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55558B -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55558B
CN113655558B CN202111026990.2A CN202111026990A CN113655558B CN 113655558 B CN113655558 B CN 113655558B CN 202111026990 A CN202111026990 A CN 202111026990A CN 113655558 B CN113655558 B CN 1136555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region
angle
optical microstructures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2699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55558A (zh
Inventor
张明杰
秦海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wan Young Co ltd
Nano Precision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wan Young Co ltd
Nano Precision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wan Young Co ltd, Nano Precision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wan 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2699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55558B/zh
Priority to TW110139610A priority patent/TWI79263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555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555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555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555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1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1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18Redirecting means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2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between the light guide and the light source, or around the light sourc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光板,其包括板体、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及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板体的底面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三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位于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之间。第三区域位于第二区域与板体的入光面之间。第一方向平行于入光面的法线方向。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配置于第一区域。各第一光学微结构具有朝向入光面且直接连接底面的第一迎光面,其与底面夹有第一迎光角。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配置于第二区域。各第二光学微结构具有朝向入光面且直接连接底面的第二迎光面,其与底面夹有第二迎光角,第一迎光角的角度大于第二迎光角的角度。包括上述导光板的背光模块也被提出。本发明的导光板及背光模块具有良好的光学表现。

Description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光学元件以及发光模块,且特别是关于一种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在目前,背光模块的导光板大多还是采用传统圆形网点布点,并以密度的增减进行整体趋势和局部光学效果的调整,但由于光线经过圆形网点后所呈现的光形较为发散,导致网点调整光学效果的效率偏低,进而降低整体背光模块的发光效率。
若导光板以非圆形结构网点布点,针对入光方向进行优化调整,改变迎光角度使能量集中于垂直出光,可以有效增加网点调整光学效果的效率。然而,却也因此造成导光板的入光侧亮度过高,而使导光板的入光面旁排列的复数个发光元件所造成的多个亮区与暗区的热点(hot spot)现象更为明显。此外,目前的现有技术会将发光元件至导光板对应显示装置的可视区的区域的距离A与发光元件排列的节距P的比例A/P值设置为大于1,以降低上述热点现象,但A/P值越大,表示需设置的发光元件个数越多,如此一来会造成背光模块的成本上升。
“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发明内容,因此在“背景技术”段落所公开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现有技术。在“背景技术”段落所公开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发明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可具有良好的光学表现。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到上述的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导光板,包括板体、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以及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板体具有顶面、底面以及入光面。顶面与底面相互背向配置。顶面与底面相互平行。入光面连接于顶面与底面之间。底面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三区域、第二区域以及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位于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之间。第三区域位于第二区域与入光面之间。第一方向平行于入光面的法线方向。第一方向为自入光面朝向远离入光面的方向。底面由第三区域、第二区域以及第一区域所组成。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配置于第一区域。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自底面朝向顶面凹陷。各第一光学微结构具有第一迎光面,第一迎光面朝向入光面且直接连接板体的底面,且第一迎光面与板体的底面夹有第一迎光角。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配置于第二区域。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自底面朝向顶面凹陷。各第二光学微结构具有第二迎光面,第二迎光面朝向入光面且直接连接板体的底面,且第二迎光面与板体的底面夹有第二迎光角,其中第一迎光角的角度大于第二迎光角的角度。配置于第一区域的所有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的多个第一迎光角的角度相同。配置于第二区域的所有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的多个第二迎光角的角度相同。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与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分离。第一迎光面与第二迎光面分离。
