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6614B - 光圈叶片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圈叶片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6614B
CN103376614B CN201310134421.9A CN201310134421A CN103376614B CN 103376614 B CN103376614 B CN 103376614B CN 201310134421 A CN201310134421 A CN 201310134421A CN 103376614 B CN103376614 B CN 1033766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ake
conquassation
aperture blades
end fa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3442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76614A (zh
Inventor
市川增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sc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ca Corp filed Critical Nisc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76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66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766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661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2Diaphragms
    • G03B9/06Two or more co-operating pivoted blades, e.g. iris ty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Abstract

本发明为光圈叶片、光量调整装置、光学仪器及光圈叶片制造方法,提供不会产生物镜反射光斑、双重影像等不良情形的光圈叶片。光圈叶片(21)具备叶片基板(21w),和叶片端面(21u),该叶片端面为叶片基板(21w)的端面,是用来形成开口直径的部分的叶片端面,叶片端面(21u)具有相对于光轴(O)弯曲并倾斜的第1倾斜部(21p)、形成第1倾斜部(21p)的端头的第1端头部(21q)、相对于光轴(O)与第1倾斜部(21p)重复地朝与第1倾斜部(21p)大致相同的方向弯曲并倾斜的第2倾斜部(21r),和形成第2倾斜部(21r)的端头的第2端头部(21s),第1端头部(21q)比第2端头部(21s)更朝光轴(O)侧突出。

Description

光圈叶片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圈叶片(日文:絞り羽根)、光量调整装置、光学仪器及光圈叶片的制造方法,尤其涉及改变以光轴为中心的开口直径对光量进行调整的光量调整装置中使用的光圈叶片、采用该光圈叶片的光量调整装置、设有该光量调整装置的光学仪器及该光圈叶片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光量调整装置(可变光阑)内装在摄像机、普通照相机等摄像装置,或投影器及其它投影装置等的光学仪器中,用来调整摄影光量、投映光量等的光量。即,通过在摄影光路(或投影光路)中配置具有光轴开口的基板,在此基板上开闭自如地配置多片光量调节叶片(以下称作光圈叶片),把以光轴为中心的开口调整成大口径乃至小口径,从而对光量进行调整。
如图13(a)所示,光圈叶片21一般具有叶片基板21w,和作为叶片基板21w的端面的、用来形成开口直径的部分的叶片端面21u。当在此叶片端面21u上产生不需要的内部反射时,光学仪器内的其它的部件同样产生物镜反射光斑、双重影像等而招致画质的降低。
如图13(b)所示,当在叶片端面21u上存在相对于光轴O平行的面时,会从外部入射的光被叶片端面21u反射而朝传感器侧入射不需要的反射光。光圈叶片21,如图13(c)所示,理想的是,具有不存在相对于光轴平行的面的(例如,完全的斜面加工的)叶片端面21u。
为此,以往,在对叶片端面的形状进行加工以使不需要的反射光不被入射到传感器侧的方面下了各种的工夫。由于薄的光圈叶片(例如,厚度为60μm)进行完全的斜面加工是困难的,所以,例如,在 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面挤压加工之后进行切断,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通过喷丸加工来对叶片端面进行切削。而且,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通过模制成型加工由多个台阶部构成叶片端面的光圈叶片。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6-01262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05923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2290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进行面挤压加工并把叶片端面加工成锥形之后将多余部分切断,因此,担心会形成切截面而把不需要的反射光入射到传感器侧。而且,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还公开了在把成为光圈叶片的材料的叶片部件以倾斜状态进行设置并用冲头来切掉叶片端面的方法,但是,由于把叶片部件设置成倾斜的状态而又可能会招致精度的降低。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存在在1次喷丸中花费时间且难以大量生产、成本容易变高的问题。进而,在专利文献3的技术中,是制作通过成形加工来把端面形成为阶梯状的光圈叶片,但是,由于是模制成型所以无法制作上述薄的光圈叶片。
