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09210B - 显影装置以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装置以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09210B
CN103309210B CN201310073101.7A CN201310073101A CN103309210B CN 103309210 B CN103309210 B CN 103309210B CN 201310073101 A CN201310073101 A CN 201310073101A CN 103309210 B CN103309210 B CN 1033092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magnetic
magnet
magnetic pole
opposed fa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7310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09210A (zh
Inventor
清水保
冈田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3092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92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092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921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 G03G15/081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characterised by the developer regulating means, e.g. structure of doctor blad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using magnetic brush
    • G03G15/09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using magnetic brush with a one-component ton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Magnetic Brush Develop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影装置以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显影装置具有显影剂载体、层限制构件、对置磁铁以及非磁性构件。显影剂载体具备在周面上承载磁性调色剂的套筒及内置于套筒的固定磁铁。层限制构件与固定磁铁的一个磁极相对置,与套筒隔开间隔而配置,且由磁性材料形成。对置磁铁与套筒隔开间隔而配置在层限制构件的套筒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具有第一对置面,且在所述第一对置面具备极性与所述多个磁极中的所述一个磁极相同的磁极,其中,所述第一对置面是与所述一个磁极的具有径向最大磁力的位置重复的位置相对置的面。非磁性构件在对置磁铁的旋转方向上游侧连续设置。据此,在磁性单组分显影剂受到层限制时,能够抑制显影剂的输送不良。

Description

显影装置以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磁性单组分显影剂来显影像载体上所形成的静电潜像的显影装置以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于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且使用磁性单组分显影剂来使像载体上所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装置,已知有如下所述的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具有:内置固定磁铁的旋转套筒;以及限制该旋转套筒上所形成的调色剂层的厚度的调色剂层厚度限制构件。调色剂层厚度限制构件包括:由磁性体的板状构件构成的刮板;以及安装于该刮板上的旋转套筒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磁铁。
在上述技术中,在旋转套筒内侧的固定磁铁中的与调色剂层限制构件相对置的位置配置极性与调色剂层限制构件的磁铁相同的磁极。这样,在调色剂层受到限制的区域,同极的磁铁相对,由此能够形成调色剂的薄层。其结果,调色剂的带电量增加,灰雾等画质缺陷得到抑制。
如上所述,在磁性单组分显影剂受到层限制时,在同极的磁铁相对置地配置,并基于排斥磁场而形成调色剂薄层的情况下,有时调色剂的输送会变得不稳定。在此情况下,旋转套筒上的调色剂的不稳定的输送状态会导致向像载体的调色剂供给的不均。其结果,有时在打印图像中出现纵向条纹等画质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课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磁性单组分显影剂受到层限制时,抑制显影剂的输送不良的显影装置以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显影装置包括:显影剂载体,具备套筒和固定磁铁,所述套筒呈圆筒形状且被旋转驱动,并在周面上承载磁性调色剂,所述固定磁铁内置于所述套筒,且在所述套筒的周向上具有多个磁极;层限制构件,用于限制所述套筒上的所述磁性调色剂的厚度,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地与所述固定磁铁的所述多个磁极中的一个磁极相对置地配置,且由磁性材料形成;对置磁铁,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所述层限制构件的所述套筒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具有第一对置面,且在所述第一对置面具备极性与所述多个磁极中的所述一个磁极相同的磁极,其中,所述第一对置面是与所述多个磁极中的所述一个磁极的具有径向最大磁力的位置重复的位置相对置的面;以及非磁性构件,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而被连续设置在所述对置磁铁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其中,所述对置磁铁具有第一壁部,所述第一壁部在所述第一对置面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与所述第一对置面交叉,且位于远离所述套筒的方向上,所述非磁性构件具有第二对置面和第二壁部,所述第二对置面与所述套筒相对置,所述第二壁部在所述第二对置面的所述旋转方向下游侧与所述第二对置面交叉,且向远离所述套筒的方向立起设置,所述非磁性构件的所述第二壁部与所述对置磁铁的所述第一壁部紧贴设置,所述非磁性构件的所述第二对置面被配置在比所述对置磁铁的所述第一对置面远离所述套筒的位置。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显影装置包括:显影剂载体,具备套筒和固定磁铁,所述套筒呈圆筒形状且被旋转驱动,并在周面上承载磁性调色剂,所述固定磁铁内置于所述套筒,且在所述套筒的周向上具有多个磁极;层限制构件,用于限制所述套筒上的所述磁性调色剂的厚度,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地与所述固定磁铁的所述多个磁极中的一个磁极相对置地配置,且由磁性材料形成;对置磁铁,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所述层限制构件的所述套筒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具有第一对置面,且在所述第一对置面具备极性与所述多个磁极中的所述一个磁极相同的磁极,其中,所述第一对置面是与所述多个磁极中的所述一个磁极的具有径向最大磁力的位置重复的位置相对置的面;以及非磁性构件,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而被连续设置在所述对置磁铁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其中,所述对置磁铁具有第一壁部,所述第一壁部在所述第一对置面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与所述第一对置面交叉,且位于远离所述套筒的方向上,所述非磁性构件具有第二对置面和第二壁部,所述第二对置面与所述套筒相对置,所述第二壁部在所述第二对置面的所述旋转方向下游侧与所述第二对置面交叉,且向远离所述套筒的方向立起设置,所述非磁性构件的所述第二壁部与所述对置磁铁的所述第一壁部紧贴设置,在所述套筒的圆筒轴的轴向上,所述非磁性构件的两端部被配置在比所述对置磁铁的两端部靠内侧的位置。