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9809A - 控制装置以及具备控制装置的马达单元 - Google Patents

控制装置以及具备控制装置的马达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9809A
CN103379809A CN201310148597XA CN201310148597A CN103379809A CN 103379809 A CN103379809 A CN 103379809A CN 201310148597X A CN201310148597X A CN 201310148597XA CN 201310148597 A CN201310148597 A CN 201310148597A CN 103379809 A CN103379809 A CN 1033798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radiation
interarea
wall section
substrate portion
contro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4859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谷直树
长濑茂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798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98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internal heat source to heat radiating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009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04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rectif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04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rectification
    • H02K11/042Rectifiers associated with rotating parts, e.g. rotor cores or rotary shaf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04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rectification
    • H02K11/049Rectifiers associated with stationary parts, e.g. stator co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04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rectification
    • H02K11/049Rectifiers associated with stationary parts, e.g. stator cores
    • H02K11/05Rectifiers associated with casings, enclosures or brack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8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associated with geared commutator motors of the worm-and-wheel typ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9/00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non-mechanical commutating devices, e.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控制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马达单元。其中,马达单元(1)的控制装置(1B)具有:壳体(60),其具有底壁(62)、侧壁(61)以及被侧壁(61)包围而形成的收纳空间(60A);散热器(70),其具有在收纳空间(60A)从底壁(62)竖起且形成有第1散热主面(71A)的第1散热壁部(71);电路基板(80),其具有被安装于第1散热主面(71A)且形成有第1主面(81A)的第1基板部分(81)、以及被安装于第1主面(81A)的功率元件(81C)。

Description

控制装置以及具备控制装置的马达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散热器以及电路基板的控制装置以及具备控制装置的马达单元。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08-41718的控制装置具有壳体、平板状的1个电路基板以及多个电路元件。电路基板被安装于壳体的底壁。多个电路元件被安装于电路基板。
在上述控制装置中,在平板状的1个电路基板上安装有全部的电路元件。因此,不易使电路基板在平面方向变小。因此,例如在将上述控制装置安装于电动马达时,存在电路基板从电动马达的壳体的边缘向外侧突出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能够使壳体底壁的平面方向的尺寸变小的控制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马达单元。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该控制装置具备:壳体,其具有底壁、从上述底壁竖立的侧壁、被上述侧壁包围而形成的收纳空间;散热器,其具有被收纳于上述收纳空间,且形成有第1散热主面的第1散热壁部;电路基板,其具有被安装于上述第1散热主面且形成有第1主面的第1基板部分、以及被安装于上述第1主面的功率元件。
在上述控制装置中,由于将电路基板的第1基板部分安装于第1散热主面,所以能够减小底壁的平面方向的电路基板的尺寸。另外,功率元件的热经由第1基板部分转移至散热器。因此,抑制功率元件的温度上升。
(2)上述方式的控制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散热器具有被收纳于上述收纳空间,且形成有第2散热主面的2散热壁部,上述电路基板具有被安装于上述第2散热主面且形成有第2主面的第2基板部分、以及使上述第1基板部分和上述第2基板部分相互连结的第1连结部分。
(3)上述方式的控制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第1散热壁部具有从上述底壁竖起的四角片状,具有构成与上述第1散热主面相反侧的面的第1散热背面、以及沿从上述底壁的竖立方向延伸的第1甲端部以及第1乙端部,上述第2散热壁部具有从上述底壁竖起的四角片状,具有构成与上述第2散热主面相反侧的面的第2散热背面,以及沿从上述底壁的竖立方向延伸的第2甲端部以及第2乙端部,上述第2甲端部位于与上述第1乙端部相邻的位置,上述散热器具有第1连结壁部,该第1连结壁部使上述第1乙端部和上述第2甲端部相互连结,且在上述第1散热背面和上述第2散热背面相互对置的方向上弯曲。
在上述控制装置中,第1散热壁部以及第2散热壁部通过第1连结壁部连结,所以在第1散热壁部和第2散热壁部之间产生热的转移。因此,散热器能够从第1基板部分接受的热量变多。
上述方式的控制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散热器具有被收纳于上述收纳空间,且形成有第3散热主面的第3散热壁部,上述电路基板具有被安装于上述第3散热主面且形成有第3主面的第3基板部分、以及使上述第2基板部分和上述第3基板部分相互连结的第2连结部分。
(5)上述方式的控制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第3散热壁部具有从上述底壁竖起的四角片状,具有构成与上述第3散热主面相反侧的面的第3散热背面,以及沿从上述底壁的竖起方向延伸的第3甲端部以及第3乙端部,上述第3甲端部位于与上述第1甲端部相邻的位置,上述第3散热背面介由空间与上述第2散热背面对置,上述散热器具有第2连结壁部,该第2连结壁部使上述第1甲端部和上述第3甲端部相互连结,且在上述第1散热背面和上述第3散热背面相互对置的方向上弯曲。
上述方式的控制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电路基板在上述第2主面具有其他的功率元件,在上述第3主面具有控制元件。
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具有底壁、从上述底壁竖起的侧壁、被上述侧壁包围而形成的收纳空间;散热器,其具有被收纳于上述收纳空间,且形成有第1散热主面的第1散热壁部、以及形成有第2散热主面的第2散热壁部;电路基板,其具有被安装于上述第1散热主面且形成有第1主面的第1电路基板、被安装于上述第2散热主面且形成有第2主面的第2电路基板、以及被安装于上述第1主面的功率元件。
在上述控制装置中,电路基板的第1基板部分被安装于第1散热主面,第2基板部分被安装于第2散热主面,所以能够减小底壁的平面方向的电路基板的尺寸。另外,功率元件的热经由第1基板部分转移至散热器。因此,抑制功率元件的温度上升。
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马达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方式的控制装置。
(9)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是驱动3相无刷马达的控制装置,具备:壳体,其具有底壁、从上述底壁竖起的侧壁、以及被上述侧壁包围而形成的收纳空间;散热器,其具有被收纳于上述壳体,且形成有散热主面的散热壁部;电路基板,其具有被安装于上述散热主面且形成有主面的多个基板部分;多个逆变器电路,其被形成于上述主面,且用于针对上述3相无刷马达执行多个系统驱动,上述电路基板具有上述系统驱动的个数的3倍的个数以上的上述基板部分,在上述基板部分的上述主面分别安装有上述逆变器电路的各相的开关元件。
在上述控制装置中,由于将电路基板的基板部分安装于散热器的散热主面,所以能够减小底壁的平面方向的电路基板的尺寸。另外,开关元件的热经由基板部分转移至散热器。因此,抑制开关元件的温度上升。
上述方式的控制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电路基板具有形成有主面的基板部分,在该主面安装有用于将电力供给至上述3相无刷马达的连接器。
