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20256A - 电梯轿厢上扶手装置和电梯轿厢上扶手设置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梯轿厢上扶手装置和电梯轿厢上扶手设置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20256A
CN103420256A CN2013102746248A CN201310274624A CN103420256A CN 103420256 A CN103420256 A CN 103420256A CN 2013102746248 A CN2013102746248 A CN 2013102746248A CN 201310274624 A CN201310274624 A CN 201310274624A CN 103420256 A CN103420256 A CN 1034202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rail
stack
car
connecting part
lod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7462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20256B (zh
Inventor
渡边隆行
山崎雅宏
佐佐木悟
岛田胜博
大菅麻里
高木俊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O MACHINERY TECHNOLOGY SERVICE Co Ltd
Hitachi Ltd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O MACHINERY TECHNOLOGY SERVICE Co Ltd
Hitachi Ltd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322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7888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O MACHINERY TECHNOLOGY SERVICE Co Ltd, Hitachi Ltd,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O MACHINERY TECHNOLOGY SERVI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202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202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202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202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安装于轿厢的上部而无需销的插入操作的电梯轿厢上扶手装置和设置作业方法。本发明包括左扶手(2)、右扶手(3)以及后扶手,后扶手由左后扶手(5)和右后扶手(6)构成。本发明的限制左扶手转动的左扶手限制部由左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a)构成,其插入设于轿厢(1)的上部(1a)的左连结部(2a)、收纳于该左连结部的左扶手的前纵柱(2e)之间,在使左扶手立起时可由于自重向下方滑动。另外,限制右扶手转动的右扶手限制部由右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b)构成,其插入设于轿厢的上部的右连结部(3a)、收纳于该右连结部的右扶手的前纵柱(3e)之间,在使右扶手立起时可由于自重向下方滑动。

Description

电梯轿厢上扶手装置和电梯轿厢上扶手设置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电梯轿厢上部可保持为竖立设置状态的电梯轿厢上扶手装置和电梯轿厢上扶手设置方法。
背景技术
在检查电梯的升降路径内的设备等时,保养作业员经常登上电梯轿厢的上部进行作业。因此,在电梯轿厢的上部设有确保保养作业员作业时的安全性的扶手,即轿厢上扶手装置。
作为这种现有技术,具有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电梯轿厢的上扶手装置。该现有技术包括:从电梯的层站侧观察竖立设置于左侧的左扶手、从层站侧观察竖立设置于右侧的右扶手、以及连接左扶手和右扶手的后扶手。另外,该现有技术包括:固定于轿厢上部并供左扶手可起落地安装的左连结部、以及固定于轿厢上部并供右扶手可起落地安装的右连结部。并且,包括:限制处于竖立设置状态下的左扶手转动的限制部、以及限制处于竖立设置状态下的右扶手转动的限制部。另外,在不使用时,右扶手、左扶手以及后扶手被折叠收纳于轿厢的上部。
上述限制部的每一个被构成为包含:形成于连结部上并在垂直方向上延伸设置的长孔、以贯穿该长孔和插入连结部的扶手的纵柱的方式安装的下销、形成于连结部的上部的止动槽、以及配置于该止动槽上并以贯通插入连结部的扶手的纵柱的方式安装的上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WO2007/032080号小册子
上述现有技术在保养作业员进行作业时,在轿厢的上部安装该扶手装置时存在问题。例如在使折叠收纳的左扶手立起并成为竖立设置状态后,需要如下作业:一边保持其竖立设置状态,一边使上销与止动槽卡合并插入左连结部,从而限制处于竖立设置状态的左扶手的转动。针对右扶手,也需要同样的作业。然而,在该状态下,当在扶手上施加了上方向的力时,可认为扶手有倒下的危险。为了防止此情况,在现有技术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在使上销与止动槽卡合并插入连结部的状态下,使销同时插入穿过连结部所具有的导向孔的上部和设于纵柱上的贯通孔,从而保持该状态。即,上述现有技术在轿厢的上部进行安装作业时,如果不进行使销同时插入穿过连结部所具有的导向孔的上部和设于纵柱上的贯通孔的插入作业,则难以确保安全。这样的在纵柱的下部插入穿过销的作业存在如下问题,场所位于较低的位置,且必须使供销插入穿过的孔之间一致然后插入穿过,非常烦杂,不能期待作业效率的提高。
