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29258B - 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 - Google Patents

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29258B
CN103229258B CN201180044205.4A CN201180044205A CN103229258B CN 103229258 B CN103229258 B CN 103229258B CN 201180044205 A CN201180044205 A CN 201180044205A CN 103229258 B CN103229258 B CN 1032292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magnetic flux
primary coil
coil
magne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420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29258A (zh
Inventor
清田敦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orp filed Critical N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292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92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292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925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 H01F27/36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made of ferromagnet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7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reduction of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leakage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提出了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使得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更薄而无电力传输效率的下降。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包括:初级线圈(2),产生磁通量(Φ1);次级线圈(4),设置为面对初级线圈(2)以按照非接触方式通过电磁感应从初级线圈(2)接收电力,使得初级线圈的磁通量穿过线圈;磁性物质层(5),覆盖与次级线圈(4)的面对初级线圈(2)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使得磁通量(Φ1)可以穿过;磁体部(7),设置为能够切换两个磁极,并且配置为产生比初级线圈处产生的第一磁通量(Φ1)的最大值和磁性物质层(5)的饱和磁通量之差大的磁通量(Φ2),并且所述磁通量(Φ2)沿磁性物质层延展的方向穿过磁性物质层(5);以及磁极切换单元(8),检测第一磁通量(Φ1)的方向,并且切换磁体部(7)的磁极以产生沿与第一磁通量(Φ1)的方向相反方向的磁通量(Φ2)。

Description

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照非接触方式传输电力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小型化并且薄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
背景技术
近来,在诸如便携电话或电子信息终端之类的便携电子设备中,经常使用可以放电或充电的二次电池,例如锂离子电池或镍氢电池。使用二次电池的便携电子设备在其主体中包括充电端子。通过将所述端子与充电器相连对二次电池充电。
便携电子设备通常被保持在用户附近以始终准备使用。因此,当从便携电子设备的主体暴露出充电端子时,存在用户会触摸充电端子并且受到电击的可能性。也存在金属会接触充电端子以引起便携电子设备的短路的可能性。因此,近来提供了一种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可以无需使用任何充电端子,按照非接触方式对便携电子设备充电。
作为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已知一种电磁感应类型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其中充电器包括用于电力发送的初级线圈,而便携电子设备包括用于电力接收的次级线圈。可以通过向初级线圈供应电流以产生磁通量,并通过所述磁通量引起次级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来非接触地传输电力。
然而,在电磁感应类型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中,当在初级线圈或次级线圈周围存在任意金属部件时,在初级线圈处产生的磁通量可能泄漏到金属部件。磁通量泄漏到金属部件不但产生了电力传输效率下降的问题,而且产生了在金属部件处产生热的问题。
具体地,在要求小型化和薄的便携电子设备中,次级线圈和金属部件布置地更加紧密,由于金属部件导致更多的磁通量容易泄漏。因此,JP2000-201442A(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可以 防止磁通量泄漏到金属部件。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