(11)上述方式的控制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电路基板具有使相邻的上述基板部分相互连结的连结部分。
(12)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马达单元的特征在于,是具备上述3相无刷马达、上述方式的控制装置的马达单元,上述3相无刷马达具有定子,上述多个逆变器电路具有第1逆变器电路以及第2逆变器电路,上述定子具有经由上述第1逆变器电路通电的第1驱动定子和经由上述第2逆变器电路通电的第2驱动定子,且上述定子通过上述第1驱动定子以及上述第2驱动定子在上述3相无刷马达的周向上被分割,上述各基板部分中构成上述第1逆变器电路的基板部分被配置于在周向与上述第1驱动定子相同的位置,上述各基板部分中构成上述第2逆变器电路的基板部分被配置于在上述周向与上述第2驱动定子相同的位置。
在上述马达单元中,例如能够使第1驱动定子的U相定子和安装有U相开关元件的基板部分之间的距离、第1驱动定子的V相定子和安装有V相开关元件的基板部分之间的距离靠近。因此,第1逆变器电路和第1驱动定子之间,各相定子和电路基板之间的连接距离的偏差被抑制。另外,第2逆变器电路以及第2驱动定子的关系也起到同样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方式,能够提供可以使壳体的底壁的平面方向的尺寸变小的控制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马达单元。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发明的特征、优点、技术和工业意义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相同的符号代表相同的要素,其中,
图1是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相关的剖视图,是表示轴向的平面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
图2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相关的剖视图,是表示图1的Z1-Z1平面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的展开构造的展开图。
图4是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相关的立体图,是表示外观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5是与第2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相关的俯视图,是表示取下了盖的状态的俯视构造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控制装置的电路构造的电路图。
图7是与第3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相关的剖视图,是表示轴向的平面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
图8是与第3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相关的剖面图,是表示图7的Z7-Z7平面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的展开构造的展开图。
图10是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相关的剖视图,是表示轴向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
图11是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相关的剖视图,是表示图10的Z10-Z10平面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
图12是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相关的剖视图,是表示轴向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构成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适用于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以下称“EPS”)。EPS检测驾驶员操作操舵部件(省略图示)时的操舵转矩,以产生与该操舵转矩对应的助力转矩的方式控制马达单元1的电动马达1A。本EPS经由转向轴2将操舵部件的旋转传递给齿轮齿条机构(省略图示),变换为齿条轴(省略图示)的往复运动。
马达单元1具有作为3相无刷马达的电动马达1A、控制装置1B、以及减速机1C。马达单元1具有控制装置1B位于电动马达1A以及减速机1C之间的构成。
电动马达1A具有转子10、定子20、母线30、马达壳体40、滚珠轴承43、44、以及旋转变压器50。控制装置1B具有壳体60、散热器70、以及电路基板80。控制装置1B控制电动马达1A的动作。减速机1C具有蜗杆轴90、蜗轮100、以及齿轮壳体110。减速机1C在使电动马达1A的输出轴11的旋转速度减速的状态下,将输出轴11的旋转转矩传递给转向轴2。
按以下方式定义马达单元1的方向。
(A)“轴向ZA”表示沿转子10的中心轴(以下称“中心轴J”的方向)的方向。“径向ZB”表示与轴向ZA正交的方向。“周向ZC”表示转子10旋转的方向。
(B)“前端方向ZA1”表示在轴向ZA中按照电动马达1A、控制装置1B以及减速机1C的顺序通过的方向。“基端方向ZA2”表示在轴向ZA中按照减速机1C、控制装置1B以及电动马达1A的顺序通过的方向。
(C)“内向ZB1”表示在径向ZB中与中心轴J接近的方向。“外向ZB2”表示在径向ZB中远离中心轴J的方向。
转子10具有输出轴11、转子芯12、以及永久磁铁13。转子芯12具有圆筒形状。转子芯12被压入至输出轴11。永久磁铁13被固定于转子芯12的外周面。永久磁铁13在周向ZC具有10个磁极。
定子20具有定子芯21以及磁场部22。通过从电源(省略图示)向导线供给电流从而定子20形成产生转子10的旋转力的磁场。磁场部22的磁通通过定子芯21。定子芯21被压入至马达壳体40的定子保持部分41的内周面。通过在定子芯21上卷绕导线从而磁场部22形成集中绕组。磁场部22具有4个U相线圈、4个V相线圈、以及4个W相线圈。
母线30具有铜板31以及支承部件32。母线30在定子芯21的前端方向ZA1的位置上被安装于定子芯21。母线30使定子20以及电路基板80电连接。
铜板31具有U相铜板31U、V相铜板31V、以及W相铜板31W。U相铜板31U连接有各U相线圈的线圈端部。V相铜板31V连接有各V相线圈的线圈端部。W相铜板31W连接有各W相线圈的线圈端部。各相铜板31U、31V、31W的端部沿前端方向ZA1延伸,与电路基板80连接(参照图2)。
支承部件32具有铜板支承部分32A以及3个脚部分32B。支承部件32具有利用同一树脂材料使铜板支承部分32A以及脚部分32B一体成形的构造。铜板支承部分32A具有圆环形状。铜板支承部分32A支承铜板31。脚部分32B从铜板支承部分32A的外周部分向基端方向ZA2延伸。脚部分32B在周向ZC相互分离。脚部分32B在基端方向ZA2的端部被安装于定子芯21的外周部分。
马达壳体40具有定子保持部分41以及盖部分42。马达壳体40具有由同一金属板使定子保持部分41以及盖部分42一体形成的构造。马达壳体40收纳转子10的一部分、定子20、以及母线30。
定子保持部分41具有圆筒形状。定子保持部分41在前端方向ZA1的端部具有朝向前端方向ZA1开口的开口部分41A。盖部分42具有轴承支承部分42A。盖部分42封闭定子保持部分41的基端方向ZA2的端部。
滚珠轴承43被固定于输出轴11的前端部以及轴承支承部分65。滚珠轴承43在转子10能够相对于定子20旋转的状态下支承输出轴11。
滚珠轴承44被固定于输出轴11的基端部以及轴承支承部分42A。滚珠轴承44在转子10能够相对于定子20旋转的状态下支承输出轴11。
旋转变压器50位于与母线30相比靠前端方向ZA1、且与母线30相比靠内向ZB1。旋转变压器50将与转子10的旋转位置对应的电压信号输出给电路基板80。旋转变压器50具有旋转变压器转子51、旋转变压器定子52、以及电路连接部件53(参照图2)。旋转变压器50是可变磁阻式旋转变压器。
旋转变压器转子51被压入至输出轴11。旋转变压器定子52被固定于旋转变压器支承部分64。旋转变压器定子52被压入至旋转变压器支承部分64。电路连接部件53由从旋转变压器定子52向径向ZB突出的端子台以及多个销端子构成。电路连接部件53具有各销端子从端子台向前端方向ZA1竖立的构成。电路连接部件53被配置于在周向ZC与外部连接器84C相同的位置。电路连接部件53与电路基板80连接(参照图2)。电路连接部件53使旋转变压器定子52以及电路基板80电连接。
壳体60具有收纳空间60A、侧壁61、底壁62、安装部分63、旋转变压器支承部分64、以及轴承支承部分65。壳体60具有由相同的金属材料使侧壁61、底壁62、安装部分63、旋转变压器支承部分64、以及轴承支承部分65一体成形的构造。壳体60具有作为被底壁以及侧壁围起的空间即收纳空间60A。
侧壁61具有圆筒形状。侧壁61被固定在马达壳体40的开口部分41A。侧壁61具有连接器插入部分61A。底壁62位于侧壁61的轴向ZA的中间部分。底壁62封闭开口部分41A。底壁62具有母线贯通孔以及旋转变压器贯通孔(均省略图示)。利用螺栓66将安装部分63固定于齿轮壳体110的安装部分114。旋转变压器支承部分64具有圆筒形状。旋转变压器支承部分64从底壁62沿基端方向ZA2延伸。轴承支承部分65具有圆筒形状。轴承支承部分65位于与旋转变压器支承部分64相比靠内向ZB1。轴承支承部分65从底壁62沿前端方向ZA1延伸。
散热器70由铝形成。散热器70具有俯视时大致U字形(参照图2)。散热器70被收纳在壳体60的收纳空间60A内。散热器70被固定于底壁62,且从底壁62向前端方向ZA1竖起。散热器70从外向ZB2围住输出轴11以及轴承支承部分65。
电路基板80被固定于散热器70。电路基板80形成为层叠了多个热可塑性薄膜的多层印刷基板。电路基板80具有由通孔以及填充至通孔内的导电膏构成的层间连接部(省略图示)。在层叠了形成有导体图案以及导体膏的热可塑性薄膜的状态下,通过热压接形成电路基板80。
蜗杆轴90与输出轴11一体旋转。蜗杆轴90具有齿轮部分91。蜗杆轴90在齿轮部分91与蜗轮100啮合。蜗杆轴90通过固定于基端部的连接部件120与输出轴11连结。
蜗轮100被固定于转向轴2。蜗轮100将蜗杆轴90的旋转传递至转向轴2。齿轮壳体110收纳蜗杆轴90以及蜗轮100。齿轮壳体110具有轴收纳部分111、轮收纳部分112、侧壁113、以及安装部分114。齿轮壳体110具有在轴收纳部分111中安装了盖部件130、锁紧螺母131、以及滚珠轴承132、133的构成。
轴收纳部分111收纳蜗杆轴90。轮收纳部分112收纳蜗轮100以及转向轴2的一部分。侧壁113具有圆筒形状。侧壁113位于齿轮壳体110的基端方向ZA2的端部。安装部分114在齿轮壳体110被安装至壳体60的状态下,与安装部分63对置。
