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3311A - 汽车安全气囊及相关加强层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汽车安全气囊及相关加强层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73311A CN103373311A CN2012101098474A CN201210109847A CN103373311A CN 103373311 A CN103373311 A CN 103373311A CN 2012101098474 A CN2012101098474 A CN 2012101098474A CN 201210109847 A CN201210109847 A CN 201210109847A CN 103373311 A CN103373311 A CN 10337331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hancement layer
- district
- cloth
- longitudinal axis
- air ba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所提供的汽车安全气囊中包含多层加强层,这些加强层均由一块布料形成。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上述多层加强层的制作方法。通过对布料各分区的裁剪加工以及翻转折叠,确保所有加强层中所有涂层均面向同一侧,并且相邻两个加强层均通过一段连接部进行连接,确保了不会发生加强层脱落,通过对布料进行相应设置,可以方便地选取任意数量的加强层,由此方便地实现了加强层的安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安全气囊,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带有加强层的汽车安全气囊,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安全气囊的加强层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安全气囊通常包括气袋、气体发生器、支持环以及容纳前述各元件的壳体。气袋和气体发生器通过支持环固定在壳体的底壁上。当车辆发生紧急碰撞时,碰撞传感器启动气体发生器,产生膨胀气体对气袋进行充气,从而展开安全气囊对车辆乘员(例如驾驶员和/或乘客)进行保护。
气体发生器所产生的膨胀气体往往具有高温高压。当膨胀气体吹到气囊周壁的特定部位时,为了确保气囊周壁不会由于膨胀气体的高温高压而受损,就需要在气囊中加设层叠能够隔热的加强部位,如中国专利申请CN200910119367.4中所公开的。该层叠加强部位被构造成,在气囊周壁上设置加强层,其面积小于气袋主体,并且在对应气体发生器的安装单元处设置多个安装孔。加强层与高温高压的膨胀气体接触的一面通常带有涂层,以更好地起到隔热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起到隔热的效果,往往要设置多层加强层。当前,往往是将各自独立的加强层逐层铺设。然而,由于各加强层的形状大体相同,铺设时很难识别加强层中哪一面带有隔热涂层,哪一面不带隔热涂层。一旦识别错误,该加强层将很可能无法起到识别的隔热保护效果。这就要求铺设人员进行仔细的人工识别,这无疑增加了装配的劳动强度并大大降低装配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带有加强层的汽车安全气囊,对加强层的结构进行改进,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
具体而言,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安全气囊的加强层制作方法,加强层置于安全气囊的气袋和气体发生器之间,用于防止所述气体发生器产生的热气直接喷射到气袋上,该加强层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采用一布料,该布料的其中一面涂覆有隔热涂层,该布料中定义一横轴-X轴,所述布料关于X轴对称,在布料平面内设定与X轴垂直的N-1个纵轴,依次为第一纵轴、第二纵轴...第N-1纵轴,所述N-1个纵轴将布料分为N个区,依次为第一区、第二区...第N区,每个纵轴的左右两区关于该纵轴对称,X轴与所述N-1个纵轴的交点分别为第一交点、第二交点...第N-1交点;(2)在第一区至第N区的每个区中均裁剪出相应的用于穿过并固定气体发生器的孔组,依次为第一孔组、第二孔组...第N孔组,相邻两区的各自孔组关于其间的交点对称;(3)将布料沿各纵轴裁剪,留出各交点附近的连接部不裁剪,使得相邻两区通过该连接部相连;(4)将第一区沿着X轴翻转180度,再沿着第一纵轴翻转180度,从而将第一区和第二区重叠,由此也使第一孔组和第二孔组相互对准,将第一区和第二区相互重叠形成的重叠区与其后相邻的各区依次以相同方式依次进行重叠,从而使所述N个区最终上下叠置,形成N层加强层。相邻加强层之间由相应的连接部连接,由此使得每个加强层的隔热涂层均朝向相同,且N个孔组均相互对准。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本发明的加强层制作方法在上文中以数字排列方式顺序列出,但并不意味着本发明的该加强层制作方法仅限于上述数字排列顺序。对上述步骤进行先后次序上的调整,也视为该加强层制作方法的等同方案而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例如,如果严格按照上述数字排列次序,则先裁剪出各区内的孔组然后再对各区进行翻转。然而,也可以对各区先行翻转然后裁剪各区内的孔组,或者也可以将各区翻转和孔组裁剪交替进行,这些方法都视为上述加强层制作方法的等同技术方案。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例中,汽车安全气囊可包括气袋、气体发生器、支持环和壳体,壳体容纳气袋、气体发生器、支持环,气袋和气体发生器通过支持环固定在壳体的底壁上,气体发生器产生膨胀气体对气袋充气,气袋由上片织布和下片织布结合形成,下片织布具有贯穿的中心孔,气体发生器深入该中心孔,中心孔的周缘处叠置有N层加强层,处于下片织布和气体发生器之间。但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的安全气囊并不限于上述结构。
