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70655A - 连接器壳体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壳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70655A
CN103270655A CN2011800619853A CN201180061985A CN103270655A CN 103270655 A CN103270655 A CN 103270655A CN 2011800619853 A CN2011800619853 A CN 2011800619853A CN 201180061985 A CN201180061985 A CN 201180061985A CN 103270655 A CN103270655 A CN 1032706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stener
connector
plane
angle
pro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198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室隆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706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706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2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a single latching arm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壳体,该连接器壳体减小在将连接器装配到一起的作业期间插入连接器所需的力,并且产生在适配后获得的强保持力。第一连接器(10)的突起(11)由狭缝(S1)和(S2)限定为三个分离的接合件(11A、11B、11C),使接合件(11A)比其它接合件(11B)和(11C)更长,并且形成具有比其它斜面的角度更平缓的角度的斜面(11F)。因此,减小了接合件(11A)与从第二连接器(20)的中央突出的板(20A)之间的初始插入力,并且还减小了接合件(11B、11C)与板(20A)之间的初始力。因此,能够利用低的插入力进行整个接合,此外,最终,所有的接合件(11A、11B、11C)的接合突起(11T)与在板(20A)中形成的接合孔(20T)接合,接触面积被可靠地确保,使得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之间的装配状态变得牢固。

Description

连接器壳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壳体,其以保持强装配状态对方连接器壳体,并且更特别地,涉及一种连接器壳体,其使其对方连接器壳体能够以小的插入力插入,并且还展示出强保持能力。
背景技术
参考专利文件1描述的连接器接合结构
为使连接器壳体相互装配并且将它们保持在装配状态,目前已知的是使用接合结构,该接合结构具有形成在一个连接器壳体上的接合孔,并且具有形成在另一连接器壳体上的接合突起(参见专利文件1)。
图6显示了参考专利文件1描述的连接器接合结构。
在图6中,当第一连接器200和第二连接器100装配在一起时,将第二连接器100的连接器壳体100H插入第一连接器200的连接器壳体200H中,由于锁定臂201抬升,并且使接合突起100T与接合孔201T接合,从而将连接器保持在装配状态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件
专利文件1:JP-A-2008-97956
参考专利文件1描述的连接器接合结构中的问题
参考专利文件1描述的连接器接合结构的保持力取决于由接合孔201T与接合突起部100T之间的宽度和高度所限定的接触面积(剪切面积)。具体而言,保持力随接触区域的增大而增大。然而,锁定臂201相应地变得更厚。在连接器的装配过程中产生的锁定臂201的反作用力增大,其转而引起可加工性恶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已考虑该状况而构思,并且旨在提供一种连接器壳体,其在连接器装配作业期间减小连接器的插入力,并且其保持在装配后获得的强保持力。
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在(1)至(4)中描述的构造来达到目的。
(1)一种具有突起的连接器壳体,该连接器壳体具有与对方连接器壳体的接合孔接合的接合突起,并且该突起在连接器装配方向上延伸,该连接器壳体包括:多个接合件,该多个接合件被限定为通过制成沿连接器装配方向从突起的末端直至任意位置的狭缝而彼此分离,并且该多个接合件弹性地变形;斜面,该斜面形成在各接合件与所述接合孔相对的下部中;以及各接合突起的锁定表面,该锁定表面形成在各斜面的后端处,其中,一个接合件的斜面的角度小于其它接合件的斜面的角度。
(2)如(1)所描述的连接器壳体中,形成在接合件之间的狭缝形成为使得在接合件之间形成的狭缝的长度为:从接合件的末端至形成在接合突起的基部处的剪切角前方。
(3)如(1)或(2)所描述连接器壳体中,使得接合件中的第一中央接合件比其它接合件突起地更长,并且使得第一接合件的斜面的角度小于其它接合件的斜面的角度。
(4)如(3)所描述连接器壳体中,第二接合件和第三接合件位于第一接合件的两侧,并且第二接合件在突起长度和斜面角度方面不同于第三接合件。
通过(1)中描述的构造,各接合件通过狭缝而彼此分离,并且一个接合件的斜面的角度不同于其它接合件的斜面的角度。结果,在装配作业期间所需的插入力在接合件之间分散,使得插入力减小。因此,连接器顺利地装配至对方连接器壳体。所有接合突起的锁定表面与接合孔的锁定侧表面彼此接触,并且确保足够的接触面积。因此,获得牢固的接合。
通过(2)中描述的构造,限制了形成在接合件之间的狭缝的沟槽的延伸,由此可确保牢固的连接器接合结构,而不影响剪切角。
