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57513B - 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57513B
CN103257513B CN201310049179.5A CN201310049179A CN103257513B CN 103257513 B CN103257513 B CN 103257513B CN 201310049179 A CN201310049179 A CN 201310049179A CN 103257513 B CN103257513 B CN 1032575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axis
buffer unit
picture frame
camera head
hold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4917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57513A (zh
Inventor
松本直树
末冈良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850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4533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57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575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575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575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装置,其隔着缓冲部件保持镜头镜框且厚度薄,所述摄像装置具有利用棱镜使光轴弯曲的摄像光学系统部件。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有:框架部件;光学系统部件,其包含使入射的第1光轴弯曲90度而作为第2光轴出射的棱镜,使被摄体像成像;镜头镜框,其保持所述光学系统部件;以及缓冲部件,其介于所述框架部件与所述镜头镜框之间,将所述镜头镜框弹性地支撑到所述框架部件,所述缓冲部件固定于所述镜头镜框的面向与所述第1光轴和第2光轴垂直的方向的一个或两个侧面与固定于所述框架部件上且被配设为与所述侧面相对的1个或两个保持板之间。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镜头镜框的摄像装置,所述镜头镜框保持包含棱镜的摄像光学系统部件。
背景技术
作为对被摄体的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进行拍摄的摄像装置,例如在日本特开2010-177964号公报中公开了具有在摄像光学系统部件中配置棱镜并使光轴弯曲的形式的摄像装置。在日本特开2010-177964号公报中所公开的摄像装置中,通过配设在摄像光学系统部件的物体侧的直角棱镜使从被摄体入射的第1光轴向第2光轴弯曲90度,能够减薄摄像装置的厚度。在日本特开2010-177964号公报所公开的摄像装置中,通过1个镜头镜框来保持包含直角棱镜的摄像光学系统部件和驱动摄像光学系统部件的电动马达等驱动机构,将该镜头镜框固定在作为摄像装置的构造部件的框架部件内。而且,在由于摄像装置的落下等而对框架部件赋予冲击力的情况下,为了缓和对镜头镜框施加的冲击力,在介于镜头镜框的前表面与框架部件之间安装有缓冲部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77964号公报
如日本特开2010-177964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在镜头镜框的前表面与框架部件之间夹设安装有缓冲部件的情况下,由于缓冲部件的厚度而妨碍摄像装置的厚度(与第1光轴平行的方向的外径尺寸)的减薄。尤其是,在增亮摄像光学系统部件的F值或增大变焦倍率的值的情况下,摄像光学系统部件变大,因此镜头镜框变厚,难以减薄摄像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着缓冲部件来保持具有利用棱镜使光轴弯曲的摄像光学系统部件的镜头镜框且厚度薄的摄像装置。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有:框架部件;光学系统部件,其包含使入射的第1光轴弯曲90度而作为第2光轴出射的棱镜,使被摄体像成像;镜头镜框,其保持所述光学系统部件;以及缓冲部件,其介于所述框架部件与所述镜头镜框之间,将所述镜头镜框弹性地支撑到所述框架部件,所述缓冲部件固定于所述镜头镜框的面向与所述第1光轴和第2光轴垂直的方向的一个或两个侧面与配设成固定于所述框架部件上且与所述侧面相对的1个或两个保持板之间。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隔着缓冲部件保持镜头镜框且厚度薄的摄像装置,所述摄像装置具有利用棱镜使光轴弯曲的摄像光学系统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摄像装置的前面侧的立体图。
图2是从背面侧观察到的摄像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图3是基于包含第1光轴和第2光轴的平面的摄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图2的IV-IV剖视图。
图5是图2的V-V剖视图。
图6是对镜头镜框、缓冲部件以及保持板进行分解后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设置于框架部件的卡合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图。
图9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图。