为达到上述的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另提供一种背光模块,用以提供照明光束。背光模块包括光源以及导光板。光源用以提供光束。导光板配置于光束的传递路径上。导光板包括板体、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以及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板体具有顶面、底面以及入光面。顶面与底面相互背向配置。顶面与底面相互平行。入光面连接于顶面与底面之间。光束由入光面进入导光板。底面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三区域、第二区域以及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位于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之间。第三区域位于第二区域与入光面之间。第一方向平行于入光面的法线方向。第一方向为自入光面朝向远离入光面的方向。底面由第三区域、第二区域以及第一区域所组成。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配置于第一区域。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自底面朝向顶面凹陷。各第一光学微结构具有第一迎光面,第一迎光面朝向入光面且直接连接板体的底面,且第一迎光面与板体的底面夹有第一迎光角。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配置于第二区域。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自底面朝向顶面凹陷。各第二光学微结构具有第二迎光面,第二迎光面朝向入光面且直接连接板体的底面,且第二迎光面与板体的底面夹有第二迎光角,其中第一迎光角的角度大于第二迎光角的角度。配置于第一区域的所有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的多个第一迎光角的角度相同。配置于第二区域的所有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的多个第二迎光角的角度相同。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与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分离。第一迎光面与第二迎光面分离。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或功效。在本发明的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中,导光板的板体的底面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三区域、第二区域以及第一区域。其中,第一区域配置有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第二区域配置有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且第一光学微结构的迎光角的角度大于第二光学微结构的迎光角的角度。因此,会使得光束经过第一区域后的光学指向性大于光束经过第二区域后的光学指向性。如此一来,可降低光源在导光板的入光侧所造成的交错的亮区与暗区的热点(hot spot)现象,进而提升整体背光模块的发光效率及发光均匀度,并可在维持一定发光效率及发光均匀度的情况下,降低导光板至对应显示装置的可视区的区域的距离A与发光元件排列的节距P的比例A/P值,以减少所需设置的发光元件的个数,进而可降低背光模块的成本。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侧视示意图。
图1B为图1A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图1A及图1B中背光模块的部分底视示意图。
图3为图1A及图1B中导光板的第一光学微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图1A及图1B中导光板的第二光学微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部分底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部分底视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导光板的第二光学微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6中导光板的第三光学微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部分底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部分底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部分底视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部分底视示意图。
图13A及图13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学微结构的外型示意图。
图14A及图14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微结构的外型示意图。
图15A及图15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微结构的外型示意图。
图16A及图16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微结构的外型示意图。
图17A及图17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微结构的外型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0,100A,100B,100C,100D,100E,100F:背光模块
110:光源
111:发光元件
120:导光板
200,200A,200B,200C,200D,200E,200F:板体
210:第一光学微结构
220:第二光学微结构
230:第三光学微结构
2401,2402,2403,2404,2405:光学微结构
A:距离
A1:第一区域
A2:第二区域
A21:第一子区域
A22:第二子区域
A3:第三区域
B:迎光面
B’:背光面
B1:第一迎光面
B1’:第一背光面
B2:第二迎光面
B2’:第二背光面
B3:第三迎光面
B3’:第三背光面
C:迎光角
C1:第一迎光角
C2:第二迎光角
C3:第三迎光角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L:光束
P:节距
S1:顶面
S2:底面
S3:入光面
S4:侧面
