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组装电梯,使相邻轿厢导轨的衔接处与轿厢导轨支架位于不同水平面内,同时使相邻对重导轨的衔接处与对重导轨支架位于不同的水平面内,便于轿厢导轨以及对重导轨的连接,提高轿厢导轨和对重导轨的稳定性,同时,在每个框架井道单元中安装加强筋,确保整个框架结构单元的强度和稳固性,提高电梯运行的安全性以及舒适性。
一种预组装电梯,包括上下叠置固定的若干框架井道单元,还设有多个轿厢导轨支架以及安装在这些轿厢导轨支架上的两条轿厢导轨,其中各轿厢导轨支架安装在对应高度的框架井道单元上,每条轿厢导轨由沿竖直方向依次衔接的若干单元段组成,相邻单元段的衔接处在竖直方向上与最临近的轿厢导轨支架之间具有高度差;
每个框架井道单元包括若干根立柱,所有立柱的顶部以及底部通过水平梁依次固定连接,每根水平梁与相连的立柱之间设有加强筋。
根据建筑物的层高设计框架井道单元的尺寸,每个框架井道单元上设置多个轿厢导轨支架,安装时,各个框架井道单元上的轿厢导轨支架上下对正,每条轿厢导轨的若干单元段之间相互衔接,构成轿厢导轨,安装时,由于相邻单元段的衔接处在竖直方向上与最临近的轿厢导轨支架之间具有高度差,使相邻单元段之间的连接更容易操作,易于增加轿厢导轨连接的稳固性。
在水平梁与立柱的连接部位设置加强筋,能够增加水平梁与立柱之间的连接强度,使水平梁与立柱之间不易产生相对位移,在遭遇强烈外力冲击下,通过选择合适的加强筋尺寸以及加强筋数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水平梁与立柱的扭曲变形,避免水平梁与立柱连接部位的断裂。
作为优选,每条轿厢导轨的相邻单元段的衔接处在竖直方向上与最临近的轿厢导轨支架之间的高度差为50~5000mm。
进一步优选,每条轿厢导轨的相邻单元段的衔接处在竖直方向上与最临近的轿厢导轨支架的距离为200~2000mm。
作为优选,每条轿厢导轨的相邻单元段的衔接处在竖直方向上与最临近的框架井道单元上端面具有高度差。
相邻两个框架井道单元进行对接时的连接处,与相邻单元段的衔接处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使连接操作更容易,同时,拼接完成后,相邻单元段的连接处与相邻框架井道单元的连接处在竖直方向上间隔排列,不会在同一水平面上全部为连接处,能够增加整体的强度。
进一步优选,每条轿厢导轨的相邻单元段的衔接处在竖直方向上与最临近的框架井道单元上端面具有50~5000mm的高度差。
最优选,每条轿厢导轨的相邻单元段的衔接处在竖直方向上与最临近的框架井道单元上端面具有200~2000mm的高度差。
作为优选,还设有多个对重导轨支架以及安装在这些对重导轨支架上的两条对重导轨,其中各对重导轨支架安装在对应高度的框架井道单元上,每条对重导轨由沿竖直方向依次衔接的若干单元节组成,相邻单元节的衔接处在竖直方向上与最临近的对重导轨支架之间具有高度差。
每个框架井道单元上设置多个对重导轨支架,安装时,各个框架井道单元上的对重导轨支架上下对正,每条对重导轨的若干单元节之间相互衔接,构成对重导轨,安装时,相邻单元节的衔接处在竖直方向上与最临近的对重导轨支架之间具有高度差,使相邻单元节之间的连接更容易进行,增加对重导轨连接的牢固性。
本发明中的轿厢导轨支架和对重导轨支架沿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较小,计算与轿厢导轨支架和对重导轨支架与其他部件的距离时,以轿厢导轨支架和对重导轨支架的上端面作为基准。
进一步优选,每条对重导轨的相邻单元节的衔接处在竖直方向上与最临近的对重导轨支架之间的高度差为50~5000mm。
最优选,每条对重导轨的相邻单元节的衔接处在竖直方向上与最临近的对重导轨支架的距离为200~2000mm。
