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06878B - 驱动火花隙尤其是火花塞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驱动火花隙尤其是火花塞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06878B
CN103306878B CN201310080855.5A CN201310080855A CN103306878B CN 103306878 B CN103306878 B CN 103306878B CN 201310080855 A CN201310080855 A CN 201310080855A CN 103306878 B CN103306878 B CN 1033068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gnition coil
armature winding
current
threshold value
intens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8085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06878A (zh
Inventor
阮刚华
D·基恩佐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rgWarner Ludwigsburg GmbH
Original Assignee
Beru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ru AG filed Critical Beru AG
Publication of CN103306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68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068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68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3/00Other installations
    • F02P3/02Other installations having inductive energy storage, e.g. arrangements of induction coils
    • F02P3/04Layout of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3/00Other installations
    • F02P3/02Other installations having inductive energy storage, e.g. arrangements of induction coils
    • F02P3/04Layout of circuits
    • F02P3/045Layout of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the dwell or anti dwell tim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16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f cylinders, e.g. single-cylinder engines
    • F02B75/18Multi-cylinder eng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15/00Electric spark ignition having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2P1/00 - F02P13/00 and combined with layout of ignition circuits
    • F02P15/10Electric spark ignition having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2P1/00 - F02P13/00 and combined with layout of ignition circuits having continuous electric spar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17/00Testing of ignition installation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adjusting;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17/12Tes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rk, ignition voltage or curr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3/00Other installations
    • F02P3/02Other installations having inductive energy storage, e.g. arrangements of induction coils
    • F02P3/04Layout of circuits
    • F02P3/0407Opening or closing the primary coil circuit with electronic switch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3/00Other installations
    • F02P3/02Other installations having inductive energy storage, e.g. arrangements of induction coils
    • F02P3/04Layout of circuits
    • F02P3/0407Opening or closing the primary coil circuit with electronic switching means
    • F02P3/0414Opening or closing the primary coil circuit with electronic switching means using digital techniqu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3/00Other installations
    • F02P3/02Other installations having inductive energy storage, e.g. arrangements of induction coils
    • F02P3/04Layout of circuits
    • F02P3/0407Opening or closing the primary coil circuit with electronic switching means
    • F02P3/0435Opening or closing the primary coil circuit with electronic switching mean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3/00Other installations
    • F02P3/02Other installations having inductive energy storage, e.g. arrangements of induction coils
    • F02P3/04Layout of circuits
    • F02P3/0407Opening or closing the primary coil circuit with electronic switching means
    • F02P3/0435Opening or closing the primary coil circuit with electronic switching mean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 F02P3/0442Opening or closing the primary coil circuit with electronic switching mean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digital techniqu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3/00Other installations
    • F02P3/02Other installations having inductive energy storage, e.g. arrangements of induction coils
    • F02P3/04Layout of circuits
    • F02P3/045Layout of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the dwell or anti dwell time
    • F02P3/0453Opening or closing the primary coil circuit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 F02P3/0456Opening or closing the primary coil circuit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digital techniqu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3/00Other installations
    • F02P3/02Other installations having inductive energy storage, e.g. arrangements of induction coils
    • F02P3/04Layout of circuits
    • F02P3/05Layout of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the magnitude of the current in the ignition coi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3/00Other installations
    • F02P3/02Other installations having inductive energy storage, e.g. arrangements of induction coils
    • F02P3/04Layout of circuits
    • F02P3/05Layout of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the magnitude of the current in the ignition coil
    • F02P3/051Opening or closing the primary coil circuit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 F02P3/053Opening or closing the primary coil circuit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digital techniqu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40Sparking plug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other devices