鉴于上述事实,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不会产生物镜反射光斑、双重影像等不良情形的光圈叶片、光量调整装置、光学仪器及光圈叶片的制造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1样式为,一种光圈叶片,上述光圈叶片用于改变以光轴为中心的开口直径来对光量进行调整的光量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叶片基板和叶片端面,该叶片端面为上述叶片基板的端面,是用来形成上述开口直径的部分的叶片端面,上述叶片端面具有相对于上述光轴倾斜的第1倾斜部、形成上述第1倾斜部的端头的第1端头部、相对于上述光轴与上述第1倾斜部重复地朝与上述第1倾斜部大致相同的方向倾斜的第2倾斜部,和形成上述第2倾斜部的端头的第2端头部,上述第1端头部比上述第2端头部更加朝上述光轴侧突出。
第1样式的光圈叶片,由于叶片端面が、相对于光轴倾斜的第1倾斜部、形成第1倾斜部的端头的第1端头部、相对于光轴与第1倾斜部重复地朝与第1倾斜部大致相同的方向倾斜的第2倾斜部,和形成第2倾斜部的端头的第2端头部,第1端头部比第2端头部更加朝光轴侧突出,因此,不易在叶片端面上形成相对于光轴平行的面,可以防止物镜反射光斑、双重影像等的发生。
而且,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2样式为,一种光量调整装置,上述光量调整装置通过使多个光圈叶片移动来改变以光轴为中心的开口直径,对光量进行调整,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圈叶片具有叶片基板和叶片端面,上述叶片端面为上述叶片基板的端面,是用来形成上述开口直径的部分的叶片端面,上述叶片端面具有相对于上述光轴倾斜的第1倾斜部、形成上述第1倾斜部的端头的第1端头部、相对于上述光轴与上述第1倾斜部重复地朝与上述第1倾斜部大致相同的方向倾斜的第2倾斜部,和形成上述第2倾斜部的端头的第2端头部,上述第1端头部比上述第2端头部更加朝上述光轴侧突出。
第2样式的光量调整装置,由于多个光圈叶片的各自的叶片端面与第1样式同样地,具有相对于光轴倾斜的第1倾斜部、形成第1倾斜部的端头的第1端头部、相对于光轴与第1倾斜部重复地朝与第1倾斜部大致相同的方向倾斜的第2倾斜部,和形成第2倾斜部的端头的第2端头部,第1端头部比第2端头部更加朝光轴侧突出,因此,不易在叶片端面形成相对于光轴平行的面,所以,可以防止物镜反射光斑、双重影像等的发生。
在第2样式中,优选为,第1及第2倾斜部弯曲并倾斜。而且,为了谋求小型轻量化,优选为,光圈叶片是厚度为80微米以下的树脂。而且,当把多个叶片部件组装到光量调整装置中时,最好把第1倾斜部与从外部入射的光相向地进行组装。
进而,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3样式为,具备第2样式中记载的光量调整装置的光学仪器。在第3样式中,也可以取得与第2样式同样的效果。
而且,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4样式,是如第1样式的光圈叶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步骤,该设置步骤在设置面上设置作为上述光圈叶片的材料的叶片部件;加工步骤,该加工步骤通过具有相对于上述设置面垂直的垂直面和相对于该垂直面倾斜的倾斜面的压溃冲头将上述叶片部件的叶片端面压溃(日文:潰す),而且,以使上述叶片端面被上述设置面、上述垂直面和上述倾斜面密闭的方式进行压溃加工;端面回归步骤,该端面回归步骤使上述压溃冲头的上述倾斜面从上述叶片端面离开而使上述叶片端面朝压溃方向的相反方向返回;以及端头抬升步骤,该端头抬升步骤,以朝着上述压溃冲头的加压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与在上述加工步骤中被压溃了的叶片端面的端头进行滑动接触的方式,移动上述压溃冲头的垂直面及与上述压溃冲头的垂直面相连续地形成的垂直面的至少一方,将上述叶片端面的端头抬升;上述与上述压溃冲头的垂直面相连续地形成的垂直面,为承受上述压溃冲头的冲压压力的受压部件的垂直面,通过上述加工步骤、上述端面回归步骤以及上述端头抬升步骤,在上述叶片端面上形成相对于上述光轴倾斜的第1倾斜部、形成上述第1倾斜部的端头的第1端头部、相对于上述光轴与上述第1倾斜部重复地朝与上述第1倾斜部大致相同的方向倾斜的第2倾斜部,和形成上述第2倾斜部的端头的第2端头部。
通过第4样式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光圈叶片能取得与第1样式的光圈叶片相同的效果。在第4样式中,优选为,倾斜面相对于垂直面倾斜62度乃至68度的角度。而且,优选为,端面回归步骤和端头抬升步骤同时进行。
