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80533A - 电池外壳及电池外壳的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池外壳及电池外壳的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80533A
CN103380533A CN2011800678546A CN201180067854A CN103380533A CN 103380533 A CN103380533 A CN 103380533A CN 2011800678546 A CN2011800678546 A CN 2011800678546A CN 201180067854 A CN201180067854 A CN 201180067854A CN 103380533 A CN103380533 A CN 1033805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layer
battery module
battery
battery case
pla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785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长岛富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805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805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7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for achieving uniformity or desired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1Su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 dissipation or radiation, e.g. fins or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24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24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01M50/1245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external coating on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adapted for protecting batteries from their environment, e.g. from corro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71Lids or covers for the racks or secondary cas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为了提供一种电池外壳,其通过降低未使用(未发电)时热量的接收同时确保使用(发电)时的散热性能来维持较低的电池温度,并且其能够抑制由于热劣化而引起的电池容量减少,以及为了提供一种用于安装该电池外壳的结构。电池外壳(100)具有密封的结构,并且容纳具有至少一个电池(182)的电池模块(180)。所述电池外壳具有支撑机构(140),其用于支撑电池模块(180),并且形成所述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S);第一覆盖层(184),其具有的辐射率大于所述电池模块的外表面,并且其置于所述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上;以及第二覆盖层(124),其具有的辐射率大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并且其置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上。第一覆盖层(184)与第二覆盖层(124)彼此相对,至少部分地穿过空间(S)。

Description

电池外壳及电池外壳的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外壳以及电池外壳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确保被淹没时的绝缘性能,虽然密封结构的各种电池外壳已被提出,但是抑制由于内部所容纳的电池的热劣化(降低电池寿命)而引起的容量损耗一直是个问题。对于在发电期间由于所产生的热量而使得温度变高的电池来说,通过在壳体外面设置散热片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将热量传导至壳体的金属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或者使壳体的外表面是高辐射率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散热性能已得到改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2004-304881A
专利文献2:H10-333782
专利文献3:JP2008-130729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尽管散热性能在使用(发电)时得到确保,但是电池外壳通过接收外部高温空气中的热量而在白天未使用的状态(未发电状态)下被加热。因此,电池的温度上升且发生热劣化。具体而言,当外界空气温度高于未使用状态下的电池温度时,难以抑制接收来自外部的热量,从而一直存在虽然未使用电池但是电池容量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与上述现有技术相关的问题,同时确保使用(发电)时的散热性能,以降低未使用(未发电)时热量的接收,并且提供安装结构给电池外壳,以便维持低电池温度,其中可抑制电池由于热劣化而引起的容量减少。
