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91891B - 输送带和管式输送机 - Google Patents

输送带和管式输送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91891B
CN103391891B CN201280010675.3A CN201280010675A CN103391891B CN 103391891 B CN103391891 B CN 103391891B CN 201280010675 A CN201280010675 A CN 201280010675A CN 103391891 B CN103391891 B CN 1033918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device
load
width
main rubber
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067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91891A (zh
Inventor
远周宏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dgest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918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918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918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9189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5/00Conveyors having endless load-conveying surfaces, i.e. belts and like continuous members, to which tractive effort is transmitted by means other than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of similar configuration
    • B65G15/08Conveyors having endless load-conveying surfaces, i.e. belts and like continuous members, to which tractive effort is transmitted by means other than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of similar configuration the load-carrying surface being formed by a concave or tubular belt, e.g. a belt forming a troug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5/00Conveyors having endless load-conveying surfaces, i.e. belts and like continuous members, to which tractive effort is transmitted by means other than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of similar configuration
    • B65G15/30Belts or like endless load-carriers
    • B65G15/32Belts or like endless load-carriers made of rubber or plastics
    • B65G15/34Belts or like endless load-carriers made of rubber or plastics with reinforcing layers, e.g. of fabric
    • B65G15/36Belts or like endless load-carriers made of rubber or plastics with reinforcing layers, e.g. of fabric the layers incorporating ropes, chains, or rolled steel sec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5/00Conveyors having endless load-conveying surfaces, i.e. belts and like continuous members, to which tractive effort is transmitted by means other than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of similar configuration
    • B65G15/30Belts or like endless load-carriers
    • B65G15/32Belts or like endless load-carriers made of rubber or plastics
    • B65G15/40Belts or like endless load-carriers made of rubber or plastics troughed or tubular; formed with joints facilitating trough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elt Conveyors (AREA)
  • Structure Of Belt Conveyors (AREA)
  • Rigid Pipes And Flexible Pip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输送带(2),其包括:沿带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主体橡胶(21);在带的宽度方向上配置并且埋设在主体橡胶(21)内的沿带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抗拉体(22);沿带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埋设在主体橡胶(21)中的位于主体橡胶(21)的顶表面和底表面中的每一个与抗拉体(22)之间的各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中的加强层(23)。加强层(23)包括沿带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在带的宽度方向上连续配置的织物构件(24)。在织物构件(24)中,在带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邻接的织物构件(24)具有彼此连接的侧端部(24a),以形成织物接合部(25)。织物接合部(25)位于主体橡胶(21)的两侧端的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并布置在主体橡胶(21)的中间部(21c)内,该中间部包括主体橡胶(21)的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

Description