如图1所示,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包括设置在充电器1中的初级线圈和设置在便携电子设备3中的次级线圈4。当将便携电子设备3安装到充电器1上时,初级线圈2和次级线圈4布置为彼此面对。初级线圈2接收电流以产生磁通量Φ1。通过在便携电子设备3在充电器1上安装的状态下向初级线圈2供应电流,显著改变了在次级线圈4上施加的磁通量Φ1的大小。结果,在次级线圈4处产生了感应电动势,并且将电力非接触地从初级线圈2传输到次级线圈4。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还包括磁性物质层5,设置为覆盖与次级线圈4的面对初级线圈2的表面相对的表面。因为磁通量Φ1穿过磁性物质层5,可以减小磁通量Φ1泄漏到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周围的金属部件。结果,可以防止电力传输效率下降和金属部件处的热产生。
然而,当向磁性物质层5施加大小大于或等于可接受范围的磁通量Φ1时,在磁性物质层5处发生磁饱和。磁饱和引起磁通量Φ1从磁性物质层5泄漏到在磁性物质层5周围设置的金属部件,产生了电力传输效率下降以及在金属部件处产生热的可能性。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中,对磁通量Φ1的大小进行限制以防止磁性物质层5处的磁饱和。
用于确定引起磁性物质层5处磁饱和的磁通量Φ1的大小(下文中称作“饱和磁通量”)的因素是磁性物质层5的厚度。可以通过在与穿过磁性物质层5的磁通量Φ1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形成较厚的磁性物质层5来增大磁性物质层5处的饱和磁通量。然而,较厚的磁性物质层5导致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的增大,引起便携电子设备3的增大。
为了防止磁性物质层5处的磁饱和,可以减小向初级线圈2供应的电流以增加磁通量Φ1的大小。然而,这引起每单位时间传输的电力量(下文中称作“电力传输效率”)的下降。电力传输效率的下降导致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对便携电子设备3充电。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1:JP2000-201442A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能够制造得更薄,而无电力传输效率的下降。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包括初级线圈、次级线圈、磁性物质层、磁体部和磁极切换单元。初级线圈产生磁通量。次级线圈设置为面对初级线圈,以按照非接触方式通过电磁感应从初级线圈接收电力,使得初级线圈的磁通量可以穿过线圈。磁性物质层设置为覆盖与次级线圈的面对初级线圈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使得初级线圈的穿过次级线圈的磁通量可以穿过。磁体部设置为能够切换两个磁极。磁体部也配置为产生比在初级线圈处产生的第一磁通量的最大值与磁性物质层的饱和磁通量之差大的、并沿磁性物质层延展的方向穿过磁性物质层的磁通量。磁性切换单元检测在初级线圈处产生的第一磁通量的方向,并且切换磁体部的磁极以产生与所述磁通量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磁通量。
根据本发明,可以使得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更薄而无电力传输效率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中的充电器和便携电子设备的部分示意图,
图3是示出了对图2所示磁性物质层的磁特性加以表示的B-H曲线的图,
图4是示出了在向磁性物质层施加负方向磁偏置的状态下对磁性物质层的磁特性加以表示的B-H曲线的图,
图5是示出了在向磁性物质层施加正方向磁偏置的状态下对磁性物质层的磁特性加以表示的B-H曲线的图,
图6是示出了图2所示磁体部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了图2所示磁极切换单元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了根据示范实施例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的操作的时序图,
图9是示出了在初级线圈处产生的磁通量、在磁体部处产生的磁通量、在磁性物质层处产生的饱和磁通量以及在次级线圈处产生的感应电动势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以及
图10是示出了在根据本示范实施例和相关技术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的次级线圈处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绝对值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中的充电器和便携电子设备的部分示意图。图2示出了将便携电子设备安装到充电器上以便可充电的状态。
如图2所示,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包括:初级线圈2,设置用于充电器1中的电力传输;以及次级线圈4,设置用于便携电子设备3中的电力接收。初级线圈2和次级线圈4的每一个均具有由导体包围的任意表面。初级线圈2和次级线圈4布置为使得当便携电子设备3安装到充电器1上时所述任意表面可以彼此面对。
初级线圈2与AC电源(未示出)电连接。通过向初级线圈2供应电流在初级线圈2周围产生磁通量Φ1。磁通量Φ1产生以环绕穿过初级线圈2的环形内侧和外侧。磁通量Φ1穿过次级线圈4。穿透由导体包围的次级线圈4的任意表面的磁通量Φ1的大小改变,以在次级线圈4处产生感应电动势。
次级线圈4与可以存储电力的电池组6电连接。通过在次级线圈4处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将电力存储在电池组6中。换句话说,通过将电力非接触地从初级线圈2传输到次级线圈4来对电池组6充电。