盖部件130被固定于轴收纳部分111的前端部。盖部件130在外周面具有与形成于齿轮壳体110的内螺纹(省略图示)啮合的外螺纹。
锁紧螺母131与盖部件130的外螺纹啮合。锁紧螺母131抑制产生盖部件130相对于齿轮壳体110的松弛。
滚珠轴承132被固定于蜗杆轴90的基端部以及轴收纳部分111的基端方向ZA2的端部。滚珠轴承132在蜗杆轴90能够相对于齿轮壳体110旋转的状态下支承蜗杆轴90。
滚珠轴承133被固定于蜗杆轴90的前端部以及轴收纳部分111的前端部。滚珠轴承133在蜗杆轴90能够相对于齿轮壳体110旋转的状态下支承蜗杆轴90。
参照图2,对散热器7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散热器70具有第1散热壁部71、第2散热壁部72、第3散热壁部73、第1连结壁部74、第2连结壁部75、以及固定部分76。散热器70具有第1散热壁部71、第2散热壁部72、第3散热壁部73、第1连结壁部74、第2连结壁部75、以及固定部分76一体成形的构造。
第1散热壁部71具有四角片状。第1散热壁部71从底壁62沿轴向ZA延伸。第1散热壁部71具有第1散热主面71A、第1散热背面71B、第1甲端部71X、以及第1乙端部71Y。
第1散热背面71B形成相对于第1散热壁部71与第1散热主面71A相反侧的面,且位于第1散热主面71A以及输出轴11之间。第1甲端部71X以及第1乙端部71Y沿轴向ZA延伸。第1甲端部71X在第1散热壁部71形成于远离第2散热壁部72的位置。第1乙端部71Y在第1散热壁部71形成于靠近第2散热壁部72的位置。
第2散热壁部72具有四角片状。第2散热壁部72从底壁62沿轴向ZA延伸。第2散热壁部72与第1散热壁部71正交。第2散热壁部72具有第2散热主面72A、第2散热背面72B、第2甲端部72X、以及第2乙端部72Y。
第2散热背面72B形成相对于第2散热壁部72与第2散热主面72A相反侧的面,且位于第2散热主面72A以及输出轴11之间。第2甲端部72X以及第2乙端部72Y沿轴向ZA延伸。第2甲端部72X在第2散热壁部72形成于与第1散热壁部71靠近的位置。第2甲端部72X与第1乙端部71Y相邻。第2乙端部72Y在第2散热壁部72形成于远离第1散热壁部71的位置。
第3散热壁部73具有四角片状。第3散热壁部73从底壁62沿轴向ZA延伸。第3散热壁部73与第1散热壁部71正交,与第2散热壁部72平行。第3散热壁部73相对于输出轴11位于与第2散热壁部72所位于的侧相反的一侧。第3散热壁部73具有第3散热主面73A、第3散热背面73B、第3甲端部73X、以及第3乙端部73Y。
第3散热背面73B形成相对于第3散热壁部73与第3散热主面73A相反侧的面,且位于第3散热主面73A以及输出轴11之间。第3甲端部73X以及第3乙端部73Y沿轴向ZA延伸。第3甲端部73X在第3散热壁部73形成于靠近第1散热壁部71的位置。第3甲端部73X与第1甲端部71X相邻。第3乙端部73Y在第3散热壁部73形成于远离第1散热壁部71的位置。
第1连结壁部74位于第1乙端部71Y以及第2甲端部72X之间。第1连结壁部74使第1乙端部71Y以及第2甲端部72X相互连结。第1连结壁部74在第1散热背面71B以及第2散热背面72B相互对置的方向上弯曲。
第2连结壁部75位于第1甲端部71X以及第3甲端部73X之间。第2连结壁部75使第1甲端部71X以及第3甲端部73X相互连结。第2连结壁部75在第1散热壁部71B以及第3散热背面73B相互对置的方向上弯曲。
固定部分76具有四角片状。固定部分76分别从第2乙端部72Y的基端方向ZA2的端部以及第3乙端部73Y的基端方向ZA2的端部突出。利用螺栓77将固定部分76固定于底壁62。
参照图2以及图3,对电路基板8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电路基板80具有第1基板部分81、第2基板部分82、第3基板部分83、第4基板部分84、第5基板部分85、第1连结部分86、第2连结部分87、第3连结部分88(参照图3)以及第4连结部分89(参照图3)。电路基板80具有第1基板部分81、第2基板部分82、第3基板部分83、第4基板部分84、第5基板部分85、第1连结部分86、第2连结部分87、第3连结部分88以及第4连结部分89一体成形的构造。
第1基板部分81具有四角形状。第1基板部分81具有第1主面81A、第1背面81B以及4个作为功率元件81C的场效应晶体管。第1基板部分81的第1背面81B被固定于第1散热壁部71的第1散热主面71A。第1基板部分81具有在第1主面81A上安装有功率元件81C的构成。第1基板部分81具有第1主面81A以及第1背面81B沿轴向ZA的构造。第1基板部分81利用4个功率元件81C构成逆变器电路的一部分。
第2基板部分82具有四角形状。第2基板部分82具有第2主面82A、第2背面82B、以及2个作为功率元件82C的场效应晶体管。第2基板部分82的第2背面82B被固定于第2散热壁部72的第2散热主面72A。第2基板部分82具有在第2主面82A上安装有功率元件82C的构成。第2基板部分82具有第2主面82A以及第2背面82B沿轴向ZA的构造。第2基板部分82利用2个功率元件82C构成逆变器电路的一部分。
第3基板部分83具有四角形状。第3基板部分83具有第3主面83A、第3背面83B、作为控制元件83C的电解电容器、以及作为控制元件83D的环形线圈。第3基板部分83的第3背面83B被固定于第3散热壁部73的第3散热主面73A。第3基板部分83具有在第3主面83A上安装有控制元件83C的构成。第3基板部分83具有第3主面83A以及第3背面83B沿轴向ZA的构成。第3基板部分83构成用于控制逆变器电路的控制电路的一部分。
第4基板部分84具有四角形状。第4基板部分84具有第4主面84A、第4背面84B(参照图1)、以及外部连接器84C。第4基板部分84的第4背面84B被固定在底壁62的前端方向ZA1侧的面上。第4基板部分84与第1基板部分81相邻。第4基板部分84具有在第4主面84A上安装有外部连接器84C的构成。第4基板部分84具有第4主面84A以及第4背面84B沿径向ZB的构造。
第5基板部分85具有四角形状。第5基板部分85具有第5主面85A以及第5背面(省略图示)。第5基板部分85的第5背面被固定于底壁62。第5基板部分85中母线30的铜板31的端部以及旋转变压器50的电路连接部件53的端部电连接。第5基板部分85具有第5主面85A以及第5背面沿径向ZB的构造。
第1连结部分86位于第1基板部分81以及第2基板部分82之间。第1连结部分86与第1连结壁部74对置。第1连结部分86使第1基板部分81以及第2基板部分82相互连接。第1连结部分86在第1背面81B以及第2背面82B相互对置的方向上弯曲。
第2连结部分87位于第2基板部分82以及第3基板部分83之间。第2连结部分87与第2连结壁部75对置。第2连结部分87使第2基板部分82以及第3基板部分83相互连结。第2连结部分87在第2背面82B以及第3背面83B相互对置的方向上弯曲。
第3连结部分88(参照图3)位于第1基板部分81以及第4基板部分84之间。第3连结部分88使第1基板部分81以及第4基板部分84相互连结。第3连结部分88在第1主面81A以及第4主面84A相互对置的方向上弯曲。
第4连结部分89(参照图3)位于第2基板部分82以及第5基板部分85之间。第4连结部分89使第2基板部分82以及第5基板部分85相互连结。第4连结部分89在第2主面82A以及第5主面85A相互对置的方向上弯曲。
参照图2,对控制装置1B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控制装置1B的制造方法包含电路基板单元装配工序以及电路基板单元放入工序。
在电路基板单元装配工序中,制造装配了散热器70以及电路基板80的单元(以下称“电路基板单元”)。具体而言,在散热器70的第1散热主面71A、第2散热主面72A以及第3散热主面73A上涂敷粘合剂。并且,将第1基板部分81安装于第1散热主面71A,将第2基板部分82安装于第2散热主面72A,将第3基板部分83安装于第3散热主面73A。并且,通过使第3连结部分88弯曲来变更第1基板部分81和第4基板部分84的相对姿势。另外,通过使第4连结部分89弯曲来变更第2基板部分82和第5基板部分85的相对姿势。另外,也可以在将电路基板80安装于散热器70之前进行使第3连结部分88以及第4连结部分89弯曲的工序。
在电路基板单元放入工序中,将电路基板单元配置在壳体60的收纳空间60A内。并且,在将散热器70载置于底壁62的状态下,利用螺栓77将散热器70固定于底壁62。另外,第5基板部分85和母线30的铜板31的端部以及旋转变压器50的电路连接部件53的端部通过焊锡相互连接。像这样,预先制造出电路基板单元,且将电路基板单元放入至壳体60,所以与假定将散热器70固定于底壁62后将电路基板80固定于散热器70的方法比较,容易将散热器70以及电路基板80放入至壳体60。
参照图2,对控制装置1B的作用进行说明。控制装置1B具有在从底壁62竖起的散热器70的第1散热壁部71的第1散热主面71A、第2散热壁部72的第2散热主面72A、以及第3散热壁部73的第3散热主面73A上固定有第1基板部分81、第2基板部分82、以及第3基板部分83的构成。因此,第1基板部分81、第2基板部分82、以及第3基板部分83相对于底壁62的平面方向亦即径向ZB直立。因此,与假定将第1基板部分81、第2基板部分82、以及第3基板部分83固定于底壁62的作为一个平板形状形成的构成相比,能够使电路基板80的尺寸在径向ZB上减小。
另外,由于第2散热壁部72与第1散热壁部71正交,第3散热壁部73与第1散热壁部71正交,所以第2基板部分82与第1基板部分81正交,第3基板部分83与第1基板部分81正交。因此,与假定第1基板部分81、第2基板部分82、以及第3基板部分83作为一个平板形状形成的构成相比,能够使电路基板80的尺寸在径向ZB上减小。
对功率元件81C的散热进行说明。在马达单元1驱动时,第1基板部分81的功率元件81C发热。此时,功率元件81C的热经由第1基板部分81转移至第1散热壁部71。并且,转移至第1散热壁部71的热转移至底壁62。这样,功率元件81C的热转移至功率元件81C的外部,所以抑制功率元件81C的温度上升。另外,第2基板部分82的功率元件82C以及第3基板部分83的控制元件83C也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起到以下效果。(1)在控制装置1B中,散热器70具有从底壁62竖起的第1散热壁部71,电路基板80具备安装于第1散热壁部71的第1散热主面71A的、具有功率元件81C的第1基板部分81。根据该构成,能够使底壁62的平面方向亦即径向ZB的电路基板80的尺寸减小。另外,功率元件81C的热经由第1基板部分81转移至散热器70。因此,抑制功率元件81C的温度上升。
(2)在控制装置1B中,散热器70具有第2散热壁部72、以及使第1散热壁部71以及第2散热壁部72相互连结的第1连结壁部74。根据该构成,在第1散热壁部71和第2散热壁部72之间产生热的转移。因此,散热器70能够从第1基板部分81接受的热量变多。另外,散热器70能够从第2基板部分82接受的热量变多。
(3)在控制装置1B中,第2基板部分82以及第3基板部分83相互平行且与第1基板部分81正交。根据该构成,与假定第1基板部分81、第2基板部分82、以及第3基板部分83具有一个平板形状的构成相比,能够使径向ZB的电路基板80的尺寸减小。