解决问题的手段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一方面是一种密封的电池外壳,其容纳具有至少一个电池的电池模块。所述电池外壳包括支撑机构,其用于支撑所述电池模块,从而形成所述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第一覆盖层,其置于所述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上并且具有的热辐射系数或辐射率大于所述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以及第二覆盖层,其置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上并且具有的辐射系数或辐射率大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所述第一覆盖层与所述第二覆盖层彼此相对,至少部分地穿过所述空间。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一种密封结构的电池外壳的安装结构,其容纳具有至少一个电池的电池模块,其中,所述电池外壳包括支撑机构,其用于支撑所述电池模块,从而形成所述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第一覆盖层,其置于所述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上并且具有的热辐射系数或辐射率大于所述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以及第二覆盖层,其置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上并且具有的辐射系数或辐射率大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所述第一覆盖层与所述第二覆盖层彼此相对,至少部分地穿过所述空间。另外,所述电池模块具有彼此相对的成对的对向表面和连接所述成对的对向表面的壁表面,其中,所述第一覆盖层置于所述成对的对向表面之一上,并且所述支撑机构设置在所述壁表面上。而且,相对于重力方向,所述成对的对向表面之一位于上方,而所述成对的对向表面中的另一位于下方,以便安装至所述电池外壳。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是一种密封结构的电池外壳的安装结构,其容纳具有至少一个电池的电池模块,其中,所述电池外壳包括支撑机构,其形成所述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第一覆盖层,其置于所述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上并且具有的热辐射系数或辐射率大于所述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以及第二覆盖层,其置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上并且具有的辐射系数或辐射率大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其中,所述第一覆盖层与所述第二覆盖层彼此相对,至少部分地穿过所述空间。另外,所述电池模块具有彼此相对的成对的对向表面和连接所述成对的对向表面的壁表面,其中,所述第一覆盖层置于所述成对的对向表面之一上。而且,相对于重力方向,所述成对的对向表面之一位于上方,而所述成对的对向表面中的另一位于下方,以便安装至所述电池外壳。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因为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与外壳的内表面分别具有辐射系数或辐射率大于相关基材辐射率的覆盖层,所以高温下的散热得到改善并且经历由于发电而引起的高温的电池的散热性将得到确保。另外,因为设置在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与外壳的内表面之间的用于降低热量接收的空间,所以防止在白天环境温度高于电池温度时未发电期间由于接收热量而引起电池温度的上升,从而抑制电池的热劣化。因此,通过确保使用(即发电)时的散热性能,同时降低未使用(即未发电)时的热量接收,这样的电池外壳或电池外壳的安装结构可以被提供,其维持较低的电池温度并且可抑制由于热劣化而引起的电池容量的减少。
参照在附图以及下面说明书中示出的优选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以及特性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外壳的横截面图。
图2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辐射传热的概念图。
图3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第一覆盖层的布置的透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以及第一和第二比较例的示出了在接收环境热量时的热透射率的测定值的图表。
图5是表示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以及第一和第二比较例的示出了在高功率输出时的热透射率的测定值的图表。
图6是表示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以及第一和第二比较例的示出了在高功率输出时的温度的测定值的图表。
图7是表示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以及第一和第二比较例的示出了散热特性的图表。
图8是用于说明仿真电池模块的横截面图。
图9是用于说明比较例1的横截面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比较例2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外壳的横截面图,图2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热辐射的概念图。
