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53204B - 车辆用内装材料和车辆用内装材料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内装材料和车辆用内装材料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53204B
CN103253204B CN201210034974.2A CN201210034974A CN103253204B CN 103253204 B CN103253204 B CN 103253204B CN 201210034974 A CN201210034974 A CN 201210034974A CN 103253204 B CN103253204 B CN 1032532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material
table side
dorsal part
nonwoven fabrics
side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3497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53204A (zh
Inventor
小池宏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iw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eiw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iwa Corp filed Critical Meiwa Corp
Priority to CN20121003497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253204B/zh
Publication of CN1032532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532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532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532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辆用内装材料和车辆用内装材料的制造方法。根据本发明的收纳箱用盖(11)具备:由热塑性树脂片制成的平坦状的表侧基材(51),粘贴于该表侧基材(51)的表侧的表皮材料(53),经由第一无纺布(55)被热熔接到所述表侧基材(51)的背面侧、具有凹凸部(13)并且由热塑性树脂片制成的背侧基材(57),粘贴于该背侧基材(57)的背面侧的第二无纺布(59),和被收纳并保持于所述表侧基材(51)和背侧基材(57)之间的长尺状的增强材料(41)。

Description

车辆用内装材料和车辆用内装材料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内装材料和该车辆用内装材料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由树脂形成且具有中空部的内装材料(例如,参见日本特开2000-289101号公报)。
该内装材料是如下成形:将两片烯烃树脂片加热使之软化,然后在这些烯烃树脂片之间插入针状喷嘴吹入空气,通过这种吹塑成形形成中空部。
发明内容
但是,在所述以往的内装材料中,两片烯烃树脂片的厚度相同。这里,吹塑成形用的金属模具的下部模具中,增强部件向上方被突出设置。所以,当在所述两片烯烃树脂片之间吹入空气时,存在由于热而软化的下侧烯烃树脂片向下膨胀,触碰增强部件上端的角状部分而破损之虑。
于是,也考虑了通过加厚两片烯烃树脂片的厚度来提高刚性,防止由增强部件引起烯烃树脂片破损的方法,但是,在这种方法中,存在烯烃树脂片整体重量变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使整体的重量更加轻量化并且具有高的刚性的车辆用内装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内装材料具备:由热塑性树脂片制成的平坦状的表侧基材,粘贴于该表侧基材的表侧的表皮材料,经由第一无纺布被热熔接到所述表侧基材的背面侧、具有凹凸部且由热塑性树脂片制成的背侧基材,粘贴于该背侧基材的背面侧的第二无纺布,以及被收纳并保持于所述表侧基材和背侧基材之间的长尺状的增强材料。
通过经由第一无纺布将所述背侧基材的凹凸部中的凹部的顶部热熔接于所述表侧基材的背面侧,在表侧基材和背侧基材之间形成中空部,所述背侧基材的厚度形成得大于表侧基材的厚度。