通过(3)中描述的构造,当连接器装配至对方连接器壳体时,第一接合件的斜面首先与对方连接器壳体的锥形区域接触。斜面的平缓角度与锥形区域的斜面很好地装配,并且能够在插入力受第一接合件影响而分散的协作下,获得稳定的低插入力。
通过(4)中描述的构造,在第一接合件与对方连接器壳体的锥形区域接触之后,第二接合件(或第三接合件)和第三接合件(或第二接合件)依次与对方连接器壳体的锥形区域接触。因此,在插入期间所需的插入力被分散并减小,由此连接器通过低插入力顺利地装配至对方连接器壳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连接器壳体的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该连接器壳体配备有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接合结构。
图2(A)至2(C)示出在图1中所示的对方连接器壳体的实施方式,其中,图2(A)是整体透视图,图2(B)是仅示出对方连接器壳体的板的前视图,并且图2(C)是沿图2(B)中所示的IIC-IIC线所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3(A)至图3(C)示出图1中所示的连接器壳体,其中,图3(A)是前视图,图3(B)是沿图3(A)中所示的IIIB-IIIB线所取的横截面视图,并且图3(C)是沿图3(A)中所示的IIIC-IIIC线所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4是由图3(C)中所示的正方形包围的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5(A)是连接器壳体的第二实施例的透视图,该连接器壳体配备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接合结构,其中图5(B)是图5(A)中所示的第二接合件的横截面视图,并且图5(C)是图5(A)中所示的第三接合件的横截面视图;并且
图6是示出已知的现有技术的连接器接合结构的透视图。
参考标记列表
10         第一连接器(连接器壳体)
11         突起
11A        第一接合件
11B        第二接合件
11C        第三接合件
11F、11G   斜面
11T        接合突起
11V        锁定表面
S1、S2     狭缝
20         第二连接器(对方连接器壳体)
20A        板
20S        锥形区域
20T        接合孔
20V        锁定侧表面
E          剪切角
具体实施方式
现通过参考附图来描述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模式。
(第一实施例)
〈第一连接器的详细描述:参见图1〉
图1所示的第一连接器(连接器壳体)10,即与本发明的一种实现模式相关的连接器接合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由树脂模制而成,大体上呈现长方体形状。
朝向第一连接器10的末端(图1中的右向)凸出的突起11形成在第一连接器10的中心区域中,以便在装配连接器的连接器装配方向上延伸。多个接合件,也即第一接合件11A、第二接合件11B和第三接合件11C,设置在突起11的末端附近。狭缝S1和S2沿连接器装配方向设置在接合件11A、11B和11C之间。
第一接合件11A位于中压,并且第一接合件11A的末端沿连接器装配方向(图1中的右向)突出至比第二接合件11B和第三接合件11C的突起长度更长的突起长度。
〈第二连接器的详细描述:参见图2(A)至图2(C)〉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在图2(A)至2(C)中所示的第二连接器(对方连接器壳体)20由树脂等模制而成、呈现大体上长方体形状。
突出(在图2(A)中向左的方向上)板20A形成在连接器的中央。大致矩形的接合孔20T和锁定侧表面20V形成在板20A中,并且朝向第二连接器20的内部倾斜的锥形区域20S形成在板20A的末端处。
〈第一连接器的突起的详细描述:参见图3(A)至图3(C)〉
现在参考图3(A)至图3(C)详细描述第一连接器10的突起11。
接合突起11T形成在每个接合件11A、11B和11C上。接合突起11T意在用于与在第二连接器20中开口的接合孔20T相接合。
第二接合件11B的末端和第三接合件11C的末端形成为比第一接合件11A的突起长度更短的突起长度,并且在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切断(参见图3(B))。
同时,第一接合件11A的下部从其末端朝向接合突起11T呈锥形(参见图3(C))。
〈各接合件的末端的附近的详细描述:参见图4〉
现在通过参考图4来描述各接合件11A、11B和11C的末端附近的详细形状。
接合突起11T形成在每个接合件11A、11B和11C与接合孔20T相对的下部上。与形成在第二连接器20的接合孔20T上的锁定侧表面20V接触的锁定表面11V形成在每个接合突起11T上。
从其末端朝向接合突起11T的向下倾斜(图4中向下的方向)的斜面11F形成在第一接合件11A的下部上。斜面11G形成在第二接合件11B(以及第三接合件11C)的接合突起11T的下侧上。
现在详细描述斜面11F的角度和斜面11G的角度。
第一连接器10的水平平面X与第一接合件11A的斜面11F所成的角度取为C(∠C),并且第二接合件11B(以及第三接合件11C)的斜面11G与水平平面X所成的角度取为D(∠D),角度∠C小于角度∠D(∠C<∠D)。具体而言,斜面11F的上升角度比斜面11G的上升角度平缓。
同时,在接合件11A、11B和11C之间形成的每个狭缝S1和S2的沟槽深度(狭缝长度L)不影响接合突起11T的锁定表面11V与接合孔20T的锁定侧表面20V之间的接触面积(也即,剪切面积)。
具体而言,狭缝S1和S2的沟槽形成为这样的程度:使得沟槽不与剪切角E干涉,该剪切角由第二接合件11B或第三接合件11C的末端的假想延长线与接合突起11T的基部形成。
换言之,各接合件11A、11B和11C的锁定表面11V是连续的,并且锁定表面11V形成不产生狭缝S1和S2的平面。
〈接合关系〉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接合结构如上所述。下一步,描述各接合件11A、11B和11C与接合孔20T之间的接合关系。
