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20066A - 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 - Google Patents

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20066A
CN103420066A CN2013100949248A CN201310094924A CN103420066A CN 103420066 A CN103420066 A CN 103420066A CN 2013100949248 A CN2013100949248 A CN 2013100949248A CN 201310094924 A CN201310094924 A CN 201310094924A CN 103420066 A CN103420066 A CN 1034200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formula chassis
basket
basket formula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9492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20066B (zh
Inventor
村山博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200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200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200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200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能够以低成本将筐式台车移载至堆装起重机。移载装置(20)在与堆装起重机之间对筐式台车(14)进行移载。移载装置(20)具备车轮支承部(22)和升降装置(24)。车轮支承部(22)以在沿着堆装起重机的行驶方向的第一方向X上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并对筐式台车(14)的第一活动车轮、第二活动车轮、第一固定车轮以及第二固定车轮进行支承。升降装置(24)具有升降台(46)和升降驱动部(48)。升降台(46)配置于车轮支承部(22)之间,并能够从高度实际上与车轮支承部(22)相同的上升位置下降堆装起重机的货叉(10a)的厚度以上。升降驱动部(48)驱动升降台(46)使之升降。

Description

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载装置,特别是涉及在与堆装起重机之间对筐式台车进行移载的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
背景技术
在物流过程中,在将物品装载于被称为筐式台车的台车的状态下,利用堆装起重机将筐式台车收纳于货架。以往,公知有具有能够被收纳于在筐式台车的行驶路径上形成的凹槽(pit)内的升降机的移载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现有的移载装置中,在凹槽内以使升降机的高度与行驶路径的高度相对应的方式来配置升降机,使筐式台车朝升降机移动并利用升降机来支承车轮从而使筐式台车上升。堆装起重机的货叉在上升后的筐式台车的车轮之间支承筐式台车的下表面从而将筐式台车朝货架输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86610号公报
在现有的移载装置中,由于利用升降机来支承筐式台车的车轮从而使之升降,因此升降机的自重、筐式台车的自重、物品的积载重量加到一起后的载荷作用于升降机的驱动部。因此,移载装置变得大型化,从而增加了用于将筐式台车移载至堆装起重机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能够以低成本将筐式台车移载至堆装起重机。
以下,对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的多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能够根据需要任意地组合这些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涉及的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是在与堆装起重机之间对筐式台车进行移载的移载装置。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具备车轮支承部与升降装置。车轮支承部以在沿着堆装起重机的行驶方向的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并对筐式台车的车轮进行支承。升降装置具有升降台与升降驱动部。升降台配置于车轮支承部之间,并能够从实质上高度与车轮支承部相同的高度的上升位置下降堆装起重机的货叉的厚度以上。升降驱动部驱动升降台而使之升降。
在该移载装置中,在将筐式台车朝堆装起重机移载的情况下,将筐式台车配置于以在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的车轮支承部。在该状态下利用升降驱动部而使升降装置的升降台从上升位置下降货叉的厚度以上。由此,在升降台的上表面与车轮支承部的下表面之间形成能够供堆装起重机的货叉配置的空间。使货叉进入该空间并使货叉上升,从而堆装起重机的货叉能够支承筐式台车的下表面并将筐式台车朝货架输送。
