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03487A -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03487A
CN103403487A CN2012800052448A CN201280005244A CN103403487A CN 103403487 A CN103403487 A CN 103403487A CN 2012800052448 A CN2012800052448 A CN 2012800052448A CN 201280005244 A CN201280005244 A CN 201280005244A CN 103403487 A CN103403487 A CN 1034034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viding plate
fin
zone
heat exchanger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524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03487B (zh
Inventor
神藤正宪
织谷好男
吉冈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034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034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034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0348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 F28F1/325Fins with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28F1/02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with multiple 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5/00Fins
    • F28F2215/12Fins with U-shaped slots for laterally inserting condui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热交换器(30)包括多根扁平管(33)及供扁平管(33)沿正交方向插入的多个翅片(36)。翅片(36)包括翅片主体(36a)和扁平管(33)的安装部(36b),翅片主体(36a)包括扁平管(33)的插入区域(40)、和插入区域(40)的下风一侧的延伸区域(41)。在插入区域(40)和延伸区域(41)上都通过将翅片(36)的一部分切出立起而形成有保持各个翅片(36)之间的间隔的隔板(48)。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设置在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的下风一侧的正后方。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形成为:使隔板主体(48a)相对于空气流斜着倾斜。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扁平管和翅片并使在扁平管内流动的流体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以及包括该热交换器的空调机,特别是涉及一种保持热交换器的翅片间隔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包括扁平管和翅片的热交换器已为人所知。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热交换器构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根扁平管彼此保持规定间隔地上下排列,板状翅片彼此保持规定间隔地排列在扁平管的延伸方向上。并且,边与所述翅片接触边流动的空气与在扁平管内流动的流体进行热交换。
在所述热交换器中,在所述翅片的扁平管的插入部形成有翅片翻边(fin collar),利用该翅片翻边使翅片之间保持规定间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10-0540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现有热交换器中,翅片翻边是使与供扁平管插入的翅片的管插入部相对应的部分折弯而形成的。
不过,若所述扁平管较薄,则翅片的管插入部的宽度也会较窄,从而就会存在下述问题,即:仅使与翅片的管插入部相对应的部分折弯,无法形成高度符合翅片间隔要求的翅片翻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发明出来的,其目的在于:能够使多个翅片之间保持为规定间隔。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包括:侧面相向地平行设置的多根扁平管33和多个翅片36,该翅片36形成为沿着该扁平管33的排列方向延伸的板状,并具有供各根所述扁平管33沿正交方向插入的缺口部45。并且,第一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翅片36包括板状翅片主体36a、和与所述扁平管33接触且用以安装该扁平管33的安装部36b,所述翅片主体36a包括板状主体部36c和多个隔板48,该隔板48是将所述翅片主体36a的一部分折弯起来而形成的,与所述主体部36c相连且保持各个所述翅片36之间的间隔。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因为隔板48是通过将翅片主体36a的一部分折弯起来而形成的,所以能够充分确保隔板48的高度,使得各个翅片36之间的间隔成为规定间隔。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主体36a包括供扁平管33插入的插入区域40、和与该插入区域40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一端相连且将所述插入区域40连接起来的延伸区域41,所述隔板48形成在所述插入区域40和所述延伸区域41两者上。
在所述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因为隔板48形成在插入区域40和延伸区域41上,所以使得各个翅片36之间的间隔成为规定间隔。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36形成为使空气从所述插入区域40朝着所述延伸区域41流动,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设置在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的下风一侧的正后方。
在所述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因为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位于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的下风一侧的正后方,所以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对空气流的影响较小,空气流所受到的阻碍较小。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36形成为使空气从所述插入区域40朝着所述延伸区域41流动,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设置在所述扁平管33的后方。
在所述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因为隔板48位于扁平管33后方的死水区域,所以空气流不会受到阻碍。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具有自所述翅片主体36a开始折弯成直角的平板状隔板主体48a,所述隔板48形成为:相对于空气流斜着倾斜。
在所述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因为隔板48相对于空气流倾斜,所以空气阻力得以降低。
第六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三或第四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48是将翅片主体36a的一部分切出立起而形成的。
在所述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因为是将翅片主体36a的一部分切出立起而形成隔板48的,所以无需另外采用其它部件等就能够形成隔板48。