关于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外壳100基本上为矩形,设置有用于接收电池模块180的凹状的壳体120、作为电池模块180的支撑机构的支架140、以及用以形成封闭结构的盖部160,并且用作例如安装在车辆190上的电源。
电池模块180通常为矩形,并且配置成包括多个并列布置的容器182,每个容纳多个电池182。通过并行或串行连接电池182,可形成对应于所期望的电流、电压或容量的电池组。例如,电池182是扁平型锂离子二次电池。
支架140通过间接支撑或固定结构形成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与外壳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S,以使得降低相对于来自电池模块外表面(环境空气)的热量的电池外壳内表面(电池)的接收热量的特性。因此,防止在白天环境或外界温度(例如,30℃)高于电池温度(例如,20℃)时未发电期间由于接收热量而引起的电池温度的上升,从而抑制未使用(未发电)时电池182的热劣化。
第一覆盖层184置于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上,其具有的辐射系数或辐射率大于电池模块的外表面,而第二覆盖层124置于外壳的内表面上,其具有的辐射系数或辐射率大于外壳的内表面。第一覆盖层184与第二覆盖层124彼此相对,穿过空间S。
如上所述,由于电池模块180通过支架140而支撑(间接地固定),所以电池外壳100与电池模块180之间的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
如图2的公式1所示,通过用从电池模块的外表面(表面)的绝对温度T1中减去空间S的绝对温度Tspace而获取的值乘以传热系数α1,可计算出对流传热的每单位面积传热量q。而通过首先用Grashof数Gr与Prandtl数Pr乘积的1/4次方乘以空间S的热导率λ以及0.54,然后除以电池模块180的传热面的代表性长度L,又可计算出传热系数α1。换句话说,对流传热的每单位面积的传热量q线性正比于绝对温度之间的差值,因此温度依存性相对较小。
另一方面,如图2的公式2所示,通过用从电池模块的外表面(表面)的绝对温度T1的四次方中减去电池外壳的内表面(表面)的绝对温度T2的四次方而获得的第一值乘以Stefan-Boltzmann常数σ,然后用从电池模块外表面的辐射率ε1的倒数与电池外壳内表面的辐射率ε2的倒数之和中减去1而获取的第二值除该乘积,可计算出因辐射传热的每单位面积传热量q。换句话说,因为辐射传热的每单位面积的传热量q是由绝对温度的四次方之间的差值计算得到的,所以温度依存性较大。
因为分别存在第一与第二覆盖层184、124,由于与基板相比辐射率更大,所以在该实施例中,高温下因辐射传热特性而引起的散热将得到显著改善。也就是说,在处于由经历发电时因产生的热量而引起的高温下的电池的散热得到改善,从而确保了使用(发电)时的散热性能。例如,当电池的温度因发电时所产生的热量而上升且超过外界空气温度(例如,30℃)时,并且根据与外界空气温度的温度差的增加,从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传递至电池外壳的内表面(电池)的热量增加(根据温度的4次方差),从而可以实现在使用温度(例如,60℃)下的通过辐射传递足够的热量。
因此,如上所述,电池外壳100配置成在未使用时降低接收热量的性能,同时确保使用(发电)时的散热性能,从而可提供这样的电池外壳100,也就是其可保持电池温度较低并且抑制因电池182的热劣化而引起的电池的容量损耗。
图3是说明图1所示的第一覆盖层的布置的透视图。
作为用于要被配置的第一覆盖层的部分,平面A至F被假定置于电池模块180中。表面A与表面B表示成对的相对对向表面。表面A是相对于重力方向位于最上方的顶面,表面B是相对于重力方向位于最下方的底面。表面C至F是连接平面A与平面B的侧壁面。表面C和D表示彼此相对的成对的支撑侧表面且支架140固定至表面C和D,表面E和F表示彼此相对的成对的非支撑侧表面且支架140没有固定至表面E和F。
因此,当所有的表面A至F(即电池模块外表面的全部表面)配置有第一覆盖层,且电池外壳100的内表面的全部表面配置有第二覆盖层时,由于辐射率在所述外壳的内表面的全部表面以及所述电池模块的外表面的全部表面上得到改善,所以在高温下使用时可最大限度地散热。
此外,当第一覆盖层置于电池模块的侧壁表面上时,相对于重力方向,电池外壳是这样配置的,也就是对向表面部分之一位于上方,而对向表面中的另一位于下方,也就是说,当表示电池模块的支撑侧表面的表面C与D以及非支撑侧表面E、F配置有第一覆盖层时,由于表面C至F表示相对于低温表面的高温下耐热性的最大变化的部分,所以每单位应用面积的效果是最高的。另外,优选的是将第一覆盖层配置至非支撑侧表面E、F,因为这样的布置将能够抑制由于存在支架140而引起的对散热性能的干涉。
此外,当电池模块中的成对的对向表面之一配置有第一覆盖层,且相对于重力方向,配置有第一覆盖层的对向表面之一位于上方而对向表面中的另一位于下方以布置电池外壳时,也就是说,当表示电池模块上表面的表面A配置有第一覆盖层,由于表面A表示最高温度的部分,所以平均温度可能会降低,并且可以减小部分与部分(表面与表面)之间的温度变化,从而第一与第二覆盖层的每个表面的效果将表现为最高。
要注意的是,第一覆盖层184与第二覆盖层124不限于相同的形状和/或布置。例如,可以这样配置,也就是它们彼此相对,至少部分地穿过空间S。另外,电池外壳100与电池模块180不限于通常的矩形形状。
第一与第二覆盖层184、124通过应用包含高辐射材料的涂层材料以及执行烘焙过程而形成。例如,作为高辐射材料,可列举由硅石(SiO2)或氧化铝(Al2O3)表示的氧化物复合材料,或者粘土矿物比如高岭土。然而,第一与第二覆盖层184、124并不限于通过涂装而形成的这些配置。例如,当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与外壳的内表面的基材是铝时,通过阳极氧化或化学处理,可形成高辐射覆盖膜。此外,可以以不同组成或不同过程形成第一覆盖层184与第二覆盖层124。
相对于支架140,安装形式没有特定的限制,例如,可置于每个侧表面上,或者放置在顶面及底面上,前提是只要对电池外壳100与电池模块180之间的主要是热传导与热辐射的传热没有影响。
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发电元件、用于密封发电元件的外部材料、以及导出至所述外部材料外部的导柱(电极端子)。发电元件通过依次堆叠正极板、负极板以及隔板而形成。例如,正极板是由包括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比如LiMn2O4的正极活性材料层形成的。例如,负基板具有包括碳和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负极活性材料层。例如,隔板是由具有能浸透电解质的透气性的多孔PE(聚乙烯)形成的。
