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5741B - 导光板及使用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导光板及使用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5741B
CN103375741B CN201310146971.2A CN201310146971A CN103375741B CN 103375741 B CN103375741 B CN 103375741B CN 201310146971 A CN201310146971 A CN 201310146971A CN 103375741 B CN103375741 B CN 1033757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micro structure
micr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4697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75741A (zh
Inventor
陈尚纬
徐敏益
翁兆泓
罗文欣
蔡汉文
郭铭丰
刘明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retron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oretr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retr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Coretron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757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57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757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57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3Prismatic sheet or layer; Brightness enhancement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1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1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16Grooves, prisms, gratings, scattering particles or rough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62-D arrangement of prisms, protrusions, indentations or roughened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1Diffusing sheet or layer

Abstract

一种导光板及使用导光板的背光模块,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以及至少一棱镜片。导光板具有出光面、与出光面相对的底面、连接出光面与底面的入光面以及位于底面的多个第一微结构。各个第一微结构为内凹结构,且各个第一微结构包括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朝向入光面。第一表面与底面的夹角介于15度至27度之间。各个第一微结构的第一表面位于第二表面与入光面之间。第二表面与底面的夹角介于50度至90度之间。光源用以提供光束,光束由入光面进入导光板中,且由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射的光束的出光方向与出光面的法线方向的夹角大于30度。棱镜片配置于出光面的上方。本发明可提供良好的正向辉度以及提供特定视角范围具有较集中的光强度分布。

Description

导光板及使用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光源,且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进步,平面显示器已成为显示器的主流,并取代了传统阴极射线管(cathoderaytube,CRT)的地位。在平面显示器中,又以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最受消费者的广泛使用。一般的液晶显示器主要可由背光模块与液晶面板所构成。由于液晶面板本身不会发光,因此需背光模块提供显示所需的光源。
一般而言,已知的背光模块可区分为直下式背光模块与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以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为例,配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的光源所提供的光束会在导光板内部传递,且导光板底部的光学微结构(如蚀刻图案或网印图案)会破坏光束的全反射而使光束被导向至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光,进而形成面光源。
美国专利第6834973号揭露一种底面具有微反射结构的导光板。中国台湾专利第546520号揭露导光板具有楔子状反射沟。中国台湾专利第I282021号揭露导光板微结构具有弧形反射面,且微结构形状由出光面俯视为弧形四边型或扇形。中国台湾专利第I222533号揭露棱镜板具有凹凸图案。美国专利公开第20110241573号揭露导光板具有多个凹槽组,且每一凹槽组包括多个弯曲状凹槽。中国台湾专利公开第201213970号揭露导光板的光反射面具有导光微结构与突出微结构。中国台湾专利第M321111号揭露微结构可凹入或突出于导光板的底面。中国台湾专利公开第200428044号揭露一种导光板的制造方法。中国台湾第I292845号揭露一种导光板模仁的制造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能提供良好的正向辉度。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光板,其能提供特定视角范围具有较集中的光强度分布。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导光板、光源以及至少一个棱镜片。导光板具有出光面、与出光面相对的底面、连接出光面与底面的入光面、以及位于底面的多个第一微结构。各个第一微结构为内凹结构,且各个第一微结构包括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朝向入光面。第一表面与底面的夹角介于15度至27度之间。各个第一微结构的第一表面位于第二表面与入光面之间。第二表面与底面的夹角介于50度至90度之间。光源用以提供光束,光束由入光面进入导光板中,其中由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射的光束的出光方向与出光面的法线方向的夹角大于30度。至少一棱镜片配置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上方。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由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射的光束的出光方向与出光面的法线方向的夹角介于30度至70度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各个第一微结构沿着一路径延伸,其中路径由至少一直线或至少一曲线所构成。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各个第一微结构沿着一路径延伸,其中路径由至少一直线及至少一曲线所构成。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由出光面俯视,各个第一微结构的形状由至少一四边形或至少一弧形或至少一扇形所构成。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由出光面俯视,各个第一微结构的形状由至少一四边形及至少一弧形所构成。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底面垂直于入光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多个位于入光面上的第二微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多个位于出光面上的第三微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棱镜片包括第一棱镜片以及第二棱镜片。第一棱镜片包括多个彼此平行的第一条状棱镜部。第二棱镜片包括多个彼此平行的第二条状棱镜部。其中第一棱镜片配置于导光板与第二棱镜片之间,且这些第一条状棱镜部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二条状棱镜部的延伸方向。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扩散片,扩散片位于导光板与至少一棱镜片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这些第一微结构分散配置于底面,且远离入光面的这些第一微结构的分布密度高于靠近入光面的这些第一微结构的分布密度,或这些第一微结构平均配置于底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板还具有多个位于底面的第四微结构,各个第四微结构为外凸结构,并且具有一第三表面,第四微结构与底面贴合,第三表面外凸于底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由出光面俯视,各个第四微结构在底面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表面为一圆弧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圆弧面的一切平面与底面平行,且切平面与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介于3至10微米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表面具有至少一侧表面与一支撑底面,支撑底面为一曲面或一平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撑底面与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介于3至10微米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表面在底面上的正投影的宽度介于10至60微米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这些第四微结构的分布密度低于这些第一微结构的分布密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这些第四微结构平均分散配置于底面,且相邻的这些第四微结构之间的距离介于100至500微米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远离入光面的这些第四微结构的分布密度高于靠近入光面的这些第四微结构的分布密度,且相邻的这些第四微结构之间的距离介于30至500微米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由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射的光束的光强度半高宽的视角范围为介于120度至170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由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射的光束的出光方向与出光面的法线方向的夹角介于40度至60度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由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射的光束的出光方向与出光面的法线方向的夹角大于40度。