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3077A - 具有电气接口的打印流体盒 - Google Patents

具有电气接口的打印流体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3077A
CN103373077A CN2013101090994A CN201310109099A CN103373077A CN 103373077 A CN103373077 A CN 103373077A CN 2013101090994 A CN2013101090994 A CN 2013101090994A CN 201310109099 A CN201310109099 A CN 201310109099A CN 103373077 A CN103373077 A CN 1033730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printing
main body
electric interfaces
fl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0909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73077B (zh
Inventor
神户智弘
高木裕规
中村宙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730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30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730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30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电气接口的打印流体盒。在打印流体盒中,主体具有面向向前方向的前表面。打印流体出口部被设置在主体上,在前表面处具有开口,并且被配置为与连接部连接,并且将打印流体从腔室导引到连接部。电气接口被设置在主体的外表面处。电气接口被配置为在向前方向上并且在向后方向上彼此分离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在向前方向上和在向后方向上相对于主体进行移动。主体被配置为在第二位置处相对于从接触构件施加到电气接口的接触压力来支撑电气接口。

Description

具有电气接口的打印流体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打印流体出口部和电气接口的打印流体盒。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通过使用墨水来在记录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具有通过其将墨滴选择性地喷射到片材上的喷嘴的喷墨式记录头。墨滴在记录片材上沉积以形成期望图像。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盒容纳部,并且使用存储在其中的要被供应到记录头中的墨水的墨水盒(作为打印流体盒)。墨水盒可加载在盒容纳部上并且可从盒容纳部移除。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9-132098中公开了该图像形成装置。
一些墨水盒设置有电子组件电子组件,诸如用于提供关于墨水盒的信息的存储器模块,墨水盒信息诸如墨水颜色、墨水材料、剩余墨水量和维护状态。当墨水盒被安装在盒容纳部中时,存储器模块被电连接到设置在盒容纳部上的接触部或者接触点以使得可访问所存储的信息。例如,在USP6,416,152B1中公开了这种类型的墨水盒。
安装在盒容纳部中的墨水盒至少使得其墨水出口部相对于盒容纳部进行定位。优选地避免诸如存储器模块的电子组件接触墨水。然而,当墨水针被插入墨水盒的墨水出口部中或者从墨水盒的墨水出口部移除时,墨水仍然可以能够从墨水出口部散开并且变得附着在远离墨水出口部部署的电子组件和接触部上。
一种可能的墨水盒具有置放在远离墨水出口部以避免与墨水接触的位置处的电气组件(存储器模块)。然而,尽可能远离墨水出口部地布置电子组件将会导致电子组件相对于墨水出口部的不稳定的定位,从而导致在电子组件和接触点之间的不稳定的电气连接。
发明内容
鉴于前述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打印流体附着到设置在打印流体盒上的电气接口和在盒容纳部中的接触部上的打印流体盒。
为了获得以上和其它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可拆卸地安装在包括连接部和接触构件的盒接收部中的打印流体盒,该打印流体盒包括:主体;打印流体出口部;和电气接口。该主体具有面向向前方向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该后表面在向后方向上与前表面分离,该主体在前表面和后表面之间的位置处进一步具有配置为存储打印流体的腔室。该打印流体出口部被设置在主体上、在前表面处具有开口,并且被配置为与连接部连接并且将打印流体从腔室引导到连接部。该电气接口被设置在主体的外表面处。该电气接口被配置为在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上彼此远离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在向前方向上并且在向后方向上相对于主体进行移动。该主体被配置为相对于从接触构件施加到电气接口的接触压力来在第二位置处支撑电气接口。
利用该配置,当打印流体盒被安装在盒接收部中时,使打印流体出口部与连接部连接,并且使电气接口与接触部电接触。因为电气接口被配置为在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上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相对于主体进行移动,所以当使打印流体出口部与连接部连接和断开连接时的时刻能够区别于当使电气接口与接触构件连接和断开电接触时的时刻。因此,即使在打印流体出口部与连接部连接/从连接部断开时打印流体散开,打印流体也不太可能附着到电气接口。
例如,使电气接口可以在打印流体出口部与连接部连接之前与接触部形成电接触。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当打印流体出口部与连接部连接时打印流体散开,打印流体也不太可能附着到电气接口或者接触部。或者,可以使电气接口在打印流体出口部与连接部连接之后与接触部电接触。在这种情形中,当打印流体出口部与连接部连接时,电气接口与打印流体出口部充分远地置放。因此,即使在打印流体出口部与连接部的连接时打印流体散开,打印流体也不太可能附着到电气接口。
优选的是,电气接口被设置在主体的除了前表面和后表面之外的外表面处,当电气接口处于第一位置时,电气接口位于液体流体出口部的开口的前侧上,当电气接口处于第二位置时,电气接口位于液体流体出口部的开口的后侧上并且被主体支撑。
利用这种配置,在打印流体出口部被与连接部连接之前,使电气接口与接触部电接触。因此,即使当打印流体出口部与连接部连接时打印流体散开,打印流体也不太可能附着到电气接口或者接触部。此外,电气接口继续接触接触部直至打印流体出口部与连接部离。在打印流体出口部与连接部离之后,电气接口与接触部离。因此,即使当打印流体出口部与连接部离时打印流体散开,打印流体也不太可能附着到电气接口或者接触部。
优选的是,主体设置有配置为在向前方向上并且在向后方向上相对于主体进行移动并且支撑电气接口的支撑构件。电气接口能够容易地相对于主体进行移动。
优选的是,主体包括配置为使从盒接收部输出的光衰减的光衰减部,支撑构件在垂直于向前方向和光行进的方向二者的方向上位于不同于光衰减部的位置处。支撑构件的移动不阻碍光进入光衰减部。
优选的是,支撑构件被配置为在打印流体盒被安装在盒接收部中时在第二位置处定位电气接口,通过支撑构件与盒接收部的抵接接触来执行定位。电气接口不太可能从接触构件移位。这保持了在电气接口和接触构件之间的电接触。
优选的是,打印流体盒进一步包括推动部,该推动部配置为在向前方向上从第二位置朝着第一位置弹性地推动电气接口。这防止了当将打印流体盒从盒接收部卸载时支撑构件保留在第二位置处。
优选的是,电气接口被设置在除了前表面和后表面之外的主体的外表面处,当电气接口处于第一位置时,电气接口位于主体的后表面的后侧上,当电气接口处于第二位置时,电气接口位于主体的后表面的前侧上并且被主体支撑。利用这种配置,在打印流体出口部与连接部连接之后,使电气接口与接触构件形成电接触。在电气接口与接触构件分离之后,打印流体出口部与连接部离。因此,当打印流体出口部与连接部连接并且与其分离时,电气接口与打印流体出口部向后最远地置放。因此,即使在打印流体出口部与连接部连接/与连接部离时打印流体散开,打印流体也不太可能附着到电气接口。
优选的是,主体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被配置成在向前方向上并且在向后方向上相对于主体进行移动并且支撑电气接口。电气接口能够容易地相对于主体进行移动。
优选的是,主体包括配置为引导支撑构件进行移动的引导件。支撑构件能够平滑地在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上进行移动。
优选的是,支撑构件包括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被配置为在打印流体盒被安装在盒接收部中时,将电气接口定位在第二位置处,通过锁定机构与盒接收部的接合来执行定位。这确保了打印流体盒被锁定在盒接收部中。