从减轻重量与热传导性的观点来看,外部材料包括片材,比如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层压膜,其中金属(包括合金),比如铝、不锈钢、镍、以及铜,涂覆有绝缘体比如聚丙烯膜,并且其中的部分外周或全部通过热熔接合。然而,外部材料并不限于所述片材比如层压膜,可替代采用金属外壳。
下面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外壳100的散热特性的测定结果。
图4、图5、图6和图7分别示出了相对于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以及第一和第二比较例的在接收环境热量时的热透射率的测定值、在高功率输出时的热透射率的测定值、在高功率输出时的温度的测定值、以及散热特性。图8是用于说明仿真电池模块的横截面图。图9和10是用于说明比较例1与2的横截面图。
具有关于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以及第一和第二比较例的仿真电池模块的电池外壳置于放置在室内桌子上的圆柱状的绝缘材料上,仿真电池模块的输出被调整并且放置一定时间以达到稳定状态,并且在表面A至F中的每个上的温度作为测定项目被测定。基于从测定温度计算得到的传热系数,评价散热特性。通过用从仿真电池模块温度(k)中减去外界空气温度(k)而得到的值除功率密度(W/m2),从而计算得到传热系数(W/(m2·k))(参照图4的公式3)。通过将输出功率(W)除以面积(m2)而计算得到功率密度(W/m2)(参照图4的公式5)。
仿真电池模块180A是一种替代的电池模块180,并且如图8所示,包括由铝制成的箱子,在内部配置有橡胶加热器182A和绝缘材料186。通过使用自耦变压器来控制电压,橡胶加热器182A被模拟电池的加热状态。电池模块外壳100的外表面的流速被假定是自然对流状态的,假设车辆处于停止状态,其中环境耐热性最大。绝缘材料186配置成防止在橡胶加热器182A中产生的热量被传递至仿真电池模块180A的外表面以外的部分。
设定温度定在40℃,假设低温区域(即,环境或外界温度)从外界空气温度接收热量,和在70℃,假设高功率高温区域(70~80℃)用于功率输出。温度通过改变输出值同时保持橡胶加热器182A的输出在每个表面上相同而被控制。在温度已稳定的时间点设定在仿真电池模块182A的上表面(相对于重力方向位于最上方的表面A)的温度与外界空气温度之间的差表现为稳定状态值的点。这旨在匹配在每次实验中相对于橡胶加热器182A的散热量(输出)的散热率,因为由橡胶加热器182A所产生的热量的一部分引起构成仿真电池模块180A的部件的温度的上升,直至达到平衡状态。
通过将热电偶安装至仿真电池模块的外表面A至F、电池外壳的内表面、以及电池外壳的外表面,进行温度的测定。另外,还测定外界空气温度。
下面说明用于测定散热特性的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以及第一和第二比较实施例的配置。
除了第一与第二覆盖层置于的表面不同之外,第一至第四实施例基本相同。第一与第二覆盖层通过应用约30μm厚度的涂层材料用于散热(
Figure BDA0000368050690000081
,Okitsumo Co.)以及执行烘焙过程而形成。要注意的是,第一覆盖层分别置于表示第一实施例中支撑侧表面的表面C上、第二实施例中所有的表面A至F上、表示第三实施例中非支撑侧表面的表面E、F上、以及第四实施例中顶面或上表面A上。第二覆盖层配置成与第一覆盖层相对。
如图9所示,除了没有配置第一与第二覆盖层之外,比较例1与第一至第四实施例基本相同。如图10所示,在第二比较例中,低面B紧紧地固定至电池外壳的内底面,以使得主要通过热传导进行散热。
下面说明散热特性的评价结果。
如图7所示,基于相对于低输出时的高输出时的传热率的变化值、其中的改善值、传热率的改善率、以及温度差max-minΔT和其中的改善值,执行散热特性的评价。
传热率的变化值表示为通过高输出时的总传热率除以低输出时的总传热率然后从该商值中减去1以百分比表示的值(参照图7的公式(6))。总传热率是表面A至F的传热率的总和(参照图4的公式(4))。相对于低输出时的高输出时的传热率变化值的改善值与相对于低输出时的高输出时传热率的变化值有关,并且通过从各个实施例的值中减去比较例1的值而获得(参照图7的公式(7))。
在从各个实施例高输出时的总传热率中减去第一比较例高输出时的总传热率,将相减的结果除以配置表面的数量之后,获得传热率的改善率(参照图7的公式(8))。配置表面的数量表示为第一覆盖层所置于的表面的数量。
温度差max-minΔT涉及高输出功率时表面A至F之间的温度差,从max值中减去min值即可获得(参照图7的公式(9))。温度差max-minΔT的改善值与温度差max-minΔT有关,首先从第一比较例的值中减去各个实施例的值,然后除以配置表面的数量即可获得(参照图7的公式(10))。
如图7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第一覆盖层置于侧支撑表面C上),相对于低输出时的高输出时的传热率的变化值好于比较例1,并且其中的改善值表示相差约3个百分点。由于认为通过辐射传热的每单位面积的传热量q正比于绝对温度差的四次方,所以表示传热率取决于温度。
也就是说,当电池模块由支架支撑时,电池模块与电池外壳的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及辐射传热,该传热可由对流传热(图2的公式1)与辐射传热(图2的公式2)之和确定。因此,当接收外界空气的热量时(热量接收来自于环境空气的温度区域),由于辐射传热的效果很小,所以传热率(耐热性)表现出与比较例1相同的水平,而在高输出时(高温使用时),由于辐射传热效果将更大,从而认为传热率与比较例1相比是增加的。
根据第二实施例(第一覆盖层置于所有表面A至F上),相对于低输出时的高输出时的传热率的改善值表示相差约15个百分点,并且表明是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之间的最大值。这是这样认为的,也就是在电池模块的全部外表面与外壳的全部内表面上的辐射率改善将最大限度地提高在高温使用时的散热性。