根据本发明,由于光圈叶片的叶片端面具有相对于光轴倾斜的第1倾斜部、形成第1倾斜部的端头的第1端头部、相对于光轴与第1倾斜部重复地朝与第1倾斜部大致相同的方向倾斜的第2倾斜部,和形成第2倾斜部的端头的第2端头部,第1端头部比第2端头部更加朝光轴侧突出,因此,不易在叶片端面形成相对于光轴平行的面,所以,具有可以防止物镜反射光斑、双重影像等的发生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能适用的实施方式的光量调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光量调整装置的第1基板组与叶片组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光量调整装置的驱动圈组与第2基板组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构成实施方式的光量调整装置的部件的俯视图,图4(a)表示第2滑动圈、图4(b)表示第1滑动圈、图4(c)表示基板。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光量调整装置中使用的光圈叶片的图,图5(a)是光圈叶片的俯视图、图5(b)是对图5(a)的b-b线截面上的叶片端面进行示意说明的说明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光量调整装置中使用的光圈叶片的叶片端面的照片,图6(a)是叶片端面的激光显微镜照片、图6(b)是在图6(a)的叶片端面的高度信息的基础上实施了图像处理后的三维图像的照片。
图7是对实施方式的光量调整装置中使用的光圈叶片的制造方法进行示意说明的说明图,图7(a)表示把叶片部件设置在设置面上的状态、图7(b)表示对叶片部件实施了压溃加工的状态、图7(c)表示在压溃加工之后放置叶片部件获得光圈叶片的状态。
图8是图7(c)的叶片端头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光量调整装置中使用的多个光圈叶片的俯视图,图9(a)表示光圈叶片的配置、图9(b)表示光圈叶片的开闭动作。
图10(a)是表示把基端部支撑在基板上的状态的光圈叶片的俯视图,图10(b)是表示导向销与导向槽的嵌合状态的截面图,图10(c)是图10(b)的放大截面图。
图11是实施方式的光量调整装置中使用的电磁驱动单元的截面 图。
图12是对具备实施方式的光量调整装置的光学仪器的截面进行示意说明的说明图。
图13是光圈叶片的说明图,图13(a)是表示光圈叶片的一般结构的俯视图、图13(b)是对图13(a)的b-b线截面上的叶片端面进行示意说明的说明图之一,图13(c)是对图13(a)的b-b线截面上的叶片端面进行示意说明的说明图之二。
图14是表示图7所示端面形成装置的压溃冲头的变型例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用图14所示压溃冲头进行了加工的叶片端面的形状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把本发明用于光量调整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光量调整装置100由第1基板组(基板组)1、叶片组2、驱动圈组3、第2基板组4(压板组)。而且在第1基板组1上组装叶片组2,在此叶片组2的上面组装驱动圈组3和第2基板组4。通过这样的结构,叶片组2被第1基板组1和第2基板组4夹持成三明治状,使第1基板组1和第2基板组4通过固定螺钉形成一体(未图示)。
(第1基板组的结构)
用图2对第1基板组1和叶片组2的结构进行说明。第1基板组1由基板11和第1滑动圈15构成,叶片组2由多个光圈叶片21a~21i构成。
基板11在中央部形成有光路开口12,由对应于摄像装置的镜筒形状的形状构成。此基板11通过金属、树脂等形成为使装置具有强韧性的材质、尺寸,为了构成为薄型且小型轻量化,通过混入了玻璃纤维等强化纤维的合成树脂的模制成型来形成。
基板11在开口周缘具有对光圈叶片进行支撑的叶片支撑面11x(平坦面或凹凸面),在此支撑面上形成有把光圈叶片21朝开闭方向 导向(限制运动)的导向槽13。关于此导向槽13的结构在后文中描述。图示14为固定压板41的连结凸起,在凸起内部形成有螺纹孔。
(第1滑动圈)
第1滑动圈15夹装在基板的叶片支撑面11x和光圈叶片21之间,避免光圈叶片21直接与基板11接触。为此,滑动部件15被形成为圈形,以下将其称为滑动圈。此第1滑动圈15被形成为在中央部具有光路开口12的圈形。图示的第1滑动圈15被形成为与基板11大致相同的平面形状。
第1滑动圈15由后述的与光圈叶片21的摩擦系数小的树脂薄膜形成。图示的第1滑动圈15,例如通过聚乙烯树脂薄膜的脱模成型来形成。而且如图4(b)中对其形状所表示的那样,形成有与基板11的导向槽13相一致的导向槽16。关于此导向槽16,在后文中描述。
因此,在通过树脂的模制成型形成基板11,通过树脂薄膜的脱模成型形成第1滑动圈15的情况下,与基板11的形状精度相比较,能高度精细地形成滑动圈15的形状精度。
图示的第1滑动圈15被形成为与基板11大致相同的形状,由位于中央的光路开口12的周缘对多个光圈叶片21(21a~21i)的基端部21x进行支撑,以使端头部21y对着光路开口内部的方式进行支撑(参照图9(a))。
(光圈叶片)
叶片组2由多个光圈叶片21a~21i构成。图示的光圈叶片21由9片光圈叶片构成,各光圈叶片21被形成为相同形状。
如图5(a)所示,各光圈叶片21具有叶片基板21w,和作为叶片基板21w的端面的、形成开口直径的部分的叶片端面21u。叶片基板21w在一侧(图5(a)的左侧)具有通过上述第1滑动圈15支撑在基板11上的基端部21x,在另一侧(图5(a)的右侧)具有对光路开口12进行开闭的端头部21y。另外,多个光圈叶片21的端头部21x彼此呈鳞片状叠合成为形成圆形的光路开口12的形状。
(叶片端面的形状)
本发明的特色在于叶片端面21u的形状。图5(b)是对图5(a)的b-b线截面中的叶片端面21u进行示意表示的图。关于叶片端面21u的截面形状,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不存在相对于光轴O(光路开口12的中心)平行的面(或者,平行的面的面积极小),下面进行说明。
即,如图5(b)所示,叶片端面21u,从光圈叶片21的上表面侧朝下表面侧,(1)具有相对于光轴O弯曲并倾斜的第1倾斜部21p、形成第1倾斜部21p的端头的第1端头部21q、相对于光轴O与第1倾斜部21q重复(重叠)地朝与第1倾斜部21q大致相同的方向弯曲并倾斜的第2倾斜部21r,以及形成第2倾斜部21r的端头的第2端头部21s,(2)具有第1端头部21q比第2端头部21s更加朝光轴O侧突出的截面结构。另外,在第1端头部21q和第2倾斜部21r之间形成有弯曲的倾斜面。由于叶片端面21u具有这样的截面构造,所以,光圈叶片21在叶片端面21u不存在相对于光轴O平行的面(或平行的面的面积极小),因此,可以防止在叶片端面21u上发生物镜反射光斑、双重影像等。