    • H01T13/44Sparking plug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other devices with transformers, e.g. for high-frequency ign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5/00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ark gaps, e.g. ignition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16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f cylinders, e.g. single-cylinder engines
    • F02B75/18Multi-cylinder engines
    • F02B2075/1804Number of cylinders
    • F02B2075/1808Number of cylinders two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3/00Other installations
    • F02P3/02Other installations having inductive energy storage, e.g. arrangements of induction coils
    • F02P3/04Layout of circuits
    • F02P3/055Layout of circuits with protective means to prevent damage to the circuit, e.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the ignition co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gnition Installation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驱动内燃机中的火花塞(1)的方法,其中火花塞(1)分配有第一点火线圈(42)和第二点火线圈(43)。经起动信号(24)触发,通过提供直流电,为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充电,以及延时D后,其中0≤D,为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充电,其中,当每一个初级绕组(6、7)充电时,各自的次级绕组(4、5)被阻断;测量提供至初级绕组(6、7)的初级电流;时期T后,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放电,延时D后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放电;测量流过火花塞(1)的次级电流;之后,当次级电流低于阈值时,第一和第二点火线圈(42)和(43)的初级绕组(6、7)开始交替充电;当初级电流达到上阈值时,初级绕组(6、7)交替放电;重复上述步骤直到火花塞(1)的两个电极(1a)和(1b)之间的放电持续时间达到预定值Z。

Description

驱动火花隙尤其是火花塞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驱动内燃机中的火花隙尤其是火花塞的方法。
背景技术
EP2325476A1公开了用于内燃机中的火花塞的控制单元,所述单元使得增加点火火花的持续时间成为可能。为此目的,其为火花塞分配了两个点火线圈,且以某种方式操作该点火线圈使其随时间偏移(由控制装置控制)。该方法始于来自发动机控制单元的火花塞点火的起动信号,于是两个初级绕组连接至车辆电池或车辆的发电机并被充电。只要存在来自发动机控制单元的起动信号,这就会发生。当信号消失时,通过断开设置在初级绕组的电路中的半导体开关便可使这两个初级绕组放电。结果是,每一个次级绕组中都感应出高压,引起火花塞的两个电极之间放电。随后断开两个半导体开关并交替闭合以便两个点火线圈的其中之一总是存储磁能而另一个将存储的能量传送至火花塞。如果初级电流超过预定极限值,则可通过断开旁路以使点火线圈不能达到磁饱和来限制初级电流。继续断开并闭合旁路以使存储在点火线圈中的能量保持恒定。每当次级电流的安培数低于预定最小值时,就切换半导体开关。在每一个循环中根据遇到的最大初级电流重新确定最小值。在初级绕组充电时阻挡次级电流,而在初级绕组放电时允许次级电流通过的二极管设置在每一个次级绕组的电路中。为了保护二极管以防过载,如果超过了点火过程的特定电压电平,则监控并中断次级电流随时间变化的梯度,其为次级电压的幅值的量度。该现有技术的缺点是尽管花了相当大的力气进行控制,但是很难在火花塞处产生使放电过程持续预定时间的稳定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低成本在之前介绍中所提类型的点火系统中的火花隙处,尤其是火花塞处,产生稳定状态以产生持续至预定时期的放电过程。
通过具有本发明公开的特性的方法来实现该目的。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驱动内燃机中的火花隙的方法,其中为火花隙分配了第一点火线圈和第二点火线圈,其每一个均具有彼此感应耦合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经起动信号触发,第一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组充电,并且延时D,其中0≤D,通过供应直流电第二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组被充电,其中,当每一个初级绕组充电时,各自的次级绕组被阻断。根据所需点火点(点火定时)来给出起动信号。
(b)优选持续测量初级绕组中的总初级电流。
(c)起动信号后经过T时期后(该时期末尾标记着点火时间点),第一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组突然放电,第二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组延时D后突然放电。因此,在各个次级绕组中感应到次级电流,并且引起火花隙的两个电极之间的放电。
(d)优选持续测量流经火花隙的总次级电流。
(e)之后,每当总次级电流低于上阈值时,第一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组的充电以及第二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组的充电交替进行。
(f)然后,每当总次级电流达到下阈值或每当总初级电流达到上阈值时,初级绕组突然放电。
(g)重复步骤(e)和(f),直到火花隙两个电极之间的放电过程的持续时间达到预定值Z。
(h)然后,两个初级绕组与供应的直流电保持分离,直到产生另一个起动信号,且上述步骤顺序从步骤(a)重新开始。
特别是,火花塞为可能的火花隙。然而,还可使用其它点火装置来代替火花塞,利用这些点火装置可在内燃机内产生点火火花,例如电极,其以电绝缘的方式通过发动机的汽缸盖插入,并与汽缸壁配合作为接地电极以形成火花隙。下面将基于火花塞来描述本发明。本描述因此也适用于其它火花隙。
触发根据本发明的步骤顺序的起动信号确定火花塞的点火点,可由例如对内燃机凸轮轴的位置做出响应的发动机控制装置或传感器来发出该起动信号。经起动信号触发,通过供应直流电对第一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组充电。因此,在此过程期间,各个次级绕组中没有次级电流,当对各个初级绕组充电时,优选通过设置在次级绕组的电路中的二极管来阻断次级绕组。设置在次级绕组电路中的半导体开关可代替二极管用于阻断所述次级绕组,且可由初级电流控制,以使得只要有初级电流流动,半导体开关便执行阻断功能。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开始时,与第一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组相比,第二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组延时充电,延时为D,其中0≤D。第一点火线圈的第一充电过程和第二点火线圈的第一充电过程之间的重叠越多,通过增加流过两个初级绕组的电流得出的的总初级电流就越强。延时优选为D≠0,也就是说两个第一充电过程不完全重叠,只是部分重叠。虽然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开始时发生的两个第一充电过程不再重叠,然而延时不应选择为太大,而是该重叠应增大总初级电流的第一脉冲的强度。
根据本发明,测量了供应至初级绕组的总初级电流。可在来自直流电源的线路分支到两个初级绕组之前的某一点上很方便地在该线路中进行测量。如果内燃机驱动车辆(作为优选),具体地,驱动车辆电池或直流电机(例如车辆的发电机),则可能是直流电源。例如测量其安培数,如此在来自直流电源的线路中设置电阻,且在所述电阻处测量了由直流电引起的电压降。
初级绕组被充电,其中来自直流电源正极的电流流过用于测量初级电流强度的装置,从第一初级绕组流动至直流电源的接地极,且从第二初级绕组流动至直流电源的接地极。电流的方向“从直流电源的正极至接地极”应以标准技术语言理解:电子在相反方向上流动。在点火线圈达到饱和之前要中断第一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组以及第二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组的充电过程。应与饱和状态保持相当大的一段距离。因此,建议最迟当初级绕组中已达到饱和安培数的95%时中断充电过程。在该方法的特别有利的实施例中,当初级绕组中的安培数仍然大致呈直线上升时中断充电过程。然而,通过对初级绕组充电,由于火花塞两个电极之间的点火线圈的后续放电而足够产生火花,且足够保持放电,从而点火的能量在任何情况下必须存储一段时期。
半导体开关优选设置在从每一个初级绕组至接地极的线路中,且由控制装置控制。初级绕组充电时,各个半导体开关闭合。流过初级绕组的初级电流(自感应作用使所述电流的增加变慢)导致存储在点火线圈的磁路中的能量增加,且当通过断开半导体开关中断初级电流时,该能量被释放,从而终止充电过程。由于初级绕组中电流的突然变化,各个次级绕组中感应了较高的次级电压,该次级电压形成次级电流,使得火花塞两个电极之间(具体地在中心电极和与其相距一段距离的接地电极之间)发生所需的放电。
如果T是初级绕组的第一充电过程的持续时间,则两个充电过程之间随着时间变化的偏移D应为0≤D<T。优选地D大约为T的一半。
根据本发明的控制单元基于安培数使两个点火线圈以随时间偏移的方式放电。结果是,两个次级绕组中的次级电流相应地出现时变偏移。要选择时变偏移以便不同次级绕组中产生的两个次级电流不仅在两个初级绕组接收到起动信号之后第一次放电时重叠,而且与接着的放电过程也重叠,因此使得分别供应至火花隙或火花塞的总次级电流中无间隙。“总次级电流”应理解为通过叠加次级电流形成的流入两个单个次级绕组的次级电流的总和。总次级电流不应低于下阈值,下阈值被选择为如此之高的值以使得如果总次级电流达到下阈值,火花塞电极之间的放电燃烧仍然不熄灭。因此,在已经充电的初级绕组的点火线圈的初级侧的充电至放电的切换最迟应在达到总次级电流的下阈值时执行,因此总次级电流再次突然增大。
因此可监控总次级电流,且需要测量总次级电流。通过在将第一点火线圈的次级绕组和第二点火线圈的次级绕组两者连接至接地极的线路中提供安培计,尤其是电阻,可方便地测量总次级电流,在所述安培计处测量的电压降作为总次级电流安培数的量度。测量的总初级电流和测量的总次级电流可很方便地传递至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为两个点火线圈控制初级绕组从充电切换至放电以及从放电切换至充电的时刻。
之后,由于第一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组的第一充电和放电以及第二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组的第一充电和放电,火花塞的电极之间已开始放电,然后每当总次级电流低于上阈值时,第一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组和第二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组将被交替充电。因此,可确保在两个初级绕组其中之一中的电流放电以对另一个初级绕组进行充电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达到火花塞电极之间的放电燃烧将继续而不会中断的程度。每一次当初级电流达到上阈值时,初级绕组的充电结束,上阈值选择为使得相关点火线圈中已存储了足够的磁能以当点火线圈放电时,使火花塞电极之间的放电燃烧接续而不中断。最迟是每当上述过程产生的总次级电流达到下阈值时,结束初级绕组的充电,下阈值选择为使得总次级电流的安培数仍足以保持火花塞电极之间的放电着火。最迟当总次级电流达到下阈值时,将已被充电的初级绕组从充电切换至放电,如此总次级电流再次突然增大直到达到预定的上阈值。