根据第三实施例(第一覆盖层置于表示非支撑侧表面的平面E和F上),传热率的改善率是1.35个百分点,并且表明是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之间的最大值。这是由于表面E和表面F是高温使用时(高输出时)具有较大传热率的表面,因此表示示出了相对于低温时的高温时耐热性的最大变化的部分。因此,改善幅度是最高的。要注意的是,认为高温使用时(高输出时)的表面E、F的较大传热率是除了辐射传热之外很多热量上升(对流传热)的效果。
根据第四实施例(顶面配置有第一覆盖层),温度差max-minΔT的改善值约为5℃,且因此表明是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之间的最大值。表面A是高温使用时(高输出时)具有较低传热率的表面,因此认为是温度将因热量增加(对流传热)而变高的表面,从而表面之间的温度变化的改善水平是最大的。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具有的辐射率或辐射系数大于相关基材辐射率的覆盖层设置在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与外壳的内表面之间,所以高温时的散热特性得到改善,并且可确保经历由于发电所产生的热量而引起的高温的电池散热性能。另外,空间形成于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与外壳的内表面之间,从而降低热量接收特性。因此,防止在白天环境温度高于电池温度时未发电期间由于接收热量而引起电池温度的上升,从而抑制电池的热劣化。因此,通过确保使用(发电)时的散热性能,同时降低未使用(未发电)时的热量接收,电池温度可保持较低,并且可以提供电池外壳或电池外壳的安装结构,其能够抑制由于热劣化而引起的电池容量的减少。
此外,当第一覆盖层与第二覆盖层分别置于电池模块的全部外表面与电池外壳的全部内表面上时,在所述外壳的内表面的全部表面以及所述电池模块的外表面的全部表面上的全部表面辐射率得到改善,所以在高温下使用时可最大限度地散热。
当将第一覆盖层布置至电池模块的侧壁表面上时,相对于重力方向,电池外壳是这样配置的,也就是对向表面之一位于上方,且对向表面中的另一位于下方,配置有第一覆盖层的壁表面表示相对于低温的高温下耐热性的最大变化的部分,所以每单位应用面积的效果将是最高的。另外,当第一覆盖层置于壁表面部分的非支撑表面上时,优选地,将避免由于存在支架而引起的对散热性能的干涉。
当第一覆盖层布置在电池模块的成对的对向表面之一上,且相对于重力方向,配置有第一覆盖层的对向表面之一位于上方而对向表面中的另一位于下方以配置电池外壳时,由于成对的表面之一表示最高温度的部分,所以平均温度可能会降低,并且可以减小各部分(各表面)之间的温度变化,从而第一与第二覆盖层的每单位面积的效果将最高。
当通过并排布置来配置电池模块时,取决于以串行和/或并行方式来配置电池,可形成带有所期望的电流、电压以及容量的电池组。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例。相反,在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可进行各种改动或修改。例如,电池模块不限于容纳多个电池的多个容器并排放置的配置,而且适用于电池不容纳在容器之内的配置。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外部材料配置有第一覆盖层。另外,电池外壳不限于安装至车辆的配置。此外,电池不限于锂离子二次电池,而且还适用于镍氢二次电池。
本申请基于2011年2月1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1-031005号,并且该申请的公开以其全部内容参照且结合到本文中。
附图标记列表
100电池外壳
120壳体
124第二覆盖层
140支架(支撑装置)
160盖部
180电池模块
180A仿真电池模块
182电池
182A橡胶加热器
184第一覆盖层
186绝缘材料
190车辆
表面A(顶面:成对的对向表面之一)
表面B(底面:成对的对向表面中的另一)
表面C(壁表面部分:成对的支撑壁表面之一)
表面D(壁表面部分:成对的支撑壁表面中的另一)
表面E(壁表面部分:成对的非支撑壁表面之一)
表面F(壁表面部分:成对的非支撑壁表面中的另一)
S空间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外壳,其容纳具有至少一个电池的电池模块,所述电池外壳包括:
支撑机构,其用于支撑所述电池模块,从而形成所述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
第一覆盖层,其置于所述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上,并且具有的热辐射率大于所述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以及
第二覆盖层,其置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上,并且具有的辐射率大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其中,
所述第一覆盖层与所述第二覆盖层彼此相对,至少部分地穿过所述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外壳,其中,
所述第一覆盖层与所述第二覆盖层分别置于所述电池模块的全部外表面上和所述外壳的全部内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外壳,其中,
所述电池模块具有成对的对向表面和连接所述成对的对向表面的壁表面,以及
所述第一覆盖层置于所述壁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外壳,其中,所述壁表面具有配置有所述支撑机构的支撑侧面和配置有所述第一覆盖层的非支撑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外壳,其中,
所述电池模块具有成对的相对对向的表面和连接所述成对的对向表面的壁表面,以及
所述第一覆盖层置于所述成对的对向表面其中的一个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外壳,其中,
所述电池模块配置成并排包括多个容器,每个容纳多个电池。
7.一种电池外壳的安装结构,其容纳具有至少一个电池的电池模块,其中,所述电池外壳包括:
支撑机构,其用于支撑所述电池模块,从而形成所述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