图10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图。
图11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图。
图12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图。
图13是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图。
图14是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图。
图15是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图。
图16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缓冲部件的损失系数的频率依存性的图。
图17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图18是示出摄像装置中的镜头镜框配置的其他方式的图。
标号说明
1:摄像装置;2:框架部件;2a:贯通孔;2b:凸部;3:罩部件;3a:凸部;4:闪光发光装置;5:释放开关;6:电源操作开关;10:卡合部;10a:前端;11:卡合部;12:螺钉;20:镜头镜框;20a:侧面;20b:前表面;20c:背面;20d:倒角部;21:主体部;22:第1透镜组保持框;30:缓冲部件;30a:第1缓冲部件;30b:第2缓冲部件;31:保持板;31a:一端部;31b:另一端部;31c:弯曲部;31d:缺口部;40:摄像光学系统部件;41:第1透镜组;41a:第1透镜;41c:第2透镜;42:第2透镜组;43:第3透镜组;44:第4透镜组;45:快门单元;46:摄像元件;50:棱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优选方式。另外,在以下说明所使用的各图中,使各结构要素为在附图上能够识别的程度的大小,所以,比例尺按照各结构要素而不同,本发明不仅仅限于这些附图所记载的结构要素的数量、结构要素的形状、结构要素的大小比率和各结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
(第1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针对一般被称为电子照相机、数字照相机等形式的摄像装置应用本发明。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构成为在内部具有镜头镜框20,该镜头镜框20保持用于形成被摄体像的镜头等摄像光学系统部件和配设在摄像光学系统部件的成像面上的摄像元件46。另外,摄像元件46是CCD或CMOS传感器等图像传感器。
摄像光学系统部件包含棱镜50,具有通过棱镜50使光轴弯曲的所谓的光路反射型的被称为弯折光学系统或弯曲光学系统等的形式。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中,具有如下结构:通过所谓的直角棱镜即棱镜50使从摄像装置1的面向被摄体的一侧(前方)入射的光弯曲90度,并入射到摄像元件46的受光部。另外,在后面详细叙述摄像光学系统部件。
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摄像光学系统部件中,将具有从被摄体入射到棱镜50并到达棱镜50的反射面的第1光轴O1的光路称为入射侧的光路,将从棱镜50的反射面到达摄像元件46的第2光轴O2的光路称为出射侧的光路。换言之,在摄像光学系统部件中,第1光轴O1指与棱镜50的反射面相比更靠物体侧的光轴,第2光轴O2指与棱镜50的反射面相比更靠像侧的光轴。
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1所示,将摄像装置1摆放成所谓的正立位置时的照相机的左右方向设为X方向,将与X方向垂直的上下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X、Y方向垂直的前后方向设为Z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摄像装置1的正立位置是指将摄像装置1摆放成由摄像装置1拍摄的矩形图像的长边与图像中的水平线大致平行的情况。并且,关于Z方向,设摄像装置1的被摄体侧为前方,设摄影者侧为后方(背面方向)。X方向、Y方向和Z方向一般也被称为摄像装置1的宽度方向、高度方向和厚度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中,作为一例,将镜头镜框20配设成使得摄像光学系统部件的第1光轴O1与Z方向大致平行、第2光轴O2与Y方向大致平行。即,摄像元件46在受光面朝向上方的状态下配设在摄像装置1的下表面附近。另外,如图17所示,镜头镜框20也可以是配设成使得第2光轴O2与X方向大致平行的形式。即,也可以是在将摄像装置1摆放成正立状态的情况下光轴O2成为大致水平的形式。
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具有组合了框架部件2和罩部件3的箱形状的筐体,该框架部件2形成为覆盖前表面、左右侧面、上表面和底面,该罩部件3形成为主要覆盖背面侧。框架部件2是用于保持镜头镜框20或未图示的控制电路基板等构成摄像装置1的部件的具有规定刚性的构造部件。另外,框架部件2的外表面也可以是构成摄像装置1的外观的一部分的形式,也可以是被装饰用面板等覆盖的形式。
在摄像装置1的前表面设有供配设于内部的镜头镜框20的第1光轴O1通过的贯通孔2a和闪光发光装置4等。另外,摄像装置1也可以是具有在摄像装置1的非摄影时遮挡贯通孔2a的遮挡装置的形式。
在摄像装置1的上表面部配设有释放开关5、电源操作开关6等操作部件。并且,虽然没有图示,但是,在摄像装置1的侧面部设有挂件安装配件、收纳电源电池和记录介质的收纳室等。
并且,在配设于摄像装置1的背面部的罩部件3上设有例如变焦操作用开关或图像再现开关等供使用者输入在本摄像装置1的摄影动作时和再现动作时应该执行的各种操作的多个操作部件。并且,在罩部件3上还设有由液晶显示装置或EL显示装置等构成的显示并输出信息的图像显示装置等。