(4)在控制装置1B中,在第3基板部分83的第3主面83A安装有控制元件83C、83D。根据该构成,控制元件83C、83D的热经由第3基板部分83转移至散热器70。因此,抑制控制元件83C、83D的温度上升。
第2实施方式
图4以及图5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00的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00与第1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1B(参照图1)相比,与电动马达1A(参照图1)独立形成这一点不同。以下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1B的不同点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对与该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的一部分或全部。
如图4所示,控制装置200具有长方体形状。如图5所示,控制装置200具有散热器70、电路基板80、壳体210以及盖220。
壳体210由金属材料形成。壳体210俯视时具有呈长方形的箱形状。壳体210具有底壁211、侧壁212、以及收纳空间213。壳体210在收纳空间213收纳有散热器70以及电路基板80。壳体210具有由相同金属材料使底壁211以及侧壁212一体成形的构造。侧壁212具有嵌合突起212A以及连接器插入部分212B。嵌合突起212A从侧壁212的端面突出。连接器插入部分212B作为在侧壁212的厚度方向对其贯通的贯通孔而形成。
盖220从与底壁211相反侧覆盖侧壁212。利用螺栓(省略图示)将盖220固定于侧壁212。盖220具有嵌合凹部(省略图示)。在将盖220安装于壳体210的状态下,嵌合凹部与嵌合突起212A嵌合。
散热器70被固定于壳体210的底壁211。散热器70在收纳空间213从底壁211竖起。将电路基板80的第4基板部分84以及第5基板部分85固定于壳体210的底壁211。
控制装置200的作用与控制装置1B的作用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00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1)~(4)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第3实施方式
图6~图9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与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相比,电动马达1A以及控制装置1B的电路构成、壳体60的一部分的构成、散热器300以及电路基板400的构成不同。以下,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不同点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对与该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的一部分或全部。
参照图6,对电动马达1A以及控制装置1B的电路构成进行说明。控制装置1B具有用于2个系统驱动电动马达1A的2个逆变器电路、控制逆变器电路的动作的微型计算机415。控制装置1B具有与母线30以及旋转变压器50电连接的内部连接器413、和与马达单元1的外部设备电连接的外部连接器414。
控制装置1B具有用于驱动第1电动马达1A的第1逆变器电路以及第2逆变器电路。第1逆变器电路具有作为开关元件的2个第1U相功率元件423、作为开关元件的2个第1V相功率元件433、以及作为开关元件的2个第1W相功率元件443。2个第1U相功率元件423相互串联连接。2个第1V相功率元件433相互串联连接。2个第1W相功率元件443相互串联连接。2个第1U相功率元件423、2个第1V相功率元件433、以及2个第1W相功率元件443相互并联连接。
第2逆变器电路具有作为开关元件的2个第2U相功率元件453、作为开关元件的2个第2V相功率元件463、以及作为开关元件的2个第2W相功率元件473。2个第2U相功率元件453相互串联连接。2个第2V相功率元件463相互串联连接。2个第2W相功率元件473相互串联连接。2个第2U相功率元件453、2个第2V相功率元件463、以及2个第2W相功率元件473相互并联连接。作为各相功率元件423~473例如使用MOSFET。
微型计算机415对各相功率元件423~473的导通状态以及非导通状态的切换进行控制。电动马达1A的定子20具有第1驱动定子20A以及第2驱动定子20B。定子20通过第1驱动定子20A以及第2驱动定子20B在周向ZC上被分割。利用第1逆变器电路对第1驱动定子20A控制电力的供给。利用第2逆变器电路对第2驱动定子20B控制电力的供给。
电动马达1A的母线30具有第1母线30A以及第2母线30B。第1母线30A使第1逆变器电路以及第1驱动定子20A电连接。第2母线30B使第2逆变器电路以及第2驱动定子20B电连接。母线30通过第1母线30A以及第2母线30B在周向ZC上被分割。第1母线30A在周向ZC上被配置在与第1驱动定子20A相同的位置。第2母线30B在周向ZC上被配置在与第2驱动定子20B相同的位置。
控制装置1B通常利用第1逆变器电路控制电动马达1A的驱动。控制装置1B在第1逆变器电路故障时,利用第2逆变器电路控制电动马达1A的驱动。
如图7所示,壳体60的底壁62在轴向ZA与旋转变压器50的电路连接部件53重合的位置具有开口孔62A。开口孔62A在轴向ZA上贯通底壁62。壳体60的底壁62具有用于插通母线30的各相铜板31U、31V、31W的6个贯通孔62B(参照图8)。
散热器300由铝形成。散热器300俯视时具有八边形的一边被切掉的形状(参照图8)。散热器300被收纳在壳体60内。散热器300被固定于壳体60的底壁62。散热器300从底壁62沿前端方向ZA1竖立。散热器300从外向ZB2介由空间包围输出轴11以及轴承支承部分65。
如图8所示,散热器300具有转移电路基板400的热的7个散热壁部、即第1散热壁部310、第2散热壁部320、第3散热壁部330、第4散热壁部340、第5散热壁部350、第6散热壁部360、第7散热壁部370。散热器300具有连结各散热壁部310~370的6个连结壁部,即,第1连结壁部381、第2连结壁部382、第3连结壁部383、第4连结壁部384、第5连结壁部385、第6连结壁部386。散热器300具有用于将散热器300固定在底壁62上的2个固定部分390。散热器300具有由相同材料使各散热壁部310~370、各连结壁部381~386、以及2个固定部分390一体成形的构造。
散热器300具有第2散热壁部320~第4散热壁部340以及第5散热壁部350~第7散热壁部370相对于第1散热壁部310在周向ZC上位于相互相反侧的构成。第2散热壁部320~第4散热壁部340在周向ZC上被配置于与电动马达1A的第1驱动定子20A以及第1母线30A(均参照图6)相同的位置。第5散热壁部350~第7散热壁部370在周向ZC上被配置于与电动马达1A的第2驱动定子20B以及第2母线30B(均参照图6)相同的位置。
将电路基板400固定于散热器300。电路基板400作为层叠了多个热可塑性薄膜的多层印刷基板而形成。电路基板400具有由通孔以及填充至通孔的导电膏构成的层间连接部(省略图示)。通过在层叠了形成有导体图案以及导电膏的热可塑性薄膜的状态下进行热压接来形成电路基板400。
电路基板400具有安装电子部件的7个基板部分、即第1基板部分410、第2基板部分420、第3基板部分430、第4基板部分440、第5基板部分450、第6基板部分460、第7基板部分470。电路基板400具有使各电路基板410~470相互连结的6个连结部分,即第1连结部分481、第2连结部分482、第3连结部分483、第4连结部分484、第5连结部分485、第6连结部分486。电路基板400具有使各基板部分410~470以及各连结部分481~486一体成形的构造。
电路基板400具有第2基板部分420~第4基板部分440以及第5基板部分450~第7基板部分470相对于第1基板部分410在周向ZC上位于相互相反侧的构成。第2基板部分420~第4基板部分440在周向ZC上被配置于与电动马达1A的第1驱动定子20A以及第1母线30A相同的位置。第2基板部分420~第4基板部分440被配置于在径向ZB上与第1驱动定子20A重合的位置。第5基板部分450~第7基板部分470在周向ZC上被配置于与电动马达1A的第2驱动定子20B以及第2母线30B相同的位置。第5基板部分450~第7基板部分470被配置于在径向ZB上与第2驱动定子20B重合的位置。
参照图8,对散热器30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各散热壁部310~370具有四角片状。各散热壁部310~370从底壁62沿轴向ZA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散热壁部310~370的体积彼此相等。
第1散热壁部310形成于被第2散热壁部320以及第5散热壁部350夹住的位置。第1散热壁部310具有第1散热主面311、第1散热背面312、第1甲端部313、以及第1乙端部314。第1散热主面311形成第1散热壁部310的外侧面。第1散热背面312形成第1散热壁部310的内侧面。第1甲端部313在第1散热壁部310形成于靠近第2散热壁部320的位置。第1乙端部314在第1散热壁部310形成于靠近第5散热壁部350的位置。
第2散热壁部320形成于被第1散热壁部310以及第3散热壁部330夹住的位置。第2散热壁部320具有第2散热主面321、第2散热背面322、第2甲端部323、以及第2乙端部324。第2散热主面321形成第2散热壁部320的外侧面。第2散热背面322形成第2散热壁部320的内侧面。第2甲端部323在第2散热壁部320形成于靠近第3散热壁部330的位置。第2乙端部324在第2散热壁部320形成于靠近第1散热壁部310的位置。
第3散热壁部330形成于被第2散热壁部320以及第4散热壁部340夹住的位置。第3散热壁部330具有第3散热主面331、第3散热背面332、第3甲端部333、以及第3乙端部334。第3散热主面331形成第3散热壁部330的外侧面。第3散热背面332形成第3散热壁部330的内侧面。第3甲端部333在第3散热壁部330形成于靠近第4散热壁部340的位置。第3乙端部334在第3散热壁部330形成于靠近第2散热壁部320的位置。
第4散热壁部340形成于被第3散热壁部330以及固定部分390夹住的位置。第4散热壁部340具有第4散热主面341、第4散热背面342、第4甲端部343、以及第4乙端部344。第4散热主面341形成第4散热壁部340的外侧面。第4散热背面342形成第4散热壁部340的内侧面。第4甲端部343在第4散热壁部340形成于靠近固定部分390的位置。第4乙端部344在第4散热壁部340形成于靠近第3散热壁部330的位置。
第5散热壁部350形成于被第1散热壁部310以及第6散热壁部360夹住的位置。第5散热壁部350具有第5散热主面351、第5散热背面352、第5甲端部353、以及第5乙端部354。第5散热主面351形成第5散热壁部350的外侧面。第5散热背面352形成第5散热壁部350的内侧面。第5甲端部353在第5散热壁部350形成于靠近第1散热壁部310的位置。第5乙端部354在第5散热壁部350形成于靠近第6散热壁部360的位置。