第七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六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从上风一侧朝着下风一侧切出立起,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从下风一侧朝着上风一侧切出立起。
在所述第七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与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之间的间隔变小,因而能够稳定地保持各个翅片36之间的间隔。
第八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二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区域40包括位于扁平管33之间的中间区域42、和从该中间区域42开始朝着与延伸区域41相反一侧的上风一侧突出的突出区域43,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形成在所述扁平管33之间的中心线所通过的中央部上且在所述突出区域43上。
在所述第八方面的发明中,因为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位于各根扁平管33之间的中央部上,所以能稳定地保持各个翅片36之间的间隔。
第九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或第四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区域40包括位于扁平管33之间的中间区域42、和从该中间区域42开始朝着与延伸区域41相反一侧突出的突出区域43,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是自平行端缘43b开始折弯而形成的,该平行端缘43b是所述突出区域43的端缘且与空气流平行。
在所述第九方面的发明中,因为隔板48形成在与空气流平行的突出区域43的平行端缘43b上,所以空气流未受到阻碍,使得空气阻力降得极低。
第十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九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具有自翅片主体36a开始折弯成直角的平板状隔板主体48a,所述隔板48形成为与空气流平行。
在所述第十方面的发明中,因为隔板48与空气流平行,所以空气流未受到阻碍,使得空气阻力降得极低。
第十一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至第十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48形成为顶端为长边的梯形形状。
在所述第十一方面的发明中,因为隔板48的顶端为长边,所以能够充分确保与相邻翅片36的抵接面积。
第十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至第十一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板48上形成有沿着该隔板48的突出方向延伸的肋48d。
在所述第十二方面的发明中,因为在隔板48上形成有肋48d,所以隔板48的负荷能力提高。
第十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十二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肋48d从所述翅片主体36a的主体部36c开始一直形成到所述隔板48上。
在所述第十三方面的发明中,因为所述肋48d从所述翅片主体36a的主体部36c开始一直形成到所述隔板48上,所以所述隔板48的折弯处48c的强度提高。
第十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六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48构成为该隔板48的顶端部偏离开对应着切出立起相邻的所述翅片主体36a的隔板48而形成在相邻的所述翅片主体36a上的开口36d。
在所述第十四方面的发明中,因为所述隔板48的顶端部偏离开口36d,所以顶端部不会嵌入相邻的所述翅片主体36a的开口36d中。
第十五方面的发明以空调机10为对象,其特征在于:该空调机包括设置有所述第一至第十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30的制冷剂回路20,在所述制冷剂回路20中使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
在第十五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第一至第十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的热交换器30连接在制冷剂回路20中。在热交换器30中,在制冷剂回路20中循环的制冷剂流经扁平管33内的通路34,与例如空气进行热交换。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因为将翅片主体36a的一部分折弯而形成了隔板48,所以能够充分确保隔板48的高度,因而能够可靠地使各个翅片36之间的间隔保持为规定间隔。
根据所述第二方面的发明,因为使隔板48形成在翅片主体36a的插入区域40和延伸区域41上,所以在整个翅片36上都能可靠地使各个翅片36之间的间隔保持为规定间隔。
根据所述第三方面的发明,因为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位于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的下风一侧的正后方,所以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对空气流的影响较小,从而能够使空气流受到的阻碍减小。
根据所述第四方面的发明,因为隔板48位于扁平管33后方的死水区域,所以空气流不会受到阻碍。
根据所述第五方面的发明,因为隔板48相对于空气流倾斜,所以能够可靠地降低空气阻力。
根据所述第六方面的发明,因为是将翅片主体36a的一部分切出立起而形成隔板48的,所以无需另外采用其它部件等就能够形成隔板48,因而能够使结构得到简化。
根据所述第七方面的发明,因为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从上风一侧朝着下风一侧切出立起,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从下风一侧朝着上风一侧切出立起,所以能够缩小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与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之间的间隔,因而能稳定地保持各个翅片36之间的间隔。
根据所述第八方面的发明,因为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形成在所述扁平管33之间的中心线所通过的中央部上且在所述突出区域43上,所以能稳定地保持各个翅片36之间的间隔。
根据所述第九方面的发明,因为隔板48形成在与空气流平行的突出区域43的平行端缘43b上,所以空气流未受到阻碍,能够使空气阻力降得极低。特别是,在形成所述翅片36时,能够利用所要废弃的部位形成隔板48,所以能高效地形成隔板48。
根据所述第十方面的发明,因为隔板48与空气流平行,所以空气流更不会受到阻碍,能够进一步降低空气阻力。
根据所述第十一方面的发明,因为隔板48的顶端为长边,所以能够充分确保与相邻翅片36的抵接面积,能够使各个翅片36之间的间隔稳定地保持为规定间隔。
根据所述第十二方面的发明,因为在所述隔板48上形成了肋48d,所以能够使所述隔板48的负荷能力提高。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防止所述隔板48受到损坏,因而能够可靠地使各个翅片36之间的间隔保持为规定间隔。
根据所述第十三方面的发明,因为所述肋48d从所述翅片主体36a的主体部36c开始一直形成到所述隔板48上,所以折弯处48c的强度提高,能够可靠地防止所述隔板48倒塌。