图6(a)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光圈叶片21的叶片端面21u的表面的激光显微镜照片,图6(b)是基于图6(a)的叶片端面21u表面的高度信息实施了图像处理的三维图像的照片。另外,图6(a)的将上三角和下三角连接的线,与从VI侧看图5(a)的b-b线截面时相对应。
(其它的光圈叶片的构造)
在各光圈叶片21上,如图10(a)所示那样,在表背两面埋设有第1凸起(导向销)22和第2凸起(作动销)23。导向销22配置在各光圈叶片21上的对着基板11侧的位置,作动销23配置在其相反面(后述的第2基板侧)。导向销22如后述那样与基板11的导向槽13、第1滑动圈15的导向槽16嵌合,作动销23与后述的作动部件31的嵌合孔33嵌合。另外,图示24是在光圈叶片21中埋设第1凸起22及第2凸起23(例如熔融粘接)时的定位孔,对叶片外形状、第1凸起22及第2凸起23的埋设(日文:植設)位置进行设定。
(光圈叶片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具有上述叶片端面21u的光圈叶片2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光圈叶片21经由(1)准备步骤、(2)设置步骤、(3)加工步骤、(4)端面形成步骤及(5)销埋设步骤进行制造。以下,按顺序进行说明。
(1)准备步骤
在准备步骤中,准备作为光圈叶片21的材料的叶片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叶片部件,通过把实施了表面处理(喷砂处理及导电、滑动处理)的规定厚度(例如,厚度为60μm)的树脂薄膜(例如,在聚乙烯对酞酸盐中添加了炭黑而成的黑色PET的树脂薄膜、在本例中使用索玛(日文:ソマール)株式会社制的索玛黑色系列(日文:ソマブラックシリーズ)的MDVD,参照http://www.somar.co.jp/products/03_14.html)通过脱模处理进行脱模来制造。此时,还形成上述定位孔24。因此,所准备的叶片部件是并未埋设第1凸起22和第2凸起23,未形成上述叶片端面21u的部件。之所以对叶片部件实施表面处理,是为了提高光圈叶片21的滑动性、遮光性。另外,在本例中,举例表示了厚度为60μm的叶片部件,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厚度为80μm以下的叶片部件(光圈叶片21)。
(2)设置步骤
接着,在设置步骤中,在端面形成装置的设置面上设置在准备步骤所准备的叶片部件。
在此,对端面形成装置的一例进行说明。如图7(a)所示,端面形成装置300,在图示省略了的基座上具有模板350和导向件360,该模板350在上面具有大致水平的设置面351,该导向件360配置在模板350的上部一侧(图7(a)的左侧),对叶片部件B的叶片端面以外的端面(同时参照图5(a))进行推压。在导向件360的上方配置有平板状的冲孔模板340。在冲孔模板(日文:ストリッパー板)340的下表面侧(对着导向件360的那一侧)的中央部,形成有与导向件360的上部侧嵌合的嵌合槽。在冲孔模板340的上表面侧固定着第1 弹簧330的一侧,第1弹簧的另一侧固定在平板状的加压板310的下表面侧。
而且,端面形成装置300具有一侧被固定在设于模板350的另一侧(图7(a)的右侧)的图示省略了的基座上的第2弹簧380。第2弹簧380的上面配置有用来通过固定在第2弹簧380的另一侧的平板状的板承受来自压溃冲头320的压力的滑动打料棒(日文:スライドノックアウト)370。在滑动打料棒370的上方配置有固定在加压板310的下表面侧的压溃冲头320。压溃冲头320具有相对于设置面351垂直的垂直面322,和相对于垂直面322倾斜规定角度(δ度)的倾斜面321。在本例的端面形成装置300中,把相对于垂直面322的倾斜面321的倾斜角δ设定为65度。另外,本发明的发明者通过把倾斜角δ设定成各种各样的角度而对图6所示的截面形状进行了评价,从而获知,为了消除与光轴平行的面,倾斜角δ优选为在62度~68度的范围内。而且,滑动打料棒370也具有相对于设置面351垂直的垂直面371,当从压溃冲头320受到压力时,滑动打料棒370的垂直面371和压溃冲头320的垂直面322形成连续的垂直面(参照图7(b))。
例举表示的端面形成装置300,具有由加压板310、第1弹簧330、冲孔模板340及压溃冲头320构成的加压单元部、具有设置面351的模板350,和由导向件360、第2弹簧380及滑动打料棒370构成的受压单元部构成,为了不仅易于把叶片部件B设置在设置面351上,而且,容易从设置面351取出叶片部件B,加压单元部被构成为,能够在加压单元部与受压单元部接近的第1位置(图7(a)所示的位置)和加压单元部离开受压单元部的第2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在使用这样的端面形成装置300的情况下,在设置步骤中,使加压单元部移动到第2位置,使叶片部件B的叶片端面以外的端面与导向件360抵接,在设置面351上设置叶片部件B,把加压单元部移动到第1位置(图7(a)所示的状态)。
(3)加工步骤
接着,在加工步骤中进行压溃加工,通过具有相对于设置面351 垂直的垂直面322和相对于该垂直面倾斜的倾斜面321的压溃冲头320,对叶片部件B的叶片端面进行压溃,而且,使叶片端面被设置面351、垂直面322和倾斜面321密闭。
即,如图7(b)所示,在室温下(不加热),对加压板310施加规定的冲压压力(本例中为0.6吨)。在本例中,冲头速度设定成5mm/秒,冲压之后立即解除冲压压力。当冲压压力加压时,首先使冲孔模板340的嵌合槽与导向件360的上部侧嵌合,对叶片部件B进行推压,然后压溃冲头320把叶片部件B的叶片端面压溃。由于仅仅对压溃冲头320的倾斜面321施加冲压压力,所以,沿叶片部件B的叶片端面施加0.6吨的线压力。而且,当对压溃冲头320施加冲压压力时,叶片端面被压溃成由设置面351、垂直面322、倾斜面321密闭。另外,图7(b)表示叶片部件B的叶片端面被设置面351及倾斜面321密闭的状态。此时,以使第1端头部21q和第2端头部21s叠合的方式进行压溃。