输送带和管式输送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送带和管式输送机。本申请要求2011年2月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1-041558的优先权,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背景技术
从相关技术已知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中说明的输送带。该输送带包括:沿带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主体橡胶;沿带的宽度方向布置并埋设在主体橡胶内的沿带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抗拉体;以及沿带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埋设在主体橡胶的一部分中的连续帆布,该连续帆布位于抗拉体与主体橡胶的底表面之间。
在上述输送带中,通过包括连续帆布来提高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性。因而,当在带的宽度方向上将输送带绕成圈使得主体橡胶的两侧端部在铅直方向上的上侧彼此重叠以形成沿带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管状部时,能够抑制管状部中的主体橡胶的侧端部例如由于其自身的重力等而过度地弯曲。因此,能够抑制管状部变形而扁平化。为此原因,一般采用该类型的输送带,用于在管状部中容纳和运送待运送物的管式输送机。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3155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在近些年的管式输送机中,对输送带的管状部的大直径化的需求增加了,并且要求较宽的输送带以便应对该需求。
在如上所述的相关技术的输送带中,为了设计较宽的宽度,需要在带的宽度方向上具有大尺寸的宽的连续帆布。然而,为了应对如上所述的近年来输送带对宽的宽度的需求,需要特定的连续帆布,其具有比一般流通的连续帆布大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为了形成这样的连续帆布,要求特定规格的制造装置。为此原因,存在着制造成本升高的问题。
另外,代替包括连续帆布,也可以考虑通过以较厚的方式形成主体橡胶的构造来提高输送带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性。然而,在该情况中,由于带的重量增加了以及作用在输送带上的最大拉伸力增大了,所以例如需要增加抗拉体的外径等。因此,制造成本升高了。
考虑上述情况做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低成本形成具有宽的宽度的输送带。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前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以下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输送带包括主体橡胶,其沿所述输送带的长度方向延伸;多个抗拉体,其沿所述输送带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多个抗拉体沿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布置并且被埋设在所述主体橡胶内;以及加强层,其沿所述输送带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被埋设在所述主体橡胶内的位于所述抗拉体与所述主体橡胶的顶表面和底表面中的每一个之间的部分中的至少一个部分内。此外,所述输送带以如下方式在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绕成圈:所述主体橡胶的两侧端部在铅直方向上的上侧重叠以形成沿所述输送带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管状部,并且被运送物被容纳在所述管状部中。形成所述加强层,在所述加强层中,沿所述输送带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织物构件在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连续地设置。所述织物构件中的在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邻接的织物构件的侧端部彼此连接以形成织物接合部。此外,所述织物接合部被布置在所述主体橡胶的两侧端部的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并且所述织物接合部被布置在包括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在内的中间部。
此外,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管式输送机具输送带;以及带支撑装置,其具有在所述管状部的径向外侧围绕管轴线布置的多个支撑辊,所述带支撑装置通过使所述支撑辊从所述径向外侧与所述管状部接触来支撑所述管状部。
根据本发明的该方面,形成了加强层,在加强层中多个织物构件在带的宽度方向上布置。为此原因,即使当未使用一个宽的连续织物时,也能够通过多个织物构件形成宽的加强层,因而能够以低成本形成具有宽的宽度的输送带。
此外,由于织物接合部布置于主体橡胶的中间部,所以当输送带以管状形式绕成圈以形成管状部时,能够容易地以高精度维持管状部的形状。
也就是,例如织物接合部具有如下构造:在该构造中,在带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邻接的织物构件的侧端部重叠,或在该构造中,侧端部抵接。
在这些构造中,当织物接合部具有织物构件的侧端部重叠的构造时,织物接合部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性高于加强层的其它部分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性。
此外,当织物接合部具有织物构件的侧端部抵接的构造时,织物接合部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性低于其它部分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性。
如上所述,织物接合部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性不同于加强层的其它部分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性。为此原因,在输送带中,在由主体橡胶的布置有织物接合部的中间部形成的输送带的中间部中,形成了刚性变化部,该刚性变化部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性不同于输送带的其它部分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性的。
此外,如果刚性变化部形成于输送带的中间部,则当输送带以管状形式绕成圈时,易于在输送带的中间部中发生扭曲变形。
在输送带中,由于通过使主体橡胶的两侧端部在铅直方向上的上侧相互重叠来形成管状部,所以在管状部中,输送带的中间部位于铅直方向上的下侧。因此,可能导致由于输送带的自身重量和被运送物的重量引起的负载作用在输送带的中间部上。因而,通过使支撑辊从管状部的径向外侧与输送带的中间部接触,能够校正输送带的中间部中发生的扭曲变形,并且能够容易地以高精度维持管状部的形状。