作为优选,每条对重导轨的相邻单元节的衔接处在竖直方向上与最临近的框架井道单元上端面具有高度差。
相邻单元节的衔接处与相邻两个框架井道单元的连接处不在同一水平面上,连接完成后,相邻单元节的连接处与相邻框架井道单元的连接处在竖直方向上间隔排列,不会在同一水平面上全部为连接处,能够增加整体的强度。
进一步优选,每条对重导轨的相邻单元节的衔接处在竖直方向上与最临近的框架井道单元上端面具有50~5000mm的高度差。
最优选,每条对重导轨的相邻单元节的衔接处在竖直方向上与最临近的框架井道单元上端面具有200~2000mm的高度差。
相邻单元段的衔接处、相邻单元节的衔接处以及相邻框架井道单元的连接处不同时位于同一高度处,在遭遇外力时,能够避免在同一水平面上全部为连接处,严重影响整体框架井道的强度。
为了便于每个框架井道单元的运输,每条轿厢导轨的单元段和每条对重导轨的单元节伸出相应框架井道单元的长度不易过长,也即相邻单元段的衔接处与相邻框架井道单元的连接处的高度差不易过大,相邻单元节的衔接处和相邻框架井道单元的连接处的高度差不易过大。
作为优选,每条轿厢导轨的相邻单元段的衔接处通过第一连接板相互对正固定,每条对重导轨的相邻单元节的衔接处通过第二连接板相互对正固定。
第一连接板设置在轿厢导轨背向轿厢的一侧,用于增加相邻单元段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同时,不影响轿厢沿轿厢导轨滑动的平稳性;同理,第二连接板设置在对重导轨背向对重的一侧,用于增加相邻单元节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同时,不影响对重沿对重导轨滑动的平稳性。
作为优选,每一框架井道单元中,用于安装同一轿厢导轨的单元段的轿厢导轨支架至少为两个。每一框架井道单元中,用于安装同一对重导轨的单元节的对重导轨支架至少为两个。
安装同一轿厢导轨的单元段的轿厢导轨支架沿竖直方向均匀排列,保证每一单元段在运输过程中不易晃动和变形;同理,安装同一对重导轨的单元节的对重导轨支架沿竖直方向均匀排列,保证每一单元节在运输过程中不易晃动和变形。
作为优选,所有对重导轨支架分为两组,两条对重导轨分别安装在对应的一组对重导轨支架上。所述对重导轨支架为固定在各框架井道单元中的水平托杆,所有水平托杆两两成对布置,同属一对的水平托杆处在同一水平面,不同对的水平托杆上下对正布置。
对重导轨支架安装在每对水平托杆相对的一侧,对重在成对的两水平托杆之间做升降运动。
作为优选,所有的轿厢导轨支架分为两组,两条轿厢导轨分别安装在对应的一组轿厢导轨支架上,其中第一组中的各个轿厢导轨支架为沿竖直方向依次布置的多根横梁,每对水平托杆上对应地架设一根横梁,第二组中的各个轿厢导轨支架为沿竖直方向依次布置的多个安装板,每个安装板固定在对应高度的框架井道单元上。
每个框架井道单元中沿竖直方向至少布置有两个安装板,以保证运输过程中相应的轿厢导轨的单元段的稳固性。
作为优选,相邻的两个框架井道单元中,所有立柱两两成对的上下对正,其中下层框架井道单元的立柱顶端带有榫头,上层框架井道单元的立柱底端带有相应的榫头容置槽。
榫头具有适当的高度,相邻的两个框架井道单元连接时,将下层框架井道单元的榫头插入上层框架井道单元的榫头容置槽中,保证所有立柱上下对正。
为了保证相邻的两个框架井道单元的连接稳定性,优选地,所述榫头以及榫头容置槽的侧壁均开设有锁定螺孔。榫头置入榫头容置槽中后,榫头和榫头容置槽侧壁的锁定螺孔相互对正,在相互对正的锁定螺孔中穿设螺栓进行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榫头的顶部带有梯台形的引导部。便于将榫头插入榫头容置槽内。
作为优选,所有立柱以及水平梁分别为方钢或槽钢。即立柱可以为方钢或槽钢,水平梁可以独立地为方钢或槽钢。
作为优选,相邻的两个框架井道单元中,位置紧邻的水平梁通过螺栓相互固定。通过螺栓相互固定,施工过程更易进行。