根据所述第十四方面的发明,因为所述隔板48构成为:该隔板48的顶端部偏离开对应着切出立起相邻的所述翅片主体36a的隔板48而形成在相邻的所述翅片主体36a上的开口36d,所以顶端部不会嵌入相邻的所述翅片主体36a的开口36d中。其结果是,所述隔板48会可靠地使各个翅片36之间的间隔保持为规定间隔。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简要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立体略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正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3的A-A剖面之一部分的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之翅片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图5的B-B剖面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多个翅片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隔板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之翅片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翅片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翅片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2是表示在将第四实施方式的隔板切出立起之前的翅片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在将第四实施方式的隔板切出立起之后的翅片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4是第四实施方式的隔板的俯视图。
图15是第五实施方式的隔板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翅片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构成空调机10中的室外热交换器23。
下面,边参照图1边对包括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的空调机10进行说明。
-空调机的结构-
所述空调机10包括室外机组11和室内机组12。所述室外机组11和室内机组12经液侧连接管道13和气侧连接管道14彼此连接起来。并且,由所述室外机组11、室内机组12、液侧连接管道13和气侧连接管道14形成了制冷剂回路20。
所述制冷剂回路20包括:压缩机21、四通换向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及室内热交换器25。所述压缩机21、四通换向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及膨胀阀24安装在室外机组11中。在室外机组11中,设置有用来将室外空气供向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风扇15。另一方面,室内热交换器25安装在室内机组12中。在室内机组12中,设置有用来将室内空气供向室内热交换器25的室内风扇16。
所述压缩机21的喷出侧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一阀口连接,该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二阀口连接。在制冷剂回路20中,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三阀口朝着第四阀口依次设置有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及室内热交换器25。
所述压缩机21是涡旋式或旋转式全密闭型压缩机。四通换向阀22在第一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的第一状态(图1中用虚线所示的状态)、和第一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的第二状态(图1中用实线所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膨胀阀24是所谓的电子膨胀阀。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23使室外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23由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构成。另一方面,室内热交换器25使室内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25由具有为圆管的传热管的所谓横肋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
-制冷运转-
空调机10进行制冷运转。在制冷运转过程中,四通换向阀22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在制冷运转过程中,室外风扇15和室内风扇16运转。
在制冷剂回路20中进行制冷循环。具体而言,已从压缩机21喷出的制冷剂通过四通换向阀22后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朝室外空气放热而凝结。从室外热交换器23中流出的制冷剂通过膨胀阀24时膨胀,然后流入室内热交换器25,从室内空气中吸热而蒸发。已从室内热交换器25中流出的制冷剂在通过四通换向阀22后被吸入压缩机21中进行压缩。室内机组12将已在室内热交换器25中被冷却了的空气供向室内。
-制热运转-
空调机10进行制热运转。在制热运转过程中,四通换向阀22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在制热运转过程中,室外风扇15和室内风扇16运转。
在制冷剂回路20中进行制冷循环。具体而言,已从压缩机21喷出的制冷剂通过四通换向阀22后流入室内热交换器25,朝室内空气放热而凝结。从室内热交换器25中流出的制冷剂通过膨胀阀24时膨胀,然后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从室外空气中吸热而蒸发。已从室外热交换器23中流出的制冷剂在通过四通换向阀22后被吸入压缩机21中进行压缩。室内机组12将已在室内热交换器25中被加热了的空气供向室内。
-除霜动作-
如上所述,在制热运转过程中,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的作用。在室外气温较低的运转条件下,有时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低于0℃,在这种情况下,室外空气中的水分就会结霜而附着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上。因此,例如制热运转的持续时间每达到规定值(例如数十分钟),空调机10就会进行除霜动作。
当开始除霜动作时,四通换向阀22就从第二状态切换到第一状态,室外风扇15和室内风扇16停止。在处于除霜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20中,已从压缩机21喷出的高温制冷剂被供向室外热交换器23。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附着在其表面上的霜被制冷剂加热而融化。已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放热的制冷剂依次通过膨胀阀24和室内热交换器25,然后被吸入压缩机21中进行压缩。若除霜动作结束,就再开始进行制热运转。也就是说,四通换向阀22从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态,室外风扇15和室内风扇16再次开始运转。
-热交换器的结构-
边参照图2~图8,边对构成所述空调机10中的室外热交换器23之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进行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热交换器30包括:一根第一总集合管31、一根第二总集合管32、多根扁平管33及多个翅片36。所述第一总集合管31、第二总集合管32、扁平管33及翅片36都为铝合金制部件,经钎焊而彼此接合在一起。所述扁平管33和翅片36设置为使该扁平管33和翅片36的宽度方向与沿着空气流延伸的方向相一致,所述扁平管33和翅片36设置为彼此正交的网格状。
所述第一总集合管31和第二总集合管32都形成为纵向长度较长的圆筒状,一总集合管设置在热交换器30的左端,另一总集合管设置在热交换器30的右端。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扁平管33是具有扁平的剖面形状的传热管,以各自的平坦侧面相向的状态上下排列着平行设置。在各根扁平管33中形成有多条流体通路34。上下排列的各根扁平管33的一端部插入第一总集合管31,各根扁平管33的另一端部插入第二总集合管32。
所述翅片36为板状翅片36,彼此保持一定间隔地设置在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上。也就是说,翅片36设置为:实质上与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正交。
如图5所示,所述翅片36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的纵向长度较长的板状翅片。并且,所述翅片36由板状翅片主体36a、和将扁平管33安装在该翅片主体36a上的安装部36b形成。