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显影装置包括:显影剂载体,具备套筒和固定磁铁,所述套筒呈圆筒形状且被旋转驱动,并在周面上承载磁性调色剂,所述固定磁铁内置于所述套筒,且在所述套筒的周向上具有多个磁极;层限制构件,用于限制所述套筒上的所述磁性调色剂的厚度,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地与所述固定磁铁的所述多个磁极中的一个磁极相对置地配置,且由磁性材料形成;对置磁铁,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所述层限制构件的所述套筒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具有第一对置面,且在所述第一对置面具备极性与所述多个磁极中的所述一个磁极相同的磁极,其中,所述第一对置面是与所述多个磁极中的所述一个磁极的具有径向最大磁力的位置重复的位置相对置的面;以及非磁性构件,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而被连续设置在所述对置磁铁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其中,所述对置磁铁具有第一壁部,所述第一壁部在所述第一对置面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与所述第一对置面交叉,且位于远离所述套筒的方向上,所述非磁性构件具有第二对置面和第二壁部,所述第二对置面与所述套筒相对置,所述第二壁部在所述第二对置面的所述旋转方向下游侧与所述第二对置面交叉,且向远离所述套筒的方向立起设置,所述非磁性构件的所述第二壁部与所述对置磁铁的所述第一壁部紧贴设置,在与所述套筒的圆筒轴交叉的剖面上,所述非磁性构件的所述第二对置面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的端部与指定区域相对置地配置,所述指定区域以所述固定磁铁的所述一个磁极的径向的磁力分布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的端部作为起点,并以位于比所述一个磁极的具有所述最大磁力的位置更靠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且具有所述一个磁极的所述最大磁力的50%的磁力的位置作为终点。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显影装置包括:显影剂载体,具备套筒和固定磁铁,所述套筒呈圆筒形状且被旋转驱动,并在周面上承载磁性调色剂,所述固定磁铁内置于所述套筒,且在所述套筒的周向上具有多个磁极;层限制构件,用于限制所述套筒上的所述磁性调色剂的厚度,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地与所述固定磁铁的所述多个磁极中的一个磁极相对置地配置,且由磁性材料形成;对置磁铁,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所述层限制构件的所述套筒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具有第一对置面,且在所述第一对置面具备极性与所述多个磁极中的所述一个磁极相同的磁极,其中,所述第一对置面是与所述多个磁极中的所述一个磁极的具有径向最大磁力的位置重复的位置相对置的面;以及非磁性构件,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而被连续设置在所述对置磁铁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其中,所述对置磁铁具有第一壁部,所述第一壁部在所述第一对置面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与所述第一对置面交叉,且位于远离所述套筒的方向上,所述非磁性构件具有第二对置面和第二壁部,所述第二对置面与所述套筒相对置,所述第二壁部在所述第二对置面的所述旋转方向下游侧与所述第二对置面交叉,且向远离所述套筒的方向立起设置,所述非磁性构件的所述第二壁部与所述对置磁铁的所述第一壁部紧贴设置,当设所述非磁性构件的所述第二对置面向比所述对置磁铁的所述第一对置面更远离所述套筒的方向的距离为H、所述非磁性构件的所述第二对置面的所述旋转方向的厚度为W时,它们满足下式的关系,W>0.8×H2+0.5×H(H≥0)。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显影装置包括:显影剂载体,具备套筒和固定磁铁,所述套筒呈圆筒形状且被旋转驱动,并在周面上承载磁性调色剂,所述固定磁铁内置于所述套筒,且在所述套筒的周向上具有多个磁极;层限制构件,用于限制所述套筒上的所述磁性调色剂的厚度,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地与所述固定磁铁的所述多个磁极中的一个磁极相对置地配置,且由磁性材料形成;对置磁铁,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所述层限制构件的所述套筒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具有第一对置面,且在所述第一对置面具备极性与所述多个磁极中的所述一个磁极相同的磁极,其中,所述第一对置面是与所述多个磁极中的所述一个磁极的具有径向最大磁力的位置重复的位置相对置的面;以及非磁性构件,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而被连续设置在所述对置磁铁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其中,所述非磁性构件由导电性材料形成,且被设定成与所述套筒相同的电位。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在表面形成静电潜像的像载体;以及对所述像载体供给调色剂的所述显影装置。
根据本发明,在磁性单组分显影剂受到层限制时,能够抑制显影剂的输送不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影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影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影辊周边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6(A)、(B)是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磁性构件的作用的图。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磁性构件的作用的图。
图8是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磁性构件的没入高度H相关的评价结果。
图9是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磁性构件的没入高度H和厚度W有关的评价结果。
图10是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磁性构件的没入高度H和厚度W有关的评价结果。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磁性构件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磁性构件的轴向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观的立体图。另外,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侧剖视图。在此,例示黑白打印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但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是复印机、传真装置、或者具备这些功能的复合机,另外也可以是形成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箱体结构的主体外壳10、收容于该主体外壳10内的供给部20、图像形成部30、定影部40以及调色剂容器50。