此处,利用被固定的车轮支承部来支承筐式台车的车轮,且使配置于车轮支承部之间的升降台下降而不使筐式台车下降,由此能够向堆装起重机交接筐式台车。因此,在升降装置中,无需使收纳物品的筐式台车整体进行升降。由此,能够实现升降装置的小型化,并能够降低升降装置的成本。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将筐式台车移载至堆装起重机。
升降台可以形成为俯视呈十字的形状,并可以配置于车轮支承部之间且配置成在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且具有车轮能够通过的第一通过面和第二通过面以及配置于第一通过面与第二通过面之间且车轮不通过的非通过面。升降驱动部可以至少配置于第一通过面以及第二通过面的下方。
此处,升降台形成为俯视呈十字的形状,因此即使将堆装起重机的货叉形成为俯视呈十字的形状,也能够在支承筐式台车的下表面的状态下使货叉朝上方移动。因此,对于货叉而言,筐式台车的下表面在第一方向上的支承长度加长,从而货叉能够在堆装起重机的行驶中稳定地支承筐式台车的下表面。另外,在筐式台车通过第一通过面以及第二通过面时,升降驱动部在第一通过面以及第二通过面的下方承受升降台的载荷,因此第一通过面以及第二通过面难以晃动。
可以分别设置升降台的第一通过面、第二通过面以及非通过面,升降驱动部可以具有使第一通过面升降的第一气缸、使第二通过面升降的第二气缸以及使非通过面升降的第三气缸。
此处,利用第一气缸、第二气缸以及第三气缸而使分别独立设置的第一通过面、第二通过面以及非通过面分别进行升降。因此,无需使三种气缸像一体地设置第一通过面、第二通过面以及非通过面时所需那样同步地进行动作。即,无需使各气缸取得同步就能够使第一通过面、第二通过面以及非通过面进行升降。由此,利用各气缸能够使升降台的第一通过面、第二通过面以及非通过面直接进行升降,并且三种气缸的气压控制也变得容易。因此,能够简化升降装置的结构及控制,从而能够削减升降装置的成本。
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还可以具备旋转装置,该旋转装置使车轮支承部和升降装置一体地旋转180度。
由此,当朝移载装置输入筐式台车时和从移载装置输出筐式台车时,能够在筐式台车的行驶方向的后部配置活动车轮。另外,能够使车轮支承部与升降装置一体地旋转,因此能够缩小车轮支承部与升降装置的升降台之间的间隙。
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还可以具备夹紧部,该夹紧部设置于车轮支承部并在第一方向上夹紧筐式台车。
由此,在旋转时限制筐式台车的移动,从而使得筐式台车在旋转时难以晃动。
筐式台车可以具有活动车轮,该活动车轮配置于筐式台车的行进方向后侧并能够从与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侧面突出。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还可以具备第一引导部件和第二引导部件。第一引导部件是倾斜地形成为上部比下部距离筐式台车更远,并对筐式台车进行引导的由管材制成的部件。第二引导部件是设置成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于第一引导部件隔开间隔,具有上部比下部距离筐式台车更远的斜面且对筐式台车进行引导的由板材制成的部件。
由此,当利用堆装起重机的货叉向车轮支承部移载筐式台车时,即使活动车轮从侧面突出,若活动车轮与第一引导部件接触,则也能够绕轴旋转。因此,活动车轮在向车轮支承部卸货时不会受损。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升降驱动部的小型化,并能够降低升降装置的成本。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将筐式台车移载至堆装起重机。
附图说明
图1是基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筐式台车用的移载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移载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将筐式台车朝移载装置输入时的移载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将筐式台车朝移载装置输入时的移载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将筐式台车从堆装起重机朝移载装置移载时的移载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将筐式台车从移载装置输出时的移载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第一引导部件的侧视图。