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包括形成为片状形状的磁性物质层5。磁性物
质层5的片状表面覆盖与次级线圈4的面对初级线圈2那一侧相对的一侧。通过形成薄的磁性物质层5,可以沿磁性物质层5的厚度方向减小便携电子设备3的尺寸。
磁性物质层5包含易磁化的物质。因此,在初级线圈2处产生的磁通量Φ1穿过磁性物质层5,以环绕穿过初级线圈2的环形内侧和外侧,直到在磁性物质层5处发生磁饱和。即使当将诸如电池组6之类的金属部件设置为靠近磁性物质层5时,也可以防止磁通量Φ1泄漏到金属部件,并且可以防止在金属部件处的热产生以及电力传输效率的下降。因此,可以将金属部件设置为靠近磁性物质层5,即靠近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并且可以使得便携电子设备3更加小型化。
根据本示范实施例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包括磁体部7,所述磁体部7具有磁极、并且配置为向磁性物质层5施加磁偏置。磁体部7形成为能够切换两个磁极,换句话说,反转N极和S极。当反转了磁极时,也反转了在磁体部7周围产生的磁通量Φ2的方向。磁通量Φ2大于初级线圈2处磁通量Φ1的最大值与磁性物质5的饱和磁通量之差。
磁体部7的一个磁极位于在磁性物质层5延展的方向上的扩展部分上。磁体部7的另一个磁极设置为使得连接磁体部7的两个磁极的线可以大致与所述方向垂直相交。因此,在磁体部7周围产生的磁通量Φ2沿磁性物质层5延展的方向穿过磁性物质层5的内部。换句话说,磁通量Φ2部分地具有与磁通量Φ1的路径相同的路径。
接下来将描述磁性物质层5的磁特性。图3示意性示出了磁性物质层5的磁特性(通常,B-H曲线),水平轴表示磁场H,而垂直轴表示磁通密度B。沿与磁性物质层5的片状表面平行的方向之一施加的磁通量的方向是正方向,而沿与所述正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加的磁通量的方向是负方向。
如图3所示,磁性物质层5具有饱和磁通密度Bmax。当向磁性物质层5施加大于或等于饱和磁通密度Bmax的磁通量时,在磁性物质层5处发生磁饱和,并且磁通量从磁性物质层5泄漏。
图4是示出了在向磁性物质层5施加负方向磁偏置的状态下对磁性物质层5的磁特性加以表示的B-H曲线的图。图5是示出了在向磁性物 质层5施加正方向磁偏置的状态下对磁性物质层5的磁特性加以表示的B-H曲线的图,图4和图5中的虚线是在没有施加磁偏置的状态下对磁性物质层5的磁特性加以表示的B-H曲线。
如图4所示,通过向磁性物质层5施加负方向的磁通量,增加了沿正方向的饱和磁通密度Bmax。因此,即使向磁性物质层5施加正方向的较大磁通量时,在磁性物质层5处也不会发生磁饱和。如图5所示,通过向磁性物质层5施加正方向的磁通量,即使向磁性物质层5施加负方向的较大磁通量时,在磁性物质层5处也不会发生磁饱和。
换句话说,通过施加与向磁性物质层5施加的磁通量Φ1的方向相反方向的磁偏置,即使当向磁性物质层5施加较大的磁通量Φ1,在磁性物质层5处也不会发生磁饱和。因此,没有磁通量从磁性物质层5泄漏。
在根据示范实施例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中,如图2所示,将磁体部7设置为使得磁体部7的一个磁极可以接触磁性物质层5的端部。因为磁体部7的磁通量Φ2沿磁性物质层5的片状表面通过磁性物质层5,磁通量Φ2是对于磁性物质层5的磁偏置。
通过沿与磁通量Φ1相反的方向施加磁通量Φ2,可以增加磁性物质层5的饱和磁通密度Bmax(图3或图5)。这使得能够实现磁性物质层5的变薄,从而可以使得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更加小型化且更薄。
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包括对磁体部7的磁极进行切换的磁极切换单元8。磁极切换单元8可以检测在初级线圈2处产生的磁通量Φ1的方向,并且根据磁通量Φ1的方向切换磁体部7的磁极。
因此,可以根据在初级线圈2处产生的磁通量Φ1的方向来改变磁体部7的磁通量Φ2的方向。换句话说,即使当改变由AC电流源向初级线圈2供应的电流的方向以改变磁通量Φ1的方向时,也可以向磁性物质层5施加与磁通量Φ1的方向相反方向的磁偏置。
参考图6和图7,将详细描述磁体部7和磁极切换单元8的配置示例。 
图6是示出了磁体部7的配置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磁体部7由包含粉末状磁体9的树脂材料10制成。可以使用诸如钕磁体或钐-钴磁体之类的稀土磁体作为粉末状磁体9。不必说,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磁体。可以 使用任意磁体,只要磁力保持相对较长的时间。
树脂材料10具有足够的粘性,以当没有从外部接收磁力时将磁体9保持在静止状态,并且使得当从外部接收磁力时磁体9能够旋转。
因此,当向磁体部7施加预定方向的磁通量时,每一个磁体9旋转,使得磁体9的N极可以面对磁通量的方向。然后,当释放向磁体部7施加的磁通量时,因为通过树脂材料10将磁体9保持在静止状态,所以磁体部7面对向磁体部7施加的磁通量的方向的那一侧是N极,并且与磁通量的方向相反的一侧是S极。
例如,当将从纸面上的上侧到下侧方向的磁力施加至磁体部7,然后释放时,纸面上的磁体部7的上侧是S极,磁体部7的下侧是N极。
磁体部7包括软磁性构件11。这便于在初级线圈2处产生的磁通量Φ1(图2)穿过磁体部7。
图7是示出了磁极切换单元8的配置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磁极切换单元8包括:磁通量方向检测线圈12,用于检测在初级线圈2处产生的磁通量Φ1(图2)的方向;以及电磁体13,激励电磁体13以产生磁力。电磁体13的磁力产生伴随着磁极切换单元8的磁通量Φ3(图2)的产生。
参考图2、6和7,将描述在初级线圈2处产生的磁通量Φ1的方向的检测、供应给电磁体13的电流以及磁极切换单元8对磁体部7的磁极的切换。将磁通量方向检测线圈12设置在便携电子设备3中,使得可以接收在初级线圈2处产生的磁通量Φ1,以在磁通量方向检测线圈12中产生感应电磁力。可以根据磁通量方向检测线圈12中的感应电磁力的方向来检测在初级线圈2处产生的磁通量Φ1的方向。