当第一连接器10到插入第二连接器20中时,第一接合件11A凸出于其它接合件11B和11C之外。因此,第一接合件11A的斜面11F首先与板20A的锥形区域20S接触。
然后,与第一接合件11A两侧上的狭缝S1和S2分离的所述第一接合件11A在板20A之上滑动,从而与板20A产生压力接触。因此,第一接合件11A首先经历向上的弹性变形。在此情况下,由于第一接合件11A的斜面11F的角度是平缓的,所以仅需轻微的插入力。具体而言,当第一连接器10插入第二连接器20时,存在两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斜面11F与锥形区域20S接合时产生的载荷。
斜面11F和锥形区域20S均为倾斜面。所述平缓角度的斜面11F的倾斜与所述锥形区域20S的倾斜之间的接合,使第一接合件11A的弹性变形变得容易。
第二个要素是:施加在第一接合件11A上的弹性变形力。
三个接合件11A、11B和11C通过狭缝S1和S2而彼此分开。由于第一接合件11A的宽度大约为突起11的宽度的三分之一,该第一接合件11A仅承受整个突起11的弹性变形所需的力的三分之一,因此有利于第一接合件11A的弹性变形。
由于在将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装配到一起时,前述的两个要素以协作的方式作业,所以插入力显著减小,并且因此可顺利进行装配作业。
当将第一连接器10进一步插入到第二连接器20中时,第二接合件11B和第三接合件11C以互锁的方式在板20A之上滑动,从而与板20A进行压力接触。因此,第二接合件11B和第三接合件11C在向上的方向上弹性变形。
当接合突起11T与接合孔20T接合时,各接合件11A、11B和11C从弹性变形的位置恢复至其初始位置。接合突起11T的锁定表面11V与接合孔20T的锁定侧表面20V接触。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已完成彼此装配,由此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保持装配状态。
现在解释由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装配在一起的状态所产生的保持力。
由于第一连接器10的狭缝S1和S2的沟槽形成直至它们不影响锁定表面11V和锁定侧表面20V之间的接触面积的位置;也即,其中所述沟槽并未穿越剪切角E的位置或其中离剪切角E不远的位置,锁定表面11V的宽度和锁定侧表面20V的宽度彼此相等,并且可靠地确保锁定表面11V和锁定侧表面20V之间的接触面积,所以使得装配保持力变为牢靠。
(第二实施例)
图5(A)至图5(C)显示了第一连接器10的第二实施例,该连接器配备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接合结构。
如同第一实施例中的情况,第一接合件11A的末端突出(图5(A)中的向右方向)超过第二接合件11B和第三接合件11C。然而,第二接合件11B的突起长度不同于第三接合件11C的突起长度。具体而言,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二接合件11B的末端突出超过第三接合件11C的末端。突起长度之间的差异由图5(A)中的参考符号D标识。
现在参考图5(B)和图5(C)描述斜面11G。
使得形成在第二接合件11B上的斜面11G与水平平面X所成的夹角D1(参见图5(B))小于形成在第三接合件11C上的斜面11G与水平平面X所成的夹角D2(参见图5(C))(∠D1<∠D2)。
关于接合关系,已描述的是,由于第一接合件11A的斜面11F的角度(∠C)是平缓的,所以在第一连接器10装配至第二连接器20时仅需轻微的插入力。
另外,在第二实施例中,在第一接合件11A的斜面11F之后,第二接合件11B的斜面11G与板20A的锥形区域20S接触、在板20A上方滑动并且与板20产生压力接触,使得第二接合件11B在向上的方向上弹性地变形。
因此,与第一实施例中所需的力相比,通过插入力的分散而减小了装配作业期间所需的插入力。
具体而言,当第一连接器10装配至第二连接器20时,三个接合件11A、11B和11C依次与锥形区域20S接触并且在板20A之上滑动,并且分散了插入力。因此,通过轻的力非常顺利地实现将第一连接器10装配至第二连接器20。
已描述的是,第二接合件11B突出超过第三接合件11C,并且斜面11G的角度是平缓的。然而,即使第三接合件11C突出超过第二接合件11B,并且若斜面11G的角度更平缓,则本发明的作业效果仍保持不变。
〈实施方式的总结〉
在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接合结构中,具有突起11的第一连接器10与具有接合孔20T的第二连接器20装配到一起;该突起11包括多个接合件11A、11B和11C,该多个接合件11A、11B和11C的每一个都在其下部上具有接合突起11T和锁定表面11V;该接合孔20T在锁定侧表面20V中开口,由此接合突起11T和接合孔20T彼此接合,以便维持装配状态。
通过上述的相对简单的构造可维持装配状态。
由于接合件11A、11B和11C通过狭缝S1和S2彼此分离,这使得装配作业期间每个接合件能够独立运动,因此通过减小插入力而提高了可加工性。
另外,利用锁定表面11V与锁定侧表面20V之间的接触,可靠地防止了否则在装配后可能发生的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的轻易分离,。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接合结构中,在接合件11A、11B和11C之间存在的狭缝S1和S2的沟槽形成至距离剪切角E不远的位置,该剪切角E是第二接合件11B的末端与接合突起11T的基部形成的。
提供了一种牢固的连接器接合结构,其中,通过限制狭缝S1和S2的沟槽的延伸,锁定表面11V和锁定侧表面20V之间的接触面积不受影响。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接合结构的第一实施例中,与其它接合件11B和11C的斜面11G的角度相比其角度更小的斜面11F形成在第一接合件11A的下部上,该第一接合件11A形成为突出超过其它接合件11B和11C。锥形区域设置在第二连接器20的板20A的末端上。