图8是第二引导部件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堆装起重机;10a…货叉;12…行驶路径;14…筐式台车;14a…门;14b…第一活动车轮;14c…第二活动车轮;14d…第一固定车轮;14e…第二固定车轮;14f…侧面;14g…侧面;16…引导部件;20…移载装置;22…车轮支承部;22a…第一支承部;22b…第二支承部;24…升降装置;26…旋转装置;28…夹紧部;28a…第一夹紧部;28b…第二夹紧部;28c…头;30…第一引导部件;30a…第一固定部;30b…第一连结部;30c…第一引导部;32…第二引导部件;32a…第二固定部;32b…第二连结部;32c…第二引导部;32d…斜面;34…第三引导部件;34a…第三固定部;34b…第三连结部;34c…第三引导部;34d…斜面;40a…第一支承框架;40b…第二支承框架;42a…第一支承板;42b…第二支承板;42c…第一凹部;42d…第二凹部;46…升降台;46a…第一通过面;46b…第二通过面;46c…非通过面;48…升降驱动部;48a…第一气缸;48b…第二气缸;48c、48d…第三气缸;49a…第一定位止挡件;49b…第二定位止挡件;49c…倾斜部;50…旋转部;52…旋转驱动部;54…转台;54a…链引导件;54b…抵接板;56…旋转框架;57…辊;58…旋转轴;60…旋转定位止挡件;62…马达驱动部;62a…输出轴;64…链;66a…驱动链轮;66b…从动链轮。
具体实施方式
(1)移载装置
如图1及图2所示,移载装置20配置成与堆装起重机10的行驶路径12相邻。堆装起重机10沿第一方向X行驶,并在与未图示的货架之间对筐式台车14进行装货及卸货。堆装起重机10具有支承筐式台车14的下表面的俯视呈十字形状的货叉10a。堆装起重机10沿行驶路径12行驶,该行驶路径12沿第一方向X配置。另外,货叉10a沿与第一方向X正交的第二方向Y的两个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伸缩。
筐式台车14具有朝行进方向(例如,在图1中为沿着与第一方向X交叉的移载方向的第二方向Y的一个方向,即图1的下方向)的右侧开闭的门14a。另外,筐式台车14具有:以在与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于下表面的行进方向后侧的第一活动车轮14b和第二活动车轮14c;以及以在与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于下表面的行进方向前侧的第一固定车轮14d和第二固定车轮14e。如双点划线的圆弧所示,第一活动车轮14b及第二活动车轮14c绕旋转中心C1旋转。因此,第一活动车轮14b能够从门14a的相反侧的侧面(交叉方向的一侧的侧面)14f突出。第二活动车轮14c无法从门14a侧的侧面14g突出。由操作人员在空心箭头所示的方向上对筐式台车14进行输送。筐式台车14具有长度不同的两种类型。在图1及图2中,用双点划线示出了较短的筐式台车的行进方向后侧的端部。
移载装置20是用于在与堆装起重机10之间对筐式台车14进行移载的装置。在移载装置20的接收部设置有将筐式台车14向移载装置20引导的一对引导部件16。移载装置20具备被固定的车轮支承部22和配置于车轮支承部22之间的升降装置24。另外,移载装置20还具备:使车轮支承部22与升降装置24一体地旋转的旋转装置26、;夹紧筐式台车14的夹紧部28;第一引导部件30;第二引导部件32;以及第三引导部件34。
(2)车轮支承部
如图3及图4所示,车轮支承部22具有支承筐式台车14的第一活动车轮14b与第一固定车轮14d的第一支承部22a、以及支承第二活动车轮14c与第二固定车轮14e的第二支承部22b。第一支承部22a具有固定于旋转装置26的后述的转台54上的第一支承框架40a、和固定于第一支承框架40a上的第一支承板42a。第二支承部22b具有:固定于旋转装置26的后述的转台54上的第二支承框架40b、和固定于第二支承框架40b上的第二支承板42b。第一支承板42a及第二支承板42b为左右对称的形状。第一支承板42a及第二支承板42b的外侧部分别为圆弧状,并在内侧部分别形成有沿着升降装置24的后述的升降台46的外侧部而形成的第一凹部42c以及第二凹部42d。在第一支承板42a上设置有夹紧部28的后述的第一夹紧部28a、第一引导部件30以及第二引导部件32。在第二支承板42b上设置有夹紧部28的后述的第二夹紧部28b与第三引导部件34。另外,在第一支承板42a及第二支承板42b分别设置有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对筐式台车14的第一固定车轮14d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止挡件49a、和用于在第二方向Y上对第二固定车轮14e进行定位的第二定位止挡件49b。如图2所示,第一定位止挡件49a及第二定位止挡件49b具有朝第一支承板42a及第二支承板42b各自的外侧弯曲的倾斜部49c。当从堆装起重机10向车轮支承部22卸下筐式台车14时,利用该倾斜部49c来修正筐式台车14在第二方向Y上的偏差。
(3)升降装置
升降装置24具有升降台46和驱动升降台46使之升降的升降驱动部48。升降台46配置于车轮支承部22之间,实际上能够从高度与车轮支承部22相同的上升位置下降堆装起重机10的货叉10a的厚度以上。升降台46具有第一通过面46a、第二通过面46b以及非通过面46c,并形成为与货叉10a大体相同的俯视呈十字的形状。因此,若升降台46朝下方下降,则使货叉10a进入升降台46的上方,从而使得货叉10a能够支承筐式台车14并使所述筐式台车14朝上方移动。
第一通过面46a是第一活动车轮14b以及第一固定车轮14d能够通过的面。第一通过面46a配置于第一凹部42c内,该第一凹部42c形成于第一支承板42a。第二通过面46b是第二活动车轮14c以及第二固定车轮14e能够通过的面。第二通过面46b配置于第二凹部42d内,该第二凹部42d形成于第二支承板42b。非通过面46c是配置于第一支承板42a与第二支承板42b之间的面。另外,非通过面46c也配置于第一通过面46a与第二通过面46b之间。因此,与第一通过面46a以及第二通过面46b相比非通过面46c的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更长。由此,升降台46形成为十字形状。
