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03266B - 上部回转体及具备该上部回转体的混合动力工程机械 - Google Patents
上部回转体及具备该上部回转体的混合动力工程机械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403266B CN103403266B CN201280011734.9A CN201280011734A CN103403266B CN 103403266 B CN103403266 B CN 103403266B CN 201280011734 A CN201280011734 A CN 201280011734A CN 103403266 B CN103403266 B CN 10340326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ble
- stringer board
- generator motor
- upper frame
- control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20—Drives; Control devices
- E02F9/2058—Electric or electro-mechanical or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of vehicle sub-units
- E02F9/2062—Control of propulsion units
- E02F9/2075—Control of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hybrid typ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08—Superstructures; Supports for superstructures
- E02F9/0858—Arrangement of component parts installed on superstruc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electric components, fenders, air-conditioning uni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08—Superstructures; Supports for superstructures
- E02F9/0858—Arrangement of component parts installed on superstruc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electric components, fenders, air-conditioning units
- E02F9/0883—Tanks, e.g. oil tank, urea tank, fuel tan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Operation Control Of Excavator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omponent Parts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能够抑制电磁波噪声对信号线缆的影响,并且能够以短距离容易地配置电力线缆和信号线缆。电力线缆(22)在低于右纵板(16)的上端的位置沿着仅通过右外侧空间(S2)的路径配置,并且信号线缆(23)在低于右纵板(16)的上端的位置沿着从发电电动机(13)穿过后部线缆通孔(25)进入右纵板(16)与左纵板(15)之间的中间空间(S1)、并从中间空间(S1)穿过前部线缆通孔(24)返回右外侧空间(S2)的迂回路径而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并用发动机的动力和电力的混合动力工程机械中,将混合动力设备彼此连接的电力系统及信号系统的布线构造。
背景技术
图4是表示作为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的一例的混合动力挖掘机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混合动力工程机械中考虑的、上框架上的设备的布局的俯视图。
如图4所示,挖掘机包括:履带式的下部行走体1;设于下部行走体1上、能够绕垂直于地面的轴回转的上部回转体2;以及设于该上部回转体2的前部的作业附属装置6。作业附属装置6包括动臂3、斗杆4、和铲斗5。
如图5所示,上部回转体2包括:作为基台的上框架7;设于该上框架7的前部左侧的驾驶室8;以及设于上框架7的后端部的配重9。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前后”及“左右”是指从就座于驾驶室8内的操作员观察到的方向性。
另外,上部回转体2包括:在驾驶室8的后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分隔板10;设置在形成于该分隔板10与配重9之间的发动机室11中的、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12;以及利用发动机12的动力而驱动的液压泵14。发动机12以其输出轴沿左右方向设置的横长姿势设置。