接着,对镜头镜框20保持的光学系统部件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摄像装置1的基于包含第1光轴O1和第2光轴O2的平面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系统部件是有利于视场角的确保和摄像装置的薄型化的负焦距型的光路反射型变焦镜头,具有即使确保亮度或变倍比也有利于维持光学性能的结构。
如图3所示,摄像光学系统部件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如下部件构成:包含棱镜50且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4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42、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43和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44。
第1透镜组41在由第1透镜组保持框22固定了位置的状态下被保持。第2透镜组42、第3透镜组43和第4透镜组44分别被保持为能够沿着第2光轴O2移动。例如,在使摄像光学系统部件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的情况下,第2透镜组42仅以接近第1透镜组41的方式向物体侧移动,第3透镜组43以一旦接近第2透镜组42后折返的方式移动,第4透镜组44与第3透镜组43同样地移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系统部件的结构,通过构成为在第1透镜组41中配置棱镜50,有利于摄像装置1的薄型化。并且,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42接近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41,由此,能够确保第2透镜组42的变倍功能。并且,第3透镜组43具有负屈光力,但是,该透镜组具有使来自第2透镜组42的轴外光束向离开光轴的方向弯折的功能。而且,由于后续的第4透镜组44具有正屈光力,所以,通过使从第3透镜组43射出的轴外光束弯折而发挥使出射光瞳远离摄像面的功能。通过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43和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44的这种功能,能够确保使出射光瞳远离摄像面的功能,并且能够使与第3透镜组43相比更靠物体侧的透镜小型化,有利于缩短摄像光学系统部件的全长。并且,通过使第4透镜组移动,也有利于补偿出射光瞳位置和像面位置等。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透镜组41构成为,除了棱镜50以外,还具有配设在棱镜50的物体侧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透镜41a、以及配设在棱镜50的像侧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41c。这样,通过使第1透镜41a为负屈光力、第2透镜41c为正屈光力,能够将夹着棱镜50配设的第1透镜41a和第2透镜41c的透镜面间距离抑制为较小,并且,能够使第1透镜组41具有广角转换镜头的功能,能够扩大广角端的视场角。而且,通过使第1透镜41a和第2透镜41c的屈光力的符号不同,也有利于减少像差。
以上说明的摄像光学系统部件由镜头镜框20保持。如图3所示,镜头镜框20构成为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主体部21以及保持第1透镜组41的第1透镜组保持框2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透镜组保持框22与主体部21也可以是一体的。
在主体部21内配设有用于使第2透镜组42、第3透镜组43和第4透镜组44沿着第2光轴O2进退移动的由电动马达或滑动轴等构成的机构部。另外,用于使第2透镜组42、第3透镜组43和第4透镜组44进退移动的机构部与公知的镜头镜框相同,所以省略详细说明。
除了以上说明的摄像光学系统部件以外,镜头镜框20还保持摄像元件46。摄像元件46可以是被保持为相对于第2光轴O2位置固定的状态的形式,也可以是被保持为能够在与第2光轴O2垂直的方向上移动的状态的形式。在摄像元件46能够在与第2光轴O2垂直的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对摄像装置1曝光时的由于摄像装置1的移动而引起的像的摆动进行校正的、被称为所谓的抖动校正功能或像摆动校正功能的功能。并且,也可以在镜头镜框20上配设低通滤波器或ND滤波器等光学滤波器、快门装置。
接着,说明在摄像装置1内相对于框架部件2对镜头镜框20进行定位并保持的结构。
如图2、图5和图6所示,在镜头镜框20的朝向左右方向的两侧面20a上,分别固定有缓冲部件30。即,缓冲部件30固定在镜头镜框20的外表面中的、面向与第1光轴O1和第2光轴O2大致垂直的方向的侧面20a上。换言之,一对缓冲部件30配设成在与第1光轴O1和第2光轴O2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夹着镜头镜框2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侧面20a是与包含第1光轴O1和第2光轴O2的平面大致平行的平面状,但侧面20a的形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可以是具有阶梯差或凹凸的形状,也可以是曲面状。
缓冲部件30由橡胶等具有弹性或粘弹性的材料构成,是具有预定厚度的大致平板状的形状的部件。缓冲部件30通过粘接剂或双面粘贴胶带等固定到镜头镜框20的侧面20a上。另外,缓冲部件30也可以是通过粘接剂固定到平板状的部件上的形式,该平板状的部件通过螺钉等固定到镜头镜框20的侧面20a上。如果通过由橡胶等构成的缓冲部件30和利用粘接剂的粘接强度高的材料构成所述平板状的部件,则能够将缓冲部件30更牢固地固定到镜头镜框20的侧面20a上。