主体外壳10的前表面侧设有前盖11,后表面侧设有后盖12。通过打开前盖11,调色剂容器50在前表面侧露出。由此,用户能够在调色剂不足时从主体外壳10的前表面侧取出调色剂容器50。后盖12是在卡纸或维护时打开的盖。通过打开后盖12,能够从主体外壳10的后表面侧取出图像形成部30以及定影部40的各单元。另外,在主体外壳10的侧面,左盖12L(图1)和位于左盖12L的相反侧的右盖12R(图1中未表示)分别以在铅垂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在左盖12L的前侧部分配置有用于将空气吸入主体外壳10内的吸气口12La。另外,在主体外壳10的上表面上具有将形成图像后的薄片体排出的排出部13。在由前盖11、后盖12、左盖12L、右盖12R、排出部13规定的内部空间S(图2)内置用于形成图像的各种装置。
供给部20包含收容将要被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的薄片体的供给盒21(图2)。该供给盒21的一部分从主体外壳10的前表面进一步向前方突出。供给盒21中的收容于主体外壳10内的部分的上表面被供给盒顶板21U覆盖。供给盒21中包括收容所述薄片体摞的薄片体收容空间以及为了供给薄片体而抬起所述薄片体摞的提升板等。在供给盒21的后端侧的上部设置有薄片体抽出部21A。在该薄片体抽出部21A上配置有用于逐张地抽出供给盒21内的薄片体摞的最上层的薄片体的供给辊21B。
图像形成部30进行图像形成处理,该图像形成处理是在从供给部20送出的薄片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处理。图像形成部30包括感光鼓31(像载体)以及配置在该感光鼓31周围的带电装置32、曝光装置(图2中未表示)、显影装置33、转印辊34以及清洁装置35。图像形成部30配置于左盖12L与右盖12R之间。
感光鼓31包括旋转轴和绕旋转轴旋转的圆筒面。在圆筒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并且与该静电潜像相对应的调色剂像承载于圆筒面。能够用使用了非晶态硅(a-Si)类材料的感光鼓作为感光鼓31。
带电装置32使感光鼓31的表面均匀地带电,且包含与感光鼓31抵接的带电辊。
清洁装置35具有未图示的清洁刮板,清扫转印调色剂像后的附着于感光鼓31的周面的调色剂,并且将该调色剂输送至未图示的回收装置。
曝光装置具有激光光源和反射镜、透镜等光学系统设备,向感光鼓31的周面照射基于由个人计算机等外部装置提供的图像数据而调制后的激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33对感光鼓31的周面供给调色剂,以使感光鼓31上的所述静电潜像显影而形成调色剂像。显影装置33包含承载供给至感光鼓31的调色剂的显影辊331、以及在显影外壳330的内部边搅拌显影剂边循环输送该显影剂的第一螺旋式输送器332以及第二螺旋式输送器333。
转印辊34是用于使在感光鼓31的周面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至薄片体上的辊。转印辊34与感光鼓31的圆筒面抵接,形成转印夹缝部。该转印辊34被赋予极性与调色剂相反的转印偏压。
定影部40进行将转印到的调色剂像固定于薄片体上的定影处理。定影部40包含在内部具有加热源的定影辊41和被压接于该定影辊41并与定影辊41之间形成定影夹缝部的加压辊42。如果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薄片体通过所述定影夹缝部,则调色剂像在定影辊41的加热作用以及加压辊42的按压作用下固定于薄片体上。
调色剂容器50贮存补充至显影装置33的调色剂。调色剂容器50包含作为调色剂的主要贮存部位的容器主体51、从容器主体51的一侧面的下部突出设置的筒状部52、覆盖容器主体51的其他侧面的盖构件53以及收容于容器内部并且输送调色剂的旋转构件54。通过对旋转构件54进行旋转驱动,将贮存在调色剂容器50内的调色剂从设置在筒状部52的顶端下表面的调色剂排出口521供给至显影装置33内。另外,覆盖调色剂容器50上方的容器顶板50H位于排出部13的下方(参照图2)。
在主体外壳10内具有主输送通道22F以及反转输送通道22B,以输送薄片体。主输送通道22F从供给部20的薄片体抽出部21A经由图像形成部30以及定影部40而延伸至与主体外壳10上表面的排出部13相对置地设置的排出口14。反转输送通道22B是用于在对薄片体进行双面印刷时,使经单面印刷后的薄片体返回至主输送通道22F的图像形成部30的上游侧的输送通道。
主输送通道22F以从下方向上方通过由感光鼓31以及转印辊34形成的转印夹缝部的方式延伸设置。另外,在主输送通道22F中位于转印夹缝部的上游侧的部位配置有校准辊对23。薄片体在校准辊对23的作用下暂时停止并被进行偏离矫正之后,在用于图像转印的指定的时机,被送出至所述转印夹缝部。在主输送通道22F以及反转输送通道22B的适当部位配置有多个用于输送薄片体的输送辊,例如在排出口14的附近配置有排出辊对24。
反转输送通道22B形成在反转单元25的外侧面与主体外壳10的后盖12的内表面之间。此外,在反转单元25的内侧面搭载有转印辊34以及校准辊对23的其中之一的辊。后盖12以及反转单元25分别能够绕着在它们下端设置的支点部121的轴转动。当反转输送通道22B发生卡纸时,打开后盖12。在主输送通道22F发生卡纸时,或者在感光鼓31的单元或显影装置33被取出至外部时,不仅打开后盖12,也还打开反转单元25。
<显影装置的说明>
图3是表示显影装置33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显影装置33具有在一个方向(显影辊331的轴向)上长的箱形形状的显影外壳330,显影外壳330具有内部空间335。在内部空间335中平行地设置有显影辊331、第一螺旋式搅拌器332以及第二螺旋式搅拌器33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内部空间335中填充磁性调色剂作为磁性单组分显影剂。
所述调色剂在内部空间335内被搅拌输送,被依次供给至显影辊331并被消耗以使静电潜像显影。与所述调色剂的消耗量相对应地从调色剂容器50适当供给补充调色剂。
显影辊331呈在显影外壳330的长边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圆筒形状,且在外周具有被旋转驱动的套筒部分。承载于套筒表面的调色剂被输送至设置于显影外壳330的开口部(未图示),并被供给至相对置的感光鼓31上。从未图示的偏压施加单元对显影辊331施加显影偏压。显影偏压是交流电压重叠于直流电压而成的偏压。另外,在后面详细阐述显影辊331的结构。
显影外壳330的内部空间335通过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隔板334划分为在左右方向上长的第一通道336和第二通道337。隔板334的宽度比显影外壳330的左右方向宽度要短,在隔板334的右端及左端具有分别使第一通道336和第二通道337连通的上游连通部338及下游连通部339。由此,显影外壳330的内部形成有第一通道336、上游连通部338、第二通道337至下游连通部339的循环路径。
在第一通道336中收容有第一螺旋式搅拌器332,在第二通道337中收容有第二螺旋式搅拌器333。第一螺旋式搅拌器332及第二螺旋式搅拌器333分别包含旋转轴以及呈螺旋状地突出设置在该旋转轴的周面上的搅拌叶片。第一螺旋式搅拌器332绕旋转轴被旋转驱动,由此,向图3的箭头a方向输送调色剂。另一方面,第二螺旋式搅拌器333绕旋转轴被旋转驱动,由此,向图3的箭头b方向输送调色剂。通过对第一螺旋式搅拌器332及第二螺旋式搅拌器333进行旋转驱动,沿着上述循环路径循环输送调色剂。
此外,显影装置33的第一螺旋式搅拌器332及第二螺旋式搅拌器333本来被未图示的顶板覆盖。对显影装置33补充调色剂的调色剂补充口350是在该顶板上穿孔而成的开口部,其配置于第一通道336的右端附近的上方(图3的虚线部)。在调色剂补充口350的上方配置形成有调色剂输送通道的调色剂容器50。调色剂容器50以使调色剂容器50的长边方向(形成有调色剂输送通道的方向)位于与显影装置33的长边方向(第一螺旋式搅拌器332的显影剂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方式被组装于显影装置33。从调色剂容器50落下的调色剂经由调色剂补充口350而被补充至显影装置33。
从调色剂容器50的调色剂排出口521供给的调色剂落下至第一通道336,与现存的调色剂混合,并由第一螺旋式搅拌器332向箭头a方向输送。此时,调色剂被搅拌并带电。
在此,在第一螺旋式搅拌器332中比调色剂补充口350更靠调色剂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设置有输送能力抑制部351。输送能力抑制部351是第一螺旋式搅拌器332的搅拌叶片局部欠缺的部分,在该欠缺部的调色剂的输送量低于欠缺部以外的输送量。因此,在第一通道336中被输送的调色剂会滞留在输送能力抑制部351的输送方向上游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螺旋式搅拌器332的搅拌叶片欠缺的部分作为输送能力抑制部351,但除此之外,也可以在第一螺旋式搅拌器332的搅拌叶片的周缘部与旋转轴并行地设置棒构件,将设置有该棒构件的部分作为输送能力抑制部351。通过设置于搅拌叶片的棒构件,调色剂的输送能力得到抑制,能够使调色剂滞留。