并且,混合动力挖掘机的上部回转体2具备设于上框架7上的发动机12的左右方向的其中一侧(在图例中为右侧,以下,包含实施方式都以该例进行说明)的发电电动机13。发电电动机13能够作为发电机和电动机动作。具体而言,发电电动机13利用发动机12的动力作为发电机驱动。另外,发电电动机13与液压泵14左右排列地设置。
此外,在发动机12的左侧,设有发动机冷却用的散热器、冷却风扇等。由于该散热器、冷却风扇等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故省略其图示。
上部回转体2还具备左右的纵板15、16,该左右的纵板15、16在上框架7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以在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隔的状态竖立设置在上框架7上,并且遍及上框架7的前后方向的大致全长地延伸。在两纵板15、16的前部安装有图4所示的动臂3。
另外,如图所示,发电电动机13设置于比右纵板16更内侧(右纵板16与左纵板15之间)。
并且,上部回转体2包括燃料箱17、工作油箱18、蓄电器19和控制装置20。燃料箱17和工作油箱18在上框架7上的右纵板16的外侧(上部回转体2的宽度方向的外侧且右纵板16的右侧)沿前后方向排列地设置。蓄电器19设于比燃料箱17和工作油箱18更前方,即上框架7的前部右侧,并且构成用于使发电电动机13作为电动机而动作的电源。控制装置20控制蓄电器19和发电电动机13的动作。
即,发电电动机13、蓄电器19和控制装置20构成混合动力设备。并且,混合动力设备中的发电电动机13设置在上框架的后部,另一方面,蓄电器19和控制装置20设置在上框架7的前部。
以下,包含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无需特别区分蓄电器19和控制装置20时,有时统一称为“前部混合动力设备”。图1、2、5、6中的附图标记“21”一并表示该前部混合动力设备。
此外,如上所述,蓄电器19和控制装置20被设置在上框架7的前部右侧的布局是在混合动力挖掘机中假想的布局的一例。蓄电器和控制装置的布局的其他例子被专利文献1所公开。
图6是示意地表示图4和图5所示的混合动力工程机械中考虑的、将上框架上的设备连接的电力系统及信号系统的布线的俯视图。此外,在图6中,省略了图5所示的分隔板10和发动机室11。
图6所示的附图标记S1表示由左右的纵板15、16夹着的中间空间。另外,附图标记S2表示比右纵板16位于更外侧(右侧)的右外侧空间。附图标记S3表示比左纵板15的位于更外侧(左侧)的左外侧空间。
如图6所示,上部回转体2具备将发电电动机13与前部混合动力设备21电连接的电力线缆22及信号线缆23。电力线缆22在发电电动机13与前部混合动力设备21(蓄电器19)之间进行电力的授受。信号线缆23在发电电动机13与前部混合动力设备21(控制装置20)之间进行控制信号及传感器信号等信号的授受。
由于电力线缆22因在其中流动的高压大电流而产生电磁波噪声,所以对流动有微弱电流的信号线缆23造成不良影响。由此,有可能对信号传递带来障碍。
因此,如图6所示,为了抑制信号线缆23所受到的电磁波噪声的影响,考虑将两线缆22、23分成不同路径来配置。
具体而言,电力线缆22沿着以下路径配置。上述路径从设置有发电电动机13的中间空间S1贯穿右纵板16,进入右外侧空间S2,沿着右纵板16穿过右外侧空间S2,到达前部混合动力设备21。
另一方面,信号线缆23沿着以下的迂回路径配置。上述迂回路径从中间空间S1贯穿左纵板15,暂时进入左外侧空间S3,沿着左纵板15到达左外侧空间S3的前部,贯穿左纵板15进入中间空间S1,并且贯穿右纵板16进入右外侧空间S2,到达前部混合动力设备21。
即,两线缆22、23沿着以下路径配置。该路径设定为,利用作为能够遮蔽电磁波噪声的导电体(钢板)的两纵板15、16将两线缆22、23尽可能隔离。
可是,根据上述布线构造,信号线缆23沿着遍及三个空间S1~S3的长距离的迂回路径配置。具体而言,信号线缆23沿着从中间空间S1经由左外侧空间S3、中间空间S1、和右外侧空间S2的长距离的迂回路径配置。另外,电力线缆22也沿着从中间空间S1到右外侧空间S2的较长路径设置。因此,在这些长路径中,必须一边避开密集的设备类,一边配置各线缆22、23。由此,布线作业变得非常麻烦。并且,也存在由于必要的线缆长度变长,故布线所需的成本增高的缺点。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169465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电磁波噪声对信号线缆的影响,并且能够以短距离容易地配置电力线缆和信号线缆的上部回转体和具备该上部回转体的混合动力工程机械。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的上部回转体,能够回转地设置在下部行走体上,包括:上框架;左右的第一纵板及第二纵板,在所述上框架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以沿左右方向空开间隔的状态竖立设置在所述上框架上,遍及所述上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大致全长地延伸,并且具有导电性;发动机,设于所述上框架的后部;发电电动机,设于所述上框架的后部,并且能够利用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而作为发电机动作;蓄电器,设于所述上框架的前部,并且构成用于使所述发电电动机作为电动机而动作的电源;控制装置,设于所述上框架的前部,并且控制所述蓄电器和所述发电电动机的动作;电力线缆,连接所述蓄电器和所述发电电动机,以进行电力的授受;以及信号线缆,连接所述控制装置和所述发电电动机,以进行信号的授受,其中,所述发电电动机、所述蓄电器和所述控制装置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纵板位于所述第二纵板的相反侧的外侧空间中,在所述第一纵板的前部设有前部线缆通孔,并且在所述第一纵板的后部设有后部线缆通孔,所述电力线缆和所述信号线缆中的一方是在低于所述第一纵板的上端的位置沿着仅通过所述外侧空间的路径配置的外侧线缆,另一方是在低于所述第一纵板的上端的位置沿着如下迂回路径配置的迂回线缆,即从所述发电电动机穿过所述后部线缆通孔进入所述第一纵板与所述第二纵板之间的中间空间,并从所述中间空间穿过所述前部线缆通孔而返回外侧空间。