升降驱动部48具有固定于旋转装置26的转台54上的第一气缸48a、第二气缸48b以及两个第三气缸48c、48d。第一气缸48a~第三气缸48c、48d为相同规格的气缸,且内置有升降用的导轴。第一气缸48a配置于第一通过面46a的下方,并使第一通过面46a升降。第二气缸48b配置于第二通过面46b的下方,并使第二通过面46b升降。第三气缸48c、48d使非通过面46c升降。第三气缸48c、48d配置于非通过面46c的两端。第一气缸48a至第三气缸48c、48d均被三位五通的双控电磁阀控制而进行上升及下降。双控电磁阀在电源切断时将五个端口全部关闭。在将升降台46配置于上升位置的情况下,以从活塞侧持续供给压缩空气的方式对升降台46用的双控电磁阀进行控制,以便将第一气缸48a以及第二气缸48b保持在上升位置。由此,即使筐式台车14的第一活动车轮14b以及第二活动车轮14c或者第一固定车轮14d以及第二固定车轮14e从第一通过面46a以及第二通过面46b上通过,第一气缸48a以及第二气缸48b也难以下降。同步控制两个第三气缸48c、48d以便使它们一同进行升降。
(4)旋转装置
如图1、图2及图4所示,旋转装置26具有:具有转台54的旋转部50;以及驱动旋转部50使之旋转的旋转驱动部52。旋转部50具有转台54和支承转台54的旋转框架56。转台54是近似圆形板状的部件。在转台54的下表面的外周侧以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有多个(例如三个)支承转台54的辊57。在辊57的径向外侧环状地设置有引导旋转驱动用的链64的链引导件54a。在转台54的下表面的中心部配置有被设置于旋转框架56的旋转轴58。旋转轴58将转台54支承为旋转自如。在旋转框架56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在转台54的周向上进行定位的旋转定位止挡件60。旋转定位止挡件60与在转台54的下表面以180度的间隔安装的抵接板54b接触,从而将转台54的旋转范围限制为180度。
如图1及图2所示,旋转驱动部52具有:马达驱动部62;被马达驱动部62驱动的链64;与链64啮合的驱动链轮66a;以及两个从动链轮66b。马达驱动部62是带有减速器的马达,在其输出轴62a固定有驱动链轮66a。两个从动链轮66b在转台54的两侧对链64进行引导。链64的两端固定于转台54的侧面。
(5)夹紧部
如图3及图4所示,在车轮支承部22的第一支承部22a与第二支承部22b的靠近第一活动车轮14b及第二活动车轮14c的一侧设置有夹紧部28。夹紧部28在第一方向上夹紧筐式台车。夹紧部28具有与筐式台车14的第一活动车轮14b侧的侧面14f接触的第一夹紧部28a和与第二活动车轮14c侧的侧面14g接触的第二夹紧部28b。第二夹紧部28b与第一夹紧部28a以在第一方向X上隔开间隔的方式对置配置。第一夹紧部28a配置于第一引导部件30与第二引导部件32之间。第二夹紧部28b贯通第三引导部件34而与筐式台车14的侧面14g接触。第一夹紧部28a以及第二夹紧部28b分别具有带引导件的气缸,利用安装于气缸的前端的、例如由弹性体制成的横向较长的矩形的头28c,在第一方向上夹紧筐式台车14的侧面14f以及侧面14g的下部。此处,通过夹紧易于以转动的方式进行移动的活动车轮侧,即使惯性力在旋转时作用于筐式台车14,筐式台车14也难以晃动。
(6)第一引导部件~第三引导部件
在因堆装起重机10的货叉10a的下降而将筐式台车14朝车轮支承部22卸下时,为了将筐式台车14朝第一支承部22a以及第二支承部22b的规定的位置引导而设置第一引导部件30、第二引导部件32以及第三引导部件34。第一引导部件30设置于第一支承部22a的供第一活动车轮14b配置的一侧。第一引导部件30是对筐式台车14的侧面14f进行引导的大致由管材制成的部件。如图7所示,第一引导部件30具有第一固定部30a、第一连结部30b以及第一引导部30c。第一固定部30a在第一支承部22a上固定于与筐式台车14分离的位置并朝上方延伸。第一连结部30b的直径小于第一固定部30a的直径且由管材制成,在从第一固定部30a朝筐式台车14延伸以后弯曲而向上方延伸。第一引导部30c从第一连结部30b倾斜地形成为上部比下部距离筐式台车14更远。利用该第一引导部30c而将筐式台车14的侧面14f引导至第一支承部22a。
由此,当向车轮支承部22卸下筐式台车14时,若第一活动车轮14b从侧面14f突出而与第一引导部件30的第一引导部30c接触,则第一活动车轮14b绕旋转轴C1旋转。因此,在将筐式台车14向车轮支承部22卸下时第一活动车轮14b不会受损。
第二引导部件32是与第一引导部件30在第二方向Y隔开间隔并以规定长度配置于第一固定车轮14d侧的由板材制成的部件。如图8所示,第二引导部件32具有固定于第一支承部22a的第二固定部32a、第二连结部32b以及第二引导部32c。第二连结部32b从第二固定部32a朝上方延伸。第二引导部32c具有上部比下部距离筐式台车14更远的斜面32d。
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三引导部件34是与第二引导部件32线对称的由板材制成的部件。第三引导部件34具有第三固定部34a、第三连结部34b以及第三引导部34c。与第二引导部件32相比第三引导部件34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更长。第三引导部件34的第三引导部34c具有上部比下部距离筐式台车更远的斜面34d。在第三连结部34b形成有能够供第二夹紧部28b的头28c通过的矩形的贯通孔。