SS: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图1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侧视示意图。图1B为图1A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图1A及图1B中背光模块的部分底视示意图。请参考图1A、图1B及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100,用以提供照明光束。背光模块100包括光源110以及导光板120。其中,光源110用以提供光束L至导光板120。此外,光源110包括多个发光元件111,发光元件111例如为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或其它种类的发光元件。导光板120配置于光束L的传递路径上,用以导引光束L。背光模块100用以配置于显示装置中,提供照明光束至显示模块以产生影像。
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20包括板体200、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210以及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220。板体200具有顶面S1、底面S2以及入光面S3。顶面S1与底面S2相互背向配置,顶面S1与底面S2相互平行,入光面S3连接于顶面S1与底面S2之间。光源110所提供的光束L由入光面S3进入导光板120,经第一光学微结构210及/或第二光学微结构220导引后从顶面S1出光。底面S2具有沿第一方向D1排列的第三区域A3、第二区域A2以及第一区域A1,而第二区域A2位于第一区域A1与第三区域A3之间,第三区域A3位于第二区域A2与入光面S3之间。其中,第一方向D1平行于入光面S3的法线方向,且第一方向D1为自入光面S3朝向远离入光面S3的方向,而第二方向D2垂直于第一方向D1。进一步而言,板体200的底面S2由第三区域A3、第二区域A2以及第一区域A1所组成。在组装成显示装置的正视方向上(即朝向顶面S1观察),第一区域A1与第二区域A2所组成的区域即对应为显示装置的可视区,而第三区域A3在本实施例中可为留白区,亦即,第三区域A3可不具有任何光学微结构或光学涂层。在不同的实施例中,第二区域A2在第一方向D1上的尺寸(即第一区域A1至第三区域A3的距离)例如大于0.5毫米且小于1.5毫米,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区域A1至第三区域A3的距离约为1毫米。此外,在第三区域A3为留白区的情况下,第三区域A3在第一方向D1上的尺寸(即第二区域A2至入光面S3的距离)例如大于等于2毫米且小于等于6毫米,而第二区域A2在第一方向D1上的尺寸与第三区域A3在所述第一方向D1上的尺寸的比例例如大于或等于0.083,且小于或等于0.75。
值得注意的是,图1A及图1B皆绘示本发明的背光模块100,但图1A及图1B是以不同的示意方式呈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210以及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220,其中图1A中是以不同的图样来示意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210以及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220分布的区域,而图1B中是显示垂直于入光面S3与顶面S1的剖面,以示意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210以及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220的轮廓与排列情形。
图3为图1A及图1B中导光板的第一光学微结构的侧视示意图。图4为图1A及图1B中导光板的第二光学微结构的侧视示意图。请参考图1A至图4。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210配置于第一区域A1。具体而言,第一光学微结构210配置于板体200的底面S2,且自底面S2朝向顶面S1凹陷。各第一光学微结构210具有朝向入光面S3的第一迎光面B1,第一迎光面B1直接连接板体200的底面S2,且第一迎光面B1与板体200的底面S2夹有第一迎光角C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迎光角C1的角度选用常见规格的角度,即大于或等于17度,且小于或等于27度,如图3所显示。进一步而言,板体200还具有与入光面S3相对的侧面S4,侧面S4连接于顶面S1与底面S2之间。各第一光学微结构210还具有朝向侧面S4的第一背光面B1’,第一背光面B1’直接连接板体200的底面S2,第一背光面B1’相对于底面S2倾斜的方向与第一迎光面B1相对于底面S2倾斜的方向相反,且第一背光面B1’可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第一迎光面B1而形成第一光学微结构210。在第一背光面B1’间接连接第一迎光面B1的情况下,第一背光面B1’与第一迎光面B1之间可包含一平面、一凸曲面或一凹曲面等结构。此外,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210是以阵列分布或随机分布的方式配置于第一区域A1,且在第一区域A1中,在第一方向D1上或在第二方向D2上皆排列有复数个第一光学微结构210,也就是说,单一个第一光学微结构210在第一方向D1上的尺寸与第一区域A1在第一方向D1上的尺寸不相等,单一个第一光学微结构210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也与第一区域A1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不相等。
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220则配置于第二区域A2。具体而言,第二光学微结构220类似于第一光学微结构210,配置于板体200的底面S2,且自底面S2朝向顶面S1凹陷,唯两者差异在于,迎光角的角度不同。各第二光学微结构220具有朝向入光面S3的第二迎光面B2,第二迎光面B2直接连接板体200的底面S2,且第二迎光面B2与板体200的底面S2夹有第二迎光角C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迎光角C2的角度选用小于常见规格的角度,例如是大于或等于5度,且小于或等于12度,如图4所显示。换句话说,第一迎光角C1的角度大于第二迎光角C2的角度。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迎光角C1的角度大于第二迎光角C2的角度超过5度。进一步而言,各第二光学微结构220还具有第二背光面B2’,第二背光面B2’朝向板体200的侧面S4且第二背光面B2’直接连接板体200的底面S2,第二背光面B2’相对于底面S2倾斜的方向与第二迎光面B2相对于底面S2倾斜的方向相反,且第二背光面B2’可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第二迎光面B2而形成第二光学微结构220。在第二背光面B2’间接连接第二迎光面B2的情况下,第二背光面B2’与第二迎光面B2之间可包含一平面、一凸曲面或一凹曲面等结构。此外,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220是以阵列分布或随机分布的方式配置于第二区域A2,且在第二区域A2中,在第一方向D1上或在第二方向D2上皆排列有复数个第二光学微结构220,也就是说,单一个第二光学微结构220在第一方向D1上的尺寸与第二区域A2在第一方向D1上的尺寸不相等,单一个第二光学微结构220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也与第二区域A2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不相等。