(4)端面形成步骤
接着的端面形成步骤,包含(4-1)端面回归副步骤、(4-2)端头抬升副步骤这2个副步骤。如上所述,在由压溃冲头320进行冲压之后,冲压压力立即被解除。当冲压压力被解除时,如图7(c)所示,滑动打料棒370及压溃冲头320返回如图7(a)所示的冲压压力加压前的位置(朝与冲压压力的加压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届时,叶片部件B的材质的特性致使被压溃的面及端头D从加压方向朝返回方向隆起,形成第1端头部21q和第2端头部21s(端面回归副步骤)。而且与此同时,压溃冲头320的垂直面322侧的叶片部件B的端头D(第1端头部21q及第2端头部21s),与压溃冲头320的垂直面322及跟此垂直面322连续的滑动打料棒370的垂直面371进行滑动接触(在本例中,主要与滑动打料棒370的垂直面371滑动接触)而如图7(c)及图8所示那样朝上方抬升(端头抬升副步骤)。通过此叶片部件B的材质的特性造成的端面的回归和借助压溃冲头320及滑动打料棒370的垂直面322、371产生的抬升,在叶片部件B的叶片端面21u上 形成上述第1端头部21q及第2端头部21s。另外,当由垂直面322、371使叶片部件B的端头D抬升时,冲孔模板340对推压着叶片部件B,因此,如图7(c)及图8所示那样,仅叶片端面21u被抬升翘起,第1端头部21q和第2端头部21s倾斜地与垂直面322、371接触。在本例的端面形成装置300中,首先压溃冲头320的端头从滑动打料棒370离开(图7(c)的状态),然后冲孔模板340从叶片部件B离开。然后当把端面形成装置300朝第2位置移动,把叶片部件B从端面形成装置300取出时,翘起的叶片端面21u恢复,成为图5(b)所示那样第1端头部21q比第2端头部21s更加朝光轴O侧突出的形状。
通过以上的工序,在如图5(b)所示那样的、叶片端面21u,具有相对于光轴O倾斜的第1倾斜部21p、形成第1倾斜部21p的端头的第1端头部21q、相对于光轴O与第1倾斜部21p重复地朝与第1倾斜部21p大致相同的方向倾斜的第2倾斜部21r,和形成第2倾斜部21r的端头的第2端头部21s,形成第1端头部21q比第2端头部21s更加朝光轴O侧突出的稳定的形状。另外,在本例中,滑动打料棒370的垂直面371被设定成比压溃冲头320的垂直面322长,因此,举例表示了主要是把叶片端面21u从垂直面371抬升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使垂直面322较长而由垂直面322来进行抬升,或者,也可以由压溃冲头320的垂直面322及滑动打料棒370的垂直面371中的任一方来进行抬升。
(5)销埋设步骤
而且如上所述,通过在叶片部件B上的表背两面埋设第1凸起22和第2凸起23,从而,完成光圈叶片21的制造(参照图10(a))。另外,销埋设步骤也可以在设置步骤之前进行,在此情况下,只要在端面形成装置300的设置面351和冲孔模板340上设置避开第1凸起22和第2凸起23的凹部即可。
(导向槽和导向销的关系)
接着,对形成在上述基板11上的导向槽13、形成在第1滑动圈15上的导向槽16和形成在各光圈叶片21上的导向销22的关系进行 说明。
基板11的导向槽13如图10(b)、(c)所示那样由凹槽构成,形成为基板外部(该图中的箭头方向)的光无法透过的盲孔形状。而且由于基板11通过模制成型来形成因此形成脱模锥度θ,其平均内径被设定成dc。
而且第1滑动圈15的导向槽16由内径为db的贯通孔形成。此贯通孔通过树脂薄膜的脱模成型形成为均匀内径。
另一方面,在各光圈叶片21a~21i上埋设导向销22,其外径被设定为da。在此,此销外径da和导向槽内径db的关系被设定为,da≦db<dc的关系。也就是说,第1滑动圈15的导向槽16的宽度比基板11的导向槽13的宽度窄(db<dc),设定成与导向销外径da适合的尺寸(da≦db)。
因此如该图所示那样,埋设在各光圈叶片21上的导向销22与第1滑动圈15的导向槽16卡合来限制其运动,与基板11的导向槽13不接触。为此,导向销22不会与具有锥度θ的基板11的导向槽13进行不稳定的卡合。由此,不会发生光圈叶片21倾倒、翘起。
(第2基板组的结构)
根据图3对第2基板组4和驱动圈组3进行说明。第2基板组4由压板41、加强板42,和固定在压板上的驱动单元M构成。而且驱动圈组3由作动部件31和第2滑动圈36构成。以下对各结构进行说明。
(压板)
压板41被形成为图3所示那样在中央部具有开口43的圈形,被形成为与上述基板11大致相同的形状。图示的压板41通过树脂的模制成型,在外周的一部分设有驱动单元M的安装座46。在此安装座46上通过螺钉等固定后述的驱动单元M。图示45是用来把压板41通过螺钉固定在基板11的连结凸起14上的连结孔。
(加强板)
加强板42由图3所示那样金属等比较强韧的板材构成,对树脂制 的压板41进行加强。因此,当在压板41上取得充分的强度时可以省掉加强板42。此加强板42被形成为与压板41大致相同的形状,在中央形成有开口44。
上述压板41的开口43和加强板42的开口44都被设定成比光路开口12的开口直径D大,开口43的开口直径D1、开口44的开口直径D2和光路开口12的开口直径D被设定成D2≧D1>D。
驱动圈组3由用来把驱动马达(后述的驱动单元)M的驱动传递到光圈叶片21上的作动部件31,和第2滑动圈36构成。
(作动部件)
作动部件31被形成为如图3所示那样例如通过树脂的模制成型在中央部具有光路开口12的圈形(以下称为“驱动圈”)。此驱动圈31通过加强板42旋转自如地安装在压板41上。为此,在驱动圈31上,在光路开口12的周缘形成法兰32和卡合凸起34。法兰32与压板41的开口43和加强板42的开口44嵌合,以与光路开口12的中心相一致的转动中心进行转动。而且卡合凸起34形成在与加强板42滑动接触的面上,辅助二者进行圆滑滑动。
驱动圈31如上述那样旋转自如地组装在压板41上,在其周缘的一部分形成被动齿35。此被动齿35被设置在与安装在压板41的安装座46上的后述的驱动单元M的驱动齿轮53进行啮合的位置。
在上述驱动圈31上,把与埋设在各光圈叶片21上的作动销23进行嵌合的嵌合孔33设置在光路开口12的周缘。此嵌合孔33对应于光圈叶片21的片数在光路开口12的周缘配置了多个(图示为9处)。