第一覆盖层,其置于所述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上,并且具有的热辐射率大于所述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以及
第二覆盖层,其置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上,并且具有的辐射率大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其中,
所述第一覆盖层与所述第二覆盖层彼此相对,至少部分地穿过所述空间,
所述电池模块具有彼此相对的成对的对向表面和连接所述成对的对向表面的壁表面,
所述第一覆盖层置于所述成对的对向表面其中的一个上,并且其中,
相对于重力方向,配置有所述第一覆盖层的所述成对的对向表面其中的一个位于上方,而所述成对的对向表面其中的另一个位于下方,以便安装至所述电池外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装结构,其中,
所述壁表面具有安装有所述支撑机构的支撑侧面和配置有所述第一覆盖层的非支撑侧面。
9.一种密封结构的电池外壳的安装结构,其容纳具有至少一个电池的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电池外壳包括:
支撑机构,其用于支撑所述电池模块,并且形成所述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
第一覆盖层,其置于所述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上,并且具有的热辐射率大于所述电池模块的外表面,以及
第二覆盖层,其置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上,并且具有的辐射率大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其中,
所述第一覆盖层与所述第二覆盖层彼此相对,至少部分地穿过所述空间,
所述电池模块具有彼此相对的成对的对向表面和连接所述成对的对向表面的壁表面,其中,
所述第一覆盖层置于所述成对的对向表面其中的一个上,以及
相对于重力方向,配置有所述第一覆盖层的所述成对的对向表面其中的一个位于上方,而所述成对的对向表面其中的另一个位于下方,以便安装至所述电池外壳。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安装结构,其中,所述电池模块配置成并排地布置多个容器,每个容纳多个电池。
CN2011800678546A 2011-02-16 2011-12-15 电池外壳及电池外壳的安装结构 Pending CN10338053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31005A JP5712657B2 (ja) 2011-02-16 2011-02-16 電池ケースおよび電池ケースの取付け構造
JP2011-031005 2011-02-16
PCT/JP2011/079102 WO2012111231A1 (ja) 2011-02-16 2011-12-15 電池ケースおよび電池ケースの取付け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80533A true CN103380533A (zh) 2013-10-30

Family

ID=46672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78546A Pending CN103380533A (zh) 2011-02-16 2011-12-15 电池外壳及电池外壳的安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808899B2 (zh)
EP (1) EP2677593B1 (zh)
JP (1) JP5712657B2 (zh)
KR (1) KR101520562B1 (zh)
CN (1) CN103380533A (zh)
BR (1) BR112013020741A2 (zh)
RU (1) RU2523441C1 (zh)
WO (1) WO201211123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05858A (zh) * 2018-08-13 2021-05-14 威斯克航空有限责任公司 电池组系统中电容的降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72461B2 (ja) * 2013-02-15 2015-02-18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池パック
JP6057093B2 (ja) * 2014-10-29 2017-01-11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池パック
US9662997B2 (en) * 2015-02-11 2017-05-3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ttaching a crushable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structure to the outer surface of a battery enclosure
US10873111B2 (en) 2016-08-09 2020-12-22 Wisk Aero Llc Battery with compression and prevention of thermal runaway propagation features
JP6817129B2 (ja) * 2017-03-30 2021-01-20 ビークルエナジー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US10756398B2 (en) 2018-06-22 2020-08-25 Wisk Aero Llc Capacitance reducing battery submodule with thermal runaway propag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ainment features