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工程机械,包括下部行走体和能够回转地设于所述下部行走体上的所述上部回转体。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电磁波噪声对信号线缆的影响,并且能够以短距离容易配置电力线缆和信号线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上框架的概略俯视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图1所示的框架的设备设置和布线状况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放大剖视图。
图4是表示作为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的一例的混合动力挖掘机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混合动力工程机械中考虑的、上框架上的设备的布局的俯视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图4和图5所示的混合动力工程机械中考虑的、将上框架上的设备的电力系统及信号系统连接的布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个例子,并不具有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的性质。
参照图1至图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4是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的一例的混合动力挖掘机的整体结构的概略侧视图。
图4所示的混合动力挖掘机包括:履带式的下部行走体1;设于下部行走体1上、能够绕垂直于地面的轴回转的上部回转体2;以及设于该上部回转体2的前部的作业附属装置6。
作业附属装置6包括:动臂3,具有可绕水平方向的轴起伏地被安装于上部回转体2的基端部;斗杆4,具有可转动地被安装于动臂3的顶端部的基端部;以及铲斗5,可转动地被安装于斗杆4的顶端部。
如图1所示,上部回转体2包括作为基台的上框架7和分别设于上框架7上的右纵板16、左纵板15、驾驶室8、配重9(参照图4)、分隔板10、发动机12、发电电动机13、液压泵14、燃料箱17、工作油箱18、蓄电器19、控制装置20、电力线缆22及信号线缆23。
各纵板15、16在上框架7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以沿左右方向空开间隔的状态竖立设置在上框架7上。另外,各纵板15、16遍及上框架7的前后方向的大致全长地延伸。并且,各纵板15、16具有导电性、即对电磁波噪声的屏蔽性。在各纵板15、16的前部安装有图4所示的动臂3的基端部。
上框架7上的空间被各纵板15、16划分成以下的三个空间。中间空间S1是由各纵板15、16夹着的空间。右外侧空间S2是相对于右纵板16位于与左纵板15相反的一侧的空间。左外侧空间S3是相对于左纵板15位于与右纵板16相反的一侧的空间。
驾驶室8设于上框架7的前部左侧。
配重9设于上框架7的项端部。
分隔板10在驾驶室8的后方沿左右方向延伸。由此,在分隔板10与配重9之间形成发动机室11。
发动机12设置在上框架7的后部,具体而言设置在发动机室11内。另外,发动机12设置为其输出轴沿左右方向设置的横长姿势。
液压泵14对液压致动器(例如用于使作业附属装置6动作的液压缸)供应液压油。具体而言,液压泵14的驱动轴连结于发动机12的输出轴。由此,液压泵14利用发动机12的动力而驱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液压泵14设置于发动机12的右侧。
发电电动机13设于上框架7的后部、发动机12的左右方向的其中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发电电动机13设置于液压泵14的右侧。另外,发电电动机13能够作为发电机和电动机动作。具体而言,发电电动机13的驱动轴连结于发动机12的输出轴。由此,发电电动机13能够利用发动机12的动力而作为发电机动作。另外,发电电动机13能够利用来自蓄电器的电力而作为电动机动作。
燃料箱17设置于右纵板16的右侧且在分隔板10的前方。
工作油箱18设置于右纵板16的右侧且在燃料箱17与分隔板10之间。即,燃料箱17与工作油箱18沿前后方向排列地设置。
蓄电器19设置于上框架7的前部右侧。具体而言,蓄电器19设置于比右纵板16更右侧且比燃料箱17更前方。另外,蓄电器19构成用于使发电电动机13作为电动机而动作的电源。即,蓄电器19能够对发电电动机13供应电力。
控制装置20设于上框架7的前部。具体而言,控制装置20设置于比右纵板16更右侧且在蓄电器19的前方。另外,控制装置20控制蓄电器19和发电电动机13的动作。
即,发电电动机13、蓄电器19和控制装置20构成混合动力设备。并且,在混合动力设备中,发电电动机13设置在上框架7的后部,另一方面,蓄电器19和控制装置20设置在上框架7的前部。附图标记21表示包含蓄电器19和控制装置20的前部混合动力设备。