相比之下,例如当织物接合部布置在主体橡胶的侧端部时,难以维持管状部的形状。
也就是,在输送带中,当输送带形成管状部时,由主体橡胶的侧端部形成的输送带的侧端部位于铅直方向上的上侧。因此,织物接合部布置在主体橡胶的侧端部,并且刚性变化部形成在输送带的侧端部。因而,例如当在输送带的侧端部发生扭曲变形等时,难以校正扭曲变形,并且管状部的形状可能扭曲变形。
此外,在输送带中,由于在带的宽度方向上布置了多个抗拉体,所以能够提高上述作用效果。
也就是,当多个抗拉体在带的宽度方向上布置时,通过抗拉体加强输送带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性的加强效果易于在输送带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各位置不同。因此,例如当织物接合部具有如下构造:在该构造中,织物构件的侧端部重叠并且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性增加了,并且织物接合部布置在输送带的由于抗拉体而产生的加强效果高的部分时,输送带的刚性变化部中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性极大地不同于输送带的其它部分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性。
在该情况中,当输送带以管状形式绕成圈以形成管状部时,在输送带的中间部中更易于发生扭曲变形。然而,在上述输送带中,如上所述,能够校正输送带的中间部中发生的扭曲变形。结果,能够容易地以高精度维持管状部的形状。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管式输送机中,所述主体橡胶的中间部可以是所述主体橡胶的位于两个中间部边界之间的部分,所述中间部边界在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两外侧距离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与所述主体橡胶的侧端部的在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的距离。
在该情况中,主体橡胶的中间部是主体橡胶的位于两中间部边界之间的部分,中间部边界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距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与主体像胶的侧端部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的距离。为此原因,通过使主体橡胶的两侧端部在铅直方向上的上侧相互重叠来形成管状部,能够将输送带的中间部可靠地定位在铅直方向上的下侧。结果,能够可靠地获得上述作用效果。
另外,主体橡胶的侧端部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等于主体橡胶中的从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到中间部边界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并且主体橡胶的侧端部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是主体橡胶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主体宽度W的1/7。在该情况中,在通过使主体橡胶的两侧端部相互重叠而形成的输送带的管状部中,从主体橡胶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到各中间部边界的围绕管轴线的中心角为60°。
如上所述,存在着如下情况:在输送带的管状部中,从主体橡胶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到各中间部边界的围绕管轴线的中心角为60°。在该情况中,当输送带被以管状形式绕成圈以形成管状部,并且主体橡胶的侧端部在铅直方向上的上侧彼此重叠时,设定了主体橡胶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布置在管轴线的正下方的基本姿势。因此,例如即使当输送带的管状部在弯曲的同时行进,由此管状部从基本姿势围绕管轴线以30°范围的中心角扭转时,输送带的中间部也能够连续地定位在铅直方向上的下侧。结果,能够获得上述作用效果。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输送带,能够以低成本形成具有宽的宽度的输送带。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管式输送机,能够以低成本增加管状部的直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管式输送机的总图。
[图2]是图1中示出的管式输送机中包括的带支撑装置和输送带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3]是图1中示出的管式输送机的从动筒侧的俯视图。
[图4]是图1中示出的管式输送机中包括的输送带的截面图。
[图5]是图2中示出的带支撑装置和输送带的主要部分中的一部分的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管式输送机。
如图1所示,管式输送机1包括:驱动筒3和从动筒4,它们围绕彼此平行的筒轴转动;无端带状输送带2,其在驱动筒3和从动筒4之间卷绕并且其一部分以管状形式绕成圈;以及带支撑装置10,其支撑输送带2中的以管状形式绕成圈的管状部2A。
驱动筒3和从动筒4的筒轴沿输送带2的带的宽度方向H延伸,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偏离。
在输送带2从从动筒4朝向驱动筒3行进并且表面面向铅直方向上方的运送侧和输送带2从驱动筒3朝向从动筒4行进并且表面面向铅直方向下方的返回侧这两侧上,输送带2被绕成圈。运送侧的输送带2中的管状部2A和返回侧的输送带2中的管状部2A的各管轴线O1彼此平行。此外,输送带2在驱动筒3和从动筒4中的每一个的前方平坦地展开并且围绕筒3和4中的每一个卷绕。
多个带支撑装置10以在管状部2A的管轴线O1的方向上相间隔地布置在驱动筒3和从动筒4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有的管支撑装置10经由沿管轴线O1的方向延伸的连接构件5彼此连接。带支撑装置10包括支撑框架11,支撑框架11的内部被分成上室11a和下室11b。运送侧的输送带2中的管状部2A通过各支撑框架11的上室11a。返回侧的输送带2中的管状部2A通过下室11b。
如图2所示,在上室11a和下室11b中的每一个中,在输送带2的管状部2A的径向外侧设置有:多个支撑辊13,其围绕管轴线O1布置;以及支撑板12,在支撑板12中,用于允许管状部2A通过的通过孔12a沿管轴线O1的方向贯通并且对支撑辊13进行支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带支撑装置10的下室11b具有与上室11a相同的构造,所以未示出下室11b。
通过孔12a与输送带2的管状部2A同轴地布置。
支撑板12的前表面和背表面中的每一个均与管轴线O1的方向交叉,并且支撑板12的外周缘被固定到支撑框架11。
在从管轴线O1的方向观察带支撑装置10的主视图中,支撑辊13沿着同一圆周布置在通过孔12a的内侧。支撑辊13的转动轴线O2围绕管轴线O1延伸。
此外,带支撑装置10具有如下构造:在该构造中,支撑辊13从径向外侧与管状部2A接触以支撑管状部2A。
如图3所示,在多个带支撑装置10中的位于最靠近从动筒4侧的位置处的带支撑装置10与从动筒4之间,布置有将平坦地展开的输送带2绕成圈的带绕圈装置6。随着输送带2从从动筒4朝向带支撑装置10侧前进,带绕圈装置6将输送带2的两侧端部2b朝向带的宽度方向H的内侧逐渐地弯曲以将输送带2逐渐绕成圈。此外,带绕圈装置6将输送带2引导至带支撑装置10的上室11a。