DE102018219433A1 (de) * 2018-11-14 2020-05-14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ische Energiespeicherzelle, elektrischer Energiespeicher und Vorrichtung
DE102020123720A1 (de) 2020-09-11 2022-03-1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Energiespeich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sowie Kraftfahrzeug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30663A (en) * 1973-03-05 1974-08-20 Us Navy Battery holder for satellite and method
US5603656A (en) * 1995-09-11 1997-02-18 Zomeworks Corporation Passive ventilation device and method
JPH10333782A (ja) * 1997-06-02 1998-12-18 Sony Corp 電子機器の放熱装置
JP2003308812A (ja) * 2002-04-16 2003-10-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池パック
JP2004304881A (ja) * 2003-03-28 2004-10-28 Yuasa Corp 密閉型蓄電池用充電器
CN1659723A (zh) * 2002-06-13 2005-08-24 株式会社汤浅 电池
JP2007048664A (ja) * 2005-08-11 2007-02-22 Nippon Steel Corp 放熱性に優れた組電池および組電池ケース
JP2007134308A (ja) * 2005-10-14 2007-05-31 Sony Corp 電池
JP2007207553A (ja) * 2006-02-01 2007-08-16 Taiheiyo Seiko Kk 電池缶及び電池缶の製造方法
CN101188924A (zh) * 2006-11-20 2008-05-28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便携电子设备
JP2008300088A (ja) * 2007-05-30 2008-12-11 Toyota Motor Corp 放熱機構
JP2009259748A (ja) * 2008-04-21 2009-11-05 Toyota Motor Corp 電池、組電池、車両及び電池搭載機器
JP2009295381A (ja) * 2008-06-04 2009-12-17 Toshiba Corp 電池セル及び電池パック
CN101647149A (zh) * 2007-03-30 2010-02-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
WO2010058587A1 (ja) * 2008-11-21 2010-05-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CN101855746A (zh) * 2007-11-09 2010-10-06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改善的热稳定性的电池单元和使用该电池单元的中型或大型电池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75355A (ja) * 1987-01-14 1988-07-19 Kawasaki Heavy Ind Ltd ナトリウム−イオウ電池
JPH04312761A (ja) * 1991-04-11 1992-11-04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鉛蓄電池
RU2086052C1 (ru) * 1996-01-17 1997-07-27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закрытого типа "Подольский аккумуляторный завод" Аккумуляторная батарея (вариант)
RU33831U1 (ru) * 2002-06-10 2003-11-10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АВТОВАЗ"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хлаждения многоэлементной аккумуляторной батареи
TWI275194B (en) * 2004-10-08 2007-03-01 Lg Chemical Ltd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an improved safety
EP1839348B1 (en) * 2004-12-24 2013-05-08 LG Chem, Ltd. Secondary battery module
US20070292751A1 (en) * 2006-06-15 2007-12-20 Jing-Yih Cherng Battery Apparatus with Heat Absorbing Body
JP2009266402A (ja) * 2008-04-22 2009-11-12 Panasonic Corp 電池パック
US8623537B2 (en) * 2009-08-18 2014-01-07 Samsung Sdi Co., Ltd.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battery module
JP2011210619A (ja) * 2010-03-30 2011-10-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組電池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30663A (en) * 1973-03-05 1974-08-20 Us Navy Battery holder for satellite and method