优选的是,锁定机构包括操作部,该操作部被配置为从盒接收部释放锁定机构的接合。这能够释放打印流体盒的锁定状态。
优选的是,主体进一步具有在竖直方向上彼此远离的下表面和上表面,打印液体出口部位于主体的下表面侧,并且电气接口位于主体的上表面侧。当打印流体盒从盒接收部卸载时,打印流体不太可能在电气接口上沉积。
附图说明
在图中:
图1是示出具有其中安装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墨水盒的盒容纳部的打印机的内部构造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图1中所示的墨水盒的外部配置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墨水盒的内部配置的竖直截面视图;
图4是示出图1中所示的盒容纳部的配置的竖直截面视图;
图5和图6是示出墨水盒如何被安装在盒容纳部中的墨水盒和盒容纳部的竖直截面视图,其中图5示出了当墨水盒正要被安装在盒容纳部中时墨水盒和盒容纳部的状态,并且图6示出了当墨水盒被完全安装在盒容纳部中时墨水盒和盒容纳部的状态;
图7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墨水盒的外部配置的立体图;
图8和图9是示出墨水盒如何安装在盒容纳部中的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墨水盒和盒容纳部的竖直截面视图,其中图8示出了当墨水盒正要被安装在盒容纳部中时墨水盒和盒容纳部的状态,并且图9示出了当墨水盒被完全安装在盒容纳部中时墨水盒和盒容纳部的状态;并且
图10和图11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修改的墨水盒的外部配置的立体图,其中图10是对于支撑构件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并且图11是对于支撑构件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1至图6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墨水盒30。
<打印机的总体结构>
首先,将参考图1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10。在下文中,将在假设在预期使用打印机10和墨水盒30的定向上置放打印机10和墨水盒30的描述中使用术语“向上”、“向下”、“上”、“下”、“上方”、“下方”、“之下”、“右”、“左”、“前”、“后”等。
打印机10被配置为根据喷墨记录系统通过将墨滴选择性地喷射到片材上来形成图像。如在图1中所示,打印机10包括设置有配置为以可拆卸方式将墨水盒30容纳在其中的盒容纳部110(盒接收部)的墨水供应装置100。盒容纳部110具有形成有暴露于大气的开口112的一侧。墨水盒30可以通过开口112被插入盒容纳部110中并且从盒容纳部110移除。
墨水盒30在其中容纳要在打印机10中使用的墨水。打印机10包括当墨水盒30安装在盒容纳部110中时通过墨水管20连接到墨水盒30的记录头21。记录头21具有其中暂时存储通过墨水管20供应的墨水的辅罐(sub tank)28。记录头21还包括根据喷墨记录系统通过其选择性地喷射从辅罐28供应的墨水的喷嘴29。
打印机10还包括在片材馈送方向上以该顺序布置的片材供应托盘15、片材供应辊23、片材通道24、一对转印辊25、压盘26、一对排出辊22和排出托盘16。由片材供应辊23从片材供应托盘15供应到片材通道24的片材由该对转印辊25传送到压盘26。然后,墨水被选择性地从记录头21喷射到在压盘26上通过的片材上,以在该片材上形成墨水图像。然后,片材由该对排出辊22排出到排出托盘16上。
<墨水盒的详细结构>
接下来,将参考图2和图3来描述墨水盒30。
墨水盒30在图2和图3中所示的直立姿态中被安装在盒容纳部110中并且从盒容纳部110移除。具体地,墨水盒30在保持直立姿态的同时在安装方向56(向前方向)上被安装到盒容纳部110中,并且在卸载方向55(向后方向)上从盒容纳部110卸载。在下文中,安装方向56和卸载方向55可以被统称为安装/卸载方向50。
在该实施例中,安装/卸载方向50(安装方向56和卸载方向55二者)与水平方向一致。然而,可以在平行于竖直方向的方向或者与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二者交叉的方向上执行墨水盒30相对于盒容纳部110的安装和卸载。例如,如果在竖直方向(重力方向)上安装或者移除墨水盒30,则墨水盒使其前表面指向下。
如在图2和图3中所示,墨水盒30在其中限定了用作在其中存储墨水的墨水腔室36的中空空间。墨水盒30具有限定墨水盒30的外部轮廓的盒本体31。该实施例的墨水腔室36由盒本体31来限定,但是可以由与盒本体31分离但是在盒本体31内部的内部框架来限定。
盒本体31由平坦和/或弯曲表面来配置,并且在该实例中通常具有大体平坦的长方体形状。盒本体31具有宽度(在将称作横向方向或者左/右向的由箭头51指示的方向上)、高度(在将称作高度方向或者竖直方向的由箭头52指示的方向上)和深度(沿着将称作深度方向或者前向/后向的由箭头53指示的方向上),高度和深度大于宽度。即,在该实施例中,在直立姿态中墨水盒30的高度与竖直方向一致。
盒本体31具有前壁40、后壁41、一对侧壁37、38、顶壁39和底壁42。当在安装方向56上将墨水盒30安装到盒容纳部110中时,前壁40和后壁41分别是前端壁和后端壁。前壁40和后壁41在深度方向53上彼此远离。墨水盒30相对于盒容纳部110的安装/卸载方向50(安装和卸载方向56、55)与深度方向53一致。该对侧壁37、38在深度方向53上延伸并且连接到前壁40和后壁41。顶壁39在深度方向53上延伸以连接前壁40、后壁41和该对侧壁37、38的上端。底壁42在深度方向53上延伸以连接前壁40、后壁41和该对侧壁37、38的下端。墨水腔室36位于前壁40和后壁41之间、侧壁37和38之间以及底壁42和顶壁39之间。前壁40的外表面用作盒本体31的前表面,后壁41的外表面用作盒本体31的后表面,上壁39的外表面用作盒本体31的上表面,并且底壁42的外表面用作盒本体31的下表面。
剩余量检测部33(光衰减部)在竖直方向52上的大体中间位置处从前壁40向前(在深度方向53上)突出。剩余量检测部33具有其一端打开以与墨水腔室36的内部流体连通的盒子形状。具体地,剩余量检测部33具有全部由光透射性树脂制成的一对对立的侧壁、前壁、上壁和下壁。在该实施例中,构成剩余量检测部33的壁允许从光学传感器114(图4)发射的光在垂直于安装/卸载方向50的方向(即,在该实施例中横向方向51)上通过。替代地,剩余量检测部33可以被配置为反射以超过预定临界角的角度入射到其上的光。光可以是红外光或者可见光。
如在图3中所示,剩余量检测部33在其中提供能够在其中存储墨水的中空空间。传感器臂60被可移动地设置在墨水腔室36中。传感器臂60包括臂本体61和枢转轴64。臂本体61是板形的,并且被可枢转移动地支撑到枢转轴64。枢转轴64在横向方向51上延伸并且被支撑到该对侧壁37、38。臂本体61具有设置有在剩余量检测部33的中空空间中可移动地定位的指示器62的一个自由端以及设置有在墨水中浸入的浮子63的另一个自由端。利用这种结构,传感器臂60被适配为在指示器62接近剩余量检测部33的下壁的下部位置和指示器62接近剩余量检测部33的上壁的上部位置之间根据在墨水腔室36中的墨水量来改变其枢转姿态。在图3中,因为多于规定量的墨水保留在墨水腔室36中,所以指示器62在其下部位置处。
当墨水盒30被安装在盒容纳部110中时,剩余量检测部33可在透射状态和非透射状态之间改变。在透射状态中,来自光学传感器114的不少于预定量的红外光能够透射通过剩余量检测部33,并且在非透射状态中,少于预定量的红外光透射通过那里(光被截止或者衰减)。更具体地,当指示器62处于其上部位置和下部位置时,分别提供了透射状态和非透射状态。根据剩余量检测部33是否处于透射状态,能够检测在墨水腔室36中的墨水量是否少于规定量。
作为替代配置,能够省略上述传感器臂60。在该情况下,当在剩余量检测部33中存在墨水时,来自光学传感器114的少于预定量的红外光透射通过剩余量检测部33(光被截止或者衰减)。另一方面,当没有墨水留在在剩余量检测部33中时,不少于预定量的红外光能够透射通过剩余量检测部33。
替代地,剩余量检测部33可以由柔性薄膜形成。可枢转移动的杠杆被设置成与该薄膜接触。如果墨水处于剩余量检测部33中则薄膜膨胀(被充气),并且杠杆被保持在红外光被截止的位置处。另一方面,当没有墨水保留在剩余量检测部33中时,薄膜被放气并且杠杆向上或者向下枢转移动到红外光被截止的位置。
另外替代地,剩余量检测部33可以被配置为使得如果墨水处于剩余量检测部33中,则从光发射元件发射的红外光能够被反射以避免入射到光接收元件中,并且如果没有墨水保留在剩余量检测部33内,则从光发射元件发射的红外光能够被反射以入射到光接收元件上。
如在图2和图3中所示,墨水出口部34(连接部)在剩余量检测部33以下的位置处被设置在前壁40处。墨水出口部34具有在安装方向56上从前壁40向前突出的中空柱形形状。墨水出口部34具有在其中形成墨水出口开口71(开口)的简端部(前端部)。墨水通道72在墨水出口部34的内部空间中形成以在卸载方向55上从墨水出口开口71延伸并且与墨水腔室36连通。墨水出口开口71能够由墨水供应阀70打开和关闭。墨水供应阀70通过位于墨水出口部34内的螺旋弹簧73来朝着墨水出口开口71被偏置。
盒容纳部110设置有墨水针122(图4)。在将墨水盒30安装到盒容纳部110中时,墨水针122被插入墨水出口开口71中以相对于螺旋弹簧73的偏置力在卸载方向55上移动墨水供应阀70,来使墨水供应阀70原理墨水出口开口71,由此墨水通过墨水通道72从墨水腔室36流出到墨水针122中。
此外,作为墨水供应阀70的替代,覆盖墨水出口开口71的薄膜是可用的。在后一情况下,在将墨水盒30安装到盒容纳部110中时,墨水针122破坏薄膜以打开墨水出口开口71。