也就是说,在所述翅片36上对应着扁平管33形成有多个细长的缺口部45,该缺口部45从翅片36的前缘38开始沿翅片36的宽度方向延伸。多个该缺口部45以一定间隔形成在翅片36的长边方向(上下方向)上。缺口部45形成为供扁平管33插入,缺口部45的靠下风一侧的部分构成为扁平管33的管插入部46。管插入部46形成为:该管插入部46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实质上与扁平管33的厚度相等,该管插入部46的长度实质上与扁平管33的宽度相等。
所述翅片36的管插入部46的缘部形成为所述安装部36b。具体而言,在所述管插入部46的缘部形成有翻边,从而构成了安装部36b。所述扁平管33插入到管插入部46中与安装部36b接触,该扁平管33经钎焊与安装部36b接合,从而将扁平管33安装在翅片主体36a上。
所述翅片主体36a包括:供扁平管33插入的插入区域40、和与该插入区域40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一端相连且将所述插入区域40连接起来的延伸区域41。也就是说,所述插入区域40位于空气的上风一侧,所述延伸区域41形成在插入区域40的下风一侧。
进而,所述插入区域40包括:位于扁平管33之间的中间区域42、和从该中间区域42开始朝着与延伸区域41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突出区域43。也就是说,所述突出区域43位于最靠空气的上风一侧,所述中间区域42形成在突出区域43的下风一侧,所述延伸区域41位于中间区域42的下风一侧。
在所述翅片主体36a的插入区域40和延伸区域41形成有多个百叶窗板部(louver)50。各个所述百叶窗板部50构成传热促进部,如图6和图7所示,通过将插入区域40和延伸区域41的一部分切出立起而形成了百叶窗板部50。也就是说,各个百叶窗板部50是通过在插入区域40和延伸区域41上形成多个狭缝状切口,扭曲相邻切口之间的部分使该部分产生塑性变形而形成的。
各个所述百叶窗板部50形成为:使百叶窗板部50的长边方向实质上与突出区域43的前缘38平行。也就是说,各个所述百叶窗板部50的长边方向为上下方向。并且,从上风一侧朝着下风一侧排列着形成有多个百叶窗板部50。
在所述翅片主体36a的延伸区域41上形成有引水用肋71。该引水用肋71是沿着延伸区域41的下风一侧的端部上下延伸的细长凹槽,从延伸区域41的上端一直形成到下端。
在所述翅片主体36a上,形成有用以保持相邻翅片36之间的间隔的隔板48。
如图4~图7所示,所述隔板48形成在翅片主体36a上的延伸区域41和插入区域40的突出区域43上。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是与管插入部46相对应着形成的,在扁平管33的后方亦即扁平管33的下风一侧各设置有一个隔板48。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在各个突出区域43上各设置有一个,并且设置在位于最靠上风侧的百叶窗板部50的上风一侧且在突出区域43的中央部。也就是说,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形成在所述扁平管33之间的中心线所通过的中央部上且在所述突出区域43上。该中央部上除了包括扁平管33之间的中心线上以外,还包括略为偏离开中心线的范围。
所述隔板48是将翅片主体36a的一部分折弯起来而形成的,具体而言是将翅片主体36a的一部分切出立起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所述翅片主体36a包括:具有插入区域40和延伸区域41的板状主体部36c、以及与该主体部36c相连的隔板48。并且,所述隔板48自所述翅片主体36a的主体部36c开始在折弯处48c折弯成直角地立起来。另一方面,在所述翅片主体36a上,在对应于所述隔板48的位置形成有开口36d。
如图8所示,所述隔板48由自翅片主体36a开始折弯成直角的平板状隔板主体48a、和在该隔板主体48a的顶端部呈圆弧状弯曲的弯曲部48b构成。所述隔板48形成为顶端亦即弯曲部48b的边为长边的梯形形状。进而,所述隔板48构成为:该隔板48的顶端部偏离开对应着切出立起相邻的所述翅片主体36a的隔板48而形成在相邻的所述翅片主体36a上的开口36d。并且,所述隔板48构成为:该隔板48的顶端部与相邻所述翅片主体36a的开口36d附近的主体部36c抵接。
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形成在借助扁平管33而成为死水区域的区域上,该隔板48的宽度形成为几乎与扁平管33的宽度相等。进而,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的平坦面形成在与空气流正交的方向上。也就是说,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的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与空气流正交。
另一方面,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形成为:该隔板48的平坦面相对于空气流斜着倾斜,从隔板48的一侧边朝着另一侧边向下风一侧倾斜,从而使空气阻力减小。也就是说,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的高度方向与空气流正交,该隔板48的宽度方向相对于空气流倾斜。
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从上风一侧朝着下风一侧切出立起,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从下风一侧朝着上风一侧切出立起,从而使各个隔板48形成为:使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与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之间的间隔缩小。
并且,位于所述延伸区域41和插入区域40上的隔板48形成为:弯曲部48b的顶端与相邻的翅片主体36a的主体部36c抵接,使相邻的翅片主体36a之间保持为规定间隔。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将翅片主体36a的一部分折弯而形成了隔板48,所以能够充分确保隔板48的高度,因而能够可靠地使各个翅片36之间的间隔保持为规定间隔。
因为使所述隔板48形成在翅片主体36a的插入区域40和延伸区域41上,所以在整个翅片36上都能可靠地使各个翅片36之间的间隔保持为规定间隔。
因为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位于扁平管33后方的死水区域,所以空气流不会受到阻碍。
因为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主体48a相对于空气流倾斜,所以能够可靠地降低空气阻力。
因为是将所述翅片主体36a的一部分切出立起而形成隔板48的,所以无需另外采用其它部件等就能够形成隔板48,因而能够使结构得到简化。
因为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从上风一侧朝着下风一侧切出立起,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从下风一侧朝着上风一侧切出立起,所以能够缩小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与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之间的间隔,因而能稳定地保持各个翅片36之间的间隔。
因为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形成在所述扁平管33之间的中心线所通过的中央部上且在所述突出区域43上,所以能稳定地保持各个翅片36之间的间隔。
因为所述隔板48的顶端为长边,所以能够充分确保与相邻翅片36的抵接面积,能够使各个翅片36之间的间隔稳定地保持为规定间隔。
因为所述隔板48构成为:该隔板48的顶端部偏离开对应着切出立起相邻的所述翅片主体36a的隔板48而形成的相邻的所述翅片主体36a上的开口36d,所以顶端部不会嵌入相邻的所述翅片主体36a的开口36d中。其结果是,所述隔板48会可靠地使各个翅片36之间的间隔保持为规定间隔。
<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9和图10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设置在突出区域43的中央部不同,本实施方式使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形成在突出区域43的端缘。
也就是说,在所述翅片主体36a的突出区域43的两侧利用缺口部45形成了:从前缘38开始朝着下风一侧平缓倾斜的平缓倾斜端缘43a、与该平缓倾斜端缘43a相连并与空气流平行的平行端缘43b、以及与该平行端缘43b相连并朝着下风一侧急速倾斜的急速倾斜端缘43c,管插入部46与急速倾斜端缘43c相连。
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是自突出区域43两侧的平行端缘43b开始折弯而形成的。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隔板48同样形成为梯形形状,并包括隔板主体48a和弯曲部48b,隔板主体48a形成为:自突出区域43开始折弯成直角,并与空气流平行。