在这样的结构中,驱动圈31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推压基板41上,通过驱动单元M的驱动齿轮53旋转规定角度。而且驱动圈31的旋转被传递到各光圈叶片21a~21i。
(第2滑动圈)
第2滑动圈36如图3所示那样由在中央具有光路开口12的树脂薄膜(例如聚乙烯等树脂薄膜)形成,夹装在驱动圈31和光圈叶片21之间。这是为了壁面光圈叶片21和驱动圈31直接接触,取得光圈 叶片21的圆滑的开闭运动。为此,第2滑动圈36被形成为与驱动圈31相同的圈形。在此第2滑动圈36上的与驱动圈31的嵌合孔33相一致的位置设有嵌合孔37。
(驱动单元M)
图11表示驱动单元M的一个实施方式。该图的驱动单元M由磁铁转子50、定子线圈51和驱动旋转轴52、驱动齿轮53、轭铁54构成。磁铁转子50把驱动旋转轴52和永久磁铁56形成一体化而构成,驱动旋转轴52的两端部通过轴承支撑在线圈架55上。永久磁铁56在外周形成NS2极,在驱动旋转轴52上安装有驱动齿轮53。而且,定子线圈51由线圈架55,和绕在线圈架55上的线圈58构成。此线圈架55在内部内装转子,因此,朝左右或上下分成两部分。在此线圈架55上一体地形成托架57,在外周嵌装有轭铁54。
通过这样的结构,当在线圈58中通电时,磁铁转子50朝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正反旋转规定角度,使驱动齿轮53进行正反旋转。如此构成的驱动单元M用螺钉等把托架57固定在压板41的安装座46上。而且使驱动齿轮53与驱动圈31的被动齿35啮合。由此,驱动圈31朝图3的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以规定角度进行往复运动,使光圈叶片21开闭运动。
(组装状态的说明)
根据图1对光量调整装置100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基板11上叠合第1滑动圈15。此时,设置在基板11上的定位销17与第一滑动圈15的定位孔18嵌合来对二者的位置进行定位。
把基板11和第1滑动圈15叠合,在滑动圈15上如图2所示那样叠合第1~第9光圈叶片21a~21i。此时,把各光圈叶片21的导向销22与导向槽13和导向槽16嵌合。
接着,如图3所示那样在各光圈叶片21的上面叠合第2滑动圈36,把各光圈叶片21a~21i的作动销23与圈侧的嵌合孔37嵌合。于是,加强板42与压板41叠合并叠合到第2滑动圈36上。此时,使固定在压板41上的驱动单元M的驱动齿轮53与滑动圈31的被动齿35 啮合。
于是把基板11和压板41用固定螺钉进行固定。由此,把基板11、第1滑动圈15、光圈叶片21、第2滑动圈36、驱动圈31、加强板42、压板41依次叠合在上方,形成一体化。
(叶片的开闭动作)
接着,根据图9对光圈叶片的开闭动作进行说明。该图(a)表示在光路开口12的周围配置了多个光圈叶片的状态,图9(b)表示此多个光圈叶片中的1片的开闭动作状态。如该图(a)那样,在光路开口12的周围,在以光轴(光路中心)O为基准隔开规定角度的位置(图示中是9片叶片位于每隔开40度角度的位置)呈鳞状配置有多个光圈叶片21a~21i。各光圈叶片21a~21i把第1凸起(导向销)22与形成在基板11上的导向槽13嵌合。与此同时,形成在各光圈叶片21a~21i上的第2凸起(作动销)23与驱动圈31的嵌合孔33嵌合。
而且驱动圈31以光轴O为中心通过上述驱动单元M在规定角度范围朝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的叶片的开闭动作根据该图9(b)进行说明。作动销23通过驱动圈31的旋转在从光轴O离开半径L的圆弧轨迹x-x上朝该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从图示c点转动移动到d点。而且导向销22沿导向槽16在图示y-y轨迹上从a点移动到b点。
通过此作动销23和导向销22的移动使光圈叶片21从该图中的实线(开状态)朝该图中的虚线(关状态)进行开闭运动。另外,图示的装置被设定为在关状态时光路开口12为小口径的小光圈状态,在开状态时为全开状态。因此,对应于被供给到驱动单元M的电流,光圈叶片21以任意的开口直径从小光圈状态到全开状态进行开闭,对通过光路的光量的大小进行调整。也就是说,光量调整装置100改变以光轴为中心的开口直径来对光量进行调整。在这样的光量调整装置100中,在各光圈叶片21的叶片端面21u上,不存在相对于光轴O平行的面,因此,可以防止光量调整装置100在叶片端面21u发生物镜反射光斑、双重影像等。
(光学仪器)
接着对使用上述光量调整装置100的光学仪器以望远透镜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此光学仪器200在镜筒内具有第1光学系(透镜单元)120和第2光学系(透镜单元)140,在第1、第2光学系之间以光轴O为中心配置有光量调整装置100。此时,光量调整装置100的光圈叶片21,优选为被组装成,在外部的光入射的那一侧(透镜单元120侧)配置第1倾斜部21p。而且,也可以在摄影光路中由第2光学系对被拍照物的像进行结像,在其结像面上配置摄像机构。作为摄像机构可以采用CCD等固体摄像元件或感光薄膜等。而且其控制可以通过CPU控制回路、露出控制回路、及快门驱动回路来执行。这样的光学仪器,也可以具备主电源开关、快门释放开关。在作为照相机装置的控制中,采用其它自动对焦回路等,由于是众所周知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
由于在光学仪器200中具备的光量调整装置100,采用了多个在叶片端面21u上不存在相对于光轴O平行的面的光圈叶片21,因此,可以防止物镜反射光斑、双重影像等的发生。而且,光量调整装置100能适用的光学仪器,不限于望远透镜、摄像机、普通照相机等,还可以适用于投影器等的投影装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压溃冲头320,为倾斜面321倾斜了规定角度(δ度)的直线状的样式,但是,也可以如图14所示那样,仅在把叶片部件B的端头D压溃的部分形成倾斜规定角度(δ度)的直线状的倾斜面321,其余则形成为阶梯面321a。用此样式的压溃冲头320进行压溃处理后的叶片部件B的叶片端面21u,成为图15所示那样的形状。图15所示的叶片端面21u与图5(b)所示的叶片端面21u同样地形成有第1倾斜部21p、第1端头部21q、第2倾斜部21r、第2端头部21s,第1端头部21q比第2端头部21s更加朝光轴O侧伸出。另外,第1倾斜部21p的叶片基板21w侧被阶梯面321a压溃成为阶梯状,由于叶片部件B的材质的特性而在加压之后回归,形成阶梯状。