(7)移载动作
在具有上述那样的结构的移载装置20中,在将筐式台车14朝堆装起重机10移载的情况下,操作人员将筐式台车14朝车轮支承部22输入。具体而言,操作人员输送筐式台车14直至第一固定车轮14d以及第二固定车轮14e与第一定位止挡件49a以及第二定位止挡件49b接触为止。在该输入途中,前侧的第一固定车轮14d及第二固定车轮14e通过第一通过面46a以及第二通过面46b。但是,在第一通过面46a以及第二通过面46b的下方配置有第一气缸48a以及第二气缸48b。因此,即使筐式台车14的载荷作用于第一通过面46a以及第二通过面46b,第一通过面46a以及第二通过面46b也难以晃动。若操作人员从移载装置20撤退而例如关闭闸门并对规定的开关进行操作,则开始由控制装置进行控制,使得移载装置20开始进行动作。
在堆装起重机10输送筐式台车14时所使用的未图示的货架隔着行驶路径12配置。在货架中,例如以将筐式台车14的固定车轮配置于行驶路径12侧的方式收纳筐式台车14。因此,若开始进行动作,则控制装置判断是否需要旋转装置26的旋转动作。若判断需要旋转动作,则夹紧部28进行夹紧动作而夹紧筐式台车14的下部。并且,旋转装置26从图3所示的第一位置朝反转180度后的图6所示的第二位置旋转。此时,车轮支承部22以及升降装置24一体地旋转。在该旋转过程中,在升降装置24中,使升降台46从车轮支承部22的相同的高度位置下降至能够供货叉10a配置的位置。若旋转结束,则堆装起重机10的货叉10a以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的方式进入升降台46与车轮支承部22之间。并且,将夹紧部28的夹紧动作解除,使得货叉10a支承于筐式台车14的下表面而上升。图5中示出了该状态。此时,升降台46并非为矩形,而是俯视呈十字的形状,因此货叉10a也能够形成相同的形状,从而使得货叉10a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加长。因此,在利用堆装起重机10进行输送时被货叉10a支承下表面的筐式台车14较为稳定。
另一方面,在从堆装起重机10向车轮支承部22卸下筐式台车14时,进行与上述动作相反的动作。当该堆装起重机10下降时,即使第一活动车轮14b从筐式台车14的侧面14f突出,由于第一引导部件30并非由板材制成而是由管材制成,因此第一活动车轮14b也能够旋转。因此,在堆装起重机10的下降过程中第一活动车轮14b不易变形。该下降过程中,利用第一引导部件30、第二引导部件32以及第三引导部件34将筐式台车14引导至车轮支承部22。此外,在输出筐式台车时,以将活动车轮配置于后方的方式使用旋转装置26。在从堆装起重机10移载筐式台车14时活动车轮已经配置于后方的情况下,无需进行旋转动作。
(8)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能够表现如下。
(A)移载装置20(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的一个例子)在与堆装起重机10(堆装起重机的一个例子)之间对筐式台车14(筐式台车的一个例子))进行移载。移载装置20具备车轮支承部22(车轮支承部的一个例子)与升降装置24(升降装置的一个例子)。车轮支承部22配置成在沿着堆装起重机的行驶方向的第一方向X上隔开间隔,并对筐式台车13的第一活动车轮14b、第二活动车轮14c、第一固定车轮14d以及第二固定车轮14e(车轮的一个例子)进行支承。升降装置24具有升降台46(升降台的一个例子)和升降驱动部48(升降驱动部的一个例子)。升降台46配置于车轮支承部22之间,能够从实质上高度与车轮支承部22相同的上升位置下降堆装起重机10的货叉10a的厚度以上。升降驱动部48驱动升降台46使之进行升降。
在该移载装置20中,在将筐式台车14向堆装起重机10移载的情况下,将筐式台车14配置于车轮支承部22,该车轮支承部22配置成在第一方向X上隔开间隔。在该状态下,利用升降驱动部48使升降装置24的升降台46从上升位置下降货叉的厚度以上。由此,在升降台46的上表面与车轮支承部22的下表面之间形成能够配置堆装起重机10的货叉10a的空间。使货叉10a进入该空间并使货叉10a上升,从而堆装起重机10的货叉10a能够支承筐式台车14的下表面而向货架输送该筐式台车14。
此处,利用被固定的车轮支承部22来支承筐式台车14的第一活动车轮14b、第二活动车轮14c、第一固定车轮14d以及第二固定车轮14e。而且,使配置于车轮支承部22之间的升降台46下降而不使筐式台车14下降,由此能够朝堆装起重机10交接筐式台车14。因此,在升降装置24中,无需使收纳物品的筐式台车14整体进行升降。由此,能够实现升降装置24的小型化,并能够降低升降装置24的成本。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将筐式台车14移载至堆装起重机10。
(B)升降台46配置于车轮支承部22之间且以在第一方向X上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并形成为具有第一通过面46a、第二通过面46b以及非通过面46c的俯视呈十字的形状。第一通过面46a是第一活动车轮14b或第一固定车轮14d能够通过的面。第二通过面46b是第二活动车轮14c或第二固定车轮14e能够通过的面。非通过面46c是配置于第一通过面46a与第二通过面46b之间且第一活动车轮14b、第二活动车轮14c、第一固定车轮14d以及第二固定车轮14e并不通过的面。升降驱动部48至少配置于第一通过面46a以及第二通过面46b的下方。