通过设置输送能力抑制部351,在第一通道336中向箭头a方向输送的调色剂滞留在输送能力抑制部351的仅上游侧且与调色剂补充口350相对置的位置而形成滞留部。因此,若从调色剂补充口350补充调色剂而显影外壳330内的调色剂量增加,则滞留在该滞留部的调色剂以堵住调色剂补充口350的方式起作用,抑制进一步的调色剂的补充。之后,若显影外壳330内的调色剂被消耗而滞留在滞留部的调色剂减少,则堵住调色剂补充口350的调色剂减少,调色剂再次从调色剂排出口521流入。
<显影辊331周边的结构>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影装置33的显影辊331周围的结构进行详述。图4是将显影装置33中的显影辊331的周边放大的剖视图。图4是与显影辊331的旋转轴垂直的剖面的剖视图。图5是用于说明显影辊331周围的调色剂的移动的示意性剖视图。
显影辊331(显影剂载体)包括被驱动而旋转的圆筒形状的套筒331S、以及在套筒331S的内部沿着轴向固定配置的圆柱形状的磁铁331M(固定磁铁)。套筒331S在未图示的驱动单元的作用下,向箭头D41方向被旋转驱动,并在周面上承载磁性调色剂。磁铁331M是在套筒331S内部,在套筒331S的周向具有多个磁极的固定磁铁。磁铁331M包括配置在周方上的S1极、N1极、S2极、N2极这四个磁极。
S1极配置于磁铁331M的前上方的位置。S1极用于限制调色剂层。N1极配置于磁铁331M的后上方的位置。N1极作为显影极,具有对感光鼓31供给调色剂的功能。N2极配置于磁铁331M的前下方的位置。N2极具有将调色剂吸到显影辊331的功能。S2极配置于磁铁331M的比N1极更靠套筒331S的旋转方向下游侧且比N2极更靠套筒331S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位置。S2极主要配置于磁铁331M中的后下方的位置。S2极具有将在N1极未移动至感光鼓31侧的调色剂回收至显影外壳330的功能。在图4中,包围显影辊331的曲线MC是将各磁极带来的显影辊331的半径方向上的磁力在套筒331S上的周向分布的曲线。
在比显影辊331更靠前下方的位置配置第二螺旋式搅拌器333。即,第二螺旋式搅拌器333与磁铁331M的N2极相对置地配置,并向图4的箭头D42方向被旋转驱动。
显影装置33还包括层限制构件60、磁铁板70以及非磁性板80。
层限制构件60配置于比显影辊331更靠前上方的位置。层限制构件60沿着显影辊331的轴向与显影辊331(套筒331S)的周面相对置地配置。详细而言,层限制构件60与显影辊331中的磁铁331M的S1极相对置地配置。层限制构件60是由磁性材料形成的板状构件。层限制构件60在与显影辊331的旋转轴垂直的剖面(图4)中大致呈L字形状,且在与显影辊331相对置的区域具有以朝向显影辊331的方向为长边的矩形形状(图5)。层限制构件60的先端部601与显影辊331的套筒331S隔开间隔而被配置。其结果,在先端部601与套筒331S之间形成层限制间隙G。层限制构件60限制从第二螺旋式搅拌器333被吸到套筒331S的调色剂的层厚度。
磁铁板70(对置磁铁)在层限制构件60的前侧沿着层限制构件60配置。换言之,磁铁板70配置于比层限制构件60更靠显影辊331的套筒331S的旋转方向(图4的箭头D41、图5的箭头D51、箭头52)上游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板70由呈板状形状的永久磁铁形成。磁铁板70在与显影辊331的旋转轴垂直的剖面(图5)中,呈沿着层限制构件60延伸设置的矩形形状。磁铁板70固定于层限制构件60的前侧壁部即前表面部602的下方部分。
磁铁板70包括与显影辊331的套筒331S相对置的磁铁下端部70S1(第一对置面)。另外,磁铁板70包括磁铁纵壁70S2(第一壁部),该磁铁纵壁70S2在磁铁下端部70S1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与磁铁下端部70S1交叉,并向远离套筒331S的方向延伸。磁铁下端部70S1与以下位置相对置地配置,该位置是与具有磁铁331M的S1磁极的径向的峰值磁力S1P(图4)的位置重复的位置。磁铁下端部70S1配置于比层限制构件60的先端部601更远离套筒331S的周面的位置。磁铁板70在靠近显影辊331的一侧具备极性与磁铁331M的S1极相同的S极。另外,磁铁板70在比所述S极更远离显影辊331的一侧具备N极。
非磁性板80(非磁性构件)在磁铁板70的前侧沿着磁铁板70而配置。换言之,非磁性板80连续设置于比磁铁板70更靠显影辊331的套筒331S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并与套筒331S隔开间隔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非磁性板80在与显影辊331的旋转轴垂直的剖面(图4)上大致呈S字形状,且由含碳的ABS树脂形成。如图5所示,非磁性板80在与显影辊331相对置的区域大致呈紧贴于磁铁板70的矩形形状。此外,如图4所示,非磁性板80中远离显影辊331的一侧区域也可以呈局部地离开磁铁板70的形状。非磁性板80包括:与套筒331S相对置的下端部80S1(第二对置面);以及在下端部80S1的旋转方向下游侧与下端部80S1交叉,并向远离套筒331S的方向立起设置的纵壁80S2(第二壁部)。非磁性板80的纵壁80S2与磁铁板70的磁铁纵壁70S2紧贴设置。非磁性板80的下端部80S1比磁铁板70的磁铁下端部70S1更与套筒331S分离地配置。另外,非磁性板80的下端部80S1与磁铁板70的磁铁下端部70S1也可以被配置成与套筒331S相对置并位于同一平面。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板70配置于比层限制构件60更靠显影辊331(套筒331S)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并且,非磁性板80配置于比磁铁板70更靠显影辊33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位置。换言之,从显影辊33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向下游侧,非磁性板80、磁铁板70、层限制构件60依次与显影辊331的周面相对置地配置。
<非磁性板80的作用>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影装置33的作用进行说明。图6(A)、(B)以及图7是用于说明显影辊331周围的调色剂的分布以及移动的示意性剖视图。图6(A)是不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磁性板80时的图,图6(B)以及图7是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磁性板80时的图。
参照图6(A),从第二螺旋式搅拌器333被吸附到套筒331S的调色剂伴随着显影辊331(套筒331S)的旋转(箭头D61),向层限制构件60与显影辊331相对置的区域输送。磁铁板70配置于比层限制构件60更靠显影辊33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层限制构件60的背面)的位置。此时,基于磁铁331M的S1极以及磁铁板70的S极而在磁铁板70与显影辊331之间形成排斥磁场。排斥磁场以沿着周向的形状分布在显影辊331的套筒331S的周面附近。因此,承载于显影辊331上的调色剂因所述排斥磁场受到与套筒331S的周面紧贴的力。其结果,显影辊331上的调色剂形成薄层。另一方面,在磁铁板70的周边形成从磁铁板70的S极通过磁铁板70的前方并朝向磁铁板70的N极的磁场MF(参照图7)。其结果,在显影辊331上被输送的调色剂沿着磁场MF牢固地附着于磁铁板70(图6(A)的T1)。
由显影辊331输送的调色剂与沿着磁场MF附着于磁铁板70的调色剂一边发生滑动摩擦,一边通过磁铁板70与显影辊331之间。因此,显影辊331上的调色剂受到应力,会促使调色剂劣化。并且,由于沿着磁场MF附着于磁铁板70的磁性调色剂引起磁场的集中,调色剂的输送性在磁铁板70的下面恶化。其结果,在调色剂的表面添加的添加剂等埋没,调色剂的流动性下降或调色剂的带电性下降。由此,有时在打印图像上发生浓度下降或调色剂灰雾。
为了解决这种课题,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磁铁板70的背面配置前述的非磁性板80。参照图7,在配置有非磁性板80时,调色剂不会沿着从磁铁板70的S极朝向N极的磁场MF附着。因此,因牢固地附着于磁铁板70的调色剂而形成在磁铁板70周边的磁场的集中得到抑制。