另须注意的是,配置于第一区域A1的所有第一光学微结构210基本上皆为相同的微结构,也就是说,配置于第一区域A1的所有第一光学微结构210的尺寸相同,配置于第一区域A1的所有第一光学微结构210的第一迎光角C1的角度相同。而配置于第二区域A2的所有第二光学微结构220基本上皆为相同的微结构,也就是说,配置于第二区域A2的所有第二光学微结构220的尺寸相同,配置于第二区域A2的所有第二光学微结构220的第二迎光角C2的角度相同。此外,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210彼此分离,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210的任意两者之间具有一距离。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220彼此分离,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220的任意两者之间具有一距离。并且,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210与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220分离,任一第一光学微结构210与任一第二光学微结构220之间相互具有一距离,且第一迎光面B1与第二迎光面B2分离,任一第一迎光面B1与任一第二迎光面B2之间具有一距离。
因此,当光源110所提供的光束L由入光面S3传递至板体200后,首先会传递至位于底面S2且位于第二区域A2的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220。由于第二光学微结构220的第二迎光角C2选用小于常见规格的迎光面角度,故可增大光束L入射第二迎光角C2的入射角及反射角,进而可降低光束L经过第二区域A2后朝向顶面S1的光学指向性。
另一方面,当光源110所提供的光束L传递至位于底面S2且位于第一区域A1的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210时,由于第一光学微结构210的第一迎光角C1选用常见规格的迎光面角度,故相较第二区域A2,可减小光束L入射第一迎光角C1的入射角及反射角,进而可提高光束L经过第一区域A1后朝向顶面S1的光学指向性。
换句话说,光束L经过距离光源110较远的区域后的光学指向性大于光束L经过距离光源110较近的区域后的光学指向性。如此一来,光束L经过第一区域A1后的光学指向性较大于光束L经过第二区域A2后的光学指向性,可降低光源110在导光板120的入光侧所造成的交错的亮区与暗区的热点(hot spot)现象,进而提升整体背光模块100的发光效率及发光均匀度。此外,图2显示了发光元件111至导光板120对应显示装置的可视区的区域的距离A(即第三区域A3在第一方向D1上的尺寸)与发光元件111排列的节距P(可视为相邻的发光元件111的中心在第二方向D2上的距离),而借由上述第一光学微结构210及第二光学微结构220的配置,可在维持一定发光效率及发光均匀度的情况下降低距离A与节距P的比例A/P值,以减少所需设置的发光元件111的个数,进而可降低背光模块100的成本。具体而言,可将A/P值降低至小于1,在本实施例中,距离A例如为2毫米,节距P例如为4.4毫米,A/P值则为0.455。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部分底视示意图。请参考图5。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A类似于图2所显示的背光模块100。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光学微结构220还配置于第三区域A3。因此,当光源110所提供的光束L由入光面S3传递至板体200A后,首先会传递至位于底面S2且位于第三区域A3及第二区域A2的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220。由于第二光学微结构220的第二迎光角C2选用小于常见规格的迎光面角度,故可增大光束L入射第二迎光角C2的入射角及反射角,进而可降低光束L经过第三区域A3及第二区域A2后朝向顶面S1的光学指向性。
换句话说,光束L经过距离光源110较远的区域后的光学指向性大于光束L经过距离光源110较近的区域后的光学指向性。如此一来,光束L经过第一区域A1后的光学指向性较大于光束L经过第二区域A2及第三区域A3后的光学指向性,可降低光源110在导光板120的入光侧所造成的交错的亮区与暗区的热点(hot spot)现象,进而提升整体背光模块100的发光效率及发光均匀度,并可在维持一定发光效率及发光均匀度的情况下降低距离A与节距P的比例A/P值,以减少所需设置的发光元件111的个数,进而可降低背光模块100A的成本。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部分底视示意图。图7为图6中导光板的第二光学微结构的侧视示意图。图8为图6中导光板的第三光学微结构的侧视示意图。请参考图3、图4、图6至图8。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B类似于图2所显示的背光模块100。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区域A2包括多个第一子区域A21以及多个第二子区域A22。其中,第一子区域A21以及第二子区域A22沿第二方向D2交错排列。值得一提的是,多个第一子区域A21的位置分别对应于光源110所包括的多个发光元件111。而多个第二子区域A22的位置则分别对应于任意相邻的发光元件111之间的多个间隔,如图6所显示。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200B还包括多个第三光学微结构230,各第三光学微结构230具有朝向入光面S3的第三迎光面B3。第三迎光面B3直接连接板体200B的底面S2,且第三迎光面B3与板体200B的底面S2夹有第三迎光角C3(显示于图8),且第三迎光角C3的角度大于第二迎光角C2(显示于图4及图7)的角度且小于第一迎光角C1(显示于图3)的角度。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三迎光角C3的角度大于第二迎光角C2的角度超过2度。
以本实施例为例,第一迎光角C1的角度选用常见规格的角度,即大于或等于17度,且小于或等于27度,如图3所显示。第二迎光角C2的角度例如为5度,如图4所显示。而第三迎光角C3的角度例如为8度,如图7所显示。另外,图2所显示的第二光学微结构220,将修改配置于第一子区域A21,而第三光学微结构230则配置于第二子区域A22,第三光学微结构230配置于板体200B的底面S2,且自底面S2朝向顶面S1凹陷。进一步而言,各第三光学微结构230还具有第三背光面B3’,第三背光面B3’直接连接板体200B的底面S2,第三背光面B3’相对于底面S2倾斜的方向与第三迎光面B3相对于底面S2倾斜的方向相反,且第三背光面B3’可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第三迎光面B3而形成第三光学微结构230。在第三背光面B3’间接连接第三迎光面B3的情况下,第三背光面B3’与第三迎光面B3之间可包含一平面、一凸曲面或一凹曲面等结构。此外,多个第三光学微结构230是以阵列分布或随机分布的方式配置于第二子区域A22,且在第二子区域A22中,在第一方向D1上或在第二方向D2上皆排列有复数个第三光学微结构230,也就是说,单一个第三光学微结构230在第一方向D1上的尺寸与第二子区域A22在第一方向D1上的尺寸不相等,单一个第三光学微结构230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也与第二子区域A22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不相等。