这样,通过使背侧基材的厚度形成得大于表侧基材的厚度,可以提高背侧基材的刚性,同时可以使车辆用内装材料整体的重量减轻。进一步地,通过在背侧基材上设置凹凸部,可以进一步使刚性提高。另一方面,通过使表侧基材平坦,改善了外观上的美观性。通过以上,可以得到重量小、刚性高,并且外观良好的车辆用内装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中涉及的中空树脂板应用于后备箱内的收纳箱用盖的状态的车辆后部的立体图。
图2是从背侧观察图1的收纳箱用盖的立体图。
图3是从表侧观察图2的收纳箱用盖的平面图。
图4(a)是从背侧观察图2的收纳箱用盖的平面图,图4(b)是从侧面观察图2的收纳箱用盖的侧面图。
图5是图4(a)的A-A线剖面图。
图6是图4(a)的B-B线剖面图。
图7是说明收纳箱用盖的制造工序中第一工序的大致的侧面图。
图8是说明收纳箱用盖的制造工序中第二工序的初期阶段的大致的侧面图。
图9是说明收纳箱用盖的制造工序中第二工序的后期阶段的大致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内装材料即收纳箱用盖的一个实施方式说明如下。
如图1中所示的那样,车辆1的车室内的后部中配置有后部座位3,该后部座位3的后方设有后备箱5。该后备箱5的底面7中配设有收纳工具等的收纳箱9,该收纳箱9中,收纳箱用盖11能够开合地被支撑。
图2~图6表示图1的收纳箱用盖11。此外,在收纳箱用盖11安装在收纳箱9上的状态下,以“FR”表示车辆前方,以“RR”表示车辆后方,以“RH”表示车辆右方,以“LH”表示车辆左方。
如图2~4中所示的那样,收纳箱用盖11平面视图形成矩形,表面侧平坦,背面侧形成有凹凸部13。
如图2、4所示的那样,收纳箱用盖11具备:配置于前端部、沿车宽度方向延伸的支撑部15,配置于该支撑部15的后方、经由直线状的一体铰链17整体形成于支撑部15的主体部19。
在所述支撑部15中,在车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和中央部设有固定夹21。经由这些固定夹21,收纳箱用盖11被固定在收纳箱9的前端。
另外,所述支撑部15和主体部19的前端经由弹簧23连接。具体地,在支撑部15的底面和主体部19的底面,固定板25、27通过自攻螺钉紧固,这些固定板25、27通过所述弹簧23彼此连接。此外,如图4(a)所示的那样,弹簧23的一端23a固定于固定板25,另一端23b能够滑动地(参见箭头)插入并支撑在固定板27和主体部19的底面之间。通过该弹簧23,当主体部19相对于支撑部15以一体铰链为边界折弯时,产生使该主体部19欲返回到原始位置的作用力。
另外,在主体部19中,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凹凸部13,在左右方向以规定间隔配设。即,凹凸部13由凹部31和凸部33构成,各自的凹部31和凸部33在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当沿着左右方向观察时,凹部31和凸部33交替排列。此外,如图2所示的那样,凹部31是向图2的下方(表面侧)凹下去的部位,凸部33表示与凹部31相对、向图2的上方(背面侧)突出的部位。
而且,如图2所示的那样,在左右两端形成端部侧凸部35、37,在左侧的端部侧凸部35的侧面中形成圆形的孔39,由该孔39插入长尺状的增强材料41。该增强材料41是圆筒状的金属制(例如,铝制)的管,如后面所述的图5、6所示的那样,在一体铰链17的附近且沿着一体铰链17贯穿主体部19的整个宽度,而被收纳和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形成于主体部19的前端的半圆状保持部43(参见图2)保持增强材料41。
如图5、6所示的那样,收纳箱用盖11具备:由热塑性树脂片制成的平坦状的表侧基材51,粘贴于该表侧基材51的表侧的表皮材料53,粘贴于所述表侧基材51的背面侧的第一无纺布55,经由所述第一无纺布55被热熔接到所述表侧基材51的背面侧、由热塑性树脂片制成的背侧基材57,以及粘贴于该背侧基材57的背面侧的第二无纺布59。
通过经由第一无纺布55将所述背侧基材57的凹凸部13中的凹部31的顶部31a热熔接到所述表侧基材51的背面侧,在表侧基材51和背侧基材57之间形成中空部61,在所述中空部61中收容和保持有所述增强材料41。此外,表侧基材51与表皮材料53和背侧基材57的前端、后端通过相互热熔接而接合。此外,所述表侧基材51和背侧基材57,是将填充剂或玻璃纤维的至少任意一种配合到聚丙烯树脂中形成。
而且,所述背侧基材57的厚度T1形成得大于表侧基材51的厚度T2,由此背侧基材57的刚性设定得比表侧基材51高。这里,背侧基材57和表侧基材51的厚度范围为2.5mm以下,表侧基材51的T2的厚度优选为背侧基材57的T1的厚度的80%以下。另外,T1的厚度为2.5mm时,T2的厚度优选为2.0mm以下,T1的厚度为2.0mm时,T2的厚度优选为1.6mm以下。进一步地,包含中空部61的收纳箱用盖11的厚度优选为30mm以下。