另外,在轿厢上扶手的安装作业时,使左扶手和右扶手立起并成为竖立设置状态时,由于没有使销插入穿过反层站侧的纵柱的下部,左扶手和右扶手均会产生摇晃,该摇晃与设于连结部的、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长边方向的导向孔相应,不能说组装完成轿厢上扶手前的安全性得以充分确保。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实际状况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轿厢上扶手装置,能够安装在轿厢的上部而无需在轿厢上扶手的立起设置时进行向扶手下部插入销的作业。
另外,本发明提供利用所述电梯轿厢上扶手装置的安全性较高的设置作业方法。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电梯轿厢上扶手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左扶手,其从电梯的层站侧观察竖立设置于左侧;右扶手,其从所述层站侧观察竖立设置于右侧;后扶手,其连接所述左扶手和所述右扶手;左连结部,其固定于所述轿厢的上部,并可起落地安装所述左扶手;右连结部,其固定于所述轿厢的上部,并可起落地安装所述右扶手;左扶手限制部,其限制处于竖立设置状态下的所述左扶手的转动;以及右扶手限制部,其限制处于竖立设置状态下的所述右扶手的转动,在不使用时,构成为所述右扶手、所述左扶手以及所述后扶手折叠收纳在所述轿厢的所述上部,所述左扶手限制部和所述右扶手限制部由扶手倒伏防止部件构成,所述扶手倒伏防止部件插入所述左连结部和所述右连结部中的对应的连结部与可相对于该连结部转动地安装的所述左扶手的纵柱和所述右扶手的纵柱中的对应的纵柱之间,并在使所述左扶手和所述右扶手中的对应的扶手立起时,扶手倒伏防止部件可由于自重向下方滑动,在使扶手倒伏防止部件向下方滑动的状态下,以不倒伏的方式将对应的扶手保持在竖立设置状态,在位于距层站侧最远的位置的所述左连结部和所述右连结部上不设置所述扶手倒伏防止部件。
另外,依据本发明的电梯轿厢上扶手设置作业方法是使用设有本发明的电梯轿厢上扶手装置的轿厢进行轿厢上的保养作业时进行的电梯轿厢上扶手设置作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登上所述轿厢上前,在从层站侧往上提所述左扶手和所述右扶手从而竖立设置后,登上轿厢上,打开所述左后扶手和所述右后扶手并设置轿厢上扶手。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依据本发明的轿厢上扶手装置,能够安装在轿厢的上部,而无需现有技术中的插入销的操作。由此,本发明的在轿厢上部的安装作业变简单,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另外,依据本发明的轿厢上扶手设置作业方法,即使不登上轿厢上,也能够从层站侧竖立设置左扶手和右扶手。由此,本发明能够提高安全性。通过以下的实施方式说明,将使除上述以外的问题、结构和效果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依据本发明的电梯轿厢上扶手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收纳了本实施方式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安装步骤的图,是表示使左扶手和右扶手立起的竖立设置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A部放大图。
图5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安装步骤的图,是表示打开左后扶手和右后扶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B部放大图。
图7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安装步骤的图,是表示以设于左后扶手的夹入板夹住右后扶手之前的状态的图1的D-D剖视图。
图8是从图7的C方向观察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9是表示以连结板连结左后扶手和右后扶手之前的状态的图1的D-D剖视图。
图10是表示连接了左后扶手和右后扶手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主视图。
图11是表示左扶手倒伏防止部件的开口部的图。
图12是表示右扶手倒伏防止部件的开口部的图。
图中:1-轿厢,1a-上部,2-左扶手,2a-前侧连结部,2a1-开口部,2b-转动支点,2c-上栈,2d-中栈,2e-前纵柱,2f-后纵柱,2g-后侧连结部,3-右扶手,3a-前侧连结部,3a1-开口部,3b-转动支点,3c-上栈,3d-中栈,3e-前纵柱,3f-后纵柱,3g-后侧连结部,4a-左扶手倒伏防止部件(左扶手限制部),4b-右扶手倒伏防止部件(右扶手限制部),5-左后扶手(后扶手),5a-转动支点,5b-左切口部(左后扶手转动限制部),5c-夹入板,5d-上栈,5e-下栈,5f-平板状部件,6-右后扶手(后扶手),6a-转动支点,6b-右切口部(右后扶手转动限制部),6c-上下方向限制板,6d-上栈,6e-下栈,6f-平板状部件,7-连结板,7a-蝶形螺栓,7b-转动支点,7d-蝶形螺栓,7e-第一槽,7f-第二槽,8-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依据本发明的电梯轿厢上扶手装置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依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上扶手装置包括从电梯的层站侧观察竖立设置于左侧的左扶手2、以及从层站侧观察竖立设置于右侧的右扶手3。另外,包括连接左扶手2和右扶手3的后述的后扶手。