虽然未在该实施例中示出,但是盒本体31可以设置有空气连通端口以允许已经被保持为负的在墨水腔室36内的内部压力等于大气压力。
在深度方向53上从上壁39的大体中间部延伸到后壁41地形成锁定部45。锁定部45从上壁39向下凹进,并且具有在横向方向51上并且在高度方向52上延伸并且面对卸载方向55上的锁定表面46。在其中墨水盒30被安装在盒容纳部110中的状态下,将在以后描述的接合元件145(见图4)与锁定表面46接合。锁定部45用于接收在安装方向56上从接合元件145施加的外部力。
可枢转元件80被设置在锁定部45中。可枢转元件80在该实例中被形成为弯曲板形状,并且被布置为使得其纵向方向遵循深度方向53。可枢转元件80在其弯曲部处具有轴83。该轴83在远离锁定表面46的位置处朝着后壁41侧在横向方向51上延伸,并且由盒本体31枢转地支撑。可枢转元件80可围绕轴83枢转。可枢转元件80的前端部81是从轴83朝着前壁40侧延伸的可枢转元件80的前部的末端。可枢转元件80的后端部82是从轴83朝着后壁41侧延伸的可枢转元件80的后部的末端。
当可枢转元件80被枢转到使得前端部81到达最上部位置的程度时,前端部81到达高于上壁39的上边缘的竖直水平。向下推动前端部81使得可枢转元件80在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枢转。在可枢转元件80在顺时针方向上枢转到最远位置的状态下,前端部81被定位为与锁定表面46的下端相对。
可枢转元件80可以与盒本体31一体地形成。此外,可枢转元件80可以通过螺旋弹簧在顺时针方向上偏置,或者可以被配置为使得其一侧通过其自身重量来枢转。
引导凹槽90相对于锁定部45在前壁40侧上上壁39中形成。引导凹槽90位于在高度方向52上高于剩余量检测部33的竖直水平处。引导凹槽90从上壁39向下凹进,在夹在侧壁37和38的上边缘之间时沿着深度方向53延伸。引导凹槽90具有在深度方向53上并且在横向方向51上延伸并且面相上的底表面99。引导凹槽90在其面向前的后端处具有后侧末端表面97。突出件91和92在其前端处分别地从侧壁37和38的上边缘突出。突出件91和92在横向方向51上向内突出,并且在横向方向51上彼此相对。在突出件91和92的相对端之间形成间隙。以此方式,引导凹槽90通过在突出件91和92之间的间隙在前壁40中打开。突出件91和92用作用于通过与支撑板93抵接而防止支撑板93(支撑构件)从引导凹槽90脱落的限位器。
支撑板93被装配到引导凹槽90中。支撑板93整体上被形成为平坦板形状。支撑板93在平面视图中具有T形,并且在横向方向51上使其前部比其后部更窄。支撑板93在支撑板93的宽度改变的部分处,即,在前部连接到后部的部分处具有一对抵接表面部94和95。抵接表面部94和95在横向方向51上并且在高度方向52上延伸并且面向前。
IC基板74(电气接口)在其前端部处被设置在支撑板93的上表面上。
三个电极75(具体地,HOT电极、GND电极和信号电极)被安装在IC基板74的上表面上。IC基板74还具有在其上安装的IC(未示出)。IC是半导体集成电路并且存储与墨水盒30有关的各种信息,例如批号、制造日期、墨水颜色等。当电接入那里时能够从IC获取这些数据。
电极75(HOT电极、GND电极和信号电极)电连接到IC。电极75分别在深度方向53上拉伸,并且在横向方向51上排列以彼此远离。电极75因此在面向上暴露以允许从上方电接入那里时被布置在IC基板74的上表面上。
电极75用于在盒容纳部110中安装墨水盒30的过程中与盒容纳部110中的接触部106(接触构件)(见图4)电接触,并且在墨水盒30被完全地安装在盒容纳部110中时保持在电极75和接触部106之间的电接触。在盒容纳部110中卸载墨水盒30的过程中,电连接被释放。
支撑板93被安装在引导凹槽90中,以便于能够在支撑板93的下表面98与引导凹槽90的底表面99滑动接触的情况下在深度方向53可滑动地移动。
螺旋弹簧84(推动构件)被设置在引导凹槽90中以在引导凹槽90的后侧末端表面97和支撑板93的后端表面96之间延伸。螺旋弹簧84能够在深度方向53上弹性地收缩。支撑板93由螺旋弹簧84沿着安装方向56上推动。在除了螺旋弹簧84的偏置力之外的外部力被施加到支撑板93的状态下,在抵接表面部94和95分别相对于突出件91和92抵接的情况下,支撑板93位于支撑板93的前部通过在突出件91和92的相对端之间的间隙从前壁40向前突出的第一位置(见图2)处。当外部力在卸载方向55上相对于螺旋弹簧84的推动力被施加到支撑板93上时,螺旋弹簧84弹性地收缩以允许支撑板93在卸载方向55上滑动。支撑板93在朝着引导凹槽90的后侧末端表面97的方向上移动,并且到达第二位置。当支撑板93到达第二位置时,在安装/卸载方向50上的支撑板93的几乎全部长度被容纳在引导凹槽90中(见图1和图6)。因此,第二位置相对于第一位置位于后壁41侧上。如上所述,支撑板93能够根据螺旋弹簧84的膨胀/收缩而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往复运动。
当支撑板93位于第一位置处时,IC基板74相对于墨水供应端口71位于前侧上,并且因此如在图3中所示相对于前壁40位于前侧上。当支撑板93如在图6中所示位于第二位置处时,IC基板74相对于前壁40位于后壁41侧上,并且因此相对于墨水供应端口71位于后壁41侧上。当支撑板93位于第二位置处时,在设置IC基板74的区域正下方的支撑板93的下表面98的部分与引导凹槽90的底表面99抵接接触。因此,在IC基板74正下方的支撑板93的部分由引导凹槽90的底表面99来支撑。
<墨水供应装置>
接下来,将参考图1、图4和图5来详细描述打印机10的盒容纳部110。图1示出了墨水盒30如何完全地安装在盒容纳部110中。
如在图4中所示,盒容纳部110由在打印机10的主侧处形成有开口112的外壳101来限定。通过开口112来将墨水盒30安装在外壳101中并且从外壳101卸载墨水盒30。青色、洋红色、黄色和黑色的四个墨水盒30能够分别地被安装到在外壳101中形成的四个空间中。然而,为了解释性的目的,图4示出了仅具有用于在其中容纳一个墨水盒30的一个内部空间的外壳101。
如在图4中所示,外壳101在与开口112相对的一侧处包括端壁102。连接部103(连接部)被设置在端壁102的底端部处。当墨水盒30被安装在外壳101中时,连接部103与墨水出口部34对准。
连接部103包括墨水针122和保持部121。墨水针122是管形的并且由树脂形成。虽然未示出,但是墨水进口端口在墨水针122的尖端部处形成。墨水针122连接到墨水管20。连接到墨水针122的墨水管20沿着外壳101的外表面向上延伸,并且延伸到记录头21(见图1)。在图4中,省略了墨水管20。
保持部121是中空柱形的,并且墨水针122被共轴地设置在保持部121中。如在图6中所示,在将墨水盒30安装到盒容纳部110中时,墨水出口部34被插入保持部121的内侧,使得墨水出口部34的前尖端朝着保持部121的最前或者最深端抵接,并且墨水出口部34的外周侧表面与保持部121的内周侧表面密封地接触。作为将墨水出口部34插入保持部121中的结果,墨水针122通过墨水出口开口71插入,并且在卸载方向55上推动阀70以打开阀70。因此,容纳在墨水腔室36中的墨水能够经由墨水进口端口从墨水腔室36流出到墨水针122中。
如在图4中所示,光学传感器114在重力方向上在连接部103上方的位置处被设置在端壁102上。光学传感器114包括光发射元件(例如,LED)和光接收元件(例如,光电晶体管)。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分别由壳体包围,这两者协作以构成整个光学传感器114的马蹄形外形。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在马蹄形壳体中以预定距离在垂直于安装/卸载方向50(横向方向51)的水平方向上彼此相对。光发射元件被配置为在垂直于安装/卸载方向50(横向方向51)的水平方向上发射光。光接收元件被配置为接收发射的光。墨水盒30的剩余量检测部33能够进入在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之间的空间中,使得光学传感器114能够检测已经通过剩余量检测部33透射的光量的改变。
如在图4中所示,外壳101具有顶壁104。三个接触部106(接触构件)在端壁102和开口112之间的位置处被置放在顶壁104上。三个接触部106在垂直于安装/卸载方向50(横向方向51)的方向上布置以彼此远离。当墨水盒30被安装在盒容纳部110中时,三个接触部106的位置分别对应于在IC基板74上的三个电极75的位置。
接触部106由具有弹性的导电材料形成。接触部106面向下地设置在顶壁104上。接触部106在竖直方向52上向上弹性地变形。接触部106经由电气电路而电连接到算术装置(未示出)。算术装置可以是由CPU、ROM和RAM等配置的装置,或者可以是打印机10的控制单元。当HOT电极75电连接到相应的接触部106时,将规定电压Vc施加到HOT电极75。当GND电极75电连接到相应的接触部106时,GND电极75电接地。当HOT电极75和GND电极75电连接到相应的接触部106时,电力被供应到在IC基板74上的IC(未示出)。当信号电极75电连接到相应的接触部106时,存储在IC中的数据变得可访问。来自电气电路的输出被输入到算术装置。
在外壳101的一部分处在顶壁104侧上形成抵接表面105。抵接表面105相对于接触部106位于端壁102侧上。抵接表面105平行于端壁102延伸,并且相对于端壁102置于在开口112侧上。当墨水盒30被插入盒容纳部110中时,初始地在第一位置处的支撑板93的前边缘在墨水盒30到达图6所示的其目标位置(完全安装位置)之前首先如在图5中所示与抵接表面105抵接。当支撑板93的前边缘与抵接表面105抵接时,使在IC基板74上的电极75与接触部106电接触。在保持在支撑板93和抵接表面105之间的抵接接触的同时并且在保持在电极75和接触部106之间的电连接的同时,继续将盒本体31插入完全安装位置中使得支撑板93相对于盒本体31移动。当盒本体31最后到达完全安装位置并且停止移动时,如将在以后参考图6描述的,前壁40与抵接表面105抵接或者仅在前壁40和抵接表面105之间保留了少量空间。