另须注意的是,配置于第二子区域A22的所有第三光学微结构230基本上皆为相同的微结构,也就是说,配置于第二子区域A22的所有第三光学微结构230的尺寸相同,配置于第二子区域A22的所有第三光学微结构230的第三迎光角C3的角度相同。此外,多个第三光学微结构230彼此分离,多个第三光学微结构230的任意两者之间具有一距离。并且,第三光学微结构230与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210及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220分离,任一第三光学微结构230与任一第一光学微结构210之间相互具有一距离,任一第三光学微结构230与任一第二光学微结构220之间相互具有一距离,且第三迎光面B3与第一迎光面B1及第二迎光面B2分离,任一第三迎光面B3与任一第一迎光面B1之间具有一距离,任一第三迎光面B3与任一第二迎光面B2之间具有一距离。
因此,当光源110所提供的光束L由入光面S3传递至板体200B后,传递至位于底面S2且位于第二子区域A22的多个第三光学微结构230后的光学指向性将大于传递至位于底面S2且位于第一子区域A21后的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220的光学指向性。如此一来,可补足相邻发光元件111之间区域的发光效率,进而提升整体背光模块100B的发光效率及发光均匀度,并可在维持一定发光效率及发光均匀度的情况下降低距离A与节距P的比例A/P值,以减少所需设置的发光元件111的个数,进而可降低背光模块100B的成本。
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部分底视示意图。请参考图9。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C类似于图6所显示的背光模块100B。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子区域A22至入光面S3的距离小于第一子区域A21至入光面S3的距离。换句话说,位于第二子区域A22中的多个第三光学微结构230相比于图6的实施例距离光源110较近。因此,当光源110所提供的光束L由入光面S3传递至板体200C后,可更进一步提高光束L传递至位于底面S2且位于第二子区域A22的多个第三光学微结构230后的光学指向性。如此一来,可补足相邻发光元件111之间区域的发光效率,进而提升整体背光模块100C的发光效率及发光均匀度,并可在维持一定发光效率及发光均匀度的情况下降低距离A与节距P的比例A/P值,以减少所需设置的发光元件111的个数,进而可降低背光模块100C的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亦可以将图6或图9所显示的第一子区域A21配置第二光学微结构220,且第二子区域A22配置第一光学微结构210。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另外,由于第一子区域A21对应光源110的位置,因此亦可使第一子区域A21的分布形状对应各发光元件111所形成的光型,如以下搭配图10至图12所述的实施例,本发明亦不限于此。
图10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部分底视示意图。请参考图10。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D类似于图2所显示的背光模块100。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板体200D的第二区域A2的分布位置对应各发光元件111的位置,且第二区域A2的形状包括多个纵向半椭圆形,分别对应本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元件111所形成的多个光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区域A1还可位于第二区域A2所包括的多个纵向半椭圆形区域之间。如此一来,可降低光束L经过对应发光元件111的第二区域A2后的光学指向性以降低发光效率,进而提升整体背光模块100D的发光效率及发光均匀度,并可在维持一定发光效率及发光均匀度的情况下降低距离A与节距P的比例A/P值,以减少所需设置的发光元件111的个数,进而可降低背光模块100D的成本。
图1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部分底视示意图。请参考图11。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E类似于图2所显示的背光模块100。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板体200E的第二区域A2的分布位置对应各发光元件111的位置,且第二区域A2的形状包括多个等腰三角型,分别对应本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元件111所形成的多个光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区域A1还可位于第二区域A2所包括的多个等腰三角型区域之间。如此一来,可降低光束L经过对应发光元件111的第二区域A2后的光学指向性以降低发光效率,进而提升整体背光模块100E的发光效率及发光均匀度,并可在维持一定发光效率及发光均匀度的情况下降低距离A与节距P的比例A/P值,以减少所需设置的发光元件111的个数,进而可降低背光模块100E的成本。
图1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部分底视示意图。请参考图12。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F类似于图2所显示的背光模块100。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板体200F的第二区域A2的分布位置对应各发光元件111的位置,且第二区域A2的形状包括多个横向半椭圆形,分别对应本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元件111所形成的多个光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区域A1还可位于第二区域A2所包括的多个横向半椭圆形区域之间。如此一来,可降低光束L经过对应发光元件111的第二区域A2后的光学指向性以降低发光效率,进而提升整体背光模块100F的发光效率及发光均匀度,并可在维持一定发光效率及发光均匀度的情况下降低距离A与节距P的比例A/P值,以减少所需设置的发光元件111的个数,进而可降低背光模块100F的成本。
图13A至图17B为本发明不同实施例的光学微结构的外型示意图。应注意的是,图13A至图17B仅示意光学微结构的外型,其中所呈现的光学微结构2401、2402、2403、2404、2405可借由改变迎光面B与板体200(或板体200A、200B、200C、200D、200E、200F)的底面S2所夹的迎光角C的角度,以应用于前述背光模块100(或背光模块100A、100B、100C、100D、100E、100F)中的第一光学微结构210、第二光学微结构220或第三光学微结构230。
图13A及图13B分别为光学微结构2401的斜视示意图及俯视示意图,光学微结构2401的迎光面B的形状可为一弧形,此弧形可由两直线及两弧线所构成,光学微结构2401的背光面B’则可为一弧形曲面,而光学微结构2401的侧面SS可为一非等腰三角形。图14A及图14B分别为光学微结构2402的斜视示意图及俯视示意图,光学微结构2402的迎光面B的形状可为一矩形,光学微结构2402的背光面B’的形状也可为一矩形,而光学微结构2402的侧面SS可为一非等腰三角形。图15A及图15B分别为光学微结构2403的斜视示意图及俯视示意图,光学微结构2403的迎光面B的形状可为一矩形,光学微结构2403的背光面B’的形状也可为一矩形,而光学微结构2403的侧面SS可为一等腰三角形。图16A及图16B分别为光学微结构2404的斜视示意图及俯视示意图,光学微结构2404的迎光面B的形状可为一扇形,光学微结构2404的背光面B’则可为一扇形曲面,而光学微结构2404的侧面SS可为一非等腰三角形。图17A及图17B分别为光学微结构2405的斜视示意图及俯视示意图,光学微结构2405的迎光面B的形状可为一等腰梯形,光学微结构2405的的背光面B’的形状也可为一等腰梯形,而光学微结构2405的侧面SS可为一非等腰三角形。