电力线缆22连接蓄电器19与发电电动机13,以进行电力的授受。
信号线缆23连接控制装置20与发电电动机13,以进行信号的授受。
以下,说明与图6所示的结构的不同点。
实施方式中的发电电动机13与液压泵14一起设于右外侧空间S2。
即,发电电动机13、蓄电器19和控制装置20设置于右外侧空间S2。具体而言,发电电动机13设置于右外侧空间S2的后部,前部混合动力设备21设置于右外侧空间S2的前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液压泵14设置于接近发动机12的一侧,并且发电电动机13设置于远离发动机12的一侧,但是也可以相反设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各线缆22、23的布线路径与图6所示的布线路径不同。
具体而言,电力线缆22作为外侧线缆,在低于右纵板16的上端的位置沿着仅通过右外侧空间S2的路径配置。
详细而言,电力线缆22在右外侧空间S2中,沿着如下路径配置,即从发电电动机13沿着右纵板16的右侧面到达前部混合动力设备21(蓄电器19)。更加详细而言,电力线缆22的中途部穿过形成于右纵板16与燃料箱17及工作油箱18之间的间隙C地配置。由于燃料箱17及工作油箱18均由为导电体的钢板形成,所以构成屏蔽从电力线缆22产生的电磁波噪声的部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线缆22与发电电动机13连接的连接位置13a设置于比信号线缆23与发电电动机13连接的连接位置13b更前方。并且,与电力线缆22连接的蓄电器19设置在比与信号线缆23连接的控制装置20更后方。因而,能够缩短电力线缆22。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设备设置侧的右纵板16的前部,设有前部线缆通孔24,并且在右纵板16的后部,设有后部线缆通孔25。
信号线缆23作为迂回线缆,在低于右纵板16的上端的位置沿着从右外侧空间S2经由中间空间S1返回右外侧空间的路径配置。具体而言,信号线缆23沿着以下的迂回路径配置,即,从右外侧空间S2的后部(发电电动机13)穿过后部线缆通孔25进入中间空间S1,并从中间空间S1穿过前部线缆通孔24返回右外侧空间S2的前部(前部混合动力设备21:控制装置20)。更加详细而言,信号线缆23在中间空间S1中沿着右纵板16的左侧面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部线缆通孔24设于作为与信号线缆23连接的前部混合动力设备21的控制装置20的侧方位置。由此,能够抑制各线缆22、23的前部在右外侧空间S2内交叉。具体而言,电力线缆22的前部从蓄电器19向后方延伸,另一方面,信号线缆23的前部从控制装置20朝着前部线缆通孔24向侧方延伸。另外,后部线缆通孔25设于发电电动机13的后方位置。由此,能够抑制各线缆22、23的后部在右外侧空间S2内交叉。具体而言,电力线缆22的后部从发电电动机13向前方延伸,另一方面,信号线缆23的后部从发电电动机13朝着后部线缆通孔25向后方延伸。此外,即使在后方线缆通孔25设于发电电动机13的侧方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各线缆22、23的后部交叉。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各线缆22、23被配置为,各线缆22、23整体位于比右纵板16的上端更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利用右纵板16得到电磁波噪声的遮蔽效果。
并且,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部回转体2具备设于右纵板16的上端的上板16a。上板16a以其端部从右纵板16向左右方向的两侧水平伸出的方式安装于右纵板16的上端。并且,各线缆22、23在该上板16a的下方接近于右纵板16配置。
此外,设于纵板上端的上板是公知的。在左纵板15的上端也设有同样的上板。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发电电动机13、蓄电器19和控制装置20设置在相对于右纵板16位于与左纵板15相反的一侧的右外侧空间S2中。因此,能够将电力线缆22沿着仅通过右外侧空间S2的路径配置。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前部线缆通孔24和后部线缆通孔25形成于右纵板16。因此,信号线缆23也能够沿着仅通过右外侧空间S2和中间空间S1这两个空间的路径、即比图6所示的通过三个空间的路径短的路径配置。
因此,通过缩短两线缆22、23的路径长度,能够使各线缆22、23的布线作业容易化。并且,通过缩短各线缆22、23的长度,能够降低布线所需的成本。
而且,两线缆22、23在大半的路径部分中利用具有导电性的右纵板16遮蔽电磁波噪声。因此,能够抑制信号线缆23受到的来自电力线缆22的电磁波噪声的影响。
尤其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使比信号线缆23粗的电力线缆22的布线路径最短。由此,布线作业的容易化和成本降低的效果进一步提高。
而且,两线缆22、23在设于右纵板16的上端的上板16a的下方,接近于右纵板16配置。换言之,以上板16a呈伞状地遮盖两线缆22、23的状态配置各线缆22、23。因此,上板16a作为遮蔽电磁波噪声的屏障而发挥作用,以便能够进一步提高信号线缆23的保护效果。具体而言,从电力线缆22在右纵板16的上方迂回并欲到达信号线缆23的电磁波噪声被上板16a遮蔽。