左扶手2例如具有前纵柱2e和后纵柱2f、分别固定于这些前纵柱2e和后纵柱2f上并配置于上侧的上栈2c、以及配置于该上栈2c的下侧的中栈2d。同样地,右扶手3也例如具有前纵柱3e和后纵柱3f、分别固定于这些前纵柱3e和后纵柱3f上并配置于上侧的上栈3c、以及配置于该上栈3c的下侧的中栈3d。左扶手2的前纵柱2e和后纵柱2f由圆管形成,上栈2c以及下栈2d中的每一个由角管形成。同样地,右扶手3的前纵柱3e和后纵柱3f由圆管形成,上栈3c以及下栈3d中的每一个由角管形成。
另外,本实施方式包括固定于轿厢1的上部1a并可起落地安装左扶手2的左连结部、以及可起落地安装右扶手3的右连结部。左连结部例如由供左扶手2的前纵柱2e可转动地安装于其上的前侧连结部2a、以及供后纵柱2f可转动地安装于其上的后侧连结部2g构成。如图4例示地,这些前侧连结部2a和后侧连结部2g由角管形成。同样地,右连结部例如由供右扶手3的前纵柱3e可转动地安装于其上的前侧连结部3a、以及供后纵柱3f可转动地安装于其上的后侧连结部3g构成。这些前侧连结部3a和后侧连结部3g由角管形成。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构成为:当不进行在轿厢上的保养作业等的不使用时,右扶手2、左扶手3和后述的后扶手折叠收纳于轿厢1的上部1a。
另外,本实施方式包括:限制处于竖立设置状态下的左扶手2转动的左扶手限制部、以及限制处于竖立设置状态下的右扶手3转动的右扶手限制部。
例如,左扶手限制部由插入上述前侧连结部2a与相对于该前侧连结部2a可转动安装的左扶手2的前纵柱2e之间的左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a构成。该左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a成为始终被前纵柱2e插入穿过的状态,并构成为在使左扶手2立起时可由于自重向下方滑动。而且,当成为使左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a向下方滑动的状态时,左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a与前侧连结部2a干涉,从而以不倒伏的方式竖立设置保持左扶手2。如图4例示地,在从左扶手2的转动方向背面侧观察时,该左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a由与前侧连结部2a的方形相应的分成两部分的方形部件构成。
此外,如图11所示,从左扶手2的转动方向正面侧观察时,在与右扶手3的前侧连结部3a相对的左扶手2的前侧连结部2a的部分上形成有开口部2a1,其允许在往上提左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a时该左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a和左扶手2的前纵柱2e的转动。而且,如图4和图11例示地,左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a形成有侧面部,该侧面部的侧面在与左扶手前纵柱2e的长边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延长,所述侧面与左扶手2的从形成于上方的方形部件的转动方向平行,在该侧面部上设有长孔。并且,旋转支点2b穿过左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a的侧面部的长孔。旋转支点2b是插入穿过前侧连结部2a和左扶手前纵柱2e两者的轴。
同样地,右扶手限制部也由插入上述前侧连结部3a与相对于该前侧连结部3a可转动安装的右扶手3的前纵柱3e之间的右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b构成。该右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b成为始终被前纵柱3e插入穿过的状态,并构成为在使右扶手3立起时可由于自重向下方滑动。而且,当成为使右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b向下方滑动的状态时,右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b与前侧连结部3a干涉,从而以不倒伏的方式竖立设置保持右扶手3。与左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a同样地,在从右扶手3的转动方向背面侧观察时,该右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b也由与前侧连结部3a的方形相应的分成两部分的方形部件构成。
此外,如图12所示,从右扶手3的转动方向正面侧观察时,在与左扶手3的前侧连结部2a相对的右扶手3的前侧连结部3a的部分上形成有开口部3a1,其允许在往上提右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b时该右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b和右扶手3的前纵柱3e的转动。而且,如图12例示地,右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b形成有侧面部,该侧面部的侧面在与右扶手前纵柱3e的长边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延长,所述侧面与右扶手3的从形成于上方的方形部件的转动方向平行,在该侧面部上设有长孔。并且,旋转支点3b穿过右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b的侧面部的长孔。旋转支点3b是插入穿过前侧连结部3a和右扶手前纵柱3e两者的轴。