所描述的两个点火线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持续,直至预选持续时间已过,在持续时间内放电将在火花塞的电极之间点火。在本实例中,持续时间指的是点火时期。然后,两个点火线圈与直流电源分离以使火花塞的电极之间的放电点火熄灭。出现下一个起动信号(其可来自发动机控制单元)后,再次运行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在内燃机的每一个工作周期内,对每一个火花塞完整地运行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所述工作周期,在四冲程发动机中由四个连续的冲程组成,在两冲程发动机中由两个连续的冲程组成。
初级电流和次级电流的阈值可保持相同,或可在每一次运行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时改变。优选方案是,对于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每次运行,次级电流的下阈值可保持不变。
在该方法的有益改进中,初级电流的上阈值可改变。发动机控制单元可根据内燃机的工作模式以变化的方式规定上阈值。因此,可依据,例如发动机负荷和/或发动机转速和/或冷却水温度和/或废气成分,优化发动机的燃料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废气系统中的含氧传感器的起始信号对此是有用的参数。
倘若放电点火在火花塞的电极之间发生,总初级电流的上阈值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一轮运行内可递增地或连续地改变;如果要改变总初级电流的上阈值,则优选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两轮连续运行之间改变该阈值。
可依照改变初级电流的上阈值的方式来改变总次级电流的上阈值以忧化发动机的燃料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
本发明具有以下显著的优点:
为了控制点火过程,确定总初级电流和总次级电流的阈值以及通过达到两个阈值(具体地,通过达到总初级电流的上阈值以及通过从上面到达到总次级电流的上阈值)确定初级绕组充电和放电的时间点就足够了。达到总次级电流的下阈值仅作为有利选择以确保在所需点火时间内火花塞的电极之间的放电点火中不存在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点火过程控制与双点控制一样容易。
无需监控次级电压。
无需预设任何时间间隔。
除了最初对两个点火线圈充电的开始,在所需点火时间上基于电流监控控制所述点火线圈。因此,本发明可获取连续稳定的火花,在所需点火时间内无论电压如何波动以及尽管电压增加和下降的速率不等。通过使用本发明还可获取自调整效果。
尽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控制安装量较少,但火花塞电极之间更稳定的放电点火状态得以实现,且该状态可保持预定时间。
通过改变总初级电流和/或总次级电流的上阈值,可依据发动机状态优化内燃机的功能,尤其是优化内燃机的燃料消耗量、污染物排放和输出功率。
通过选择阈值不仅可设置流经火花塞的最大点火电流,还可设置有效平均点火电流。这使得优化火花塞的使用寿命成为可能。
可通过选择阈值设置火花塞电极之间放电所释放的能量。这有助于优化空气/燃料混合物的点火、燃料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
可很任意地设置点火时期。
不是监控总初级电流和总次级电流,而是监控其分量,即流入两个单个初级绕组的电流和流入两个单个次级绕组的电流,监控其达到阈值的时刻,且用其帮助控制点火过程。
还可通过监控总初级电流和单个次级电流或单个初级电流和总次级电流将根据前述的两种方法结合。
本发明可用于以下情况,其中以协调的方式操作每一火花塞的两个以上的点火线圈,且两个以上的点火线圈以循环互换的方式为点火电流发挥它们的作用,在所需点火时期所述点火电流的流动不会中断。
在本发明有利的改进中,两个点火线圈不仅控制一个而是两个火花塞,并同时或大致同时使火花塞点火。如此选择了两个火花塞,以至于其属于具有偶数个汽缸的火花点火发动机的一对两个汽缸。火花点火发动机的汽缸成对分配给两个形成一对汽缸的一对点火线圈,如此一个汽缸总是位于排气冲程中,而该对汽缸的另一个位于压缩冲程中。两个火花塞并联。如果一个火花塞在压缩冲程中点火,然后另一个火花塞在排气冲程中点火,在下一个发动机循环中情况相反。
本发明的改进尤其适用于四冲程发动机。其具有利用一半数量的点火线圈便可实施的优点。
根据特性(e),当总次级电流的强度低于上阈值时,对第一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组的充电和第二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组的充电未开始,而是分别在给出的时间间隔t1或t2结束时开始,时间间隔t1或t2在每当总次级电流的强度降至下阈值或当总初级电流的强度增加至上阈值时开始计算。
根据特性(e),当分别流过第一或第二点火线圈的次级电流的强度低于阈值时,对第一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组的充电和对第二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组的充电未开始。而是,每当给出的时间间隔t1结束时,对第一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组的充电才开始,其中每当流过第一点火线圈的次级电流的强度降至下阈值或每当流过第二点火线圈的初级电流增至上阈值时,时间间隔t1开始。同样地,每当给出的时间间隔t2结束时,对第二点火线圈的初级绕组的充电开始,其中每当流过第二点火线圈的次级电流的强度降至下阈值或每当流过第一点火线圈的初级电流增至上阈值时,时间间隔t2开始。
时间间隔t1和t2可选择为零。如果不选择为零,则亦应选择为很短的时间,因此流过第二点火线圈的脉冲形次级电流会紧随流过第一点火线圈的脉冲形状次级电流,在时间上无中断。脉冲状次级电流在时间上可彼此交替重叠,而非无中断地彼此紧随。
优选地,时间间隔t1和t2选择为0≤t1≤500μs和0≤t2≤500μs。更优选地,时间间隔t1和t2选择为0≤t1≤100μs和0≤t2≤100μs。
时间间隔t1和t2可改变,尤其是与发动机控制单元的设置相对应。优选地,在进行该方法期间从步骤(a)至步骤(b),t1和t2不改变。优选地,t1等于t2。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以火花塞作为火花隙)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用于执行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第一电路布置;
图2示出一组图表,其中按照时间图示出在根据图1的电路布置中产生的电流分布;
图3示出在根据图1的电路布置中进行的方法步骤的流程图;
图4示出用于执行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图5示出一组图表,其中按照时间图示出在根据图4的电路布置中产生的电流分布;
图6示出在根据图4的电路布置中进行的方法步骤的流程图;
图7示出用于执行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电路布置;
图8示出用于执行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电路布置;和
图9示出用于执行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电路布置。
标号列表:
1 火花塞,火花隙
1a 中心电极
1b 接地电极
2 二极管
3 用于测量总次级电流的装置
4 次级绕组
5 次级绕组
6 初级绕组
7 初级绕组
8 用于初级绕组6的半导体开关
9 用于初级绕组7的半导体开关
10 用于测量总初级电流的装置
11 用于半导体开关8的控制线路
12 用于半导体开关9的控制线路
13 总初级电流的测量信号
14 总次级电流的测量信号
15 控制装置或控制单元
16 用于测量初级绕组6中的初级电流的装置
17 用于测量次级绕组4中的次级电流的装置
18 用于测量初级绕组7中的初级电流的装置
19 用于测量次级绕组5中的次级电流的装置
20 用于初级电流的测量信号的线路(对应于标号16)
21 用于次级电流的测量信号的线路(对应于标号17)
22 用于初级电流的测量信号的线路(对应于标号18)
23 用于次级电流的测量信号的线路(对应于标号19)
24 起动信号
25 火花塞,火花隙
25a 火花塞25的中心电极
25b 火花塞25的接地电极
26 通过初级绕组6的电流
27 通过初级绕组7的电流
28 总初级电流(初级电流28+初级电流27)
29 经过次级绕组4的电流
30 经过次级绕组5的电流
31 总次级电流(次级电流29+次级电流30)
33 总初级电流的强度的最大值
34 总初级电流的强度的上阈值
35 总次级电流的强度的上阈值
36 总次级电流的强度的下阈值
37 初级绕组6中的最大初级电流
38 初级绕组6中的初级电流强度的上阈值
39 初级绕组7中的初级电流强度的上阈值
40 次级绕组4中的次级电流强度的下阈值
41 次级绕组5中的次级电流强度的下阈值
42 第一点火线圈
43 第二点火线圈
44 次级绕组4中的次级电流29强度的上阈值
45 次级绕组5中的次级电流30强度的上阈值
D 延时
T 时期
t1 时间间隔
t2 时间间隔
Vcc 直流电源
Z 点火时期
具体实施方式
除了火花塞外,以下描述相应地适用于火花隙。
图1中图示的电路布置具有带有中心电极1a和接地电极1b的火花隙1,例如火花塞。带有两个点火线圈42和43以为火花塞1提供必要的高压。点火线圈42具有初级绕组6和感应耦合至初级绕组6的次级绕组4。点火线圈43具有初级绕组7和感应耦合至初级绕组7的次级绕组5。为了简单起见,图中未示出耦合初级绕组6和次级绕组4的磁芯以及耦合初级绕组7和次级绕组5的磁芯。次级绕组4与火花塞1一同位于第一次级电路中。次级绕组5与火花塞1一同布置在第二次级电路中。两个次级电路并联连接且均包括二极管2,二极管2阻断电流在从中心电极1a经过次级绕组4或5到达接地极方向的流动。为了测量在两个次级电路中流动的总次级电流的安培数,本方法提供了测量装置3,其经线路14连接至控制装置15。作为主要组件,控制装置可包括微控制器、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装置)、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专用集成电路(ASIC)。为测量的总次级电流的强度的量度的测量信号经线路14提供给控制装置15。
两个初级绕组6和7并联连接到直流电源Vcc。用于测量总初级电流强度(即流过两个初级绕组6和7的总电流)的装置10设置在将直流电源Vcc连接至两个初级绕组6和7的供电线路中。测量装置10经线路13连接至控制装置15。为总初级电流强度的量度的测量信号经线路13传输至控制装置15。
可控开关,具体是半导体开关8和半导体开关9,布置在两个并联连接的初级电路的每一个中。半导体开关8由控制线路11连接至控制装置15。半导体开关9由控制线路12连接至控制装置15。
在该方法开始的时候,半导体开关8和9闭合,来自直流电源Vcc的直流电为初级绕组6和7充电。二极管2被如此连接,以使得在初级绕组6和7充电期间,次级绕组4和5被阻断。如果半导体开关8断开,则由于初级绕组6中电流的突然变化,次级绕组4中产生非常高的电压,并产生了次级直流电,其在次级电路中的二极管2的正向方向流动。高压一旦超过火花塞电极1a和1b之间的空气/燃料混合物的绝缘强度,二者之间便发生放电。对两个点火线圈42和43进行控制使其以推挽模式工作,因此电极1a和1b之间不会发生短暂跳火。由断开半导体开关8导致的在电极1a和1b之间的放电消失之前,断开半导体开关9且闭合半导体开关8,如此火花塞可由点火线圈43进一步提供能量,而同时进一步的充电进程在点火线圈42中发生。这种相互作用持续,直到半导体开关8和9断开,电极1a和1b之间的放电结束。
下文将基于图2和3详细描述在本实例中执行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由起动信号24发起。起动信号24可以是时期T的矩形脉冲,其上升沿促使控制装置15闭合半导体开关8,参见图2中的第一个图表。结果是,安培数增加的电流流过初级绕组6,如图2中的第二图表所图示的那样。经过初级绕组6的电流26几乎线性增加,且当时期T期满后在初级绕组6达到饱和之前通过断开半导体开关8将其中断。
闭合半导体开关8后经过延时D,优选其大约为时期T的一半,闭合半导体开关9,因此安培数增加的电流27开始流入初级绕组7,如图2中的第三个图表所图示的那样。