并且,电力线缆22穿过由导电体形成的工作油箱18及燃料箱17与右纵板16之间的间隙C而配置。即,电力线缆22被夹在工作油箱18及燃料箱17与右纵板16之间。由此,能够减小从电力线缆22产生的电磁波噪声的影响范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信号线缆23的保护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力线缆22与发电电动机13连接的连接位置13a设置于比信号线缆23与发电电动机13连接的连接位置13b更前方,并且蓄电器19设置于比控制装置20位于更后方。由此,能够使电力线缆22的两端的连接位置在前后方向上接近,所以能够进一步缩短电力线缆22。因而,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布线作业的容易化和布线成本的降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后部线缆通孔25设置于发电电动机13的后方。由此,能够抑制电力线缆22的后部与信号线缆23的后部在右外侧空间S2内交叉。具体而言,电力线缆22的后部从发电电动机13向前方延伸,另一方面,信号线缆23的后部从发电电动机13朝着后部线缆通孔25向后方延伸。即,能够将各线缆22、23的后部的布线方向设定为不同方向。因而,能够进一步减小信号线缆23受到的来自电力线缆22的电磁波噪声的影响。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前部线缆通孔24设置在与信号线缆23连接的控制装置20的侧方。由此,能够抑制电力线缆22的前部与信号线缆23的前部在右外侧空间S2内交叉。具体而言,电力线缆22的前部从蓄电器19向后方延伸,另一方面,信号线缆23的前部从控制装置20朝着前部线缆通孔24向侧方延伸。即,能够将各线缆22、23的前部的布线方向设定为不同方向。因而,能够进一步减小信号线缆23受到的来自电力线缆22的电磁波噪声的影响。
其他实施方式
(1)也可以仅使燃料箱17或工作油箱18由导电体形成。在该情况下,仅导电体制的箱体能够作为电磁波噪声的屏蔽部件而被利用。
(2)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电力线缆22作为迂回线缆,以穿过右外侧空间S2和中间空间S1的迂回路径配置,另一方面,信号线缆23作为外侧线缆,以仅通过右外侧空间S2的路径配置。在该情况下,通过将信号线缆23的连接位置13b设置在比电力线缆22的连接位置13a更前方,并且将控制装置20设置在比蓄电器19更后方,就能够缩短信号线缆23。并且,通过使前部线缆通孔24设于蓄电器19的侧方位置,能够抑制各线缆22、23的前部在右外侧空间S2内交叉。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左侧设置驾驶室的一般的挖掘机为应用对象,但是也能够以在右侧设置驾驶室的挖掘机为应用对象。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发电电动机13设置在上框架7的左侧后部,并且将混合动力设备21设置在上框架7的左侧前部。另外,能够将两线缆22、23中的一方沿着仅通过左外侧空间S3的路径配置,并且将另一方以通过左外侧空间S3和中间空间S1的路径配置。
(4)本发明不限于挖掘机,也能够广泛地应用于以挖掘机为母体而构成的混合动力型的拆楼机、破碎机等其他混合动力工程机械。
此外,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主要包含具有以下的结构的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的上部回转体,能够回转地设置在下部行走体上,包括:上框架;左右的第一纵板及第二纵板,在所述上框架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以沿左右方向空开间隔的状态竖立设置在所述上框架上,遍及所述上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大致全长地延伸,并且具有导电性;发动机,设于所述上框架的后部;发电电动机,设于所述上框架的后部,并且能够利用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而作为发电机动作;蓄电器,设于所述上框架的前部,并且构成用于使所述发电电动机作为电动机而动作的电源;控制装置,设于所述上框架的前部,并且控制所述蓄电器和所述发电电动机的动作;电力线缆,连接所述蓄电器和所述发电电动机,以进行电力的授受;以及信号线缆,连接所述控制装置和所述发电电动机,以进行信号的授受,其中,所述发电电动机、所述蓄电器和所述控制装置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纵板位于所述第二纵板的相反侧的外侧空间中,在所述第一纵板的前部设有前部线缆通孔,并且在所述第一纵板的后部设有后部线缆通孔,所述电力线缆和所述信号线缆中的一方是在低于所述第一纵板的上端的位置沿着仅通过所述外侧空间的路径配置的外侧线缆,另一方是在低于所述第一纵板的上端的位置沿着如下迂回路径配置的迂回线缆,即从所述发电电动机穿过所述后部线缆通孔进入所述第一纵板与所述第二纵板之间的中间空间,并从所述中间空间穿过所述前部线缆通孔而返回外侧空间。
在本发明中,发电电动机、蓄电器和控制装置设置在相对于第一纵板位于与第二纵板相反侧的外侧空间中。因此,能够将作为电力线缆和信号线缆中的一个线缆的外侧线缆沿着仅通过外侧空间的路径配置。另外,在本发明中,前部线缆通孔和后部线缆通孔形成于第一纵板。因此,电力线缆和信号线缆中的迂回线缆也能够沿着仅通过外侧空间和中间空间这两个空间的路径、即比图6所示的通过三个空间的路径短的迂回路径而配置。
因此,通过缩短电力线缆和信号线缆的路径长度,能够使电力线缆和信号线缆的布线作业容易化。并且,通过缩短电力线缆和信号线缆的长度,能够降低布线所需的成本。