作为优选,每个框架井道单元包括四根矩形分布的立柱,四根立柱的顶部之间通过四根水平梁依次固定,四根立柱的底部之间通过另外四根水平梁依次固定连接。
所述加强筋为三角板。三角板的两个直角边分别与相邻的立柱和水平梁焊接固定。
为了在保证强度的同时,节省材料,优选地,每根水平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对应立柱的侧壁,且每端的加强筋为平行布置的两个。
作为优选,至少一个框架井道单元中的立柱上安装有斜支撑,所述斜支撑的一端通过螺栓与立柱连接,另一端带有用于连接支撑墙体的连接件。
斜支撑用于增加框架井道单元的强度,在出现强烈外力侵袭时,斜支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立柱的变形。
作为优选,其中至少一个框架井道单元带有层门,在层门的底沿设有用于连接建筑物门洞的廊桥,所述廊桥包括支撑框架、铺设在支撑框架上的衬板、以及浇铸在衬板顶面的混凝土层。
各框架井道单元依次上下叠置构成电梯的整体钢结构井道,整体钢结构井道设有与建筑物门洞相互对应的层门,依据建筑物的层高不同,层门所处的高度亦有不同,例如建筑物层高6m,框架井道单元的高度为3m,则相邻两个框架井道单元中,仅其中一个设置层门即可。
在层门的底沿和建筑物门洞之间设置供人行走的廊桥,由于廊桥的表面为混凝土层,相对现有技术中的钢板来说,能够有效减少行走时的噪音,且整个廊桥结构更加稳固,安全性能更好。
安装的时候,在层门的底沿和建筑物门洞的底沿之间固定支撑框架,然后在支撑框架上铺设衬板,最后,在衬板的表面浇筑混凝土,完成廊桥的施工。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框架包括:
搭设在框架井道单元与建筑物门洞之间的至少两根横梁;
连接在相邻两根横梁之间的至少两根纵梁,整个支撑框架通过各横梁以及纵梁划分为若干矩形区域;
连接在各矩形区域中的斜梁。
横梁和纵梁相互垂直,在横梁和纵梁形成的矩形区域中设置斜梁,用于增加支撑框架的强度。
横梁、纵梁以及斜梁的数量以及规格可以依据廊桥的表面积进行选择,保证足够的强度需求。
作为优选,每个矩形区域中的斜梁为两根,分别连接在矩形区域的两组对角之间。
连接在两组对角之间的每根斜梁与矩形区域的横梁和纵梁形成三角形,最大程度地实现矩形区域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每个矩形区域的四角设有连接板,所述斜梁的两端固定在对应的连接板上。
矩形区域的四角的连接板都与相应的横梁和纵梁焊接固定,连接板便于实现斜梁与横梁和纵梁的连接,同时,连接板与斜梁的连接部位重叠面积较大,保证连接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混凝土层的顶面为斜面,该斜面由建筑物门洞侧倾斜向上延伸至预组装电梯侧。
混凝土层的顶面具有预定的仰角,电梯长时间使用后,由于地质结构的原因,预组装电梯出现沉降,即廊桥与预组装电梯相连接的一侧高度有所降低,由于预先留有仰角,能够保证廊桥的混凝土层的顶面倾斜角度不会过大。
斜面的倾斜角度可以依据建筑物所在地质结构的不同进行选择,保证在电梯的使用期限内,廊桥的混凝土层的顶面能够处在合适的倾斜角度范围内。优选地,所述混凝土层的顶面的高度差为20~50mm。
作为优选,所有框架井道单元与建筑物门洞之间还设有用于封闭所有廊桥的隔板。
框架井道单元与建筑物门洞之间利用隔板形成一个封闭空间,所有廊桥位于该封闭空间内,使廊桥结构免受外界因素(例如阳光、雨水)的破坏,同时,也使乘客在由预组装电梯进入建筑物的过程中,体验更好。
为了增加预组装电梯与建筑物之间封闭空间的透光性,优选地,所述隔板上开设有若干采光窗。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框架中的横梁一端与对应的立柱通过螺栓连接,另一端通过膨胀螺钉或预埋件与建筑门洞侧相连。