流过两个初级绕组6和7的初级电流26和27通过在供电线路中叠加而彼此相加,其中布置了安培计10以给出总初级电流28,其分布在图2中的第四个图表中图示出。然而,从起动信号24开始的初级电流26在初级绕组6中流动预定时期T,直到半导体开关8断开,在初级绕组7中流动的电流27最多至其达到预定上阈值34或直到总次级电流31低于下阈值36,参见图2中的第四个图表。一旦总初级电流28已达到上阈值34或总次级电流31已下降至低于下阈值36,半导体开关9断开以便使经过初级绕组7的电流突然改变并在次级绕组5中感应出高压。一旦初级电流26已被中断,在次级绕组4中流动的次级电流29在图2中的第五个图表中示出。一旦初级电流27已被中断,在次级绕组5中流动的次级电流30在图2中的第六个图表中示出。可看到流过两个次级绕组4和5的次级电流29和30在火花塞的电路中叠加并重叠,如此便提供了无中断的电流31,如在图2中的最后一个图表中图示的那样。这是火花塞的电极1a和1b之间放电点火的必要条件,且只要总次级电流31流动而无中断所述放电点火则可持续。电极1a和1b之间连续放电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总次级电流31不低于下阈值36。下阈值36制定为为只要安培数不低于下阈值36,火花塞的电极1a和1b之间的放电保持持续点火。一旦达到下阈值36,通过闭合半导体开关9使第二点火线圈43放电。万一为第二点火线圈43充电的初级电流27提前达到上阈值34,则那时第二点火线圈43的放电已触发。
如果一旦已超过时期T而仅达到总初级电流28的上阈值34,则控制信号从控制装置15传输至半导体开关9并断开所述开关,于是在次级绕组5中感应出高压,该高压允许总次级电流31超过预定的上阈值35,参见图2中最后一个图表。然后,总次级电流31几乎线性下降并下降至上阈值35,于是控制装置15闭合半导体开关8。结果是,经过次级绕组4的次级电流29突然降至零,而初级绕组6反而被充电,这由上升的初级电流26示出,参见图2的第二个图表中的第二初级电流脉冲。现在初级电流26的升高并不从零开始,而是从基准值开始,这是因为在点火线圈31的放电过程结束之前半导体开关已闭合。当初级绕组6第二次充电时,初级绕组7无充电过程。现在的总初级电流28为流过初级绕组6的电流。一旦达到其上阈值34,半导体开关8被再次断开,因此次级绕组4中再次产生次级电流29,参见图2中的图表5,这导致总次级电流31重新迅速升高直到超过上阈值35,参见图2中的最后一个图表。然后,当总次级电流31的强度降至上阈值35时,半导体开关9闭合,导致部分放电的初级绕组再次充电直到初级电流27的强度达到上阈值34,且半导体开关9再次断开,这使次级绕组5中产生了次级电流30(由于感应)且因此导致总次级电流31的强度进一步急剧上升直到超过上阈值35。该相互作用继续:每当总次级电流31的强度降至上阈值35时,半导体开关8或半导体开关9交替闭合,之后当总初级电流28的强度达到其上阈值34时各个半导体开关被再次断开。
如果,因为任何原因,总次级电流31的强度在总初级电流28的强度已达到上阈值34之前达到下阈值36,则在任何情况下,之前闭合的半导体开关被断开,且因此进一步为火花塞提供电流脉冲以便电极1a和1b之间的放电燃烧不消失。
相互作用继续,直到电极1a和1b之间的放电点火已达到预定时期,即点火时期Z。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控制装置15使半导体开关8和9均保持断开以便两个点火线圈42和43可完全放电,且两个火花塞电极1a和1b之间的放电消失。
一旦由起动信号24发起后,所描述的方法的过程在内燃机的每一次循环内进行一次,该过程通常由发动机控制单元提供并确定火花塞1的点火点。
图3示出基于图2描述的方法的流程图。其从初始化开始,例如通过转动车辆中的点火钥匙来进行点火。然后,控制装置15等待起动信号24。如果已识别出起动信号24的正沿,则初级绕组6被充电。然后,控制装置15等待经过延时D。一旦已经过了延时D,则控制装置15促使半导体开关9的闭合。然后,控制装置等待经过预定时期T,在图2的示例中所述时期T的结束由起动信号24的下降沿预定。一旦识别出起动信号24的下降(负)沿,初级绕组6被放电,直到总初级电流28的强度已达到其上阈值34,但是可最迟直到总次级电流31的强度已达到其下阈值36。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控制装置15断开半导体开关9以便初级绕组7或点火线圈43可分别部分地放电。基于总次级电流31监控放电过程,且总次级电流31的强度一旦低于上阈值35,半导体开关8被闭合且初级绕组6被充电直至总初级电流28的强度达到其上阈值34,但是最多至总次级电流31的强度达到其下阈值36。然后,半导体开关8被再次断开且之后初级绕组6或点火线圈31分别部分地放电直到总次级电流31降至其上阈值35。然后,半导体开关9被再次闭合以为初级绕组7充电直到总初级电流28的强度再次达到其上阈值34,最迟到总次级电流31的强度降至其下阈值36。
重复在图3右侧的方框中总结的步骤直到所需点火时期Z已达到,也就是说达到两个火花塞电极1a和1b之间的放电着火的时期。一旦点火时期Z结束,控制装置15使两个半导体开关8和9保持断开,直到例如发动机控制单元传输另一个起动信号24。然后再次进行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如图2所图示,起动信号24优选为TTL脉冲,但还可以是,例如消息,其包含有关充电开始、放电开始和各个点火线圈的充电周期的信息。
可对参考图2和3描述的方法进行以下修改,当总次级电流31的强度低于上阈值时,不开始对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和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充电,而是当给出的时间间隔t1结束时开始,每其中当总次级电流31的强度降至下阈值36或每当总初级电流28的强度增至上阈值34时,时间间隔t1开始,参见图2。在此修改中,图3的流程图中的判断标准“总次级电流≤上阈值(35)?”被“已到时间t1”所代替,如图3中所描述的那样。
然而,在根据图1的示例性实施例中,为两个点火线圈42和43分配了用于测量总初级电流28的共用测量装置10和用于测量总次级电流31的共用测量装置3,在根据图4的示例性实施例中,两个点火线圈42和43中的每一个均分配有各自的分别用于测量其初级电流26和27的测量装置16和18,还分配有各自的分别用于测量其次级电流29和30的测量装置17和19。四个测量装置16至19全部经过用于电流测量信号的单独专用线路20、21、22和23连接至控制装置15。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获得了四个电流测量值,因此可将其单独与阈值进行比较,如图5所图示,即经过初级绕组6的初级电流26与上阈值38比较,经过初级绕组7的初级电流27与上阈值39比较。很方便地将两个阈值38和39选择为相同的值。将经过次级绕组4的次级电流29与下阈值40比较,下阈值40替代了图2中的总次级电流的上阈值35。将经过次级绕组5的次级电流30与下阈值41比较,同样地下阈值41替代了图2中的上阈值35。
此修改了的方法导致的结果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方法导致的结果相同,这可在图5中的底部图表中看出,其图示了总次级电流31的分布。图5中的图示与图2中的底部图表一致。
以下将基于图6所示的流程图说明在根据图4的电路布置中执行的方法:
如果将图3和6进行比较,可看到图6中左手栏中的步骤基本上与图3中左手栏中的步骤一致。惟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当初级绕组6和7或各个点火线圈42和43放电时无需观察总次级电流31的下阈值36。优选地,总次级电流的下阈值36用于确保总次级电流31无中断。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图4中图示的实施例中,可再次确定两个单独的次级电流29和30的额外阈值,其很方便地高于次级电流29和30的下阈值40和41,所述额外阈值即次级电流29的上阈值44和次级电流30的上阈值45。不再监控图3中的总初级电流28的强度的上阈值34,而是监控图6中流过初级绕组7的初级电流27的强度的上阈值39和/或流过次级绕组4的次级电流29的上阈值44。一旦达到或降至低于阈值39和/或阈值44,通过断开半导体开关8使初级绕组7或点火线圈43分别部分地放电。同时,监控经过次级绕组4的次级电流29的强度是否已达到其下阈值40。如果是这种情况,则闭合半导体开关8,从而结束点火线圈42的放电并重新开始对其充电。一旦流过初级绕组6的初级电流26的强度增至其上阈值,和/或流过次级绕组5的次级电流30的强度低于其上阈值45,则通过断开半导体开关8使点火线圈42和初级绕组6部分地放电。同时,监控流过次级绕组5的次级电流30的强度是否已达到其下阈值41。如果是这种情况,则再次闭合半导体开关9,从而结束点火线圈43的放电并重新开始对其充电。如果流过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的初级电流27的强度已升至其上阈限值39,和/或流过次级线圈4的次级电流29的强度已低于其上阈限值44,则断开半导体开关9且使第二点火线圈43开始部分地放电。图6中右手栏图示的步骤的相互作用一直持续直到火花塞1的电极1a和1b之间的放电着火已到达所需点火时期Z的结尾。一旦是这种情况,控制装置7使两个半导体开关8和9保持断开,如此两个点火线圈42和43可放电。然后,控制装置15等待下一个起动信号24以重新开始根据本发明的方法。
可交替或共同使用阈值38和45以及阈值39和44。如果共同使用,则首先达到的阈值导致半导体开关8或半导体开关9分别断开。使用阈值38和45以及阈值39和44使该方法更安全。
可对参考图5和6描述的方法进行以下修改,当流过第一点火线圈42或流过第二点火线圈43的次级电流29或30的强度分别低于阈值40或阈值41时,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的充电和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的充电未开始;而是,每当给出的时间间隔t1结束时,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的充电开始,其中每当流过第一点火线圈42的次级电流29的强度下降低于下阈限值44或每当流过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电流27增至上阈值39时所述时间间隔t1开始。相应地,每当流过第二点火线圈43的次级电流30的强度下降低于下阈值45或每当流过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电流26的强度增至上阈值38时,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开始充电,参见图5。
这种情况下,在图6的流程图中,判断标准“次级电流29≤下阈值(40)?”和“次级电流30≤下阈值(41)?”被判断标准“已到时间t1?”所替换,如图6所示。
图7所图示示例性实施例与图1所图示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电路布置不仅驱动并点火一个火花塞,而是驱动并点火两个火花塞1和25。为此目的,两个火花塞1和25并联连接。
利用图7中所图示的电路布置,按以下执行该方法:
来自直流电源Vcc的直流电首先为初级绕组6和7充电,此时半导体开关8和9闭合。切换二极管2,以使得当初级绕组6和7充电期时,次级绕组4和5被阻断。然后,如果开关8断开,则由于初级绕组6中电流的突然变化次级绕组4中产生非常高的电压,并产生了次级直流电,其在点火线圈42的次级电路中朝二极管2中正向方向流动。
图7示出了,不仅火花塞1布置在点火线圈42的次级电路中,火花塞25亦如此,其与火花塞1串联连接。由于点火线圈42放电在次级电路中产生的高压一旦超过火花塞电极1a和1b以及火花塞电极25a和25b之间的气体混合物的绝缘强度,则电极之间发生放电。对两个点火线圈42和43进行控制使其以推挽模式工作,因此电极1a和1b以及电极25a和25b之间不会发生短暂跳火:在火花塞电极1a和1b以及25a和25b之间由断开开关11引起的放电消失之前,开关9断开且开关8闭合,因此点火线圈43为火花塞1和25进一步提供能量,而点火线圈42同时再次充电。相互作用继续直到火花塞1的电极1a和1b以及火花塞25的电极25a和25b之间的放电已达到预定时期的结尾,然后通过断开两个开关8和9结束放电。
由于火花点火发动机的两个汽缸(其中,设置有火花塞1和25)被选择为当一个汽缸处于压缩冲程时另一个汽缸处于排气冲程,同时在两个火花塞1和25处发生的两个放电过程的仅其中之一然后用于点火压缩的燃料/空气混合物。
当在具有火花塞1的处于压缩冲程的汽缸内发生火花放电并对燃料/空气混合物点火时,另一个具有火花塞25的汽缸处于排气冲程;在排气冲程过程中,在具有火花塞25的汽缸中产生的废气所经受的压力比处于压缩冲程的燃料/空气混合物所经受的压力要小得多。由于点火电压取决于压力,因此排气冲程中发生放电的火花塞处的点火电压比当前处于压缩冲程的汽缸内的火花塞处的点火电压要低得多。结果是,在废气中点火的点火火花所消耗的能量比点火压缩但尚未燃烧的燃料/空气混合物中产生的点火火花所消耗的能量要少得多。因此,由一个汽缸对的两个点火线圈42和43提供的点火能量的大部分可用于点火尚未燃烧的燃料/空气混合物,这是有利的。