而且,外侧线缆和迂回线缆在大半的路径部分中被具有导电性的第一纵板遮蔽,以避免电磁波噪声。因此,能够抑制信号线缆受到的来自电力线缆的电磁波噪声的影响。
在上述上部回转体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外侧线缆是上述电力线缆。
根据该方式,能够使比信号线缆粗的电力线缆的布线路径最短。由此,布线作业的容易化和成本降低的效果进一步提高。
在上述上部回转体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具备上板,以其端部从所述第一纵板向左右方向的两侧伸出的方式设于所述第一纵板的上端,其中,所述外侧线缆和所述迂回线缆在所述上板的下方接近于所述第一纵板配置。
根据该方式,通过使上板作为用于遮蔽电磁波噪声的屏障而发挥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信号线缆的保护效果。具体而言,从电力线缆在第一纵板的上方迂回并欲到达信号线缆的电磁波噪声被上板遮蔽。
在上述上部回转体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具备设于上述上框架上的工作油箱和燃料箱,其中,所述工作油箱和所述燃料箱中的至少一方是具有导电性的屏蔽用箱体,所述屏蔽用箱体设置于所述外侧空间,以屏蔽电磁波噪声,所述外侧线缆穿过形成于所述遮蔽用箱体与所述第一纵板之间的间隙而配置。
根据该方式,通过使外侧线缆夹在遮蔽用箱体与第一纵板之间,能够减小从外侧线缆产生的电磁波噪声或波及到外侧线缆的电磁波噪声的影响范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信号线缆的保护效果。
在上述上部回转体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外侧线缆与所述发电电动机连接的连接位置设置于比所述迂回线缆与所述发电电动机连接的连接位置更前方,所述蓄电器和所述控制装置中的与所述外侧线缆连接的一方设置在比与所述迂回线缆连接的一方更后方。
根据该方式,由于能够使外侧线缆的两端的连接位置在前后方向上接近,所以能够进一步缩短外侧线缆。因而,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布线作业的容易化和布线成本的降低。
在上述上部回转体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后部线缆通孔设置于所述发电电动机的侧方或比发电电动机更后方。
根据该方式,能够抑制外侧线缆的后部和迂回线缆的后部在外侧空间内交叉。具体而言,外侧线缆的后部从发电电动机向前方延伸,另一方面,迂回线缆的后部从发电电动机朝着后部线缆通孔向侧方或后方延伸。即,能够将各线缆的后部的布线方向设定为不同方向。因而,能够进一步减小信号线缆受到的来自电力线缆的电磁波噪声的影响。
在上述上部回转体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前部线缆通孔设置于所述蓄电器和所述控制装置中的与所述迂回线缆连接的一方的侧方。
根据该方式,能够抑制外侧线缆的前部和迂回线缆的前部在外侧空间内交叉。具体而言,外侧线缆的前部从蓄电器或控制装置朝着后方延伸,另一方面,迂回线缆的前部从蓄电器或控制装置朝着前部线缆通孔向侧方延伸。即,能够将各线缆的前部的布线方向设定为不同方向。因而,能够进一步减小信号线缆受到的来自电力线缆的电磁波噪声的影响。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包括下部行走体和能够回转地设于上述下部行走体上的上述上部回转体的混合动力工程机械。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电磁波噪声对信号线缆的影响,并且能够以短距离容易地配置电力线缆和信号线缆。
符号说明
S1中间空间
S2右外侧空间(外侧空间的一例)
S3左外侧空间(外侧空间的一例)
1下部行走体
2上部回转体
7上框架
9配重
12发动机
13发电电动机
13a连接位置
13b连接位置
15左纵板
16右纵板
16a上板
17燃料箱
18工作油箱
19蓄电器
20控制装置
22电力线缆
23信号线缆
24前部线缆通孔
25后部线缆通孔
Claims (8)
1.一种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的上部回转体,能够回转地设置在下部行走体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框架;
左右的第一纵板及第二纵板,在所述上框架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以沿左右方向空开间隔的状态竖立设置在所述上框架上,遍及所述上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全长地延伸,并且具有导电性;
发动机,设于所述上框架的后部;
发电电动机,设于所述上框架的后部,并且能够利用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而作为发电机动作;
蓄电器,设于所述上框架的前部,并且构成用于使所述发电电动机作为电动机而动作的电源;
控制装置,设于所述上框架的前部,并且控制所述蓄电器和所述发电电动机的动作;
电力线缆,连接所述蓄电器和所述发电电动机,以进行电力的授受;以及
信号线缆,连接所述控制装置和所述发电电动机,以进行信号的授受,其中,
所述发电电动机、所述蓄电器和所述控制装置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纵板位于所述第二纵板的相反侧的外侧空间中,
在所述第一纵板的前部设有前部线缆通孔,并且在所述第一纵板的后部设有后部线缆通孔,