第6散热壁部360形成于被第5散热壁部350以及第7散热壁部370夹住的位置。第6散热壁部360具有第6散热主面361、第6散热背面362、第6甲端部363、以及第6乙端部364。第6散热主面361形成第6散热壁部360的外侧面。第6散热背面362形成第6散热壁部360的内侧面。第6甲端部363在第6散热壁部360形成于靠近第5散热壁部350的位置。第6乙端部364在第6散热壁部360形成于靠近第7散热壁部370的位置。
第7散热壁部370形成于被第6散热壁部360以及固定部分390夹住的位置。第7散热壁部370具有第7散热主面371、第7散热背面372、第7甲端部373、以及第7乙端部374。第7散热主面371形成第7散热壁部370的外侧面。第7散热背面372形成第7散热壁部370的内侧面。第7甲端部373在第7散热壁部370形成于靠近第6散热壁部360的位置。第7乙端部374在第7散热壁部370形成于靠近固定部分390的位置。
第1连结壁部381位于第1甲端部313以及第2乙端部324之间。第1连结壁部381使第1甲端部313以及第2乙端部324相互连结。第1连结壁部381在第1散热背面312以及第2散热背面322相互对置的方向上弯曲。
第2连结壁部382位于第2甲端部323以及第3乙端部334之间。第2连结壁部382使第2甲端部323以及第2乙端部334相互连结。第2连结壁部382在第2散热背面322以及第3散热背面332相互对置的方向上弯曲。
第3连结壁部383位于第3甲端部333以及第4乙端部344之间。第3连结壁部383使第3甲端部333以及第4乙端部344相互连结。第3连结壁部383在第3散热背面332以及第4散热背面342相互对置的方向上弯曲。
第4连结壁部384位于第1乙端部314以及第5甲端部353之间。第4连结壁部384使第1乙端部314以及第5甲端部353相互连结。第4连结壁部384在第1散热背面312以及第5散热背面352相互对置的方向上弯曲。
第5连结壁部385位于第5乙端部354以及第6甲端部363之间。第5连结壁部385使第5乙端部354以及第6甲端部363相互连结。第5连结壁部385在第5散热背面352以及第6散热背面362相互对置的方向上弯曲。
第6连结壁部386位于第6乙端部364以及第7甲端部373之间。第6连结壁部386使第6乙端部364以及第7甲端部373相互连结。第6连结壁部386在第6散热背面362以及第7散热背面372相互对置的方向上弯曲。
固定部分390具有四角片状。固定部分390分别从第4甲端部343的基端方向ZA2的端部以及第7乙端部374的基端方向ZA2的端部延伸突出。利用螺栓391将各固定部分390固定于底壁62。
参照图8以及图9,对电路基板40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各基板部分410~470具有四角形状。各基板部分410~470沿轴向ZA延伸。
第1基板部分410具有第1主面411以及第1背面412。第1基板部分410的第1背面412被固定于第1散热壁部310的第1散热主面311上。
第2基板部分420具有第2主面421以及第2背面422。第2基板部分420的第2背面422被固定于第2散热壁部320的第2散热主面321。第2基板部分420的母线连接部分424形成于第2主面421的基端方向ZA2的端部。第2基板部分420的母线连接部分424与用于与第1逆变器电路连接的U相铜板31U(参照图7)连接。
第3基板部分430具有第3主面431以及第3背面432。第3基板部分430的第3背面432被固定于第3散热壁部330的第3散热主面331。第3基板部分430的母线连接部分434形成于第3主面431的基端方向ZA2的端部。第3基板部分430的母线连接部分434与用于与第1逆变器电路连接的V相铜板31V(参照图7)连接。
第4基板部分440具有第4主面441以及第4背面442。第4基板部分440的第4背面442被固定于第4散热壁部340的第4散热主面341。第4基板部分440的母线连接部分444形成于第4主面441的基端方向ZA2的端部。第4基板部分440的母线连接部分444与用于与第1逆变器电路连接的W相铜板31W(参照图7)连接。
第5基板部分450具有第5主面451以及第5背面452。第5基板部分450的第5背面452被固定于第5散热壁部350的第5散热主面351。第5基板部分450的母线连接部分454形成于第5主面451的基端方向ZA2的端部。第5基板部分450的母线连接部分454与用于与第2逆变器电路连接的U相铜板31U(参照图7)连接。
第6基板部分460具有第6主面461以及第6背面462。第6基板部分460的第6背面462被固定于第6散热壁部360的第6散热主面361。第6基板部分460的母线连接部分464形成于第6主面461的基端方向ZA2的端部。第6基板部分460的母线连接部分464与用于与第2逆变器电路连接的V相铜板31V(参照图7)连接。
第7基板部分470具有第7主面471以及第7背面472。第7基板部分470的第7背面472被固定于第7散热壁部370的第7散热主面371。第7基板部分470的母线连接部分474形成于第7主面471的基端方向ZA2的端部。第7基板部分470的母线连接部分474与用于与第2逆变器电路连接的W相铜板31W(参照图7)连接。
第1连结部分481形成于被第1基板部分410以及第2基板部分420夹住的位置。第1连结部分481使第1基板部分410以及第2基板部分420相互连结。第1连结部分481在第1背面412以及第2背面422相互对置的方向上弯曲。
第2连结部分482形成于被第2基板部分420以及第3基板部分430夹住的位置。第2连结部分482使第2基板部分420以及第3基板部分430相互连结。第2连结部分482在第2背面422以及第3背面432相互对置的方向上弯曲。
第3连结部分483形成于被第3基板部分430以及第4基板部分440夹住的位置。第3连结部分483使第3基板部分430以及第4基板部分440相互连结。第3连结部分483在第3背面432以及第4背面442相互对置的方向上弯曲。
第4连结部分484形成于被第1基板部分410以及第5基板部分450夹住的位置。第4连结部分484使第1基板部分410以及第5基板部分450相互连结。第4连结部分484在第1背面412以及第5背面452相互对置的方向上弯曲。
第5连结部分485形成于被第5基板部分450以及第6基板部分460夹住的位置。第5连结部分485使第5基板部分450以及第6基板部分460相互连结。第5连结部分485在第5背面452以及第6背面462相互对置的方向上弯曲。
第6连结部分486形成于被第6基板部分460以及第7基板部分470夹住的位置。第6连结部分486使第6基板部分460以及第7基板部分470相互连结。第6连结部分486在第6背面462以及第7背面472相互对置的方向上弯曲。
参照图9,对将电子部件安装于电路基板400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在电路基板400中,作为电子部件安装有内部连接器413、外部连接器414、以及作为控制元件的微型计算机415。在电路基板400中作为电子部件安装有2个第1U相功率元件423、2个第1V相功率元件433、2个第1W相功率元件443、2个第2U相功率元件453、2个第2V相功率元件463、以及2个第2W相功率元件473。另外,内部连接器413以及外部连接器414相当于“连接器”
内部连接器413、外部连接器414、以及微型计算机415被安装于第1基板部分410的第1主面411。内部连接器413与旋转变压器50的电路连接部件53的端子销电连接(参照图7)。外部连接器414与各相功率元件423~473电连接。
2个第1U相功率元件423被安装于第2基板部分420的第2主面421。沿轴向ZA排列2个第1U相功率元件423。2个第1V相功率元件433被安装于第3基板部分430的第3主面431。沿轴向ZA排列2个第1V相功率元件433。2个第1W相功率元件443被安装于第4基板部分440的第4主面441。沿轴向ZA排列2个第1W相功率元件443。
2个第2U相功率元件453被安装于第5基板部分450的第5主面451。沿轴向ZA排列2个第2U相功率元件453。2个第2V相功率元件463被安装于第6基板部分460的第6主面461。沿轴向ZA排列2个第2V相功率元件463。2个第2W相功率元件473被安装于第7基板部分470的第7主面471。沿轴向ZA排列2个第2W相功率元件473。
对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作用进行说明。马达单元1具有第1以及第2功能。第1功能表示抑制各相功率元件423~443的一部分的温度过度上升的功能。第2功能表示使逆变器电路和电动马达1A的连接距离的偏差变小的功能。
对第1功能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将各逆变器电路的各相功率元件423~473,在电路基板400的各基板部分410~470按照每个相安装。因此,将2个功率元件安装于各基板部分410~470。因此,在第1逆变器电路驱动时,在各相功率元件423~443中产生的热经由第1基板部分410~第3基板部分430转移至散热器300的第1散热壁部310~第3散热壁部330。因此,各相功率元件423~443均等散热,所以抑制各相功率元件423~433的仅一部分的温度过度上升。另外,各相功率元件453~473、第5基板部分450~第7基板部分470、以及第5散热壁部350~第7散热壁部370的关系也相同,省略其说明。
对第2功能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第2基板部分420~第4基板部分440配置于在周向ZC与电动马达1A的第1驱动定子20A以及第1母线30A相同的位置。由此,使第2基板部分420和第1驱动定子20A的U相定子连接的U相铜板31U的长度、使第3基板部分430和第1驱动定子20A的V相定子连接的V相铜板31V的长度、以及使第4基板部分440和第1驱动定子20A的W相定子连接的W相铜板31W的长度彼此相等。由此,与假定将第2基板部分420~第4基板部分440配置于在周向ZC上与第1驱动定子20A以及第1母线30A不同的位置的构成相比,第1逆变器电路和电动马达1A的第1驱动定子20A的连接距离的偏差变小。另外,第5基板部分450~第7基板部分470以及第2驱动定子20B以及第2母线30B的关系也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除了依照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1)、(2)、以及(4)的效果的效果外,起到以下效果。
(5)马达单元1具有将各逆变器电路的各相功率元件423~473,在电路基板400的各基板部分420~470按照各相安装的构成。根据该构成,各相功率元件423~443均等散热,所以抑制各相功率元件423~443的仅一部分的温度过度上升。