虽然在根据图7的根据本发明的点火系统中,火花塞的电极之间产生点火火花的出现频率是图1中的示例性实施例所示常规量的两倍,但是这对于火花塞的使用寿命并无不利影响,或仅对火花塞的使用寿命造成无关紧要的影响,这是由于点火火花用于点火电极烧尽的能量在每一次的第二次放电(即,排气冲程中产生火花)过程中比压缩冲程中产生点火火花的能量要少得多。
由于两个点火线圈42和43的交替放电,在基于图1说明的方法中火花塞1和25处产生连续点火火花且该点火火花一直持续直到对点火线圈42和43的驱动结束,即直到将其初级绕组6和7至直流电源Vcc的交替连接结束。对开关8和9进行控制以使次级绕组4和5中产生的一系列次级电流脉冲的叠加不会中断。这意味着一个次级绕组4和另一个次级绕组5中交替产生的次级电流脉冲彼此跟随或彼此重叠而不会中断。然而,还可对方法进行修改以使次级绕组4和5中产生的次级电流脉冲的叠加产生中断。每一个汽缸内的每一次发动机循环中可获得共同确保点火能量增加从而提高点火的一系列点火脉冲,而非扩展的点火脉冲。
图8中示出的电路布置是图1和4中示出的电路布置的组合。图8与图1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使用单独的测量装置17和19分别测量流过第一点火线圈42的次级电流和流过第二点火线圈43的次级电流,如图4所图示,且对次级电流是否达到阈值进行监控。
图9中示出的电路布置与图1中示出的电路布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使用单独的测量装置16和18分别测量流过点火线圈42和点火线圈43的两个初级电流,如图4的电路布置中所图示,并对两个初级电流是否达到阈值进行监控。

Claims (29)

1.一种用于驱动内燃机中的火花隙(1、25)的方法,其中所述火花隙(1、25)分配有第一点火线圈(42)和第二点火线圈(43),每一点火线圈均具有彼此感应耦合的初级绕组(6、7)和次级绕组(4、5),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以下步骤:
(a)由起动信号(24)触发,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充电,并且延时D,其中0≤D,通过提供直流电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充电,其中,当每一个初级绕组(6、7)充电时,各自的次级绕组(4、5)被阻断;
(b)测量提供至所述初级绕组(6、7)的总初级电流(28);
(c)时期T后,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突然放电,延时D后,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突然放电,因此在各个次级绕组(4、5)中感应出次级电流(29、30),此导致所述火花隙(1、25)的两个电极(1a、1b;25a、25b)之间的放电;
(d)测量流过所述火花隙(1、25)的总次级电流(31);
(e)之后,每当总次级电流(31)的强度低于总次级电流(31)的强度的上阈值(35)时,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和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开始交替充电;
(f)然后,每当所述总次级电流(31)的强度低于下阈值(36)或每当总初级电流(28)的强度增至总初级电流(28)的强度的上阈值(34)时,所述初级绕组(6、7)突然放电;
(g)重复步骤(e)和(f)直到所述火花隙(1、25)的两个电极(1a、1b;25a、25b)之间的放电过程的持续时间达到预定值Z;
(h)之后,两个初级绕组(6、7)保持与提供的直流电分离直到出现另一个起动信号(24)且上述步骤顺序重新从步骤(a)开始。
2.一种用于驱动内燃机中的火花隙(1、25)的方法,其中所述火花隙(1、25)分配有第一点火线圈(42)和第二点火线圈(43),每一点火线圈均具有彼此感应耦合的初级绕组(6、7)和次级绕组(4、5),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以下步骤:
(a)由起动信号(24)触发,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充电,并且延时D,其中0≤D,通过提供直流电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充电,其中,当每一个初级绕组(6、7)充电时,各自的次级绕组(4、5)被阻断;
(b)测量提供至所述初级绕组(6、7)的总初级电流(28);
(c)时期T后,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突然放电,延时D后,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突然放电,因此在各个次级绕组(4、5)中感应出次级电流(29、30),此导致所述火花隙(1、25)的两个电极(1a、1b;25a、25b)之间的放电;
(d)测量流过所述点火线圈(42、43)的次级电流(29、30);
(e)之后,每当流过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或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次级电流(29、30)的强度低于阈值(40、41)时,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和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开始交替充电;
(f)每当流过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的初级电流(26)的强度增至该初级电流(26)的强度的上阈值(38)和/或每当流过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次级绕组(5)的次级电流(30)的强度低于该次级电流(30)的强度的上阈值(45)时,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突然放电,以及每当流过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的初级电流(27)的强度增至该初级电流(27)的强度的上阈值(39)和/或每当流过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次级绕组(4)的次级电流(29)的强度低于该次级电流(29)的强度的上阈值(44)时,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其与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交替-突然放电;
(g)重复步骤(e)和(f)直到火花隙(1、25)的两个电极(1a、1b;25a、25b)之间的放电过程的持续时间达到预定值Z;
(h)之后,两个初级绕组(6、7)保持与提供的直流电分离直到出现另一个起动信号(24)且上述步骤顺序重新从步骤(a)开始。
3.一种用于驱动内燃机中的火花隙(1、25)的方法,其中所述火花隙(1、25)分配有第一点火线圈(42)和第二点火线圈(43),每一点火线圈均具有彼此感应耦合的初级绕组(6、7)和次级绕组(4、5),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以下步骤:
(a)由起动信号(24)触发,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充电,并且延时D,其中0≤D,通过提供直流电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充电,其中,当每一个初级绕组(6、7)充电时,各自的次级绕组(4、5)被阻断;
(b)测量提供至所述初级绕组(6、7)的总初级电流;
(c)时间T后,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突然放电,延时D后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突然放电,因此在各个次级绕组(4、5)中感应出次级电流(29、30),从而使所述火花隙(1、25)的两个电极(1a、1b;25a、25b)之间放电;
(d)测量流过所述火花隙(1、25)的总次级电流(31);
(e)之后,每当流过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或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次级电流(29、30)的强度低于阈值(40、41)时,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和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开始交替充电;
(f)然后,每当总次级电流(31)的强度低于下阈值(36)或每当总初级电流(28)的强度增至总初级电流(28)的强度的上阈值(34)时,初级绕组(6、7)突然放电;
(g)重复步骤(e)和(f)直到所述火花隙(1、25)的两个电极(1a、1b;25a、25b)之间的放电过程的持续时间达到预定值Z;
(h)之后,两个初级绕组(6、7)保持与提供的直流电分离直到出现另一个起动信号(24)且上述步骤顺序重新从步骤(a)开始。
4.一种用于驱动内燃机中的火花隙(1、25)的方法,其中所述火花隙(1、25)分配有第一点火线圈(42)和第二点火线圈(43),每一点火线圈均具有彼此感应耦合的初级绕组(6、7)和次级绕组(4、5),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以下步骤:
(a)由起动信号(24)触发,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充电,并且延时D,其中0≤D,通过提供直流电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充电,其中,当每一个初级绕组(6、7)充电时,各自的次级绕组(4、5)被阻断;
(b)测量提供至所述初级绕组(6、7)的总初级电流(28);
(c)时期T后,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突然放电,延时D后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突然放电,因此在所述各个次级绕组(4、5)中感应出次级电流(29、30),其导致所述火花隙(1、25)的两个电极(1a、1b;25a、25b)之间的放电;
(d)测量流过所述点火线圈(42、43)的次级电流(29、30);
(e)之后,每当流过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或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次级电流(29、30)的强度低于阈值(40、41)时,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和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开始交替充电;
(f)然后,每当总次级电流(31)的强度低于下阈值(36)或每当总初级电流(28)的强度增至总初级电流(28)的强度的上阈值(34)时,所述初级绕组(6、7)突然放电;
(g)重复步骤(e)和(f)直到所述火花隙(1、25)的两个电极(1a、1b;25a、25b)之间的放电过程的持续时间达到预定值Z;
(h)之后,两个初级绕组(6、7)保持与提供的直流电分离直到出现另一个起动信号(24)且上述步骤顺序重新从步骤(a)开始。
5.一种用于驱动内燃机中的火花隙(1、25)的方法,其中所述火花隙(1、25)分配有第一点火线圈(42)和第二点火线圈(43),每一点火线圈均具有彼此感应耦合的初级绕组(6、7)和次级绕组(4、5),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以下步骤:
(a)由起动信号(24)触发,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充电,并且延时D,其中0≤D,通过提供直流电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充电,其中,当每一个初级绕组(6、7)充电时,各自的次级绕组(4、5)被阻断;