US5603656A (en) * 1995-09-11 1997-02-18 Zomeworks Corporation Passive ventilation device and method
JPH10333782A (ja) * 1997-06-02 1998-12-18 Sony Corp 電子機器の放熱装置
JP2003308812A (ja) * 2002-04-16 2003-10-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池パック
CN1659723A (zh) * 2002-06-13 2005-08-24 株式会社汤浅 电池
JP2004304881A (ja) * 2003-03-28 2004-10-28 Yuasa Corp 密閉型蓄電池用充電器
JP2007048664A (ja) * 2005-08-11 2007-02-22 Nippon Steel Corp 放熱性に優れた組電池および組電池ケース
JP2007134308A (ja) * 2005-10-14 2007-05-31 Sony Corp 電池
JP2007207553A (ja) * 2006-02-01 2007-08-16 Taiheiyo Seiko Kk 電池缶及び電池缶の製造方法
CN101188924A (zh) * 2006-11-20 2008-05-28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便携电子设备
CN101647149A (zh) * 2007-03-30 2010-02-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
JP2008300088A (ja) * 2007-05-30 2008-12-11 Toyota Motor Corp 放熱機構
CN101855746A (zh) * 2007-11-09 2010-10-06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改善的热稳定性的电池单元和使用该电池单元的中型或大型电池模块
JP2009259748A (ja) * 2008-04-21 2009-11-05 Toyota Motor Corp 電池、組電池、車両及び電池搭載機器
JP2009295381A (ja) * 2008-06-04 2009-12-17 Toshiba Corp 電池セル及び電池パック
WO2010058587A1 (ja) * 2008-11-21 2010-05-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05858A (zh) * 2018-08-13 2021-05-14 威斯克航空有限责任公司 电池组系统中电容的降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520562B1 (ko) 2015-05-14
RU2523441C1 (ru) 2014-07-20
EP2677593B1 (en) 2015-06-03
KR20130100365A (ko) 2013-09-10
JP2012169213A (ja) 2012-09-06
EP2677593A1 (en) 2013-12-25
JP5712657B2 (ja) 2015-05-07
US8808899B2 (en) 2014-08-19
WO2012111231A1 (ja) 2012-08-23
US20130316214A1 (en) 2013-11-28
BR112013020741A2 (pt) 2016-10-18
EP2677593A4 (en) 2014-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80533A (zh) 电池外壳及电池外壳的安装结构
EP3032607B1 (en) Battery module
CN105359331B (zh) 电池组及电池壳体构造
US20130209838A1 (en) Large format battery packaging system
CN105703038B (zh) 一种具有平板热管的电池模块及散热方法
JP2017517094A (ja) 電気車両電池用ヒーター
CN203481341U (zh) 电池组的冷却结构
JP2013077432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2014938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10430029U (zh) 板式加热冷却导热装置及采用该装置的可控温锂电池组
KR101435608B1 (ko) 열전달오일이 포함된 에너지 저장장치
CN216698508U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03081582A (zh) 散热筐体、使用它的锂电池组及半导电性散热用胶带
EP3739683A1 (en)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same battery module, and vehicle comprising same battery pack
CN218769754U (zh) 一种汽车用动力电池导热散热装置
CN112687975A (zh) 电子设备及散热方法
CN115986261A (zh) 电池、电池的参数确定方法及电子设备
CN215266457U (zh) 电芯组件、卷绕型锂电芯、电池模组及电子设备
JP6020786B2 (ja) 二次電池セル及び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15332674A (zh) 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池包、车辆及电池包的设计方法
CN210403865U (zh) 一种能够加热的电池模组
WO2012105177A1 (ja) 組電池装置
CN211045520U (zh) 一种电池箱
CN210805955U (zh) 单体电池、电池包和车辆
CN220439722U (zh) 一种电池包快速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302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