第一光学微结构210、第二光学微结构220或第三光学微结构230可采用光学微结构2401、2402、2403、2404、2405的外型,亦即,光学微结构2401、2402、2403、2404、2405的迎光面B可用于第一迎光面B1、第二迎光面B2或第三迎光面B3,光学微结构2401、2402、2403、2404、2405的背光面B’可用于第一背光面B1’、第二背光面B2’或第三背光面B3’,光学微结构2401、2402、2403、2404、2405的迎光角C可调整为第一迎光角C1、第二迎光角C2或第三迎光角C3。应注意的是,本发明不限定第一光学微结构210、第二光学微结构220或第三光学微结构230的外型,只要第一光学微结构210的第一迎光角C1的角度、第二光学微结构220的第二迎光角C2的角度或第三光学微结构230的第三迎光角C3的角度符合本发明所提出的情况,即可达到本发明的光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中,导光板的板体的底面具有沿第一方向的第三区域、第二区域以及第一区域。其中,第一区域配置有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第二区域配置有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且第一光学微结构的迎光角的角度大于第二光学微结构的迎光角的角度。因此,会使得光束经过第一区域后的光学指向性大于光束经过第二区域后的光学指向性。如此一来,可降低光源在导光板的入光侧所造成的交错的亮区与暗区的热点(hot spot)现象,进而提升整体背光模块的发光效率及发光均匀度,并可在维持一定发光效率及发光均匀度的情况下,降低导光板至对应显示装置的可视区的区域的距离A与发光元件排列的节距P的比例A/P值,以减少所需设置的发光元件的个数,进而可降低背光模块的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凡是依照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发明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到本发明所公开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Claims (24)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板体、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以及多个第三光学微结构,其中,
所述板体具有顶面、底面以及入光面,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相互背向配置,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相互平行,所述入光面连接于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之间,所述底面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三区域、第二区域以及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之间,所述第二区域包括多个第一子区域以及多个第二子区域,所述多个第一子区域以及所述多个第二子区域沿第二方向交错排列,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三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入光面之间,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法线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为自所述入光面朝向远离所述入光面的方向,且所述底面由所述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以及所述第一区域所组成;
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配置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自所述底面朝向所述顶面凹陷,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中的每一个具有第一迎光面,所述第一迎光面朝向所述入光面且直接连接所述板体的所述底面,且所述第一迎光面与所述板体的所述底面夹有第一迎光角;
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配置于所述第一子区域,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自所述底面朝向所述顶面凹陷,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中的每一个具有第二迎光面,所述第二迎光面朝向所述入光面且直接连接所述板体的所述底面,且所述第二迎光面与所述板体的所述底面夹有第二迎光角,其中所述第一迎光角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二迎光角的角度,配置于所述第一区域的所有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的多个所述第一迎光角的角度相同,配置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所有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的多个所述第二迎光角的角度相同,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与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分离,所述第一迎光面与所述第二迎光面分离;以及
多个第三光学微结构配置于所述第二子区域,所述多个第三光学微结构自所述底面朝向所述顶面凹陷,所述多个第三光学微结构中的每一个具有第三迎光面,所述第三迎光面朝向所述入光面且直接连接所述板体的所述底面,所述第三迎光面与所述板体的所述底面夹有第三迎光角,且所述第三迎光角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二迎光角的角度且小于所述第一迎光角的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于0.5毫米且小于1.5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迎光角的角度大于或等于17度,且小于或等于27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迎光角的角度大于或等于5度,且小于或等于12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迎光角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二迎光角的角度超过5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的所述第三区域为留白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与所述第三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比例大于或等于0.083,且小于或等于0.7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还配置于所述第三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迎光角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二迎光角的角度超过2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子区域至所述入光面的距离小于所述多个第一子区域至所述入光面的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包括多个第一子区域以及多个第二子区域,所述多个第一子区域以及所述多个第二子区域沿第二方向交错排列,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配置于所述第一子区域,且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还配置于所述第二子区域。