所述电力线缆和所述信号线缆中的一方是在低于所述第一纵板的上端的位置沿着仅通过所述外侧空间的路径配置的外侧线缆,另一方是在低于所述第一纵板的上端的位置沿着如下迂回路径配置的迂回线缆,即从所述发电电动机穿过所述后部线缆通孔进入所述第一纵板与所述第二纵板之间的中间空间,并从所述中间空间穿过所述前部线缆通孔而返回所述外侧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的上部回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线缆是所述电力线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的上部回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上板,以其端部从所述第一纵板向左右方向的两侧伸出的方式设于所述第一纵板的上端,其中,
所述外侧线缆和所述迂回线缆在所述上板的下方接近于所述第一纵板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的上部回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工作油箱和燃料箱,设于所述上框架上,其中,
所述工作油箱和所述燃料箱中的至少一方是具有导电性的屏蔽用箱体,
所述屏蔽用箱体设置于所述外侧空间,以屏蔽电磁波噪声,
所述外侧线缆穿过形成于所述屏蔽用箱体与所述第一纵板之间的间隙而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的上部回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线缆与所述发电电动机连接的连接位置设置于比所述迂回线缆与所述发电电动机连接的连接位置更前方,
所述蓄电器和所述控制装置中的与所述外侧线缆连接的一方比与所述迂回线缆连接的另一方设置在更后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的上部回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部线缆通孔设置于所述发电电动机的侧方或比所述发电电动机更后方。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的上部回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部线缆通孔设置于所述蓄电器和所述控制装置中的与所述迂回线缆连接的一方的侧方。
8.一种混合动力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部行走体;以及
能够回转地设于所述下部行走体上的、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上部回转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48280 | 2011-03-04 | ||
JP2011048280A JP5578114B2 (ja) | 2011-03-04 | 2011-03-04 | ハイブリッド建設機械の配線構造 |
PCT/JP2012/001353 WO2012120833A1 (ja) | 2011-03-04 | 2012-02-28 | 上部旋回体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ハイブリッド建設機械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03266A CN103403266A (zh) | 2013-11-20 |
CN103403266B true CN103403266B (zh) | 2016-01-20 |
Family
ID=46797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11734.9A Active CN103403266B (zh) | 2011-03-04 | 2012-02-28 | 上部回转体及具备该上部回转体的混合动力工程机械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99361B2 (zh) |
EP (1) | EP2682529B1 (zh) |
JP (1) | JP5578114B2 (zh) |
CN (1) | CN103403266B (zh) |
WO (1) | WO201212083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75338B2 (ja) * | 2014-07-15 | 2017-02-08 |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 ハイブリッド建設機械 |
JP6183402B2 (ja) * | 2015-04-16 | 2017-08-23 |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 建設機械の上部旋回体 |
DE102018115036A1 (de) * | 2018-06-22 | 2019-12-24 | Weidemann GmbH | Arbeitsfahrzeug mit elektrischem Energiespeicher |
JP7201637B2 (ja) * | 2020-03-26 | 2023-01-10 | 株式会社日立建機ティエラ | 電動式建設機械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52519A (zh) * | 2008-07-31 | 2011-01-19 |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 工程机械 |