并且,在固定到镜头镜框20的两侧面20a上的一对缓冲部件30上,分别通过粘接材料固定有保持板31的一端部31a侧。保持板31是由金属或合成树脂等材料构成的板状部件,配设成另一端部31b从固定于缓冲部件30的一端部31a起朝向前方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6所示,保持板31具有如下形状:在另一端部31b的附近,以沿着镜头镜框20的前表面20b的方式弯曲成L字状。即,在从与第2光轴O2平行的方向观察保持板31的情况下,在保持板31上形成有弯曲成大致直角的弯曲部31c。在从前方观察的情况下,另一端部31b侧的部位从保持板31的弯曲部31c起,朝与镜头镜框20的前表面20b上重叠的方向延伸。换言之一对保持板31配设成另一端部31b侧的部位从各自的弯曲部31c起朝相互接近的方向延伸。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保持板31由以下部件构成:固定到缓冲部件30上、并沿着镜头镜框20的侧面20a的一端部31a侧的部位和沿着镜头镜框20的前表面20b的另一端部31b侧的部位这两个平面状的部位;以及将这两个平面状的部位连接成相互大致垂直的弯曲部31c。
一对保持板31在延伸到镜头镜框20的前方的另一端部31b附近,相对于框架部件2上被保持于预定位置。具体而言,在框架部件2的与镜头镜框20相对的面、即朝向框架部件2的后方的面上,设置有与一对保持板31的另一端部31b卡合来对保持板31进行固定的卡合部10。通过对一对保持板31的另一端部31b与卡合部10进行卡合,来进行相对于框架部件2的一对保持板31的定位。
在介于一对保持板31的另一端部31b与框架部件2之间安装有缓冲部件32。缓冲部件32由海绵或橡胶等具有弹性的材料构成,是具有预定厚度的具有大致平板状的形状的部件。缓冲部件32通过粘结剂或双面粘结胶带等固定于一对保持板31的另一端部31b。
在罩部件3的面向镜头镜框20的背面20c的部位形成有一个多个凸部3a。凸部3a与镜头镜框20的背面20c相接。配置成在凸部3a与镜头镜框20的背面20c相接的状态下,缓冲部件32处于在Z方向上被压缩了预定量的状态。即,缓冲部件32配置成朝向后方对一对保持板31以及镜头镜框20施力。利用缓冲部件32的施力而使镜头镜框20的背面20c与凸部3a相接,从而进行镜头镜框20相对于框架部件2的在Z方向的定位。另外,缓冲部件32被固定于保持板31上而未被保持于框架部件2上,因此缓冲部件32不会妨碍保持板31相对于框架部件2的移动。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卡合部10形成为从框架部件2的后方侧的面朝后方突出,设置于4个部位。
卡合部10构成为在与第2光轴O2平行的方向上夹持并固定保持板31。更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在从与第2光轴O2平行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卡合部10具有与保持板31的另一端部31b侧的平面部和弯曲部31c、以及一端部31a侧的平面部的一部分相关的形状。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构成为具有固定在镜头镜框20的侧面20a上的一对缓冲部件30、以夹着一对缓冲部件30的方式固定在缓冲部件30上的保持板31、以及与保持板31卡合来将保持板31固定到框架部件2上的卡合部10。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中,镜头镜框20隔着缓冲部件30相对于框架部件2被定位于预定位置。缓冲部件30由具有弹性或粘弹性的材料构成,因此在由于摄像装置1的落下等而对框架部件2赋予冲击力的情况下,发挥缓和对镜头镜框20施加的冲击力的效果。另外,缓冲部件30的缓冲效果由于缓冲部件30相对于沿着大致平板状的缓冲部件30的主面的方向的力进行剪切变形而产生。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部件30被固定到镜头镜框20的侧面20a上,因此与在镜头镜框的前表面配设缓冲部件的以往的摄像装置相比,能够使镜头镜框20的前表面20b接近框架部件2,从而能够减薄摄像装置1的前后方向(与第1光轴O1平行的方向)的厚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保持板31在弯曲部31c处弯曲,卡合部10在该弯曲部31c的部分夹持着保持板31。为了在已决定卡合部10、即框架部件2的材料的条件下,在对摄像装置1施加预定的冲击力时不会产生卡合部10和保持板31的变形和破损,需要通过将卡合部10与保持板31的接触面积设为预定值以上,使得在施加冲击力时卡合部10和保持板31之间的面压力不超过卡合部10和保持板31的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在保持板31上设置弯曲部31c、使卡合部10夹持弯曲部31c的结构,与保持板31为平板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卡合部10与保持板31的接触面积,同时减小卡合部10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即,不会增加卡合部10的厚度,即使在赋予了更高冲击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卡合部10中产生变形和破损的情况。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减薄摄像装置1的厚度,同时提高保持镜头镜框2的结构的耐冲击性。
另外,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板31是向镜头镜框20的前表面20b的更前方延伸的形式,但保持板31只要是可与卡合部10卡合的形式即可。例如,如图8的第1变形例所示,可以是如下形式:在镜头镜框20的前表面20b与一对侧面20a相交的角部形成倒角部20d或凹部,在该倒角部20d或凹部内配设保持板31的另一端部31b。根据图8示出的第1变形例,能够减少或消除保持板31向镜头镜框20的前表面20b的更前方突出的量,相比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减薄摄像装置1。