其结果,如图6(B)所示,在层限制构件60以及磁铁板70与显影辊331之间,调色剂的吸附区域与不具备非磁性板80的情况(图6(A))相比较形成得更小(图6(B)的T2)。而且,由磁铁331M的S1极、层限制构件60及磁铁板70形成的磁场所吸引的调色剂的量少,因此不会在调色剂中产生过大的应力。因此,在调色剂进入层限制间隙G时(图6的箭头D62、图7的箭头D71),调色剂所承受的应力降低。并且,由磁铁331M的S1极与磁铁板70的S极的效应形成排斥磁场(图7的箭头D74、D75),调色剂形成薄层后,调色剂能够通过层限制间隙(图7的箭头D72)。此外,不用的调色剂被送回到显影辊33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图7的箭头D73、图5的箭头D53)。因此,在调色剂所承受的应力减少并且调色剂的流动性得以确保的状态下,形成调色剂的薄层。
接着,基于实施例对显影装置33的非磁性板80的更为理想的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各实施例在下述的实验条件下实施。
<关于实验条件>
·感光鼓31:OPC鼓
·感光鼓31的圆周速度:146mm/sec
·显影辊331(套筒331S)的圆周速度:204mm/sec
·层限制间隙G:0.3mm
·显影偏压AC成分:矩形波振幅1.7kV,占空比50%
显影偏压DC成分:270V
·感光鼓31的表面电位:430V
·显影辊331的直径:16mm
·感光鼓31的直径:24mm
·磁铁331M的N1峰值磁力:80mT
S1峰值磁力:80mT
N2峰值磁力:30mT
S2峰值磁力:20mT
·磁性调色剂的平均粒径:6.8μm(D50、中值粒径)
·磁铁板70的下端相对于层限制构件60下端的配置:离层限制构件60下端有0~0.5mm
<关于非磁性板80的没入高度H>
图8是对非磁性板80的下端部80S1相对于磁铁板70的磁铁下端部70S1的配置(没入高度H)的较为理想的方式进行评价的结果。另外,所谓纵向条纹是指在从非磁性板80至层限制构件60的区域产生调色剂的输送不良时,在半色调图像上产生的图像缺陷。在图8中,纵向条纹○表示在图像中几乎未产生纵向条纹的状态,纵向条纹△表示在图像中产生少许纵向条纹的状态。如图8所示,可知在没入高度为0~1.5mm的范围内,纵向条纹得到抑制。其中,更为理想的是没入高度H在0~1.0mm的范围内。这是因为若没入高度H在1.0mm至1.5mm的范围内,则调色剂会稍微附着于磁铁板70的上游侧的侧面的露出部分。另外,没入高度H小于0mm即非磁性板80的下端部80S1突出至比磁铁板70的磁铁下端部70S1更靠下方处时,下端部80S1的轴向的倾斜或形状有时在图像上作为浓度梯度(densitygradient)而表现出来。因此,较为理想的是,没入高度H为0mm以上。
<关于非磁性板80的没入高度H和厚度W>
接着,参照图9,对非磁性板80的厚度W和没入高度H的较为理想的关系予以说明。此外,非磁性板80的厚度W是指显影辊331的旋转方向上的非磁性板80的厚度W。详细而言,非磁性板80的厚度W是指在显影辊331的套筒331S中最接近非磁性板80的位置的套筒331S的切线方向上的非磁性板80的厚度W。图9的曲线图的纵轴表示纵向条纹的级别。所谓纵向条纹的级别是指以12个的级别对上述纵向条纹进行评价所得的结果。纵向条纹的级别1表示未产生纵向条纹的状态,纵向条纹的级别12表示显著地产生纵向条纹的状态。另外,如图6(A)所示,纵向条纹的级别12与显影装置33不具备非磁性板80时的图像的级别相等。另外,在图9的曲线图中,示出了在各条件下取样四幅半色调图像并将各样本的纵向条纹的级别予以平均化所得的结果。
在本评价中,对于厚度W不同的多个非磁性板80,在改变没入高度H的基础上进行了纵向条纹的级别的评价。其结果,发现了没入高度H越小,则纵向条纹的级别越好,另外,厚度W越厚,则纵向条纹的级别越好。并且,在非磁性板80的各厚度W的条件下,达到与不具备非磁性板80时的纵向条纹的级别12相等的结果的没入高度H成为表1所示的结果。
[表1]
没入高度H(mm) 厚度W(mm)
0 0
0.5 0.5
1.0 1.2
1.5 2.5
将表1所示的厚度W和没入高度H的关系予以曲线化后的结果示于图10。发现在图10的曲线的左侧(上侧)的区域中,纵向条纹的级别良好。其结果,在非磁性板80的厚度W和没入高度H(≥0)满足式1的关系时,通过非磁性板80维持朝向层限制构件的调色剂的高输送性,纵向条纹的级别尤为理想地被改善。
厚度W>0.8×(没入高度H)2+0.5×(没入高度H)……(式1)
<关于非磁性板80的上游端部的配置>
接着,参照图11说明非磁性板80的较为理想的配置。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显影辊331的磁铁331M中的N2极和S1极的磁力模式并且表示磁铁板70以及非磁性板80相对于S1极磁力模式的周向的配置的图。调色剂在显影辊331上从纸面的右侧向左侧被输送(箭头D11方向)。表示磁力模式的曲线中的S1极径向磁力S1R、N2极径向磁力N2R分别表示S1极以及N2极的径向的磁力分布。S1极起点S1B(N2极终点N2B)位于S1极与N2极的边界。另外,S1极周向第一磁力S1T1、S1极周向第二磁力S1T2分别表示S1极的周向(切线方向)的磁力分布、即S1极的显影辊33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分布。同样地,N2极周向第一磁力N2T1、N2极周向第二磁力N2T2分别表示N2极的周向(切线方向)的磁力分布、即N2极的显影辊33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分布。另外,在图11中,磁力100%、磁力50%表示各磁极的磁力的最大磁力位置以及所述最大磁力的50%的位置。
如上所述,在显影辊331的磁铁331M的S1极与磁铁板70的S极之间形成排斥磁场。因此,如图11所示,磁铁板70与磁铁331M的S1极的径向磁力的峰值磁力S1P相对置地配置。另一方面,较为理想的是,非磁性板80的下端部80S1中相当于显影辊33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端部的上游端部801与S1极中的区域Z相对置地配置。在此,区域Z相当于S1极的径向磁力达到峰值磁力S1P的50%的位置、即从显影辊33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位置(S1极半值位置S1H)至S1极起点S1B(N2极终点N2B)的区域。
表2是对以下情况下的纵向条纹以及齿距浓度不均进行评价所得的结果,该情况是指在使层限制构件60以及磁铁板70的位置固定的状态下,通过改变非磁性板80的厚度W来改变上游端部801的位置的情况。
若大量的调色剂凝聚在层限制构件60的周边与显影辊331之间,则显影辊331的旋转转矩上升,显影辊331在被驱动而旋转时发生振动。其结果,因向显影辊331传递旋转驱动力的未图示的驱动齿轮的间距而发生的图像缺陷也被带入至打印图像。将该图像缺陷称为齿距浓度不均。在表2中,浓度不均○表示在打印的图像上未发生齿距浓度不均的状态,浓度不均△表示稍微发生齿距浓度不均的状态。
[表2]
如表2所示,非磁性板80的上游端部801配置于比S1极半值位置S1H(表2的50%)更靠上游侧(表2的0%侧)的位置,由此,纵向条纹消除性变得良好。这是因为在区域Z中,S1极的周向的磁力(S1极周向第一磁力S1T1)增强(图11的S1T3),因此促进调色剂在周向上的移动。即,通过使上游端部801配置于区域Z,使调色剂在径向移动的约束力减弱,显影辊331的旋转方向上的调色剂的流动性提高。另一方面,当非磁性板80的上游端部801与比区域Z更靠上游侧的与N2极相对置的区域相对置时(N2极10%),齿距浓度不均稍微恶化。这是因为随着非磁性板80的厚度W增加,滞留在非磁性板80与显影辊331之间的调色剂增多而引起显影辊331的转矩提高。如上所述,较为理想的是,在与套筒331S的圆筒轴交叉的剖面上,非磁性板80的上游端部801与区域Z相对置地配置,该区域Z以磁铁331M的S1极的径向的磁力分布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端部(S1B)作为起点,并以比S1极的具有最大磁力的位置(S1P)更位于旋转方向上游侧的、具有S1极的最大磁力的50%的磁力的位置(S1H)作为终点。
<关于非磁性板80的轴向端部>
接着,参照图12,对非磁性板80的轴向的配置的较为理想的方式进行说明。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在显影辊331的旋转轴的延伸方向上的显影辊331、层限制构件60、磁铁板70以及非磁性板80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2是从显影辊33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观察的图。显影辊331延伸至比层限制构件60更靠轴向外侧处。磁铁板70具有与层限制构件60大致同等的长度,且固定于层限制构件60。另一方面,非磁性板80配置于磁铁板70的轴向内侧。换言之,非磁性板80的轴向的长度AX2比磁铁板70的轴向的长度AX1短。其结果,非磁性板80的轴向的两端部存在未配置非磁性板80的区域SD1、SD2。