并且,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形成为:弯曲部48b的顶端与相邻的翅片主体36a的突出区域43的缘部抵接,使相邻的翅片主体36a之间保持为规定间隔。
此外,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形成有使翅片主体36a折弯成山形形状而形成的传热促进部即鼓起部60,以取代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上风一侧的各个百叶窗板部50。其它结构和作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特别是,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所述隔板48形成在与空气流平行的突出区域43的平行端缘43b上,所以空气流未受到阻碍,能够使空气阻力降得极低。特别是,在形成翅片36时,能够利用所要废弃的部位形成隔板48,所以能高效地形成隔板48。
因为所述隔板主体48a与空气流平行,所以空气流更不会受到阻碍,能够进一步降低空气阻力。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等的其它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1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设置在扁平管33的后方不同,本实施方式使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形成在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的正后方。
也就是说,在所述扁平管33之间的中心线所通过的中央部上,形成有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和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设置在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的下风一侧的正后方。此外,所述中央部上除了包括扁平管33之间的中心线上以外,还包括略为偏离开中心线的范围。
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形成为相对于空气流斜着倾斜,还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是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形成在与空气流正交的方向上。
特别是,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从上风一侧朝着下风一侧切出立起,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从下风一侧朝着上风一侧切出立起。使各个隔板48形成为:使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与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之间的间隔缩小。
另一方面,如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翅片主体36a上也形成有使翅片主体36a折弯成山形形状而形成的传热促进部即鼓起部60,以取代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上风一侧的各个百叶窗板部50。进而还形成有传热促进部即鼓起部60,以取代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下风一侧的各个百叶窗板部50中插入区域40上的中间区域42的下风一侧的百叶窗板部50。
在所述翅片主体36a的延伸区域41上,形成有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传热促进部即鼓起部60。所述延伸区域41的鼓起部60形成在扁平管33的后方,并形成为:使沿着扁平管33在相邻的扁平管33之间、相邻的百叶窗板部50之间以及相邻的鼓起部60之间流动的空气在延伸区域41的鼓起部60进行热交换。
并且,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设置在延伸区域41的鼓起部60之间。其它结构和作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特别是,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位于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的下风一侧的正后方,所以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对空气流的影响较小,从而能够使空气流所受到的阻碍减小。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为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从上风一侧朝着下风一侧切出立起,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从下风一侧朝着上风一侧切出立起,所以能够缩小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与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之间的间隔,因而能稳定地保持各个翅片36之间的间隔。
因为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形成在所述扁平管33之间的中心线所通过的中央部上且在所述突出区域43上,所以能稳定地保持各个翅片36之间的间隔。
因为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设置在延伸区域41的鼓起部60之间,所以能够促进在扁平管33的侧方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同时还能够可靠地保持翅片36之间的间隔。其它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2~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在第三实施方式的隔板48上形成了肋48d。
所述肋48d形成为沿着所述隔板48的突出方向延伸的线状凸部,且形成有一个该肋48d。并且,所述肋48d形成在隔板主体48a的中央部,所述肋48d的顶端延伸到隔板主体48a的顶端为止,并且所述肋48d的基端从隔板主体48a开始经折弯处48c延伸到翅片主体36a的主体部36c上。也就是说,所述肋48d在折弯处48c进行折弯,并且所述肋48d未形成在所述隔板48的弯曲部48b上。
所述肋48d是基于下述原因形成的,即:由于所述翅片36的厚度较薄,因而仅从翅片主体36a上切出立起所述隔板48,该隔板48的负荷能力就会较低,易受到损坏,所以为了提高所述隔板48在突出方向上的强度而形成了所述肋48d。并且,如图12所示,所述肋48d是在从翅片主体36a上切出立起所述隔板48之前的状态下就形成好的。并且,所述肋48d朝着与鼓起部60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然后,如图13所示,所述隔板48被从翅片主体36a上切起来。
此外,所述肋48d形成在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和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这两者上。也可以形成有多个所述肋48d。其它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所述肋48d也可以形成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隔板48上。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在所述隔板48上形成了肋48d,所以能够使所述隔板48的负荷能力提高。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防止所述隔板48受到损坏,因而能够可靠地使各个翅片36之间的间隔保持为规定间隔。
因为所述肋48d从所述翅片主体36a的主体部36c开始一直形成到所述隔板48上,所以折弯处48c的强度提高,能够可靠地防止所述隔板48倒塌。其它作用和效果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
<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5所示,与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由隔板主体48a和弯曲部48b构成隔板48不同,本实施方式使隔板形成为“L”字形。