此外,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10与框架部件2一体地形成,但也可以是如下形式:卡合部10的一部分或全部与框架部件2是独立的部件,并通过粘接剂或螺钉等固定到框架部件2上。例如,可以如图9所示的第2变形例那样,是通过螺钉12将4个卡合部10中的1个卡合部11固定到框架部件2上的形式。卡合部11的被螺钉12贯通的贯通孔11a是将Y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圆形状,卡合部11在螺钉12松动的状态下能够在Y方向上移动,能够通过紧固螺钉12将卡合部11固定到移动范围内的任意位置。
如该第2变形例所示,能够通过将一部分的卡合部11作为与框架部件2独立的部件,固定于任意位置,从而在不被保持板31的尺寸和组装位置的偏差的影响的情况下,可靠地通过卡合部10和11夹持并固定保持板31。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利用两对卡合部10夹持一对保持板31双方并固定到框架部件2上的形式,但也可以如图10所示的第3变形例那样,是如下形式:利用一方的一对卡合部10夹持一方保持板31,在另一方的一对卡合部10与另一方保持板31之间设置有间隙。根据第3变形例,能够在不被保持板31的组装位置偏差影响的情况下组装摄像装置1。此外,在如第3变形例那样在卡合部10与保持板31之间设置间隙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用海绵等柔软的部件填埋该间隙,防止产生声音。
(第2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仅保持板和卡合部的形式不同。因此,以下仅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设置于框架部件2上的卡合部10具有沿上下方向夹持保持板31的形式,但卡合部10不限于该第1实施方式。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在保持板31中形成有作为贯通孔的缺口部31d。此外,卡合部10具有从框架部件2朝后方突出、且嵌合到缺口部31内的形状。
如果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如果是将卡合部10嵌合到形成于保持板31中的缺口部31d内的形式,则能够通过按照每1个保持板31设置1个卡合部10,将保持板31对框架部件2固定,从而框架部件2的形状简化,能够低成本地制成框架部件2。
(第3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仅保持板和卡合部的形式不同。因此,以下仅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板31具有弯曲部31c,在从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具有L字形状,但保持板31不限于该形式。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保持板31是不具有弯曲部的平板状,另一端部31b也向镜头镜框20的前表面20b的更前方突出。
另一方面,设置于框架部件2上的卡合部15是雕刻设置于框架部件2的朝向后方的面上的大致直线状的槽。卡合部15具有供保持板31的另一端部31b嵌合到内部的宽度。卡合部15通过使保持板31的另一端部31b嵌合到内部,从而对于框架部件2固定保持板31。
利用这种本实施方式,也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较薄构成摄像装置1。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保持板31和固定部2的形状简单,因此能够低成本地制成保持板31和框架部件2。
(第4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仅缓冲部件和卡合部的形式不同。因此,以下仅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框架部件2朝后方突出且夹持保持板31的卡合部10的前端10a设置成突出到缓冲部件30的更后方。更具体而言,保持板31与缓冲部件30的利用粘接剂等粘结的固定区域与卡合部10的前端10a相比,位于前方侧(框架部件2侧)。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10与保持板31接触的区域的后端与保持板31与缓冲部件30接合的固定区域相比,位于后方。在通过对摄像装置1施加冲击力而使得镜头镜框20相对于框架部件2在沿着第2光轴O2的方向(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时,隔着缓冲部件30和保持板31向卡合部10施加力。该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保持板31向卡合部10传递力时的力的输入中心(力点)处于卡合部10与保持板31接触的区域内,因此不会产生使保持板31相对于卡合部10旋转的力矩。
例如,在镜头镜框20相对于框架部件2朝下方相对移动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以保持板31与缓冲部件30接合的区域的大致中心为力点P,产生与第2光轴大致平行的向量的力。这里,施加到力点P的力的向量与卡合部10和保持板31卡合并接触的区域交叉,因此不会产生使保持板31相对于卡合部10旋转的力矩。假如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在假定卡合部10与保持板31卡合的区域与保持板31与缓冲部件30接合的区域相比位于前方的情况下,力点P与卡合部10的前端10相比a位于后方,因此力的向量不与卡合部10和保持板31相接触并卡合的区域交叉。因此,产生使保持板31相对于卡合部10旋转的力矩。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向摄像装置1施加了沿着第2光轴O2的方向的冲击力的情况下,能够更稳定地保持镜头镜框20。