如在图4中所示,接合元件145被设置在外壳101中。接合元件145被设置用于在完全安装状态中保持墨水盒30位于盒容纳部110中。接合元件145在靠近开口112的上边缘的位置处被设置在外壳101中。
更具体地,接合元件145是在竖直方向上和在安装/卸载方向50上延伸的板形,其在垂直于安装/卸载方向50的水平方向(横向方向51)上的厚度小于在墨水盒30中的锁定部45和引导凹槽90的宽度。接合元件145在其位于开口112侧上的一端处具有支撑轴147。支撑轴147在开口112的上边缘处被附连到外壳101以便于能够相对于外壳101围绕其中央轴线进行旋转。接合元件145在接近和远离开口112的方向上相对于外壳101围绕支撑轴147进行枢转。以此方式,接合元件145由外壳101支撑以便于可围绕支撑轴147枢转。接合元件145在其与设置接合元件145的端部相对的端部处具有接合端部146。接合端部146用于与墨水盒30的锁定部45接合。接合端部146与锁定部45的接合在完全安装的状态下相对于螺旋弹簧84的偏置力保持墨水盒30。图4中的实线所指示的接合元件145的枢转位置被称作锁定位置,在此处接合端部146处于低于或者等于锁定表面46的上边缘的竖直水平,并且因此接合端部146能够与锁定部45接合。图4中的虚线所指示的接合元件145的枢转位置被称作未锁定位置,在此处接合端部146处于高于锁定表面46的上边缘的竖直水平,并且因此接合端部146不能与锁定部45接合。
接合元件145被配置为由于其自身重量而导致向下或者在图4中顺时针地围绕支撑轴147进行枢转,以从未锁定位置(由虚线指示)移动到锁定位置(由实线指示)。当可枢转元件80的前端部81在墨水盒30被安装在盒容纳部110中的状态下向上移动时,接合元件145围绕支撑轴147向上或者在图4中逆时针地进行枢转以从锁定位置移动到未锁定位置。虽然未在图中示意,但是限制了接合元件145从由图4中的实线指示的锁定位置进一步向下或者顺时针枢转。
<墨水盒的安装和卸载>
接下来,将参考图5到图6来描述墨水盒30如何被安装在盒容纳部110中和从盒容纳部110移除。
在墨水盒30被安装在盒容纳部110中之前,支撑板93如在图2和图3中所示位于第一位置处。因此,当墨水盒30在安装方向56上被插入盒容纳部110中时,在墨水盒30朝着端壁102进行移动时,接合端部146首先在支撑板93上行进,并且然后如在图5中所示在螺旋弹簧84上行进。
然后,支撑板93的前端如在图5中所示与外壳101的抵接表面105抵接。此时,使在IC基板74上的电极75与接触部106接触。因此,使电极75和接触部106彼此电连接。在支撑板93与抵接表面105抵接的同时,进一步朝着端壁102推动盒本体31。结果,在深度方向53上在支撑板93和盒本体31之间的相对运动开始。即,支撑板93开始相对于螺旋弹簧84的偏置力朝着引导凹槽90的后侧末端表面97相对于盒本体31进行移动。结果,支撑板93相对于盒本体31从第一位置滑动移动到第二位置。
在墨水针122进入墨水出口开口71并且接触墨水供应阀70时,墨水盒30的墨水出口部34进入保持部121的内侧。在盒本体31在安装方向56上进一步移动时,墨水针122在卸载方向55上推动墨水供应阀70,并且相对于螺旋弹簧73的偏置力使墨水供应阀70与墨水出口开口71分离。当墨水出口部34的尖端如在图6中所示接触保持部121的最前或者最深端时,盒本体31相对于盒容纳部110的外壳101被固定到位。此时,盒本体31的移动停止,并且墨水盒30最后位于目标、完全安装的位置中。结果,墨水从墨水腔室36流出到墨水针122中。
当盒本体31到达完全安装位置时,墨水盒30的剩余量检测部33到达由光学传感器114进行的检测位置,使得光学传感器114能够检测传感器臂60的指示器62。
注意,紧接在墨水盒30到达完全安装位置之前,已经在螺旋弹簧84上行进的接合端部146到达在安装/卸载方向50上的在引导凹槽90和锁定部45之间的上壁39的部分。此时,接合元件145在图5中逆时针地进行枢转,以从锁定位置移动到未锁定位置,并且称为由上壁39来支撑。此后,盒本体31进一步在安装方向56上移动到完全安装位置。结果,接合端部146在卸载方向55上远离上壁39的该部分。结果,接合端部146变得脱离上壁39的支撑,并且接合元件145在图6中顺时针地枢转到锁定位置。使接合端部146与锁定表面46接触。接合元件145变得与锁定部45接合以在完全安装位置处相对于螺旋弹簧84的偏置力保持盒本体31。以上述方式,墨水盒30到盒容纳部110的安装得以完成。
当盒本体31如在图6中所示处于完全安装位置时,支撑板93在其前边缘与抵接表面105抵接接触的情况下位于第二位置处。支撑板93的下表面98的几乎所有部分均与引导凹槽90的底表面99抵接接触。因此,位于IC基板74正下方的下表面98的一部分与底表面99抵接接触。因此,在接触部106以指向下的预定量的接触压力从上方接触电极75时,IC基板74和支撑板93完全由主要外壳31相对于接触压力从下方支撑。
通过相应的接触部106从IC基板74的IC获取的信息用于确定在打印机10处安装的墨水盒30的类型(墨水颜色、墨水容量等)。确定安装的墨水盒30的类型能够通过使用传统方法来进行,并且因此这里将省略其详细解释。
在墨水盒30在盒容纳部110中处于完全安装位置的状态下,可枢转元件80的前端部81位于接合元件145的接合端部146下方。此外,可枢转元件80的后端部82与锁定部45的底表面分离,并且位于盒本体31的上壁39的上表面上方。
当在墨水腔室36中的墨水用尽时,使用过的墨水盒30从盒容纳部110卸载以用新的墨水盒30更换。
为了从盒容纳部110卸载墨水盒30,用户向下推动可枢转元件80的后端部82。结果,可枢转元件80的前端部81向上移动,并且与锁定部45的底表面分离。接合元件145由可枢转元件80的前端部81向上推动。结果,接合元件145枢转到使得接合端部146位于锁定表面46的上边缘上方以与锁定表面46分离的程度。即,接合元件145从锁定位置枢转到未锁定位置以释放接合元件145对于墨水盒30的保持。
在从锁定表面46分离接合元件145时,盒本体31由于施加到盒本体31的外部力,即,螺旋弹簧84的偏置力,而导致在卸载方向55上进行移动。
盒本体31在卸载方向55上的移动使得支撑板93相对于盒本体31从第二位置滑动移动到第一位置。盒本体31在卸载方向55上的移动进一步使得墨水针122与墨水出口部34分离。IC基板74继续接触接触部106直至墨水针122与墨水出口部34分离。在墨水针122与墨水出口部34分离之后,IC基板74与接触部106分离。
<第一实施例的效果>
根据第一实施例,前壁40面向前,即面向安装方向56。墨水出口部34在前壁40处具有墨水出口开口71,并且被配置为与墨水针122连接,并且将墨水从墨水腔室36导引到墨水针122。支撑IC基板74的支撑板93被设置在盒本体31的外表面处,以便于能够在安装/卸载方向(前/后方向)50上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相对于盒本体31进行移动。当支撑板93处于第二位置时,盒本体31相对于从接触部106施加到IC基板74的接触压力来对支撑板93和IC基板74进行支撑。
利用这种配置,当墨水盒30被安装在盒容纳部110中时,使墨水出口部34与墨水针122流体连接或者流体连通,并且使IC基板74与接触部106电连接。因为支撑板93能够在前/后方向50上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移动,所以使墨水出口部34与墨水针122流体连接和断开流体连接时的时刻能够区别于使IC基板74与接触部106电连接和断开电连接时的时刻。因此,即使在墨水出口部34与墨水针122连接/断开时墨水散开,墨水也不太可能附着到IC基板74。
支撑板93被设置在顶壁39处,并且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支撑板93处于第一位置时,IC基板74位于墨水出口开口71的前侧上。当支撑板93处于第二位置时,IC基板74位于墨水出口开口71的后侧上并且由盒本体31支撑。
因此,在墨水针122被插入墨水出口开口71中之前使IC基板74与接触部106接触。因此,即使当墨水针122被插入墨水出口开口71中时墨水散开,墨水也不太可能附着到IC基板74或者接触部106。此外,IC基板74继续接触接触部106直至墨水针122与墨水出口开口71分离。在墨水针122与墨水出口开口71分离之后,IC基板74与接触部106分离。因此,即使当墨水针122与墨水出口开口71分离时墨水散开,墨水也不太可能附着到IC基板74或者接触部106。
在其上支撑IC基板74的支撑板93在安装/卸载方向50上相对于盒本体31移动。因此,IC基板74能够容易地相对于盒本体31移动。
支撑板93位于在垂直于安装/卸载方向50和光沿其行进的方向(横向方向51)二者的竖直方向52上的不同于剩余量检测部33的位置处。因此,支撑板93的运动并不阻碍光进入剩余量检测部33。
在墨水盒30被完全地安装在盒容纳部110中时,通过支撑板93与盒容纳部110的抵接表面105的抵接接触,支撑板93被保持在第二位置处。IC基板74不太可能从接触部106移位。这保持了在IC基板74和接触部106之间的电连接。
螺旋弹簧84在安装方向56上,即在从第二位置到第一位置的方向上,弹性地推动支撑板93。这防止了当墨水盒30从盒容纳部110卸载时支撑板93保留在第二位置处。
在IC基板74位于顶壁39侧处时,墨水出口部34位于盒本体31的底壁42侧处。因此,当墨水盒30从盒容纳部110卸载时,墨水不太可能在IC基板74上沉积。
具体地,在第一实施例中,支撑IC基板74的支撑板93被装配到引导凹槽90中。因此,当支撑板93沿着深度方向53移动时,支撑板93在横向方向51上的两端都受到引导凹槽90的内壁的引导,允许支撑板93平滑地移动。
虽然在第一实施例中形成用于分别与抵接表面部94和95抵接的突出件91和92,但是可以省略突出件91和92。即,支撑板93的第一位置可以通过螺旋弹簧84的自然长度来确定。此外,可以省略引导凹槽90,并且在该情况下,支撑板93可以被支撑在盒本体31的上壁39的上表面上。