也就是说,所述隔板48包括基端一侧的第一片部48e和顶端一侧的第二片部48f,该第一片部48e和第二片部48f形成为平板状。所述第一片部48e自翅片主体36a的主体部36c开始在折弯处48c折弯后朝着开口36d所在方向的斜上方延伸。另一方面,所述第二片部48f自所述第一片部48e开始折弯成近似直角,并朝着与开口36d相反的方向的斜上方延伸。并且,所述隔板48构成为:所述第二片部48f的顶端与相邻的翅片主体36a抵接。
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在所述隔板48上形成有肋48d。该肋48d从翅片主体36a的主体部36c开始经第一片部48e一直形成到第二片部48f的顶端附近。其它结构、作用及效果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可以将本实施方式的隔板48用作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和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也可以将本实施方式的隔板48用作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隔板48。本实施方式的隔板48也可以不具有肋48d。
<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翅片主体36a上形成了传热促进部即水平肋61、62。
具体而言,在所述翅片36上,形成有从突出区域43开始延伸到中间区域42的两根水平肋61、62。该水平肋61、62构成为凸条,朝着与鼓起部60的鼓起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所述水平肋61、62形成在翅片36的突出区域43的上部和下部,并从翅片36的前缘38开始沿水平方向一直延伸到上风一侧的第二个鼓起部60。
也就是说,所述两根水平肋61、62沿着翅片36的突出区域43的突出方向(空气的通过方向)延伸而形成为直线状。所述水平肋61、62构成了防止翅片36的突出区域43朝着相邻翅片36一侧弯曲的加强肋。进而,所述水平肋61、62构成了在比中间区域42更靠上风一侧促进翅片36与空气之间传热的传热部。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形成了从翅片36的突出区域43开始一直延伸到中间区域42的水平肋61、62,所以能够对朝各个翅片36之间流入前的空气进行冷却和除湿。其结果是,由于能够抑制霜在所述翅片36的中间区域42的表面上增厚,所以能够抑制因霜增厚而引起翅片36的传热系数下降或通风路40的流路阻力增大。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也可以使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具有下述结构。
所述隔板48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并不局限于要形成在翅片主体36a的插入区域40和延伸区域41这两者上,也可以仅形成在翅片主体36a的插入区域40或者仅形成在翅片主体36a的延伸区域41上。
插入区域40和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的数量并不局限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之示例,例如也可以每隔一根扁平管33就对应着形成隔板48。
也可以使第二实施方式的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仅形成在突出区域43的一侧。
所述隔板48的形状例如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并不局限于梯形形状。
第三实施方式的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和所述突出区域43的隔板48并不一定要形成在扁平管33之间的中心线所通过的中央部上,也可以形成在距一根扁平管33较近的位置上。
第三实施方式的延伸区域41的鼓起部60也可以是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百叶窗板部50。
第四实施方式的肋48d也可以仅形成在隔板48上,而不形成在翅片主体36a的主体部36c上。
此外,以上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意图对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于包括扁平管和翅片的热交换器以及包括该热交换器的空调机是很有用的。
-符号说明-
30      热交换器;
33      扁平管;
36      翅片;
36a     翅片主体;
36b     安装部;
36c     主体部;
36d     开口;
40      插入区域;
41      延伸区域;
42      中间区域;
43      突出区域;
43b     平行端缘;
45      缺口部;
46      管插入部;
48      隔板;
48a     隔板主体;
48b     弯曲部;
48c     折弯处;
48d     肋。

Claims (15)

1.一种热交换器,其包括:侧面相向地平行设置的多根扁平管(33)、和多个翅片(36),该翅片(36)形成为沿着该扁平管(33)的排列方向延伸的板状,并具有供各根所述扁平管(33)沿正交方向插入的缺口部(45),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36)包括板状翅片主体(36a)、和与所述扁平管(33)接触且用以安装该扁平管(33)的安装部(36b),
所述翅片主体(36a)包括板状主体部(36c)和多个隔板(48),该隔板(48)是将所述翅片主体(36a)的一部分折弯起来而形成的,与所述主体部(36c)相连且保持各个所述翅片(36)之间的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主体(36a)包括供扁平管(33)插入的插入区域(40)、和与该插入区域(40)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一端相连且将所述插入区域(40)连接起来的延伸区域(41),
所述隔板(48)形成在所述插入区域(40)和所述延伸区域(41)两者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36)形成为:使空气从所述插入区域(40)朝着所述延伸区域(41)流动,
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设置在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的下风一侧的正后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36)形成为:使空气从所述插入区域(40)朝着所述延伸区域(41)流动,
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设置在所述扁平管(33)的后方。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具有自所述翅片主体(36a)开始折弯成直角的平板状隔板主体(48a),
所述隔板(48)形成为:相对于空气流斜着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48)是将翅片主体(36a)的一部分切出立起而形成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从上风一侧朝着下风一侧切出立起,
所述延伸区域(41)的隔板(48)从下风一侧朝着上风一侧切出立起。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区域(40)包括位于扁平管(33)之间的中间区域(42)、和从该中间区域(42)开始朝着与延伸区域(41)相反一侧的上风一侧突出的突出区域(43),
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形成在所述扁平管(33)之间的中心线所通过的中央部上且在所述突出区域(43)上。
9.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区域(40)包括位于扁平管(33)之间的中间区域(42)、和从该中间区域(42)开始朝着与延伸区域(41)相反一侧的上风一侧突出的突出区域(43),
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是自平行端缘(43b)开始折弯而形成的,该平行端缘(43b)是所述突出区域(43)的端缘且与空气流平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区域(40)的隔板(48)具有自翅片主体(36a)开始折弯成直角的平板状隔板主体(48a),
所述隔板(48)形成为与空气流平行。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48)形成为顶端为长边的梯形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隔板(48)上形成有沿着该隔板(48)的突出方向延伸的肋(48d)。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48d)从所述翅片主体(36a)的主体部(36c)开始一直形成到所述隔板(48)上。