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导光板。导光板具有出光面、与出光面相对的底面、连接出光面与底面的入光面、以及位于底面的多个第一微结构。各个第一微结构为内凹结构,且各个第一微结构包括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朝向入光面。第一表面与底面的夹角介于15度至27度之间。各第一微结构的第一表面位于第二表面与入光面之间。第二表面与底面的夹角介于50度至90度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各个第一微结构沿着一路径延伸,其中路径由至少一直线或至少一曲线所构成。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各个第一微结构沿着一路径延伸,其中路径由至少一直线及至少一曲线所构成。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由出光面俯视,各个第一微结构的形状由至少一四边形或至少一弧形或至少一扇形所构成。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由出光面俯视,各个第一微结构的形状由至少一四边形及至少一弧形所构成。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板还包括多个位于入光面上的第二微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板还包括多个位于出光面上的第三微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这些第一微结构分散配置于底面,且远离入光面的这些第一微结构的分布密度高于靠近入光面的这些第一微结构的分布密度,或这些第一微结构平均配置于底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板还具有多个位于底面的第四微结构,各第四微结构为外凸结构,并且具有一第三表面,第四微结构与底面贴合,且第三表面外凸于底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由出光面俯视,各第四微结构在底面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表面为一圆弧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圆弧面的一切平面与底面平行,且切平面与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介于3至10微米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表面具有至少一侧表面与一支撑底面,支撑底面为一曲面或一平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撑底面与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介于3至10微米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表面在底面上的宽度介于10至60微米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这些第四微结构的分布密度低于这些第一微结构的分布密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这些第四微结构平均分散配置于底面,且相邻的这些第四微结构之间的距离介于100至500微米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远离入光面的这些第四微结构的分布密度高于靠近入光面的这些第四微结构的分布密度,且相邻的这些第四微结构之间的距离介于30至500微米之间。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导光板、光源以及至少一个棱镜片。导光板具有出光面、与出光面相对的底面、连接出光面与底面的入光面、以及位于底面的多个第一微结构。各个第一微结构为内凹结构,且各个第一微结构包括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朝向入光面。第一表面与底面的夹角介于1度至10度之间。各个第一微结构的第一表面位于第二表面与入光面之间。第二表面与底面的夹角介于0度至90度之间。光源用以提供光束,光束由入光面进入导光板中,其中由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射的光束的出光方向与出光面的法线方向的夹角介于79度至82度之间。至少一棱镜片配置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上方。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棱镜片为一逆棱镜片,且包括一透光基板与形成在透光基板上的多个彼此平行的条状棱镜部,其中这些条状棱镜部配置于透光基板与导光板之间。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导光板。导光板具有出光面、与出光面相对的底面、连接出光面与底面的入光面、以及位于底面的多个第一微结构。各个第一微结构为内凹结构,且各个第一微结构包括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朝向入光面。第一表面与底面的夹角介于1度至10度之间。各第一微结构的第一表面位于第二表面与入光面之间。第二表面与底面的夹角介于0度至90度之间。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可具有下列优点或功效的至少其一。在本发明的背光模块中,由于导光板采用了具有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的第一微结构,因此在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的相互搭配之下,可有效地将光引导至能够被棱镜片所充分利用的方向,进而提升背光模块的正向辉度。此外,导光板配置第四微结构时,能避免因静电吸附而产生亮点瑕疵,同时也可调整导光板整体的辉度分布。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A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1B及图1C为图1A的第一微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1D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1E为图1A的背光模块的棱镜片立体示意图。
图1F为采用图1D的背光模块的第一微结构于不同的第一表面与底面的夹角θ1下所产生的辉度分布比较图。
图2A至图2F为图1A的第一微结构的多种变化的示意图。
图3A至图3D为图1A中的第一微结构的多种变化示意图。
图4A至图12A为图1B中的第一微结构的多种变化的上视示意图
图4B至图12B为图1B中的第一微结构的多种变化的立体示意图。
图13A与图13B用以说明图4A至图12B中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延伸原则。
图14A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导光板上视示意图。
图14B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导光板上视示意图。
图14C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导光板上视示意图。
图15A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15B为图15A的背光模块于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15C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15D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17A至图22A示出图16中的第四微结构的多种变化的侧视示意图。
图17B至图22B示出图16中的第四微结构的多种变化的立体示意图。
图23A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23B为图23A的背光模块于另一角度的部分示意图。
图23C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23D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24为采用图16的背光模块在第四微结构均匀分布在底面时于不同第四微结构的分布密度下所产生的辉度分布比较图。
图25为图1A的背光模块与图16的背光模块于x方向的辉度分布比较图。
图26A为图1A的导光板的出光面与已知导光板配合扩散片后在扩散片出光面的x方向光强度分布比较图。
图26B为图1A的导光板的出光面、图16的导光板的出光面与已知导光板配合扩散片后在扩散片出光面在最佳化模拟条件后的x方向光强度分布比较图。
图27A为图1A的背光模块与已知背光模块的辉度分布比较图。
图27B为图1A的背光模块、图16的背光模块与已知背光模块在最佳化模拟条件后的辉度分布比较图。
图28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29A为图28的导光板与已知导光板的辉度分布比较图。
图29B为图28的背光模块、已知背光模块1与已知背光模块2在水平视角的辉度分布比较图。
图29C为图28的背光模块、已知背光模块1与已知背光模块2在垂直视角的辉度分布比较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A、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100H、200A:背光模块
110、210:导光板
120:入光面
125、125’、125”:第二微结构
130:出光面
135、135’、135”:第三微结构
140:底面
150、150a、150b、150c、150d、150e、150f、150a’、150b’、150c’、150d’、250:第一微结构
152、152a、152b、152c、152d、152e、152f、152a’、152b’、152c’、152d’、252:第一表面
153a’:点
153b’:直线
153c’、153d’:曲线
154、154a、154b、154c、154d、154e、154f、154a’、154b’、154c’、154d’、254:第二表面
f3、24a、25a、26a、27a:实线
f1、f2、24b、24c、25b、26b、26c、27b、27c:虚线
160:光源