在制造显影辊331时,在轴向的两端部331X、331Y,磁力线形成在磁铁侧面之间,因此磁力变大。在此情况下,在显影辊331的表面,在显影辊331的轴向的两端部X以及Y处调色剂层变厚。其结果,若承载于显影辊331上的大量的调色剂被输送至非磁性板80以及磁铁板70的下方,则调色剂将会移动至压力小的区域,因此向比区域X以及Y更靠轴向外侧处移动。其结果,在层限制构件60的两端部,调色剂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因此,为了抑制调色剂的压力在层限制构件60的两端部增大,较为理想的是在磁铁板70的两端部降低对于调色剂的压力。因此,较为理想的是,如图12所示、非磁性板80的轴向的两端部配置于磁铁板70的内侧。
以上,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显影辊331包括被驱动而旋转的套筒331S以及内置于套筒的磁铁331M。通过与显影辊331的套筒331S隔开间隔而配置的层限制构件60,限制套筒331S上的调色剂的厚度。并且,在层限制构件6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配置磁铁板70。磁铁板70包括与磁铁331M的多个磁极中的一个磁极S1相对置的磁铁下端部70S1,并且在磁铁下端部70S1侧包括极性与所述一个磁极相同的磁极。另外,非磁性板80与套筒331S隔开间隔而配置在磁铁板7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在套筒331S上朝向层限制构件60被输送的磁性调色剂基于作用于磁铁板70与磁铁331M的同极间的磁场形成薄层。此时,非磁性板80配置于磁铁板7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因此在磁铁板7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磁性调色剂附着于磁铁板70的情况得到抑制。其结果,磁力集中被缓和,磁性调色剂在进入磁铁板70与显影辊331之间时,磁性调色剂所承受的压力降低。因此,在磁性调色剂因层限制构件60受到层限制的过程中,磁性调色剂所承受的应力降低,且磁性调色剂形成薄层后,实现对于磁性调色剂的层限制。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非磁性板80的纵壁80S2与磁铁板70中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磁铁纵壁70S2紧贴配置。其结果,抑制磁性调色剂进入磁铁板70与非磁性板80之间。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非磁性板80的下端部80S1与磁铁板70的磁铁下端部70S1处在同一平面上。因此,所述下端部80S1不会突出至比磁铁下端部70S1更靠显影辊331的套筒331S侧处。其结果,不会妨碍调色剂的流动,在调色剂图像中产生浓度梯度的情况得到抑制。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非磁性板80的下端部80S1比磁铁板70的磁铁下端部70S1更与套筒331S分离地配置。因此,下端部80S1不会突出至比磁铁下端部70S1更靠显影辊331的套筒331S侧处。其结果,不会妨碍调色剂的流动,在调色剂图像中产生浓度梯度的情况进一步得到抑制。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套筒331S上朝向层限制构件60输送磁性调色剂时,即使在套筒331S的轴向两端部的磁性调色剂的输送量多的情况下,非磁性板80的两端部也配置于比磁铁板70的两端部更靠内侧的位置。因此,大量的磁性调色剂被推入至层限制构件60的两端部侧的情况得到抑制。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非磁性板80与一个磁极的周向的磁力高的区域相对置地配置。因此,促进磁性调色剂在周向上的移动,向层限制构件60输送的磁性调色剂的流动性提高。并且,非磁性板8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端部801不会与比S1极更靠上游侧的N2极相对置。因此,大量的磁性调色剂流入非磁性板80与套筒331S之间而套筒331S的旋转转矩增大的情况得到抑制。其结果,抑制在调色剂图像中产生齿距浓度不均。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备非磁性板80的显影装置33、以及具备该显影装置33的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采用如下的变形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非磁性板80由含碳的ABS树脂的板状构件形成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非磁性板80只要由非磁性材料形成,则也可以使用其他材料。另外,在非磁性板80中使用铝等非磁性的导电性材料时,也可以通过未图示的导通路使显影辊331的电位与非磁性板80的电位相同。在此情况下,施加于显影辊331的显影偏压也施加于非磁性板80,显影辊331和非磁性板80被设定为相同电位。在此情况下,由显影辊331输送并与非磁性板80接触的调色剂发生异常带电的情况得到抑制。其结果,在感光鼓31上产生调色剂灰雾的情况得到抑制。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显影辊331的磁铁331M具备四个磁极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磁铁331M只要具备多个磁极即可,另外,与磁铁板70相对置地配置的磁铁331M的磁极并不限定于S极。只要根据显影辊331的使用方式,与磁铁板70相对置地配置S极或N极即可。在此情况下,对磁铁板70的磁铁下端部70S1设定极性与磁铁331M的对置磁极相同的磁力。

Claims (6)

1.一种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影剂载体,具备套筒和固定磁铁,所述套筒呈圆筒形状且被旋转驱动,并在周面上承载磁性调色剂,所述固定磁铁内置于所述套筒,且在所述套筒的周向上具有多个磁极;
层限制构件,用于限制所述套筒上的所述磁性调色剂的厚度,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地与所述固定磁铁的所述多个磁极中的一个磁极相对置地配置,且由磁性材料形成;
对置磁铁,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所述层限制构件的所述套筒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具有第一对置面,且在所述第一对置面具备极性与所述多个磁极中的所述一个磁极相同的磁极,其中,所述第一对置面是与所述多个磁极中的所述一个磁极的具有径向最大磁力的位置重复的位置相对置的面;以及
非磁性构件,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而被连续设置在所述对置磁铁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其中,
所述对置磁铁具有第一壁部,所述第一壁部在所述第一对置面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与所述第一对置面交叉,且位于远离所述套筒的方向上,
所述非磁性构件具有第二对置面和第二壁部,所述第二对置面与所述套筒相对置,所述第二壁部在所述第二对置面的所述旋转方向下游侧与所述第二对置面交叉,且向远离所述套筒的方向立起设置,
所述非磁性构件的所述第二壁部与所述对置磁铁的所述第一壁部紧贴设置,
所述非磁性构件的所述第二对置面被配置在比所述对置磁铁的所述第一对置面远离所述套筒的位置。
2.一种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影剂载体,具备套筒和固定磁铁,所述套筒呈圆筒形状且被旋转驱动,并在周面上承载磁性调色剂,所述固定磁铁内置于所述套筒,且在所述套筒的周向上具有多个磁极;
层限制构件,用于限制所述套筒上的所述磁性调色剂的厚度,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地与所述固定磁铁的所述多个磁极中的一个磁极相对置地配置,且由磁性材料形成;
对置磁铁,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所述层限制构件的所述套筒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具有第一对置面,且在所述第一对置面具备极性与所述多个磁极中的所述一个磁极相同的磁极,其中,所述第一对置面是与所述多个磁极中的所述一个磁极的具有径向最大磁力的位置重复的位置相对置的面;以及