当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彼此装配时,第一接合件11A的斜面11F首先接触锥形区域20S。在此情况下,斜面11F的平缓角度与锥形区域20S的斜面良好地彼此装配,这使得能够在插入力受第一接合件11A的影响而分散的协作下,将连接器能够无负荷地顺利插入。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接合结构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二接合件11B和第三接合件11C在突起长度和斜面11G的角度方面互不相同。
在第一接合件11A与板20A接触之后,第二接合件11B和第三接合件11C依次接触板20A。因此,插入作业期间所需的插入力被分散并更大程度地减小,由此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平滑地彼此装配。
即使第二实施例也能够产生如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所产生的作业效果。
在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具体各接合件11A、11B和11C的突起11设置在第一连接器10上。具有接合孔20T的板20A设置在第二连接器20上。它们之间的布局关系可反转。
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并且可根据需要轻易进行改变、修改等。此外,就材料、形状、尺寸、数值、模式、数量、位置等方面而言,只要可以实现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各构成部件是任意的并且是非限制性的。
本发明基于2010年12月2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0-285094),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完全并入本文。
〈工业应用性〉
本发明的连接器壳体可减小用于在将连接器装配在一起的作业期间插入连接器所需的力,并且使得在装配后获得的保持力强。

Claims (4)

1.一种连接器壳体,包括:
突起,该突起具有与对方连接器壳体的接合孔相接合的接合突起,并且该突起在连接器装配方向上延伸;
多个接合件,该多个接合件通过制成沿所述连接器装配方向从所述突起的末端直至所述突起的任意位置的狭缝而限定,并且所述多个接合件弹性地变形;
斜面,该斜面形成在与所述接合孔相对的、各所述接合件的下部中;以及
各所述接合突起的锁定表面,该锁定表面形成在各所述斜面的后端处;
其中,一个接合件的斜面的角度小于其它接合件的斜面的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中,形成在所述接合件之间的所述狭缝形成为使得所述狭缝的长度为:从所述接合件的末端至形成在所述接合突起的基部处的剪切角前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连接器壳体,其中,使得所述接合件中的第一中心接合件比其它接合件突起得更长,并且使得所述第一接合件的斜面的角度小于其它接合件的斜面的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连接器壳体,其中,第二接合件和第三接合件位于所述第一接合件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二接合件在突起长度和斜面角度方面不同于所述第三接合件。
CN2011800619853A 2010-12-21 2011-12-21 连接器壳体 Pending CN1032706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85094A JP5674124B2 (ja) 2010-12-21 2010-12-21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
JP2010-285094 2010-12-21
PCT/JP2011/079658 WO2012086694A1 (ja) 2010-12-21 2011-12-21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70655A true CN103270655A (zh) 2013-08-28

Family

ID=46313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19853A Pending CN103270655A (zh) 2010-12-21 2011-12-21 连接器壳体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280942A1 (zh)
JP (1) JP5674124B2 (zh)
KR (1) KR20130112048A (zh)
CN (1) CN103270655A (zh)
WO (1) WO20120866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62546B2 (ja) * 2013-08-30 2017-07-1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5090843A (ja) * 2013-11-07 2015-05-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止水構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9076A (zh) * 2002-04-01 2003-10-15 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连接器
JP2008097956A (ja) * 2006-10-11 2008-04-24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のロック機構