162、162’、162”:光束
170、270:棱镜片
170a、270a:第一棱镜片
170b、270b:第二棱镜片
172a、172b、272a、272b:透光基板
174a、274a:第一条状棱镜部
174b、274b:第二条状棱镜部
180:第四微结构
正投影:第三表面
184:第四表面
184a:侧表面
184b:支撑底面
C、W、W’:宽度
N:法线方向
r:曲率半径
θ1、θ2、θ3、δ:夹角
Φ1、Φ2:倾斜角
ψ1、ψ2:顶角
hp:参考平面
H:参考直线
P:线条
t1、T:切线
tp:切平面
K、M:点
Q:距离
x:x轴
y:y轴
z:z轴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附图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图1A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侧视示意图。请参照图1A,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A包括导光板110、光源160以及至少一棱镜片(prismsheet)170。在本实施例中,棱镜片170包括一第一棱镜片170a及一第二棱镜片170b。导光板110具有入光面120、出光面130、与出光面130相对的底面140以及位于底面140的多个第一微结构150,其中入光面120连接出光面130与底面140。在图1A中,虽然是以示出两个棱镜片(即第一棱镜片170a及第二棱镜片170b)以及五个第一微结构150为例进行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定棱镜片及第一微结构的数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视其实际产品的设计需求,并参照本实施例的教导,来调整背光模块100A所具有的棱镜片及第一微结构的数量。
为了便于说明背光模块100A中各元件及结构的方向,在此定义出一直角坐标系,包括互相垂直的x轴、y轴及z轴,y轴为射入纸面的方向,其中y-z平面例如实质上平行于入光面120,x-y平面例如实质上平行于出光面130及底面140,x-z平面例如实质上垂直于入光面120及出光面130。
详细而言,导光板110上的多个第一微结构150分散地配置于底面140上,其中远离入光面120所设置的第一微结构150的分布密度较高,而靠近入光面120所设置的第一微结构150的分布密度较低。于一实施例中,各个第一微结构150为一内凹结构,且包括第一表面152以及第二表面154。第一表面152朝向入光面120,且第一表面152与底面140的夹角θ1介于15度至27度之间(即夹角θ1大于等于15度且小于等于27度),其中以夹角θ1为21度尤佳。每一第一微结构150的第一表面152位于第二表面154与入光面120之间,且第二表面154与底面140的夹角θ2介于50度至90度之间(即夹角θ2大于等于50度且小于等于90度)。此外,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10的材质例如为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或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图1B及图1C示出图1A的第一微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请参照图1A及图1B,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52上的任一点M的切线t1与参考平面hp(平行于底面140)的倾斜角Φ1介于0度至90度之间。相同地,请参照图1A及图1C,第二表面154上的任一点M的切线t1与参考平面hp(平行于底面140)的倾斜角Φ2介于0度至90度之间。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倾斜角Φ1或倾斜角Φ2的设计,由导光板110的出光面130出射的光束162的出光方向与出光面130的法线方向N的夹角θ3可大于30度,夹角θ3较佳为大于40度。
如图1A所示,光束162(以虚线表示)从入光面120进入导光板110中,且光束162从出光面130离开导光板110。在本实施例中,由导光板110的出光面130出射的光束162的出光方向与出光面130的法线方向N的夹角θ3大于30度,夹角θ3较佳为大于40度。在另一实施例中,由导光板110的出光面130出射的光束162的出光方向与出光面130的法线方向N的夹角θ3特别是介于30度至70度之间,夹角θ3较佳是介于40度至60度之间。具体而言,光束162在经由入光面120进入导光板110后,第一微结构150可通过第一表面152或第二表面154而破坏光束162的全反射。藉此,光束162可从出光面130射出而离开导光板110。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模块100A中,第一微结构150可使底面140对光束提供扩散效果,因此背光模块100A所提供的光束162具有较佳的均匀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视其实际产品的设计需求并参照本实施例的教示,而在背光模块100A增加扩散片(如图1D所示)或其它光学膜片。举例来说,图1D的背光模块100A’与图1A的背光模块100A类似,背光模块100A’的第一微结构150的第一表面152朝向入光面120,且第一表面152与底面140的夹角θ1介于15度至27度之间(即夹角θ1大于等于15度且小于等于27度),其中以夹角θ1为21度尤佳。此外,由导光板110的出光面130出射的光束162的出光方向与出光面130的法线方向N的夹角θ3可大于30度,夹角θ3较佳为大于40度。图1D的背光模块100A’与图1A的背光模块100A的差异在于,背光模块100A’还包括扩散片(diffusionsheet)112,其中扩散片112配置于出光面130与棱镜片170之间。
图1A的光源160用以提供光束,其中光源160可配置于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20旁,使光束162可由入光面120进入导光板110中。在本实施例中,光源160例如是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光源160也可以是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cathodefluorescentlamp,CCFL)或其它适当的光源。此外,在另一实施例中,光源16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其中这些光源160沿着y方向排列于入光面120旁。
图1E为图1A的背光模块的棱镜片立体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1A及图1E,本实施例的棱镜片170包括第一棱镜片170a及第二棱镜片170b,其中第一棱镜片170a配置于导光板110与第二棱镜片170b之间。此外,第一棱镜片170a可包括多个彼此平行的第一条状棱镜部174a,且第二棱镜片170b可包括多个彼此平行的第二条状棱镜部174b,其中第一条状棱镜部174a的延伸方向实质上垂直于第二条状棱镜部174b的延伸方向。
具体而言,第一条状棱镜部174a沿着y轴延伸,且这些第一条状棱镜部174a沿着x轴排列。详细而言,每一第一条状棱镜部174a具有一凸出的第一顶角ψ1,且第一顶角ψ1落在85度至95度的范围内(即顶角ψ1大于等于85度且小于等于95度)。本实施例中,第一条状棱镜部174a例如为三角柱状棱镜,且第一条状棱镜部174a的材质例如为透明材质。如此一来,由出光面130离开导光板110的光束162会传递至第一棱镜片170a,通过第一棱镜片170a的光束162会传递至第二棱镜片170b,且光束162可进而被第一条状棱镜部174a及第二条状棱镜部174b引导至正向,藉此,背光模块100A可具有较佳的正向辉度(即沿着平行于出光面130的法线方向N上所量测到的辉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棱镜片170b的每一第二条状棱镜部174b沿着x轴延伸,且这些第二条状棱镜部174b沿着y轴排列。详细而言,第二条状棱镜部174b具有一凸出的第二顶角ψ2,且第二顶角ψ2落在85度至95度的范围内(即顶角ψ2大于等于85度且小于等于95度)。本实施例中,第二条状棱镜部174b例如为三角柱状棱镜,且第二条状棱镜部174b的材质例如为透明材质。
另外,每一棱镜片可包括透光基板以在其上形成条状棱镜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棱镜片170a可包括透光基板172a,其中透光基板172a位于出光面130与这些第一条状棱镜部174a之间。相同地,第二棱镜片170b可包括透光基板172b,其中透光基板172b位于这些第一条状棱镜部174a与这些第二条状棱镜部174b之间。此外,透光基板172a与透光基板172b的材质例如为透明材质。
请参照图1A,在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10与背光模块100A中,由于采用了具有第一表面152以及第二表面154的第一微结构150,因此在第一表面152以及第二表面154的相互搭配之下,导光板110可有效地将光引导至能够被棱镜片170所充分利用的方向。具体而言,光源160所发出的光束162从入光面120进入导光板110之后,当光束162传递至第一表面152时,光束162可被第一表面152引导至出光面130的方向。另一方面,当光束162’经第一表面152折射而传递至第二表面154时,部分光束162”可能因入射角过较小而穿透第二表面154,且可接着传递至下一个第一微结构150中的第一表面152,然后再被此第一微结构150的第一表面152引导至出光面130的方向。也就是说,光束162与光束162”皆可被第一微结构150引导至出光面130,并且可传递至棱镜片170,其中由导光板110的出光面130出射的光束162、162”的出光方向与出光面130的法线方向N的夹角θ3可大于30度,夹角θ3较佳为大于40度。此外,棱镜片170(包括第一棱镜片170a及第二棱镜片170b)会使光束162及162”在出光面130上的出光角度收敛,进而提升背光模块100A的正向辉度。如此一来,第一微结构150可通过第一表面152以及第二表面154而破坏光束162及162”的全反射,且光束162及162”从出光面130射出并离开导光板110之后,可接着被棱镜片170引导而往平行于出光面130的法线方向N的方向上集中。如同图1D所示,导光板110的出光面130上,可选择性地配置扩散片以增加光束162及162”的均匀度。因此,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A’可提供均匀度较高且正向辉度较高的面光源。
为了进一步说明背光模块中不同第一微结构150所对应的辉度分布变化,图1F为采用图1D的背光模块100A’的第一微结构150于不同的第一表面152与底面140的夹角θ1下所产生的辉度分布比较图,其中图1F的纵轴与横轴分别为辉度与视角。需说明的是,在此将出光面130的法线方向N定义为90度,平行出光面130且指向光源160的方向定义为0度,平行出光面130且指离光源160的方向定义为180度,而0度至180度即为导光板110的出光面130的视角。另外,视角的量测点为导光板110的出光面130的中央处。在图1F中,虚线f1、f2与实线f3分别表示第一表面152与底面140的夹角θ1(单位,度)为10度、30度以及21度时所对应的辉度分布。从图1F可看出,将不同的夹角θ1(即,10度、21度以及30度)对应的辉度分布作比较,可发现当第一表面152与底面140的夹角θ1为10度(如虚线f1所示)与30度(如虚线f2所示)时,背光模块100A’在视角为90度的方向上的光能量较弱。当第一表面152与底面140的夹角θ1为21度(如实线f3所示)时,背光模块100A’在视角为90度的方向上具有集中且较高的光能量分布。据此,可说明当第一表面152与底面140的夹角θ1介于15至27度之间时,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A’可实现良好的正向辉度。