(6)马达单元1具有将第2基板部分420~第4基板部分440配置于在周向ZC上与电动马达1A的第1驱动定子20A相同的位置的构成。根据该构成,与假定将第2基板部分420~第4基板部分440配置于在周向ZC上与第1驱动定子20A不同的位置的构成相比,第1逆变器电路和电动马达1A的第1驱动定子20A以及第1母线30A的连接距离的偏差变小。另外,第5基板部分450~第7基板部分470以及第2驱动定子20B的关系也相同。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包含与第1~第3实施方式不同的实施方式。以下,示出本发明的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的第1~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另外,也能够使以下各变形例相互组合。
第1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1B中散热器70以及电路基板80位于与旋转变压器50相比靠前端位置ZA1。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具有在轴向ZA,散热器70以及电路基板80与旋转变压器50重合的构成。散热器70以及电路基板80被固定于底壁62的基端方向ZA2侧的面。如图11所示,散热器70以及电路基板80包围旋转变压器50的配置电路连接部件53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电路连接部件53通过导线(省略图示)与第2基板部分82电连接。母线30的铜板31与第4基板部分84电连接。变形例的电路基板80具有通过第3连结部分88(参照图10)使第2基板部分82以及第4基板部分84相互连结,且省略第5基板部分85以及第4连结部分89的构成。
根据该构成,能够使壳体60的侧壁61的轴向ZA的尺寸变小,所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比较,能够使马达单元1的轴向ZA的尺寸减小。
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具有在壳体60的底壁62固定有散热器70以及电路基板80的构成。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具有在齿轮壳体110固定有散热器70以及电路基板80的构成。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具有利用螺栓66将齿轮壳体110固定于马达壳体40的构成。即,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不具有壳体60以及滚珠轴承43。变形例1的马达单元1代替旋转变压器50具有作为无传感器马达的构成。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具有在侧壁113形成有连接器插入部分113A的齿轮壳体110。外部连接器84C被插入至连接器插入部分113A。另外,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也可以具有由相同的金属材料使齿轮壳体110以及散热器70一体成形的构造。在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中,齿轮壳体110相当于“壳体”。
根据该构成,能够使马达单元1的轴向ZA的尺寸减小。另外,能够省略壳体60,所以能够减少构成马达单元1的部件件数。
第1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1B具有第1散热壁部71、第2散热壁部72、以及第3散热壁部73通过第1连结壁部74以及第2连结壁部75相互连结而成的散热器70。另一方面,变形例的控制装置1B具有省略了第1连结壁部74以及第2连结壁部75的至少一方的散热器70。另外,也能够针对第2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00施加同样的变更。
在上述变形例的控制装置1B中,也可以具有省略了第1连结部分86以及第2连结部分87的至少一方的电路基板80。另外,也能够对第2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00实施同样的变更。
第1实施方式的散热器70具有第1散热壁部71、第2散热壁部72、以及第3散热壁部73。另一方面,变形例的散热器70具有省略了第2散热壁部72以及第3散热壁部73的至少一方的构成。变形例的电路基板80与省略第2散热壁部72以及第3散热壁部73的至少一方对应,省略对应的第2基板部分82以及第3基板部分83的至少一方。另外,也能够针对第2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00实施同样的变更。
另外,其他变形例的散热器70具有第4散热壁部、第4连结壁部、以及第5连结壁部。第4散热壁部位于第2散热壁部72的第2乙端部72Y以及第3散热壁部73的第3乙端部73Y之间,且与轴承支承部分65对置。第4散热壁部具有与第2乙端部72Y相邻的第4甲端部以及与第3乙端部73Y相邻的第4乙端部。第4连结壁部使第2乙端部72Y以及第4甲端部相互连结。第5连结壁部使第3乙端部73Y以及第4乙端部相互连结。另外,电路基板80也可以具有安装于第4散热壁部的第6基板部分。第6基板部分与第2基板部分82的与第1连结部分86相反侧的端部连接。在第6基板部分以及第2基板部分82之间形成第5连结部分。另外,第6基板部分也可以与第3基板部分83的与第2连结部分87相反侧的端部连接。此时,第5连结部分形成于第6基板部分以及第3基板部分之间。另外,也能够对第2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00施加同样的变更。
第1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1B具有散热器70以及壳体60独立形成的构造。另一方面,变形例的控制装置1B具有利用相同的金属材料使散热器70以及壳体60一体成形的构造。变形例的散热器70省略固定部分76以及螺栓77。另外,也能够针对第2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00施加同样的变更。
在上述变形例的控制装置1B中,也能够使散热器70以及轴承支承部分65一体成形。即,散热器70兼具轴承支承部分65的功能。另外,在图10以及图12所示的变形例的控制装置1B中,也能够使散热器70以及旋转变压器支承部分64一体成形。即,散热器70兼具旋转变压器支承部分64的功能。
第1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1B具有作为层叠了多个热可塑性树脂薄膜的多层印刷基板形成的电路基板80。另一方面,变形例的控制装置1B具有将第1基板部分81~第5基板部分85作为以热硬化性树脂为基材的印刷基板形成、将第1连结部分86~第4连结部分89作为柔性印刷基板形成的电路基板80。另外,也能够针对第2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00施加同样的变更。另外,也能够针对第3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1B的电路基板400施加同样的变更。
第1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1B具有在第1基板部分81~第5基板部分85以及第1连结部分86~第4连结部分89中层叠的热可塑性树脂薄膜的个数彼此相等的电路基板80。另一方面,变形例的控制装置1B具有在第1连结部分86~第4连结部分89中层叠的热可塑性树脂薄膜的个数比在第1基板部分81~第5基板部分85中层叠的热可塑性树脂薄膜的个数少的电路基板80。另外,也能够针对第2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00施加同样的变更。另外,还能够针对第3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1B的电路基板400施加同样的变更。
第1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1B具有第1基板部分81、第2基板部分82、以及第3基板部分83通过第1连结部分86、第2连结部分87相互连接的电路基板80。另一方面,变形例的控制装置1B具有省略了第1连结部分86以及第2连结部分87的电路基板80。即,变形例的控制装置1B具有各基板部分81~83相互分离的构成。另外,也能够针对第2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00施加同样的变更。另外,也能够针对第3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1B的电路基板400施加同样的变更。
第1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1B具有将功率元件81C安装于第1基板部分81,将功率元件82C安装于第2基板部分82的电路基板80。另一方面,变形例的控制装置1B具有将功率元件81C、82C安装于第1基板部分81的电路基板80。即,变形例的控制装置1B具有从第2基板部分82省略了功率元件82C的电路基板80。
第3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具有独立形成的内部连接器413以及外部连接器414。另一方面,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具有内部连接器413以及外部连接器414一体成形的电源模块。该电源模块安装有微型计算机415以及其他控制元件。
在展开图的俯视时,第3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400具有I字形。另一方面,在展开图的俯视时,变形例的电路基板400具有T字形。第3实施方式的散热器300介由空间包围壳体60的轴承支承部分65。另一方面,变形例的散热器300在与壳体60的轴承支承部分65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包围轴承支承部分65。
第3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具有2个系统驱动电动马达1A的构成。另一方面,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具有利用3个系统以上驱动电动马达1A的构成。
第3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1B与电动马达1A一体形成。另一方面,变形例的控制装置1B与电动马达1A独立形成。变形例的控制装置1B如第2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00那样,具有利用壳体210以及盖200收纳电路基板400以及散热器300的构成。
第1以及第3实施方式的电动马达1A作为旋转位置检测装置具有旋转变压器50。另一方面,变形例的电动马达1A作为旋转位置检测装置代替旋转变压器50而具有霍尔IC。另外,其他变形例的电动马达1A具有省略了旋转位置检测装置的作为无传感器马达的构成。其他变形例的电动马达1A具有从壳体60省略了旋转变压器支承部分64,从电路基板80省略了第5基板部分85的构成。