此外,在从动筒4的上方设置有用于将诸如颗粒物等的被运送物A投落到输送带2的表面上的料斗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送带2被完全绕成圈之前,料斗7将被运送物A投落到将由带绕圈装置6绕成圈的运送侧的输送带2的表面上。输送带2由带绕圈装置6绕成圈,因而被运送物A被包裹在输送带2内。
此外,如图1所示,在多个带支撑装置10中的位于最靠近驱动筒3侧的位置处的带支撑装置10与驱动筒3之间,布置有将被绕成圈的输送带2平坦地展开的带展开装置(未示出)。随着输送带2从带支撑装置10侧朝向驱动筒3前进,带展开装置将通过了位于最靠近驱动筒3侧的带支撑装置10的上室11a的运送侧的输送带2逐渐且平坦地展开。
此外,在驱动筒3侧设置有装载接收箱8,由运送侧的输送带2运送的被运送物A被输入到装载接收箱8内。
将说明管式输送机1中的输送带2的循环行进。
首先,如图3所示,平坦地展开的输送带2从下侧到上侧通过从动筒4,随着输送带2朝向带支撑装置10侧前进,输送带2被带绕圈装置6逐渐绕成圈。此时,在输送带2被完全绕成圈之前,被运送物A从料斗7投落到输送带2的表面上。
接下来,输送带2进入多个带支撑装置10中的位于最靠近从动筒4侧的位置处的带支撑装置10的上室11a,并且输送带2以管状形式绕成圈。因此,被运送物A被包裹在输送带2内,然后如图2所示,内部包裹有被运送物A的管状输送带2在维持管状的状态下通过各带支撑装置10的上室11a。
此外,如图1所示,通过了带支撑装置10中的位于最靠近驱动筒3侧的位置处的带支撑装置10的上室11a的输送带2随着输送带2朝向驱动筒3侧前进而被带展开装置逐渐地展开,然后将被运送物A输入到装载接收箱8内。
另外,从上侧到下侧通过了驱动筒3的返回侧的输送带2以管状形式绕成圈、通过各带支撑装置10的下室11b、被平坦地展开、返回至从动筒4,并且执行循环行进。即使在返回侧的输送带2中,通过采用与带绕圈装置6和带展开装置一样的构造,能够将输送带2绕成圈并接着将输送带2平坦地展开。
接下来,将说明如图4中示出的输送带2。
输送带2包括:主体橡胶21,其沿带的长度方向延伸;多个抗拉体22,其沿带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该多个抗拉体22沿带的宽度方向H布置并埋设在主体橡胶21内;以及加强层23,其沿带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埋设在主体橡胶21内。
主体橡胶21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主体宽度W例如等于或大于约2250mm。因此,输送带2的管状部2A的管径例如等于或大于约600mm。
抗拉体22例如由钢丝帘线等形成。多个抗拉体22以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相间隔的方式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近似整个区域布置在主体橡胶21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中。
加强层23提高了输送带2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弯曲刚性。加强层23位于主体橡胶21内,并且布置在位于埋设抗拉体22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与主体橡胶21的顶表面和底表面中的每一个之间的部分内。此外,加强层23相继地布置成延伸至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近似整个区域。两加强层23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尺寸和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位置相同。此外,加强层23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侧端缘比抗拉体22中的位于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最外侧位置的抗拉体22靠主体橡胶21的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内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层23被构造成使得沿带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织物构件24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连续地设置。
作为织物构件24,例如可以采用通过将合成纤维形成的经纱和纬纱相互编织形成的帘布片等。合成纤维的示例可以包括尼龙、聚酰胺、聚酯、芳族聚酰胺等。另外,可以用具有粘合性的覆盖橡胶(未示出)涂敷织物构件24。
加强层23由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布置的两个(多个)织物构件24形成,并且两个织物构件24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织物宽度相等。此外,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彼此邻接的两个织物构件24的侧端部24a彼此连接以形成织物接合部25。在本实施方式中,织物接合部25具有织物构件24的侧端部24a重叠的构造。此外,织物接合部25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接合宽度例如小于主体宽度W的1/7。
此外,织物接合部25布置在包括主体橡胶21的于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中央21a在内的中间部21c。中间部21c比分别形成输送带2的两侧端部2b的两侧端部21b靠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内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橡胶21的布置织物接合部25的中间部21c是主体橡胶2的位于从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中央21a向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两外侧去主体宽度W的1/7(图4中示出的尺寸W1=W×(1/7))的中间部边界21d之间的部分。
两加强层23上的各织物接合部25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相互偏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织物接合部25从主体橡胶21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中央21a向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两相反侧偏置。从主体橡胶21的在宽度方向H上的中央21a到织物接合部25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各距离相等。