<第二实施例>
将参考图7到图9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墨水盒130。在第一实施例中,支撑板93从盒本体31的前壁40向前滑动;而在第二实施例中,支撑板132(支撑构件)从墨水盒130的盒本体31的后壁41向后滑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墨水盒130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墨水盒30的不同之处在于,支撑板132替代支撑板93被安装到盒本体31。剩余量检测部33、墨水出口部34、IC基板74和可枢转元件80的配置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相同,使得将通过对这样的部分给出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来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8中所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墨水盒130被安装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盒容纳部210(盒接收部)中。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盒容纳部210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盒容纳部110相同,除了盒容纳部210并不具有抵接表面105并且盒容纳部210在比盒容纳部110更加靠近开口112的位置处具有接触部106之外。
如在图7中所示,在盒本体31的上壁39中形成从前壁40附近延伸到后壁41的引导凹槽131。引导凹槽131在高度方向52上位于剩余量检测部33上方。引导凹槽131从上壁39向下凹进,沿着深度方向53延伸,并且在后壁41中打开。引导凹槽131具有面向上的底表面134以及在其前边缘处的前侧末端表面137。前侧末端表面137面向后,即面向卸载方向55。
支撑板132被装配到引导凹槽131中。支撑板132被形成为基本上平坦板的形状。在支撑板132的下表面上形成一对肋129。肋129沿着支撑板132的横向边缘延伸。肋129在深度方向53上在支撑板132的整个长度上延伸。肋129在竖直方向52上从支撑板132的下表面向下突出。肋129具有在竖直方向52上面向下的尖端表面或者下表面133。支撑板132能够在使肋129的下表面133与引导凹槽131的底表面134滑动接触的情况下沿着深度方向53进行滑动。
支撑部135从支撑板132在深度方向53上的大体中间部向上突出。支撑部135的上表面在高度方向52上基本上与上壁39的上表面齐平。在支撑部135的上表面上支撑IC基板74。支撑部135具有面向前,即面向安装方向56,的前表面136。支撑部135具有面向后,即面向卸载方向55,的后表面139(锁定机构)。
螺旋弹簧138(推动构件)被设置在引导凹槽131中,以在支撑部135的前表面136和引导凹槽131的前侧末端表面137之间延伸。螺旋弹簧138在深度方向53上弹性地收缩。螺旋弹簧138在卸载方向55上推动支撑板132。在除了螺旋弹簧138的偏置力之外没有外部力被施加到支撑板132的状态下,支撑板132如在图7和图8中所示从盒本体31的后壁41(第一位置)向后突出。当在一方向上将外部力施加到支撑板132上以使支撑板132在安装方向56上朝着引导凹槽131的前侧末端表面137时,螺旋弹簧138弹性地收缩并且支撑板132朝着引导凹槽131的前侧末端表面137滑动,并且到达第二位置。当支撑板132到达第二位置时,使IC基板74与盒容纳部210中的接触部106电接触(见图9)。即,相对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位于前壁40侧上。如上所述,支撑板132能够根据螺旋弹簧138的膨胀/收缩而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往复运动。
可枢转元件80(操作部)在从支撑部135的后表面139向后位置处被设置在支撑板132上。当可枢转元件80枢转到使得前端部81到达最上部位置的程度时,前端部81到达高于支撑部135的后表面139的上边缘的竖直水平。
在墨水盒130被安装在盒容纳部210中之前,支撑板132位于第一位置处,如在图7和图8中所示。如在图8中所示,当墨水盒130在安装方向56上被插入盒容纳部210中时,接合元件145的接合端部146在墨水盒130的前边缘上的上壁39上前进并且然后在螺旋弹簧138上行进。
然后,在墨水针122进入墨水出口开口71并且接触墨水供应阀70时,墨水盒130的墨水出口部34进入保持部121的内侧。在盒本体31在安装方向56上移动时,墨水针122在卸载方向55上推动墨水供应阀70,并且在螺旋弹簧73的偏置力的作用下从墨水出口开口71分离墨水供应阀70。当墨水出口部34的尖端如在图9中所示接触保持部121的最前或者最深端时,盒本体31相对于盒容纳部210的外壳101被固定到位。此时,盒本体31的移动停止,并且墨水盒130最后位于目标、完全安装的位置中。结果,墨水从墨水腔室36流出到墨水针122中。当墨水盒130由此到达完全安装位置时,墨水盒130的剩余量检测部33到达光学传感器114的检测位置,使得光学传感器114能够检测传感器臂60的指示器62。
在墨水盒130由此被固定于完全安装位置中之后,如在图8中所示,用户进一步在安装方向56上推动支撑板132。结果,支撑板132相对于盒本体31在深度方向53上的移动开始。即,相对于螺旋弹簧138的偏置力来朝着引导凹槽131的前侧末端表面137侧在安装方向56上推动支撑板132。结果,支撑板132相对于盒本体31从第一位置滑动到第二位置。
如在图9中所示,当支撑板132到达第二位置时,使IC基板74的电极75与接触部106接触。以此方式,使IC基板74的电极75与接触部106电连接。此时,支撑板132在深度方向53(安装/卸载方向50)上的整个长度被容纳在引导凹槽133中。因此,肋129的下表面133的整个部分与引导凹槽131的底表面134抵接接触。因此,位于支撑部135正下方的下表面133的部分与底表面134抵接接触,并且由底表面134支撑。支撑部135在其上支撑IC基板74。因此,接触部106以指向下的预定量的接触压力从上方接触IC基板74上的电极75时,相对于接触压力,完全由主要外壳31从下面支撑IC基板74和支撑板132。
注意,紧接在支撑板132到达第二位置之前,已经在螺旋弹簧138上行进的接合元件145的接合端部146到达支撑部135。此时,接合元件145在图8中的逆时针方向上从锁定位置枢转到未锁定位置,并且得到支撑部135的支撑。此后,在支撑板132在安装方向56进一步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接合端部146在卸载方向55上与支撑板132分离。结果,接合端部146变得不受支撑部135的支撑,并且接合元件145在图9中顺时针枢转到锁定位置。使接合端部146与支撑部135的后表面139接触。结果,相对于螺旋弹簧138的偏置力,支撑板132被保持在第二位置处。以上述方式,墨水盒130到盒容纳部210的附连完成。
当在墨水腔室36中的墨水用尽时,使用过的墨水盒130从盒容纳部210卸载以用新的墨水盒130更换。
为了从盒容纳部210卸载墨水盒130,用户向下推动可枢转元件80的后端部82。结果,可枢转元件80的前端部81向上移动,并且接合元件145枢转到使得接合端部146位于支撑部135的后表面139的上边缘上方以与从后表面139分离的程度。即,接合元件145从锁定位置枢转到未锁定位置以释放接合元件145对于墨水盒130的保持。
在从后表面139分离接合元件145时,用施加到支撑板132的外部力,即,螺旋弹簧138的偏置力,在卸载方向55上移动支撑板132以到达第一位置。还在卸载方向55与支撑板132一起移动IC基板74,以与接触部106分离。此时,墨水针122仍然插入在墨水出口部34中。
此后,用户在卸载方向55上拉动盒本体31,并且墨水针122与墨水出口部34分离。此时,与墨水出口部34向后最远地置放IC基板74。
<第二实施例的效果>
根据第二实施例,因为支撑板132被配置为相对于盒本体31移动,所以使IC基板74与接触部106接触和断开接触的时间能够区别于墨水针122被插入墨水出口部34中和分离的时间。
更具体地,支撑IC基板74的支撑板132被设置在顶壁39处,并且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当支撑板132处于第一位置时,IC基板74位于后壁41的后侧上。当支撑板132处于第二位置时,IC基板74位于后壁41的前侧上并且由盒本体31支撑。
利用这种配置,在墨水针122被插入墨水出口开口71中之后,使电极75与接触部106接触。在电极75与接触部106分离之后,墨水针122与墨水出口开口71分离。因此,当墨水针122被插入墨水出口开口71中并且与墨水出口开口71分离时,与墨水出口开口71向后最远地置放IC基板74。因此,即使在向/从墨水出口开口71插入/分离墨水针122时墨水散开,墨水也不太可能附着到IC基板74。
在其上支撑IC基板74的支撑板132在安装/卸载方向50上相对于盒本体31进行移动。因此,IC基板74能够容易地相对于盒本体31进行移动。
支撑板132受到引导凹槽131引导以在安装/卸载方向50上移动。因此,支撑板132能够在安装/卸载方向50上平滑地移动。
在墨水盒130被完全地安装在盒容纳部210中时,通过接合元件145与后表面139的接合,支撑板132被锁定在第二位置处。这确保了墨水盒130在盒容纳部210中被锁定在完全安装位置处。
为了从盒容纳部210卸载墨水盒130,用户操作可枢转元件80以远离后表面139地释放接合元件145的接合。这能够释放墨水盒130的锁定状态。