本发明预组装电梯,增加了电梯导轨固定的稳定性,提高了电梯运行的舒适感,通过在立柱和水平梁的连接部位增设合适数量的加强筋,能够增加钢结构井道的整体强度,保证预组装电梯的安全性,符合国家标准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并满足GB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对风载荷作用下的位移的要求以及6级地震要求,同时,为预组装电梯增加了结构稳固的廊桥结构,乘客在廊桥上行走时噪音小,改善用户体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预组装电梯做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预组装电梯,包括上下叠置固定的若干框架井道单元1,还设有多个轿厢导轨支架以及安装在这些轿厢导轨支架上的两条轿厢导轨3,其中各轿厢导轨支架安装在对应高度的框架井道单元1上,每条轿厢导轨3由沿竖直方向依次衔接的若干单元段组成,相邻单元段的衔接处在竖直方向上与最临近的轿厢导轨支架的距离为200mm(即图2、图3中的高度H为200mm)。
设有多个对重导轨支架(对重导轨支架与轿厢导轨支架位于同一高度处)以及安装在这些对重导轨支架上的两条对重导轨2,其中各对重导轨支架安装在对应高度的框架井道单元1上,每条对重导轨2由沿竖直方向依次衔接的若干单元节组成,相邻单元节的衔接处在竖直方向上与最临近的对重导轨支架的距离为200mm。
相邻单元段的衔接处和相邻单元节的衔接处位于同一高度,且相邻单元段的衔接处(即相邻单元节的衔接处)在竖直方向上与最临近的框架井道单元1上端面具有200mm的高度差(即图2和图3中的高度H为200mm,对重导轨支架与轿厢导轨支架的上端面与最临近的框架井道单元1上端面平齐)。
相邻单元段的衔接处通过第一连接板相互对正固定,相邻单元节的衔接处通过第二连接板相互对正固定。
基于竖直方向上空间位置的不同,各框架井道单元1的结构设置略有不同。
图1中的B指示顶层的框架井道单元1,如图2所示,顶层的框架井道单元1中预留用于放置主机5等驱动轿厢升降的设备(如图5所示),在这部分预留空间中,不再设置轿厢导轨3和对重导轨2,在顶层的框架井道单元1中,用于安装同一轿厢导轨3的单元段的轿厢导轨支架和用于安装同一对重导轨2的单元节的对重导轨支架分别设置四个。
图1中的D指示底层的框架井道单元1,如图4所示,底层的框架井道单元1中,在底部设置放置缓冲器等设备的空间,轿厢导轨3和对重导轨2的底端与相应的轿厢导轨支架和对重导轨支架固定连接,不再预留与框架井道单元1底端的高度差,用于安装同一轿厢导轨3的单元段的轿厢导轨支架和用于安装同一对重导轨2的单元节的对重导轨支架分别设置十个。
图1中的C指示底层的框架井道单元1,如图3所示,中间层的框架井道单元1中,用于安装同一轿厢导轨3的单元段的轿厢导轨支架和用于安装同一对重导轨2的单元节的对重导轨支架分别设置四个。
图1、图2、图3、图4中仅示意轿厢导轨与对重导轨的安装位置,不涉及轿厢导轨3与轿厢导轨支架以及对重导轨2和对重导轨支架的安装细节,轿厢导轨支架和对重导轨支架位于同一高度处,图1、图2、图3、图4中箭头E分别指示一个轿厢导轨支架(即一个对重导轨支架)的安装位置。
如图6所示,所有对重导轨支架分为两组,两条对重导轨2分别安装在对应的一组对重导轨支架上,对重导轨支架为固定在各框架井道单元1中的水平托杆7,所有水平托杆7两两成对布置,同属一对的水平托杆7处在同一水平面,不同对的水平托杆7上下对正布置,对重6布置在两条对重导轨2之间,沿竖直方向做升降运动。