此处,升降台46形成为俯视呈十字的形状,因此即使将堆装起重机10的货叉10a形成为俯视呈十字的形状,也能够在支承筐式台车14的下表面的状态下使货叉10a朝上方移动。因此,对于货叉10a而言,筐式台车14的下表面在第一方向X上的支承长度加长,在堆装起重机10的行驶过程中货叉10a能够稳定地支承筐式台车14的下表面。另外,当筐式台车14通过第一通过面46a以及第二通过面46b时,升降驱动部48在第一通过面46a以及第二通过面46b的下方承受升降台46的载荷,因此第一通过面46a以及第二通过面46b难以晃动。
(C)分别设置升降台46的第一通过面46a、第二通过面46b以及非通过面,升降驱动部48具有使第一通过面46a升降的第一气缸48a(第一气缸的一个例子)、使第二通过面46b升降的第二气缸48b(第二气缸的一个例子)以及使非通过面升降的第三气缸48c(第三气缸的一个例子)。
此处,利用第一气缸48a、第二气缸48b以及第三气缸48c而使分别设置的第一通过面46a、第二通过面46b以及非通过面46c分别进行升降。因此,无需使三种气缸像一体地设置第一通过面、第二通过面以及非通过面时所需那样同步地进行动作。即,无需使各气缸取得同步就能够使第一通过面46a、第二通过面46b以及非通过面46c进行升降。由此,利用各气缸能够使升降台46的第一通过面46a、第二通过面46b以及非通过面46c直接进行升降,并且三种气缸的气压控制也变得容易。因此,能够简化升降装置24的结构及控制,从而能够削减升降装置24的成本。
(D)移载装置20还具备旋转装置26(旋转装置的一个例子),该旋转装置26使车轮支承部22与升降装置24一体地旋转180度。
由此,在朝移载装置20输入筐式台车14时和从移载装置20输出筐式台车14时能够在该筐式台车14的行驶方向的后部配置第一活动车轮14b以及第二活动车轮14c。另外,能够使车轮支承部22与升降装置24一体地旋转,因此能够缩小车轮支承部22与升降装置24的升降台46之间的间隙。
(E)移载装置20还具备夹紧部28(夹紧部的一个例子),该夹紧部28设置于车轮支承部22,并在第一方向X上夹紧筐式台车14。
由此,在旋转时限制筐式台车14的移动,使得筐式台车14在旋转时难以晃动。
(F)筐式台车14具有第一活动车轮14b(活动车轮的一个例子),该第一活动车轮14b配置于筐式台车的行进方向后侧并能够从与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侧面14f突出。移载装置20还具备第一引导部件30和第二引导部件32。第一引导部件30是倾斜地形成为上部比下部距离筐式台车14更远,并对筐式台车14进行引导的由管材制成的部件。第二引导部件32是设置成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于第一引导部件30隔开间隔,具有上部比下部距离筐式台车14更远的斜面32d且对筐式台车14进行引导的由板材制成的部件。
由此,当利用堆装起重机10的货叉10a向车轮支承部22移载筐式台车时,即使能够从侧面14f突出的第一活动车轮14b从侧面14f突出,若第一活动车轮14b与第一引导部件30接触,则也能够绕轴旋转。因此,第一活动车轮14b在向车轮支承部22卸货时不会受损。
(9)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尤其是能够根据需要而任意地组合本说明书所叙述的多个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
(a)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使筐式台车稳定而在升降台46设置供筐式台车14的车轮通过的通过面,并将升降台形成为十字形状,但也可以不设置通过面而将升降台形成为矩形。在该情况下,堆装起重机10的货叉10a也形成为俯视呈矩形的形状。
(b)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改变在向货架装货以及输出筐式台车时的筐式台车的朝向而设置了旋转装置,但是在不需要改变筐式台车的朝向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旋转装置。
(c)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具有门14a的筐式台车为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不具有门的筐式台车。在该情况下,在活动车轮从筐式台车的侧面突出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三引导部件设为与第一引导部件以及第二引导部件相同的结构。
(d)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气缸构成了升降驱动部,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马达以及螺纹轴等来驱动升降台而使之升降。
(e)虽然在实施方式中设置使升降台46的非通过面46c升降的两个第三气缸48c、48d,但是第三气缸的个数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三个以上。在第三气缸为一个的情况下,无需对第三气缸进行同步控制。在第三气缸为多个的情况下,为不使非通过面倾斜而需要同步控制多个第三气缸。
产业上利用的可行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移载装置例如能够广泛应用于在自动仓库中将筐式台车移载到堆装起重机的装置等。

Claims (6)

1.一种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其用于在与堆装起重机之间对筐式台车进行移载,