可选地,N=2,所述布料形成两层加强层。
优选地,布料为矩形形状。
优选地,所述N个区中每个区中的孔组包括加强层插孔和加强层安装孔,分别对准气体发生器的中心孔和安装孔。
优选地,连接部的长度为2-3毫米。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包括气袋和气体发生器,气体发生器产生膨胀气体对气袋充气,气袋和气体发生器之间设有如上文所述的加强层制作方法制成的加强层。
采用本发明的上述车载安全气囊和相关加强层制作方法,方便地实现了安全气囊中多层加强层中的所有涂层均面向同一侧,并且相邻两个加强层均通过一段连接部进行连接,这就确保不会发生加强层脱落。通过对布料进行相应设置,可以方便地选取任意数量的加强层,由此方便地实现了加强层的安装。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一种专用于驾驶席的汽车安全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带有加强层的气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分为两个半区的布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布料中两个半区之间的连接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5a-5c示出布料中两个半区相互重叠的操作过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元件。
如“背景技术”中所提,汽车安全气囊通常包括气袋、气体发生器、支持环以及容纳前述各元件的壳体。气袋和气体发生器通过支持环固定在壳体的底壁上。图1示出一种专用于驾驶席的汽车安全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安全气囊M安装于方向盘W中央的轮毂B上。安全气囊M包括壳体4、被折叠收容于壳体4中的气袋11、向气袋11供给膨胀气体并且也容纳于壳体4中的气体发生器7、对气袋11进行覆盖并安装于壳体4上的气囊盖6、对气袋11进行端部固定的支持环8。
气体发生器7固定在壳体4的底壁部4a上。优选地,底壁部4a配置有纵向贯穿并开口为原型的插入孔4b以及在插入孔4b的周围的四个纵向贯穿的通孔4c。气体发生器7的主体从下方穿过插入孔4b而插入壳体4中。对气袋11进行端部固定的支持环8设置在底壁部4a上,采用螺栓8b穿过相应通孔4c并贯穿支持环8,从而将气袋11和气体发生器7安装到壳体4的底壁部4a上。
优选地,气体发生器7可具有大致圆柱形的主体部7a,主体部7a的面向壳体4的外周面侧上形成用于喷出膨胀气体的气体喷出口7b。在主体部7a的纵向方向的中央附近形成凸缘部7c(优选以大致四角环状凸出),在凸缘部7c上形成用于将气体发生器7安装到壳体4上的安装孔7d。
支持环8可由四角环状的金属板制成,在中央具有开口为圆形的插孔8a。支持环8将气袋11的流入用开口15的周缘16按压在壳体4的底壁部4上,从而对气袋11进行端部固定。各螺栓8b贯穿气袋11的安装孔18、壳体4的底壁部4a的通孔4c、气体发生器7的安装孔7d、最后穿过紧固螺母9,将气袋11和气体发生器7固定安装在壳体4的底壁部4a上。
上文详细描述了用于驾驶席的汽车安全气囊的具体安装结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应用于上述汽车安全气囊,实际上,本发明也可适用于其他类型的车载安全气囊。
图2示出带有加强层的气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气袋11包括:下片织布1,在驾驶席汽车安全气囊配置中,下片织布1配置为面向方向盘主体;上片织布2,面向车辆乘员,在气囊展开时,上片织布2与车辆乘员接触,例如在驾驶席汽车安全气囊配置中,面向驾驶员。上片织布和下片织布优选形成为形状大致相同的圆板状,各自的外周缘彼此结合而形成气袋11。下片织布1的中央具有一连接气体发生器7(图2中未示出)的中心孔15,气体发生器7可伸入该中心孔15。中心孔15的周缘16贯穿有安装孔18。螺栓8b穿过安装孔18并穿过支持环8和底壁部4a,从而将气袋11固定安装在壳体4的底壁部4a上。中心孔15的周缘处叠置有多层加强层3,处于下片织布1和气体发生器7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上文仅以具体实例来描述加强层在汽车安全气囊中的具体位置。实际上,在本发明的实际应用中,只需要将加强层置于安全气囊的气袋和气体发生器之间,防止气体发生器产生的热气直接喷射到气袋上。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加强层的位置进行适当调整。
下文中,将具体针对根据本发明的加强层的结构和具体形成方法展开论述。
首先以两层加强层为例进行说明。首先根据加强层的形状,选用一块具有轴对称结构的布料300(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制作的加强层也大致为矩形,布料300优选为矩形形状,其中布料300的长度等于加强层的长度,布料300的宽度等于加强层宽度的两倍。为描述方便,布料300的平面内定义一横轴——X轴,布料300关于X轴对称,优选地,所述X轴垂直于所述布料300长度方向并且穿过其长度方向的中点。并且,在布料300的平面内设定与所述X轴垂直的纵轴——Y轴,并且所述Y轴穿过所述布料300宽度方向的中点使布料分成关于Y轴对称的第一区301和第二区302。所述X轴和Y轴的交点设定为O点。
将布料300的一面(例如图3中面向读者的一面,即,图3中的正面)涂覆上隔热涂层。在第一区301和第二区302上分别裁剪出对应于气体发生器位置的插入孔和安装孔的孔组301a和302a,孔组301a和302a关于O点对称。接着,沿Y轴方向裁剪布料300。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裁剪并不将第一区和第二区完全分离,在O点附近仍留有一段连接部300a(例如,长2-3毫米)未行裁剪,图4示出了布料300中的连接部300a的放大示意图。由于连接部300a未被裁剪,因此第一区301和第二区302仍通过连接部300a相连,如图5a所示。