例如在位于距层站最远位置的左扶手2的后侧连结部2g的部分以及右扶手3的后侧连结部3g的部分上,不设置上述左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a和右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b。虽然未图示,但在与右扶手3的后侧连结部3g相对的左扶手2的后侧连结部2g的部分上,形成有允许左扶手2的后纵柱2f转动的开口部,其形状与图11所示的前侧连结部2a的开口部2a1相同。同样地,如图1及图3所示,在与左扶手2的后侧连结部2g相对的右扶手3的后侧连结部3g的部分上,形成有允许右扶手3的后纵柱3f转动的开口部,其形状与图12所示的前侧连结部3a的开口部3a1相同。
如图1及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包括转动支点2b,该转动支点2b以不能在垂直平面内朝上下方向移动而可在垂直平面内转动的方式连接左扶手2的前侧连结部2a与前纵柱2e。同样地,包括以不能在垂直平面内朝上下方向移动而可在垂直平面内转动的方式连接左扶手2的后侧连结部2g与后纵柱2f的转动支点。
在右扶手3侧也同样如此,包括转动支点3b,该转动支点3b以不能在垂直平面内朝上下方向移动而可在垂直平面内转动的方式连接右扶手3的前侧连结部3a与前纵柱3e。同样地,包括以不能在垂直平面内朝上下方向移动而可在垂直平面内转动的方式连接右扶手3的后侧连结部3g与后纵柱3f的转动支点。
如图1、7-10所示,连接左扶手2与右扶手3的上述后扶手例如由可转动地安装于左扶手2的左后扶手5、以及可转动地安装于右扶手3的右后扶手6构成。
左后扶手5包含:在图2所示的收纳时与左扶手2的上栈2c抵接且由L形钢形成的上栈5d、在收纳时与左扶手2的中栈2d抵接且由L形钢构成的下栈5e、以及连接上栈5d与下栈5e的平板状部件5f。同样地,右后扶手6也包含:在收纳时与右扶手3的上栈3c抵接且由L形钢形成的上栈6d、在收纳时与右扶手3的中栈3d抵接且由L形钢构成的下栈6e、以及连接上栈6d与下栈6e的平板状部件6f。
如图6例示地,在左后扶手5的上栈5d的端部形成有左切口部5b,其通过与处于竖立设置状态的左扶手2的上栈2c卡合来限制左后扶手5水平方向的转动。左扶手2的上栈2c与左后扶手5的上栈5d经由转动支点5a连结。
同样地,在左后扶手5的下栈5e的端部也形成有左切口部,其通过与处于竖立设置状态的左扶手2的中栈2d卡合来限制左后扶手5水平方向的转动。左扶手2的中栈2d与左后扶手5的下栈5e经由与转动支点5a同样的转动支点连结。形成于上述左后扶手5的上栈5d、下栈5e的左切口部5b等构成左后扶手转动限制部,其通过伴随着左后扶手5的转动的左后扶手5和左扶手2卡合来限制左后扶手5的转动。
右后扶手6侧也同样如此,在右后扶手6的上栈6d的端部形成有右切口部6b,其通过与处于竖立设置状态的右扶手3的上栈3c卡合来限制右后扶手6水平方向的转动。右扶手3的上栈3c与右后扶手6的上栈6d经由转动支点6a连结。
同样地,在右后扶手6的下栈6e的端部也形成有右切口部,其通过与处于竖立设置状态的右扶手3的中栈3d卡合来限制右后扶手6的水平方向的转动。右扶手3的中栈3d与右后扶手6的下栈6e经由与转动支点6a同样的转动支点连结。形成于上述右后扶手6的上栈6d、下栈6e上的右切口部6b等构成右后扶手转动限制部,其通过伴随着右后扶手6的转动的右后扶手6和右扶手3卡合来限制右后扶手6的转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包括连接左后扶手5与右后扶手6的连接装置。
如图7-10所示,上述连接装置例如包含上下一对夹入板5c,所述夹入板5c被固定于左后扶手5的平板状部件5f上且夹住与该左后扶手5对向的相对侧的右后扶手6的平板状部件6f。并且,如图1、图5以及图7-10所示,在右后扶手6的平板状部件6f的前后面的至少一方上,本实施方式中为前表面上,配置有上下一对上下方向限制板6c,该上下方向限制板6c固定于左扶手5的夹入板5c的上下方向的外侧。这些夹入板5c是限制左后扶手5和右后扶手6这两者相对于连接电梯的层站和与该层站相对的升降路径内的内侧部分的前后方向移动的部件。另外,夹入板5c和上下方向限制板6c是通过相互干涉来限制左后扶手5和右后扶手6这两者的移动的部件。
另外,上述连接装置包含例如可经由转动支点7b在垂直平面内转动地安装于左后扶手5上的连结板7。该连结板7是在垂直平面内转动时,限制左后扶手5和右后扶手6这两者在与上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的移动的部件。
另外,上述连接装置包含将左后扶手5的平板状部件5f固定于连结板7的蝶形螺栓7a、以及如图8所示与右后扶手6的平板状部件6f的螺纹部螺纹配合并将右后扶手6的平板状部件6f固定于连结板7的蝶形螺栓7d。
如图10所示,连结板7上形成有可供设于左后扶手5的平板状部件5f上的蝶形螺栓7a的轴部插入的弧状第一槽7e、以及可供固定设置于右后扶手6的平板状部件6f上的蝶形螺栓7d插入的弧状第二槽7f。
以下,说明把按上述方式构成的依据本实施方式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安装到轿厢1的上部1a的步骤。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在不使用时,左扶手2、右扶手3、左后扶手5以及右后扶手6中的每一个以与轿厢1的上部1a的面部平行的方式被折叠收纳在轿厢1的上部1a。此时,如上所述,保持右后扶手6的上栈6d与右扶手3的上栈3c的两个面相抵接且下栈6e与右扶手3的中栈3d的两个面相抵接的状态。同样地,保持左后扶手5的上栈5d与左扶手2的上栈2c的两个面相抵接且下栈5e与左扶手2的中栈2d的两个面相抵接的状态。另外,例如左后扶手5以重叠在弯曲的右扶手3之上的方式折叠。
如图3所示,在保养作业员作业时,将处于上述收纳状态的左扶手2和右扶手3以各自的转动支点2b、3b等为中心向垂直上方抬起并使其立起。此时,如图4例示地,设置于左扶手2的前纵柱2e的下部的左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a与以转动支点2b等为中心向垂直方向抬起左扶手2的操作联动,并由于自重向下方滑动。由于该左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a向下方的滑动,防止了左扶手2的倒伏,左扶手2被保持在竖立设置状态。右扶手3也同样如此。