CN101949160A (zh) * | 2009-05-25 | 2011-01-19 | 神钢建设机械株式会社 | 混合动力作业机械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520649B2 (ja) * | 2001-02-06 | 2010-08-11 |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 ハイブリッド式建設機械 |
JP4072898B2 (ja) * | 2002-11-21 | 2008-04-09 |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 ハイブリッド式建設機械の機器配置構造 |
EP1659225B1 (en) * | 2004-11-19 | 2017-08-23 | Kubota Corporation | Swiveling work machine |
JP5583917B2 (ja) * | 2009-03-23 | 2014-09-03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ハイブリッド型建設機械 |
JP5335592B2 (ja) * | 2009-07-17 | 2013-11-06 | 住友建機株式会社 | 建設機械 |
-
2011
- 2011-03-04 JP JP2011048280A patent/JP5578114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2-28 EP EP12755078.8A patent/EP2682529B1/en active Active
- 2012-02-28 WO PCT/JP2012/001353 patent/WO201212083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2-28 CN CN201280011734.9A patent/CN103403266B/zh active Active
- 2012-02-28 US US14/002,180 patent/US889936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52519A (zh) * | 2008-07-31 | 2011-01-19 |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 工程机械 |
CN101949160A (zh) * | 2009-05-25 | 2011-01-19 | 神钢建设机械株式会社 | 混合动力作业机械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682529A1 (en) | 2014-01-08 |
EP2682529B1 (en) | 2018-01-17 |
WO2012120833A1 (ja) | 2012-09-13 |
US20130333963A1 (en) | 2013-12-19 |
JP2012184586A (ja) | 2012-09-27 |
US8899361B2 (en) | 2014-12-02 |
CN103403266A (zh) | 2013-11-20 |
JP5578114B2 (ja) | 2014-08-27 |
EP2682529A4 (en) | 2014-12-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03266B (zh) | 上部回转体及具备该上部回转体的混合动力工程机械 | |
CN102959158B (zh) | 液压挖掘机 | |
JP5421225B2 (ja) | 作業機械、電気制御ユニット、およびインバータ | |
KR20130100995A (ko) | 전동 작업 차량 | |
KR101692883B1 (ko) | 유압 셔블 | |
KR101656196B1 (ko) | 캡 및 작업 기계 | |
JP5803984B2 (ja) | 作業機械 | |
US8794673B2 (en) | Hydraulic excavator | |
JP2005133495A (ja) | 建設機械 | |
KR20150021944A (ko) | 유압 셔블 | |
CN203049663U (zh) | 工程机械的上框架 | |
JP6264206B2 (ja) | 作業機械 | |
JP2007285003A (ja) | 建設機械 | |
CN107306499A (zh) | 驾驶室以及作业车辆 | |
CN105102274A (zh) | 作业车辆以及作业车辆用驾驶室 | |
CN104805879B (zh) | 工程机械 | |
JP5850021B2 (ja) | 建設機械の配索構造 | |
JP2015086608A (ja) | 建設機械 | |
JP7059853B2 (ja) | 建設機械用キャブ内装のリアユニット | |
JP2020070616A (ja) | 建設機械 | |
JP6326935B2 (ja) | 建設機械 | |
CN102995671A (zh) | 工程机械 | |
US20220220698A1 (en) | Construction machine | |
JP2024125879A (ja) | 建設機械 | |
KR20210032496A (ko) | 전동식 건설 기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