思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711001A (zh) * 2004-06-18 2005-12-21 三星Sdi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显示器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790729A (zh) * 2004-11-02 2006-06-21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半导体器件和发光器件
CN1856196A (zh) * 2005-04-25 2006-11-01 孙润光 一种有源矩阵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2456840A (zh) * 2010-10-21 2012-05-1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
US20120098011A1 (en) * 2010-10-22 2012-04-26 Hongseok Choi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evice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87444A (zh) * 2013-12-31 2014-06-25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可提高寿命的oled蓝光器件
CN103887444B (zh) * 2013-12-31 2017-02-01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可提高寿命的oled蓝光器件
CN105609648A (zh) * 2014-11-18 2016-05-25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和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CN105742323A (zh) * 2014-12-30 2016-07-0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具有多层堆叠结构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CN105742323B (zh) * 2014-12-30 2019-02-0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具有多层堆叠结构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CN106549108A (zh) * 2015-09-18 2017-03-29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6549108B (zh) * 2015-09-18 2019-01-04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5514291A (zh) * 2015-12-31 2016-04-20 固安翌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9860407A (zh) * 2019-01-31 2019-06-07 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35058A (zh) * 2019-09-26 2019-12-31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器件及显示面板
CN110635058B (zh) * 2019-09-26 2022-04-08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器件及显示面板
WO2024000517A1 (zh) * 2022-06-30 2024-01-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862060B2 (en) 2020-12-08
KR101950836B1 (ko) 2019-02-22
US20130313535A1 (en) 2013-11-28
KR20130130574A (ko) 2013-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26902A (zh) 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0482019C (zh) 显示元件
CN101859874B (zh)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和显示设备
US9065068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KR100975867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장치
CN103794730A (zh) 发光装置及包括其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3165817A (zh) 串联型白色有机发光器件
KR102146104B1 (ko)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CN103050641B (zh) 有机发光器件和使用该器件的显示板
US8878171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KR20140119990A (ko) 유기 발광 장치
KR20100073417A (ko)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KR102050445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WO2023000961A1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2931355A (zh) Oled器件
KR20140030462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20100022638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KR102101202B1 (ko)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 표시장치
KR102009804B1 (ko)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1777124B1 (ko)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KR20170124012A (ko) 백색 유기전계 발광 소자 및 그를 이용한 표시 장치
KR20110051747A (ko)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CN112909191B (zh) 发光器件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JP2013207167A (ja) 発光素子及び表示装置
KR101992901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