CN201142450Y (zh) * 2007-12-25 2008-10-29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1593902A (zh) * 2008-05-27 2009-12-0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线缆连接器本体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24401B2 (ja) * 1995-08-07 2003-07-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301522B2 (ja) * 1996-04-26 2002-07-1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840039B2 (ja) * 2000-06-01 2006-11-0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慣性ロックコネクタ
JP5227825B2 (ja) * 2009-02-04 2013-07-0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9076A (zh) * 2002-04-01 2003-10-15 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连接器
JP2008097956A (ja) * 2006-10-11 2008-04-24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のロック機構
CN201142450Y (zh) * 2007-12-25 2008-10-29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1593902A (zh) * 2008-05-27 2009-12-0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线缆连接器本体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74124B2 (ja) 2015-02-25
KR20130112048A (ko) 2013-10-11
US20130280942A1 (en) 2013-10-24
WO2012086694A1 (ja) 2012-06-28
JP2012134012A (ja) 2012-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44447B1 (en) Movable connector
US747015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EP2009748A1 (en) A connector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US7537469B2 (en) Lever-fitting type connector
EP1732173A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EP3306758B1 (en)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nnector
CN101499581B (zh) 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US7744380B2 (en) Overmolded electrical contact array
US7462070B2 (en) Connector having lock mechanism
DE60208129T2 (de) Anschlusskontakt, damit ausgestatteter Steckverbinder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des Anschlusskontaktes
EP2565991A1 (en) Connector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EP1524730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EP2477277A1 (en) Joint connector, busbar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EP2381539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120297852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erminals having press-fit engaging parts
DE602004008208T2 (de) Verbinder
CN101488608B (zh) 连接器装置和锁定结构
CN103270655A (zh) 连接器壳体
EP2511985B1 (en) Board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a fixing member therefor
EP2453530B1 (en) Board connector, method of assembling it and method of mounting it to a board
US7654850B2 (en) Shielded lock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EP2325950B1 (en) A connector
DE102005050138B4 (de) Verbinder
JP2007184188A (ja) コネクタ
EP2458690B1 (en)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