14.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48)构成为:该隔板(48)的顶端部偏离开对应着切出立起相邻的所述翅片主体(36a)的隔板(48)而形成在相邻的所述翅片主体(36a)上的开口(36d)。
15.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该空调机包括设置有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30)的制冷剂回路(20),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20)中使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
CN201280005244.8A 2011-01-21 2012-01-23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034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11299 2011-01-21
JP2011-011299 2011-01-21
PCT/JP2012/000383 WO2012098916A1 (ja) 2011-01-21 2012-01-23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03487A true CN103403487A (zh) 2013-11-20
CN103403487B CN103403487B (zh) 2015-11-25

Family

ID=46515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524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03487B (zh) 2011-01-21 2012-01-23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284416A1 (zh)
EP (1) EP2667140B1 (zh)
JP (1) JP5177307B2 (zh)
KR (1) KR101451055B1 (zh)
CN (1) CN103403487B (zh)
AU (1) AU2012208122B2 (zh)
ES (1) ES2558783T3 (zh)
WO (1) WO2012098916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88911A (zh) * 2016-09-07 2017-01-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翅片及包括该翅片的散热器
WO2017101714A1 (zh) * 2015-12-16 2017-06-22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器芯体和具有它的换热器
CN107076525A (zh) * 2014-10-27 2017-08-1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07709916A (zh) * 2015-07-07 2018-02-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制冷循环装置及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CN108431537A (zh) * 2015-07-17 2018-08-21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包括改进的百叶片的翅片热交换器
WO2020062721A1 (zh) * 2018-09-30 2020-04-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翅片及具有其的热交换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749201S1 (en) * 2012-08-02 2016-02-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Fin-plate for heat exchanger
USD775315S1 (en) * 2012-08-02 2016-12-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Fin-plate for heat exchanger
JP5445876B2 (ja) 2012-08-21 2014-03-19 日高精機株式会社 扁平チューブ用フィンの製造装置
JP5522419B2 (ja) 2012-08-30 2014-06-18 日高精機株式会社 扁平チューブ用フィンの製造装置
WO2015058452A1 (zh) * 2013-10-21 2015-04-30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翅片及采用该换热器翅片的换热器
US10041739B2 (en) 2014-09-08 2018-08-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late-shaped fins for heat exchanger
JP6413760B2 (ja) * 2014-12-25 2018-10-31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熱交換器ユニット
WO2016139730A1 (ja) 2015-03-02 2016-09-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フィンアンド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641721B2 (ja) * 2015-04-27 2020-02-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6233540B2 (ja) 2016-04-20 2017-11-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調機
JP6332377B2 (ja) * 2016-09-23 2018-05-3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KR101888302B1 (ko) * 2017-04-07 2018-08-13 한국교통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확장 핀 칼라와 비대칭 핀 칼라를 구비한 수평형 마이크로채널 열교환기 및 그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SG11202010610YA (en) 2018-06-13 2020-11-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r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6972336B2 (ja) * 2018-06-13 2021-11-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熱交換器ユニット、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20210001150A (ko) * 2019-06-27 2021-01-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장고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695221A (zh) * 1966-03-09 1967-08-14
JPH02100074U (zh) * 1988-09-09 1990-08-09
JPH0560482A (ja) * 1991-08-29 1993-03-09 Showa Alum Corp 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JPH0771890A (ja) * 1993-09-03 1995-03-17 Oak Japan:Kk 熱交換器
JPH09324995A (ja) * 1996-06-05 1997-12-16 Toshiba Corp 熱交換器
JPH109787A (ja) * 1996-04-25 1998-01-16 Denso Corp プレートフィン型熱交換器