为了防止磁通量方向检测线圈12错误地检测供应给初级线圈2的电流的方向,可以将用于产生朝着磁通量方向检测线圈12的磁通量的磁通量产生线圈分离地设置在充电器1一侧上。磁通量产生线圈根据供应给初级线圈2的电流的方向,即根据在初级线圈2处产生的磁通量Φ1的方向,来产生沿预定方向的磁通量。
通过在磁通量产生线圈和磁通量方向检测线圈12都不会受到在磁体部7和电磁体13处产生的磁通量Φ2和Φ3的影响的位置上设置磁通量方向检测线圈12,可以防止对初级线圈2处产生的磁通量Φ1的方向的错误检测。
在本示范实施例中,使用磁通量方向检测线圈12。然而,可以使用其他已知装置作为用于检测初级线圈2处产生的磁通量Φ1的方向的装置。
磁通量方向检测线圈12与电磁体13电连接,并且通过在磁通量方向检测线圈12处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向电磁体13供应电流。可以将电流源(未示出)设置在磁通量方向检测线圈12和电磁体13之间,以根据在磁通量方向检测线圈12处产生的电流的流动方向(即向初级线圈2供应的电流的方向),向电磁体13供应预定方向的电流。
通过向电磁体13供应电流,在电磁体13处产生磁力,将磁极切换单元8的一部分设置为N极,并且将磁极切换单元8的与N极相反的部位设置为S极。结果,在磁极切换单元8周围产生磁通量Φ3。由构成电磁体13的线圈的缠绕方向或者由向电磁体13供应的电流的方向确定了在磁极切换单元8周围产生的磁通量Φ3的方向。
磁极切换单元8的设置为N极或S极的部分与磁体部7的一个磁极接触。当将磁极切换单元8的与磁体部7的一个磁极接触的部分设置为N极时,磁体9旋转,使得可以将磁体部7的所述部分设置为S极。当将磁极切换单元8的所述部分设置为S极时,磁体9旋转,使得可以将磁体部7的所述部分设置为N极。
在磁体部7中包括软磁性构件11,这便于在磁极切换单元8处产生的磁通量Φ3通过磁体部7。因此,磁体9容易受到在磁极切换单元8处产生的磁通量的影响,并且容易切换磁体部7的磁极。
当切换磁体部7的磁极时,磁极切换单元8停止向电磁体13供应电流,并且磁通量Φ3消失。在磁通量Φ3已经消失之后,磁体部7不再受到磁通量Φ3的影响。产生磁通量Φ2穿过磁性物质层5。因为由树脂材料10将磁体部7的磁体9保持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即使在磁通量Φ3已经消失之后,也保持磁体部7的磁极。
接下来,将参考图2、8和9描述根据示范实施例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的操作。图8是示出了根据示范实施例的非接触电力传 输装置的操作的时序图。图9(a)是示出了在初级线圈2处产生的磁通量Φ1、在磁体部7处产生的磁通量Φ2以及在磁性物质层5处产生的饱和磁通量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在图9(a)中,实线表示磁通量Φ1,并且虚线表示磁通量Φ2。点划线表示磁性物质层5处的饱和磁通量。图9(b)是示出了在次级线圈4处产生的感应电动势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
如图8和9所示,当开始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的操作时,向初级线圈2供应AC电流以产生磁通量Φ1(步骤S1)。磁通量Φ1穿过由导体包围的次级线圈4的任意表面。
因为供应给初级线圈2的电流是AC,磁通量Φ1的大小也改变。磁通量Φ1的大小改变伴随着次级线圈4处感应电动势的产生(步骤S2)。次级线圈4处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穿过次级线圈4的磁通量Φ1大小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成正比(电磁感应的法拉第定律)。
当产生磁通量Φ1时,磁极切换单元8检测在初级线圈2处产生的磁通量Φ1的方向(步骤S3),并且沿预定方向切换磁体部7的磁极(步骤S4)。从已经切换磁极的磁体部7产生磁通量Φ2(步骤S5)。在步骤S4中,切换磁体部7的极性以产生与初级线圈2处产生的磁通量Φ1的方向相反方向上的磁通量。
磁通量Φ2穿过磁性物质层5。相应地,磁通量Φ2成为磁性物质层5的磁偏置,并且磁性物质层5的饱和磁通量改变(步骤S6)。在与初级线圈2处产生的磁通量Φ1的方向相反方向上产生磁通量Φ2,因此磁性物质层5的饱和磁通量变大。结果,磁通量Φ1不会在磁性物质层5处产生磁饱和。
磁通量Φ2穿透由导体包围的次级线圈4的任意表面。当切换磁体部7的磁极时,穿过次级线圈4的磁通量Φ2的大小也改变,从而影响次级线圈4的感应电动势。在已经切换了磁体部7的磁极之后,穿过次级线圈4的磁通量Φ2的大小是恒定的。因此,不会影响次级线圈4的感应电动势。
在向初级线圈2供应AC电流的同时,在次级线圈4处产生感应电磁力,并且由所述感应电磁力对电池组6充电。
充电器1或便携电子设备3包括确定装置,用于确定电池组6的充电是否已经完成。在步骤S6之后,确定装置确定是否已经完成电池组6的充电(步骤S7)。当确定装置确定已经完成电池组6的充电时,停止向初级线圈2供应电流,并且结束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的操作。
当确定装置确定还没有完成电池组6的充电时,继续向初级线圈2供应电流。然后,反转向初级线圈2供应的电流的方向,并且也反转了初级线圈2处产生的磁通量Φ1的方向。磁极切换单元8检测在初级线圈2处产生的磁通量Φ1的方向的反转(步骤S3),并且切换磁体部7的磁极(步骤S4)。
因此,磁极切换单元8根据初级线圈2处产生的磁通量Φ1的方向来切换磁体部7的磁极。换句话说,切换向磁性物质层5施加的磁偏置的方向。因此,可以与磁通量Φ1的方向相对应地增加磁性物质层5的饱和磁通密度Bmax,并且可以防止磁性物质层5处的磁饱和。
在根据示范实施例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和相关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之间,对次级线圈处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彼此进行比较。在次级线圈处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是AC。然而,当对电池组6充电时,通过例如整流电路对感应电动势的流动进行整流,使得电流的流动方向可以恒定。因此,基于感应电动势的绝对值对电力传输效率进行比较。