(第5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至第4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个相比,仅缓冲部件的结构不同。以下仅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固定于镜头镜框20的一个侧面的第1缓冲部件30a与固定于镜头镜框20的另一个侧面的第2缓冲部件30b具有不同的冲击缓和性。具体而言,如图16所示,构成第1缓冲部件30a的橡胶A与构成第2缓冲部件30b的橡胶B的损失系数(tanδ)的频率依存性不同。损失系数是损失弹性模量与储能模量的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构成第1缓冲部件30a的橡胶A与构成第2缓冲部件30b的橡胶B中,使得损失系数最大的频率不同。换言之,在较低频率处损失系数成为峰值的第1缓冲部件30a相对于加速度低的冲击表现出最高的冲击缓和能力,在较高频率处损失系数成为峰值的第2缓冲部件30b相对于加速度高的冲击表现出最高的冲击缓和能力。
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由在不同的频率处损失系数成为最大值的两个橡胶构成第1缓冲部件30a和第2缓冲部件30b,能够相对于施加给摄像装置1的各种加速度的冲击,更有效地发挥缓冲效果。
另外,关于将第1缓冲部件30a和第2缓冲部件30b配置于哪里没有特别限定。如图17所示,例如具有折曲光学系统的镜头镜框20有时将构成部件中的具有较大重心的部件即多个电机51偏向一对侧面20a中的任意一方来配置。此时,镜头镜框20的重心G向设置电机51的方向偏移。
如图17所示,在镜头镜框20的重心G偏向一对侧面20a中的左侧的侧面的情况下,优选将在更高频率处损失系数成为峰值的第2缓冲部件30b固定于接近重心G的左侧。在镜头镜框20的重心G偏移的情况下,在对摄像装置1施加了冲击时,离重心G近的一侧的侧面的移动加速度容易变大。因此,如果使固定于离重心G近的一侧的侧面上的缓冲部件在损失系数高的频率处成为峰值,则能够更恰当地发挥缓冲部件的冲击缓冲能力。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违反从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整体读取的发明主旨或思想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伴随这种变更的摄像装置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不限于作为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摄影装置而独立的形式,当然也可以是作为在录音设备、便携通信终端、游戏机、数字媒体播放器、钟表、导航装置等电子设备中实现摄影功能的结构而搭载的摄像装置。
如上所述,本发明针对具有保持包含棱镜的摄像光学系统部件的镜头镜框的摄像装置是优选的。

Claims (5)

1.一种摄像装置,其具有:
框架部件;
光学系统部件,其包含使入射侧的光路弯曲而反射的棱镜,使被摄体像成像;
镜头镜框,其保持所述光学系统部件;以及
缓冲部件,其介于所述框架部件与所述镜头镜框之间,将所述镜头镜框弹性地支撑到所述框架部件,
该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部件固定于所述镜头镜框的面向与第1光轴和第2光轴垂直的方向的一个或两个侧面与固定于所述框架部件上且被配设为与所述侧面相对的1个或两个保持板之间,所述第1光轴是入射侧的光轴,所述第2光轴是出射侧的光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板是与所述框架部件独立的部件,且是一端侧固定在所述缓冲部件上、另一端侧延伸到所述框架部件侧的板状部件,
在所述框架部件上,设置有与所述保持板的另一端侧卡合且对所述保持板进行固定的卡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板在所述另一端侧弯曲,
所述卡合部构成为在沿着所述第2光轴的方向上夹持所述保持板的弯曲的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被设置成从所述框架部件突出,并且构成为在沿着所述第2光轴的方向上夹持所述保持板,
所述保持板与所述缓冲部件之间的固定区域与所述卡合部的前端相比位于所述框架部件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部件被固定在所述镜头镜框的两个侧面上,
以固定到一对所述缓冲部件上的方式设置有两个所述保持板,
一对所述缓冲部件的损失系数的频率依存性不同。
CN201310049179.5A 2012-02-16 2013-02-07 摄像装置 Active CN1032575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31974 2012-02-16
JP2012031974 2012-02-16
JP2012-285037 2012-12-27
JP2012285037A JP6045337B2 (ja) 2012-02-16 2012-12-27 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57513A CN103257513A (zh) 2013-08-21
CN103257513B true CN103257513B (zh) 2016-01-20

Family

ID=48961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49179.5A Active CN103257513B (zh) 2012-02-16 2013-02-07 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2575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43962B2 (ja) * 2017-03-03 2021-03-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ならびにこれを有する画像表示装置の前面板、画像表示装置、画像表示機能付きミラ−、抵抗膜式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94359A (ja) * 2005-05-02 2007-04-12 Fujinon Corp プリズムの固定方法