作为所述背侧基材57和表侧基材51的材料的热塑性树脂片,是由聚丙烯、工程塑料、烯烃系树脂等制成的热塑性树脂片。具体地,例如优选在聚丙烯树脂中加入添加材料,作为该添加材料,优选为云母、硅石、滑石、碳酸钙、玻璃纤维、碳纤维这些无机填料,着色剂,稳定剂,增塑剂,抗静电剂,阻燃剂,发泡剂等。
另外,所述第一无纺布55由聚酯制成,目付量为18g/m2~25g/m2。所述第二无纺布59是聚丙烯纤维和聚酯纤维以重量比40∶60混毛成的无纺布,目付量为80g/m2~100g/m2
接下来,采用图7~图9,对收纳箱用盖1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另外,图7~图9的成形模具是大致的模式图,因此通过该成形模具成形的成形品,与前面所述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收纳箱用盖11的剖面形状,略有不同。图7~图9对应于图3、4中的左右方向的剖面。
如图7所示的那样,收纳箱用盖11的成形模具71具备:固定于底面的下部模具73,配置于下部模具73的上侧、可上下移动的上部模具75,和配设于该下部模具73的端部、可横向移动的针状喷嘴77。所述上部模具75的下面设有平坦的成形面79和设置于该成形面79的端部的修刀(トリム刃)81。另外,所述下部模具73的成形面85被形成为凹凸面,由凸面83形成成形品的凹部31,由凹面87形成成形品的凸部33。另外,自针状喷嘴77的顶端吹出空气。
收纳箱用盖11的制造方法具有准备工序、第一~第四工序这5个工序。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准备工序是使第一无纺布55介于由热塑性树脂制成的表侧基材51和背侧基材57之间,在该状态下进行加热而软化的工序。在该加热中,例如,可以使用陶瓷加热器。
第一工序是:如图7所示的那样,在下部模具73的成形面85的凹凸面上放置第二无纺布59,在该第二无纺布59上放置通过所述准备工序软化的背侧基材57、第一无纺布55、表侧基材51,并且进一步在表侧基材51上放置表皮材料53,如图8所示的那样,使上部模具75下降进行合模。在该第一工序中,通过修刀81切断第二无纺布59~表皮材料53的周边部分。另外,如图8所示的那样,在合模的状态下,表皮材料53、表侧基材51和第一无纺布55在保持平坦状的状态下紧贴于上部模具75的成形面79上,而背侧基材57和第二无纺布59中的对应于下部模具73的凹面87的部位,则通过软化而向下方弯曲。而且,对应于下部模具73的凸面83的部位,通过被该凸面83和上部模具75的成形面79所夹持,可以将背侧基材57经由第一无纺布55热熔接于所述表侧基材51的背面侧。这里,第一无纺布55由于纤维互相缠绕而透气性良好,表侧基材51的背面和背侧基材57的表侧,熔融的树脂与无纺布55的纤维互相缠结而接合。因此,通过经由无纺布使热塑性树脂彼此热熔接,而牢固结合。
第二工序是:如图8、9所示的那样,通过在所述背侧基材57和表侧基材51之间插入针状喷嘴77以吹入空气,背侧基材57和表侧基材51相互背离、膨胀,背侧基材57紧贴于下部模具73的成形面、表侧基材51紧贴于上部模具75的成形面。
所述背侧基材57和表侧基材51,由于周边部分被成形模具压接而成为密闭状态,因此,通过从针状喷嘴77吹入空气而膨胀。这里,背侧基材57和表侧基材51同时软化,因此,背侧基材57紧贴于下部模具73的成形面85、表侧基材51紧贴于上部模具75的成形面79。
第三工序是:所述背侧基材57和表侧基材51冷却并固化形成中空成形体,然后使上部模具75上升、取出所述中空成形体。背侧基材57和表侧基材51由热塑性树脂制成,因此可被冷却和固化而形成中空成形体。
第四工序是:在所述中空成形体的侧面开孔39,由该孔39插入长尺状的所述增强材料41。此外,孔39的形成,可以通过操作者钻孔等进行。另外,插入增强材料41后,最好用胶带、盖子等将孔39封闭。由此,完成了本实施方式的收纳箱用盖11。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
(1)本实施方式的收纳箱用盖11具备:由热塑性树脂片制成的平坦状的表侧基材51,粘贴于该表侧基材51的表侧的表皮材料53,经由第一无纺布55被热熔接到所述表侧基材51的背面侧、具有凹凸部13并且由热塑性树脂片制成的背侧基材57,粘贴于该背侧基材57的背面侧的第二无纺布59,被收纳并保持于所述表侧基材51和背侧基材57之间的长尺状的增强材料41。
通过经由第一无纺布55将所述背侧基材57的凹凸部13中的凹部31的顶部31a热熔接到所述表侧基材51的背面侧,在表侧基材51和背侧基材57之间形成中空部61,所述背侧基材57的厚度T1形成得大于表侧基材51的厚度T2。
这样,由于所述背侧基材57的厚度T1形成得大于表侧基材51的厚度T2,因此可以提高背侧基材57的刚性,并且可以减轻收纳箱用盖11整体的重量。进一步地,通过在背侧基材57上设有凹凸部13,可以进一步提高刚性。另一方面,通过使表侧基材51平坦,改善了外观上的美观性。通过以上,可以得到重量小、刚性高,并且外观良好的收纳箱用盖11。