图10是示出了在次级线圈4处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绝对值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在图10中,实线表示根据示范实施例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的情况,而虚线表示在相关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的情况下感应电动势的绝对值随时间的变化。
相关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中磁性物质层5的尺寸和材料以及初级和次级线圈的匝数和材料与示范实施例的那些类似。在相关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中,将在初级线圈2处产生的磁通量Φ1的大小设置为在没有施加磁偏置的状态下磁性物质层5中的饱和磁通量。
示范实施例中磁通量Φ1的大小大于相关情况中磁通量Φ1的大小。示范实施例中在次级线圈4处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大于在相关次级 线圈4处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在本示范实施例中,当向磁性物质层5(图10所示的部分A)施加磁偏置时,因为与磁通量Φ1的方向相反方向的磁通量Φ2的大小改变,所以感应电动势小于相关情况。然而,每时间段(图10所示的部分B)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大于相关情况。
因此根据示范实施例,即使在磁性物质层5的尺寸等于相关情况的尺寸的情况下,也可以增大电力传输效率,而不会在磁性物质层5处产生任何磁饱和。换句话说,可以使得磁性物质层5更薄,而不会减小电力传输效率,并且可以使得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更薄。
在示范实施例中,将磁性物质层5、磁体部7和磁极切换单元8布置在便携电子设备3一侧上。然而,可以将磁性物质层5、磁体部7和磁极切换单元8布置在充电器1一侧上,并且可以将充电器1小型化并且使其更薄。
已经描述了将本发明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应用于充电器1和便携电子设备3的组合的示例。然而不限于此,本发明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可以应用于使用电磁感应来传输电力的所有装置。
尽管已经参考本发明的示范实施例具体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变化。
该申请基于并且要求2010年9月16日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0-207822的优先权,将其公开全部引用在此作为参考。
附图标记说明
2初级线圈
4次级线圈
5磁性物质层
7磁体部
8磁极切换单元
Φ1,Φ2磁通量

Claims (4)

1.一种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包括:
初级线圈,所述初级线圈产生磁通量;
次级线圈,所述次级线圈设置为面对所述初级线圈以按照非接触方式通过电磁感应从所述初级线圈接收电力,使得所述初级线圈的磁通量能够穿过所述次级线圈;
磁性物质层,所述磁性物质层设置为覆盖与所述次级线圈的面对所述初级线圈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使得所述初级线圈的穿过所述次级线圈的所述磁通量能够穿过;
磁体部,所述磁体部设置为能够切换两个磁极,并且配置为产生比在所述初级线圈处产生的磁通量的最大值与所述磁性物质层的饱和磁通量之差大的、并沿所述磁性物质层延展的方向穿过所述磁性物质层的磁通量;以及
磁极切换单元,所述磁极切换单元检测在所述初级线圈处产生的所述磁通量的方向,并且切换所述磁体部的磁极以产生与在所述初级线圈处产生的磁通量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磁通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其中:
所述磁极切换单元包括电磁体,以通过向所述磁体部施加磁力来切换所述磁体部的所述磁极;
所述磁体部由包含粉末状磁体的树脂材料制成;以及
所述树脂材料具有足够的粘性,以当没有从所述磁极切换单元接收磁力时将所述磁体部保持在静止状态,并且当从所述磁极切换单元接收磁力时旋转所述磁体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其中所述磁极切换单元包括磁通量方向检测线圈,所述磁通量方向检测线圈检测通过电磁感应在所述初级线圈处产生的磁通量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还包括不同于所述初级线圈和所述次级线圈的磁通量产生线圈,所述磁通量产生线圈产生朝着所述磁通量方向检测线圈的磁通量,
其中所述磁通量方向检测线圈和所述磁通量产生线圈布置在不受所述磁体部和所述电磁体产生的磁通量影响的位置。
CN201180044205.4A 2010-09-16 2011-09-14 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292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07822 2010-09-16
JP2010-207822 2010-09-16
PCT/JP2011/070957 WO2012036192A1 (ja) 2010-09-16 2011-09-14 非接触電力伝送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9258A CN103229258A (zh) 2013-07-31
CN103229258B true CN103229258B (zh) 2015-10-14

Family