非磁性构件,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而被连续设置在所述对置磁铁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其中,
所述对置磁铁具有第一壁部,所述第一壁部在所述第一对置面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与所述第一对置面交叉,且位于远离所述套筒的方向上,
所述非磁性构件具有第二对置面和第二壁部,所述第二对置面与所述套筒相对置,所述第二壁部在所述第二对置面的所述旋转方向下游侧与所述第二对置面交叉,且向远离所述套筒的方向立起设置,
所述非磁性构件的所述第二壁部与所述对置磁铁的所述第一壁部紧贴设置,
在所述套筒的圆筒轴的轴向上,所述非磁性构件的两端部被配置在比所述对置磁铁的两端部靠内侧的位置。
3.一种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影剂载体,具备套筒和固定磁铁,所述套筒呈圆筒形状且被旋转驱动,并在周面上承载磁性调色剂,所述固定磁铁内置于所述套筒,且在所述套筒的周向上具有多个磁极;
层限制构件,用于限制所述套筒上的所述磁性调色剂的厚度,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地与所述固定磁铁的所述多个磁极中的一个磁极相对置地配置,且由磁性材料形成;
对置磁铁,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所述层限制构件的所述套筒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具有第一对置面,且在所述第一对置面具备极性与所述多个磁极中的所述一个磁极相同的磁极,其中,所述第一对置面是与所述多个磁极中的所述一个磁极的具有径向最大磁力的位置重复的位置相对置的面;以及
非磁性构件,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而被连续设置在所述对置磁铁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其中,
所述对置磁铁具有第一壁部,所述第一壁部在所述第一对置面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与所述第一对置面交叉,且位于远离所述套筒的方向上,
所述非磁性构件具有第二对置面和第二壁部,所述第二对置面与所述套筒相对置,所述第二壁部在所述第二对置面的所述旋转方向下游侧与所述第二对置面交叉,且向远离所述套筒的方向立起设置,
所述非磁性构件的所述第二壁部与所述对置磁铁的所述第一壁部紧贴设置,
在与所述套筒的圆筒轴交叉的剖面上,所述非磁性构件的所述第二对置面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的端部与指定区域相对置地配置,所述指定区域以所述固定磁铁的所述一个磁极的径向的磁力分布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的端部作为起点,并以位于比所述一个磁极的具有所述最大磁力的位置更靠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且具有所述一个磁极的所述最大磁力的50%的磁力的位置作为终点。
4.一种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影剂载体,具备套筒和固定磁铁,所述套筒呈圆筒形状且被旋转驱动,并在周面上承载磁性调色剂,所述固定磁铁内置于所述套筒,且在所述套筒的周向上具有多个磁极;
层限制构件,用于限制所述套筒上的所述磁性调色剂的厚度,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地与所述固定磁铁的所述多个磁极中的一个磁极相对置地配置,且由磁性材料形成;
对置磁铁,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所述层限制构件的所述套筒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具有第一对置面,且在所述第一对置面具备极性与所述多个磁极中的所述一个磁极相同的磁极,其中,所述第一对置面是与所述多个磁极中的所述一个磁极的具有径向最大磁力的位置重复的位置相对置的面;以及
非磁性构件,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而被连续设置在所述对置磁铁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其中,
所述对置磁铁具有第一壁部,所述第一壁部在所述第一对置面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与所述第一对置面交叉,且位于远离所述套筒的方向上,
所述非磁性构件具有第二对置面和第二壁部,所述第二对置面与所述套筒相对置,所述第二壁部在所述第二对置面的所述旋转方向下游侧与所述第二对置面交叉,且向远离所述套筒的方向立起设置,
所述非磁性构件的所述第二壁部与所述对置磁铁的所述第一壁部紧贴设置,
当设所述非磁性构件的所述第二对置面向比所述对置磁铁的所述第一对置面更远离所述套筒的方向的距离为H、所述非磁性构件的所述第二对置面的所述旋转方向的厚度为W时,它们满足下式的关系,
W>0.8×H2+0.5×H  (H≥0)。
5.一种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影剂载体,具备套筒和固定磁铁,所述套筒呈圆筒形状且被旋转驱动,并在周面上承载磁性调色剂,所述固定磁铁内置于所述套筒,且在所述套筒的周向上具有多个磁极;
层限制构件,用于限制所述套筒上的所述磁性调色剂的厚度,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地与所述固定磁铁的所述多个磁极中的一个磁极相对置地配置,且由磁性材料形成;
对置磁铁,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所述层限制构件的所述套筒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具有第一对置面,且在所述第一对置面具备极性与所述多个磁极中的所述一个磁极相同的磁极,其中,所述第一对置面是与所述多个磁极中的所述一个磁极的具有径向最大磁力的位置重复的位置相对置的面;以及
非磁性构件,与所述套筒隔开间隔而被连续设置在所述对置磁铁的所述旋转方向上游侧,其中,
所述非磁性构件由导电性材料形成,且被设定成与所述套筒相同的电位。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表面形成静电潜像的像载体;以及
对所述像载体供给调色剂的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
CN201310073101.7A 2012-03-14 2013-03-07 显影装置以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092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56688A JP5629713B2 (ja) 2012-03-14 2012-03-14 現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56688 2012-03-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09210A CN103309210A (zh) 2013-09-18
CN103309210B true CN103309210B (zh) 2015-07-01

Family

ID=480445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73101.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09210B (zh) 2012-03-14 2013-03-07 显影装置以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43035B2 (zh)
EP (1) EP2653930B1 (zh)
JP (1) JP5629713B2 (zh)
CN (1) CN1033092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00578B2 (ja) * 2014-03-05 2018-03-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CN107065478A (zh) * 2017-05-13 2017-08-18 中山市奔码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一种显影装置