(2)所述第一无纺布55由聚酯制成,目付量为18g/m2~25g/m2。这里,表侧基材51的背面和背侧基材57的表面,熔融的树脂与第一无纺布55的纤维互相缠结而结合。因此,通过经由无纺布使热塑性树脂彼此热熔接,而牢固结合。此外,目付量小于18g/m2的情况下,第一无纺布55的纤维量少。由此,软化的表侧基材51的背面和背侧基材57的表面之间隔着第一无纺布55配置(安装)在成形模具中时,由于表侧基材51和背侧基材57直接接触的面积增加,两者几乎在整个面熔接。因此,在表侧基材51和背侧基材57之间插入针状喷嘴77来吹入空气的工作变得困难,因此是不希望的。
另一方面,目付量大于25g/m2的情况下,由于第一无纺布55的纤维量变多,表侧基材51和背侧基材57经由第一无纺布55互相粘接的面积变小,变得难以热熔接,是不希望的。
(3)所述第二无纺布59是聚丙烯纤维和聚酯纤维以重量比40∶60混毛成的无纺布,目付量为80g/m2~100g/m2。目付量小于80g/m2的情况下,过于稀薄,透过背侧基材57的背面,外观品质下降。另一方面,目付量大于100g/m2的情况下,第二无纺布59会难以追随背侧基材57的凹凸部13的形状,有可能在凹凸部13和第二无纺布59之间产生空隙。由此,这种情况下外观品质也下降。
(4)所述增强材料41,通过被收纳并保持于所述中空部61中,可以使表侧基材51和背侧基材57之间的所述中空部61的刚性进一步增强。另外,所述中空部61是所谓的死空间(deadspace),因此,通过在该中空部61的内部收纳增强材料41,可以谋求死空间的有效利用。
(5)所述增强材料41,剖面形状是圆形,材质由金属构成。由于表侧基材51和背侧基材57之间的所述中空部61刚性低,所以,可以通过金属制的增强材料41有效地增强。此外,通过使增强材料41的剖面形状为圆形,可以使得容易由主体部19的侧面的孔39插入增强材料41。
(6)所述表侧基材51以及背侧基材57,是将填充剂或玻璃纤维的至少任意一种配合于聚丙烯树脂中而形成,因此可以提高耐热性、耐冲击性。另外,通过改变填充剂或玻璃纤维的配合量,可以使表侧基材51以及背侧基材57的厚度减小,而谋求轻量化。进一步地,可以抑制中空成形体成形时发生的聚丙烯树脂的成形收缩,具有减少中空成形体的变形的效果。
(7)在所述背侧基材57和表侧基材51中,直线状的一体铰链17在所述增强材料41的附近,并且,沿着该增强材料形成。一体铰链17部分附近的刚性低,因此可以通过增强材料41有效地增强该部位。
(8)该车辆用内装材料,包括以所述一体铰链为边界能够折弯地构成的主体部和支撑部,横跨这些主体部19和支撑部15配设有弹簧23,该弹簧23的一端23a固定于支撑部15、并且另一端23b能够滑动地支撑于主体部19。
由此,当主体部19和支撑部15以一体铰链17为边界折弯时,作用由该弹簧23产生的作用力,使得主体部19和支撑部15自动返回到原始位置。
(9)本实施方式的收纳箱用盖11的制造方法具有:
准备工序:使由热塑性树脂片制成的表侧基材51和背侧基材57之间隔着第一无纺布55,在该状态下进行加热而软化,
第一工序:在包括上部模具75和下部模具73的成形模具中的下部模具73的成形面85的凹凸上放置第二无纺布59,在该第二无纺布59上放置通过所述准备工序软化的背侧基材57、第一无纺布55、表侧基材51以及表皮材料53,使上部模具75下降进行合模,
第二工序:通过在所述背侧基材57和表侧基材51之间插入针状喷嘴77吹入空气,背侧基材57和表侧基材51相互背离、膨胀,背侧基材57紧贴于下部模具73的成形面85、表侧基材51紧贴于上部模具75的成形面79,
第三工序:所述背侧基材57和表侧基材51冷却并固化而形成中空成形体,然后使上部模具75上升而取出所述中空成形体,
第四工序:在所述中空成形体的侧面开孔39,由该孔39插入长尺状的增强材料。
由此,可以得到重量小、刚性高,并且外观良好的收纳箱用盖11。
这里,本发明不限于所述的实施方式。例如,所述增强材料41,剖面形状不限于圆形,也可以是口形、H形。另外,材质不限于金属,也可以是合成树脂。另外,作为金属材质,可以举出铝、铁、钢,为谋求更轻量化,优选为铝。
进一步地,增强材料41的数量可以为2个,也可以夹持一体铰链17而设置2个。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一体铰链17为1个的情况,但也可以设置2个以上。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车辆用内装材料,例如,可以应用于配设在车辆的后备箱的收纳箱用盖等。

Claims (7)

1.一种车辆用内装材料,其特征在于,
具备:由热塑性树脂片制成的平坦状的表侧基材;粘贴于该表侧基材的表侧的表皮材料;经由第一无纺布被热熔接到所述表侧基材的背面侧、具有凹凸部且由热塑性树脂片制成的背侧基材;粘贴于该背侧基材的背面侧的第二无纺布;以及被收纳并保持于所述表侧基材和背侧基材之间的长尺状的增强材料,
通过经由第一无纺布将所述背侧基材的凹凸部中的凹部的顶部热熔接于所述表侧基材的背面侧,在表侧基材和背侧基材之间形成中空部,
所述背侧基材的厚度形成得大于表侧基材的厚度,
所述增强材料的剖面形状为圆形,其材质由金属构成,