(b)测量提供至所述初级绕组(6、7)的总初级电流(28);
(c)时期T后,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突然放电,延时D后第所述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突然放电,因此在所述各个次级绕组(4、5)中感应出次级电流(29、30),其导致所述火花隙(1、25)的两个电极(1a、1b;25a、25b)之间的放电;
(d)测量流过所述火花隙(1、25)的总次级电流(31);
(e)之后,每当给出的时间间隔t1或t2分别结束时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和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交替开始充电,其中每当所述总次级电流(31)的强度降至下阈值(36)或每当所述总初级电流(28)的强度增至总初级电流(28)的强度的上阈值(34)时时间间隔t1或t2开始;
(f)然后,每当总次级电流(31)的强度低于下阈值(36)或每当总初级电流(28)的强度增至总初级电流(28)的强度的上阈值(34)时,所述初级绕组(6、7)突然放电;
(g)重复步骤(e)和(f)直到火花隙(1、25)的两个电极(1a、1b;25a、25b)之间的放电过程的持续时间达到预定值Z;
(h)之后,两个初级绕组(6、7)保持与提供的直流电分离直到出现另一个起动信号(24)且上述步骤顺序重新从步骤(a)开始。
6.一种用于驱动内燃机中的火花隙(1、25)的方法,其中所述火花隙(1、25)分配有第一点火线圈(42)和第二点火线圈(43),每一点火线圈均具有彼此感应耦合的初级绕组(6、7)和次级绕组(4、5),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以下步骤:
(a)由起动信号(24)触发,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充电,并且延时D,其中0≤D,通过提供直流电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充电,其中,当每一个初级绕组(6、7)充电时,各自的次级绕组(4、5)被阻断;
(b)测量提供至所述初级绕组(6、7)的总初级电流(28);
(c)时期T后,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突然放电,延时D后,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突然放电,因此在所述各个次级绕组(4、5)中感应出次级电流(29、30),其导致所述火花隙(1、25)的两个电极(1a、1b;25a、25b)之间的放电;
(d)测量流过所述点火线圈(42、43)的次级电流(29、30);
(e)之后,每当给出的时间间隔t1结束时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开始充电,每当流过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所述次级电流(29)的强度低于阈值(44)或每当流过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电流(27)的强度增至该初级电流(27)的强度的上阈值(39)时所述时间间隔t1开始,
以及每当给出的时间间隔t2结束时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所述初级绕组(7)与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所述初级绕组(6)交替开始充电,其中每当流过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所述次级电流(30)的强度低于阈值(45)或每当流过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所述初级电流(26)的强度增至该初级电流(26)的强度的上阈值(38)时,所述时间间隔t2开始;
(f)每当流过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的初级电流(26)的强度增至该初级电流(26)的强度的上阈值(38)和/或每当流过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次级绕组(5)的次级电流(30)的强度低于该次级电流(30)的强度的上阈值(45)时,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突然放电,
以及每当流过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的初级电流(27)的强度增至该初级电流(27)的强度的上阈值(39)和/或每当流过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次级绕组(4)的次级电流(29)的强度低于该次级电流(29)的强度的上阈值(44)时,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与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交替地-突然放电;
(g)重复步骤(e)和(f)直到所述火花隙(1、25)的两个电极(1a、1b;25a、25b)之间的放电过程的持续时间达到预定值Z;
(h)之后,两个初级绕组(6、7)保持与提供的直流电分离直到出现另一个起动信号(24)且上述步骤顺序重新从步骤(a)开始。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何一个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火花隙设在火花塞中。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何一个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绕组(4、5)被阻断,具体是被布置在所述各个次级绕组(4、5)的电路中的二极管(2)阻断,同时其各自的初级绕组(6、7)被充电。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何一个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D选择为D>0。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何一个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此选择延时D以使得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初级绕组(6)的第一充电过程和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初级绕组(7)的第一充电过程在时间上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何一个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充电过程达到饱和之前,所述第一和第二点火线圈(42、43)的初级绕组(6、7)的充电过程被中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最迟当所述初级绕组(6、7)中达到饱和安培数的95%时所述充电过程被中断。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只要所述初级绕组(6、7)中的安培数仍线性上升,所述充电过程被中断。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何一个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D选择为0.4T<D<0.7T。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何一个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D选择为0.5T<D<0.7T。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何一个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此选择所述延时D以使得每一个放电过程或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中相关的次级电流(30)分别在时间上与上一个紧邻的放电过程或与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中相关的次级电流(29)分别重叠。
17.根据权利要求1、3、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一轮方法运行的步骤(g)之后并在下一轮方法运行的步骤(a)之前,所述总初级电流(28)的强度的上阈值(34)和/或所述总次级电流(31)的强度的上阈值(35)改变。
18.根据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一轮方法运行的步骤(g)之后并在下一轮方法运行的步骤(a)之前,所述初级电流(26、27)的强度的上阈值(38、39)和/或所述次级电流(29、30)的强度的下阈值(40、41)改变。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阈值(34-36和38-41)根据来自发动机控制单元的设置改变。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阈值(34-36和38-41)根据来自发动机控制单元的设置改变。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何一个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从步骤(a)至步骤(g)的方法运行中,阈值(34-36和38-41)保持不变。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何一个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点火线圈(42、43)驱动且点燃两个火花隙(1、25),两个火花隙并联连接且布置在具有偶数个汽缸和偶数个火花隙(1、25)的火花点火发动机的两个不同汽缸中,其中,如此选择所述两个火花隙(1、25)以使得它们在其中设置的汽缸形成由第一汽缸和第二汽缸组成的对,且其活塞彼此同步以使得当一个汽缸处于压缩冲程时所述对的另一个汽缸处于排气冲程。
23.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时间间隔t1和t2选择为零或选择为很短以使得流过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的脉冲状次级电流(30)跟随流过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的脉冲状次级电流(29)而无中断,反之亦然,或其彼此叠加。
24.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时间间隔t1和t2选择为0≤t1,t2≤500μs。
25.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时间间隔t1和t2选择为0≤t1,t2≤100μs。
26.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来自发动机控制单元的设置改变所述时间间隔t1和t2。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间间隔t1和t2在一轮方法运行的步骤(a)至步骤(g)的过程中保持不变。
28.一种用于驱动一个或多个内燃机中的火花隙(1、25)的方法,其中火花隙(1、25)分配有第一点火线圈(42)和第二点火线圈(43),每一点火线圈均具有彼此感应耦合的初级绕组(6、7)和次级绕组(4、5),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以下步骤:
从所需的点火时间点开始,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在前期(T)内充电,随着时间发生偏移D>0,所述第二点火线圈(43)开始充电;