12.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用以提供照明光束,所述背光模块包括光源以及导光板,其中,
所述光源用以提供光束;以及
所述导光板配置于所述光束的传递路径上,所述导光板包括板体、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以及多个第三光学微结构,其中,所述板体具有顶面、底面以及入光面,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相互背向配置,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相互平行,所述入光面连接于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之间,所述光束由所述入光面进入所述导光板,所述底面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三区域、第二区域以及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之间,所述第二区域包括多个第一子区域以及多个第二子区域,所述多个第一子区域以及所述多个第二子区域沿第二方向交错排列,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三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入光面之间,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法线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为自所述入光面朝向远离所述入光面的方向,且所述底面由所述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以及所述第一区域所组成;
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配置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自所述底面朝向所述顶面凹陷,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中的每一个具有第一迎光面,所述第一迎光面朝向所述入光面且直接连接所述板体的所述底面,且所述第一迎光面与所述板体的所述底面夹有第一迎光角;
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配置于所述第一子区域,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自所述底面朝向所述顶面凹陷,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中的每一个具有第二迎光面,所述第二迎光面朝向所述入光面且直接连接所述板体的所述底面,且所述第二迎光面与所述板体的所述底面夹有第二迎光角,其中所述第一迎光角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二迎光角的角度,配置于所述第一区域的所有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的多个所述第一迎光角的角度相同,配置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所有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的多个所述第二迎光角的角度相同,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与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分离,所述第一迎光面与所述第二迎光面分离;以及
多个第三光学微结构配置于所述第二子区域,所述多个第三光学微结构自所述底面朝向所述顶面凹陷,所述多个第三光学微结构中的每一个具有第三迎光面,所述第三迎光面朝向所述入光面且直接连接所述板体的所述底面,所述第三迎光面与所述板体的所述底面夹有第三迎光角,且所述第三迎光角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二迎光角的角度且小于所述第一迎光角的角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于0.5毫米且小于1.5毫米。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迎光角的角度大于或等于17度,且小于或等于27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迎光角的角度大于或等于5度,且小于或等于12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迎光角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二迎光角的角度超过5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的所述第三区域为留白区。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与所述第三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比例大于或等于0.083,且小于或等于0.75。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还配置于所述第三区域。
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迎光角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二迎光角的角度超过2度。
21.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子区域至所述入光面的距离小于所述多个第一子区域至所述入光面的距离。
22.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括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多个第一子区域的位置对应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且所述多个第二子区域的位置对应于任意相邻的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之间的多个间隔。
2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包括多个第一子区域以及多个第二子区域,所述多个第一子区域以及所述多个第二子区域沿第二方向交错排列,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配置于所述第一子区域,且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还配置于所述第二子区域。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括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多个第一子区域的位置对应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且所述多个第二子区域的位置对应于任意相邻的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之间的多个间隔。