图2A至图2F为图1A的第一微结构150的多种变化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A与图2A至图2F,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52以及第二表面154的轮廓在x-z平面分别可为一直线、一曲线或一折线。举例而言,在图2A中,第一微结构150a的第一表面152a的轮廓为一折线,且第二表面154a的轮廓为一直线。在图2B中,第一微结构150b的第一表面152b的轮廓为一直线,且第二表面154b的轮廓为一折线。在图2C及图2D中,第一表面152c及152d的轮廓为曲线,且第二表面154c及154d的轮廓为直线。在图2E中,第一微结构150e的第一表面152e的轮廓为曲线,且第二表面154e的轮廓为一折线。在图2F中,第一微结构150f的第一表面152f的轮廓为一折线,且第二表面154f的轮廓为曲线。
图3A至图3D为图1A的第一微结构150的多种变化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A与图3A至图3D,第一表面152与第二表面154的相接处可形成一交点、一直线、一外凸的曲线或一内凹的曲线。举例而言,在图3A中,第一微结构150a’的第一表面152a’与第二表面154a’的相接处可形成交点153a’。在图3B中,第一微结构150b’的第一表面152b’与第二表面154b’的相接处可形成一直线153b’,且直线153b’的宽度C例如是介于0.5微米至10微米之间。在图3C中,第一微结构150c’的第一表面152c’与第二表面154c’的相接处可形成一外凸的曲线153c’,且曲线153c’的曲率半径r例如是介于0.1微米至3微米之间。在图3D中,第一微结构150d’的第一表面152d’与第二表面154d’的相接处可形成一内凹的曲线153d’,且内凹的曲线153d’的曲率半径r例如是大于0.1微米且小于等于3微米。
图4A至图12A示出图1B中的第一微结构的多种变化的上视示意图,且图4B至图12B示出图1B中的第一微结构的多种变化的立体示意图。请参照图1A、图4A至图12B,第一微结构150的第一表面152与第二表面154可沿着一路径延伸,且此路径可由至少一直线或至少一曲线所构成,此路径也可由至少一直线及至少一曲线所构成。由出光面130俯视导光板110时,各个第一微结构150的形状可由至少一四边形或至少一弧形(即至少两平行弧线及两平行线段构成)或至少一扇形所构成,各个第一微结构150的形状也可由至少一四边形及至少一弧形所构成。此外,第一微结构150的宽度W例如是介于5微米至200微米之间。
举例而言,在图4A与图4B中,第一表面152与第二表面154在平行于底面140的方向(例如y轴方向)上是延着一直线所构成的路径延伸,而由出光面130俯视导光板110时,第一微结构150的形状例如为四边形。在图5A至图7A以及图5B至图7B中,第一表面152与第二表面154在平行于底面140的方向上是延着一由折线所构成的路径延伸,而由出光面130俯视导光板110时,第一微结构150的形状例如为至少两个四边形所构成。也就是说,由出光面130俯视导光板110时,图5A与图6A的第一微结构150的形状可由两个四边形所构成,而图7A的第一微结构150的形状可由三个四边形所构成。
在图8A至图9A以及图8B至图9B中,第一表面152与第二表面154在平行于底面140的方向上是延着一由曲线所构成的路径延伸,而由出光面130俯视导光板110时,第一微结构150的形状例如为至少一扇形或一弧形所构成。也就是说,由出光面130俯视导光板110时,图8A与图8B的第一微结构150的形状可由一扇形所构成,而图9A与图9B的第一微结构150的形状可由一弧形所构成,且此弧形为两平行弧线及两平行线段所构成。在图10A至图10B中,第一表面152与第二表面154在平行于底面140的方向上是延着一由曲线所构成的路径延伸,而由出光面130俯视导光板110时,第一微结构150的形状例如是由弧形所构成,且此弧形为三平行弧线及两平行线段所构成。图11A至图12B中,第一表面152与第二表面154在平行于底面140的方向上是延着一由曲线及直线所构成的路径延伸,而由出光面130俯视导光板110时,第一微结构150的形状例如是由弧形及四边形所构成。
图13A与图13B用以说明图4A至图12B中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延伸原则。请参照图13A与图13B,其中线条P代表第一表面152与第二表面154在平行于底面140(即平行于x-y平面)上的延伸方向,参考直线H为平行于x方向的参考直线,切线T为线条P上的一点K的切线。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线条P上的任一点K的切线T与参考直线H所夹的夹角δ是介于0度至180度之间。
图14A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的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14A,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10与图1A的导光板110类似,两者的差异在于,在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10还包括多个第二微结构125。这些第二微结构125配置于入光面120上,其中每一条第二微结构125沿着实质上垂直于出光面130的方向(即z轴方向)延伸,且这些第二微结构125沿着实质上平行于出光面130的方向(如y轴方向)排列。此外,如图14A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微结构125例如呈三角柱状。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如图14B所示,第二微结构125’也可呈半圆柱状。或者如图14C所示,第二微结构125”也可呈非球面柱状透镜状。第二微结构125、125’及125”可使光束162从入光面120进入导光板110的入光效率提升。此外,第二微结构125配置于入光面120上的方式也可应用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且可实现与前述相同的效果,所以本发明不限于此。
图15A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15B为图15A的背光模块于另一角度的部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B与图1A的背光模块100A类似,两者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B的导光板110还包括多个第三微结构135。这些第三微结构135配置于出光面130上,其中每一条第三微结构135沿着实质上垂直于入光面120的方向(即x轴方向)延伸,且这些第三微结构135沿着实质上平行于入光面120的方向(即y轴方向)排列。此外,如图15B所示,背光模块100B的第三微结构135例如呈三角柱状。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如图15C所示出的背光模块100C,第三微结构135’也可呈半圆柱状。或者如图15D所示出的背光模块100D,第三微结构135”也可呈非球面柱状透镜状。第三微结构135、135’及135”可使光束162离开出光面130的出光效率提升。此外,第三微结构135配置于出光面130上的方式也可应用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且可实现与前述相同的效果,所以本发明不限于此。
图16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6,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E类似于图1A的背光模块100A,但二者主要差异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E的导光板110还包括多个第四微结构180分散地配置于底面140上。各个第四微结构180为外凸结构,且具有一第三表面184,其中第四微结构180与底面140贴合,且第三表面184外凸于底面140。进一步而言,通过第四微结构180外凸于导光板110的底面140,可避免导光板110与设置于导光板110的底面140下方的一反射片(图未示出)因静电吸附而产生亮点瑕疵。此外,第四微结构180配置于底面140上的方式也可应用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且可实现与前述相同的效果,所以本发明不限于此。
图17A至图22A示出图16中的第四微结构180的多种变化的侧视示意图,且图17B至图22B示出图16中的第四微结构180的多种变化的立体示意图。请参照图16、图17A至图22B,由出光面130俯视导光板110时,各第四微结构180的第三表面184在底面140上的正投影182的形状例如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其中,第三表面184在底面140上的宽度W’介于10至60微米之间。此外,第四微结构180的第三表面184例如为一圆弧面,其中圆弧面的一切平面tp与底面140平行,且切平面tp与底面140之间的垂直距离Q介于3至10微米之间。或者,第四微结构180的第三表面184可具有至少一侧表面184a与一支撑底面184b,其中至少一侧表面184a可为一平面或一曲面,支撑底面184b可为一曲面或一平面,且支撑底面184b与底面140之间的垂直距离Q介于3至10微米之间。
举例而言,在图17A与图17B中,由出光面130俯视导光板110时,第四微结构180的第三表面184在底面140上的正投影182的形状例如为六边形,且第四微结构180的第三表面184具有六个侧表面184a与一个六边形的支撑底面184b,其中各侧表面184a与支撑底面184b分别为平面。在图18A至图19B中,由出光面130俯视导光板110时,第四微结构180的第三表面184在底面140上的正投影182的形状例如为多边形,且第四微结构180的第四表面184具有多个侧表面184a与支撑底面184b,其中各侧表面184a例如为平面或曲面,而支撑底面184b为曲面。
在图20A与图20B中,由出光面130俯视导光板110时,第四微结构180的第三表面184在底面140上的正投影182的形状例如为圆形或椭圆形,且第四微结构180的第三表面184具有一个侧表面184a与一个支撑底面184b,其中侧表面184a为圆锥柱面,支撑底面184b为曲面。在图21A与图21B中,由出光面130俯视导光板110时,第四微结构180的第三表面184在底面140上的正投影182的形状例如为圆形或椭圆形,且第四微结构180的第三表面184具有一个侧表面184a与一个支撑底面184b,其中侧表面184a为圆锥柱面,而支撑底面184b为圆形的平面,换言之,第四微结构180呈一圆锥柱状。在图22A与图22B中,由出光面130俯视导光板110时,第四微结构180的第三表面184在底面140上的正投影182的形状例如为圆形或椭圆形,而第四微结构180的第三表面184为曲面,亦即,第四微结构180呈圆顶状。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10也可包括多个第二微结构配置于入光面120上,其中第二微结构例如呈三角柱状、半圆柱状、或非球面柱状透镜状。关于第二微结构的详细说明与功效,已于前述实施例中详述(请参照图14A至图14C以及相关的描述段落),故于此不作赘述。