所述第二无纺布是聚丙烯纤维和聚酯纤维以重量比40:60混毛成的无纺布,目付量为80g/m2~100g/m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装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纺布由聚酯制成,目付量为18g/m2~25g/m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装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材料被收纳并保持于所述中空部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装材料,其特征在于,将填充剂或玻璃纤维的至少任意一种配合到聚丙烯树脂中形成所述表侧基材和背侧基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装材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背侧基材和表侧基材中,直线状的一体铰链在所述增强材料的附近且沿着该增强材料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内装材料,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用内装材料包括以所述一体铰链为边界能够折弯地构成的主体部和支撑部,并且横跨这些主体部和支撑部而配设有弹簧,
该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支撑部上,并且另一端能够滑动地支撑在主体部上,
当所述主体部相对于支撑部折弯时,由所述弹簧产生使主体部欲返回到原始位置的作用力。
7.一种车辆用内装材料的制造方法,具有:
准备工序:使由热塑性树脂片制成的表侧基材和背侧基材之间隔着第一无纺布,在该状态下进行加热而软化;
第一工序:在包括上部模具和下部模具的成形模具中的下部模具的成形面的凹凸上放置第二无纺布,在该第二无纺布上放置通过所述准备工序软化了的背侧基材、第一无纺布、表侧基材以及表皮材料,使上部模具下降进行合模;
第二工序:通过在所述背侧基材和表侧基材之间插入针状喷嘴吹入空气,背侧基材和表侧基材相互背离、膨胀,背侧基材紧贴于下部模具的成形面,表侧基材紧贴于上部模具的成形面;
第三工序:所述背侧基材和表侧基材冷却并固化而形成中空成形体,然后使上部模具上升而取出所述中空成形体;
第四工序:在所述中空成形体的侧面开孔,由该孔插入长尺状的增强材料,
所述增强材料的剖面形状为圆形,其材质由金属构成,
所述第二无纺布是聚丙烯纤维和聚酯纤维以重量比40:60混毛成的无纺布,目付量为80g/m2~100g/m2
CN201210034974.2A 2012-02-16 2012-02-16 车辆用内装材料和车辆用内装材料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32532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34974.2A CN103253204B (zh) 2012-02-16 2012-02-16 车辆用内装材料和车辆用内装材料的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34974.2A CN103253204B (zh) 2012-02-16 2012-02-16 车辆用内装材料和车辆用内装材料的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53204A CN103253204A (zh) 2013-08-21
CN103253204B true CN103253204B (zh) 2016-02-10

Family

ID=48957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34974.2A Active CN103253204B (zh) 2012-02-16 2012-02-16 车辆用内装材料和车辆用内装材料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2532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82769A (ja) * 2015-03-26 2016-10-20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車両用シート用発泡成形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CN110494315B (zh) * 2017-04-06 2021-02-26 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燃料箱和纤维增强树脂部件的成型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00125A (zh) * 2006-12-11 2008-06-18 盟和产业株式会社 层压板及层压板的末端处理方法