接下来,与效果一起记载能够从以上实施方式把握的技术思想。(イ)马达单元具有:定子,其被供给电流而形成磁场;转子,其通过上述定子的磁场而旋转;母线,其使上述定子的线圈端部电连接;旋转变压器,其向相对于上述母线与上述定子所位于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突出;马达壳体,其收纳上述定子以及上述母线,具有在轴向相对于上述定子的上述母线所位于的一侧开口的开口部分;壳体,其具有覆盖上述开口部分以及上述旋转变压器的底壁、和包围上述旋转变压器且安装于上述开口部分的侧壁;散热器,其具有从上述底壁朝向上述定子竖立,且形成有第1散热主面的第1散热壁部;电路基板,其具有被安装于上述第1散热主面且形成有第1主面的第1基板部分、以及被安装于上述第1散热主面的功率元件,上述散热器以及上述电路基板位于被上述母线、上述旋转变压器、以及上述侧壁包围的空间。
根据该构成,散热器以及电路基板和旋转变压器在轴向重合。因此,与散热器以及电路基板位于与旋转变压器相比靠前端方向的构成相比,能够使马达单元的轴向的尺寸变小。
(ロ)马达单元具有:定子,其被供给电流而形成磁场;转子,其具有输出轴,且通过上述定子的磁场而旋转;蜗杆轴,其与上述输出轴连接;蜗轮,其与转向轴一体旋转,且与上述蜗杆轴啮合;连接部件,其使上述蜗杆轴以及上述输出轴相互连接;齿轮壳体,其收纳上述蜗轮以及上述蜗杆轴;散热器,其具有第1散热壁部,该第1散热壁部在轴向上与上述连接部分重合的位置,从上述齿轮壳体朝向上述定子竖立,且形成有与上述连接部件平行的第1散热主面;电路基板,其具有被安装于上述第1散热主面且形成有第1主面的第1基板部分、以及安装于上述第1主面的功率元件。
根据该构成,散热器以及电路基板和连接部件在轴向重合。因此,与散热器以及电路基板位于与连接部件相比靠基端方向的构成相比,能够使马达单元的轴向的尺寸减小。

Claims (12)

1.一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装置(1B、200)具备:
壳体(60、210),其具有底壁(62、211)、从所述底壁竖立的侧壁(61、212)以及被所述侧壁(61)包围而形成的收纳空间(60A、213);
散热器(70),其具有被收纳于所述收纳空间,且形成有第1散热主面(71A)的第1散热壁部(71);
电路基板(80),其具有被安装于所述第1散热主面且形成有第1主面(81A)的第1基板部分(81)、以及被安装于所述第1主面的功率元件(81C)。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具有被收纳于所述收纳空间,且形成有第2散热主面(72A)的第2散热壁部(72),
所述电路基板具有被安装于所述第2散热主面且形成有第2主面(82A)的第2基板部分(82)、以及将所述第1基板部分和所述第2基板部分相互连结的第1连结部分(8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散热壁部具有从所述底壁竖起的四角片状,具有构成与所述第1散热主面相反侧的面的第1散热背面(71B)、以及沿从所述底壁的竖立方向延伸的第1甲端部(71X)以及第1乙端部(71Y),
所述第2散热壁部具有从所述底壁竖起的四角片状,具有构成与所述第2散热主面相反侧的面的第2散热背面(72B)、沿从所述底壁的竖立方向延伸的第2甲端部(72X)以及第2乙端部(72Y),所述第2甲端部位于与所述第1乙端部相邻的位置,
所述散热器具有第1连结壁部(74),该第1连结壁部将所述第1乙端部和所述第2甲端部相互连结,且在所述第1散热背面和所述第2散热背面相互对置的方向上弯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具有被收纳于所述收纳空间,且形成有第3散热主面(73A)的第3散热壁部(73),
所述电路基板具有被安装于所述第3散热主面且形成有第3主面(83A)的第3基板部分(83)、以及将所述第1基板部分和所述第3基板部分相互连结的第2连结部分(8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散热壁部具有从所述底壁竖起的四角片状,具有构成与所述第3散热主面相反侧的面的第3散热背面(73B)、沿从所述底壁的竖起方向延伸的第3甲端部(73X)以及第3乙端部(73Y),所述第3甲端部位于与所述第1甲端部相邻的位置,所述第3散热背面介由空间与所述第2散热背面对置,
所述散热器具有第2连结壁部(75),该第2连结壁部将所述第1甲端部和所述第3甲端部相互连结,且在所述第1散热背面和所述第3散热背面相互对置的方向上弯曲。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基板在所述第2主面具有其他的功率元件(82C),在所述第3主面具有控制元件(83C、83D)。
7.一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装置(1B、200)具备:
壳体(60、210),其具有底壁(62、211)、从所述底壁竖起的侧壁(61、212)以及被所述侧壁包围而形成的收纳空间(60A、213);
散热器(70),其具有被收纳于所述收纳空间,且形成有第1散热主面(71A)的第1散热壁部(71)、以及形成有第2散热主面(72A)的第2散热壁部(72);
电路基板(80),其具有被安装于所述第1散热主面且形成有第1主面(81A)的第1电路基板(81)、被安装于所述第2散热主面且形成有第2主面(82A)的第2电路基板(82)、以及被安装于所述第1主面的功率元件(81C)。
8.一种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单元(1)具备权利要求1~5、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
9.一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是驱动3相无刷马达(1A)的控制装置(1B),具备:
壳体(60),其具有底壁(62)、从所述底壁竖起的侧壁(61)、以及被所述侧壁包围而形成的收纳空间(60A);
散热器(300),其具有被收纳于所述壳体,且形成有散热主面(311、321、331、341、351、361、371)的散热壁部(310、320、330、340、350、360、370);
电路基板(400),其具有被安装于所述散热主面且形成有主面(411、421、431、441、451、461、471)的多个基板部分(410、420、430、440、450、460、470);
多个逆变器电路,其被形成于所述主面,且用于针对所述3相无刷马达执行多个系统驱动,
所述电路基板具有所述系统驱动的个数的3倍的个数以上的所述基板部分,
在所述基板部分的所述主面分别安装有所述逆变器电路的各相的开关元件(423、433、443、453、463、47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基板具有形成有主面(411)的基板部分(410),在该主面安装有用于将电力供给至所述3相无刷马达的连接器(413、414)。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基板具有使相邻的所述基板部分相互连结的连结部分(481、482、483、484、485、486)。
12.一种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单元(1)是具备3相无刷马达(1A)以及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控制装置的马达单元,
所述3相无刷马达具有定子(20),
所述多个逆变器电路具有第1逆变器电路以及第2逆变器电路,
所述定子具有经由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通电的第1驱动定子(20A)和经由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通电的第2驱动定子(20B),
且所述定子通过所述第1驱动定子以及所述第2驱动定子在所述3相无刷马达的周向上被分割,
所述各基板部分中构成所述第1逆变器电路的基板部分(420、430、440)被配置于在所述周向上与所述第1驱动定子相同的位置,
所述各基板部分中构成所述第2逆变器电路的基板部分(450、460、470)被配置于在所述周向上与所述第2驱动定子相同的位置。
CN201310148597XA 2012-04-25 2013-04-25 控制装置以及具备控制装置的马达单元 Pending CN1033798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00040 2012-04-25
JP2012-100040 2012-04-25
JP2013022540A JP2013243337A (ja) 2012-04-25 2013-02-07 制御装置および同装置を備えるモータユニット
JP2013-022540 2013-02-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9809A true CN103379809A (zh) 2013-10-30

Family

ID=48193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48597XA Pending CN103379809A (zh) 2012-04-25 2013-04-25 控制装置以及具备控制装置的马达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285513A1 (zh)
EP (1) EP2658100A3 (zh)
JP (1) JP2013243337A (zh)
CN (1) CN10337980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46863A (zh) * 2017-03-24 2019-12-0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电动马达
CN111845921A (zh) * 2016-03-09 2020-10-30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电动驱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816212A1 (en) * 2013-05-17 2014-11-17 Brandt Agricultural Products Ltd. Electric mover for swing away conveyor
JP6038768B2 (ja) * 2013-12-18 2016-12-07 株式会社ミツバ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294195B2 (ja) * 2014-09-09 2018-03-1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6056827B2 (ja) * 2014-09-30 2017-01-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制御装置