ID=45831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420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29258B (zh) 2010-09-16 2011-09-14 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93216B2 (zh)
JP (1) JP5857966B2 (zh)
CN (1) CN103229258B (zh)
WO (1) WO20120361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27081B1 (ko) * 2011-11-04 2013-11-0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전력 수신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US9601267B2 (en) * 2013-07-03 2017-03-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with a plurality of magnetic oscillators
JP2015019495A (ja) * 2013-07-10 2015-01-29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無接点給電機構
CN103532209A (zh) * 2013-10-31 2014-01-22 武汉大学 一种基于远程磁性齿轮的无接触电能传输装置
US9391470B2 (en) 2013-11-06 2016-07-12 Blackberry Limited Energy transfer optimization by detecting and mitigating magnetic saturation in wireless charging with 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JP2016073059A (ja) * 2014-09-29 2016-05-09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4347237A (zh) * 2014-10-24 2015-02-11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非接触电连接器的磁芯及非接触电连接器
DE102014017541B4 (de) * 2014-11-28 2022-12-29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Ladestation zur induktiven Übertragung elektrischer Energie an ein Fahrzeug mit Energiespeicher und System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CN104993563A (zh) * 2015-08-12 2015-10-21 苏州宝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避免磁饱和提高无线充电效率
CN104977620A (zh) * 2015-08-12 2015-10-14 苏州宝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异物监测与磁饱和的能量传输优化
WO2017031711A1 (zh) * 2015-08-26 2017-03-02 苏州宝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避免磁饱和提高无线充电效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72063A (zh) * 2007-03-20 2008-09-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
CN101404203A (zh) * 2007-07-20 2009-04-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线圈单元及电子设备
CN101836272A (zh) * 2007-08-28 2010-09-15 捷通国际有限公司 感应式电源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73307A (ja) 1987-04-30 1988-11-10 Murata Mfg Co Ltd インダクタ
JPH08126230A (ja) 1994-10-19 1996-05-17 Tdk Corp 非接触型充電器
JP2000201442A (ja) 1998-12-29 2000-07-18 Tokin Corp 非接触電力伝送を受ける非接触icカ―ド
JP3832734B2 (ja) 2002-01-25 2006-10-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力供給装置および受電装置、並びに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JP2004047700A (ja) 2002-07-11 2004-02-12 Jfe Steel Kk 非接触充電器用平面磁気素子
JP4915579B2 (ja) 2007-06-20 2012-04-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接触電力伝送機器
JP2010041906A (ja) 2008-07-10 2010-02-18 Nec Tokin Corp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軟磁性体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モジュール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72063A (zh) * 2007-03-20 2008-09-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