所述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车轮支承部,其以在沿着所述堆装起重机的行驶方向的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并对所述筐式台车的车轮进行支承;以及
升降装置,其配置于所述车轮支承部之间并具有:升降台,所述升降台能够从高度实际上与所述车轮支承部相同的上升位置下降所述堆装起重机的货叉的厚度以上;以及升降驱动部,所述升降驱动部驱动所述升降台使之升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台形成为俯视呈十字的形状,该升降台配置于所述车轮支承部之间并以在所述第一方向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且具有所述车轮能够通过的第一通过面和第二通过面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一通过面与所述第二通过面之间且所述车轮不通过的非通过面,
所述升降驱动部至少配置于所述第一通过面以及所述第二通过面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台的所述第一通过面、所述第二通过面以及所述非通过面分别独立设置,
所述升降驱动部具有:
第一气缸,其使所述第一通过面升降;
第二气缸,其使所述第二通过面升降;以及
第三气缸,其使所述非通过面升降。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还具备旋转装置,该旋转装置使所述车轮支承部与所述升降装置一体地旋转180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还具备夹紧部,该夹紧部设置于所述车轮支承部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夹紧所述筐式台车。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筐式台车具有活动车轮,该活动车轮配置于筐式台车的行进方向后侧并能够从与所述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侧面突出,
所述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还具备:
由管材制成的第一引导部件,其倾斜地形成为上部比下部距所述筐式台车更远,并对所述筐式台车进行引导;以及
由板材制成的第二引导部件,其设置成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隔开间隔,具有上部比下部距所述筐式台车更远的斜面,并对所述筐式台车进行引导。
CN201310094924.8A 2012-05-14 2013-03-22 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 Active CN1034200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10404 2012-05-14
JP2012110404A JP5966588B2 (ja) 2012-05-14 2012-05-14 カゴ台車用移載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20066A true CN103420066A (zh) 2013-12-04
CN103420066B CN103420066B (zh) 2017-03-01

Family

ID=49645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94924.8A Active CN103420066B (zh) 2012-05-14 2013-03-22 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66588B2 (zh)
CN (1) CN10342006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51612A (zh) * 2015-06-24 2015-12-16 施婷婷 一种旋转式仓储提升机
CN109650102A (zh) * 2018-03-20 2019-04-19 吴小慧 一种超大件随车自动卸货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60124B2 (ja) 2020-03-12 2024-04-02 株式会社カワタ 粉粒体供給装置および粉粒体供給方法
CN113998354B (zh) * 2021-09-07 2023-04-07 凯盛光伏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cigs薄膜电池产线的重载型高精度搬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86610A (ja) * 1995-09-26 1997-03-31 Murata Mach Ltd カゴ台車用自動倉庫
US5636727A (en) * 1992-05-26 1997-06-10 G.D. S.P.A. Device for feeding reels to a user machine
CN2716205Y (zh) * 2004-06-07 2005-08-10 江苏天奇物流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液压升降回转移载装置