<修改>
虽然在以上实施例中通过螺旋弹簧84或138来偏置支撑板93或132,但是可以省略螺旋弹簧84或138。例如,下述配置是可能的,在该配置中,在使用墨水盒30或者130之前,在通过可易于接合/移除的接合机构而与盒本体31接合的状态中,支撑板93或132被设定在第一位置处,并且在墨水盒30或130被安装到盒容纳部110或210中的过程中,接合机构的接合被释放以使得支撑板93或132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即使这种配置也能够使得在将墨水针122插入墨水出口部34中时分散的墨水不太可能附着到IC基板74。
此外,虽然在以上实施例中支撑板93或者132被设置在盒本体31的上壁39侧上,但是支撑板93或者132可以被形成为覆盖盒本体31的上壁39、侧壁37、38等的盖体形状。
将参考图10和图11来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修改的墨水盒230(打印流体盒)。
根据该修改的墨水盒230与第二实施例的墨水盒130的不同之处在于,墨水盒230替代板形支撑板132采用具有基本上长方体形状的支撑部140,并且墨水盒230的盒本体31替代引导凹槽131形成有能够容纳支撑部140的引导空间231。墨水腔室36、剩余量检测部33、墨水出口部34、IC基板74、螺旋弹簧138和可枢转元件80的配置与第二实施例的那些相同,使得将通过对这种部分给出与第二实施例的那些相同的附图标记来省略其详细说明。
更具体地,支撑部140被形成为盒子形状。支撑部140的后壁143的下部被弯曲以便于易于由用户来推动。在支撑部140在横向方向51上的两个侧表面上形成在深度方向53上延伸的引导件142。
在侧壁37和38之间的内部空间由上部分隔壁234和后部分隔壁43来分隔,这两者均在横向方向51上延伸并且连接侧壁37和38沿着横向方向51的内侧表面。上部分隔壁234在卸载方向55上从前壁40延伸,并且后部分隔壁43从上部分隔壁234的后边缘向下延伸。在上部分隔壁234和后部分隔壁43的后侧和上侧处形成引导空间231。墨水腔室36(见图11)被设置在上部分隔壁234和后部分隔壁43的前侧和下侧中。
凹槽141在侧壁37和38在横向方向51上的内表面中形成。凹槽141在横向方向51上从侧壁37和38内表面向外凹进。凹槽141在深度方向53上延伸。在支撑部140上的引导件142分别可滑动地装配在侧壁37和38上的凹槽141中的情况下,支撑构件140由主外壳31来支撑。因此,支撑构件140被可滑动地容纳在引导空间231中。
螺旋弹簧138被设置在引导空间231的上部中以在深度方向53上延伸。螺旋弹簧138的一端连接到支撑部140的前表面236的上部,并且螺旋弹簧138的另一端连接到盒本体31中的引导空间231的前侧末端表面237。
利用上述配置,当螺旋弹簧138的长度是螺旋弹簧138的自然长度时,支撑部140如在图10中所示被置放在后侧上(第一位置)。当用户相对于螺旋弹簧138的偏置力向前推动支撑构件140时,在受到凹槽141引导的同时,支撑构件140相对于盒本体31在安装方向56上移动到图11中所示第二位置。
根据该修改,支撑构件140的运动能够受到具有大量表面区域的侧壁37和38的内表面的引导。这确保了支撑构件140稳定地相对于墨水盒230的盒本体31进行移动。
因此,根据该修改,位于墨水腔室36后部的各个侧壁37和38的一部分用作用于盒形支撑部140的引导件。在支撑构件140处于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任何位置时,从支撑部140向前置放墨水腔室36。因此,墨水腔室36在深度方向53上不与支撑部140重叠。
当支撑构件140位于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任何位置处时,从侧壁37和38的后边缘241向前置放IC基板74,但是从后部分隔壁43向后置放,从墨水腔室36向后置放该后部分隔壁43。因此,根据该修改,当支撑构件140位于第一位置处时,从侧壁37和38的后边缘241向前置放IC基板74。这与第二实施例相反,在第二实施例中,当支撑板132位于第一位置处时,从盒本体31的后壁41向后置放IC基板74。
上述修改示出了,在侧壁37和38的一部分用作具有基本上长方体形状的支撑部140的引导件并且如在图11中所示的从处于第二位置的支撑部140向前置放墨水腔室36的情况下,可以从用作引导件的侧壁37和38的后侧边缘241向前置放IC基板74,假定从在墨水腔室36的后侧上的后分隔壁43向后置放IC基板74。
在上述修改中,如在图11中所示,墨水腔室36被置放在盒本体31的前壁40侧上,并且在深度方向53上不与支撑部140重叠。然而,墨水腔室36可以被形成为向后或者在卸载方向55上延伸到在支撑部140下方的部分。
虽然已经参考本发明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清楚,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在其中实现各种改变和修改。
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当支撑板93处于第二位置时,在深度方向上支撑板93的几乎全部长度被容纳在引导凹槽90中。因此,位于IC基板74正下方的支撑板93的部分完全地由引导凹槽90的底表面99来支撑。然而,在IC基板74正下方的支撑板93的部分可能没有完全地被引导凹槽90的底表面99支撑。例如,当支撑板93处于第二位置时,仅支撑板93在深度方向53上的后侧部分可以被容纳在引导凹槽90中,使得仅IC基板74在深度方向53上的后部被置放在引导凹槽90中。支撑板93的其它其余的前侧部分关于IC基板74的其它剩余前部从前壁40向前突出。在该情况下,在IC基板74正下方的支撑板93的部分中,仅后部由引导凹槽90的底表面99支撑。还在该情况下,盒本体31能够相对于来自接触部106的接触压力来稳定地支撑IC基板74。
在第二实施例中,在深度方向53上的支撑板132的全部长度上设置肋129。因此,肋129存在于支撑部135正下方。然而,在支撑板132的全部长度上设置肋129是不必要的。例如,可以不在支撑部135正下方设置肋129。即使不在支撑部135正下方设置肋129,盒本体31也能够相对于来自接触部106的接触压力来稳定地支撑IC基板74。

Claims (12)

1.一种用于可拆卸地安装在包括连接部和接触构件的盒接收部中的打印流体盒,所述打印流体盒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具有前表面和后表面,所述前表面面向向前方向,所述后表面在向后方向上与所述前表面分离,所述主体在所述前表面和所述后表面之间的位置处进一步具有配置为存储打印流体的腔室;
打印流体出口部,所述打印流体出口部被设置在所述主体上,在所述前表面处具有开口,并且被配置为被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并且将所述打印流体从所述腔室导引到所述连接部;以及
电气接口,所述电气接口被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外表面处,
所述电气接口被配置为在所述向前方向和所述向后方向上彼此分离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在所述向前方向上和在所述向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主体移动,
所述主体被配置为抵抗从所述接触构件施加到所述电气接口的接触压力而将所述电气接口支撑在所述第二位置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流体盒,其中,所述电气接口被设置在所述主体的除了所述前表面和所述后表面之外的外表面处,当所述电气接口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电气接口位于所述液体流体出口部的所述开口的前侧上,当所述电气接口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电气接口位于所述液体流体出口部的所述开口的后侧上并且由所述主体支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流体盒,其中,所述主体设置有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被配置为在所述向前方向上并且在所述向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主体移动,并且被配置为支撑所述电气接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流体盒,其中,所述主体包括光衰减部,所述光衰减部被配置为衰减从所述盒接收部输出的光,所述支撑构件位于在垂直于所述向前方向和光行进的方向二者的方向上的不同于所述光衰减部的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流体盒,其中,所述支撑构件被配置为在所述打印流体盒被安装在所述盒接收部中的同时将所述电气接口定位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定位是通过所述支撑构件与所述盒接收部的抵接接触来进行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流体盒,进一步包括推动构件,所述推动构件被配置为在所述向前方向上从所述第二位置朝着所述第一位置弹性地推动所述电气接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流体盒,其中,所述电气接口被设置在所述主体的除了所述前表面和所述后表面之外的外表面处,当所