CN101404203A (zh) * 2007-07-20 2009-04-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线圈单元及电子设备
CN101836272A (zh) * 2007-08-28 2010-09-15 捷通国际有限公司 感应式电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9258A (zh) 2013-07-31
WO2012036192A1 (ja) 2012-03-22
US9093216B2 (en) 2015-07-28
US20130175876A1 (en) 2013-07-11
JPWO2012036192A1 (ja) 2014-02-03
JP5857966B2 (ja) 2016-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29258B (zh) 非接触电力传输设备
US11342777B2 (en) Powering and/or charging with more than one protocol
EP2278654B1 (en) Contactless cell apparatus
US10141770B2 (en) Powering and/or charging with a plurality of protocols
EP3293856B1 (en) Wireless power charging system
US8237401B2 (en) Recharging system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8248025B2 (en) Charging system capable of charging electronic device by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CN102403761B (zh) 功率接收装置和无线功率馈给系统
JP6196861B2 (ja) モバイルバッテリ
EP2579427B1 (en) Power receiver for wireless charging,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same
US8350524B2 (en) Charging device,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and charging system
CN109302853B (zh) 无线充电装置和方法
TW201214915A (en) Non-contact power transmission coil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charger
JPH09190938A (ja) 非接触型充電装置
US8912752B2 (en)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utilizing antenna for power charging and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having the same
KR20130025448A (ko) 충전 유닛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전기기기
EP270552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harging
JP2012010533A (ja)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該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の給電装置及び携帯機器
US20170077758A1 (en) Power receiving unit, power transmission unit, and feed system
WO2011026363A1 (zh) 无触点充电设备及其充电方法、充电电池和充电器
US20130057202A1 (en) Charging apparatus using pad type electrode contact point
CN106849215A (zh) 一种非接触式充电系统和方法
CN107453458A (zh) 无线充电系统、终端、贴片式无线充电器
CN104701084A (zh) 一种通过可充电蓄电池启动和机械断电的方法和继电装置
US20150130410A1 (en) Battery package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EC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EC MOBILE COMMUNICATION,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62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nagawa, Japan

Applicant after: NEC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TO: NEC MOBILE COMMUNICATION,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62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NEC Corp.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NEC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014

Termination date: 20200914