图23A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23B为图23A的背光模块于另一角度的部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F与图16的背光模块100E类似,两者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F的导光板110还包括多个第三微结构135配置于出光面130上。其中,如图23B所示,背光模块100F的第三微结构135例如呈三角柱状。或者如图23C所示出的背光模块100G,第三微结构135’也可呈半圆柱状。或者如图23D所示出的背光模块100H,第三微结构135”也可呈非球面柱状透镜状。此外,关于第三微结构的详细说明与功效,已于前述实施例中详述(请参照图15A至图15D以及相关的描述段落),故于此不作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导光板110上的第四微结构180的分布密度低于第一微结构150的分布密度。于一实施例中,远离入光面120所设置的第四微结构180的分布密度较高,而靠近入光面120所设置的第四微结构180的分布密度较低,且相邻的第四微结构180之间的距离介于30至500微米之间。于另一实施例中,第四微结构180也可平均分散配置于底面140上,且相邻的第四微结构180之间的距离介于100至500微米之间。或者,于另一实施例中,第四微结构180也可依据背光模块的辉度分布来被配置,例如在光强度较弱之处增加第四微结构180的配置数量。
图24为采用图16的背光模块110E在第四微结构180均匀分布在底面140时于不同第四微结构180的分布密度下所产生的辉度分布比较图,其中实线24a、虚线24b与虚线24c分别相邻第四微结构180之间的间距(单位,微米)为300微米、90微米、700微米。从图24可看出,虚线24b(第四微结构180之间的间距为90微米)在视角为90度的方向上的光能量较弱,亦即当第四微结构180分布较密时,光能量较弱。实线24a(第四微结构180之间的间距为300微米)与虚线24c(第四微结构180之间的间距为700微米)在视角为90度的方向上的光能量较强,亦即当第四微结构180分布较疏时,光能量较强。因此,在第四微结构180均匀分布的情况下,当相邻的第四微结构180之间的间距介于100至500微米之间时,第四微结构180可使背光模块110E在特定视角范围内(例如视角介于70度至110度之间)具有较集中的正方向辉度分布,并且可将大部分的出光集中于特定的视角(例如约为90度),同时可避免因静电吸附而产生亮点瑕疵。
图25为图1A的背光模块100A与图16的背光模块100E于x方向的辉度分布比较图。请参照图25,实线25a表示图16的背光模块100E(即,导光板110配置第一微结构150与第四微结构180)于平行导光板110的出光面130上整体所得到的x方向辉度分布,而虚线25b表示图1A的背光模块100A(即,导光板110配置第一微结构150)于平行导光板110的出光面130上整体所得到的x方向辉度分布。从图25可看出,如虚线25b所示,在导光板110未配置第四微结构180的情况下,其辉度分布在x为1毫米附近的位置(靠近入光面120的位置)辉度偏低,而在x为135毫米附近的位置(远离入光面120的位置)辉度偏高。另一方面,如实线25a所示,在导光板110配置第四微结构180的情况下,其辉度分布在x为1毫米附近的位置辉度上升,而在x为135毫米附近的位置辉度下降,也就是导光板110配置第一微结构150与第四微结构180时,x方向辉度分布较平均。据此,可说明当导光板110配置第四微结构180时,除了能避免因静电吸附而产生亮点瑕疵,同时也可调整导光板110整体的辉度分布。基此,第四微结构180也可依据背光模块的辉度分布来配置,藉以提供均匀度较高且正向辉度较高的面光源。
图26A为图1A的导光板110的出光面与已知导光板配合扩散片后在扩散片出光面的x方向光强度分布比较图。图26B为图1A的导光板110的出光面、图16的导光板110的出光面与已知导光板配合扩散片后在扩散片出光面在最佳化模拟条件后的x方向光强度分布比较图,其中图26B所指的图1A的导光板110为搭配图9B的第一微结构150的延伸方式,图26B所指的图16的导光板110为搭配图9B的第一微结构150的延伸方式,以及搭配图22B的第四微结构180,而图26B所指的已知导光板为包括传统微透镜(microlens)的导光板且配合一扩散片。请参照图26B,实线26a表示图1A的导光板110的出光面130所得到的x方向光强度分布,虚线26b表示图16的导光板110的出光面130所得到的x方向光强度分布,而虚线26c表示使用已知导光板配合一扩散片所得到的扩散片出光面在x方向的光强度分布。从图26B可看出,虚线26c的光强度较低,且其光强度半高宽的视角范围为介于83度至143度。实线26a的光强度较高,且其光强度半高宽的视角范围为介于122度至165度。虚线26b的光强度与实线26a差不多,且其光强度半高宽的视角范围为介于121度至168度。由此可知,当导光板110配置第四微结构180时,能避免因静电吸附而产生亮点瑕疵,同时也不会大幅影响导光板110的光强度与视角变化。因此,在仅使用第一微结构150或第一微结构150与第四微结构180的搭配下,均可使导光板110在特定视角范围内(例如视角介于120度至170度之间)具有较集中的x方向光强度分布,并且可将大部分的出光集中于特定的视角(例如约为130度),此特定视角即为可入射至棱镜片170而被棱镜片170引导往平行于出光面130的法线方向N的方向上集中的角度,也就是由导光板110的出光面130出射的光束162的出光方向与出光面130的法线方向N的夹角θ3加90度的角度。
图27A为图1A的背光模块100A与已知背光模块的辉度分布比较图。图27B为图1A的背光模块100A、图16的背光模块100E与已知背光模块在最佳化模拟条件后的辉度分布比较图,其中图27B所采用的背光模块100A为搭配图9B的第一微结构150的延伸方式,图27B所采用的背光模块100E为搭配图9B的第一微结构150的延伸方式及图22B的第四微结构180,而图27B所采用的已知背光模块包括了传统微透镜导光板搭配扩散片与两张棱镜片。请参照图27B,实线27a表示图1A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A的辉度分布,虚线27b表示图16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E的辉度分布,而虚线27c表示已知背光模块的辉度分布(即搭配扩散片与两张棱镜片)。从图27B可看出,将已知背光模块、背光模块100A与100E的光能量作比较,可发现已知背光模块在视角为90度的方向上的光能量相对于背光模块100A与100E弱,而背光模块100A与100E在视角为90度的方向上具有集中且较高的光能量分布。据此,可说明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A与100E可在不采用传统微透镜与扩散片的组合的情况下,也可实现良好的正向辉度。
图28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请参照图28,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0A类似于图1A的背光模块100A,但二者主要差异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0A的导光板210的第一微结构250的第一表面252与底面140的夹角θ1介于1度至10度之间(即夹角θ1大于等于1度且小于等于10度),其中以夹角θ1为2度尤佳。第二表面254与底面140的夹角θ2介于0度至90度之间(即夹角θ2大于0度且小于等于90度)。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导光板210的出光面130出射的光束162的出光方向与出光面130的法线方向N的夹角θ3介于79度至82度之间。此外,第一微结构250在平行于x轴上的长度例如是介于20微米至150微米之间(图未示出)。
另外,本实施例的棱镜片270包括第一棱镜片270a及第二棱镜片270b,且第一棱镜片270a及第二棱镜片270b均为逆棱镜片,其中第一棱镜片270a配置于导光板210与第二棱镜片270b之间。此外,这些第一条状棱镜部274a位于透光基板272a与出光面130之间,这些第二条状棱镜部274b位于透光基板272a与透光基板272b之间。然而,在其它的实施例中,也可只使用第一棱镜片270a即可达到相同的光学效果。
进一步而言,由于本实施例的棱镜片270为逆棱镜片,设计导光板210的第一微结构250的第一表面252与底面140的夹角θ1介于1度至10度之间,使得由导光板210的出光面130出射的光束162的出光方向与出光面130的法线方向N的夹角θ3介于79度至82度之间,而使得在这出光方向的光束162能够被棱镜片270所充分利用。如此一来,由出光面130离开导光板110的光束162会传递至第一棱镜片270a,通过第一棱镜片270a的光束162会传递至第二棱镜片270b,且光束162可进而被第一条状棱镜部274a及第二条状棱镜部274b引导至正向,藉此,背光模块200A可具有较佳的正向辉度(即沿着平行于出光面130的法线方向N上所量测到的辉度)。此外,前述配置于入光面120上的第二微结构125、125’、125”、配置于出光面130上的第三微结构135、135’、135”、配置于底面140上的第四微结构180也可应用于本实施例中(图未绘示),且可实现与前述相同的效果,所以本发明不限于此。
图29A为图28的导光板与已知导光板的辉度分布比较图。其中图29A所指的图28的导光板210为图28的导光板210搭配图9B的第一微结构150的延伸方式,所指的已知导光板为包括传统微透镜的导光板。实线29a表示图28的导光板210于平行导光板210的出光面130上整体所得到的x方向辉度分布,而虚线29b表示已知导光板于平行已知导光板的出光面上整体所得到的x方向辉度分布。从图29A可看出,实线29a的峰值在160度,虚线29b的峰值在162度,已知导光板的光利用率不足,且在虚线29b左侧由虚线圆形标记处产生回弹光,导致虚线29b的辉度明显下降。
图29B为图28的背光模块、已知背光模块1与已知背光模块2在水平视角的辉度分布比较图。图29C为图28的背光模块、已知背光模块1与已知背光模块2在垂直视角的辉度分布比较图。其中图29B、29C所指的背光模块200A为图28的导光板210搭配图9B的第一微结构150的延伸方式,且配合一逆棱镜片270a与一光学片,其中光学片例如是扩散片或是3M的多层级双折射式增亮膜(DualBrightnessEnhancementFilm4,DBEF4),已知背光模块1为导光板搭配传统微结构,且配合一逆棱镜片与一多层级双折射式增亮膜,已知背光模块2为导光板搭配喷墨微结构,且配合一扩散片、二棱镜片与一多层级双折射式增亮膜。实线29a表示图28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0A的辉度分布,虚线29b表示已知背光模块1的辉度分布,而虚线29c表示已知背光模块2的辉度分布。从图29B、29C可看出,将背光模块200A、已知背光模块1与已知背光模块2的光能量作比较,可发现已知背光模块1与已知背光模块2在视角为90度的方向上的光能量相对于背光模块200A弱,而背光模块200A在视角为90度的方向上具有集中且较高的光能量分布。据此,可说明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0A在水平视角与垂直视角都具有良好的正向辉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可具有下列优点或功效的至少其一。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中,导光板采用了具有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的第一微结构,其中第一表面与底面的夹角介于15度至27度之间,而第二表面与底面的夹角介于50度至90度之间,且由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射的光束与出光面的法线的夹角大于30度。据此,在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的相互搭配之下,可有效地将光引导至能够被棱镜片所充分利用的方向。如此一来,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能够提供均匀度较高且正向辉度较高的面光源。此外,导光板配置第四微结构时,能避免因静电吸附而产生亮点瑕疵,同时也可调整导光板整体的辉度分布。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中,其中第一表面与底面的夹角介于1度至10度之间,而第二表面与底面的夹角介于0度至90度之间,且由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射的光束与出光面的法线的夹角介于79度至82度之间。据此,在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的相互搭配之下,可有效地将光引导至能够被逆棱镜片所充分利用的方向。如此一来,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能够提供均匀度较高且正向辉度较高的面光源。此外,导光板配置第四微结构时,能避免因静电吸附而产生亮点瑕疵,同时也可调整导光板整体的辉度分布。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所有依本发明权利要求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于本发明专利覆盖的范围。另外本发明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实现本发明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和发明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檢索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申请专利范围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Claims (32)