述电气接口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电气接口位于所述主体的所述后表面的后侧上,当所述电气接口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电气接口位于所述主体的所述后表面的前侧上并且由所述主体来支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印流体盒,其中,所述主体设置有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被配置为在所述向前方向上和在所述向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主体移动,并且被配置为支撑所述电气接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打印流体盒,其中,所述主体包括引导件,所述引导件被配置为引导所述支撑构件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打印流体盒,其中,所述支撑构件包括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被配置为在所述打印流体盒被安装在所述盒接收部中的同时将所述电气接口定位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定位是通过所述锁定机构与所述盒接收部的接合来进行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打印流体盒,其中,所述锁定机构包括操作部,所述操作部被配置为从所述盒接收部释放所述锁定机构的接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流体盒,其中,所述主体进一步具有在竖直方向上彼此分离的下表面和上表面,所述打印液体出口部位于所述主体的下表面侧,并且所述电气接口位于所述主体的上表面侧。
CN201310109099.4A 2012-04-19 2013-03-29 具有电气接口的打印流体盒 Active CN1033730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95695A JP5990995B2 (ja) 2012-04-19 2012-04-19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
JP2012-095695 2012-04-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3077A true CN103373077A (zh) 2013-10-30
CN103373077B CN103373077B (zh) 2015-08-19

Family

ID=47913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09099.4A Active CN103373077B (zh) 2012-04-19 2013-03-29 具有电气接口的打印流体盒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64292B2 (zh)
EP (1) EP2653313B1 (zh)
JP (1) JP5990995B2 (zh)
CN (1) CN10337307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57836A (zh) * 2014-03-14 2017-02-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电连接体
CN112770913A (zh) * 2018-09-28 2021-05-07 佳能株式会社 墨盒适配器、墨盒以及记录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63890B2 (ja) 2013-06-06 2017-07-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液体収容体
KR101580224B1 (ko) * 2014-03-12 2015-12-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카트리지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JP6398832B2 (ja) * 2015-03-27 2018-10-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ステム及び消費材カートリッジ
KR101564565B1 (ko) 2015-05-01 2015-10-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카트리지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JP6878812B2 (ja) 2016-09-30 2021-06-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JP6885011B2 (ja) * 2016-09-30 2021-06-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収容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JP7019948B2 (ja) 2016-12-28 2022-02-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6897098B2 (ja) * 2016-12-28 2021-06-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セット、及びシステム
JP6930104B2 (ja) * 2016-12-28 2021-09-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6922219B2 (ja) 2016-12-28 2021-08-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7031132B2 (ja) * 2017-03-27 2022-03-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6950228B2 (ja) 2017-03-27 2021-10-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US10493765B2 (en) * 2017-03-27 2019-12-0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artridge capable of reducing leakage of liquid from liquid storage chamber
JP6942988B2 (ja) 2017-03-27 2021-09-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WO2019074132A1 (en) * 2017-10-13 2019-04-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TEM COMPRISING PASTILLE ELECTRODE, INK CARTRID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7035714B2 (ja) 2018-03-29 2022-03-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2019171736A (ja) 2018-03-29 2019-10-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7135379B2 (ja) 2018-03-29 2022-09-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EP3616923B1 (en) * 2018-08-31 2022-06-0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artridge
EP3616924B1 (en) * 2018-08-31 2020-08-0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artridge and system using the same
EP3616921B1 (en) * 2018-08-31 2021-06-0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artridge and system using the same
JP2021122969A (ja) * 2020-02-03 2021-08-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収容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WO2022161444A1 (zh) * 2021-01-27 2022-08-04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墨盒和打印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04328A (ja) * 1984-03-30 1985-10-15 Canon Inc 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CN101121333A (zh) * 2006-08-08 2008-02-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