CN101668662A (zh) * 2007-03-28 2010-03-10 盟和产业株式会社 铰链机构以及利用该机构的汽车的行李板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80982A (ja) * 1996-09-06 1998-03-31 Meiwa Ind Co Ltd 内装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71768B2 (ja) * 1999-04-02 2009-06-03 盟和産業株式会社 内装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289101A (ja) * 1999-04-02 2000-10-17 Meiwa Ind Co Ltd 内装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326396A (ja) * 1999-05-20 2000-11-28 Meiwa Ind Co Ltd 合成樹脂シートの成形装置
JP2009233960A (ja) * 2008-03-26 2009-10-15 Meiwa Ind Co Ltd 樹脂成形用金型、製造装置及び樹脂成型品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00125A (zh) * 2006-12-11 2008-06-18 盟和产业株式会社 层压板及层压板的末端处理方法
CN101668662A (zh) * 2007-03-28 2010-03-10 盟和产业株式会社 铰链机构以及利用该机构的汽车的行李板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53204A (zh) 2013-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79441B2 (en) Resin panel and molding method
JP5004371B2 (ja) サンドイッチパネル用芯材およびサンドイッチパネル用芯材の成形方法、ならびにサンドイ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サンドイッチパネルの成形方法
JP5603534B2 (ja) 積層板の製造方法
JP5918515B2 (ja) 積層パネル及びその成形方法
CN103253204B (zh) 车辆用内装材料和车辆用内装材料的制造方法
CN102179919A (zh) 一种汽车备胎盖板的制造方法
CN103319077B (zh) 用来制造模造玻璃的模具结构
JP6062844B2 (ja) 積層板
JP5162202B2 (ja) ブロー成型用金型及びそれを用いて製造された積層板ならびに当該積層板の製造方法
CN113498373B (zh) 中空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
JPS6325019A (ja) 板状製品の製造方法
JP5876461B2 (ja) 積層板
JP2019042991A (ja) 積層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2722503A (zh) 圆柜空调蜂窝纸托一体化包装结构
EP2471643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e of a tray
JP5087364B2 (ja) 積層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48076B2 (ja) 表皮付き発泡複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9162968A (ja) ラゲッジボード
JP6202603B2 (ja) 空調用ダクト
JP2013075555A (ja) 樹脂成形体
JP5039502B2 (ja) ブロー成型用金型及び当該金型を用いて成形された積層板
WO2019004067A1 (ja) 積層構造体の製造方法及び積層構造体
JP4383603B2 (ja) 車両内装用基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908832B2 (ja) 樹脂製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873861B (zh) 引入装饰缝的方法和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