1.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一光源以及至少一个棱镜片,其中上述导光板,具有一出光面、与上述出光面相对的一底面、一连接上述出光面与上述底面的入光面以及位于上述底面的多个第一微结构,其中上述各个第一微结构为内凹结构,且上述各个第一微结构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上述第一表面朝向上述入光面,上述第一表面与上述底面的夹角介于15度至27度之间,而上述各个第一微结构的上述第一表面位于上述第二表面与上述入光面之间,且上述第二表面与上述底面的夹角介于50度至90度之间,上述光源,用以提供一光束,上述光束由上述入光面进入上述导光板中,其中由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出光面出射的上述光束的一出光方向与上述出光面的一法线方向的一夹角大于30度,上述至少一个棱镜片,配置于上述出光面上方,上述导光板还具有多个位于上述底面的第四微结构,上述各个第四微结构为外凸结构,并且具有一第三表面,上述第四微结构与上述底面贴合,且上述第三表面外凸于上述底面,上述第三表面具有至少一侧表面与一支撑底面,上述支撑底面为一曲面或一平面,远离上述入光面的这些第四微结构的分布密度高于靠近上述入光面的这些第四微结构的分布密度,且相邻的这些第四微结构之间的距离介于30至500微米之间,这些第四微结构的分布密度低于这些第一微结构的分布密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由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出光面出射的上述光束的上述出光方向与上述出光面的上述法线方向的上述夹角介于30度至70度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上述各个第一微结构沿着一路径延伸,且上述路径由至少一直线或至少一曲线所构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上述各个第一微结构沿着一路径延伸,且上述路径由至少一直线及至少一曲线所构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由上述出光面俯视,上述各个第一微结构的形状由至少一四边形或至少一弧形或至少一扇形所构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由上述出光面俯视,上述各个第一微结构的形状由至少一四边形及至少一弧形所构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上述底面垂直于上述入光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位于上述入光面上的第二微结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位于上述出光面上的第三微结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一棱镜片包括:
一第一棱镜片,包括多个彼此平行的第一条状棱镜部;以及
一第二棱镜片,包括多个彼此平行的第二条状棱镜部,其中上述第一棱镜片配置于上述导光板与上述第二棱镜片之间,且这些第一条状棱镜部的延伸方向垂直于上述第二条状棱镜部的延伸方向。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扩散片,其中上述扩散片位于上述导光板与上述至少一棱镜片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这些第一微结构分散配置于上述底面,且远离上述入光面的这些第一微结构的分布密度高于靠近上述入光面的这些第一微结构的分布密度,或这些第一微结构平均配置于上述底面。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由上述出光面俯视,上述各个第四微结构在上述底面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三表面在上述底面上的正投影的宽度介于10至60微米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撑底面与上述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介于3至10微米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由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出光面出射的上述光束的光强度半高宽的一视角范围为介于120度至170度。
1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由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出光面出射的上述光束的上述出光方向与上述出光面的上述法线方向的上述夹角介于40度至60度之间。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由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出光面出射的上述光束的一出光方向与上述出光面的一法线方向的一夹角大于40度。
19.一种导光板,包括一出光面、一与上述出光面相对的底面、一连接上述出光面与上述底面的入光面以及位于上述底面的多个第一微结构,其中上述各个第一微结构为内凹结构,且上述各个第一微结构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上述第一表面朝向上述入光面,上述第一表面与上述底面的夹角介于15度至27度之间,而上述各个第一微结构的上述第一表面位于上述第二表面与上述入光面之间,且上述第二表面与上述底面的夹角介于50度至90度之间,上述导光板还具有多个位于上述底面的第四微结构,上述各个第四微结构为外凸结构,并且具有一第三表面,上述第四微结构与上述底面贴合,上述第三表面外凸于上述底面,上述第三表面具有至少一侧表面与一支撑底面,上述支撑底面为一曲面或一平面,远离上述入光面的这些第四微结构的分布密度高于靠近上述入光面的这些第四微结构的分布密度,且相邻的这些第四微结构之间的距离介于30至500微米之间,这些第四微结构的分布密度低于这些第一微结构的分布密度。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上述各个第一微结构沿着一路径延伸,且上述路径由至少一直线或至少一曲线所构成。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上述各个第一微结构沿着一路径延伸,且上述路径由至少一直线及至少一曲线所构成。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由上述出光面俯视,上述各个第一微结构的形状由至少一四边形或至少一弧形或至少一扇形所构成。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由上述出光面俯视,上述各个第一微结构的形状由至少一四边形及至少一弧形所构成。
24.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位于上述入光面上的第二微结构。
25.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位于上述出光面上的第三微结构。
26.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这些第一微结构分散配置于上述底面,且远离上述入光面的这些第一微结构的分布密度高于靠近上述入光面的这些第一微结构的分布密度,或这些第一微结构平均配置于上述底面。
27.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由上述出光面俯视,上述各个第四微结构在上述底面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
28.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三表面在上述底面上的正投影的宽度介于10至60微米之间。
29.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撑底面与上述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介于3至10微米之间。
30.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一光源以及至少一个棱镜片,其中上述导光板具有一出光面、与上述出光面相对的一底面、一连接上述出光面与上述底面的入光面以及位于上述底面的多个第一微结构,其中上述各个第一微结构为内凹结构,且上述各个第一微结构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上述第一表面朝向上述入光面,上述第一表面与上述底面的夹角介于1度至10度之间,而上述各个第一微结构的上述第一表面位于上述第二表面与上述入光面之间,且上述第二表面与上述底面的夹角介于0度至90度之间,上述光源用以提供一光束,上述光束由上述入光面进入上述导光板中,其中由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出光面出射的上述光束的一出光方向与上述出光面的一法线方向的一夹角介于79度至82度之间,上述至少一个棱镜片配置于上述出光面上方,上述导光板还具有多个位于上述底面的第四微结构,上述各个第四微结构为外凸结构,并且具有一第三表面,上述第四微结构与上述底面贴合,上述第三表面外凸于上述底面,并具有至少一侧表面与一支撑底面,上述支撑底面为一曲面或一平面,远离上述入光面的这些第四微结构的分布密度高于靠近上述入光面的这些第四微结构的分布密度,且相邻的这些第四微结构之间的距离介于30至500微米之间,这些第四微结构的分布密度低于这些第一微结构的分布密度。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上述棱镜片为一逆棱镜片,且包括一透光基板与形成在上述透光基板上的多个彼此平行的条状棱镜部,其中这些条状棱镜部配置于上述透光基板与上述导光板之间。