接下来,如图5所示,以转动支点5a、6a等为中心向水平方向打开分别与左扶手2和右扶手3重合收纳的左后扶手5和右后扶手6。此时,如上所述,左后扶手5和右后扶手6在形成于左后扶手5的切口部5b等以及形成于右后扶手6的切口部6b等处,通过左后扶手5和右后扶手6与左扶手2和右扶手3的对应部分卡合,从而限制各自的转动。
接着,连接左后扶手5和右后扶手6。即,如图7、图8所示,利用未设置左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a的后纵柱2f与后侧连结部2g之间的间隙、以及未设置右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b的后纵柱3f与后侧连结部3g之间的间隙,以左扶手2侧的转动支点2b等、右扶手3侧的转动支点3b等为中心,暂时相互向外侧打开这些左扶手2和右扶手3。由此,在左后扶手5与右后扶手6之间形成可嵌入夹入板5c的间隔8。
在这里,为了牢固地固定左后扶手5和右后扶手6,使左后扶手5和右后扶手6向内侧靠近,从而设于左后扶手5的一对夹入板5c夹住右后扶手6的平板状部件6f,另外,右后扶手6的上下方向限制板6c位于夹入板5c的上下外侧。由此,如图9所示,左扶手2和右扶手3以转动支点2b等和转动支点3b等为中心转动,左后扶手5的平板状部件5f的侧面与右后扶手6的平板状部件6f的侧面抵接。这样,通过以一对夹入板5c夹住右后扶手6的平板状部件6f,如上所述,右后扶手6和左后扶手5的沿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另外,左后扶手5的夹入板5c与右后扶手6的上下方向限制板6c的至少一个上下面抵接,从而限制上下方向的移动。
此状态下,如图10所示,松开用于固定连结板7的蝶形螺栓7a,并使连结板7以转动支点7b为中心转动,从而设于右后扶手6的平板状部件6f上的蝶形螺栓7d插入该连结板7的第二槽7f内。并且,拧紧蝶形螺栓7d。由此,右后扶手6和左后扶手5的沿与上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受限制。这样,成为图1所示的状态,完成把依据本实施方式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安装到轿厢1的上部1a的作业。
此外,在从图1所示的安装状态变成图2所示的收纳状态时,进行与上述相反的步骤。该情况下,例如在往上提右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b的状态下,使右扶手3倒伏在轿厢1的上部1a。同样地,在往上提左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a的状态下,使左扶手2倒伏在轿厢1的上部1a。
依据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在轿厢1的上部1a进行安装时,例如通过使左扶手2立起,左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a由于自重向下方滑动。通过该滑动的左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a,以不倒伏的方式竖立设置保持左扶手2。使右扶手3立起时也同样如此,通过右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b由于自重向下方滑动,以不倒伏的方式竖立设置保持右扶手3。即,本实施方式能够使左扶手2和右扶手3竖立设置保持在轿厢1的上部1a,而无需专利文献1所示的销的插入操作。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在轿厢1的上部1a的安装作业变简单,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另外,如上所述,在收纳于轿厢1的上部1a时,形成右后扶手6的各个由L形钢构成的上栈6d、下栈6e以与右扶手3的上栈3c、中栈3d抵接的方式被折叠。同样地,形成左后扶手5的各个由L形钢构成的上栈5d、下栈5e以与左扶手2的上栈2c、中栈2d抵接的方式被折叠。由此,本实施方式能够紧凑地收纳在轿厢1的上部1a,能够载置在轿厢1的上部1a上,从而在不使用时,在轿厢1升降时不与升降路径内的各种设备、器材干涉。
另外,本实施方式利用连结左扶手2的前侧连结部2a和前纵柱2e的转动支点2b、连结左扶手2的后侧连结部2g和后纵柱2f的转动支点、连结右扶手3的前侧连结部3a和前纵柱3e的转动支点3b、连结右扶手3的后侧连结部3g和后纵柱3f的转动支点中的每一个,能够防止处于竖立设置状态的左扶手2和右扶手3的翘起。此外,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现有技术中,包括用于防止翘起的特别的销,该销的装卸操作易于变烦杂。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利用转动支点2b等以及转动支点3b等能够可靠地防止左扶手2和右扶手3的翘起,而无需这样的销的装卸作业。