CN202111026990.2A 2021-09-02 2021-09-02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Active CN1136555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26990.2A CN113655558B (zh) 2021-09-02 2021-09-02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TW110139610A TWI792636B (zh) 2021-09-02 2021-10-26 導光元件以及背光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26990.2A CN113655558B (zh) 2021-09-02 2021-09-02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55558A CN113655558A (zh) 2021-11-16
CN113655558B true CN113655558B (zh) 2022-08-05

Family

ID=78493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26990.2A Active CN113655558B (zh) 2021-09-02 2021-09-02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55558B (zh)
TW (1) TWI7926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63839B (zh) * 2022-04-27 2022-09-13 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导光元件及背光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4610B (zh) * 2007-07-12 2011-06-2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其光学板
CN101604046A (zh) * 2008-06-13 2009-12-16 扬昕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元件与背光模块
CN102411165B (zh) * 2010-07-23 2013-08-07 颖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装置及具有该导光装置的背光模组与液晶显示器
TWI424208B (zh) * 2011-09-06 2014-01-21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TWI539211B (zh) * 2012-04-30 2016-06-21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導光板及使用導光板之背光模組
CN105005109A (zh) * 2014-04-18 2015-10-28 博昱科技(丹阳)有限公司 导光片及背光源装置
TWI524102B (zh) * 2014-07-21 2016-03-01 華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導光板以及光源模組
CN105891934A (zh) * 2014-09-15 2016-08-24 博昱科技(丹阳)有限公司 导光片、背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TWI559040B (zh) * 2015-09-04 2016-11-21 揚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導光板以及光源模組
JP3215833U (ja) * 2018-02-05 2018-04-19 誠屏科技股▲ふん▼有限公司 表示装置
TWI670448B (zh) * 2018-11-02 2019-09-01 光寶電子(廣州)有限公司 光源模組
CN111198415B (zh) * 2018-11-16 2022-02-18 台湾扬昕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与背光模块
CN213517809U (zh) * 2020-11-12 2021-06-22 台湾扬昕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元件及背光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1790A (zh) 2023-03-16
CN113655558A (zh) 2021-11-16
TWI792636B (zh) 2023-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92221B (zh) 光源模块及其棱镜片
US5851062A (en) Prism sheet for surface light source
JP4649553B2 (ja) 導光板及びこれを有する液晶ディスプレー装置
US20050248961A1 (en) Resembling prismatic structure of light guide plate
KR20040048803A (ko) 면상 광원장치 및 표시장치
CN111198415B (zh) 导光板与背光模块
CN218383371U (zh) 于光学膜片上设计多个锥状结构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4172008B2 (ja) 面光源装置
CN113655558B (zh)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CN210401732U (zh)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US20160238777A1 (en) Light guide plate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2080789A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块
US11500144B2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212229225U (zh)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CN114089464B (zh) 具有渐变微结构的导光板及其光源模块
CN113655559B (zh) 集光型导光板及显示装置
KR20200000330A (ko) 면상 조명 장치
JP5693096B2 (ja) 照明装置
CN111781670B (zh)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CN211293334U (zh)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CN209946437U (zh) 解决灯前黑白纹的导光板以及逆棱镜背光模组
JP6853405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CN220455555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6901236U (zh) 光源模块及显示装置
CN210294593U (zh)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