32.一种导光板,包括一出光面、一与上述出光面相对的底面、一连接上述出光面与上述底面的入光面以及位于上述底面的多个第一微结构,其中上述各个第一微结构为内凹结构,且上述各个第一微结构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上述第一表面朝向上述入光面,上述第一表面与上述底面的夹角介于1度至10度之间,而上述各个第一微结构的上述第一表面位于上述第二表面与上述入光面之间,且上述第二表面与上述底面的夹角介于0度至90度之间,上述导光板还具有多个位于上述底面的第四微结构,上述各个第四微结构为外凸结构,并且具有一第三表面,上述第四微结构与上述底面贴合,上述第三表面外凸于上述底面,并具有至少一侧表面与一支撑底面,上述支撑底面为一曲面或一平面,远离上述入光面的这些第四微结构的分布密度高于靠近上述入光面的这些第四微结构的分布密度,且相邻的这些第四微结构之间的距离介于30至500微米之间,这些第四微结构的分布密度低于这些第一微结构的分布密度。
CN201310146971.2A 2012-04-30 2013-04-25 导光板及使用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Active CN1033757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15379 2012-04-30
TW101115379 2012-04-30
TW101126502 2012-07-23
TW101126502A TWI539211B (zh) 2012-04-30 2012-07-23 導光板及使用導光板之背光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5741A CN103375741A (zh) 2013-10-30
CN103375741B true CN103375741B (zh) 2016-06-22

Family

ID=494612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46971.2A Active CN103375741B (zh) 2012-04-30 2013-04-25 导光板及使用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29328B2 (zh)
CN (1) CN103375741B (zh)
TW (1) TWI5392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218966A1 (en) * 2012-04-16 2014-08-07 Radiant Opto-Electronics Corporation Lighting device and cove lighting module using the same
WO2014085670A1 (en) 2012-11-30 2014-06-05 Rambus Delaware Llc Lighting assembly with defined angular output
KR102030412B1 (ko) * 2013-05-31 2019-10-1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라운드 다각패턴을 가진 도광판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소자
US9703032B2 (en) * 2013-06-19 2017-07-11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Planar light source
JP6253960B2 (ja) * 2013-11-25 2017-12-27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導光板及び車両用灯具
CN104698526B (zh) * 2013-12-06 2018-01-23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与光源模块
CN104765095B (zh) * 2014-01-02 2017-11-21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CN104848052A (zh) 2014-02-13 2015-08-19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JP6516580B2 (ja) * 2014-02-19 2019-05-22 恵和株式会社 ライトガイドフィルム、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携帯型端末
CN104932140B (zh) * 2014-03-21 2017-12-26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EP3040605B1 (en) * 2015-01-02 2021-03-03 Goodrich Lighting Systems GmbH Light unit with an extended light emission surface
TWI559040B (zh) * 2015-09-04 2016-11-21 揚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導光板以及光源模組
CN107179627B (zh) * 2016-03-09 2020-10-23 台湾扬昕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块以及显示装置
WO2017175517A1 (ja) * 2016-04-05 2017-10-12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電子装置
EP3480518B1 (en) * 2016-06-29 2022-07-27 Shenzhen Ewinlight Technology Co., Ltd. Light exiting structure and light exiting system comprising same
CN108333663A (zh) * 2017-01-20 2018-07-27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应用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CN108692221B (zh) 2017-04-11 2020-09-11 台湾扬昕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块及其棱镜片
CN206848650U (zh) * 2017-05-04 2018-01-0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膜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WO2019218113A1 (zh) 2018-05-14 2019-11-21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E102018208494B4 (de) * 2018-05-29 2022-05-05 Apag Elektronik Ag Lichtleiter mit homogen ausgeleuchteter Auskoppelfläche sowie Uhr mit einem solchen Lichtleiter
CN108919413A (zh) * 2018-06-29 2018-11-30 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侧光式导光膜
WO2020029004A1 (zh) * 2018-08-06 2020-02-13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8931836B (zh) * 2018-08-17 2020-07-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确定方法、背光源、显示装置、可读存储介质
CN111198415B (zh) * 2018-11-16 2022-02-18 台湾扬昕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与背光模块
JP2020119677A (ja) * 2019-01-21 2020-08-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TWI680320B (zh) * 2019-02-22 2019-12-21 達運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導光板
CN110109224A (zh) * 2019-05-14 2019-08-09 深圳技术大学 一种基于导光板的激光阵列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CN112015000B (zh) * 2019-05-29 2024-01-23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209821564U (zh) * 2019-07-04 2019-12-20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TWI696855B (zh) * 2019-08-30 2020-06-21 達運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以及導光板的製作方法
CN211979374U (zh) * 2020-04-17 2020-11-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调光组件、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12675318U (zh) * 2020-08-07 2021-03-09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元件及显示装置
CN114488382A (zh) 2020-11-12 2022-05-13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WO2022104663A1 (zh) * 2020-11-19 2022-05-27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655558B (zh) * 2021-09-02 2022-08-05 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CN114563839B (zh) * 2022-04-27 2022-09-13 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导光元件及背光模块
CN114859445B (zh) * 2022-05-27 2024-02-06 北京理工大学 复眼成像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0917A (zh) * 2002-07-09 2004-01-2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光导装置、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1101351A (zh) * 2006-07-04 2008-01-09 三星Sdi株式会社 光导部件和包含光导部件的背光单元
TW200827764A (en) * 2006-12-29 2008-07-01 Eternal Chemical Co Ltd Scratch-resistant thin film