此外,如图2所示,在输送带2中,运送侧的管状部2A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绕成圈使得主体橡胶21的两侧端部21b在铅直方向上的上侧重叠,并且沿带的长度方向延伸,被运送物容纳在管状部2A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铅直方向上的上侧重叠的主体橡胶21的侧端部21b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尺寸W1是主体宽度W的1/7,并且等于从主体橡胶21的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中央21a到两中间部边界21d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距离W1。
根据本实施方式,主体橡胶21的侧端部21b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尺寸W1等于从主体橡胶21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中央21a到两中间部边界21d的距离W1,并且主体橡胶21的侧端部21b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尺寸W1被设定为主体宽度W的1/7。在这种情况中,在通过使主体橡胶21的两侧端部21b相互重叠而形成的输送带2的管状部2A中,从主体橡胶21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中央21a到中间部边界21d的围绕管轴线O1的中心角θ1为60°。
接下来,将说明输送带2的作用。
如图5所示,在输送带2中,织物接合部25具有如下构造:在该构造中,织物构件24的侧端部24a重叠。为此原因,织物接合部25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弯曲刚性比加强部23的其它部分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弯曲刚性高。
织物接合部25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弯曲刚性不同于加强层23的其它部分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弯曲刚性。为此原因,在输送带2中,在由主体橡胶21的布置有织物接合部25的中间部21c形成的输送带2的中间部2c中,形成了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弯曲刚性不同于输送带2的其它部分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弯曲刚性的刚性变化部2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刚性变化部26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弯曲刚性高于其它部分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弯曲刚性。
此外,如果刚性变化部26形成于输送带2的中间部2c,则当输送带2以管状形式绕成圈时,在输送带2的中间部2c易于发生扭曲变形。
如图2所示,在输送带2中,通过将主体橡胶21的两侧端部21b在铅直方向上的上侧重叠而形成管状部2A。因而,在管状部2A中,输送带2的中间部2c位于铅直方向上的下侧。因此,例如可能导致由输送带2的自身重量和被运送物A的重量引起的负载作用在输送带2的中间部2c上。为此原因,通过使支撑辊13从管状部2A的径向外侧与输送带2的中间部2c接触,能够校正在输送带2的中间部2c中发生的扭曲变形。结果,能够容易地以高精度维持管状部2A的形状。
相比之下,例如当织物接合部25布置于主体橡胶21的侧端部21b时,难以维持管状部2A的形状。
也就是,在输送带2中,当输送带2的一部分形成为管状部2A时,由主体橡胶21的侧端部21b形成的输送带2的侧端部2b位于铅直方向上的上侧。因此,织物接合部25布置于主体橡胶21的侧端部21b,并且刚性变化部26形成于输送带2的侧端部2b。因此,例如当在输送带2的侧端部2b中发生扭曲变形时,难以校正该扭曲变形,并且管状部2A的形状可能被扭曲变形。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输送带2,形成加强层23,在加强层23中沿着带的宽度方向H布置的多个织物构件24。为此原因,即使没有使用宽的连续织物,也能够通过多个织物构件24来形成宽的加强层23。结果,能够以低成本形成具有宽的宽度的输送带2。
此外,织物接合部25布置于主体橡胶21的中间部21c。为此原因,当输送带2的一部分以管状形式绕成圈以形成管状部2A时,能够容易地以高精度维持管状部2A的形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加强层23的各个织物接合部25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相互偏离。为此原因,与织物接合部25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位置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输送带2的刚性变化部26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弯曲刚性极大地不同于输送带2的其它部分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弯曲刚性。因而,能够抑制在输送带2的中间部2c中发生扭曲变形。
此外,在输送带2中,由于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布置了多个抗拉体22,所以能够提高上述作用效果。
也就是,当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布置多个抗拉体22时,通过抗拉体22加强输送带2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弯曲刚性的加强效果易于在输送带2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各位置而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抗拉体22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相间隔地布置。为此原因,在输送带2的布置有抗拉体22的部分中,利用抗拉体22获得了加强效果。然而,在位于带的宽度方向H上彼此相邻的抗拉体22之间的部分中,未利用抗拉体22获得加强效果。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织物接合部25具有如下构造:在该构造中,织物构件24的侧端部24a重叠,并且提高了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弯曲刚性。在这种情况中,当织物接合部25布置在输送带2中的利用抗拉体22实现的加强效果高的部分中时,输送带2的刚性变化部26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弯曲刚性极大地不同于输送带2的其它部分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弯曲刚性。
在上述情况中,当输送带2的一部分以管状形式绕成圈以形成管状部2A时,在输送带2的中间部2c中更易于发生扭曲变形。然而,在输送带2中,如上所述,由于能够校正输送带2的中间部2c中发生的扭曲变形,所以能够容易地以高精度维持管状部2A的形状。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管式输送机1,由于包括了输送带2,所以能够以低成本增加管状部2A的直径。