随后,保持第一区301静止,将第二区302沿着X轴翻转180度,如图5b所示。由于这一翻转,使得孔组301b也随之沿X轴翻转180度,从而与孔组301a关于Y轴对称。另外,这一翻转还导致,第二半区302中原先涂覆有涂层的正面在图5b中形成为背面。
随后,仍然保持第一区301静止,将图5b中所形成的第二区302再沿着Y轴翻转180度,使第一区301和第二区302完全重叠,如图5c所示。此时,孔组301a和302a也相应地相互对准,并且第一区301a和第二区302a上的涂层均朝向纸面的正面。由此,由布料300制成两层加强层,每层加强层的涂层均面向同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显然不限于由布料形成仅仅两层加强层。如果要由布料300形成N(N>2)层加强层,仍保持上述X轴设定不变,在布料平面内设定与X轴垂直的N-1个纵轴,依次为第一纵轴、第二纵轴、...第N-1纵轴,这N-1个纵轴就将布料分为N个区,分别为第一区、第二区...第N区,每个纵轴的左右两区关于该纵轴对称。X轴与所述N-1个纵轴的交点分别为第一交点、第二交点...第N-1交点。在第一区至第N区的每个区中均裁剪出相应的孔组,分别为第一孔组、第二孔组...第N孔组,相邻两区的各自的孔组关于其间的交点对称。操作时,首先将布料沿第一纵轴裁剪,留出第一交点附近的连接部,使第一区与第二区通过该连接部相连。随后,采用如图5a-5c所示方式将第一区与第二区折叠重叠。接着,采用相同的方式,将第一区与第二区重叠形成的重叠区与第三区重叠。以此类推,就将布料300的N个区彼此折叠重叠,从而形成N层加强层。显然,这N层加强层中每一加强层的涂层均朝向相同,且上述N个孔组均相互对准。
通过上述方法,方便地实现了安全气囊中多层加强层中的所有涂层均面向同一侧,并且相邻两个加强层均通过一段连接部进行连接,这就确保不会发生加强层脱落。通过对布料进行相应设置,可以方便地选取任意数量的加强层,由此方便地实现了加强层的安装。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所有对本发明的等同变换均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用于汽车安全气囊的加强层制作方法,所述加强层置于安全气囊的气袋和气体发生器之间,用于防止所述气体发生器产生的热气直接喷射到气袋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层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采用一布料,该布料的其中一面涂覆隔热涂层,该布料的平面中定义一横轴-X轴,所述布料关于X轴对称,在布料平面内设定与X轴垂直的N-1个纵轴,依次为第一纵轴、第二纵轴...第N-1纵轴,所述N-1个纵轴将布料分为N个区,依次为第一区、第二区...第N区,每个纵轴的左右两区关于该纵轴对称,X轴与所述N-1个纵轴的交点分别为第一交点、第二交点...第N-1交点;
(2)在第一区至第N区的每个区中均裁剪出相应的用于穿过并固定气体发生器的孔组,相邻两区的各自孔组关于其间的交点对称;
(3)将布料沿各纵轴裁剪,留出各交点附近的连接部不裁剪,使得相邻两区通过该连接部相连;
(4)将第一区沿着X轴翻转180度,再沿着第一纵轴翻转180度,从而将第一区和第二区重叠,其后相邻的各区以相同方式依次进行重叠,从而形成N层加强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安全气囊的加强层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N=2,所述布料形成两层加强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安全气囊的加强层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料为矩形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安全气囊的加强层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区中每个区中的孔组包括加强层插孔和加强层安装孔,分别对准气体发生器的中心孔和安装孔。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汽车安全气囊的加强层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长度为2-3毫米。
6.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包括气袋和气体发生器,所述气体发生器产生膨胀气体对气袋充气,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袋和气体发生器之间设有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加强层制作方法制成的加强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109847.4A CN103373311B (zh) | 2012-04-12 | 2012-04-12 | 汽车安全气囊及相关加强层制作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109847.4A CN103373311B (zh) | 2012-04-12 | 2012-04-12 | 汽车安全气囊及相关加强层制作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73311A true CN103373311A (zh) | 2013-10-30 |
CN103373311B CN103373311B (zh) | 2016-08-03 |
Family
ID=49459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09847.4A Active CN103373311B (zh) | 2012-04-12 | 2012-04-12 | 汽车安全气囊及相关加强层制作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373311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2092399A1 (en) * | 2001-05-11 | 2002-11-21 | Breed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ide-curtain airbag |