JP2019124735A (ja) * 2018-01-12 2019-07-2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EP3531209B1 (en) * 2018-02-02 2021-12-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for fixing regulating blade and developing devic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87131A (en) * 1987-03-16 1989-12-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using magnetic particles and toner particles
JP2005215049A (ja) * 2004-01-27 2005-08-11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55813A (ja) * 2005-11-30 2007-06-21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現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14813B2 (ja) 2001-11-30 2005-01-26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035576B2 (en) * 2002-09-19 2006-04-25 Ricoh Company,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developing a latent image formed on a surface of an image carrier
CN1318923C (zh) * 2002-09-20 2007-05-30 株式会社理光 显影剂限制部件,显影装置,处理卡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5099486A (ja) * 2003-09-25 2005-04-14 Kyocera Mita Corp 現像装置
JP2005121826A (ja) * 2003-10-15 2005-05-12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5134774A (ja) * 2003-10-31 2005-05-26 Kyocera Mita Corp 現像装置
JP2005215460A (ja) * 2004-01-30 2005-08-11 Kyocera Mita Corp 現像装置
JP2009014922A (ja) * 2007-07-03 2009-01-22 Sharp Corp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65358A (ja) * 2008-04-25 2009-11-1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48105A (ja) * 2009-08-26 2011-03-10 Sharp Corp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8494418B2 (en) 2009-12-21 2013-07-23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Developmen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5539708B2 (ja) * 2009-12-21 2014-07-0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87131A (en) * 1987-03-16 1989-12-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using magnetic particles and toner particles
JP2005215049A (ja) * 2004-01-27 2005-08-11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55813A (ja) * 2005-11-30 2007-06-21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現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90597A (ja) 2013-09-26
CN103309210A (zh) 2013-09-18
JP5629713B2 (ja) 2014-11-26
US8843035B2 (en) 2014-09-23
US20130243496A1 (en) 2013-09-19
EP2653930A1 (en) 2013-10-23
EP2653930B1 (en) 2015-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13546B (zh) 显影装置以及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10162284B2 (en)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309210B (zh) 显影装置以及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3309211A (zh) 显影装置
JP5701274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799032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539708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779706B2 (ja)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77586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998942B (zh) 显像装置和具有该显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07047637A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53608A (ja)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019878B2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12320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814279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879275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10761473B2 (en) Developing device capable of suppressing the passing of a relatively large amount of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erewith
JP5847285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512172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428681B2 (ja)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712154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06409A (ja)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14013A (ja) 現像剤供給装置
JP201424099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22419A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1

Termination date: 2021030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