另外,本实施方式通过夹入板5c的夹住操作、上下方向限制板6c的嵌合操作、以及连结板7的转动操作,能够比较简单地限制左后扶手5和右后扶手6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移动。因此,本实施方式能够实现稳定的设置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能够在使左扶手2和右扶手3成为竖立设置状态后,在使左后扶手5在水平方向上转动时,经由左切口部5b等容易地定位左后扶手5。同样地,在使右后扶手6在水平方向上转动时,能够经由右切口部6b等容易地定位右后扶手6。由此,有助于提高安装作业的效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以不倒伏的方式将扶手保持在竖立设置状态的扶手倒伏防止部件,构成为设置有:保持使左扶手2不倒伏的左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a、以及保持使右扶手3不倒伏的右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b。通过设为这样的构成,保持使左扶手2和右扶手3竖立设置的状态,同时后纵柱2f、3f可进一步朝向轿厢侧外方稍微转动,由此,能够确保用于将平板状部件6f嵌入设于平板状部件5f正反两面的夹入板5c的间隔8,另外,通过这样将平板状部件6f嵌入设于平板状部件5f正反两面的夹入板5c,另一对上下方向限制板6c在上下方向的外侧嵌入一对夹入板5c,从而在利用连结板7固定时,不仅能够使后扶手处于牢固的设置状态,也能够使左扶手2和右扶手3处于牢固的设置状态。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位于距层站最远的位置的各个连结部2g、3g上未设置左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a和右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b,所以一边利用左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a和右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b抑制层站侧的前纵柱2e、3e摇晃,一边将左扶手2和右扶手3保持在竖立设置状态,而在设置后扶手时,在连结部2g、3g,可将后纵柱2f、3f进一步朝向轿厢侧外方稍微转动。而且当设置后扶手时,由于夹入板5c、上下方向限制板6c以及连结板7的作用,也抑制了摇晃并成为牢固的扶手。
另外,通过采用这样的构造,进行保养作业的作业人员在从电梯的层站进入轿厢前,从层站使左扶手2和右扶手3竖立设置,能够确保安全栅,该安全栅防止从轿厢上部1a向左右探出。在该状态下,从层站进入轿厢上部1a,在到达轿厢1的后侧前,打开左后扶手5和右后扶手6。由于左后扶手5和右后扶手6的从轿厢向外方打开的转动受切口部限制,所以即使为了安装后扶手而进入轿厢的后侧,也能够确保安全栅,该安全栅防止从轿厢上部1a向后侧探出。这样,在安装轿厢上扶手装置时,也能够一边依次确保安全的地点一边从层站侧行进,而在将轿厢上扶手装置复原时,作业人员通过进行相反的步骤,一边依次确保安全的地点一边返回到层站侧。
另外,尽管本实施方式利用角管构成左扶手2的上栈2c、中栈2d、前侧连结部2a、后侧连结部2g、以及右扶手3的上栈3c、中栈3d、前侧连结部3a、后侧连结部3g中的每一个,但也可利用圆管构成这些部件。在该情况下,也可将左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a和右扶手倒伏防止部件4b设为具有与前侧连结部2a、3a的内周面相应的曲面形状。
另外,尽管本实施方式将夹入板5c设在左后扶手5上,但也可设在右后扶手6上。另外,尽管上下一对上下方向限制板6c配置在一对夹入板5c的上下方向外侧,但也可配置在夹入板5c的上下方向内侧。并且,也可将夹入板5c设在左后扶手5和右后扶手6这两者上。此时,构成为把夹入板固定在上下方向限制板的位置,通过左后扶手5和右后扶手6这两者的夹入板相互干涉来限制上下方向的移动,从而代替上下方向限制板6c,并利用夹入板兼起到上下方向限制板的功能。
同样地,尽管本实施方式把连结板7可转动地设置在左后扶手5上,但也可以可转动地设置在右后扶手6上。另外,也可将该连结板7可转动地设置在左后扶手5和右后扶手6这两者上。
另外,在与层站相反一侧形成下电梯处的在车站等配备的电梯中,在从下电梯处登上轿厢1的上部1a较容易时等情况下,也可将左后扶手5安装在左扶手2的前纵柱2e侧,并将右后扶手6安装在右扶手3的前纵柱3e侧。
并且,尽管本实施方式被构成为后扶手由分割形成的左后扶手5和右后扶手6构成,但本发明也可适用于具有后扶手由非分割形成的单个部件构成的结构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包含各种变形形态。例如,尽管上述实施方式为了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包括已说明的所有结构。

Claims (6)

1.一种电梯轿厢上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左扶手,其从电梯的层站侧观察竖立设置于左侧;右扶手,其从所述层站侧观察竖立设置于右侧;后扶手,其连接所述左扶手和所述右扶手;
左连结部,其固定于所述轿厢的上部,并可起落地安装所述左扶手;右连结部,其固定于所述轿厢的上部,并可起落地安装所述右扶手;
左扶手限制部,其限制处于竖立设置状态下的所述左扶手的转动;以及右扶手限制部,其限制处于竖立设置状态下的所述右扶手的转动,
在不使用时,构成为所述右扶手、所述左扶手以及所述后扶手折叠收纳在所述轿厢的所述上部,
所述左扶手限制部和所述右扶手限制部由扶手倒伏防止部件构成,该所述扶手倒伏防止部件插入所述左连结部和所述右连结部中的对应的连结部与可相对于该连结部转动地安装的所述左扶手的纵柱和所述右扶手的纵柱中的对应的纵柱之间,并在使所述左扶手和所述右扶手中的对应的扶手立起时,扶手倒伏防止部件可由于自重向下方滑动,在使扶手倒伏防止部件向下方滑动的状态下,以不倒伏的方式将对应的扶手保持在竖立设置状态,
在位于距层站侧最远的位置的所述左连结部和所述右连结部上不设置所述扶手倒伏防止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轿厢上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扶手由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左扶手的左后扶手和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右扶手的右后扶手构成,
并包括连接所述左后扶手和所述右后扶手的连接装置,
所述左扶手具有配置于上侧的上栈和配置于该上栈的下侧的中栈,所述上栈和中栈分别由角管构成,