此外,主体橡胶21的中间部21c是主体橡胶21中的位于从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中央21a向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两外侧去等于主体橡胶21的侧端部21b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尺寸的距离的中间部边界21d之间的部分。为此原因,通过使主体橡胶21的侧端部21b在铅直方向上的外侧相互重叠来形成管状部2A,能够使输送带2的中间部2c可靠地位于铅直方向上的下侧。结果,能够可靠地实现上述作用效果。
此外,如图2所示,在输送带2的管状部2A中,从主体橡胶21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中央21a到各中间部边界21d的围绕管轴线O1的中心角θ1为60°。在该情况中,当输送带2的一部分以管状形式绕成圈以形成管状部2A并且主体橡胶21的侧端部21b在铅直方向上的上侧重叠时,如图5所示,设定如下的基本姿势:在该基本姿势中,主体橡胶21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中央21a布置于管轴线O1的正下方。因而,例如即使当输送带2的管状部2A在弯曲的同时行进从而管状部2A从基本姿势围绕管轴线O1以30°范围(图5中示出的中心角θ2的范围)内的中心角扭转时,输送带2的中间部2c也能够连续地位于铅直方向上的下侧。结果,能够获得上述作用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增加各种变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两加强层23中的各织物接合部25呈现为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偏离,但是不限于此,织物接合部25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位置可以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中,织物接合部25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位置优选地是主体橡胶21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中央21a。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织物接合部25呈现为织物构件24的侧端部24a重叠的构造,但是不限于此,例如织物接合部25可以具有织物构件24的侧端部24a抵接的构造。
在这种情况中,织物接合部25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弯曲刚性低于其它部分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弯曲刚性,并且输送带2的刚性变化部26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弯曲刚性低于输送带2的其它部分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弯曲刚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主体橡胶21的侧端部21b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尺寸呈现为主体宽度W的1/7,但是不限于此,作为主体橡胶21的侧端部21b,大于上述主体宽度W的1/7的部分和大于上述主体宽度W的1/7的部分可以重叠。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主体橡胶21的中间部21c呈现为主体橡胶21中的位于从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中央21a向带的宽度方向H两外侧去等于主体橡胶21的侧端部21b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尺寸的中间部边界21d之间的部分,但是构造不限于此。也就是,主体橡胶21的中间部21c可以在主体橡胶21内位于侧端部21b的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内侧并且可以包括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中央21a,织物接合部25可以布置在主体橡胶21的中间部21c上。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织物构件24的织物宽度呈现为相等,但是构造不限于此。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加强层23呈现为由两个织物构件24形成,但是加强层23可以由三个或更多的织物构件24形成。在这种情况中,虽然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形成了多个织物接合部25,但是也可以采用所有织物接合部25均设置于主体橡胶21的中间部21c的构造。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加强层23被构造成使得在主体橡胶21中、被布置在位于厚度方向中央部与主体橡胶21的顶表面和底表面中的每一个之间的各部分中的加强层23的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尺寸和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的位置这两者呈现为相同,但是它们可以彼此不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加强层23呈现为在主体橡胶21中的位于厚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与主体橡胶21的顶表面和底表面中的每一个之间的每部分中布置一层,但是加强层23可以埋设在这些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中。
此外,虽然输送带2呈现为在返回侧绕成圈,但是输送带2可以在返回侧上不绕成圈。也就是,如果输送带2具有如下构造:在该构造中,输送带2在带的宽度方向H上绕成圈使得主体橡胶21的侧端部21b在铅直方向上的上侧重叠以形成沿带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管状部2A,并且被运送物A被容纳在管状部2A中,则可以对输送带2进行适当的改变。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能够以低成本形成具有宽的宽度的根据本发明的输送带,并且能够以低成本增加管状部的直径。
另外,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用已知组成部件来取代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组成部件,并且可以将上述变型例适当地组合。
附图标记列表
1管式输送机
2输送带
2A管状部
10支撑装置
13支撑辊
21主体橡胶
21a主体橡胶的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
21b主体橡胶的侧端部
21c主体橡胶的中间部
21d中间部边界
22抗拉体
23加强层
24织物构件
24a织物构件的侧端部
25织物接合部
A被运送物
H带的宽度方向
O1管轴线
W主体宽度

Claims (4)

1.一种输送带,其包括:
主体橡胶,其沿所述输送带的长度方向延伸;
多个抗拉体,其沿所述输送带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多个抗拉体沿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布置并且被埋设在所述主体橡胶内;以及