另外,本发明请求来自通过参照而在此援用的日本专利申请号为 2012年095091号专利申请的优先权。
附图标记说明(参考)
21a~21i(21) 光圈叶片
21p 第1倾斜部
21q 第1端头部
21r 第2倾斜部
21s 第2端头部
21u 叶片端面
21w 叶片基板
100 光量调整装置
200 光学仪器
321 倾斜面
300 端面形成装置
322 垂直面
320 压溃冲头
351 设置面
370 滑动打料棒(受压部件)
371 垂直面
B 叶片部件
O 光轴

Claims (3)

1.一种光圈叶片的制造方法,该光圈叶片用于改变以光轴为中心的开口直径来对光量进行调整的光量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圈叶片的制造方法包括:
设置步骤,该设置步骤在设置面上设置作为上述光圈叶片的材料的叶片部件;
加工步骤,该加工步骤通过具有相对于上述设置面垂直的垂直面和相对于该垂直面倾斜的倾斜面的压溃冲头将上述叶片部件的叶片端面压溃,而且,以使上述叶片端面被上述设置面、上述垂直面和上述倾斜面密闭的方式进行压溃加工;
端面回归步骤,该端面回归步骤使上述压溃冲头的上述倾斜面从上述叶片端面离开而使上述叶片端面朝压溃方向的相反方向返回;以及
端头抬升步骤,该端头抬升步骤,以朝着上述压溃冲头的加压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与在上述加工步骤中被压溃了的叶片端面的端头进行滑动接触的方式,移动上述压溃冲头的垂直面及与上述压溃冲头的垂直面相连续地形成的垂直面的至少一方,将上述叶片端面的端头抬升;上述与上述压溃冲头的垂直面相连续地形成的垂直面,为承受上述压溃冲头的冲压压力的受压部件的垂直面,
通过上述加工步骤、上述端面回归步骤以及上述端头抬升步骤,在上述叶片端面上形成相对于上述光轴倾斜的第1倾斜部、形成上述第1倾斜部的端头的第1端头部、相对于上述光轴与上述第1倾斜部重复地朝与上述第1倾斜部大致相同的方向倾斜的第2倾斜部,和形成上述第2倾斜部的端头的第2端头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圈叶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倾斜面相对于上述垂直面倾斜62度乃至68度的角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圈叶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端面回归步骤与上述端头抬升步骤同时进行。
CN201310134421.9A 2012-04-18 2013-04-18 光圈叶片的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766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95091 2012-04-18
JP2012095091A JP6030846B2 (ja) 2012-04-18 2012-04-18 絞り羽根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6614A CN103376614A (zh) 2013-10-30
CN103376614B true CN103376614B (zh) 2017-06-20

Family

ID=49380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34421.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76614B (zh) 2012-04-18 2013-04-18 光圈叶片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64321B2 (zh)
JP (1) JP6030846B2 (zh)
CN (1) CN1033766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543838S (zh) * 2015-08-21 2016-02-15
CN105425505B (zh) * 2015-12-10 2017-10-31 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 离轴折反式光学系统的可变光阑调节方法
JP2017167348A (ja) * 2016-03-16 2017-09-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絞り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レン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6694617B2 (ja) * 2018-06-15 2020-05-20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パーツ カメラの絞り羽根の製造方法
TWI666482B (zh) * 2018-11-09 2019-07-21 光芒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3938A (zh) * 2004-09-03 2006-03-08 富士能株式会社 光圈板