所述右扶手具有配置于上侧的上栈和配置于该上栈的下侧的中栈,所述上栈和中栈分别由角管构成,
所述左后扶手包含在所述收纳时与所述左扶手的所述上栈抵接的上栈和与所述中栈抵接的下栈,所述上栈和下栈分别由L形钢构成,
所述右后扶手包含在所述收纳时与所述右扶手的所述上栈抵接的上栈和与所述中栈抵接的下栈,所述上栈和下栈分别由L形钢构成,
并包括:使所述左连结部和所述左扶手的所述纵柱不能在垂直平面内的上下方向上移动且可在垂直平面内转动地连结的转动支点、使所述右连结部和所述右扶手的所述纵柱不能在垂直平面内的上下方向上移动且可在垂直平面内转动地连结的转动支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轿厢上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装置包含:
夹入板,其固定于所述左后扶手和所述右后扶手的至少一方,夹入所述左后扶手和所述右后扶手中的相对的配对侧的后扶手,并限制所述左后扶手和所述右后扶手这两者相对于连结所述层站、与该层站相对的升降路径内的内侧部分的前后方向的移动;
连结板,其在垂直平面内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左后扶手和所述右后扶手中的至少一方,在垂直平面内转动时,限制所述左后扶手和所述右后扶手这两者在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轿厢上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左后扶手转动限制部,其通过伴随着所述左后扶手的转动的所述左后扶手与所述左扶手的卡合限制所述左后扶手的转动;右后扶手转动限制部,其通过伴随着所述右后扶手的转动的所述右后扶手与所述右扶手的卡合限制所述右后扶手的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轿厢上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装置包含上下方向限制板,该上下方向限制板固定于与固定有所述夹入板的后扶手相对的配对侧的后扶手,并限制所述夹入板的上下方向的移动。
6.一种电梯轿厢上扶手设置作业方法,其是使用设有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轿厢上扶手装置的轿厢进行轿厢上的保养作业时进行的电梯轿厢上扶手设置作业方法,该电梯轿厢上扶手设置作业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登上所述轿厢上前,在从层站侧往上提所述左扶手和所述右扶手从而竖立设置后,登上轿厢上,打开所述左后扶手和所述右后扶手并设置轿厢上扶手。
CN201310274624.8A 2012-05-23 2013-05-22 电梯轿厢上扶手装置和电梯轿厢上扶手设置方法 Active CN1034202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17625 2012-05-23
JP2012117625 2012-05-23
JP2013-032258 2013-02-21
JP2013032258A JP5878882B2 (ja) 2012-05-23 2013-02-21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上手摺り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のかご上手摺り設置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20256A true CN103420256A (zh) 2013-12-04
CN103420256B CN103420256B (zh) 2016-05-18

Family

ID=49645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74624.8A Active CN103420256B (zh) 2012-05-23 2013-05-22 电梯轿厢上扶手装置和电梯轿厢上扶手设置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420256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39851A (zh) * 2016-06-29 2018-01-05 奥的斯电梯公司 用于电梯轿厢的顶部的可调整扶手系统和调整方法
CN108249263A (zh) * 2018-01-26 2018-07-06 苏州沃诺斯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防护栏的电梯轿厢
CN108513595A (zh) * 2016-12-28 2018-09-07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作业车辆
CN109562917A (zh) * 2016-08-18 2019-04-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CN109963804A (zh) * 2016-11-15 2019-07-02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电梯轿厢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58038A (en) * 1984-04-27 1985-11-06 Afd Engineering Lift car top barrier
US4837877A (en) * 1987-01-20 1989-06-13 Sanwa Shutter Corporation Elevation bed
JP2002284469A (ja) * 2001-03-23 2002-10-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装置