JP2006076715A (ja) * 2004-09-09 2006-03-23 Daifuku Co Ltd スタッカークレーン
CN101148237A (zh) * 2006-09-21 2008-03-2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移载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2264A (en) * 1979-06-18 1981-01-10 Daifuku Machinery Works Transportation truck with caster wheel and housing facility of same
JPS6317703A (ja) * 1986-07-07 1988-01-25 Daifuku Co Ltd 倉庫設備
JPS63300175A (ja) * 1987-05-29 1988-12-07 新明和工業株式会社 多層循環式駐車設備におけるパレット旋回装置
JPH05286520A (ja) * 1992-04-07 1993-11-02 Nippon Steel Corp 円筒状物品の移載装置
JP2868964B2 (ja) * 1993-01-19 1999-03-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自動倉庫の入出庫設備及びそれを使っての入出庫方法
JP2002240908A (ja) * 2001-02-15 2002-08-28 Daifuku Co Ltd 荷受けシステムおよび荷受けシステムを備えた棚設備
JP3835189B2 (ja) * 2001-03-29 2006-10-18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物品供給設備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36727A (en) * 1992-05-26 1997-06-10 G.D. S.P.A. Device for feeding reels to a user machine
JPH0986610A (ja) * 1995-09-26 1997-03-31 Murata Mach Ltd カゴ台車用自動倉庫
CN2716205Y (zh) * 2004-06-07 2005-08-10 江苏天奇物流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液压升降回转移载装置
JP2006076715A (ja) * 2004-09-09 2006-03-23 Daifuku Co Ltd スタッカークレーン
CN101148237A (zh) * 2006-09-21 2008-03-2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移载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51612A (zh) * 2015-06-24 2015-12-16 施婷婷 一种旋转式仓储提升机
CN109650102A (zh) * 2018-03-20 2019-04-19 吴小慧 一种超大件随车自动卸货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20066B (zh) 2017-03-01
JP5966588B2 (ja) 2016-08-10
JP2013237516A (ja) 2013-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39167B2 (ja) 天井搬送車
JP4844824B2 (ja) 物品保管設備
CN105966822B (zh) 升降输送装置
CN103420066A (zh) 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
CN101559880A (zh) 板材搬送装置
WO2014038309A1 (ja) 移載装置
CN104418236B (zh) 运送装置
EP3858764B1 (en) Article transport apparatus
CN109071120A (zh) 托板搬送装置
EP3950538A1 (en) Transfer device
JP2007204254A (ja) スタッカクレーン
CN103420067B (zh) 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
KR101273607B1 (ko) 트레이 이송시스템
JP4388087B2 (ja) ロール体搬送装置
JP4528250B2 (ja) ロール体用無人搬送台車
KR20120128214A (ko) 초고속 셔틀
JP2000318806A (ja) 自動倉庫における荷の移載位置検出装置
JP5012749B2 (ja) スライドフォーク
WO2021125167A1 (ja) 連結機構および搬送システム
KR102330954B1 (ko) 스태커 크레인 및 그를 구비하는 자동창고 적재시스템
WO2024004536A1 (ja) 自動倉庫システム
JP2013234057A (ja) ピッキングシステム
JP6677096B2 (ja) 昇降搬送装置
JP6135402B2 (ja) 搬送装置及び搬送設備
JP4986047B2 (ja) 物品収納設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