FR2832789A1 (fr) * 2001-11-27 2003-05-30 Valeo Thermique Moteur Sa Ailette de module d'echange de chaleur, en particulier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FR2872891A1 (fr) * 2004-07-12 2006-01-13 Valeo Thermique Moteur Sas Ailette de dispositif d'echange de chaleur a persiennes et lanier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854278A (en) * 1929-11-27 1932-04-19 Carrier Construction Company I Heat exchange device
US3309763A (en) * 1962-12-20 1967-03-21 Borg Warner Method for making a heat exchanger
HU181538B (en) * 1980-03-11 1983-10-28 Energiagazdalkodasi Intezet Turbulent heat exchanger
JPH0650688A (ja) * 1992-07-29 1994-02-25 Toshiba Corp 熱交換器
US5975200A (en) * 1997-04-23 1999-11-02 Denso Corporation Plate-fin type heat exchanger
JP3417310B2 (ja) * 1998-08-31 2003-06-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プレートフィン型熱交換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021370B2 (en) * 2003-07-24 2006-04-04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Fin-and-tube type heat exchanger
JP4845943B2 (ja) 2008-08-26 2011-12-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空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695221A (zh) * 1966-03-09 1967-08-14
JPH02100074U (zh) * 1988-09-09 1990-08-09
JPH0560482A (ja) * 1991-08-29 1993-03-09 Showa Alum Corp 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JPH0771890A (ja) * 1993-09-03 1995-03-17 Oak Japan:Kk 熱交換器
JPH109787A (ja) * 1996-04-25 1998-01-16 Denso Corp プレートフィン型熱交換器
JPH09324995A (ja) * 1996-06-05 1997-12-16 Toshiba Corp 熱交換器
FR2832789A1 (fr) * 2001-11-27 2003-05-30 Valeo Thermique Moteur Sa Ailette de module d'echange de chaleur, en particulier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FR2872891A1 (fr) * 2004-07-12 2006-01-13 Valeo Thermique Moteur Sas Ailette de dispositif d'echange de chaleur a persiennes et lanieres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76525A (zh) * 2014-10-27 2017-08-1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07709916A (zh) * 2015-07-07 2018-02-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制冷循环装置及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CN107709916B (zh) * 2015-07-07 2019-07-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制冷循环装置及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CN108431537A (zh) * 2015-07-17 2018-08-21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包括改进的百叶片的翅片热交换器
WO2017101714A1 (zh) * 2015-12-16 2017-06-22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器芯体和具有它的换热器
US10739076B2 (en) 2015-12-16 2020-08-11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Heat exchanger coil and heat exchanger having the same
CN106288911A (zh) * 2016-09-07 2017-01-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翅片及包括该翅片的散热器
WO2020062721A1 (zh) * 2018-09-30 2020-04-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翅片及具有其的热交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2208122A1 (en) 2012-07-26
JP5177307B2 (ja) 2013-04-03
WO2012098916A1 (ja) 2012-07-26
KR20130127500A (ko) 2013-11-22
ES2558783T3 (es) 2016-02-08
EP2667140A1 (en) 2013-11-27
CN103403487B (zh) 2015-11-25
US20130284416A1 (en) 2013-10-31
KR101451055B1 (ko) 2014-10-16
JP2012163318A (ja) 2012-08-30
EP2667140B1 (en) 2015-10-28
AU2012208122B2 (en) 2015-05-28
EP2667140A4 (en) 2014-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03487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103314267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103299149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103314269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103299150B (zh) 热交换器和空调机
JP6165360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04285119B (zh) 换热器及空气调节机
US20070204977A1 (en) Heat exchanger for stationary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improved water condensate drainage
JP6897372B2 (ja) 熱交換器
JPWO2018078800A1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6705270B (zh) 换热器
WO2020012577A1 (ja) 熱交換器、熱交換器ユニット、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4995308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WO2012098915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219955721U (zh) 一种扁管换热器以及空调
JPWO2020021706A1 (ja) 熱交換器、熱交換器ユニット、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220507308U (zh) 宽片距扰风结构高效换热器
CN103180684A (zh) 换热器和安装有换热器的空调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25

Termination date: 201701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