一旦所述第一点火线圈(42)已经开始放电,交替控制所述两个点火线圈(42、43)随后的放电和充电开始以使得所述火花隙(1、25)处的连续放电电流产生连续延伸的火花,且仅基于监控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两个来控制所述点火线圈(42、43):
单个初级电流的安培数的阈值,
单个次级电流的安培数的阈值,
总初级电流的安培数的阈值,
总次级电流的安培数的阈值,
时间间隔t1和t2的结束,点火线圈从此处开始充电。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火花隙设在火花塞中。
CN201310080855.5A 2012-03-14 2013-03-13 驱动火花隙尤其是火花塞的方法 Active CN1033068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2102168.6 2012-03-14
DE102012102168 2012-03-14
DE102012106207A DE102012106207B3 (de) 2012-03-14 2012-07-10 Verfahren zum Ansteuern einer Funkenstrecke, insbesondere einer Zündkerze
DE102012106207.2 2012-07-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06878A CN103306878A (zh) 2013-09-18
CN103306878B true CN103306878B (zh) 2017-07-11

Family

ID=48222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80855.5A Active CN103306878B (zh) 2012-03-14 2013-03-13 驱动火花隙尤其是火花塞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531165B2 (zh)
CN (1) CN103306878B (zh)
DE (2) DE102012106207B3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106207B3 (de) * 2012-03-14 2013-05-23 Borgwarner Beru Systems Gmbh Verfahren zum Ansteuern einer Funkenstrecke, insbesondere einer Zündkerze
EP2895734B1 (de) * 2012-09-12 2019-03-27 Robert Bosch GmbH Zündsystem für eine verbrennungskraftmaschine
DE102013218227A1 (de) * 2012-09-12 2014-05-28 Robert Bosch Gmbh Zündsystem für eine Verbrennungskraftmaschine
US9261067B2 (en) * 2013-04-22 2016-02-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spark to an engine
DE102014216024A1 (de) * 2013-11-14 2015-05-21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Zündsystems und entsprechendes Zündsystem
DE102014216028A1 (de) * 2013-11-14 2015-05-21 Robert Bosch Gmbh Zünd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Zündsystems fü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DE102014216013A1 (de) 2013-11-14 2015-05-21 Robert Bosch Gmbh Zünd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Zündsystems
DE102014216044A1 (de) * 2013-11-14 2015-05-21 Robert Bosch Gmbh Zünd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Zündsystems
EP2873850A1 (en) * 2013-11-14 2015-05-20 Delphi Automotive Systems Luxembourg SA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control a multi spark ignition system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DE102014216040A1 (de) * 2013-11-14 2015-05-21 Robert Bosch Gmbh Zünd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Zündsystems
EP2876298A1 (en) * 2013-11-21 2015-05-27 Delphi Automotive Systems Luxembourg SA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control an ignition system with two coils for one spark plug
US9429134B2 (en) * 2013-12-04 2016-08-30 Cummins, Inc. Dual coil ignition system
CN103615347B (zh) * 2013-12-17 2016-01-27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天然气发动机并联点火系统
JP6002697B2 (ja) 2014-01-08 2016-10-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点火装置
JP6269271B2 (ja) * 2014-04-10 2018-01-3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JP6520189B2 (ja) * 2014-04-10 2019-05-2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点火装置
US20150340846A1 (en) * 2014-05-21 2015-11-26 Caterpillar Inc. Detection system for determining spark voltage
CN104436438A (zh) * 2014-12-19 2015-03-25 曹小玲 基于双自感线圈的除颤仪
CN106410612A (zh) * 2014-12-19 2017-02-15 乌鲁木齐九品芝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放电装置和一种开关
CN104457416A (zh) * 2014-12-19 2015-03-25 王振环 基于自感原理的电击警棍
CN104534510A (zh) * 2014-12-19 2015-04-22 陈廷 燃气加热装置
CN104436435A (zh) * 2014-12-19 2015-03-25 曹小玲 基于双自感线圈的吞咽障碍电刺激治疗仪
CN104436434A (zh) * 2014-12-19 2015-03-25 曾飞 基于双自感线圈的脑部电刺激装置
CN105742962A (zh) * 2014-12-19 2016-07-06 陈廷 一种放电装置和一种开关
CN104456622A (zh) * 2014-12-19 2015-03-25 陈廷 燃气加热装置
CN104436433A (zh) * 2014-12-19 2015-03-25 曾飞 基于双自感线圈的脑部电刺激装置
CN104436439A (zh) * 2014-12-19 2015-03-25 曹小玲 基于双自感线圈的除颤仪
CN104500306A (zh) * 2014-12-19 2015-04-08 陈廷 汽缸点火装置
CN104436436A (zh) * 2014-12-19 2015-03-25 曹小玲 基于双自感线圈的吞咽障碍电刺激治疗仪
CN104457417B (zh) * 2014-12-19 2017-12-19 绍兴柯桥茂良化纤有限公司 基于自感原理的电击警棍
CN104612878A (zh) * 2014-12-19 2015-05-13 陈廷 汽缸点火装置
CN105790076A (zh) * 2014-12-19 2016-07-20 陈廷 一种放电装置和一种开关
CN104466684A (zh) * 2014-12-19 2015-03-25 王振环 放电装置
CN104564479A (zh) * 2014-12-29 2015-04-29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发动机点火系统及方法
CN104847564A (zh) * 2015-05-06 2015-08-19 莫嘉林 双火花点火系统
JP2016211446A (ja) * 2015-05-11 2016-12-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KR20180029196A (ko) * 2015-05-14 2018-03-20 엘도르 코포레이션 에쎄.피.아. 내연 기관을 위한 전자 점화 시스템 및 상기 전자 점화 시스템을 위한 제어 방법
GB201519699D0 (en) * 2015-11-09 2015-12-23 Delphi Automotive Systems Lux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control an ignition system
JP6324432B2 (ja) 2016-04-12 2018-05-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点火制御装置および点火制御方法
DE102016124328A1 (de) * 2016-12-14 2018-06-14 Dspace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Gmbh Prüfstand zur Nachbildung der elektrischen Antwort einer Breitbandlambdasonde
US20180351333A1 (en) * 2017-06-05 2018-12-06 Fives Cinetic Corp. Method of testing a spark plug, and a testing station therefor
CN107219257B (zh) * 2017-06-07 2019-11-12 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软式闭路循环粉尘爆炸模拟试验装置及使用方法
JP6461281B1 (ja) * 2017-10-26 2019-01-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点火装置
SE542389C2 (en) * 2018-09-04 2020-04-21 Sem Ab An ignition system and method controlling spark ignited combustion engines
CN111749830B (zh) * 2019-03-27 2022-06-28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续流控制器及点火系统
CN110206673B (zh) * 2019-05-20 2020-04-28 上海交通大学 高能放电点火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6964720B1 (ja) * 2020-06-12 2021-11-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点火装置