加强层,其沿所述输送带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被埋设在所述主体橡胶内的位于所述抗拉体与所述主体橡胶的顶表面和底表面中的每一个之间的部分内,
其中,所述输送带以如下方式在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绕成圈:所述主体橡胶的两侧端部在铅直方向上的上侧重叠以形成沿所述输送带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管状部,并且被运送物被容纳在所述管状部中,
形成所述加强层,在所述加强层中,沿所述输送带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织物构件在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连续地设置,
所述织物构件中的在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邻接的织物构件的侧端部彼此连接以形成织物接合部,并且
所述织物接合部被布置在所述主体橡胶的两侧端部的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并且所述织物接合部被在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互相偏离地上下布置于在将所述主体橡胶在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绕成圈的情况下成为非重叠部分的部分中的包括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在内的中间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
以如下方式配置所述织物接合部:从所述主体橡胶的在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向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的相反侧配置所述织物接合部,从所述主体橡胶的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到两个所述织物接合部的在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各距离相等。
3.一种管式输送机,其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带;以及
带支撑装置,其具有在所述管状部的径向外侧围绕管轴线布置的多个支撑辊,所述带支撑装置通过使所述支撑辊从所述径向外侧与所述管状部接触来支撑所述管状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式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橡胶的中间部是所述主体橡胶的位于两个中间部边界之间的部分,所述中间部边界在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两外侧距离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与所述主体橡胶的侧端部的在所述输送带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的距离。
CN201280010675.3A 2011-02-28 2012-02-23 输送带和管式输送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918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41558A JP5779364B2 (ja) 2011-02-28 2011-02-28 コンベヤベルトおよびパイプコンベヤ
JP2011-041558 2011-02-28
PCT/JP2012/054395 WO2012117932A1 (ja) 2011-02-28 2012-02-23 コンベヤベルトおよびパイプコンベ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91891A CN103391891A (zh) 2013-11-13
CN103391891B true CN103391891B (zh) 2016-04-27

Family

ID=467578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0675.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91891B (zh) 2011-02-28 2012-02-23 输送带和管式输送机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844710B2 (zh)
EP (1) EP2682355B1 (zh)
JP (1) JP5779364B2 (zh)
CN (1) CN103391891B (zh)
AU (1) AU2012224230B2 (zh)
WO (1) WO201211793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1052697A1 (de) * 2011-08-12 2013-02-14 ThyssenKrupp Fördertechnik GmbH Fördergurtanlage
DE202014010433U1 (de) * 2014-07-02 2015-07-27 Meri Environmental Solutions Gmbh Förderanlage zum Fördern von Fördergut
EP3259215A1 (en) * 2015-02-16 2017-12-27 Sandvik Intellectual Property AB Transport unit, material transfer structure, material transfer unit, mobile haulage arrangement method
DE102016203002A1 (de) * 2016-02-25 2017-08-31 Thyssenkrupp Ag Förderanlage zum Fördern von Fördergut
DE102018117007B4 (de) * 2018-07-13 2022-09-08 Fritsch Bakery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Einrichtung zur Förderung von Teig entlang einer Förderstrecke
CN109230760A (zh) * 2018-09-17 2019-01-18 德清捷富凯纸品包装有限公司 用于传送细长纸板的装置
DE102019208488A1 (de) * 2019-06-12 2020-12-17 Thyssenkrupp Ag Tragrollen für Fördergurtanlage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6206749U (zh) * 1986-09-05 1987-11-18 岡崎春雄 防止筒式带输送机中柔性筒式带扭转的装置
CN101674991A (zh) * 2007-03-08 2010-03-17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管式输送带的变形状态检测装置