所有的轿厢导轨支架分为两组,两条轿厢导轨3分别安装在对应的一组轿厢导轨支架上,其中第一组中的各个轿厢导轨支架为沿竖直方向依次布置的多根横梁41,每对水平托杆7上对应地架设一根横梁41,第二组中的各个轿厢导轨支架为沿竖直方向依次布置的多个安装板42,每个安装板42固定在对应高度的框架井道单元1上。
如图7、图8、图9所示,每个框架井道单元包括若干根立柱9,所有立柱9的顶部以及底部通过水平梁10依次固定连接,每根水平梁10与相连的立柱9之间设有加强筋8。
每个框架井道单元包括四根矩形分布的立柱9,四根立柱9的顶部之间通过四根水平梁10依次固定,四根立柱9的底部之间通过另外四根水平梁10依次固定连接。立柱9以及水平梁10之间的固定连接均为焊接。
每个框架井道单元的立柱9之间可以设置适当数量的加强杆11,增加框架井道单元的连接强度。加强杆11采用方钢。
立柱9采用方钢,水平梁10采用槽钢,相邻两个框架连接时,两个槽钢背对背(即槽口方向相互背离),两个槽钢上开设有位置相对应的螺孔,通过螺栓固定两个槽钢的位置。
水平梁10的槽口中还设置有筋板12,筋板12用于连接玻璃装饰板。
相邻的两个框架井道单元中,所有立柱9两两成对的上下对正,其中下层框架井道单元的立柱9顶端带有榫头,榫头的顶部带有梯台形的引导部,上层框架井道单元的立柱9底端带有相应的榫头容置槽,榫头以及榫头容置槽的侧壁均开设有锁定螺孔。
安装时,将下层框架井道单元的榫头插入上层框架井道单元的榫头容置槽中后,在相互对正的锁定螺孔中穿设螺栓进行固定。
如图8、图10所示,加强筋8为三角板,每根水平梁1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对应立柱9的侧壁,且每端的加强筋8为平行布置的两个。
如图7所示,预组装电梯的其中一个框架井道单元中的立柱9上安装有斜支撑13,斜支撑13的一端通过螺栓与立柱9连接,另一端带有用于连接支撑墙体(建筑承重墙)的连接件。
斜支撑13可以采用圆钢、方钢、工字钢或者槽钢,承重墙中的设有预埋件,斜支撑13通过连接件(例如螺栓)与预埋件连接。
如图11、图12所示,每个框架井道单元带有层门,在层门的底沿设有与建筑物门洞相连接的廊桥20,廊桥20包括支撑框架、铺设在支撑框架上的衬板14、以及浇铸在衬板14顶面的混凝土层。衬板14采用钢板制作。
如图13所示,支撑框架包括:搭设在框架井道单元与建筑物门洞之间的两根横梁16、连接在相邻两根横梁16之间的三根纵梁15以及四根斜梁18;所有横梁16和纵梁15将整个支撑框架划分为两个矩形区域,斜梁18位于矩形区域中。
每个矩形区域中的斜梁18为两根,分别连接在矩形区域的两组对角之间,每个矩形区域的四角设有连接板17,斜梁18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对应的连接板17上。横梁16、纵梁15和斜梁18均采用方钢制作。
如图11所示,支撑框架中的横梁16一端与对应的立柱9通过螺栓连接,另一端与建筑物门洞侧的预埋件相连接。
如图14所示,混凝土层的顶面为斜面,该斜面由建筑物门洞侧(相当于图14中的右侧)倾斜向上延伸至预组装电梯侧(相当于图14中的左侧),建筑物门洞侧至预组装电梯侧的高度差为25mm(即图14中的高度H为25mm)。
所有框架井道单元与建筑物门洞之间还设有用于封闭所有廊桥20的隔板。隔板上依据需要开设若干采光窗。
本发明预组装电梯安装时,将各框架井道单元1沿竖直方向依次叠置,相邻的两水平梁10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将斜支撑13与支撑墙体中的预埋件固定连接,相邻轿厢导轨3的单元段之间利用第一连接片固定连接,相邻对重导轨2的单元节之间利用第二连接片固定连接;在层门的底沿和建筑物门洞的底沿之间固定支撑框架,然后在支撑框架上铺设衬板14,最后,在衬板14的表面浇筑混凝土,完成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