TW200837452A (en) * 2007-03-12 2008-09-16 Wintek Corp Back light module
CN101975360A (zh) * 2010-10-12 2011-02-16 苏州茂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72477A (ja) 1993-09-03 1995-03-17 Hitachi Ltd 照明装置
US5980054A (en) * 1996-05-09 1999-11-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anel-form illuminating system
US6752505B2 (en) * 1999-02-23 2004-06-22 Solid State Opto Limited Light redirecting films and film systems
JP3434465B2 (ja) 1999-04-22 2003-08-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用バックライト
US7046905B1 (en) * 1999-10-08 2006-05-1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Blacklight with structured surfaces
JP2001194534A (ja) * 2000-01-13 2001-07-19 Nitto Denko Corp 導光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387049B2 (ja) 2000-08-16 2009-12-16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JP3928395B2 (ja) 2001-09-21 2007-06-1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
KR100835005B1 (ko) * 2001-12-24 2008-06-0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JP4035998B2 (ja) * 2002-01-23 2008-01-2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拡散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200428044A (en) 2003-06-06 2004-12-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A light guide pl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4431952B2 (ja) * 2003-11-10 2010-03-1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及び当該装置を用いた機器
TWI342414B (en) 2004-08-27 2011-05-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Light guide plate
TW200708854A (en) 2005-08-30 2007-03-01 Arima Optoelectronics Corp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mold insert of light-guide plate and structure of light-guide plate
TWI282021B (en) 2005-10-21 2007-06-01 Nat Applied Res Lab Nat C Micro-structure dot of light guide plate
CN101042488A (zh) * 2006-03-24 2007-09-26 宣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散射膜片及其制法与使用该膜片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TWI337677B (en) 2006-05-24 2011-02-21 Wintek Corp Backlight module and light guide plate used in the same
TW200745490A (en) 2006-06-07 2007-12-16 Jeng Shiang Prec Ind Co Ltd Light guide plate
TWI335475B (en) * 2006-06-30 2011-01-01 Chimei Innolux Corp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 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TWM318134U (en) * 2006-11-27 2007-09-01 Innolux Display Corp Backlight module
TWM321111U (en) 2007-05-16 2007-10-21 Jee-Gong Chang Light guide plate having micro-structure distribution, backlight module, and LCD
JP5011009B2 (ja) * 2007-07-06 2012-08-2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液晶表示装置
US20110090427A1 (en) * 2008-05-28 2011-04-2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20100028458A (ko) * 2008-09-04 2010-03-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도광판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TWI375822B (en) * 2008-10-15 2012-11-01 Au Optronics Corp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JP2010262813A (ja) * 2009-05-01 2010-11-18 Hitachi Displays Ltd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424206B (zh) 2010-04-06 2014-01-21 Coretronic Corp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TW201213970A (en) 2010-09-30 2012-04-01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 Inc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0917A (zh) * 2002-07-09 2004-01-2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光导装置、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1101351A (zh) * 2006-07-04 2008-01-09 三星Sdi株式会社 光导部件和包含光导部件的背光单元
TW200827764A (en) * 2006-12-29 2008-07-01 Eternal Chemical Co Ltd Scratch-resistant thin film
TW200837452A (en) * 2007-03-12 2008-09-16 Wintek Corp Back light module
CN101975360A (zh) * 2010-10-12 2011-02-16 苏州茂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39211B (zh) 2016-06-21
US9329328B2 (en) 2016-05-03
US20130286679A1 (en) 2013-10-31
TW201344307A (zh) 2013-11-01
CN103375741A (zh) 2013-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75741B (zh) 导光板及使用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CN1878984B (zh) 面光源装置和使用该面光源装置的设备
US9182530B2 (en) Light guide plate with tapering unit optical elements
US9690038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backlight output characteristics
CN103277739B (zh) 一种光学透镜
US8287172B2 (en) Planar illumination device
TW201539049A (zh) 面光源裝置及顯示裝置
JP2014143213A (ja) 発光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のための光取り込み構造
CN104781603B (zh) 光源装置
KR20090034727A (ko) 다중 경사들을 갖는 터닝 필름
CN108692221A (zh) 光源模块及其棱镜片
TW201109739A (en)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and backlight module
WO2020192300A1 (zh) 光学准直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TW201007233A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edge-lighting type backlight module
CN107667255B (zh) 使用光导的照明系统和照明方法
KR20160138984A (ko) 다중 광원을 갖는 비대칭적 터닝 필름
US20130063682A1 (en) Optical Film and Backlight Module and LCD Device Having the Optical Film
US7753543B2 (en) Prism sheet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CN104932140A (zh) 背光模块
KR102015363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02927524A (zh) 混光件、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3797406B (zh) 背光装置
JP2008310259A (ja) 光路偏向板、面光源装置及び透過型画像表示装置
US8031405B2 (en) Optical adjusting apparatus with composite pattern structure
CN103822139A (zh) 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