CN101932516A (zh) * 2007-11-30 2010-12-29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管式输送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723796A (en) * 1951-01-27 1955-02-09 Wilke Richar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conveyor belts
DE1444549A1 (de) * 1962-12-11 1968-12-12 Pierre Baranger OElhaltige Emulsionen 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AU407754B2 (en) * 1965-11-22 1970-11-12 Dunlop Rubber Australia Limited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belting
JPS465463Y1 (zh) * 1966-01-31 1971-02-25
JPS59173612U (ja) * 1983-05-10 1984-11-20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ベヤベルト
BR8807855A (pt) * 1987-12-18 1990-11-13 Lennart Tingskog Correia transportadora de material elastico e transortador de correia
SE466597B (sv) * 1990-12-28 1992-03-09 Lennart Tingskog Transportband
DE4212824C1 (zh) * 1992-04-16 1993-08-12 Conrad Scholtz Gmbh, 2000 Hamburg, De
JPH08258932A (ja) * 1995-03-23 1996-10-08 Bando Chem Ind Ltd パイプコンベヤベルト
JPH09315534A (ja) * 1996-05-31 1997-12-09 Bridgestone Corp パイプコンベアベルト
FR2761352B1 (fr) * 1997-03-25 1999-05-28 Sfbt Societe Francaise De Band Bande transporteuse souple et convoyeur en faisant application
JP4392480B2 (ja) * 1999-09-07 2010-01-0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パイプコンベア用ベルト
US6540069B2 (en) * 2000-04-12 2003-04-01 Imperial Technologies, Inc Foldable belt with internal cables
JP4363540B2 (ja) 2000-10-03 2009-11-11 オークラ輸送機株式会社 カーブベルトコンベヤ用搬送ベルトの接続方法およびカーブベルトコンベヤ用搬送ベルト
JP4602531B2 (ja) * 2000-11-09 2010-12-22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コンベヤベルト及びこのコンベヤベルトの接合方法
JP4079701B2 (ja) * 2002-06-25 2008-04-2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コンベヤべルトの構造
CA2714955C (en) * 2009-10-09 2013-12-31 Veyance Technologies, Inc. Conveyor belt with varying flexibility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of sam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6206749U (zh) * 1986-09-05 1987-11-18 岡崎春雄 防止筒式带输送机中柔性筒式带扭转的装置
CN101674991A (zh) * 2007-03-08 2010-03-17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管式输送带的变形状态检测装置
CN101932516A (zh) * 2007-11-30 2010-12-29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管式输送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334013A1 (en) 2013-12-19
AU2012224230B2 (en) 2015-11-19
AU2012224230A1 (en) 2013-09-19
JP2012176841A (ja) 2012-09-13
WO2012117932A1 (ja) 2012-09-07
EP2682355B1 (en) 2019-11-20
JP5779364B2 (ja) 2015-09-16
US8844710B2 (en) 2014-09-30
CN103391891A (zh) 2013-11-13
EP2682355A4 (en) 2017-11-01
EP2682355A1 (en) 2014-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91891B (zh) 输送带和管式输送机
EP1939901A3 (en) Multilayer aligned-winding coil
JP2009051664A (ja) コンベヤベルトを介して商品を搬送する搬送装置
US20140346271A1 (en) Bobbin unwinding device of filament winding device
CN109789983A (zh) 绕线装置
US10689805B2 (en) Printer and curl straightening method
JP7026617B2 (ja) 編まれた反射テキスタイルスリーブおよび構築の方法
US20130161431A1 (en) Compact Machine for Unwinding Multiple Strands of Material
CN105008215A (zh) 履带
US20150144852A1 (en) Lift assembly with tapered drums
JP2009274797A (ja) コンベヤベルト
JP2021070547A (ja) ベルト支持装置およびベルトコンベア
US9764678B1 (en) Triaxially braided strap and methods for braiding triaxially braided strap
WO2013183589A1 (ja) マリンホース
US8869974B2 (en) Spliceless belt
JP3296775B2 (ja) メッシュベルトを用いたワーク搬送用ベルト
CN107000936A (zh) 具有横条花纹区域和人字形花纹区域的传送带
JP3666747B2 (ja) コンベヤ装置
US10053169B2 (en) Crawler
JP5170883B2 (ja) 可撓管の敷設装置
JP3967256B2 (ja) 金属線条体反り方向性調整方法及び装置
CN109641724A (zh) 移动步道、自动扶梯或升降梯的能够承受高负荷的传动链条所用的链节
CN212365548U (zh) 一种柔性复合电缆
JP2001072220A (ja) パイプコンベア用ベルト
CN101858003B (zh) 试样整经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