JP2003321174A (ja) * 2002-05-09 2003-11-11 Otis Elevator Co エレベータ乗り籠の作業用柵
CN101031494A (zh) * 2005-09-16 2007-09-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58038A (en) * 1984-04-27 1985-11-06 Afd Engineering Lift car top barrier
US4837877A (en) * 1987-01-20 1989-06-13 Sanwa Shutter Corporation Elevation bed
JP2002284469A (ja) * 2001-03-23 2002-10-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装置
JP2003321174A (ja) * 2002-05-09 2003-11-11 Otis Elevator Co エレベータ乗り籠の作業用柵
CN101031494A (zh) * 2005-09-16 2007-09-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39851A (zh) * 2016-06-29 2018-01-05 奥的斯电梯公司 用于电梯轿厢的顶部的可调整扶手系统和调整方法
CN109562917A (zh) * 2016-08-18 2019-04-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CN109562917B (zh) * 2016-08-18 2020-02-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CN109963804A (zh) * 2016-11-15 2019-07-02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电梯轿厢
CN109963804B (zh) * 2016-11-15 2021-10-12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电梯轿厢
CN108513595A (zh) * 2016-12-28 2018-09-07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作业车辆
CN108513595B (zh) * 2016-12-28 2021-08-03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作业车辆
CN108249263A (zh) * 2018-01-26 2018-07-06 苏州沃诺斯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防护栏的电梯轿厢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20256B (zh) 2016-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20256A (zh) 电梯轿厢上扶手装置和电梯轿厢上扶手设置方法
CN104555682B (zh) 乘客传送设备
CN201284770Y (zh) 用于回转机构上的回转锁定装置
EP3412834B1 (en) Construction machine
US8882389B2 (en) Pipeline termination skid
EP3604073B1 (fr) Systeme de liaison pour wagon de transport combine rail/route
EP1925581A1 (en) Car upper side handrail device of elevator
CN106460784A (zh) 连接风轮机塔架片段用的对准工具、系统以及方法
EP2677087B1 (en) Cross-link assembly for a dangling worktool
KR101640982B1 (ko) 리프트 장치
CN106460368B (zh) 用于施工设备的护栏
JP2015101472A (ja) 乗客コンベア用フレーム支持構造
JP2007131332A (ja) タンクコンテナ
JP5878882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上手摺り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のかご上手摺り設置方法
US20180281877A1 (en) System for quick coupling and uncoupling of a tracked unit with respect to a chassis of a tracked machine, particularly a tracked pipe laying machine
CN105358414A (zh) 具有保险元件的架空式输送装置
CN108609029B (zh) 一种用于变轨距轮对的地面变轨设施
CN103407910B (zh) 一种起重机及其臂架系统
CN102465543A (zh) 工程机械的上框架
US20140083966A1 (en) Lifting apparatus with a mechanical locking system
CN104198171B (zh) 一种铁路车辆上作用车钩组成试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6573568B (zh) 车载混凝土泵
CN113969754B (zh) 运输橇
DE602005022177D1 (de) Pfostenverbindungsmittel für lastfahrzeuge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CN203428810U (zh) 一种起重机及其臂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