US9454189B1 (en) * 2015-04-16 2016-09-27 Quanta Computer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istributing power in a server system
JP6852573B2 (ja) * 2017-06-01 2021-03-3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816659B2 (ja) * 2017-06-13 2021-01-2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FR3089716B1 (fr) * 2018-12-05 2021-05-28 Safran Electrical & Power Moteur électrique intelligent compact
CN113085998A (zh) * 2021-04-28 2021-07-09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车用转向控制电路板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563A (zh) * 1993-03-12 1995-02-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连接电动机部件和电动机驱动器部件之电极的结构
CN1190500A (zh) * 1996-03-07 1998-08-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US20040090130A1 (en) * 2002-11-07 2004-05-13 Nissan Motor Co., Ltd. A.C. motor-inverter integrated drive unit
EP1995855A2 (en) * 2007-05-21 2008-11-26 HONDA MOTOR CO., Ltd. Electric motor, power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self-propelled snow remover
US20100327709A1 (en) * 2009-06-24 2010-12-30 Denso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module and electronic circuit-integrated motor device using same
CN102255539A (zh) * 2010-05-21 2011-11-23 株式会社电装 逆变器装置及利用该逆变器装置的驱动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91895A (en) * 1978-12-29 1980-07-1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Flexible circuit copper coated plate
US5825107A (en) * 1997-06-13 1998-10-2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Drive package for a dynamoelectric machine
JP2003282821A (ja) * 2002-03-26 2003-10-03 Yaskawa Electric Corp パワーモジュール
JP2004282804A (ja) * 2003-03-12 2004-10-07 Toshiba Corp インバータ装置
JP2007103796A (ja) * 2005-10-06 2007-04-19 Toyota Industries Corp 絶縁基板及び半導体装置並びに絶縁基板の製造方法
JP4692432B2 (ja) 2006-08-01 2011-06-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子装置用筐体
JP2009162091A (ja) * 2007-12-28 2009-07-2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エンジン用の電動ターボチャージャにおける回路部品冷却構造
JP5435286B2 (ja) * 2009-06-24 2014-03-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
JP4811749B2 (ja) * 2009-06-24 2011-11-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
JP5719524B2 (ja) * 2010-04-16 2015-05-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563A (zh) * 1993-03-12 1995-02-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连接电动机部件和电动机驱动器部件之电极的结构
CN1190500A (zh) * 1996-03-07 1998-08-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US20040090130A1 (en) * 2002-11-07 2004-05-13 Nissan Motor Co., Ltd. A.C. motor-inverter integrated drive unit
EP1995855A2 (en) * 2007-05-21 2008-11-26 HONDA MOTOR CO., Ltd. Electric motor, power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self-propelled snow remover
US20100327709A1 (en) * 2009-06-24 2010-12-30 Denso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module and electronic circuit-integrated motor device using same
CN102255539A (zh) * 2010-05-21 2011-11-23 株式会社电装 逆变器装置及利用该逆变器装置的驱动单元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45921A (zh) * 2016-03-09 2020-10-30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电动驱动装置
CN111845921B (zh) * 2016-03-09 2023-04-07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电动驱动装置
CN110546863A (zh) * 2017-03-24 2019-12-0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电动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58100A2 (en) 2013-10-30
JP2013243337A (ja) 2013-12-05
US20130285513A1 (en) 2013-10-31
EP2658100A3 (en) 2015-08-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79809A (zh) 控制装置以及具备控制装置的马达单元
JP5287787B2 (ja) 電動装置
JP5642262B2 (ja) モータ駆動装置
US8552604B2 (en) Drive unit of electric motor and motorized equipment using the drive unit
US8646568B2 (en) Electric motor assembly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JP5012953B2 (ja) 駆動装置
JP5177711B2 (ja) 電動装置
US8299664B2 (en) Drive apparatus and semiconductor module
EP3145064B1 (en) Dynamo-electric machine with integrated control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EP3879681B1 (en) Electric drive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US9293970B2 (en) Control device and motor unit including the control device
EP3691092B1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EP2688187A2 (en) Motor unit
EP2991202B1 (en) Motor
US9398724B2 (en) Control device and motor unit including the control device
JP5601396B2 (ja) 電動装置
CN111971880A (zh)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5485591B2 (ja) 駆動装置及び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JP2011083062A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6024202B2 (ja) 制御装置および同装置を備えるモーターユニット
JP2013232511A (ja) 制御装置およびこの装置を備えるモーターユニット
JP2011083065A (ja) 駆動制御装置、およびモータユニット
EP2666701B1 (en) Electric motor device for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JP7085439B2 (ja)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6226126A (ja) 端子の接続構造及びモータ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309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