CN101241295A (zh) * 2007-02-08 2008-08-13 佳能株式会社 光量调节装置、光学设备及光量调节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2012603A (zh) * 2009-09-08 2011-04-13 佳能株式会社 光量调整装置和制造遮光叶片构件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2629A (en) * 1979-07-13 1981-02-07 Canon Inc Blade for exposure control
JP2707789B2 (ja) * 1990-03-24 1998-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遮光板を有したレンズ系
JP3155812B2 (ja) * 1992-04-02 2001-04-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質の低下を防いだ絞り及び絞りを具えた光学装置
JPH0996850A (ja) * 1995-10-02 1997-04-08 Asahi Optical Co Ltd 絞り部材およびレンズ鏡筒
JP2002229095A (ja) * 2001-02-06 2002-08-14 Nidec Copal Corp 絞り羽根
JP2004138865A (ja) * 2002-10-18 2004-05-13 Tamron Co Ltd 絞り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絞り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734306A (zh) * 2004-08-09 2006-02-15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遮光片、光学仪器及遮光片的制造方法
JP4818721B2 (ja) * 2005-12-28 2011-11-16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光学部材
JP5410473B2 (ja) * 2011-06-08 2014-02-05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光学部材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3938A (zh) * 2004-09-03 2006-03-08 富士能株式会社 光圈板
CN101241295A (zh) * 2007-02-08 2008-08-13 佳能株式会社 光量调节装置、光学设备及光量调节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2012603A (zh) * 2009-09-08 2011-04-13 佳能株式会社 光量调整装置和制造遮光叶片构件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6614A (zh) 2013-10-30
JP6030846B2 (ja) 2016-11-24
US8764321B2 (en) 2014-07-01
US20130279897A1 (en) 2013-10-24
JP2013222154A (ja) 2013-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76614B (zh) 光圈叶片的制造方法
JP6950009B2 (ja) 光量調節装置
JP2004056581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センタリング情報取得方法
US6340252B1 (en) Light-quantity controlling device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08209495A (ja) 絞り羽根及び該絞り羽根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該絞り羽根を備える光量調節装置
JP6099924B2 (ja) 光学機器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KR20050044727A (ko) 사진 촬영에 사용되는 선택적 초점 제어 시스템
JP4637724B2 (ja) レンズ移動装置
JP2006337780A (ja) 光量調節装置
US7623302B2 (en) Cam drive mechanism, lens barrel and camera
JP2002311319A (ja) 複合レンズ
JP2001324662A (ja) レンズ連動機構
TW200825599A (en) Lens module
TWI312877B (en) Projection system and its optical shutter
JP4841213B2 (ja) 撮像装置
JP2002090921A (ja) 立体撮影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立体映像撮影システム
JP2606157Y2 (ja) カメラの絞り装置
JP2003084177A (ja) レンズ装置
JP2001075162A (ja) 電子カメラ用撮影レンズ装置
JP2583855Y2 (ja) 光量制御装置
JP2017116642A (ja) 光量調整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レンズ鏡筒、光学機器
JPH11190867A (ja) 光量調節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JPH06180420A (ja) 可変焦点レンズ鏡胴
JPH02208613A (ja) ズームレンズ鏡胴
JP2009229841A (ja) レンズ鏡胴及び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