KR20220112982A (ko) * 2021-02-05 2022-08-1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점화 코일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KR20220122017A (ko) * 2021-02-26 2022-09-0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점화 코일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KR20220153196A (ko) * 2021-05-11 2022-11-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점화 코일 제어 시스템
US11879420B1 (en) * 2022-11-18 2024-01-23 Hyundai Motor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gnition coil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46676B2 (ja) * 1977-06-14 1983-10-18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US4462380A (en) * 1982-12-20 1984-07-31 Ford Motor Company Enhanced spark energy distributorless ignition system
US4493306A (en) * 1982-12-20 1985-01-15 Ford Motor Company Enhanced spark energy distributorless ignition system (B)
JP2774992B2 (ja) * 1989-10-03 1998-07-0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点火装置
JP3103852B2 (ja) * 1990-06-20 2000-10-3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点火制御装置
JPH05223049A (ja) * 1991-03-06 1993-08-31 Aisin Seiki Co Ltd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JPH04284167A (ja) * 1991-03-12 1992-10-08 Aisin Seiki Co Ltd 内燃機関の点火装置
JPH06117347A (ja) * 1992-10-06 1994-04-26 Nippondenso Co Ltd 内燃機関の点火装置
US6035838A (en) * 1998-04-20 2000-03-14 Cummins Engine Company, Inc. Controlled energy ignition system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R2792373A1 (fr) * 1999-04-19 2000-10-20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Systeme d'allumage pour moteur de vehicule automobile
US6378513B1 (en) * 1999-07-22 2002-04-3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Multicharge ignition system having secondary current feedback to trigger start of recharge event
DE10003109A1 (de) * 2000-01-26 2001-08-02 Bosch Gmbh Robert Verfahren zur Erzeugung einer Folge von Hochspannungszündfunken und Hochspannungszündvorrichtung
SE527259C2 (sv) * 2004-06-22 2006-01-31 Mecel Ab Metod och anordning för att styra strömmen i ett tändstift
US7404396B2 (en) * 2006-02-08 2008-07-29 Denso Corporation Multiple discharge ignition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US7681562B2 (en) * 2008-01-31 2010-03-23 Autotronic Controls Corporation Multiple primary coil ignition system and method
EP2325476B1 (en) * 2009-11-20 2016-04-13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Coupled multi-charge ignition system with an intelligent controlling circuit
DE102010024396B4 (de) * 2010-05-07 2012-09-20 Borgwarner Beru Systems Gmbh Verfahren zum Zünden eines Brennstoff-Luft-Gemisches einer Verbrennungskammer, insbesondere in einem Verbrennungsmotor durch Erzeugen einer Korona-Entladung
JP5685025B2 (ja) * 2010-07-22 2015-03-18 ダイヤモンド電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制御システム
DE102010045168B4 (de) * 2010-09-04 2012-11-29 Borgwarner Beru Systems Gmbh Zündanlage und Verfahren zum Zünden von Brennstoff in einem Fahrzeugmotor durch eine Koronaentladung
DE102011052096B4 (de) * 2010-09-04 2019-11-28 Borgwarner Ludwigsburg Gmbh Verfahren zum Erregen eines HF-Schwingkreises, welcher als Bestandteil einen Zünder zum Zünden eines Brennstoff-Luft-Gemisches in einer Verbrennungskammer hat
US8286617B2 (en) * 2010-12-23 2012-10-16 Grady John K Dual coil ignition
US20120186569A1 (en) * 2011-01-24 2012-07-26 Diamond Electric Mfg. Co., Lt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gnition system
DE102012106207B3 (de) * 2012-03-14 2013-05-23 Borgwarner Beru Systems Gmbh Verfahren zum Ansteuern einer Funkenstrecke, insbesondere einer Zündkerze
DE102012106158A1 (de) * 2012-07-09 2014-01-09 Borgwarner Beru Systems Gmbh Induktive Zündanlage für einen Otto-Motor
US9605644B2 (en) * 2013-06-06 2017-03-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ual coil ignition system
DE102015115637A1 (de) * 2015-09-16 2017-03-16 Borgwarner Ludwigsburg Gmbh Verfahren zum Begrenzen des Einschaltstromes eines Aufwärtswandlers
DE102017111917B4 (de) * 2016-06-07 2023-08-24 Borgwarner Ludwigsburg Gmbh Verfahren zum Ermitteln der Notwendigkeit eines Zündkerzenwechsel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190564B2 (en) 2019-01-29
CN103306878A (zh) 2013-09-18
DE102013102529A8 (de) 2018-12-20
DE102013102529A1 (de) 2014-09-18
DE102013102529B4 (de) 2019-05-02
US20130241429A1 (en) 2013-09-19
US9531165B2 (en) 2016-12-27
DE102012106207B3 (de) 2013-05-23
US20170067434A1 (en) 2017-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06878B (zh) 驱动火花隙尤其是火花塞的方法
CN104508294B (zh) 点火系统
CN105121838B (zh) 点火装置
CN105102809B (zh) 点火装置
CN101922396B (zh) 用于运行多火花点火系统的方法以及多火花点火系统
JP5676721B1 (ja) 高周波放電点火装置
CN106164470B (zh) 内燃机用点火装置
US10309365B2 (en) Ignition device and ignition system
US9784230B2 (en) Ignition system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P1609986A2 (en) A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the current in a spark plug
CN103998766B (zh) 内燃机点火装置的工作方法
CN109196220B (zh) 多次充电点火系统和操作多次充电点火系统的方法
CN103403340A (zh) 具有选择性电弧的电晕点火系统
CN105579701B (zh) 用于点火气体燃料混合物的方法和装置
KR102600304B1 (ko) 점화 시스템을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102045578B1 (ko) 가스 방전 램프를 시동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제어 회로
US10036362B2 (en) Igni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ignition system for a spark-ignit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7092606A (ja) イオン電流検出回路を有する多重放電型点火装置
RU2364744C2 (ru) Способ снижения потерь энергии в системах зажигания двигателей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JP6573012B2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CN219366209U (zh) 一种调整汽油机点火能量的装置和车辆
JP5854380B2 (ja) 内燃機関用イオン電流検出装置
JP2016138480A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RU2109163C1 (ru) Система зажигания &#34;универсал мади&#34;
CN103120026A (zh) 用于点燃高压放电灯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