US20080239036A1 (en) * 2007-03-30 2008-10-0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orage Device For Storing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Container For Use With the Same
US20090027464A1 (en) * 2007-07-24 2009-01-29 Berg Richard H Wide format ink cartridge
CN102285232A (zh) * 2010-06-17 2011-12-2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记录设备和墨盒
CN202147480U (zh) * 2011-06-22 2012-02-22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喷墨墨盒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66741B1 (en) 1998-05-13 2007-08-2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for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JP2000037880A (ja) 1998-05-18 2000-02-08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カ―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ラベル部材
ES2271718T3 (es) * 1998-05-18 2007-04-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Aparato de impresion de inyeccion de tinta y cartucho de tinta correspondiente.
ES2334100T3 (es) * 2000-01-21 2010-03-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artucho de tinta para un aparato de registro y aparato de registro de inyeccion de tinta.
JP3667284B2 (ja) * 2001-02-09 2005-07-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容器および記録装置
JP5083536B2 (ja) * 2007-11-30 2012-11-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5034907B2 (ja) 2007-11-30 2012-09-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供給装置
JP5190768B2 (ja) * 2008-03-12 2013-04-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装着部材および電気機器
JP2010228380A (ja) * 2009-03-27 2010-10-14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供給装置
JP2011167966A (ja) * 2010-02-19 2011-09-01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システム、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8857956B2 (en) * 2011-12-06 2014-10-1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s and recording apparatuses
JP6142519B2 (ja) * 2012-12-14 2017-06-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流体供給装置及び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04328A (ja) * 1984-03-30 1985-10-15 Canon Inc 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CN101121333A (zh) * 2006-08-08 2008-02-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
US20080239036A1 (en) * 2007-03-30 2008-10-0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orage Device For Storing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Container For Use With the Same
US20090027464A1 (en) * 2007-07-24 2009-01-29 Berg Richard H Wide format ink cartridge
CN102285232A (zh) * 2010-06-17 2011-12-2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记录设备和墨盒
CN202147480U (zh) * 2011-06-22 2012-02-22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喷墨墨盒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57836A (zh) * 2014-03-14 2017-02-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电连接体
CN112770913A (zh) * 2018-09-28 2021-05-07 佳能株式会社 墨盒适配器、墨盒以及记录设备
CN112770913B (zh) * 2018-09-28 2022-10-11 佳能株式会社 墨盒适配器、墨盒以及记录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3077B (zh) 2015-08-19
US8864292B2 (en) 2014-10-21
EP2653313B1 (en) 2016-12-28
US20130278683A1 (en) 2013-10-24
JP2013220649A (ja) 2013-10-28
EP2653313A2 (en) 2013-10-23
JP5990995B2 (ja) 2016-09-14
EP2653313A3 (en) 2015-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73077A (zh) 具有电气接口的打印流体盒
CN103373076B (zh) 墨容纳装置和适配器
CN105034605B (zh) 打印流体盒、打印设备和打印流体盒的使用
US9517632B2 (en) Ink containing device
US11707934B2 (en) Printing-fluid containing device including printing-fluid cartridge and adaptor
CN103171293B (zh) 打印流体盒、打印设备和打印流体盒的使用
EP3225402B1 (en) Liquid cartridge and system
CN105644154A (zh) 墨容纳装置和适配器
JP2013212588A (ja)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印刷流体供給装置
CN107878034A (zh) 液体盒和液体消耗装置
CN104786664B (zh) 打印流体盒和打印设备
JP2017177734A (ja)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JP2018052006A (ja) 印刷流体収容装置、印刷流体供給装置、及びアダプタ
JP3197783U (ja)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印刷流体供給装置
CN104985936B (zh) 打印流体盒和打印设备
CN105437776B (zh) 打印流体盒、打印设备和打印流体盒的使用
EP3546225B1 (en) Liquid cartrid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