CN1394774A (zh) * | 2001-07-03 | 2003-02-05 | 德尔福汽车系统星宇株式会社 | 车辆用侧气囊及其折叠方法 |
CN1672986A (zh) * | 2004-03-23 | 2005-09-28 | 高田株式会社 | 气囊装置和气囊折叠方法 |
EP1902910A1 (en) * | 2006-09-22 | 2008-03-26 | Milliken & Company | Multilayer film dry lamination of airbag fabrics |
US20090079166A1 (en) * | 2007-09-25 | 2009-03-26 | Nihon Plast Co., Ltd. | Airba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US20090236830A1 (en) * | 2008-03-24 | 2009-09-24 | Toyoda Gosei Co., Ltd. | Airbag |
-
2012
- 2012-04-12 CN CN201210109847.4A patent/CN10337331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2092399A1 (en) * | 2001-05-11 | 2002-11-21 | Breed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ide-curtain airbag |
CN1394774A (zh) * | 2001-07-03 | 2003-02-05 | 德尔福汽车系统星宇株式会社 | 车辆用侧气囊及其折叠方法 |
CN1672986A (zh) * | 2004-03-23 | 2005-09-28 | 高田株式会社 | 气囊装置和气囊折叠方法 |
EP1902910A1 (en) * | 2006-09-22 | 2008-03-26 | Milliken & Company | Multilayer film dry lamination of airbag fabrics |
US20090079166A1 (en) * | 2007-09-25 | 2009-03-26 | Nihon Plast Co., Ltd. | Airba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US20090236830A1 (en) * | 2008-03-24 | 2009-09-24 | Toyoda Gosei Co., Ltd. | Airbag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73311B (zh) | 2016-08-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205797B2 (en) | Airbag unit for a motor vehicle safety device and a related method of packaging an airbag | |
EP3284637B1 (en) | Curtain airbag | |
CN101842270B (zh) | 用于保护乘客的安全气囊装置 | |
EP3287327B1 (en) | Curtain airbag device | |
US9821832B2 (en) | Fabric with electrical function element | |
CN106660509B (zh) | 折叠安全气囊的方法、安全气囊、安全气囊模块及汽车安全系统 | |
KR20120016074A (ko) | 에어백 하우징에 대한 팽창기 개재식 결합 및 팽창기 삽입을 위한 구성을 갖는 무릎 에어백 조립체 | |
US9039039B2 (en) | Airbag apparatus | |
JP6271293B2 (ja) |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 |
US20130187369A1 (en) | Tether attachment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airbag cushion and method of attaching | |
CN103373311A (zh) | 汽车安全气囊及相关加强层制作方法 | |
JP4746980B2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
CN110843719B (zh) | 安全气囊及安全气囊组件 | |
JP7213202B2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2007038812A (ja) |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5969954B2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6379444B2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5603735B2 (ja) | インナーバッグ及び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5204050B2 (ja) | エアバッグ | |
JP2011126429A (ja) | カーテンバッグ | |
EP2837531B1 (en) | Single panel airbag module | |
CN102514539B (zh) | 支持环和汽车安全气囊 | |
WO2010116796A1 (ja) |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 |
CN117125018A (zh) | 气袋及气袋生产方法 | |
JP5649983B2 (ja) |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