CN101008766A (zh) * 2006-01-24 2007-08-01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照相机
EP2063317A1 (en) * 2007-11-22 2009-05-27 Olympus Imaging Corporation Digital camera
US20100188516A1 (en) * 2009-01-28 2010-07-29 Olympus Imaging Corp.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camera shake correcting apparatus applied to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2010177964A (ja) * 2009-01-28 2010-08-12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94359A (ja) * 2005-05-02 2007-04-12 Fujinon Corp プリズムの固定方法
CN101008766A (zh) * 2006-01-24 2007-08-01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照相机
EP2063317A1 (en) * 2007-11-22 2009-05-27 Olympus Imaging Corporation Digital camera
US20100188516A1 (en) * 2009-01-28 2010-07-29 Olympus Imaging Corp.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camera shake correcting apparatus applied to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2010177964A (ja) * 2009-01-28 2010-08-12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57513A (zh) 2013-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57427B (zh) 摄像装置
US20230161131A1 (en) Optical member driving mechanism
US11719997B2 (en)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US8084920B2 (en) Drive apparatu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4811358B2 (ja) 撮像装置
US9897802B2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image pickup unit having device for removing foreign substance deposited on surface of optical member
CN213780486U (zh) 光学系统
US9086563B2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6045337B2 (ja) 撮像装置
JP6172993B2 (ja) 撮像装置
JP2009135853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撮像装置
US8098325B2 (en) Digital camera
JP2008311925A (ja) 撮像装置
EP3770678B1 (en)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device comprising same
JP6348683B2 (ja) 撮像装置
CN103257513B (zh) 摄像装置
US11184540B2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with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with a bent portion
JP5157877B2 (ja) 撮像素子の取付構造及び撮像装置
JP6063676B2 (ja) 撮像装置
JP2010085928A (ja) 振動検出ユニットおよびブレ補正機能を有するカメラ
JP2013081256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10175751A (ja) ブレ補正装置
JP5159198B2 (ja) 撮像装置
US20130038747A1 (en) Image pickup unit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2010177965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20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Olympus Imaging Corp.

Applicant before: Olympus Corpor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08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